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空间设计的含义

空间设计的含义

空间设计的含义

空间设计的含义范文第1篇

一、对我国目前居住区模式的思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的需求从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住区不单是居住的功能,同时也是人们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地方。人们不但关注内部的居住空间,对居住的外部空间环境也越来越重视。纵观我国目前的居住区模式,可以看出我国的居住区规划大多是按照一种典型的理性思维的模式建立起来的。这也是现代主义创作的思维模式。居住区常常是功能分区明确,居住空间的功能被划分为住宅、道路、绿化、服务设施,彼此功能划分明确,空间互不交*。住宅的高度、日照、间距、朝向、建筑密度等都经过精心的设计达到理性的结果。公共交通与居住分离,空间组织的秩序和空间结构的明晰条理,以良好的形体环境来塑造人的生活。然而,人的居住生活对应的是一种含混复杂的内在机理。简单划一的物质空间缺乏了生活的情趣,容易造成精神上对环境的空虚感和孤独感。模糊性空间的设计正是要打破这种简单划一的物质空间,通过创造多元化、多层次、含混性的居住空间,来反映生活含混复杂的内在机理

二、模糊性空间的含义

模糊性引司的设计包含二个方面的含义:空间界定的不确定性、空间的功能多义性、空间感受的含蓄性。传统民居中的很多运用模糊性空间的手法,居民生活和公共交往混合交*,使空间具行流动性、包容性和含蓄性,传达出浓郁的生活氛围和人情味。

(1)空间界定的不确定性:界面是限制建筑空间的物质实体,空间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界面的性质。如传统民居中常用的宽挑檐所形成的廊道,街道与廊之间所形成的界面由若干柱形成,这种界面是不明确、不完整的,空间特性也模糊了,廊空间成为既非室内、又非室外的中介过渡空间,形成室内外空间的水平过渡和渗透,人们得到了一个伸展到街道上的公共宅间和内部私密空间之间的特殊联系的体验。柱、梁架等线性构件对空间说的极弱的界定并不影响到空间的渗透,因而空间具有了流动性。

(2)空间的功能多义性:空间的使用性质和功能要求由其中所容纳的人的行为活动决定,这种行为活动是发展变化的,于是就导致了空间功能的含混多义。例如街道上交通与日常生活相混杂,私人生活与公共空间交融;廊空间中交易市场、人际交往、日常生活、茶馆、酒楼等诸多功能容纳于其中。在同一空间内功能多样并存。功能的复杂性意味着它们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彼此之间并非完全独立,体现了空间的广泛适应性,最大限度的将人的行为活动融合其中,具有浓郁的人情味。

(3)空间感受的含蓄性:空间界定的不确定性及空间功能的含混多义性为空间承载大量的、复杂的信息提供了可能性。因此,人对于这一空间的感受就不是可以明确描述的,而相应地表现出地是一种含蓄性,也可说是模糊性的特征。从认知活动的主体来说,人本身是一个复杂变化的有机系统,具有大量模糊性思维,很难用精确的语言来表达,语言本身就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抽象,往往是多义化、含糊不清的,丰富性正是由此而来。由于空间的模糊性以及人的认知能力的模糊性,使得人们对空间的感受成为一个具有大量模糊性的,含蓄的机理过程。例如传统民居的老街空间,常常是在功能上和地域上没有明确的界限,很难说它从何处开始,又在何处结束。空间由于是由空灵的木结构构架搭出来的,建筑实体似乎消融于其中,而空间似乎变成超越了物质的精神意象。传统民居的院落空间是典型的模糊性空间。它对于住宅来说,是外部空间,对于城市和衔区来说,又是内部空间。院落空间是内外之间联系过渡的空间。院落空间的功能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如宴会、典礼、游戏、纳凉等等。院落空间可以认为是一个半公共半私密的空间。在院落之内。人体会到的是内外模糊不定的空间特性。充分体现了模糊性空间的含蓄性。人感受到的是物质与非物质之间的过渡状态,但却是充满复杂意义的空间。

三、模糊性空间在现代居住区环境中的运用

丹麦城市设计家杨.盖尔在《交注与空间》一书中将公共空间中的活动分为三种类型,即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在这三种类型当中,必要性活动是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的基础,即当空间中包含了居民的必要性活动如上下班、买菜、做家务等日常生活行为时,其他两种类型的活动如散步、晒太阳、攀谈、打招呼等也就自然被引发了。空间自然地被生活赋予了丰富的含义,空间的功能是多元的,人在其中的感受也是含蓄的。

