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药残留产生的原因

农药残留产生的原因

农药残留产生的原因范文第1篇

[关键词]蔬菜;农药残留;研究;对策

农药残留是农药使用后一个时期内没有被分解而残留于生物体、收获物、土壤、水体、大气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农药残留问题是随着农药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而产生的。目前使用的农药,有些在较短时间内可以通过生物降解成为无害物质,而有机氯等类农药难以降解,一种是保持原来的化学结构;另一种以其化学转化产物或生物降解产物的形式残存。不同植物机体内的农药残留量取决于它们对农药的吸收能力。

一、蔬菜中农药残留污染的现状

温室、大棚等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迅速增加,重茬、连作导致蔬菜病虫害加重,每年因此造成的损失达20%以上。各地在防治蔬菜病虫害时,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多年来由于大量、连续地使用化学农药,使得蔬菜病虫对化学农药产生了普遍的抗药性,菜农只能加大农药的使用量。由此,对农药使用和依赖程度呈现出恶性循环现象。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得蔬菜中农药残留量超标问题日益突出。蔬菜中农药残留量的严重超标,导致中毒事故时有发生。

二、蔬菜中农药残留量超标的原因分析

1.农药产品结构不合理,剂型不配套

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主要是含砷或含硫、铅、铜等的无机物,以及除虫菊酯、尼古丁等来自植物的有机物。世界上杀虫剂占28%、杀菌剂占19%、除草剂占48%、其它占5%。而我国农药产品组成为:杀虫剂占72%、杀菌剂占11%、除草剂占15%、其它占2%;杀虫剂中有机磷农药占70%,有机磷农药中高毒农药占70%,剧毒有机磷农药占整个农药产量的35%,占杀虫剂产量的48%。

2.菜农文化素质不高,农药知识缺乏

大多数菜农文化素质不高,对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和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以及农药性质,如高毒、剧毒、内吸等特眭缺乏了解,而随意加大使用剂量,甚至超范围使用。还有一些菜农在经济利益驱动下,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随意在蔬菜上使用国家明文禁止使用的高毒、剧毒农药,致使蔬菜中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而导致食菜性食物中毒事故时有发生。

3.蔬菜中农药残留监测工作落后,市场监测处于较低水平

蔬菜中农药残留监测工作是一项公益性和服务性工作,开展此项工作需要有熟练的技术人员、先进的检测仪器和设备以及大量的资金投入。当前,能开展农药残留分析和研究工作的主要有农药检定系统和科研院所两大系统。后者主要是从事农药残留分析研究和农药登记残留试验的研究,因资金、仪器设备的限制,很少开展蔬菜中农药残留检测监督工作。我国在系统地进行蔬菜中农药残留监测工作方面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三、对策

1.调整农药产品结构,逐步淘汰高毒高残留产品

当前我国高毒有机磷农药占农药原药总产量的1/4。根据《农药管理条例》剧毒、高毒农药不得用于防治卫生害虫,不得用于蔬菜、瓜果和我国农药残留现状,要逐步取代、停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生产和进口;对已登记的农药产品,进行一次彻底清理,不再延长其登记;同时停止受理高毒农药在蔬菜上的登记申请;公布禁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品种名单及禁用范围;对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的菜农按农药市场价格给予补贴,以此来鼓励广大菜农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而拒绝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2.注意栽培措施,合理使用农药

(1)农业措施

选用抗病虫品种;合理轮作,减少土壤病虫积累;培育壮苗,合理密植,清洁田园,合理灌溉施肥;采用种子消毒和土壤消毒,杀灭病菌;采用灯诱、味诱等物理方法,诱杀害虫。如:黄板诱杀蚜虫、粉虱、斑潜蝇等;灯光诱杀斜纹夜蛾等鳞翅目及金龟子等害虫;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专用性诱剂诱杀。

(2)生物防治方法

充分发挥田间天敌控制害虫进行防治。首先选用适合天敌生存和繁殖的栽培方式,保持天敌生存的环境。其次农作物一旦发现害虫为害,应尽量避免使用对天敌杀伤力大的化学农药,而应优先选用生物农药。常用生物农药种类有:BT生物杀虫剂和抗生素类杀虫杀菌剂,如浏阳霉素、阿维菌素、甲氧基阿维菌素、农抗120、武夷菌素、井岗霉素、农用链霉素等。昆虫病毒类杀虫剂,如奥绿1号。保幼激素类杀虫剂,如灭幼脲(虫索敌)、抑太保。植物源杀虫剂,如苦参素、绿浪等。

(3)选用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

农作物生长后期,在生物农药难以控制时,可用这类农药进行防治。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农药在使用中要注意,选用对口农药,适时使用农药。严格控制浓度和使用次数,采用合理的用药方法。注意不同种类农药轮换使用,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严格执行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采用低容量高压喷雾技术,该技术不仅降低残留,而且防效、工效、农药利用方面较常规喷雾优越。

