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高考改革趋势

新高考改革趋势

新高考改革趋势

新高考改革趋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考 命题 素质 招生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教育本位思想已为人们所广泛认同。而中考(含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作为高中入学的主要依据,深受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近年来,教育部推出了一系列中考改革措施,淡化了学业考试分数,重点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从根本上打破了应试教育的怪圈,对我国的基础教育真正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大有裨益。因此,本文通过分析2010年中考的新动向、新趋势,希望对未来基础教育考试的走向有所借鉴。

一、降低命题难度,提高命题质量

中考命题是中考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它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既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又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淡化考试的选拔功能,2010年的中考进一步降低了命题难度,着重考查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情况。如2010年大连、重庆、贵阳等市的中考政策都明确提出学业考试的难度系数须控制在0.7,避免“偏、怪、繁”的试题。又如2010年佛山市英语中考试卷便将阅读题拆分为两节,一则降低难度,二则也利于培养学生快速阅读与获取信息的能力。

不过,虽然中考命题的难度降低,强调其基础性,但这并不代表命题质量下降,根据目前中考命题的新动向来看,命题质量仍在逐步提高,充分体现了时代性、应用性等特点。在时代性方面,命题强调贴近社会实际,注重创新,如在2010年广州化学中考试卷中便引入了“广州亚运会”“西南旱灾”“世博”等颇具时代特征的内容。在应用性方面,命题强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2010年重庆物理中考试卷中便引入了“重庆二环高速路通车”问题。

二、深化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效性

虽然中考命题朝难度低、质量高的趋势发展,但仍以“分数”为指标,根本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因此,中考改革于2005年推行了综合素质评价,即初中毕业生不仅要取得相应的学业考试成绩,还须达到相应的综合素质评价等级,才能被相应的高中录取。综合素质评价有效缓解了“分数”带来的压力,有利于将应试教育真正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但是,由于综合素质评价的标准在实际中较难操作,多数地区的综合评价都流于形式,从而丧失了其实效性与价值性。因此,2010年中考的新动向、新趋势便是进一步深化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效性。当然,目前也有很多地区采取了一些措施以深化其实效性。一是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除了教师、学生外,还应调动考生家长、家长代表、其他社会人士的积极关注与支持,从而使综合素质评价更具客观性。二是构建问责机制,通过对事关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执行的所有部门、个人建立明晰可操作性的问责机制,向政策执行不力的部门或个人追究责任,以此杜绝综合素质评价的表面化、形式化。

三、高中招生制度多元化

从以分数为唯一依据,再到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纳入高中招生的主要依据,高中招生制度已日渐多元化。此外,2010年陕西高中招生改革意见还明确提出,将体育与健康考试成绩达到C级以上也作为招生的必备条件,这又可谓是高中招生制度的一大突破。总之,为了既把握和顺应社会需求,又遵循教育规律,目前高中招生制度已朝更多元化的方向和趋势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1.综合评价与择优录取

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1)规定考生在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上的最低标准,然后按学业考试成绩择优录取;(2)在学业考试成绩相同的情况下,差额选拔时再依据综合素质评定的结果进行择优录取。

2.推优评价模式

具体是指根据国家课程改革中有关评价、招生的要求和精神,制订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对应届初中毕业生在校三年的表现进行综合素质评定,推荐一定比例的优秀学生免试进入高一级重点高中学习的一种招生改革模式实践研究。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中考改革所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认为2010年中考的新动向、新趋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降低命题难度,提高命题质量、深化综合素质评定的实效性、高中招生制度多元化”。中考改革的目标是推动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均衡发展,但在改革的进程中难免会遇上各类问题的干扰。不过,这些新动向、新趋势也预示了只要通过教育部门、学校的不断努力,中考必将成为真正有力激励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机制。

参考文献:

[1]高凌飚.关于中考改革方向的思考.人民教育.2008.(2).

[2]费银海.关于淡化、改革中考的思考.新课程学习.2009.(4).

