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高考改革的优缺点

新高考改革的优缺点

新高考改革的优缺点

新高考改革的优缺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新建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3-0026-02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产生了一批新建本科院校,经过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该类院校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面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了一些问题,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后续发展[1]。

南京晓庄学院作为一所升本十多年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始终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建章立制和研讨教学,很多方面呈现了教学特色与优势,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成效显著。但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改革与发展中还存在很多不足,因此,进一步思考与探索新的改革思路,不断加强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十二五”期间学校发展的重要使命。

一、学校教学工作概况

目前,学校设置12个学院和3个教学部。“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了组团式教学楼、综合实验楼、学生宿舍楼、图书馆等基础设施。投入了大量专项资金加强校内实验教学建设,已建成177个实验、实训室,实验室总面积为23 756平方米;建立了5个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特色专业及建设点3个,校级品牌特色专业6个;在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立项建设省级精品教材项目1项,获省级精品教材奖2部;立项建设省级教改课题近10项,省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近40门;获得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近百项等[2]。

二、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经过十多年建设与发展,学校逐步由规模扩张转向了内涵发展,教学工作一直稳步运行,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资源不足,设备陈旧

近年来,学校教学条件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与其他高校相比,仍存在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教学场地和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短缺、专业实验室配备不齐、多媒体教室投影不清晰、师资队伍缺乏等问题,尤其是音、体、美学院艺体类专业教学资源缺口较大。

(二)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学校虽然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作了些尝试,探索了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对外合作办学等多种人才培养方式;2008和2011年两次修订了全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设置,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不大,培养方式相对比较单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等问题仍存在。

(三)专业设置不合理,专业发展不均衡

专业建设是学校基本教学建设之一,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升本后,学校专业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新老专业、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发展不均衡等问题。

如新老专业建设与发展中,老专业师资和教学条件非常好,但学生人数很少,新专业招生数逐年增长,师资不仅短缺,而且职称低,教学条件和硬件设施也严重不足;热门与冷门专业建设与发展中,热门专业招生人数较多,但师资与教学条件比较薄弱。一些“冷门”专业学生报考率较低,很多学生是服从志愿,对该专业不感兴趣;就业率也相对偏低,甚至是隔年招生。

(四)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资源较少

“十一五”期间,学校课程建设效果不明显,课程资源不足,能发挥示范、辐射作用的省级或校级精品课程较少。尤其是实践类课程资源明显不足。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总学时压缩较多,因人设课、争课时现象仍然存在。

(五)实践教学改革不明显,经费投入不均衡

近年来,学校在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建立了省级和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增加了校外实习基地等,但学校在实践教学改革中还缺乏整体的改革思路和完善的教学体系;各专业校外实习基地数量偏少,而且不稳定;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平衡,工科专业、老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经费投入较多,文科专业类、新专业经费投入较少等。

(六)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师资短缺严重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顺利进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目前学校师资队伍中高职称、高学历较少,主要表现在艺体类等。各专业教师分布不均衡,老专业教师数量过多,而新办专业和热门专业教师短缺非常严重。

(七)教学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创新

教学管理是维持学校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直接影响教学改革进程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学校教学管理中缺乏整体思考,教务处作为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由于缺少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很难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监控。学院作为教学实施部门,由于二级管理没落实,又缺乏有效监控;常规教学管理中,教师提前下课、随意调课、上课迟到等时有发生。

二、加强新建本科院校建设的策略

“十二五”期间,学校要在总结基础上,积极面对存在的问题,以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为主线,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一)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大学的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南京晓庄学院作为教学型大学,其核心功能是人才培养,学校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工作,把课堂教学中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对本科教学与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做到整体思考、逐步推进、逐个解决,确保教学工作稳定而有序地进行。

(二)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是一项长久工程,难度大,涉及面广,需要全校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学校要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工程,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与课程开发,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

