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产业的内涵

体育产业的内涵

体育产业的内涵

体育产业的内涵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涵;探析

On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modern occupation education system

Xu Mei, Guo Hebin, Zhang Junru

1.Northern Beij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e, Beijing, 410004, China

2.Beijing education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 100031, China

Abstrcat: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odern occupation education system, has become the core proposition that our country vigorously develop the occupation education and occupation education needs study seriously and think deeply in the future ten years. However,what is the Chinese modern occupation education system? What i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hina modern occupation education? Construct the problem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modern occupation education system must solve.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is problem from the ideological state of our modern occupation education connotation of the system.

Key words: China modern occupation education system; connotation; analysis

1 相关概念辨析

“内涵”亦称“内包”。概念中所反映对象的特有属性。(《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 221页,2002年1月)“内涵”这一词汇具有两个最主要的义项,一是指:一个人的内在涵养、修养;二是指:概念中所反映对象的特有属性。笔者所指“内涵”属于第二义项,即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特有属性。要论及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首先必须认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概念,因为“内涵”和“外延”是一个概念中必不可少的两项内容。例如:“商品”的概念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中,“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 “商品”这一概念的内涵。虽然事物的特有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但它本身并不是内涵;只有当它反映到概念之中成为思想内容时,才是内涵。

“现代”即当前我们所处的现在这一时代。(《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 846页,2002年1月)以下所讨论的职业教育体系是指当前我们所处的“十二五”时期的职业教育体系。关于“何为职业教育?”,理论界有不同的界定,按照目前通用的划分方法,职业教育分为广义职业教育和狭义职业教育两种类型,广义职业教育是指包含职业启蒙教育、职业准备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的 “大职业教育”;狭义的职业教育专指面向职业的教育;我们所论述的职业教育是指融合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大职业教育”。“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如:理论体系、语法体系、工业体系等。(《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 658页,2002年1月)所论述的“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指由职业教育相关要素相互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2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概念和内涵

由于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直接推动力,职业教育的发展逐渐走出“低等教育的阴影”,越来越受到企业、社会、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为适应经济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要求,以及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上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并给予了有力的宏观政策保障。

2002年8月24日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力争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05年11月8日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06年周济在教育部年度工作会议上指出: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改革中不断发展。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计划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在吸取国外主要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有益经验的基础上,以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以国家相关教育文件为指导,试图对“什么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问题作出回答,并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进行归纳。

笔者认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指:以终身教育和以人为本理念为指导,以适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标准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为时代特征,以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有机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融通、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互相渗透为重要结构特点,以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为根本价值取向,以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个领域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及完善的法律体系为保障,以培养现代化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促进社会发展为根本任务,融合了学校职业教育、社会培训职业教育、企业职业教育等各类职业教育类型,达到世界水平,有中国特色、开放、独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

根据内涵和外延的辩证关系、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内涵的分析、国家十二五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指导精神,现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概括为“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

3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涵剖析

3.1 适应需求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目标以及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现状,笔者认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设置的前提、要求、主要功能方面来讲,必须具有适应“五化”要求、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满足人们接受职业教育和社会发展需求三个方面的内涵。

(1)适应“五化”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将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处于“五化”同时推进并深入发展的过程中。为促进职业教育适应“五化”发展要求,教育部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2]5号)进一步指出:“当前,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深入发展,步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必须从中国现实国情出发,必须适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时代要求。”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五化”需求的适应主要体现在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和培养标准要与五化保持一致,使人才培养适应“五化”要求。

(2)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职业教育是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区域经济发展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职业教育发展也会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职业教育应该首先为本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因此,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也必将具有区域差异性,职业教育体系内部所包含的职业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级别也应该根据区域发展需要而有所不同,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必须适应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3)满足人们接受职业教育需求

由于职业教育是以人为本、面向人人的教育,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社会发展,因此,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所包含的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必须能满足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这不仅包含目前以初中后、高中后为起点的中等、高等职业教育(职前教育),还必须包括再就业人员需要的职业技能教育、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所需要的职业认知教育、在职人员需要的职场提升教育等适合各类人群所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从而满足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使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一种终身教育体系。因此,满足人们接受职业教育需求成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内涵之一。

