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病原微生物培训

病原微生物培训

病原微生物培训

病原微生物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8-0122-02

1.分析学科的特点,紧跟时代节奏

分析和了解本学科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到生物医学领域,推动了生物医学的飞速发展。这些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扩充了实验诊断的项目,出现了新的治疗方法,使之在原来经典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提高,覆盖面越来越广泛,医学微生物学在医学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和突出。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医学工作者,是我们医学教育工作者应深思的问题。进入90年代,分子生物学技术,限制性内切酶、DNA杂交、测序和扩增技术等许多简便、快速、灵敏和特异的新手段的应用,使某些原来不能培养或培养需很长时间和特殊条件的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的基因诊断成为可能[1]。20世纪末出现了许多新病原体及其引起的新的传染病。人们对新传染病的认识和准备不足,缺乏有效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措施,同时因为人群无免疫力,疾病来势凶,传播快、途径多、范围广,所以往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如0157出血性肠炎、疯牛病、0139霍乱、爱滋病、埃博拉出血热、新型肝炎病毒、埃立克体和肺炎衣原体感染、莱姆病、肠病毒71、手足口病及新世纪出现的非典型肺炎等新传染病均在世界不同的地区和范围内造成巨大的损失和影响。

2.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启发学生将基础理论同临床实践联系起来,开启学生的思维,促使其主动思维,同时提高课堂活跃程度,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2]。

2.1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过去旧观念认为,只要记忆力好就能学好医学。其实,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生,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应具备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医学生将来面对的病人情况往往很复杂,许多病因常会被表面症状掩盖。这就要求有很强的逻辑性思维能力,才能正确判断和处理问题。学思结合是思维训练的主要规律,因此,我们根据本学科特点,结合致病性微生物与临床疾病的密切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讲授致病性细菌各论和病毒时,有计划地开展几次讨论课。讨论的方式有随堂讨论和布置讨论两种,随堂讨论是在课堂教学结束前,由教师出讨论主题,学生随即讨论,然后教师汇总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

2.2 病案教学法

医学生的毕业志向绝大多数是从事临床工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时刻对其临床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同时教学上尽量理论联系临床实际。这种方法既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避免基础课讲授的枯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以及临床思维的培养,增强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其综合素质[3]。比如:当讲授“病毒”一课时,用“2004年7月在尼泊尔爆发的A型流感(H3N2)”事件引入。再提出流感病毒的生物学性状,传播方式,是否会在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等问题。通过这个病例和几个相关的问题使同学们对流行性感冒病毒有更深刻的认识和记忆。又如:讲授“杜氏利曼原虫”时,先给学生介绍本国近期蔓延的一种因利曼原虫所致的黑热病病例,然后提出利什曼原虫的形态特点是什么,生活史怎样,如何致病,如何诊断和防治等问题。

2.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病原生物学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讲“正常菌群”一节内容时,可有针对性提出问题:“医生常常强调避免感染,为何我们还有食用带有细菌的酸奶?”问题提出后让同学们自由讨论寻找答案,融会贯通。掌握知识点。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还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

2.4 理论结合实践

病原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从微生物与寄生虫的形态特征,致病机制到检查方法,都与实验密不可分。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应用能力和独立性。实验技能训练不仅是基本功的训练,也是科学素质的训练,必须从严抓起。在实验教学中,应把学生实验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训练放在首位。如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与保护、细菌形态玻片标本的观察、细菌涂片的制作、革兰染色法与抗酸染色法操作、培养基的制备、细菌的培养与鉴定技术、消毒与灭菌、玻片凝集反应、试管凝集反应等。

2.5 应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及网络资源

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幻灯、胶片投影、多媒体课件、模型、标本及黑板画图等,形象而直观地讲解知识、突出重点,做到声图并行,令抽象的医学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这对语言交流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尤为重要。对病原生物学教学来说,传统的黑板教学模式延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主要是语言描述、板书加上挂图,其中挂图的展示基本就算是直观教学了。但毕竟挂图的数量、色彩和变换的速度是极其有限的,缺少声音和动画,不能和电子图片以及多媒体演示相提并论。随着电脑技术的普及,现代教育进入了多媒体时代,教学方式发生了变革,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为当今教育科学及教学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4]。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微生物教学中,使教学效果前所未有的提高。首先,多媒体技术使直观教学成为可能。现实世界可以在课堂上生动再现,其效果胜过任何语言的描述。其次,多媒体技术增大课堂的信息量,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密度和提高讲课效率。课堂中学生可以观看多幅图片,阅读多篇教学材料,这个数量可以是传统教学的几倍。

