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代旅游业 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9-0073-01

一、现代旅游业

中国旅游业起源于20世纪50-60年代,当时是在外交部门下设立中国国家旅游局,主要用于接待外事,是我国旅游业的雏形。1978年开始转型发展产业型旅游,1984年中央提出新的旅游业建设方针,才开始全方位发展旅游产业。现如今,“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为旅游行业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成为旅游发展的新引擎。

二、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疆土幅员辽阔,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大江大河、森林果园、山川山脉以及各种历史古迹、人文风光遍布我国的各个地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中国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送15亿人次,中国旅客消费达2000亿美元,同时还会为中国带来8500万人次游客。 而1979年的统计报告显示,1979年来我国旅游、参观、探亲、访友以及进行各种业务交往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仅达420万人,全年收入外汇折合人民币696亿元,全国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达117个。由此对比可见,中国现代旅游业的发展速度惊人。

但是我国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仍然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虽然国家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方针和规划,但是现实产业发展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三、我国旅游业现存的问题

(一)开发资金不足,基础设施落后

开发资金短缺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弱势,并且存在趋同化,国家或者投资者一般把眼光放到一些著名地区的旅游景区或者酒店行业,给这一类酒店或旅游区反复投资开发或者维护,使得每逢节假日该类旅游景区游客爆满。而那些偏远地区的旅游景区却因为投资开发力度不足而人迹罕至。

由于资金的不到位,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也不能到位。以吉林省土门岭地区为例,土门岭地区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适合健康养生、农家乐游玩。但是其地理位置偏僻,基础的交通设施不健全,交通极其不便,再加上由于其基础旅游设施几乎为零,导致这个地区游客很少问津。

(二)景区垄断严重,市场竞争机制不健全

我国的旅游景区一般是国家垄断经营或者是国家授权某企业垄断经营管理。游客进入景区之后,会面临两个问题,游玩和食宿,垄断的存在导致有些景区门票过高,景区内餐饮、酒店住宿费用昂贵等,高昂的费用让很多游客望而却步。并且由于垄断了地区特色的旅游资源,对旅游市场内部的公平竞争也相当不利。

比起计划经济,垄断经济具有严重的危害性。由于国家企业垄断,占据大量旅游资源及资金,导致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而市场上其他小企业或者其他旅游经济体有60%―70%的企业生存困难。

(三)缺乏创新项目,项目单一趋同化

无论哪一个行业都需要创新,创新才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而针对目前旅游行业来说,旅游产品出现趋同化,同一化,大多数旅游景区或者经营者没有其独特的项目或个性的产品。用吉林省农家乐举例,农家乐空闲时间娱乐的项目有的地方也仅仅是打扑克、打麻将,缺少创新思维,不利于其长期发展。

四、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一)平民大众化加强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支持,旅游产业更加平民化。在一些乡村和地区,旅行社的经营或者与旅游行业相关的个体经营者都会得到国家一定的补贴资金,帮助其建立发展。调查显示,出外旅游人数逐年上升。2016年一项调查显示,2016年国内游客达44亿人次, 而1979年来我国旅游、参观、探亲、访友以及进行各种业务交往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仅达420万人,由以上两点可以看出我国旅游业逐渐趋向平民化发展。并且根据旅游人群年龄段报告可知,21-25岁年龄段旅游人数最多,其次是30岁以下人群,再次是26-30、20岁以下,占比分e是5174%、2492%、1262%、1073%。

(二)科学技术引用增多

现如今,科学技术被引入到各行各业当中,旅游行业也并不例外。其中最明显的还是互联网+趋势加强,当下几乎所有的旅游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网站,网上营销已经是旅游经营者互相竞争的重要部分。通过网站展示,旅游者可以清晰地了解旅游目的地的基本情况,旅游产品的价位、服务,众多旅游者对某地的评价等,使出行更加便利,同时也影响了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以及对旅行社的选择。

另外,科学技术在旅游目的地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比如科技展览馆、考古旅游、现代科技园景区等。旅游者通过游览,可以深切体会到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增强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字:河南省;旅游现状;改革建议

前言:

通过对我省的经济现状经行详细了解,再通过对”集团化经营”成功的典范――华侨城经行学习,运用对比分析,发现比较的方法,发现其中存在很多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策划了一条适合河南省的发展道路。对现实具有巨大指导意义。

