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交通调研

绿色交通调研

绿色交通调研

绿色交通调研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绿色住区 节能设施 满意度 居民

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居民对住区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十已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因此,研究建设以生态节能为原则的绿色住区已成为住区规划设计的必然方向。

绿色住区即运用生态系统的生物共生和物质多级传递、循环再生原理,以绿色适宜性技术为支撑,在使用中能够自我调整、自我维持,同时具有满足全面生活需求、高效和谐、无废无污、节能节地等特性,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的一种新型住区。绿色住区不仅在选址、交通组织、绿地规划等方面处处以生态节能为根本,也装备了许多建筑景观的节能设施。

绿色住区在国际上发展相对成熟,英美加日等发达国家在对绿色住区建设探索后,均制定了相关评价体系。我国对绿色住区的评价政策和体系的制定相对与国外起步比较晚。2014年6月我国《绿色住区标准》正式,该标准将国际先进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和我国城镇住区建设和房地产发展的本土模式结合在一起。

目前,我国已有许多小区通过了这个标准或正依照标准进行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是据有关新闻报道,某些绿色住区内的设施使用效果不尽如人意,居民的居住体验不佳,因此,针对绿色住区节能设施满意度的调查,显得极其关键和重要,对我国住区可持续建设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研究过程

本研究分为四个阶段。

前期准备:通过收集整理国内外关于绿色住区的资料,确定研究具体内容与研究框架,设计调查问卷与实地访谈提纲。通过网络查询最终筛选确定了北京、天津共四处绿色住区进行调研,并经过实地预调研后进行问卷修改,确定最终问卷形式。

实地调研:在选取的四处绿色住区――北京当代MOMA、北京东湖湾湖湾世家、天津华城领秀万华里、天津华夏津典川水园,使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调查对象,调查绿色住区居民对于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水景设施、道路组织、地形、植物配置、绿地设计等多方面节能措施的满意度。通过实地勘察,确定绿色住区内各设施现状及维护情况。

数据分析:根据项目实地调研获取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85份。对获取数据,进行列联表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定量定性分析居民的满意度与需求度,最终明确居民对各个节能设施的满意程度。

完善与思考:对四处绿色住区,进行后续回访,完善更新调研内容,通过数据分析及现场勘察得出最终结论以及思考。

3、分析与结论

3.1 节能设施现状

当代MOMA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香河园路,由8幢高层高端住宅建筑组成。设计大规模使用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并适当高密度(强度)地开发利用土地。小^有大面积水景,并配套有艺术酒店、水上影院、书店等复合功能,社区服务好,节能设施使用和维护较好。

东湖湾・湖湾世家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望京北小河公园东侧。小区内有楼间绿地与集中绿地,多处设置景墙,部分与垂直绿化相结合。每栋住宅均配有屋顶花园,太阳能集热器作为花架遮阳构件的组成部分,实现了太阳能设施与建筑美观的结合,主要道路两旁安装有太阳能路灯。整体上节能设施的使用情况较好,维护现状一般。

万华里位于天津市红桥区,为城市内环线与中环线之间,交通便利,社会公共资源丰富,场地形状规整,有较多景观设置,但在现场调研发现,较多节能设施已被闲置,小区内绿地景观使用与维护情况较差,节能设施的维护情况也较差。

川水园位于梅区,其中有较多高科技智能化项目:户式中央空调、户式新风净化系统、低温热辐射地板采暖系统、户式太阳能热水系统、绿色车库综合照明系统、庭院绿化微喷灌系统。小区由14栋多层楼宇组成,建筑建造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体系。

3.2 居民满意度分析

当代MOMA中居民对小区的各项节能设施的使用效果满意度都很高,其中,环境质量、节电设施、交通节能90-100分的评分比例更是达到了近50%,相比之下,小区的节水设施、绿地节能设施的满意度都稍低,但仍属于高水平。在对新节能设施的需求度中,居民对于植物群落降温、雨水花园促进雨水利用、屋顶绿化和太阳能照明需求度较高。