3.2 有机衔接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机衔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各构成要素、各级各类职业教育要有机衔接、融会贯通、实现互认互补机制;二是,职业教育体系与当前的社会体制、产业体系、文化体系、其他教育体系有机衔接。

(1)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各要素有机衔接

由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终身教育理念和以人为本为指导,因此,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一个能满足所有人接受职业教育需求的教育体系,该体系应该涵盖满足不同层次人职业教育需求的职业教育类型,这些教育类型之间要有机衔接,消除目前我国中高职发展“断层现象”(中高职发展脱节、重复教育)、职业教育的“断头现象”(高职升本科途径狭窄,使高职教育成为终结教育)、学校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职业教育各自为政现象,完善现有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达到世界水平、具有中国特色的“大职业教育体系”。

此外,一个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应该包含职业教育模式、职业教育理念、职业教育标准、职业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对象、职业教育机构等要素,而且,由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所涵盖职业教育类型的多样性、层次性差异,各类职业教育构成要素也具有差异性,因此,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更应该注重各类职业教育要素之间的衔接和协调,使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理念、模式、制度、标准有机衔接,实现互补。

(2)职业教育体系与其他体系的融通

由于职业教育是与社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因此,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与中国特有的国情相结合。首先,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首先应该与当前产业发展体系相衔接,因为职业教育体系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促进社会发展,所培养人才能否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是检验该教育体系是否完善的标志之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的融通,体现在各级各类职业教育能否适应不断更新的产业体系提出的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职业教育的类型、级别要根据产业体系的调整而调整。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的对接,即职业教育与企业用人标准、与岗位职责、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三对接”。其次,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必须与国家现行法律体系、政治体系、文化体系相融通,遵循现有社会文化、政治体制对职业教育的规范,寻求法律、法规的支持。

3.3 多元立交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多元立交内涵”主要表现在职业教育类型及层次的多元立交上。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建立同一层次不同类别教育学历相互转换、不同类别不同层次教育学历相互对接的机制。如,中等层次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可以转换,任何中等层次的学历证书可以与任何教育类型的高一层次教育自由对接,使求学者可以依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报考任何一类高等教育,在客观上真正打通中等和高等层次人才成长的多条道路。即在职业教育体系的纵向上,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内要基于终身教育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体系内各要素协调,构建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为一体的高职教育体系。横向上,应围绕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定位对不同层次、类型人才需求,与其主动对接,合理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注重各级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形成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融通、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互相渗透、融合终身教育理念、多元立交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蒋旋新,蒋萌.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涵与特征研究[J].成人教育,2010(8):17-20.

[2] 蒋旋新.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历史基础与发展趋势研究[J].职教论语,2010(7):85-87.

[3] 欧阳育良,戴春桃.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科技版,2004(1):58-61.

[4] 周建松.关于全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7):74-76.

[5] 苏敏.关于建立健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理论经纬.2010(13):4-8.

[6] 马树超,范唯,郭扬.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若干政策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12):1-6.

[7] 何文明.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思考[J].理论经纬,2010(13):9-12.

[8] 陶红,梁煜锟.论适应广东“双转移”战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09(6):10-13.

[9] 范唯,郭扬,马树超.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J].管理观察,2012(1):23-27.

[10] 叶沈良.构建新型职业教育体系的几点设想[J].职教通讯,2003(4):21,52.

体育产业的内涵范文第2篇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its basic task is to train high-quality and skilled talents. Training objectives should be applied as the main line, and it should design students' knowledge, ability, quality structure and training programs to strengthen practice teaching. With the principle of "the purpose of service, the employment oriented" ideas, it should constantly strengthen the connotation of specialties, teachers team construction and system innovation.

