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冷战的结束终结了存在多年的两极格局,从此世界格局加速走向多极化?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之间的联系不断加深,二者已然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深层关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进入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快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对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人们通过追溯世界经济的历史,直接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经历亚洲金融危机,对其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的认识不断深化?而对于世界多极化,人们的认识还停留在某个表面,往往把世界多极化趋势与世界多极格局混为一谈,其实现阶段所说的世界多极化并不是指世界多极格局已经形成,而是指世界格局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虽然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一个阶段,但是却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冷战结束之后,美国凭借其唯一超级大国的超强实力四面出击?到处干预,企图建立起一超独霸的单极世界?世人摄于美国的超强实力和胡作非为,许多人悲观地认为当今世界就是美国霸权领导下的单极格局?事实上,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并且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多极化进程加速进行?这从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到近年的朝核?伊核问题可以清楚看到,科战?伊战时期世界各大国对于美国的单边主义无可奈何,近年的朝核?伊核问题却迫使美国不得不寻求大国合作,回归多边主义?那么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这两者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如果有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一?全球化与多极化的内涵

    经济全球化是指由于某些基本力量的推动,世界各国经济活动突破地缘政治的某些范畴,跨越国界,使相互间的经济联系日渐加强,相互融合的一种历史趋势和过程?经济全球化是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发展进一步加深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的国际关系与之相统一的新的发展阶段,表现为在全球市场范围内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带动新的国际分工,资本在投资国之间大规模流动,各国政府降低人为壁垒进一步开放本国市场,世界贸易组织主导贸易自由化趋势,国际金融市场把各国金融活动一体化和自由化?这是全球资源从相对集中走向分散化的历史过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这些要素中居于绝对优势地位?世界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均衡化将更为突出?因此,国家要获取的经济权力再也不是由少数强国可以起决定性作用的权力,而是一种多元化的权力和相互制约日益加深的权力?多极化则是对两极格局或单极格局的否定,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客观要求?多极化是一种客观现象,是任何国际势力也阻挡不了的?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需求,其必然导致联合国作用的增强?应该看到多极化趋势是矛盾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客观反映,矛盾发展不平衡规律要求当代大国综合实力对比必然由不平衡走向新的相对平衡?

    二?全球化与多极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当今时代,全球化方兴未艾,多极化也在加速发展,两者之间不是不相干的过程?笔者认为,二者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联系?在这种关系中,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主要的方面,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则是次要的方面?一方面,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多极化的发展,多极化的发展反过来又推进了全球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全球化中出现的问题又会影响到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1.美国想要借全球化为其单极霸权服务,结果世界各国却借全球化发展壮大进而抵制美国霸权促进了多极化的发展?美国在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和支配的地位,它在资金?技术和管理方面都拥有绝对优势?世界贸易组织及其前身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主要国际经济机构也是被它操纵的,国际经济方面的“游戏规则”是由它们制定的?毫无疑问,美国要利用这些优势为自己利益服务,要谋求通过经济全球化来加强和扩大经济霸权,推动建立美国统治下的单极世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所建立的旧国际经济秩序是劫贫济富的秩序,往往把只适合某一群甚至某一个发达国家利益的做法视为普遍规律而强加于全世界?例如,现行的国际规则片面强调商品和资金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打破国家壁垒,而对同为生产要素的技术和劳动力的跨国界自由流动则听任发达国家设置各种障碍,显然这是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其结果是在相当大的范围里造成了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马太现象”?但是物极必反,事物常常走向自己的反面?发展中国家卷入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越深,就越发感觉到保障自身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的必要性?冷战以后的发展中国家就已普遍认识到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目标,并且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为这一目标服务?东亚国家是其中的佼佼者?它

    们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机遇迅速发展,脱颖而出,形成了所谓的“新兴工业经济体”?由于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它们不断坚持自己的利益,不再屈服于美国的压力,再加上欧美之间和美国内部的分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活动中的发言权增加了?这一趋势是有利于多极化而不利于单极化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势只会加强不会减弱,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主要大国也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在力量对比上进一步缩短了与美国的差距?