1998年1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旅游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展战略,把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当今,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因此加快我省的旅游业改革刻不容缓。且为实现”中原崛起”旅游富省,是我们必走的一条路。

一、前景良好的国际产业背景

旅游业是世界第一大产业且旅游业是21世纪发展前景最好的产业之一。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世界国际旅游业的年均增长率2000~2010年为4.2%,2010~2020年为4.4%。旅游业将成为21世纪发展前景最好的产业之一。

二、蒸蒸日上的国内产业背景

中国旅游业处于大发展时期,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旅游业迅猛发展,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到亚洲旅游大国的过渡。在未来20年,中国将发展成为世界旅游强国,我们要抓住机遇,实现旅游富省。

三、河南旅游业天然优势

河南旅游发展的优势河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主要表现在1古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被史学家誉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且河南的人文旅游资源,不仅具有起源的古老性、遗存多样性,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2“根”文化旅游独具优势。现代常见的100多个姓氏里70%起源于河南,在开展寻根谒祖等特色旅游方面独具优势。3自然景观优美。旅游节庆活动也是一大特色。4旅游业发展交通便利。便捷的交通条件为我们的旅游强省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河南旅游发展现状

(1)我省旅游业起步只有20年,相对较晚,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对市场不敏感,各市为争业绩不能有效合作,机构重置,各地区间不合理竞争且阻止了我省旅游业向国际化、规范化发展。

(2)异军突起的区域竞争。据刘锋的《中国西部旅游发展战略研究》,全国已有24个省、市、自治区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其余省、市自洽区也分别将旅游业定位为重要产业或优势产业。在各地旅游业蒸蒸日上、旅游进入买方市场的今天,地处中原的河南将面临东西夹击、南北围追的困境。

五、河南旅游业改革建议

1.经营理念创新――由”产品发展导向”转向市场开发导向”

华侨城的旅游主题公园发展轨迹具有明显的”产品导向”特征:从1989年的锦绣中华到1998年的欢乐谷,走出了”人造仿景观――人造真景观――真景观与仿景观的组合”和”景观静态性展示――表演动态性娱乐――项目活动性参与”的共轭型产品发展模式,成为中国旅游主题公园的奠基石和典型代表。不要墨守”产品和市场”的成规,在有限制的市场半径条件下,景区需要不断地”策划和改造”,市场需要不断地”引导和更新”,形成”产品和市场”的双向互动关系,在提高游客重游率和每人次接待利润率上下功夫。我们可以从中学习这种创新理念。

2.经营组织创新――由”单体分散经营”转向”集团规模经营”

由于种种原因,华侨城的旅游主题公园在经营组织形式上,长期以来实行”每个景区独立经营”的分散模式。在景区发展初期,有利于单个景区”形成市场冲击波、架构品牌立足点和独立核算、尽快收回投资”;在后期却会恶化了景区的经营环境,造成了人力资源成本、广告宣传成本等的攀升和游客每人次接待利润率的下降。故我们可以从此处学习”集团规模化经营”实现集约化管理。

3.经营机制创新――由”行政首长负责制”转向”企业资产经营制”

行政首长负责制带有明显行政性质的经营机制,对景区的初创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景区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华侨城的四大旅游主题公园已经从一种”垄断性资产”转化成了一种”经营性资产”,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景区企业经营机制。

4.市场定位创新――由”区域性市场”转向”网络化市场”

调查结果显示了华侨城的客源市场在空间分布上的区域性特征,并且这种区域性是以受交通条件制约的本地客源为主体的。华侨城如果将市场定位锁定在这种客源市场格局上,就会使本已有限的市场空间受到多种市场变数的影响,势必造成市场走势的下挫或市场空隙。从经营战略管理角度看,第一种模式的原生性限制因素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这些限制因素的可变更弹性系数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因而是一种风险性战略模式;第二种模式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战略模式,如果实施这种模式将是华侨城旅游业的一个质的飞跃,也是一次新的考验。我们学习此处便于全国级境外游市场的开发。

5.经营策略创新――由”产品整合策略”转向”品牌多角化策略”

