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媒体融合的方向

媒体融合的方向

媒体融合的方向

媒体融合的方向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媒体 三网融合 挑战 创新

1 引言

当今社会主流媒体仍是以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组成的“传统四大媒体”,但是新衍生出来的媒体,如:互联网,手机,IPTV等早就凭借其网络覆盖率的优势占得发展先机。尤其是互联网,它是“三网融合”的核心组成部分,更直接推动了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的共同发展,但是,在这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也迫切需要我们去解决。

2 关于“三网融合”的概念与应用

所谓“三网融合”,指的就是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从本质上看,“三网融合”并不是简单的三网合一,更不是网络的相互代替,而是业务之间的融合。“三网融合”应用广泛,遍及智能交通,政府工作,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因此,“三网融合”既克服了通信传输中“点对点”传输的局限性,也弥补了信息传播中“点对面”的不足。所以,“三网融合”更好地满足了广大用户综合化、个性化和全面化的信息需求,同时,还实现了用户利益的最优化,更加保障了信息快速稳定的传播。

3 传统媒体与三网融合在相互影响中共同发展

3.1 传统媒体应对三网融合冲击的发展方向

目前全球范围内,除了少数发达国家地区网路覆盖率基本普及,其他国家地区都仍以“传统四大媒体” 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为主要的信息传播媒介。由此可见,传统媒体的优势就在于覆盖范围广,受众基数大,且受众数量稳定。

谈谈我国的传媒情况,“传统四大媒体”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基本辐射了全国范围,短时间内很难有任何一种新型的媒体可以一举击败它们,想要独占鳌头都很难实现,因为中国人口基数大,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因此,只有价格适中,传播方便,具有大众性的媒体才会受到欢迎。由此可见,“传统四大媒体”在国内信息传播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但是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创新与竞争无处不在,“吃老本”是绝对行不通的。“三网融合”的提出与迅猛发展,正是典型例子。那么,传统媒体该如何应对三网融合的挑战呢?传统媒体中最具典型代表的就是几乎每家必备的有线电视。我国有线电视网络是世界用户数量最多的有线电视网,也是除中国电信网络之外的我国第二大完整网络,是国家重要的信息产业基础设施之一。为了能够更好地应对“三网融合”电视网络需要对基础网络进行升级,并且积极开展数据服务措施。首先,有线电视要积极推进双向网络技术应用,进行光纤传输网络和现代HFC网的改造,与IP技术相互融合,保证有线电视网络具备双向高速的宽带网络接入功能,综合其它媒介多向、灵活的功能优势。再次,在有线电视产业的运营管理模式上,保证上下一体化,建立完善的运营体系,再通过业务融合完善基本类、付费类、点播类等渠道,改变以往封闭的“直线性”状态,实现人性化、互动化、立体性、多样化的综合信息服务。最后,还要尽快的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安全监控体系,及时处理垃圾信息,保证用户在享受有线电视数据服务的利益最优化。有线电视需要丰富业务形态,注重节目内容的创新。有线电视不仅要与其它两大网络资源共享、互联互通,而且要秉承“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理念,丰富有线电视的业务形态和节目内容。最后,有线电视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用户优势,提升竞争意识。因为,用户优势是有线电视行业的一个显著的优势。那么,有线电视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才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1)升级基础网络,开展数据服务;(2)丰富业务形态,注重内容创新;(3)发挥用户优势,提升竞争意识。

总的来说,有线电视比广播、报纸、杂志具备先天优势——“联动的画面”,所以,在应对“三网融合”的冲击下,有线电视是比较容易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的,进而把自己的独特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与有线电视不同的是,广播没有画面信息的传播。但是,广播比电视更具备时效性,可以在某件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进行详细和及时的报道。所以,广播应借助其比有线电视更为便捷,快速的传播优势,融合到互联网中,与“三网”交织成更庞大的网络,以便更好地应对新媒体的冲击。总体来说,当前我国广播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在试点推广三网融合。具体来说,我们已经成立了三网融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顾问组。

然而对于广播来讲,“三网融合”的难度要比有线电视大得多。首先广播没有具体的画面,这就好比“一个独臂的人”,让他去做双臂健全的人才能去做到的事,那必然要费一番苦功,一定要把基础设施搞牢靠。其次,广播虽然称得上“无孔不入”,但是其过于宽松的设施条件,与“三网融合”这种技术所要求的过硬的设备条件相距甚远,不做一些大的调整,恐怕难以与三网融合接轨。还有就是,广播的运行费用和维护设备的支出,也远远的低于“三网融合”的预期支出,资金链上的矛盾恐怕将在二者逐渐深系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突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我国完全可以借鉴美国和英国的成功例子,再结合我国的国情,做到为我所用。如果,这几个难题很快就能攻破,那么广播媒体的竞争力必然将晋升一大阶。

