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药化学专业

农药化学专业范文精选

农药化学专业

农药化学专业范文第1篇

1.教师访谈

受顶岗实习引起课程数量与教学时间矛盾的影响,学校删去了园林专业化学科目。没有了化学基础究竟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有无影响,笔者对部分园林专业教师进行了访谈。他们谈到了教学中遇到了诸多困惑:化学符号不认识、计算易出错、不熟悉实验器材、操作不规范等等,专业知识学习之前,要对这些知识详细讲解,费时费力。“磨刀不误砍柴工”,化学课程在园林专业学习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行业反馈

2010园林班长陈同学,目前在绿化公司顶岗实习,从事植物养护管理工作。实习汇报时,陈同学特别建议学校开设化学课。据介绍,其在工作中遇到许多问题,如测定土壤的酸碱性、农药的配制和肥料的使用等,都需要扎实的化学知识做基础,常感觉力不从心。化学知识广泛渗透在园林植物生产与养护诸多工作中。如用发展的眼光培养研究和创新性人才,需要重视知识的内在联系,奠定学生坚实的科学基础。

二、化学知识在园林专业教材中的渗透

化学与园林专业课程有哪些联系,笔者对该专业《园林植物保护》《园林绿地施工与养护》《盆景制作》《花卉应用》《绿化工(中级)》等10多门课程中化学知识进行分析、统计。诸多课程在知识体系中多处应用化学知识。例如《植物基础知识》课程,“植物形态解剖知识”一章中“植物细胞内含物及转化”需要用到糖类化合物、油脂、蛋白质的分类与水解、可逆反应等知识,“根对矿物质元素的吸收”用到胶体、半透膜、渗透压及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植物生理知识”一章中“土壤溶液”涉及到元素周期率、元素周期表、水溶液的酸碱性与PH等化学知识,“根系的吸收”运用到盐的分类、蛋白质的性质、电解质、电离、可逆反应与电离平衡等化学知识。“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需要有糖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热化学反应等知识基础。“植物激素”需要学生了解乙烯、有机酸等化学知识。又如《园林植物保护》课程,“病虫害的治理”中要学习“化学农药、农药的稀释”等知识,学生不熟悉“溶液浓度的表示法、溶液稀释的计算与实验”等相关知识,学习起来就比较费力。再如《园林绿地施工与养护》《盆景制作》《花卉应用》等课程中,“适地适树”、“施肥”、“保鲜剂”等板块体现专业与化学的紧密关系。《绿化工(中级)》的“基础知识部分”集中在“农药、土壤与肥料基础知识”环节体现“溶液稀释的计算与配制、溶液的酸碱性与缓冲性、胶体溶液、化学肥料”等化学知识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支撑作用。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专业课需要有化学知识积累。如果单靠学生初中一年的化学基础,连简单的化肥与农药的名称都无法正确理解,更谈不上综合应用与技能操作。因此在园林专业开设化学课的必要性是不容置疑。

三、如何体现化学在园林专业的重要性

1.校本教材的开发

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感觉化学对专业学习是有用的,但又无法准确建立联系。出现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没有选对合适的教材,让学生误认为化学与园林是两个毫不相干的个体。园林专业课程与化学课程关系密切,在化学教学中应该将两者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体现化学服务专业的功能,而通用的化学课本根本无法满足这个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对化学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增删、调整,凸显园林专业特色,编写一本实用的化学校本教材。如在物质的量一章的教学中,应降低计算的要求,增加溶液浓度表示法,强化一定浓度溶液的配制,增加波尔多液配制的实验。

2.操作技能的训练

园林专业中专生毕业后多安排在操作性岗位,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化学作为服务专业的辅助科目,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训练与专业技能相关的实验、实训项目,可更好地提高专业教学的效率。如滴定分析在测定土壤的有效磷、有效氮、酸碱度等性质时广泛应用,在化学课上此类实验可安排更多课时。

