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旅游发展趋势

乡村旅游发展趋势

乡村旅游发展趋势

乡村旅游发展趋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 模式依靠 发展现状 未来趋势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089-01

旅游如今已经成为国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国所提供的大量旅游资源已经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近年来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成为了旅游业中重要的一部分。许多乡村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地理优势,大力开发旅游业,把旅游业作为当地的主要收入。但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应当注意环境的反馈和行业状态的健康。

一、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我国的乡村旅游业开发较为落后

我国的乡村旅游由于处于起步阶段,国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政府没有制定相关的政策进行支持和保护,乡村旅游还是农民自发开发的阶段,资金投入不足,旅游模式和产业规模没有形成,管理滞后。

(二)我国乡村旅游中的设备设施还不完善

很多地方还没有完整的旅游系统作支撑,没有统筹全局的管理方案和设备设施建设。设备落后导致游客旅游体验差,收入减少,设备更加落后。这样的循环怪圈一直都困扰着我国的乡村旅游业。同时设备不完善还导致在兴建设备设施的过程中没有明显的目标,重复建设严重。其中最能体现的便是乡村交通问题,还有道路泥泞、垃圾处理不科学不合理、住宿条件差、公共设施破旧等。

(三)我国乡村旅游中的管理和规划不统一

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农村人只看到当前的利益,没有看到长远的发展,政府等相关部门支持力度不够,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对乡村旅游进行规范和制约。各种旅游乱象层出不穷,旅游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消费模式落后且高昂,造成在乡村中的竞争偏向,旅游业取得的利益一年不如一年。

(四)乡村旅游在利益的驱使下忽视了环境,过度开发

很多乡村旅游业为了得到巨额的利益或是响亮的名气,无度地向大自然索取,毫无节制地开发。没有规划,没有顾虑,造成环境恶化,生态资源快速枯竭,水源污染严重,垃圾处理不得当,大量树木遭到砍伐。这种盲目的做法是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的国家政策背道而驰的,长久下来对我们的子孙后代就是断绝后路。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和未来趋势

针对我国乡村旅游的现状,大概可以从以下三个模式来发展乡村旅游,当然在整个过程中也离不开健康的管理方式和辩证的、发展的统筹规划。

(一)依托在其他旅游方式上的发展

一些紧挨着旅游区的乡村,可以以该旅游区为指引,开发自己乡村特色的旅游项目。利用临近旅游区的吸引力,逐渐壮大自身,从而取得良好的发展。

(二)城市孕育乡村的模式

很多乡村旅游区应该建立在城市和农村中间的城乡结合部,利用城市的各方面的发展来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是距离够近,不需要在途中花费太多的时间,周末就可以前往,随到随走。二是这样的乡村可以依据城市的特点发展自身的旅游特色,依靠特色来吸引大量的人员。

(三)以科技为重要中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科技是@个时代不变的主题,把现今的科技植入到乡村旅游中来,让游客在体验原生态的乡村旅游时能够感受到时刻离不开的科技的作用,无疑会给游客带来良好的旅行体验,也能够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和现代化气质。

在依托了三个重要的发展点之后,乡村旅游的发展前进必将一片广阔,在未来的乡村旅游中可能会开发出多种旅游模式和特色,主要还是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规范化的,统筹全局的管理,乡村旅游未来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必定需要健康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而不是放任自流,管理过程中要考虑人文、环境、科学等重要因素,综合发展;二是在未来的乡村旅游发展中,科技和自然必然是主要体现的两个方面,科技带动社会的发展。同时在乡村旅游业中科技元素的注入也是必然的趋势,自然则是乡村旅游的本质,是原生态旅游体验必不可少的元素,自然也是乡村旅游对人们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的源头,应该长久地保持下去,保持最纯净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三、结语

乡村旅游业近年来悄然崛起,不断发展,给农村带来了大量的收入,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却也是不可忽视的。运用多种经营模式来解决或是缓解这些问题,在发展中看到机遇,沿着时展的大趋势,客观看待乡村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才是目前正确的观念。

参考文献:

乡村旅游发展趋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趋势外推 贵州 喀斯特 乡村旅游

一、由趋势外推法到问题的提出

趋势外推法(trend extrapolation)是根据过去和现在的发展趋势推断未来的一类方法的总称,用于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测,其理论要点体现为:一是决定事物过去发展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该事物未来的发展,其变化,不会太大;二是事物发展过程一般都是渐进式的变化,而不是跳跃式的变化,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依据这种规律推导,就可以预测出它的未来趋势和状态。因此,趋势外推的含义可以定义为:依据经济事物的历史数据,先描述出散点图,辅之以数学模型,进而预测出未来某一时间点或时间段的数值,是一种探索型的预测法。

由上述可推断,趋势外推理论有两个假设和两个核心环节。“两个假设”:一是预测对象的发展趋势不变;二是预测对象的发展过程是渐变,而不是突变。“两个核心环节”:一是找到合适的趋势拟合曲线方程;二是确定趋势曲线方程中的参数。进而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针对贵州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探讨,可以通过选择差分法,而采用生长曲线趋势外推法中的龚珀兹曲线预测模型;第二,其中龚珀兹曲线预测模型表达式为:其中y:观察值;:估计值或预测值;t:年次;k,a,b:待定参数。从中可以看出,在影响事物过去发展状况的因素中,选取对当前该事物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因素a,而且是以b的幂指数次方来影响,同时随着时间t的推进a与b的取值是不断变化的;第三,用最小二乘法拟合曲线过程中,参数a,b,c,d…在不同的地域条件、不同的旅游主体、不同的发展事情可能代表不同的影响因素,比如:旅游者追求最大效用因素;经济利益能否持续化因素;社会文化是否达到生态效益;旅游核心产品或旅游有形产品等产品因素在旅游者当中的吸引程度等等;第四,最终确定的因变量yt+1可由前面几期的数据来拟合求出。