3.加强培训,提高菜农素质

宣传教育,传授植保技术,长期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法制观念及植保科技素质。我国应加强对菜农的技术培训和科普宣传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宣传、指导和督促农民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标准,坚决杜绝在瓜、果、蔬菜上使用高毒农药。

4.加强农药残留监测体系建设,开展市场蔬菜农药残留监测工作

应抓紧研究制定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农药残留监测体系的规划,建立健全蔬菜等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测体系。加快农药残留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农药残留限量标准,要以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农药残留监测为重点,积极开展蔬菜市场农药残留量检测工作。增强蔬菜生产者和销售者的品牌意识,提高蔬菜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的声誉,营造全社会都重视农药产品质量和安全的氛围,促进蔬菜质量和安全性的提高。

农药残留产生的原因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产品;农药残留;食品安全;管理

一、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现状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但仍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农药的发明和应用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但由于大量不合理使用,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对人类健康造成的负面影响日益显露出来。2000年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产品质量抽查结果表明,蔬菜中多种农药残留较普遍,残留量超标问题突出,尤其有机磷残留量超标。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是造成其残留污染的主要原因。2001年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3季度抽查结果显示,在10类181种蔬菜中有86种农药残留超过国家标准限量值,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这说明我国农产品的质量亟待提高,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基本保障体系迫在眉睫。

二、农药残留的原因

1.直接用药造成的污染

直接给果蔬等农作物施用农药后,药剂黏附在蔬菜、水果等作物表面或者进入作物体内残留,果蔬等储藏期使用农药,也可造成农药残留。我国水果蔬菜中农药的用量大、次数多,如果违反农药使用规定,滥用高毒和剧毒农药,或者在接近收获期使用农药,都会在蔬菜水果中有农药的直接残留。我国目前较为突出的果蔬中的农药残留是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

2.土壤中的农药残留

由于土地资源的超负荷利用以及农药的过量使用,大量农药直接喷洒在土壤中,其中防治病虫草害而喷洒于作物上的各类农药有40%~60%降落在土壤中。土壤中农药可通过植物的根系吸收转移至植物组织内部,最终残留在农产品中。土壤中农药污染量越高,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量也越高。我国由于不重视土壤中的农药残留而导致大量出口的农产品由于其种植地土壤中农药含量的超标而遭到拒绝。

3.来自大气的污染

给果蔬等农作物喷洒农药后,小部分以极细的微粒漂浮于大气中,施用于土表的农药蒸发、农药厂排放的有毒烟气均可造成农药对大气的污染。随着气流和风迁移,散布到环境的各个角落。世界上多数河流和湖泊中都有农药残留物的存在,尤其半衰期很长的滴滴涕几乎遍布了世界的每个角落,甚至在南极的冰川中都曾检测到滴滴涕的残留。

4.来自水源的污染

农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喷施后的农药可分布于空气、水和土壤中,直接施用于土壤的农药则会流入附近的水体或渗透到地下水中。农药对水体的污染主要是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目前使用的杀虫剂和除草剂如涕灭威、克百威、莠去津、甲草胺等在水中溶解度大,易被雨水淋溶而污染地下水,已有国家制订了地下水中农药允许残留量的指标,我国正在开展相关的研究。

三、农药残留检测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药残留分析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完善和发展,尤其速测技术更适应现代高效、快速的生产节奏和满足社会的要求。各国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也在不断加强农药残留的监测工作,制定的标准越来越严格。未来生物技术与现化分析手段相结合,将不断开发新的分析检测技术。国际上特别是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通行的做法是:按一定的规范对受检产品取样进行快速检验。这种快速筛选的方法,例如酶联免疫法、放射免疫法、受体传感器法、金(荧光素)标记法、cDNA标记探针法等,一般是在非实验室的条件下在现场对样品进行筛检,只要检验结果为阳性,受检食品就不允许上市。当需要确切知道所检测项目确实存在和定量结果时(如国内外贸易纠纷及仲裁、政府行为的监督检查),再把阳性样品送到实验室内用大型精密或超精密仪器进一步确证和定量分析。运用免疫学、生物工程技术针对食品安全建立的快速检测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可达到10万亿分之一甚至更低)、特异性高、假阳性低、适用范围宽、可测定各类食品、检测费用低的特点。在农药残留和生物毒素快速筛检的试剂盒方面,国外已有不少产品,但由于价格相对昂贵,需要外汇,不适合我国大规模监测的应用。能够达到同等性能、具有我国知识产权的试剂盒目前很少,不利于我国广大地区筛检工作的开展。一些国家(如美国等)将农药残留分析的主要步骤、样品的采

集、制备、提取、纯化、浓缩、分析、确证等,采用不同方法建成不同的模块,根据样品及分析要求的不同组合成不同的处理分析流程,建立一个多残留检测选择检索程序的前处理技术平台,使复杂的技术流程简化而又有分析质量保证。最具代表性的多残留分析方法包括美国FDA的多残留方法(可检测360多种农药)、德国DFG的方法(可检测325种农药)、荷兰卫生部的多残留分析方法(可检测200种农药)、加拿大多残留检测方法(可检测251种农药,其中GC-MS检测239种,HPLC-Fluor检测12种)。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开发多残留分析方法。