华侨城的旅游主题公园从1989年起步发展到今天,取得了骄人的运作效果,构建出了有形的旅游文化社区。但如果对这个发展历程进行深刻反思的话不难发现:华侨城营造的旅游吸引物始终立足在”景观观赏层面”上。在这种条件下形成的产品整合经营策略具有特定的有效性和局限性。目前,无论是华侨城的旅游主题公园,还是我国的旅游市场,都应该说进入了向成熟型转化的调整时期。这种策略的核心有两点:一是以华侨城立地空间为操作平台,突破”景观观赏层面”的思维定势,在”参与性娱乐层面”和”文化性生活层面”上进行旅游吸引物的策划与营造,从而不断增创华侨城旅游主题公园的新优势;二是超越立地概念的华侨城,以网络化的区域性市场为操作平台,对旅游主题公园相关的产业链条进行渗透的扩张,形成专业化的产业体系,培育华侨城国际化的”OCTPARK”模式。

6.以结构调整为龙头,塑造河南旅游大产业体系

“十一五”期间,河南省要积极调整旅游产品的结构,以观光型产品为重点.在深化自然与历史文化观光览胜、宗教朝圣旅游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文章,即:第一,围绕黄河与黄河文化做文章:第二,围绕”四都”(郑州、安阳、洛阳,开封)做文章;第三,围绕寻根拜祖做文章;第四,围绕嵩山做文章。第五,围绕太行山、伏牛山、桐柏一大别山做文章。形成具有河南特色、竞争力强的旅游精品。配套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旅游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主动延伸旅游业产业链条,从满足人类不同消费需求出发.积极开拓民族民俗风情浓、休闲性好,参与性强和”新、奇、险、特”的旅游活动,不断增加旅游产品的科技和文化含量,推动旅游产品上规模、上档次、上质量。

参考文献:

【1】河南旅游插图本.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8

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旅游业 转型 发展 趋势

一、引言

旅游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已经跻身世界旅游强国之列,全国更有多个省、市将旅游业确立为支柱产业。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11年1月至11月,全国各地区入境旅游人数累计达到1.24亿人次,同比增长1.16%,2011年度全国出境旅游总人数达到7025万人次,比2010年增长22.42%,全国旅游业总收入2.25万亿元,增长20.8%。新增旅游直接就业约50万人旅游总收入达 7680 亿元。

但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也遇到诸多难题,比如旅游业发展的粗放型模式、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资源的承载力已经达到上限、风景区建设普遍出现城镇化趋势、旅游行业的运行效益低、旅游开发成本高、市场竞争恶化等等。实践证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仅仅依靠旅游管理部门在战术层面的调整已无法很好地解决现今旅游业发展中的上述问题,我国旅游业由传统模式向新型旅游业的转变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并且刻不容缓。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一些地区诸如宁波、广州等大城市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率先提出“旅游转型发展战略”,并在政府的指导下,将旅游转型发展工作认真贯彻实施。2008年,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必须将“旅游转型”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上来。这项战略的提出是我国旅游业发展改革开放 30 年来的历史性转折,对于推动我国旅游产业从粗放型到集约型、数量型质量型转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旅游转型”主要是指由于旅游消费的转型所引起的,促使旅游业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过程。就目前而言,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对于旅游转型研究主要局限于发展中国家的旅游工作人员的服务技能的提升对旅游转型发展的作用,而我国对旅游转型的理论研究比较晚,且研究范围比较广。据我国旅游专业人士归纳分析,旅游转型的主体是旅游业,方向是提高产业效率,实质是促使旅游业的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和效益型转变;旅游转型的具体内容包括旅游市场、旅游产业、旅游的增长方式、旅游布局、结构和政策及旅游的管理等等,旅游业转型发展的重点是旅游产品的转型。

二、 我国旅游业转型发展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结合我国的经济环境和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完成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经历第一次转型,即旅游体制的转轨。这次旅游转轨在我国正式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消除了我国旅游产业市场的发展障碍,使我国旅游的工作基本上完成了从政治接待型到经济经营型的转变。“经济经营型”的旅游模式是一个以推动经济增长为目的,以主要旅游城市和景区为依托,以组团观光旅游为主要方式的旅游体系。进入 21 世纪后,由于社会发展而导致人民的社会价值观发生变化,使得该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和促进我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我国的相关学者开始着手旅游产业的第二次转型的理论研究。研究员马波最早对我国旅游业转型进行了探索性研,她从我国旅游的发展的总体模式、市场供求关系、产业增长方式及组织结构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旅游业转型存在的问题。近年来,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旅游业的规模和地位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伴随着旅游者需求的变化,促使我国旅游业开始从粗放型到集约型、规模型向效益型,以及从事务型、观光型向休闲型、体验型转变的第二次转型。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式确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在我国基本形成,大大提高市场在旅游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国家也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能力,促使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也正由粗放型逐步向集约型转变。尽管旅游产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国旅游业也同时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型发展时期。