东湖湾・湖湾世家的居民总体上对于小区的节能设施比较满意,节电、节地方面都较为优秀,尤其环保和绿地节能方面东湖湾居民的满意程度都很高。在新设施的利用方面,人们更加期望水景降温、植物群落降温等集景观与节能为一体的设施。

万华里小区居民对其居住小区整体满意度较低,在采访时也了解到小区居民对小区内物业管理和一些设施后期维护方面满意度很低,其中小区居民对交通节能和绿地内节能满意度较高,而对居住建筑的节地措施和可循环建筑材料的使用和环保措施的总体评价较差。

川水园小区居民对其居住小区整体的满意度较高,尤其是小区内绿地的节能设施,居住建筑的节能设施和环境质量,节电措施的满意度较高,但交通节能的满意度相对较低。

4、对绿色住区节能设施发展的思考

居民对各项节能设施与生态措施的满意度不尽相同。总的来说,居民对绿色住区的节地措施,环境质量的满意度较高;对节电节热节材环保和新技术的应用的满意度较低。在节水设施,道路生态,绿地,植物,水景地形,道路广场等相关节能设施和生态措施方面,居民的满意度一般,有提高的空间。

居民对不同节能措施的满意度存在比较大的差异,这和一些节能措施在住区中的应用不甚广泛有关。居民对不同设施的满意度也与他们对不同设施的关注度相关,有些设施的满意度较高,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小区对其的应用比较到位。所以绿色住区建设不能只停留在设计层面,应加强后期管理与完善,创立反馈机制,更好地服务居民。

绿色交通调研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 绿色证书 绿色证书制度 二氧化碳

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仅次于美国。一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能源基础主要是石油、煤炭。由于我国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局限性,对传统能源的依赖程度很高,随着近几年经济发展速度迅猛,对传统能源的开采也在逐步增大。近两年来各地频繁发生的电荒、煤荒、油荒现象表明我国正在面临能源短缺的问题。事实上,我国已经意识到利用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传统能源的重要性,并在一系列立法中强调发展可再生能源,以改善能源供给结构,增强能源安全,保护环境。随着全球变暖、温室效应不断严重的现实冲突,处理好能源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对中国而言至关重要。为了改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国际压力及解决国民健康和能源短缺的各方面环境问题,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及鼓励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备受关注。我国积极效仿国外的可再生能源领域制度研究,意在推行绿色证书这一新的以市场为主导的调控机制。

一、绿色证书的定义

所谓绿色证书,又叫可再生能源证书、可再生能源信用或绿色标签,作为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的一项政策工具,它承载着环境、社会和其他一系列的可再生能源绿色环保生产的可再生能源商品。一份可再生能源证书代表着1兆瓦时可再生能源电力的生产。绿色能源证书既能跟踪和核实配额义务的履行情况,又能辅助配额义务主体完成可再生能源配额义务 。绿色证书作为一项政府补贴手段能够有效的支持和促进国家能源产业向清洁能源转型,以欧盟、美国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的一些国家或地区已经逐步推广绿色证书制度,用于推动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

二、绿色证书制度

绿色证书制度的运行必须依托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所提供的环境方能正常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谓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简称RPS)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用法律的形式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在电力供给总量中所占的份额进行强制性规定,电价由市场决定,以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制度。它以市场为依托,靠市场本身具有的功能进行调控,通过市场本身的调控机制获得最低的电力开发成本。而绿色证书作为绿色电力的交易凭证能够有效的降低行政成本,减少供电方、用电方、管理机构之间的成本消耗,降低成本的同时并为绿色电力市场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也为管理绿色电力提供了一个好的方法,管理机构能够更为简单有效的跟踪及记录绿色电力的去向及消耗程度。

目前绿色证书制度还主要在发达国家间进行交易,发展中国家还没有相应的制度构建,但是国际上诸多发展中国家都看到了绿色证书制度的发展前景,纷纷加入研究构建。在配额制的强制性指标大环境下,通过绿色证书交易系统完成证书的交易,记录可再生能源的产出情况,分配情况。该系统专为证书进行买卖的交易市场平台,在交易平台上,绿色证书的持有者(多指可再生能源发电商)能够与承担指定配额义务的绿色证书需求者交易绿色证书,通过证书交易灵活的完成强制配额,并使绿色电力进行流动成为可能。这种交易方式使得发电商在进行实际电力的交易之外还可以进行证书交易,大大的促进了发电商生产绿色电力的积极性。

