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免疫培训

免疫培训

免疫培训

免疫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免疫学实验 实验教学 创新思维训练

兽医免疫学是畜牧兽医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验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1]。根据我校新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兽医免疫学的实验教学单独成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因此,对实验课程的研究和探索尤为必要。免疫学实验理论和新技术发展迅速,与其他学科联系紧密,内容抽象,逻辑性强,学生普遍认为是难学课程课程之一。因此,不断改进和探索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效果是教师必须不断思考的问题。因此,高校教学必须及早实施创新的实验教学理念,推进教学改革进程,在合作中展示师生风采,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分析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传统的教学观念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就是灌输式教学,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知识的获得全凭教师的一张嘴,课堂气氛不活跃,在知识面前出现万马齐喑的局面并不罕见[2]。对于开设的实验课,也是讲得多、讲得细,学生参加实验盲目,之前往往不预习,只按教师安排的操作程序就行了,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一些学生应付差事,不求甚解,严重限制动手能力的提高。根据《兽医免疫学》的课程特点和大纲学习要求,着眼于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对实验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采用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改革方法

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首要条件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实验课产生兴趣,调动学生对实验课的积极性。当今生命科学迅猛发展,新的理论和技术不断问世,要保持学生探究生命科学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学生具有实验积极性和对实验的兴趣,才能让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实验中得到满足,让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在实验课上得到发挥,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极大提高。在探索实验教学的改革中发现,在注重学生掌握免疫学基本实验技能的同时要不断更新实验教学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才能使学生探索生物科学的热情和兴趣始终得到保持。于是,我采取了以下几项具体措施。

(一)在保持基础性实验的同时,加强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如对2014级的学生开设了免疫学综合性实验,我们将学生分成团队形式,一个团队3-4人,有一个团队负责人,每个综合性实验布置下来,由负责人将团队成员进行分工,每人都要进行查资料查询,通过资料查询使学生了解实验背景知识,建立文献库,然后根据所查资料写出相应的实验方案,最后汇总。因为每个人查阅的资料不一样,思考角度不一样,所以写出来的实验方案各异,但是团队负责人会召集汇总,大家共同商量总结出一套适宜可行的实验方案。如多克隆抗体的制备技术,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和扩展性。从免疫动物的选择、抗原的制备、免疫途径的确定和免疫间隔时间的长短都是学生经过不同讨论和设计而得到的。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团队的学生都根据自己所查资料阐述想法,并用自己的文献作为依据,通过讨论,协商确定出符合具体实际条件的最佳方案,并以此开展实验。这个综合性实验由于历时长,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认真负责的团队精神。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培养了学生全面考虑问题的能力、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同时加深了学生对免疫学领域最新科技动向及成果对现代工程技术现状的了解。通过类似综合性实验,学生普遍反映,以前零散的感性认识经过这些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锤炼后都融合起来了。有些实验由于实验室条件的限制,不能开展,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学生做实验的训练,我们采取了设计模拟实验的创新模式。比如,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实验,因为涉及细胞培养、动物的免疫和杂交瘤细胞的融合等过程,所需要的实验条件和仪器设备很高,但是一个综合性实验。我们让学生通过上网看视频,查阅文献等,模拟设计出实验方案,每个人都有,这样虽然没有经历实验,但实验设计过程让学生长了见识,知晓了实验全流程。课程实践表明,设计性综合大实验的开设,从筹划、设计、思考、查阅资料和观测实验结果等诸多方面,学生实验能力都大大提高,对他们今后的毕业设计或参加工作及从事科研都大有裨益。

(二)为了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强化主动性,我们特意设计场景实验,引入具体的免疫学临床病例进行教学,让学生扮演检测人员,可取得满意的效果。如在凝集试验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作为政府检疫部门的检疫工作人员,任务是对某大型奶牛场进行布氏杆菌病的免疫快速检测,筛选出阳性病例进行淘汰。让学生先行查阅资料,从资料筛选出快速检测方法,同时给学生介绍奶牛的布氏杆菌病的临床检测方法和注意事项,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不仅学以致用,学到免疫学实验的方法,而且让学生学到兽医专业的其他知识,同时树立专业思想,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极大满足。