3. 分析与思考

病原生物学属于形态学范畴,就其学科特点而言,内容繁杂,逻辑性较差,相对枯燥,学生普遍反映医学微生物学比较枯燥繁琐,不易记忆,在学习上深感困难。教学实践证明,通过上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可以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利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注意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培养,教会学生学习病原生物学的方法,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或其他适当的教学方法使讲授的内容为学生所接受。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面对许多新问题的出现,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及方法,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特点和对教学培养对象,选择最为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通过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优化组合,考试形式的合理化,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新型的卫生人才。

参考文献:

[1] 段朝晖,梁伟南.新时期检验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5):670-671.

[2] 李泽生,冼利青,张艳髓.“问题为基础”教育模式毕业生特征与优势分析[J].医学教育,2002,4(6):3l-34.

病原微生物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改革 动物微生物及免疫 实训技能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不需太多理论知识而主要依靠动作技能和经验技艺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现场工作的直接操作者。但是,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着学生培养效果与企业要求不相符合的状况,为达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目标,需要进行适应企业要求、适应学生特点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1]。开发以企业工作过程为课程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方法;从职业工作出发选择课程内容并安排教学顺序[2]。

动物微生物及免疫作为畜牧兽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通过综合运用动物微生物学、免疫学和病毒学等基础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农牧业生产中各种问题的基础学科[3]。动物微生物及免疫理论课包括微生物基本知识与检验技术、免疫学基础及应用、主要病原微生物及检验和微生物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四个篇章,该课程与生产实践联系十分紧密,起到由理论到实践、由基础到专业的桥梁作用。然而传统教学中存在教学方法落后、知识陈旧、与生产实践脱节等问题[4]。目前,笔者所在的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正在进行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涉及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包括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的教学改革,以及动物微生物与免疫的实训技能教学适应高职特点的改革与探索等。

为了满足就业岗位要求,要合理地设计、选择实验内容。动物微生物及免疫实训技能教学是对理论课的延伸与运用,为了使学生能够系统学习实验操作技术,避免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的问题,根据岗位要求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并按科研项目方式进行实验顺序调整。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大多从事畜禽疾病诊断与防治、动物检疫、畜禽生产、饲料与兽药售后服务,以及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等岗位专业技术应用与推广工作。这不但要求毕业生具有扎实的动物疾病防治知识,更要求他们掌握消毒与灭菌技术、病原微生物诊断技术、免疫原理及其应用技术等。首先,要求教师针对学生就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在充分了解和调查学生就业岗位后对动物微生物与免疫实训技能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其次,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诊断的程序,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由于实验使用未知菌种或是发病动物的病料,因此要求学生在器皿写上学号,并始终使用自己分离到的菌种进行一系列实验。这样学生就会一丝不苟地做好每一步实验,详细观察并记录每次实验结果,使他们在实验中步步深入,从而大大提高学习主动性。

为了取得预期的实验效果,教师先进行演示,注重培养规范意识。首先,要求学生必须严格遵守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认真进行操作,否则极有可能造成实验室污染和实验人员的感染,甚至会向外散播病原。其次,实验过程中老师可边示范实验步骤边讲解要注意的细节,操作要求规范、速度适中,然后要求学生严格按实验指导书的内容、步骤、方法进行操作。

为了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参与实验教学全过程。比如,新城疫的抗体检测实验,笔者提前两周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熟悉教学目的意义(免疫监测、诊断疾病和流行病学调查)、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根据实验要求,学生要做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设计实验方案,提前一周交与教师查看。

(2)准备实验,包括实验相关仪器准备(96孔v型底微量反应板、微量加样器、离心机、离心管、微量振荡器、电热恒温培养箱等)、试剂准备(3.8%柠橼酸钠抗凝剂、生理盐水、1%鸡红细胞、鸡新城疫抗原、鸡新城疫血清)、无特定病原体种蛋的孵化(提前9~10天)、鸡场血液采集及血清制备等。

(3)部分学生参与预实验,通过预实验可以检验实验前的工作是否充分,以确保每次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培养动手操作意识。老师检查结果,合格后才能离开,凡没有结果或结果不理想的,老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后马上重做,直到得出满意结果为止,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态度。

