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1篇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会公布了历时三年权威出炉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作为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小学科学可在培养孩子发展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认识和小学科学教学的实践反思,笔者以苏教版三上《做一名小科学家》、四上《食物的消化》五上《简单电路》、六上《登月之旅》等课例的教学设计以及科学课内外科技活动的开展来阐述观点。

一、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中有很多具有典型探究性活动的课例,在什么样的探究活动中才能较好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呢?以苏教版三上《做一名小科学家》这一课为例,笔者用真实的鹦鹉能站在树枝上的图片导入学习,接着展示一只纸鹦鹉,试图让纸鹦鹉站在铅笔上,经过两次站立失败演示后,接着让学生说说有什么问题?学生提出“为什么纸鹦鹉会掉下来?”“为什么纸鹦鹉掉时头先着地?”“是不是因为没有爪子才掉下来”?“怎样让纸鹦鹉站起来”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性认识和观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导学生自己来想办法让纸鹦鹉站立起来,小组讨论异常热烈。很快,各种各样的猜测产生了:“用回形针模拟爪子”“把回形针夹在尾巴上”“把回形针夹在头部”等等。到底哪些猜测是正确的呢?自然过渡到小组合作探究验证各自的猜测,并对他们的探究过程进行记录,标出让纸鹦鹉站立时回形针的位置。实验过后,各小组共同探究出回形针夹在纸鹦鹉的尾部才可以让纸鹦鹉站立,达到降低重心的目的。经过这个完整的探究活动,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知道了证据的重要性,运用科学的思维解决了自己发现的问题。在批判自己的方法和质疑同伴的过程中,不断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强烈的好奇心,使得学生不断深入探究。笔者在后续的设计中设计了杂技小演员玩杂技的活动,将探究深入,学生依然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又坚持不懈的探索,积极寻求让杂技演员站在铁丝上的解决方法。

由此可见,要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持续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必须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有层次的探究任务,发挥出教师的主体引导作用和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 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学习

1.在自主学习中养成乐学善学和勤于反思的习惯

自主学习是科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自主学习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学会学习。做到乐学善学,勤于反思,有信息意识。这类课例通常是学习内容相对抽象,不便于开展证实的探究活动,需要借助于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学习,又或者是依据学生特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就可以完成学习目标的课例。如在苏教版四上《食物的消化》这课中就能很好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在学习这课后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本课让学生先吃过小饼干之后猜测并画出食物去了哪里,画出食物旅行图。怎样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对还是错?你有哪些研究方法?学生想出“网络查找资料”“拍X光”“访谈专家”“图书馆查资料”等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学习条件选择课本资料自主学习法,学生根据自己阅读体会填写自主学习单,对课本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学习食物消化路线图。食物消化的过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何更好地理解食物消化的过程呢?引导学生发现可采用实物模拟食物消化的过程,将隐性的科学知识显性化。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自主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调整学习策略。在本课最后,让学生对“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吃得快,咽得忙,伤了胃口伤了肠。”等谚语进行判断,利用所学知识,反思生活,鉴别信息真假。

2.在网络与数字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中培养信息意识

信息时代,小学生处在网络与数字化的学习环境,这为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提供了另一种新型的学习工具,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信息意识,来适应现在的科学学习。教师应尝试将网络或者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当前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体会新的探究体验,逐步培养信息意识。笔者曾多次尝试使用数字化实验仪器与传统实验相结合,来同时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信息素养。如在苏教版六上《搭建生命体的积木》一课中使用数字显微镜观察各种细胞,学生可以快速地获取细胞图片并储存在电脑中,还能对不同种类的细胞在软件中进行对比分析,网络中共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并与其他组同学进行互动交流;在苏教版科学五上《简单电路》一课中,使用电流传感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有无、电流大小,知道了电路通路、断路、短路时电流数数值曲线图,让学生体验了数字化实验数据的存储性和精确性。电流传感器不仅可以将抽象的电流概念数值直观化,还能将短路、断路等数据实时对比和储存,指导学生解读数据信息,学会数字化学习方式。

