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政企业盈利模式

家政企业盈利模式

家政企业盈利模式

家政企业盈利模式范文第1篇

房地产业典型盈利模式关键成功因素

经过多年的发展,房地产行业对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带动了诸多相关行业的共同繁荣,但随着房价的不断上涨,需求的逐步放缓,房地产行业也开始由“黄金十年”进入“白银时代“,尤其是2013年以后,房地产业的整体库存规模显著攀升,达到存量资产饱和状态,企业盈利能力步入下行趋势,加强对房地产业典型盈利模式及可持续性发展对策的研究意义重大。

一、房地产业典型盈利模式

(一)土地开发盈利模式

1.基本形式

在出让土地以前,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对土地进行一定程度的整体规划,运用统一征地、拆迁及农转用等方式对国有土地进行运作,这是土地一级开发,经过这一系列过程才能够促使土地达到一定标准,也才可以实施出让。这项业务的实施主导为政府,同时其主要运作靠市场化来完成,我国房地产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政府也逐渐完善了各种政策来推动其进步。最初,政府采取行政干预的方式来推动房地产业的进步,而现阶段,政府以制定相关政策和监管实施的立场实施干预。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政府在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现阶段,我国的土地一级开发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方式是,土地开发由市(区)级土地储备部门来执行,相关工作内容包括对资金的筹集、对规划的办理及拆迁等;另一方式是,土地开发由开发企业来执行,政府不直接参与,相关工作内容由土地开发企业自主执行。土地开发盈利模式如图1所示。

2.特点

(1)资金相对密集。这是土地一级开发过程中最主要的特点,任一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数额。

(2)融资不易。相关企业在进行土地一级开发的过程中,由于企业自身业绩和银行信用等因素,常常导致其难以短时间内筹集到更多的资金,同时,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没有能够进行融资抵押的固定资产。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土地开发的过程中,企业没有使用这部分土地的权利,因此不能够将土地作为固定资产进行抵押。

(3)风险较低。作为资源类商品,土地以最前端的部分出现在房地产整个产业当中,同时地开发过程是对土地进行交易和加工的过程,因此没有较大的价值风险的存在,相对风险低。

(二)房产开发盈利模式

1.基本形式

企业全部活动的中心为房产开发,这就是房产开发盈利模式。当房地产开发用地到达投资者手中以后,投资者就需要完成开发建设并将其出售,从而回笼资金。即通过对土地、建筑材料进行加工、生产,实现成品(可售房屋)并完成销售,获取利润。现阶段,这种开发模式是市场的主流运营模式,充分体现了房产开发企业价值实现的路径。

住宅房地产、商业房地产、工业和其他房地产等是房地产的四种主要形态。这一划分取决于物业在应用过程中产生的不同作用。住宅房地产为民众居住提供有效服务,可以促使人们安居乐业,以重要的生活资料形式在人们生活中出现;而商业房地产是土地和建筑等在应用过程中以商业经营为目的,主要设施包含建筑房屋及全部相关基础设施等。

2.房地产开发的主要成本项目

应用该模式进行经营的房地产企业主要盈利方式就是尽可能的降低生产成本并最大限度的提高产品销售价格,故该模式主要的出发点就是有效实施成本控制和进行合理的市场营销组合。现阶段房地产开发过程中需要耗费成本的环节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土地费用。包括土地的出让金、拆迁及征用产生的补偿费等;其次,前期费用。这部分费用指的是在进行土地利用的过程中,需对其进行前期规划、设计及调查产生的费用。在房产开发全部成本当中,这部分成本相对较低;再次,工程费。即房地产企业在完成建筑安装过程中,需要使用的设备、消耗的材料及安装人员的费用等。在整体的开发成本当中,占比较高。现阶段我国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工程费约占总成本的40%左右。

两种盈利模式对比如表1所示。

二、房地产业典型盈利模式的关键成功因素

(一)土地开发盈利模式的关键成功因素

现阶段,根据我国相关政策规定,房地产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选择这种盈利模式主要是因为在政府规定条件下能够将二级开发权利应用到这部分土地当中。因此关键成功因素包含以下几点:

首先,政府相关政策。政府颁发的一系列限制性政策是该模式应用的基础,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相关政策存在落实不充分的现象,因此土地开发盈利模式在未来的发展中将越来越受政府相关政策的影响,进一步制约企业的盈利能力。市场化的运作及政府的主导是现阶段土地开发的主流发展方向,企业在政府赋予一级开发权利的同时,还将部分二级开发的权利交予开发商,这样才能实现房地产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减少对政策的过度依赖。明显的周期性是我国房地产行业的重要特点,政府的调控是行业产生明显周期的主要原因,房地产业对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也日趋显著。

其次,组织与财务因素。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背景下,现阶段我国能够进行一级土地开发的企业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有效限制房地产企业实施土地一级开发的政策包括信贷和土地开发资金要求。根据国内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目前需要对土地储备贷款的发放进行严格的控制,从而也限制了较小规模的企业无法顺利进行土地一级开发。

(二)房产开发盈利模式的关键成功因素

房地产企业在应用这种模式进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多种因素进行全面的考量,其中不仅包含该产业的内部环境因素,同时还包括企业内部的人才、资金和管理等多种因素。