新高考改革趋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税收政策变迁;宏观调控

一、中国税收制度的变迁

历经30年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的税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税制改革进程大致可以划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的税制改革(1994-2000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期的税制改革(2001年至今)两个阶段。为了更好的发挥税收调节作用,中国税制仍处于改革和完善过程中。需要转变观念,完善体制建设,为促进企业的发展做一个基本保障。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税制改革

1992年,中共第十四届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要求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税收制度。原来的税收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税负不公平;国家和企业的分配关系不规范;个人征税难以发挥税收政策对居民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地方税收体系不健全,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和管理权划分不合理,不利于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中国的税收制度与税收国际惯例尚存在较大的差距,不利于中国对外开放的开展。此外,税制建设缺乏总体规划,税制结构总体上比较松散,甚至存在相互矛盾的问题。

为解决税制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问题,此次税制改革指导思想是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分配关系,强化税收组织收入和宏观调控功能,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税收体系。通过此次税制改革,新税制在财政收入制度方面基本上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我们需要转变经营发展方式,增加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经营能力的持续提升。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期税制改革

经过1994年的重大税制改革和近十年的逐步完善,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税制框架。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宏观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以及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税收制度与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发生了新的矛盾,因此,新一轮的税制改革势在必行。我们需要转变经营发展方式,增加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经营能力的持续提升。

在本次税制改革中营业税改增值税(以下简称“营改增”)、资源税改革、计划征收环境税等税改措施因尚处于研讨阶段或相对实施时间较短等原因,预计将对我国“十三五”计划及电网企业经营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因此进行简述。

1.自2012年开始的“营改增”

自2011年9月8日,同志进一步指示:“增值税扩围改革事关重大,试点方案亦应统筹考虑,以利逐步扩展。”后,我国营业税改增值税正式拉开序幕。本次营业税改增值税涉及范围包括: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截止2014年12月底,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铁路运输和邮政业营改增试点。本次“营改增”既有利于打通增值税抵扣链条,降低企业税负,促进第三产业提升竞争力,也有利于发挥增值税的交叉稽核功能,改善整体税收环境。进一步推进企业的发展。

2.符合发展需要的资源税改革

2011年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作出修改,新条例自2011年11月1日起施行。新条例中规定在现有资源税从量定额计征基础上增加从价定率的计征办法,调整原油、天然气等品目资源税税率。暂行条例的修改意味资源税改革向全国推广的进程有望加快,对于完善税制、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节能减排、扩大财政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有积极意义。实施从价计征将大幅提高石油、天然气行业的资源税成本,相关板块估值将受到冲击,这一影响将较为长远。

3.逐步规划中的环境税

金融危机开始后,现有的产业结构改革迫在眉睫,加之国际社会的压力,我国加快了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和速度。现有产业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大,加大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迫在眉睫。这时候出台一部税收法律来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辅助就因而当之。至此,环境税应而出之,2008年初,国家的多个相关的部门就调研我国坏境税的相关工作,到2010年7月份,环境税的初稿已经形成,在2010年8月4日,国家相关部门,环境税的征税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个阶段的成果。随之,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环保部将向国务院提交环境税开征及试点的请示。随着环境保护措施的不断出台,环境税开征可能性日趋提高,这也进一步改善了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未来企业发展有一个进一步的推进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中国税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我国税制改革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国情政策、发展目标不同,呈现出税改背景、目标、内容和方式都不尽相同的特点。通过对我国税制改革的回顾,可预判新一轮税制改革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

(一)税制改革兼顾效率性和公平性趋势

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我国税制改革需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提高税收效率、效益的基础上,寻求税制改革在效率与公平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因此我国税制改革将呈现兼顾效率性和公平性趋势。

(二)税制改革逐步国际化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税制改革需逐步与国际税制接轨,即充分考虑税制改革目标,同时又要借鉴国际税制经验,注重税制国际化与税制本土化的融合统一。目前我国正在推行的营业税改增值税、减少各种税收优惠等税改措施,正是我国税制改革国际化的体现。因此,我国在增值税方面的改革正是与国际税制接轨的重要措施,同时又能逐步满足WTO国民待遇原则。

