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药化学论文

农药化学论文

农药化学论文

农药化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院校;农药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6)04-0127-03

农药在防治农业病虫草害、保证农业丰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培养具有现代思想的农药科技人才已迫在眉睫。因此,当前大部分农业院校都设置了农药学相关专业,用来培育“三农”急需的农药学科技工作者。青岛农业大学自2005年创办我国第一个农药方向药学专业以来,在深入研究创新“3+1”人才培养模式[1]的基础上,对农药学课程体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与实践探索。

一、课程设置与时代要求对接

(一)根据学生发展设置课程体系

农药学专业骨干课程体系由农药化学、农药合成、农药分析、农药生物测定及农药应用等课程构成,是一门理论、实验、实践紧密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应用型学科。对人才培养来说,专业课课程体系设置尤为重要。因此,我们的改革首先从课程体系的设置开始:改变实验实践附属于理论教学的传统方式,将实验课、实践课独立设置,加强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科研兴趣、实践能力,做到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高度匹配。另外,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往往忽视选修课教学,造成毕业生“千人一面”的格局,非常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鉴于此,我们加大了选修课教改力度:提高选修课程数量和要求,拓展、放大学生自我拓展的空间,为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经过数年的探索与改革,我们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表1)。

(二)“四加一减”,重在技能培养

1.增加选修课:设置农药方向选修课26门,共848学时,要求最低选修216学时。大量的选修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我发展空间,有利于其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强项进行选择,有效应对社会多元化要求。

2.增加实验课:必修课程实验与理论比例为1.3∶1.5,二者接近,总的农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实验与理论比例为2.16∶5.02,比例合理。实验学时有所增加,学生动手能力得到训练,同时也培养了严谨的科学精神。

3.增加实践课:在校期间农药学专业实践课达到6.5周,折合195学时,超过必修理论课学时数,有效解决了当前大学毕业生实践能力差的问题,增强了学生干事创业的信心。

4.增加毕业实习学时:毕业实习为19.5周,加上第五学期、第六学期开始的科研训练与课程论文2周,合计21.5周,折合645学时。充足的实践时间,保证了学生科学思维得到系统训练,为以后工作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5.减少必修理论课:必修课只开设农药化学、农药合成、农药制剂、农药分析、农药生物测定等农药学体系核心课程,总学时150学时。有利于学生自我设计,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平台的建设与使用

严格地说,农药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整个课程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必须紧密结合、有效运转,才能培养出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农药学人才。为此,我们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了教学实验室、科研平台、研究室、实习基地等四个开放式平台(图1),并将其有机结合、高效利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教材体系的选择与完善

相对于医药学等传统学科来说,农药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相关教材、教学参考书很不完善。例如,目前尚未有农药学方面的国家规划教材,而已有的教材也存在内容滞后等缺陷。为了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我们尽一切可能采用农药学权威著作作为教材,同时有针对性地编写完善了农药学课程体系必须的配套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目前,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或即将出版、由孙家隆编著或主编的农药学教材与教参有:《农药化学合成基础》(第一版)《农药学实验技术与指导》《现代农药合成技术》《农药化学合成基础》(第二版)《农药科学使用》《现代农药应用技术――杀虫剂卷》《现代农药应用技术――杀菌剂卷》《现代农药应用技术――除草剂卷》《现代农药应用技术――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杀鼠剂卷》《新编农药品种手册》《农药学实验技术与指导》(第二版)等。其中《农药化学合成基础》《农药学实验技术与指导》等已经被多所农药学相关院校采用为教材,《现代农药合成技术》获2012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出版物奖一等奖。教材、教参的完善,使学生视野开阔,学习时有一种得心应手的感觉。

三、课堂理论教学多元化,加强思维训练

“多元化教学”指的是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案例教学、研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并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互动式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导:全部核心课程(农药化学、农药合成、农药制剂、农药分析等)及部分重要选修课的教学,都已采用多媒体教学。我们对多媒体课件的基本要求是:条理清晰、图表丰富、图文并茂、动漫结合,讲授知识必须和生产实践、科学研究、学科前沿及学生未来发展相结合,摈弃“填鸭式”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以研究式教学为核心:这是我们近年来尝试的一种教学方法。将课堂教授的内容作为一个课题,以课题研究的方式向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为以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基础。例如,在讲授《农药化学》课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时,我们将天然的毒扁豆碱作为一个课题,进行先导优化、创制经纬研究;同时将先导优化、生物等排、药效基团拼接等农药化学专业科研方法传授给学生,训练其发散性思维。以案例教学为依托:这是近年来我们大力推广的教学手段,即课堂教学以案例的形式进行。通过对案例的剖析与讲解,学生较深入地掌握知识要点,并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农药合成》课中丙溴磷的合成与生产教学中,我们将“丙溴磷的合成与生产”作为一个案例,通过“抽丝剥茧”式的分析,归纳得出如下合成路线图。[3]

根据合成路线,结合实例解析各种路线的优劣,从而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合成与生产方案的能力。