3.科学素养的培养

农药化学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药学;教学;建设;探索

农药学一直是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以及环境科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和主干课程。农药学课程体系中包括很多与农业的相关理论与技术,也是植保专业课程设置的核心内容,密切关系着农药科研与应用人才的培养,并对中国农药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所以,农药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的改革直接影响到植物保护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进而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和竞争优势。伴随着我国农药工业和农药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国内的农产品及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有害生物抗药性的问题,以及使用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农药需要向新型、高效、低残留、环境相容性好的方向发展[2]。尤其在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及要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制定农药残留限量,以及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可见国家近年来对农药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这对我们农药人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今后不仅是农药企业,科研单位及技术服务部门都将对农药人才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需要其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多项技能,比如农药营销、技术服务、管理与应用等。所以,如何通过农药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农药发展的专业人才已经迫在眉睫,也是目前国内高等农业院校植保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本文通过结合安徽农业大学自身办学定位,通过从多个方面,重点介绍高等农林院校农药学课程的建设,探索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办法等,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效果。

1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安徽农业大学农药学的教学内容目前还在参考《植物化学保护》这本教材[3],然而我国农药研究、生产、管理等各个领域的飞速发展,且现教材未包涵本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已不能满足农药工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适应农药相关的从业要求。因此,需要我们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更新和调整,比如更新国家已禁止生产、禁止使用和限制使用的传统的农药品种(2016年版),并且只简略介绍停用原因,而着重于介绍目前世界新农药开发的趋势、品种等,以及如何利用新手段、新途径(类同合成、生物电子等排原理等)进行新农药创制[4];在教授杀虫剂作用机制时,可将最新研究热点比如鱼尼丁受体(钙离子通道蛋白)、抑制几丁质合成酶等内容进行介绍;此外,还可以传授农药残留分析的新技术、新方法(QuEChERS法等);介绍农药新剂型和先进应用技术的研究成果,农药登记程序、农药标准的制订等。通过加入新的知识内容,使学生既了解到农药学最新研究成果,又能掌握农药管理的方法和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专业素质,拓宽了学生就业渠道,为培养全能型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2教学方式的改革

改变过去的教学方法,大多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照本宣科、一味的灌输知识给学生,学生只能选择单向接受,缺乏思考的过程,以及慢慢消化知识的时间,学习的积极性必然大大降低[5-7]。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例如,将班级的同学进行分组,给每个小组分配农药学课程中某一章节或专题,让学生通过搜集、查阅资料,制作成幻灯片。由学生上台围绕主题,给大家讲解,并随堂提问同学,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鼓励其余学生向讲解者进行提问,锻炼演讲者的思辨能力,相互提高。通过这种启发、互动方式,可以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与解决问题、组织管理和应变、表达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多媒体工具能够让教学内容变得动态化和丰富化,但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手段,需要将二者做到合理分配。同时,多媒体教学并不意味着课堂讲授只是播放幻灯片,不能照着ppt念,需要逐步强化和完善课件内容,提高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8]。

3加强实践教学,走“学研结合”的道路

实践教学是农药学课程的重要内容,除了进行常规的实验课程的学习,还要通过农药学课程“学研结合”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依托安徽农业大学农药残留检测中心,增加创新实践、实习等内容。例如以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制定项目为主线,每组学生选择1项内容(如某种农药某个浓度在植株、土壤或水体中残留动态和最终残留量)全程参与项目研究。每组学生根据需要自己安排时间,负责1~2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30m2以上,按规范程序进行田间试验设计和样品的采集,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实验操作模式,最后,按农药残留登记试验格式要求,每组学生完成一项整体试验报告[10]。在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联系生产实际和需求,形成以理论教学为主、完成科研项目为辅、学研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把农药残留分析的技能训练与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毕业生。

