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高考改革的利弊

新高考改革的利弊

新高考改革的利弊

新高考改革的利弊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考试作弊;教学管理;高等学校管理

作者简介:刘西(1989-),女,贵州盘县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李佳孝(1949-),男,四川宣汉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四川 南充 637009)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3-0123-02

一、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研究概况

1.研究文献的分布

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的研究文献颇多,笔者于2012年9月1日在CNKI上,对2008~2012年有关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期刊论文进行查询,以“主题”为检索项,以“大学生作弊”为检索词,共有期刊文献472篇;以“篇名”为检索项,以“高校作弊”为检索词,有165篇。检索结果按年分布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关于“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2011年后,更是出现了研究的热潮,这与教育部更加重视对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治理,下发有关制止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法规有一定关系。笔者根据相关性原则,从中选取30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期把握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2.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关于“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的研究视角大多为教育学视角、心理学视角和管理学视角。如《大学生作弊动因及应对路径分析》一文从教育学的视角分析了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及教育策略;张春娟、卢愿清的文章《“坦然”作弊:大学生作弊的道德心理研究》则从心理学视角探讨了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动因;《浅谈大学生作弊与高校考试改革》是从教育管理改革的视角研究应对措施。另外,周海涛、蓝石的《中美大学生对作弊态度和看法的比较分析》还从比较教育学的角度来讨论高校大学生作弊。在研究方法上,以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为主,其中使用问卷调查、进行量化研究的有12篇,其余18篇论文都是用理论思辨的方法,对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的质化研究。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现状研究

《高校学生考试作弊成因及对策》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考试作弊也呈现许多新的特点”。一是考试作弊队伍不断扩大,用考试作弊的方式以求得好成绩是学生的一种普遍心理。“2008年,浙江大学的冯利君对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15所不同层次院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45.4%的大学生有过作弊经历。”[1]二是考试作弊手段隐性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现阶段大学生的作弊行为主要有打小抄、利用电子通讯设备、雇佣“”替考等多种方式。[2]三是考试作弊环节渗透性不断增强,以及考试作弊监督呈现放松的趋势。[3]尽管教育部已经出台多部法令来遏制考试作弊,但是考试作弊行为仍然层出不穷。[4]四是大学生不同的年级、专业、性别,考试作弊的频率也会不同,[5]特别是对待考试作弊的观念发生转变,由原来认为作弊可耻到现在能够接受,这是极其危险的。

2.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危害研究

考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考试作弊对高校教学管理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极大。一是考试作弊导致评价信息失真,影响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考试作弊影响了学校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查,教师不能根据考试发现的问题改进教学,学校不能根据评价结论监控教育质量,从而给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6]二是考试作弊违背教育公平,影响良好学风的形成。三是考试作弊扭曲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社会诚信建设。

3.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产生的原因研究

(1)大学生的负面心理影响是考试作弊的主观原因。大部分学者认为,一些不正当心理是导致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主要原因。“考试作弊这种不良行为,是众多的心理原因作用的结果。”[7]如投机心理、侥幸心理等。“有些学生成绩本来很优秀,但是看到周围同学通过考试作弊超过自己,心理极其不平衡。在这种不平衡心理的作用下,他们在考试时也进行作弊。”[8]无论大学生是出于好奇心,还是受到不平衡心理等的影响,可以看出,大学生作弊心理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2)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是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外部原因。《大学生作弊动因及应对路径分析》等6篇论文的作者都认为,由于社会欺骗、造假行为等不良风气四处蔓延,使大学生诚信观念也受到社会大环境极大的负面影响,从而造成高校大学生认为考试作弊与社会上的投机钻营、贪污受贿相比,根本就理所当然。此外,还有学者提到“基于青年的气质和性格特征,大学生考试作弊不是先天所赋,很可能是后天的环境氛围在青年个体社会化进程中没有获得较好的影响所致。”[9]所以,社会的不良风气对考试作弊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4.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对策研究

(1)加强诚信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荣辱感和诚信观念。大部分研究者都认为,诚信教育是预防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根本措施。只有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才能从源头上有效防止和减少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失范行为。加强诚信教育,一是要“把诚信当作一种信仰,加大诚信教育在终身教育中的比重,并通过报刊、电视等媒体开展宣传,让整个社会都重视诚信教育,都来开展诚信教育。这样,长时期量的积累就一定能达到我们所需求的质的改变。”[9]二是要把诚信教育与平时思想品德教育紧密结合。三是要发挥我国诚信教育的传统优势。卢愿清、侯晓晖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的强项与优势。要充分发挥和利用这一优势资源,让其在解决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10]

