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范文第1篇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社会主义大背景下,大学生肩负着不可替代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我们国家的希望,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精神寄托。然而现如今的教育充满了商业的气息,大学生受此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也受到一定的冲击。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很大一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从来没有尝试过独立地生活。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当他们一旦遇到问题或麻烦的时候,往往无法积极地应对,不能想到周全的解决办法。倘若不对其施以一定帮助,可能致使其出现心理问题,严重时可导致心理障碍。这类情况的出现将会极大地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对我国的高校教育以及整体教育的质量有百害而无一利。早在1980年,我国就已经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到如今,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初步成形,目前政府以及相关各部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视,尤其近几年间还下发了很多关于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文件。我们要肯定这一领域工作的不断进步,同时也不能忽视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荆棘和曲折。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要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复合型人才,就对新一代的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期待,其中健康心理作为健全人格的支撑是必不可少的发展目标之一。

2情绪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及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

2.1情绪心理学的概念

情绪心理学是从情绪角度探析系统心理学,可以说它是心理学领域的一次改革,也是人类精神文明历史长河中一个有意义的转折点。21世纪初,Bryant和Mcgrady联合创作的《情绪心理学总论》开创了情绪心理学的先河,它运用系统的方法和策略研究情绪变化的原因,让人们了解到,不良情绪会带来消极的反应,如使人身心疲惫等,而同时积极的情绪则会有利于人们的幸福生活。可以说,从人类诞生起,情绪就一直伴随着我们,极大地影响着我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2.2情绪心理学的特征

情绪心理学主要致力于分析人类情绪变化的原因、过程和后果,并努力帮助人们将消极情绪消除,甚至转变成积极情绪。情绪心理学注重提升自我价值,指导人们如何处理好消极的情绪,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形成良好的内在品质,让其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习、生活和工作保持浓厚的兴趣。情绪心理学的这些特征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高度一致,这保证了情绪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

2.3情绪心理学的功能

心理学的对应人群不仅仅是那些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其本质是帮助正常的人们改变生活现状。简言之,我们希望每个人都对生活抱有积极健康的态度,要有充满正能量的情绪,这也是情绪心理学的主要功能。消极情绪不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反之积极的情绪可以促进我们的身心健康。如果我们能够掌握情绪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在情绪发生不良变化之前就采取一定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消极情绪的出现,也可以有意识地营造出积极情绪产生的情景,使人们有更加愉悦的心理体验,通过这些途径都可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而大学生正处于情绪变化激烈的年龄阶段,很多生活中的事情都会引起他们较为强烈的情绪波动,因此,如何帮助大学生们预防及解决大学阶段可能出现的情绪问题,是我们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需要关注的热点。结合情绪心理学的功能,不难看出情绪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促进。

3情绪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伴随着各大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大力开展,我们更多地了解到了大学生所承受的各种压力及来源,当压力出现的时候难免会引绪的变化,进而影响心理状态。如果不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积累的消极情绪很有可能使他们失去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及信心。所以清楚情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深刻意义,将其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去,是我们目前值得关注的问题。

3.1理论基础的重要性

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从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来看,虽然很多相关的具体工作已经开展,但是不难发现学生的心理素质离我们的期望水平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可能的原因是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刺激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没有引发他们的共鸣、思索以及实践。因此,如果能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着眼点,找到学生的幸福观所在,挖掘他们的潜力,培养他们积极的态度,使其对生活充满信心,这样可能更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情绪问题作为大学生遇到的共性问题,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更是应当引起重视,而情绪心理学的历史并不长,因此我们需要在此领域的理论建设上投入一定的精力。

3.2创立情绪健康教育的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中的利弊我们应该认真权衡、慎重选择。也应该根据情绪心理学的理论,创立针对性的教育手段。情绪心理学的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都拥有积极向上的情绪,并通过这种情绪,强化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情绪相对于其他心理过程来说,有着自己的显著特点,如果我们能够针对性采取一些教学方法,比如情景法、团体辅导法等,使学生们投入其中,感受情绪、管理情绪,将会更好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3.3适当增加情绪健康教育课程

