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基础设施

旅游基础设施

旅游基础设施

旅游基础设施范文第1篇

以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生态型、园林式、国际性旅游休闲度假区”城市发展定位总要求,全面贯彻和落实《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以大力开发休闲旅游产业建设为核心,以扩大内需,转型升级,促进发展为契机,加大对全区旅游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建设及重点休闲旅游项目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完善休闲旅游服务设施和功能,加大旅游行业上档升级力度,进一步提升休闲旅游管理与服务水平。面对新的经济形势,重点围绕俄罗斯远东市场和境内中短途市场展开春季宣传促销攻势,继续培育和拓展境内外客源市场,提高休闲客源比重。围绕“2009中国生态旅游年”的主题,实现资源转化和升级,开展康体健身旅游年活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精心包装具有*特色的四季旅游产品和线路,进一步扩大*休闲旅游品牌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与安全,进一步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全面推进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充满活力、带动性强、国内领先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主要工作目标和任务

(一)以扩容增量,完善功能为重点,全面推进旅游基础设施上档升级

1、实施*假区功能完善项目。一是研究和制定《2009年*假区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加强指导,明确目标,强化责任,抓好落实。二是继续完善全区涉外单位配套服务设施,规范和完善多语种旅游标志牌、增设各种游乐项目和设施。三是积极谋划俄罗斯游客活动中心建设项目。

2、实施旅游住宿基础设施升级改造项目。研究和制定《2009年旅游住宿设施升级改造项目建设实施方案》,积极推进旅游住宿单位的升级改造工程,确保工程时限的质量。

3、实施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升级改造项目。研究和制定《2009年旅游住宿设施升级改造项目建设实施方案》,结合旅游景区晋A工作,严格标准,现场督导,推进落实,高质量完成2009年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目标和任务。

4、谋划和推进*旅游服务中心项目。积极谋划和推进*旅游服务中心项目建设,按照全区三年大变样工作安排和要求,积极做好项目选址、规划设计、报批等前期工作。

5、认真抓好休闲旅游产业建设项目。一是认真落实《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结合休闲旅游发展趋势,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对我区休闲旅游产业进行深入研讨,指导旅游行业休闲旅游产业发展。二是鼓励各大休疗单位增加会议设施、特色服务功能设施,形成一批市场化的会议型、商务型、特色服务型酒店。三是鼓励支持沿街、沿海的休疗单位、宾馆,提升接待档次和水平,增设夜间休闲娱乐设施(如夜间酒吧、茶吧等),丰富夜间旅游活动内容。四是培育我区休闲旅游景区,指导景区由观光游览型向休闲型景区转变。积极打造鸽子窝夜公园和*公园夜间实景剧演出项目,推进休闲露营地项目建设,增加休闲设施和休闲活动内容,营造景区休闲文化氛围。

6、*旅游纪念品开发工作。开展市场调研,了解掌握旅游纪念品发展趋势,并配合区有关部门积极引导旅游企业和经销商突出特色、创新产品、占领市场,争取推出一批有特色、有创新、有竞争力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并积极鼓励3A级以上景区、重点商业区设立休闲旅游商品销售中心。

(二)以旅游管理体制转变为重点,全面创新旅游行业管理与服务机制和水平

1、开展星级饭店评定复核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星级饭店访查规范》等行业规范,做好宣传、推广、指导评定和查访等工作。重点指导河北煤矿工人疗养院、起士林大饭店等单位晋星升级工作,并力争在暑期前通过省、市验收。年内力争使我区星级饭店数量增加3至4家,星级覆盖率提高2至3个百分点。严格落实星级标准,分等级对星级饭店进行量化考核,并建立星级饭店管理档案。开展星级饭店访查工作,重点在整改、完善、提高、创新上下功夫,提高星级饭店质量。暑期前完成二星级饭店的年度复核工作。

2、开展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按照《旅游景区(点)质量等级评定标准》的要求,暑期前完成A级旅游景区年度复核工作。按照晋A标准,重点指导集发观光园软硬件升级建设,以查漏补缺,完善提高为重点,实现全面达标,并力争晋升五A级景区。

3、开展精细化服务品牌创建。一是精心部署,抓好落实。认真研究和制定《2009年*区旅游行业精细化服务活动实施方案》,组织召开《旅游精细化服务基本标准》推广情况座谈会,征集相关意见,细化和完善标准,抓好落实。二是培树典型,全面推进。加强对精细化服务活动的检查和指导,培树典型,推广经验,广泛宣传,以点带面,推动活动向纵深开展,全面塑造*旅游服务品牌。

4、开展旅游行业培训。制定《2009年旅游行业培训计划》,全面指导09年旅游行业培训工作。开展以职业技能、管理科学为重点的培训,继续举办旅游行业外语培训班,进一步提升涉外接待服务水平。

5、加强旅行社行业管理。完善旅行社市场准入机制,全面推广旅行社质量等级评定办法,促进旅行社整体素质的提高。

6、推进乡村旅游又快又好发展。进一步加强对乡村旅游的规范与指导,落实《关于加快家庭旅馆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协助基层做好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与宣传,推行行业诚信自律建设,指导协会建设,全面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快速发展。

7、强化涉外旅游接待单位管理。一是联合区*等相关部门对涉外旅游接待单位进行年度安全、服务检查。二是开展涉外旅游接待单位管理及服务人员外语和安全知识培训,提高涉外服务能力。三是对申请涉外的旅游接待单位进行服务设备、服务质量、接待能力方面的检查。

