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环保意识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生态农业的关键是要分析与掌握生态农业经济体系最根本的运动规律,其建立要符合整体的生态规律,然后研究考察土地的特征特点,结合实际人为的调整制定最优方案,最终建设一套稳定的、节约资源的、合理有效的、有利于整个生态系统平衡的农业生态系统,借此系统来对农业资源进行保护,并对其进行一定的改造,以实现资源的增值和循环利用。

关键词:

生态农业;重要性;环境保护;措施

1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

1.1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如今城市内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而且如今城市居民日渐增多,工业生产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废水、污染气体以及各种垃圾,再加上人口增多带来的大量污水和生活垃圾,使得许多农田遭到严重污染、土壤肥力或者利用价值大大降低。目前我国国内的自然资源匮乏,农业生产所需的资源更是处于一个单向不可逆的状态,遭到污染后很难恢复。国内农业技术发展尚未达到一定的水平,在生产时,农户除草和灭虫等都会选择毒性较大的化学药剂,从而使得农田的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破坏。喷洒农药深入地面后,将会对农田的生态造成立体的污染,使土壤肥力等也受到极大的损害,极不利于农业的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有效减少对土壤等的污染,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能够提高生活质量

以往的农业注重依靠作物本身的生产力,增产的主要方式是利用技术手段增大生物的转化,生态农业秉承其精华,以传统农业的优点为基础加以科学技术的辅助,利用酶工程、细胞与基因技术等将农业打造成机械化和自动化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这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1.3调节生态与经济的关系

生态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其可以保证高产和产物的高质量,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在生态农业中,对于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是通过对农业施以科学的管理,合理的管理下保证土壤、水、大气等自然环境和资源免受污染,使资源与环境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保证经济效益和环境。

2保护农业生产环境的具体措施

2.1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对产业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将部分耕地改为林地或草地,将部分田地还原为湖或者湿地,对于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面积较大的地区进行改造,严格控制恶化的趋势,尽全力做到农业、资源、环境三者间的和谐发展。多种植林木,可优化农业生产的环境,森林对改造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提高植被的覆盖率,保证农村生态能够进入自我修复的良性循环状态。

2.2利用农业技术优化土壤环境

在生产中要避免田地与水的直接接触,可以在两者之间种植一些植被以作为缓冲,增大湿地的面积,可以在某些地形骤变的地区种植树木或者设置水沟,也可以根据农地的地形采取套种、轮作等,关键是要避免地下水受到耕作时所用的化学物质的污染。

3发展生态农业的具体方法

3.1以新兴能源为主

沼气能源可以将资源充分有效地利用,可以广泛应用于种植或者养殖业。在养殖中,可以将沼气池、排泄处与禽畜所联结在一起,种植业中可以联结阳光温室和沼气池,这样对植被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不造成环境污染,使生物能资源能够充分合理地利用。沼气应用于农业生产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以保证生产出高质量且安全的食品。

3.2做好虫害治理

生态农业中对于虫害的治理偏向于自然,利用生物链关系,保证虫害的天敌维持在一定的数量。目前很多农户对虫害的治理多依靠化学药剂,但此种方法弊端很大,不仅会造成天敌的大量伤亡,更会影响作物的健康成长。利用科学技术是将虫害的影响降到最低的最有效手段,其可以控制住虫害,降低经济损失。

3.3适当发展养殖业

养殖业的污染是目前的一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合理限制养殖场的规模,建立以保护生态为主题的养殖场,倡导养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4充分利用生态优势,生产高品质作物

某些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当地的水和大气质量几乎未受到污染,品质优良,而且当地农业的资源丰富,应当充分发挥地区生态优势,培育天然高质量农作物,然后将农作物加工生产成绿色食品,打造绿色品牌。生态农产品与普通农产品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可以保证经济效益,维持生态的稳定。如今生态农产品正成为市场的热点,其能够给农民带来更多的收益,也能够增加农业生产的效率。生态农产品的生产离不开优良的培育环境,发展农业,要保证环境不受破坏,只有如此才能发挥环境优势,保证作物的高品质。

4结语

环保意识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环保;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222-01

通过课题组成员研究城镇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对牛场河流的调查研究,让我认识到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必要性,现我特对初中生物教学中环保教育的渗透策略简析如下:

