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资源信息化管理

水资源信息化管理

水资源信息化管理

水资源信息化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水利信息化技术;运用措施

水资源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水利信息化技术能及时获取水情、险情等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从而使水资源管理效率显著提高。本文就水资源管理中水利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进行了详细阐述。

1水利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性

水资源整治、管理的核心之一是数字水利,即把信息化技术合理应用于水资源管理,及时获取信息,提升水资源管理的效率。另外,信息技术能及时准确地预判洪涝灾情,相关人员可以利用预报信息及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对突况进行有效处理。简而言之,在水资源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可以有效提升信息使用效率[1]。

2水资源管理中水利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资金投入不足

信息化应用广泛,且资金量需求较大,但在实际的信息化建设中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水资源信息管理缺乏稳定的设施建设,即资金充足时,就进行建设,当资金不足时,就会停工[2]。另外,缺乏系统维护专项资金,使得系统无法正常应用,系统难以稳定运行,无法及时更新信息,水利信息数据不能在第一时间上传,水资源管理呈现滞后性和低效化。

2.2信息化人才短缺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人才短缺的现象也日益凸显。产生该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2个因素:制度缺乏完善性和人才标准缺乏规范性。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大部分信息人才综合素养相对较低,无法熟练信息技术,无法与当前信息建设发展需求保持一致[3]。为了改善这种现象,需要培养大量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同时对现有人才进行不定期考核,从而有效提升其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养,满足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求。

2.3管理模式落后

水资源管理工作自身的特殊性,给水利信息技术的应用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满足实际的管理需求,既需要专业化的技术人员,又需要多个部门之间的协同作业。但是在各部门之间缺乏标准化的工作规范和制度,难以对其进行统一化管理,一些部门交叉工作,给数据收集、整理等工作带来极大的阻碍,难以提供全面详细的数据信息,使得数据管理功能滞后,无法有效构建科学全面的水资源管理系统。

2.4信息处理效率低下

水利工程项目管理涉及的内容较多,管理人员需要对水利工程运行中产生的所有数据信息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并对其开展科学的分析、整合,才能有效提升数据信息的利用价值[4]。水利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数据信息种类、数量多,加大了信息处理的难度系数,信息处理效率低,不能满足实际的管理要求。

3水资源管理中水利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措施

3.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充足的资金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条件。为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保障水资源管理资金的充足,需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如向相关部门申请资金,或者拓展融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完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创新性应用,保障水资源信息管理工作的高效发展[5]。

3.2强化专业人员的思想

专业人员需要对信息化建设有正确的认知,才能有效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强化整体管理能力,进一步推动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完善与发展,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基础保障[6]。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大量的现存信息进行整合与管理,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整理信息资源时需要专业人才,因此需要转变工作人员思想观念,加强思想观念建设,才能推动水利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推动水利工程的健康发展。

3.3构建管理体系

要构建完善的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借此平台对水资源管理信息进行全面的接收和处理,保障各子系统的正常应用。在开展水资源管理工作时,需要构建完善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结合水资源管理的基本情况,科学引进和应用遥感和定位系统,全面监测水利信息的真实状况,促进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建设,有效提升水利信息管理水平,促进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需要加强网络信息技术的创新力度,对信息即时更新,实现水利信息资源共享,有效推动信息化建设水平,促进整个水利工程的全面发展。

3.4重视引进人才

人才对水利信息化技术建设具有直接的影响,为了使水利信息化技术能够被有效应用,需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相关部门需要定期开展相应的培训活动,提升专业人员的综合素养以及专业技能水平。同时,要对培训效果进行严格考核,并将考核成绩纳入到晋升指标中,加强各个部门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推动工作人员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除此之外,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提高招聘门槛,吸纳和引进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从根本上优化整体人才队伍的质量,发挥优秀人才的榜样作用,对其他人员进行激励,带动其工作积极性和热情,构建更加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实现水利信息化技术在水资源管理中的有效应用。

3.5加强软件研发力度

从相关资料中可知,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的建设以及应用效果一般,并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企业研发力度欠缺。为了进一步改善此种现象,提升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质量,需要加大软件研发力度,在国内水利水电工程实际状况的基础上,实现功能的完善性和优化性,提高系统软件操作的便利性,逐渐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充分凸显国内水利资源管理的优势,提升信息化管理的创新性以及科学性。

4结语

将水利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水资源管理,不仅能大幅度提高管理水平,而且能够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减少水资源管理成本投入,进一步推动信息化建设。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黎堂生.水资源管理中水利信息化技术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2020(11):120-121.