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同成熟的教育体系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形成系统的体系结构,才更可能将教育深入人心。我们应该清楚学生内心真正的需求,让其明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同其他专业课不同,寓教于乐,让学生们在课程中找到兴趣点,真正能促进自身心理健康的发展。其中课程设置的完善是相当有效的手段,比如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增加情绪心理学的章节,或者加设情绪心理学的实验课程,甚至直接将情绪心理学作为独立科目加入选修课中,也是可以考虑的措施。目前在一些国家的知名高校中已有开设情绪心理学课程的先例。

4结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

一、情绪管理

(一)情绪

情绪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事物表现出来的一种直观感受,或喜或悲,或无奈,直接或间接的成为人做事的一种动力,是一种必经的心理运动过程。

(二)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就是在人们做了一件事后,对其在事件之中所体现的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审议、自我区别、自我体会等能力以及对他人于这件事所表现出来的情绪作出反应的能力。通过一系列的有效地方法合理的控制自己的情绪,达到一种和谐状态。

二、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意义

(一)合理的情绪管理有助于大学生的学业发展以及他们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情绪很重要,良好的情绪是学生学习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一个学生情绪若处于积极的状态,那么他就会快乐的学习,积极的学习。如若情绪消极,那么他干什么事都会无聊,没有兴趣,对学习是有害无利的,会是一个关键。他们做事的积极性也不能保证。

(二)有效地情绪管理有助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的发展

在相互交流沟通时,彼此的表情不断的向对方传达出一种信息,表达彼此的想法意愿。同时,彼此也在通过对方的表情来感受对方的意图、态度。一般而言,情绪体验丰富且能够很好的控制管理自己情绪的人,能拥有稳定且可靠的人际关系。

(三)合理的情绪管理有助于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

良好的情绪管理使大学生全身各系统器官的功能更加协调、健全,有利于保持其身体健康,使其学习、工作生活更有激情和创造力,更有力量去克服挫折与困难。

(四)合理的情绪管理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负面情绪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若是能很好的控制,适时的调整,那么就能保持一个健康的情绪状态;但若是不能及时合理有效地调整,那么,就会对大学生的个性起到一定的负面影响。

(五)有效地情绪管理有助于学校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情绪管理的核心是将人本原理作为最重要的管理原理,使人性人的情绪得到充分发展,人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社会是由无数个个体组合而成的,而大学生是无数个个体中的一员。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让个体的自我价值得到完美实现;反之,则会让个体自我价值不能很好实现甚至是不能实现。

三、大学生情绪管理的策略

(一)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创立良好的学校育人环境

1.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情绪的良好发展

积极开展健康、有益、充实、丰富的校园活动,营造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团结互助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的环境。

2.学校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多加宣传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设立心理咨询社,还应开展“情绪管理”选修课,是对大学生情绪进行积极干预, 促使大学生人格完善、身心健康成长的一次积极而有益的尝试。指导大学生掌握情绪管理方法和技巧。

3.选择经验丰富的老师来当大学生的辅导员,积极引导他们

通过交流与沟通帮助他们理解别人的心理情绪,学会观察,尊重他人感受。在这个基础之上,做好自己的事,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在不断的学习观察交流过程中获得以后一种自我控制、驾驭和承受情绪的能力。

4.积极开展团体辅导,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情绪状态,促使它向好的方面发展

现今,大多数的学生都比较排斥单独的心理辅导,而通过团体之间的互动互助,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从而更好的调节情绪、控制情绪。

(二)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家庭生活环境

家庭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好的家庭(包括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家庭的氛围健康和谐与否、家庭父母的教养方法等)对孩子的一生(包括成长、教育、身心发展、为人处事等)有着很大的影响。家庭氛围好的,健康积极的,其孩子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心态情绪都是积极健康向上的;而家庭氛围不好的,比如暴力(冷暴力和热暴力),孩子的心灵会受到极大的伤害,有时甚至会导致生命的终结,对社会也是有害的。