一、注重课堂教学中的环保教育渗透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生物知识积累、生物技能提升的重要渠道。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环境保护我我国的基本国策,环保作为一项新时期的绿色产业,对于我们的日后生活影响深远。生物教学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环境保护案例,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环保意识渗透,以便能够更好的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1、运用课本知识进行环保渗透。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目标。教材中将生物圈中的植物和生物圈中的人各列为一个主题。动物和细菌、真菌等生物在生物圈中也具有重要作用,考虑到各门类动物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比较繁多,其中很多生理知识和人体生理知识有较大的相似性,因此,除了将"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单列为一个主题外,其他知识主要分散在相关主题中。教材蕴含着许多环境教育的素材,不少生物学知识本身就是环境知识,教师应以高度的环保责任感,充分利用教材,联系实际,把环保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是进行环保教育最基本的途径。

2、运用身边案例唤起环保意识。近些年来的生物考试中往往会结合一些时事新闻为案例,让学生进行生物知识的运用与分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注重教学活动与社会实际的有效接轨,在生物教学中关注时事、跟踪热点,让学生了解相关学科动态,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习兴趣,唤起环保意识。例如随着国家城镇化建设的实施,不少地区由于规划不科学、对生态破坏严重,导致出现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现象。例如我市的牛场镇就是一个明显的案例,由于缺乏前期的科学规划,加上基础设置建设的匮乏,一些生活污水、工业污水不经处理便直接排向河流,造成严重的河流污染,既破坏了当地的生物及其多样性,同时也对日后的地区生态发展造成了阻碍。当意识到时态严重性再进行治理的时候就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教学中,教师提醒学生主动了解这方面的信息,可以使他们了解发生在身边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大事,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意识。

3、运用案例演示提高环保意识。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案例演示来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以便能够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与直观性,加深学生的学习认知。例如在教学生物多样性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食物链的连接,让学生认识到当食物链出现间断的时候,就会导致更多的生态问题。例如一个地区的环境受到污染,就会导致河流污染、河流流经地区的污染、地下水的污染、土壤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牛场镇的河流污染已经给当地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结合这一案例认识到环境破坏是一个无法逆转的现实,当代的破坏可能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够还原。

二、注重课外实践活动中的环保意识渗透

俗话说“学以致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指导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实践运用,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来感受生物科目对于生活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科目认同感与归属感。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成立环保兴趣小组,开展环保活动,如尝试绿化设计、培植各种植物、饲养小动物、参与环境监测、进行小实验等,学生们对这些活动都有浓厚的兴趣,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能力,并通过对当前环境状况的反思,增进学生认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激发他们对环境保护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珍惜资源,热爱环境的思想,并确立与环境同生存、共发展的生存观、发展观。

此外教师也要根据本地实际,善于组织参观考察,提高环保意识,让学生走向大自然,以大自然为课堂,在环境中了解环境。如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参观、调查访问等亲身体验活动,学生对环保的必要性、紧迫性产生共鸣,从而增强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利用寒暑假教师布置学生按要求进行生态资源调查,如“农村河道中的白色污染”等,分析写出调查报告,加深学生对于环保紧迫性的认识。通过调查学生亲眼目睹环境污染的现实和危害,真正树立起环保的责任心。

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的环保配套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比如可以在校内定期举办环保宣传图片展、黑板报、征文、主题演讲等活动;也可以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上街头,贴标语、发传单, 还可以以班级为单位,每天归类收集垃圾,到周末全部卖掉,换来的钱作为班费。这样,不仅增加了收入,加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而且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从自己做起和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让他们把学到的环保知识、看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告诉路人,让大家都来关心环境,保护环境。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可加深学生对环境教育重要意义的理解,让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

水是生命的源泉,河道是地球的血脉,保护河道就是保护地球母亲的健康,也是保障我们健康生活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河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学生从意识上、行动上都予以重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以便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真正意义上的实现生物教学的目的,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环保意识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意识培养,合作探究,环保习惯

 

一、农村地区小学生环保意识现状及重要性

(1)在农村地区,大部分小学生环保意识淡薄,更有甚者几乎没有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他们只对日常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稍有了解,但是对于环境为什么会污染,生态环境为什么会恶化,生态为什么会破坏,环境污染、环境恶化、生态破坏后会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等问题缺乏根本认识,所以,这就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来改变现状。

(2)农村大部分小学生在环境保护方面都缺乏一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且易受负面影响,大多小学生都喜欢效仿别人的不良行为,就会导致他们无法克制自己的不良习惯和行为,如,看见别人乱丢垃圾,心理便会产生一种模仿效应,即别人都可以乱扔,为什么我不可以,或者认为自己的行为对环境不会造成实质性的破坏,就不会对环境问题予以重视,或者他们明知那样的行为不可取,但在潜意识里没有形成乱丢会导致环境污染的意识,最后,意识支配了他们的行为,就会让他们形成不好的习惯,对于类似的不良环保习惯没有认识到,随意的乱扔垃圾,使环境受到了污染。