网络学习资料日新月异,内容丰富,这些都是科学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学习,如在苏教版六年级《登月之旅》一课中,借助于中国探月网站引导孩子借助网络了解中国探月工程进程和最新进展,也可以利用网络媒介与老师和同伴互动交流。

总之,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适当采用自主学习,将会对学生的乐学善学、勤于反思的习惯,以及学生信息意识的形成起到积极的影响。

三、在课内外科技活动中进行实践创新

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这种实践性更强的培养目标除在课堂中进行实践锻炼外,更有效的是在课内外科技拓展中进行实践。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进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尝试将创意转化为有形物品或者改进的能力。所以,课内外科技实践活动无疑是科学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深化,也是学生进行实践创新的最有效手段。

如结合苏教版三年级第二单元《有生命的物体》和五年级第三单元《他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开展植物种植和观察、饲养小动物和观察、校园植物调查、社区植物调查、社区宠物调查等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做到对科学知识进行活学活用,从实践中学习科学,也是参加劳动,在劳动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劳动技能和探究技能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周围的热点问题开展科技实践活动。如城市某处公共自行车使用状况问题,引导学生采取定时定点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学生通过研究了解到公共自行车确实能缓解人们交通不便的麻烦,但公共自行车使用存在保护不到位等问题,提出他们的合理化建议。

如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手机在充电时,手机无处放置时,教师引导学生画出自己的手机充电支架设计图,并根据设计图制作实物,便是可以将自己的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

学生实践创新的成果可以以任意一种形式呈现,如科学小论文、科学小影视、科学小动画、科学小创意、科学小发明和创造实物等。学生可以在课外科技社团活动或者课内外拓展中随时、随地开展,这就需要科学老师在课内或者课外定时、定点进行指导和反馈,给予学生鼓睢

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科学;探究能力

G623.6

小学科学学科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课程应以培养新时期小学生探究能力为基本教育理念,使学生形成科学素养,发挥科学的启蒙教育作用。随着“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界关注的交点,其体现的科学精神、实践创新等理念与科学课教育宗旨十分契合,可以说,探究是开展科学活动的根本路径,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因此,在小学科学课教学实践中,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提升学生探究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一、核心素养与小学科学学科的关系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核心素养被提到了课程改革的基础地位。核心素养是通过学生后天习得的能力,不可能通过先天遗传得来,在小学科学学科的不同教育时段,关注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习惯等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构成核心素养的六大基本要素,都可以从科学学科中找到体现,尤其是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三大要素更是反映了科学学科的教学宗旨。其中,科学精神反映了科学学科的基本特征,科学学科就是通过为学生创造充足的探究机会,让学生在体验学习乐趣的过程中养成敢于质疑、尊重事实的基本科学态度,以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善于探究的精神。学会学习则强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意识和方法,而探究正是学习科学课程的非常重要的方法。实践创新则是帮助学生形成适应挑战、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创新意识、技能应用等作为基本要点。可以说,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小学科学学科的学科特点和基本教学宗旨是非常吻合的。

二、基于核心素养教育的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1.巧妙设置疑问,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疑,通过提出问题刺激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在紧张思索的状态得出一些新认识和好方法。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中巧妙地穿插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比如问题答案与学生预先设想正好相反的问题,然后综合运用设问、反问甚至追问等提问形式,不断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望。比如,在帮助学生认识“氧气”时,学生对于这种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东西,很y形成探究的兴趣。为此,教师不要按部就班地做演示实验,而是先抛出一个问题“将在空气中烧红的木炭和铁丝放到氧气中,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会不假思索的回答“很快就熄灭了。”然而当他们看到演示结果后,肯定会大吃一惊,铁丝不仅不会很快熄灭,反而燃烧的更旺了。这样,通过给学生造成巨大的疑惑从而能很快地将他们带到教师期待的探究氛围中,通过热烈讨论得出氧气支持燃烧的小结论。此时,教师再适当抛出几个发散性的问题,如“酒精泼出来后点燃了,怎么办?”,“油锅起火了,怎么办?”通过这样延续性的问题进一步打开学生的视野和思路。