[2]李铭,彭光敏.水资源管理中水利信息化技术的应用[J].南方农机,2019(20):50.

[3]宋智.论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四川水泥,2018(10):168.

[4]张鹏.信息化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运用[J].农业与技术,2017(8):94.

[5]徐亮.探究如何利用水利技术促进水利管理能力提高[J].科学与信息化,2020(17):187.

水资源信息化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集约化 信息统计 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 科学发展

一、背景

2014年是公司贯彻落实全国两会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进一步强化公司人力资源管控能力,提升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水平紧迫而重要。集约化管理是现代企业集团提高效率与效益的基本取向。“集”指集中集合人力、物力、财力等生产要素进行统一配置;“约”指在集中、统一配置生产要素的过程中,以节俭、约束、高效为价值取向,从而达到降低成本、高效管理,进而使企业集中核心力量,获得可持续竞争发展的优势。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而人力资源信息化是人力资源各项工作的起点和基础,随着公司新机制体制的持续完善和全面建成,信息化对人力资源种种业务的支撑作用不断凸显。围绕“优化信息系统功能、夯实信息数据库根基、深度融合业务平台”的工作思路,依托信息数据资源,重点深化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人资模块功能,改进现有业务操作流程,推进信息数据全覆盖集成应用工作,实时传输对接人力资源信息管控系统,完善报表体系和强化指标分析,不断拓展人力资源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加快实现公司信息化“三全四化”(全口径、全业务、全过程,管理规范化、业务流程化、专业协同化、功能实用化)目标,为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提供坚强平台,推动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再上新水平。

二、做实做细做深信息化工作,畅通人力资源集约化水平提升空间渠道

信息化是实施人力集约化管理的基础和关键,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带动作用,实现信息化与管理相互促进,减少了大量的事务性工作,极大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和准确率。

1.ERP系统加快整合调配数据资源,构建有序良好的业务协同化工作平台

2014年3月,国网邯郸供电公司根据河北省电力公司、国网公司新机制体制变革建设关于信息化保障整体工作计划,人力资源部结合公司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和自身业务特点,顺利完成ERP系统人资数据适应性调整工作任务,有效保障了劳动组织、员工管理、培训教育和薪酬等人资业务一如既往地平稳开展。此次数据调整涉及到公司各部室和机构的组织、人事板块,包括内设机构、岗位关系、人事事件和职务变动等方面,数据量大,时间节点紧,为积极稳妥地协调推进信息数据切换任务,公司人力资源部以批处理工具结合手工调整的方式进行,分为模板数据采集和数据导入两个阶段,示例见图1。 图1 ERP信息数据切换调整流程

数据采集涉及组织单元及关系、岗位及关系、组织单元更名、岗位更名、人事事件变动、合同签订、工作履历、职务变动、内设机构信息和岗位信息等信息,数据量大面广、互联互通,借助ERP系统集成涵盖了人力资源业务工作的各项核心基础数据。

开展ERP信息系统各项业务类型数据集成更新,充分摸清了人力资源现状,旨在更好地有力服务公司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同时也是为了全盘掌握企业变革、发展进程等所经历发生的关键性、转折性人事事件,针对问题不足,分析原因,制定措施,及时提出控制和改进,规避管理风险,为人力资源挖掘提供科学合理依据,保证人力资本运行高效顺畅。此外,通过ERP业务数据平台搭建的工作流,按实际工作计划进度设置了上下级和平级两种业务流程申请审批方式,对待交办的工作任务按时进行提早催办提醒,使得流程流转下一级责任人按时按量完成人力资源业务办结,这有力破解了人浮于事、工作滞后等“两张皮”难题,形成人力资源集约化重点突出、管控有力的局面。

2.全面发挥信息统计数据汇总、审核监督功能,提升人力资源集约化决策分析支撑能力

信息统计报表数据是开展人力资源规划计划编制、机构岗位调整、员工人口、薪酬分析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人力资源整体状况,通过人资管控系统建立完善覆盖公司全口径的人力资源基础信息体系,其内嵌的定期报表(即月报)和年度报表(即年报)涉及组织机构与人员编制、劳动计划、劳动用工现状及人员结构情况、劳动关系、人员招聘与配置及人员增加减少情况、薪酬与人工成本、福利保障等业务模块,用于总结报告月度和年度内劳动经济活动情况,分析人力资源相关专业业务的发展趋势和规律,为公司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有力支持。