以网络教学为辅助:即充分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及青岛农业大学农药学QQ群,与学生全方位互动。在每学期开始前将该学期课堂教学的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难点疑点分析等传至网络教学平台及农药学QQ群,让学生提前对该课程有所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地进行预习、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除课堂、课外答疑外,还在网络平台和农药学QQ群上进行答疑教学、作业讲解等,做到关键知识点课外答辩共用化、公开化,使全体学生受益。

四、重视实验教学,养成探索精神

(一)精选实验内容,实用与创新结合。实验教学应具有连贯性与梯度性,所以我们在设计农药方向药学专业培养方案时,学生实验以操作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主。在此基础上,我们以提高实验技能作为《农药学实验技术与指导》的选题原则:和实际生产相关联的综合性实验占40%,设计性实验占40%,与科研相关的研究创新性实验占20%。力争每个实验都有与之对应的工业产品或科研课题,使学生实验过程中创造力得到有效激发,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独立实验,突出能力培养。学生迟早要走出校门,进入社会,成为独立的社会工作者,自身的动手能力、工作的主动性、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实验必须一人一组独立完成。实验前,在学习与研读教材、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形成各自的经教师点评与改进的实验方案;实验中,规范操作、记录详细,力争做到和科研紧密结合;实验后,认真归纳总结,形成一份包含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记录、数据处理、结果与讨论、问题与思考等内容的规范性实验报告文本。

(三)单独考核,提高重视程度。实验课程全部与相关理论课教学分离,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独立计算学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考核由实验部分和期末考核两部分构成,比重为60%和40%。实验部分主要考察实验准确度和实验报告的规范性,期末考试则主要考核实验技术与实验操作。

五、实践教学,深入社会

实践教学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在第六学期进行的农药学综合生产实习和假期进行的社会实践。其中第一阶段共4周,进行方式与内容如表2所示,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走出校门,深入企业,亲身参加生产,获取企业新工艺、新技术等知识信息,解决就业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实践教学的第二阶段在第六学期后的暑假进行。暑假前,学生自由组成实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进入社会,完成至少4周“真刀真枪”的岗位“职工式”的实践。时间和内容根据学生自我定位的就业方向确定,成绩由实习基地专家、学校指导教师共同确定。

经过两个阶段的实践活动,学校加强了与企业的沟通,学生对农药工业企业有了整体的认识,对自己的科研训练、毕业论文方向的选择及毕业后的发展方向有了清晰的定位,减少了盲目性;同时,也为产学研协同创新[5]打下基础。

六、提升科研训练与毕业论文的质量

科研训练、毕业论文采用导师负责制:学生、教师双向选择,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不超过6人。为了保持课题研究的连续性,相同的科研训练、毕业论文为同一位导师。科研训练在第七学期进行,主要内容为导师指导下的立题、文献检索、科研内容的基本素质培养,为第八学期毕业论文的撰写打基础。

毕业论文在第八学期进行,学生按照导师下达的任务书首先进行文献检索、立题研究,完成立题报告。报告经审查合格后,在导师指导下进行一项农药学方面的课题研究。课题分为理论型与应用型,以密切联系农药学科为要旨。为了保证毕业论文质量,我们加强了检查力度:三月中旬进行中期检查,主要查看毕业论文进展状况及存在问题,六月中旬进行全面的“盲评”与20%的重复率检索检查。经数年的坚持,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七、建设师资队伍,“高、精、尖”全面发展

人才培养,离不开过硬的师资队伍。应学校要求,从2009年开始加大了在校教师培养和学科专家引进力度。目前,专职农药学教师17人,结构如表3所示:无论是职称、学历及年龄结构,还是访学与社会实践经历,都趋于合理状态。

高学历以及职称、年龄结构的科学性和经历的广泛性,保证了师资队伍建设前瞻性要求,也为药学专业农药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提供了质量保证。

农药化学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常用农药的分类、质量标准及鉴别方法

 

农药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它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它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十分重要的生产资料,在农业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体系中,是普遍使用、必不可少的有效防治措施农业论文,在保证农业高产稳产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 常用农药的分类

农药的分类方法不止一种,根据农药的来源和化学性质可分为:无机农药、有机农药和生物农药;根据农药的防治对象和用途不同,可分为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脱叶剂、保鲜剂、病毒抑制剂、杀线虫剂、杀软体动物剂、杀鼠剂。

一般情况下,通常农药根据不同的用途,可简单分为七种类型: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杀线虫剂、杀鼠剂。

1.1杀虫剂:是用来防治各种害虫的药剂,有的还具有兼杀螨类害虫的作用。它主要通过胃毒、触杀、熏蒸、内吸四种方式起到杀死害虫的作用。

1.2杀螨剂:是专门用来防治螨类的药剂。它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对于不同发育阶段的螨,防治效果不一样论文格式。有的对卵、幼虫或幼螨触杀效果较好,但对成螨的效果较差。

1.3杀菌剂:是防治植物病害的药剂。主要抑制病菌的生长,保护农作物不受侵害和渗进作物体内,消灭侵入病菌的作用。大多数杀菌剂主要起保护作用农业论文,预防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1.4除草剂:是专门用来防除农田杂草的药剂,它可分为触杀性除草剂(防除由种子发芽的一年生杂草)和内吸性除草剂(可杀死多年生杂草)。