(三)税制改革法制化趋势

从邓小平同志领导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税法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整个税收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体税法基本统一,已具备了通则性的税收程序法。整个税收体制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税收体制逐渐得到完善,整个税法改革步伐越来越快。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探索,实行市场经济与依法治国已成为当代中国的两大主题。税收和法制是相辅相成的,中国的国家政治、整个社会和我们的实际生活时刻都被中国的税收法制化影响着,随着我国的社会法制建设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推进,税收政策手段的运用、税收管理的加强都需要采取法律的形式,税收法治已成为新时期治税的主旋律与基本规律。

(四)税制改革与经济发展的统一性趋势

税制的改革是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变化而变化的,税制的变革需要按照国家的发展形势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同时期的国家的经济效率和经济结构等的变化都会影响和决定的税制的结构。会影响到税制发展的程度,因此税制改革与经济发展具有统一性趋势。

(五)税制改革的连续性与税收负担的稳定性趋势

我国税制改革在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保持改革连续性、连贯性的基本要求下,为防止税制改行为短期化而产生的负效应,需要保持税收负担的稳定性。由此可见,我国税制改革保持连续性和税负稳定性趋势将一直持续。

三、中国税制改革发展趋势对电网企业的影响

结合上述税制改革发展趋势预测,中国税制改革对电网企业将产生以下影响:

(一)逐步减轻电网企业税收负担

整体而言,中国税制改革发展趋势有利于电网企业降低整体税负,改善财务状况,增加现金流量。根据以往的税制,存在重复征税现象,增加企业经营成本,而在 “营改增”后,电网企业能够减少支付相关重复征税的税额,改善公司盈利状况,提升电网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能力。转变经营发展方式,增加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经营能力的持续提升。

(二)获得税收政策支持

税制改革将增加对社会公共事业、服务性企业的优惠倾斜,电网企业能够获得相关税收政策支持。如我国施行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对于2008年1月1日后经批准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其投资经营的所得,自该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中电网(输变电设施)新建项目包括: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的330kv及以上跨省及长度超过200km的交流输变电新建项目,500kv及以上直流输变电新建项目;由省级以上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的革命老区、老少边穷地区电网新建工程项目;农网输变电新建项目。

(三)可能增加经营成本

由于受资源税、环境税等相关税收政策改革影响,预计未来电网企业上下游经营环境将产生一定变化。随着上下游经营企业税负成本的增加,该部分增加成本势必会部分或全部转移至电网企业,因此电网企业经营成本及竞争压力将逐渐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电网企业成本构成及发展规划。

(四)促进“多元化”发展

随着我国营业税改增值税的逐步普及及全面推广,诸如科研、设计、建筑、金融等行业也将逐渐实现“营改增”。从成本构成及税收调节等角度考虑,电网企业应进一步加强与内部产业单位及金融板块间的结合,形成依托主业,发展产业,带动金融板块的经营模式,合理降低税负,发挥最大竞争优势。转变经营发展方式,增加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经营能力的持续提升。

目前,我国税收体制框架基本已经搭建完成,未来,在税收立法、税制改革国际化等方面将进一步完善。这就要求,电网企业在税制改革背景下,依据国家有关税收政策,进一步完善纳税管理,合理使用税收优惠政策,降低税收成本,转变经营发展方式,增加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经营能力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韩存,侯运炳. 关于我国煤炭生产与消费环境税收问题的思考[J].税务研究,2008(03):52-54.

新高考改革趋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趋势;改革建议

1研究背景及意义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形式和内容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就目前来说,对大学英语测试效度和有效性要求的提高,试题将更全面地测试学生的能力并引导教学,因此,也会更加重视语言的输出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核,将会偏向于增加主观题的比重和考验口语表达能力等语言的实际掌握情况的考察形式。那么,随着社会不断地提高对人才的要求,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试形式也必然会随之改革。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不仅仅影响了教师英语的教学、学生英语的学习,更是影响了学生的整体学习。它的某种“优先性”甚至对学校的整体工作都产生了影响。它对学校的评估工作、对学生获得学位的一票否决力、对社会人才评价标准,都是不容小觑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不仅在学校受重视,更是引发社会上的重视,社会考生也逐年增多。社会上的重视,导致学校和学生更加重视,这种互相加强的作用导致四、六级考试的地位空前提高。