模糊性空间在居住区环境中表现的方面很多,下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道路:自从人车分流的方式被广泛运用以来,这一方式证明是有效的,避免了大量私家车对居住生活环境的影响,保证了居住区的安全和安静。但是车道上排斥了行人,成为单纯的交通空间,街道上就缺乏的生活气息,失去了活力。模糊性空间设计强调将交通空间和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通过阻止无关车辆的进入,并对街道的线形、宽度、铺装和小品等进行精心的设计、处理以降低车速,达到人车共存。以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伸入小区或住宅组群内,结合网格式、多样化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路系统,在空间形态特征上,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设计时结合住宅楼的入口、停车位、廊道道和尽端回车场做拓扑变形,扩展出形态各车异的院落空间,同时结合绿化、铺底划分空间并提供人的尺度等,作为满足多种功能的居住性公共场所,堵如作为邻里交往、临时停车、及儿童和老人活动场地,道路空间在这里变成了多义、含混的空间,道路上增加了人的活动,而显得更富有活力。

(2)廊道:廊道被广泛地运用在现代住宅的设计中,如廊式住宅的外地廊、外部环境的风雨廊、顶层或底层的绿化步道,栋与栋之间的连廊等等,廊道空间是一种有效地能促进形成人们日常生活经历和交往乐趣的空间诱因。廊道空间的边界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透空的柱形成的边界使得廊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是流动的,相互渗透的。廊空间既是交往空间,又是交通字间,廊空间同时能够有效地划分出不同的空间领域,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廊空间的功能也具有不确定性,人们在此的活动可以是多样的,攀谈、晒太阳、家务、游戏等等,能够最生动地反映人们生活的丰富多彩以及含混复杂的机理。由此引起人们对空间的感受超越纯物质的状态,而引发出人们对这一领域的有意识、有情感的精神意境。日本建筑师大野秀敏设计的茨城县松代公寓在住宅楼的三层楼顶上增加了一条绿化步行道到上面的楼层,并与许多大尺度楼梯、踏步和平台练成一体,由此作为楼上居民自由活动与通行的场地。被称为“上面的街道”。深圳百仕达花园在小区内做了长长的风雨廊,使空间更富有人性化的特点。昆明西华小区规划提出“综合邻里”的概念就是利用二层平台或廊道将几个住宅单元入口联系起来,廊道形成了交往与交通的空间,下部则可以用作储藏、自行车停放、值班、居民交往及服务用房或商店。廊道使建筑得到一个内外交接的过渡区域,建筑的实体感被削弱,空间显示出整体独立性和多义性,使空间具有流动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同时在深居心理层面上保持着传统与环境的连续性和继承性,形成超越物质的精神意象,使人获得心理上的认同感。

(3)底层架空:底层架空是居作区规划的常用方式。尤其在亚热带地区采用底层架空有利于空气对流,对通风更有利。底层架空也是一种模糊性空间的设计思想。一方面架空的空间可以做多种用途,如停车场、居民的休闲场地、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及环境景观,加深圳的梅林一村社区,底层架空的中间成了一个多用途的空间,为居民提供了更多交往的机会。底层架空也可以将住宅设计与城市设计结合起来作—体化设计,起到联系城市交通、居民生活以及城市发展的纽带作用,如深圳的万科城市花因。

(4)院落空间:现代意义上的院落空间与传统民居的院落空间有了很大的不同,它已经不是一个家庭内部的空间,而是属于一个集合体的公共空间。但是传统民居院落的模糊性的特质仍是值得借鉴的有效方式。院落空间相对于城市和整个居住区而言,是内部空间。相对于组团内的住宅而言,是外部空间。是住宅与外部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院落空间对于组团内的居民来说,具有较强的归属感和领域感,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领域空间对集体活动内聚力的形成至关重要,而集体内聚力又使场所得以维护,邻里关系得以和谐的基础。院落空间功能具有含混多义性,它既是老人聊天下棋的场所,也是儿童嬉戏的地方。它也可以是人们集会、娱乐的场所,还是临时停本的地方。院落空间同时是重要的景观要素。人们透过窗外,最直接的景观就是院落景观。院落空间有比较明确的空间界定,但空间并不是闭合,而是一种有效的围合,空间是建筑的延伸,或作为前景,或作为衬托、或作为视觉焦点,每一个这样的限定开放空间是一个完整的实体,仅它更是相邻的空间和构筑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四、模糊性空间与空间的领域感和归属感

人具有要求界定自身活动范围的本能,这就是空间的归属感和领域感。缺乏有效的围合是许多不尽人意的空间或地段的关键所在。模糊性空间的设计思想与空间的领域感和归属感并不矛盾。模糊性空间属于一种界定的开放空间,透空的梁、柱形成的是一种弱性的边界,从而使空间具有了流动性,它所创造的一种更丰富的、更富有内涵的空间感受,是与含混复杂的生活相对应的。

空间设计的含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门; 功能; 空间

Abstract:The Faer coal mine of Guizhou province front door design embarks from the front door main body meaning, through to the front door actual function and the line of sight, the shape concrete analysis, seeks the correct method which the front door designs, avoids formalization which the front door designs.