(三)合理设置专业,加强专业综合改革

根据南京晓庄学院专业设置情况,学校要从校级和院级两个层面共同抓专业建设。

1.做好专业整体建设规划,尊重专业个性,树立专业平等观念。学校在专业建设中坚持普惠性与竞争性相结合、重点突破与重在培育相结合的原则,兼顾学院发展现状,对优势明显效果突出的专业,提出凝练特色与铸造品牌的要求;对建设水平较高和成效较好的专业,采取优项优投的办法,尽快形成特色与优势,并将其培育成品牌、特色专业;对与地方发展联系紧密且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专业,进行重点扶持,以促进其尽快发展[3]。

2.厘清专业设置,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各学院对专业建设要有整体设计,从理念、制度与操作层面进行专业综合改革,形成一套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注重专业特色建设与凝练,在“教学做合一”视野下,创建特色,构建品牌。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学校要按照“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学重点”的总体要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拓展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中外合作办学等多渠道培养方式,积极探索“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分类招生、分专业培养”等符合时代特征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以及目前学校发展现状,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主动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强对兄弟院校的调研与学习,另一方面进一步调整课程设置,更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式等。

(五)加大教学投入,提供教学保障

继续加大教学投入,进一步夯实办学基础。加强对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的管理与建设,加大对实验室建设力度,尤其是对新办专业实验室建设;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以项目立项的形式加大对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投入与管理等。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

做好专业建设师资队伍的整体规划,针对学校师资队伍短缺的现状,采取外部人才引进与内部教师转型相结合的办法逐一解决,及时解决新办专业的师资短缺问题。设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师教学的培训与研修,推进教师培训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通过一系列的教师教学培训活动,切实提高教师在教学理念与目标、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管理与评价等多方面的教学素质与技能水平[4]。

(七)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1.实施二级教学管理,扩大学院自主办学权。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对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整理、研究与完善,形成系统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确保教学工作的科学规范。

2.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启动实施教学管理人员的考核激励机制,加强对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和教学秘书等教学管理者的培训力度,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教学管理队伍,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精干高效和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队伍。

3.加强教务处自身建设。教务处作为分管教学工作的重要职能部门,承担着领导、管理、服务三大职能,在教学管理中要不断加强研究与管理,强化服务意识,增强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顾永安.基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品牌大学内涵建设――以

常熟理工学院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09,(4).

[2]陈晓春.新建地方高校教学建设与改革的思考[J].乐山

师范学院学报,2007,(11).

[3]王章忠.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检视与思考[J].教育

探索,2011,(9).

新高考改革的优缺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高中数学是一门理性思维较强的学科,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禁锢了学生的理性思维的发展,禁锢了对学生发散性和探究性思维的塑造,不仅无法提升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甚至会影响高中学生的进一步发展.高中数学的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但与国家大力提倡的政策氛围相比,新课程改革在实施环节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既表现为宏观方面,也有微观层面的因素.为综合性地提升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努力优化高中数学的改革目标,必须注重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强化对新课改的思考与反思.

一、对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动因认知不清

在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中,诸多动因决定了必须加强新课程的改革,必须充分认知到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但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不少数学教师对新课改的方向及动因常认知不足,这其中包括很多优秀的示范教师.在这些教师看来,现行的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优化学生扎实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同时,他们身上的诸多荣誉等,也证实了这种教学方法的效果与质量,无须为了迎合潮流而进行盲目的新课程改革.同时,在前很多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因教师对新课改的动因认知不足,使得他们在评价与考核学生的过程中,仍以传统的高考标准和成绩来衡量,这在很大程度上容易造成评价方式的偏颇.高中数学新课改的主因在于促进我国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提升高中生的综合素养.但由于高中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动因及目的认知存在偏差,使得他们在实践教学中,往往对新课程改革的践行大打折扣,难以真正提升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引导者和推动者,必须充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必须紧紧围绕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动因,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深入而全面地贯彻新课程改革的要义,全面科学地提升高中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教师还应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结合自身的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这种调整和改革可以是微调,也可以是推倒重建,但无论如何都应该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积极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全面提升和促进学生实践探究能力及综合能力为目的.