事实上,在已有的相关资料中,对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趋势的相关研究是非常少的,所以,我们的项目《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趋势》进行研究也是迫切需要的。

2相关文献分析

2.1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

教育部拟自2006年1月份开始,从参加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学生中试行改革后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自2006年6月份开始以同等方式试行新的六级考试。初步定于2007年1月全面实施改革后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2007年6月全面实施改革后的六级考试。

2.2关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及改革的相关政策文件

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ollege English Test Band 4;简称CET4)始于1987年,大学英语六级考试(CollegeEnglish Test Band 6;简称CET6)始于1989年。20余年来,在全国四、六级考试委员会的指导下,大学英语考试共经历五次较大的改革。上世纪80年代该考试首次实施,考试的重点在于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基础词汇的认知水平;到了1997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才具备了时下考察听、说、读、写、译等综合技能的形式,同时也成为当前四、六级考试改革的起点。在1997年的考试中,“简略回答问题、翻译、复合式听写”新题型开始使用;1998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设作文最低分;1999年,面试型四、六级口语考试问世;2005年6月,实行满分为710分的改革,听力有了较大程度的调整;2007年1月推行的新的四、六级考试,更加侧重于听力、完型填空、翻译等综合能力的考察;2012年四、六级考试开始执行“多题多卷”的考试方式,彻底开始从“读写”向“听说”的转变;2013年12月以来的考试更是取消了完形填空,增加了段落翻译考察学生的英语实际操作能力。

3数据分析及结果讨论

这部分的分析基于第14题和第15题两个问题展开探讨。第14题是多选题,15题是主观的问答题。

从14题的选项中,可以清楚的看出,考试形式是大部分大学生不太满意的,高达55.76%的大学生希望可以改变考试形式,也有不少大学生(44.81%)希望考试的内容也要有所改革。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形式和内容是大学生学习英语的风向标,影响着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所以当今的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内容和形式上还是值得去挖掘和改进的。

从第15题的相关答案也反映了很多在校大学生的一些心声,总的来说也是希望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上的进行改革。

同时,从性别、学科性质以及生活环境三个角度来分析,研究得到的结论也是相类似的,即大学生对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试内容和形式都不是非常满意,希望该考试能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呈现出来。

22.6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受未来工作压力的影响较大,而更多的学生(54.05%)认为英语水平受日常生活中对英语的应用情况的影响较大。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改革如果能加强对大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能力的考察,那么必定会大大提升大学生的英语水平。

4研究阶段

4.1研究得到的结论以及发现的问题

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分析法,我们得到了一些研究结论,同时也发现了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存在的一些问题,具体有三大点:一、虽然大学英语四、六级在不断的改革变化,如对听力方面的加强,对阅读写作能力要求的提高,但是大学生还是期待对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试形式和内容有进一步的改革;二、社会各方面对大学英语四、六级的日益重视促使大学英语四、六级的意义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功能异化使得大学生对大学英语四、六级感到无可奈何。

4.2问题原因以及解决方式

虽然,大学英语四、六级在不断进行改革,但是社会的变化总是要比政策制定的快且复杂。同时,大学英语四、六级作为一项英语水平考试,在实施过程中,大众对其产生了认识上的偏差,考试成绩被误用甚至滥用,导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功能被无限夸大,产生某些严重的负面效应。英语作为一门外国语言对习惯了母语中文的大学生的吸引力并不是很高。

为解决上述问题,根本上来说应该提高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客观上要避免社会上对大学英语四、六级错误的衡量方式,避免功能异化的现象。虽然大学生对CET改革是认同的,但对其改革措施的认同度并不高,这就需要CET改革是一种根本性的改革,使得英语学习能够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大学生也需要根据社会的变化和四、六级的改革趋势,调整自己学习英语的办法,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5研究成果