1.5植物生长调节剂:用来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药剂。这类农药具有与植物激素相类似的效应,可以促进或抑制植物的生长发育,以满足生长需要。

1.6杀线虫剂:适用于防治蔬菜、草莓、烟草、果树、林木上的各种线虫。它是由原来具有兼治作用的杀虫、杀菌剂发展成为的一类药剂。目前的杀线虫剂几乎全部是土壤处理剂,多数兼有杀菌、杀土壤害虫的作用,有的还有除草作用。1.7 杀鼠剂:按照作用方式可以分为胃毒和熏蒸剂;按照成分来源不同可以分为无机杀鼠剂、有机杀鼠剂、天然植物杀鼠剂;按照作用特点分为急性杀鼠剂(单剂量杀鼠剂)、慢性抗凝血剂(多剂量抗凝血剂)。

2农药的质量指标

农药的质量如何,要从两个方面观察,一是有效成分含量是否与标明的含量相符;另一方面是其物理化学性状是否符合规定的标准要求,如细化、乳化性能、悬浮性、润湿性、PH值等。

2.1农药的有效成分

农药的有效成分是保证药剂具有使用效果的基础物质。农药产品的有效成分含量必须与标明的含量相符,否则就是假冒伪劣产品。判断农药的优劣,首先要进行定性分析农业论文,看商品农药的有效成分与标识上标明的是否一致。其次要进行定量分析,看商品农药的有效成分含量与标识上标明的是否一致。

2.2农药乳剂稳定性

农药乳剂稳定性是保证有效成分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物理指标论文格式。要求乳油在硬水稀释后,在一定的时间呈稳定性的乳浊液,应上无乳油,下无沉油或沉淀出现。

2.3粉剂类农药的细度

粉剂农药为了喷撒时施用均匀,要求有一定的细度,一般要求95%以上的粉剂颗粒达到指定的细度(200目)。

2.4可湿性粉剂悬浮粒

要注意悬浮粒高低,要求用水稀释后形成良好的悬浊液,如果悬乳性能不好,大颗粒结块沉下,容易造成喷农药时浓度不一致农业论文,一般可湿性粉剂农药要求停放30分钟的悬浮粒不小于50%。

2.5润湿时间

将农药分散水面后,被水面润湿的时间一般应大于2分钟。

2.6农药的酸度

农药原药及制剂中的酸度对有效成分的分解起一定的控制作用,同时也要注意酸度过高,对植物产生危害。

2.7农药中的水分

农药原药及制剂中的水分能引起农药的分解,农药粉剂中的水分能影响粉剂的分散性和使用时的均匀性。

2.8农药的热稳定性

农药的热稳定性,是指将农药置于(54±2)℃条件下,储存14天后分析结果符合标准规定。

2.9农药的低温稳定性

农药的低温稳定性是指农药乳油在(0±1)℃条件下,放置1小时无固体或油状物析出,为合格。

3农药的鉴别方法

3.1什么是假(伪)农药

根据《农药管理条例》第六章第三十条规定,下列农药为假(伪)农药:1、以非农药冒充农药或者以此种农药冒充他种农药的。2、所含有效成分的种类、名称与产品标签或者说明书上注明的农药成分和种类、名称不相符的。

3.2什么劣质农药

主要从以下几点来辩别:1、不符合农药产品质量标准的。2、失去使用效能的。3、混有导致药害等有害成分的。

3.3如何签别假冒伪劣农药

3.3.1注意标签。农药标签紧贴或印制在农药包装上,其上标有该农药性能、使用方法、毒性、注意事项等内容的技术资料。标签上应有农药名称。农药名称有三种:通用名称、商品名称和化学名称论文格式。

3.3.2农药登记证、农药生产许可证和生产批准文件号、产品标准号、产品性能和注意事项、有效成分、含量、剂型和净重(容)量、使用说明、毒性标志及注意事项、生产日期、质量保证期、企业名称、地址、电话、邮政编码等。

3.3.3注意有效期。一般为二年农业论文,没有标明有效期的为假农药。

3.3.4标签残缺不全或不明确,包装破损的农药都没有质量保证,不宜购买。

3.3.5从农药的外观判断优劣:A、粉剂:可湿性粉剂如有结块,往往已经受潮,不仅细度达不到要求,有效成分含量也常常发生了变化。粉剂如有较多颗粒感,一般来说是细度达不到要求。B、乳油:如有分层和浑浊,可能已经变质。C、胶悬剂:农药经过摇动后,如有结块现象说明存在质量问题。D、熏蒸用的含农药成分的片剂:如成粉末状,表明已失效。

农药化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农药学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的核心课程,对高等农业院校农药学课程的设置体系、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了创新性的改革探讨与实践,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改革与创新、教学多媒体课件(CAI)和教案的优化完善、教学方法多元化、创新型设计性实验、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实践效果。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农药学;教学改革;创新;实践

AbstractPesticides science is a core curriculum of major of plant protection in colleges. Course settings,teaching means and teaching contents were reformed and practiced dur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pesticides science in higher agricultural college. The result showed good effects were achieved by reformed settings and innovation of course,optimiz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multimedia mean(CAI)and teaching plan,persification of teaching means,designing experiments and renewing teaching content.