(2)转变考试观念,改革高校考试制度。转变考试观念,改革考试方式方法可以有效地预防大学生考试作弊。一是正确认识考试的功能。考试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发现教学活动的不足,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参考。因此学者们特别强调要科学解释分数,淡化考试成绩在学生综合考评中的比重。二是要改革考试内容。“改革考试内容,就要确立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考试导向功能,改变当前考试内容多为记忆知识能力考察的倾向,使考试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促进学生积极、理性、健康思维品质的形成。”[11]三是要创新考试方式,提倡考评方法多元化。除了笔试外,可以采用讨论、答辩、操作性测验等方式。如《浅谈高校考试作弊现象的成因及对策》、《高校学生考试作弊成因及对策》、《论大学生考试作弊的防治》中都提到过。

三、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尽管五年来,在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的研究中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加强对考试作弊的理论研究、追问考试作弊的深层次原因、对考试作弊进行系统治理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一是要寻求治理考试作弊的理论支撑。现有的关于考试作弊问题的理论研究文章比较少,对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实证基础上。主要是对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现状、原因、对策的研究,即使个别文章涉及到理论问题,也只是停留在理论本身的介绍,没有将这些先进理论与我国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治理很好地联系起来,使得目前的研究理论高度不够。二是要挖掘考试作弊的深层次原因。已有研究大多只分析了大学生考试作弊的表面原因,如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生自身的客观原因等,缺乏对大学生作弊的深层次追问。正是由于对考试作弊的深层次原因研究不够,才使得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治理成效甚微。三是要探讨考试作弊的系统治理策略。已有的关于高校大学生作弊对策的研究有两方面的问题:首先从某一个侧面来探讨应对策略,缺乏对考试作弊的系统思考;其次提出的对策太过理想化,可操作性不强。

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研究者应该加强对考试作弊问题的理论研究,运用多种方法去挖掘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根源,认识综合治理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规律,探索建立“教育—监督—惩处”为一体的治理机制,通过社会、高校、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增强治理效果,逐步消除到最终根治高校大学生作弊现象。

参考文献:

[1]张玉虎,卢旺.大学生考试作弊动因及应对策略[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4).

[2]张艳萍.大学生作弊动因及应对路径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

[3]牛欣欣,桑艳艳.管理视觉下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8,(21).

[4]杨帆,王健,尹景玉.浅谈高校考试作弊现象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9,(6).

[5]王嘉毅,卫士军,邵青山.西部某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现状调查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12).

[6]李金苹,苗一梅,廖常规.大学生作弊现象分析及对策[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8,(1).

[7]汤小红,孙银莲,邓健.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因素分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

[8]胡胜良.如何规避大学生考试作弊[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9]韩岁娟.大学生作弊现状分析与对策——以西部某高校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5).

新高考改革的利弊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化;考试;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042-01

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职业技术院校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快速的更新,教学方式也取得了全新的变革,在职业技术院校的考试管理中,以网络化的计算机考试模式为基础,通过强化过程性考核、提升题库建设和尝试互动性极强的考试模式等途径,大大加快了职业技术院校对考试系统的有效管理。

一、传统考试管理的弊端

职业技术院校传统的考试方式主要采用试卷笔答、人工阅卷、人工登分的形式,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弊端,具体体现在:

1、考试规模大,试卷数量多。每次考试结束后,教师都要一题一题、一页一页地去评卷,通常按照时间来计算的话,一个教师在一天只能判五十几份,后期判卷由于阅卷教师疲惫,很容易对阅卷质量产生影响;

2、判卷存在一定的主观意识。虽然每套试题都有一定的准确答案,但是由于判卷教师在理解和认知上的把握不同,往往同样一张卷纸,A教师可能会给满分,B教师可能会给5分不等,主观意识的参与很容易导致判卷尺度不严谨,不公正;