二、趋势外推法与贵州喀斯特乡村旅游发展的耦合

趋势外推法作为一种最为常用的经济预测方法,是一种利用过去来推测未来状态的方法。由于经济发展的过去和未来是有联系的。这种联系是外推法赖以建立的客观基础。经济发展虽有跳跃式,但主要是渐进的。通过对贵州省大量乡村旅游发展过程的总结,人们发现其中的发展过程很多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果我们掌握这种经济的过去发展规律,就可以遵循这种规律进行推导,以确定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未来,这就是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外推法的基本原理。

同时,外推法所基于的如下两个假设前提是能够吻合乡村旅游发展过程需要的,其一:决定经济发展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也将决定经济的未来发展,变化是不大的;其二:经济发展过程一般属于渐进变化,而不是跳跃式、无规则的变化。随着社会结构、经济形式和参与主体结构图的变化,结合趋势外推原理新的乡村旅游发展理念便呼之欲出。

三、趋势外推对喀斯特地区乡村旅游的开发指导——hb理念

1.贵州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回顾

在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题同时,贵州乡村旅游目前主要采取了五种体制和模式,如下所述:

(1)以股份制为主的“天龙模式”:平坝县天龙镇以特有的“屯堡文化”资源,提出了“旅游强镇”的发展思路,镇政府负责旅游规划、保护资源、协调关系等软环境建设;成立旅游公司负责基础设施、项目包装等硬件建设,同时与旅行社合作开发市场。对于以天龙村为核心景区的“屯堡文化”资源,按村民房屋庭院所处的位置、观光价值,在村民自愿原则下,折算成资源股纳入统筹管理,按章分红。同时鼓励有条件的村民开发经营手工艺品、参加“地戏”表演、导游解说等活动,拓宽就业门路,增加村民收入。目前,已有超过80%的村民成为股东并参与乡村旅游业。

(2)以出租反包制为主的“金山模式”:贵阳市小河区金竹镇引进客商落户金山村,成立起农业科技开发公司,以每亩800元年租金向农户租赁连片低产旱地和荒坡,首期工程已建成近千亩生态农业观光园、3000平方米竹木结构的亭台楼阁,推出集观光、休闲、娱乐、食宿为一体的旅游项目,引来游人如织。目前,金山村已有130多户农民土地出租后,又被公司反包给他们分户经营,农民从中又增加了一笔承包费收入。

(3)以协会合作制为主的“董公寺模式”:遵义市红花岗区董公寺镇,在总结过去开展“农家乐”经营中各自为政、低档次恶性竞争的弊端后,引导各村先后成立起旅游等协会开展自律和新一轮发展工作,同时采取“支部+协会”办法,发挥村级党组织作用,帮助解决协会活动场所、启动经费等困难,并组织协会成员外出参观学习,举办各种乡村旅游节、研讨会、餐饮竞赛等活动,使全镇旅游业升级换代,走上了服务配套的“山庄型”发展新台阶。

(4)以工分制为主的“郎德模式”:该村以“国宝”级的苗寨文物和苗族歌舞表演为特色资源,全民参与旅游业,村里根据每个村民所能担当的角色,制定不同工分标准,制作相应工分牌。游客来到寨门口,男女老幼闻声而出,或参加欢迎仪式、或参加节目表演,活动结束时,分别到发牌人那里现场领取工分牌,作为日后结算分红的根据。这种管理体制在苗寨和谐社区建设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5)以民办公助制为主的“卡蒲模式”:平塘县卡蒲乡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乡,开展民族文化旅游前景看好,但受到资金和人才制约,启动困难。该县制定出规划后,采取部门对口扶持办法,开展村民培训、水电路建设、房屋庭院包装、改厕改圈改厨建沼气池等工作,对旅游餐饮接待户还配送电冰箱等设备,帮助村民开发民族餐饮资源,提高服务质量。如今,卡蒲村正以崭新面貌迎接四方来客,乡村旅游业迈上了跨越式发展的路子。

以上模式是目前开展乡村旅游的主要模式——以村寨为载体、农民为主体,它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对于不同的喀斯特地区,其开发乡村旅游固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但是所依托的开发理念肯定不能苟同,应依据本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具体条件为根本做适当调整。

2.hb理念的探索

(1)新的发展观——hb理念。hb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了短视盲目的资源利用方式,认识到乡村旅游真正的限制因素不是资金,不是客源,是“有价值的旅游资源”,从而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且有度的开发。因此,hb理念的资源配置方式首先要求建立新的旅游发展评估体系,以“可持续”为宗旨,兼顾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大效益,确立真正能够体现旅游发展“质量”的各项指标,比如人均消费额,游客的逗留天数,大型项目的投资回报率等。要确实体现旅游发展从“粗放”向“集约”,旅游战略从“硬”向“软”的转变,最终实现对旅游资源的有效配置。当然政策无论制定的多好,取得成效还得依靠贯彻和落实,所以该评估标准必须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以行政手段强制推行,从根本上遏制盲目的项目投资。其次,旅游资源的增量开发固然重要,但是存量的盘活和再利用同样需要重视。开源和节流并举才是有效的资源配置之道。因此在对新项目审批从严的同时,要鼓励对既有资源的保护和深度开发,在产业政策上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2)hb理念指导下的旅游产品开发。盲目地随市场而动是现在很多旅游企业和旅游目的地的通病,须知消费者的需求总是瞬息万变的,供给商不能总是处在被动适应的地位,而是要引导消费,创造消费,真正从长远利益考虑本地或本企业的未来发展以及产品的开发。而hb理念下的产品要求其在开发过程中,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市场为先导,以效益为准则,根据当地资源本身的特点,扬长避短,合理地设计适合本地情况的旅游产品,同时注重相关资源的配套建设。比如一个以风土人情见长的小城,就不能盲目跟风以商务会展旅游为重。