二、实验课考试模式的改变促进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性思维

考核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有效手段,要保证教学质量必须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以往传统的考试是只是统计实验报告,按实验报告成绩的平均数,然后乘上30%和理论课成绩计入总分。现在实验课作为一门课程,我们首先在计分方式上改变了传统的只记理论考试成绩或实验课成绩比例偏低的状况,实验课也进行书面理论考核,但理论成绩只占20%,实验成绩包括实验报告、实验设计及实验过程,总体占80%来计分。我们采取分项计分方式,平时实验成绩和最后实验考核各占50%,平时实验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实验课出勤率、态度、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的撰写情况,最后的实验考核是在课程全部结束后进行的,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对实验结果的判断和分析能力。让学生申请大学生创新立项课题,发挥创新思维,自行设计实验题目,自己动手进行科研,写出实验报告,有可能的话,可以投稿发表。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改革,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在以创新能力为培养宗旨的实验体系中,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取得了不少成果,有的学生参与做的毕业论文在国家刊物发表,有的毕业生参加工作后,收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有些同学获得了许多奖项。如:有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获得该奖项的二等奖。在2011年至2015年的三五年时间里有15位学生在中国微生态学报、西北农业学报、中国病毒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共20余篇。同时“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课题获得了学校教学成果优秀奖。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为了适应世界知识经济和改革开放对人才的需求,高等学校尤其是应用型高等农业院校应加强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以满足社会对专业(兽医畜牧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实验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力争多种教学形式相互渗透、交叉与综合,拓宽知识面,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真正把实验室建成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摇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地[2]。

参考文献:

免疫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免疫规划、管理、疾病

1必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参与,形成合作联动机制

实施国家免疫规划是各级政府一项十分重要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基层政府应该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发挥主导作用,将国家免疫规划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首先要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规定,将免疫规划工作纳入政府和部门工作目标。其次政府应将免疫规划工作经费和预防接种补助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的免疫规划工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时足额地将免疫规划工作经费划拨到免疫规划项目执行单位,将免疫工作人员的工资和工作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第三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免疫预防专业人员数量本来就不足,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后,工作量将将成倍增加,对免疫预防工作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免疫规划队伍急需得到调整、充实,政府在人员编制上应该予以优先保障。第四加强政府和有关部门对计划免疫工作的理解、支持、配合,在政府主导下,加强与卫生、教育、派出机构等单位、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加强应急管理的联动合作,建立免疫规划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发挥各方优势,共同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及其造成的损害。

2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提高基层免疫规划人员素质建设

免疫规划是技术性很强的专业性工作。在落实免疫规划工作方面,应该看到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还不够完善,基层预防接种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亟待提高。通过业务培训,提高基层卫技人员对预防接种工作的认识,普及预防接种的有关知识,对免疫规划专业人员和基层接种人员熟悉新增疫苗免疫接种程序,提高专业素质,规范预防接种操作及管理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加大对免疫规划工作人员的培训要形成制度化、常态化,要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采用系统培训、岗前培训、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多种方式方法,分期、分批开展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并对所有免疫规划工作人员要定期进行业务技能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确定重点,开展针对性的强化培训和技术指导,只有通过反复多次的学习教育、培训,使基层预防接种人员全面、系统、熟练的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尽快适应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需求,全面提高执行免疫规划工作的能力。