4改革考核方法

传统的考核理论课程内容都是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教师考前进行针对性辅导,学生考前“抱佛脚”[11]。而实验考核也是以实验报告作为主要的考核依据,老师根据学生实验报告内容的完成情况给学生打分,缺少独立的考核体系,学生做实验的态度、细节过程、表现,在实验过程中有没有进行思考都体现不出来,不能全面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因此,这种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和片面,容易导致对学生的评价失真。所以应该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考核,着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探索出新的考核方法,具体变现为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知识应用能力、研究问题能力、科研态度、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全方位地考核,各个考核指标进行打分,折算比例进行综合测评[4]。

5加强校企合作

安徽农业大学坚持走“大别山道路”已有30年,服务大别山革命老区发展的途径和方式,已经从一家一户的个体帮扶发展为校地校企全面合作。强化校企合作,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积极探索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比如,利用实习的机会在专业老师带领下,到企业进行调研[3],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再者,邀请农药企业家进入课堂,为学生讲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复合型人才,企业的业务工作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让学生提前感受到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以便他们早作准备,提高就业率。近年来,我校植保专业就业率逐年攀升,位居全校前列。

6结语

本课程教学在近年来植物保护、环境科学等专业学生的综合教学测评中均被评为优秀。社会在不断发展,我们在教学过程大量运用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宽学生知识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学相长。同时为现代化的农药行业输送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宋宝安,赵德刚,杨松,等.农药学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130-136.

[2]张一宾,张怿,伍贤英.世界农药新进展(三)[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374-383.

[3]吴祥为,高倩,操海群,等.高等农业院校农药学课程创新改革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010(15):41-42.

[4]王鸣华,高聪芬,施海燕.农药学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1(32):127-128.

[5],周利娟,徐汉虹,等.《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237-239.

[6]曾东强,任立云,何龙飞,等.植物化学保护学教学实践与改革的探讨[J].广西农业科学,2008,27(S1):125-127.

[7]刘亚光.农药学的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86-87.

[8]冯建国,陈小军.浅谈新时期农药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广东化工,2015(20):142-143.

[9]纪明山,王洪平,方洪,等.植物化学保护专业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改革与时间[J].高等农业教育,2001(11):65-66.

[10]张志祥,徐汉虹,程东美.“农药残留分析”课程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7):128-131.

农药化学专业范文第3篇

1化学农药比重较大

超标严重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的使用量非常巨大,而且大部分都是化学农药,常见的化学农药包括氨基甲酸酯类、有机磷农药类等。多数果农对果树的培育主要采用传统的方式,即化学农药防治,过多依赖农药防治,副作用会越明显,比如长期使用有机磷农药,果树的生长状况会受到影响,结出的果实可能会检测出农药残留超标。并且采用已经禁用的硝态化肥,比如硝酸磷肥、硝酸铵等,也会导致果品内农药和重金属残留超标,从而不能通过果品的质量安全检测。

2对果品质量关注度不够

相较于人们对蔬菜的关注程度,果品质量安全关注度显然很少。果品质量安全检测部门的不重视,会导致果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

3果品的国际信誉度较低果

品作为我国食品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力举足轻重。据调查,我国政府在食品上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政府也大力提倡在果树种植方面,施用生态肥料以保证果品的质量安全。但效果不尽人意,一些外国媒体对中国果品质量也持怀疑态度,果品的国际信誉度低,状况令人堪忧。

二果品质量安全问题存在的原因

1果品质量检测体系不完善

由于果品质量监测制度不够健全,关于果品质量检测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尚未形成完整体系,存在很多漏洞。虽然国家对果品质量安全问题采取了相应措施,但都治标不治本。比如,国家明确要求禁止使用残留超标的化学农药,但在个别地区依然能检验出高毒农药。可见,果品质量安全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就是相关制度不完善。

2受利益的诱惑,知法犯法情况时有发生

林果业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很重要,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更是可观,果农为了谋取一时的经济利益,购买较便宜的农药,违规使用高毒农药,致使果品质量下降。