而在具体的项目规划时,需要谨慎地控制物质和能源的投入。每一个大型旅游项目必须经过科学的评估,仔细的成本效益计算,明确责权才能动工。可以成立一个专业评估机构,由市政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组成,其评估结果对该项目能否上马有最终的决定性作用。

(3)hb理念下政府角色的演变。hb理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市场经济并不融洽。在现实中,想要依靠市场或企业的力量去实现hb理念是不可能的,所以政府仍然是推进旅游业模式转变的主导力量。新形势下政府角色的扮演包括以下内容:第一,贯彻“和谐平衡”的新型发展观,从宏观上控制整个乡村旅游发展的合理节奏与进度;第二,落实更为合理的新的“旅游资源评估体系”的建立;第三,完善旅游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秩序;制定产业政策,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最后是在产品开发上对大型旅游投资项目进行严格把关。与此同时,政府应该严守自己的职责范围,保持对整个旅游的客观立场。惟有如此,才能克服“补偿性反馈”,从而实现整个旅游系统的和谐发展。

四、结论

hb理念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其更具前瞻性的思维模式。它以“和谐harmonious”为灵魂,以“平衡balance”为准绳,以旅游业的长远利益为目标。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我们追求的不再是“如何吸引更多的游客”,而是如何控制“游客规模”,通过消费结构的优化来增加旅游收入;不再是经济性指标单方面的“突飞猛进”,而是包括生态、社会等各项指标的全面进步。整个旅游系统将在“适当的速度”下螺旋式地前进,从而更加稳定,更加可持续。

趋势外推理论指导下的hb开发理念关系如下图所示: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旅游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程道品.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及案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07.

[3]陈理.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民族出版社,2007,11.

[4]王继庆.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2007,(4).

乡村旅游发展趋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国;乡村旅游;政策趋势;市场趋势;规划方向

1. 引言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系统的一种旅游类型。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增加乡村居民收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新形势下破解“三农”问题、缩小收入差距、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经历多年的发展之后,无论从国家政策方面还是市场方面都对乡村旅游发展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基于此,笔者通过对新形势的分析,提出乡村旅游规划新方向。

2. 乡村旅游的政策趋势

2.1. 城乡统筹下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村家庭承包的土地通过合法的形式,保留承包权,将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行为。

通过土地整理和土地流转有了多余的土地,就有了投资商和社会资本的介入,农村的旅游接待设施水平才能随之得到提高,才能有规模较大的集约化开发的乡村旅游项目。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乡村旅游的真正升级,乡村休闲产业也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2.2. 美丽中国政策。注重“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理念的美丽中国战略,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是一个绝好的机遇。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明确指出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这意味着乡村旅游将在政策、资金、人才、设施等方面得到惠及,这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给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3. 乡村旅游的市场趋势

3.1. 乡村无景点旅游化趋势。越来越多的游客,不刻意选择景区,而是倾向于选择一个环境优美、风景宜人的地方,进行自主、自愿、自助、自由的游览活动,注重休闲与体验、追求无拘无束的游历,并不十分看重景点的反传统的旅游方式,即无景点旅游,已经在我国悄然兴起。良好的生态和宜人的风景是无景点旅游的要素,广大的乡村地区无疑是无景点旅游开展的合适选择。乡村无景点旅游不仅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也是乡村观光旅游向乡村度假旅游的转变升级。

3.2. 慢旅游化趋势。慢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理念,可以表述为:缓行、静赏、参与、闲聊、慢餐、酣睡、乐购、养生、修学、感悟。

缓行,旅游者更多地关注旅行途中的风景和感受,更愿意通过徒步、自行车、牛车等慢通工具完成旅游活动,在此过程中达到五感的享受。静赏,慢旅游强调神闲气定地欣赏、品味风景。用心发现美、感受美,从而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升华人格的目的。参与,旅游的实质就是在异地的殊异体验。追求亲自参与和深度体验,通过身临其境、融入场景,加深对事物的理解,获得难忘的感受。闲聊,旅游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交流。社区居民是旅游地传统文化的持有者。因此,加强与当地居民的交流是了解旅游地最好的途径。慢餐,强调一种放慢脚步、慢慢品味食物美味的优质生活方式。不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一种重要的休闲的方式和文化体验的路径。酣睡,慢旅游中的旅游者希望在外出过程中拥有良好的睡眠质量,得到真正的身心放松。通常静谧的环境是住宿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乐购,在慢旅游中,强调愉快的购物过程,即乐购。除了商品交换这一环节外,通常包括了解相关知识、亲自参与加工、个性体验的成分。养生,慢旅游倡导放缓旅行节奏,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有利于身体康健的活动。修学,修学是包括出于兴趣、专业、职业而进行的一切学习和深度体验活动,是深度旅游的重要体现。感悟,在旅游中,旅游者暂时摆脱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处于一种放松状态。但旅游之前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仍处在潜意识中,当受到某一信息触发时,可能产生新的思路,从而促进该问题的解决。