    2.世界各国通过区域经济联合或经济区域化方式壮大了自身实力,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据有关资料,目前全世界各种区域性?次区域性集团化组织已达110个,其中1/ 3是90年代之后成立的?西欧区域内的贸易已占欧盟各国对外贸易的七成?北美地区?亚洲地区?中东地区及前苏联地区的区内贸易在其外贸总额中的比重亦有上升之势?据估算,近年全球区域内部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已达一半左右?可以认为,区域经济联合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或者环节?在经济全球化大潮冲击之下,许多国家和地区感到难以独力支撑,难于依靠单干应付新的挑战,因而希望通过加强区域合作作为依托提高自己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从而在日趋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建立起自己的比较优势,以便更好地趋利避害?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会不断上升?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以地区为联盟的国家集团在区域协调合作中?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的作用正日益得到发挥?如今没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世界上许多问题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东南亚联盟所发挥的作用就很说明问题?东盟各国过去几乎全面依附美国?现在形势大变,东盟由原来一个松散的政治合作组织发展成为东南亚地区唯一在政治?经济和安全三方面全面合作的强大联盟,其独立自主性显着加强,国际地位迅速提高?各大国更加重视它的作用?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一方面,推动了区域内各国经济的发展与联合;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同性,也就是说,削弱了占有优势地位的国家在经济领域强制推行单极秩序的能力?近来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东亚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成型,可以预见,建立在中日韩三国加快联合的基础上东亚一体化必然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3.全球化的发展缩小了各国间的经济?科技差距,有利于促进各国的发展和平衡综合国力的对比,推进多极化的形成?与经济全球化相伴而来的高科技的发展,有助于缩小各国间的经济差距,有利于落后国家的加速发展?据世贸组织相关统计,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用了58年才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高一倍,美国则用了47年,德国用了43年,日本用了34年?但1966年后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各个新兴工业体为达成这一目标所用的时间皆大为缩短,韩国用了11年,智利用了10年,中国仅用了6年?并且这些时间间隔还在随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而在继续缩小?占世界人口1/3的10个发展中国家在1980-1995年间人均收入翻了一番?另据世行一份收集了80个国家过去40年的数据的研究报告,显示开放促进了经济增长,穷人的收入随着经济的总体发展而同步增长?在全球生产总值中,发展中国家所占的比重已从1960年占13.4%上升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23%?发展中国家通过自身的发展成为多极化世界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虽然目前美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占有很大优势,但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美国经济“一枝独秀”的局面正在迅速改变?最近一些权威经济机构纷纷预测美国的GDP占世界经济GDP的比重已经达到顶点,下一步将盛极而衰,预计10年后,即2015年,美国经济占世界GDP的比重将由28.5 %降至24.8 %,有的预计甚至更低?目前亚?欧?美在GDP上三分天下?现在的欧盟所以还没有成为世界真正的一极,原因主要已不在经济而在政治与军事?日本经济已经走出低谷,俄罗斯经济也恢复了增长并初步建立起了以能源和军事工业为核心的新工业体系?全球化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各主要力量的分散化和均衡化?基辛格?布热津斯基?亨廷顿等美国着名战略家均已预测美国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只能持续15至25年时间?随着美国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落和影响力相对下降,美?欧?日?中?俄“五大力量中心”的综合国力对比大致趋于相对均衡化,形成一系列相互影响?相互牵制的力量结构?从而构成未来世界多极格局的基础?

    4.由于世界主要国家的利益诉求,多极化的发展又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展开?一般而言,能成为多极化中的一极的国家除了本身实力强大之外,也都是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和较大程度的受益者?即使是发展程度比较滞后的国家也会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随着国家利

    益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拓展而要求不仅“引进来”还要“走出去”,这又会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和印度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新世纪以前两国都偏重引进外资,待到经济实力加强之后又都不约而同的强化了在世界各地的投资,在能源及原材料领域尤其如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全球化和多极化是互相促进的?很难想象一个置身于全球化过程之外的闭关自守的国家能够成为多极化中的一极?因此,多极化的主体国家往往也是国际经济贸易大国,它们互为贸易伙伴?例如,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中国逐渐成了“世界工厂”,其进出口贸易总额在世界各国的位次也由1990年的第九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三位?全球化愈发展,它们之间经济上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程度就会愈加深,因而在保持地区和全球安全和稳定上的共同利益也会扩大?

    [参 考 文 献]

    〔1〕孙建设.多极化?全球化多样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3).

    〔2〕马小军.当代世界多极化与国际社会新秩序〔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2).

    〔3〕吴嘉蓉.世界多极化是21世纪国际关系发展的大趋势〔J〕.社会科学研究,2002,(1).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主要表现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一个过程和一种状态,是世界范围内市场经济规则的全球一体化。其内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市场经济规则及其安排的全球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是经济范畴和历史范畴的统一;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与时空相联系的概念;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存在多种不对称结构。

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1.贸易自由化与全球网络化

世界贸易自由化的扩展和多边贸易体制的确立,不仅规范了世界贸易的规则,而且进一步降低了各国海关和市场准入的门槛。战后运输和交易手段的进步及贸易信息网络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现代海陆空主体的运输系统,使国际贸易的商品流转更加方便快捷进一步降低了运输成本。

2.金融市场的全球化

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第一,跨国投资规模迅速扩大。第二,国际金融市场迅速扩张。第三,金融自由化还推动了金融创新的开展,使新的金融工具,进入市场和金融机构不断涌现。第四,一个以国内外金融市场相互贯通,以国际金融中心为依托,通过信息网络和金融网络运行的全球统一的、不受时空限制的、无国界的金融大市场正在形成。第五,全球一体化金融大市场的形成过程也加剧了金融机构的际竞争。第六,伴随着各类金融市场相互融合、连为一体,金融活动的全球协调和风险规避等问题日益成为世界性问题。

3.国际经济协调机制逐步形成

战后,吸取以往的经验和教训,以美国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开始关注国际经济协调问题,构建了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为核心的一系列国际经济协调的组织,使世界经济的运行不仅受到自发的市场机制和各国各自为政的政策调节,也日益受到国际经济组织和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调节,进而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经济全球化的意义