8、加强旅游协会职能建设。一是充分调动协会成员参与旅游学术研究、旅游规划发展、政策法规制定等方面的积极性。二是强化旅游协会行业自律建设,将行业标准推广、行业人员培训、行业检查评比等工作逐渐向协会倾斜,提升服务与指导职能。三是集合协会成员力量,开展旅游资源挖掘、整合、包装、推广工作,共同研究和开发旅游市场。四是积极开展乡村旅游工作调查,谋划成立*旅游协会乡村旅游分会。

(三)以拓展休闲度假客源为重点,扩大*旅游品牌宣传促销成果

1、扩大休闲度假客源比重,明确开发目标。要在巩固以观光型为主的客源的基础上,大力开拓度假休闲、商务休闲、文化休闲和体育休闲等细分市场。确定以京、津、省内及东三省为国内一级市场;以鲁、豫、晋等周边省市为国内二级市场;以黑吉蒙陕及长三角及其他省市为国内三级市场;以俄、日、韩为主要国际客源市场的定位开发。

2、举办第五届“*旅游联谊暨业务洽谈会”。继续在连续4年成功举办“*旅游联谊暨业务洽谈会”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活动规模,丰富活动内容,注重活动实效,推动*整体形象提升和品牌效应及客源市场的进一步扩大,打造*旅游交易品牌。

3、做好国内客源市场开发工作。一是组团参加“2009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等业界知名会议,进一步拓展市场,扩大促销成果。二是积极依托和参与以省、市为发起单位的促销活动的组织、协同和联动,创新促销立意,制定相应促销措施,增强效果。同时,开展短线旅游市场开发工作,分期、分批组织宣传促销。三是做好国内外旅行商考察团对*的资源考察和接待工作。

4、做好以“俄游”为重点的国际市场开发工作。以稳固俄罗斯远东地区传统客源为工作重心,通过组团赴俄罗斯重点入境口岸城市开展以形象宣传、推介说明、业务接洽、市场调研为主要内容的促销活动,同时,与市旅游局共同承办“俄罗斯旅行商走进*”专项考察活动等形式,争取新客源,提高市场占有率。

5、加强旅游节庆活动指导。积极发动和组织全区各旅游企业积极参与以“运动之春、浪漫之夏、时尚之秋、休闲之冬”为主题的各类旅游节庆活动,展示旅游企业资源,提升*整体旅游形象,扩大*形象宣传覆盖面,增强效果,引旺人气。

6、以旅促农,发展乡村旅游。认真贯彻落实*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我区乡村旅游建设与发展,以深化“城乡双向游”活动为载体,调整“城乡双向游”产品结构,优化城乡旅游发展环境,将家庭旅馆和乡村旅游纳入全区旅游促销计划,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和政策引导,实现更广区域的客源互送互动,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旅游新格局。同时,挖掘服务特色、树立行业龙头,以宣传品登载、建立网络、新闻媒体宣传等形式,逐步提升*乡村旅游产业品牌。

7、打造康体健身旅游品牌。一是制定康体健身旅游年实施意见,力争把我区的康休健身旅游做成品牌,做出规模。二是围绕“运动、营养、休闲、减压、呵护”的康体健身理念,制作促销宣传品,完善宣传载体,精心包装以运动健身型、休养康复型、专科疗养型为核心的特色医疗专科、中医康复治疗、身体健康检查等一批康体健身游精品线路和产品,并开发一批各类旅游休闲度假产品,促进旅游消费,拉动内需,保增长促发展。三是加强与健身康体旅游协会的工作衔接与沟通,选取主要客源地举办专项推介活动,加强引进大型项目和活动招商等工作。

8、精心包装与推广旅游产品。一是以“2009中国生态旅游年”为主线,以开发休闲旅游和后奥运旅游为重点,继续做好北京、承德间奥运区域协作、休闲旅游线路延伸及产品开发、市场推广、消费引导等关键环节,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促进业界交流,做好线路延伸,扩大推广成果。二是精心包装和推出以休闲度假、奥运健身为重点的特色旅游产品,进一步丰富“运动、浪漫、时尚、休闲”的旅游内涵,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巩固和完善生态旅游、康复疗养、乡村游等特色优势旅游产品。三是重点开发淡季旅游市场,继续推行淡季优惠政策和措施,精心包装和大力推广淡季旅游产品,引旺淡季旅游市场。

9、构建旅游宣传促销工作网络。一是强化*旅游基础性宣传品制作和质量提升,突出休闲旅游主题,继续完善“一张好的导游图、一本好的宣传册、一个好的旅游网站”等制作建设工作。二是继续构建外埠*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及产品销售网络,争取年内在国内山西、内蒙等一二级客源省份城市增设*旅游营销网点2-3家。三是进一步完善和充实旅游网站内容,扩大旅游信息量,发挥*旅游信息网的促销平台作用。四是加强和扩大与媒体合作,优化资源,丰富内涵,扩大影响,形成更广泛的宣传*的合力和覆盖面。

(四)以取缔非法打击违法为重点,依法规范和维护旅游市场经营秩序

1、加强法制教育,开展双向培训。4月初,对执法人员进行培训,从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工作。同时,4月底对各旅游企业法人进行一次法规培训,增强企业的法律意识。