3.3. 全域旅游化趋势。全域旅游指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

全域旅游理念落地要在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全社会、全部门、全游客等八个层面加以落实。全要素即将整个目的地作为旅游的吸引物,目的地的一切可利用的资源都有可能成为吸引人们前来旅行的吸引物。全行业即旅游在整个目的地产业结构中具有突出的地位,是目的地未来产业发展的融合点和动力点。全过程即指从游客进入目的地开始,一直到离开目的地的整个过程中,保证旅游体验无处不在。全时空即指无论淡旺季,无论白天夜晚,无论核心旅游区内还是核心旅游区外,都能够提供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全方位即在满足 “吃住行游购娱”方面的需求外,还应增加“文化、科教、资讯、环境、制度”等相关要素上的供给。全社会即吸引目的地最广泛的居民参与到旅游业服务、经营中来,同时也通过群众的积极参与,提升目的地的好客度,提高旅游体验的满意度。全部门即全域旅游发展要吸引目的地各大部门积极参与旅游开发、建设、管理中来,从而既推动旅游业发展。全游客即在目的地发展旅游的过程中,体现出“游客即居民、居民即游客”的理念。

4. 乡村旅游规划方向

4.1. 原乡规划。原乡规划指以保护乡村原生态景观环境、本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原真性民俗文化为基础,以村庄聚落的原有布局为本底,以最少的人工干预和谐处理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中国传统乡村的布局理念为主导,统筹安排、科学规划旅游要素的乡村旅游规划方法。

原乡规划对于乡村旅游规划的指导,包括以下几个核心内容:

一是以乡村景观和乡村意象打造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物。通过景观设计、风貌控制与建筑保护,维护乡村地区的原乡风貌。通过乡村聚落、建筑空间、社会状态和文化风俗等要素构成乡村意象。

二是重视乡村文化在景观中的表达。首先,体现乡村的自然性,即原乡的山水环境所表现的自然特征。其次,建筑及其所组合的城镇、村落、街巷的空间特征是原乡固有的基因密码及文化符号。在规划中,要保留其自然特色和生活的真实场景。最后,原乡规划还要力图通过规划唤醒当地居民的文化意识。

4.2. 旅游创意农业规划 。根据厉无畏先生的说法,创意农业以农业生产场所、过程、产品为依托,以文化创意、艺术创造和技术创新为核心,以丰富农业功能、开拓市场需求、提高农业附加值为目的,是传统农业发展的新阶段。

旅游创意农业是创意农业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的产物,是新时期农业发展的新形态,它在传统农业生产场所、过程和产品中融入文化创意、艺术创造、技术创新,以满足城镇居民观光、休闲、购物等旅游需求。

根据旅游创意农业的价值来源,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科技创新型,指在农业生产中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形成新型农业景观和产品,主要载体是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

二是艺术创造型,是用艺术家的眼光和创造性来改造传统农业,以形成特色景观和产品,具有代表性的有农田艺术景观、麦秸画等。

三是文化创意型,利用传统农业文化、挖掘农产品的文化内涵、塑造农业生产及相关活动的象征意义。

乡村旅游发展趋势范文第4篇

漓江是桂林山水之魂,自1973年桂林正式对外开放后,“漓江精华游”等漓江旅游航道上的观光游一直是漓江旅游的主导产品,也是桂林旅游的核心产品,这种单一的、低级的、“走马观花”式肤浅的旅游方式40年未曾改变,严重落后、脱节于当前休闲度假的国际旅游发展趋势,造成漓江虽顶着“甲天下”的桂冠,但面临着游客量相对逐年减少、漓江吸引力弱化和竞争力下降的尴尬局面,漓江旅游的价值远远没有发掘出来。当前,应以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为契机,全面调整、转型和升级漓江的旅游产品,开发漓江沿岸的乡村度假旅游产品,在漓江沿岸建立若干不同主题、不同特色的乡村度假中心,将其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带。

一、研究综述

(一)漓江旅游产品研究

学术界对漓江旅游产品的研究不多见。目前对漓江产品方面的研究代表有:王兴斌(2000)对桂林以及漓江的产品布局进行了探讨;谢雨萍(2002)认为漓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是建立生态旅游绿色长廊;李肇荣、黄进(2003)对漓江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进行了系列研究;杨永德(2004)等针对多年来漓江枯水问题,提出遵循自然规律,创建漓江游览新模式的观点。项萌、郭德胜(2009)认为漓江旅游发展模式的问题凸显,要放宽资源视角,对现有产品进行优化升级,开发民俗和节庆旅游产品;卢彦红(2009)等立足于大漓江旅游产业经济带,提出大漓江旅游产品的“四大”产品集群和“五大”发展战略;陆锦丽等(2010)在漓江当前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下,对漓江的航线体制改革创新进行了探讨;徐杰舜、王清荣等(2013)则认为当前保护和开发漓江的思路是:打造黄金漓江,乡村旅游升级换代,树竹筏为新形象,开发高端房地产,创办休闲度假中心,开拓免税店,建设旅游直辖市。以上研究从侧面反映出了漓江观光型旅游产品的局限和不足已相当明显,对其进行转型升级和深度开发迫在眉睫。

(二)乡村度假旅游研究

国内关于乡村度假旅游的概念已经有了较多的探讨,有的学者认为乡村度假旅游属于诸多度假旅游产品的一种,是度假市场的重要分支之一,是指位于远离城市喧嚣、空气清新、风景优美的乡村地区的一种度假旅游。有的学者则认为乡村度假旅游源自乡村旅游,如郑焱、刘婷(2008)认为乡村度假旅游是乡村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较高层次的一种旅游形式;瞿媛、陈鹏(2010)主张乡村度假旅游可以被认为是以乡村景观资源(包括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为依托进行的一种休闲度假行为,以农户为经营主体,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更高阶段,并认为国外对乡村度假较典型的定义为度假者花费大量的自由支配时间在农庄、农场或者乡村进行休养、娱乐活动的一种度假行为。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学术界一般认为,乡村度假旅游是乡村旅游与度假旅游的结合,从而乡村度假旅游产品兼具乡村旅游和度假旅游的特征:(1)以异地乡村作为度假旅游目的地;(2)独特的“乡村性”是乡村度假旅游的核心卖点,标志着与其他类型度假产品(滨海型、山地型、湖泊型、温泉型等)的显著不同;(3)流动性较差、停留时间长;(4)以回归自然、放松身心、修养娱乐为目的;(5)高度参与化。总之,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既顺应了现代旅游由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过渡的趋势,又满足了人们追逐乡村文化和乡村旅游开发层次提升的要求,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