三、中国的绿色证书制度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太阳能、风能等领域的发展相对较好,而电力市场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随着发达国家发展绿色证书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也意识我国目前电力市场的交易主要依靠政府调控具有僵化性,使得市场本身的机制作用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而面对发展可再生能源电力的高成本必然不利于推进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发展,引进绿色电力证书制度确有一定的必要性。

(一)建立绿色证书制度之必要性

1.完善能源地域格局差异

由于地域的差异性,不同区域所拥有的可再生能源也存在诸多差异,不仅是地域性的差异,还存在时段的差异。比如,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和沿海地区,冬天能源的可采性较强。太阳能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与北部地区,夏天能源可采性较强。水电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能源可采性主要在夏天。海洋能资源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高温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藏和云南 。因此,义务方希望购买可再生能源电力却因为时间或地域的差异而不能实现应完成的任务(例如在不利的时间或地域有电力需求)。而绿色证书的交易正解决了地域及时段的僵化性,在证书交易体系下为义务主体提供了一种更为灵活的方式完成对可再生能源配额的完成。义务方为了追求最大利润,必然会选择最优方式的资源进行开发。如果某一地区的义务方为了完成配额要求,就存在两种选择,既可以开发当地的可再生能源,在本地资源条件较差,高于平均边际成本时,就可以不开发当地资源,选择通过购买证书来完成配额要求。这样,从宏观上看资源配置就趋向于最优。由于市场鼓励低于平均边际成本生产可再生能源电力,宏观上的可再生能源生产成本趋向最低。

由此可见,绿色证书交易制度是促进可再生能源资源快速发展的有效手段,是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成本降低的有效手段。

2.激发可再生能源产业多样化均衡发展

目前可再生能源产业主要集中在风电、水电、太阳能等领域,资金及人力的大量投入主要集中在这些目标产业,而可再生能源领域中所占份额较少的产业,如潮汐能、核能、生物质能领域的发展却发展相对缓慢。可再生能源新领域的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必然增加生产成本,这将使在可再生能源产业内部产生不公平的发展态势。而绿色证书交易制度的存在能够将内部成本外部化,将开发可再生能源的内部成本外化到最终的可再生能源产品中去,通过绿色证书的交易带动新兴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使得可再生能源领域各产业均衡发展。

3.体现可再生能源的环境价值

目前我国电力市场上交易的主要是由传统化石能源所生产的电力,可再生能源电力并没有大规模的生产,这一方面是因为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的成本高技术要求高,传统电力企业并不愿意高成本低回报的生产可再生能源电力,另一方面制度构建上并没有相应的制度规范使可再生能源能够顺利与传统电力一起并网销售与竞争。可见,可再生能源电力的环境价值无法在传统的交易机制下显现出来,也就无从拥有公平的交易平台与传统电力竞争,这必然不利于可再生能源电力的研究及未来的发展。通过新的交易机制的建立,首先解决公平竞争力的问题,使可再生能源电力与传统电力并网销售,将环境价值计入电力成本,例如对传统电力收取污染排放费等,使得可再生能源电力的环境价值以经济价值的形式清楚的显现出来,促进电力企业自身的技术革新,发展新技术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市场份额的加大。

(二)绿色证书交易制度的构建

1.交易平台的构建

首先要为绿色证书的交易提供一个安全有效的平台,我国可按照《可再生能源法》的要求,创建证书网上交易平台,由此交易平台完成绿色证书的创制、注册、转让及证书的提交等环节。交易双方可通过该交易注册系统完成证书交易,系统的运行并非完全交由市场调控,由政府机关作为第三方进行调控监管。监管机构作为交易系统的上游机关,对注册系统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管与调控。

绿色证书的签发主体由政府监管机构完成,监管机构作为交易系统的中立方起着监管方的职能,证书通过监管机构的创制、认证核准之后才能获得合格的交易资格,才能流入绿色证书市场。所谓证书监管机构我国可借鉴澳大利亚的经验,根据行政区域的划分建立可再生能源绿色证书监管办公室,由该监管机构实施对合格主体的认证并核准,实施证书的创制、认证、签发、跟踪、吊销等市场调控之外的政府监管手段。

