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众传播的特征

大众传播的特征

大众传播的特征

大众传播的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媒体;播音主持;语言艺术;发展

在现代信息传递中,媒体在其中扮演了尤为重要的角色。不同媒体时代,有着各种风格的主持人,其传播效果也不尽相同。播音主持人需要具备过硬的口语表达能力、播音素质以及现场掌控能力等,伴随新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对播音主持人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1]。由此可见,对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语言艺术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概述

1.1播音主持语言艺术

截至目前,还未有关于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学术界定,然而,就播音主持自身特征而言,要想推进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有序健康发展,应当基于对新闻真实性的确保,自播音学一般规律出发,播音主持人对新闻稿件语言开展加工处理,借助相应的艺术形式将信息内容传递给受众,进一步使受众对自身获取的信息内容形成更为有效的理解认识。

1.2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特征

1)音正性。广播、电视等有声语言是播音主持的主要传播媒介,对于播音节目的播音主持人而言,务必要确保自身音正性,这也是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一大特征。播音主持人借助自身声音以实现对语言艺术的传达,这一方面凸显了播音主持的能力,一方面相较于传统文字媒介,播音主持可依托有声媒介开展传播,这是前者所难以比拟的优势。播音主持向受众传递信息期间,对受众视觉、听觉进行了双重调动,为受众理解传播内容提供便利的同时,还有助于强化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印象。然而这同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就好比,受众通过有声媒介接收信息时,自身要在极短时间内做出思考,播音停止,即意味着信息传递的结束,于此传播形势下,受众思维极易被传播信息所引导。2)真实性。播音主持传播报道的内容以新闻事件为主,由此决定了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真实性特征,播音主持人不允许擅自对传播内容进行更改。播音主持传播的是社会上过去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真实事件,因而就算要推进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发展,也应当不可脱离事实依据,切忌跨装描述,更不可扭曲事件原意。3)艺术性、创造性。对于一名优秀的播音主持人来说,可将有声播音主持语言艺术向受众进行展示,播音主持人通过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对信息内容进行传播过程中,播音主持语言美实现了充分凸显。除此之外,播音主持语言艺术还具备创造性的特征,主要表现于播音主持人除去要对事件信息予以真实呈现外,一定程度上还可剖析事件信息的深层涵义,这也是为什么同样一个事件会有多家媒体进行争相报道。基于准确且极具艺术性的语言,将新闻事件深层涵义传递给受众,使受众产生共鸣,引发受众深思。4)单一性、间接性。播音主持人与受众相互间主要通过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开展交流,此类交流形式是单向的,受众仅可通过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获取信息,就算通过视频画面,可观察到播音主持人的面部表情,然而仅通过面部表情显然很难了解到播音主持人的思想情感,由此表明,播音主持语言艺术存在单一性特征。除此之外,播音主持人工作通常处在密闭的播音室中,经由声波或者电波的形式向受众传递信息,鲜有与受众的互动,如此一来,就算是现场直播,在信息交流、互动过程中依旧存在滞后性,由此表明,播音主持语言艺术存在间接性特征。

2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语言艺术发展趋势

2.1趋向于口语化

新媒体时代下,随着信息数据的海量数据,使得受众在浏览信息时往往选择一扫而过,由此要求播音主持语言要尽可能口语化,避免提供太多的专业术语,不然会加大受众理解难度。播音主持通常是通过文本开展阅读,目的在于向受众传播正确有价值的信息,然而伴随新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受众对事件浏览的速度明显加快,因而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语言艺术趋向于口语化,口语化可有利于受众更快速、便捷地接收到信息的关键点。而播音主持的口语化并非意味着不遵循字正腔圆的标准,而是要在发音准确、吐字清晰的基础上,可于各种语境下使用各种语气、语调,达成语言的有序过渡,进而切实做到贴近受众。

2.2趋向于个性化

伴随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越来越注重创新及个性化的呈现。现阶段,很多播音主持人之所以被受众所喜爱,很大原因是他们均有着各自的个性,他们会结合节目的进程特征,对播音主持语言进行灵活运用,建立一个良好的节目氛围,使广大受众产生共鸣。传统播音主持通常要求主持人要端庄严肃、语言统一。在现阶段语言环境下,节目形式越来越丰富,在各式各样节目环境中,受众对节目的需求、审美不尽相同。因而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应当关注自身语言的个性化发展,如此一方面可提高对受众的吸引力,一方面可提高节目的影响力,使自身节目为更多受众所喜爱。

2.3趋向于时尚化

新媒体时代下,作为网络的一大典型特征,时尚化已然转变成一种艺术得以不断发展,语言传播时尚化也越来越为受众所关注,因而播音主持同样要紧随时展趋势,提高对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时尚化的重视度,在节目中、事件传播中适当引入一定的时尚化语言。在当前语言环境下,受众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审美需求不断发生转变,为了满足自身时尚习惯,受众开始越来越注重播音主持语言的时尚化[2]。在此基础上,播音主持人为了对受众时尚化需求予以满足,其播音主持语言同样不断朝时尚化方向发展。播音主持语言时尚化可增进受众对播音主持人的喜爱程度,还能够使受众在愉悦的语境中获取自身所需的信息。