二、开发漓江沿岸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战略意义

(一)调整产品结构,促进优化升级,增加旅游综合收入

漓江在整个桂林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中是关键性产品,对其沿岸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正是发挥其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中的突破口作用:首先,有助于打破漓江以自然山水观光旅游产品为主的格局,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其二,有利于突破漓江旅游产品以山水为主导的旅游景观资源空间分布的制约,改变其沿漓江零星散落的点状布局,增强旅游产品的体验性和连贯性;其三,漓江流域将不仅仅再是一个只提供单项观光游览的空间载体,其功能不再局限于“门票经济”,旅游者消费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漓江旅游的经济复合效益开始凸显。

(二)有助于提升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核心竞争力

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为旅游产品的竞争力,而随着国内旅游地竞争加剧,桂林旅游的整体相对竞争力在下降,这说明桂林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大不如以前,升级换代已是大势所趋。开发漓江沿岸乡村度假旅游产品、建设漓江沿岸乡村度假旅游带本身就是贯彻落实《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体现,符合“重点推进漓江黄金旅游产业带”、打造“春之花、夏之凉、秋之实、冬之雪”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进漓江开发专项工程特别是沿岸村镇风貌改造及景观道建设工程等的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要求。

(三)改善民生,以乡村度假旅游引领漓江沿岸新农村建设

漓江流域农民生活水平偏低,漓江两岸的乡镇和广大农民,特别是地处漓景区的阳朔县、灵川县、雁山区和兴安县猫儿山的部分乡镇的村民,为保护漓江自然生态环境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和牺牲。沿江农村居民人均耕地不足1亩,对漓江风景名胜区自然生态的严格保护造成了村民“靠山不能吃山,靠水不能吃水”的现状,据统计2010年和2011年,漓江沿岸村民人均收入分别为2800余元和3200余元,仅是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487元和6325元的51%和50.6%,仅是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900余元和7300余元的40.5%和43.8%,相当部分村民的年人均纯收入在2000元左右徘徊,其民生问题不容忽视,而开发漓江沿岸的乡村度假旅游是创新旅游I与度假业、农业融合发展模式的体现,无疑对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和“既不离土也不离乡”的旅游就业具有引领和促进作用,从而有利于漓江沿岸通过旅游创新发展带动农业、观光旅游产品升级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四)增强保护漓江的内驱动力

正是由于长期以来漓江两岸农民、渔民并未能从漓江旅游发展中分享到适当的收益,相反,由于自1978年漓江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13条河流之一以来实行的诸多环境景观保护政策,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受到诸多约束。这是沿江村民和渔民对保护漓江、支持旅游发展动力不足的根源。桂林百里漓江绿化、彩化、花化、果化工程已给当地村民、渔民带来了一定的实际收益,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漓江保护内驱动力缺失的问题,而只有统一规划,建设漓江沿岸乡村度假旅游带,切实构建出漓江乡村度假旅游居民增收机制,带动农副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促进传统农业向旅游农业、传统农民向旅游从业者、传统居住型乡村向旅游接待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转变,使乡村度假旅游真正成为富民、惠民、利民工程,才能将沿岸居民从保护漓江生态环境和旅游发展的“拉锯战”中解脱出来,激发他们保护漓江的愿望和激情,转被动、自发保护为主动、自觉保护。

三、开发漓江沿岸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可行性

(一)地理区位条件

漓江属珠江水系桂江上游段,全长214公里,流经兴安、灵川、桂林市区、雁山区、阳朔、平乐等。其中漓江中游即桂林市区至阳朔长86公里的河段不仅是漓江旅游的精华段,还是一条重要的航道,其沟通连接了桂林市和阳朔县两大旅游集散地以及之间众多的特色旅游村镇,如拓木镇、大圩镇、草坪乡、杨堤乡、兴坪镇等,漓江沿岸这些乡镇和村落水陆交通发达,生态景观优美,故依托漓江的交通纽带和旅游“金字招牌”的引领作用,在漓江精华段沿岸建设多个乡村度假旅游中心,开发一些不同等级、不同主题的乡村度假旅游村,打造世界一流的江河沿岸乡村旅游度假带具有天然的地理区位优势。

(二)政策条件

漓江乡村度假旅游面临着桂林对外开放、西部大开发、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国民休闲计划、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带薪休假制度的逐步推进等多重政策机遇,特别是《规划纲要》中对桂林“世界一流的山水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地”、“全国旅游创新发展先行区”和“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国际化城市”的战略定位和对漓江风景名胜区“世界驰名的高品质内河景区”的打造目标为漓江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系统规划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

(三)乡村旅游发展基础

1998“华夏城乡游”主题年后桂林乡村旅游开始广泛兴起,经过近15年的发展,桂林乡村旅游产品逐步丰富,已从过去单一的农家乐形式,逐步衍生出食宿接待型、观光采摘型、特色餐饮型、休闲度假型、民俗风情型、长寿养生型等多种形式,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不断面市,其中漓江沿岸乡村不仅毗邻漓江这一世界上规模最大、风景最美的岩溶山水游览区,拥有适宜的休闲度假和避暑气候,而且其自身的生态旅游类旅游资源、自然生态类旅游资源、山水田园类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类旅游资源独具特色,这些都为漓江沿岸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四)客源市场条件