2.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实践性是科学课的重要特征,一些特别制作的教具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往往能发挥重要作用。小学科学课需要大量的实物教具辅助教学,很多学校难以提供足足够的教育支撑教学。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动手制作教具,既满足教学对教具多样性的需求,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达成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的目的。小学科学课所需要的各类实物教具并不要求贵重、高端、精细,甚至一些价格低廉和粗糙的材料也能成为教具的原材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废弃物中“提炼”原料,将科学课堂打造为“绿色”课堂,也巧妙地贯彻“健康生活”的核心素养理念。例如,很多小学生对降落伞非常感兴趣,教师则可以设计一个教学任务,安排学生亲自制作降落伞,鼓励他们从身边找原材料,对于这个“新鲜事物”,很多学生开动脑筋,有的用垃圾袋制作伞面,金属夹子作为悬吊重物,用缝补线制作伞绳等,有的则干脆用废弃的雨伞制作降落伞。通过这些很容易获得的原材料,教师既巧妙地培养了学生“健康生活”、“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理念,也达到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的目的,实现了探究阵地从课堂到课外的巧妙延伸。

3.创新教学方法,深化科学探究教学

以多媒体技术为载体的科普影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其综合运用文字、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底蕴,是常规教学方法很难表现出来的。多媒体技术的丰富影像表现效果能够塑造直观的视听冲击,符合大部分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此外,教师也要善于利用实地参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出去,带领学生多去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参观学习,感受科学知识背后蕴藏的丰富人文底蕴,既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也能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热爱之情,进而刺激他们的探究欲望。例如在教授学生们认识地球时,书本上的插画文字表现力不丰富,为此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描写美丽地球的科普视频或者带领学生去科普馆参观,这些创新的教学方法带来的直观感受能够潜隐默化地刺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探究欲望,最终实现提升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基础的科学素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作为引领课程改革的重要上位性概念,核心素养在课程的教育改革、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变革、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小学科学教学应切实贯彻核心素养培养理念,使其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阵地。

参考文献:

[1]刘大华. 激发小学生科学兴趣,育探究精神-浅谈小学科学课的核心素养[J]. 教育科学:全文版, 2016(12):156.

[2]张红霞. 兴趣激发探究探究获取真谛--浅谈小学科学课中探究兴趣的培养[J]. 山东青年, 2014(4):25.

[3]刘伟勤. 论科学领域下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科学教学研究[J]. 新校园:阅读, 2016(2:59).

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转型;小学语文

一、核心素养的理性辨识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小学语文培养核心素养,是对教育方针中所确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

党的教育方针可以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进而贯彻到各学段,体现到各学科,最终落实到学生身上。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用于指导人才培养具体实践。

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再转型

“课堂革命”要求从课堂的战略地位与现实课堂的问题出发,确定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一切从学生出发,我们做任何工作必须考虑学生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发展不发展,这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必须建立教是为学服务的理念,所有的教必须服从服务于学,构建一个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行动模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转型顺应了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为了更好地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转型,必须加大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力度,运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以及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基本技能。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每一名语文老师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起着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纽带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中的重点。

1.必要的语文知识学习

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知识是一定得教的,但教什么,如何教,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其变迁基本上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双基是外在的,主要是从学科的视角来刻画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素养是内在的,是从人的视角来界定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三维目标是由外在走向内在的中间环节。这就需要由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只有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才能够实现教育对人的真正的全面回归。在课堂上,我给自己确立的准则是:以学定教,少教多学,先学后教,教学合一,教学相长。这样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让学生深度学习,有利于学生成长。

2.丰富的语言积累

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背诵精彩篇章。把国学经典教材作为校本教材的一部分,让学生每天诵读,让每周汇报成为制度。学校每个班都建立了图书角,有学生互相交流的书籍,有学校征订的课外书籍,有香港知行集团赞助的书籍。课上课下我鼓励孩子们积累好词好句,积累名篇诗文。

3.熟练的语言技巧

这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求学网、朗读、默读、说话、听话、写话、作文等基本技能。在课堂内外使用工具书已经是孩子们养成的习惯,我着重培养孩子们默读、感情朗读、口语交际、写作的能力。在课堂上给时间给机会让孩子们充分地读、大胆地说、自由地辩,然后水到渠成地写。