3、人工操作效率低。无论是判卷还是核分、登分的过程,传统的试卷考试都是需要人工开展的,但这种人工操作不仅效率低,还容易造成人为出现现错登、漏登不良影响的出现,甚至造成“冤假错案”也在所难免,考分问题就会影响到考试质量,进而影响教学的质量。

二、信息化考试改革的具体措施

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从考试成绩中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面对以上分析的职业技术院校传统纸质考试弊端来看,改革考试管理势在必行,职业技术院校领导应该紧随时代的发展步伐,利用信息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对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进行有效的改革和提升,从而提高考试工作效率,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重视计算机网络考试模式的开展

职业技术院校可以利用广域网远程解决考试试题库数据的传输,利用局域网上的考试平台进行考试,再利用广域网传输考生答卷数据。同时摒弃传统的统考形式,而是要采用不同的考试规模,实现个性化考试,如“即报即考模式”、“统考模式”、“日常考试模式”和“在线考试模式”等,打破必须在规定的相同固定时间段考试的束缚。

2、提倡选取客观试题考试内容

职业技术学院在改革考试内容中,要大力提倡选取客观试题开展考试,通常客观试题主要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学生只需按照自己的思考判断对相应的机读卡填涂正确的答案即可,客观试题的好处在于足够的题量可以有效避免考试作弊现象的发生,考生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偷着看书、看资料,监考变得容易起来,有利于考风考纪建设。

如果在个别考试内容必须要有主观题的话,可以采用主客观题分离的试卷,通过笔试与口试相结合、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理论性考试与实践性考试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丰富信息化考试改革的内容,不仅减少人工操作,提高效率,而且还能更全面的检验到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3、光标阅读机提高判卷效率

职业技术学院采用信息化的考试模式,无须组织教师阅卷,解决了阅卷教师不足和人为因素影响的问题。同时在阅卷过程中,采用光标阅读机,大大的提高了阅读的公正性和效率。根据每台光标阅读机(理论阅读速度为大于4张/秒)阅卷统计,阅一份试卷(两遍、含辅助时间)平均用时约4秒钟,用一台光标阅读机阅读1万份试卷需要11小时,以20万份试卷为例,用四台台光标阅读机(8人),仅需7天(8小时)时间。同时光标阅读机直接接入教务管理系统,无须再录入成绩(登分),既节省了登统时间又避免了前述的错登和漏登问题。

结论:信息化背景下的考试改革完全摒弃了传统的纸质化考试的弊端,对于职业技术院校来说,计算机的网络化考试形式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来随考、考后即可知道成绩,摒弃了传统的、主观化的判卷,让职业技术院校在考试管理上不但提高了效率,而且还降低了考试成本。对此,提升考试信息化水平是考试形式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戚志明.信息化背景下的开放大学考试管理改革初探[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5年03期

[2] 谢毅敏.学生需求视角下的网络形成性考核平台优化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11年12期

新高考改革的利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刑法修正案(九) 国家考试作弊 诚信精神

一、国家考试作弊行为入刑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

建国以来,教育改革长期处于我国改革的重要地位,教育改革中贯彻的原则就是考试公正。考试是一个国家人才鉴定的重要方式,也是社会竞争的一个重要的体现。人们通过入学考试获得教育机会,是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通过入职考试的方式来得到劳动就业的机会,是就业机会的公平;通过国家类资格认定的考试来获得国家认可,则是国家许可的公平。如果有人通过虚假的方式,以不正当的手段通过考试,则破坏了考试竞争的公平性,破坏了考试的严肃性以及公正性,一旦作弊风气大开,则会破坏整个社会的公平公正。所以,国家考试作弊行为入刑能够有效地惩罚考试作弊者,从而维护社会公平公正。

(二)有利于社会诚信精神的构建

诚信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老生常谈的话题,考试制度讲究诚信考试,要求考试者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刻苦学习,努力拼搏,在考试中收获,获得一定的结果或利益。但如果在考试中有考试者违反诚信原则,通过投机取巧的方式通过考试,则会损害秉承诚信考试考生的合法权益,也会使考试者怀疑考试制度的公平公正性和考试诚信精神。这就需要严惩国家考试作弊分子,重新构建考试制度公平公正性,树立人们的诚信精神。