二、高中数学新课改的目标落实不到位

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必须始终明确教学目标,必须始终围绕教学目标,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来开展更加有针对性的、更富层次性的教学改革,以此来综合性地提升高中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但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今天,仍有一大部分教师并没有深化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效性,同时也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教学方向性问题.这些教师没有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并且缺乏对新课程目标的整体认知,这就使得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受到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禁锢,仍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为主要的标准,这就容易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数学思维和整体认知.虽然部分教师在新课改目标的指引下做了诸多的教学探索,但总的来看,他们在教学实践环节中,仍难以摆脱成绩为第一位要素的影响.这些教师在教学课程目标的设计过程中,辅之以很多新课改的目标建构,但核心目标仍是帮助学生获得较高的高考分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课改目标的实现,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容易出现教学目标的混乱等问题.

可见,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必须努力提升高中数学的整体教学质量,不断完善和理清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在这一教学目标的统领下,努力优化教学目标的设计,努力营造健全的教学目标体系,以教学目标为基础,开展更加有针对性、更富层次性的数学教学工作.此外,还应该在教学目标的统领下,完善评价机制,落实多元化的评价机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缺乏对多元化学习方式的精准把握能力

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改革的重点之一在于培养和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可以掌握全面的、丰富的学习方式,更好地应对高中数学的学习.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传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数学理论、数学基础知识、数学公式等知识的单纯化记忆能力.学生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通过题海战术,达到对公式、法则等的运用.但在新课改下,学生在学习公式、法则的过程中,不再仅仅是通过单纯性的记忆来进行,而是更多的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通过“问题导向”的学习方法,通过自主化探究和理解性运用等来深化对这些基础知识的合理运用.这是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但在教学实践中,仍有很多教师并不注重对学生这些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仍然通过死记硬背或者大搞题海战术来培养学生的惯性思维.可见,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学习思维,全面理清学生的数学思维,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构能力.

四、总结

高中数学新课改是高中数学的发展方向,尽管新课改不是一个全新的理念,但仍有大部分教师缺乏对新课程改革的重视和认识,缺乏对新课程改革的精准把握,因此为努力提升高中学生的数学能力,必须重视和提升高中数学教师的新课程改革理念.

【参考文献】

新高考改革的优缺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170-03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1],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实用教育,具有创新性、创造性、实践性等特征。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的,彰显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是对高等教育的期盼,也是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大力支持。当下正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好时机,高校和大学生应该抓住这些有利契机。创业是指个人把想法付诸行动的能力。它包括创造性、主动性、创新和冒险意识,以及计划和为了实现目标管理项目的能力。创业能力,包括横向技能和态度以及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高校作为推进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关键主导力量,应不断思索改革新措施。

一、当前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1.从学生角度看,缺乏创新创业意识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相比2013年699万毕业生增长28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社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是有限的,很多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困境,而许多大学生宁愿通过读研、出国深造等继续教育的形式来逃避就业压力,也不愿去尝试创业,究其原因,是缺乏创新创业意识。从低到高的传统教育体制――“应试教育”,造成大学生循规蹈矩的性格,缺乏创新创业意识,“学而优则仕”、“士农工商”阶级观念等思想仍然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就业思维[2]。创业不仅有风险,还要承受各方压力,以及创业门槛高,机会少,成功率低等因素,使创业并不会成为中国大学生在毕业后首要考虑的方向。

2.从高校角度看,重就业轻创业

中国在20世纪末开始触及创新创业教育,于21世纪初期正式启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将人大、北航等9所名校为创业教育试点学校,此举标志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正式启动,此后不断往其他高校扩展。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来看,目前各个高校开设的仍然以就业指导课程为主,且多数是作为选修课程在开设,普及率和惠及率较低。从学科地位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呈边缘化特征,绝大多数高校都将创新创业教育当做高等教育非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它包含在技术经济学科或企业管理学科,这使得诸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定位模糊[3]。从高校的帮扶力度来看,多数高校都有就业指导中心,关于大学生创业指导却极少设有专门机构,始终侧重于就业指导,缺少专门的创业指导课程,缺少专业人士指导,缺乏创业资金的支持。从高校管理体制来看,实施学分制,高校学生的出勤情况和课业成绩是考察的重点,以至于大学生创业的同时,因为难以兼顾学业和事业,而面临必须在二者之间做艰难的抉择,创业就有可能面临放弃学业的情况。