1.产业及环境因素

在对这一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的过程中,首先要从政府的相关产业政策入手,房地产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基础环境受政府的信贷、税收等政策影响严重。国家根据宏观经济的运行趋势、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状况,会适时调整行业相关的政策导向,从而也使房地产行业形成周期性特征。房地产企业必须时刻关注政府的产业政策变化,因势利导。再次,就是房地产企业同政府的关系。目前,房地产企业除受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主导以外,还需与各级政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我国土地法定为政府所有,在房地产企业在盈利过程中,势必受到政府相关部门关于规划指标、税收优惠、信贷政策的综合影响,所以企业与政府处理好关系也至关重要。

2.组织与财务因素

房地产企业的规模与现金流、抗风险能力呈正相关,企业规模越大,现金流就相对充足,抗风险能力越强。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企业数量较多,且多数规模较小,集中度偏低,资金实力与融资能力较差。随着国家信贷政策与风险管控的趋紧,房地产行业融资渠道与成本也相应增加。房地产企业必须有效拓宽内部和外部融资渠道,才能确保资金供给,实现长期、稳健发展。房地产企业除运用传统的银行融资方式以外,还可以尝试通过房地产信托、回租融资等方式进行融资。

三、我国房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构建科学的房地产企业盈利模式

1.积极转变企业盈利方式

由于土地招拍挂广泛实施,土地开发盈利模式受到严重限制,依靠土地整理的一级开发模式盈利空间被大大压缩,房地产开发企业只有依靠房产开发盈利模式来获取利润。房地产企业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规划、设计和运营等能力,才能在行业内占得先机,谋求长远、稳健的发展。

2.优化盈利结构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房地产行业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继续高速发展,房地产市场也将日趋成熟。新房市场与存量房市场将形成平稳过渡,如何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优化盈利结构是房地产企业的重中之重。在资金正常流转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持有型物业,增加对金融性收益产品的重视愈发重要。

3.丰富盈利方法及来源

在现阶段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中,不断丰富企业盈利方法及来源也尤为重要。大多数房地产开发企业都尝试着采取联合开发、与基金合作开发等模式对盈利途径进行探索,这样一来企业不再受制于土地资源、融资渠道、管理能力的限制,投资机会大大增加。

(二)增强房地产企业的竞争实力

1.强化价值链定位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房地产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逐渐意识到,整个产业价值链中,自身环节会是存在不足的,这些不足也会严重影响价值链的稳定。房地产企业主要从以下四个环节提高自身竞争力即可,分别为采购、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和企业基础设施。房地产企业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要想提高自身竞争力,必须将采购、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四个环节融入企业的战略发展之中,从而实现自身环节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合理定位。现阶段,相当一部分房地产企业仍属于机会发展型,这类企业只有在发展中通过强化自身实力才能继续赢得市场竞争力,在持续优化组织结构和创新管理制度的同时,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2.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房地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是否能获得平稳、长足利润,与人才的储备与应用具有重要的关联。现阶段,很多高素质人才在从事房地产工作,企业要想得到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策略,促使员工充分发挥自身价值,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在公司的投资、管理、运营上起到关键作用,对于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意义重大。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企业应及时转变传统的粗放型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积极探索、制定并实施完善的激励机制,促使员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工作中勤勉履职,与企业实现共同发展。

伴随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房地产业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本文对房地产业的典型盈利模式及可持续性发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希望能对房地产企业在现阶段发展过程中盈利模式的转变给予一定启发。从土地开发和房产开发两种盈利模式及其可持续性发展来看,未来的房地产企业在发展中首先应构建科学的房地产企业盈利模式,其次就是通过加强价值链定位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式逐渐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程娅.大型房地产企业盈利模式及其评价体系研究[D].湖北大学,2012.

[2]李铭.养老地产盈利模式的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3]安凯.上市房企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及其效率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4]张芳.大型房企开发旅游综合体的盈利模式研究[D].郑州大学,2014.

[5]史杰.中国企业创业模式及其关键成功因素研究[D].内蒙古财经大学,2013.

[6]苏云涛.万达城市综合体运营模式及其战略优化研究[D].华侨大学,2013.

[7]杭欣.新型房地产盈利模式初探[D].西南财经大学,2010.

家政企业盈利模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盈余管理;方式及方法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会计信息,企业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的会计信息是企业进行财务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于企业进行科学的决策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企业的会计信息不能真实的反映企业发展的状况,那么企业的财务决策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是使企业受到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企业需要重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控制好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因素。一方面,要严格杜绝企业的会计造假行为,避免企业造成法律问题。另一方面,企业要控制盈余管理,通常情况下,企业的盈余越高,表明企业的经营状况处在好的状态,企业具有持续发展的条件,因此,要通过控制企业的盈余管理,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实现会计信息真实反映企业发展的状况。

一、企业盈余管理的产生原因

企业的盈余管理是一种操作会计收益的方法,是在符合会计准则规定的基础上进行的盈余报表的操作行为,这种行为会影响到外部财务报告的会计信息,符合企业管理者的利益。企业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

企业的盈余管理是建立在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基础上的。企业盈余管理可以实现会计收益的可操作性,企业大多数是采取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方式,企业的委托者委托经营者管理企业,因此,产生了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即企业的所有者和企业的经营者,二者的目的都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企业的经营者会通过盈余管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会,影响了企业所有者的利益。