3抓好规范化门诊建设,提升基层免疫规划服务水平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是基层免疫规划的前沿阵地,是加强和完善免疫规划的基础性工作,具有窗口和示范作用,一是要按照“科学规划、定点接种、资格认证、规范管理”的原则,根据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内容和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合理设置预防接种服务机构,调整和完善预防接种服务,增加预防接种服务的频次。二要合理调整和充实基层预防接种人员,建立人员培训和考核制度,严格对预防接种服务机构(门诊、接种点)准入制度和预防接种人员资格的认证,三巩固和提高省级预防接种示范门诊建设和乡镇卫生院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的成果,强化安全接种、有效接种意识,提高预防接种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四是建立预防接种服务体系,完善预防接种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形成以预防接种门诊定点接种为主,预防接种点上门查漏补种为辅的预防接种服务模式,提高预防接种服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加强预防接种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4建立完善免疫规划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提高免疫规划管理水平

随着免疫预防工作及针对疾病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传统的以手工记录为主的接种登记、数据统计、资料汇总、上报和疾病监测资料分析等,已难以适应工作的需要,疫苗漏种、漏登、统计数据严重偏差、原始资料无据可查等问题时有发生,严重制约了免疫规划工作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以先进的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已成为现代计划免疫管理的必然趋势。为提高计划免疫科学决策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建立和完善适合新形势发展的基层预防接种信息管理 系统,一方面构建计划免疫网络,通过计算机对目标人群进行管理,通过计算机检索应接种人群,将极大地提高防保医生的接种速度,实现目标儿童就近接种,而管辖机构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该目标儿童的接种信息。另一方面,疫苗和注射器管理实现信息化后,利用网络报告系统对辖区内疫苗和注射器的总库存数、近效期疫苗和注射器库存数、过期情况作出查询和统计分析,以指导疫苗和注射器的分发、调配和管理,有效加强疫苗和注射器的信息网络报告管理,合理安排疫苗和注射器的计划和使用、减少浪费、提高工作效率。

免疫培训范文第3篇

1 当前**市村级防疫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村级动物防疫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专业技能不高,动物卫生服务水平低 主要原因:一是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能供选择的范围有限,不得不用年龄大,靠有丰富经验的老防疫员;二是工资待遇太低,很多职高和中专毕业生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担任防疫员;三是父子相传或亲友相传,业务素质太低;四是新聘用的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属非专业人员。

1.2 村级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差,技术手段落后 主要表现在:一是村级动物防疫工作大多数无固定工作用房。全市2071个行政村、160个社区村级动物防疫室挂牌的仅占三分之二,而其中50%仅是临时挂牌;二是设施设备差,防疫资料无法保管,疫苗质量难以保障。多数已挂牌的动物防疫室无资料柜及办公用具,也无消毒锅、电热炉,更无小型冰箱、保温瓶,疫苗保管和使用存在隐患,质量难以保证;三是技术条件差,器具消毒不严。由于无消毒锅、电热炉,注射器具难以按要求进行消毒;四是服务物资紧缺。常用的酒精、碘酒、消毒药棉不能常备,注射消毒工作难以开展,特别是免疫救治药品紧缺,不能及时对免疫反应动物进行紧急救治。

1.3 农村动物养殖方式落后,组织和补偿经费不到位,基础免疫难度大 我市畜禽养殖模式大多为一家一户散养,养殖规模小,管理粗放,且禽类养殖很大一部份没有笼舍,栖身于住宅周围或放养于农田,本身给动物免疫带来很大难度。加之免疫反应救治迟缓、免疫反应死亡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严重挫伤了农民接受免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的甚至公开抵制或阻挠免疫工作的进行,加大了免疫难度。

1.4 村级动物防疫员劳动强度大,工作风险大,待遇低,队伍难以稳定

1.4.1 防疫任务重。村级防疫员要完成春、夏和秋季动物的普免工作以及平时的补免、免疫档案建立、疫情普查和动物健康巡查及报告、参与病死动物的无害化处理,还要协助动物产地检疫,任务非常繁重。