(3)农村小学生对于“白色污染”“大气污染”等类似的专有名词不易理解,也很难体会,在内心里根本不存在这样的意识环保习惯,当他们看见父母习惯于把废弃的塑料垃圾当做燃料使用,而把燃烧释放出的浓浓黑烟看作是正常现象,却不了解燃烧产生的废气会给大气造成严重的污染,农村地区生活用水随意排放、农药的任意使用、牲畜粪便的不合理处理等都会导致河水污染,进而引发一连串的水污染的不良反映,导致河中鱼、虾等一些水生生物和植物死亡,生态食物链受损等现象,可对于这类现象的原因他们却不得而知,殊不知是因为他们缺乏环保意识,所以对农村小学生进行环保知识的教育尤为重要。

(4)农村地区自然资源、生物资源都十分丰富。但是很多小动物、昆虫、鸟类都成了小学生的玩伴,如:去稻田里捉蝌蚪,掏鸟蛋,捕捉蝴蝶,用弹弓打鸟等成了很多小学生课余生活的一部分。在他们眼里那只是玩耍的一部分,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是生态的一部分,没有意识到那样会破坏生态的平衡。所以,要纠正他们的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就必须让他们在心里形成爱惜小动物、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论文网站。

二、农村小学生环保意识淡薄的成因分析

(1)家庭原因

由于农村学生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与非农村学生的差距较大,加上很多农村学生父母的文化水平有限,对孩子家庭教育产生的效果不明显。不能让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收到切实的效果。另外,与城市生活资源相比较,农村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相对丰富,一般不会产生严重性的缺水和水污染等现象,但近年来和城市相比较,农村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同样遭到严重的破坏,对水资源的浪费,电的浪费成了一个普遍现象,此外,农药、灭鼠药的随意使用,生活垃圾和污水的任意排放,打猎、过度捕捞等一系列的行为成了农村地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但这些行为的发出者大都是多成人或长辈,所以对孩子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思想,左右了他们的行为,因此,导致农村小学生的环保意识淡薄。

(2)学校教育原因

如今,大多农村学校的教学主要把重点落实在书本教书上,而对环境教育还不够重视,根本没有把环保教育列入教学大纲要求中,更是很少开设相关的环境教育课程,大多情况只是向学生宣传最基本的环保行为,没有作深入了解,另外,农村小学的环境教育缺乏专职的教师,这主要归结于农村的小学老师大部分也是生长在本地区,对环保知识和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受过系统的培训,师资的缺乏严重影响的环保教育的开展,小学的环保教育和学科教育之间还未能衔接起来,因此,学科渗透就相当缺乏,那么,学生的环保意识也同样缺乏。

(3)社会原因

我国农村地区的学生大部分还存在与社会脱轨的现象,与社会的接触少之又少,接受的相关环保教育常识也较少,加之全民的环保意识不强,直接影响了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环保习惯,如:在学校考试要求学生将垃圾扔进垃圾桶,但在校外,在没人监督的情况下,大多数人都随处乱扔也不会受到处罚,这就会让小学生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环境保护对于他们的约束力就会降低。所以,由于全社会环保意识淡薄,就进一步削弱了原本就很薄弱,不系统的学校环保教育。

(4)自身原因

农村小学生还处于低龄阶段,因此对很多问题的认识还不够,从生活中的各类问题,再到学习中的各种问题,他们都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再到深奥一些的环境问题,他们更是谈不上理解,几乎是一片空白,在他们的意识里就会形成环境与自己没有关联,自然就不会关心环保。也就造成了他们环保意识的淡薄。

三、培养农村小学生环保意识的有效措施

(1)学校教育应充分挖掘渗透在各科教材中有关环保意识教育的内容,把环保 教育列入素质教育中,量体裁衣,有争对性的进行学科渗透教育。

保护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农村地区有不同种类的农作物,随着季节的变换进行不同的栽种,教师可把这一先天优势开发成课程资源,在确保学生安全的情况下,可带领学生到田间参观学习,让学生感知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了解农作物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并让学生了解一旦环境和生态遭到破换和破坏,农作物就不能正常生长,人类将面临生存危机,所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迫在眉睫。

