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白酒文化知识

白酒文化知识

白酒文化知识

白酒文化知识范文第1篇

一、不注重对消费市场的培育:

多数厂家注重品牌知名度的提高,但对消费市场的培育却不够!整体来看,葡萄酒在高端市场的品牌集中度比较高,有张裕、长城、王朝等一批强势品牌,但相对中低档市场而言,品牌就比较杂乱,一些假冒伪劣更是充斥其间。虽然,葡萄酒已成为当今酒饮市场的主流消费品种,但老百姓依然还是没有象喝白酒那样在家中来消费葡萄酒,我们更多的时候也是在酒吧和一些商务宴会场所看到葡萄酒的身影,葡萄酒市场的行业整体消费量不大是因为我们更多的消费者还没有建立起葡萄酒的消费习惯,而之所以还没有建立这种消费习惯,却是因为我们的企业没有从根本上做好市场消费培育。有者嘲笑我们的国人喝葡萄酒就象喝白开水一样,不懂文化、不懂时尚!可你不引导消费,消费者能买你的帐么!我们都知道,葡萄酒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有益于人体健康,但这些都得进行宣传,让大众知晓才是。笔者认为:葡萄酒有四大方面需要向消费者进行传播与引导:一、葡萄酒的产品知识。据了解,很多消费者对什么干红、干白的根本就搞不清楚,对有的企业宣称的采用了什么解百纳、蛇龙珠、梅花辄、雷司令之类的葡萄品种,不少者更是一头雾水。二、葡萄酒的健康知识。三、葡萄酒的选购、饮用与储藏方法。四、葡萄酒的文化渊源。目前,多数品牌也在做宣传,但基本上是在给经销商做宣传,目的是让更多的经销商来经销自己的产品,而对消费者又做了好多呢?可谓少之又少!

二、没有针对国情建立自己的品牌文化:

引导葡萄酒文化的认识将是吸引更多消费者的有效途径,但我们必须为葡萄酒创造自己的文化。葡萄酒在国外被誉为“生命之水”,一直是天然饮料的国际主流,在西方酒文化中,消费者比较注重酒品本身风格特点和饮用过程中的视觉、嗅觉、味觉等个性化的内在感受,而中华酒文化则讲究其形式、寓意、礼仪、功能。一个成功的葡萄酒品牌必须具备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葡萄酒要进入国人的餐桌,就应该强调自己的文化特色,如果一味地强调西方葡萄酒文化,一味得追求葡萄酒的浪漫时尚,就势必会与我们的平民百姓消费者离得更远,从而也就很难建立起我们的大众化消费群体。所以,中国的葡萄酒品牌不仅要讲究中西文化的交融结合,还应考虑怎样与寻常百姓的文化生活与精神需求相结合。新天葡萄酒率先在行业中大搞葡萄酒的平民化运动,这本是值得欣慰的事情,可不足的是让梁朝伟与张曼玉作品牌代言人,这样一来反而拉长了品牌与寻常百姓的距离,因为在老百性眼中,梁张二人追求的是浪漫主义,与我们的现实需要相差甚远。如今,不少企业在为葡萄酒品牌文化的建设中,不是千方百计为品牌赋予自己的个性与特色,而是想方设法如何去沾洋品牌的光,其结果事与愿违,也与我们要实现葡萄酒的平民化消费目标大相径庭!

三、不注重对白酒消费群体进行瓦解拉拢:

白酒文化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白酒企业;人力资源柔性管理

结合实际调研可以发现,现阶段我国很多白酒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层面存在不足,这种不足在人力资源规划、组织架构、管理制度、薪酬激励、员工培训等方面均有所体现。为尽可能提升白酒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正是文章围绕该课题开展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一、白酒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规划问题在人力资源规划方面,传统的刚性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一定问题,很容易导致人员配备不合理、员工岗位职责不明确,人才资源浪费等情况也会随之出现。此外,刚性人力资源管理在人才引进方面也存在欠缺,白酒企业发展会因此受到员工素质低下的制约。

(二)组织架构问题很多白酒企业采用负责人全面管理的组织架构,这种组织架构很容易出现决策失误问题,各部门的协作和沟通也会受到负面影响,白酒企业受此影响往往很难培养出优秀的管理者。

(三)管理制度问题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会采用硬性管理制度对员工行为进行约束,过度约束会导致员工负面情绪的产生,白酒企业内部受此影响会形成消极、负面的工作氛围,这显然不利于白酒企业的发展[1]。

(四)员工培训问题白酒企业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会要求员工必须参与培训活动,但这种强制性要求很多时候忽略员工的专业方向和知识水平,培训课程针对性、有效性不强问题很容易出现,员工真正需求在很多时候无法由培训满足,最终导致财力、人力浪费。

(五)薪酬激励问题作为激励员工的有效手段,薪酬激励向来受到重视,但在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依托单一工资或福利的激励较为常见,激励方式的“一刀切”往往无法取得预期效果,员工也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2]。

二、白酒企业人力资源柔性管理的基本路径

人力资源柔性管理更加关注员工的尊严和人格独立,会采用平等和民主方式,鼓励员工个性发展,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能够充分发挥,其本质上属于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在白酒企业中,人力资源柔性管理需利用员工的主动性和内在潜力,辅以柔性策略,人力资源柔性管理即可更好为白酒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支持。

(一)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柔性管理下的人力资源规划需从合理的方案制定入手,各部门负责人需连同相关人员基于岗位说明书制定方案,汇总各部门方案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上报企业领导,具体编制涉及岗位培训、薪酬标准、岗位要求等。此外,还需要结合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保证员工薪酬福利待遇和职业生涯发展的兼顾,人力流失问题规避、员工稳定性提升均可顺利实现。

(二)组织架构白酒企业人力资源柔性管理需采用扁平化的网状式组织架构,以此实现管理步骤减少,员工与管理者的关系能够更好拉近,这对内部交流和信息传递能够带来积极影响。人力资源管理指导作用可在有效的信息交流下更好发挥,这对白酒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管理费用节约能够带来积极影响,员工的满足感获取、工作积极性提升也可同时实现。团队合作、信息共享可依托柔性化组织架构实现,白酒企业各部门分界将由此模糊,企业运行效率、员工凝聚力能够有效提高。