(2)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据国国家旅游局统计:2011年我国旅游总收入超过2.25万亿元,比去年增长20.8%,新增旅游直接就业50万人,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据业内人士分析,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张和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地位的提升,未来几年全国将有超过80%以上的省、市以旅游业为该省、市的主导产业,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分,其重要地位将日益凸显,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大国。

(3)旅游产业发展国际环境的变化。2001年我国正式加盟世界贸易组织,开放程度加大,旅行产业也开始大量引进外资。种种现象表明:中国旅游市场的全球竞争态势已经形成。

(4)旅游需求的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者出游的目的相比以前更加多元化,由以往单纯的观光向观光、休闲、度假等多层次的旅游模式转变;出游方式也更加个性化和自主化;旅游空间和频率也大大提高。这些都对传动的旅游模式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促进了我国旅游产业的第二次转型。

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旅游业;发展模式;集团公司

一.永州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永州旅游业尽管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发展规模和水平依然偏低,与周边一些先进市的差距还很大。归结起来,主要问题有:

(一)旅游产业基础薄弱,投入水平有待提高。近年来,永州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虽年年递增,但旅游产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仅为4.6%,较海南、云南等旅游大省超过10%的比重低了一半以上,分别比全省7.9%、郴州9.2%、清远9.3%低3.3个、4.6个和4.7个百分点。说明了永州旅游产业这几年的发展,仍属数量型而非效益型,旅游经营是粗放型而非质量型。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小,产业带动作用不突出。

(二)旅游管理体制不顺,企业经营有待规范。首先,从管理机制看,旅游行业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导,是始终与国际接轨的行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温度计”。但由于内部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旅行行业一直处于“弱小散”状态。突出表现为:县区之间、部门之间对旅游要素的管理各有各的思想,各有各的搞法,不能较好地形成统一规划,整合统一资源,凝聚统一合力;旅游主管部门势单力薄,工作陷入常规性的行业管理,对旅游中长远发展思考不多,措施力度不够。 其次,从经营机制看,由于旅行社内部管理松散,相当部分从业人员为追求短期效益,急功近利,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关心较少,对新产品开发和新市场开拓投入很少。往往在重复的市场上推销重复的产品,拉重复的客户,形成低层次价格竞争,造成旅游服务质量的不稳定,旅游市场发展乏力。短期经营行为严重影响旅行社的信誉和进一步的发展,而由此形成的恶性削价竞争是导致当前旅游市场混乱的根源。

(三)旅游产品无序开发,资源整合急待加强。永州至今尚未出台《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存在特色不突出,大众化的多、个性化的少,对客源市场的具体定位较模糊,目的性不强。存在市场供需变化的反应不及时等问题。旅游业是综合效应强而门槛低的产业,在缺乏旅游规划的基础上,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市场的恶性竞争。一些景区景点模仿、克隆本地一些成功的做法,陷入同质化的误区;投资经营者不是靠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提供优质服务来吸引客源,参与市场竞争;而是靠提供回扣的办法来争夺客源。这些不规范的竞争方式,制约了旅游产品的丰富和完善。此外永州旅游的观光线路仍比较单一,旅游线路中知名品牌少,带动性不强,线路设计编排不够合理;线路的单一与旅游景点建设的滞后,造成境内旅游者在永州逗留时间短暂。

(四)旅游景区交通不畅,专业人才相当缺乏。近年来,永州集中财力、物力,大抓以交通为主体的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和干线公路已有了很大变化。但旅游交通改善仍较为有限。主要表现为:航空方面,目前永州尚没有一个固定的国内航班,更不用说国际航班;这与现代旅游通达、便捷的市场需求形成较大的反差。从铁路方面看,永州始发开往省会城市的只有长沙,且没有特快车次,大部分路过车次在永州停靠时间均比较晚;更不用说旅游专列。从公路方面看,目前的瓶颈主要是重点旅游景区、景点至交通干线旅游公路等级不高、连接不畅、可进入性较差,不能很好满足游客的需求,使旅游产品难以发挥更大价值。