关键词: 职业教育;发展方向;项目教学;内涵建设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development direction;project teaching;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9-0276-02

0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新学科、新课题等不断涌现,在现实社会发展中,既需要一大批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规划设计的学术型人才,更需要一批在生产第一线从事制造、维修、管理、营销及技术服务等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正是一种适应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但高职院校的培养教育却与社会需求有脱节现象,造成一种学用分离状况。如何缩小高职教育和企业用人之间的差距,加强内涵建设,将是高职教育目前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

1 反思高职教育现状,转变认识观念

由于现实中存在“重学轻术”的传统观念,且在教育体制上也存在着鄙视职业教育的行为,同时高职院校几乎处于最后录取批次,再加上目前本科类高校极速扩招,导致高职院校生源整体素质差。因而也使人们自然形成一种偏见,普遍认为“只有高考成绩差的学生才去上高职院校”,久而久之职业教育生源报到率每况愈下,且生源质量越来越令人担忧。另外,高职教育现状总体上还是沿袭学科型模式,课程设置上主要分基础课、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课及专业拓展或选修课等;教学方式主要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教学主要以教师演示为主,学生仅处于观察或模仿阶段,与真实的动手操作有一定的差距,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岗位操作。

以上这些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都成为高职教育的诟病,使之成为创新高职教育模式的思想障碍,极大地制约了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能人才“摇篮”的主渠道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来转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对高职教育形成正确的认识。同时加大技能型人才的宣传力度,实实在在提高适应我国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培养群体的社会地位,多宣传技能型人才的事迹及贡献,同时也要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待遇;其次要认识到技能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对社会是同等重要的,两者是缺一不可的。

2 探索高职教育改革新模式

首先应根据社会经济的现状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整合高职教育资源,协调高职院校之间以及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打造高职教育的品牌,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求高职院校教育主管部门转变思想,把教师培训的重点由学历补偿转化为更新专业知识、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和提高学术水平方面上来。建立适合职业教育院校的能力考评制度,以促进高职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把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作为高职院校办学的重之中重,在课程设置上必须重视理论知识与经验技术的结合,要做到加大实验、实习与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实践环节学时数占总学时数的比重达到50%以上。

除了不断完善现有的校内外教学实训实践基地建设之外,还需要创办校办产业作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一部分,并承担主要的实践教学的任务,通过生产这条线把实践和技术研究与开发任务贯穿始终,作为教师和学生思维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场所。同时,校办产业的生产利润能为实践教学和科研提供重要的支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家教育部竭力推荐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最受追捧的一种教育方式,它特别强调“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着力培养学生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四方面的能力。基于这种认识,国内职业院校开始尝试探索“项目化教学”。它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主要的区别表现在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操作为中心。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把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

采用项目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注重掌握方法的意识和创新意识。在布置任务后,教师不限定实现任务的方法和思路及完成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仅仅提供完成任务所需的素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学生发挥想象力和自由创作留有充分的余地。

3 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是内涵建设的主体。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立足点和根本要求。所谓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就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知识和人才支持。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内涵发展就是在对自身准确定位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并体现出教育的功能和人文的精神,通过挖掘现有潜力,优化教育结构,提高内部效率,最终提高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以此来推动其持续、健康、科学、和谐发展,这已成为现在和将来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点。高职院校要实现质量立校,就必须凝炼特色。特色是质量的基本内涵,质量是特色的体现;有特色才有质量,有质量必然有特色。

开放办学、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有力体现。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质量不仅仅在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多少,更在于实践技能应用程度的高低。学生要在学习期间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并形成熟练的实践技能,光靠课堂理论教学是不行的,必须加强实践实训教学环节。

加强实践教学,就要让学生真实、直接接触相关的生产设备,到实际岗位上“真刀真枪”地训练或操作。高职院校必须以开放的胸襟,广泛与企业合作,一方面借助企业的设备和场地弥补实践教学条件的不足,另一方面借助企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实践课指导教师队伍中。同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把企业的车间连同生产线一起迁入校内,实现生产和教学同步进行、企业和学校互惠双赢。坚持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拓展开放式办学空间,实现校内互通、加强校企合作、扩大校际交流,走开走活一条开放式办学之路,有效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4 结论

总之,高职教育的内涵是动态的、发展的,积极探讨适应社会需要的适用型、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明秋,董连平.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2011,7.