1.4.2 工作风险大。村级动物防疫员在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要面临“四大风险”。一是受人畜共患传染病感染的风险;二是意外伤害的风险;三是人为伤害的风险;防疫员在从事强制免疫工作中,由于群众的接受程度不一,个别养殖户对村防疫员无理取闹,甚至还出手伤害村防疫员;四是责任风险大。

1.4.3 防疫待遇低。对于从事强制免疫、产地检疫、消毒灭源、疫情观察、无害化处理和防疫工作的村级动物防疫员来说,风险和利益不相符合,工作量和收入不相匹配。特别是部分技术单一、经验尚浅的防疫员,收入更加低下。因此,严重影响了村级动物防疫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对策和思考

2.1 指导思想 村级动物防疫队伍建设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按照国家和省兽医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完善村级动物防疫功能和提高服务能力为核心,以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员素质为基础,以建设村级动物防疫室为重点,建设村级动物防疫服务网络,从整体上为提高动物的健康水平提供保障条件,夯实动物防疫基础。

2.2 发展目标 通过加大投入,推进村级动物防疫室建设,改善村级动物防疫基础设施条件,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培养等措施,力争到20xx年,建立起基本设施比较齐全的村级动物防疫室,建立起具有一定专业素质的村级动物防疫队伍,建立起运转有效的村级动物防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满足村级动物防疫工作的需要,增强动物防控手段,全面提升动物防疫能力。

2.3 主要措施

2.3.1 充分认识村级防疫体系建设在我市动物疫病防控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和完善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改善村级动物防疫服务条件,提高村级动物防疫服务能力,对于预防控制重大动物疫病,提高村级公共卫生综合防控水平,保护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大意义。各级要高度重视,按照现代畜牧业“发展在规模,成败在防疫”的要求,将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摆在整个动物防疫长效机制建设特别是公共卫生事业建设的重要位置,将其纳入当地政府的工作目标,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布置,统一安排,统一考核,切实解决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村级防疫员队伍素质,增强村级动物防疫功能。使其在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动物疫病防控中发挥更大作用。

2.3.2 多条腿走路,提高村级防疫员待遇,增加村级防疫员收入,稳定村级防疫队伍。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已成为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份,是公共卫生的基础,各级政府要认真研究村级防疫队伍工作的激励机制。一是将村级防疫员纳入村干部管理序列。将村级动物防疫员纳入村级干部管理序列,从而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员的政治地位和工作 地位,有利于动物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增加村级防疫员财政补贴预算。各县(区)人民政府在财力增长的情况下,应逐年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待遇;三是增强村防疫员的服务能力。业务主管部门要采取有效手段,使其成为动物健康服务能手,增加服务项目,通过阉割服务、医疗服务、常见动物疫病的预防免疫服务、兽药饲料的经营和配种服务等增加收入;四是开展保险。各地要结合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规定,为村级防疫员买意外保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逐步解决村级防疫人员的后顾之忧。

2.3.3 多项投入,完善村级动物防疫室建设,改善村级防疫员的工作条件,为村级防疫员提供服务阵地。村级动物防疫室是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基础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增强村民的防疫意识,强化动物疫病防控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将村级动物防疫室建设的投入纳入县(区)动物防疫预算资金。各县(区)将村级动物防疫室建设列入当年动物防疫财政预算资金,每年从动物防疫预算资金中拿出10%~20%投入到村级动物防疫室的建设上;二是将村级动物防疫室建设纳入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基础是动物防疫,畜牧业发展的效益在规模,成败在防疫,各级要将村防疫室建设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相结合,将村防疫室建设纳入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现代畜牧业园区或养殖专业村的设立村级动物防疫室。三是将村级防疫室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动物卫生是世界“三大卫生”之一,是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各地要将村级防疫室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通过多项投入,在现有基础上,按每年再建15%的进度,在20xx年前建立起覆盖全市各行政村、基础设施设备齐全、服务功能完善的村级动物防疫室,增强村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