四、建立食品安全控制体系

农药残留产生的原因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户;农药残留认知;影响因素;SEM

中图分类号:B845.6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8-0141-06

农产品安全问题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农户作为农产品的生产主体,其农产品生产行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程度更为直接、严重。只有保证农户生产行为的安全、规范,才能生产出质量安全的农产品,进而从根本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1]。但是,农户对农药残留的认识浅薄,在生产中倾向于使用高毒、剧毒农药,即使是低毒农药,在农业生产中也普遍存在过量施用现象[3]。农户对农药残留的认识程度会内在地影响其施药行为,施药行为的规范与否又与农药残留量的多少有关,并最终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产生影响[3]。因此,通过各种途径规范农户的农产品生产行为,提高其对农药残留的认识是目前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4]。

众多学者针对农户农药残留认知开展了诸多研究。郑龙章等(2009)[5]对福建省农户的研究发现,农户对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认识越深刻,越愿意从事安全农产品的生产,与Recenaa等(2008)[6]研究结论相反。张云华等(2004)[7]对山西、陕西和山东等省市农户进行的研究表明, 农户对农药残留的认识是影响农户采用无公害及绿色农药的主要因素之一。Abhilash等(2001)[13]通过对印度农户农药施用行为的调查,发现农户的安全生产意识是影响其农药使用行为的重要原因,农户的安全生产意识越高,其用药行为越安全。王志刚等(2011)[9]研究表明经常做用药记录的农民更能控制农药使用量,对农药残留的认识越深刻。崔新蕾等(2011)[10]的研究则发现家庭人口和收入结构是影响农户农产品生产行为的重要因素,与李光泗等(2006)[11]的研究结论一致。杨小山等(2011)[12]的研究表明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和农户的技术培训情况对农户农药残留认识有显著影响。Doss等(2009)[8]发现政府严格实施各种不同法律法规,给农户提供农药培训,有利于提高农户对农药残留危害的认识,促进其安全用药,与姜慧慧等(2010)[14]的研究结论相反。以上研究成果对于了解农户对农药残留的认识、提高农户的农产品安全生产行为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目前的研究大多以生产常规农产品的农户用药行为为主要研究内容,少有文献对反季节瓜菜种植农户用药行为进行探讨,且研究中所使用的农户家庭总人口变量并不能很好的代表农户生存压力,忽视了由于家庭总人口中劳动人口与非劳动人口的差距所带来的赡养负担的不同,存在理论缺陷,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因此,本文基于对海南省649户冬季瓜菜种植农户的第一手调研数据,引入人口压力[人口压力=(家庭总人口-外出务工人口-农业劳动人口)/(家庭总人口)]作为新变量进行实证研究,建立SEM模型,分析海南省冬季瓜菜种植农户对农药残留认知的影响因素,并揭示影响冬季瓜菜安全生产管理政策绩效的关键因素,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以期为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提供一个新视角。

1数据来源、模型选择与研究框架

1.1数据来源

2013年1~3月,本课题组在海南省7个市(县)15个镇对种植反季节瓜菜的农户进行调查。调查涉及农户禀赋、农户农药认知、农户用药行为以及农产品检测等情况。调查方法为重点调查加随机抽样,由于每个市县的反季节瓜菜种植分布并不均匀,加上时间和资金的限制,故而选取7个重点种植反季节瓜菜的市(县),具体乡镇的调查则采取随机取样原则。调查方式是调查人员一对一入户调查,发放问卷850份,共收回问卷767份,回收率为90.2%。据研究设计和问卷回复情况,剔除缺失4个以上变量的问卷24份以及农作物为非反季节瓜菜农户问卷94份,剩余有效问卷649份。

1.2模型选择

本文的研究主题具有难以直接测量和主观测量误差较大的特点,而传统的多元回归、Logistic回归及相关分析等并不适合对多原因、多结果及难由直接观测变量构成的潜变量进行处理。结构方程模型(SEM)通过将测量模型和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的因果模型相结合,把模型误差纳入模型之中进行分析,结果更为准确,能更好地实现社会科学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的统一[15]。因此本文选择SEM对上述假说进行建模分析。

方程(2)和方程(3)为测量模型,反映潜变量与测量变量之间的一致性关系。其中,X为外源潜变量的可测变量,即反映农户禀赋、安全生产意识、已有用药习惯和政府服务与规制的指标。Y 为内生潜变量的可测变量,即反映农户对农药残留认知的指标。Λx为外源潜变量与其可测变量的关联系数矩阵,Λy为内生潜变量与其可测变量的关联系数矩阵,通过测量模型,潜变量可以由可测量变量来反映。