1.经济全球化为后进国家的崛起提供了机遇

由于经济全球化进程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主导的,后进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仍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但是,它们毕竟获得了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为宽松的、有利于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国际环境,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2.国际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战后,随着帝国主义殖民制度的瓦解,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际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尽管今天大国霸权主义依然存在,单边主义和军事干涉主义尚未消失,局部战争和冲突时有发生,但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对话交流、和睦相处、互利双赢、共同发展,已成为国际共识。从长远来看,经济全球化将构成世界和平共处的经济基础,也将是世界和平趋势不可逆转的基本条件。

3.经济全球化的负面作用

(1)对发达国家的负面作用

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它们虽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和最大受益者,但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部分人群的利益也受到一些损害。例如,在贸易和资本自由化中,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上取得了进展,其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工业产品,依仗劳动成本和土地成本低廉的优势,以较低的价格出口到发达国家,使发达国家相关产业受到冲击,不得不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社会上结构性失业的增加;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了垄断国际市场,赚取高额垄断利润,将越来越多的生产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导致一些国内工人失去了工作岗位;在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不同程度的放宽了对移民的限制,增加了对外籍工人的雇用,从而减少了本国工人的就业机会。

(2)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作用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它们虽然在经济全球化中得到了加速发展的机遇,但其国家民族利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增强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商品市场的依赖。二是发达国家为了保持自己在科学技术和尖端产品方面的优势地位,严格限制尖端技术和尖端产品输出国外,造成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拉大。三是一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了最大限度和最快地采掘和利用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恶化等。

(3)对整个世界的负面作用

对整个世界来说,在经济全球化中,伴随着生产要素在国际上的加速转移和移动,全球性公害问题日益突出。如非法收入的国际转移,非法移民的增多,越境走私的泛滥,非法武器的国际扩散,传染病的国际蔓延,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等等。这表明,经济全球化的负面作用和影响是多方面和多领域的,它们往往交织在一起,与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密切相关;它们的危害不仅涉及发展中国家,也涉及发达国家,甚至涉及整个世界。

参考文献:

[1]邵龙宝.全球化与文化自觉教育[J].社会科学,2001.

[2]左兰国,王玉正.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发展[J].理论学习,2001.

[3]王宁.全球化与文化西方与中国[C].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08.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范文第3篇

经济全球化是世纪变迁的显著特点,它是冷战后世界格局发展演变和最终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与重组,是生产、投资、金融、贸易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融为统一的、相互依存的经济体系的过程,它已经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历史洪流。它主要表现为世界经济内在联系的密切性和外部互动的包容性。由它释放出来的巨大的世界生产力动能,是推动世界巨变的根本动力。这一历史进程对世界格局的发展具有既导向多极化、又导向单极化的双重效应,但主导作用是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既蕴含巨大的风险,更提供历史性机遇,从而引发新一轮史无前例的空前激烈的竞赛,其核心是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的过渡。在这场竞赛中,必定有一批国家善于抓住发展机遇,采取正确的战略,调整经济结构,充分地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取得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增强综合国力。发达国家可能如此,发展中国家也可能逐步赶上,在大国中会出现此起彼落的情况,但不太可能出现“一国独醒,众国皆醉”的状况。由于经济全球化大大加强了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由于大国之间的竞争已经不是在相互孤立的状态下,而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展开,所以大国实力发生相应序列位移的可能性与幅度都较以前增大,一些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相对下降,另一些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影响与作用相对上升。这样,作为全球核心结构的世界格局就会发生力量对比的重大调整。相对上升大国分享相对下降大国原先的影响力,不断创造出新的、多元的力量空间,造成国际关系和大国地位的不平衡转换。正是这种不平衡发展促进了世界大国的多元化,而世界大国多元化正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美、欧、日三足鼎立之势业已形成,欧、美、亚三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也正在逐步取代战后美国经济独霸世界的时代。在21世纪前期,中国在规模上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世界经济领域的这种多极化趋势,仍然是以经济为基础、经济与政治相辅相成和密切联系的。

经济全球化呈现统一的趋势,而多极化展示分散的趋势,两者似乎是逆向而行、互相矛盾的。实际上,已有学者指出[1],经济全球化时代是极与极之间逐渐趋向高度依存的时代。过去的极相互割裂,呈绝对性,今天和未来的极是相对的,都是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的一部分,简言之,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性是绝对的。

极与极间关系的这种变化是十分深刻的。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各大国都把发展经济作为基本战略,参与综合国力的世界性竞争。由于相互依存日益深化,它们的发展,只能依赖于利益协调,不能靠长久地损害别国的利益求得自身的发展。此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特别是大国都面临着大规模金融风暴、全球环境破坏、大量移民跨国流动、跨国经济犯罪、国际债务、对跨国公司进行有效监管与约束等全球性问题,没有一个大国甚至超级大国能够独立解决这些问题。惟一的出路是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合作,其中主要大国间的合作更是至关重要的。全球形势会迫使它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共同致力于建立某种国际协调与控制机制,这使美国难以有效地推行其单极独霸的战略。换言之,在越来越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全球价值分配中政治范围的扩大,以及大国的相互连接、协调与合作的强化过程,已经日益明显。这也增大了美国寻求同其他大国合作的客观推动力。经济全球化需要世界格局多极化来为它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全球化以其不可阻挡之势向21世纪挺进,自然引起人们深刻的思考。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它所带来的双重效应,即除了具有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作用之外,还可能被超级大国用来建立单极格局或单极主导下的多极格局。