(2)结合农村特色,从身边的事物中开展活动,师生共同探究环保知识。

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农村的饲养场,了解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以通过喂养小物,在喂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情感,让学生产生对小动物保护的本能。了解动物粪便的合理利用即可成为肥料,但如不经过处理就有可能污染水源,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各种生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动物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繁衍和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以此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加强课堂环保知识的教学,在课堂上巧妙穿插环保知识论文网站。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教育,如通过故事、寓言等具体形象地向学生传递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也可以采用师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不给出固定的结论,而是提出问题,并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实地观察,阅读资料去了解环境问题,学生们可得出不同的结论,此时的老师就该根据科学的原理引导学生所得的结论,老师可根据科学的原理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的合理性,并运用师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利用信息资源来进行学习,此外,老师在环保教育中不能单纯的只做宣传,而是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在抓住教学重点的前提下环保习惯,巧妙地渗透环保内容,让学生逐渐领悟、体会,形成一种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和习惯。

(4)多开展小学生环保实践活动

环保活动的开展,可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形成环保观念,加强学生的环保决心,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动手的乐趣,从中尝到成功的喜悦,继而转化强而有力的实际行动。环保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环保知识,更要使学生通过实践掌握保护自然生态必备的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密切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及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如发现学生随意丢垃圾,乱摘花、践踏草坪、随地吐痰等现象,教师就应及时制止并进行教育,让学生随即检讨自己的不良行为,这样便能增加学生自身的环保意识,同时,还可师生一起组织“爱环境,从我做起”为主题的活动,并能将垃圾进行分类,对废弃品进行回收再利用,废水的循环使用,这不仅减少了垃圾污染和资源浪费,而且还帮助学生领悟身边常用资源的可贵性,不应随手丢弃,而应珍惜爱护,进而加深学生形成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5)充分利用环境纪念日,激环境发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每年有关保护环境的纪念日不少,那么教师可充分的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这些纪念日的意义,如每年的3月22日植树节、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等节日,可以这些节日为载体,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有意识有计划的保护环境活动,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巩固环保知识,如,植树节可带领学生参加植树,绿化身边的生活环境,这样学生即参加了活动,有从中提高了环境保护意识,深化了课本上所学的有关知识,世界环境日也可开展“只有一个地球”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让学生对身边的环境问题进行观察,总结出合理的改进措施和方法,再进行广泛的宣传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6)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协助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

家庭是孩子除学校外的一个重要学习和生活的地方,那么,家庭教育的力量不可忽视,在农村地区,在学生的课余以及假期时间,大部分都是帮助家人在田间干农活,在这段时间里环保习惯,他们能发现很多新的问题,而此时家长的简答对他们而言无疑是很重要的。如反常的气候会给农作物的生长带来灾难性的破坏,学生自然不明白气候反常的原因是因为生态的破坏,而很多家长也不明白这一点,鉴于这个原因,学校可向家长介绍一些相关的环保小知识,对于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引导,让学生了解环保知识,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可以让学生对环保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努力,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初步掌握环境保护的意识,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课堂中利用教材,将直接知识和间接地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多参与、观察、实践,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成为环境保护活动的参与者,监督者,在环保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结合农村现状,及时的对农村小学进行环保教育意义重大而深远,让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强烈的环保意识,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使我们的下一代能过健康的成长,共同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

参考文献

[1]李友梅,刘海燕.环境教育学.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2]丁兆雄.环境教育师范先行[J]. 环境教育,2000 (5):24-26

[3]许江映.小学环境教育模式的构建和实践[J]. 环境教育,2003(6): 36

[4]田菁.中小学环境教育概论.华夏出版社,2001.

[5]任耐安.环境教育.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6]白月桥.环境教育目标.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环保意识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环境污染;高职;化学教学;环保意识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严重威胁到人们身心健康,也危及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2011年日本因强震引发的核泄漏事件,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灾难性的污染和破坏,给人们的正常生活也带来严重的影响,也使更多的人们重视及关注环境保护问题。环境污染直接或间接与化学物质污染有关,而高职化学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也联系紧密,因此,在高职化学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融入环保教育,加强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树立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观念,并在今后工作中有意识的注意环保问题,是每一个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对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加强学生环保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按照环境污染的性质来源分为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固体废物污染、能源污染等类型。化学污染主要是由人类活动或人工制造的产品引起的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其中与人类健康最直接相关的是对食品的污染。由于化学有机污染物的慢性长期摄入造成的潜在食源性危害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霉菌毒素、食品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某些致癌和致突变物以及工业污染物等。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学科,它与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高职化学教育,使学生在已具备初高中化学基础知识及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化学知识,并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加强环保教育,挖掘课本中的环保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不仅在资源开发上能发挥重要作用,同样与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环境保护方面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学生环保意识的树立具有重要作用[1]。而高职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能够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对其一生的社会行为乃至对整个中国的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因此,在高职化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二、在高职化学理论课中加强环保教育