Keywords:noumenon; function; space

大门是建筑设计中最广泛的项目, 笔者一直从事矿区行政福利设施的建筑设计工作,经常接触到矿区大门的设计。通过对中国象形文字"门"的解读和现代大门的功能分析,提出了大门设计的要素,首先是门的空间设计,其次是体现大门的标志意义.发耳矿井是贵州发耳煤业有限公司在贵州水城地区开发的一个矿区。其主入口的大门建筑虽小,但有其一定的功能要求,又要有美观大方的建筑形象;它是建筑群的门面,也是建筑群空间顺序的前奏.本文通过对该大门的设计,揭示出大门的标志、防御及缓冲地带的重要性,运用现代设计的特点,结合当地周边环境和条件,引发对大门设计的手法.

1.大门的本体含义 大门是建筑群体空间序列的起点,位置重要,随着城市品质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大门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我国,对门文化的追求源远流长。但目前随着大门建筑的增多,出现了无数外观雷同、尺度形态不协调的大门。究其原因,很重要一点就源于我们对大门设计的简单化理解――常常满足于“两竖一横”的表象层次,而很少会深入到本体层次去追问大门的本原意义。而事实上一切已有的人类活动的起点是其最为动人的时刻,在这儿有其全部精神和源泉,人们由这里汲取我们今日之需的灵感。“形式是‘什么’”?“设计是‘怎么’”?而形式先于设计。换句话说,在设计大门之前,我们应该首先在思想上回到起点,明确大门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我们可以从汉字“门”入手来探讨一下大门建筑的功能。汉字“门”是一个典型的象形文字,象形文字的产生与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对“门”字的具体分析可以从平面与立面两种角度展开。 从平面角度看“门”字,“门”可理解为由一凹形的空间加以开口组成,这可以反映“门”最初所具有的两种功能:一是凹形的空间形式表明大门是作为联系两种不同区域的过渡空间而存在的;二是“门”字内部复杂的可穿行的空间表明大门在作为穿行空间的同时也兼有防御的空间功能。由此,从“门”字平面的最初含义可以看出,大门应具有穿行、防御及过渡的功能。 从立面角度看“门”字,反映了“门”最初所具有的两个功能,第一仍是表现了大门作为穿行空间的功能意义;第二,由于大门的穿行功能导致的边界中断,这种突变的形式使大门成为视觉集中的中心点,可见大门在具有穿行意义的同时也就具有了标志意义。2源自大门“本义”的构思 2.1大门穿行功能的具体表现 大门是整个建筑空间的交通枢纽,是人流、车流的汇集地,要综合考虑行人及行车的便捷和安全。许多大门虽有穿行的功能,但由于穿行的主体之间相互干扰,影响了大门的使用。所以,正确处理好穿行主体的关系是顺利完成大门穿行功能的重点。发耳矿井位于贵州省水城县南部的鸡场、都格和发耳乡境内。发耳矿井(一期)一井范围:南至7勘探线和33煤层露头,西至北盘江,北至湾河,东到33煤层露头,面积21.98平方公里。资源/储量为31151万吨,可采储量12311万吨,设计生产能力300万吨/年。建成后将为六盘水市及贵州省提供能源,大门的设计关系到整个矿区的建筑形象。

通过对矿区交通类型的的具体分析,考虑到矿区交通的特殊性,我们在设计中决定采用人车分流的设计手法,即大门只考虑人和小车流的出入,工业场地的运输车辆由北向专用车道进入。在大门入口广场南北侧分别设置了工业生产场地车辆停车场、生活办公区车辆停车场,两个停车场中都包含大型和小型车的停放。通过对车流量的妥善处理,将来访及办公人员引入到办公生活区,这种大规模的人流汇集,势必要求大门出入口尺寸的相应加大。但尺寸的过大,会直接影响到矿区的管理,并导致人流视线的分散。通过对大门的视线分析,我们将大门的出入口尺寸定为10~12m,并将出入口设在大门中心体的两侧,既满足人流的疏散,又便于矿区的管理。 2.2大门过渡功能的具体表现 大门作为联系两个不同区域的节点而存在的,大门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大门的存在既使两个空间得以分开又能使两个不同的空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在具体设计中应体现出大门作为过渡空间的意义,通过其过渡空间意义的体现,使大门与其联系的两个区域共同构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环境,也就是说大门具有内外两个区域的空间特性。这样人们在通过大门空间时,才能顺其自然地完成心理以及行为上的过渡。我们在发耳矿区大门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对该矿区性质及其地理位置的仔细分析,从矿区整体形象出发,力求建造一个大气美观又不失现代的入口形象 。