[2]彭齐林,彭桂香.新时期高职内涵建设路径探析[J].职教论坛,2011(32).

[3]赵岩铁,赵磊.关于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思考[J].职业技术,2011(5).

体育产业的内涵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内涵建设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中职学校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学生规模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然而,随着学校招生规模和在校生数量的不断扩大,生源潜力越来越小,招生竞争空前激烈,中职教育主要以外延发展为主的模式受到了挑战,一系列新的矛盾相继出现:一方面,生源总体素质下降,学生管理难度增加,教育教学有效性不高,人才培养质量下降,毕业生的社会适用性评价变差。另一方面,上述现象又使社会对中职教育的信心产生动摇,人们对中职的评价基本上没有太大的提升。更严重的是,在一些地区中职教育甚至沦为“二流教育”,只要经济上有解决的可能,哪怕中考分数再差,绝大多数家长都不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入中职,以至于有学者发出“莫让‘贫穷二代’现象在职校蔓延”的呼声。

因此,除了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加大投入,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广泛实行免费职业教育,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之外,改变发展方式,走内涵发展道路,也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对于中职学校而言,抓好内涵建设,促进学校发展更是在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做强做优的战略方向。

一、了解内涵建设的概念,思考学校的发展方向

内涵建设和外延发展是一对相应的概念。外延指的是适合某一概念的一切对象和事物,因而学校外延发展的主要特征是扩大办学规模,包括招生规模、设备规模和校园校舍规模等,即通常所说的“硬实力”。内涵则是反映于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因而学校内涵建设的主要特征是提高办学质量,包括师资质量、教学质量和管理质量等,即通常所说的“软实力”。显然,“硬实力”不易打造,需要足够的财力投入,但“软实力”的提升更难,不仅需要学校练好内功,而且还要持之以恒,勇于创新才能实现。

对于中职学校而言,抓内涵建设的本质就是抓办学质量,让“硬实力”和“软实力”比翼齐飞、相得益彰,达到较理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所学校的办学方向,是内涵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所以,中职学校应细致分析当地的产业情况和用人需求,认真思考学校的发展定位,精心提炼学校的办学理念,从而确定学校内涵建设的具体目标。

惠州工业科技学校近年来把服务惠州及珠三角高度发达的电子产业作为重点,提出了“办学为工业立市服务,育才为中国制造添砖”的宗旨;把坚守“工科特色”作为品牌打造的核心,提出了“工科文化立校”的战略;把办学质量建立在“工科素质”的测评机制上,提出了“人―机―企两两融合水平”的素质要求和“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两相适应”的教学要求。由此形成的内涵建设思路,得到了教职工和企业的认同,也收获了“软实力”不断提高的成果,在财政投入增长不大和办学场地有所制约的条件下,学校从创建“广东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到“广东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一路高歌,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二、根据内涵建设的内容和学校实际选择发展的突破口

从内涵建设驱动力的角度看,可利用创建省重点学校、国家重点学校和示范校等契机作为突破口来实现内涵发展。事实上,许多中职学校内涵建设的启动都是从创建高等级学校开始的,因为各级各类等级学校的评估指标体系,对一所学校应有的丰富内涵作了明确详尽的描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正是学校评估工作的意义、出发点和归属点,创建迎评就成了内涵建设的载体。

从内涵建设的本质来看,可立足于提高办学质量,围绕学校办学理念来展开。在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落实校园文化引领作用、再造教育教学工作流程、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打造专业群教学高地、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材内容、推行先进教学方法、强化科学管理手段和实行德育模式创新等一系列环节上下功夫。显然,这时推动内涵建设的载体便是阶段性的工作目标。学校实际、创建目标和工作载体不同,决定了内涵建设的复杂性、艰巨性和灵活性,关键是要找准突破口,以一力之功取破竹之势,带动内涵建设的逐步推进。