证书交易系统的交易双方包括合格主体(发电商)和责任实体,双方通过证书交易系统实现绿色证书的转让,实现最终的强制配额制。双方的交易行为完全受到市场机制调节,交易价格根据市场对证书的需求情况确定价格。交易行为本身是市场化的,但是就整个交易系统而言却不是独立存在的,要受到监管系统的监管。证书在交易双方完成交易之后通过系统终端将所交易的证书数量及具体流向情况汇总到政府监管系统,由监管系统完成合格主体绿色证书的认证、注册与确认以及确定可再生能源电力比等具体情况。 因法定事由的出现,监管机构还有权在法定事由出现的情况下吊销已获取的注册证书的权利。

在该证书交易系统中,发电商可通过系统的认证获得合格交易主体资格,完成证书交易获得经济利益,责任实体通过交易系统购买并提交证书实现其法律责任的履行(配额制的履行)。即责任实体通过购买和提交证书支持发电站、太阳能热水器和小型发电机组额外生产可再生能源电力。同时,责任实体不能完成年度可再生能源电力目标时也要付出相应的法律责任,支付一定数额的罚金。长期以来,中国一方面经济高速发展导致电力供应不足;另一方面,电网公司垄断经营,可再生能源电力因为价格因素导致其无法并入电网。我国电力行业这一"两难"境地的症结正在于电力行业市场化程度较差,而可再生能源绿色证书交易系统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两难问题。

2.绿色证书的价格

通过前文所述,证书的定价并不受监管机构的管辖,由市场机制主要调节,但是证书价格的构成又与相应的配额制息息相关,价格过低将导致证书的需求者自愿接受购买任务(罚金),缺少技术革新以降低自身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的动力,导致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的政策激励失效;而证书价格过高将导致增加企业成本压力,同样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因此,证书的价格一般应当等于绿色电力与常规电力之间的差价,这里是政府对于市场调控的表现,政府通过对市场机制下确定的基本定价进行审核,在差价的可浮动范围内进行政府定价,避免出现不正当的行为。一方面对政府的定价范围进行了严格界定,一方面给予交易双方主体以定价参与权,双方制衡得以实现合理定价。

3.合格主体的认证

绿色交通调研范文第3篇

截止2016年初,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已达12.36万km,居世界之首。公路交通事业的高速发展在便民出行、提高国民生活质量、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使得交通行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寻求低碳、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公路已然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

绿色公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公路行业,可实现公路建设外部约束条件与内在供给品质之间的协调,成为当下公路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1]。目前,中国已成功修建生态型绿色公路[2]、景观型绿色公路和低碳环保型绿色公路等示范工程,相关部门和公路界学者也提及了一些绿色公路的本质特征[3],但对绿色公路的定义尚不明确;同时,已建的绿色生态公路工程质量大多良莠不齐,缺乏客观、系统的评估方法及评估体系,尚未对绿色公路建设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要求。因此,明确绿色公路内涵、建立绿色公路评估标准体系对于规范绿色公路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在全面梳理现有绿色生态公路内涵的基础上厘定绿色公路的定义,系统分析绿色公路的建设概况及评估现状,指明当下绿色公路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绿色公路评估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希望能为绿色公路的评估研究及绿色交通行业发展提供借鉴。

1 绿色公路理念

1.1 绿色公路内涵

《关于实施绿色公路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绿色公路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提出了五大措施来保证绿色公路建设的顺利开展,任务涉及资源利用、自然生态保护、科技创新、品质优越和功能多元5个方面。同时,相关部门和公路界学者也提及了一些绿色公路的本质特征,如生态、安全、便捷、美观及节能等,但对于绿色公路的定义不尽相同。