Key wordspesticides science;teaching reform;practice

1998年国家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发生了重大变革[1]。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包括人才目标的培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和教材建设等多方面内容。其中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最基本环节。农药学是高等农林院校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等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培养高素质的植物保护人才中占有中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也是制药工程、环境科学、园艺、农学、林学等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与综合性,涉及到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昆虫学、植物病理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知识。自2006年以来,笔者在已取得的教学成绩基础上,积极进行农药学课程设置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1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创新

农药学课程的设置必须照顾到学科发展的全面性,其内容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再到管理法规都应纳入教学范畴,而对已有较快发展的分支学科,如农药环境毒理学、农药生物化学、农药剂型加工、农药管理与经营等,则另设课程进行教学[2]。由于以往开设的农药学课程主要以农药应用基础和毒理为重点,所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农药残留分析、新农药开发和知识产权保护、农药登记等方面人才的强烈需求。在本课程的设置中就加强了这方面的内容。如开设农药残留分析专题、新农药开发的原理与方法、有害生物抗药性、农药环境行为等方面课程内容。

目前,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加入WTO以后,农药残留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重要瓶颈,同时也是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的绿色贸易壁垒。围绕农药残留分析这个热门主题,充分利用当今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手段介绍农药残留概念、农药残留存在形式、农药残留来源、残留与残毒区别联系、农药残留分析方法、农药残留污染防止与控制措施。农药残留分析需要化学与农药学紧密结合,要求有具备农药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综合素质的人才,尤其是分析化学基础扎实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不指定某一具体教材,而是大量地介绍和推荐教学参考书和资料,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和消化。

目前全国大多数高等农业院校中,农药学的课程设置是先上完理论课再上实践或实习课,实验课是稍后于理论课,这一点笔者从每2年的一次的“全国农药教学科研工作研讨会”上可以得知。笔者认为将课程实习穿插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可能更加合理一些。因为学生在学习农药学课程之前,对农药品种、防治对象、使用方法、室内生物测定、田间药效试验等都没有基本认识,学起来觉得枯燥、费力[3]。倘若在教授这些内容之前,先安排学生去实验室、农药厂和田间实地参观,初步了解农药学的基本知识、室内生物测定过程和田间药效试验过程,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参观内容来讲授,学生学习起来要生动直观得多。同时,通过实验室参观可以了解本领域的一些研究方向,将科研和教学联系起来。学完理论课以后,针对某种作物上某种有害生物,组织学生设计1个相关田间药效试验或生物测定实验并认真执行,使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可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通过近3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2教学方法的改革

2.1教学多媒体课件(CAI)和教案的优化完善

因特网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的逐步普及,给教育带来极大的发展空间,网络教育应用而生。网络课堂是传统课堂的拓展和补充[1]。笔者深刻认识到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的今天,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网络背景下的自主学习作用,而教师则更多地帮助、促进和指导学生利用各种渠道开展农药学课程的学习。

在教学团队已有的多媒体课件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农药学》多媒体课件。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认真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各章节教学要求、重点难点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用传统教学手段难于解决或效果不理想的地方,并根据多媒体教学的特点,依次确定了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重点和教学模式,确立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并非备课笔记的拷贝”的基本制作思路。在此思路的指引下,教学团队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脚本设计,将课件内容进一步细化,具体到课件每一屏的显示内容、屏幕设计以及教学过程的操控等。多媒体课件结构完整、连续,重点突出,演示效果良好。自2006年以来,笔者一直在不断更新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在2005~2007级植物保护专业、2005级学分制环境专业、2006级环境科学专业、2007级环境工程、2007级生态专业、2006~2007动植物检疫1 000多名本科生中应用以来,得到了学生、校教学督导组专家、学院领导以及其他任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在《农药学》教案的编写过程中,大胆尝试改革和创新,对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板书内容、本次课小结、思考题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在每一章节后都进行教学自我总结,找出成功经验和不足地方。此教案在教学过程中效果良好,获得了校教学督导组听课老师、专家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并在2008年安徽农业大学优秀教案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2.2突破传统单一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元化

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轻能力的培养,“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方法有碍于学生积极思维的创造性能力的培养[4-5]。本着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教学原则进行了多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在理论课堂中运用了课堂讨论教学法、启发法、讲座法、主体易位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比如课堂讨论教学法:结合《农药学》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安排讨论比较重大的、有生产实际意义的问题,如农药的安全合理使用、农药新剂型的开发、天然源农药的前景、农药抗药性的产生与治理、农药残留与食品安全等问题。要求学生通过检索大量文献,归纳总结,大胆发言。学生热情很高,积极参与,虽然有些观点不一定正确,但学习能动性大幅度提高。视学生论述的内容及情况给予指导及评分,成绩纳入平时成绩。

