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高考改革的认识

新高考改革的认识

新高考改革的认识

新高考改革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改革;素质教育;地理高考

一、改革的地理背景

地理高考从“3+x”模式转到文综模式已走过多年,“3+x”地理试题为150分制,选择题占60分,综合题占90分,试题量大,覆盖面广,重在知识面的考查;而文综题100分制,选择题占44分,综合题占56分,重在能力的考查,题型求新求活,突出素质教育能力目标要求;前者重在量,后者突出活。因此,在地理教师所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之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教育发展的需要,适应地理高考的要求,必须认真地对地理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二、改革的前提条件

1.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学观念,首先要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培养学科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并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这首先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在全面准确传授知识的基础上,适时地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质的认识和客观的看法,让学生既掌握基本的知识,又能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出现的地理事物现象。

2.改革教学内容,既体现素质教育又体现高考要求。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的直接载体,是培养学生学科素质的基础。因此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但就目前高中地理使用的教材来说,它主要强调知识性、继承性,缺少对学生创造与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注意全面性和系统性,对个性和差异重视不够:引用的事例,资料较陈旧,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新成果不足,没有体现出地理学科的现实性和实用性。

三、改革的方法与途径列举

1.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相一致的。传统的地理教学,只是把具体的知识要素作为重要内容来讲授,忽视系统的知识结构和分析方法。这样很难使学生提高认识,培养能力,因此教学中要重点分析知识结构体系,并引导学生捕捉知识要素,使其各得其所,实现要素和结构的有机统一,使学生获得分析、综合、评比、概括等各种能力。

(1)重组法:这里所说的重组,是指变换角度,以不同的标准去重新编织所学的知识,如按地点的分布、时间的顺序、因果的联系等不同的要求重新组合所学的地理知识,编织成不同的知识系列。(2)图示法:利用地图或示意图整理知识,称之为图示法。地理事象具有明显的空间性,对地理事象分布知识宜采取形象编码,即在地图上显示出地理事象之间的“形”、“位”关系,建立起地理事象的空间形象,便于学生从图上一目了然地把握地理知识,便于学生整体地认识和分析地理问题。

2.注意地理知识的能力的培养与运用。即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分析、综合、比较地理事象,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根据思维方式的不同,这一层次的能力可分为下列两个级别:(1)分析判断能力。指通过对复杂的地理事象的分层、分类剖析,认识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特征。例如,根据非洲大陆大河流向的分析可初步判断非洲地势的倾斜方向;利用气压高低判断气温的高低,利用气流的上升下降运动,推知气压的高低等等。(2)综合(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就是要在认识地理事象的基础上,善于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规律,扩大学生对地理事象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其认识能力和创造力。如,通过对资源、交通、劳动力、市场、环境、技术等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分析,明白了德国的鲁尔地区为什么会发展成为一个重要工业区,就能够对其他任何一个地区(特别是自己家乡)工业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设想。

3.加强与历史学科知识的联系。(1)要精选与地理课堂内容相关联的历史内容。文综考试与历史的联系很大,地理课教学过程中,巧妙地与历史知识加以联系。这样联系历史,反映现实的地理知识,突出了地理教学的特点。(2)地理教材的许多内容,从历史角度举例联系,更能确切地表述自然地理的规律和人文地理的现象。

总之,改革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但教学方法、考试内容、能力研究与培养、学科渗透是主要的。素质教育体现的是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而高考则体现知识的灵活,技巧的应用,两者相辅相承。素质教育也可通过考试体现出来,所以教学的主攻方向也应体现灵活,学生学习更要注重技巧的积累,知识的拓展,能力的渗透。改革与创新是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也是教育教学发展的主题,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适应新的地理高考。

参考文献

新高考改革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高中数学是一门理性思维较强的学科,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禁锢了学生的理性思维的发展,禁锢了对学生发散性和探究性思维的塑造,不仅无法提升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甚至会影响高中学生的进一步发展.高中数学的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但与国家大力提倡的政策氛围相比,新课程改革在实施环节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既表现为宏观方面,也有微观层面的因素.为综合性地提升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努力优化高中数学的改革目标,必须注重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强化对新课改的思考与反思.