3.社会角度看,创业的社会价值不凸显

社会发展变幻莫测,高校的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化,而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高校改革的重中之重。据统计,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平均每千人口拥有40―50个企业,发展中国家为20―30个,而我国仅有11.66个。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人才济济,各类资源丰富,但企业数量和国家实力明显不相符,在创业方面还有巨大的可提升空间。当前面临就业困难的窘境,现在甚至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需要创业来拉动,通过创业能挖掘更多的商机,创造更多的社会物质财富,提供更多的岗位和就业机会。但是,创业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就业率的提升,创新创业更能带来巨大的社会价值。然而,如今创业带来的社会价值并未凸显,反而因为创业的成功与否,导致很多诟病,如有些人说创业是投机主义,损害社会公平公正;有些人说创业只是为了获得财富而对已有模式的照搬照用;有些人认为创业是建立在钻法律空子走的边缘化创业之路的基础上,并不为社会认可等。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联系,彼此促进,彼此激励,教育为社会提供人才,社会为受教育者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与环境,两方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大学生低创业率,低创业成功率带来负面社会影响对社会稳定发展来说是不利的。

二、高校在推进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新措施

1.培养学生创业意识

《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校要想把创新创业教育做好,就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结合市场机遇。党的十报告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为社会服务,创新创业教育更是能为社会做贡献。高校首要任务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开拓创新精神,大一就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意愿,为有创业意向的同学,提供绿色通道,专门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并且纳入学分管理当中,让没有创业意向的通过了解关于创业的相关信息后,能够激发出其创业意向。

2.改革教学模式

在教学方式上,应借鉴欧美国家的小班教学模式,鼓励课堂探讨和互动,课堂中注重逆向思维、多角度思维方式等的引导,并就创业相关实际案例问题来探讨解决方案,头脑风暴中激发更多的思维火花,逐步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让创业的学生不仅存在创业意识,还知道怎么把意识转化为实践,如项目如何展开、怎么组建创业团队、团队的管理、资金的筹集等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创业率,降低创业失败率。

3.改革考核机制

运用“大数据”技术,掌握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尤其是针对创业学生,为其自主学习创新创业课程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的同时,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核机制。高校可以结合学校自身的类型特点和学校所在当地的区域经济特征,从而确立适合的出发点,重点要放在创新创业教育观念的普及和相关社会资源的挖掘[4];高校也可以设置合理的创业学分,建立起创新创业学分与学业学分转换制度;高校应当允许并且支持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同学根据实际创业需要,调换专业,进行系统而专业的学习;就创业与学业无法兼顾的情况,高校可以设立弹性学制,放宽修业期限,允许他们休学创新创业,并给予保留学籍;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让高校能完全实现文化熏陶加专业学习加社会实践的功能。

4.向有经验积累的高校寻求合作

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其中不乏一些做得相对较好的高校,例如清华大学,作为领头羊自1998年就率先响应号召,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第一所将大学生创业计划的竞赛引入亚洲的高校,清华大学在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上有着优于其他高校的经验积累优势;多年来,清华也培养了众多创新创业人才和成功的创业家。据教育部数据,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高校,近90%的高校积极并正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85%的高校都建立了创业基地或创业孵化基地。其他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建设与落实尚有缺位现象。对于清华样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一定积累和经验的高校,要发挥领先优势,开展相关创新创业教育经验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系统提供支撑[4]。同时,也可以为其他弱势高校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如开展创业人才交流、创业模式相互学习、创业理念共享等,利用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程度层次不一的现状,以优带优,以优创优。