目前课堂教学主要是以讲授式为主,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针对这种情况,采用主体易位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比如在讲农药品种部分,针对农药品种繁多,学生难以记忆且枯燥这一现实情况,在课前选出目前生产上常用的重要品种,采取自荐形式,让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品种,课下自行查阅文献资料,按照药剂名称、结构式、理化性质、特性、防治对象和使用注意事项做成幻灯片,由学生讲解,并随堂提问,调查学生掌握情况,并鼓励其他同学向讲解学生提问。对于重要品种,及时补充和强调,如讲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时,询问学生三氟氯氰菊酯为什么比氯氰菊酯的杀螨效果好,然后通过比较其结构式给出答案(三氟氯氰菊酯含有氟原子,结构中引入氟原子,其杀螨活性提高且毒性降低)[3]。采取主体易位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提高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综合归纳和口头表达能力。

2.3改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创造力

长期以来,高校实验教学受到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影响较大,虽然经过多年改革,但仍未摆脱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束缚,即实验课附属于理论课[6]。而且目前大多数实验都属于验证性实验,学生知道怎么做,不知为什么做,创造能力得不到提高。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把所学得的农药污染与防治基础知识应用于实验选题与自主综合设计。通过创造性设计1个或几个小型实验研究项目,在一定的实验条件和范围内,完成从查阅资料、选题、实验设计、亲自动手操作到结果分析和报告撰写全过程。设计了“Fenton试剂光催化降解毒死蜱废水设计性实验”,应用效果良好,并于2009年得到学校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项目的资助。

3适时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国内高等农林院校农药学教学一般参考《植物化学保护》这本教材开展的,而教材编写、修订过程中,由于课程体系和更新速度方面的原因,很难将本领域的新的研究进展和动态编写到教材中去[2]。在理论讲授时,采用专题形式介绍生物农药新进展、农药剂型加工新进展,使学生所学知识不至于与生产及研究前沿脱节。

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是在加强基础和实践的同时,精选和更新部分教学内容,正确处理课程内容多与少,知识急剧增长和课程中局部内容陈旧落后矛盾。如:在讲授农药剂型时,传统的剂型乳油、可湿性粉剂、粉剂虽然在农药剂型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重大的作用,但必将退出历史的舞台,这部分内容略讲,增加了生产上使用新剂型的讲授,如水分散粒剂、泡腾片剂、微乳剂、水乳剂。此外,还对生物源农药开发的新进展和学科前沿研究进展进行讲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科研潜能。

4 结语

总之,农药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实践,要与时俱进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不断地摸索出符合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拓宽学生专业知识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教与学双方的配合,教学相长,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为培养高素质的农药学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5参考文献

[1] 徐秋芳,孙向阳,姜培坤,等.高等林业院校土壤学课程的创新改革与实践[J]. 高等农业教育,2008(9):56-59.

[2] 曾鑫年,徐汉虹,胡美英.农药学教学实践与改革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3(1):73-74.

[3] 黄继光,周利娟,徐汉虹.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8(1):237-239.

[4] 曾东强,任立云,何龙飞,等.植物化学保护学教学实践与改革的探讨[J].广西农业科学,2008,27(S1):125-127.

农药化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植物化学保护 教学内容 改革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是一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能相结合的实用学科,①与农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共同组成植物保护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植物化学保护课程的发展与我国各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上世纪70年代以前,在“害虫完全治理”(Total Pest Management,TPM)思想的指导下,偏重于追求通过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实现有害生物的治早、治了;70-80年代,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思想的指导下,偏重于追求通过化学农药的正确合理使用,实现最佳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而21世纪,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健康意识的提高及植物保护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深入,加之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农药的内涵和外延都不断发生变化。天敌生物、转基因植物等也都先后纳入农药的范畴,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与农药的有机统一已经成为植物化学保护课程的重要讲授内容。通过多年的教学与实践,本教研组就在新形势下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发展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在此提出与大家交流。

1 在确保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基础上,更好地满足生产实践的需求性

目前,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普遍使用的是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植物化学保护学》。其核心是如何科学地使用农药,强调农药、有害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根据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论合理使用农药。②全书共十一章内容,涵盖了植物化学保护基本概念、农药加工及使用相关知识、各种农药的性质、作用机制、防治对象及注意事项、有害生物抗药性及其治理、农药与环境安全、农药生物测定与田间药效试验等系统性知识,具有较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而教材在编写、修订的过程中,由于课程理论体系设置和更新速度方面的原因,很难将本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和进展编写到教材中去。③因此,在理论教学中既要保持课程原有的知识结构,同时需要及时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补充和完善,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动态和前沿知识。在植物化学保护课程的教学中,本教研组既遵循了上述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原则,又根据新形势下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和化学防治中出现的问题,对内容进行了丰富和完善。