2.4趋向于亲和力

新媒体时代下,播音主持借助网络开展传播,新媒体时代的首要特征即为,受众可与媒体通过各式各样网站平台开展实时交流,由此受众可转变传统信息单方面获取的被动地位,变成信息的者或评论者,因而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语言艺术趋向于亲和力。换言之,具有亲和力的播音主持人可受到受众的欢迎,也可吸引更多的受众;具有亲和力的播音主持语言可加深受众对播音主持的影响,一方面促进相应栏目点击率的提升,一方面使受众提升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进而促进新闻事件的传播。

3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语言艺术发展策略

为了能够尽可能满足受众的需求,使受众可获取到自身需求的新闻信息,如何提高播音主持质量,是当前全面媒体行业所需开展研究的重要课题。全面媒体行业在新媒体时代下,要紧随社会发展脚步,强化改革创新,引入先进传播理念、成功发展经验逐步强化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语言艺术发展,如何进一步促进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有序健康发展可以从以下相关策略着手。

3.1提升自身语言品位意识,树立良好播音主持风格

伴随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播音主持人应当不过于追求经济利益,要提高对播音主持品质的充分重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一方面,播音主持人应当向受众提供高质量的传播内容,提升节目吸引力的同时,使受众与播音主持人产生共鸣。一方面,播音组成人员要深刻认识自身所肩负的职责,播音主持人既是节目内容的传播者,还是宣扬公民美德、社会功德,建构崇高道德的开拓者。新媒体时代下,播音主持语言传播针对社会道德底线低的事件要予以批判,切忌为了赢得受众的注意力,而将科学的价值观置之度外,务必要强化对公众商量朴实内容的有效传播。3.2推进节目创新,引领受众形成正确价值观播音主持人在树立良好播音主持风格的同时,还应当推进节目创新,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作为着手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精神为主导,切忌只是在表面形式上尝试新鲜事物,更应当将道德的核心价值观引入至节目播音组成语言中,强调播音主持语言的内容品质,挖掘藏在内心中的真善美[3]。除此之外,还应当基于美好的品德,充分结合新媒体时代精神,向广大受众传递真善美、传播积极的信息内容,如此一来,便可使播音主持语言变得更形象,更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有效发挥。

3.3依托播音主持语言,增强节目丰富文化内涵

倘若播音主持人拥有极具磁性或特点提出的声音,极易使受众产生深刻印象,同时,播音主持人在节目播报过程中应当确保自身语气语调具备一定的感染力,通过对播音主持语言力度的准确拿捏,可为受众提供真实的体验,并使受众感受到舒畅和愉悦[4]。与此同时,播音主持人还应当注重播音主持语言与新媒体相结合的差异性,将各式各样极具内涵型、风趣性的语言引入至播音艺术中去,使新媒体语言通过应用得以变得更加多元丰富,也使播音节目凭借语言的丰富性而得到广大受众的欢迎。

3.4加大对节目话题掌控力度,增强节目主持特色

在播音节目中,播音主持人应当加大对话题的掌控力度,从而为播音主持语言运用创造有效便利。节目话题是节目必不可少的内容,倘若播音主持人无法对节目核心话题予以有效掌控,势必会对节目播放质量造成极大影响,鉴于此,播音主持人要开展好相关节目话题选择、处理等工作,同时还应当对现场观众提出的突发问题予以有效回应。由此对播音主持人语言水平提出了较为严苛的要求,是播音主持人对节目话题掌控程度、专业素质的重要体现。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人对节目话题的有效掌控,一方面可使主持人身心得以放松,一方面可使节目主持更具特色[5]。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媒体时代下,全新的语言环境对播音主持语言特性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其变得更为需要具备艺术性,更为需要适应受众对新媒体的需求,更为需要表现新媒体时代的特征。鉴于此,相关人员务必要钻研研究、总结经验,清楚认识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特征内涵,全面分析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语言艺术发展趋势,充分结合新媒体时代特征,“提升自身语言品位意识,树立良好播音主持风格”“推进节目创新,引领受众形成正确价值观”“依托播音主持语言,增强节目丰富文化内涵”“加大对节目话题掌控力度,增强节目主持特色”等,积极促进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有序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光.新媒体时代传媒人才艺术素养培养探讨——以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为例[J].科教文汇旬刊,2013(11):126-127.

[2]臧珈翊.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性探讨[J].新媒体研究,2017,3(5):162-163.

[3]连少鹏.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的艺术性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7,8(4):136.

[4]李萍.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的艺术性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6,2(22):133-134.