2.3大门标志功能的具体表现 大门的标志功能作为其四大功能之一,尤其对于一个矿区来说,其标志功能的恰当表达尤为重要!卡西尔认为;“人类依靠自觉地创造各种符号形式的活动,产生了一切文化。人与其说是理性的动物,不如说是符号的动物。”在语言、宗教、艺术、科学之中,人所能做的不过是建设他自己的宇宙――一个符号的宇宙。换句话说人类的世界实际是一个符号的世界。当然,具有标志功能的大门也是一种符号,其标志功能的完成要依赖设计者对该符号的编码与受众者的译码基本对应,因此设计者必须遵循社会公认的编译规则,而不能随心所欲地编造形式,不然只会造成大门标志功能的缺失。在大门的设计中,我们采用消叠加的手法,尽量增加大门的尺度。通过弧形网架把门卫室和立柱造型有机结合起来,使大门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完美体现矿区大门空间的标志功能。2.4大门防御功能的具体表现 由于开放、自由已逐渐成为时代的精神,大门的防御功能已逐渐弱化。开放,通透以及人性尺度的入口空间已成为新时代大门空间的基本特征。有些设计往往为了加强大门的防御功能,采用高围墙的封闭做法,这种设计直接影响了城市景观的共融,与当今时代的主旨精神相违背。 在大门的出入口设计中,我们运用智能化系统中的门禁系统解决其相关的防御问题,大门两侧采用绿篱、跌泉等手法与外部空间隔开,体现了矿区大门的开放性与通透性。3结论 在发耳矿区大门设计中,我们首先从大门的本体含义出发,通过对大门实际功能的具体分析,探求大门设计的正确方法,避免大门设计的形式化。 由于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大门建筑的工程量逐渐增多,同时,关于大门设计的相关理论较为陈旧,越来越多的大门设计偏于雷同化和形式化,面对当前的实际情况,希望本文可以对这一普遍问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空间设计的含义范文第3篇

1.符号从何而来。

由于人类特有的社会劳动和语言,人具有高度发达的意识活动。人的思维是由认识表象入手,再将表象记录到大脑中形成概念,而后将这些来源于实际生活的不同概念规律化并固定,从而使外部世界乃至自身思维世界的各种表象和过程均在大脑中产生各自对应的映像。这些映像是从直观的外部世界中分离出来,独立于思维中保持并固定的。这些映像以狭义文字语言为基础,表现为可视图形、肢体动作、音乐等广义语言。

2.关于符号与符号学。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子在其著作《庄子外篇》中就已提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即语言和事物之间是一种表征物与被表征物的关系,语言为事物的表征物,事物为语言的被表征物,语言起到事物信息的被传达作用,语言是传达信息的载体。比如“雁泥鸿爪”生动准确地表达了符号的定义。鸿雁在泥沼或雪地上留下的爪印,使人们得知曾有鸿雁经过这里的事实,并且可由此推断出鸿雁的大小多寡等信息。符号学正是研究符号规律的科学。

3.平面广告设计是符号学的一种表现形式。

人类的意识过程,其实是一个将世界符号化的过程,思维无非是对符号的一种选择、排列、转化、重生的操作过程。由此表明,符号是思维的主体,人是用符号来思维的。平面广告设计以信息传达为目的,是在二维空间中对图形、文字的选择组合和相互关系的谋划。无疑,这也是一个思维的过程,但同时,它又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思维过程。这是一个开始于设计者,延续到受众观者心理活动的思维过程,而这种延续正是依赖于作为思维主体的符号。平面广告设计从本质上讲是以利用平面媒体传达信息为目的的,这决定了它一定是广义语言的一部分。因此,平面广告设计本身就是符号的综合表现形式,同时,它又是以符号的原理为依据,以符号的方式来表达的。由此可见,对符号运用的合理与准确,对于达到信息传达的目的来说非常重要。找到一个符号X,可以准确地传达Y的信息,这成为平面广告设计作品的关键所在。

4.符号学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作用。

平面广告设计者借符号向受众传达自身的思维过程与结论,达到指导或是宣传的目的。换言之,受众正是通过设计者的作品与自身经验理解印证,最终感受到设计者所希望表达的信息。显而易见,作为中介的平面广告设计作品,这时就充当着设计者传达信息的符号,而这个符号所表达的信息是否被观众准确、快速、有效地接受与认知,是由设计者在设计思维过程中对图形、文字符号的选择、排列、转化、重生等的把握准确有效程度的高低所决定的。因此,符号学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作用极为重要。

二、发掘符号特性,准确运用符号语言

1.符号运用,赋予想象的空间。

平面广告设计的效果,往往取决于设计的创意。现代平面广告,不再仅仅是商品信息的直白式表露,而是采用夸张、幽默、寓意等手法,运用大量生活中的符号,通过改造与整合,含蓄地表达生活的理念、商品的特色与时尚的信息,达到传情达意的目的。有时候符号是直接加以应用的,让人立刻联想并理解其含义,如音符、五线谱、音部记号等符号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运用,传达给受众音乐旋律及主题的感受和信息。