前几年,为了落实市政府部署的“中职学校二次创业”的任务,我校在成功通过“国重”评估之后,将内涵建设作为着力点,制定了创建“部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目标,提出了我校二次创业的思路:以管理稳校、以特色立校、以质量强校、以锦标荣校、以创新活校。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学校选定“锦标荣校”和“创新活校”作为内涵建设工作的突破点。因此,我校从2007年起,狠抓第二课堂的活动组织,立足用好现有教学设备,使教师技能的训练和学生技艺的培训规范化、常态化。我们将比赛项目与相应技能课程的教学内容组合起来,调整教学进程,保持教学秩序的基本稳定,把迎接比赛夺取锦标的愿望与促进教学的目标并归合一,备赛与教学相得益彰。学校连续多年夺得市级竞赛工科类项目的绝大多数金银奖项,在省级竞赛中也多次获得过金银铜奖,点亮了“工科特色”的光环,促进了专业建设的水平,带动了学生管理工作,提高了办学的软实力。目前,我校已有“数控加工与模具制造” “电子信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应用”三个省级重点专业,有“机电技术应用” “会计电算化”和“汽车维修”等众多市级重点专业,专业群覆盖了电子产业的主要用工岗位,大大增强了我校的竞争力。

“创新活校”是以创新运作机制、创新工作思路来谋求学校在财力投入有限的前提下不断发展。一所学校有了活力,就有了再发展的驱动力,从这个角度看,创新其实是内涵建设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今年的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大会都发出了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号召,以先进的观念和科学的方式进行制度创新,已是中职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我校通过观念创新,实现了发展目标从追求规模大校向创办质量强校的转变;实现了品牌建设从追求平均优势向打造专业制高点的转变;实现了特色构建从追求传统评价向对接企业需求的转变;实现了制度设计从约束限制、问责惩罚到鼓励创新、规范引导的转变;实现了学校资金运作模式从节俭维持到适度超前投入的转变。

三、遵循内涵建设的规律,快速提升办学水平

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其内涵建设是有层次性的,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顶层层级,解决学校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它指的是办学目标体系,包含办学模式、学校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和运行机制等。在这个层级里,学校和用人单位根据产业需要共同确定培养目标,是办学目标体系的核心,左右着其他办学要素的选择。

第二是中层层级,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它指的是内容方式体系,包含人才培养途径、教育教学手段和教育教学内容等。在这个层级中,教育教学内容是内容方式体系的核心,它由课程系统和教材知识系统构成,是职业人和社会人的素质培养基础,左右着内涵建设的实效。

第三是底层层级,解决由谁培养和怎样完成培养任务的问题。它指的是保障体系,包含师资队伍、干部队伍、基本条件、管理制度和评价方式等。在这个层级中,师资队伍和干部队伍是保障体系的核心,因为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影响源,学生职业技能的习得往往需要为师者的口传身授,其教学能力和实操能力就显得尤为关键。人的因素第一,制度靠人设计、管理靠人施行、教育靠人评价、条件靠人完善,因此,师资队伍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是内涵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中职教育的实践中,从顶层设计着手抓办学目标体系构建,从实施层面入手抓内容方式体系创新,从工作部署着眼抓保障体系完善,就是内涵建设的规律与逻辑思路。我校的内涵建设正是如此,在明确办学理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坚持“工科素质”和工科特色的办学方向;抓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形成了“工科专业突出工(工艺训练)、非工专业联系工(工厂业务)、课程重构盯紧工(工作岗位)、教师业务强调工(工厂经历)”和“课程安排双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工厂实际,生产体验结合教材内容)、教师上岗双进入(教师下工厂,师傅登讲台)、品行养成双轨制(校园教育轨道,企业教育轨道)、技能评价双考核(考核操作过程的工艺习惯,考核操作结果的精准水平)”等有效措施,快速优化了育人机制;抓工作落实到位,突出队伍建设,提升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中层干部的执行力,打造了一支能在艰苦条件下在教学中出成效、在竞赛中出成果、在教育中出成就的教师和干部队伍。

总而言之,不管内涵建设的领域多宽广,内涵建设的项目内容多丰富,学校的现实状况多复杂,沿着这一思路向纵深发展,中职学校内涵建设必见成效。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工业科技学校)

参考文献:

[1]朱孝平,张晓丽.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生源状况的比较―― 一个区域性的分析样本[J].职教论坛,2010,(30).