一、对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动因认知不清

在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中,诸多动因决定了必须加强新课程的改革,必须充分认知到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但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不少数学教师对新课改的方向及动因常认知不足,这其中包括很多优秀的示范教师.在这些教师看来,现行的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优化学生扎实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同时,他们身上的诸多荣誉等,也证实了这种教学方法的效果与质量,无须为了迎合潮流而进行盲目的新课程改革.同时,在前很多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因教师对新课改的动因认知不足,使得他们在评价与考核学生的过程中,仍以传统的高考标准和成绩来衡量,这在很大程度上容易造成评价方式的偏颇.高中数学新课改的主因在于促进我国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提升高中生的综合素养.但由于高中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动因及目的认知存在偏差,使得他们在实践教学中,往往对新课程改革的践行大打折扣,难以真正提升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引导者和推动者,必须充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必须紧紧围绕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动因,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深入而全面地贯彻新课程改革的要义,全面科学地提升高中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教师还应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结合自身的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这种调整和改革可以是微调,也可以是推倒重建,但无论如何都应该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积极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全面提升和促进学生实践探究能力及综合能力为目的.

二、高中数学新课改的目标落实不到位

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必须始终明确教学目标,必须始终围绕教学目标,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来开展更加有针对性的、更富层次性的教学改革,以此来综合性地提升高中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但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今天,仍有一大部分教师并没有深化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效性,同时也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教学方向性问题.这些教师没有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并且缺乏对新课程目标的整体认知,这就使得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受到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禁锢,仍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为主要的标准,这就容易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数学思维和整体认知.虽然部分教师在新课改目标的指引下做了诸多的教学探索,但总的来看,他们在教学实践环节中,仍难以摆脱成绩为第一位要素的影响.这些教师在教学课程目标的设计过程中,辅之以很多新课改的目标建构,但核心目标仍是帮助学生获得较高的高考分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课改目标的实现,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容易出现教学目标的混乱等问题.

可见,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必须努力提升高中数学的整体教学质量,不断完善和理清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在这一教学目标的统领下,努力优化教学目标的设计,努力营造健全的教学目标体系,以教学目标为基础,开展更加有针对性、更富层次性的数学教学工作.此外,还应该在教学目标的统领下,完善评价机制,落实多元化的评价机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缺乏对多元化学习方式的精准把握能力

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改革的重点之一在于培养和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可以掌握全面的、丰富的学习方式,更好地应对高中数学的学习.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传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数学理论、数学基础知识、数学公式等知识的单纯化记忆能力.学生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通过题海战术,达到对公式、法则等的运用.但在新课改下,学生在学习公式、法则的过程中,不再仅仅是通过单纯性的记忆来进行,而是更多的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通过“问题导向”的学习方法,通过自主化探究和理解性运用等来深化对这些基础知识的合理运用.这是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但在教学实践中,仍有很多教师并不注重对学生这些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仍然通过死记硬背或者大搞题海战术来培养学生的惯性思维.可见,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学习思维,全面理清学生的数学思维,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构能力.

四、总结

高中数学新课改是高中数学的发展方向,尽管新课改不是一个全新的理念,但仍有大部分教师缺乏对新课程改革的重视和认识,缺乏对新课程改革的精准把握,因此为努力提升高中学生的数学能力,必须重视和提升高中数学教师的新课程改革理念.

【参考文献】

新高考改革的认识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新建本科院校的特点,就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现状及改革的必要性,考核方式改革的指导原则及我校(福建工程学院)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证券投资学》与全校性数学类公共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两门课程的考核方式改革的实践探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认为考核方式的改革对于提高教与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1.引言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评价教学质量和衡量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途径和尺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现今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式”培养过渡到“大众化”培养,这一指导思想的变化使得高等教育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也要与时俱进。但是事实上,目前很多高校的课程考核方法还是与“精英式”培养背景下的考核方法没有太大的变化。这必然会与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不相适应[1-2]。