5.1内容、形式、教育评价系统缺一不可

事实上,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不仅要改变考试内容和题型,更主要是对教学评价系统进行改革。相关部门应加强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正面宣传,使教师和学生真正了解改革的目的和举措,使考试改革思想融入教学实践之中。大学英语教学和测试正在进行深化改革,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从题型到内容均应做相应的调整,引导师生切实搞好课堂教学,重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遏制应试教育的蔓延。

5.2 英语四、六级改革趋势需要适应大学生的发展

大学生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对象,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是为大学生学习英语而服务的。那么,大学英语四、六级的改革就应该关注大学生对英语四、六级考试的一些看法和意见。而对于那些完全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和能力的学生,不应强求必须参加CET,而应允许他们在大学四年有限的时间里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以真正实现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百度词条

[2]师嘉林.大学英语学术版.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2015年3月第12卷第1期

新高考改革趋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事档案管理;研究述评;研究趋势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作为重要公众信息的人事档案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日益关注的焦点。实务界与理论界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且成果颇丰,但多偏重于对人事档案管理实践中问题与解决措施的探讨,如: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推动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化以及不同人事档案管理方法在不同组织中的应用等,少有涉及国外经验借鉴、理论概括以及制度完善方面的研究,本文通过对人事档案管理的基本内容及发展历史的分析,对人事档案管理研究进行了理性述评,从而进一步探讨了人事档案管理的研究趋势,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一、人事档案管理的基本内容及发展历史

(一)基本内容。人事档案是人力资源战略实施的必要参考,对人力资源信息的良好管理可有效推动人力资源的扩充,其主要工作对象即是人员的相关信息与材料,工作的基本内容为人事档案的,主要涉及5个方面:材料归档制度;检查核对制度;转递制度;保卫保密制度;统计制度。需要强调的是,首先,材料归档制度必须遵守及时、有序、完整的原则,即新的材料一旦形成必须及时归纳整理,按照其属性、内容、相关要求进行归档,材料名称的补登也应在归档过程中完成,以保证不遗漏。其次,对人事档案的定期检查与核对必不可少,全方面、多层次的检查,如材料本身的保存是否有霉烂现象,存档环境是否安全等,对档案的完整性与安全性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最后,关于转递制度,其主要应用于因人事调动等产生的文档转移、流动问题。

(二)发展历史。最初的人事档案制度的设立目的为:保证政治忠诚,主要工作对象为党员干部,用于考察和审核干部工作等,当时的人事档案大小、式样、项目等并不统一且内容较为单一。新中国成立后人事档案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包括了工人和学生,资料内容也渐趋丰富,涵盖了基本信息外的个人获奖情况等,但档案管理工作进展仍旧缓慢,档案制度完善度不高。时期,大批工作人员岗位变动频繁,人事档案管理一度遭遇冷落,直至拨乱反正后,人事档案建设重新发展,创新不断,但仍旧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发展受到制约。改革开放后,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能力逐渐提高,对于人员流动以及职位调动时的档案转移制度也不断完善,逐步适应与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人事档案管理研究述评

据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专门针对于人事档案管理研究的书目约10部,包括王法雄学者的《人事档案管理理论》、邓绍兴学者的《人事档案学》以及王英玮学者的《信息时代的人事档案管理》等,其研究内容多涉及人事档案的概念阐述、工作内容、制度改革以及信息化管理等,十分全面,兼顾理论与实践。

另一方面,笔者分别以“人事档案”“人事档案管理”“人事档案信息化”等为索引词,在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进行了检索,共得搜索结果(截止2016年4月15日)5万多条。综上可知,当前学者对于于人事档案管理主要集中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人事档案系统建设、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等方面的研究。

三、人事档案管理研究趋势展望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与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事档案改革刻不容缓,如何推动其提高管理水平,适应经济发展实际需要,主要在于其以下两点研究趋势:

(一)趋向信息化发展。网络信息技术水平提高,覆盖面扩大,“互联网+”模式逐渐融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网络化也成为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新机遇。全面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将有利于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成本的降低,即时化程度的提升以及准确率、真实度、详细性的加大,对提高人事档案管理效率与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趋向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与时俱进,真实严谨成为人事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的利用,进一步加强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程度,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是人事档案管理所需研究的另一大重点。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人力资源战略地位日渐突出,作为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构成,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改进刻不容缓。借助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推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向信息化、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方向转变,进一步拓展档案管理工作的深度与广度,是我国档案事业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朱玉媛,鲁文艳,李军.我国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图书情报知识.2007.