5.开展校企合作模式

开展校企合作模式既是企业力量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5],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归根到底毕竟是理论知识学习多于社会实践操作,先天有缺陷,后天发展动力不足,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外企业的资金,技术,团队管理等优势,展开校企合作模式,将学生直接带入企业去切切实实的参与其中,与社会企业的合作不但有利于创业项目的开展,也可以学到最有用的实际管理办法,避免走不必要的误区和弯路。学校要重视和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维系,积极与企业、单位等部门合作,发挥自己科研优势,与他们一同克服技术难题,开展产品研发,互利互惠,努力实现校企双赢,长期合作[6]。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目前国内已经有优米网等创业指导网站,这类网站集合了大批优秀的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等,还有很多创业指导课程,以及好的创业机遇,创业者们可就真实案例阐述个人观点,可以为创业难题提供最实际的解答。因此,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既可以利用传统企业进行实战训练,也可以借助互联网企业,多方合作,打造属于高校自身的特色创业模式和品牌。

6.借鉴国外相关经验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20世纪40年代,哈佛大学就率先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1953年德鲁克在纽约大学开设“创新与革新”课程。1968年百森商学院在本科生教育阶段开设了第一个创业学主修专业[7]。1971年南加州大学开设了第一个MBA创业学专业,标志着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提高到一个新阶段[8]。与此同时,亚洲的日本,欧洲的德国、法国等也陆续引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开始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先地位。国外发达创新创业教育的显著成效与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成熟的教育模式密不可分,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并将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细分,涵盖家族企业、新技术创新创业、妇女创业、大型机构创新创业等,注重通过模仿使学生获得创新创业的感性体验。这些成功的教育经验值得中国借鉴,中国应据此建立符合本国高校实际现状的创新创业模式。

三、高校继续推进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和要求,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高效推进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重大意义就在于,有利于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有利于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说过,中国作为发展中国,人口众多,当前的工作中心仍然是搞好经济建设,但是要处理好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防止只重发展速度,一味只求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忽略经济的发展质量,不考虑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教育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教育发展状况为一定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所制约,但教育反过来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高等教育的体制只有适应经济发展要求才能起到推动作用。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能够为社会提供一定的现代化建设人才,进而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贡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和深化也有利于开展科学研究,创造科技成果。

3.有利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高等教育的综合改革是指包括对教师队伍、教育资源、教学方式、升学制度、录取方式等有关教育的多方面全方位进行的符合时代潮流发展的改革。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道路崎岖而深远,需要不断地做工作。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已历经几十年并仍然再继续,高校的创业创业教育改革正是契合时代背景的正确选择,解决高等教育质量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题。推进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能够使学生各展所长,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从而能够更好地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4.有利于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目前的就业率低、创业率低、创业失败率高的现状,使大学生通过接受正规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后,能够结合自身特点挖掘个人潜力,创业的机会更多和成功率就会更高,又有利于获得更高质量的工作,创业带动就业的提高。事实证明,经受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往往能更好更快地投入工作并高效完成,因此,高校推进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四、总结

中国需要更多的企业家、更多的创新和更多的优质成长型中小企业,这能刺激年轻人的创业心态,这就是为什么创新创业教育是必要的。创新创业教育在促进更具创业精神的态度和行为方面起重要作用,现在被广泛认可。高校推进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某个大学生或者某个高校的“英雄主义”,而是这个时代对所有有梦想、有创业理念的大学生们的期许,因此并不鼓励大学生一个人孤军奋战,而是鼓励更多的大学生以团队形式参与到创业当中,加强跨学科跨领域的创业合作,充分发挥个人专业所长,以点带线,以线形成面。当下正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好时机,借着十的春风,创新创业教育有国家的支持,高校的响应,大学学子们的热情,这个春天必然春机盎然。高校应该利用多种新举措继续推进和深化创业创业教育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吴泽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其启示[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5):18-22.

[2] 张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机制、路径、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0):28-32.

[3] 曹胜利,雷家.中国高校需要怎样的创新创业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0-01-13(50).

[4] 张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辨析与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23):45-46.

[5] 王长恒.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构建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2):124-126.

[6] 舒铁,余文华,周凌宇,许剑颖.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9):144-146.