免疫培训范文第4篇

一、目标人群、工作指标和时间安排

(一)目标人群

全县所有8月龄~14岁儿童。上述目标人群,无论其既往免疫史及麻疹患病史如何,凡无麻疹疫苗接种禁忌证的儿童均接种1剂次(0.5毫升)麻疹疫苗。

(二)工作指标

以乡镇为单位,目标人群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达95%以上;分年龄组强化免疫接种率达95%以上。通过开展强化免疫,短期内迅速提高适龄儿童免疫水平,巩固人群免疫屏障,阻断麻疹病毒传播。

(三)时间安排

实施,分两个阶段进行。8月份为活动准备阶段,主要内容包括组织实施、社会宣传动员和人员培训等;9月份为接种实施阶段,1-8日开展目标人群摸底调查,11-18日现场接种,21-30日评估总结。

二、组织实施

(一)组织领导与相关部门职责

县政府成立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由王宏伟副县长任组长,卫生局、教育局、财政局、发改局、药监局、县妇联、广电局、各乡镇政府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卫生局。

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实施本辖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方案和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理方案,负责活动全过程的技术培训与指导,督导和评估。卫生部门和疾控机构要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工作任务和职责;要成立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技术指导小组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处理小组,保证接种安全和接种效果,及时有效处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教育部门在卫生部门指导下,负责学校中1995年9月1日后出生学生的摸底调查、登记、报告、接种通知的发放和宣传动员工作,确保所有在校14周岁以下年龄学生全部得到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同时要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学校临时接种点的场所安排和现场组织工作,确保接种安全,防止发生群体性心因反应。

财政部门要大力支持本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切实保障强化免疫活动所需经费,包括接种补助经费和宣传、培训、冷链运转、调查摸底、督导与评估等相关经费。

药监部门负责对强化免疫所需疫苗的流通环节进行监管,保证疫苗质量。

广电部门要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社会宣传和跟踪报道。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领导小组及相关组织机构要层层召开会议,广泛进行动员,部署强化免疫活动,落实工作任务和责任。各乡镇(社区)、妇联组织、村(居)委会要配合当地有关部门开展对辖区居民的强化免疫活动宣传动员,并负责辖区8月龄至14周岁儿童的摸底调查、接种通知发放、登记和报告工作,尤其要做好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和边远地区目标人群的主动搜索工作。

(二)人员培训、社会动员和宣传

疾控中心负责做好人员培训工作。培训人员应包括所有参与此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专业人员和工作人员。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强化免疫目标人群、时间、工作指标,宣传动员方法,目标人群摸底登记,疫苗及相关物资的分发和储存运输,接种现场的安排、人员配置、组织管理,接种禁忌证和接种技术规范,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风险沟通,督导与评估方法、总结报告的相关要求等。

各部门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宣传和动员,与媒体密切协作,利用公众关注高的主要时间、主要节目、主要版面,在全县集中营造强化免疫活动的良好社会氛围,使公众及时了解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重要意义,消除麻疹的策略和措施、麻疹的危害与预防方法和本次活动的具体形式、标识、时间、地点、内容等相关信息,强化公众对强化免疫的理性认识和主动参与意识,配合工作人员接受摸底调查,并按照告知的时间及时到指定接种点接受麻疹疫苗接种。

(三)目标人群摸底调查

要提前做好辖区内目标人群的摸底调查工作,全面掌握目标儿童人数。摸底调查时应重视流动儿童、计划外生育儿童以及边远地区儿童,对发现未建卡、未完成常规免疫接种的儿童,予以补建接种卡、接种证,并纳入常规免疫管理。