三林业果树种植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果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1种植技术不科学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优质的管理技术没有推广和普及,所谓优质的管理技术是指合理利用资源,在土壤、肥料及水质三方面优化管理;二是果实套袋处理技术不到位,很多果农为了节约成本,不给果实套袋,这样做会使果品外表受到损伤,比如被害虫入侵、失水变皱等。

2选址不到位

果树对自身的生长环境要求很高。首先,果园里有些植物不能一起生存。比如苹果园里不能种植核桃和刺槐,核桃的分泌物会伤害苹果树根,可能会导致苹果树死亡,而刺槐会抑制果树的发育。其次,果园附近不能出现化工厂、发电厂、造纸厂、农药厂等排放大量有毒气体的工厂。比如,农药厂排放的SO2对空气会有污染,造纸厂排放的废液会污染水源,通过地下水流到果树根部,从而伤害果树根部。

3果树种植期过于集中

比如种植葡萄、桃子、杏子都集中在夏季成熟并上市,而在冬天却没有这些水果上市,水果上市不均衡,对果品的商业价值会产生影响。

四林业果树种植技术的建议及措施

1推广生态农药

禁用高毒农药,生产绿色有机果品一般可选择的农药类型有两种:一种是没有任何化学成分合成的肥料,称作商品肥,此类肥料也是国家大力提倡使用的有机肥,对果树的生长十分有利;另一种是农家肥,其中三叶草、冠花、沙打旺等天然绿肥可以达到改良土壤的作用,利于果树生长,此外动物粪便、秸秆等肥料,经过加工也可以增加果树营养。像尿素、硫酸钾等国家允许限量使用的化肥,可以与有机肥联合使用,但要经过严格的比例分配。国家明文禁止的化学肥料,如六六六、硝态化肥等肥料,一律禁用。

2选择优良果树品种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

首先,选择的树苗一定要根系发达、水分饱满,没有病虫害,最好选择抗病虫品种和脱毒苗木。然后,在种植树苗前要施肥,给土壤施用有机肥料后再对树苗进行种植,种植时将树苗根条理顺,填完土后,定期浇水。果树的栽培选址首先必须远离一切污染源,其次,要选择土壤肥沃的地方,土壤的肥沃贫瘠直接影响果树的生长。比如,适合苹果树生长的土以壤土、黏土、沙土为佳,而且果树的生存环境要良好,空气和水源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如若在沙荒地区,可以冬耕伏犁,人为改善土壤条件。

3对果实实行套袋措施

要注意套袋时间和套袋的质量及分类。套袋时间一般在给果树疏花疏果后,比如,苹果在5月上旬套塑膜袋,6月上旬改套纸袋,梨树一般在5月下旬套袋。套袋对提高果品质量有很大帮助。一能提高果品的耐藏性,果实减少水分流失;二能提高果实的商品价值,套过袋的果实更干净透亮,没有磨损,调查表明,套袋果实的商品价值是普通果实2倍以上;三能有效避免各类害虫的入侵,同时可以有效避免果实表面受到农药污染。

4利用物理治疗法及专业的农业知识来提高果树种植技术

大力推广和普及树干涂白、清理果园、色彩杀虫等方法。所谓树干涂白就是一种虫害防治方法,具体措施是烧毁藏有害虫的枝干或树皮,再涂上一层5度石硫合剂,可以有效防止来年病虫灾害。此外,还有其它防治方法,例如,在给果树施用肥料时,要保护好像瓢虫、寄生菌、草蛉等一类捕食性害虫天敌,因为它们会捕食对果树有害的虫类,维持生态平衡。