2.企业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

企业实行的新的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产生。但是企业的会计准则也为企业的盈余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可操性,会计准则的制定是平衡了各个利益主体,因此为了实现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最大利益会对一些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留一定的操作空间,企业可以有选择性的进行合法操作,这就形成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条件。

3.企业会计准则的的制定模式

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为企业盈余管理提供了一定的操作空间,虽然会计准则的制定依据是具有明确规定的,但是企业在选择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时是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选择的。目前,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则导向式的制定模式,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主要是通过企业会计工作者自身的主观判断,对一些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应用上进行把控,因此,会通过主管的判断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便利的条件。另一种是规则导向式的制定模式,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因为制定模式的依据主要是一些具有明确规定的准则和规范,但是,由于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可以操作构造交易,这样企业会计准则仍然是符合相关规定的,这也变相为企业操作盈余管理提供了有力条件。

二、盈余管理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企业盈余管理的问题主要发生在会计信息的系统内部中,主要是在财务会计信息的形成的过程中发生的。企业的盈余管理主要会影响到企业的会计收益信息,影响企业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使企业会计信息的价值降低。

1.企业盈余管理的内涵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企业盈余管理主要是在会计准则的可操作范围内,通过有目的的行为对会计信息进行的更改行为。这种行为是利用了会计准则的漏洞,通过对会计政策和制定模式的选择,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企业盈余管理使得会计信息失真,在金融市场、资本市场运作时无法发挥指挥的作用,严重影响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

2.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首先,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是为了降低违约的风险。企业的负债权益比例越高,那么企业的安全系数越低,企业的资金预留额的限制也就越高,因此企业会进行盈余管理,通过盈余管理使盈利信息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这样可以降低企业违约的风险。

其次,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是为了股东的利益。企业盈余管理的主要受益者是董事会人员和经理人,因此,二者为了自身的利益会操作会计信息,使其对外显示的会计信息数据有利于企业的董事会和经理人。通常情况下,企业的盈余管理主要是针对于企业的净利润进行操作的,企业的净利润是企业对外会计信息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有效的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的状况,是企业经营者和企业债权人决策的标准。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企业的股票价值就代表着股东的利益,因此企业的股东会为企业的股票进行盈余管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种行为很难通过法律法规来约束,因为盈余管理是属于在法律和规定范围进行的行为,是在灰色地带进行的操作,严重影响着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家政企业盈利模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制造业;企业税负差异;影响因素

【中国分类号】F832.51;F406.7

一、引言

随着技术进步和工业模式的转型,服务业的兴起,中国经济发展阶段逐渐步入工业化后期,经济增长正由高速转入中高速的“新常态”。制造业作为我国工业体系重要的一部分,对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消费需求的增长起着重要的带动作用,制造业企业的发展和改革也成为了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

影响制造业企业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制造业企业的实际税负。根据我国的税法和对现有研究的归纳和总结,企业纳税主要受到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影响所得税)和国家的税收政策及制度的影响(税率的调整等),但这两种因素的影响程度孰轻孰重仍然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影响企业实际税负的这两个因素着手,来探究这两个因素对制造业企业实际税负的影响程度,从而为国家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和制造业企业自身合理的发展提供参考并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做出补充。

二、文献综述

研究企业实际税负影响因素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企业实际税负衡量指标的界定。根据近几年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企业实际税负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及实际税负造成的影响研究来看,基本上认为流转税和所得税是构成企业税收负担的两大主体税种,并以此为前提进行研究,在以下方面基本达成了一致:

(一)企业内部存在的一些条件会导致企业实际税负的变化

李建英(2015)等从企业的内部各个因素入手,选取了企业的地理区域、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企业的盈利水平等为解释变量对企业实际税负进行回归分析,发现这些因素与企业的实际税负水平是有关系的。尤其是企业的盈利水平和企业实际税负成正相关关系。许景婷等(2009)利用上市公司公开财报的数据分析了行业和地区两个因素对于我国企业所得税税负的影响,考察上市公司实际税率是否与名义税率一致。其研究结果显示出了不同企业所处地区和行业的不同会导致实际税负较大的不同。娄权(2007)利用上市公司的数据做实证研究,其结果表明公司的投资报酬率与公司的实际负显著正相关,资本密集度与实际税负也呈正相关。

(二)我国的宏观政策和制度会导致企业实际税负的变化

董志勇、邓丽(2010)通过对企业实际税负影响因素作定性研究的方法,证明了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因素(政府职能范围、支出构成等)和制度因素(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都会影响企业的实际税负。刘骏、刘峰(2014)等从税收竞争的角度,发现了不同企业所有制的差异同样会对企业的实际税负产生影响,他们选取了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央企以及省级、地方级、市级国企的实际税负值为样本,对其进行了描述性统计,之后将上述企业的不同制度作为虚拟变量,对实际税负进行回归分析,最后证实了政府控制会对企业的实际税负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已经充分地证实了企业自身的条件和国家的政策和制度会影响到企业的实际税负,并且行业的不同同样会影响不同企业的税负水平。但是影响的程度如何,这仍然是一个有待检验的问题。因此,本文从不同制造业行业的企业入手,并延续现有研究的前提,即用流转税和所得税这两大主体税种之和来衡量企业的实际税负,选取制造业企业的盈利水平作为企业自身条件等内部因素的综合性指标,政府税收政策差异作为国家政策等外部因素的综合性指标,将二者纳入同一个回归模型对实际税负进行回归分析,最后通过系数等指标判断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定义被解释变量