1.3研究框架

本文结合现有文献、相关农户认知理论和本文研究主题、海南省冬季瓜菜种植特点等,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农药残留认知影响因素假说模型。

2实证分析

2.1模型拟合与估计

在建立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与评价之前,首先对样本数据的效度与信度进行检验。由模型估计可知,所有潜变量的因素负荷量标准化参数绝对值在0.628~0.906之间,t值在8.541~23.226之间,远大于评价标准1.96;P值皆小于0.001,远小于评价标准0.005,说明模型具有良好的效度。同时,标准误差在0.031~0.098之间,远小于评价标准2.58;建构信度值介于0.712~0.878之间,大于评价标准值0.60;潜变量的平均方差抽取量皆介于0.520~0.706之间,高于评价标准值0.50。这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信度,其内在质量较为理想,可用以做进一步分析。同时,根据模型路径系数与输出的修正指标,增加了质量安全培训与农技指导、务农年限和收入结构之间两两误差的相关关系。调整后的模型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该模型的整体拟合程度较高,模型合理。

2.2模型解释

2.2.1潜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由表1可知,农户禀赋、政府服务与规制、安全生产意识以及农户已有用药习惯到农户对农药残留认知之间的路径标准化系数分别为0.287、0.197、0.308和0.229,其中农户禀赋以及政府服务与规制不仅直接对农户农药残留认知产生影响,还通过影响农户安全生产意识和农户已有用药习惯间接影响农户对农药残留的认知,其总效应分别为0.316和0.382。

农户禀赋对农户农药残留认知的间接路径系数=农户禀赋对农户安全生产意识的直接路径系数×农户安全生产意识对农户农药残留认知的直接路径系数+农户禀赋对农户已有的用药习惯的直接路径系数×农户已有的用药习惯对农户农药残留认知的直接影响路径系数;农户禀赋对农户农药残留认知的总路径系数=农户禀赋对农户农药残留认知的直接路径系数+农户禀赋对农户农药残留认知的间接路径系数。政府服务与规制的计算公式与之类同。

不可忽视的是,政府服务与规制对农户农药残留认知的直接路径系数虽然小于农户禀赋,但其总路径系数却大于农户禀赋,这表明虽然政府没有办法通过改变农户禀赋来提高其对农药残留危害的认识,但却可以通过先关政策引导、纠正农户现有用药习惯、改善农户安全农产品生产意识进而提高农户对农药残留危害的认知。同时,如果政府想提高农户对农药残留危害性的认识,促使其在生产过程中主动、积极地生产控制自己的农药使用行为进而生产安全的农产品,政府在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必须考虑农户禀赋的不同,并相应地调整政策重点。

2.2.2潜变量与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表1、图2可以看出,农户禀赋与5个观测变量的因子关系分别是0.764、-0.628、0.788、-0.762和0.718,说明这5个变量与农户禀赋有很强的因子关系,其中收入结构、受教育程度和人口压力这3个指标与农户禀赋关系最为紧密。对这一实证分析结果的进一步解释如下:①收入结构度显著正影响农户的农药残留认知,即:冬季瓜菜的收入占农户年收入的比例越大,农户对农药残留的认识越深刻,用药行为也越安全;②农户的受教育程度显著正影响农户的农药残留认知,受教育水平越高,对农药残留危害的认识也越高。这可能因为农户的受教育水平与其对农药、病虫害及农业技术的认识与掌握程度有关,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农户对农药危害的认识越深刻,更有可能按照说明书或农技人员的指导进行规范用药,在施药过程中主动控制自己的用药行为,进行安全农产品生产;③人口压力越大,农户迫于生存,在农业生产中可能更多地重视产量而忽视农产品质量,即使认识到农药残留的危害,也存在违规用药的可能性。

政府服务与规制与5个观测变量的因子关系为0.648、0.671、0.734、0.876和0.650,其中农药残留检测与质量安全监管的因子关系最大。这可能因为政府对农户农产品生产行为实施监管,对农产品农药残留量进行检测,可以通过施加外部威慑力有效规范和制约农民生产行为,提高其农药残留认识和对农药残留超标的警惕。然而,在对农民进行调查时发现,海南省农产品检测工作没有落到实处,在某些村镇,有些农民甚至没有听过农产品检测。一些行政人员则反映,农产品检测只是走程序。问卷反馈情况也表明有68.1%的农民从没有接受过农产品检测,这说明海南省自2010年“毒豇豆”事件后在农产品检测方面有所松懈。

农户已有用药习惯与3个观测变量的因子系数分别为0.764、0.845、0.906,均为显著正相关,其中,用药安全间隔期的影响最大;然而,据调查,很多农民不了解安全间隔期的重要意义,安全生产意识淡薄,特别是在蔬菜生产上常有“今天打药明天采摘上市”的现象。问卷反馈情况也表明,有54.6%的农民在农药使用后不到5天就收获农产品,而根据一般性原则,农药使用后至少5天以上收获才能使农产品农药残留降到一定标准。这说明海南省冬季瓜菜种植农户用药行为不容乐观,存在极大隐忧,政府应该及时纠正农民错误的用药行为,提高农民对农药残留的认知程度。