为便于分析问题,分别截取了人资管控系统中用工总量、工资总额、人工成本效率情况表的一部分,如表1至3所示。

表1 用工总量情况 表2 工资总额情况 表3 人工成本效率情况

职工平均工资可由表2-1栏与表1-2栏相比得到,而人事费用率可由表3-1栏与2栏相比得到。可见,通过对人力资源核心关键指标数据进行监测预警和动态管控,全面实施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双控政策,加强工资预算管理,统筹考虑公司效益、职工人均工资水平、人工成本承受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要求,建立以人事费用率为主要指标的人工成本效率监控指标体系,健全完善工资预算管理办法,达到提高人工成本利润率和人力投入产出效率。

对由ERP同步推送的人力资源信息管控系统数据,包括上级单位下达的硬性计划值、下属单位需完成的刚性弹性指标和各专业部室机构交叉数据,按照PDCA闭环管理思路要求,深入开展信息统计工作,强化过程控制,用指标数据说话,挖掘统计数据背后隐藏的管理问题,客观真实地反映公司经营管理优劣势,并进行差距比对和诊断分析,目的是明确方向和看到提升空间,制定相应跟进计划,实现人力资源专业管理由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转变。公司自2014年扎实有效开展劳动统计信息化工作以来,本着“信息化为先导,劳动统计为核心,集约化提升为目标”的工作思路,以信息系统为依托,研究分析人力资源业务弱势劣势统计数据,滚动修改人资部工作月历和年历,制定专业指标数据爬升目标计划,劳动用工配置率、培训项目执行率、工资计划完成率等各项数据均稳居上级公司排名前位,大大提升了公司人力资源集约化水平。

三、应用保障措施

为切实强化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扎实深入推进基于信息化建设提升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水平应用工作,公司人力资源部作为主管责任部门,应主动与其他部门沟通协调,明确职责分工、理顺工作流程、加强归口管理,构建常态化、长效化保障机制,确保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稳妥积极开展各项工作。

1.加强领导,高度重视

公司领导要精心组织、统一部署,提高对人力资源集约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全力做好以信息化促进人力资源集约化水平提升领导工作。在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和管理过程当中,要提高各专业口信息化的领导力,提高各专业口信息化的建设能力和管理能力。公司领导要亲力亲为指导相关部门协同努力、密切配合,部署成立领导小组,分管领导任组长,主要负责科学调配人力资源信息化各方人员力量。人资部主任担任副组长,主要负责上传下达信息化管理规定和精神。小组成员分两类人员,第一类是由厂家技术人员组成,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第二类是由人资部各岗位专责组成,为信息化管理着手提供部门间协调沟通和信息类型维护。

2.执行到位,有效推进

执行力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有力保证,是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信息化管理能否最终推动人力资源集约化层次水平提升,必须要靠强执行力落实。首先,要形成组织执行力,要强化组织执行力,就要准确定位公司员工的岗位职责角色。人力资源专业部门可以考虑以此为切入点,按照“准确”,即确定自身扮演角色,“明确”,即清楚自身职责权利,“正确”,即用心做对做好分内事情,这三大基本法则全面有序开展完成相关工作任务,确保执行力得到正确足额发挥。其次,要始终以形式服从内容和强化执行力为硬约束,梳理分析难点问题,抓好工作偏差诊断,仔细发现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过程潜伏存留的点滴问题,以问题诊断分析为导向,一鼓作气地堵塞解决一系列上游短板漏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真正做到瞄准靶子、有的放矢、讲究实效,持续推进前移人力资源集约化档位。

3.固化成果,加大应用

信息化是人力资源各项专业工作扎实开展的驱动,是各项业务长远进步的重要体现。开展成果总结和理论提升研究,巩固成效应用,加大落地力度,把集约化深深根植于信息化管理中。只有做实做优人资信息化底层基础性工作,统筹提升人资信息化科学管理,将前期信息化成果逐项累计固化,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开发其系统合理性,逐步应用到实践并指导实践,才能真正成为人力资源集约化水平促进拔高工程的其中一大特色亮点,努力形成人力资源信息化高效运转和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发展的更集约化格局。

参考文献

[1]李伟阳.推进电改必须考虑成本效益比――兼论中国电力工业的市场化问题[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1(10)