2、强化监管措施,落实监管责任。一是周密制定计划,落实监管主动性。制定旅游市场日常监管计划,采取分层次、捆绑式的方法,落实主动性监管要求。二是整合执法资源,提高监管有效性。由局领导带队,分成若干检查小组,采取分片包干的方法,坚持快速反应机制,提高监管效率。三是层层建立行业监管。各旅游接待单位都要建立以服务质量、规范服务等为重点的监督管理机制。

3、突出整治重点,规范市场秩序。一是按照《旅行社管理条例》,重点查处和严厉打击旅行社承包挂靠或变相承包挂靠经营旅行社业务,加强对旅行社门市部的管理。二是开展对旅游景区点及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整治景区环境脏乱差,非法倒票,欺客宰客,强买强卖等违法违规行为,同时,加强对星级饭店服务质量和水平的管理。三是突出重点区域,增强监管针对性。对崔各庄环岛、戴河三宝馆、赤土山大桥等重点区域,开展拉网式大检查,使监管的针对性大大提高。

(五)以落实措施抓责任、排查隐患抓预防为重点,确保旅游安全无事故目标

1、加强旅游安全制度建设,强化安全措施和责任落实。指导旅游企业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三项制度”、完善旅游应急救援预案、隐患排查等制度,于5月份召开一次安全生产现场会,并与旅游企业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同时,通过张贴标语、悬挂横幅的形式,宣传安全生产法。

2、开展安全培训和演练,提高安全防范技能和水平。举办旅游景区(点)、星级宾馆、旅行社经理人安全知识培训,同时,7月,组织一至二次全区旅游行业大型游乐设施、旅游船艇、客运索道应急救援演练。

3、加大旅游安全整治力度,开展旅游安全执法大检查。暑期前联合安监等部门组织一次全面检查。同时,加大暑期、重大节日、重要活动期间全区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备、旅游船艇等特种设备的安全生产检查力度,提高防范意识。

(六)以创建休闲特色景区为重点,全面提升局属景区管理与服务水平

1、发展休闲项目,推动景区全面升级。制定局属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实施方案,以发展休闲旅游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功能、提升景区品位为重点,依托鸽子窝公园海上资源,积极谋划和推进“*外打鱼船”项目,构建集海上观光、娱乐、餐饮等为一体的休闲旅游平台。

2、细化行业标准,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围绕4A级景区标准,继续完善规范景区规章制度,细化行业管理与服务标准,强化措施,注重实效,推进落实。开展职工教育和培训,提高综合服务素质,创建精细化服务品牌。

3、强化安全措施、落实岗位责任。制定景区旅游安全应急预案,增强应对突发安全事件实战本领。开展员工岗位安全教育培训,层层签定安全生产岗位责任书,继续设立景区巡查记录和安全台帐,对景区防火、防盗等安全工作实行全程跟踪管理,开展景区安全大检查,落实责任,强化监督,排查隐患,确保安全。

4、加强景区品牌宣传,扩大市场抓促销。充分利用鸽子窝和怪楼景区的品牌优势,以网络宣传和组织活动进行宣传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市场营销覆盖面,提升景区品牌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七)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提高执政为民能力和水平

1、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提高队伍素质。以全省开展的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着力打造“改革创新、真才实学、求真务实、公正廉洁”的新时期干部队伍。同时,与加强和完善机关效能机制建设相结合,强化学习,提高认识,不断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切实提高工作效率,推进机关队伍整体水平提升。

2、深化行风建设成果,落实行风建设目标责任制。以“展行业风采、树行业新风”等活动为载体,继续深化旅游行风建设成果,细化旅游系统行风建设目标和责任,制定《2009年旅游行风建设实施方案》,不断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开展民主评议等活动,全面实行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落实行政权力公开运行措施,推行阳光执法工程,形成良好的依法行政运行机制,提高行风建设工作质量。

3、深入开展平安建设,推进综治工作上台阶。按照区综治委的部署和要求,突出整治重点,明确整治责任,与基层单位签定综治工作责任书,落实综治工作责任。

旅游基础设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基础设施 度假区 给排水

一、城市基础设施中的给排水系统概述

城市基础设施中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包括排水系统、能源系统、交通系统、通信系统、防灾系统、生态环境保护等。而在这些城市基础设施中,给排水系统可谓重中之重。

城市给排水系统由包括水资源保护、自来水厂、供水管网、排水和污水处理等供、排水工程设施构成。其预处理工艺能够提高给水质量,应用新科技,进行节能、环保、再利用的污水处理,及雨水收集、存储、净化是提升再生水资源能力和用水效率,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

二、海南旅游度假区的给排水规划

度假区在市政管网供水不能满足区内用水需求的情况下,可借鉴城市给排水系统的水处理方式,进行水资源的再生开发,从协调国民经济用水和生态用水、地表水利用和地下水利用、常规水源和非常规水源的关系上进行优化配置、高效使用、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给排水规划。

(一)水资源综合利用与水循环系统规划

可通过污水处理系统、河湖系统、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构成的水循环系统联合作用,进行水环境污染控制和水资源合理有序利用。

1、河湖系统

依仗天然河湖或人工建造河湖系统,其水系水源可以污水再生水为主,以外来水源作为调剂和补充。可利用周边绿地湿地进行排出污水的深度生态处理,而区内的绿化湿地主要用于对初期雨水收集处理后的深度生态处理。