(1)针对目前农药使用中任意加大剂量导致严重药害;蔬菜、水果上用药频繁,在经济利益驱使下无视安全间隔期的要求,施药后短时间内就将农产品采摘上市,危害人体健康等问题,在课程内容农药剂型和使用方法中增加了农药安全使用及储运内容,使学生在了解农药的基本知识后,能够从安全使用的角度更好地认识和使用农药,为科学使用农药提供安全保障。在此基础上,教材中的第十一章内容“农药科学使用的基础”则以自学的形式由学生自己学习和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抽查的方式进行考核。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缓解了教学课时紧张的压力。(2)针对目前生产中普遍存在的农药滥混滥用、不会计算混用剂量等问题,本课程增加了农药混用讲解课时,同时以不同情形的混用为例进行分析和计算,增强了讲解内容的应用性。(3)针对无公害、绿色及有机农产品生产对非化学合成有机农药的需求,本课程增加了生物农药章节,介绍重要的生物杀虫剂、杀菌剂、生长调节剂等及其应用技术。(4)在讲解化学农药时,则结合新疆的作物结构,重点向学生介绍农药的研究进展、农药新品种的开发、农药新剂型的发展、近期农作物上发生的重要病、虫、草害及防治药剂等内容,使学生掌握最新的农药发展动态。如新型高效杀螨剂季酮螨酯(螨危)、鳞翅目害虫高效防治剂氯虫苯甲酰胺(康宽)等。

2 加强理论知识对生产实践的指导性

我国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下,化学防治是防治农林有害生物的重要手段,是综合防治的主要措施之一,因此,植物化学保护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是植物保护专业学生毕业后指导生产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础。本教研组在教学过程中,以病、虫、草、鼠害、线虫及其他软体动物等农林有害生物防治为纲,通过图片展示、应用实例剖析及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等方面,从作用原理、防治效果和应用技术三方面重点阐述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充分了解农林生产中有害生物问题的基础上,学习解决方案,尤其是重点阐述上述技术应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加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和对可能出现问题的预见性。如蛞蝓是近年来在设施蔬菜中新为害的软体动物,在传统的有害生物防治体系中没有该有害生物的信息,因此,无论是技术人员还是农户都不认识该有害生物,同时一般的杀虫剂对该有害生物几乎无效,基层生产部门根本不知道如何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首先通过图片介绍该类有害生物的形态特征、为害方式及防治技术,重要的化学控制剂作用原理和应用技术。因为对软体动物高效的化学药剂普遍存在对眼睛、皮肤等有刺激作用等方面的安全隐患,因此,还必须重点强调该类化学物质应用的安全性。使学生正确地认识生产中的新问题,掌握防治技术,能更好地指导生产实践。

3 全方位强调农药使用的安全性

3.1 农药的产品安全

农药的产品安全以向学生介绍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为主要内容,从农药使用源头减轻和控制毒害作用,为切实保障农产品安全奠定基础。减少对传统农药品种的介绍,增加对生物农药产品的介绍,为有机农业发展中有害生物治理提供保障。

3.2 农药的使用安全

农药使用安全主要结合农药的使用技术介绍采取隐蔽施药、降低用量和减少使用次数等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和对有益生物的影响,同时通过系列图片讲述正确施药的个人安全防护措施,例举抽烟、吃食物、赤脚光背等错误、有害的施药行为及其可能产生的危害等,指导学生采取正确的施药技术。另外,由于农药的不当使用造成的对农作物药害问题时有发生,如使用2,4-D防治麦田杂草引起相邻双子叶作物的飘移药害问题;由于种植品种、天气以及生长调节剂使用时间不当造成的2011年出现的“爆炸西瓜”等,不仅造成重大的农业损失,而且引起农户与农药厂家和经销商之间的纠纷,因此,植保工作者应具备药害事故鉴定与处理的能力。我们通过例举易产生药害的农药类型和典型的药害症状,详细地剖析药害与肥害、作物生理性病害和病原性病害的异同点等,让学生掌握药害的诊断技术,并介绍一旦田间发生药害事故后的处理方法和程序,不仅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药害问题的严重性,同时提高学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3.3 农药的储运安全

农药作为危险农用化学品,我国专门制定了农药贮运、销售和使用的防毒规程(GB 12475-90),本课程除了介绍农药规范化的贮存、运输要求和必要的预防措施外,重点介绍常用农药品种、特殊场所农药的安全贮存、运输和防护措施。比如代森锰锌不正确的运输方式易引起着火,农药存放应远离粮食、生活用品,农药包装材料不能二次使用及如何采取措施避免二次使用等。应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形象地展示农药正确的贮存、运输方法和要求以及不正确的操作方式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等,加强学生对农药储运的安全防患意识。

4 结语

通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本课程形成了以病、虫、草害等有害生物绿色防控为主要内容的完整知识体系,在有害生物的无公害控制、高效低毒化学农药的应用技术及评价、天然产物农药、有害生物抗药性的分子机理等研究方面具有明显的特色。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结构的调整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农林病、虫、草害等有害生物的暴发为害成为制约农业高效发展的主要瓶颈,植物化学保护作为一级学科植物保护学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阶段植物化学保护课程的任务是以营造良好的农田生态系统为目标,协调运用各种控制手段、管理措施,使有害生物得到有效控制、有益生物得到有效保护,农产品生产安全、高产、优质,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最广的社会效益和最优的生态效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生产实践中能科学合理使用这一措施,充分发挥农药对农作物的保产、增产作用,最大限度避免或减少农药对农产品和环境的污染,最终实现农产品安全和农林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治理。

基金项目:新疆农业大学教研项目(2009,2011)

注释

① 罗兰.《植物化学保护》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2010,13:14,38.