大众传播的特征范文第2篇

网络是构成网络体育信息传播的基本形态,网络所独有的特征决定了体育信息传播呈现网状结构,也就是说网络体育信息传播具有不规律性,是无中心、没有边际的。网络体育信息传播不同于其他文化类型的传播,网络体育信息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时展对体育的需求,并且通过大型体育赛事等具体的事件最大限度地营造“舆论场域”,吸引了庞大的受众群体参与互动。从总体上来看网络体育信息传播的构成形态应该包含四个维度。

1.1 网络体育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与受众信息承载形态催生了网站商业化运营模式

公开性是网络体育信息传播应具有的特征,作为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衍生并且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现象,体育事件和文化符号的传播同样具有开放性的特征。由此在公众意义上的场域中得到传播、讨论、互动和扩散。体育论坛、静态的体育网页、QQ、视频、BBS等构成了网络体育信息传播的基本途径,在网络体育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每一个传播者同时承担着传播者和受众双重角色。体育信息传播的开放性是由体育文化的属性决定的,对于体育精神的关注和人类本身的关注成为全世界人们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在共同价值观的前提下体育借助现代网络媒介得以更大范围的普及传播。比如国际奥委会自从设立网站以来,200个国家和地区的奥委会可以直接在国际奥委会的官方网站上获取信息,同时全世界的体育爱好者也可以在相关的网站上获取需要的体育信息。来自央视网的数据显示:“在里约奥运会开幕后的短短17天时间就博得网媒关注15.6万条,微博的提及量则超过了7300条,视频点击的次数超过了36.2亿次,微信公众号刊发量达5.生万篇。”网络所具有的强大信息传播力量催生了网站的商业化运营模式,受众与信息者之间的界限也开始变得模糊,受众既是网络体育信息和产品的消费者,同时也是信息媒介者关注的核心,受众对于体育信息的选择和关注决定了网站信息的传播策略和商业化运营手段叫。广泛的受众需求为网络运营商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和无限的商机,进一步催生了网站的商业化运营模式。

1.2 具有极强的公共表现形态,在传播和受众群体的构成上呈现较强的年轻化特征

网络体育信息的传播的公共性表现不仅是由体育文化传播本身所具有的“普世价值”决定的,更重要的是因为网络的传播特征以及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正如美国硅谷著名的IT作家丹·吉尔默所言:“我们已经从媒介集团掌控的大众传媒中走出来,进入了人人可以当家做主的共和媒体时代。”网络体育文化传播具有较强的公共表现形态,根据拉斯韦尔的“5W模型”传播过程可以概括为“传播者一讯息一媒介一受众一效果”五个部分。在网络逐步普及的今天,传播者与受众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网络信息的传播者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受众,这一社会现实似乎与拉斯韦尔对于传播过程的概括并不完全一致。尤其是进入了自媒体时代,体育信息的网络传播体现了独立、批判和自由交流的特征。一部分自媒体使用者通过声音、图像、语言和文字等话语形式实现体育信息的传播,特别是在传播的过程中这些自媒体的使用者以新闻发言人和公共代言人的角色出现,不断传达、解释和交流着体育信息,极大地扩布了网络体育信息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此外,网络体育信息传播所具有的形态特征决定了其传播的受众群体呈现较年轻化的特征。在网络社会形成的初期,计算机以及现代传播技术的应用首先在高学历的人群中逐渐普及,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低学历的人群也开始对运用网络与计算机技术得心应手。对于网络体育信息的传播而言,需求的多样化与细分化成为当代网络体育信息传播的基本形态,年轻群体与在校学生则成为体育信息传播的重点人群,同时这部分人群也是自媒体时代的体育信息传播者和受众。

1.3 呈现直观、简洁的表达形式,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

在当代社会,网络体育信息传播更多地呈现一种娱乐化倾向,在体育信息传播的实践中实时报道与娱乐消费并重是信息传播的基本特征,而在这些背后更重要的是渗透着商业利益与价值。在网络体育信息传播过程中精彩的比赛图片、扣人心弦的镜头、夸张的报道手法以及引人的标题都是吸引受众的手段。直观简洁的表达形式迎合了现代社会受众的多元心理诉求,体育表情符号和网络语言更是成为引领文化的一种潮流。来自EmojiTwitter的统计数据显示:"twitter平均每秒就会发送250-350条网络符号。近年来随着体育文化传播影响力的逐年提升,以体育具体事件和人物为素材而开发出来的网络语言和表情符号迅速传播。直观、简洁的表达方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文化传播效果。比如英国的利物浦俱乐部球员为原型的表情符号以及NBA球员为原型的表情符号系列产品在球迷和广大受众中得到了较好的传播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网络体育信息传播逐渐成为了一种新兴文化力量,特别是与具体体育事件相联系的网络符号和语言传播更是彰显了实效性与个性化特征。里约奥运会期间中国游泳运动员傅园慧迅速成为网红,紧接着围绕着“洪荒少女”的表情包开始迅速传播。网络上被傅园慧的各种表情包刷屏,她的粉妊数量不断增加,仅仅两周的时间她的粉妊数量就已经达到了700多万,2016年8月10日傅园慧在映客直播一小时收入30多万,再次印证了“网红”的力量。傅园慧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网络的力量,同时也展示了体育信息传播的网络化特征。受众对于信息传播的个性化需求也影响了信息的差异化供给,在网络平台中体育信息的供给也开始逐渐演变为可定制、自主选择的信息供给模式。

