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体工程学的基本内涵

人体工程学的基本内涵

人体工程学的基本内涵

人体工程学的基本内涵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专业建设;内涵;金属材料工程;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92-03

专业是我国高等学校实施教育的基本实体,维持这个实体发展的基本要素是同一专业学生所组成的班集体、教师组织和实施教育所需要的经费、教室、实验室、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实习场所等,专业的设置在我国目前基本是刚性的。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立足点是专业,所以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本文围绕《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结合金属材料工程本科专业的建设实践,探讨了专业建设的内涵。

一、专业的内涵和建设着力点

“专业”指“高等学校的一个系里或中等专业学校里,根据科学分工或生产部门的分工把学业分成的门类”[2],各专业都有独立的教学计划,以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在这里,专业的划分依据为科学分工和生产分工,所以高等学校专业的设置除符合科学的分类外,还要符合生产实际、面向市场[3]。在高等学校,专业是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而设置的,其设置在国内基本是刚性的。从社会的需求来看,专业是为满足从事某类或某种社会职业必须接受的训练需要而设置的。从传授知识和人才培养的途径来看,专业指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4]。

在1988年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5],按照学科门类对专业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包括人才培养规格、就业方向、主干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等,而专业的建设是围绕专业目录的基本要求制定培养方案,包括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及课外活动的要求。在本科生四年的培养过程中,基本是按培养方案实施所规定的教学环节,并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学分要求。

根据专业的定义和教育部对现行专业的介绍,专业的内涵主要包括专业的设置、师资、办学条件、教学基本建设等。从专业建设的角度看,专业内涵应主要集中在教学的基本建设方面,包括课程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课程的建设、课堂教学环节等方面。高等学校要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应该采取哪种组织方式,是专业的实质[6]。据研究表明,传统的固定模式、单一的批量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专业型人才欠缺,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因此,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科研课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是多目标的、动态的以及多层次的[7]。

专业内涵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难点和重点[8]。专业建设要综合考虑专业发展动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因素,根据现实需要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以更好的满足《教育规划纲要》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

由于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4],人才培养则主要通过课程教学的基本形式来实现。在专业建设中,课程体系的确定显得尤其重要。一个专业开设什么课程,才能达到该专业的要求,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关于专业所开设的课程虽然在本科专业目录中[5]做了介绍,但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大众化、多样化的趋势,课程体系既有共同的规范和标准,又充分体现多样性。

根据以上要求,在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框架下,特别强调课程为实现专业目标服务,我们建立了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1)通识教育课程;(2)学科大类基础课程;(3)专业基础课程;(4)专业培养方向课程;(5)实践教学环节。

三、关于课堂教学

教学创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学创新就必须课堂创新。在课堂教学创新中,要树立由钱梦农同志于1982年提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主要是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指点和熏陶,而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学生而进行的。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引发学生思考,实行教学互动,调动学生能动性,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与创新,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四、关于专业建设和发展的特色

从专业内涵发展的视角来看,创新是内涵发展之源,质量是内涵发展之本,特色是内涵发展之魂。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9],提出在专业建设上鼓励特色的原则,相继在高等学校实施了特色专业建设。特色主要是依据本学校的办学定位来不断建设形成。作为一个本科专业,要体现特色,要不断加强内涵建设,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以促进专业建设和发展。

根据我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建设的实践,围绕材料学科的中心体系,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金属材料科学的基础知识;通过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解决材料工程问题的初步能力,同时保证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初步提出了本专业的特色[10]:(1)金属热处理方向;(2)金属腐蚀与控制方向;(3)金属结构的失效分析方向。通过以上专业特色方向的提出,可以充分体现我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并可有效推进教育质量的提升,为国家培养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针对专业培养方向,我们就课程体系中的选修课程,进行了创新改革,设置了和金属材料工程结合十分紧密的课程,使得人才培养更加与企业紧密结合,以适合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五、关于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教学是保证人才知识储备的有效手段,也是最基本的学习。理论教学主要通过阐述、推理、演绎、归纳等方法实施,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掌握各种专业知识,为以后的工作提供知识储备。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实践教学同样不能忽视,实践教学主要通过调查、实验、实训、实习的方式实行,通过以上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融合,应完善课程内涵的建设,引入企业工程实例和应用技术研究项目,不断丰富课程资源。

在金属材料的课程体系中,除了规定的实践教学环节外,还设置了材料科学基础开放实验课程,以使学生在理论学习后能根据个人兴趣和想法,独立设计实验内容,并独立完成实验,强化两个课堂互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依赖于生产部门的分工,和金属材料的工程应用密切相关。从满足社会和企业所需人才为切入点,从提高综合训练的实践效果出发,深入领会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工程内涵,通过典型零件的热处理、油气田腐蚀知识、管道失效及完整性等工程应用课程,更好的体现注重知行统一,更符合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