彭波、陈红等人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为目标,将公路的设计、建设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形成安全舒适、高效便利、景观完整和谐的带状公路交通生态系统和区域交通生态系统[4-5];秦晓春等倡导运用绿色技术及环保手段保证绿色公路全寿命周期内的经济、环境效益[6];郝培文等人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要求,将一系列优良的可持续性实践技术运用于道路设计和施工过程[7];蔡洁等借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绿色公路定义为:在公路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提供高效、适用的运输条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公路[8];李祝龙等认为绿色道路就是在满足基本路用功能的前提下,环境优美的一类公路的统称[9];欧阳斌等人以节能、环保为核心价值理念,通过新能源、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的应用实现公路的绿色效益;贺宏斌等提及一种集生态保护、资源节约、技术创新、便民服务为一体的新型公路建设理念;王朝辉提出在道路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提供健康、舒适、高效使用环境的生态型城市道路[10];马军等认为绿色公路就是将绿色、低碳理念运用到公路建设、使用过程中,形成安全舒适、高效便利、景观完整和谐的公路[11]。

笔者认为绿色公路是在公路全寿命周期内,能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注重智慧化管理与服务品质提升,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美观的公路使用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公路。

1.2 绿色公路建设概况

修建绿色公路是绿色公路理念的实践和落实,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世界各国都加强绿色理念的贯彻实施,将绿色公路建设推向一个新高潮。中国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和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力求2020年基本建成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对各国绿色公路建设情况梳理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各国在绿色公路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中国亦开展了相当数量的绿色生态公路工程,且有诸多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材料应运而生,但绿色公路的定位多为景观公路、生态公路、低碳环保公路等单一方面,未能全面、综合地诠释绿色公路。目前中国正处于建设“双型”道路的关键时刻,规范绿色公路建设标准、加大绿色公路评估和监管力度尤为重要。

2 绿色公路评估的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绿色公路的快速发展,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盲目跟从、资源利用率低及生态破坏严重等问题也逐渐显现,所修建的绿色公路难以满足环保、景观、人文、创新、舒适、便捷等多方面需求。因此,提出针对绿色公路特性的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形成覆盖公路建设全寿命周期的评估体系,加强绿色公路建设的监管力度势在必行。

2.1 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交通行业在便民出行、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给自然生态带来了巨大负担,面对交通行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日益加剧,交通行业应加快绿色公路建设,以公路绿色发展促进交通行业发展的绿色化。而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绿色公路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更缺少全面科学的评估体系对所建绿色公路进行系统评估,以致无法确定绿色公路建设全寿命周期中各关键控制点,无法判断公路是否达到绿色公路的建设要求,难以使绿色公路建设理念完整合理地应用于实践。因此,亟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全面的能贯穿于公路建设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公路评估方法及评估体系,提高公路建设各阶段的现代化和标准化,增强公路交通网体系的自我调节能力,为现代化公路建设指明方向。

2.2 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充分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绿色公路建设全寿命周期各个阶段,建设低耗能、绿色环保、低碳、舒适的绿色公路[12]。绿色公路规划阶段应侧重新科技的运用、综合效益的提高;设计阶段需注重线路的合理性,避免不必要的资源和能源消耗,重视生态恢复以及道路沿线美化设计;施工阶段加强新工艺、新材料、节能机械、废旧材料的再利用等,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运营养护阶段在利用节能技术、废旧材料的同时应进行智能化交通建设。上述绿色公路建设的各方面尚未形成统一的评定方法及评定标准,难以使绿色公路高效、高品质地完成,因此,制定并实施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公路评估体系成为绿色公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

(3)缺乏系统全面、覆盖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公路评估体系。现阶段绿色公路评估主要用以满足工程项目需要,针对绿色公路全生命周期的某些阶段和常规指标进行评价研究,如何形成科学全面、覆盖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公路评估体系,仍需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

5 结语

本文在全面梳理绿色公路内涵、厘定绿色公路定义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绿色公路建设及评估现状,指明了当前绿色公路评估中存在的问题。随着绿色公路建设的发展,以明确绿色公路建设关键指标、规范绿色公路建设技术标准为目标的绿色公路评估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建议绿色公路评估中应注意几点:第一,结合中国交通发展特性和公路工程转型需要,形成具有不同类别指标评价、定量或定性指标评价等多功能的绿色公路综合评估方法;第二,严格控制绿色公路工程质量,避免绿色公路评估中主观因素的影响,建立客观、统一的绿色公路评估标准,为绿色公路建设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第三,将绿色公路理念贯穿公路建设全寿命周期,从设计、施工、养护、运营管理、资源节约、生态环保、功能路面、交通设施等方面全面分析绿色公路建设关键因子,形成系统全面的绿色公路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 丹,方元务,王 超.基于“低碳”理念的公路建设环保策略[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0(7):280-283.