[2]季丽萍.浅谈电力企业如何实行物资集约化管理[J].管理观察,2012(27)

[3]卞建玲,王奔.人力资源基础信息规范化研究与实施[J].电力信息化,2011(9)

[4]赵晶炜.浅析人力资源信息化动态管理[J].管理学家,2012(13)

[5]郭俊涛.人力资源信息化的必要性[J].经济视野,2014(2)

[6]李琳.同业对标指标诊断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z2)

水资源信息化管理范文第3篇

我国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障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管理工作逐渐完善,管理措施不断加强,对支撑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水资源管理投入不足,计量监控设施不足,法制、体制、机制以及管理能力等不适应严格管理制度的要求,还存在一些开发过度、用水低效、排放无序、处罚无力等不适应严格管理制度的现象,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2-4]。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现状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仍存在不足,主要包括:(1)体制不顺制约着水资源管理的发展;(2)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不够严密;(3)水资源管理的基础薄弱,考核指标可操作性差;(4)水资源管理监管执法存在难题;(5)现行制度没有充分体现社会管理的理念。因此,要解决水资源浪费、用水效率低下、水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十分紧迫。要确立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理念,充分认识到没有严格的水资源管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就难以为继。

2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主体思想要落实“三条红线”,然而“三条红线”的划定也有一定的困难,而事实上供水工程的来水量、用户的用水量等内容都是不确定的,具有动态性,因此红线的划定是相当有难度的。最重要的是“三条红线”如何落实实施,如何通过控制指标的实时反馈,使管理部门快速反应,最快最有效地进行水资源管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如何落实?严格管理的考核指标如何分配?“三条红线”如何保障?如何使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到实处?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亟待解决。在现状水资源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除要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水资源管理责任制能否得到落实,如何将水资源管理中无法量化和偏软的指标进行有效考核,将虚化和弱化的管理责任制有效落实,强化水资源管理监管执法,使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顺利实施亟需一套有效的管理手段。

3支撑手段分析

传统的管理方式无论从精度还是效率上都无法满足现代水资源管理的要求,且有许多管理条块可操作性比较差,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需要提供快速准确的信息,达到水资源信息采集、传输、接收、分析评价和预测预报的现代化[5-7]。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水资源管理的信息支撑平台,以综合支撑平台为基础,将水资源管理制度、水源监测和计量、水资源统计、水资源管理考核、水文化、科学理论与技术等非结构和结构化的内容进行综合管理,实现水资源管理的总量控制、效率控制和纳污能力控制,建立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总体支撑。基于此,文章提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采用由上而下的管理手段,将水资源用户的信息终端进行采集和传输,利用一套水资源管理的信息支撑平台进行严格管理,将严格水资源管理的方案、规定、条例、制度等内容可视化、流程化和规范化,以有效指导水资源的价值取向并进行快速反馈,形成连续不断反馈的动态管理过程。在此基础上,以综合支撑平台为纽带,落实“三条红线”的有效实施,促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

3.1平台的基本特点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需要大量的数据信息支撑,包括:定性和定量信息、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信息、个体和群体自组织的多样性以及信息的不完备性。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实现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的可操作性尚有很大的困难。因此,倘若要使建立的平台具有可操作性,必须具有以下特点:(1)能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非结构化的信息结构化,开展多信息的组织和融合,定性定量结合进行水资源管理的形式化描述,从多方面的定性认识,上升到定量认识,实现复杂问题特定条件下的相对简化,体现辩证思维和社会思维。(2)可以把分布数据变成信息,把不同层次的、多种领域的知识综合,把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统一起来,快速提高共享、服务、规范化能力;在不断积累和发展的基础上,达到通用、同步和共同建设的目的,并能够进行快速的推广应用,相应的组件和主题要可视化、规范化,并方便保存、重用和积累。(3)按照从上到下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方向,先描述应用主题及流程图,再提出对应的、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设的基础,以避免重复建设,并增加基础建设的利用率;模式的应用要通过组织、搭建,并不是按照功能开发的,同时要有行业标准支撑和相应的平台产品应用,是可以实际操作的应用模式,并能够针对突发事件可以快速组成应对系统。(4)按照从数据到信息、从信息到知识、从知识到智慧的方向,通过知识图把数据、信息及知识可视化,采用知识图来关联信息、组织应用过程中的信息、描述事件和应用主题。如水资源严格管理红线的对比、指标对照、合理配置等,直观、动态、可以变化,让管理具有操作性。(5)利用组件化技术和采用平台提供数据、信息、知识的综合集成。以主题为中心进行特定时空下的信息组织与问题描述,实现复杂问题的形式化、结构化和相对简单化,并应用综合集成支撑平台实现应用、会商研讨与决策服务,采用组合及综合的集成方式,通过分析比较、决策评价,可以获得满意或和谐的协商结论。(6)充分挖掘专家个体和专家群体在决策过程中经验知识、决策智慧和做人做事的道理,丰富、扩展和积累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经验和做法),实现人与计算机的和谐结合,在综合集成服务平台环境下提供信息服务、知识服务和决策服务。