(5)实验的善后,对所用物品、培养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实验器皿清洗等。要求通过老师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另外,笔者通过开放实验室,避免了受实训技能教学课时的限制、教师准备过多的弊端,鼓励学生或部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机会,有利于实验的良好开展和学生技能的提高。

为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让学生互相监督。在实验中有些学生由于实验操作不规范,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他们便擅自更改或抄袭实验结果,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采取展示实验结果和教师现场逐一打分的做法。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讨论解决,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实验本身的严肃性,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将操作能力培养贯穿始终,考核方式多样化。动物微生物与免疫实训技能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系列基本技能,包括使用实验仪器观察微生物和研究微生物的技能,采集、培养和处理实验材料的技能,独立进行观察和实验设计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为了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真正掌握实验技能,我们将实训技能教学的考核方式多样化。实训课程考核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态度、纪律和团队协作精神等。在实训技能教学的最后一天进行终末考核,采用当场考核、当场打分的方式。上午对学生进行逐一考核,考核内容分为理论题和操作题两部分。下午采用随机抽查的方式,抽考比例为学生总数的20%,因为考核前学生并不知道自己会抽中哪一项考核项目,必然会使学生关注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全部基本操作技能。让学生将已经做过的实验再重复操作或观察一次,将会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实验的理解,其中的重点、难点也更易掌握。教师根据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回答问题的情况综合给出学生的总成绩。最后,教师借助考核反馈的信息,发现教学中可能存在的教学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提升实训技能教学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成功一方面需要每一位教师真正地参与进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需要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动物微生物和免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训技能教学改革与创新是多方面的,充分树立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岗位要求合理地设计、选择实验内容,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核,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金彦平.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化课程的教与学[J].考试周刊,2012,7:179-180.

[2]王金合.《动物微生物学》适应岗位需求的教学改革与创新[J].安徽农业学报,2009,15(5):196-197.

病原微生物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检验医师 规范化培训 临床思维

现代临床医学已进入精准诊疗时代,检验医学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凸显,检验科为临床疾病的快速诊治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1-2]。因此,如何指导临床规范选择检测项目、获取合格的检测标本、科学解读和合理使用检验报告显得至关重要,而且是检验医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在检验医学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中,本科室以检验医学相关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着重培养学员对检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的能力,以及与临床的沟通、咨询和指导的能力,使其成为既具备临床检验技能,又能参与临床诊治工作的检验医师。为实现这一目标,本科室作为重庆市首批检验医学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各种教学及培养模式,并持续改进和完善培训体系,力求打造出一条更具价值和特色的规范化培训之路。

1 依据培训大纲细化培训内容

依据检验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要求,同时参考《检验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考核》[3]相关内容,并结合本基地的实际,各专业组制订了具备各自特点的培训内容和细则,培训内容覆盖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全过程,培训计划细化到每周。除了掌握检验基本理论知识和检测技术外,还特别融入了对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及辩证思维能力的培训,从而使培训内容更具完整性,教员的讲授更具明确性,学员的学习更具目的性,培训计划的实施更具可操作性和新颖性。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学质量

按照国家临床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相关要求及基地的实际情况,本科室从已经获得医院教员资格认证的工作人员中遴选出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扎实专业技能的教员组成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要求每名教员掌握检验医师培训的总体目标,实现“目标教学”,掌握培训内容细则和实施方案,做到“按纲施训”,在培训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定期总结培训中的问题并反馈给学员,做到“持续改进”,注重学员综合能力的培养,促进学员“全面发展”,争做“双一流”教师团队。

3 以临床思维为导向,采用多种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3.1 以学员为主体的病例讨论

在形式上,根据检验专业的学科特点,改变临床医学常规的以教员为主体的分析讨论方式,以学员为中心,组织相关的病例资料,并由学员进行分析讲解,同时由培训教员组成点评和讨论分析团队;在内容上,以学员工作中所涉及的实际病例为线索,涵盖患者病史的采集分析、检测项目的选择、标本采集处理、检验方法的选择、检测技术的应用、结果的分析解释、结果临床应用、临床沟通交流等方面,聚焦临床病例诊疗过程中实验室检验的作用和问题。通过病例讨论分析会,使学员更加熟悉临床诊治的需求、更加全面掌握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更加明白实验室检测存在的问题,更能科学地解析检验结果信息和解答临床医师的疑惑,从而使检验医师能够应用临床思维提出检验的需求、应用检测技术获取准确的检测结果、应用检验结果指导临床诊治。