(五)旅游促销力度不够,资源优势远未发挥。永州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市场,市场促销对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和本地有实力的旅游企业较少,宣传促销的资金投入偏低,难以形成较为系统、长久和较大规模的促销。由于对旅游促销对象缺乏详尽了解,对国内外旅游者的不同旅游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促销宣传活动相对较少,宣传促销手段和办法还比较单一,旅游宣传与产品经营常常相脱节。一些节庆活动热闹一阵,长期效果不很明显,没有形成连续效益。同时,高端宣传促销人才缺乏,也使得旅游宣传促销难于出新、出彩。全市在旅游产品包装策划宣传时,没有把周边市的旅游产品很好地融入,进行组合包装,形成有机整体,资源和客源共享度低。

二.永州旅游业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旅游消费是综合性的消费,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资料,狭义旅游部门每增加1美元收入,相关行业收入增加4.3美元。旅游产业以其高增值、高就业、高效益的优势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产业之一。永州大力发展旅游业合适(适合永州旅游资源丰富的实际)、合时(与全国、全省大力构建旅游支柱产业的政策相适宜)、合拍(与我市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产业导向合拍)。笔者因此建议:

(一)加强产业规划,构建支柱产业。旅游规划决定着建设旅游支柱产业的方向和质量,是旅游发展的龙头和灵魂。只有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才能制定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产品、服务和管理标准,形成特色旅游产品和管理体系;才能不断优化产品配套,改善客源结构,延长消费链条,提升旅游综合效益,切实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也才能真正落实旅游业发展“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一是要坚持改革开放和“大旅游”的观念,坚持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相结合,与市场主体培育相结合,与全市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二是要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还要突出区域特点,加强联合构建,体现线路、精品和特点,要根据市场需求,把休闲度假旅游纳入其中。三是要充分体现产业间的整合,不仅要考虑旅游业与其直接相关的交通、通讯、商贸等服务业规划的整合,更要注重提高旅游业与地方传统一、二产业的关联度。

(二)理顺管理体制,优化发展环境。今后几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要紧紧围绕“2010年实现旅游收入占gdp10%”的目标,把理顺体制与优化环境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旅游行业管理的宏观调控和统筹规划职能的充分发挥,对规范旅游市场竞争环境、提高旅游资源配置效益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极为重要。“大旅游”、“大市场”,必须实施全方位的、权威性的“大管理”。实现旅游业与相关行业的深度结合,协调发展,解决旅游管理中出现的“重叠”与“真空”问题。旅游景区应突破行政区限制,建立“全方位”的旅游管理协调体制,实现景区与景区之间、景区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及景区内部之间之间各要素的合理配置与最佳利用,加速各精品景区和黄金线路的连线并网,实现资源共享、客源共享、市场共享和优势叠加,获取区域旅游生产力的乘数效应。要强化旅游行业管理,推进旅游工作标准化,按照旅游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规范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点)、旅游车船公司、旅游娱乐购物场所等各类旅游单位和个人的经营服务行为,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旅游大市场,保障大旅游的健康发展。

(三)重视基础建设,提升整体素质。旅游基础设施是发展旅游业的根本所在,各级党委政府要以旅游目的地建设为重点。一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要创新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切实改善景区景点的路、讯、水、电等设施水平,拉近重要景区景点的时空距离,形成“1-2小时旅游圈”,提高景区景点的可进入性。二是加快旅游产品的开发。在完善已有观光旅游产品基础上,结合永州特色,推出一些新的旅游产品,如农业旅游、生态旅游、康体旅游、度假旅游、民族风情旅游等特色旅游,实现旅游方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多方位满足旅客的需求,延长旅游时间。三加快旅游配套产业建设。特别是要高度重视交通运输、商品购物、餐饮住宿、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建设,使旅游产业链上六大要素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让永州旅游充分展示“美丽永州、开放永州、诚信永州和文明永州”的形象。四是加快发展旅游中介。积极引导发展旅游策划、旅游规划以及旅游网络信息等中介业务。