2.符号深化,赋予更广泛的含义。

从符号与它指涉对象(即其指向与涉及的事物或领域)的关联上,目前在符号理论研究领域普遍认为可以将符号深化为以下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是符号的三个层次。

(1)图像符号(Icon):图像符号是通过模拟对象或与对象的相似而构成的。如肯德基标志,就是人的图像符号。人们对它具有直觉的感知,通过形象就可以辨认出来。

(2)指示符号(Index):指示符号与所指涉的对象之间具有因果或是时空上的关联。如“!”符号在道路上是警示、注意指示符号;而门则是建筑物出入口的指示符号。

(3)象征符号(Symbol):象征符号与所指涉的对象间无必然或内在的联系,它是约定俗成的结果。它所指涉的对象和有关意义的获得,是将长时间许多人的感受所产生的联想汇集而成某种社会习俗。比如绿色代表生命,仙鹤在中国人眼中是长寿的象征。以上符号的三种类型并存而不可相互取代,又是符号逐步深化的三个层次,由图像符号至指示符号再至象征符号,是其程度不断深化,信息含量更加广泛的过程。由此可见,为了使信息更有效准确地传达,需要将符号不断深化演变。但是,缺乏大众基础、无规律、漫无目标的深化符号的指涉是晦涩难懂的,更无法传递出清晰的信息。

3.符号思维,时空范畴的变量。

作为狭义的个人思维,具有与生命等长的长时间性和对不同生活空间的探索性。作为广义的人类社会的思维活动,具有一般意义上的永恒性与对所有涉及空间的适用性。作为思维的主体,符号在时间与空间的变换中也是可变的。

(1)不同的时间空间,同一符号有着不同的指涉物。河南安阳殷商遗址出土的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是我国可考的最早文字,是用来记录占卜结果及事件的符号。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千年后的今天,除了在考古工作者的眼中它还保留有记录事件符号的特性外,在绝大多数人心目中,这些难于辨认的文字,已成为几千年前那个时代的象征。在大量的平面设计作品中,甲骨文的形象反复出现,它所传达的信息已不再是古人记录占卜事件的符号,而转变为人们对那个时代的追思。此刻,这些文字已经成为数千年中华文明荣耀的提示符号。

(2)不同的时间、空间,不同的符号指涉同一事物。社会正在经历着越来越多、越来越快的变化,变化着的时间和空间赋予事物以新的含义,事物也在不断地变化着代表它的符号来适应它新的含义。生活在这样变化的时间和空间中的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也在变化,建立在大脑中的映像———符号,自然会出现差别。时尚也许是社会中变化最快的事物,每年、每月甚至每天都会有所不同。在时尚最敏感的时装设计领域,每年、每季都有最新的流行服饰元素、色彩的会。这些不断更新的元素和色彩符号,目的就是借此传达同一种时尚概念,使代表时尚的符号随之不断更新变化。

空间设计的含义范文第4篇

设计思想通过设计来得以表现,传统文化制约着室内设计的发展。设计思想与时代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具有文化的传承属性,每一种设计思想都伴随着特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在时代的发展和继承中得以传播,它反映的是具有地域民族特征的社会观念和审美需求,体现历史性的文化风貌。

室内设计中体现着传统的设计思想。随着设计的发展,许多现代室内设计理念层出不穷,在现代元素和文化的作用下,室内设计不断创新发展。在发展创新的同时,它是以传统文化为背景来进行重新的组合和构成,实际上更多的是在对传统设计思想的一种延伸和理解。一些表现手法、语言、思想以另外的隐性途径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设计,而且无处不在。

一、室内公共空间设计以及空间要素

室内公共空间设计是以为人们提供公共活动服务为目的的所营造的建筑空间环境。室内公共空间环境其类型和营造特点多样:它可以是单一的空间环境,也可以作为整个室内空间的一个组成部分。室内公共空间设计以其广泛性的空间环境特点,在对地域性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占有特殊的优势。

室内公共空间的设计要素非常广泛:空间的方位、空间的尺度、空间形态、空间色彩、空间界面等等,其中对传统文化的表达,主要体现在空间尺度、空间形态、空间色彩和空间界面这几个方面。

空间的尺度,即空间本文由收集整理的大小,体现人与环境空间的相互关系:不同的深度的空间带给人们的不同感受,通过对空间渐变、重复、聚散等不同的空间设计手法表现空间有序和规律的变化,使空间被赋予不同的意义。

空间的形态,各种形式围合空间所形成的不同空间感受。如:方形态、圆形态、菱形形态等。方形形态给人大方、规整的感觉,圆形形态在空间环境中给人一种柔和圆润的感觉。不同的空间形态变换应用于不同的氛围下的空间环境。