3.2主要技术支持[8,9]

(1)采用组件化技术对水利业务进行组件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按照基于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进行水利业务组件的开发,通过Web服务的方式对组件进行,向用户提供服务。采用富客户端(RichClient)模式开发支持知识可视化的综合集成平台。(2)以面向服务的思想为指导,研究并构建水利业务应用组件库,便于组件库中组件的存贮、组织与管理。(3)用知识图来描述水信息应用的事件、主题、过程及相关知识是水利业务应用知识描述及可视化,采用中间件、网格、综合集成研讨厅等技术,构建的综合集成服务平台。(4)信息提供商在提供数据时,往往都是零散的、异构的数据,用户在应用时存在许多困难。利用SOA思想,可以把纷繁复杂的数据,组装成为灵活的、复杂的数据信息服务给用户使用。(5)采用“物理分散,逻辑集中,按需获取,分布处理,统一调度”的网格技术平台方案,是构建水利应用支持中心的关键技术,它以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为基础,以服务能力描述、服务注册与发现、服务动态绑定、服务组合功能实现机制为核心,在虚拟的组织结构中,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可配置的动态信息服务、协同分布式支撑应用、知识化的集成决策服务。(6)建立平行系统运行的基本框架以及人工社会与实际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协议。建立平行系统的多目标、多效能解决方案的评估体系。建立平行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和对应的控制及自适应算法。建立基于摄动分析和序贯优化的平行系统的新型优化方法。利用计算实验对实际系统的组成与行为进行辨识和控制的方法。

3.3严格管理应用

3.3.1体现总量控制红线的水信息服务与供水管理控制

水资源信息服务包括水资源监测信息服务、水资源信息、水资源综合信息服务等。水资源信息服务是在信息采集传输系统采集信息的基础上,对数据信息进行展现、分析与整理,直观地反映水资源形势及开发利用状况。供水管理包括:水源地管理、地下水超采区管理、供水工程管理,以及供水行业管理等业务。水源地管理重点针对集中供水水源地(含水库、湖泊、江河和地下水水源地等,包括应急备用水源地)管理。实现对不同级别行政区、不同用水户、不同水资源分区的用水总量控制。

3.3.2体现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的用水管理模块

以供水水源和用水户为基础,对用水户实时管理和用水水平实时评价,实现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用水管理包括:水资源论证管理、取水许可管理、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计划用水、节约用水以及用水水平分析等业务。

3.3.3体现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的排污口与水功能区污染控制模块

该模块主要包括水功能区管理、入河排污口管理、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管理等业务。水功能区管理包括:已划定水功能区(包括地下水功能区)基本信息管理;污染物纳污总量控制管理;水体纳污容量控制方案管理等功能。实时监测排污口安装环境保护图形标志牌,排污计量装置、污染物在线监测装置及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监控装置,进行排污口的登记造册,实施责任到户制度。同时,当污染物种类等发生变化或污染物排放超标时,可进行水功能区水质污染模拟分析,以便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3.3.4水资源管理业务模块

主要完成:(1)水资源调配管理。包括水资源规划管理、水资源调度业务处理等业务。(2)水资源统计管理。包括各类水资源信息的统计及等业务,主要是实现对水资源公报、水资源简报、水资源管理年报、水务管理年报、地下水通报、水质旬报等的管理。(3)用水户奖惩管理。对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中超出“三条红线”控制的用户,根据具体情况自动分析惩罚措施,并对表现较好的用水户,自动分析奖励措施。