(1)父母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大学生尽管成年,但是,心理和身体的发展都还欠缺,更多的是心理上的。

(2)父母双方之间尽量少在孩子的面前吵架或是太过激烈的行为。

(3)父母多参与到孩子的生活学习的过程中。

(4)父母应该多接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东西。

(三)大学生学会正确管理自己的不良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1.及时的发现自我的情绪

如,为什么我现在看不进书,马上就要考试了,怎么办?考差了怎么办?父母会不会打我?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就应该好好的感受一下自己的真实情感是什么,以便针对性的调节。

2.正确认识自我的情绪,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情绪会因为某一件事而发生触动。如,某一个信念有合理(符合大众的、科学的)和不合理(不符合大众评价标准、荒诞的)之分,不管我们遵循哪一种,情绪都会有波动,而当这时,我们就该正确的认识自己的情绪了,学会自我安慰。任何问题都具有两面性,在大学,必学哲学,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所以,不能片面的极端的看待一个问题。

3.合理表达宣泄自己的情绪

大学生可以通过情绪转移、适当比较、交换角色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可以通过听音乐、做游戏、倾诉、运动、适度痛哭、咨询等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情绪,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使自己的心态保持一个平衡。

参考文献:

[1]宋颜云: 大学教育中的教育心理学研究[ J]. 中国科技信息, 2007( 7)

[2]吴杰:大学生的情绪调控与身心健康[ 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3)

[3]许若兰.论情绪管理[J].理论与改革,2001(6)

[4]迟成勇.试论学生情绪的自我调节[J]. 职业教育研究,2005,(6):110-111

[5] 杨敏杰.谈大学生情绪的自我调节[J]. 教育探索, 2002,(12):86

[6]陈大红.大学生的情绪管理[J]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 ,(5)

[7]蔡秀玲,杨智馨.情绪管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8]薛永苹,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08,(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厌食症;情绪障碍;针对性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32-0100-04

The effect of targeted health education on patients with mood disorders anorexia nervosa

XU Manying WANG Jia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Hangzhou City, Hangzhou 310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argeted health education on patients with mood disorders anorexia nervosa. Methods Targeted health education was applied in 38 patients with mood disorders anorexia nervosa for 3 months, health knowledge level and body mass index (BMI) change were observed, 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 were used to evaluate mood disorders change among before, after education and discharge. 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 in health knowledge level and BMI among three periods (P

[Key words] Anorexia; Mood disorders; Targeted health education

情绪障碍性厌食症是一种好发于青少年女性的慢性进食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但临床普遍认为其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诱发[1]。内向、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是患者厌食的内在因素。因此,情绪障碍性厌食症患者治疗的关键是纠正情绪障碍。健康教育通过向患者传播健康知识及防护方法,增强患者对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的认识,并作出有利于健康的行为[2]。本文对38例情绪障碍性厌食症患者实施针对性健康教育,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10月在本院心理科治疗的情绪障碍性厌食症患者38例。入选标准:①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V)中相关诊断标准[3];②伴有不同程度的内向、偏执、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③近1个月未服用过消食导滞或助消化药物;④有正常的书写、语言沟通能力。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心、肝、肾、脑血管疾病者;②妊娠期、哺乳期妇女;③酒精、药物滥用者;④脑瘤、肠道疾病等躯体疾病所致的体重减轻者;⑤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所致的贪食者。其中男5例,女33例;年龄15~34岁,平均(20.43±3.71)岁;病程1~4年,平均(2.71±0.36)年。

1.2 针对性健康教育方法

1.2.1 建立健康教育小组 成立由年资高、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心理学专家为主要成员的针对性健康教育小组,对责任护士、相关护士进行情绪障碍性厌食症专业知识及健康教育方法的培训,并定期考核。