然而,对于近几年成立的新建本科院校来说,由于其培养的目标主要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行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对于其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是否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是否具有较好的运用知识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3]。为了培养这样的应用型人才,必须从课堂教学,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改革开始,引导人才的培养向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方向发展。因此,只有不断创新考核手段和考核方法,真正使考核成为提高教学质量、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成为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有力激励手段。

2.现有课程考核方式的现状分析

2.1重知识轻能力的考核内容

由于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的许多专业来说,由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目前大学课程的考核内容大多数根据考试大纲,局限于上课教材范围的基本知识和结题能力,是对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的考查,按照各章节的知识点分别布题,客观性试题比例大,而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特别是结合实际的分析论述题少,从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个人特长及创新能力的考察,引导学生死读教材,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有限的课本知识里,打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造成了学生阅读范围、知识覆盖面狭窄[4-5]。

2.2重笔试轻实践性考查

目前许多考核方式都是基于课本知识为核心的闭卷或开卷的笔试考试,形式单一,较死板,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2.3考核效果难以客观体现教学水平与学生素质能力

由于目前的考试多以课本知识为基础,以笔试的内容进行测试。然而不同的教师出的试卷的试题的难易程度、考核的知识点等不同。另一方面,在批改试卷时,不同的教师的给分标准也不尽相同。因此这样就造成仅从试卷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是不科学的。也就造成了单一的课程考试的弊端。

3.我校部分数学类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实践

福建工程学院是一所新建的地方性本科院校,我校数理系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学校鼓励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精神指导下,大力推进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分别在全校性数学类公共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以及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证券投资学》等课程进行了考核方式的改革。

3.1考核方式改革的指导原则

3.1.1主体性原则

教师的考核方式的改革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考核的各个环节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创新性和积极性。弱化授课教师的主观性。利用有限的资源为学生创造思考、实践的平台,引导学生积极第参与课程的全面性、外延性与扩张性和主动性地学习。

3.1.2过程性原则

要将原有课程考核单一、片面地以笔试为标准的唯一的评价体系,将课程的考核贯穿于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在平时的课堂学习过程中也要通过课程小论文等形式与考核结果挂钩。建立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强化、提高和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将考核作为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一个手段。注重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践能力、协作精神和职业意识。使考核不仅是体现成绩的手段,更是探求和掌握知识技能的途径与方法。

另外,在考核方式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具有连续性和可操作性,要能稳步提高学生的成绩。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应该具有可推广性,适用于其他数学类公共基础课的考核方式改革。

总之,考核方式的改革是尝试性的一项工作,是本课程建设中的一项创新,要本着先试先行、边试边改、循序渐进、持续改善的原则。

3.2《证券投资学》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考核方式改革的实践

3.2.1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证券投资学》的考核方式改革

《证券投资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金融信息分析方向的一门重要的方向专业课,同时又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改革尤为重要,对于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拓宽知识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这门课程的改革从课堂教学开始,在上课伊始,便布置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在模拟炒股网站开通模拟炒股账号,一人一账号,设置同样的投资本金。开始为期一个学期的炒股投资。然后到期末对每个同学的炒股业绩进行排序评价,给出一个实践成绩。这个实践成绩占期末综合成绩的20%。平时课堂表现及学习态度等占期末综合成绩的2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60%。这种改革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卷面考试的方式,以模拟炒股为平台,让学生达到现学现用、活学活用的效果,及时消化课堂学习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有改变了以笔试成绩定高低而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新的考核方式经过几个学期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试验,该考核模式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得到学生的欢迎和认同。

3.2.2我校数学类全校性公共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考核方式改革实践

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我们认识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实际应用性很强的公共数学课程,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讲方法又讲动手能力。在经过充分地研讨和论证后,也开展了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改革,具体的改革方案如下:

(1)考核总成绩包括三部分:期末考试占60%、课程学习总结或者小论文占20%、平时成绩(作业及出勤情况)占20%。

(2)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及创新性,课程学习总结或者小论文原则上不指定题目,由学生自选题目(与课程相关)。

(3)课程学习总结或者小论文采用本课程统一的评分标准给分,尽量减少不同的教师给出成绩的差异。

(4)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扩大课程知识面,课程学习总结在学期初就由任课教师布置给学生,希望结合专业与本课程的联系,或者结合课程的某个知识点的应用性撰写课程学习总结或者学习报告。