2、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雨水收集采用蓄水池、河湖系统、生态绿地系统联合收集。蓄水池收集前期污染较重的雨水径流;河湖系统收集中后期较洁净的雨水径流;生态绿地收集自然降水,并可在非降雨期收集灌溉雨水。雨水处理采用“高效澄清-人工湿地”工艺,处理水质达到景观用水要求后,用于人工河湖补水及绿地灌溉。

3、污水处理系统

可在度假区内建设地下污水处理系统, 采用一体化埋地污水处理或隐蔽角落设集中污水处理站。区内污水排量可根据用水量大小乘以污水排放系数进行预测。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为:初沉池、二沉池均为竖流式沉淀池, 初沉池上升流速为 0.6~ 0.8mm/s, 二沉池流速为 0.3~ 0.4mm/s 左右, 接触氧化池填料采用梯形直管填料, 质轻, 物理化学性质稳定, 比表面积大, 生物膜附着能力强, 污水与生物膜的接触效率高。同时在该池内进行鼓风曝气, 使污水处理效果进一步提高。经消毒处理后的污水可作为绿化、景观用水。

4、水循环系统构建

园区水循环系统以河湖系统为核心,以截污截流、生态修复、自然净化和自然排放为技术手段进行综合设计,实现雨污水资源综合利用、河湖水质保障、景观效果等多个目标。生活污水由区内管网收集输送至污水处理站,污水经处理后,排入湿地进行深度处理,然后补充河湖及景观用水;初期雨水收集后进入蓄水池,经区内湿地净化进入河湖湖作为景观用水及绿地灌溉;后期较好水质的雨水,部分直接进入河湖系统,部分可进入游泳池。河湖的退水采取自然排放的方式排入周边湿地。

(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给排水系统设置

海南的自然地理特征为度假区的给水创造了相对有利的条件。

1、利用天然温泉设置的热水供应系统

以某度假村温泉给水系统设计为例。该度假村是以温泉为特色,集餐饮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度假村,就温泉设置而论,其内部分为五个温泉池区,即大泉池区、瀑布泉区、泡沫泉区、薄雾泉区、天池区;各式各样的温泉池9 9座,最大池的容积有139 m3,最小的有2.9m 3,并在主入口处侧面设工瀑布池,落差25.2米。

温泉水靠泉眼自涌流入集水井,采用两台主水泵(Q=20L/S H=55m)副泵(Q=6L/SH=45m)及气压罐加压供给,并在高位水塔设液位控制器,自动控制启停。温泉高位水塔与地下泵房混合水罐高差为24米,满足自流供给。

设3个分别为36℃、40℃、43℃水温的混合水缸,并在混合水缸的二条进水管处设电动调节阀和稳压减压调节阀,混合水罐出水管前设探温器,以水温探测线及电动调节阀控制线连至控制中心,由微机对系统进行控制、调节,实现温泉水温随时调节,满足不同客人对水温要求。

该地区温泉水在泉眼至集水井管段,水温高达100度,采用玻璃钢管直接埋地降温做防烫;从集水井到温泉山高位水塔管段,分别用有机玻璃钢管、PE涂塑复合钢管设二路供水管道;从混合缸至各温泉池的供水,选用自带保温层的PR-R热水管循环加压。

整个给水系统分别用法兰连接有机玻璃钢管,卡箍连接PE涂塑复合钢管;热熔连接PR-R,部分镀锌钢管、无缝管采用丝扣或焊接,特殊异形管需要现场制作成形。温泉山室内的PR-R热水管自带保温层,直接在吊顶内敷设。

2、利用充沛降雨设置的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

利用土壤和地下水积蓄雨水,用可渗水材料铺设步行道路;广场采用多孔透水地砖铺设;用植物取代混凝土、石块等不透水材料养护湖岸,即透气透水,又美化环境;绿地高程尽可能低于周围地面,使之增加贮水能力;在绿地中设置土质浅沟,上植绿被,以滞留、渗透、存贮及利用雨水;利用自然地形,布设景观水体,利用水体收集和蓄存雨水。

(三)消防给水系统

消防用水可通过度假区的管网埋管取自区内水景湖池。若有室内游泳池设置,室内消防水源可直接取自游泳池水。游泳池内的储水量需能满足规范规定的室内消火栓用水量。

消防泵房可设在地下室,与其他设备用共用一室。若无屋顶水箱,室内消火栓系统和自动喷淋系统的压力均可与消防气压专用给水设备配合供水。室内消火栓系统必须储存一定量的消防用水。

度假区内各分景区和休息、休闲等公共区域的消火栓系统可通过室外埋地互连,以环状消火栓管网共用消火栓给水泵,各区域需从室外环网引入两根消防管,并在建筑内形成室内竖向环状管网。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可与通过室外埋地的枝状自动喷水管网共用自动喷水给水泵及水力报警阀,各区域可从室外管网引入一根自动喷水管,在每层设置水流指示器和监控阀门,并与消防中心连接,以便及时向消防中心传送将控制信号。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在一些公共用房、走道均设置有自动喷头,在中庭等人流聚集的共享空间要增加喷头数量。

(四)景观园林供水系统

度假区内的自然湖或人工湖底可做防渗处理,湖水可汇集雨季降水及污水处理站排出的净化处理水等;区内道路、绿化及各网点景观用水可从湖底埋管引流供给。

结语:

在城市的基础设施中,给排水系统可谓重中之重。而在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通过科技手段,进行雨水的收集利用、污水处理再生利用,使水资源得以良性循环的城市给排水规划,将会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及水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从城市基础设施中的给排水系统设置中,我们找到了可以借鉴的能够解决度假区相对薄弱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基于水环境污染控制和水资源合理有序利用的区内给排水规划,即能缓解供水不足、美化环境,又能降低运营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张培波.试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J].经济师.2010(6)

[2] 王博实 杨忠义.浅论城市市政给排水的规划设计[J].科技资讯.2010(16)

[3] 郭 聂晶.论生态建筑的给排水设计[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8(7)

[4] 张杨.城市排水设施建设与运行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2010(5)

旅游基础设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旅游基础设施民营资本投资渠道

旅游设施主要包括旅游服务设施和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主要指饭店、旅行社、购物商店、娱乐设施等;旅游基础设施主要指景区旅游公路、步游道、旅游景区停车场、环保环卫、供水供电、安全消防等设施。

民营资本投资旅游业发展现状

合理的经济体制其投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投资来源既包括来自政府的,也包括来自民间的各种投资。近年来,旅游业不断发展的实践证明,仅仅依靠国有资本这种单一的投资主体来发展旅游业的时代已经结束,有效地启动社会及民间资本,能够较好地解决发展旅游大产业所面临的资金瓶颈等一系列问题。

目前,我国投资旅游业的民营企业大致可以分成三种类型:主业是旅游业,并积累了实力的旅游企业集团,如宋城集团和开元旅业集团,企业规模的扩大使其有实力进行扩张投资,寻找产业中新的高效投资项目;非旅游产业的其他大型企业集团,如万向集团在企业的发展中寻找新的投资方向,谋求跨行业的多元化发展;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要成分的股份制公司或股份合作制企业,集社会散资为整资,共同开发旅游,如临安的浙西大峡谷等。

当前,民营资本投资旅游业的主要项目是酒店、旅行社、旅游景点、餐饮及工艺品等。民营资本投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偏少。在我国,由于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大、周期长、风险高,其投资主体历来由各级政府担任,这种单一的投资既不能满足旅游基础设施对资本的大量需求,也不符合旅游基础设施的经济属性。

民营资本参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途径

旅游基础设施属于市场性的基础设施,从产品的经济属性上看,具有较强的私益性、可收费性和可竞争性。这些经济属性决定了这类基础设施在供给上的“市场性”特征,即它的供给活动可以置于市场活动的领域,按市场赢利目的采用市场手段来进行。因此,旅游基础设施与市场具有天然亲和力,非公有资本应当成为这类基础设施供给的主要形式。当前可通过以下方式融资,从而加快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BOT方式,即“建设、经营、移交”。典型的BOT形式是:政府同项目公司签订合同,由该项目公司负责设计、筹资和承建某项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公司在协议期内拥有、运营和维护这项设施,并通过收取使用费或服务费,回收投资并取得合理利润,协议期满后,这项设施的所有权无偿移交给所在地政府。BOT模式可以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BTO方式,即“建设、转让、经营”。具体做法是:投资企业或个人全部或部分投资建设(B),建成后转移给经营公司(T),由经营公司负责经营管理(O)。在一定期限内投资公司与私营公司实行利润分成或其他形式分成。这是吸收国内外企业和个人投资基础行业常采取的一种方法,也是国际上广泛采用的集资方式之一,也是近些年来发展中国家筹集资金的一种有效方式。在我国,酒店业通过这种方式融资已有成功的先例。

TOT方式,即将建设好的公共工程项目如桥梁、公路,移交给外商企业或私营企业进行一定期限的运营管理,在合约期满之后,再交回所建部门或单位的一种融资方式。在移交给外商或私营企业时,建设单位将取得一定额度的资金以再建设其他项目。对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而言,政府可以统筹规划、统一建设,然后采取TOT模式吸引民营企业竞购已建成的基础设施全部或部分产权和经营权,不但速度快、见效快、运营效率高,而且可以回收一部分资金,快速提高基础设施的总量和质量,从而进一步缓解我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问题。

ABS方式,即资产收益证券化融资。ABS融资方式的主要特征是:它是一种独特的不显示在资产负债表上的融资方式,资金的取得也不是负债,而是用未来收入来抵押,它出售的是未来资产收入而不是资产本身,其价值在于可预测的现金收入,其需要用未来现金收入为抵押,由金融机构进行评级并担保,为投资者提供安全、简化的投资手段。旅游基础设施的特点是收入安全、持续、稳定,可以采用ABS方式。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此种方式一定可以应用于国内资本市场进行操作。

PPP方式,是国际上新近兴起的政府与私人合作建设旅游基础设施的形式。通过这种合作形式,合作各方可以达到与预期单独行动相比更为有利的结果。合作各方参与某个项目时,政府并不是把项目的责任全部转移给私人企业,而是由参与合作的各方共同承担责任和融资风险。这种模式的一个最显著特点就是项目所在地政府或者所属机构与项目的投资者和经营者之间的相互协调及其在项目建设中发挥的作用,降低投资风险。

发行旅游国债。我国2000年开始将旅游基础设施列入国债投资计划,当年安排国债资金13亿元,2001年安排国债资金16.2亿元,两年安排旅游基础设施国债资金合计29.2亿元,共安排项目260个,可建成旅游专用公路5500多公里,游览步道1500多公里,以及一批供电供水设施、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安全保障设施和景区环境整治工程。通过旅游国债项目的实施有效地拉动了相关社会投资,充分发挥了国债投资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效应。