六、关于因材施教

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学习能力、基本素质等,有针对性的教学,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学习他人长处,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为此,可采用分层教学、走班制、导师制等多种教学形式,积极创新,不断开拓探索多种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11]。对以专业为基础的人才培养,可通过教学环节的设置来体现和实施因材施教。

课程实行必修、选修制,尤其是在专业方向课程上,必修、选修制是按因材施教原则实行的选课制度,要求选修课程的学生可分属不同特色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爱好和特长选修课程[12]。通过开放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实现个人的想法,有利学生个人的培养和发展。

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的改革。由毕业设计题目的分配方式改变为学生选择教师给定的毕业设计题目,以此来推进学生以自身兴趣和将来从事的工作为基础,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其有动力去研究探索,拓宽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和储备,为人才培养打下牢固的基础。逐步实现到由学生自主选题,设计研究内容。在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已经为达到学生自主选题做了必要的准备,如自主进行实验内容设计的开放实验,与工程结合典型零件的热处理、油气田腐蚀知识、管道失效及完整性等课程,以及科技写作。

七、结束语

专业是高等教育学校实施教育的基本实体,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为保证我国人才培养的顺利发展,加强专业建设,丰富专业内涵势在必行。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分支,为国家金属材料工程行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因此,加强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建设发展,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有效促进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建设,应深入理解专业建设的内涵,理清建设思路,突出建设重点和特色,才能稳步提高教学质量。从专业的定义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着眼,着重探讨了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建设,提出了专业建设的特色,为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518.

[3]杜冬云.面向市场的专业建设[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2.

[4]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28.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6]卢晓东,陈孝戴.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J].教育研究,2002,270(7):47.

[7]张岩峰,王孙禺.迎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体制改革研究现状综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6,(2):59.

[8]张维红,蒋林.关于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离教研究与评估),2006,(7-8):96.

[9]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Z].2007.

[10]王荣,杨爱民,张骁勇,雒设计.关于我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建设的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0,(1):46.

人体工程学的基本内涵范文第2篇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in China of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bring bridge engineering industry an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nd good prospects. This paper analyzes quality problems and solution for the bridge and culvert construction of soft foundation through the use of soft ground treatment methods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the project.

关键词:控制;桥梁;涵洞;软地基;基础施工;质量

Key words: control;bridge;culvert;soft ground;foundation construction;quality

中图分类号:U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9-0046-02

1软弱地基桥梁和涵洞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

近年来,由于经济建设工作的实际需要,以及城市交通压力的逐年加剧,我国日益加大了桥梁工程的建设步伐。目前,在桥梁工程施工中,桥梁和涵洞软地基基础施工是得到桥梁专家和社会广泛关注的关键问题之一。其存在的质量问题主要表现为:软地基基础部分经常发生局部开裂、整体不均匀下沉,甚至有时会出现桥体全部倒塌等现象。因此,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出桥梁和涵洞软地基基础施工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是十分必要的,其所具有的意义也是很深远的。

①在桥梁和涵洞软地基基础施工中,由于遭受桥梁工程设计部门水平和专业程度的限制,设计人员往往难以对于持力层处理作出合理的预估,也就客观的造成了设计图纸存在某些方面的弊端与失误,进而导致施工工作难以有序的进行。在桥梁和涵洞软地基基础施工中,如果存在基底处理达不到设计要求标准的现象,以及引发承载方面等问题,都极有可能为给桥涵工程的施工留下较大的质量与安全隐患,这是必须及时得到改进与完善的。

②一般情况下,施工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只是将管理和监理重点集中于桥梁的主体部分施工,而对于以下附属工程项目,以及相关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重视程度不够,这也就客观的造成了桥梁工程施工单位有时会忽略了附属工程项目的有效质量管控,有时会引发桥涵局部排洪不畅,或水浸泡桥梁、涵洞的严重质量问题。

③在桥梁和涵洞软地基基础施工中,对于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工作有误。在中原地区,软弱土包括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及饱和松散粉细砂与粉土等现象也是屡见不鲜,这与桥梁工程施工设计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管是有很大关系的。目前,我国各省市及地区的桥梁工程主管部门由于人员匮乏、力量薄弱等因素影响,对于桥梁工程勘察设计的监管力度远远低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具体要求和规定。

2桥梁和涵洞软地基基础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

在现代桥梁和涵洞软地基基础施工中,尤其是在部分跨度加大、施工环境较为恶劣的桥梁工程施工中,软地基基础施工是施工中所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与难题之一,必须引起施工单位与相关技术人员的高度重视,进而制定相应科学的应对措施与方法,以保障桥梁工程软地基基础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桥梁和涵洞软地基基础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表现在很多方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细节部分:

①桥梁和涵洞软地基基础施工中,软地基基础施工一定要特别注意保证地基部分的强度,及地面排水措施的建设,确保开挖土体不受雨水等外界流水的冲刷,并尽量减少雨水渗入坑内。如果软地基没有认真做好相应的防水措施,一旦有雨水流入坑内,就必然会影响到软地基基础施工的整体作用与效果。在桥梁和涵洞软地基基础施工中,有效、合理的排水措施可以在短时间内排除软地基内流入的雨水,确保软地基基础施工所应用的各类建筑材料减少受雨水的腐蚀与破坏程度,进而保证桥体的整体强度和荷载能力,这是桥梁工程竣工验收中质量检验的基本内容之一,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技术保障,否则很可能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②软地基基础施工过程中,从软地基中挖掘出的土方应及时拖放倒指定的位置,并保证软地基部分土层回填有充足的软土。同时,桥梁工程中需要使用的钢筋、水泥、混凝土、沙子等基本建筑材料和部分大型的施工机械也不宜长时间放在软地基的坑边,施工单位要应尽量将其放置于距离软地基较远的地方,以保证各项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不受到客观因素的阻碍和影响。另外,软地基基础施工中挖掘出的土方、建筑材料与机械也会不同成都的对软地基周边的土层造成一定的压力,因此,应尽量减少软地基内部与周围的地面荷载,确保软地基基础施工的顺利进行。软地基基础施工对于天气条件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应尽量避开阴雨天气,以利于软地基基础的迅速凝固,进而防止软地基基础部分出现裂缝、断裂等施工质量问题。

③在桥梁和涵洞软地基基础施工中,软地基基础施工的关键环节为支护结构的建设与利用,软地基基础部分在施工中必须有一定强度的支护结构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否则此施工环节的工程质量是难以得到保障的,甚至会造成施工工作的终止或暂时停工等问题。目前,国内桥梁和涵洞软地基基础施工中,软地基基础部分的支护结构主要采用钢筋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和技术形式,这样不但可以有效保证支护结构的强度和耐腐性,而且也避免了建筑材料的浪费,作为支护结构的材料还可以循环利用。在软地基基础施工支护结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施工的质量,并适当的添加有效地工程监理机制和质量管控体制,因为软地基基础的支护结构不但关系到桥梁工程地基部分的强度和硬度,更关系到桥梁的整体质量和使用年限等问题。如果软地基基础施工中,支护结构施工难以达到相关质量标准,必然会影响到整个桥梁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进度与质量,甚至会酿成较大安全事故。

3软弱地基桥梁、涵洞质量的控制措施

①强夯法加固采用强夯法加固地基,施工前要根据地质状况和工程要求,通过现场试夯,确定强夯施工的各项参数。施夯时依照试夯参数,以其总下沉量和最后二击的平均下沉量作为施工控制标准。强夯加固地基的效果,用强夯前后静力探触或标准掼入试验检验。

②严格地基的检查一个牢固的基底持力层是整个桥梁、涵洞工程稳定的根本,施工中监理部门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基坑开挖基坑位置经施工单位测量放线,监理人员复核签认后,可以开挖。基坑开挖过程中,施工单位的技术人员要随时注意土质的变化,当与勘测资料及设计图纸不相符时,立即通知设计代表和监理人员现场确认,提出处理方案后,方可继续施工。

③严把基底处理和地基加固的质量关基底处理及地基加固质量的好坏是桥梁、涵洞,尤其是软弱地基桥梁和涵洞稳定的关键。桥梁、涵洞地基加固最常用的方法是换土法,强夯法、土桩法、砂桩法应用极少。超挖处理基坑无论任何原因而超挖的部分,决不允许草率的回填虚土,处理方案须报监理、设计人员同意后再进行处理。

4如何强化桥梁和涵洞软地基基础施工质量控制方法的创新

随着桥梁建筑行业施工技术和技术管理模式的不断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国内对于现代桥梁工程无论是在施工进度,还是在建筑物整体质量等方面都将有着更高、更为严格的标准与要求,这也在客观上增加了桥梁工程行业桥梁和涵洞软地基基础施工质量控制的难度,也使其成为桥梁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国内桥梁工程施工中,桥梁和涵洞软地基基础施工质量控制的创新是势在必行的,其强化措施主要有以下两点:

①在我国现代桥梁工程行业的整体发展与进步中,任何一具体环节施工工艺与施工技术的创新都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支持与保障,否则只能面临为时代和历史所淘汰的悲惨境地。在建桥梁和涵洞软地基基础施工中,软地基基础施工质量控制方法是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在桥梁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桥梁和涵洞软地基基础施工质量控制方法的创新一定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基本原则,还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这样才能有效保证软地基基础施工质量控制方法的创新本着科学、具体、客观的基本原则,更好的服务于桥梁工程的各项具体施工工作。