(三)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

入学考试往往关系着个人的受教育权利。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受教育的权利。面对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入学考试就是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如今,冒名上大学,替考等行为,导致了投机取巧的人得到了更好的教育资源,而真正努力的人却失去了受到良好教育的权利。所以,国家考试作弊入刑能够有效地打击考试作弊者,避免冒名,替考等不公平、不公正的事件发生,间接地保护了公民的受教育权。

二、国家考试作弊行为入刑合理性

考试行为中的诚信问题以及作弊问题,一般来讲应属于道德范畴,作弊行为会影响到作弊者的荣誉。在以前,院校通常采取通报批评的办法来制裁作弊者,意在使其得到精神上的道德上的制裁,让作弊者能够改过自新,重新树立诚信精神。道德约束无疑是社会运行中最良好的状态,但是道德约束也存在其固有弊端――缺乏强制性。但是刑法作为国家强制力的体现,从其诞生开始就具有鲜明的特点――较高的强制性。众所周知,刑法是对公民合法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火墙”,它不能够随意的适用。国家考试作弊行为入刑是否违反了刑法的谦抑性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国家考试作弊行为已经达到了入刑的必要程度。我国在西周时期,统治者们就总结出了根据国情来调整刑罚的政策,后人总结为“刑罚世轻世重”理论。如今,我国的国家考试作弊行为频发,已经达到了道德无法约束的地步。例如2013年高考之际发生的湖北钟祥三中的围堵事件,就是因为考场中的监考老师严格进行安检收缴了学生的通讯工具和作弊仪器,导致学生的作弊行为无法得逞,引起了考生及其亲属的不满。但在此事件之前,湖北荆门市就已经抓获了一批集团作弊团伙,并抓获了犯罪嫌疑人9人,没收了一批作弊仪器。湖北教育考试院也通报了在2012年高考违纪作弊学生的处理情况:共查处违规作弊考生145人,1名考生因参与集团作弊团伙而被停考三年。如今,国家考试作弊已经不是个人行为,其背后是有组织有预谋的集团作弊团伙,其性质非常恶劣,已经达到了道德无法约束的地步。这种情况下,就不仅需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更需要的是刑事制裁来惩罚集团作弊团伙、预防国家考试作弊行为。因此,国家考试作弊行为入刑具有合理性。

三、组织考试作弊罪条款完善的探讨

(一)刑事制裁要注重教育

刑法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对犯罪者进行教育和改造,使其不在犯罪,从而起到从根本上遏制犯罪行为。刑法修正案(九)对于国家考试作弊行为采取了一刀切的做法,对作弊行为采取了严厉的制裁。但是,笔者认为,刑事制裁只是一种手段,其最终的目的在于教育感化,使人们树立诚信考试的观念,维护考试的严肃性以及公正性。我国应当明确的界定考试作弊的一般违法行为以及犯罪行为的明确界限,切不可违背刑法的谦抑性。同时,注重对犯罪者的教育,促使其重新树立诚信精神,从根本上遏制考试作弊行为的发生。

(二)身份犯的从重处罚

如今,很多国家考试作弊的案件中有政府官员、教师、监考老师的介入,甚至掺杂着行贿受贿的问题。这种行为是对国家考试制度严重对破坏,会对社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对于这些有着特殊身份的犯罪分子要区别对待,刑法应当对这些身份犯设置从重处罚的条款。促使有着特殊身份的工作人员格尽职守,遏制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犯罪主体应包含单位

作弊器材的制作需要大量的社会资源,往往是由单位来进行作弊器材的生产与销售,单位进行组织作弊的行为其危害比个人实行作弊行为更加恶劣,所以我国对于作弊罪应加入单位犯罪的犯罪主体,来更好地维护国家考试制度,打击犯罪。

四、结语

国家的考试制度影响到了国家的人才选拔,也影响到公民的受教育权利,所以国家考试制度对社会的运行至关重要。面对如今考试作弊愈演愈烈的情况,我国积极应对、适应国情,将考试作弊行为入刑,弥补道德约束固有的弊端。相信在此之后,我国会严厉的打击国家考试作弊行为,建立起一个公平公正的考试制度,唤起公民心中的诚信意识,遏制考试作弊的行为。

参考文献:

新高考改革的利弊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程机械管理;考核方式;教学改革

传统的课程考核往往是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利用一份期末试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检验。另外也可以通过考核督促学生加强课程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传统的考核也基本达到了考核的目的,但也暴露出一些弊病。为了使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符合企业需求,适应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其中考核改革更加迫在眉睫。目前,已有很多教育工作者在这一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有了职教云课堂,为考核方式改革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1传统考核方式的利弊分析