5适当调整果树的产期

提高果品的商业价值调整产期,使之合理化,比如可以选择种植反季水果,在冬天的时候,让桃子等水果也能够上市,在提高商品价值的同时,也能满足更多人对果品的要求。

6国家相关部门制定完善的果品食用安全卫生标准

对果树品种、化学农药的残留量、禁用农药种类以及重金属种类进行规范,致力于果品质量安全检测系统的完善,建立专业的果品监管机构以及制定相关规章制度

五结语

农药化学专业范文第4篇

一、农药产品生产准产证,由省石油化学工业厅发放,由各级化工行业主管部门分级管理。没有按国家规定领取许可证、准产证的企业不得从事农药生产、加工、复配和分装。

二、农药生产企业是指农药原药生产厂、加工厂和复配厂。获得农药产品生产准产证的企业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生产的农药品种必须经过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登记。暂不具备登记条件的新品种生产必须经过省石油化工厅审查同意。

(二)生产的农药品种必须具备国标、专业标准(部标)或有经省标准局和省石油化学工业厅组成的农药标准审查小组审查同意的企业产品质量标准。

(三)生产的农药品种必须具有按规定程序批准的图纸和技术文件。

(四)必须具有保证产品质量的设备和计量检测手段,具备计量部门颁发的三级计量以上的合格证书。企业的质量检验水平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

(五)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拥有能保证产品质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

(六)有安全生产制度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设施齐全,上岗人员应有安全操作合格证。

(七)劳动环境良好,尘毒监测手段齐备,尘毒浓度符合国家标准,“三废”排放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

(八)企业应有健全的生产管理、设备管理、产品质量管理和检验制度。生产操作记录和化验分析记录完整,统计资料准确。产品出厂应附有说明书、出厂日期及产品检验合格证。包装应符合规定。

三、农药分装企业是指把合格的农药产品由大包装改成小包装的企业。分装企业必须有固定的厂房、设备和计量合格证书,必须具备分装品种的标准和产品检测手段并配备合格的检验人员。每批分装产品应建立留样制度并具备化验报告单。

四、企业生产的农药产品使用说明书和标签,必须按农药登记规定的要求书写。

五、农药产品质量的监测工作由江苏省农药检测站负责。各级技术监督部门应加强对农药产品质量的监督。

六、新建农药生产企业和农药生产企业新增生产品种,均应经省石油化学工业厅审批。凡未经批准新增的农药生产项目,一律不发准产证。个体户或名为集体、实为个体的企业以及个人租赁承包经营的集体企业不得生产农药。

七、农药生产企业要严格执行国家物价政策,生产(包括加工、复配和分装)的农药产品必须按各级物价部门批准的农药出厂价销售。

八、为了杜绝重大药害事故的发生,对因错混而易造成药害的农药品种必须分机生产。

九、各市、县化工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获得准产证的农药生产企业的管理和监督。

十、农药生产准产证自发放之日起,有效期为三年。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经常检查农药生产企业的活动。无生产许可证(或准产证)生产农药的,应一律取缔。对假冒商标非法经营者,按《商标法》处理。对违反质量规定的,由技术监督部门负责查处。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省化工管理部门收回或吊销准产证:

(一)经复查不符合发证条件的;

(二)未经批准自行降低技术标准,降低产品质量的;

(三)将准产证转让给其他企业使用的;

(四)生产国家已经宣布淘汰或停止生产的农药品种的;

(五)经省级以上产品检测部门抽检产品不合格的;

(六)分装企业未经批准搞复配加工的;

(七)超出准产证范围自行增加生产品种的;

(八)企业不再生产农药和分装农药的;

农药化学专业范文第5篇

一、基本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落实“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理念,健全监控网络体系,加大监测调查、预警和信息工作力度,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治理;强化防控工作属地管理责任,实施协调配合、整体联动的治理对策;强化农、科、教的结合,进一步开展迁飞和灾变规律研究,提高监测预警和科学治理水平;大力推广综合防控技术,提高防治效果和应急控制能力;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减缓害虫抗药性产生,保护稻田生态环境,实现“两迁”害虫可持续治理。