摸底调查人员采取入户或通过学校、托幼机构等方式给家长发放《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通知单》(附件1),向公众面对面进行宣传动员,告知接种时间和地点、接种时应携带接种证等事项,负责填写《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摸底与接种情况登记表》(附件2),对学龄前、散居校外儿童和在园儿童分自然村(居委会或街道、小区、楼群)、年龄组进行登记;在校学生分年级、班级进行登记。并报告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负责对摸底登记结果进行核查、汇总,填写《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摸底与接种情况汇总统计表》(附件3)。并将相关信息上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中心要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汇报调查摸底情况。县级督导人员要对摸底调查质量进行评估,对不符合要求的地区重新开展摸底调查工作。

针对学龄前和散居校外儿童,农村地区由乡村医生会同乡村干部、村长、妇女主任逐村逐户进行摸底登记;县城区和乡镇街道由县疾控中心专业人员和地段防疫医生、乡镇疾控人员会同社区(居委)干部分片挨家挨户进行摸底登记。学龄前在园儿童摸底登记由经过培训的老师会同地段防疫医生进行摸底登记。在校学生摸底登记由经过培训的老师分年级、班级登记造册进行摸底。农场、森工等系统的适龄儿童按属地化管理原则进行摸底登记。

在摸底调查的同时,对6岁及以下儿童登记常规免疫接种情况,填写《全省0~6岁儿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情况调查摸底登记表》(附件5),并对摸底登记结果进行汇总,填写《全省0~6岁儿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情况调查汇总表》(附件6)。

(四)接种准备与组织实施

各部门要做好强化免疫所需人员、物资(疫苗、注射器、急救药品和器材等)和经费保障。

1、疫苗准备。要在8月底前将强化免疫所需疫苗、注射器准备到位。疫苗的储存、运输要严格执行《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疾控中心根据疫苗需求计划逐级下发,相关单位要做好麻疹疫苗等相关物资的收发登记工作,保证麻疹疫苗、注射器和相关物资的合理分发,避免浪费。

2、接种点设置。要根据摸底儿童数和目标人群分布情况,科学、合理设置接种点,制定接种实施时间表,安排接种人员和现场工作人员。强化免疫过程中,除已取得资质的预防接种点外,各地还可根据地理条件、人口密度、摸底情况,在医疗机构、学校或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设置临时接种点。临时接种点的设置须经县卫生局指定和许可,设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学校可在医务室、办公室、空教室等),禁止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室开展群体接种。接种点应符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对接种点的要求,兼顾方便群众,便于强化免疫工作的实施。对于无法到定点接种的目标儿童可采取入户接种等方式开展接种。为保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质量和较高的接种率,接种方式应以定点接种为主,各接种点实行日接种,并适当延长每天的服务时间。

3、人员准备。原则上常规免疫接种点地点及人员配置不变。为了满足强化免疫需求,可适当增配医务人员,增配医务人员必须经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各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安排足够人员,保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顺利实施。在接种工作开展前确定好参与的人员、负责人等,并建立联系手册,便于沟通与联络。在农村或社区,根据人口数量设立巡回搜索组,在强化免疫集中接种的后期,分片包干负责搜索所辖区域的适龄儿童,并通知儿童到指定地点接种。对于在规定时间内未到接种点接种的儿童,要进行再通知,再动员,尽量让应种儿童及早到指定接种地点接种。

4、接种实施。每个强化免疫现场接种点应有专人负责现场组织、预检登记、接种和异常反应监测处置等各环节,并根据目标人群多少适当增减工作人员数量。现场工作人员要做到接种对象核实、接种前告知、健康状况询问、规范接种和登记。现场接种流程、操作技术及接种后剩余疫苗处理等,要严格按《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执行。学校等集体单位临时设置的接种点,更要严密组织、严格实施,防止群体性心因性反应的发生。预防接种要严格掌握麻疹疫苗接种禁忌症及其他暂缓接种的原则,强化免疫接种与最后一次注射的减毒活疫苗间隔应在1个月以上。无证或未带接种证者,应做好记录,强化免疫结束后及时给予补证或补登;对于暂缓接种的儿童,应在本次强化免疫活动后的条件适宜时机及时予以补种;对于麻疹疫苗常规免疫程序漏种的儿童,如本次强化免疫接种麻疹疫苗符合常规接种相应程序的,可作为麻疹疫苗第1剂次或复种的剂次,登记入常规接种。