4.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些好习惯包括自己查工具书、不动笔墨不读书、认真听讲、书写整洁等。

5.深厚的文化素养

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使其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培养其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使其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6.利用媒体资源,激发创作热情

每次习作,选择部分同学的作文面批精改,字斟句酌地对孩子的习作进行润饰,然后鼓励他们向学校广播站、校报甚至其他媒体投稿,参加各种征文比赛,或者上传到自己的空间。我也同时将这些好的作品上传到家长QQ群和互联网上进行交流展示。孩子们很重视这样的机会,他们往往会把这样的机会视着一种荣誉而对老师充满亲近之情。这样的举措使孩子们写作的兴趣更加浓厚,会愿意主动去写更棒的作品。这样,学生的写作欲望被充分激发,会让创作成为自发的行为。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基于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实际的再创造。改变当前课程标准以内容为主线的模式,创建以核心素养为纲的现代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既是一门学科对人的核心素养发展的独特贡献和作用,又是一门学科独特教育价值在学生身上的体现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是课程标准的“魂”,课程标准因此有了“人的身影”,课程标准和W生发展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余君,林宜锋.以图为媒,有效构建低年段写话指导策略[J].小学语文,2017(3).

[2]朱鹏宇.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7(9).

?S 一、核心素养的理性辨识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小学语文培养核心素养,是对教育方针中所确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 党的教育方针可以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进而贯彻到各学段,体现到各学科,最终落实到学生身上。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闹泄鄄忝嫔钊牖卮稹傲⑹裁吹隆⑹魇裁慈恕钡母本问题,用于指导人才培养具体实践。

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再转型

“课堂革命”要求从课堂的战略地位与现实课堂的问题出发,确定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一切从学生出发,我们做任何工作必须考虑学生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发展不发展,这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必须建立教是为学服务的理念,所有的教必须服从服务于学,构建一个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行动模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转型顺应了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为了更好地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转型,必须加大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力度,运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以及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基本技能。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每一名语文老师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起着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纽带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中的重点。

1.必要的语文知识学习

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知识是一定得教的,但教什么,如何教,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其变迁基本上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双基是外在的,主要是从学科的视角来刻画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素养是内在的,是从人的视角来界定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三维目标是由外在走向内在的中间环节。这就需要由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只有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才能够实现教育对人的真正的全面回归。在课堂上,我给自己确立的准则是:以学定教,少教多学,先学后教,教学合一,教学相长。这样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让学生深度学习,有利于学生成长。

2.丰富的语言积累

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背诵精彩篇章。把国学经典教材作为校本教材的一部分,让学生每天诵读,让每周汇报成为制度。学校每个班都建立了图书角,有学生互相交流的书籍,有学校征订的课外书籍,有香港知行集团赞助的书籍。课上课下我鼓励孩子们积累好词好句,积累名篇诗文。

3.熟练的语言技巧

这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求学网、朗读、默读、说话、听话、写话、作文等基本技能。在课堂内外使用工具书已经是孩子们养成的习惯,我着重培养孩子们默读、感情朗读、口语交际、写作的能力。在课堂上给时间给机会让孩子们充分地读、大胆地说、自由地辩,然后水到渠成地写。

4.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些好习惯包括自己查工具书、不动笔墨不读书、认真听讲、书写整洁等。

5.深厚的文化素养

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使其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培养其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使其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6.利用媒体资源,激发创作热情

每次习作,选择部分同学的作文面批精改,字斟句酌地对孩子的习作进行润饰,然后鼓励他们向学校广播站、校报甚至其他媒体投稿,参加各种征文比赛,或者上传到自己的空间。我也同时将这些好的作品上传到家长QQ群和互联网上进行交流展示。孩子们很重视这样的机会,他们往往会把这样的机会视着一种荣誉而对老师充满亲近之情。这样的举措使孩子们写作的兴趣更加浓厚,会愿意主动去写更棒的作品。这样,学生的写作欲望被充分激发,会让创作成为自发的行为。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基于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实际的再创造。改变当前课程标准以内容为主线的模式,创建以核心素养为纲的现代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既是一门学科对人的核心素养发展的独特贡献和作用,又是一门学科独特教育价值在学生身上的体现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是课程标准的“魂”,课程标准因此有了“人的身影”,课程标准和学生发展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4篇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规定了基本的“底线”素养的要求,学校在达到了“底线”要求的基础上,必然要根据自身的文化传统、现实状况和未来追求,对学校教育核心理念、育人目标进行提炼升华和创造性转化,从而找准学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侧重点和着力点,彰显办学特色。