1.2.2 收集患者详细信息 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病史、病程、家庭情况、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人际关系、情感状况、体质量指数、情绪障碍性厌食相关知识了解情况等详细资料,评估患者厌食症发病原因。本组引发厌食症的原因中,13例因学业压力致情绪低落、抑郁而厌食;10例因家庭不和睦、家庭暴力致敌对、偏执而厌食;6例因父母离异、近亲死亡等致内向、抑郁而厌食;4例因精神病性睡眠障碍而厌食;5例因多方面因素影响情绪而厌食。

1.2.3 设置健康教育内容 ①厌食症相关知识:包括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分类、情绪障碍性厌食症特点、危害、治疗方法、预后情况等。②心理指导:包括支持性心理指导、家庭和感情指导、认知行为指导、人际关系指导、精神动力法等。③药物治疗知识:如常用药种类、药物治疗适应证、作用机制、服药方法、注意事项、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等。④饮食指导:指导患者饮食摄入从微量开始,随着认知和生理功能的恢复,有计划、有目的地逐步增加。初段可多给予流质或半流质易吞服、易消化、无刺激性的食物,确保日常能量、热量、维生素、蛋白质和盐分的摄入[4]。⑤生活指导:合理安排作息,适量运动,并嘱患者家属切勿激怒或埋怨患者,避免引发其负面情绪,发挥家庭力量,帮助患者树立积极的心态,多给予其理解和鼓励。

1.2.4 针对性健康教育方法 ①针对病情:患者不同阶段病情对药物的需求不同,要告知患者不同时期采取不同药物治疗的原因及机制,以免患者产生抵抗心理。本组中13例属于急性治疗期,要求患者配合快速、有效的增加体重;25例维持治疗期患者则在教育过程中应强调防止疾病复发。②针对病因:护理人员针对患者产生厌食症的原因进行感情疏导,组织有相似经历的患者交流沟通,相互安慰;通过指导其正确处理家庭矛盾和人际关系、转移工作压力、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有针对性地切入引起患者情绪障碍的原点,帮助缓解其不良情绪。③针对年龄:本组对于年龄较长者,着重向其讲解有关认知行为治疗的相关知识;年纪较轻者,着重以家庭为中心,发挥家庭的健康力量。④针对文化程度: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对于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对于健康知识的需求也不同。本组大专以上学历的患者有23例,中学学历8例,而小学及以下学历者仅为7例。学历高的患者认知能力较强,健康教育以引导、发放资料让其自主学习为主,并定期随访,做好心理辅导;学历低的患者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差,教育内容以通俗易懂、反复多次讲解为主[5]。

1.2.5 健康教育实施方式 ①住院期间集中讲解疾病相关知识,2次/周,20 min/次。②在收集患者详细信息后2 d内评估患者病因,针对病因做个别指导,(3~4)次/周,(10~20)min/次。③采用分发宣传册、日常小组讨论等方式加强实施。④出院时发放健康教育内容知识手册,出院后定期进行电话随访。

1.3 观察指标

教育前、教育后、出院后3个月通过问卷调查及电话随访的方式,了解患者对情绪认知、健康生活管理等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测量并计算患者的BMI变化;同时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及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价患者情绪变化。

1.4 评判标准

①健康知识调查问卷[6]:包括情绪认知和健康生活管理两个维度,情绪认知包括情感、思维、意志活动、精神症状4个项目;健康生活管理包括饮食、合理作息、身体症状3个项目。每个项目知识分为掌握、了解、不知道。②HAMA、HAMD评分标准[7,8]:采用Likert 4级评分,无症状(0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极重度(4分),HAMA≥21分为重度焦虑、14~21分为中度焦虑、7~14分为轻度焦虑、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HAMA、HAMD、BMI等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健康教育前、后健康知识掌握率

教育前患者对于情感、精神症状、饮食等健康知识的掌握率较低,均低于30%。教育后、出院后3个月各项健康知识掌握率均高于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健康教育前、后BMI变化