高职化学教材提供了丰厚的环保教育资料。作为化学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中具体知识开展环保教育,并通过实际事例讲解,加深学生的印象,拓展知识面,开拓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如结合氯气、硫化氢和苯蒸气等有毒气体的教学,在课堂上介绍其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和相关的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结合硫酸、硝酸的工业制法及炼钢炼铁的工业流程,介绍工业污染及废气、废渣的处理;结合重金属元素的教学,介绍重金属对水的污染并给人体健康带来的危害;结合硫、氮的氧化物,介绍酸雨的形成及其危害,说明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污染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结合磷酸盐的相关知识,介绍湖泊水质的富营养化问题;结合烃的有关知识介绍光化学烟雾的几次事件及其原因;结合有机物中高聚物的内容介绍白色污染及其危害和解决方法等等。课堂是教师的第一阵地,我们要抓住这一阵地,紧密联系教材,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让学生理解环保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逐步培养起环保意识。

三、在高职化学实验课中加强环保教育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环保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不仅可以使学生观察到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实验现象,增强直观的感性认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2]。在化学实验课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实践中来。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实验过程中应减少化学试剂对环境的污染。如在密闭系统或通风橱中操作有毒气体,对反应后的尾气进行回收,避免扩散到空气中,反应后的废液、废渣不随意倒入水池,应倒入专门的废液回收桶中,经统一处理后再进行排放,严禁直接遗弃或倒入水槽,导致空气和水源污染。这样不但保护了环境,更让学生意识到在实验的每个环节,都必须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才能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3]。其次,帮助学生学会从环保角度设计、改进、选择实验方案,选取实验药品,引导学生尽可能采用一些无毒无害、低污染、低能耗的实验方案和选择一些无污染、可回收、可循环利用的药品,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如,在铜与浓硝酸反应的实验中,可以用铜丝代替铜片,这样耗酸量少,使试剂用量大大节省;再比如,为了说明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在实验中可以改用滤纸代替试管;用酸碱指示剂检测溶液酸碱性时,也可以采用点滴板来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等等。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化学试剂的性质以及预防环境污染的措施,如浓硝酸要在棕色瓶中避光保存,防止其见光分解后的气体污染空气;贮存浓盐酸时要密封,防止氯化氢气体挥发污染大气。对于一些危险性较大、污染严重,但学生又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化学实验,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将实验步骤、操作方法和实验结果在多媒体课件中加以展现。这样既能极大地节省教学资源,也能减少由化学实验带来的一系列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污染的问题[4]。

四、加强环保实践教育

环保教育仅靠课堂的教育是不够的,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环保实践教育,将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作为化学课外实训的一个重要目标来认真有效的实施。如组织学生到当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水土保护区和环境污染区等进行实地考查,使学生认识到人与气温、气候、空气、谷物增产、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及环境保护等都存在着密切关系。通过现场考察,丰富学生环境方面的知识,结合已学的知识,开展有关环境污染与保护知识的问答,巩固学生环保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化学教师应以身作则,行为表率,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如不用难降解的方便盒、塑料袋,通过言传身教,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规范自己的环保行为。如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因为含磷的洗涤废水会使水体富营养化,不随便丢弃废旧的碱性电池等等。

五、增强化学教师环保教育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教师是学生知识和信息获取的主要来源,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环保意识将决定和制约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效果。因此,建立一支具备良好环保意识,热心环保教育的化学教师队伍是非常关键的。一方面,化学教师要认真学习环保方面的知识,多读书、多看报,多查找相关资料,扩宽自身的知识面,做到融汇贯通,真正认识到环保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担负起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责任。平时注意多搜集、积累、整理一些环保的相关知识,并将它们分类、归纳,结合实际教学知识点,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巧妙、合理地把环保信息融于到教学当中,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活泼,也使学生们更容易、更乐意地去理解和接受化学知识。另一方面,应注重加强在职化学教师的环保方面的培训,力求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确保环保教育效果。师生都具备了良好的环保意识,可以使化学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活动甚至日常生活都贯穿着环保理念。作为高职院校化学教师,我们应增强开展环保教育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起到榜样的作用,更好的影响学生,更好的促进学生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感的形成。

环境意识和环保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高职化学教学不是一项单纯的教学任务,应将绿色化学、环保教育的思想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努力把环保教育落实到高职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对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朱丽君.浅谈在高职化学教学中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26(5):139-140.