3.3改革成效分析

3.3.1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程及格率

在充分的调研和研讨后,我们认为课程考核改革要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又能稳步地提高及格率。因此,我校两门课程的考核改革内容主要体现在考核成绩的构成以及试卷内容的改革上,其中考核总成绩包括三部分:期末考试占60%、课程学习总结或者小论文占或者模拟炒股20%、平时成绩(作业及出勤情况)占20%。

在撰写课程总结(报告)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一定量的相关文献和参考资料,这些学习和研究一方面是课堂教学的有意补充和课堂知识的扩充,另一方面又极大地训练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精神。

比如对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来说,某次本科《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期末考试的平均成绩为74.72,与往年相比更加接近期望值,总体来说,学生成绩也较理想,70分到89分占总数的47.4%较去年有所提高,分数的整体分布更趋合理,有中间高两边低的分布形态,各个题的区分度也有所提高。综合评定及格率达到93.9%,比去年提高3.5个百分点。

3.3.2促进任课教师课堂教学改革

在前文的论述中谈到,课程考核改革的原则是注重过程性,就是将考核贯穿于课堂教学李,要求认可教师要花精力备新课,要及时总结每节课的效果,改善下一节课的课堂内容。

课程考核改革力求将学生对于期末考试的压力转化为平时课堂学习的主管能动力。比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试题是结合本课程教学改革进行考核方式改革的首次命题,命题方式在原来传统的命题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的尝试,主要体现在该试卷除了标准题、计算题和证明题三大类之外,还增加了开放性的主观论述题,但分值不大,只有5分,体现循序渐进的改革指导思想,试题不仅内容符合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而且各考点兼顾大部分学生的具体情况,切入点容易,突出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没有怪题和难度大的题,计算量较少,题量适中,其中的论述题不仅能考查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整体认知程度,而且由于答题的内容的开放度和自由度较大,能更好地从学生的答题中反馈出更多的教学中的长处和不足的信息,以用于促进进一步的课堂等教学改革。

4.结语

课程考核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根据学校及学科专业的特点,持续不断地创新课程考核方式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途径和保证。本文所论及的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从试卷成绩分布及综合评定的及格率,以及学生的反馈情况看,新的改革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该考核方式改革开启了我校数学专业及公共课考核方式改革的先河,我们将深入总结、分析和研讨本次考核方式改革的经验和不足,广泛听取任课教师及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持续改善《证券投资学》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改革,努力将所教的课程建设成学生能学,学生爱学;老师能教,老师爱教的精品课程。并将以点带面地逐步推广到其它课程的改革中。

参考文献:

[1]单伟等,概率统计课程改革与实践,高教理论与实践[j],2009.3

[2]谭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达成与课程考核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8).

[3]耿洁.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框架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

新高考改革的认识范文第4篇

摘 要: 学分制允许学生有充分的选择范围,可以安排自己的学习专业和课程。学分制的实施必将引起教育管理体制的根本变革,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便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加强过程考核和改革考试内容”两方面讨论课程考试改革的基本思路,并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加强过程考核”、“改革考试内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 学分制 课程考核 考试改革

学分制,意味着学生只要修完该课程且合格后就可以拿到该课程的学分。在弹性学制内只要达到本专业要求的最低学分就能拿到本专业学位,允许毕业。也就是说,学分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量。然而,如何在课程学习量的基础上,有效区别学生学习质量是学分制的关键所在,其中一个重要问题便是课程考试改革。在学分制大环境下,传统课程考核方式已不利于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考试内容陈旧、考核方式单一、考核管理缺乏人性化等弊端日益严重。因此,学分制环境下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势在必行。