空间色彩,物质空间的基础上所呈现的色彩定位在室内公共环境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色彩通过人们的视觉感知印象在内心深处产生相对应的影响,它影响着整体空间所传递的文化语言信息,同时它也影响着人们在空间中的活动行为。

空间界面,界面的含义原本被用于物理和生物领域的研究,在室内空间设计研究方面,它是用来表现空间于空间相连接的部分,具体体现于地面、墙面、顶面等空间构件,同时也包含它们的结构、肌理等因素。

二、传统文化在室内公共空间中的应用及表现

室内公共空间中如何表达传统文化的探索一直在发展和进行着,设计手法逐渐丰富,传统文化含义的表达与体现在于对设计的创新,用现代方法和设计艺术形式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血液。

(一)传统图形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空间表现形式多样。图形和纹饰的发展变化体现着传统文化艺术的时代性,传统图形对文化含义和意境的表述更为直接,图形在不同的地域所呈现的处理方式也不同,反映了鲜明的地域性。在这些图形的设计中,有些恰恰迎合了现代人们多元化的审美需求。因此在现代的公共空间设计中,采取直接引用的方式,把传统的图形直接引用到设计中,在表达传统文化于现代设计的交融的同时,传递传统的意喻。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新材料和新技术不断的被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同肌理,形式各异的图形设计和创新让人们对公共空间环境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利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对传统的图形进行抽象、简化和夸张,使得传统图形在现代公共环境设计中又增加了新的含义,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图形特点,保持了传统形式的韵味。

(二)传统色彩搭配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

色彩搭配影响空间对人视觉和心理上的整体性感受,如何在整个空间环境中创造出适合空间氛围的的色彩搭配,就成为了空间环境设计中极其重要的环节。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环境中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重了对材质本身色彩肌理效果的保留,又恰当的使用了人为的配色。

传统的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除了在承重架构和装饰纹饰上采用易雕刻、移动的木材构成之外,其他的空间围合构件基本上都使用了原材料的本质肌理和色彩,譬如石阶、走廊、地面和依附它们上面的细节装饰。在构筑材料的选材上也十分广泛,室内空间经常使用的木材如楠木、椴木等。石材的使用常有:汉白玉、花岗石、青砂石等。不同属性的材料之间的结合搭配,使得整个空间环境丰富充实,色彩独特。

在人为配色上,中国传统的空间设计的使用是有规律的,根据色彩的变化依次为:黄、赤、绿、青、蓝、黑、灰。如宫殿、寺庙一般使用象征权贵的黄色和赤色,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作为炎黄子孙,黄自古以来就是正统的颜色,是使用最为广泛和最为重要的色彩之一。另外,赤色象征着圆满和希望,它和黄色象征着被太阳笼罩着的生命的一种延续和发展。在现代的生活中这两种色彩也经常被用来表现传统的主题和渲染气氛。

(三)传统文化寓意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

中国丰富的传统语言体系不仅具有装饰化的形式表达,而其它能够通过对空间的依附传达出人们对时代精神文化的寄托,营造一种语言化的意场,传统文化寓意大多以“吉祥”为主体,“吉祥”代表着人们对事物的期望,蕴含着劳动人民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向往。

转贴于

空间设计中寓意的表达是以功能和形式为基础,赋予空间的另一层文化含义,是在传文化艺术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内容。传统文化寓意是在“形”与“义”的结合中得以传递,以社会文化、生活习俗为基本环境,其中承载着视觉形态与意义象征之间约定性的关系。这种关系是长期发展中不断交流的结果,并且依照民族的地域文化背景逐渐形成一种共识。

中国的传统吉祥物繁多动物如:龟、鹤、龙、凤、象等;植物有松、竹、梅、兰、石榴等,还有如意、兽石、礼器各种在文化发展中所形成的独具特点的物品。像寓意美好的回形纹,象征四季皆福的“四蝠如意”,代表同心齐力,事业繁荣昌盛的同心方胜纹饰,都无不体现人们对生活对期望的表达。

从古至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样存在。中国传统文化寓意是在东方独特地域环境条件下所形成的广泛性、多样性的宝贵资源,它是不可替代的艺术表达形式,在传统装饰元素所体现的文化寓意同样可以运用于现代的公共环境设计中,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法对其进行简化归纳、夸张和抽象的提取,从而适用于不同的空间环境氛围,体现传统文化内涵和深层的文化寓意。

三、现代公共空间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

(一)贝聿铭—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的东北街,在整体上使用了最能象征当地特征的传统园林布局,一些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的,代表传统文化特点的设计形式被直接运用到了其中,透过正菱形的侧窗,我们可以看到宛如水墨画般的徽派风景,沿用传统符号特征并运用设计手法抽象了的叠落山墙体,粉墙黛瓦、淡雅、素净、朴实无华的色彩搭配,都体现了贝聿铭对吴文化和苏州地区地域特点的把握。除此之外,在设计中有意对整个空间环境进行了缩小的处理,留出了部分的庭院和水塘的面积,减少了整个建筑对人们心理所造成的压迫感。总体空间环境为了协调周围的建筑,高度并不显得高大和突出,而是不张扬的融入了周边的环境,体现了传统文化中中庸含蓄的特点。