此外,农户安全生产意识与2个观测变量之间的标准化系数分别为0.639和0.840,与农户安全生产意识之间的因子关系都较为紧密。这表明农民对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安全问题关系的认识越高、对农产品安全问题越关注,其安全用药的责任感和自主意识越强,对农药使用所带来的后果的认识程度也就越高。

3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农户禀赋、政府服务与规制、农户安全生产意识以及农户已有用药习惯到农户对农药残留认知之间因果关系的实证检验,本文主要得出如下结论:政府服务与规制和农户禀赋是影响农户农药残留认知的主要原因,两者不仅直接影响农户对农药残留的认知,还可以间接影响农户已有用药习惯和农户安全生产意识而进一步产生影响。同时,政府服务与规制对农户农药残留认知的直接路径系数虽然小于农户禀赋,但其对农户残留认知的总路径系数却大于农户禀赋,说明政府服务与规制更多地是通过影响农户已有用药习惯以及农户安全生产意识进而对农户农药残留认识产生影响。农户安全生产意识与农户已有用药习惯作为影响农户对农药残留认识的第三及第四大因素,不仅受到农户禀赋的影响,也受到政府服务与规制的制约。

鉴于此,进一步完善政府服务与规制是提高农户对农药残留危害认识进而促使农户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政府应该组织质量安全培训活动、定期组织农户进行农药方面的学习、通过农技指导人员或现身说法等,向农户积极宣传农药过量或不合理使用给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的潜在危害,使农户对农药残留更深刻地了解。同时,通过相关政策引导、纠正农户现有用药习惯、改善农户安全农产品生产意识进而提高农户对农药残留危害的认知,进而促使其进行安全生产。不可疏忽的是,由于不同特征的农户对所接受到的知识的理解程度存在很大不同,在给农户进行培训和指导时,政府应充分考虑到农户受教育程度、务农年限、人口压力和收入结构等农户禀赋的差异,根据农户禀赋不同相应地调整政策重点。

参考文献:

[1]章力建,孙炜琳,朱立志.农产品质量安全补贴政策探析[J].中国农业信息,2012,11:26-29.

[2]Pemsl D,Waibel H,Gutierrez A P. Why do some Bt- Cotton farmers in China continue to use high levels of pesticid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2005, 3(1): 44-56.

[3]侯博,侯晶,王志威. 农户的农药残留认知及其对施药行为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2:99-103

[4]张耀钢, 李功奎.农户生产行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分析[J]. 生产力研究,2004,6:34-37.

[5]郑龙章,张春霞,黄森慰.茶农使用农药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12:44-49.

[6]Recenaa M C P, Caldasb E D, Piresa D X,et al. Pesticides exposure in culturama, Brazil—knowledge, attitudes, and practices[J].Environmental Research,2008,102(2):230-236.

[7]张云华,马九杰,孔祥智,等,农户采用无公害和绿色农药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对山西、陕西和山东15 县(市) 的实证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04,1:41-49.

[8]Doss C R. Designi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for African women farmers:Lessons from 25 years of experience[J].World Development,2001,29(12):2075-2092.

[9]王志刚,李腾飞,彭佳. 食品安全规制下农户农药使用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基于山东省蔬菜出口产地的实证调研[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3:164-168.

[10]崔新蕾,蔡银莺,张安录.农户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的生产意愿及影响因素[J].农村经济,2011,11:97-100.

[11]李光泗,张利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对生产影响的分析[J]. 江西农业学报,2006,6:169-172.

[12]杨小山,林奇英.经济激励下农户使用无公害农药和绿色农药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对福建省农户的问卷调查[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0-54.

[13]Abhilash P C, Singh N.Pesticide use and application:an Indian scenario[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9, 165:1-12.

农药残留产生的原因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食用农产品;农药残留;原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8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300-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药残留已经是影响人民正常生活的严重的现象,因此如何减少食用农产品农药残留的问题,是摆在我国面前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1-2]。

1 食用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原因

1.1 直接施用农药造成污染

由于农作物的器官和组织非常容易吸收具有内吸性的农药,并且这些吸收进去的农药会随着农作物的植株一起进行新陈代谢。除此之外,对于具有内渗性的农药,这些农药的最大特征就是能够分散于农产品的整个表面,甚至有的能够直接到达农产品各个器官的保护层里面,这样的后果就是,由于农药施用过于频繁,致使这些农药不能够经过植株器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分解而完全分解,并且也不能随着新陈代谢生成其他无毒物质,这样就会致使农作物超出他们自行降解的能力范围,最终造成大量的农药残留在农作物里面,形成残留农药;但是,也存在另一种情况,就是由于商家被经济利益所驱使,在农药还没有完全被分解的时候,就已进入市场上销售,这也是造成农药残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3]。