3.2 具有检验特色的临床教学查房

教学查房作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要教学活动之一,是培养住院医师临床思维、进行有效医疗诊治活动的主要途径,一直以来备受重视。但检验科并不直接接触患者,而是对患者标本进行各种检验项目检测,因此,其教学查房内容和侧重点应与临床有所区别。为提高本基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质量,结合科室的实际情况,制订了本基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查房制度:由本基地高级职称教员组成3~5人的督导检查组,必要时加上查房专业组组长;教学查房地点设置在专业组的工作场所。教学查房内容包括对指导教员的带教和学员学习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和评价,一是对带教教员教学过程及效果的评价,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讲授能力及学员理解程度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二是对学员的学习状态、问题思考和回答、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查房,可以实时客观地反映和掌握临床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和教学效果,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和改进。

3.3 规范化培训学员到临床实践和交流

在临床检验工作中,检验人员常常重点关注的是实验室内的检测工作,包括检验技术的应用、检验质量的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等,出现了眼中只有“标本”而忽略了患者的临床情况,从而大大影响了检验结果的临床应用效能。特别是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往往是决定感染性疾病诊治的前提和关键,其中检验项目的选择、标本的采集送检、检验结果的科学解读,对于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提高阳性率、判断病原菌及临床治疗的选择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培训和强化学员的临床思维,让学员走进临床,去了解疾病、了解病情,从临床需求的角度去学会如何使用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医护人员进行广泛沟通和交流,培养临床的“送检文化”,大大提高标本质量和检测结果的合理应用,同时也倾听临床对实验室检测的抱怨和诉求,推动实验室检验流程的持续优化,促进实验室检测能力水平逐步提高。让学员参与到临床标本的采集中,不仅能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加深对相关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发挥检验人员的专业优势,而且还能让学员亲身体会到患者的疾苦,增强对检验工作的责任心。

4 完善考核制度和模式

考核是对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最好的反映和体现,同时也是发现问题、找出薄弱环节、促进教与学的必要手段。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本基地对规范化培训学员制订了完备的考核制度,包括阶段考核、年度考核及出科考核。以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为例:本基地依据培训细则要求,细化了阶段考核的内容,结合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设立考核时间节点,采用现场操作和问答为主要考核形式,完成一类培训立即进行针对性考核,如对于生物安全,按计划完成相关培训后,立即采用现场操作的方式考核生物安全设施的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突发事件的处置等内容,通过问答的方式对生物安全级别、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的评估与防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进行考核。通过这种考核方式,及时反映教学效果和学员的掌握情况,促进学员对所学知识、技能的日常积累。同时,在考核内容上更加贴近临床,例如原始标本革兰染色的考核,除涂片制备、染色、镜检等理论和操作内容外,增加临床标本类型、取材部位、取材时间、临床治疗等对结果影响的分析,检测结果报告形式、报告内容如何更好地让临床医生理解和应用等能力的考核,从而培养学员用临床思维推动检验质量的进步,提高病原微生物检测报告的临床价值。

5 小 结

注重人才的培养是提高医院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根本保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科学发展和医学人才成长的必然要求,是保证医疗质量的关键[4-6]。当今,医学已进入精准诊疗时代,然而,由于医学检验学科分支的独特性与局限性,导致检验与临床之间的沟通交流远远不足,而检验医师正是可以承担起检验与临床相互沟通的重要桥梁,所以,不仅要高度重视检验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更要探索出一套科学实用的培训方案,将重点放在以临床思维为导向的培训模式上。一名合格的检验医师除了要具备夯实的检验基础外,更要具备参与临床病例讨论、参与指导临床疾病诊断与治疗的能力,这是检验医师的真正价值所在,也为培养出高层次检验人才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虽然我国检验医师规范化培训已经开启十余年,但检验医师的价值和地位却是在近5年才得到充分体现与肯定[7-8]。虽然,目前对检验医师的需求日益增加,但近年来却又遇到了瓶颈,国家已经取消医学检验五年制本科,检验专业规范化培训学生、医学检验生源基本被切断,但仍有少部分临床学生选择检验医师规范化培训。因此,本基地的培养模式也要适应大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才能按照要求培养出合格、优秀的检验医师。总之,在今后的培训工作中,本基地将持续不断地积累和总结经验,突出培养重点及目标,注重检验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以满足临床与患者的需求,满足当今医学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姚军.CBL结合PBL教学法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0):95.