一、当前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1.考试方法我唬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目前课程考核的主要形式仍然是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口试、面试、专题讨论等考核形式较少,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人才培养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是创新人才的重要特征。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中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都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而传统闭卷考试方式只能考核记忆知识及简单应用,不能体现不同性质课程的特点,抑制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考试内容陈旧,记忆性知识偏多,无法有效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考试内容陈旧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第一,来源于教材的试题内容比例偏高,导致学生靠“死记硬背”便可取得高分,在很大程度上忽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察。第二,题型设置不够合理。多数试题包括填空、选择、判断、计算、简答等题型,这些题型主要考查的是认知领域的前三个层次:即知识、领会和应用,忽视对后三个层次的考查,即分析、综合和评价[1]。同时,这样的考试往往会造成“一卷定乾坤”的现象,使学生靠考前突击应付考试,甚至拿奖学金。这是很多大学生“高分低能、毕业后工作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有效考查认知领域的后三个层次将成为考试改革的关键所在。

3.试卷分析重视程度偏低,未发挥出考试对教学的诊断和反馈作用。

考试结束后,老师们忙于批改试卷、统计成绩,多数老师未曾仔细分析学生对哪些知识点掌握较好,哪些知识点出错率较高及出错原因。某些老师虽然做了试卷分析,但只是统计了最高分、最低分、各分数段学生数,认真、科学地分析试卷的较少。因此,考试对前期教学的诊断和对后续教学的指导作用无法发挥,提高教学质量目标得不到落实[2]。

二、学分制下课程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学分制是教育模式的一种,与班建制、导师制合称三大教育模式。学分制就像一个教育超市,学生上课就像在市场选购商品,学生根据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兴趣爱好、学习潜质自主安排学习,是攻读一个学位还是两个学位,提前毕业还是推后毕业,是否跨专业、跨学科选修课程都由学生自己选择。

学分制的优势在于:(1)学分制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益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2)学分制有利于缓解“工学”矛盾。本着“忙时少学、闲时多学”的原则,学生可以统筹安排时间,以灵活方式进行学习,达到学习、工作两不误的目的。(3)学分制有利于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由于学分制允许学生自由选课,而人才社会需求是与市场经济发展相接轨的,特别把新技术、新知识、新科研成果及时纳入教学内容。

因此,学分制迎合素质教育理念,符合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培养要求。然而,学分制存在一定的弊端:(1)学分制允许学生自由选课,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有的学生可能专挑容易得学分的课程。这样势必造成知识结构的割裂,所学专业将失去原来的系统性、完整性。(2)实行学分制后,学生只要修完该课程且合格后就可以拿到该课程的学分。在弹性学制内只要达到本专业要求的最低学分就能拿到本专业学位,允许毕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成为人才培养的关键。

因此,实行学分制后,课程考核方法改革有其自身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课程考试改革的基本思路

1.改革考试方法,加强过程考核。

在培养“创新人才”的大环境下,考试方式需要多样化。就传统“笔试”来说,可采取“闭卷考试、课堂开卷考试、课外开卷考试”等方式。除“笔试”外,还可采取“口试、实践操作、综合设计、小论文”等方法。不同考试方法有不同的特点,与不同课程、不同考试内容相适应,以全面考查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实践类课程可采取操作考试方法,而语言类课程可采取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方法。

从成绩方面看,考核过程需要全程化,应加强过程考核。教学过程中可运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考试方法考核学生的科学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如随堂测验、课堂讨论(问答情况)、单元测试、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等。随堂测验主要反映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堂讨论主要反映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思辨能力;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则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根据各课程学科特点的不同,可将平时考试成绩以30%~60%的比例计入该课程总成绩。这种全过程、多方位的考核既能督促学生深入有效地掌握各门课程,又避免“一卷定乾坤”的弊端,增强课程考核的合理性、公平性和真实性。

2.改革考试内容,注重考试命题的科学性、全面性。

考试内容是测试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指标,考核内容既包括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又充分考查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试题应减少简单、记忆性内容,注重基础性、创新性和实践性考试内容的合理组合。尤其工科院校,其中骨干专业都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实践技能。因此,考试内容应重视对其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查,重视对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此外,在平时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添加课堂讨论、动手操作、实验设计及对现行实验方案的优化等元素,以综合考查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能力。

3.注重教师执教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

考试方法和考试内容的改革势必需要教师付出大量工作,同时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渊博的文化知识、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另外,教要认真研究本门课程特点,适时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以适应改革后的课程考核方式。因此随着考试改革不断深化,教师应定期进修,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教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课程考试改革必要性调查

以调查问卷形式分析实施学分制后课程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1.问卷设计及样本采集。

调查问卷分别从六个方面设计问题:考核形式单一的平时成绩是否能充分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平时成绩是否应包含随堂测验、问答情况、课堂表现等过程考核元素?课程考核方式中是否应加强过程考核?过程考核是否能够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加强过程考核是否能够减轻学生期末考试前的复习压力?考试内容是否应涵盖记性型、理解分析型、综合应用型、提高扩展型等多种元素?