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两部分,即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平时成绩主要是对学生的考勤、课堂表现、作业等方面的一个综合评价,占总成绩的30%;期末成绩主要是通过一份考卷来检测学生对课程所涵盖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其权重占总成绩的70%。这种成绩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的基本情况。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①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比例差距较大,学生对平时成绩重视程度不够,然而教学质量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因此需要重视教学过程考核;②学生考前疯狂突击复习,知识掌握属于短暂性掌握,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将所学知识技能淡忘,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③考试时间的短暂限制了考核内容不能够对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和能力目标达到全覆盖,因此卷面成绩不能准确客观反映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④教学过程中总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而卷面成绩不能准确反映教学的薄弱环节,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2考核方式改革

通过传统考核方式的利弊分析,结合职教云课堂的利用,本文以《工程机械管理》课程为例,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力求能够更加全面和客观地评价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情况。改革的思路如下:(1)注重过程性考核成绩:首先,增加平时成绩的组成,除了考勤、课堂表现及作业情况外,增加线上学习互动时间的考核,激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积极主动学习,完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其次,在课上加强线上学习效果的抽查考核,使线上学习真实有效。(2)增加过程性考核次数:把课程内容按项目分为八个项目,进行八次项目考核。通过八次考核,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经常复习、持续积累,避免了学生考前突击复习现象;将一次期末考核变成了八次项目考核,考核知识点覆盖更加全面;通过每个项目的权重不同,体现内容的主次及重要程度;通过项目考核成绩可以反映出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薄弱环节,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通过以上改革,基本解决了传统考核方式的弊病。(3)去掉期末考核。具体方案如下:①总评成绩=平时成绩×30%+过程性考核×70%;②平时成绩=(考勤成绩+课堂表现+作业+线上学习)÷4;③过程性考核成绩=Σ(项目成绩×项目权重)分八个项目进行考核,每个项目的成绩权重按照课时比例进行赋值,详见表1.

3考核改革实践总结

通过对两届学生的考核改革实践,发现:(1)因为去掉了期末考试,所以学生学习感觉少了一个潜在压力,所以学习时心情比较轻松,但为了保证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必须加强对教学过程控制和监督,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实施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加强教学过程的要求和过程考核。(2)过程考核次数多,考核知识点几乎全面覆盖所有知识点和能力目标,每次过程考核对学生所学知识起到了及时巩固的作用。(3)学生对大量知识点的学习不再是集中在期末考试前,而是分散在了平时,所以掌握效果较好。(4)分项目考核,便于教师从宏观上了解每个项目的教学效果,为以后教学工作的改进提高提供了参考依据。

新高考改革的利弊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大学生考试;考试作弊;类型;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针对不同的考试作弊手段种种

考试作为学习效果和资格水平的评估检测方式,在古今中外的学业评估、官员选拔、职员聘用、升学、晋职以及工作评价等过程中广泛使用,在教育、社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高等教育领域,考试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深刻地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育的发展[1]。在目前形势严峻的史上最难就业季,大学生所面临的各种考试从其目的性来看,除了为取得学历学位所必须的课程考试之外,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入职考试。大学生参加课程考试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毕业证、学位证,进行入职考试的目的是为进入理想的行业工作做准备,当然,大部分大学生只有先毕业才能就业。而对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有的学校将其与学生的毕业证、学位证挂钩,有的学校并没有作要求,但用人单位却将其作为招聘人才的条件,因此,其到底属于课程考试还是入职考试,只是认识的不同,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不管是课程考试,还是入职考试,其考试形式、难易程度、学生对其认识及思想重视程度,都会影响考生作弊的动机和行为。