(三)管理制度人力资源柔性管理下,白酒企业的管理资源需以实现管理目标为基础,以此制定具备较高灵活性、有效性的规章制度。白酒企业应鼓励员工参与企业决策,并提供参与途径,员工可由此充分体会到存在感,并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员工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积极提出意见,并更为主动遵守自身参与后形成的规章制度,员工参与管理积极性、工作效率、对企业满意度均可有效提升,白酒企业内部轻松愉快工作氛围也能够随之形成[3]。

(四)员工培训为适应竞争激烈的白酒市场,白酒企业对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不断提升,如发现员工在本职岗位出现操作不当、不达标等问题,岗位培训需要立即开展。员工专业技能可通过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提升,培训中员工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可有效结合,员工对突发问题的应对能力可大幅提升。白酒企业需结合员工的兴趣爱好、文化水平、自身发展需要、个性特点为其针对性制定培训计划,员工积极性调动、求知欲激发、有利成长环境创造属于其中关键。

(五)薪酬激励柔性化管理模式在薪酬激励中的融入需关注员工的工作性质,对于白酒企业中很多无法量化的工作岗位,需针对性开展薪酬激励方案制定,以此提升激励效果。具体实践需从公正、公平、公开的激励机制制定入手,以此实现员工满意度和竞争意识提升,辅以物质、精神、弹性等多元化激励,员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也能够更好激发。

三、基于柔性管理的新经济时代白酒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所谓新经济时代,可以理解为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主的新产业形态、以创新为动力的新一轮产业变革,共享经济、工业互联网、新经济格局均属于新经济时代的产物。为适应新经济时代,白酒企业必须开展针对性的人力资源柔性管理探索。

(一)柔性岗位设计为适应新经济时代,白酒企业人力资源柔性管理可从柔性岗位设计入手,以此解决冗员、优秀人才短缺等问题,以此强化对员工个人发展的关注,即可保证人员转型、企业转型、人才培养的更好实现。柔性岗位指的是结合员工需要和企业发展目标,不具备明显强制性,引导员工走上企业希望的发展方向的岗位,具体设计需设法实现协作和良性竞争,员工创造意识、工作能力的提升也需要得到重视。具体的柔性岗位设计可从职业转换通道入手,如为普通员工提供技术、管理等职业转换通道,白酒企业各级沟通强化、员工的工作效率提升即可顺利实现。具体实践需设法规避先天缺陷,如岗位发展空间不大、容易诱发消极情绪、对员工吸引力不足、工作内容单一,以此结合白酒企业岗位需要和员工发展需求,保证各岗位能够提供广阔发展前景,即可有效提升员工进取心,满足白酒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此外,柔性岗位设计还需要结合开放式管理思想,将员工离开原有岗位后纳入考量,以此解决晋升机会有限引发的员工发展问题。白酒企业可利用自身平台和公信力搭建人才交流渠道,发展受限时员工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可得到保障。

(二)技能、行为柔性培养基于柔性管理的新经济时代白酒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需要关注员工的技能、行为柔性培养,这种培养需结合白酒企业生存与发展压力不断提升现状,以此为赋予培训工作战略性地位,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探索,白酒企业即可有效开展“知识型员工”培养,具体培养技能、行为柔性。技能、行为柔性培养可从差异化培训入手,以此结合员工需求和类型,将白酒企业员工分为外部员工、员工、核心员工。核心员工培养需结合白酒企业战略,依托经营策略和发展方向,做好企业文化、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保证员工能够通过培训掌握独特技能,辅以详细、科学、实用的职业生涯规划,统一企业发展目标和员工发展目标,这类核心员工的技能、行为柔性即可得到有效培养,培养过程中外部培训机构的科学利用极为关键,为提升培养效果,应保证职外培训与职内培训实现有机结合。员工培训需以功能性培训为主,为降低员工流失率,需围绕专业技能、企业理念与文化开展培训。具体培训还需要结合员工的工作实际和具体需求,以此在不同阶段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如晋升培训需关注员工的新技能和新知识培训,可采用交叉培训方式,具体开始前需做好选拔和测试。短期培训能够为新产品、新技术、新政策的适应提供支持,如在新设备购进后,需通过培训保证员工能够较好掌握其使用方法。此外,学习型组织建设也需要得到白酒企业重视,通过对员工“自主管理”的强调,提升培训开发中员工的地位,在共同进步、共同创新下,技能、行为柔性培养即可更好实现,辅以智能手机、计算机资源开展网络培训,白酒企业人力资源柔性管理有效性即可进一步提升。

(三)建立柔性企业文化为保证人力资源柔性管理更好融入白酒企业,柔性企业文化的建立也极为关键,具体可从柔性战略打造、柔性领导作用发挥入手,同时还需要正视自身内部存在的多元文化。柔性战略打造要求白酒企业根据市场和大环境变化适度下放权力,并围绕全球化战略、新产品研发、战略互动联盟建设、弹性预算模式应用开展探索,以此形成柔性战略;柔性领导作用发挥需关注依托素质、业绩、技能、学识等非权力影响力,以此保证领导者具备较高的凝聚力、亲和力,真正成为柔性管理者,满足白酒企业人力资源柔性管理需要。正视自身内部存在的多元文化具体涉及民族文化、车间文化、部门文化、个体爱好团体文化等,以此打造多元文化体系,贯彻柔性管理理念,逐步建立符合白酒企业核心价值理念和发展愿景的综合柔性文化,白酒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即可获得更为充足的动力。

白酒文化知识范文第3篇

作者简介:马健,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西南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西南民族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一、问题缘起

根据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制订的《中国酿酒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到2015年,中国白酒产业的酿酒总产量将达到960万千升。然而,就在“十二五”规划的第二年,2011年的中国白酒总产量(折65度)就达到了1025.6万千升。换句话说,中国白酒产业的“十二五”产量发展目标在“开局”后不久即已超额完成。到了2013年,中国白酒总产量(折65度)已达1226.20万千升,同比增长7.05%。其中,四川省的白酒总产量为336.4万千升,同比增长9.8%。四川省309户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完成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791.2亿元,同比增长5.51%;利润总额为246.7亿元,同比下降16.12%;实现利税为417.47亿元,同比下降11.49%(苏俊,2014)。