1.4 生信息容易被认知,呈现较强传播效力和传播效果的表现形态

体育本身就具有通用的“语言”性特征,体育运动中蕴含的个人主义需求以及对人类普遍价值的关注促使体育实现了“普世性”的意义。传播构成了体育运动发展的内核,从体育起源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蓬勃发展,体育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一个传播的过程。体育文化鲜明的传播特征是体育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基本前提。早期的体育文化传播是构建在肢体语言的特殊场域之中实现的,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体育文化凭借着现代传播载体和媒介实现了空前的传播效力和传播效果。在现代传媒的营造和包装下,体育文化传播似乎变成了艺术化的身体叙事,在现代媒介的助力之下身体意象逐步成为备受欢迎的“商品”困。体育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化身体符号开始变得雅俗共赏,受到普遍的认知。特别是在体育传播的过程中实现了大众与媒体的共同狂欢,在多元利益的促使下大型体育竞赛成为媒体狂欢的最佳时机,也就是说围绕着大型体育竞赛的具体事件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舆论聚焦点。以奥运会为例:从运动员进入驻地开始,在媒体的追捧之下,以具体事件为引领的群体性狂欢就开始了,狂欢背后所展示的正是现代体育的力量,准确地讲应该是现代体育在现代媒介的推动下所表现出的传播形态。这种传播形态将相对世界而言狭小的运动场所无限扩大,通过网络、电视等现代媒介将全世界不同种族、不同意识形态人们的注意力聚集起来,消除了封闭性和相互之间的隔阂,把遥远的东西拉近,实现分裂东西的融合与交流。这就是体育的力量同时也是网络体育信息传播效力和传播效果的具体表现。

2 网络体育信息传播的舆论极化

2.1 信息窄化现象和带有主观色彩的评论容易促使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极化舆论是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特殊产物,民众获取信息的便捷催生了大规模的极化舆论,极化舆论的典型特征就是表现为情绪性的特征,因此其舆论的主体通常表现出典型的“群体极化特征”。“群体极化”(grouppolarization)是由美国哲学家凯斯·桑斯坦提出来的,他指出“在网络社会人们获取信息具有选择性特征,接受喜欢的信息排斥不喜欢的信息成为人们的本能,因此信息窄化不可避免,信息窄化的结果就会导致社会的凝聚力降低,舆论极化与不满情绪升级,最终可以导致社会分裂”。在网络体育信息传播的实践过程中,在采集、剪接、传播等工作环节中为了实现对受众的吸引传播者往往会添加个人感情因素,在镜头和词条中刻意丑化某个人或者某个团队,将带有主观色彩的信息传递给受众,影响了体育信息传播的真实度,进而造成信息窄化现象。比如2016年随着中国足球成绩的下滑,中国足球再次进入舆论的焦点,针对中国男足的接连失败,网易体育以《谢谢高洪波,你戳破了中国足球的泡沫》的标题发表了评论。文章在抨击中国足球选人用人僵化体制的同时,用直白的语言揭示了中国足球在高度商业化联赛的基础上是一个僵化到骨头里的官僚体制。网络媒介对国足进行的抨击造成了受众对中国足球的支持度进一步降低,同时也制造了国足换帅的舆论导向。而2012-2015的C'BA赛季总决赛辽宁男篮最终不敌北京队,获得亚军,网络体育信息的直接造成了辽宁和北京的部分体育媒介的“对骂”,在总决赛的系列赛事上球迷的关注点除了比赛之外还关注场外的舆论报道。辽媒公众号了“北京男篮充分利用主场优势以1分险胜辽宁”的主题报道,其内容中提到“在主裁判和马布里的超水平发挥下,北京队以1分优势险胜辽宁”,暗指裁判判罚不满。紧接着辽宁媒体以《北京媒体学狗撒尿占地盘》为题讽刺北京媒体的赛前占座行为,舆论导向极大地引发了球迷的不满。总决赛第四场发生了北京与辽宁球迷之间的冲突,《辽沈晚报》在微博上显示的图片是辽宁球迷被打伤,后经证实图片不真实,随后辽宁媒体道了歉。在媒体的煽动下,球迷的舆论和情绪到达了顶点,第六场比赛开始之前在辽宁队的主场外挂出了“北京黑哨狗,孙悦搞破鞋”的条幅,双方球迷的骂战开始从网络转移到现场,引发矛盾进一步升级。上述案例表明了信息窄化现象和带有主观色彩的评论容易促使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网络体育信息自由传播为舆论极化趋势的形成提供了平台,多元社会情绪的扩散进一步引发了舆论波的形成,极化舆论的大规模催生最终导致意见冲突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大众传播的特征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当下的网络传播模式相比以前一对多、点对面的单向传播方式,更加强调了交互性传播和分众化传播,网络碎片化特征越来越明显。本文将以微博为例,来分析网络传播内容、传播主体、传播环境和受众注意力的碎片化特征。