企业税收负担,是指由国家课税而减少的企业资源。它既可以是流经企业的税收支出(如增值税),也可以是最终由企业承担的税收款项(如企业所得税)。企业的税收负担包括实际税收负担和间接税收负担两种,其中,实际税收负担(实际税负)主要指直接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实质性影响的税收负担,如企业所得税、印花税、契税、土地增值税等,税收归宿最终为企业,从而对企业效益产生直接损伤。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流转税,由于最终会转嫁给消费者,从而构成了企业间接税收负担。

基于流转税和所得税构成企业实际税负的前提,本文首先分别定义企业实际所得税税负和企业流转税税负的计算方法。根据实际税负率的定义,从流转税和所得税这两大主体税种出发,可以得出二者的计算方法,即用实际交纳的税费除以计税依据。

企业的所得税,指国家针对企业的利润总额而征收的税种,会直接造成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出,并且由于其税率较大,所得税对企业形成了明显的实际税收负担。本文运用实际税负率衡量实际税负的大小,即用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的实纳税额占其实际收益的比率来表示。根据实际税负率的定义,所得税税负率计算方法如下:

虽然一些学者认为增值税、消费税等流转税不构成企业的实际税负,但是,由于企业交纳增值税和销售产品的时间点往往不同,根据货币的时间价值理论,当前所持有的一定量货币比未来获得的等量货币具有更高的价值,可能会造成企业实际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也就构成了企业的实际税负。并且高额的税收支出占款往往容易对企业的现金流造成影响,尤其是倘若税收抵扣出现制度性阻隔,转嫁机制运行不畅,则将显著加重企业负担。此外,由于制造业企业的特殊性质,消费税等会造成一部分企业大量的经济利益流失。因此本文仍然考虑流转税这一主体税种对实际税负的影响。同样,根据实际税负率的定义:

由于小税种(包括印花税、土地增值税、契税、房产税等)造成企业经济利益流出的量相对较少,所以本文认为:

实际税负率=流转税税负率+所得税税负率

(二)定义解释变量

影响企业实际税负的企业内部因素,指的是由于制造企业经营管理、所处行业、生产能力、营销战略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企业盈利水平变化从而导致其利润存在差异的因素。因此,盈利水平这一指标本身涵盖了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所以本文主要以盈利水平作为企业内部因素的标准。企业的盈利水平可以用投资报酬率来衡量。即:投资报酬率=(利润总额+财务费用)/平均资产总额。

影响企业实际税负的企业外部因素,指的是由于企业在国家政策和税收制度方面的差异,会导致其交纳税额存在差异的因素。具体包括诸如低税率、“免抵退”的税收优惠政策造成的差异和由于应税消费品形成消费税,以及国家对高污染企业的整治等对企业加征税的政策造成的差异。

(三)提出假设

为研究国家税收政策差异等外部因素和企业的盈利水平等内部因素对企业实际税负所造成的影响,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享有不同税收政策的制造业企业的实际税负与其所享有的税收优惠呈负相关关系。

由于时代的变化要求制造业企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及对一些从业人数较少的薄弱或基础性制造业的保护,国家针对这些企业制定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和税收减免政策,比如农产品制造业(适用低税率,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值税适用低税率)、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增值税即征即退100%或50%,减征企业所得税)、出口产品制造业(增值税、消费税实行“免、抵、退”的税收优惠政策)。这类企业在本文统称为税收优惠类企业。

此外,还有一些企业诸如烟草制品业、酒类制造业、高档化妆品、金银首饰制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家具制造业、有色金属、黑色金属、造纸业等具有高污染的重工业企业,这类企业由于生产应税消费品,或是由于国家为促进其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以上企业进行税收的加成征收。多交纳的税费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这些企业的实际税负。本文将这一类企业统称为应税消费品或其他国家限制的制造业。

其余既不享有国家税收优惠(或享有优惠^少),也没有生产应税消费品或受到其他税收加成的企业(或加成征收较少),如纺织业、皮革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等企业,本文将这类企业统称为普通制造业企业。

从实际税负的公式出发,假定各企业的盈利水平相同,即企业的营业收入和税前利润相同,由于流转税税负率、所得税税负率同实际交纳的税费成正相关关系,导致在相同的盈利水平下税收优惠类企业的实际税负率最小,普通制造业企业次之、应税消费品或其他国家限制的制造业实际税负率最大,假设H1以此为依据提出。

H2:不同盈利水平的制造业企业的实际税负与其盈利水平(或投资报酬率)呈负相关关系。

根据一般的会计理论,企业的盈利能力水平越高,能够形成所有者权益的企业留存收益越多,能够偿还负债的能力越强。重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型制造业企业盈利水平比较高。这些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偏好股权融资,通过税务筹划降低税负水平。另外制造业中的盈利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也容易获得税收优惠扶持,其实际税负水平比较低。