4结语

水资源信息化管理范文第4篇

    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从水产资源和水环境这两个基础支撑条件入手,本着提高渔民收入、保障水产质量安全、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促进水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宗旨,结合目前信息化手段和已经有的软硬件设施,采用Oracle数据库,基于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设计开发北京市水产资源和水环境监测管理系统,通过水产资源、水环境监测和信息3大部分的管理,实现对全市水产资源进行系统、科学的管理,对全市水环境质量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并面向不同用户提供个性化水产信息服务,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性的资源支撑条件,为水产技术推广部门的业务能力拓展提供全面的支持,最终实现纵观全局、科学指导、信息管理、资源优化、科技服务、渔民致富的目标。

    1.1系统框架设计

    水产资源和水环境监测管理系统基于SOA架构,采用业界领先的多层架构设计,架构见图1,实现了业务模块/组件的松藕合。系统总体框架图中,平台通用组件包括支撑层组件与应用层组件,包括地理信息管理、数据集成、数据采集与应用集成各部分,形成信息与服务的充分集成与共享。

    1.1.1系统支撑层系统支撑层是建立各业务系统的支撑框架,提供了系统开发的框架,包括用户管理、流程调度、报表引擎、数据交换等系统构件是水产资源与水环境监测管理系统了稳定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安全性。

    1.1.2应用层应用层是建立在数据层、支撑层之上的信息管理平台,针对水产资源与水环境监控所日常工作的需要,主要解决应用问题。同时,通过网络平台、数据层和支撑层提供的网络、数据和公用基础性软件服务,实现应用子系统间以及整个信息管理平台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的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互动。

    1.1.3数据层数据层主要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和统一管理,为信息流、业务流和知识流的一体化集成提供数据基础,为机构部门提供信息服务。需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工协作,建设数据库群,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标准不统一造成的资源浪费。

    1.2系统详细功能模块设计

    北京市水产资源与水环境监测管理系统由水产资源管理、水环境质量监测管理、信息3大功能组成。系统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

    1.2.1水产资源管理水产资源管理包括3个模块:种质资源管理、养殖资源管理、水域资源管理。

    1.2.1.1种质资源管理种质资源管理实现对北京市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繁育信息、亲本信息、投入品信息4部分的管理,建成北京市水产种质资源库。其中,种质资源模块用于管理本区县、乡镇的种质资源信息,主体用户为市推广站,由市级推广站统一管理,区县、乡镇、原良种场负责信息填报。繁育信息、亲本信息、投入品信息3个模块实现繁育管理、亲本养殖管理、投入品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管理,主体用户为原良种场。1)种质资源:包括原良种信息和品系信息,主要完成原良种和品系的名称、个体编号、原产国、原产地、分布、数量、水域环境、形态特征、食性、生活习性、保存信息、数量性状和繁殖性状等信息的记录。对种质资源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分析。根据时间、地区、品种等进行统计,实现种质资源信息动态显示与分析。统计结果可以显示为柱状图和折线图。统计结果可以excel表格的形式导出(见图3)。2)繁育:繁育是对原良种和品系繁育信息的记录管理,包括对所在地区、母本名称、母本编号、母本形态特征、母本繁殖特性、父本名称、父本编号、父本形态特征、父本繁殖特性、受精率、繁殖率、后代生长性状、形态特征等的记录管理。该模块可对亲本名称、所在地区对繁育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可以统计图表的形式进行更直观的展示,实现对原良种繁育信息的科学管理和分析。3)亲本信息:亲本信息是对原良种和品系的亲本养殖过程信息的记录管理,包括对亲本名称、性别、个体编号、水域环境、食性、日采食量、繁殖特性、生长状况、繁育状态、后代生长性状和后代繁殖性状等信息记录管理与维护。4)投入品信息:投入品信息是对种质资源的原良种和品系养殖过程中的投入品进行管理,包括对养殖场名称、原良种名称、水域环境、饲料种类、饲料名称、饲料生产厂家、用量、鱼药名称、鱼药厂家、用量和养殖设备状态等信息进行记录管理和维护,可生成月、季、年供给品记录和报表。