关键词:网络碎片化 微博 网络社群

麦克卢汉在《媒介即讯息》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从长远的角度看,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

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和当年的文字、印刷术、电子媒体一样,也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从21世纪开始,网络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主要的传播工具,其以海量的信息和极其方便的信息获取方式,既对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产生了极大的作用,也在影响着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因为网络的极大普及,一种前所未有的空间――网络社会也已经建立起来。在讨论网络社会的特征时,我们总避不开其碎片化特征,那么什么是碎片化,网络中的碎片化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网络传播的碎片化

所谓“碎片化”,英文为fragmentation,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碎成诸多零块,在20世纪80年代末常常见于“后现代主义”研究文献中。有研究表明,当一个社会的人均收入在1000~3000美元时,这个社会便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而这个过渡期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社会的“碎片化”: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从精神家园到信用体系,从话语方式到消费模式――瓦解了,代之以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①

在网络传播中,“碎片化”其实指的就是凸显传播个体的主体性,信息需求的个性化,话语权进一步下放的去中心化。网络模糊了传者和受者的界限,使得受传一体化,网络媒体自身的特性以及其对受众主体性的凸显开创了碎片化传播时代的到来。笔者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己的思考,认为网络传播中的碎片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传播环境时空的碎片化。传统媒体在进行传播活动时都要有一个空间和时间上的中心。报社、编辑部、演播室、新闻发言人等掌握话语权的人和机构都是传播环境空间的中心,我们使用大众媒体进行传播活动时通常要在确定的时间段里,这是传播环境时间的中心。传统的大众传播活动要在特定的时空中,这就将受众和传者隔离开来,特定的传播环境营造出一种仪式感,将大众传播活动神秘化。网络则以其独特的媒介形式和接触的便捷性,摆脱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尤其在移动网络广泛应用以后,更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中心,整个传播时间和空间都被撕裂成了碎片,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传播活动,没有中心的传播媒介打破了之前传者的权威,也使大众传播活动去魅化。这种在空间上的碎片化极大地解放了传者的主体性,也使得网络传播活动更为自由。

传播内容的碎片化。传统媒体传播的内容大多是以线性叙事为主的完整的信息,我们习惯了接受完整的一段信息,但在网络上并非如此,网络与传统媒体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就是超文本链接。网络催生了信息大爆炸,而爆炸的结果是我们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这些信息大都是旧有知识体系崩裂后重新排列组合的产物,信息碎片遍布网络世界。网络将这些信息碎片用超文本链接连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一则完整的信息往往与其他很多在内容上与之有关系的信息相互链接,我们可以随时从这一文本跳跃到另一文本中去。超文本使得网络传播的内容不再完整,而是趋向碎片化、非线性化,这种非线性的信息结构,极大地方便了受众获取信息的过程,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和工作的效率。网上冲浪正是这种接受碎片化信息的体验。

传播信息的日趋短小也是传播内容碎片化的一个表现。网络上海量的信息可以让我们找到想要的一切信息,但也容易被淹没在这种信息的海洋里。所以短小精悍、信息量大的内容就成了当下信息接受主体的最爱。

注意力的碎片化。和传统媒体相比,网络的优势之一就是传播速度非常快,所以其信息的更新速度也非常快。网络上有海量的信息,网络用户一直处于信息的包围当中,有人甚至因此有了信息焦虑症。快速的更新和海量的信息,导致了在网络上我们的注意力只能是片刻的、即时的、转瞬即逝的。能引起我们注意的信息很快就会被信息的海浪卷走,消失在茫茫的信息大海中,而我们的注意力又会被下一个能刺激我们神经的信息所吸引,所以在网络上,我们的注意力只能是碎片化的。

传播主体的碎片化。传统社会中,掌握话语权的传播主体大多是统治阶级和上层阶级,一般受众很难得到说话的机会,因而传播主体都有一定的权威性,大众媒体往往是他们统治的工具。然而,网络的出现打破了他们的权威。网络以其去中心化著称,而去中心化则带来了话语权的下放。在网络这个信息交流平台上,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于是传统的话语权威被解构,进而崩塌,新的草根势力崛起,受众主体性被最大化。

网络上的信息种类繁多,几乎涵盖了一切信息,受众群体的复杂性颠覆了之前传播主体的权威和唯一性,使传播主体变得碎片化,人人都在传播和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于是权威不复存在,碎片化的传播主体成为网络最为独特的风景。

“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满足的是受众以自我为中心构建的信息传播与接受体系。在这里,彰显的是受众自己的个人特性,任何观念都以是否满足了“我”的需要及喜好为衡量标准。②于是,网络成了一个去中心、无疆界、主客体交织、富有弹性与不确定性的特殊空间,因此其体现出来的种种碎片化特征极大地解放了受者的主体性,模糊了传者和受者之间的界限。

以微博为例浅析网络的碎片化特征

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是博客的一种变体。因其的信息内容和博客比起来很短,只有140个字符,所以称之为微博。下面我们就以微博为例来分析一下网络的碎片化特征在微博上的表现。