体育产业的内涵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

质量

内涵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1-0025-03

在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中央明确提出了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赋予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就是坚持走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正确道路,推动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能力的提升。

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概念

第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对马克思“扩大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发展和运用。“内涵”和“外延”是一对逻辑学概念,人们通常用它来定义一个概念的本质属性和数量范围。马克思首次将它们用于政治经济学领域,用来描述扩大社会再生产的两种基本形式。在《资本论》(第二卷)中,马克思深刻指出:“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资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内涵上扩大。”不难推出,不论外延上的扩大还是内涵上的增加,对于社会生产来说都是一种增长、成长和发展。所不同的是,外延式发展主要依靠增加人力、增加投资、增加材料、扩大生产场所来实现,是一种粗放型发展模式;而内涵式发展强调的是依靠技术进步、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效益,是一种集约型发展模式。这两种发展方式本无所谓优劣,它们的存在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在其工业化初期,外延式扩大再生产是其必然的选择;但当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经济规模充分扩张、资源约束到难以为继的时候,就必须转向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第二,党中央关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论断,是针对传统上我国高等教育以扩大规模为核心的外延式发展方式提出来的。它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重视高等教育内部潜力的发掘、结构的优化和素质的提高,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高等教育自身的需求。这种发展方式有三个特点:一是比以往更加注重质量的发展。高等教育只有量的扩张而没有质的提升,是粗放的和缺乏竞争力的;只有提升了质,量的发展才会更加具有效益。二是更加彰显实力加特色的发展。如果一所学校没有特色,它就难以准确定位,在它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就难以形成重点,也就难以取得关键性突破。三是强调不急功近利,注重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克拉克·科尔曾做过一个统计,在1520年前西方国家建立的机构中,目前仍名实俱存的尚有85个,其中70个是大学,其余15个是教会或议会。这充分说明,高等学校的生命力具有超越社会制度的稳定性。任何追求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短期行为,都不能保证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就是要实现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一是在发展动力上,由主要依靠办学经费的增加、国家政策的推动,向主要依靠国民旺盛的求学意愿、高等学校内在发展需求的拉动转变;二是在发展途径上,从主要依靠学校数量的增加和招生规模的扩大,向主要依靠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及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转变;三是在办学要素的配置上,由主要依靠物质条件的改善,向主要依靠教师素质的提高、教育内容和手段的优化、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转变。只有明确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含义、特点和实现途径,才能增强我们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二、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意义

首先,转变发展方式,是各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面临的共同问题,提高质量是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二战”以后,特别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规模扩张是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在这个阶段,许多国家都采用增加投入的方式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以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文化水平提高的需求。但在80年代以后,世界各主要国家都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目标的时代。1999年,欧洲29个国家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共同提出“博洛尼亚进程”(Bologna Process),从而在欧美掀起了新一轮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浪潮。今年年初,欧盟委员会又公布了“全民伊拉斯谟”(Erasmus for All)计划。这是一项涉及教育、培训、青年和体育领域的全新计划,其内容包括“欧洲透明度工具”(学分转换积累制度、学位学历资格框架等)、跨国研究、高等教育领域的“博洛尼亚进程”和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的“哥本哈根进程”等,旨在推动欧盟范围内的学生流动、项目合作和政策改革,强化项目之间的系统性影响,发挥教育对经济与就业的促进作用。这些动向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目前,我国正处在世界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同样也面临着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教育质量的艰巨任务。只有立足我国实际,认真吸取发达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坚持不懈地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避免掉入质量下滑的所谓“高等教育大众化陷阱”,避免重蹈他国的覆辙,维护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态势。