②在桥梁和涵洞软地基基础施工中,由于施工环境与质量控制标准的差异,对于地基基础施工质量控制方法的要求也自然有所不同。在桥梁和涵洞软地基基础施工中,软地基基础施工质量控制方法的创新不是漫无目的的创新,而是要结合桥梁工程项目施工的实际需要,以及桥梁工程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来逐步进行施工质量控制方法的创新,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其所应具有的意义和作用。桥梁和涵洞软地基基础施工质量控制方法的创新只有真正符合施工实际需要,才能有效保证桥梁工程建设项目的整体强度与硬度,以及桥梁的使用年限与抗震能力。

参考文献:

[1]翟淑琴,刘鑫隆.浅谈桥梁和涵洞软地基基础施工质量控制的重点与难点[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5(7).

[2]赵树明,李强.桥梁和涵洞软地基基础施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山西建筑百科,2004(3).

[3]刘迪菲,侯东旭.国内桥梁和涵洞软地基基础施工管理工作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广东科技学报,2008(4).

人体工程学的基本内涵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职业院校 内涵建设 学生管理工作

一、内涵的意义

高职人文内涵建设是一项浩大复杂的工作,涉及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专业课程建设等方方面面。本文主要从学生工作内涵提升的角度进行分析。

何为内涵?根据百科辞典的解释,内涵(Intension或connotation)是指一个符号、词语、或句子的意义或特征,多半是用定义的方式表达。内涵不是浮于表面的浅显的东西,它需要挖掘,需要深入才可以看到。所谓内涵,就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是事物本身包含的主要内容,是决定事物品质的规定性。所谓外延,就是事物所属的范围、规模、类别等数量方面的规定性。

职业教育中学生工作内涵建设中的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反映职业性和高等性共存的教育管理方式的核心竞争力,二是一种培养人(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的活动。也就是说,高职学生工作内涵建设的根本是围绕人展开的,然后才有作为体系的属性。

二、学生工作内涵提升的基点

(一)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工作内涵提升的温床

学生工作内涵提升的困难之处在于学生的力量,一个学校是否有内涵,首先体现的就是学生给予别人的感觉是否具备“内涵”的价值,而这个价值则来源于人文素质的提高。

人文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养成,而养成离不开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这么理解,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是高职人文内涵建设的营养温床。有人将其比喻为一个大染缸,这是文化对学生素质正反作用的十分鲜明的理解。

高职校园文化可以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等方面进行。

物质文化主要是指学院的基础建设,从人文气息的角度看,某些新建高职院校在这方面仍然需要改进。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需要精心设计,只要设计得好,那么一尊塑像、一副壁画甚至一个路牌都有一定的内涵,一定的影响力,一定的故事,从而影响学生的内涵。

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的历史底蕴,一个学校的人都认可的精神寄托,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为人方法。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是培养大学精神,形成共同价值观。

行为文化是指师生员工的行为风格和各种文化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群体心理行为倾向。行为文化尤其体现出一个学校的内涵,因为它是外在的。一个学生的行为,也许可以只代表自己,但是对于社会而言,他代表所在的学校。

(二)制度是学生工作内涵建设的保证

制度,从古到今一直存在,没有制度,难成事业。同样,没有制度,就谈不上内涵的持续性发展。内涵的持续性发展,在于制度的可执行性和永久性。

建立高职学院制度就是要脱离“人治”,避免妄为、任为、乱为,而是要围绕学生管理,遵守管理的规律,深入研究并制定处一整套可以有效执行的制度,并切实执行。合理整合执行者、决策者、监督者之间的关系,让不同的群体按照同一个目标努力、工作、奋斗,让学院里面所有的相关体都步入规范、高效、有序的运行道路,而不是相互内斗,严重消耗学院内部资源,处于混乱状态。

怎样建立有执行力、有效的制度?这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要符合法律规定,坚持以利益体为本,彰显公平公正,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要求,还要从低层次梳理脉络。首先要强化服务功能。学校是培养学生的场所,她的功能主要就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因此,学院的制度的建议应该以培育管理型人才、创新发展为导向。坚持要制度约束一切,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一要强调服务意识,真正为学院办学,提升学院规格,沉淀学院内涵构建制度体系,让不同的利益体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二要优化权利,实现权利法制化。权利法制化就是要健全执行权、决策权、监督权,使之相辅相成。使权利合理划分,从而让管理工作更和谐,而不是权利集中在某一些人手里,导致人治状态。三要依国家法律制定制度,体现民主意志。制度的建立在合法的情况下要考虑到大多数人的共同意愿和学院的发展趋势。学生管理人员和其他管理人员作为学院办学的主力,还包括专业教师,他们伸张各项权力的主要依据就是学院的各项制度。