[2] 谭洪河,段跃华,章 玉.绿色公路的发展政策探索[J].交通建设与管理,2015 (12):43-45.

[3] 张 琴.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绿色公路评价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1.

[4] 彭 波,李文瑛.道路绿化美学在高速公路中应用[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2(2):28-31.

[5] 陈 红,梁立杰,杨彩霞.可持续发展的公路建设生态观[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4(1):69-71.

[6] 秦晓春,沈 毅,邵社刚,等.低碳理念下绿色公路建设关键技术与应用的探讨[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0(10):94.

[7] 郝培文,蒋小茜,石 载.绿色公路理念及评价体系[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1,28(5):29-35.

[8] 孙 磊,蔡 洁.绿色公路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信息,2012(3): 491-492.

[9] 李祝龙,王艳华.绿色公路的建设要点[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6): 207-208.

[10] 李满良,郑 晨,王朝辉,等.绿色生态型城市道路评价指标体系[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5,15(2):10-21.

[11] 马 军,王 晋,马壮林.绿色公路客运站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公路与汽运,2016(3):68-71.

[12] 张兴凯,任智刚,曾明荣,等.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对安全生产战略影响量化分析简[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7):5-9.

[13] 袁 冰.住宅建筑节能综合评价体系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14] 蒋育红,何小洲,过秀成.城市绿色交通规划评价指标体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1(09):1399-1402.

绿色交通调研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园林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设计。

创建"园林城市"要求城市生态环境、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改善和提高。"园林城市"建设是一个宠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先行制定 科学 有效的规划设计。

一、创建"园林城市"需要切实有效的规划理论和方法。

现行城市规划理论、方法在指导"园林城市"创建中具有局限性。

(一)"园林城市"建设规划非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所能替代。

首先,当前城市总体规划对绿化环境研究局限在绿化用地系统,易忽视其它用地绿化环境。我国城市园林绿地相关指标均远低于世界有关组织推荐的合理指标。鉴于我国城市用地紧张,城市内增避大片绿地是不可行的,为创建"园林城市"而占用郊区耕地的作法也得不偿失。因此,必须挖掘城市绿化空间潜力和提高绿地综合效益。其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对城市绿地作为居民主要游憩空间功能的认识不足。城区绿地的主要功能是调解城市生态环境和作为居民接触 自然 的游憩空间功能。

(二)园林绿化、城市规划、环境工程等专业应加强相互渗透、协调。城市空间规划时常出现以下现象:(1)绿化规划设计缺乏 艺术 文化特色和供居民游憩利用价值的植被空间;(2)囿于场地铺装图案、雕塑小品造型和建筑立面装饰设计,而缺乏环境保护规划缺少对空间机能和绿化调节效益的考虑。

(三)现有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对城市居民室外休闲生活内容、 规律 和活动空间的研究不够。当前,人们 发展 已改变原有单纯的"家庭--工作单位"式空间流动模式,并热切于走出居室、走向充满绿色和阳光的大自然--游憩、娱乐、运动和交流。加强对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相互影响机制的了解,加强对社会休闲生活与社会文化建设相互影响机制的认识,城市由物质文明观念向生态环境、精神文明观念转变的人文主义思想。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综合建设需要探索和运用具有操作性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园林绿化、城市环境卫生、居民活动、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二、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概念的建立。

我们认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是以绿色植被为特征,要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阳光充沛、人与自和谐相处的人工自然环境,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游憩、交往和 交通 集散的城市空间系统。它具有以下涵义:

(1)可持续发展观念:"绿色"作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词、被国内外普遍认可,相对于"森林"、"田园"等提法,确切地表明了 现代 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理念。