38例患者均遵医嘱定时测量体重及身高。在健康教育实施的前4周,患者BMI变化不大,4周后患者食欲逐渐增加,体重也逐步上升。教育前患者BMI为(16.47±0.71)kg/m2,经过3个月的健康教育后,BMI为(18.29±1.26)kg/m2,出院后3个月BMI为(19.16±1.31)kg/m2,健康教育前、教育3个月后、出院后3个月患者BM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9,P

2.3 健康教育前、后情绪变化

教育后、出院后3个月患者HAMA、HAMD评分均低于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健康教育前、后情绪变化(x±s,分)

3 讨论

精神障碍性厌食症是指受遗传、心理、社会、环境等的影响,患者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或应激状态,导致下丘脑功能异常,进而引发摄食障碍及内分泌紊乱[9]。鉴于精神障碍性厌食症具有高治疗拒绝率及治疗前脱落率等特点,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以改善其认知、信念、行为至关重要。健康教育是护理人员向患者传授卫生保健知识与方法的主要手段,通过提高患者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提高其对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的认识,并不断影响其个体行为,作出有利于健康的抉择。

针对性健康教育强调健康教育的规范性、持续性及系统性。情绪障碍性厌食发病与心理、生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有关[10],如家庭矛盾、感情挫折、工作压力大、升学无望等。国内外研究均证实,精神障碍性厌食症患者主要因家庭、感情、工作、生活等压力所导致,患者拒绝治疗。因此在护理过程中不仅要求护士具有扎实的护理知识,还要具备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伦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知识。对此,我院成立由年资高、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心理学专家为主的健康教育小组,以提高健康教育的规范化及专业化。收集患者详细临床资料,有利于针对不同病因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提高健康教育效率。王晨曦等[11]研究认为,情绪障碍性厌食症患者病因存在性别、年龄差异。因此,要针对不同的病因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方可提高健康教育效率。本研究中,针对性健康教育实施3个月后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率显著高于教育前(P

综上所述,对情绪障碍性厌食症患者实施针对性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率,改善患者情绪。

[参考文献]

[1] Ohmann S,Popow C,Wurzer M,et al. Emotional aspects of ano-rexia nervosa:Results of prospective naturalistic cognitive behavioralgroup therapy[J]. Neuropsychiatr,2013,27(3):119-128.

[2] 余建英,陈娟,温雅,等. 个体化健康教育在神经性厌食症患者中的应用[J]. 华西医学,2012,27(11):1699-1701.

[3]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ders(DSM-V)[M]. Washington DC:American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07:129-134.

[4] Watson HJ,Builk CM. Update on the treatment of anorexianervosa:Review of clinical trials,practice guidelines and emerging interventions[J]. Psychological Medicine,2013, 43(12):2477-2500.

[5] 郑玲. 科学合理指导小儿厌食症患儿40例体会[J]. 吉林医学,2010,31(30):5427.

[6] 钱英,李雪霓,白冠男,等. 住院进食障碍开放式团体心理治疗疗效的定性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 28(1):28-34.

[7] Duvvuri V,Cromley T,Klabunde M,et al. Differential weight restoration on olanzapine versus fluoxetine in identicaltwins with anorexia nervos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2012,45(2):294-297.

[8] 中华医学精神科分会.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4)[M]. 第4版. 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9:75-78.

[9] 周林艳. 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父母心理状况及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2):105-106.

[10] 李丽娟,黄婷,陈爽. 健康教育与营养干预在神经性厌食症中的应用[J]. 西部医学,2012,24(3):609-611.

[11] 王晨曦,俞瑾. 神经性厌食引起功能性下丘脑闭经的作用机制[J]. 医学综述,2013,19(13):2393-2395.

[12] 赖平妹,彭敏,陈向一. 厌食症患者情绪障碍与家庭功能关系的对照研究[J].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1,19(2):148-150.

[13] Keating L,Tsaca GA,Gick M,et al. Change in attachment to thetherapy group genrealizes to change in individual attchmeng among women with binge-eating disorder[J]. Psychotherapy(Chic),2014,51(1):78-87.