三、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与处置

疾控部门应按照《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报告工作。在强化免疫期间,建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双日报告”制度,所有接种单位每两日进行异常反应报告,无异常反应的进行零报告,报告从强化免疫开始时执行,至活动结束15天后停止。

结合强化免疫特点和本地实际情况,制定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方案,及时做好强化免疫活动中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置工作。对严重疑似异常接种反应遵照“先临床救治、后调查诊断”的原则,做到早期、正规、系统的治疗。麻疹疫苗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诊治原则参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应当向受种者或其监护人做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沟通解释工作。按照及时、公开、透明的原则,统一相关信息。

四、督导检查和评估

(一)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强化免疫活动的督导。县级应保证每个乡镇(街道)至少有一名县级人员进行督导。同时,各级还应成立巡回督导组,对工作薄弱地区加强督导。要做好督导人员的培训,统一督导内容、督导方法和评价表格,及时进行信息反馈。

督导工作在强化免疫的准备、实施及评估阶段均应开展。督导内容要覆盖当地强化免疫活动的组织实施、社会宣传、人员培训、后勤保障、摸底调查以及现场接种质量等。强化免疫准备阶段重点督导经费保障、宣传、培训、摸底登记、物资和接种现场的准备情况;现场实施阶段重点督导现场接种工作组织情况、安全注射情况、接种人员资质、知晓率等情况;后期督导接种及资料整理、汇总和报告质量等情况。具体督导内容与方法参见《黑龙江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督导方案》。

(二)按照《黑龙江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评估方案》,强化免疫接种前和接种后的评估工作。免疫现场接种前,督导员应对前期宣传动员、摸底登记、家长知晓率等进行调查评估。强化免疫接种完成后,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开展强化免疫接种率快速或系统评估,评估的重点应是麻疹发病高危地区或容易漏种的人群和区域。

五、资料收集、总结和报告

免疫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畜禽疫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4-0253-01

兽医在畜禽疫病的防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大多基层兽医自身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加上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在畜禽疫病的防治中大多是凭借自身经验,存在很大问题,最终酿成严重后果。为此,应重视畜禽疫病防治工作,从以下措施做好畜禽疫病防治工作。

1 用药要有针对性

在现实操作时采取综合性诊断,不仅要解决致病要素,还要增强病畜保护和喂养管理,增强身体的抵抗能力,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用药剂量要合适,在使用药物时用量必须要科学,不可以随便增大剂量。要保证用药疗程,用药时间,一般3~5天为一个疗程。在治疗时应该遵循每一种疾病有一定疗程的规律进行诊断,在症状没有后继续使用一到两次药,以确保疗效。对一般的家畜而言,静脉注射与肌肉注射较为常用且比较可靠。提高基层兽医的专业知识水平与技术水平。设立专业知识培训班对基层兽医进行集体培训,邀请具有专业知识与丰富临床经验的兽医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加强兽医间的交流,学习先进知识,提高技术水平。

2 提高农村兽医工作质量

减少工作误区解决对策,提高农民养殖疾病常识和预防知识普及力度。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养殖产业的发展,增加专门的财政预算,将动物防治知识培训引入到农技培训当中,加强农民动物疾病防治培训,从源头上遏制动物疾病的影响。对农村兽医加强兽医诊断技能培训。要大力提高农村兽医的业务水平,可以举办专家讲座、名医课堂等形式,强化对乡村兽医的业务培训,着重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农村兽医人员要尽快提升自身临床技术。农村兽医要注重个人业务能力的提升,努力学习各种动物治疗知识,养成经验总结习惯。在治疗过程中主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确保用药科学性,合理控制用药量,保证用药疗程,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加强兽医的专业知识,兽药与养殖户要提高对患畜疾病治疗的基本常识的积累;一般用于口服的药物不能作为肌肉注射,以免抓捕带来应激反应;设立专门的专业知识培训班对基层兽医进行集体培训,邀请具有专业知识与丰富临床经验的兽医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加强兽医间的交流,学习先进知识,提高技术水平。