(四)强化市场开拓,打造旅游精品。旅游市场开拓要根据现代旅游新趋势,创新理念和手段,推进大营销战略,形成主题鲜明、对市场有针对性和冲击力的旅游新形象。一是准确定位旅游形象。要针对永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定位于“突出文化内涵、挖掘自然风光”,有目的地争取客源。二是全方位宣传推介。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特别是省级以上电视和报刊)、电子网络、宣传画册、旅游指南等形式,加强对永州旅游的宣传和推介,扩大永州的知名度。三是精心推出旅游精品。要对全市的重点景区景点进行精心编排,尽快推出永州“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五日游”等中短线精品旅游线路,以吸引游客,提高永州旅游的技术含量。四是提供优质旅游服务。要针对旅游市场的不同结构特征,为旅游者提供特色化、人性化和多样化的服务,延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要研究旅游市场的潜在消费趋势,提高旅游产品的市场迎合度,并在一定程度上主导或影响旅游者的消费倾向和消费偏好,从而引导旅游市场的科学消费、合理消费。要把永州旅游转变为“游客要来,游客可玩。游客能住,游客愿留”的状况。

(五)重视人才培养,突出以人为本。旅游业是知识型产业。由于永州旅游基础较差,专业水平低,旅游业中的管理、营销、导游等人才相当紧缺,许多旅游社的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不高,服务意识淡薄,致使旅行社大多是处于小而全的原始状态,没有专业性和规模大的旅游企业。当前急需进行大规模、多类型的旅游知识培训,使旅游管理和从业人员熟悉有关的法规与政策,掌握操作的规范。此外,要鼓励旅游部门和企业积极引进人才,以素质好、能力强的专业人士来促动整个旅游业的发展。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大力提倡诚信服务,积极推行旅游窗口行业承诺服务等各项制度,在国内外树立良好的永州旅游形象。

三、永州旅游业发展的近期做法和远景方向

(一)充分利用资源优势

永州古镇早在汉朝就已建立,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尤其以山水,林木资源,文化资源丰富著称。改革开放30余年来,随着基本建设的逐步完善,永州应依托本地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竹林乡镇企业,大力发展旅游企业。如阳明山是部级森林公园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数万亩几十个品种的杜鹃花,分布、种类、花期创吉尼斯记录,被誉为“天下第一杜鹃红”。又如江华县,具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矿产品资源,尤其是稀土资源储量丰富,居全国第二;铁、铜等矿产也较为丰富;还有大量的石灰石和旅游资源等等这些资源都是发展本地旅游业经济的基础。这些资源的存在为我们提供了发展了个性化旅游项目的的优良条件,应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如:本地游客的休闲游;外地客的永州文化体验游等等。

(二)充分利用振兴中部和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契机

任何经济实体的发展都离不开一个机遇的重要性,在这个大好机会下,就看永州政府怎么样利用了。要抢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期,进一步加快承接步伐,推动加工贸易快速发展,“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稳定珠三角,突破长三角”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加快湖南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近年来,永州充分利用毗邻两广、靠近港澳的地缘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把招商引资作为旅游业经济发展的“第一菜单”,努力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开发型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成效,旅游业业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零到整,形成了非常好的发展态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从量到质都有新的变化。要紧紧抓住沿海产业转移的机遇期,认真研究,积极借鉴发达省市好的经验和做法,为我所用,尽快出台与“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相配套的政策,营造投资洼地,吸引沿海产业转移,力求在承接产业转移取得新的突破。与其相配套的应大力发展开发“永州商务旅游”的旅游产品为旅游业的发展迎来一个高潮期。

(三)旅游业业将进一步民营化

民营化方向己不可避免。让资产所有者拥有当企业家的优先权是保证真正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人占据企业岗位的重要机制,解决所有者缺位,产权不清晰带来的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分离,最佳的模式就是民营化,这也是解决企业激励和经营者选拔问题的根本出路。

(四)企业的发展将向国际化靠拢

1:财产组合方式向私营化、混合多元化方向发展

2:经营管理模式向法人治理结构方向发展,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将实现所有者与管理者的分离,以公司制为主导逐步代替家族制,公司制的建立首要的是要建立股东大会,并在此基础上派生出董事会或监事会,引进职业经理人等机构。但法人治理结构的真正建立有赖于委托-制的逐步发展和完善。