[14] 朱红梅,汪艳. 氟西汀治疗对神经性厌食症患者事件相关电位N400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51(25):65-68.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生;班主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276-02

初中生作为青少年中的一个特定的群体,处于发展迅速,可塑性最强的重要阶段,也最易受到各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一个合格的班主任,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能适时地给学生心理辅导,教他们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

1.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情绪问题。情绪对人的认识活动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积极的情绪使人精神振奋,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消极情绪对人具有消极的阻碍作用,会使人的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思维缓慢,效率降低,容易出错。现在的中学生的情绪问题主要是自尊心过强,性格孤僻古怪,不合群,爱猜疑,易嫉妒、易愤怒。当其情绪高涨时,学习积极性也高,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则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中学生的情绪问题影响着中学生的正常发展。我们的教育是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培养他们丰富多彩的兴趣,扩大他们的人际交往范围。

1.2 人际关系障碍。所谓人际关系通常包括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学关系、异往等。无论哪一种关系处理得不好都会引起冲突,使双方陷入紧张的关系中,从而引起心理上的焦虑。教师处理问题不当,如过于粗暴、简单、态度生硬、立场不公等;家长教育方式偏差,家庭成员间不善于沟通,家庭变故,特殊家庭等家庭因素;个体的个性、情绪因素,如自私、冷漠、情绪波动太大以及对异往的不恰当认识,要么过于敏感,要么过于抗拒等,都可能造成青少年人际关系的紧张。

2.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

2.1 班主任角色的要求和优势。初中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偏离心理正常状态从而导致不适应行为或心理健康问题的时期。班主任要想做到对学生实施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班主任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作为一个班主任老师首要的条件是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要深刻了解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在教师整体素质中的地位和意义,从而增强自我完善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真正的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具备良好的修养外,班主任还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也要不断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首先,具有丰富的班、团队活动和班级管理经验是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和长处。我们即有稳定的班级和班主任制度,又有一支具有丰富的班级管理经验和班团队活动经验的优秀的班主任队伍。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就是活动和实践,而组织班、团队活动是班主任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轻车熟路的工作。其次,班主任负责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工作,是班级教育资源、教育力量的整合者。他们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严格而民主的管理者和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的调节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班主任还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学生家长和科任教师接触机会比较多,更有利于各方面教育力量的整合与协调。学生在心理上出现的困惑和矛盾,往往愿意与班主任交谈。

2.2 班主任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心理处于健康正常的状态,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早在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提出:"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在基础教育阶段,青少年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的他们思想极易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心里素质极不稳定。班主任在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如果忽视了每个受教育个体的个性心理状态,尤其忽视了对不平衡心理状态的疏导,不能使之处于乐于顺应主流社会规范的常态,学生往往出现各种消极情绪如焦虑,自卑,发呆、走神、沉默甚至抵触情绪。因此,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让他们在校园里快乐健康地成长,这是每一个班主任应尽的职责。

3.初中班主任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3.1 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辅导者对被辅导者要了解、熟悉。不但要了解其外在的行为表现,更要了解其心理的需要和心理发展的趋向。班级的每一个学生,性格和脾气各不相同。班主任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生活、身体状况,了解学生的爱好,需要、动机、兴趣、能力及性格,还可以了解学生过去的经历、家庭情况及人际交往等情况。根据收集到的这些资料,班主任可以综合的运用观察、谈话、调查、家访等多种方式,然后综合分析,以免出现问题还抓不住要害。班主任要想全面的了解学生,就要设身处地的、客观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感受。而要进入到学生的心里,班主任要学会灵活机动,要找准时机,切忌浮躁,学会耐心等待,细心观察,切忌匆匆上阵,不着要领。