传播媒介的移动性使得传播时空进一步碎片化。从Twitter的诞生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微博服务初始只是针对手机用户的,后来才把手机和网站进行了结合。而手机最大的特性就是移动性。这种移动性使得凡是有网络覆盖的地方,都可以微博,这样就使得传播的空间大大拓展。手机移动性的特征使得人们可以抓住几乎所有的空余时间来进行传播活动,这样的传播方式既满足了传者随时随地的表达欲望,也满足了受众可以抓住空闲时间即时方便地接收信息的信息需求,这样就使得传播环境的时空进一步碎片化。

字数的限制使得传播内容进一步碎片化。Twitter刚开始时对的内容字数限制在140个字符以内,是针对手机特性而设置的,因为手机短信一次只能发140个字符。但没想到这种限制在网络上受到热捧,这种碎片化的信息使得传播信息的和接受都方便了许多,也让传播活动接受和的双方轻松了许多。对传播信息内容长度的限制,使得传者在进行传播活动时只能表达事件中最为主要的部分,这就使其更加注重表达的简练,强调信息传播的速度,而非内容的全面性。信息的接收者也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信息的最主要内容。这是网络信息泛滥的必然结果,人人都想在最短的时间里去获得尽量多的信息,碎片化信息的出现理所当然。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因其简短、零散,使得人们获得的信息更加丰富多彩,满足了人们对信息获取的基本需求。

关注机制使得受众结构进一步碎片化。微博与一般的网络传播活动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关注和粉丝的设置。其中,关注就是你所关注的其他微博客,而粉丝则是关注你的其他微博客。以新浪微博为例,在用户的首页上,一般只出现你所关注的人的微博信息,你所的微博信息则会出现在关注你的其他微博客――也就是你的粉丝的首页上。这实际上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来选取要关注的人,而关注你的人也是觉得她(他)和你有一定的共同点,你有让她(他)感兴趣的地方。这样的传播活动是一种典型的分众传播。

这种关注机制其实就是一种信息定制服务。在信息定制服务出现以前,用户在网络上面对大量的信息,还需要自己进行筛选、过滤,来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但信息定制服务,使得受众“选我所需”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受众的分化形成了许许多多受传者群落的‘碎片’,传播致效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必须开始特别重视每一细分的个性化族群的特征,以及每一位单一消费者的个性和心理需求”。③在受众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时,根据个体的需要而自发聚集起来的群体,完成了对受众群体的细分,受众个性化的需求组合成了受众结构的“碎片化”。

转发和围观使得注意力进一步碎片化。因其传播内容的短小精悍,在微博上转发别人的微博就成为一种可能。如果你觉得其他微博客所发的微博内容引起了你的共鸣,你想将其与你的粉丝分享,那么你就可以使用转发功能,将其以你的微博内容的形式,并且还可以加上你对其的评论,形成一条属于你的新的微博。在微博上,从一个分众群体到另一个分众群体的信息传播,主要就靠转发,转发能引起巨大的传播效应,其传播速度异常快速,是一种成几何倍数增长的传播。大多数的微博信息都是转发的产物。这种转发机制促使了围观的产生,人们对一条有争议的微博可以广泛转发,并且加注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论点的争锋和意见的碰撞很容易就聚合起人们的注意力,形成围观效应。

但是,更新迅速的微博信息,也使得人们的围观时间不会长久,下一条新闻的出现往往就会使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开来。以新浪微博为例,2010年3月28日王家岭矿难发生,微博第一时间关注此事,成了当时大家注意力聚焦的事件,但随即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这使得所有的人又把目光都投向玉树,开始抗震救灾,支援灾区。矿难的消息则一下子变得少之又少,对于矿难工人的关注度也迅速下降,后续报道引不起人们的注意,信息的更新使得价值依旧很高的新闻事件失去了关注,淡出了公众的视野。所以在微博上面,传播的迅捷性使我们的注意力进一步的碎片化,对任何事情的持久关注度都大大降低。

结语

网络传播的“碎片化”凸显了传播个体的主体性,强调个体的信息需求,提供信息定制服务,这些都将具有相同或相近爱好兴趣的个体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数量庞大、规模较小的群体,这些分散于世界各地却在某些方面有着共同需求的人群,因网络而组成了一个个的“网络社群”。笔者认为,从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的发展来看,“网络社群”必将是未来网络的主体,与之相对应的分众传播也将成为未来网络传播的主流模式,在“碎片化时代”中,注重一个又一个小的“网络社群”是将来网络传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注释:

①③喻国明:《解读新媒体的几个关键词》,《媒介方法》,2006(5)。

②张怀琛:《关于网络信息传播“碎片化”的思考》,《青年记者》,2010(12)。

大众传播的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人际传播;大众传播;融合;访谈

中图分类号 G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1-0056-02

1 作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结合的电视谈话

节目

电视谈话节目就其本质而言,都是以语言为根本交流手段,以人际传播方式在最广泛的公共领域下进行的大众传播活动。它自出现以来就以其特殊的言谈表现方式改变着传统的传播观念。不少学者开始从宏观的大众传播研究转向重视微观的人际传播的研究。就电视谈话节目而言,因为它是通过大众传媒进行的广泛的人际传播,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活动结合的表现,较好地体现了二者关系的融合性。