桂林是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是中国旅游名片,一方面其国内外客源市场基础良好(见表1),如下表所示,桂林200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已达1205.08万人次,其中入境旅游者达100.09万人次,从而桂林成为全国境外游客超过百万的第七个城市,主要入境客源市场遍及亚洲的日韩、泰国、马来西亚和欧美众多国家。至2015年,桂林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4000万人次。另一方面,桂林多年旅游总收入及旅游外汇收入总体上呈递增趋势(见图1),至2008年,桂林旅游总收入就已突破100亿元,2015年突破了500亿元,《规划纲要》更是提出了2020年达1500亿元的发展目标,这无疑能为建设世界一流的漓江沿岸乡村度假旅游中心提供充足的市场基础。但不容忽视的是,旅游外汇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却呈递减趋势(见表2),由2006-2007年的30%左右,下降到2008-2010年的20%左右,2015年则只占到12.34%,这与入境游客的人次增长率是不匹配的,这从侧面说明了由于桂林旅游产品在近些年未得到升级,对入境游客的吸引力下降,产品的创汇能力也随之递减。

漓江是桂林旅游的生命线,自1973年桂林对外开放以来,漓江在桂林旅游发展别是在国际旅游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桂林市众多景区的连接纽带,成为国内外游客来桂林的首选和必游之地,其游客接待量在桂林旅游总人数中占据较高比重。如图2所示,在漓江游客绝对数量每年递增的情况下,自2006年后其国内游客量的相对数量(占桂林国内游客数量的比重)却逐年减少,说明漓江旅游在桂林旅游产品格局中的地位趋于下降。但平均来看,2000-2010年间其占桂林国内游客量的平均比重仍约为12%,2015年,漓江精华游段累计接待游客人数约150多万人次,开发漓江沿岸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客源优势明显,时机成熟。

四、漓江沿岸乡村度假旅游产品开发构想

(一)产品开发理念与定位

首先,在产品开发中要贯彻《桂林市城市总体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桂林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和政策条例中保护漓江的思想,并对漓江沿岸乡村度假旅游产品做出整体发展规划,力求与当地农业发展规划、漓江流域富民特色旅游项目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即百里漓江必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并在保护和开发中解决民生问题,增进漓江沿岸乡村村民、渔民和移民参与乡村度假旅游,实现藏富于民。

其次,定位高端,以漓江及其沿岸高质量和特色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旅游资源为基础,引进具有高资质和高素质的投资主体,以具有“乡村性”和高素质服务的村民为经营主体,开发具有高品位和个性化的旅游产品以吸引高素质的旅游者,将漓江沿岸乡村打造成世界一流的乡村度假旅游带。

再次,产品开发以差异性、主题式、多样化和“乡村性”为导向,其中应特别重视开发中对漓江沿岸村镇自然生态的保护,避免过分依赖非自然的科学技术手段,大兴土木,影响乡村特色,甚至乡村城镇化的行为。注意乡土文化、乡村生活、乡里乡亲、乡里亲情旅游者精神的愉悦和净化作用。

(二)产品开发时序及空间布局

我国现有的12个部级度假区,从总体布局来看,自然环境背景相近,区位条件雷同,而以一条江的某一段建多个度假中心的做法却没有。漓江沿岸乡村度假旅游在开发时序和空间布局区位上一定要勇于创新,做到有针对性:一方面,漓江沿岸各乡镇、村落地理区位的不同、交通条件的优劣、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以及乡村旅游发展基础的差异决定了其在开发时序上的区别,即漓江沿岸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借鉴“点(增长极)―轴(带)―网络”的旅游发展模式,首先合理选取若干个乡镇作为漓江沿岸乡村特色度假旅游开发的重点乡镇加以建设,而后以此带动周边一些乡镇和村落的开发改造,最后便会形成以这些重点乡镇为核心的漓江沿岸轴带上若干个乡村休闲度假中心,呈现出“轴(带)+网络”双重格局。

乡村旅游发展趋势范文第5篇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旅游者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生产形态、生活方式、民俗风情、乡村文化等)为对象,观光、度假、娱乐或购物的一种旅游形式。这是目前包括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在内广为接受的定义。广义的乡村旅游还包括农村居民的外出旅游。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狭义的乡村旅游。

二、怀柔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怀柔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怀柔区乡村旅游起步较晚,目前还停留在初期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以观光农业为主体的农家乐旅游,并开展采摘、钓鱼、种菜、野餐等多种旅游活动。这些观光农业园区,吸引了大批城市居民前来观光旅游,体验农业生产和农家生活,欣赏和感悟大自然。据统计2012年,怀柔区累计接待乡村旅游39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和5.8%。2012年元旦、“五一“等5个小长假和春节、“十一“两个黄金周总计27天假期,共接待游客287.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0.5%和4.5%。可见乡村旅游在怀柔旅游经济中已经占有重要地位,其优势也已经逐渐凸现出来。

(二)存在问题

1.科学规划重视不够

根据此次调查显示,63%的游客反映怀柔乡村旅游服务设施和娱乐项目没有新鲜感,缺乏特色。怀柔区乡村旅游基本上是以农民自主开发为主,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项目设计雷同,布局不尽合理,功能不配套,市场定位不明,简单仿效,粗放经营,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存在着一定无序性和盲目性。

2.档次不高,品味偏低

目前怀柔区乡村旅游产品多规模小、档次低、品牌单一,而高品位、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较少,多数产品设施简陋、内容不够丰富,生态、文化内涵不高,社会影响力不大,知名度不高,缺乏吸引力。这一点从调查中也可以体现出来,从调查中可以发现游客旅游消费普遍较低,其中消费在200元以下的据多数,停留时间也以一日为主,这与怀柔乡村旅游产品档次和品味是分不开的。