1.2 土壤残留释放

经过专家多年的研究表明,我国现在农民的施药方法是非常不正确的,其中将农药喷洒在目标产物的比例只有5%~15%。因此,可以说留在土壤当中的农药占总农药的比例几乎达到80%,而留在土壤中的农药有2种可能情况:一种是有些被微生物或者紫外线分解,生成无毒物质;另一种是没有被分解掉的就会蓄积在土壤中随着农作物的生长而进入农作物体内,最后形成农药残留。农药的品种不同被降解和残留的多少也不同,对于一些性质非常稳定的农药其化合物很难被分解,在土壤中长期残留,如滴滴涕、毒杀芬、氯唑磷等,对农作物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4]。

1.3 生产方式落后

食用农产品农药残留的根本原因还是由于我国目前的生产方式不先进造成的,并且我国具有标准的质量检测服务机构不是很多,甚至有些地方根本就没有检测机构;除此之外,药品检测所需要的费用非常大,并且这些费用只能是国家来提供,因此造成大量农药的残留。

2 应对措施

2.1 大力发展优质安全食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

随着农药残留问题的越来越严重,人们对安全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必须改变现有的农产品现状,加大对优质安全食用农产品生产的建设,使食用农产品形成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这也是我国农产品发展的必经阶段,同时这也对实现农业现代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大力发展优质安全食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必须先要解决以下3个问题:一是改变现有的分散性的农户小经营土地模式;二是受我国传统农产品经营模式的影响,农民对农产品优质安全意识认识还不彻底;三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致使经营食用农产品的人大多科技水平不高,综合文化素质偏低。因此,在实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同时,必须改变这些现状,要求做到:农产品生产要施行推荐制,生产环境必须达到国家标准,生产过程要标准化,同时还要加强对农户的法律宣传和科技知识培训力度,提高农户的综合文化素质,从而在根本上杜绝食用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问题。

2.2 加大对农药使用环节监督力度

在食用农产品的生产方面要做到:建立完善的基地档案管理制度、施行联户联保制度等,对于那些违法生产的商家实行举报有奖制度,而对于生产经营达标的农户实行奖励制度,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农民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有关部门还要加强对农产品的检测力度,并且对农药的使用环节加大监督力度,从而减少农药的残留,促进现代化农产品标准化的生产进度。

2.3 加大宣传力度

国家有关部门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加大对农民的宣传力度,争取使每一位农户都能明白农药残留所带来的巨大危害,这也是减少农药残留的关键措施之一。另外,还要加大对农民的农药知识培训力度,给农民们讲解《农药安全使用规定》《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等有关农药安全使用方面的科学知识,使农民及时学到科学文化知识,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规范他们使用农药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农民有这方面的意识,使农民接受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减少农药残留的现象。

3 参考文献

[1] 周培建.农产品安全日益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城镇居民关注农产品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危害[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3(5):41-42.

[2] 石国忠.蔬菜农药残留监测状况及对策建议[J].上海蔬菜,2010(2):24-26.

[3] 谢新俊,薛晓光.绿色食品与农药的使用[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3(16):6-7.

[4] 庞宏宇,王震,郭晓关,等.贵州省蔬菜中农药残留现状分析[J].耕作与栽培,2013(2):35-36.

农药残留产生的原因范文第5篇

关键词:植物源酯酶;农药残留;快速检测;试纸法

中图分类号:S4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022

随着社会的发展,温饱问题逐渐被食品安全和绿色食品所取代,然而,生产者为了提高产量和减少病虫害危害,化学防治仍然是当前最主要的防治方法,近30a大多数国家农药施用量增加了35%~40%[1]。过度使用农药会导致农药残留,通过生物链最终被人体吸收,这对人体的内分泌和生殖发育照成慢性毒性[2]。特别是有机氯农药,如艾氏剂、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DDT)和六氯环己烷(HCH),具有较强的持久性、蓄积性、毒性和环境迁移能力,从而导致了更大的危险系数[3]。因此,如何快速检测农药残留成为当前重要命题。

目前,农药残留分析方法主要有:薄层色谱法(TLC)、气相色谱法(GC)、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液相色谱法(HPLC)、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超临界流体色谱(SFC)、 毛细管电泳(CE)、免疫分析(IA)。但是,上述方法需要实验专员操作,且费时费力,一般应用于实验室进行定量分析[4];为了满足现场检测的需求,农药残留快速检测试纸的研制与开发得到重视,基于植物酯酶比动物酯酶更便宜和易保存等特点,因此开发出反应灵敏的植物源酯酶是当前研究热点。本文综述植物酯酶酶抑制发检测农药残留的工作原理、酶源、检测方法、主要应用领域等,以期进一步认识植物酯酶在农药快速检测中的研究现状。

1 植物酯酶检测农药残留的原理

植物酯酶抑制法,通过样品中含有的农药与酯酶反应后,显色剂同底物反应的比色原理测定农产品当中的农药残留量。具有短测量时间、高灵敏度、结果可靠和检测体系容易实现等特点。基于其比色原理,目前的测定方法有靛酚乙酯法和固蓝 B盐法等。