此外,根据实际税负的公式,在企业实际交纳税费相同的假定下,流转税税负率、所得税税负率同企业的营业收入和税前利润成负相关关系。

四、研究设计和样本选择

(一)税负衡量指标设计

由于当今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实际上构成了企业应纳税额的主要部分,因此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的总和除以计税依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企业的实际税负,因此本文提出一个基于会计报表的企业税负衡量指标:

其中,Taxburden为企业的实际税负,Tax1为企业支付的流转税的净现金流量,金额等于资产负债表科目“营业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Sales为利润表“营业收入”科目,Tax2为企业应交所得税,Benefit为利润表“营业利润”科目。根据定义,税收负担指的是交纳的各项税费占计税经济来源的比重,对于正常经营的企业来说,企业交纳流转税的主要经济来源为营业收入,企业交纳所得税的主要经济来源为营业利润,因此选择营业收入做流转税变量的分母,营业利润为所得税变量的分母。

本文使用的基础数据是由国家统计局维护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本文选取国家统计局2011~2014年度按行业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作为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挑选出了符合制造业定义的工业行业,最后得到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营业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应交所得税、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的样本每年度各41个。

(二)模型设计

本文由于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政府的税收政策和企业的盈利水平对不同企业实际税负差异的影响,而政府的税收政策是一个无法量化的变量,因此本文将政府的税收政策设置为虚拟变量,同时,由于政府的税收政策和盈利水平又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实际交纳的税费,并且交纳的税费和收入或利润的比值构成实际税负,因此只要能够证明政府的税收政策和企业的盈利水平同实际税负之间具有相关关系,就可以检验出政府的税收政策和盈利水平对不同制造业企业的实际税负具有影响。

由于营业收入数据受到企业规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为了准确地衡量企业的盈利水平,本文采用投资报酬率,即(利润总额+财务费用)/平均资产总额,来衡量企业的盈利水平。模型设计如下:

Taxburden=β0+β1D1+β2D2+β3Invest+μ

其中,D1,D2分别为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农业制造业减征增值税,加计扣除、加速折旧等,取1,其它取0)和税收加征政策(应税消费品等,取1,其它取0),Invest为投资报酬率,Taxburden为实际税负率,即流转税税负率和所得税税负率之和,μ樗婊干扰项。

(三)分类研究

政府的税收优惠和税收减免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实际交纳的税费,并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同制造业企业交纳的流转税差异主要受到税收优惠和税收减免的影响,例如农产品企业会受到增值税低税率而应税消费品制造业企业则会多征收消费税。因此,如果可以充分证明模型是显著成立的,可以根据实际交纳的流转税,计算出每一个样本行业的流转税税负率,再将其划分为若干档次,每组取其均值,同收入数据进行比较,从而检验假设H1中提到过的不同类型制造业和享有不同税收政策的制造业实际税负的差异。

同样地,为了证明假设H2,即不同制造业企业是否在盈利水平上对实际税负造成显著的差异,需要先证明模型的显著性,之后计算出所得税税负率,之后根据企业的营业收入将企业划分为若干类,同企业的所得税税负率进行比较,从而检验假设H2中不同盈利水平制造业企业实际税负的差异。

五、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应税消费品制造业(例如烟草制造业流转税负率高达64.44%)、石油(18.03%)、煤炭(9.12%)、有色金属采选(4.90%)、黑色金属采选(6.28%)、木材加工(3.46%)等高污染制造业的流转税税负率偏高,占其实际税负率的比重也非常大,同时这些制造业行业都是受到国家税收加成征收的一些行业,说明这些受到国家加成征税的制造业行业的实际税负较高。

除应税消费品及高污染制造业外,营业利润和营业收入较高的制造业,例如农副食品制造业及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其流转税税负率和所得税税负率相对较低。

(二)回归分析

以最近的2014年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相关数据为例,首先对模型进行OLS回归检验,利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检验。检验运用了异方差稳健标准误法进行修正,结果如表1所示。

其中,F值为7.837633,大于5%置信水平下的F值4.094045714,说明模型总体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本文的Durbin-Watson值为1.855220,在合理取值范围0-4之间,表明本文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不存在一阶序列相关。虽然R值偏低,但是是由于引入的虚拟变量大于解释变量所致,回归模型整体还是显著的。

从回归系数上看,税收优惠政策变量(D1)的回归系数为-0.030193,但t值为-1.423252,未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表明税收优惠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的实际税负,但是这种线性关系并不显著。因此进一步考察,由于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及退税政策绝大多数适用于出口产品和农产品,同时农产品收到税收优惠的金额相对较小,以及样本数据的局限性,导致税收优惠政策对实际税负的减少作用并没有在本文得到充分的数据支持。

而税收加征政策变量(D2),其回归系数为0.25058,t值为2.65116,其p值为0.0117,说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税收的加成征收政策(如应税消费品,生产方式转变等)会对企业的税负起到显著的正线性相关作用。结合D1,D2的结论,可以检验政府对不同制造业企业的税收政策会对其实际税负起到显著的影响,假设H1得到了数据的支持。

对于投资报酬率变量(Invest),其回归系数为-2.491298,t值为-1.921121,其p值为0.0624,说明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投资报酬率和企业的实际税负之间具有较为显著的负线性相关关系。至此,假设H2得到了数据的支持。并且,其回归系数的绝对值要比政府的税收政策的回归系数的绝对值要大,可以说明盈利水平(投资报酬率)会对企业的实际税负造成更大的影响。