[2] 陈中举.临床微生物检验实习带教方案的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8):1201-1202.

[3] 张曼,尚红.检验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考核[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9-22.

[4] 王忠英,周强.检验医师规范化培训探索与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2019,35(11):1747-1749.

[5] 张利霞,胡同平,魏伟.联合CBL与PBL教学法在临床微生物检验带教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15(21):3317-3318.

[6] 邓小芳,夏寅辉.基层中医院检验科质量和安全现状与规范化管理策略[J].临床检验杂志,2017,6(4):810-811.

病原微生物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物安全;医学检验;实验教学

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在实验课中会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活的病原微生物或者具有传染性的病人标本。因此,作为一名实验教师,在教授学生实验理论、实验方法的基础上,向学生讲解生物安全防护知识,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减少因操作意外导致的疾病传播和环境污染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生物安全的概念

生物安全:指对病原微生物、基因修饰生物、外来有害生物等生物体通过直接感染或间接破坏环境而导致对人类、动物或者植物的潜在风险或现实危害的防范和控制。其目的是防止实验室相关工作人员与病原微生物接触感染或意外泄漏导致疫病传播和环境污染。

实验室生物安全(Laboratory Bio-safety,LBS):指在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中用以防止发生病原体或毒素无意中暴露及意外释放,避免对工作人员和相关人员的危害的防护原则、技术以及实践。其目的是为了避免危险生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1]。

二、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生物安全管理的国内外现状

1974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国家卫生研究院(CDC/NIH)首次出版了《基于危害程度的病原微生物分类》一书;198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出版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一版;随后,CDC/NIH又制定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对实验室的生物安全作了系统全面的规定。

在我国,由于对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研究起步较晚,于2002年卫生部首次颁布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但没引起足够重视;直到2003年SARS 爆发后,我国才意识到生物安全防护的重要性,相关部门加强了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监管力度,于2004年10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该法规的颁布使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逐渐走向科学、规范、系统、全面的崭新阶段。

三、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生物安全存在的问题

(1)北华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医学检验实验课涉及医学检验、口腔、药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预防医学等多个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因此实验室使用频率较高,对于不同群体的实验教师管理难度也较大。

(2)个人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淡薄。针对我校医学生,大多数学生对个人防护措施仅限于了解,少数学生进入实验室不佩戴口罩、帽子、手套,一部分学生缺少无菌操作意识,偶尔会有学生在实验室吃东西,实验结束后没有彻底消毒洗手,实验废弃物随意丢弃等一系列不良的个人习惯折射出学生自我防护意识的匮乏。

(3)由于我校实验条件以及实验教师人数的限制,不能对学生逐一辅导,以至于学生对实验技术操作不熟练,现学现用,易导致实验事故的发生。

四、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管理措施

1.强化生物安全防护教育,使生物安全防护知识达到普及化

(1)实验教师要对卫生部颁布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文件的主要内容做详细讲解,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生物安全知识,提高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加强无菌操作观念,纠正不良实验习惯。

(2)实验教师要从根本上高度重视生物安全防护。在实验室管理中,由于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有些实验教师往往只注重实验教学理论及实验教学技术环节,但忽略了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和生物安全防护,忽视了本应该承担的安全防护责任。因此,在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中强化生物安全防护的知识非常必要。

2.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针对各医学院校自身的特点,结合各医学检验实验室实际情况,以国家实验室安全法律法规为基础,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严格地落实和执行,不能流于形式。每位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均采取人员登记制度;实验室应制定生物安全手册以及安全防护流程操作手册;要实行危险标识制度,在实验室醒目位置张贴生物危害标志,起到警示提醒的作用;制定实验室消毒灭菌制度,建立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记录本,严格进行消毒记录;实验室要建立各种使用记录,使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个人;建立个人防护制度以及提供必需的急救设施;为了应对实验室里的突发事件,要建立实验室应急处理预案。

3.加强培训

(1)加强学生操作技术培训。实验室主要生物危害包括:微生物气溶胶吸入、刺伤割伤、皮肤黏膜污染、食入、感染的实验动物咬伤等;感染的途径主要包括:皮肤接触或黏膜接触、吸入、食入、接触动物等;产生气溶胶的实验室操作主要包括:倾倒毒液、离心、抽取培养液、玻片凝集实验、打开培养容器的螺旋瓶盖、刷衣服拍打衣服等。要让学生明白实验室内发生感染的途径,强调个人物理防护[2],反复强调规范学生的操作技术,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