以上几种融资方式,各有利弊,BTO与BOT区别在于经营与转让的方式问题;ABS是引入证券化的项目融资;TOT是用本身资产融资;PPP模式更侧重于项目全过程的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各个阶段的组织与合作;而发行国债是一种常见的融资方式。各旅游目的地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当地财政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融资方式,最大程度地发挥社会资本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旅游基础设施融资应注意的问题

(一)拓展融资渠道

民营经济、个体私营经济投资固定资产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投资的欲望比较强烈,而且具有巨大的资金源,应通过政策措施加快实行国民待遇,通过项目建设和引导投资等办法,把这部分资金引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首先,政府要拿出有投资价值的项目来给民间私人投资建设。其次,要尽量降低其建设经营风险,政府可以和约形式保证投资者在特许期内收回投资,并取得高于银行贷款利息的利润,让利于民。最后,鼓励和引导那些单独承担某个投资额巨大的项目建设有困难的民营企业组成联合体,或成立股份公司、设立投资基金等方式,进行旅游基础设施项目投资。

(二)切实保障债权方的合法权益

政府管理部门应严格实行依法管理、转变职能和观念,按市场的原则和法规赋予投资者的权限,充分发挥各种资本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保障投资者的收益权,进一步增强投资者的投资信心。而这一目标的中心环节是为基础设施融资确立一个健全的法律框架。只有明确的法律文本及其相应的规定,才能公正公平地表明经济活动所拥有的条件、必须承担的风险,以及期望得到的利润,并予以公开的保证,从而才能真正吸引私人投资者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基础设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旅游业 城镇化 互动发展 路径 贵州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产业,具有很强的关联带动性。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创造条件,从而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城镇是旅游业发展的依托,是旅游者的集散地,城镇化的发展可以为旅游者提供更完善的服务和保障体系,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1]。贵州省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旅游业的物质基础。但是贵州省的旅游业和城镇化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处于落后状态。在国发[2012]2号文件精神实施的政策机遇下,如何促进旅游业与城镇化实现良性互动发展,从而促进贵州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是新时期贵州省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贵州省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概况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贵州省旅游业和城镇化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见表1)。2012年,贵州省国民生产总值为6802亿元,其中旅游总收入就达1850亿元。2012年贵州省旅游总收入是2003年旅游总收入的16.23倍,旅游总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也由2003年的7.98%跃升至2012年的27.2%,可以说十年来,贵州省的旅游业为贵州省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一是相对落后的基础设施与人们追求美好享受的要求不相适应。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游客的时间十分宝贵,每次旅游,都希望能在有限的时间内看到、体验到、感受到更多更美的东西,并玩得舒服、舒心。但是,贵州通往大部分旅游景区景点的交通还不够便捷,旅游宾馆等设施还比较落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还不太完善,瓶颈制约还比较严重。二是层次较低的旅游产品与游客高品位的需求不相适应。当前,贵州的旅游产品多而不精,大多还停留在观光旅游的层次,难以满足高端游客的需求。三是传统的旅游经营管理模式与旅游业市场化、国际化、规范化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特别是旅游境外市场疲软,高端旅客少,加快培育高端旅游市场和境外市场的任务紧迫而繁重。

贵州省的城镇化水平在近十年来也有着较大的提高,由2003年的24.81%,增加到2012年的35.96%,城镇化率年均增长4.2%。但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贵州省的城镇化水平仍然很低,发展速度也相对缓慢。2003年,全国城镇化率为40.5%,贵州省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69%;2012年全国城镇化率为52.6%,贵州省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6.64%。当前贵州省城镇化总体特征是城镇化水平低,速度慢,城镇就业吸纳能力不强,异地城镇化明显。贵州城镇化水平相当落后,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中的一块“短板”。究其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小城镇发展滞后是贵州城镇化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虽然贵州省近年来旅游业和城镇化水平都有所提高,但是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低于旅游业发展的水平。贵州省旅游业发展水平以平均每年14.60%的速度增长,而城镇化水平则以平均每年4.2%的速度增长。从总水平上贵州省城镇化水平高于旅游业,旅游业在一定时期内还有快速上升的空间;但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速度快于城镇化,如果不加大城镇化发展的力度,将不利于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从长远来看,城镇化的速度跟不上旅游业发展的速度,将会是贵州省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协调发展的瓶颈。旅游集聚地的城镇基础设施、人均教育水平及人均收入的多少,发展速度的快慢,都会严重影响旅游业的发展。贵州省2012年城镇化率为35.96%,比贵州周边五省城镇化水平最低的云南省低出将近4个百分点(数据由各省2012年年度政府工作报告,经整理计算而得)。贵州省与周边五省的旅游资源总量相当,旅游资源的品质高于周边五省,但由于城镇化率不高,旅游集聚地基础设施欠发达、旅游人才欠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程度落后周边五省。2012年贵州省的海外旅游者为70万人,约是贵州周边五省中海外旅游者人数最低的四川省的1/3,可见贵州省的旅游业收入主要来自于境内旅游者。城镇化水平的高低严重限制了贵州省接待海外旅游者的能力,也进一步限制了贵州省的旅游业发展。这一现象恰好说明了贵州省旅游业和城镇化存在着互动发展的空间。