3.2 建立良好的班集体环境。良好的班集体具有独特的心理效应,即群体制约效应。有经验的班主任都很重视班级的凝聚力,懂得利用群体约束力,这是班级群体健康成长的共同心理环境。将松散的群体培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集体,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班主任必须通过思想教育、班级管理营造良好的班风,形成团结友爱、互相促进的集体氛围,使学生之间以积极、健康的心理互相影响,从而为提高学生的整体合理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有效的进行这项工作,班主任要考虑班集体中的社会心理,利用其规律促进良好班集体的形成。那么集体对于学生学习动机、学习表现和学习成果的影响是积极的。因此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优良的班风,能使学生形成乐观的、豁达的、进取的、良好的心态和巨大的凝聚力。加强班级环境建设,可以营造浓厚的心理教育氛围,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情绪 积极情绪 消极情绪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1 积极情绪的来源与背景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心理学界兴起的一种新思潮,主张培养个体固有的积极潜力,通过培养、扩大人的固有积极力量,使人成为一个健康并且生活幸福的人,反对以往心理学过分强调人性的消极隐喻以及对研究消极心理的过度偏爱,强调人性的积极性。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心理学的扬弃,是对人性的理性复归,反映了时代精神和需要。①

情绪是一种心理状态或过程,是个体在外界刺激下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心理学家利珀把情绪定义为“一种具有动机和知觉的积极力量,可以组织、维持和指导行为”。前苏联心理学家也曾为情绪概括出一种定义“情绪是对事物的关系或态度的体验”。②

积极情绪是在积极心理学的思潮背景下提出的,是指个体在自身生理条件的基础上,接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积极的、正向的主观体验。认知情绪理论将积极情绪定义为个体在某个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取得进步或是得到他人正性的评价时所产生的体验。情绪的分立理论认为,积极情绪包括快乐、兴趣、自豪、感激等。③

2 积极情绪促进心理发展

2.1 积极情绪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

Fredrickson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指出消极情绪是个体在面临外界威胁的情况下产生的,这时所产生的负面情绪会使个体的瞬间思维空间以及认知广度变得狭小。在此基础上,Fredrickson提出了扩展一建设理论,积极情绪,如快乐、兴趣、感激和自豪等,都具有扩展个体瞬间的知行能力、增强个体的个人资源的作用。④Woodward等提出任务转换是认知灵活性的重要心理成分,同时也是认知灵活性中经常被研究的一个成分。任务转换是由一种任务转换为对另一种任务反应,或者由一种反应定向转换为另一种反应定向。⑤研究表明积极情绪可以抵制个体在任务选择时的习惯化效应,影响个体的任务转换过程,从而提高个体认知灵活性。杜建政,高妍春⑥研究结果发现积极情绪可以降低错误记忆的产生几率。

2.2 积极情绪缓解消极情绪产生的负面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各种情绪事件也随之产生,不能及时有效的将情绪事件控制、化解心理冲突,个体就将陷入烦躁、抑郁等精神状态中。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来讲,积极情绪是在一种相对安全的环境下产生的,而消极情绪是在危险的情况下产生,当消极情绪产生时,个体的生理活动水平会出现一种不平衡状态,如血压、心率、激素水平的改变,这种不平衡状态仅仅依靠消极情绪的撤销是不足以恢复的,这时就需要积极情绪的参与。Fredrickson的研究表明积极情绪可以有效地撤销消极情绪的主观体验并同时缓解消极情绪所产生的各种负面生理唤醒。

2.3 积极情绪提高个体适应性、提高主观幸福感

适应性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人际适应性、情绪适应性、社会适应性、学习适应性。⑦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事件,在同样的压力事件出现时,适应性良好的个体能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克服压力事件,从而不易产生心理问题,相反,适应性较差的个体经常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从而在面对压力事件时,很容易陷入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中,最终产生心理问题。积极情绪可以提高个体在人际交往、情绪事件、社会适应、学习适应中的适应能力,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Seligman 认为,心理健康的最高标准是幸福。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按照自己的标准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所做出的评价以及主观体验。⑧主观幸福感由两部分组成,即生活满意度和主观情感体验。积极情绪既是主观幸福感的组成部分和外在表现,又是主观幸福感的诱发因素。积极情绪可以扩展个体的思维与认知空间,撤销消极情绪体验以及其产生的不良影响,更加积极的面对生活,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从而对自己的生活质量表现出更高的满意度,并进一步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积极情绪能够提高个体适应性与主观幸福感。