1.1 固蓝B盐法检测植物酯酶的原理

当植物酯酶遇到有机磷农药时,农药能抑制植物酯酶活性,而活性能用比色来测定,即如果样品中农药残留量很低,植物酯酶活性没有受到抑制,则反应得到的紫红色偶氮化合物的则多,显色明显;反之,如果农药残留量很高,植物酯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反应得到的紫红色偶氮化合物的较少,则不能显色或很少。其中显色反应方程式如下[5]:

乙酸-α-萘酯+水 萘酚+乙酸

固蓝B盐+萘酚 紫红色偶氮化合物+氯化锌+盐酸

1.2 2,6-二氯靛酚法检测植物酯酶的原理

当样品中含有机磷类农药时,会抑制植物酯酶的活性,底物分解过程变慢或者不分解,溶液不变色或为浅蓝色,吸光值则较高;反之,如果农药残留量很低,植物酯酶的活性不受其影响,底物分解很快,最终颜色很蓝,吸光值则较低。因此吸光与农药残留量呈正相关。其中显色反应方程式如下[6]:

碘化硫代胆碱 硫代胆碱

硫代胆碱 +2,6-二氯靛酚 蓝色褪却

2 植物源酯酶的筛选

目前,植物源酯酶研究发展迅速,国内外陆续在不同作物不同部位中提取酯酶,大部分已经进行农药残留分析试验(表1)。

以往研究数据表明不同作物的植物酯酶活性和灵敏度不同,且同一种作物但不同部位活性和灵敏度也不相同。且来源不同的植物酯酶对其活性的影响较明显,如植物酶源的品种、批次都会直接对检测结果的重现性产生一定影响[7]。但目前对植物酯酶的特征上和产生这种现象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8],导致植物酯酶在农药残留检测应用中受到阻碍。因此,研究植物酯酶的特性以及筛选植物源酯酶显得尤为重要。

3 应用条件

试纸法(速测卡法)是根据酶抑制法的原理检测农药残留,将浸渍了胆碱酯酶或其它敏感酶类的滤纸片作为检测酶片,根据试纸的颜色变化来反映酶活性受到农药抑制的程度。该方法可用肉眼直观的辨认来判定农药残留是否超标。该法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但灵敏度较低,一般在初步筛查鉴定使用,且由试纸法检测结果的符合率超过80%[17]。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速测卡需保存于干燥的地方,冷藏保存1a,开封后7d内使用最佳;

速测试纸可以检测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但是对其它类型的农药无法检出;

随机抽取3~4个样品,且每个样品叶片、果实、叶柄和茎也需检测;

制样时注意更换或洗净制样工具,如剪刀、烧杯等,防止样品间交叉污染;

浸样时间不宜过长或过短,一般5~10 min,避免假阳性的发生。总之,在检测过程中需要细致的把握每一个环节。

4 应用前景

植物酯酶的提取工艺是保障酯酶活性和检测灵敏度的关键;同时,纯化酯酶可以提高酶的活性;酶的固定化工艺使酶固化,有利于储存和使用,适合快速分析筛查。

现在,已经有很多研究对植物酯酶的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刘文君等[6]通过比较底物优越性研究,结果表明2,6-二氯靛酚乙酸酯与植物酯酶反应效果更好。陈士恩等[18]通过真空冷冻浓缩,羧甲基纤维素层析,及真空冷冻干燥,提取小麦酯酶量达2.3%;吴定等[19]用70%饱和硫酸铵对小麦酯酶进行纯化,酶催化反应温度在 45℃、pH4.5~5.5时酶活性最大。

张宁[20]和黄志勇[21]通过正交设计优化酶抑制法的测定条件,获得的植物酯酶在pH6.0时最优,与动物酯酶测量精确度没有显著差异,符合农药残留分析要求。

侯明迪[22]使用小麦酯酶测定有机磷农药DDVP和甲基对硫磷的条件、方法,通过加入活化剂使甲基对硫磷对酶活性的抑制提高了50~100倍,建立了甲基对硫磷和DDVP的酯酶抑制方程,方法的最小检出浓度分别是0.01×10-6mg・kg-1、0.166×10-6 mg・kg-1。

由此可见,实际应用中植物酯酶的活性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充分地开展不同因素对酯酶活性的影响对植物酯酶抑制法的实际应用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但是到目前为止真正能投入工业生产的植物酯酶很少,故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5 问题与展望

传统的农药残留检测方法通常是复杂的,耗时的,破坏性的。快速、无损、实时在线是农残检测的发展方向。且试纸成本需1.0~1.5元/个样品[23]。目前,酶抑制法检测的农药种类只有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2种,方法精度较低,且检测限大多高于国际、国内规定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阳性检测结果还需进一步利用仪器进行定性、定量,因此不能作为法律仲裁依据[24]。目前,各速测产品生产企业或通过自主分离、提取和纯化,或通过市场直接购买,或直接委托其他企业或单位帮助生产酶试剂,这些酶因为不同的来源、类别、生产工艺等原因,在活性和稳定性等质量上都有较大的差别[25,26]。