其次,转变发展方式,是建设有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强国的现实要求。十提出建成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依据,就是要在2012年全面建成高等教育强国。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成就了高等教育大国的百年梦想,迈出了由人口大国转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性一步。而我国继实施高等教育“211工程”、“985工程”之后,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得到加强,缩小了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但是,从总体上看,与高等教育强国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决不是个别指标的突破,也不是个别高校的一枝独秀,而是办学水平的全面提高。具体说,就是要通过近10年的努力,在我国形成一个布局、层次、类型和学科结构优化,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各类高校相互促进、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拥有一批重点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具有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建设好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学科研队伍,从而形成一个多样化、多层次、多类型、开放式的高等教育体系。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核心是提高质量,基本途径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此,《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去年出台的《高教质量三十条》也明确要求:提高质量,必须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我们只有在这样总要求、总目标下谋划本地区、本部门的发展战略,协调自己的行动步骤,才能将我们的工作纳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正确轨道。

第三,转变发展方式,是解决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突出问题的根本措施。在世纪之交,我国持续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在不长的时间里一举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这种依靠扩大规模发展高等教育的方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其所带来的学校债务沉重、贫困生增多、办学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特别是这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上升为一个公众普遍关注的严重社会问题,不断曝光的考生“弃考”现象说明,一些学生和家长对大学的兴趣和热情已经减退。教育质量下滑的问题一再受到公众的质疑和诟病,大学的形象和公信力在人们心目中已经下降到一个危险的境地。当然,把这些全部归因于“扩招”是不客观、不科学的,但传统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导致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失衡、质量标准混乱则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国家重点高校除完成各种国家重点建设任务之外,常出于各种原因而涉足一般的职业教育和成人学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术声望;一批地方高校在某些不适当的指标甚至政府“政绩工程”的引导下,盲目追求所谓“世界一流”、“国内领先”,把研究生学位授予点的获得与建设作为主要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科生培养;而一批高等职业学校鄙薄职业技术教育,盲目追求本科教育层次,热衷于学校的提格和“升本”,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和发展的方向。这些现象的存在,导致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层次和质量标准的模糊不清和严重趋同化。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等学校在不同层次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三、推动我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设想

就我省来说,应当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要优化调整高校的布局和定位。根据我省实际,今后原则上不应再上新的高校,而要立足于办好现有的每一所高校。按照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高等职业学院等不同类型,完善高校分类管理体系,帮助高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做好中长期发展规划,引导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我省的“985”高校、“211”高校和省重点建设高校,应当致力于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退出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其他本科院校也要调整办学结构,扩大应用型本科教育规模;高职高专院校则要坚持职业教育特色,不单纯追求升格“升本”,而要在打造特色,搭建打通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立交桥”方面下功夫。

二要加强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今年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及其《设置管理规定》,对指导我省高校优化调整本科专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以落实新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规定为契机,组织我省高校对现有的本科专业点进行对照整理,推动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要通过这次学科专业的优化调整,淘汰一批严重重复设置、招生困难和就业前景较差的专业,重点建设一批特色优势重点学科群和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超前部署一批与我省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及与社会建设和民生发展相关的学科专业,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新兴学科的培育与成长,增强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我省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契合性。同时,要创新学科专业建设模式,成立学科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推动相关部门、行业、企业的专家参与咨询和论证,逐步克服高校在专业学科设置上的盲目性和滞后性。

三要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水平。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教育规划纲要,落实全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高教质量三十条”和“2011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精神,建立和完善我省及各高校的配套措施,形成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国家、省、高校三级政策体系。坚持以推行“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为引领,支持本科专业综合改革、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加强大学生创业示范校或创业基地建设,资助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体育产业的内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内涵建设;专业教师职责;教学教研;考核激励机制

当前,高职院校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正面临着从扩大办学规模向提高办学质量、加强内涵建设的转变。内涵建设又称“软件”建设,包括办学思路与定位、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及教学资源、校内外实训实习体系、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产学结合与产学研合作办学机制等。高职院校要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首要任务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条件等专业建设都以教师为主体,能否提高师资队伍素质,调动和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主动性,是搞好内涵建设的关键。