(2)是城市 工业 、商业、基础设施、交通、仓储等城市设施集中的用地空间以外的开放型用地空间。

(3)人文主义思想;绿色空间系统包括绿化、自然环境和空间内人群行为的双重意义。

(4)整体环境观念:对城市环境各种要素(物质、形式、精神)的整体综合研究。

a、物质要素--植物、阳光、空气、水、设施、人;

b、形式特征--形状、大小、规模、质量、功能;

c、精神风貌--艺术、气质、文化意韵。

(5)系统观念:相对于现行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中的"点、线、面"用地概念,针对城市空间不断立体竖向 发展 的态势,提出"点型、带型、场型"空间概念。并将各种类型空间作为有机联系的大系统,综合运作规划学、园林学、环境学、建筑学、生态学、行为学、社会学、美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理论知识,对城市空间进行系统研究和规划设计。

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与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环保环卫规划、风貌特色规划、城市设计构成互补关系。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列规划和环境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保环卫、人群行为、 艺术 特色、景观风貌等研究。其规划内容包括以下八个方面主要内容:

(一)制定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建设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城市空间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环境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特色风貌等目标。借助"3s"等新技术,在定性基础上逐步高度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二)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与预测。对城市居民和外来 旅游 者,进行调研和趋势预测:

(1)价值观、心理需求、文化取向;

(2)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等);

(3)人群在城市绿色空间系统中流动、集散、停留时间等 规律 ;

(4)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三)绿色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空间进行调整,形成"点型、带型、场型空间"相结合的空间系统。绿色空间包括;公共绿地、城市滨水地带、运动场、游乐园、城市广场、主要街道、大型建筑庭院、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等。规划要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做出定性、定量规划。

(四)绿色空间功能规划。绿色空间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散、停留、展示、分隔、 交通 )、和人群交通、文化艺术表述等各项功能。规划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认定。

(五)绿色空间系统特色风貌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控制下充分考虑绿色主要空间进行艺术风格、文化主题等方面规划。

(六)绿化规划对"点、带、场"空间进行全面的绿化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绿视率、郁闭度、叶面积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植被特征加以规划定。

绿色交通调研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绿色交通;交通规划;理念;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 U49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绿色交通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

绿色交通的基本内涵

绿色交通是随着城市交通问题的日益严重而提出来的一种发展思路与目标模式。由于我国城市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土地使用紧张、交通堵塞等不良状况,不仅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阻碍作用,而且给城市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污染。从某种程度来说,绿色交通理念是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相伴而生的。城市绿色交通理念内容涵盖较广,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城市交通网络体系完善、交通工具先进多样、交通功能安全经济、交通载体以公交为主、交通污染问题得到缓解、城市交通缓解良好等。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深圳市盐田区交通规划也应该具有三个方面的表现,即为交通规划的协调性、连续性和系统性。如果深圳市盐田区在对交通规划上缺乏对交通系统和环境之间关系的考虑的话,无法形成一个满足城市居民出行要求和城市生态环境的统一,不仅如此,城市交通的基础设施也无法得到完善。因此,深圳市盐田区的交通规划对交通的政策和管理有着巨大的影响,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势必难以解决城市中环境污染的问题和绿色交通的实现。

绿色交通的基本特征

深圳市盐田区进行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交通规划实际上与解决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对城市交通规划中公共汽车、有无轨道电车、轻轨地铁等交通运输工具的合理的规划,可以达到城市交通规划通达有序、安全舒适的目的,并能一定程度上缓解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所以绿色交通不仅仅是一个理念,而且是一个具有实践性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一般而言,深圳市绿色交通的规划一般是为了缓解城区交通堵塞、降低交通污染、控制交通维护费用而提出的一个建设性意见。一般来看,绿色交通最为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其环保型和协调性。协调性在于绿色交通理念包含了城市交通中生态环境的协调、交通发展未来的连续性、交通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协调以及城市交通与社会的协调性。另外在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上也可以通过绿色交通规划来实现,但是在特征的表现上也是以规划经济能力为前提、需要较大的财力支持、社会发展可持续等。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也体现出了深圳盐田区绿色交通规划必须要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而达到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的局面,迎来公共交通大发展的,不仅如此,还可以高效的缓解由于汽车排放尾气而引起的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改善深圳市盐田区的生态环境,促进城市交通发展,也进一步带动城市的社会经济进步。