3 积极情绪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3.1 积极情绪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实践中的一种基本教育思想,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的界定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最早的心理健康是指没有心理疾病,后来也有研究者提出,心理健康就是拥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心理健康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心理健康是“心理疾病的缺失”与“拥有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结合的较完全状态,即既包括消除消极心理健康状态,也包括获得积极心理健康状态。⑨

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有重要关系。⑩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心理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其中既起部分中介作用又起调节作用,而积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只起一定的调节作用。 情绪表达能够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 高情绪智力者较能觉察自我的情感,富同情心,具备高度自尊,较能与人和谐相处,对生活较满意,以及较能维持积极的人生态度。 情绪状态是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一项指标,良好、稳定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条件,有利于学习、工作和生活。 王振勇等 也通过实验研究证实通过干预模式培养积极情绪,可以有效提升主观幸福感、压力应对能力,同时表现出较低的焦虑水平。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仅是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还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根本上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积极情绪的培养与心理素质培养可以结合起来,共同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3.2 教师情绪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但学生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在其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在众多社会关系中,师生关系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情绪具有感染性, 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对教师本身也有着较高的要求,第一,教师要有较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教师的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引绪波动的生活事件,教师应采取积极的方式来应对,让自己及时从消极的情绪中走出来,以稳定的情绪与学生沟通;第二,教师传递积极情绪。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教师是自己的榜样,依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否拥有较高水平积极情绪的教师,会影响整班学生的积极情绪水平;最后,教师的情绪表达要对学生足够尊重,使学生体验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被包容、接纳的心境下培养积极情绪。

3.3 学生积极情绪的作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有着重要意义。古人曾说“在乐中学,事半功倍”,当今的学校教育中,往往过分注重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而忽略了学生本身的学习心理条件,培养积极情绪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消除厌学心理。前人的研究已经证实,积极情绪可以拓展思维与认知空间,而学生的心理素质中,认知品质是能力成分,元认知、创造性都是与学习任务密切相关的部分,通过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监控,将所学新旧知识结合,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4 积极情绪的诱发培养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将积极情绪培养策略、心理素质培养策略与学生的文化课结合起来,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一,通过课堂渗透方式培养积极情绪,如通过语文课堂的名人故事来培养积极情绪;第二,通过审美熏陶方式培养积极情绪,如音乐、书法、美术作品诱发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第三,利用团体活动培养积极情绪,如心理班会上的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

注释

① 况志华,任俊.积极心理学:人性的理性复归.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2):54-59.

② 许若兰.论大学生情绪管理和情绪教育.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4):116-118.

③ 郭小艳.情绪表达性性别差异研究进展. 河西学院学报,2007.23(6):91-93.

④ 马颖,李雯雯,刘电芝.国外积极情绪“拓延―建构”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7(1):23-26.

⑤ 王艳梅,郭德俊.积极情绪对任务转换的影响.心理学报,2008.40(3):301-306.

⑥ 杜建政,高妍春.情绪对错误记忆的影响.心理科学,2008.31(3):571-573.

⑦ 张大均.论人的心理素质.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2):143-146.

⑧ 李幼穗,吉楠.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新进展.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70-74.

⑨ 张大均,王鑫强.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内涵结构分析.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3):069~074.

⑩ 侯瑞鹤,俞国良.情绪调节理论:心理健康角度的考察.心理科学进展,2006.14(3):375-381.

刘启刚,刘永贤.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大学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间的作用分析.医学与社会,2007.20(8):48-49.

徐琴美,鞠晓辉. 9~11岁儿童对失败学习情景的情绪反应和情绪表达研究.心理科学,2005.28(2):447-450.

陈权.大学生情绪智力、成就动机及学业成绩量化研究.高等教育管理,2007.1(4):78-81.

王滨,李燕.培养高中学生积极情绪的认知行为干预.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6):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