1999年2月26日克林顿的旧金山演讲强调要以全球化作为美国外交战略的立足点。4月7日他又强调全球化在21世纪给美国外交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美国看来,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的全球化为它推行全球战略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使世界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迅速消失,充分的经济信息是市场经济活动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美国清醒认识到这一点,率先推行“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制定“数字地球”发展战略,在上述活动领域抢占高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它的优势地位,并且以优先发展信息产业,注重产品的研制与开发,高踞于世界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的顶端。美国力图凭借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全球性技术形成经济、军事、政治与文化力量,主导全球化进程,锁定大国力量对比,在国际舞台上大大拓展按照自己意志自由选择的空间,使世界格局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美国握有某种主导权或主动权,对现在的国际经济组织及其规则有掌控权。这使美国收益匪浅。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而跨国公司的巨头主要集中在美国。因此,克林顿认为全球化趋势会使美国更加繁荣。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世界经济融为统一的、相互依存的经济体系的过程,美国刻意利用这一进程把西方政治模式推向全球,即通过其占优势的全球性经济活动及其影响力,传播甚至强行推行其理念、价值观和政治制度。布热津斯基就说过:“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加上外部世界通过把中国进一步纳入国际体系而施加的变革压力,也许能导致中国体制的逐渐民主化。”[2-P279]

总之,美国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维护自己的经济霸权,进而推进政治霸权、军事霸权、文化霸权和信息霸权,营造有利于美国的国际战略环境,构筑单极(至少是美国单极霸权治下的多极)格局。世界格局的两种走向何去何从,决定于主要世界大国的战略取向和他们在各种较量中形成的全球核心层次的力量对比结构。

冷战结束后,人们对世界格局进行了近十年的观察,得出了各自的结论。有人认为,两极格局解体后,取而代之的是美国的单极格局,多极化只是善良人们的一厢情愿,科索沃的炸弹彻底埋葬了多极化的幻想。有人认为,现在是以一超多强为特征的多极格局,它将长期存在。有人认为,“一超多强”是走向多极化的过渡性格局。笔者的看法是,现在处于从两极格局走向多极格局的过渡时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格局。

世界格局,指的是世界主要国家、国家集团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国际核心结构和战略态势,它建立在利益和力量对比的基础之上。由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力量对比总是处于变动之中。当量变达到临界点时,世界格局赖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就会遭到破坏,格局势必发生序列易位和要素重组,直至形成新的格局。[3-P24-P25]

按照历史经验,一个世界格局的终结,就意味着另一个世界格局的诞生,如维也纳格局取的。战争在摧毁旧格局的同时,迅速建立起新格局,因为新格局是战争结果的展示,是武力对战胜国与战败国关系及利益的断然分割。然而,这并非是世界格局发展的普遍规律,目前正在进行中的世界格局的转换,与战争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的,即以两极格局中的一个超级大国自行解体为启端的。

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的解体和消失导致两极格局瓦解之后,全球中心结构就进入“序列易位和要素重组”的阶段。萌发于两极格局时期的多极化因素加速发展,世界主要国家(集团)抓住这一历史性时机以及经济全球化提供的广阔的发展舞台,制定战略,调整相互关系,努力营造有利于自身的世界格局。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和平方式和战争方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用武力实现世界格局的“瞬间”更替和突变,它是一种渐进或缓进的方式,避免了战争灾难,却大大延长了世界格局转换的时间。由于这一转换是渐进的,不确定、不可测因素很多,规律性现象时隐时现,一切均难以迅速把握。世界大国需要足够的时间,对世界形势的重大转折及走向作出判断,进行战略与政策的重大调整。它们的结构调整与改革正处于重大的整合期,它们的战略取向和相互关系远未基本定位,它们的力量变化与发展空间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不确定性,一切处于迅速变动之中,尚不能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前期,大体上是世界格局从两极走向多极的过渡时期。代威斯特伐利亚格局,凡尔赛格局先是代替维也纳格局,后又让位于美苏两极格局。回顾世界格局演变史,大规模战争成为世界格局转换的重要标志,上述世界格局的转换就是通过拿破仑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完成

人们往往把处于变动之中的某一特定历史时刻的力量对比状态,混同于世界格局所应具有的稳定的结构。实际上,格局的转换都需要时间,只是长短不同而已。何况这次世界格局的大变动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发生的,其涉及面之广,变化之深刻,影响之久远,是历史上任何一次变迁所望尘莫及的。因此,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相对来说需要较长的转换时间。

在这一漫长的过渡时期中,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任务是保证世界格局的和平转移。核心问题是在何种条件下,通过何种路径和机制确保向多极格局过渡的和平实现。核威慑下的格局转换具有冷和平的起点,仅仅有这一点是非常不够的。格局和平转移的热和平方式是目前学者们十分关注的。