成功的谈话节目既能充分体现人际传播特征,又能发挥大众传播功能。人际传播最突出的特征在于传受双方的平视关系以及互动关系。成功的电视谈话节目在其构成三要素方面都充分依托着“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融合”或是“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从主持人――节目的灵魂人物,嘉宾――节目的兴奋点,到现场观众――节目的不同声音,都需要认真对待。而大众传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引导、教育、娱乐、沟通等方面。

2 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融合的传播理念

任何事物成功都是一样的,而不成功却有各自不同的原因。世间上的巧合的确让人咋舌,有时让人以为是人为设计的巧夺天工。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融合传播的三元素:

1)话题――以人为本。

定位准确的话题是电视谈话节目的首要元素。没有好的话题,再有魅力的主持人也无法保持节目的生命力。而只有在话题与谈话者的某些兴趣点契合时,它才是保证节目成功的元素。多数人认为主持人是谈话节目的灵魂,这是基于主持人在调动现场谈话气氛和正确引导观众方面所起的作用而言。事实上,话题才是节目的生命之源。它将对人类心灵的探索推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他人、对社会无可推卸的责任感。这种选题宗旨无不体现了节目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融合的传播理念:通过个体情感元素的交融,将话题引入对社会思潮、民众生活的理性思考,进而体现时代风貌,见证不同人的生活状态。

2)主持人――主体意识的再认识。

奥普拉在接受电视艾美奖的一个“鲍勃・霍普人道主义奖”的新奖项时发表了简短的演讲,在最后说:“人生中最大的痛苦是不能被人了解。这些年来我懂得了,我们都渴望有人倾听。我要感谢所有那些一直让我听到你们的故事,与观众分享你们的故事的人们,因为通过这些故事,观众认识了他们自己,甚至在一时间窥见了改变生活、获取成功的力量。”

崔永元曾说:“一个优秀的谈话主持人应让人觉得‘他’是我们中的一分子,是我们家不可或缺的一员。”他对谈话者的关切正如他所说的:“一个人在真情实意地讲他的人生经历,你听得津津有味――我在脑子里能想象出这么一幅定格的画面,非常美,像一个优秀的、跨时代的、能千古流传的那么一幅作品。那一刻可以震撼人心。”

从中我们能悟到传播的人本理念在谈话类主持人身上的细微变化。可以说,传播的人本观念反映在主持人身上就是一种个性化的“本我”表现。让主持人从媒介代言人的桎梏中解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际传播的参与者。就谈话节目而言,在“受众本位”思想的影响下,主持应重新审度中国文化中蕴涵的“谦虚品质”,在受众面前树立“谦虚的形象。”谦虚意识使受众对于在传播活动中表达谦虚的符号易于产生好感,对于以低姿态介入的观念易于接受。这时,谦虚在受众心理上等同于正确。而对于传播中过度自我表现、过高的自我评价则不自觉地给予不佳的评价,从而产生排斥心理,影响接受效果。

3)受众――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融合理念的

深化。

现代传播越来越把受众放到一个主动的位置,受众由昔日的信息接受者渐变为信息的使用者和需求者。受众作为个体,需要被重视、被关怀。而这些个体心灵的诉求对象自然落到主持人头上,他们希望在现代化传播媒介――电视上找到与主持人平等对话的机会。在这里,他们能暴露自我、从他人眼中寻找自我甚或一定意义上实现自我。这种寄放自我的渴求成为影响主持人符号、形成受众与主持人互动的动因所在。

主持人在提问时是观众(尤其是场外观众)的替身。这些观众的期待就寄放在这些问题上,一旦回答到位,就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这种替身式的提问在《实话实说》节目中处处可见,它在突出主持人个性化特征的同时,又规避了因个性化过于张扬而走向另一个极端。

3 对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再认识

以上我们探讨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融合观念在谈话节目中的三大元素,即话题、主持人和嘉宾及观众身上的体现。谈话节目是通过人际传播形式进行的大众传播活动,因此它的成功自然应该体现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特征。

人际传播的特征在于语言的符号互动。在人际传播中拥有相同或相似的经验范围最为重要。换言之,人际传播需要在一种相同、相通或相似的经验范围内进行,否则就会导致传而不通。我们说,大众传播是一些借助大众媒介的人际传播。简单而言,大众传播也是发生于人们之间的活动,只不过是借助了大众媒介而已。科技的高度发展使得现代大众媒介不断介入人们的传播活动,因而扩大了人际传播的范围。