② 徐汉虹.植物化学保护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农药化学论文范文第5篇

一、日本的植物保护体系

植物保护(plantprotection)作为一个学科,其含义在不同的国家有着较大的差别,在我国植物保护一词广义上指通过各种途径保护植物免受一切不利因素的影响,而狭义上的植物保护仅针对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即应用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等综合措施有效控制这些有害生物对农林业的危害,以保证农林业的健康生产。

而日语中的“植物保护”一词,则是从植物生态、森林保护、生态环境调节、水利土壤改造、土壤植物营养等角度出发保护植物,防止种的灭绝,维持种的多样性,与有害生物防治有关的词汇是“植物防疫”。为此.日本政府专f1制定了“植物防疫法”,作为指导植物有害生物防治的根本法规,内容包括总则、国际植物检疫、国内植物检疫、紧急防治、指定有害动植物的防治、都道府县的防治、杂则,以及罚则等内容…。根据该法律,日本构建了一个。

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和民间系统构成的完整的植物保护体系。中央和政府层面有农林水产省消费与安全局下设的植物防疫课.主管全国植物防疫的行政管理工作,下设总务班、防治班(负责病虫害发生预测预报、防治指导、农林水产航空事业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改进等)、国内检疫班(负责日本国内的植物检疫、病虫害的侵入警戒及经济防治等)、检疫计划班(负责国际植物防疫条约、植物检疫措施等国际标准的制定,病虫害危害度分析及调查研究等)、检疫业务班(负责与植物检疫有关的业务调整、进口植物检疫、植物防疫所的管理等)及专家组(负责与两国间进出口检疫条件协商有关的事务及出口植物的检疫)。通过对进出口植物的检查,发现病虫害及时取缔,对病虫害进行调查研究,根据植物防疫法有关规定.对病虫害发生及时预警,加强对药剂和防治的保障。

下设的植物防疫所主要承担进出口植物的检疫工作。而地方上,各都道府县均设有负责植物防疫的农林水产部(或农林部、农政部)及专门从事病虫害防治的病虫害防治所。目前日本全国共有病虫害防治所53个,平均人数在10人左右,其主要职责包括:病虫害预测预报,病虫害防治计划的制订.植物检疫,对基层市町村、农民和农民组织开展的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行指导和支持.农药试验示范、药效试验,指导农药正确使用,以及农药市场管理等。病虫害防治所业务经费由中央、地方共同承担.基本上各负担50%。此外,全国还有病虫害防治员4200多人,多由农协、农户和基层政府职员等兼任,接受病虫害防治所的业务指导,负责各市町村的植保工作并存防治所和农民之间起一个技术桥梁的作用。各都道府县的病虫害防治所还与当地的农业试验场、园艺试验场等科研单位、农业改良普及中心等农业团体合作设立“都道府县及市町村防治协议会”.制定整个都道府县的病虫防治实施方针。

日本病虫害防治的民间系统主要是农业协同组织.简称农协(JA),类似于我国的合作社。该组织作为农民的合作组织,在组织农民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向农民提供生产资料购买、金融、共济、技术经营指导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促进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基层,农协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协的设立上至全国.下至各市、町、村,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网络,触及面很广各农协几乎都设有营农指导员.作为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普及员,以农协会员及其家属为对象,在生产、经营等方面给农民以指导.其指导范围涉及农业领域的方方面面,但以担任研究、制订农业生产与经营计划,指导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推广新品种和新的作物栽培技术等为主,并为农家购置农机和设施提供咨询,在会计业务、税务知识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向农民提销信息和相关服务。可以说,农协营农指导员是植物保护知识的直接传授者,在日本的植物病虫害防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日本的植物保护工作本着测报先行、综合治理、安全用药、保护环境的原则开展,实现了由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专家咨询系统、远程咨询系统和远程诊断系统等现代技术构建的植物保护网络化,建立了JPP—NET植物防疫信息综合网,并适时进行大面积飞机喷洒防治。日本是世界上农药残留标准最严格的国家之一,对各种农药在每种栽培植物上的农药残留标准做出了严格的要求.乱用药、滥用药、使用违禁药物的现象很少。在病虫害的防治中,非常注重化学防治以外措施的应用,很好地体现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PestManagement,简称IPM)的理念。其农药的流通也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进行。农药企业生产的农药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到达农民手中。其一为农协途径,即通过JA全国农业协同组合经其投资的经济联合会到达或直接到达各地的农协组织后销售给农民;其二为非农协途径,即依次通过农药批发商和零售商两个环节销售给农民。对农药的销售采取严格的许可制度。