新高考改革的优缺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 教师队伍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目前国内高校美术教育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设备和条件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不少高校为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对美术教学进行了调整,但是远不能适应教学发展的要求。本文针对高校艺术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改革、

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革思路,力求保证高校美术教育健康、持续地发展。

一、当前艺术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各种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反过来又会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在高校艺术教学中,也不断暴露出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将严重阻碍我国艺术事业的发展,如果解决得好,那么将有利于我国美术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当前,美术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首先带来的是招生规模的扩大与发展,目前美术专业的招生规模较高考恢复初期增加了几十倍,学生的在校人数逐年增加,而教师队伍的发展则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美术专业有它自身的教学特点,它采用的是以讲授基础理论为引导,以辅导示范为主的直观教学方式。此前高校美术专业教师的授课辅导学生面为10―15人,专业的美院还少于这个比例,但是现在的情况是每个教师授课辅导学生面普遍已达到或超过30人,这就表现为教师数量明显的缺乏。其次,在高校美术教师中重技法技能传授、轻理论教育科研的情况比较普遍,多少年来,老师一直是作为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讲授,学生作为被动的接受者,长此以往,学生便失去了自我探究的习惯,扼杀了学生所特有的艺术天分和艺术潜力。

(二)课程体系设置。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的美术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以前美术院校的专业设置,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来艺术专业的优势和特点逐渐消失,缺乏综合绘画技能、缺乏交叉知识等问题日益显现出来。在教学条件设备、时机尚不成熟以及研究不深入的情况下,盲目地开设一些新的专业科目是目前很多高校发展中共同存在的问题,比如电脑动画设计、多媒体传播、服装染织等。这些专业前景看好,各校都积极立项扩招,结果给教学带来很多问题。由于新开设的专业科目需要更多资金设备投入,而且这方面的教师更是奇缺,所以,课程体系的设置存在着不合理性。

(三)教学条件。

美术专业具有鲜明的特殊性,专业性非常强,所以要求它的教学条件、环境、设备等都有其特殊的要求,比如高标准的教室光源、高质量的教学范画、临摹室与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等等都是必须的,这些要求如果不满足,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美术教学的正常开展。这些年,美术专业的基础教学设施、条件设备不配套甚至滞后跟不上,这一问题突出地反映在美术教学过程当中。以往的教学已很难满足和保证学生观赏、临摹的要求,高质量的艺术作品、教学范画数量有限,仅靠各自学校保存的一些优秀艺术作品和范画。如今,美术教学已远远超出了原先的规模,学生人数比以前多了好几倍,而观赏室、临摹室的优秀的教学范画却并没有成比例地增加,可想而知这个矛盾就更加突出。

(四)社会实践。

半个世纪以来,社会实践课的设立已成为中国美术教育值得珍视的传统,成为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门课程尚未发展成一门成熟的课程,第一,学生在社会实践课中,只注重对风景的写生,没有关注社会生活、深入基层和积极地投入社会实践,对社会生活没有真正体验,从而缺乏创作的灵感,也就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第二,学校在社会实践课方面没有对学生加强鼓励,也没有作较大的支持。

(五)教学脱节,师生缺乏沟通。

目前,美术院校仍然以教师讲授的方法为主要授课模式,上课学生听课、记笔记,下课教师就走,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少,学生与教师交流探讨的机会不多,在课堂之外学生有问题无法找教师解答,而课堂上教师总是手把手地教学生技法,对于学生的问题大多是画范画或者给其改画。这样的授课方式长期存在,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大大减弱。这种授课方式对艺术生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

二、艺术教学改革思路

(一)课程体系重新调整

重新修订,设置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专业课程体系势在必行。专业艺术院校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课程体系设置上,对原有的专业课程进行必要的调整,采取分专业的方向,再分层次地重组工作室,设置不同的教学方案,以更加突出美术院校传统的教学优势,实施导师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美术人才。非美术院校的普通高校美术专业,也要根据自身不同的特点和优势,设置符合自身特点和方向的教学课程体系。这类高校的美术专业是目前国内高校美术教育的主流,如美术学、艺术设计综合类等专业。一般而论,美术学以培养美术教育工作者为主要目的,艺术设计、综合类是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美术人才而设立的专业,因此,这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走出过于专门化的模式,设置与艺术心理学、艺术哲学、历史学等与艺术相关的人文学科的课程。