3.宣传力度不够

从调查中发现,41.9%的旅游者是通过朋友介绍的,15.5%通过电视广播了解的,而报纸杂志和网络信息则分别占7.4%和占15.1%,由此可见怀柔乡村旅游的宣传基本依靠游客的口碑效应,这样的宣传方式比较原始,风险也很大,好则千般好,坏则影响整体。因此在宣传力度上,政府、部门以及业主的宣传力度不够,尚未引起社会的多方关注。

4.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从资金来讲,主要是还没有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在税收、贷款、用地、工商管理、食品、卫生、安全保证等政策尚无明确规范。从基础设施建设上来讲,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基础设施差是阻碍游客来旅游的一项重要原因,首先最重要是卫生问题,目前怀柔乡村旅游的卫生状况不尽如人意,一些农家旅馆排污排水通道不畅,必要的公共基础设施缺乏比如公厕和排水系统等。其次是可进入问题噩待解决。由于怀柔大多乡村旅游点都埋藏在大山深处,交通线路并不发达,可进入性比较差,致使多数游客望而却步。

三、怀柔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

调查显示,来怀柔进行乡村旅游的客源有73.8%来自北京城市居民。而另据资料显示北京市有2/3以上的城市家庭到郊区休闲旅游,其中到郊区旅游3―5次的家庭占16.9%。北京现有1400万常住人口,其中城市人口1000多万,按未来一年多次(5次)到郊区旅游的比例为23%计算,有700―1100万人次到郊区旅游。这表明北京的乡村游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如何占有这一巨大客源市场,使怀柔的乡村旅游业得到长足发展,建立正确的发展模式迫在眉睫。从短期来看,怀柔仍应以低层次的观光型乡村旅游为主,但必须注意特色培养和产品的多元化,从长期来看,必须根据旅游者消费趋势,提升产品层次,往休闲度假方向发展,形成休闲型乡村旅游的模式。

(一)短期内争创特色,形成多元化乡村旅游产品格局

目前怀柔乡村旅游主要是观光及食宿接待为主的农家乐旅游,活动主要是采摘、垂钓、饮食等,类型比较单一,项目比较雷同,没有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格局。具体应做到。

1.特色经营,增强竞争力

乡村旅游要想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必须突出特色,需要充分利用怀柔当地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以塑造特色产品,开发多种娱乐活动,一方面促进怀柔乡村旅游的特色发展,展示怀柔乡村旅游竞争优势,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另一方面打造怀柔乡村旅游特色品牌,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水平,促进全区乡村旅游业健康发展。这一点可借鉴国外乡村旅游活动(表1)围绕游客需求,进一步设计推出了一日游、二日游及多日游等多种线路选择,满足了广大游客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出游需求。另可利用“影视旅游“、“会议旅游“等,延长停留时间,增加旅游支出,带动整区乡村旅游发展;还可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旅游节庆活动,如“赶京北山货大集、赏满族八旗新村“和以踏青赏花节为主的规模大、文化品味高、内容丰富,参与性、观赏性强的旅游节庆活动,扩大怀柔整体旅游形象。(见表1)

2.打破单一,创建多元化发展格局

目前怀柔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更加注重观赏性而忽视了科技型和文化性,因此产品格局单一。而目前来看,此种单一的产品格局,并不具备竞争优势,即以采摘为例,与怀柔相邻的区县,纷纷组织采摘游,平谷的桃,大兴的西瓜,昌平也随处可见采摘园。为了增强竞争优势,必须改变目前产品的单一性,寻求多元化发展格局,即重视科技和文化的渗透,开发科技型乡村观光旅游和乡村文化旅游。

2.1科技型乡村观光旅游

主要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既可以生产农副产品,又给旅游者提供了游览的场所。新加坡将高科技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兴建了十个农业科技公园。农业公园内应用最新科学技术管理,各种设施造型艺术化,合理安排作物种植,精心布局娱乐场所。养鱼池由配有循环处理系统的“水道“组成;菜园由造型新颖的栽培池组成,里面种上各种蔬菜,由计算机控制养分;田间林荫大道的两边也种上了各种瓜果。可利用中科院研究生院移址怀柔的优势,开发农业科技园,一方面可供观赏,提高收入,另一方面对于农业普及高科技,提高农产量也大有裨益。

2.2乡村文化旅游

乡村文化旅游是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民族文化为主题,将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旅游类型。它有助于深度挖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满足旅游者文化旅游需求,提升产品档次。匈牙利是乡村文化旅游的典范,其开发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使游人在领略匈牙利田园风光的同时在乡村野店、山歌牧笛、乡间野味中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欣赏充满情趣的文化艺术以及体味着几千年历史淀积下来的民族文化。西班牙开发的满足游客多种文化需求的文化旅游线路很多就是乡村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城堡游、葡萄酒之旅、美食之旅等。怀柔区文化丰富,喇叭沟门的满族乡具有独特的满族传统文化,另外寺庙文化、长城文化、红鳟鱼文化应有尽有,应将文化旅游资源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深度开发,提升产品的档次,提高竞争力。