(二)贝聿铭—香山饭店

香山饭店的设计特点也同样延续着对传统文化的表达,整个空间的布局犹如北京的四合院,客房各翼的屋顶设计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中硬山和单坡的屋顶形式,深色的钢材和淡色的玻璃依旧是对园林中黑椽和青瓦之间关系的诠释。月洞门和菱形窗式以贯穿其间的流觞曲水达到空间上的交流,同时也深刻的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对称性特点。香山饭店的设计通过对传统文化历史符号的运用和现代材料的结合,营造出了适合现代人生活而又体现传统文化寓意的公共空间。

空间设计的含义范文第5篇

1.1地方地方是指地理空间中,人和物所占有的部分,既包含有空间的尺度,又包含人的居住、行为、生活的空间价值和意义奇、地方的安全功能特性、地方的活力、地方对于人的记忆的唤醒特性。因此,基于地方理论视野下的城市休闲空间设计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行为动力系统———意向存在论:城市休闲空间是一个包含有休闲者的行为活动、价值、意义的网络化空间,其历史演变的过程中能够彰显休闲者所期望的价值判断过程,而且这种价值的判断则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展现在休闲景观当中,即通过地方化的实践来不断重构城市休闲空间结构(图4)。图4意向存在论(2)形象塑造系统———空间形象论:城市休闲空间结构中,“休闲者与休闲者”、“休闲者与本地社区居民”、“休闲者与城市环境”之间成为了一种互动的、充满向心凝聚的关系网络(图5)。大城市休闲空间包含着经济、社会、文化等的空间诸要素,各空间要素通过休闲链接成为空间的生产网络、生活网络、设施网络与环境氛围,这些网络构成了空间形象的主题。(3)行为价值系统———场所构成论:地方是一种“存在空间”,是建筑现象学中的场所,而场所赋予了空间的文化意义和价值(图6)。因此对各类城市休闲场所的整合则构成了城市休闲景观塑造的动力和基础,这种动力的本质在于价值和行为彰显,尤其是那些在空间建构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设计师的主体意向和价值作用。图6场所构成论(4)设计感知系统———景观认知论:设计感知系统在于对各类休闲景观的空间认知(图7)。一般在不同环境特性和行为感知作用下,常常会产生异质的休闲空间景观,在这种不断的互动作用下,最终会形构出充满特色的休闲空间景观,而这种休闲空间景观则彰显出:身份特性、地方活力、地方公正、地方安全……等。(5)产业区位系统———兴趣引力论:哈特向在《解析城市》(InterpretingtheCity)一书中,提出休闲兴趣引力(interestgravitation)概念,那些休闲场所集聚的区域就构成了“兴趣引力区”,实证研究得出城市休闲空间中众多的兴趣引力的核心区域往往与城市空间中不同等级结构的节点区域重合,它们形塑了城市休闲空间的结构体系(图8)。图8兴趣引力论

1.2地方感地方感是人与所处环境或者空间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的反馈机理。人通过情感、价值和记忆等与所在的空间之间产生一种互动的情感关联,进而就会形成一种对地方的依附行为,那么这种依附行为就是地方感。胡蒙(1992)认为这种依附行为在人与环境、人与空间之间起到一种重要的联结纽带作用[6]。布朗、伯金斯(1992)认为[7],地方感是人与空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对地情感依附行为,地方感建构要素包含:①充满着强烈的情感记忆的地方;②能够彰显个人身份特征或者能够激起个人情感信念的地方;③地方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包含可控的隐私感、宁静感;④能够不断产生个人和空间或环境之间的相互情感作用。

2休闲空间中的地方理论观

2.1后现代的地方观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出现了“洛杉矶学派”,并形成了后现代新的城市规划理论,呼吁城市规划者们重新思考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想的合理性和科学性[8]。这一时期与人们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城市休闲空间也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后现代”思潮强调城市休闲空间中的地方精神、类型和价值,强调需求的多样性形式、休闲空间中地方环境和视觉质量的丰富性(图1)。因此,按照后现代主义的规划理念,应强化休闲空间营造中的地方因素,加强休闲空间中的地方情感设计,塑造具有地方感的城市休闲空间。