(二)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

在当今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美术教育的兴旺发展不能仅靠新课程的设置、新专业的开设,更主要是取决于能否培养出一大批素质优秀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以担当艺术创新的骨干。学校应该培养、选拔一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发挥中青年教师思路开阔、精力旺盛的中坚作用,发挥他们实践能力强,后劲足,适宜担当创作、科研重任的主力军作用。一个优秀的高校教师,是经历长时间的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和提高、不断地钻研和探索,逐渐地成熟起来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走上高校教学岗位,都要经历一个漫长教学实践过程的磨练。为此,应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重点院校中有成就的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参与教学、科研,以建立编内外互补的师资队伍,此外,还应提供条件,每年选派教师外出进修、考察等,学会各种新型材料和制图软件的使用,在思想上不断与时俱进,保持并强化专业的优势。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1. 明确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教师掌握教学进程及发展方向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应让学生明确教学的目的和意图。美术教学的自由度较大,教学内容可能因为教学的需要进行延展,但同样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就设计好教学的目的、内容、步骤和方法,在实际讲授的过程中尽量按照制订的计划定向发展,并有效地控制调节,以保证教学目的和任务的顺利完成。

2. 教学内容的创新

有的教师认为,教学内容就是大纲规定的内容,不需要创新。实质上我们说的创新并不是彻底离开教学内容而另搞一套,而是对教学内容赋予了新的内涵,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再创造。它要求教师的教学艺术必须具备坚实的科学基础,这就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例如,作为学生学习前人技术技巧的一种教学手段,开设临摹课十分必要,但临摹绝不是简单地再现前人的作品。只有把创作贯穿于整个专业基础和专业实践课程的训练当中,注重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开发,以创作带动基本功的训练和培养,才能使我们的教学产生新的动力,使学生的学习上一个新台阶。

3. 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要着眼于为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提供条件。教学过程与方法以启发和诱导为原则,教师应多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让学生主动地接受知识,多肯定学生在理解事物中的独到见解;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探索、发现、认识和总结造型方法和规律,以及运用物质材料进行表达的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积极寻找美术教学中的创造点,为学生提供激发创造灵感的美术教学素材,让学生在实践中领会美术理论和技法的运用。此外,先进教学手段的使用也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拓宽视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4. 改革对学生美术成绩的评价

改革美术专业学生成绩的考核制度应成为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必须打破原来的一次作业定优劣的评定办法,应当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改革方法主要有:首先,对学生课堂行为习惯的评价,这是考查一个学生学习是否用心、投入的重要方面。通过对学生画材、学习用书的准备情况,课堂纪律、思考发言情况,作业态度和质量情况等进行考查,由任课教师评定学生的成绩。其次,单元课程考试成绩评分依据课堂作业,同时兼顾任课教师意见和学生课堂出勤表现,由教研室全体教师综合打分。最后,在学期末教师再根据学生学习习惯和平时成绩进行综合调整,使成绩总体平衡,尽最大可能体现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

(四)改善教学条件

学校是一个为教师提供教学、为学生提供学习条件的地方,学校教学环境的改善对于参与教与学活动的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有益的。美术专业具有鲜明的特殊性,专业性非常强,所以对教学条件、环境、设备等都有其特殊的要求,比如教室光源要求、高质量的教学范画与临摹室、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等等都是必须的。因此,学校必须投入一定资金对教室、临摹室以及多媒体设备等进行改善,这些基本的硬件设施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五)深化教学改革

学校应安排固定的教师学术讨论会,让教师畅谈教学目标,同时相互交流教学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从而提高教师自身对教学的理解力以及教学技巧。还可以组织教师们进入其他教师的课堂,吸取优秀的教学技能,使教学工作更专业化。而对于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执教风格这一问题,可以由固定教师带学生,学生在跟随某一教师学习的同时,也可以向其他的教师请教。这样以某一教师为主,兼取其他教师的思想及画风,既不失学生的风格,也不会将其束缚。

参考文献:

[1]吴冬声.当前高校美术专业教学问题探讨[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03.