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一、文化旅游与文化旅游产业的概念界定

(一)文化旅游的概念界定

文化旅游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而前往日常生活以外的文化景观所在地进行的非营利性活动。文化旅游包括旅游的各个方面,旅游者从中可以学到他人的历史和遗产,以及他们的当代生活和思想。

(二)文化旅游产业的概念界定:

文化旅游产业即对一个国家和地区从历史文化中留存下来进入旅游市场的物质和精神遗产(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宗教民俗设施以及有关的风土民情、民俗礼仪等)进行开发、营销和推广的过程。

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意义

(一)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城市软实力的集中体现

文化旅游产业主要是由人文旅游资源所开发出来的旅游业,是为满足人们的文化旅游消费需求而产生的一部分旅游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彰显一个城市文化底蕴和影响力的窗口,是一个城市软实力的集中体现。

(二)文化旅游产业是实现城市产业转型的重要助力

“以文兴旅,以文促旅”成为文化旅游产业互动并进的基本模式,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一项综合性产业,关联度高,涉及面广,辐射力强,融大众性、亲和性、品位性、易传播性于一体,是旅游业借以“造势”、展示形象、树立品牌的有效途径。

(三)文化旅游产业是传统旅游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国内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迅猛,文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十五”期间乃至相当长时期内国家重点发展方向。加快文化旅游产业是优化旅游产业结构至关重要的一环,传统的观光旅游和单一的度假旅游形式已经逐步被文化旅游、休闲旅游、探险旅游所代替,其中增长最快的就是文化旅游,说明文化才是旅游价值体系的核心部分,必须凭借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来吸引旅游者,实现传统旅游产业的升级。

三、无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作为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无锡自身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资源和无比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旅游产品单一、城市吸引力减弱、重复建设无序发展等问题日益突出,全市旅游产业后继乏力,形势不容乐观,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文化旅游产业定位不清,重要程度认识不足

制约无锡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的最大问题在于产业观念、管理体制和立法缺失。产业观念的概念泛化误区模糊了文化旅游产业特性和主体,管理体制的冲突和障碍耽误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和产业体系的建立,旅游业非独立产业地位和行业综合立法的缺失,直接制约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统领作用,阻碍了无锡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

(二)文化旅游资源分散管理、保护利用水平不高

无锡文化旅游产业赖以发展的各类文化旅游资源为多部门管理,难于协调。在各种同类型上,同级别上,各文化旅游景区面临着同市其他景区的竞争;不同类型,不同级别上,灵山、鼋头渚、三国城三大文化旅游景区占据了无锡旅游的半壁江山,无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已经相当严重。

(三)文化旅游产业规划缺失,产品创新能力不够

无锡在挖掘文化内涵方面还处于初步的、不自觉的状态,开发停留在浅层次上,未对区域内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估和研究,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缺乏感染力,旅游产品的回头率低,阻碍了全市旅游产业的发展。真正吸引国内外旅游者的根本因素是无锡丰富的文化积淀,是对传统文化产品浓厚的兴趣。

(四)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滞后,宣传手段一成不变

无锡旅游宣传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地群众对本地文化优势了解不足,认识肤浅,缺乏以当地文化资源为核心开拓旅游市场的意识。二是无锡市的旅游知名度不高,在国内除了灵山景区以外,很多人不知道还有鼋头渚、古运河等这样的好东西,更谈不上国际知名度。加快设计城市文化形象,策划文化旅游主题,丰富旅游文化推广手段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五)文化旅游产业生态失衡,产业发展环境不利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能局限于推出几条旅游线路,而要从整合资源、优化结合、品牌运营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出发。当下无锡文化旅游产业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休闲产业要素尚未得到整体推进,旅游产业仍以观光产品为主,休闲度假产品少,旅游产业链短,无法对市场做出快速回应。

(六)文化旅游投资渠道单一,建设开发资金不足

无锡文化旅游产业的投资主体目前还是以政府平台的国企为主,前期遗留下来的沉重财务成本压力将极大地制约全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靠透支政府信用来维系资金链的做法存在极大的隐患,也无法支撑后期无锡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如何突破资金瓶颈,成为无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七)文化旅游产业人才匮乏,高端领军人物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