即使在中国白酒产业普遍面临严峻挑战的2013年,从全国范围来看,四川省白酒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依然占全国白酒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的35.7%;从四川省内来看,白酒产业的利润总额和利税总额则分别占到全省工业的11.4%和10.5%(宗和,2014)。上述数据一方面说明,作为四川省轻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白酒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十分明显。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白酒产能过剩的状况已经十分明显。假设1瓶酒为500毫升,全国4亿成年男性饮用,那么,2013年生产的白酒,需要每人每年喝掉61.3瓶。假设2015年的全国白酒产能达到了预期的2051万千升,那么,需要每人每年喝掉102.5瓶。在如此严峻的宏观大环境下,四川白酒原产地地理标识品牌建设显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二、三角之变

在四川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中,四川白酒原产地地理标识品牌与“中国白酒金三角(川酒)”地理品牌的关系是个绕不开的话题。2008年1月,时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的刘奇葆指出,“要进一步研究探索酒业发展的路子,做好整体包装,打造中国白酒产业的‘波尔多’。”同年8月,刘奇葆首次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长江上游名酒经济带”,打造“白酒金三角”,建设中国白酒的“波尔多”。2009年6月,刘奇葆再次肯定“要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同年8月,刘奇葆进一步深入阐述了“中国白酒金三角”的基本内涵和发展目标:即“打造一个国际品牌”。在“中国白酒金三角”品牌打造出来之后,不仅可以将中国白酒品牌上升为国际品牌,而且可以带到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实现城乡统筹的目标。以法国波尔多的小镇发展模式为借鉴,以“酒文化”为支撑,发展旅游等相关产业。围绕这一战略构想,四川省委省政府及时作出明确部署,要求大胆创新思维,积极探索“名企建名镇”、“名酒品牌创区域品牌”的新模式。

根据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010)的官方表述,“中国白酒金三角”既是地域空间概念,更是区域品牌概念。这一区域是同纬度地区中最适合酿造优质纯正蒸馏酒的地区。“中国白酒金三角”由核心区、延伸区和协作区构成。核心区位于北纬27°50′-29°16′、东经103°36′-105°20′最佳酿酒纬度带的长江(宜宾-泸州)、岷江(宜宾段)、赤水河流域;延伸区位于涪江和岷江流域沿线,以成都、绵阳、德阳、遂宁等地为承载点;协作区位于四川盆地周边山区及高原地带,主要包括内江、巴中和凉山等地。这意味着,由核心区、延伸区和协作区共同构成的“中国白酒金三角(川酒)”产区已经基本涵盖了四川省主要的白酒产区。根据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四川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战略(2011-2020年)》(川办函[2011]291号),“中国白酒金三角(川酒)”地理标志被正式纳入到了四川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战略的工作目标中。从这个角度来看,按照官方的解释,四川白酒原产地地理标识品牌与“中国白酒金三角(川酒)”地理品牌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基本划等号的。

事实上,“中国白酒金三角”的原初含义是指贵州省的遵义市、四川省的宜宾市和泸州市所在的川南黔北地区。由于这一地区拥有包括气候、水源和土壤在内的“三位一体”的天然生态环境,因此,汇聚了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郎酒、习酒、董酒等众多名酒品牌,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誉为“在地球同纬度上最适合酿造优质纯正蒸馏白酒的地区”。但四川省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的更宏大构想是将“中国白酒金三角”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让四川白酒的“六朵金花”全部成为“中国白酒金三角”品牌建设的主角。这就是后来出现的“两个金三角”之说:以遵义市、宜宾市和泸州市为支点的川南黔北“白酒金三角”,以成都市、德阳市和遂宁市为支点的川西北“白酒金三角”。此后出现的核心区、延伸区和协作区的提法更是将“中国白酒金三角(川酒)”的产地范围从宜宾市和泸州市扩大到了包括成都市、德阳市、遂宁市、绵阳市、自贡市、乐山市、南充市、广安市、达州市、巴中市、眉山市、资阳市、内江市、雅安市、广元市、凉山州在内的18个市(州)现辖行政区域,并由此出现了“三个金三角”的状况:川南(黔北)“白酒金三角”、川西北“白酒金三角”,以及由18个市(州)组成,范围几乎是半个四川省的大“白酒金三角”。

不可否认,从全省“一盘棋”的高度来看,出于全面提升四川白酒的整体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四川白酒产业整体发展的考虑,既突出重点,也照顾一般的“中国白酒金三角(川酒)”品牌发展思路当然有其内在的逻辑和道理,但在“中国白酒金三角”品牌战略推进的过程中,却是一再生变:首先是由于贵州省的缺席而使“中国白酒金三角”品牌畸变成了“中国白酒金三角(川酒)”品牌;接着又为了处理好五粮液(宜宾市)、泸州老窖(泸州市)、郎酒(泸州市)与剩下的三朵“金花”——全兴大曲(成都市)、剑南春(德阳市)、沱牌曲酒(遂宁市)的关系而将川南(黔北)“白酒金三角”这个狭义的金三角概念扩展为包含川西北“白酒金三角”在内的“两个金三角”;此后又为了纳入丰谷、小角楼、江口醇等四川省内新兴二线品牌,形成所谓“6+N”的四川白酒发展新格局,进一步将“两个金三角”扩展为包括18个市(州)在内的大“白酒金三角”。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白酒金三角”品牌的内涵和外延一再变化,成为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事实上,贵州省、仁怀市以及茅台集团之所以没有积极响应四川方面提出的“中国白酒金三角”战略,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他们看来,“中国白酒金三角”被四川方面做成了一个“框”,将无论在不在川南黔北这个真正意义上的“白酒金三角”地区的川酒品牌都往里面装。通过用“中国白酒金三角”品牌为其进行品牌背书的方式,整体提升四川白酒,尤其是二三线白酒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但贵州省仁怀市除了茅台酒一枝独秀外,其他白酒品牌的知名度、影响力和竞争力都不算太强。因此,在贵州方面看来,四川和贵州联手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品牌的做法“有可能弱化国酒茅台及仁怀市其他白酒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整体而言是件弊大于利的事情。