[2]潘公凯.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美术教育之路[J].美术研究,2003,1.

新高考改革的优缺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事业单位 人力资源管理 模式

在我国,事业单位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机构,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这次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今后5年,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的改革基本完成,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财税政策和机构编制等方面改革取得明显进展,管办分离、完善治理结构等改革取得较大突破,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制度环境进一步优化,为实现改革的总体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可见,此次事业单位改革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对事业单位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高效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既无法充分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改革的成果和事业单位职能的发挥。目前,很多地方事业单位,仍然存在着不利于人才成长进步和单位事业发展的环境障碍,制约着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剖析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微观(事业单位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分析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

一、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事业单位现行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至今仍然处于人事管理阶段,这种人事管理模式在一定时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其管理理念和相关制度已难以适应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

第一,大多数事业单位还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层面,没有树立起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人力资源管理仅仅被当作一个事务性的工作,基本上按照上级主管机关人事部门的工作模式开展工作,还局限在工资核算、日常考勤、档案管理、办理相关手续等方面。第二,人力资源管理没有和单位组织战略目标相结合,缺乏总体规划、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第三,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薄弱、机构缺乏、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低,缺乏现代化管理知识的支持,往往是上级单位或者领导的个人意见起着重要作用,这些观念上的问题严重制约着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更新和发展。

2、岗位管理不够科学

目前,事业单位虽然已进行了岗位设置,但由于历史原因,事业单位的人员结构非常复杂,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事业单位缺乏工作分析,普遍存在因人设岗的现象。在人员配置上对行政命令、资历、学历等因素考虑的较多,一旦确定岗位,变动阻力很大,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的不合理造成了一批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无法发挥自身优势,不能胜任岗位职责的人员,单位又难以像企业那样与其解除合同,这必然会造成优秀人才大量流失,而低素质的人员又占用有限的编制,致使事业单位不能及时地引进优秀的人才。

3、培训开发力度不足

第一,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对职工的培训和再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尚未形成系统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制度,绝大多数事业单位没有完善的培训规划、培训资源、明确的培训目标及体系等。第二,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绝大多数单位不是将人力资源作为一种投资来经营,而是将职工的培训与开发作为一种不得不有的支出。对新进职工缺乏与本工种相适应的岗位培训,只能依靠其自身努力来适应岗位,造成在短时间内无法胜任岗位职责的现象;对原有职工缺乏后期的培训与开发,导致职工得过且过,不图进取,不能有效提高职工适应工作的能力。第三,忽视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事业单位人员的发展通道局限在行政序列或专业技术系列,对于行政系列,限于行政职务的有限性;而专业技术系列,岗位设置后,由于技术职称晋升比例有限,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顺利晋升,事业单位基本上没有针对职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致使很多事业单位人员存在混日子的思想,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4、绩效考核机制不够科学规范

近几年,事业单位在绩效考核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而言,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对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认识不到位,不够重视,多数领导把主要精力放在抓业务工作上,缺乏对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职工抱着考核就是评优秀的心态应付,影响了考核质量。第二,缺乏量化的考核内容、指标,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考核方式,不能针对不同岗位的性质特点合理确定“德、能、勤、绩、廉、学”考核指标的比例,也不能根据评议人员的不同赋予不同的评估重点,真实性和客观公正性容易受到各方面的质疑,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也很难掌握本单位真实客观的情况。第三,缺乏科学系统的考核机制,一般来说,只是在年终评优时对职工进行总体性的评价,在平时并不进行实时考核,因而考核结果并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人员实际工作技能和效果。第四,考核的结果常常束之高阁,没有成为人事决策的重要依据,对于存在的问题也不做及时的沟通反馈,物质上的奖励仅对获得优秀等级的员工具有短暂的激励作用,对一般员工缺乏长期有效的鞭策,绩效考核基本流于形式,并未真正挖掘出绩效考核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