学生工作有内涵地发展,把管理当做是一种内涵式的艺术,就是靠有效的制度,有执行力的制度,有约束力的制度。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制度都是一些空而大的条条框框,只有框架,没有内涵,就失去执行力,失去可持续发展力。这样,一个学校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人文气息,很容易被无制度、无约束的无意识行为彻底破坏,也就是我们说的缺乏内涵。

(三)班主任是学生工作内涵建设的力量

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校长曾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她的宿舍数与人数,而在于她的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质量的传承,一所高效要站得住脚,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法国一位资深教育家曾说:“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师,教育的不成功也取决于教师。”清华大学一位老校长曾说:“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在学生工作角度,班主任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关键因素,这里所指的高水平人才不是说学术有多么厉害,而是为人,而是是不是具备了高素质。对于一所高职院校来说,管理人才即班主任是一个很重要的资源,没有班主任,也许一所学校可以称之为学校,但她绝对不是一所优质有前景有内涵的学校;没有高素质的班主任(学生工作管理)队伍,就没有高水平的管理质量,没有高水平的管理质量,一所学校的内涵就缺乏力量,哪怕这所学校的学术再厉害,她的设施再高级,她也缺乏一样东西――灵魂。高职院校能否办得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其学生能否成为对于社会有用的人才,这些都依赖于学院的管理型老师――班主任。管理水平高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班主任队伍建设,直接决定学生素质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也间接决定一所学院内涵的深度。只有具有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才可能从事高水平的学生引导、管理工作,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从而促进社会前进,提升社会内涵。

目前各高职院校的班主任结构都不是很合理,学生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因此,学院必须把班主任(学生管理)这块作为学院重要基础工程来抓,为班主任心无旁骛地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做好制度保障。要变革学生对班主任的评价办法,突出管理育人业绩评价,建立强有效的激励机制。要完善优秀班主任的评选机制,大力表彰在一线管理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班主任,引导这个团队向健康的方向发展。要注重青年班主任的培养,多数青年班主任都是没有太多社会阅历,换句话说就是从学校到学校,他们没有太多管理经验,但是他们是学校未来的希望,要鼓励富有经验的管理型人才合理引领年轻班主任。要鼓励班主任往职业化发展,成为班主任领域或者辅导员领域的大师,大师代表一所学校的水平和内涵,也是一所大学对外给别人的内涵所在。

(四)办学特色是学生工作内涵建设的发展

办学特色是指一所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历史进程中培育和形成的、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一所高职院校有明显区别于其他高职院校的本质的一个特点,如果与其他院校没有太大差异,就不能形成特色,就没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个性特点不是自己认可的,应该是广大社会人员对该特色的一种认可,且这种认可应该是其他院校在短时间内不能或者难以企及的程度,这样才可以称之为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各方面的一个综合,包括学生工作。学生工作的内涵式发展需要办学特色的指引。

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大多数显现在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等方面,很少提及学生管理工作。我们认为,学生管理工作是一所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一个部分。学生管理工作能影响到学生的各类风气,比如学风、行为作风、校风等,这些风气的综合,沉淀会慢慢形成一种文化,这样的文化慢慢积累就会成为一种有韵味的内涵。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该院校对国家信息化、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作出的实际贡献,以及对社会提供的合格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才,这类人才除了受过一定的教育之外,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素质的底蕴,文化素质的底蕴来自于日常学生管理工作。离开这一衡量标准谈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一所高校或者职业院校,不管师资多么强大,不管科研多么厉害,缺乏最底层的内涵建设,尤其是学生管理的内涵的提升建设,就很难培养出健全的人才,而培养出来的精英可能就没有树立正确的社会观。

三、结语

今后一段时间内的职业院校的竞争会上升到内涵竞争的层面,而在当今人才培养方案等都日趋成熟的情况下,内涵式竞争将会慢慢转向素质型人文内涵的竞争。素质人文的提高不仅仅要依靠学科建设,还要依靠学生管理的提升提高学生的素质,经过长时间的沉淀,依据学院的办学特色,慢慢形成以办学特色为指引的学生管理内涵,从而提升学院的整体内涵,并使学院在高校竞争中处于稳定地位。

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也就是说提高学生管理内涵是一个长时间的浩大工程。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涉及学院的方方面面,有教学、有师资、有学生、有管理、有发展,是校间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学生管理的内涵建设一定要有大的框架、大的思想、大的手笔、大的推动、大的发展,师生,尤其是学生能从中实现大的提升和超越。总而言之,学生管理的内涵建设(提升)关系到学院的方方面面,它是学院底层的最后一道防线,没有优秀的学生管理内涵,就很难扩大学院的进一步发展空间,不管学院是否具备优秀的师资,他培养出来的人才可能会不健全。

参考文献:

[1]黄达人等.高职的前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刘宝存.何谓大学精神[J].高教探索,2001(3).