虽然四川省委省政府一再强调打造“白酒金三角”,建设中国白酒的“波尔多”。但这种外延不断扩大,共性一再减少,特点日益抹杀的“大团结”式品牌发展思路,不是在打造中国白酒的“波尔多”,而是在打造中国白酒的“大四川”。事实上,法国波尔多地区的红酒之所以出名,并不是由于那里有超过九千座酒庄,而是由于拉菲酒庄(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拉图酒庄(Chateau Latour)、玛歌酒庄(Chateau Margaux)、奥比安酒庄(Chateau Haut -Brion)、吕萨吕斯酒庄(Chateau d'Yquem)、木桐酒庄(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等著名酒庄。这就是说,“中国白酒金三角”品牌的打造,一定要紧紧抓住以遵义市、宜宾市和泸州市为支点的“金三角”地区是公认的“浓香型和酱香型世界顶级白酒的发源地”这个“牛鼻子”,不能为了面面俱到而模糊“中国白酒金三角”的品牌内涵。否则的话,不仅会由于品牌定位失误而不断消解“中国白酒金三角”的品牌价值,而且会导致消费者对“中国白酒金三角”品牌产生认知困难和认同危机。

事实上,“抓小放大”并不意味着只重点发展宜宾市和泸州市的白酒产业,而是通过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白酒金三角”品牌建设,从另一个角度支持四川白酒原产地地理标识品牌建设,从而带动四川省白酒产业乃至农业、旅游业等上下游关联产业的共同发展。但这一战略意图并不需要以扩大外延、模糊品牌的方式来实现。就目前的“中国白酒金三角(川酒)”品牌建设情况而言,可以从两方面加以修正:第一,正本清源,重新定义“中国白酒金三角”和“中国白酒金三角(川酒)”的品牌内涵,重新聚焦回川南黔北这一真正的“中国白酒金三角”上。第二,两条腿走路,双品牌战略,同时打造只包含宜宾市和泸州市的“中国白酒金三角(川酒)”地理品牌和涵盖全省的四川白酒原产地地理标识品牌。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中国白酒金三角(川酒)”品牌成为不伦不类的“大杂烩”。

三、问题所在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四川白酒原产地地理标识品牌建设其实远不是品牌策略与传播手段方面的简单技术问题,而首先是如何有效协调多方目标差异和利益冲突的复杂管理问题。

1.政府战略规划与企业发展规划的目标不一致性

政府战略规划与企业发展规划的目标不一致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省府战略规划与企业发展规划的目标不一致性。从发展思路来看,四川省委省政府更期待以四川白酒原产地地理标识品牌建设为纽带,从增量收益中实现共同发展。鼓励四川省白酒企业抱团竞合共同“做大蛋糕”,而不是以同质化激烈竞争的方式“抢夺蛋糕”。从整体布局来看,省委省政府更希望将几大具有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的白酒品牌凝结为国际性白酒原产地地理品牌,更看重四川白酒原产地地理标识品牌的整体发展,而不是个别知名白酒企业已有品牌的几只独秀。

第二,由于各地企业发展规划的目标不一致性而升级为地方政府战略规划的目标不一致性。早在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中国白酒金三角”概念之初,就出现了“金三角”的“主角之争”。众所周知,贵州省仁怀市拥有“国酒”茅台,号称“中国酒都”。四川省泸州市则拥有泸州老窖“国宝窖池”,号称“酒城”。四川省宜宾市在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联合授予“中国白酒之都”之后,进一步提出宜宾市还应该叫“中国白酒原料之都”。由于三个城市都是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白酒产区,三地的龙头企业又都是在国内名列前茅的领军型白酒企业。因此,“两省三地”的白酒企业之争就自然升级为了三地政府之争。

例如,泸州市明确提出,“在中国白酒金三角中,泸州酒要当仁不让地扮演主角。”宜宾市明确提出,“宜宾将建设成为中国酒类产品展示和交易的最大平台、世界顶级白酒生产基地和‘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区龙头。”贵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提交给贵州省政府的《关于四川省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情况及对我省白酒产业发展的影响》评估报告则特别指出:“推进‘中国白酒金三角’工作有可能弱化国酒茅台及仁怀市其他白酒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贵州省不仅不承认四川省将“中国白酒金三角”简称为“国酒金三角”的提法,而且针锋相对地明确提出要把茅台酒打造成“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把茅台镇打造成“中国国酒之心”,把仁怀市打造成“中国国酒文化之都”,努力做到“未来十年中国白酒看贵州”的战略发展目标。如果说,泸州市和宜宾市由于都属于四川省管辖,因此还能基本贯彻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地理品牌的总体战略目标。那么,贵州省的警惕和缺席,则直接导致了“中国白酒金三角”地理品牌战略已经畸变为仅有“两角”参与的“中国白酒金三角(川酒)”地理品牌战略。事实上,这只是利益冲突公开化的显著表现之一。在“中国白酒金三角(川酒)”核心区之间、协作区之间、延伸区之间,以及核心区与协作区之间、核心区与延伸区之间、协作区与延伸区之间,也绝非铁板一块、同心一意,都存在或大或小、或显或隐的目标冲突和利益之争。

2.一线白酒品牌与二三线白酒品牌的目标不一致性

一线白酒品牌与二三线白酒品牌的目标不一致性,实际上是政府战略规划与企业发展规划的目标不一致性的具体反映。

第一,虽然以五粮液、泸州老窖、郎酒等“六朵金花”为代表的川酒一线品牌是打造四川白酒原产地地理标识品牌的核心和基础,但“六朵金花”等川酒一线品牌长期以来都非常看重自身发展的独立性,十分强调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发展目标,并且对该战略的实施有着或多或少的顾虑。四川省委省政府则希望通过国际性白酒原产地地理品牌的打造带动整个四川白酒产业乃至相关上下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假如这些已经具有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的白酒企业不能够放下“小算盘”,积极参与和配合,那么,四川白酒原产地地理标识品牌建设工作就很难有实质性进展和突破。

第二,“中国白酒金三角(川酒)”品牌的本质是一种对外具有排他性,对内具有非竞争性的“俱乐部物品”,因此,这一地理品牌对于一线白酒品牌与二三线白酒品牌的意义是大不相同的。假如使用这一品牌的二三线白酒企业太多太杂,不仅无助于品牌认可度和辨识度的提升,反而可能会导致定位模糊甚至株连效应。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与一线白酒企业不同,二三线白酒企业更加看重“中国白酒金三角(川酒)”品牌在提升自身品牌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品牌建设投入与品牌效应收益的关系不明确性