二、工作目标

通过政策扶持、项目支持和工作推动,力争到“*”末,健全监测预警与防控技术支持体系,初步实现监控信息共享,长、中、短期预报准确率分别达到80%、85%和90%以上。扩大综合防治应用面积,科学用药,改善稻田生态环境,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约20%,产量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三、治理对策

(一)加强“两迁”害虫的监测。

加快农业有害生物预警防控体系建设,以省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防控中心为纽带,合理设置县级预警防控区域站,形成地理分布科学、覆盖面更广的预警防控体系。根据“两迁”害虫迁飞路径和发生规律,科学设置“两迁”害虫观测圃和监测灯,按照统一的调查、预报标准,开展系统监测。强化大田普查,全面准确掌握虫情动态。开展常用农药害虫抗药性测定和稻飞虱生物型监测,及时掌握其变化动态,为合理用药和抗药性治理、抗虫品种的选育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完善虫情汇报、会商制度。

严格履行病虫情汇报制度,加强市县间虫情信息交流,实现病虫情信息的资源共享,并积极开展省际间的信息交流,为全国“两迁”害虫的异地测报提供素材。完善早稻和晚稻病虫趋势分析和治理对策的专家会商制度。大力推进病虫电视预报工作,利用网络、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向公众病虫情报。

(三)大力推广可持续治理技术。

落实农业防治措施,推广生物防治技术,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减少环境污染,恢复稻田生态平衡。

1.狠抓农业控害措施落实。

合理密植,适时播种,减少插花种植,种植抗(耐)虫品种,平衡施肥,后期避免重施氮肥等,创造不利于“两迁”害虫发生的稻田生态环境,减轻为害。

2.推广生物和物理控害技术。

保护利用稻田天敌,充分发挥其自然控害作用,开展灯光诱控技术和性诱剂诱控技术应用研究,研发和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减少稻田化学农药使用量。

3.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⑴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防治稻飞虱宜采用“压前控后”的策略,即:“狠治主害前代压基数,防治主害代控为害”。防治稻纵卷叶螟应采用“达标用药”的策略。

⑵科学选用防治药剂。禁止在稻田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包括复配制剂),科学选用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农药。防治其他害虫时,注意选用对“两迁”害虫特别是稻飞虱无刺激增殖作用的药剂。

⑶科学制订用药方案。做好农药交替轮换使用,避免单一药剂循环、连续在同一区域使用,延缓害虫抗性产生。

⑷选用高效施药机械,实施精准施药和靶标施药,保证施药质量,提高化学农药的利用率。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随着“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理念的不断实践和深入发展,植保工作的社会公共事业地位越来越突出。加强水稻“两迁”害虫的监测与防控工作是确定水稻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也是农业防灾减灾的重要内容,是惠及广大农民的公共服务。各级农业部门必须从保障粮食安全的高度认识防控“两迁”害虫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将“两迁”害虫防控工作上升为政府行为,成立政府主管领导牵头,农业、财政、发改、科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落实领导责任制,增加防控经费,强化技术指导,切实提高对“两迁”害虫的预警、应急防控能力。

(二)健全植保体系。

加强植保队伍建设,完善预警防控体系。市、县两级要确保植保机构有站址、有人员、有经费。继续实施植保工程,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工作条件,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保障监测预警与防控工作快速、高效、有序地进行。

(三)加强技术研究。

加强与农科部门和高等院校的合作,加大科研力度,整合技术力量,利用现代技术和设备,开展“两迁”害虫灾变规律、精细化预测预报、抗性品种选育、新农药开发引进、抗药性治理和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等技术研究,并根据“两迁”害虫发生特点以及气候、环境、耕作、栽培等因素的变化,不断进行综合技术的组装集成和示范推广,提高中长期治理能力。

(四)强化农药管理。

加强农药市场监管和使用管理,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农药的违法行为,杜绝使用未经国家许可在稻田使用的农药(含复配制剂隐性成分),严格查处擅自在稻田用农药中添加未经国家许可的农药的行为。开展稻田用药生态安全性评估,确保稻田用药安全、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