重庆市大渡口区实验小学秉持“启迪智慧,化育生命”的办学理念,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提出了培育“外健内慧的智慧少年”这一育人目标。学校致力于孩子良好身体素质的训练、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学科知识的教育和天下为公、勇于担当、敢于开拓的公民意识的唤醒。期待“实小”孩童经过六年启慧教育的浸润,具有以下素养结构:生命健康、品德修养、人文审美、语言表达、学习能力、认同理解、科学探究、自主创新。这一素养结构,既体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又体现了学校“启慧教育”的办学特色。

以核心素养为统领推进学校课程建设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课程设计的重要依据和出发点。学校的课程建构应该基于核心素养的要求,在研究学生需求、教师专长、学校已有的文化传统和家长与社区独特性的基础上,对课程结构和内容进行重新建构。大渡口区实验小学通过学科间的课程资源整合和学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的跨界整合,打造基于“校本化”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体系,包括基础性学科课程、发展性综合课程、拓展性特色课程与创造性活动课程四个部分。

基础性学科课程

基础性学科课程是根据国家课程计划确立的标准要求相对统一的课程。基础性学科课程是学校启慧课程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基础。其具体课程内容为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美术、音乐等,侧重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及学习能力”的养成。

基础性学科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重点在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与启慧课堂文化培育方面。学校以“一个支点,四个方向”为途径,实现课堂形态的变化。一个支点是明确学科核心素养,丰富启慧课堂的认识。四个方向指:一是对国家课程标准的二次解读,提炼本课程所指向的核心素养和具体目标;二是根据课程所要达成的核心素养和具体目标,开发和整合各门基础性学科课程的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三是对课堂结构的调整和改革,进一步理清和优化教与学的关系;四是积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作用,促进课程、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

发展性综合课程

发展性综合课程是学校根据启慧教育的核心理念,结合国家课程标准自主设计、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是对基础性学科课程的必要补充,也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整合科学与综合实践活动为启慧科学实践课程,侧重于学生“科学探究、自主创新”特质素养的养成。

学校建设了以模拟生态园和实景生态园为主的科学实践活动基地,通过启慧科学实践课程、物联网未来课堂、创客教育、“互联网+个性化学习”等平台,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与交流平台,发展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学生每期都有连续一周的时间在科学老师的带领下深入生态园中,观察动植物生长、体验农耕文化、了解生态文明、开展探究学习,综合运用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与困惑,从而获取成长体验、感悟生命真谛。

拓展性特色课程

拓展性特色课程是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开设的能直接反映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课程,它是彰显学校育人目标特色的主要载体。其具体课程内容为中华武术、管乐、彩泥陶艺课程,侧重于学生“生命健康、人文审美”特质素养的养成。

学校从启慧教育理念出发,结合办学传统,将中华武术、管乐、彩泥陶艺等课程进行系列化设计,努力打造启慧课程的精品,更好地彰显启慧教育“健体、尚美”的内在品质和特色。

例如,中华武术课程将武术普及训练与体校专业训练相结合,做到学习和训练两不误,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可。学校武术队连续多年获得重庆市青少年武术锦标赛团体总分第一名。

创造性活动课程

创造性活动课程是学校为达成育人目标而统整、完善的各种主题式活动,它包括经典阅读、四大节日(奇思创意节、缤纷艺术节、阳光体育节、美文美读节)、学生社团、体验式德育活动等。创造性活动课程是学校育人目标达成的重要补充,主要侧重于学生“品德修养、语言表达、认同理解”特质素养的养成。