二、贵州省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贵州省旅游基础设施的发展缓慢,制约城镇化进程

一是贵州省旅游住宿接待设施不够完善。接待设施普遍不足,品质不高。总的说来,贵州各地的住宿设施档次很低,接待国内外游客的星级宾馆及床位数量尤为不足,主要城市以外的住宿设施更为明显。二是交通设施不完善。多数景区(点)的可进入性差。连接贵州省与海外客源市场的航空通道不畅,省内的航空网络有待完善,接待旅客的公路运输力量不足,尤其是乡村二级公路网络的条件和养护远未达标,崎岖和颠簸的道路、漫长的行程令人难受,使游人旅游兴趣索然无味,这是旅游发展的一个严重制约因素。三是环保卫生设施不完善。旅游环境不佳。旅游沿线污染严重的工厂随意排放的烟尘、废气、废渣和废水,以及旅游城镇的杂乱的环境、极差的卫生状况等,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破坏了旅游者的视觉美感和旅游情趣。景区及服务行业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十分薄弱,许多景区的环卫设施不完善,形成乱丢垃圾的习惯从而破坏了当地的旅游环境。四是安全保障设施不完善。交通、旅游景区(点)和服务区缺乏必要的安全标准和设施。如旅行道路的安全设施、必要的照明、停车场行人安全、漂流及其他旅游区的医疗急救设施(包括应急通道)等。

旅游基础设施发展不完善,会影响游客对旅游景点的认可,一方面使旅游景点失去自身发展壮大的动力,另一方面也使旅游景点失去了可以持续发展的资金支持。如果不解决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及完善等问题,就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贵州旅游业品质,就难以推动旅游业的良性发展,更难通过旅游业发展带动城镇化的进程。

(二)城镇建设与旅游环境保护矛盾与冲突

城镇建设是为了改善生存条件,美化生活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而旅游环境保护是为了使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在保持吸引物的原有特征的情况下得到永续利用。城镇化为人类创造了物质文明和人文环境,但同时也在消耗甚至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2]。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尚处于不成熟阶段,由于经营理念的落后以及市场要求的畸形,存在城市建设混乱,随意排污等现象,对旅游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贵州省拥有许多国内和省内著名的景点,围绕这些景点的开发和建设,在其周围逐步形成了多家宾馆、饭店和招待所。宾馆、饭店排出的污水、倾倒的垃圾及燃烧排出的烟尘,对景区的水体、大气、生物造成的污染,不仅影响了旅游业本身,而且破坏了旅游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态平衡,使得旅游业带动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受到严重限制,不能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三)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程度低,未能很好分享当地旅游开发的成果

旅游业的开发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为企业谋得利润。同时旅游开发需要占用当地农户的土地,许多农户最终都只是以获得土地赔偿款的形式出让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实际上旅游业的发展是以农民付出沉重代价换取的。贵州省许多地方政府借招商引资之机,把一些旅游资源廉价租赁、转让给开发商进行垄断经营,将本地农民排挤出整个旅游开发体系之外,很少考虑当地农民的利益,导致一些旅游景区管理部门与当地农户之间的矛盾,如农户恶意毁坏景区设施等,这不仅给景区的管理造成了不便,还为旅客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更为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滋生隐患,阻碍城镇化的进程。

三、贵州省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路径

(一)在旅游资源丰富地区,以旅游业为主导带动城镇化互动发展

1.以发展旅游业为带动,拉伸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对于该区域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手工艺品、餐饮产品一级特色产品等多种产品的需求,刺激区域内手工业、制造业、商业等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农业产业链;利用旅游业的联动性,形成一、二、三产业的联合,推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城镇化水平较低的省份来说,绝大多数人口还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所以在贵州大力发展旅游业一方面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可以使他们部分摆脱农业生产,转而从事第二产业或者第三产业的活动,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旅游景区农民的收入,还为进一步实现城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以旅游业带动产业结构和产业模式的调整

实现农民就地就业和自主创业,农民由传统小农形态就地转型为现代产业从业人员;提高农民的知识素质和劳动技能;改变传统观念和落后风气;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提高农民居住条件,推动当地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为主导型转化为第三产业为主导型,进而全面推进该地区的城镇化进程[3]。贵州省长期以来受客观因素限制发展缓慢,特别是“三农”基础更为薄弱,而农民素质和劳动技能的高低对于实现现代化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因素。通过大力发展贵州省旅游业,可以将资金、人才及项目等优势资源聚集在旅游区域,通过旅游区域的自身完善,改变农民生活习惯、提高文化素质、掌握非农劳动技能等,进而达到旅游区域产业转型为三产主导的产业结构,推动地区城镇化发展。

3.以旅游节庆活动推动旅游设施的完善

举办国际大型旅游节和民族文化活动,需要依托生态背景及民族文化的支持和相关基础配套的完善。因此,应推动相关城镇生态环境的打造,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国际大型旅游节全面提升区域形象,长期持久地形成对地方资源的整理、创新和管理,全面推进城镇化事业的发展[4]。例如中国·荔波万亩梅花报春节、“茶海之心·凤冈”春茶开采节、贵州油菜花旅游节、贵州国际百里杜鹃花节、开阳“十里画廊”乡村旅游文化节、中国酒都(仁怀)旅游文化节一级中国·贵州黄果树瀑布节等几十个由贵州各地举办的国际大型旅游节和民族文化活动都吸引着来之全世界的游客。由此,对景区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投入力度的加大,有利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既增加景区的知名度、美誉度,又保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推动城镇化进程。