热和平转移方式,即我们通常所讲的和平方式,应综合考虑国力、制度和认同三大因素在影响格局转移中的作用。格局转移是国力竞争、制度竞争、认同竞争的综合竞争的过程。

综合国力竞争是最古老的竞争,也是基础性的竞争,这种竞争决定了全球层次上的结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西方大国的国力竞争主要表现为权力竞争、霸权争夺,没有对权力的追求就没有对权力结构的争夺,也就无所谓格局转移过程中的战争与和平问题了。如果过于专注于这种权力竞争,冲突与战争爆发的可能性就很大。应当使这种恶性竞争回归到正常竞争,即相互攀比、相互争胜、相互追赶、相互超越,抑制其转化为冲突与战争的可能性。从目前的综合国力竞争态势来看,一方面竞争正在加速向经济与高科技转移。全方位的经济、高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建立以高科技为龙头、经济力为基础、政治与外交为保障、军事力为后盾、政府为核心的综合国力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大国综合国力发展有趋于均衡化的发展趋势。一般来说,国力竞争重点的转移,以及大国国力的均衡化,有利于格局的和平转换。此外,中国作为一个迅速兴起的大国,也打破了大国兴衰的历史规律,她并不扮演以追逐霸权为目标的挑战国的角色,而是以和平手段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如果我们很明智地把注意力引向制度竞争与认同竞争,那么这两种竞争和磨合会大大削弱大国对国力竞争的过度关注,它们即使不会消除也会大大减少对立大国间的威胁意识。换言之,制度和认同在软化安全竞争方面举足轻重。因此,解释世界格局和平过渡问题,就必须研究在何种条件下对立大国能够相互间建立起一种符合客观实际的形象、共识与信任,从而有利于共筑彼此间可以接受的世界秩序与制度的问题。

制度竞争与认同竞争主要通过三条路径导致世界格局和平转移。

第一,对立大国经过长期的战略克制和相互调整,最终将对方视为具有良好形象的国家,这个互构过程的主要目的是双方不再把对方视为威胁。因此,国家特征的观念转化与认同,是世界格局和平转移的中心环节。促使两者形成相互间的良好形象的办法有三个方面:一是存在着全局或局部的多种共同外部威胁;二是从战略高度出发,不断开发出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三是求同存异,对歧见进行开诚布公的机制性磋商,克制、大度和不强加于人,这大大有助于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的良好形象。

第二,大国尤其是对立大国成功地就国际新秩序基本达成一致,使之与新的多极化的国际形势相适应。这对于世界格局的和平转移极为重要。和平转移不仅仅取决于出现一个稳定的国际新秩序,更取决于这个秩序形成与维持的民主方式。如果秩序是一方强加于人的,它就不能长久。真正的和平转移须是各方合作和满意的结果,而不是相互威慑和威胁的结果。最关键的是美国明智地承认其霸权的终结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客观事实,与其他大国就多极化达成共识,放弃对国际空间的垄断,代之以共享,并就国际秩序和安全管理的规则制定取得一致:如在何种情势下、通过何种途径进行国际干预特别是使用武力是合理且合法的;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如何规范等。

第三,必须使达成的世界秩序合法化。合法性也是世界格局真正和平转移与否的重要因素。秩序来自对行为规范和治理制度达成的一致。合法性能强化全球范围内对世界秩序的认同,因而也就能使这些规范和制度建立起牢固的基础,更加富有持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叶自成.对多极化格局的几点思考[J].国际政治研究,1999,(1)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范文第4篇

近几年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本专题是关于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格局发展趋势的基本内容,与现实联系紧密,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

2.对本专题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也有材料解析题,两种类型的试题都以图文材料的形式呈现,考查考生准确获取材料信息,并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从考查角度来看,试题集中考查马歇尔计划、两极格局形成、欧洲一体化、不结盟运动、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主干知识。

备考2017年高考时,应当注意以下方面:

1.复习备考时,进一步夯实基础知识,注重知识的联系和比较,培养调动所学知识解读图文资料,并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意本专题同当今国际局势和世界热点问题的联系。例如,考查英国“脱欧”、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国际货币的演变、贸易摩擦、南北差距、大国关系等,联系中国的外交政策,理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原因及意义。

【金题点睛】

示例1 (2016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Ⅰ卷第35题)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解析】马歇尔计划“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可见美国对欧政策有利于欧洲一体化,促进煤钢联营的建立,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仍然是由美国主导的,而且其目的是援助和控制西欧,没有体现欧美平等伙伴关系,B项错误;题干材料主要提及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援助,从而有利于欧洲的联合,与导致欧洲对峙无关,C项错误;柏林危机导致德国分裂,其根源在于美苏的对抗,与马歇尔计划无关,D项错误。

【答案】A

变式练习 英国《金融时报》认为:“(中国的)新丝路将成为美国主导的欧洲战后重建以来最大的经济外交计划。”二战后,美国在欧洲的“经济外交计划”( )

A.有利于二战后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

B.标志着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形成

C.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

D.加强了美国在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解析】美国在欧洲实行的“经济外交计划”为马歇尔计划,它推动战后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A项正确;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而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B项错误;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国家经济的复苏起了很大作用,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C项错误;马歇尔计划是援助欧洲计划,与美国在金融领域的地位无关,D项错误。

【答案】A

示例2 (2015年重庆文综卷历史第12题)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 )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D.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

【解析】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60年”“非洲之行”“国家意识的觉醒”“十五年前”等可以判断,这与非洲兴起的民族解放运动有关,亚非的民族解放运动推动了20世纪60年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C项正确。

【答案】C

变式练习 1961年,铁托在一次会议上发言:“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条艰苦的道路( )