一、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新兴专业较多,加上因规模扩张需要,新进教师占整个师资队伍比例超过60%,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少;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比例比以前增多,但专业完全对口的少;中低级职称多,高级职称少;女教师多,男教师偏少;理论型教师多,双师型教师少;从校门到校门的多,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少;缺乏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还未能形成一支强有力的教学科研团队,教师队伍整体教学科研水平偏低。

2 教师对自己职责认识不明。在传统观念影响下,有些高职教师仍只将课堂教学当成自己的主要职责,认为专业建设是院系和专业负责人的事,与普通教师联系不大,甚至有的教师直言当初选择教育行业是图当教师只上几节课比较轻闲,不关心本专业招生就业情况,不愿意参加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研究,更不想参加生产实践及带学生顶岗实习。

3 教师考核激励机制不适应。有些高职院校仍以教学课时数作为教师考核的杠杆,以发放课酬作为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手段,这种考核激励机制是与规模建设下引导教师多承担课堂教学任务相适应的,不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工作生活质量等问题,不利于引导教师参与专业建设、教研科研。

二、高职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性决定了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与中学教师、普通高校教师有不同的素质要求。除了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较强的教学能力外,还须具备以下素质:

1 开拓创新能力。专业内涵建设要求高职教师能按照职业能力,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教材改革,开发出新的教学体系和新的课程内容。这要求专业教师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能探索高职教育新理论,熟悉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的要求,及时获取所教专业领域内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并经过选择、提炼后,及时有机地融入教学之中。

2 专业实践能力。高职教育要求有一定数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教师实践能力要求高,教师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在生产第一线解决有关技术方面疑难问题的能力,能在生产现场动手示范,指导学生掌握生产技能,并具有开发新项目、从事科研和技术服务的能力。

3 人际交往能力。高职教师除课堂教学外,还需带队参加生产实践,对外联系实习就业单位,必须有一定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应善于处理与实习就业单位的合作关系,善于处理学生实习中的突发事件,善于借鉴和学习同事的知识和专长,在参与学校专业合作开发、课程开发、形成优秀教学团队等方面发挥更为有益的作用。

三、内涵建设下加强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

1 制定高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调整师资队伍结构。针对师资队伍现状,高职学院应制定师资队伍建设长期规划,重点抓好师资队伍结构调整:把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明确规定专业课教师必须具有一定年限的实践工作经历;确定每一个专业应有的教师比例和职称结构,使其与相应的课程结构比例相匹配;确定合理的学历、经历结构,做到既有高学历的教师,同时也有从事专业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和一定数量的社会兼职教师。引进教师时注意和原有师资队伍相匹配。

2 重点抓好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梯队建设。专业带头人的水平代表着学校在某专业的水平,拥有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有利于提高学院的声誉和知名度。要从师德品质、学历、实践经验、教学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科研水平等方面制定名师标准,选拔和培养自己的教学名师。设立专项经费用于骨干教师队伍和学术梯队建设,以提高学术水平和知识创新能力。同时组织教师积极参与新知识、新工艺的学习。结合专业建设,让骨干教师承担学校的教学研究和改革、专业改造、科技创新和课题开发等方面的工作,造就一批在本校、本地区、本省乃至全国的专业带头人。

3 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对直接从高等院校分配来的青年教师,安排他们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工程实践和专业技能培训,使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安排教师参加校内实验室、实训中心建设,在实践中提高;组织教师轮流去院办产业、实体挂职顶岗工作;引导教师从事科研攻关、产品开发、技术服务工作,为企业和社区服务,实现校企合作、互利互惠的目标,也促使他们提高开拓创新能力,在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上不断成熟完善。

4 明确内涵建设下的高职教师职责。高职院校教师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适应由规模到内涵建设的转变。要搞好专业内涵建设,高职教师工作职责应不限于课堂教学、校内实习实训教学,还要指导管理学生校外顶岗实习,关心本专业招生宣传,对外联系实习、就业单位,指导学生就业;做好就业单位回访和市场调研,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特点和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根据市场的需求创造性地进行课程建设,开发新课程,整合教学内容,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及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定,开展教学研究,以科研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