[3]钱涛.以文化管理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2(11).

[4]魏文芳.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5).

人体工程学的基本内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内涵式发展 硬件 信息化 软实力 教育多样化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高等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教育领域提出的要求。高等教育作为科技资源和人才力量有机结合的战略高地,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支点。把高等教育真正从以规模形式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变到以质量提升为特征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上来,需要与时俱进,突破许多陈旧思想的束缚和以往改革但已过时的制度藩篱,需要找到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与突破口,才能为高等教育的综合改革和内涵式发展注入“灵魂” [1] 。

将内涵式发展作为高校改革发展结构模式的类型,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其发展水平是通过一定的指标来体现和评价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是反映学校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主要内容。学科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育方法的合理度、学生综合素质、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等是反映学校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主要质量指标[2]。

一、加强学科硬件环境建设,促进计算机教育内涵式发展

学科建设是内涵式发展战略的基石和平台。近年来,我校计算机中心伴随着高校从外延式发展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从关注硬性指标的显性增长向致力于软实力的内在提升转变的过程中,教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及对计算机基础教育学科特点的认识逐步提升,学科建设在不断完善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改变了原来的硬件基础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课程内容体系不完整等状况,使之不断适应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与传统的教学相比,信息化手段得以施展,教学质量得以提高,促进了学科快速发展。

(一)先进的硬件基础环境建设

近几年来,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计算机中心扩大建设,现已拥有7间机房,学生计算机数量350台,明年计划继续新建满足更高要求的机房提供给学生上课和实践使用;此外,中心拥有教学服务器4台,用于大容量信息交换、资源共享、网络教学平台运行、数据库存储和无纸化考试使用,全部机器均可无缝访问校园网资源。先进的硬件基础环境的建设,无疑为学科的内涵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二)领先的软件技术与信息化平台建设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计算机中心在良好的硬件环境基础上,开始注重加强学科内涵建设,重点放在先进软件技术的引入和信息化平台的自主研发两个方面,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2004年,学科引入北京朔日公司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无纸化考试系统,在总结该系统应用经验并结合全国计算机考级考试工作的基础上,计算机中心于2007年自主研发完成了计算机程序设计无化考试系统,并逐步改进推广至适用全校本科生选修课、研究生课等多门上机考试,并实现了计算机全部必修课程改为无纸化考试形式,该项工作有力地推进了学校传统考试模式的改革工作,同时提高了青年教师的研发能力,为进一步开发其它信息化平台奠定了工作基础。

二、加强学科建设,促进计算机教育软实力的提升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重要资源。近年来,计算机中心一直努力加强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建设,鼓励教师攻读学位和外出学习交流。10年前,中心拥有教工9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全部为本科学历;现在中心有22名教工,其中教授1人(辽宁省教学名师,辽宁省计算机基础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副教授4人,副高工1人,其余均为中级,博士2人,在读博士3人,硕士9人,在读硕士2人,师资水平显著提升。

在科研工作方面,已经组建起了科研团队,先后参加学校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综合平台项目、国家自然科研基金中药指纹图谱项目、辽宁省各类科研项目和校级教改立项多项,由原来的个人科研发展到了团队科研,可以完成更多、更高技术含量的科研任务。

(二)加强学科合作与教材建设

计算机中心在加强学科自身建设的同时,始终坚持与其它学科的合作,不断寻找机会跨学科结合,将合作与结合的研究成果写入到本科和研究生教材当中,并被列入十一五规划教材和医药类高等学校计算机课程改革规划教材,现在本科教材已经进行第三次修订改版阶段,研究生教材也已经完成第二版修订。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大学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先后被评为校级精品课和辽宁省精品课,这都得益于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以及教学资源的积累、改革,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应用和整体师资水平的提升是分不开的。

(三)实现教育形式多样化

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计算机中心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科特点,多次组织学生参加校内或全国的计算机技术应用比赛,如举办计算机多媒体应用大赛,ITAT技能大赛等,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了解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如何应用到实处,同时为中心的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案例素材。真正达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学教结合,共同进步的目的。

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研究实现优质教学的过程,没有优质教学的教育,即满足不了学生对优质教育的渴求,更承担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是高校深化改革的必然之路。实践证明,高层次的学科建设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是推进高校教学改革的关键,只有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才能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高校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和发展[3]。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08(4).