A.动摇了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

B.形成了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C.获得了中国政府的支持援助

D.冲击了由超级大国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解析】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形成。两极格局下世界霸权掌握在美苏两国手中,A项错`;不结盟运动的目标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但至今尚未实现,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的援助,C项错误;不结盟运动兴起,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一支相对独立的力量,冲击了两极格局,D项正确。

【答案】D

示例3 (2016年海南历史卷第21题)1948年2月,美国的一份报告称,美国拥有世界财富的50%,却只有世界人口的6.3%。在这种形势下,美国的任务是设计一种在不危及美国国家安全的情况下,保持这种优势的“关系模式”。能够体现这一“关系模式”的是( )

A.确立并维护世界货币体系

B.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D.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美国凭借其经济实力加强对世界金融的控制,确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是这种意图的表现,A项正确;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为了对付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属于军事层面的措施,B项错误;1947年美国等国签署了《关贸总协定》,反对贸易保护主义,C项错误;对欧洲的经济援助指的是马歇尔计划,它也是“冷战”的组成部分,与美国保持这种优势(世界经济霸主)的“关系模式”无关,D项错误。

【答案】A

变式练习 1960年,美国耶鲁大学特里芬在其著作《黄金与美元危机》中指出:“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保持贸易顺差地位。”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内在矛盾

B.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

C.布雷顿森林体系不利于国际贸易的顺利发展

D.美元中心地位的确立便利了美国的经济扩张

【解析】由材料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既会导致美国发生长期贸易逆差,又要求美国保持贸易顺差地位,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内部存在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A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是正确的,但与本题无关,排除B项;布雷顿森林体系有了统一的国际货币,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C项错误;美元中心地位的确立便利了美国的经济扩张是正确的,但与本题无关,排除D项。

【答案】A

示例4 (2016年江苏历史卷第20题)1987年,英、法、意等12国签署了单一欧洲文件,一致同意制定共同的生产标准,消除资本流动的障碍,寻求统一的税率,相互承认别国颁发的专业和商业执照,遵守共同的劳动权利。各国将共同创建一个“没有国界的欧洲”。该文件的签署( )

A.启动了欧洲经济的多领域合作

B.为欧盟成立奠定基础

C.表明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实现

D.为欧元发行扫清障碍

【解析】1967年,欧共体成立,启动了欧洲经济的多领域合作,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1987年,英、法、意等12国签署了单一欧洲文件,表明欧洲一体化逐步由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过渡,为欧盟成立奠定基础,B项正确;1993年欧盟的成立,推动欧洲政治一体化,但是目前没有真正实现这一目标,C项错误;发行欧元是1991年签署的《欧洲联盟条约》规定的,成员国需要满足一系列严格的标准,欧盟成立后,逐渐为欧元发行扫清障碍,D项错误。

【答案】B

变式练习 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欧洲国家通过建立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来确保各成员国实施美国财政援助,发挥各成员国的经济力量,减弱历史上长期存在于西欧各国之间的关税及贸易壁垒。此种接受援助的方式有利于( )

A.欧洲联合并逐步走向一体化

B.促使欧洲成为美国经济附庸

C.推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立

D.确保援助范围扩展至全欧洲

【解析】根据题干“欧洲国家通过建立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来确保各成员国实施美国财政援助”可知,其推动了欧洲走向联合和一体化,A项正确;欧共体的成立使得欧洲经济不断恢复,20世纪70年代出现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B项错误;关贸总协定是世界性的贸易组织,不仅局限于欧洲,C项错误;D项与马歇尔计划的目的不符,错误。

【答案】A

【重点突破】

一、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比较

1.相同点

(1)背景:都出现在二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

(2)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2.不同点

[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提出 针对“希土危机” 针对二战后西欧经济凋敝、政局动荡,资本主义统治秩序面临威胁 内容 既包括经济上的援助,也包括军事上的援助 经济援助计划 表现形式 公开地、裸地反苏 采取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以此达到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苏的目的 影响 标志着美国的对外政策已突破以本土安全为主的孤立主义态势,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美苏“冷战”全面开始 一方面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政局的稳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同时也拉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 ]

二、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阶段 时间 世界格局 主要表现 认识 第一阶段 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互会、华约组织 ①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是两极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②世界多O化趋势的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发展趋势。③新的国际格局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但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④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给广大发展中国家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第二阶段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两极格局下,出现多极化趋势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振兴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第三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两极格局崩溃,多极化趋势加强,暂时表现为“一超多强”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西欧、日本成鼎立之势;俄罗斯走出低谷;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

三、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后为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比较

1.相同点

(1)产生的背景:二战后初期,英法等国削弱,美国处于优势和霸权地位,资本主义各国间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

(2)性质:都是经营国际金融业务的重要的政府间国际金融组织,都是于1947年纳合国体系的政府间国际金融专门机构。

(3)运作方式:两者的基金来源皆有一部分是会员国认缴的基金份额,基金份额多少一般根据各国的经济和财政力量确定,最初美国最多。

2.不同点

(1)目的与宗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为了协调国际货币关系而建立的,其宗旨是向会员国提供短期贷款,协助解决其国内的金融危机,促进国际货币合作,维持国际经济的稳定;世界银行的宗旨是对会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以促进发展中国家资源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