综上所述,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在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应用的同时,还存在着许多未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农药残留速测产品的认定管理办法,加强对速测产品的监督管理,进而对速测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市场进行规范,从而推进速测方法、产品在农产品生产环节中的广泛使用[27];应加大对农残速测技术的研究,加强科研立项和经费投入,组织研发、生产、管理、使用等农产品相关机构之间的合力攻关,从而快速解决目前农药残留速测方法中存在的农药检测范围小、灵敏度低、准确性差等关键技术瓶颈问题,以提升我国农药残留的速测技术水平[28]。

参考文献

[1] Liu YB, Pan XB, Li JS. A 1961C2010 record of fertilizer use, pesticide application and cereal yields: a review [J]. Agronom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15, 35(1): 83-93.

[2] Sugeng AJ, Beamer PI, Lutz EA, et al. Hazard-ranking of agricultural pesticides for chronic health effects in Yuma County, Arizona[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3(5): 35-41.

[3] Kumar B, Verma VK, Naskar AK, et al. Human health risk from hexachlorocyclohexane and 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 pesticides, through consumption of vegetables: estimation of daily intake and hazard quotients[J]. Journal of Xenobiotics, 2013, 3(1): e6.

[4] Ishii Y. Development of Efficient Methods for Pesticide Residue Analysis of Agro-Environmental Samples[J]. Journal of Pesticide Science, 2003, 28(2): 217-218.

[5] 肖建军, 华泽钊, 徐斐. 温度影响农药抑制植物酶的研究[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02, 23(增刊): 105-108.

[6] 刘文君, 龙明华, 龙紫媛等. 酶抑制法两种底物优越性比较试验[J]. 广西农业科学, 2007, 38(4): 363-367.

[7] Schwartz HM, Biedron SI, Holdt MM, et al. A study of some plant esterases[J]. Phytochemistry, 1964(3): 189-200.

[8] Hou CJ, He K, Yang LM, et al. Catalytic characteristics of plant-esterase from wheat flour[J]. 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12(28): 541-548.

[9] 赵红艳, 金甫东, 李世平等. 块茎类植物酯酶对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检测[J]. 生物灾害科学, 2014, 37(3): 223-227.

[10] 刘洋, 赵红艳, 刘如芬等. 农药残留检测用植物酯酶筛选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 2012, 18(19): 177-179.

[11] 王亚飞, 张金艳. 农药残留检测用植物酯酶源的筛选[J]. 江苏农业科学, 2011, 39(4): 375-376.

[12] 穆随选, 文建雷, 杨祥等. 农残检测用木本植物酯酶的筛选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9, 24(5): 135-139.

[13] 温艳霞, 李建科. 有机磷农残检测用植物酯酶的研究[J]. 食品科学, 2006, 27(4): 123-126.

[14] 徐斐, 张慧君, 许学勤等. 用于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的植物酯酶筛选[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2003, 25(2): 109-111.

[15] 雷明, 张檀, 文建雷等. 农药残留检测用植物酯酶的筛选[J]. 西北植物学报, 2008, 28(1): 0183-0187.

[16] 于基成, 边辞, 赵娜等. 酶抑制法快速检测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J]. 江苏农业科学, 2006 (5): 170-172.

[17] GB/T 5009.199-2003. 蔬菜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量的快速检测[S]. 2003.

[18] 陈士恩, 申晓蓉, 罗振兴等. 植物酯酶分离纯化及酶促反应条件优化的研究[J]. 2012, 33(1): 41-46.

[19] 吴定, 鞠兴荣, 刘长鹏等. 小麦粉中植物酯酶提取、纯化及应用研究[J]. 中国粮油学报, 2007, 22(2): 8-11.

[20] 张宁. 两种酶快速检测有机磷农药残留条件优化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 2006(1): 135-137.

[21] 黄志勇, 袁园, 吕禹泽. 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两种酶抑制快速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J]. 食品科学, 2003, 24(8): 135-137.

[22] 侯明迪. 植物酯酶法快速测定有机磷农药残留的研究[J]. 食品科学, 2002, 23(7): 111-115.

[23] 邱静. 我国主要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方法及产品现状分析[J].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11(5): 41-46.

[24]尚艳芬, 赵海香, 史文礼等. 蔬菜中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与色谱法检测结果的比较分析[J]. 农药, 2009, 48(1): 39-41.

[25] 刘畅, 陈福生, 王涛等. 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用酶―胆碱酯酶的筛选[J]. 食品工业科技, 2007, 28(6): 213-215.

[26] 黄保宏, 姚垠.用于检测农药残留的植物酯酶的选择[J]. 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 18(2): 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