人体工程学的基本内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体系;成人教育;内涵建设

以学习型社会为契机,提出加强成人教育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有助于解决问题并促进我国成人教育继续科学、规范发展。

一、学习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成人教育的发展机遇

我国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已深刻认识到教育对于社会、国家以及人民群众的重要意义,在吸取优秀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要求,并将其工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成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同样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工作内容之一。所以,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发展成人教育是必然要求。从根本上说,内涵建设是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内在实力,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我国在建设学习型社会过程中,也逐渐认识到发展成人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将其纳入教育发展工作范畴。虽然我国成人教育事业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得到较好的发展并取得一些成绩和成果,但仍显露出问题。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给成人教育带来发展良机。第一,成人教育内涵寓于学习型社会建设事业中,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成人教育的内涵可从其字面意义理解,即“成人”与“教育”。“成人”指的是成人教育的主要对象即为成人群体;“教育”指的是高等教育,表明成人教育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因此,可将成人教育的内涵简要概括为以成人群体为对象的高等教育。这里将“成人群体”的概念定义为法律上已成年、并拥有自主民事和刑事权利的群体。他们往往脱离了正常的教育轨道,无法进入高校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要求建立终身教育体系,该体系的建设中包含成人教育的全部内容,既是终身教育体系的主体,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第二,发展成人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知识化、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全面到来意味学习型社会建设势必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建设学习型社会要求人们一方面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另一方面,要求人们通过再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改善工作能力。在成人群体中,存在一部分人员由于自身或者外界因素影响,较早脱离了正常的教育轨道,导致知识水平较低,认知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接受能力均受到较大限制,这也直接导致其渐渐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实际工作需要,从而影响该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一项工作,因此,发展成人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学习型社会给教育事业发展带来新契机,发展成人教育也是当前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内在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向前进步。传统教学模式在时展背景下渐渐显露出不容忽视的弊端和缺点,影响了教育的发展,因此,提出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为改革的核心。素质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受教育群体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促进教育事业良性发展。成人教育在提高成人群体的综合素质、提高国家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也是当前教师事业发展和改革的内在要求。

二、我国成人教育内涵建设的现状与问题所在

成人教育内涵建设,是指我国高校成人高等教育依据现有的办学条件,采取不同方法,积极开发有利于促进自身发展的各类优势资源,寻求自身内在品质不断提升的科学发展模式,简言之,即不断寻求内在属性持续提升的发展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发展成人教育内涵建设的含义,即为在已有教育条件基础上,提高成人教育内在质量和水平。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摸索中渐渐稳住脚跟,取得引人瞩目的成绩和成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社会经济大环境影响下,我国教育事业同样处于不断向前发展过程中,其教育理念、教育形式以及教育理论成果不断丰富与发展。21世纪初,我国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成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时展和时间推移过程中,其内涵建设越发受到人们重视与关注。因此,讨论学习型社会视域下的成人教育内涵建设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成人教育虽然是提高成人群体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但是成人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总体仍然不高,主要原因在于对内涵建设重视不够。成人教育的宗旨在于两大方面:一是为广大成人群体搭建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给予成人群体以接受再教育的机会;二是提高广大成人群体的综合素质,提高其工作能力,以满足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需要。因此,成人教育对于提高我国广大成人群体的综合素质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然而近年来成人教育体系建设中忽略内涵建设问题,导致成人教育质量和水平未达到预期目标,其受教育对象即成人群体的综合素质仍有待提高。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成人教育内涵建设,有利于提高成人教育内在质量和水平,也是提高成人群体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其次,当前成人教育内涵建设总体上有了提升,但是仍然难以满足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这也成为成人教育进一步发展和提升的瓶颈所在。马克思主义指出,世界均处于不断变化发展进程中,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也都处于相应的变化和发展过程中,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作为人类世界至关重要的教育事业,也是世界发展规律的一部分,其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不断向前进步与发展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可逆转。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也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中。成人教育的质量反映了内涵建设的程度和水平。为此,要牢牢把握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以内涵建设为抓手,全面提高成人教育的质量。最后,成人教育发展已经由量的发展向质的提升转变,但是内涵建设的挖掘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这是促进成人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我国的教育事业,对从业人员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教书,二是育人。教师不但要在教育过程中传播知识,而且要通过德育教学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个人素质和修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也应遵循“教书育人”的要求,在提高成人学生知识技能和工作能力的同时,也改善其精神状态,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促进成人群体身心健康发展。传统成人教育中内涵建设的意识不够,质量不高,这导致该教育体系下培养的人才良莠不齐,差异较大。因此,成人教育要促进成人身心健康发展,促进成人全面发展,必须加强内涵建设。

三、学习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成人教育内涵建设的对策

基于学习型社会建设与成人教育发展的辩证关系,根据成人教育当前内涵发展存在的各种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究成人教育内涵建设的路径。