(2)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的防范起了积极作用;世界银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

总之,尽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具体的作用和目的不同,但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形成合力,在国际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阶段 二战后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后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特点 美国确立世界经济霸权 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右。世界经济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 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向纵深发展,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加强 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美国通过两次世界大战大发战争财;欧洲、日本衰落 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美苏争霸、越南战争拖累美国经济;日本、西欧经济崛起,同美国展开竞争 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 表现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签署《关贸总协定》;推行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 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三大区域性经济组织建立与发展,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

五、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实质及影响

1.特点

(1)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

(2)形成了全球贸易体系。

(3)跨国公司遍及世界,跨国银行迅速发展。它们面向世界,推行全球发展战略,极大地加强了各国的经济联系。

2.实质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资本在全球的流动,实质是发达国家的新一轮资本全球扩张。

3.影响

(1)利:它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有利于它们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赶超发达国家。

(2)弊:①它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由于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②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经济危机一旦发生,其传染性和破坏性会空前加强。③发达国家把利润低、污染重的企业迁至发展中国家,甚至将工业垃圾和有害物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严重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杜鲁门主义是个政治纲领,马歇尔计划则是对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这是因为马歇尔计划( )

A.旨在通过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B.提出了对抗苏联更为具体的方案

C.增强了对苏联的经济军事压力

D.使杜鲁门主义的野心更具公开性

2.解读图1,其所示格局形成后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图1

A.第一次柏林危机

B.朝鲜战争

C.古巴导弹危机

D.杜鲁门主义提出

3.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苏联学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和快速的发展。该领域相关学术机构在全美各地高校广泛设立,可供政府吸纳和利用的苏联问题专家数量也得以成倍增长。这一状况的出现( )

A.使美国苏联学研究走向世界

B.服务于“冷战”形势下对苏联斗争的需要

C.扭转了美国在争霸中的劣势地位

D.说明美国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4.自从英国加入欧盟后,其议会只在一些小的问题上同意让出部分权力,但在事关国家的问题上却寸步不让。正如时任首相布莱尔所说:“有些事情我们是不能同意的。我们不能同意放弃在像安全税收、条约更改和对第三国公民的边境控制等关键领域内的否决权。”这主要表明( )

A.欧洲一体化严重损害了英国的利益

B.英国在一体化中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

C.英国议会阻止欧洲一体化进程

D.欧洲国家以合作求发展的前景并不乐观

5.二战后,美国和苏联从“合作的两极”走向“对立的两极”;到了20世纪80年代之后又从“对立的两极”逐渐走向“合作的两极”。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两国的国家利益之争从激烈走向消失

B.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C.两国意识形态尖锐对立逐渐走向松弛

D.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6.2013―2014年,乌克兰发生了严重的政治危机:乌克兰国内的亲俄派与亲英美派对立并引发武装冲突。危机引起许多国家的直接干预:俄罗斯立即强势介入,法、德、英、美等国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向俄罗斯施压;欧盟、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及中国等国也表示高度关注。2015年2月,俄、乌、法、德四国领导人举行会谈,随后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乌克兰危机各方同意停火,危机才告一段落。透过乌克兰危机,可以看出( )

A.多极化形成过程中,大国之间存在反复博弈

B.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安全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

C.经济区域化对全球化具有促进和制约的作用

D.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主题

7.美俄、中俄、中日、日俄、法俄都是战略伙伴,美俄关系错综复杂,中俄关系是一种成熟的伙伴关系,中日之间正在构筑睦邻友好的合作关系。日俄关系、法俄关系还处于调整之中,正在为构筑“真正伙伴关系”而努力。这表明当今世界大国的战略伙伴关系( )

A.以中国利益为中心

B.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C.是军事结盟的关系

D.均由意识形态决定

8.1960年,经济学家特里芬指出: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就导致美元外流,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的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长期贸易顺差国。由此可知,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变化的原因之一是( )

A.经济危机的爆发

B.国际贸易的发展

C.世界银行的建立

D.世贸组织的建立

9.“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与货币联盟,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均衡、持久进步”“通过实行最终包括共同防务政策在内的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弘扬联盟的个性”。该组织( )

A.旨在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B.积极倡导世界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

C.是军事、经济、政治性联盟

D.有力促进了区域政治、经济一体化

10.2014年11月,国家主席出席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会议明确了未来亚太合作的方向与目标,作出了启动亚太自贸区进程的重大决定,勾画了建设亚太互联互通网络的新蓝图。此次APEC会议的成功举行说明( )

A.共同利益是国家对外活动的依据

B.与会各国的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

C.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冷热

D.区域经济集团内部联系不断加强

11.美国著名评论家沃尔特・李普曼曾写道:“对势力范围的承认可以真正代替全球主义。它可以代替公开宣扬世界革命的共产党的全球主义。它可以代替许诺在各地进行战争的产党势力的全球主义。”李普曼意在强调( )

A.传统大国控制世界的趋势将得到加强

B.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日益增强

C.经济全球化因政治格局的变化而受阻

D.两极格局下的霸权主义越演越烈

12.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宣布将人民币作为除英镑、欧元、日元和美元之外的第五种货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这表明( )