创造性活动课程统领了学校的主题教育活动、实践体验活动与学生社团活动。主题教育活动包括学校德育活动中的三大典礼(一年级新生入学礼、三年级国旗护旗礼、六年级小学毕业礼),两次评比(星级儿童评选、感动实小榜样少年评选)与年级德育专题教育活动等;实践体验活动包括校内四大节日活动与校外实践体验活动;学生社团活动通过组建校级、年级两个层面的学生社团,开展符合学生需求的数学文化、武术、绘画、电脑、科技、阅读、书法、演讲等活动。

核心素养视野下的课堂文化实践

大渡口区实验小学立足学生核心素养,打造符合学校“启慧教育”核心理念的教学文化。学校以市级重点课题“启慧课堂文化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证研究”为抓手,各学科课堂教学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地而展开。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晰了启慧课堂基本要素,从启慧课堂教学文化、启慧教学行为与启慧教学评价三方面着手展开课题研究,以求证课堂教学文化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间的联系,通过启慧课堂文化的打造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5篇

摘 要 2016年随着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框架的出台,我们已经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什么是核心素养,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现在哪里?本文通过文献综述,论述了核心素养的定义,并研究了体育学科中如何结合核心素养进行教学与评价,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发展,以期为一线的小学体育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小学体育 教学与评价 学生发展

我们的教育已经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作为一线教师应站在学校和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的实际需求。站在国家“立德树人”要求的角度,考虑如何进行改革教学方式,体现学科独特育人价值。明确体育与健康学科最有价值的核心素养有哪些?重视教材中最有价值的内容。关注体育学科的性质、特点与关键能力。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在不同学段或水平上的表现特征是什么?有哪些成分和维度构成。学生在学科核心素养上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怎样的?创新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的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以前课改只制定了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没有提出学生核心素养概念,尽管提出了学生素养问题,但对素养的要求分散在各个学科中。这样,对人的培养目标过细过碎,导致目标模糊不清。因此,我们只有高屋建瓴地把握育人目标,理清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才能纲举目张地指导和实施教育。

一、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义及内涵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P键能力。对于体育学科而言核心素养是指那些一经习得便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的,并且具有较高稳定性、有可能伴随一生的素养。其内涵包括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品质:自我认识、自我约束,阳光向上,抗拒挫折;良好的品德:责任;向善。

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体育运动能够促进大脑功能的发展,通过增进大脑供氧,使人们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其次,体育培养社交能力,包括团队合作、公平竞争、尊重规则、尊重对手,以及遵守纪律,这些都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中国,通过体育运动培养社交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学科中的具体化,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学习该门学科后所形成的能力和品格。

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要求

(一)发展学生运动能力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的要求,实施学科育人,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根据国际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体育学科的特点和三维健康观,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作为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在接受体育与健康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终身体育和健康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这些能力和品格对于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未来实施终身体育具有重要作用。为培养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和促进学生健康与全面发展发挥独特的作用。

(二)提高学生健康行为

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关键。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校内外的体育锻炼,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逐步形成锻炼习惯,掌握健康技能,学会健康管理;情绪稳定、包容豁达、乐观开朗,善于交往合作,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强;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改善身心健康状况,提高生活和生存能力。

(三)提升学生体育品德

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促进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中自尊自强,主动克服内外困难,具有勇敢顽强、积极进取、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能够正确对待比赛的胜负结果,胜不骄、败不馁;胜任运动角色,表现出负责任的行为;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行为。

三、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评价

核心素养研究是一种持续的多学科、多领域协同研究的集成,历来受到国际教育界的关注。时代要求人要能适应急剧变化发展的社会,人只有具备了核心素养才能适应。核心素养对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教育后所需要达到的能力和素养作出了规定,也就是对于教育结果进行了规定。在日常的教学中必须加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与全面发展。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重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喜爱。注重学生运动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建立多元学习评价体系,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核心素养是衡量教育质量,促进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依据。

在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指导下,考察学生是否达到体育学科所规定的能力或素养,可以用以检验和评价教学效果和学习结果,同时也可以用以衡量教育质量,优化体育教学的评价模式。核心素养的制定以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为导向,能够指引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核心素养并不满足于制定学生已有的学业能力水平,还包括放眼未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