    1.2.1.2养殖资源管理养殖资源管理是对全市水产养殖资源进行统一的信息化管理。采用电子地图的方式,展现全市养殖资源,用户可以一目了然的掌握各区县当前的养殖资源情况。养殖资源管理包括养殖场资源管理、服务机构管理、技术人员管理3个模块。1)养殖场资源:养殖场资源主要实现对规模场、生产基地、散养户、鱼塘等行业内相关场点的基础信息的采集和管理,可以分别以市、县、乡为单位统计,并生成统计报表;采用电子地图的展现形式实现对养殖场资源数据的空间展示。同时可以通过图形要素查询属性信息,如点击地图中一个养殖场可以查看该养殖场的养殖场基本情况信息(见图4)。2)服务机构:服务机构管理实现对全市水产养殖服务机构的记录管理。包括水产站、防疫站、检疫站、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贸易服务中心(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早夜市)及专业协会等各级服务机构的部门名称、机构领导、地理位置、联系方式和业务范围等详细信息。系统可通过电子地图对数据进行直观空间展示,可以通过图形要素查询属性信息。3)技术人员:技术人员信息实现对全市水产技术人员的记录管理,包括对技术人员的基本信息、资质等全方位的管理和调配。主要完成姓名、年龄、性别、身份证号码、资质认证、所属单位、职责、业务范围及其他相关信息的维护管理。

    1.2.1.3水域资源管理水域资源管理是对全市水域资源进行统一的信息化管理。采用电子地图的方式,展现全市水域资源分布,用户可以一目了然的查看当前水域资源情况。水域资源管理包括水域资源、水生生物2个模块。1)水域资源:水域资源是对全市水域资源进行记录和管理。实现对水域名称、所在地区、水深、水体、水质、水流、底基物质和水面面积的记录管理。同时采用电子地图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直观展示。2)水生生物:水生生物是对全市水生生物信息进行记录和管理。实现对水生生物名称、所在地区、所在水域、水质、数量、生长状况、利用开发现状等信息进行管理。

    2.2.2水环境监测管理水环境监测实现对北京市水源环境监测信息的记录管理以及分析决策。通过对北京市水环境质量数据进行统一的上报、汇总和分析,及时掌握全市水质变化情况,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同时可以对全市水产养殖环境的治理和改善、实现水产无公害养殖提供数据基础。系统功能包括水环境信息上报、信息管理、统计分析、监测预警。1)水环境信息上报:各个区县、乡镇数据填报单位,根据指定的报表,填报当前水环境数据。填报数据采用在线实时填报的方式。2)水环境信息管理:水环境信息管理是对各单位上报的数据进行管理维护。3)监测指标统计:监测指标统计是对上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数据统计、统计图表等功能。数据统计是对各级单位上报的数据,按照年度,水源地,监测指标等分别进行统计。根据统计结果,可以生成相应的统计分析图表,包括柱状图和折线图等(见图5)。4)监测预警:对水环境信息的某些监测指标进行预警。当某一水域的环境监测指标超过某一阈值时,系统进行预警。

    1.2.3信息信息是指水资源信息、水环境信息以及休闲垂钓信息的网络系统。信息首页导航栏为首页、水资源信息、水环境信息、休闲垂钓。1)信息页面:信息页面包括养殖场资源信息公告、水域资源信息公告、水生生物信息公告、水环境信息公告、休闲垂钓等内容(见图6)。2)水资源信息:展示养殖场资源、水域资源信息。3)水环境信息:展示全市水环境信息。4)休闲垂钓:以网站作为宣传手段,将北京地区休闲垂钓的相关攻略展现出来,包括地点、最佳时间、交通、特色、美食、注意事项等内容,方便垂钓爱好者和广大市民了解。

    2系统实现

    水产资源管理和水环境监测管理系统采用B/S模式,选用JAVA为基础开发平台,辅以Oracle为后台数据库,采用电子地图的展现形式,建成集水产资源管理和水环境监测管理于一体的水产业务系统,并面向不同用户提供个性化水产信息服务。Oracle数据库是目前数据库业界应用最为广泛、安全性最高、技术最为成熟的数据库系统,可移植性好、使用方便、功能强,Oracle技术在支持Java技术、SOA架构、面向对象等技术方面表现非常优秀和卓越,可为北京市水产资源和水环境监测管理提供强大的后台支持。该系统实现采用的核心技术有:1)SOA架构模式:系统的设计采用基于SOA架构,以满足随需而变的数据采集和综合管理的建设需求,最大限度的提高系统的可用性、扩展性,保护业主投资。系统的建设基于标准规范,建立面向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的农业信息数据规范,为系统的广泛应用与应用示范及集成共享建立了数据基础,采用整体设计、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应用与开发紧密结合的建设模式。2)异构数据处理:集成运用了信息采集、统计分析以及多源异构数据处理技术,实现检测数据的实时采集、即时汇总和综合分析,保障了信息数据来源的可靠性与可用性。3)多技术辅助决策:综合利用地理信息技术,集成空间分析处理、快速的信息采集以及准确的空间定位等功能对水产资源和水环境监测及统计数据的有效管理与综合展示,为北京市水产资源和水环境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