四川白酒原产地地理标识品牌建设是一个需要大量、长期和持续投入的系统工程。假如说,品牌效应收益是所有获得了“中国白酒金三角(川酒)”地理标志使用许可的白酒生产企业共享的,那么,如何确定哪些新增销量和利润是由于“中国白酒金三角(川酒)”的品牌效应而实现的?怎样计算哪些潜在销量和利润是由于“中国白酒金三角(川酒)”品牌建设而被共享该品牌的兄弟企业分流的?事实上,作为同时具有对外排他性和对内非竞争性特点的典型“俱乐部物品”,在“中国白酒金三角(川酒)”品牌建设过程中,品牌建设投入与品牌效应收益的关系很难细化和量化。但问题是,假如没有明确的品牌战略执行主体,没有明确的受益人愿意为之付费,四川白酒原产地地理标识品牌建设工作就很难推进。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四川省商业集团公司发起成立的四川中国白酒金三角连锁经营有限公司由于利益关系明确、激励机制有效,已经成为了最主要的“中国白酒金三角(川酒)”品牌战略执行主体。根据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的《关于同意省商业集团有限公司开展中国白酒金三角品牌连锁经营示范店建设的批复》(川经信函[2010]1628号),允许四川中国白酒金三角连锁经营有限公司使用“中国白酒金三角”的品牌及标识。

四川中国白酒金三角连锁有限公司的做法是:通过同四川省内的名优白酒企业合作,一方面以特许经营的方式销售川酒“六朵金花”、12个“中国驰名品牌”白酒和6个“中华老字号”白酒;另一方面实施将不同名酒的历史品牌与“中国白酒金三角”地理品牌相捆绑的所谓“双品牌”战略,推出包括“五粮液金三角川酒”在内的“金三角川”、“金三角中”等具有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酒。以四川中国白酒金三角品牌运营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与五粮液集团共同开发的中国首款优质产区酒“五粮液金三角川酒”为例,“五粮液金三角川酒”的外包装上就醒目印着“金三角川酒”和“中国白酒金三角优质产区酒”字样,以及五粮液的LOGO标识和“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厂名。尽管四川中国白酒金三角连锁经营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建平以“我们与名酒捆绑,五粮液就是我,我就是五粮液”的形象比喻来解释“白酒金三角”的产区品牌概念,并将“白酒金三角”品牌运作思路总结为“金三角-各大知名品牌-金三角”:“白酒金三角”借助川酒“六朵金花”的品牌影响力来打开市场,在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白酒金三角”品牌后再用产区酒品牌来反哺“白酒金三角”产区内的所有白酒品牌。然而,这显然是相当困难,并且极不现实的。

据负责同各大白酒生产企业谈判合作事宜的四川白酒金三角连锁经营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清源解释,“‘中国白酒金三角五粮液’即是五粮液,因为酒确实是来自五粮液厂,但又不是五粮液,因为他是按照中国白酒金三角的标准进行生产,品性、文化内涵、价值都有自己特点。”(李建乔,2011)换句话说,包括“五粮液金三角川酒”在内的所谓“中国白酒金三角优质产区酒”同正宗的原厂出品的白酒其实并不一样。事实上,在我们的实地调研中也明显发现,消费者并不会将“五粮液金三角川酒”(52度)等同于“五粮液”(52度),而更倾向于将其视为类似于五粮春、五粮神、五粮情等五粮液系列酒的新品种。如果我们考虑到,不少机构和个人为了买到百分之百的茅台酒,宁愿从茅台酒经销商处以溢价购买茅台酒提货券,然后再排长队从茅台酒厂的仓库直接提酒的事实,就不难判断,上述“双品牌”战略不仅难以提升“中国白酒金三角(川酒)”品牌的美誉度和认可度,反而很可能让消费者产生品牌认知障碍。

总之,虽然我们同意陈清源关于“产区品牌的概念是原产地品牌理论的一个延伸和细化,在拓展对外业务的时候有着旗帜般的作用”这一论断,但四川白酒金三角连锁经营发展有限公司的“双品牌”战略的本质只是增加了若干种一线白酒品牌的新品种系列酒。而且,同“中国白酒金三角”品牌捆绑的几乎都不是“六朵金花”的代表性“拳头产品”。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这就好像是说“金三角川酒”=五粮情+五粮醇+泸州老窖泸纯+泸州老窖永盛烧坊+新郎酒+郎牌特曲+金剑南+剑南老酒+沱牌陶醉+沱牌九阳天,等等。由于“金三角川酒”的品牌定位从一开始就不正确,因此,不仅难以推动“中国白酒金三角”地理品牌的发展,而且很有可能降低“中国白酒金三角优质产区酒”的品牌价值,更不可能实现反哺“六朵金花”的预期目标。

四、对策建议

事实上,在从“川酒”品牌的无意识传播到“中国白酒金三角”品牌的有意识打造的观念转型过程中,四川白酒原产地地理标识品牌建设与整合传播是影响四川白酒整体品牌的关键。四川白酒原产地地理标识整合传播,是政府、企业和行业组织协同创新,从川酒企业间激烈竞争“抢夺蛋糕”到抱团竞合“做大蛋糕”的四川白酒产业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变。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地理品牌内涵

在“中国白酒金三角”地理品牌建设的过程中,最致命的失误就是将这一品牌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其结果就是将“中国白酒金三角”地理品牌的含义复杂化、随意化和庸俗化,降低了品牌认知度和品牌认同度。事实上,“中国白酒金三角”地理品牌最需要突出和强调的是川南黔北这个“在地球同纬度上最适合酿造优质纯正蒸馏白酒的地区”在水源、土壤、空气、窖池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可复制优势,明确“中国白酒金三角”地理品牌的远景。通过合适的品牌远景来指导品牌建设规划,激励品牌建设的参与者。明确“中国白酒金三角”地理品牌内涵的好处至少有二:第一,“中国白酒金三角”地理品牌必须牢牢绑定川南黔北这个中国白酒的最重要产区,才可能把“中国白酒金三角”的品牌故事讲清楚。假如“中国白酒金三角”地理品牌成了各地川酒都能往里装的“框”,那么,“中国白酒金三角”地理品牌也就名不副实,不值几文了。第二,“中国白酒金三角”的产区只有仅限于川南黔北地区,才可能争取贵州省及茅台集团的参与。一方面,假如“中国白酒金三角”成了巧换概念的“框”,那么,茅台酒的加入实际上就是自降身价;另一方面,放下四川省川酒“一盘棋”的思路,也是对贵州省拿出的诚意。