(二)在具备发展旅游的区域,以城镇化为主导带动旅游业互动发展

1.以新城镇的建设为抓手,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贵州省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在政府的发展规划中,应考虑在大型旅游景区周边的核心区域建设新区,通过移民的方式,逐渐完成新城镇的建设,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的发展,促进生产要素的聚集,为地区旅游产业集聚提供基础;通过依托著名景区打造特色化城镇,实现了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旅游相关行业的集聚,与城镇化形成互动、可持续的发展[5]。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淇滩古镇建设就是以城镇化为主导推动旅游业和城镇化互动发展的一个成功案例。在古镇建设中,首先,当地党委政府高瞻远瞩,在离古镇不远处建设新区,转移农民到新区就业安置,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其次,通过政府引导,农民掌握了现代化的生产技能,提升了文化素质,转变了思想观念。利用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在新区投资发展,围绕地方资源形成移民后续发展的优势产业,实现农民的就业转型;政府鼓励农民自主创业,给予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开拓农民新的生存发展渠道和空间。再次,新区大力发展城镇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实现便利的交通网络环境;投资兴建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城镇生态环境的建设。通过打造与景区类型相一致的特色城镇,吸引人气,带动商贸业、服务业等三产业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一、二、三产业的互动。最后,随着新区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逐渐聚集生产要素,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基础条件。此时,利用景区自身的优势资源,实现旅游业的大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联合,形成旅游业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的局面。

2.以旅游“小城镇”建设为载体,助推特色旅游业发展

通过发掘属于本地的特色民俗、生态、文化等要素,加大资金、人力及技术等投入力度,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小城镇,推动旅游业发展。如,雷山县丹江镇、台江县施洞镇依托原生态旅游资源,发展民族工艺品加工,兴办乡村旅舍,中外游人络绎不绝;花溪区青岩镇通过修缮古建筑和老街区,建成集历史、人文、宗教、民俗为一体的古镇,成为观光旅游、度假休闲的重要目的地。

参考文献

[1]蒋焕洲.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县域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实证分析——以雷山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2):18530-18532.

[2]范弢,杨世瑜.昆明市团结镇乡村生态旅游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7(04):23-24.

[3]朱英君.渝东南地区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1:37-38.

[4]蒋友财. 旅游节庆活动对黔东南旅游业的推动[J].企业导报,2011(06):156-157.

旅游基础设施范文第5篇

1.1网络基础设施落后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经济社会建设方面取得新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国在科学技术以及经济实力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国在网络技术方面的投入难以有效提高,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落后,网络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差,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难以满足旅游业网络营销的需要。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电信网络基础设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网络用户不断增加,但是依旧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对我国旅游业网络营销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阻碍,这是我国旅游网络营销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1.2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我国电子商务还处于起步阶段,网络平台建设显得十分落后,没有形成统一的网络交易规范,网络交易的安全性和诚信意识还存在较大的问题。由于网络交易存在很强的虚拟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旅游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在交易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时空差,因此一系列法律问题就此产生。我国在网络交易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还存在很大的不完善之处,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以及隐私会被盗用,电子发票没有得到法律认定,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与旅游业之间的发展。同时,在旅游业网络营销发展过程中相关知识产权没有得到有效保护,相关的交易合同容易泄密,这些问题都是由于旅游网络营销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的。

1.3企业之间合作能力较差

旅游产业具有整体性,其发展涵盖了多个方面,但是我国旅游企业之间和行业之间还缺乏必要的合作意识,使得网络旅游营销的发展受到较大的阻碍。我国旅游企业还缺乏相互合作和竞争的意识,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旅游联盟,在发展过程中各自为战,大多在价格方面进行竞争。难以形成有效的服务网络,使得旅游者在实际旅游过程中难以得到便捷的旅游服务。同时,我国旅游企业与政府、旅游景区、交通等行业的企业缺乏网络营销方面的有效合作,没有形成有效的营销联盟,这不仅使得旅游网络营销的成本难以有效降低,还使得网络营销的效果难以有效显现,使得我国旅游业网络营销的发展不断受阻。

2.旅游业网络营销发展的对策建议

2.1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网络基础设施是旅游业发展网络营销的重要基础条件,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较大的滞后性,因此必须结合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实际,加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运行速度,进一步开放网络市场,使得旅游企业能够利用便捷的网络科技开展一系列的网络营销活动,为旅游业的网络营销提供坚实的发展基础。同时,大力进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也是现阶段我国各行各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要求之一,是进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因此旅游业的网络营销必须要依托于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

2.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网络技术在给企业和消费者带来便捷性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这就需要不断完善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旅游业网络营销的发展提供安全防线。国家要鼓励和支持网络企业不断进行创新,完善网络安全防范系统,强化网络安全意识,减小消费者和旅游企业在网络交易过程中的隐患。另外,国家要对现阶段网络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旅游企业的网络营销行为提供法律依据,同时,要根据现阶段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尽快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法律文件,建立和完善网络诚信及时,强化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2.3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

企业之间的有效合作是旅游企业进行网络营销的必要手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企业之间的联系不断强化,因此必须要打破原有的格局,促使企业之间进行深入的合作,建立完善相关的旅游保障体系,共同开发区域内的旅游市场,建立企业之间的合作联盟,同时进行统一的网络营销工作。只有不断强化企业之间的合作,才能真正促进旅游网络营销的发展。

3.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