就谈话节目而言,它体现的大众传播特征在于其发挥了社会沟通功能的作用。电视谈话节目的产生和快速发展,并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和维持高收视率的热门节目,使得电视的社会沟通功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识。谈话节目给人们提供了在“公共领域”进行相互沟通的机会。“公共领域”的概念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Habermas)提出的。他认为“公共领域”是指市民可以自由表达以及沟通意见,以形成民意或共识的社会生活领域,其条件是所有市民应有相等表达机会,参与者以私人身份参加自主性的聚会,而讨论的主题以公共事务为主。在这个公共领域,参与者找到了自由表达思想的机会。

4 结论

电视谈话节目作为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有效结合点,在赋予电视这一电子媒介以人性化特质的作用中功不可没。节目中个体间的对话体现了媒介――人――社会的系统中的流动态势。借用麦氏有名的“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理论,我们可以认为电视谈话是人际口头交流的延伸,而以口语交谈形式为特征的谈话节目正是体现了这一特征。围绕人的话题、人的心灵诉求、人的价值取向等完成平等条件下的“互动”是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融合传播理念的核心。

参考文献

[1]张琦.试论人际传播与大众媒介的融合互动关系及其新时代特征[J].传播与版权,2013(6):111-112.

[2]林N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融合[J].中国传媒科技,2012(20):247-248.

[3]谢越.谣言中的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以“谣盐”事件实证研究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2(1):7-8.

大众传播的特征范文第5篇

在电视媒体的传播中,娱乐节目的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娱乐休闲定位的电视节目形式,娱乐节目的主持特色对形成节目的传播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在当前媒介市场化环境下,电视娱乐节目为提升传播效果、形成节目的竞争优势,在节目的主持上也在不断探索和改进。作为娱乐节目传播的核心,主持人的主持方式和主持特色对形成娱乐节目传播效果的改进和提升产生积极作用,特别是主持人主持模式的探索中,良好的主持模式对激发主持人的潜能和凸显主持人的特色将产生积极意义。在娱乐节目主持人主持模式的探索中,国内媒体的娱乐节目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探索,这其中一些优秀的主持模式探索获得了受众的认可,例如主持群模式的出现就成为娱乐节目主持模式探索中的新典型。湖南卫视《天天向上》节目在确定主持群的主持模式下,依据受众对娱乐节目的心理需求进行节目的主持定位,满足了受众对娱乐节目的收视心理需求,同时也实现了节目主持效果的极大提升,使得节目成为当前国内娱乐节目发展中的佼佼者,获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这和娱乐节目主持群方式对受众心理需求的满足有很大关系。

娱乐节目中受众的心理需求

在当前媒介市场化环境下,娱乐节目的传播面临激烈的竞争,从央视到地方媒体,娱乐节目从节目传播内容到形态上,都在不断地改进和创新,以此满足受众需求,形成节目的竞争优势。同时,娱乐节目的发展需要不断地挖掘受众资源。而在娱乐节目的传播中,主持人的角色不容忽视,为了实现节目对受众需求的满足,主持人的主持方式探索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娱乐节目的主持人来说,主持人的主持效果满足受众需求,就要首先明确受众观看娱乐节目时的心理需求特征。

关注有个性特征的主持人。在娱乐节目的传播中,主持人的角色对形成节目的传播效果产生积极意义。受众在观看娱乐节目时,有个性化主持特色的节目主持人对受众将产生重要影响。受众对娱乐节目的认知,很大一部分来自知名的节目主持人。例如,在港台地区,娱乐节目主持人多由娱乐圈内的一些艺人担当,这很大程度上是源自娱乐圈名人对受众有很大的号召力,同时他们的个性特征也形成了对固定受众群的吸引力。在大陆电视娱乐节目主持上,有个性特征的娱乐节目主持人同样得到受众的青睐,无论是在节目主持的职业素养上还是在主持人本身的知名度上,拥有知名度的主持人对形成娱乐节目的传播效果产生积极意义,这和受众的娱乐节目收视心理需求有很大关系。

通过主持人获取娱乐信息。受众观看娱乐节目,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通过节目的收视获得娱乐休闲,因此在节目的传播中,营造轻松休闲的氛围成为娱乐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主持中所要实现的目标,这样才能满足受众的娱乐信息接收需求。在当前媒介市场竞争环境下,娱乐节目主持方式对形成娱乐节目的传播效果产生重要意义。在节目的主持上,主持人良好的职业素养,以及节目的主持形式等,都对节目的传播效果产生积极意义。因此在娱乐节目的收视上,观众还对节目传播的娱乐信息有较强的需求欲望。在节目中,主持人要通过合理的主持方式来满足受众的这种需求。

为了实现节目满足受众心理需求,增强节目的市场竞争优势,娱乐节目主持人的主持方式一直在不断的探索中,这其中湖南卫视的娱乐节目主持群现象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快乐大本营》和《天天向上》节目的传播效果获得了受众的好评,节目采用的主持群模式探索也广为受众关注,主持群模式通过对主持人的合理定位,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

娱乐节目主持群现象满足受众需求的方式

作为国内电视娱乐节目主持方式上的探索,主持群模式的出现对娱乐节目传播效果的实现产生积极意义,为了实现主持群方式对受众需求的满足,节目在主持定位上形成了以下几种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