2.实施两个品牌战略

就目前四川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的现状而言,四川白酒原产地地理标识品牌与“中国白酒金三角(川酒)”地理品牌在实践中是基本上是可以划等号的。但事实上,二者存在着不小的区别。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有必要同时实施四川白酒原产地地理标识品牌战略与“中国白酒金三角(川酒)”战略。第一,“四川白酒”是一个行政区域概念,“中国白酒金三角(川酒)”是一个地理产区概念。四川白酒原产地地理标识品牌包含“中国白酒金三角(川酒)”品牌,然而,“中国白酒金三角(川酒)”品牌不等于,更不足以替换四川白酒原产地地理标识品牌。从这个角度来看,四川白酒原产地地理标识品牌是更宏观的“川酒”整体品牌战略。第二,严格来说,“中国白酒金三角(川酒)”地理品牌所涉及的白酒产区实际上仅限于川南的宜宾市和泸州市,而不应该包括成都市、德阳市、遂宁市、等16个市(州)组成的所谓延伸区和协作区。因此,无论是从学理上讲,还是从实践来看,二者都必须加以严格区分。此外,实施“双品牌战略”的重要好处是在这两大地理品牌之间构筑防止品牌株连的“防火墙”。

3.落实品牌建设主体

尽管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最主动和最积极“中国白酒金三角(川酒)”品牌建设主体就是名字中带有“金三角”字号的两家公司——四川省商业集团发起成立的四川中国白酒金三角连锁经营发展有限公司和四川中国白酒金三角品牌运营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前者也自诩为“实施中国白酒金三角国家名酒历史品牌和驰名地域品牌‘双品牌’系列酒连锁经营的责任主体企业”。我们的调研发现,该公司所进行的品牌推广工作,主要是围绕着同各大川酒知名企业合作推出的包括“金三角川”、“金三角中”在内的具有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定制酒而进行的。但事实上,这些打着“中国白酒金三角优质产区酒”和不同川酒企业旗号的所谓“双品牌”定制酒的本质和表现都只是不同白酒企业的新品种系列酒。因此,在产业链上游,吸引“六朵金花”参股,共同出资成立品牌运营公司,在“中国白酒金三角(川酒)”平台上推出“六朵金花”新品种;在产业链下游,构建产品流通渠道,建设覆盖全国的“中国白酒金三角(川酒)”连锁店体系的所谓“金三角模式”对于“中国白酒金三角(川酒)”的品牌建设与整合传播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实质性推动作用。无论是四川白酒原产地地理标识品牌,还是“中国白酒金三角(川酒)”地理品牌,都需要权、责、利明确的品牌建设主体。

4.完善利益协调机制

在四川白酒原产地地理标识品牌建设的过程中,影响品牌建设实际效果的重要约束条件就是能否形成一个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一方面是建立和完善川黔两省的政府间协调机制。由于行政归属、财政收入、税收政策等方面的分离,从川黔两省政府的层面来看,两省尚未在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地理品牌方面有实质性合作。但事实上,川黔两省对“中国白酒金三角”概念的理解和认同,川黔两省的政府间协调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中国白酒金三角”地理品牌建设工作成败的关键。另一方面是建立和完善品牌溢价的利益协调机制。由于品牌溢价的利益协调机制缺失,尽管茅台酒和五粮液等一线白酒品牌都有兴趣借助“中国白酒金三角”地理品牌开拓国际市场,然而,由于这些企业在国内市场的“江湖地位”都较稳固,因此,普遍缺乏在国内市场上参与“中国白酒金三角”地理品牌建设的积极性。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在“贵州十大名酒”评选活动中,茅台酒根本无意参与。最后,为免尴尬,对外的表述是:授予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贵州茅台酒质量继承创新特别贡献奖”,不参加2011年“贵州十大名酒”评选。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完善利益协调机制的重要性。

5.建立预警管理体系

近年来,中国白酒产业的“塑化剂”、“添加剂”等风波不断。事实上,由于缺乏原辅料质量、酿造环境卫生、酿酒设施设备、加工工艺技术、包装材料安全等方面的强制性质量标准。中国白酒还存在着诸如农药残留量、醛类物超标、铅含量超标等多种隐患。例如,我们在对某酒厂进行调研的过程中,就听说了白酒玻璃瓶(俗称“水晶瓶”)包装的食品安全隐患:在玻璃生产过程中,含砷物质是常用的澄清剂。虽然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的《包装玻璃容器铅、镉、砷、锑溶出允许限量》(GB19778-2005)明确规定了小型玻璃容器(容积小于600mL)的砷溶出允许限量为0.2mg/L。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乙醇的作用下,砷类物质还是可能继续溶出,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问题是,在新出厂白酒的常规质量检测中,由于二者的接触时间不长,这类问题是检测不出来的。但显而易见的是,诸如此类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给出相应对策,否则的话,很可能因为诸如“水晶瓶”风波之类的危机事件而导致一大批川酒企业“躺着中枪”。所以,进行系统的风险点排查和第三方常规性检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套长效的四川白酒原产地地理标识品牌产品质量预警管理体系,可谓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李建乔.“白酒金三角”变身地域品牌[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08-16(19).

[2]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四川省中国白酒金三角推进办公室.中国白酒金三角[N].四川经济日报,2010-08-13(3).

[3]苏俊.川酒:2014调整转型仍是主线[N].四川经济日报,2014-03-06(5).