调查问卷分别面向车辆工程、交通工程、地下空间工程、航海工程等九个理工本科专业学生,共计发放452份,收回439份。

2.结果分析。

(1)描述性统计分析

我们用1、2、3、4分别表示不同意、不确定、同意、非常同意,每个调查问题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如表1所示。结果发现,第一个问题的平均值为1.168,说明学生普遍认为仅用期中考试成绩或作业成绩表示平时成绩是不能全面反映自己的学习水平的。第二个到第五个问题的平均值均大于或接近3.0,说明学生普遍认为过程考核将进一步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在课程考核方式中应加强。最后一个问题的平均值亦大于3.0,说明除记忆性知识外,考试内容还应包含综合应用型和提高扩展型等多种题型,以全面反映自身学习水平和综合素质。

(2)次数分布结果分析

问卷结果次数分布表如表2所示。结果发现,如果平时成绩仅为期中考试成绩或作业成绩,那么这种形式单一的考核存在较大偶然性,同时这只是单方面的卷面考核,对某些实践课程来说,缺少实践操作检验环节,因此86.3%的学生认为形式单一的考核并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

进一步分析发现,在被调查的439名学生中,有80.4%的学生认为如随堂测验、分组讨论、实验设计等环节均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应用能力,融入过程考核的平时成绩才更真实、有效地反映自己的学习水平。正因如此,大多数学生认为在今后课程考核中应加强过程考核。同时由于过程考核涵盖课前预习、课堂表现、课后复习、单元测验等多个环节,因此超过60%的学生认为公平、公正的过程考核将进一步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大大减轻期末考试前的复习压力。

关于考试内容,84%的学生认为除记忆性知识外,考核重点还应放在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及提高扩展型题目中,以全面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及自身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此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从学生层面讲,大多数学生认为实施学分制后应更注重过程考核,考核内容应充分反映学生的文化知识和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沈良斌,祁嘉义,冒小Z.深化高校考试改革,培养创新人才[J].江苏高教,2006(3):91.

新高考改革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电子技术》课程 考核方法 改革

1.引言

中国的教育经过不断改革,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比较完善的教育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培养的人才已经从单一发展的专门技术人才转变到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制度的改革有目共睹,但检验教与学的考核方法的改革明显滞后于教育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从书本知识发展到全方位的知识和综合能力,因此不同类型的学校实行相同的考核方法已经显得有些欠缺,高职类院校更为显著。因为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处在生产第一线的人才,要求动手操作能力较强,而对理论教学的要求略次于其他类型高校。《电工技术》课程的问题尤为突出。

2.传统的考核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考试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考试的形式一般为闭卷和开卷两种,无论是闭卷考试还是开卷考试,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有以下三个问题。

(1)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相脱离。

课堂上教师教学是对教材进行系统的讲解,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但对理论的学习,学生通常觉得很枯燥乏味,特别是《电工技术》课程的知识比较抽象,实践性又较强,再加上职业教育学院的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较差,闭卷或开卷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能挖掘出学生存在的潜能。不少学生学习就是为了考试时能得到60分,平时则得过且过,不会主动去总结教师课堂上讲解的内容。闭卷考试,考试前学生往往只抓些重点,死记硬背;开卷考试,学生往往会把一切都寄托到书本上,考试时查阅。因此就会把教育中的教与学相统一给割裂开来,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觉得知识都讲解得很清楚了,学生学习效果应该很好。可是学生则会觉得一个学期下来没有学到知识,感到考试过后对此课程仍然陌生。