3 政府加大行政推动力度

动物防疫能够保障畜牧业产品的安全与人们的健康社会的稳定,其工作一直受到畜牧部门与乡镇政府的高度重视。各个乡镇政府都颁布并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领导、明确目标,我县政府还特别成立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并提出了关于《县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全县行政村都配备了村兽医防疫员。

4 加快防疫监督与检疫工作的进程

政府对免疫工作进行了强制性的标识管理,将产地对畜牧的检疫工作、屠宰时的检疫工作,运输途中的检疫与监督等工序紧密结合,并在公路上设立了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设立了关卡,对来往的承载动物或者动物产品的车辆进行严格的检查与登记,全面开展产地检疫,加快了工作的进程。畜禽疫病防治情况。目前,我县主要采取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和月免疫补针相结合的方式,对饲养的畜禽进行免疫。春秋两季以集中免疫为主,其他时间以月免疫补针为主,月免疫补针主要是对春秋两季集中免疫时不宜接种或对集中免疫后新出生或新补栏的畜禽进行补免。免疫接种主要以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鸡瘟为主。奶牛疫病防治在做好疫苗免疫注射的基础上,每年对产奶奶牛进行一次布鲁氏杆菌病和结核菌病的监测,发现阳性,就地进行无害化处理,确保畜禽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90%以上,免疫抗体水平保持在70%以上。动物防检体系不健全。县级无单独设立动物卫生监督所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乡级无机构、无人员、无经费,工作中相互扯皮的情况时有发生。

5 正确使用兽医生物药品

药瓶的上面一定要有完整的标签,还要有工厂名、批准标号、生产的日期、失效的日期、使用的方法、用量、稀释的倍数。已经稀释的药品当天一定要使用完,没有用完的应该丢掉。使用过的空瓶不能随便丢弃,消毒后还可以继续使用。注苗后3~5天时间内,要经常观察,出现异常情况第一时间解决。灭活菌苗、血清、诊断液需要在2~15℃环境下储存和运输,防止冻结。活菌苗和毒性较低的疫苗在储存和运输时不可以超过10℃,夏天需要冷藏保存,防止日光直射。

6 提高防疫密度和质量

畜禽场(户)应该使用生物药品时,需要根据厂家的说明书来使用,不能随便增加或减少用量。当需要使用前需要检查药瓶是不是完善,药瓶破损或者药液变质都不可以使用。畜禽场出现传染病时应该在兽医人员的引导下进行诊断或及时预防注射,其他畜禽不能注射同病疫(菌)苗,避免导致大批发病。提高防疫密度和质量。已经被污染的畜禽场每年防疫注射,每年仍然发病。首先注射密度不够,漏防的不及时补防还可能会被感染。其次防疫质量不好,疫苗注射剂量不正确,需要手术的部位不消毒。然后疫苗失效,免疫超过有效期。

7 结语

在发现畜禽有疫病后,最好要先对患畜进行药敏试验,这样能够较快的为患禽选择有针对性的敏感药物。在临床治疗上既要能够消除致病因素,还要能加强患畜的抵抗能力,进行综合性的治疗并加强患畜的护理与饲养,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好的疗效。在对患畜进行用药时一定要掌握好用药的剂量,从科学的角度出发,避免随意增大剂量。一个完整的用药疗程一般在3~5天。在对患畜进行治疗时需要遵循治疗疗程的规律,在患畜的病症消失后仍要坚持用1~2天的药物进行巩固,防止病情的反复。为患畜选择合适的用药途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