白酒文化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区域品牌;琅琊台;商标;广告

一、引言

青岛琅琊台集团始建于1958年,其酒类产业主导产品"琅琊台"牌白酒共有100多个品种,从浓香型白酒到清香型白酒、芝麻香型白酒,再到果酒、葡萄酒等,并拥有12家子公司。作为一家兼备文化积淀和质量保障的酒业品牌,却仅作为地方特产而闻名,而类似企业我国尚存若干。因此,笔者愿以此为材,就诸如"琅琊台"白酒等区域酒业品牌的建设及拓展策略发表粗浅意见。

二、"琅琊台"白酒的品牌建设策略

商标作为企业的"黄金名片",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早已超出了识别商品和服务来源的价值,更是企业形象及其商誉的象征,关乎企业兴衰。

早在商标法颁布实施之前,公司就注册了"琅琊台"商标,目前已在第32类"不含酒精的饮料、果汁"及第33类"酒类"上拥有琅琊台、珠山、始皇琅琊台、天海、千秋琅琊、珠泉、小琅高等几十个商标,大大加强了企业的品牌保护力度。

(一)个别商标策略

个别商标策略又称"多品牌策略",是指企业在其生产的各种商品上使用不同的商标。个别商标策略既可以适用于在质量、档次上完全不同种类的商品,也适用于同种类但存在差异的商品。琅琊台集团的白酒品牌形成了"千秋琅琊""琅琊台""始皇"等高中低三大系列,每一个品牌都进行了准确的市场定位,达到了产品个性特色与品牌个性特色的高度统一,适用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减少了市场风险。另外,在先前金融危机压力下,公司充分分析了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口味变化,推出"爽雅型"白酒,首款32、38度"山琅"品种,又为企业发展打入了长足动力。①

(二)联合商标策略

为了充分保护主打产品"琅琊台"白酒的商标专用权不受侵犯,阻止他人仿冒,公司在第33类产品上先后向国家商标局注册了11个不同图样的"琅琊台"商标,还注册了"千秋琅琊"、"始皇琅琊台"等一系列近似商标,筑起了一道防护带,最大限度的保护公司主商标不受侵犯。

(三)驰名商标策略

2006年底,"琅琊台"被青岛市中院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驰名商标是商标王国中的佼佼者,这为企业创造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为了提升"琅琊台"酒和公司的社会形象及品牌声誉,公司积极承办当地群众性文化活动。琅琊台酒的文化根植于历史与民众,近年来,公司先后承办了"中国·胶南琅琊文化周"活动,通过弘扬文化、宣传家乡,提升了公司及品牌的知名度及美誉度。

三、延伸思考--对区域品牌拓展策略的思考

作为驰名商标的琅琊台白酒,在青岛地区较为畅销,为什么在省外影响不大?其实不止为此,在我国,部分省份确实有自己驰名全国的地域名酒,如一提起川酒,我们会想到泸州老窖、五粮液;提起徽酒,我们会想到古井、口子窖……但除此之外,尚有众多的中小企业尚处于瓶颈阶段。而对于更多省份而言,形势更为严峻,譬如山东,老大、老二级别的领导性企业品牌尚缺,多得是"兄弟姐妹",品牌过多,各垄断本地市场,导致本省内白酒品牌的恶性竞争,还要面对外来强势品牌的侵入,发展自然受滞。②为此,鲁酒中已经有不少品牌开始了它的品牌提升之旅,但效果不是很理想。

如何使区域酒业品牌成为省级品牌乃至全国性品牌,笔者认为,企业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一)商标广告宣传策略

要使区域酒业品牌跳出区域限制的框架,首先要提升其品牌的知名度。因此,如何让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消费者,特别是省外的消费者熟知并乐于接受,就成为关键,如同民族企业在纳斯达克上市一般。而对此,则需广告宣传或路演。现代市场是注意力市场,"产品是身子,广告是手",应在产品欲销售的较大范围内持续性的广告宣传。

现行区域酒业品牌的知名度主要是建立在历史积累和乡土情感上,广告宣传也以本地区的大型户外广告为主。在外来品牌激烈竞争涌入的今天,这容易消磨消费者对本品牌的忠诚度。建议各酒企加大在省级电视台及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的广告宣传,或是赞助其他省级或部级文艺、体育及各种比赛活动,或是通过品酒会与展会,多措并举以提升知名度。

如何宣传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宣传的理念应考虑到本品牌的自身文化底蕴及核心价值,进行正确市场定位,同时结合现代人对精神价值的需要及理性消费的回归。对于琅琊台酒,其特色是 "醇厚深邃",演绎出诚信、厚道、深邃的将帅风范,同时符合山东人的性格特征。如何产品的这种物质特征性格化,以精神价值占领消费者的价值需求高端,丰满其品牌价值体系,是宣传时应考虑的内容。同时,为了使消费者更加信任本商标,企业在宣传时可客观地提炼出某些传奇的、消费者容易感知的酿酒工艺,以切近消费者。

(二)实施科技创新,保持品牌长久不衰的魅力

当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企业应不断地学习吸收以提升自己的产品质量。对于产品而言,仅进行广告宣传是不够的,要想长久保证消费者的忠诚度,最根本的是依靠质量及创新。就琅琊台酒业而言,坚持"科技兴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保证主打产品"琅琊台"白酒口感的同时,根据不同地域消费者的需求和口味变化、度数变化进行产品的品种优化与升级,以保证消费者对公司系列品牌的认知度与忠诚度。

琅琊台企业现已建立了从原材料入场到成品出场全过程的质量跟踪监控体系和品牌的统一识别体系,并大力进行自主创新,攻克技术难题,其开发的70霸聘强垂诟叨染葡群印D壳捌湟严蚬疑昵肓?0项发明专利和73项外观设计专利。

但如何根据不同地域消费者需求优化产品品种,是企业现阶段更应考虑的问题。

(三)保持信息渠道畅通,重视资讯的收集与先进理念的传达

区域品牌不能认为自己是特产、担心抹灭个性而忽视与外部市场的沟通,这样只会裹足不前,应注重与其他企业,甚至竞争对手的借鉴与交流,参与市场竞争。琅琊台集团在果酒产业进行"强强联合",与法国普莱蒙集团合资打造中法合资――青岛加斯科尼葡萄酿酒有限公司,使其果酒产业自始即提升到一个较好平台。这值得白酒产业借鉴,要成为一个全国性品牌,要有长远的眼光,注重与外部市场的交流。

真正意义上的品牌提升,是围绕品牌的核心价值,不断提升品牌的内涵,活化品牌形象,衍生不同的推广主题,更好的提升自己的形象。当然,要想向外发展,巩固好自己的大本营是基础,时刻不能松懈本地市场的巩固。

四、结语

每一个品牌都是企业的生命,每一个驰名商标都是国家的财富,以琅琊台集团为代表的一系列区域品牌如何能在保持本色的基础上突破区域界限,百花齐放,以创造出更多的有竞争力的民族品牌,是每一个区域中小企业应考虑的问题。

注释:

①琅琊台多措施应对金融危机[EB/OL].省略/html/200811/24/20081124095317.htm.