二、日本植物保护人才的培养体系

日本的植物保护人才培养也分为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三个层次,其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由一些综合性的或农业高等院校进行,而专科生由设置在地方的农业大学校(2年制)完成。本文主要对本科生的培养加以介绍。植物保护一级学科下含植物病理、农业昆虫、杂草和农药学四个方向,目前我国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课程有《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杂草学》和《植物化学保护学》6门课程,另有与四个方向有关的专业选修课多门.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共有《害虫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植病流行学》、《植物免疫学》、《农药环境毒理学》、《农药毒理学》、《植物检疫》、《昆虫学研究法》、《植病研究法》、《农田杂草控制》、《昆虫生理学》、《农药残留与检测技术》、《资源昆虫学》、《昆虫病理学》、《菌物资源学》、《生物农药》、《农药加工技术》、《植物病毒病害及综合治理》、《分子生物学》、《农药施用方法与技巧》、《植物细菌病害及防治》、《植物线虫病害及防控技术》、《贮粮害虫》、《农螨学》等25门课程,其中前15门为专业限选课。

通过四年的学习,要求培养的学生同时掌握与三个方向有关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敢于实践、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意识,以及自我提高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胜任与植物保护相关的各项工作。日本与我国不同.其大学均未设植物保护专业,植物保护人才的培养往往结合在农学专业里面。虽然能比较系统的学习与植物病、虫、草害有关的知识,但对农药知识的学习较少,农药相关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与化学及应用化学相关的专业来实现。以日本唯一的一所农业本科院校东京农业大学为例,其培养目标瞄准“次生代农业”(即对人类及环境友好型农业),通过学习次生代农学理论与技术,培养能够应对粮食自给、食品安全、地球环境等问题的能力,在农业经营方面敢于挑战现有生产方法,围绕农业可持续生产能够对今后农业生产做出贡献的人才。根据需要在该专业内设置了农学与园艺两个培养方向,其中农学方向共设置课程103门(含毕业论文),即必修课29门,任选课74门。

实习从大一开始,《农业实习》课程要求学生深入校办农场,体验食用作物-工艺作物、草地•饲料作物、果树、蔬菜、花卉及农机等领域的农业生产,领略农业生产的快乐与困难:大二开始以解决食品及病虫害问题为目的,通过《生物学实验》等掌握研究的方法;大.二开始进入研究室.与指导教师及研究生一起进行专门的研究l6。该方向的具体课程如下:

第一学年:有《作物生产学》、《土壤学》、《遗传学》、《育种学》、《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园艺学》、《农业实习》、《农学原论》、《信息学基础》、《英语》、《共通演习》和《新生seminar}13门必修课及《健康福祉概论》、《心理学概论》、《艺术》、《日本国宪法》、《经济入f1》、《生物学》、《化学》、《数学》、《物理学》、《国际学习》、《英语听力》、《体育》、《基础生物》和《文章表现》24门任选课。

第二学年:有《生物学实验》、《农业实习》和《英语》3门必修课及《农业气象学》、《植物营养学》、《农作业系统论》、《资源植物论》、《食用作物学》、《工艺作物学》、《草地饲料作物学》、《植物育种学》、《植物工学》、《植物病原微生物学》、《昆虫分类学》、《环境科学》、《生物化学》、《动物福祉》、《植物生理生态学》、《生命伦理》、《文化人类学》、《现代社会的问题》、《国际关系思考》、《地学》、《英语会话》、《中国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和《职业设计》等26门任选课。

第三学年:农学方向有《作物学实验》、《遗传育种学实验》、《植物病理学实验》、《昆虫学实验》、《作物学演习》、《遗传育种学演习》、《植物病理学演习》、《昆虫学演习》8门必修课及《实验计划法》、《杂草学》、《农产物市场论》、《植物防疫论》、《植物病原微生物学》、《昆虫生态学》、《昆虫机能利用学》、《动植物园论》、《生命科学》、《分子生物学》、《知识产权论》、《实用性生命有效利用》、《农业与生态系》、《农业经营学》、《植物生长调节论》、《民族植物学》、《自然再生技术论》、《地球环境政策论》、《科学与哲学》、{TOEIC英语》、《实习》及《商业礼仪}22门任选课。

第四学年:农学方向有《作物学演习》、《遗传育种学演习》、《植物病理学演习》、《昆虫学演习》、《毕业论文》5门必修课及《商业英语》和《科学英语》2门任选课。毕业后以就职者占多数,为67.1%,其次为攻读研究生占11.6%,自主创业者占6.7%,其他占14.6%。就职者中,以综合最多,技术次之,其他依次为营业、销售、服务、公务员及研究,分别占23.2%、17.9%、13.7%、7.9%、3.7%、3.2%和O.5%,其他24.1%。其中,就职最高的5个行业是零售业、服务业、食品加工业、批发业及教育,各占20.5%、15.2%、10.6%、9.3%和7_3%。根据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需要,该校的农学方向还设置了作物生产与植物保护两个领域,前者下设作物学和遗传育种学,后者下设植物病理学和昆虫学各两个研究室,为学生的培养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