同样地,继续对2011~2013年的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如表2。

^^^表示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表示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表示系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如没有上标,则说明该系数未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

可以发现,近些年来造成不同行业企业的实际税负的差异更多地受不同行业平均盈利水平等内部因素差异的影响,并且,我国政府宏观税收政策对行业实际税负差异的作用正在逐年减弱。说明了要解决企业的实际税负的问题,更多地还要从企业所处行业的盈利水平以及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等内部因素做起。

(三)数据分类对比

证明了政府的税收的政策会对不同制造业实际税负差异造成显著的影响之后,由于政府的税收政策实际上很大程度影响了企业应交的税费,所以根据政府应交税费的不同水平,将不同制造业划分为五组,并与其实际税负率的均值进行比较,以2014年的数据为基础,结果如表3所示:

可以直观地看出,实际税费随着每组样本应交税费均值的减少,其实际税负率也在减少(最后一组数据受到极端值的影响导致平均税负率不够准确),更进一步地证明了假设H1。同样地,对于假设H2,同样根据投资报酬率将样本分为5组,与实际税负率进行比较如表4所示:

可以看出,随着每组样本平均投资报酬率的下降,平均的实际税负率成波动上升的趋势,平均投资报酬率越低,企业的实际税负越高,进一步验证了假设H2。

六、研究结论

本文通^对2011~2014年不同制造业收入、利润、应交税费的实证研究,证明了假设H1、H2,具体如下:

政府对不同制造业的不同政策会导致其实际税负的不同,制造业企业的实际税负与其享受税费优惠政策的程度成负相关关系,与其受到政府加成征税的程度成正相关关系。

不同制造业盈利水平的差异会较大程度地影响其实际税负的差异。企业的盈利水平与其实际税负成负相关关系。

企业内部的一些诸如生产能力、经营战略和管理等会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内部条件对企业实际税负的影响程度比国家政策和制度差异等外部因素对实际税负的影响程度大。

值得注意的是,盈利水平较强的制造业行业往往是国家重点扶持的新兴行业或予以保护的行业,往往也会得到更多的国家税收优惠,导致税收的差异化更加明显,因此在实际情况中,企业的实际税负往往会受到这两种以及其他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第一,将企业的盈利水平等内部因素和不同制造业企业享受政策和制度差异等外部因素纳入同一个模型,证明了制造业企业实际税负受到企业自身的条件和国家的政策和制度的共同影响,促使企业在考虑缓解实际税负时认识到二者的共同作用。第二,证明了国家税收政策和制度的变化对制造业企业的实际税负存在影响。国家可以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整来优化制造业行业的产业结构,促进符合时代要求的制造业行业的发展,并在税收与制造业发展之间加以平衡。第三,发现了企业的内部因素更大程度地影响企业的实际税负。虽然企业利润的增加同时也会导致企业应交所得税的增加,但是企业可以通过增加利润来增加留存收益,从而获得更多的可支配资金,同时盈利能力强的企业也更容易获得税收政策的扶持,降低了其实际的所得税税负,从而实现制造业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建英,陈平,李婷婷.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所得税税负影响因素分析[J].税务研究,2014.

[2]杨汝岱,中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J].经济研究,2015.

[3]庞凤喜,刘畅,米冰.减税与减负:企业负担的类型和成因[J],税务研究,2014.

[4]黄群慧,贺俊.中国制造业的核心能力、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J],2015.

[5]厉庭伟.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际税负影响因素研究[D],2015.

[6]许景婷,张兵.宏观税负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

家政企业盈利模式范文第4篇

创业的时候,除了产品之外,还要认真考虑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盈利模式。企业发展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选择了一个好的盈利模式。

企业大家都可以办,都可以注册。但是赚钱的方式不一样。盈利模式、盈利点选的不好,就有可能你费了好大力气,最后就挣了一个辛苦钱,加工贸易总体上属于这个状况,就是挣一个劳动力费用。如果盈利点选的好,就有可能迅速成长,从一无所有到行业排头兵,进入世界前列。我们好多进入国内几百强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他们在盈利点的选择、盈利模式的创新这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典型的盈利模式就是批零差价、进销差价,价格减掉成本就是利润,批发后变成零售价,零售价的差价又是盈利来源,这是一般典型的盈利模式;盈利模式另外一类是市场创新、产业创新,乃至利润创新,有很多企业取得了非常成功之处就在于它获得了原来大家没有想到的一种利润来源渠道。

盈利模式创新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在商品市场、技术市场之外,在资本市场通过创新来获得自身市场运营方面的收益,比如有很多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运作,最后上市,然后获得了成功,取得了可观效益。

对于企业来讲,特别是民营企业,盈利模式创新应当是机会很多的,盈利模式创新是不是高不可攀的,其实不是。在你创企业的时候,除了产品之外,你需要考虑―下采用什么样的盈利模式,这个模式本身是不是带有创新内容。

黄保苗:外移产业宿迁寻出路

经过一年来的调整,浙江中小企业已经不再是过去的束手无策,应变能力增强。已经在勤于找出路,找对策。

目前,浙江的中小企业正处在企稳发展阶段。由于浙江的中小企业外向度比较高,在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中小企业还是比较困难。