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的浸染、滞后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影响、不合理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引导等都可能导致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出现[2],但考试作弊的危害性是不容置疑的。考试作弊破坏考试公平、侵犯其他学生的利益、损害学校的声誉、降低高等教育的公信度,甚至造成学风、教风、政风、世风的浮躁与恶化,因而应该引起高校、教育者、受教育者、家庭等多方面关注。2008年,浙江大学的冯利君对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15所不同层次院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45.4%的大学生有过作弊经历[3]。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趋于普遍日益成为共识,作弊的方式也多样。传统的作弊手段主要包括偷看、夹带、传递、刻桌印/手记、代考/替考、违反考场纪律、手机作弊、换卷及其他类型,这些传统的作弊手段主要存在于大学生的各种课程考试中。学生用这些手段进行课程考试作弊最直接的诱因是他们能够运用这些手段很容易找到试题答案。而与之相对应的入职考试,从考试的环境、方式、内容等方面来看难度都大于课程考试,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手段也趋于隐性化、智能化,通常使用磁共振耳机、骨感耳机、针孔摄像头等先进的作弊器材与外界传递试题及答案来完成作弊过程,当然,这些现代作弊手段使用成本高,但“收益大”,所以,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冒此风险。总之,高校大学生针对不同的考试采取不同的作弊手段:相对容易的课程考试,较多地体现传统作弊手段的“单打独斗性”;相对有难度的入职考试,较多地采取现代作弊手段,体现其协同趋势。

二、高校对学生不同的作弊手段采取对策

大学生课程考试的出题、考试、阅卷和成绩登录等环节主要由学生所在的学校组织,高校在遏制考试作弊的行动中更具主动权。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剖析大学生作弊的动因,提出了各种应对大学生课程考试作弊的对策,普遍认为高校应从以下方面来使学生不想作弊、不用作弊、不能作弊、不敢作弊: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改善考试体制,完善评价体系;加大监察力度,加强监考培训;规范考试制度,严肃考风考纪[4]。上述对策建议的落实都会使得考试作弊问题得到改善,但大多涉及相关各方的思想问题,更具长远意义,很难“立竿见影”。加强诚信教育只是预防作弊的辅助手段,不可能杜绝作弊,而且当作弊带来的收益大于其风险时,诚信教育就会显得苍白无力。通过提高惩罚力度也不可能解决问题,因为无数实践已经证明,无论处罚多么严厉,带有侥幸心理的应试者大有人在[5]。改革考试方式涉及教学改革的推进,更是战略工程。所以,从课程考试学生利用偷看、夹带、传递等传统作弊手段的特点来看,加强监考能使问题得到最直接的、最有效的改观。但从制度层面来看,严密的组织工作让试图作弊者无机可乘才是解决作弊问题的关键,就这一点而言,入职考试的很多做法值得借鉴。

与课程考试相比,大学生入职考试的组织更为严密,这体现在试题的应用性和综合性、考号生成的随机性、座位编排的技术性、监考培训的重视性、防弊技术的先进性、阅卷及成绩登录的保密性等。尽管这些入职考试在考前、考中、考后等环节的组织更严密,但各种电台、网站频繁曝光的“高科技”作弊器材见证了这些作弊手段的隐蔽性、智能性、协同性,这些现代化作弊手段使用范围广、影响大,甚至可以异地操控,其危害不容忽视。其中最常见的是考场内外的协同。考场内外协同作弊是一种组织结构复杂的作弊形式,它由三个环节组成,即试题获取、答题和传送答案,试题从考场内到考场外、答案从考场外到考场内的传送过程主要是使用经过高科技包装的橡皮、圆珠笔、眼镜、钱包、隐形耳机等作弊器材通过无线微波视频、音频来实现。这种作弊手段的隐蔽性往往使监考人员很难发现,所以,实践中主要通过使用屏蔽器拦截、干扰作弊信号的传递。屏蔽就是对两个空间区域之间进行金属的隔离,以控制电场、磁场和电磁波由一个区域对另一个区域的感应和辐射。屏蔽技术是在普通非屏蔽布线系统的外面加上金属屏蔽层,利用金属屏蔽层的反射、吸收及趋肤效应实现防止电磁干扰及电磁辐射的功能。高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效防止了现代化作弊手段危害性的蔓延,但随着作弊技术和作弊工具的日益先进,我们的防弊技术需要不断更新。

【参考文献】

[1] 刘朝亚,王润孝,支希哲.以优化课程考试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1.3.

[2] 安玉发,郑培爱,卢兆彤.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成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3] 张玉虎,卢旺.大学生考试作弊动因及应对策略[J].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4).

[4] 裴丹红.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及防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2).

[5] 游兰菊.考试及成绩管理过程中的防协同作弊技术及其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