[2]刘美玲.浅谈加强高职化学教学中的环保意识[J].科技信息,2011(6):207.

[3]黄启宏.在高职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的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1):56-57.

环保意识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化学 环保意识

一、环保意识的内涵

环保意识不同于传统社会中人们对自然环境所形成的零散朴素的认识,而是一种在对生态系统科学的认识和把握基础上的全新的现代意识。一方面,它试图使学生整体地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环境不是一种被动的依赖,而是一种的,动态的依赖,人不仅要维护生存环境,也要在与环境和谐的基础上谋求发展,主动地建设自己的地球家园;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人类行为的多种生态后果,认识到人类一些出于改善自然的良好愿望可能会导致环境恶化,如埃及在尼罗河上建造阿斯旺大坝,以防止洪水泛滥,便于农业灌溉,结果却使土地盐渍化程度加重。此外,环境教育还要使学生整体认识和把握人类所应当承担的对环境的责任,这是一种伦理道德教育,它使受教育者自我反省、自我批判,意识到生态危机和环境破坏源于人类的行为,同时也只有人类自己才能够拯救自我和地球。

二、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中的重要地位

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同物理、生物等都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主要学科。许多污染物的成分、特性、形成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等,都与化学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提出,化学教育应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三、高中化学环保意识的培养策略

1、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良好的环保意识

教师--作为学生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来源,我们自身的素质和环保意识将决定和制约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效果。

1)、教师要扩宽自己的知识面和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我们许多正在执教的化学教师在中学和大学时接触环境保护的知识太少,对其了解不深,难以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所以当务之急是我们教师需要重新学习有关环保方面的知识,多读书、多看报,扩宽自身的知识面,真正认识到环保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主动的担负起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责任。学校和教委也应注重对在职教师进行环保方面的培训,力求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2)、教师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为化学教师,我们实验时,常用到各种会污染环境的化学物质,实验时怎样确保有毒物质不扩散到空气中,尾气如何吸收,反应后废液如何处理等等这样几乎每次实验都会碰到的问题,我们化学教师正确的处理习惯将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他们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逐步培养其环保意识。不仅如此,日常生活中教师良好的环保习惯,如不用一次性方便饭盒等等也会言传身教逐步影响学生,使之养成良好的日常习惯。目前,各级化学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对中学化学实验进行改进,其目标之一就是增强环保意识,相信会令更多的化学教师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进而影响更多的学生。

2、抓住教材的环保内容渗透环保教育

国家应把环保教育列入中小学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考试栏目中。在此之前,我们化学教师应该结合化学教材中的许多章节向学生介绍环保的相关知识。如高中阶段结合氯气、硫化氢和苯蒸气等有毒气体的教学,在课堂上介绍其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和相关的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结合硫酸、硝酸的工业制法及炼钢炼铁的工业流程,介绍工业污染及废气、废渣的处理;结合重金属元素的教学,介绍重金属对水的污染并给人体健康带来的危害;结合硫、氮的氧化物,介绍酸雨的形成及其危害;结合磷酸盐的相关知识,介绍湖泊水质的富营养化;结合烃的有关知识介绍光化学烟雾的几次事件及其原因;结合有机物中高聚物的内容介绍白色污染及其危害和解决方法等等。课堂是教师的第一阵地,作为化学教师,我们要抓住这一阵地,紧密联系教材,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让学生理解环保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逐步培养起环保意识。

3、在化学实验中渗透环保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也应重视环保教育。按化学课程标准要求,中学需做的化学实验比较多,其中有毒的有一半。而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废水回收装置,所以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高中生刚接触化学,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严格按照实验操作的程序,正确地闻气体、取药品。虽然所做实验毒性不大,但为了加深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没有废水回收流程这一前提下,在每次学生实验中我都提供一个回收仪器,让学生对收集的废液稍作处理后再行排放,实验结束后把仪器洗涤干净放回原处,擦洗干净实验台面。这样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的教育。

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动脑设计环保实验都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使用有毒气体时,要强调尾气吸收的重要性,使学生养成一个惯性思维:凡是涉及气体的制备就应考虑尾气的处理。总之,改进一些实验装置,不仅可收到良好的实验效果,而且可把化学实验与环境教育有机结合,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