2.2人本性的地方观

2.3城市意象的地方观瑞夫[10]曾为意象作一个明确的界定———意象为经验、态度、记忆和直接感觉的大脑图示(mentalpicture),它用来诠释信息与引导行为,因为它在充满意义的事物和概念(objectsandconcepts)之间提供一个关联的稳定秩序。凯文•林奇[11]将城市景观的概念融入环境认知理论,通过提出一套居民对于城市结构的指认系统(orientationsystem),将其对于环境的知觉与感觉形式通过地方认知地图(placementalmap)的绘制,以地方影像的方式表达人们对于城市空间的记忆(图3)。

3休闲空间中的地方理论观建构

3.1地方整体建构———方法论视角美国建筑学家福瑞兹•斯蒂尔在其所著的《TheSenseofPlace》一书中对地方的特性进行了概括[12],他认为地方特性包括:地方的身份特性、地方的历史遗存、地方对于人的幻觉的激发特性、地方的神秘性、地方能够激发的愉悦感、地方激发的惊1地方理论构成与环境本质地方理论是从人—地关系视角,以存在主义和结构主义认知模式为方式,以地方性和地方感的生产及两者之间的互动机制为核心,用以解构空间或环境构成的理论。地方和地方感思想是地方理论的核心。

3.2地方想象建构———微区位视角

3.2.1地方微区位原理的阐释微区位理论是小尺度(城市内部)选择具体生产、生活、事业单位位置的应用行为空间理论。其研究的重点是经济、生态、文化、行为诸因素的空间结构、场势对微区位的综合影响机制[13]。因此,微区位又被当代研究学者称之为“超空间”城市研究的基本单元。微区位研究包含两方面的社会含义:一是微区位感(TheSenseofmicrolocation),即一个人在特定环境中的某种经历,如激发起的情感,兴奋、欢快或愉悦的心情等;二是微区位精神(Thespiritofmicrolocation),微区位精神是指一系列特征的集中表现,这些特征为某些位置赋予了某种特定的情感或个性。微区位原理构建的意义在于将区位研究深入到微观领域生活空间层面,从宏观物质空间到地方微观单元空间的研究过渡,寻找在区域的社会空间环境下,微区位地方观的布局规律与空间秩序[14][15]。

3.2.2休闲空间营造中地方微区位设计策略具体的控制指标要素包含形体空间控制要素和行为空间控制要素1)地方形体空间控制要素①可进入性:休闲娱乐空间要满足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需求,配置多样化的休闲场所,提高社会和经济的可进入性;②可视性:休闲空间要有明确的空间方位、休闲标识体系,合理处理好封闭与开放的需求,满足不同人群的私密性休闲需要;③可获性:休闲娱乐设施在配置上要能够为不同休闲者所接受,要体现舒适性、人性化、标准化、方便化、价值感,即地方要让休闲者能够很清晰地找到自己的活动区域;④交通适停性:休闲设施周边要设置明确的交通出入口方位,配置足够的停车位和泊车位;⑤产业特性:休闲娱乐产业要考虑集群化、竞争与共生产业特性的存在。2)地方行为空间控制要素①地方感:休闲娱乐空间的设计要能够体现成长激发、安全庇护、身份性、社会交往等多种情感价值需要,具有强烈的地方感;②亚文化特性:针对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学历、家庭等要素塑造不同的亚文化空间;③环境提升:休闲场所营造要在服务水平、设施类别、设施质量、设施等级、环境安全等方面综合考虑,从而提升地方环境质量的认知水平;④展示性:休闲场所在形态设计上要具有空间的形象展示性,甚至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要具有炫耀性和象征性,满足体验过人群的骄傲性需要;⑤价值性:部分休闲场所要凸显其历史文化内涵,融地域亚文化、遗产价值、娱乐价值、消费价值等多元价值为一体。

4西安大都市休闲空间发展的地方化实践模式

4.1地方资源强化(图9)世界上任何一个著名的休闲城市都有其独特的资源,这些资源是城市休闲空间的魅力基础,正如历史文化名城往往凸显的是城市的历史文化休闲氛围、山水园林城市凸显的是城市山水自然休闲空间特色一样。营造特色的休闲空间,其首要任务是抓住城市独有的,甚至有时是比较微妙的地方资源特质[16]。只有充分挖掘地方的资源基础,通过多维资源的叠加,达到休闲空间集聚极化的目的,才能更好地彰显城市休闲空间潜力。西安大都市休闲空间营造的地方资源强化模式就是要在战略层面上去诊断、识别那些承载独特地方区域,构建专门的规划设计策略,提供休闲开发的总体框架,依托文脉,展现活力,塑造地方形象。图9资源强化模式

4.2地方文化造化(表1)地方特色文化是休闲空间发展的灵魂。地方文化可以用来造化休闲空间气氛、产生活动、演绎休闲,吸引人群集聚,刺激休闲经济,形成地方文化产业体系。因此,地方文化造化也是推动休闲空间发展的实施策略;常见的地方文化造化模式有四种:即地方综合造化、地方创意造化、地方艺术造化、地方事件造化(图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