②鲁酒,下一轮竞争的三大方向[EB/OL].省略/org/list_article.asp?id=87571&org_id=313.

参考文献:

[1]吴汉东,等.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冯晓青.企业知识产权战略[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3]韩光军.品牌策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4]刘晓海.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经营手册[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白酒文化知识范文第5篇

白酒,一种特殊的商品,蕴涵着物质消费与精神文化消费双重意义,具有很强的民族选择性和文化依赖性,抛开其物质层面上的结构,酒更是一种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情感的双向放大器。

白酒企业,是白酒产品的生产者,更应当是酒文化的制造与传播者,所谓酒文化,是以酒为载体或与酒相关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中华泱泱五千年的悠久饮食文化中当然包含着丰富的酒文化,主要体现在:营养健康的饮食科学,色、香、味角度的饮食艺术,风俗礼仪角度的饮食哲学,追求个性角度的饮食文明,酒消费中涉及的全部思维、行为、情感、语言、文学、科学、技术及艺术创作等内容。

在现实的市场上,真正传播酒文化的品牌并不多见,此外,对酒文化的理解也千差万别,有的企业以为“李白斗酒诗百篇”才算酒文化,其实,按年代粗略地划分,可分为古代酒文化与现代酒文化,白酒企业有时只关注“古代的小酒郎”,却忽略的现代的“白酒先生、小姐们”,小糊涂仙不仅表现出十足的现代感,而且洋味十足,还有劲酒的一句甜甜的“劲酒随好,可不要贪杯呦!”,充分展示出现代酒文化出的魅力!还有“好日子离不开它的”——金六福,“让人想家”的孔府系列酒,都是成功演绎现代酒文化的典范之作,我们生活在现代的社会里,当然对身边的文化、时尚、观念、潮流倍感亲切,谁还会珍惜那“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豪情及“惟有杜康的——曹孟德”,现代的文化人写字用电脑了,更喜欢可乐、雪碧、鹊巢,至于白酒的酒民正在不断地被啤酒、红酒、黄酒、洋酒大幅分流出去,所剩真正喝白酒的人,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酒人儿”,位于整个酒民金字塔构成的两端——真正的贵族、富豪阶层与大面积平民部落! 关注白酒酒民的消费动态

椐有关白酒市场研究表明,我国目前大多数酒民的饮酒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饮量基本稳定在二两左右波动,约占66.5%,因此,透露出未来白酒包装的发展态势——小包装酒将引领潮流。

对于饮酒习惯,由于工作原因,大约93.9%的酒民喜欢在晚餐用酒,因此晚间消费是白酒消费的主要时间段;白酒的消费结构与酒民收入有直接关系,通常是高收入者消费高档酒,低收入者消费低档酒;酒民的品牌消费意识日益增强,数据表明,35岁以上的酒民,随着年龄的加大,品牌意识明显增强,其中,67%的酒民表示有自己最喜欢的白酒品牌,33%的酒民表示还没有自己独爱的白酒品牌,随着被调查者年龄的提高,钟爱某一白酒品牌的人数在逐步增加;现在的白酒市场上,唱主角的通常是40度以下的产品,占65%以上,都市中青年人大都喜爱38度以下的白酒产品;调查中,质量稳定的知名品牌受人喜欢的比例加大,导致消费者喜欢产品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良好的形象与品牌个性,此外,企业营销策略的相对适应性也致关重要;酒民饮酒习惯特点:地方性较强,尊崇名牌消费与时髦消费;白酒的分化趋势:一为高档名酒,逐渐由礼品市场向餐桌消费,二为大众型名酒,其中,有52.6%的酒民是20元以下白酒市场的消费主体。 聚焦白酒酒民的心理动态

这里主要探讨真正酒民的心理特征与饮酒心理,所谓的“真正酒民”指长期以饮用白酒为饮用酒的消费者,即所谓的“酒人儿”,饮酒必有白酒的人,经常喝酒,爱酒如命的人群。

主要研究问题为:什麽人能经常出入中、高档酒店、宾馆?他们喝酒的不同形式有哪些?这些人有那些共同心理特征及个性特征?

酒民当中,随经常喝酒,但没有形成习惯的(成瘾),以中青年人士居多,约占65%以上,嗜酒如命,喝酒成瘾的酒民,以中老年居多,约占28%以上,仅在特定场合喝酒的,以知识分子居多,包括其他类型的状况,仅占7%左右,但总体而言,能喝“烈性”(高度酒)的人群在逐渐减少。

经常出入中高档酒店的人,按其工作属性划分,分为公司老板、个体业主、官员、高级办事员、高级管理人员、高级雇员、准大款型的人物,这样的人不多,却是高档酒消费的主体,虽然消耗量不大,但所占销售额也很高,这样的人在每个城市总人口中也不超过6%。

喝酒的几种主要状况有:A、工作、商务应酬型,占60%以上,可见,多数的酒是在应酬中喝掉了;B、情感交流型,占10%左右,真正的友情不在于酒呀!可见为友情干杯的群体并不很多;C、纯娱乐性消费型,所谓的“灰色消费群”,占20%左右,可见,娱乐场所仍是白酒消费的主要场所之一;D、其他另类型,包含各种突发情况在内(情感大喜大悲等),约占10%左右。

可见,应酬酒是目前白酒消费的主体之一,商场上,彼此为了利益、关系、合作等因素,以喝酒的形式进行着商务交流,把酒桌赋予了新的“战争内涵”,酒桌上,通过“酒”这一载体,暂时掩盖了喝酒的真正实质与原始动机,酒在这里扮演了一种情感催化剂和麻醉剂的角色。

这些酒民的共性,有一点经济实力,事业小有成就,是所谓社会上“有头有脸”的人物,至少也是“混的不错”的精明人,象老板身边的“红人”,小有权力的“实权派”,都在社会上,至少在某一区域里,有一定的“影响力”,年龄多在30——55岁之间,年富力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讲,属于社会上比较进步的成功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