绿色交通理念的深圳市盐田区交通规划的方法

制定深圳市盐田区绿色交通规划方案的原则

首先绿色交通规划方案的制定必须在结合深圳市盐田区城市现有交通基础设施的前提下进行,从而才能有效的保证规划科学性及合理性,一切从实际出发才可以准确的把握绿色交通理念,促进城市交通的发展。其次根据绿色交通的理念,深圳市盐田区绿色交通规划的方案也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即平等性原则、协调性原则、有序性原则、平衡性原则和延续性原则这五个主要方面。深圳盐田区的绿色交通规划平等性主要体现在城区基础交通设施的发展和使用上,不能仅仅限于当前盐田区发展的需要。协调性则主要是要考虑到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和土地使用之间的关系,因为盐田区随着社会发展,土地空间明显不足,因此必须要提高绿色交通规划中土地的使用效率,不仅如此,协调还应该注重交通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切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为绿色交通规划的目的就是在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因此在城市生态环境这一点上要尽可能的做出卓有成效的考虑和具有建设性的规划。有序性和平衡性主要是要在交通规划中尽可能的合理布局,通过减少居民和车辆用量的方式来实现交通设施使用的有序平衡。延续性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在对深圳盐田区绿色交通规划时应该满足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并具有长远的目光,真正做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良好效果,减少未来城市交通的发展成本。

深圳市盐田区绿色交通规划探究

交通系统的规划

1.1公共交通系统为主

由于盐田区的土地资源较为紧张,应该在规划中尽可能的采取措施来减少私家车量的数量,合理的增加公共交通工具,加大电动汽车或油电混合型汽车的投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到了的通行能力,而且还可以缓解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同时要加强路网的规划,注重公共交通车辆的换乘系统并做好交通衔接,从而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和舒适性。

1.2控制小汽车适量

我国城市道路上的交通堵塞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小汽车数量过多问题导致的,我国近年来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小汽车数量也急剧增加,但是这种局面严重的影响了盐田区的道路通行,而且由于尾气排放造成了巨大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政府应该对小汽车的通行采取抑制措施或者鼓励人们选用公共交通工具。

1.3增加慢行系统

其次增加慢行交通系统,并使步行、自行车与机动车出行有机结合,有效的缓解盐田区交通压力。另外可以通过宣传和教育的方式,提高城区人民的积极性,短途可以利用步行的方式来减少城市拥堵问题,并能锻炼身体,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也可提高绿色交通的效果。

绿色交通规划需要注意的方面

绿色交通的理念下的交通规划必定要达到绿色的效果,因此在盐田区绿色交通规划上,应该研究和采取先进的绿色交通技术。比如在与交通有关的车辆和燃料上,应该予以适当的检验,检验的标准也应该结合盐田区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深圳市盐田区绿色交通规划其实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上的问题,在规划工作中还需要科学合理的进行。因此绿色交通规划工作必须要基于政府、公众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标准,政府在盐田区进行绿色交通规划师可以建立一个对于今后交通体系发展的一系列法规,从而进行一系列有效的宏观调控工作。另外调动公众的积极性也十分重要,通过在社会上广泛的听取人民群众对绿色交通规划的意见,实际上也是提高了公众对于保护城市环境的积极性。

深圳盐田区绿色交通规划探索和实践的总结

总而言之,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深圳市盐田区交通规划并不是一种新的交通理念,而是更深一层的研究和革新,不仅如此,通过对盐田区绿色交通规划探索和实践,可以提高城市交通的运行能力,并能有效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另外在探索和实践中,提高了盐田区公众对绿色交通的认识,提高了人们绿色出行和保护城市环境的积极性,这对于盐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盐田区在实际的绿色交通规划探索和实践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问题,因此规划中必须要注重结合盐田区的具体情况,在保护生态环境、协调城市间经济、环境和城市交通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从而优化绿色交通体系,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亚洲开发银行《中国公路交通资源优化利用:绿色交通》[J]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