(2)学生学习知识较为死板。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所教的知识到社会中能被灵活应用,这就要求学生有思想地去学习,对学习所得知识进行思考总结,从而达到“举一反三”、“有此知彼”。但《电工技术》以往的考试方式容易使一些学生养成惰性的学习心理,考试前死记一些例题,考试时“照虎画猫”、“依葫芦画瓢”。如果试题略加改动,学生则会不知所措,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的结果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学生走出学校后不能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

(3)学生易存作弊心理,难以客观评价学习效果。

无论是采用闭卷或开卷考试,因为试卷的正确答案是唯一的,而考试时又不可能每个学生都单独考,所以一些学生就会形成依赖心理,认为只要坐到一个学习好的同学身边则考试想不通过都难。这种想法一旦形成,就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落千丈,到头来虽然成绩很高,但知识却没有学到。教师也就没有办法区分学生对知识掌握得如何,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有失公正性。

3.考核方法改革的思路

针对传统考试方式存在的问题,再加上高职院校的特点,对于《电工技术》课程,我们尝试着从考核改革入手,用考核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加强学生的总结应用能力,即实行“一纸开卷”和实验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考试的改革与社会的改革存在有很大不同,社会改革是打破一切破旧的思想与方法进行改革,而考试改革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略加改进。改进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教学计划、内容及教学形式保持不变。考核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检验,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程的原有计划和教学形式保持不变。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要点,并让学生进行总结,教学时应给学生主动学习指引一个方向,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

最后,改进的过程不能脱离教学的目的。无论教学改革或是考核改革,目的都是为了能使学生学到知识并会灵活运用,所以改进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的来进行。

4.“一纸开卷”和实验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及实施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主要是培养具有应用及操作能力的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我们在2008―2009年上半学期对机电08级《电工技术》考核方法作了改革,即实行了“一纸开卷”和实验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一纸开卷”考核方式与以往的“开卷”考试有很大不同,“一纸开卷”是指在考试开始前两天系里统一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盖有系公章的空白纸,课下学生可以把书本中的知识进行总结,并归纳到空白纸上,考试的时候允许带进考场作以参考(考前任课老师不得讲解考试范围),考试结束后与试卷一起上交,教师根据学生总结的内容情况给予一定的分数。实验考核是对学生整个学期的实验动手操作情况给予评定分数。学生最后总的成绩是由试卷成绩的60%和自己总结知识的成绩及实验考核成绩两者之和的40%组成。

“一纸开卷”和实验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的具体实施,首先由教研室就考试方法的改革提出书面申请,在获得系部、教务处的许可后,对试行的班级作出统一要求,对试行班级的任课老师进行统一安排,在学期教学中任课老师要强调理论知识的灵活应用及记录好学生平时实验动手操作的成绩。在考试前两天由系里给学生每人发一张盖有系公章的空白纸,在课下时间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所学要点,考试过程中允许学生拿进考场进行参考。考试时对各监考教师说明考核方式并作统一要求。

5.考核效果分析

《电工技术》课程考试过后,就试行的班级来看,新的考核方法能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认真看书并总结所学要点的积极性。这种主动学习和总结的过程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达到了教学改革的目的。

首先,因考核中加入了实验成绩,学生更加注重实践动手的操作,对实验仪器与实验内容的掌握熟练程度远远高于以往没有实行新的考核方法的班级。

其次,从考核班级的成绩来看,新的考核方式使班级成绩的及格率由以往的约85%提升到约94%。其中班级成绩的优秀率由以往的约9%提升到约15%,良好率由以往的约20%提升到约25%。中等偏上的学生成绩明显增多,不及格的人数明显减少。

最后,通过对实行新的考核方法的班级进行学生反馈信息的了解,大部分学生认为新的考核方法能体现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特点,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潜力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更切实地把学校教学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考试形式的改革符合社会的发展。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新的考核方法能兼顾到所有的学生。平时学习认真的学生掌握知识较好,采用新的方法能加强其实践能力;平时学习不认真的学生用“一纸开卷”则很好地弥补了知识掌握不太牢固的不足,从而加强了总结能力,这样就于无形中缩小了学生学习两极分化的差距,从而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罗映红.电工与电子技术考试改革的探讨与实施[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