(2)加强急救知识的培训。在实验室中可能会出现有害飞溅物不慎进入眼睛或皮肤,这时我们就要学会紧急喷淋和洗眼器等冲洗设备的使用;对于实验室的有毒化学药品如二甲苯、甲醛、EB、苯酚等,以及放射物的泄漏采取有效的防护知识培训。

(3)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在实验室内会出现学生在实验室不穿白大衣,不戴手套、口罩;实验完毕不用消毒液彻底洗手;不摘手套触摸生活用品;医用垃圾和生活垃圾混放,这些不良的实验习惯,说明师生从根本上忽视了生物安全防护的重要性,由此导致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对于进入实验室的学生,我们要进行生物安全培训,强化安全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个人实验室习惯,加强自我保护和防护。为此,学生们不要在实验室内进食、饮水、储藏食物、涂抹化妆品、摘戴隐形眼镜或吸烟。进入实验室一定要穿好工作衣,实验结束后正确处理实验废弃物,自觉做好手的清洗和消毒。

4.医疗垃圾的处理

作为医疗垃圾的实验室废弃物应该严格地与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显微镜、试管、滴管等回收的实验器材要由实验教师统一收回,严格消毒清洗;应配备专用包装物或容器以及相应的标识、标签及封口,将实验废弃物按类别分置于专用包装物或者容器,不可回收的废弃物如纱布、棉签、棉球、标本等直接丢入专用污物袋并且每个包装物或者容器上应系中文标签,损伤性废物如采血针等应丢入利器盒中。

加强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是医学检验专业师生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是实验教师的职责。因此,要加大对学生生物安全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有序的教学环境这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病原微生物培训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为了提高病原生物学教学质量,我们在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病原生物学包含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2门相关学科,是医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川。实验课是病原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这们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操作的现象。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很难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我们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深切的体会到只有强化病原生物学实验课各个环节,采用经典与创新结合的教学方法,传统与现代并用的教学手段,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实验教学内容的优化、改革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的要求,制定实验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编写实验教材、优化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改革单调的演示验证性实验。逐步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培养学生独立操作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及作风

每次实验课前,首先让学生充分预习实验内容,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有菌观念”,养成“无菌操作”的良好习惯。及时纠正错误,规范实验操作,实验课上一定要强调“眼见为实,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强调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于实验报告中抄袭实验讲义,编造实验结果,不讲求实事求是的现象要予以严肃批评教育,同时也和未获得预期结果的学生一起探讨原因,营造切磋研讨,教学相长的机会和氛围。在实验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求精敬业的医学职业道德,为以后科研及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强化技能训练

实践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我们在强化技能训练的同时,将能力培养和态度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始终。如显微镜油镜的使用、革兰染色法与抗酸染色法操作、细菌的培养与鉴定技术等。对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精细动作,细致的观察力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等都极为重要。通常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涉及实验设计、操作步骤、结果观察、报告书写等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切实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1明确实验目的首先向学生阐述实验目的,鼓励其亲自动手,独立操作。

4.2将社会实践融人到实验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一些常见病原性疾病的实验诊断方法进行相关实验诊断和检测。如学生应用透明胶带法自行检查蠕形蜡感染;应用粪便生理盐水涂片法检查蠕虫卵;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对自身血清中的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抗原、抗体进行检测。因为这些实验都是检测自己的感染情况,所以学生实验操作都非常认真,实验过程中既掌握了操作技术,又深刻体会了实验技术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同时学生在实验中对自身的健康状况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极大地激发了实验兴趣。

4.3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对部分需要多人共同完成的实验,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实验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密切配合,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实验,训练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是将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信息加工组合在一起来呈现知识信息。多媒体突破了微观限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教学内容,将不易单纯用语言表达清楚的抽象复杂的理论直观地表现出来,变抽象思维为形象认识,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病原生物学实验有一些内容以模式图和实物标本难以展示,应充分运用现代计算机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实验兴趣。比如在讲解用悬滴法进行细菌的动力测定时,学生经常无法找到正确的视野,除了显微镜使用原因之外,更多的是学生对细菌运动没有直观的认识。为此,我们特意制作了常见细菌的动力学观察视频资料,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内对细菌的运动和显微镜的使用便有了初步的认识,操作和观察效率大为提高,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有了显著提高。

六、建立合理的实验考核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