新高考改革趋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际会计;企业会计准则;趋同形势;策略;选择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0-0132-02

引言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影响下,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全球资本市场趋于开放和融合。更为重要的是,网络信息科技发展速度的日益加快,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条件。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工作也越发清晰地认识到高质量、规范化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运营及自身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作为当前国际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运行体,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和激烈的企业竞争态势下赢得主动、选择科学、恰当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成为企业思考的主要问题。

一、目前国际会计趋同的形势分析

1.国际金融监管框架构建完善化,国际金融监管协调性增强。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势头日益迅猛,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科学化、规范化等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历程遭受了重大冲击,严重滞缓了世界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现阶段各国经济监管机构以及企业自身都在加大力度对金融体系进行改革,以维持世界经济发展的正常秩序、维持世界经济发展环境的稳定。在这一背景下,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成为必然的发展结果,主要体现在国际金融监管框架的构建趋于完善化和体系化,加大国际经济监管的合作力度,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全球性经济风险预警及应对机制;另一方面,国际金融监管的协调性逐步增强,为各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趋同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2.传统会计准则格局被打破,新兴经济体影响力不断扩大。现阶段,国际会计趋同的形势还可体现在传统经济发展形态下以美欧为主导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秩序被逐渐打破,以中国为主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在逐步增强。这一点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结构的人员分布上可以清晰地看出,目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共有22位受托人,其中有4位来自新兴经济体;同时,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中15位理事中有4位来自新兴经济体。上述职位一定程度上可有效代表新兴经济体的发展,这一趋势的出现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以及相应机构的改革、发展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国际影响力的扩大伴随着国际地位的逐步提升,在一些地区性、国家性的组织会议中,新兴经济体积极参与国际财务报告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修订以及其他途径的改革与发展工作,实现了新兴经济体内部的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两者之间的实时互动,从而促进了国际会计准则在制定和修改的过程中实事求是地综合考虑新兴经济体的实际发展情况和经济发展形势,体现了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形势下的综合性。

3.国际会计准则制定部门加大结构改革力度。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不断深入,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以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理事会等机构也在逐步加大结构改革工作力度,为不断提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全球公认性和适用性创造条件。改革工作过程主要体现在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透明度以及会计信息的质量。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标志着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形势的正式形成。相关制定机构与监管部门加大治理结构改革力度,能够有效明确当前估计会计准则在全球范围内的适用性、认可度以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而为提升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科学性和适用水平创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选择分析

1.会计准则趋同模式符合我国企业发展的法律环境。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形势是基于国内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我国对外贸易开展工作的实际需求而进行的选择,因此具备明显的抗外干扰性和严谨性。从我国企业现阶段的转型、发展状况来看,会计准则趋同国际模式符合我国的法律环境,主要表现为“趋同”模式下我国会计工作制度的统一。在中国会计法中有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有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公布。”因此,在面对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模式时,“直接采用”的策略明显缺乏法律依据,与我国会计法的相关规定背道而驰。坚持会计准则趋同模式则可以坚持我国独立的会计准则制定权这一根本原则,在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保持有效一致的同时,维护了我国企业会计工作环境的稳定。

2.会计准则趋同模式利于调整我国在全球会计格局中的被动地位。随着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形势的不断发展,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对此形势的态度尚不完全明确,因此,以中国为主的新兴经济体在国际范畴下的会计趋同形势中处于被动地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实现国际趋同有利于将我国内部经济发展状况有效反馈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机构,进而提高我国在国际会计格局中的话语权。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实行国际会计趋同是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经济体的回应,有利于协调各经济体之间的发展诉求,从而有效推動我国利用这一机遇强化与国际财务报告制定机构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世界经济发展态势下赢得主动的话语权,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