A.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起决定性作用

B.人民币已成为全球最主要货币

C.中国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的影响日益扩大

D.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其中第13小题24分,第14小题28分,共52分)

13.(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2

根据材料中的图片信息,提炼一个或多个主题,并予以分析。

14.(2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G20(20国集团)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于1999年9月25日由八国集团(G8)的财长在华盛顿宣布成立,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框架内非正式对话的一种机制。伦敦峰会召开前,许多美国人认为,峰会的目的是恢复以美元为主导地位的国际金融体系。

――人民网《欧盟剑指国际金融旧体系 不买美国账》

材料二 2014年8月10日,美国《大西洋月刊》刊登了对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的深入采访。希拉里在采访中说:“假如我们无法修复美国人民的美国梦,就更无法继续领导全世界。”

――美国《大西洋月刊》

材料三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政治上,一方面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国际关系民主化不断推进;另一方面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新发展新表现……经济上,一方面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新兴产业、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世界生产力显著提高;另一方面全球化在当今的发展使全球性经济发展失衡更加严重,发展中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总体上处于不利地位,面临着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占优势的巨大压力。……安全上,一方面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局总体稳定,国际安全合作日趋加强;另一方面当今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局部冲突和战争不断,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一些热点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时代观的中国主张》(《t望》周刊)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一中伦敦峰会召开的经济因素。(9分)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经济国际化;内涵;经济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F1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5-0006-02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拓展对外开放广度与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新要求,并将经济国际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并列,作为新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五大趋势之一。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展经济,推进我国经济国际化进程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必须明确经济国际化的内涵;

一、经济国际化的内涵

经济国际化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生产力发展导致经济活动和社会分工跨国化。经济国际化本质上是经济关系的国际化,它与在世界上处于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应当从历史和时代的发展上来把握经济国际化的内涵。

(一)经济国际化的进程

从历史上看,经济国际化作为一种进程实际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并且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16世纪到18世纪。15世纪末16世纪初地理大发现以后,原来各个相互分离的区域性市场逐渐连接成世界市场,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16世纪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近代生活史”。由此第一次出现了“生产与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逐步形成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体系,经济活动具有了分工和资源配置国际化的意义,真正开启了经济国际化实质性的历史进程。

第二阶段是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大规模展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起来,由此导致的世界生产力的增长和资本输出的大规模进行,把越来越多的国家卷入到国际市场的密网之中。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又是一种通过商品生产掠取剩余价值并顽强积累的生产方式,价值必须以现金体现,商品必须销售,否则,积累就会停滞,危机就会接踵而至。资本积累的内在冲动和从外部攫取更大利润的可能性,必然驱使它建立全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分工和资源配置体系。统一的国际市场的形成推动了这一时期经济国际化大发展。同时,由于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新兴资本主义大国同老牌资本主义大国重新分割了世界殖民地市场,形成了这个时期的殖民地国家经济“变成了世界金融资本活动的一些环节”的国际化。

第三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殖民体系的瓦解、民族国家的兴起、国际分工体系的拓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迎来了世界经济的20年黄金时代,形成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和战后国际分工格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后改称“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r)三大国际组织的成立在战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促进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稳定而有序地发展;其他各国货币与美元相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基础上形成的固定汇率制和1973年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浮动汇率制,保障了国际汇率的稳定和各国国际收支的有序调节,大大降低了贸易壁垒,世界经济国际化得到了进一步推动,形成了以生产经营跨国化、资本流动全球化为特征的世界经济国际化的新趋势。

第四阶段是冷战结束以后经济国际化的新发展。20世纪的最后10年,世界格局发生历史性转折,世界进入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时代,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上,全球经济的融合程度进一步提高,经济国际化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和深化。

(二)经济国际化的含义

虽然经济国际化的发展历程很长,但究竟什么是经济国际化,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个权威的表述。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述道:“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国内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生产经营者“奔走于全球各地”,“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

时至今日,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经济国际化的内容已经发展得非常丰富,具体表现在:贸易国际化、生产国际化、金融国际化、企业经营国际化和经济规制国际化。综上,笔者认为可以把经济国际化概括为以下的分析:经济国际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并朝着经济无国界方向变化的过程和程度,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超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向外延伸,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与世界经济成为互相依赖、紧密联系的有机统一体的过程。经济国际化发展的客观历史性决定于一国经济发展的水平,而且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制约,是一国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之间互动的结果。由于受到现实的、复杂的国家关系的影响,经济国际化的进程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时也存在差异,但就总体趋势而言,两者是正向一致的关系

二、经济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一被提出以来,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对经济全球化的探讨也在不断深入。但关于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的界定,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1997年的贸发会议对全球化的定义从相互影响上做了描述,会议报告指出:“全球化的概念既指货物和资源日益加强的跨国界流动,也指一套管理不断扩大的国际经济活动和交易网络的组织结构的出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其1997年出版的《世界经济展望》中认为:经济全球化是“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的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全球化的各方面因素――贸易、直接投资、技术转移之间的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世界经济中经济决策的相互影响愈来愈重要。”国内一些学者也对经济全球化的定义做了自己的解释:“经济全球化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推动下,在国际分工空前深化的基础上,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扩展,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进行配置,各国经济紧密依存,互相融合成全球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