(一)与时俱进革新成人教育理念与观念

1.以符合时展的教育理念与观念指导教学实践。教育理念和观念在教育事业中起到指导性作用。教学过程中包含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大体系,教师的教学过程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传统成人教育中,由于不注重内涵建设,而将工作重心置于发展外延建设之上,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成人教育事业起步较晚,虽然在国家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以及国外优秀经验借鉴下,发展速度显著提高,教育水平不断改善,但是仍存在成人教育总体水平不高、相关制度不够完善、政策落实不到位、教育理念和观念落后等问题,影响了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基于教学理念的指导性意义,树立符合时展的教学理念以指导教学实践非常有必要,因此,应加强成人教育内涵建设。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发展教学理念与观念,以符合时展的教育理念和观念指导教学实践。2.结合社会需要的实际优化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设置。成人教育宗旨之一即为通过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对成人进行再教育,从而提高成人群体的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极为迅速,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有所改变,强调专业型、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使得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有限的成人群体渐渐不符合时展需要。传统的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机制下培养的人才,也渐渐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因此,加强成人教育内涵建设,通过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展与深入,一是以社会实际需要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设置,培养专业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使其在专业素质建设上符合社会人才标准;二是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在理论教学基础上联系实际情况进行模拟教学,改变传统理论教学脱离社会实际的弊端,增强受教育群体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建设。3.健全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成人教育与高等教育相似但不相同,其相似点之一在于都是国家和社会的人才培养基地,都承担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责任。区别在于成人教育的教育对象为成人,并且其办学目的在于培养专业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由于成人教育群体的特殊性以及传统的人才培养机制存在落后、僵化等问题,导致该人才培养机制下培养出来的成人群体依旧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因此,加强成人教育内涵建设,应与时俱进,以马列主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武装精神世界,时刻保持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先进性及科学性;并在先进、科学的理念指导下,健全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摒弃传统教育模式的僵化、教条化弊端,以提高成人教育质量和水平为纲领,努力提高成人教育质量和水平。

(二)结合现代科技,促进成人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多元化

1.重视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与推广。现阶段,基于现代科技和设备而产生的新媒体,在对我国传统媒体形成一定冲击的同时,也带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以启示。传统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课本均以文字方式,通过“纸”这一载体,结合教师口语化教学,将知识传播给广大学生群体。其教学过程单调、枯燥,尤其对于成人而言,其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本身极为有限,也导致其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习效果不佳。多媒体教学是在现代科技和设备支持下,通过文字、静态图片、动态图片、视频资料、声音材料等向学生传播知识和技能。以图像、视频、声音材料的方式传授知识,既丰富了学生的感官享受,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到单调枯燥,也将理论化、概念化的知识直观、客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易于理解和掌握。2.加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远程教育模式开发与应用。成人教育的主要对象为成人,与高校教育对象不同,成人群体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以及各方面均与普通高校学生存在诸多差异,其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基于成人群体进行的教育也具有特殊性。成人教育具有时空分离性,工学矛盾突出,学习内容、学习安排、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安排的差别性和独立选择性明显,因此,提出远程教育理念。远程教育是基于互联网技术、一定的设备如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通过远程操控进行教育活动的模式。在该模式中,充分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高速的信息交流和传递,以及场地限制小、时间安排自由等优点,适用于成人教育内涵建设。3.新型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应用。在传统、保守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必然导致教学方法落后于时代。在成人教育中,也存在教学方法陈旧、落后、不符合时展等问题,因此,加强成人教育内涵建设,应更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如项目导向教学法,通过教师设置项目,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项目工作的形式,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深度和广度,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能力。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养

1.规范教师队伍人才选拔标准,保证教师队伍质量。教书育人是一个良心职业,只有合格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对于学生而言,一个优秀的教师往往能够带领学生投入学习过程中,从中获得知识;相反,一个不符合要求的教师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得不到学生的支持,并由于其教学能力的不足导致教学过程枯燥无味,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加强成人教育内涵建设,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养。首先,应规范人才选拔标准,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在成人教育中,存在教师队伍人才选拔制度不完善现象,导致教师队伍良莠不齐,其专业素养缺乏绝对保障,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相关院校应保持重视,规范化制定人才选拔制度,确立选拔标准,按照标准进行教师招聘,从根源上保证教师队伍的质量。2.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培训工作比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对于学校中已有教师而言,也应通过各种形式的工作检验教师的专业素养。具体而言,可设立定期考核机制以及奖惩机制。通过考核机制的设立,定期考核教师队伍组成人员的素质建设情况,有助于提升教师队伍的危机感,从而促进教师队伍不断学习、进步和发展。奖惩机制的设立也是基于教师教学成绩的考量,对于认真工作、态度负责的教师给予奖金奖励或者荣誉奖励;对于消极工作、态度恶劣的教师给予适当的惩罚,严重者直接开除,以考核机制和奖惩机制行使“清道夫”职责,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参考文献:

[1]朱新均.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念、路径和对策[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1):3-11.

[2]孙立新,乐传永.成人教育研究的新进展与未来趋势[J].教育研究,2015(6):79-84.

[3]秦凯.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6(1):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