在转型升级、开拓内需市场的压力下,就需要政府在银行贷款、减免税收方面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引导地下金融资本合法化,大力推动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的发展。现在,大家有了更强的抱团意识,比如来了好项目,大家一起齐心协力完成;品牌意识也在加强。开始重视自创品牌,发展自主知识产权。

过去的一段时间,面临通胀的压力和眼前的困难,有些民营企业家对做企业丧失信心,转向楼市、股市。面对这种现象,更要求政府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舆论、“大气侯”的正确引导。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全社会要多支持、鼓励乃至激励企业家创新、转型升级,避免企业转向虚拟经济。营造一种正确、向上的氛围。

目前,促进会已开办了互助信息中心,通过报纸、网站的互助专栏,短信平台等渠道,让会员企业企业求助、项目转让、引资合作等互助信息。这样,一个企业有困难有需求,大家就能都来帮助解决。

在浙江资源、劳动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为了解决部分企业土地、劳动力成本高的压力,为外移产业寻找出路,在促进会的牵头下,江苏宿迁已经建设了一座占地1500亩的浙商工业园。目前已经进驻了20多家会员企业。

针对融资难问题,促进会今年搞了“金融服务进会员企业”行动。让会员企业形成互助联保体,获得银行的贷款。使比较困难的中小企业获得资金支持。这项举措推行四五个月以来,很受企业欢迎。声势也越做越大了。

陈贵荣:利用OEM带动内销

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也是中国由外向型经济向扩大内需转型的重要时期。中国的家具行业在经历了过去10年的高速发展后,必然会经历一次市场的洗礼,只是这次借着经济危机而来的市场洗礼比预想的提前,而且来的更加猛烈了一些。经济环境的巨变对于所有的人和所有的企业都是一种考验,但我始终相信,在我们面前机会比危险总会更多一点。

荣事集团在家具产业链初步形成后,一直坚持内外贸并举的两条腿走路方式,依托外贸的OEM加工制造提升生产技术水平,提高生产管理品质;从而又带动内销产品的品质和服务能力的提升。

家政企业盈利模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新兴经济区域 家居功能配套项目 独特性 影响要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类新兴经济区域快速发展,并逐渐表现出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在此过程中家居功能配套项目及其管理问题逐渐成为此类区域发展的障碍。探讨新兴经济区域家居功能配套项目的特殊性及其影响要素,将为改善此类项目管理模式,加快新兴经济区域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支持和帮助。

一、新兴经济区域的独特性

以开发区、保税区为代表的新兴经济区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起来的特殊经济增长点,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产业特征和运营模式,新兴经济区域城市化过程的发展趋势决定了与之配套的各类功能项目的性质,家居功能配套项目管理模式的研究也因此而与普通项目有所差别。

1.新兴经济区域的特殊地位与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类新兴经济区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成为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亮点。以保税区为例,2007年全国15家保税区共实现增加值1800.85亿元,比上年增长21.0%;完成销售收入12500亿,比上年增长23.1%,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新兴经济区域代表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的形象,属于窗口行业,是当地政府重点关注的内容。因此,新兴经济区域各类设施均应该能够反映区域的高端水平,这也为新兴经济区域家居功能配套项目的设计、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2.新兴经济区域城市化建设的趋势

早期的开发区仅仅具有简单的生产加工功能,属于单一的工业发展模式。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缺乏家居功能配套与城市依托的新兴经济区域表现出诸多劣势,如地理位置远离核心城区的先天因素使得开发区交通运输成本、员工成本等无法解决,配套项目之间的衔接滞后也制约了各个企业的开速发展,在竞争逐渐加剧的国际竞争背景下,以开发区为代表的新兴经济区域呼唤城市化,城市化发展进程成为新兴经济区域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而在此过程中,家居功能配套项目的建设成为大势所趋。

二、商业配套设施的独特性

家居功能配套项目是新兴经济区域城市化进程中的必要环节和主要内容,家居功能配套项目是与新兴经济区域建设初期单一的工业模式相对应的,是其城市化进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家居功能配套项目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此类项目管理的难度和特殊性。

1.先期投入大、盈利能力滞后

家居功能配套项目的投资模式与房地产业行业具有相似之处,即:先期投入大,回收周期长,但同时又有自身的特殊性。此类项目不仅仅先期投入大,投资回收周期长,而且盈利能力较差。家居功能配套项目需要大量前期投入的基本特征要求政府作为项目投资主体在项目建设期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在新兴经济区域城市化进程中,政府的资金压力很大,在此情况下家居功能配套项目的建设进程、质量标准等势必会受到影响。同时,家居功能配套项目受新兴经济区域城市化建设进程和速度的影响很大,其盈利能力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新兴经济区域城市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一般具有很长的时间,逐渐吸引相关人口在区域内定居,然后逐渐形成商圈产生客源,相应的家居功能配套项目才能逐渐产生收益,而此时距离收回投资或者盈利还有很大的距离。

2.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功能

家居功能配套项目的建设和经营管理是适应区域城市化发展趋势的必然产物,属于先期投入建设的保障性基础设施,此类项目不仅仅追求简单的经济效益,更主要的还要承担区域发展与形象等社会效益。因此,在新兴经济区域城市化建设进程中投入建设的家居功能配套项目单纯依靠完全的市场化运作是很难实现的,必须通过政府投入和政策性支持才能够实现。家居功能配套项目的这种特殊属性使之区别于单纯盈利性项目的各种特征,同时肩负经济效应和社会效益职能的家居功能配套项目需要全新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