3.2长期大力发展以休闲度假为主的乡村旅游模式,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怀柔区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绿化覆盖率达到52%,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其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呈现着“自然风光为主,山野气息浓厚“的特色。从现阶段人们的旅游需求变化趋势来看,人们一方面注重亲身的体验和参与;另一方面则更注重休闲、娱乐的需求。怀柔区应根据旅游需求发展趋势,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休闲度假为主的乡村旅游模式,即发展休闲型乡村旅游。所谓休闲型是指以乡村旅游资源为载体,以形式多样的参与性旅游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满足游客休闲娱乐、身心健康、自我发展等需求的旅游类型。休闲型乡村旅游与观光型乡村旅游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主要满足旅游者的健康、娱乐、放松、享受等高层次需求,因此在产品特色上更加突出休闲度假主题,服务内容以康体、休闲、娱乐为主,产品表现形式更加强调创新、互动以及知识性。它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休闲娱乐型、康体疗养型、自我发展型。

3.2.1休闲娱乐型

乡村旅游是现代都市人为了缓解工作生活压力、利用假日外出进行令精神和身体放松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形式,娱乐需求成为旅游者基本的旅游需求之一。国外在开发乡村旅游时积极开发娱乐性强、互动参与性大、表现形式新颖的休闲娱乐项目以满足游客多层次需求。意大利农业旅游区则是一个典型的具有教育、游憩、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生态教育农业园“,旅游者可以从事各种农业健身运动,例如体验农业原始耕作、狩猎、亲手制作工艺纪念品、烹调学习活动等。法国为满足不同偏好度假旅游者的需求,开发了不同主题、种类齐全的休闲农场,包括农场客栈、点心农场、农产品农场、骑马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民宿农场、露营农场。怀柔应根据其自身资源优势,借鉴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思路,建立相应的“生态教育农业园“一方面满足城市居民的亲身体验的需求,另一方面可形成学生群体的教育园地,为他们普及农业知识提供平台。另外,可借鉴法国建立休闲农场,主要以农场品农场、露营农场和民俗农场为主,在开发时应注意主题的选定,突出特色。

3.2.2康体疗养型

随着旅游者越来越关注旅游产品的医疗保健功能,国外许多乡村旅游目的地针对性地强化了其产品的医疗保健功能,开发诸如体检、按摩、理疗等与健康相关的乡村度假项目。这不仅能够满足游客的健康需求,而且能为其带来不菲的利润回报。例如古巴的医疗旅游、日本的温泉旅游、法国的森林旅游、西班牙的海滨旅游等都以旅游服务项目的医疗保健功能而闻名。怀柔的绿化率很高,空气质量相比城市及其它郊区县具有明显优势,可利用人们保健心理,将乡村旅游与康乐旅游结合起来,建立相应的疗养基地,提高乡村旅游的层次,增加旅游收入。

3.2.3自我发展型

自我发展型乡村旅游是乡村度假地为旅游者提供一个轻松舒适的学习环境,通过团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学习等方式而不是专业人士做教练,让游客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学习新知识、熟练新技能,既享受了轻松的休闲,又学习到了知识。美国的农场、牧场旅游不仅能使游客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体验乡村生活的乐趣,而且在专人授课的农场学校能够学到很多农业知识。这种兼有娱乐和教育培训意义的参与式的乡村旅游形式深受旅游者欢迎,成为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怀柔山区普遍以农耕文化为主,且民俗文化丰富,目前开发的仅是以观光为主的乡村旅游形式,开发层次较低。城市文化与农耕文化差异性较大,可利用人们求新求奇心理,开展农业知识普及游,让人们在观赏的同时,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以及农事活动,将娱乐和教育有机结合,既为山村带来利益,又让游客得到成长。

四、政府的扶持与引导

在模式建立及转化过程中,政府的大力扶持与引导至关重要:

(一)强化分类特色管理防止标准化、商业化与城市化对乡村性的侵蚀

随着乡村旅游的商业化经营、建筑的城市化与设施的标准化,乡村性中淳朴的民风与低廉的价格等受到严重挑战。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继续保持“乡村性“和“乡村意象(RuralImage)“。乡村性的塑造主要通过三方面来实现:①主题(Theme):以差异与特色确立主题;②地格(SenseofPlaceorLocalPersonality):地方的风俗民情形成地格;③氛围(Atmosphere):地方居民的友好、热情、淳朴与真实的态度构成氛围。目前怀柔区应推行特色管理――-分类管理:形成餐饮、采摘、歌舞、杂艺、农业、节庆等特殊类型的乡村旅游。“家家达标准,村村有特色“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

(二)合理规划、控制总量防止过度重复建设

模仿是目前怀柔乡村旅游产品高度雷同的重要原因,它导致乡村性消失。民俗村与农家乐的泛化导致乡村旅游出现“低价格-低水平“的恶性循环。政府部门应该制定乡村旅游定量规划,确定某一具体地域旅游潜力,从而界定农家乐或民俗村的数量上限,指导地方乡村旅游的发展。鼓励区域分工,反对重复建设,各村形成特色。

(三)规模经营与土地集中

成片联户开发与规模经营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要形成特色,尤其是以田园风光(如农田、果园、茶园等)为特色的怀柔乡村旅游,必须有一定的规模才能形成景观,因此部分乡村旅游项目需要适度的规模经营,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法规,鼓励农民自行交换土地使用权,推进土地的集中。

(四)改善基础设施,建立行业协会

政府应对进入民俗村和农家乐的道路进行了整治、绿化和美化,并加强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兴建停车场,修建星级厕所,为道路安装路灯。尤其是进入官地民俗旅游村以及山巴的公共交通设施的完善。目前北京很多郊区县已经建立了或计划成立郊区民俗旅游行业协会,通过行业自律规范经营行为,通过行业协会建立了乡村旅游经营者之间互通信息、协调一致、自我约束、相互支持、相互监督的良好关系,形成了一个有序竞争的氛围。怀柔乡村旅游目前还处在初级的无序自主经营状态,恶性竞争比较严重,迫切需要政府建立行业协会进行规范和监督。

五、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