    3结论与讨论

水资源信息化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成人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

1成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信息时代的带来,对于成人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做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对于成人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成人高校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具有涉及范围广、管理工作繁杂、管理人员较少等特点。随着成人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化改革,成人高校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应当具备一流的人事管理。

1.1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

一方面计算机技术的广泛使用,改变了原来的手工操作,方便快捷,减少失误;另一方面是计算机软件的使用,实现了无纸化的工作与交流,人们可以及时的接收到各种信息,实现信息共享,从而有效的提高了人力资源的工作效率,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

1.2提升了管理水平

人力资源管理是成人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成人高校的发展。成人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与完善,可以提高成人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从而提高成人高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使得成人高校的管理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1.3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减少内部人才的流失

成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一是可以采取激励的手段,使绩效激励更加科学化,二是可以根据教职工的建议,合理安排员工的岗位,优化管理系统,从而提高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降低了学校的人才流失率。

2成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问题

相对于企业来说,成人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起步较晚,很多成人高校一直采取的传统人事管理方法。人事管理工作也主要体现在一些繁琐的事务性工作当中。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的进程,成人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虽已经初具规模,但仍然不够完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2.1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

2.1.1缺乏投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成人高校的领导对此重视不够,没有提供足够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同时,由于本身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业务的不熟悉,盲目的跟风,采取了不适应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模式。2.1.2认知保守很多教职工习惯了以前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认识不到位,害怕接受新事物,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持反对意见,加大了成人高校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的难度。

2.2缺乏信息化专业能力

很多成人高校的具体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人员,并不是人力资源专业出身,业务水平有限,只是局限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如工资、职称评定、社保办理等。而计算机的使用,也仅仅是进行word、excel的表单的制作,简单的人事数据采集。而在人力资源的规划、岗位的分析、绩效考核指标的设立、薪酬制度的设计上都存在很大的不足。

2.3缺乏信息化软件的应用

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人高校的领导已经认识到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软件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一市场上本身人力资源信息化的软件的质量参次不齐,有些供货商只顾销售产品,不注重产品的升级和售后服务,二是成人高校特殊的人力资源管理需求。这些都加大了选择合适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软件的难度,在信息化软件的开发过程中出了很多问题。

3成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有效措施

3.1提高重视信息化程度

强化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视程度,特别是成人高校领导的重视程度。虽然目前成人高校的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决定成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也影响成人高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重点的内容是对原有数据的加工、处理,反馈,这有助于高校制定出各种工作计划和政策,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所以,管理者要认识到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重视建设的工作。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庞大的工作,需要调动全体教职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添砖加瓦。

3.2提高信息化建设能力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成人高校面临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变得更加复杂。成人高校想要探索一条适应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道路,就必须不断提高具体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业务培训,使培训常态化与制度化,制定有效的培训方案,不断丰富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人力资源管理者不仅需要具有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能力素质,而且也需要具备IT专业知识技能,能够适应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的需要,并不断实现系统的优化与完善,促进成人高校的发展。

3.3完善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成人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规范和完善原有的管理基础工作,构建信息化建设平台。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运用信息的管理软件,规范管理流程的完成情况、人事档案的建立,教职工出勤记录信息、招聘信息等,建立多层次的信息化网络平台。

3.4科学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

首先要提高系统的可操作性。由于成人高校教职工人数众多,有一些老职工,对计算机的技能掌握有限。在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些人的实际需求,操作流程简单易懂,使教职工能够很快的掌握系统的使用。其次要提高系统的稳定性。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关系到每个教职工的职称评定、薪酬等,与教职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要提高系统的稳定性,便于维护,防止系统的使用的不确定性,影响到成人高校的日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最后要提高系统可持续性。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化的发展更新换代速度特别快,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系统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做到及时的更新升级,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进行研发和设计。总之,在这个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在成人高校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加强培训,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加大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力度,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贺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探析[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5,27(03):79-81.

[2]张大波,刘红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道与法[J].人力资源管理,2012,5

[3]赵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及其创新的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