三、商业配套设施的影响要素分析

新兴经济区域家居功能配套项目过渡阶段长期非盈利的特殊性决定了此类项目经营与管理模式的特殊性,而影响项目的各种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也是项目管理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和关注的问题。

1.家居配套项目的经营性与非经营性问题

家居功能配套项目的性质应该属于商业设施,而不是一般的公共品,因此此类项目的发展趋势是向盈利性方向发展的。因此,家居功能配套项目的管理模式应该以盈利性项目和追求经济效益方向发展和努力,并结合项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在肩负社会效益的同时促进项目利润的增长。家居功能配套项目的盈利性发展趋势和目标决定了项目经营管理主体的工作方向,尽管此类项目在建设初期可能会长期处于无利或微利的境况,但企业管理模式和策略应该有别于同样处于微利或无利状态的准公共品的管理。但是,家居功能配套项目虽然具有经营性特征和发展趋势,但作为新兴经济区域城市化进程中的配套功能项目,长期的非经营性是不争的事实。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同新兴经济区域的城市化建设进程和速度也有很大差异。

2.政府投入与资源配置问题

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重功能的家居功能配套项目具有较长的投资回收期,项目的特征决定了项目管理的特殊性,长期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的现实决定了家居功能配套项目的投资主体将以政府为主。在项目发展过程中,政府的相应投入具有不同的方式和内容。

(1)建设前期

家居功能配套项目必须前期投入的特性和项目长期的非盈利性决定了此类项目必须采用以政府为投资主体的建设和开发模式。由于家居功能项目的盈利能力有限,为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支持新兴经济区域城市化建设的进程,新兴经济区域的政府(管委会)一般承担此类项目建设的投资任务,待项目建成后再委托其他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因此,政府对新兴经济区域家居功能配套项目的前期投入和支持是以资金支持方式为主的,政府必须以大量的资金投入为家居功能配套项目进行前期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相关项目的配套。

(2)过渡阶段

家居功能配套项目建成之后将长期处于无利或微利的状态,此时政府对其委托的经营主体的支持和投入将包括经济性支持和政策性支持两类。经济性支持将主要用来支持经营主体继续完善项目建设初期在项目设置、项目配套设施等各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以提高项目服务于区域发展的社会效益目标。同时,政府还应在项目的过渡阶段给予相应的政策性支持,以支持项目经营主体进行项目管理与经营,使之在获得基本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保证此类项目社会效益的实现,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发展的趋势服务。

(3)正常经营阶段

随着新兴经济区域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家居功能配套项目将逐渐摆脱亏损或微利的境况,逐步向市场化方向发展。同时,随着项目盈利性的不断增强,政府对其的投入与支持也应该适当进行调整。此时,政府对其的经济性支持将随其盈利性指标的不断提高而相应减少,政策性优惠和支持将成为项目正常运营阶段的主要支持方式。在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保障的同时,政府将近一步完善自身对项目的监督监管职能,以保证项目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创造项目所应承担的社会效益。

四、商业配套设施的管理模式研究

家居功能配套项目的特征和管理目标为其管理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同时初期阶段较少的业务量也给项目经营主体提高自身管理能力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家居功能配套项目初级阶段的管理应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

新兴经济区域的城市化发展绝不是低水平的硬件设施建设过程,而是定位在高端的一种从单一工业模式向城市功能化转变的发展模式。因此,家居功能配套项目的建设也必须与之相匹配,在项目过渡阶段盈利水平较低,业务量相对较小的情况下,正是项目经营主体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质量的契机。当项目转入正常经营之后,项目经营主体就会获得较高的盈利水平,并且能够与项目快速发展的趋势相匹配,获得长期稳定的利润来源。

2.管理方式

新兴经济区域家居功能配套项目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而项目过渡阶段相对较低的管理强度正好为项目经营主体创造了探索管理方式的良好机会,项目的特殊性要求企业采取特殊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而项目初级阶段的管理模式探索为此后正常的项目管理提供了总结经验的机会和时间,为项目经营主体在家居功能配套项目的项目全生命周期获得管理的高效率提供了空间,也为企业在项目正常经营阶段的盈利水平提供了保障。

3.企业形象

在家居功能配套项目运营的初级阶段,企业除了可以积累管理经验、提升管理水平之外,还可以通过自身所承担的社会效益职责获得良好的社会认知,并借此树立企业品牌形象,提升企业的无形资产。与此同时,在项目初级阶段长期无利的情况下承担项目的经营管理本身也是为政府部分分担了社会责任,势必会得到新兴经济区域政府部分的认可,为企业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企业获得长期的经济利益提供了保障。

总之,新兴经济区域家居功能配套项目的特殊性决定了项目管理模式的特殊性,项目各影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使项目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项目经营主体应该在充分了解项目特性及其影响要素特征的条件下,努力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以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的收益,同时为企业今后获得长期利润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陆建新:现代委托理论的考察与启示.当代经济研究,1995(2)

[2]杨永平:我国开发区发展的历史拐点及未来走向.经济问题,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