若说报纸和杂志,这两种媒体的劣势要比电视和广播大,因为这二者没有声音和跳跃的画面,多半是靠文字这一古老的传播媒介来传播信息,对于受众来说,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得到的信息量也远不如电视和广播,生动性和影响力也稍逊一筹,当下是“快餐型”的社会,报纸和杂志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新闻事件第一时间性,远远比不上网络的迅捷。

那么,在报纸和杂志该如何有效的克服自身劣势,能够有效且准确的找到发展方向呢?我认为以下几点必须要做到:(1)抛却传统的旧观念,加速新闻信息的采发;(2)结合自身的优劣势,加速创新与整合;(3)发挥价格的绝对优势,积极提升竞争力。

如果做到了这些,报纸与杂志才能够有发展,而且,为了可以更长远的生存与发展,更必须与“三网”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良好的发展!

3.2 三网融合在不断完善中的发展前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信息交流的要求已不仅限于单一的语音信息交流,近些年来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传输的速度加快,语音、数据、图像的综合信息服务给人们自然、生动、真切和有效的方式。三网怎么融合为一,一直以来有两种定义:一是物理层的融合,即将三张网合而为一;二是业务层的融合,即在同一个网络上可以同时开展语音、数据和视频等多种不同的业务,其实就是“数字融合”,国际上称之为“Digital Conver-gence”。

目前在国际上,“三网融合”正在逐步整合成为全世界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尤其是在发达国家,普及率极高。

美国是世界上媒介最发达的国家,毫无疑问也是三网融合发展最早的国家。早在1993年,美国就率先提出了“全国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计划用10到15年内的时间铺设高速度,大容量的的光缆网络,建成集广播,电视,电话,传真,电子邮件,计算机通讯网络等各种信息的媒介于一体的,对声音,影像,文字,数据等进行综合处理和传输的多媒体双向信息系统。目前,三网融合在美国已经基本得到普及,在给美国民众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降低了通讯费用,融合后统一申请三网的费用要比从前单独申请的费用便宜20美元至30美元。现在全美宽带用户最多的有线电视运营商Comcast的宽带用户已经超过老牌电信运营商AT&T的宽带用户数。可见三网融合在美国已经深入民心。

英国也是实施三网融合较早的国家,并且发展迅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首先,英国电信作为英国最大的网络运营商,现在不仅同时提供互联网、电话等通信服务,也开办了自己的网络电视频道;其次,在2003年英国政府推出了新的《通信法》,并且依此将原来的电信监管局OFTEL、独立电视委员会ITC、广播标准委员会、无线监管局和无线通信局5家监管机构融合成立了统一的监管机构——OFCOM(通信管理局),将全面负责电信、电视和无线电业务的监管,必然会彻底打破信息领域中存在的各种壁垒,使技术和业务进一步融合。更振奋人心的是,著名的英国广播公司(BBC)也进军网络,推出在线电视服务,凭借内容优势吸引了大批网络用户。

日本在电器终端和移动电信网络的发展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位置,这使得在三网融合的过程中,日本具有先天的优势。2001年,日本IT战略总部召开第九次会议,着重专题讨论电信和广电的融合,并提出关于卫星电视和闭路电视采取硬件软分离的制度,使电信广电事业可以互相自由渗透和兼营,并取得良好的试验效果。而在2003年5月,日本的IT战略总部特别提出官民并举的措施,要求各媒体部门共同努力,要把日本建成网络无所不在的社会,无论何时何地都可自由利用网络的国家。例如:实行医疗在线化、普及电子商务、普及电子政务等。而且的网络无所不在体现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目前为止,日本的经济发达程度狠高,智能家电普及率极广,而且政府和居民同时致力于推行三网融合方便生活,并激活经济发展的多条路径。因此,日本现在几乎成为三网融合普及率最广的国家。

而中国三网融合发展虽然提出较早,但发展异常曲折,许多传统媒体和三网融合的矛盾到现在才逐一凸显,并且矛盾非常的尖锐化。例如:城镇乡村网络已基本普及,但是山区、边远地区等电信网和互联网还未覆盖,因此只能地区性针对试验。将一些经济发展速度快的地区,优先推行三网融合,这些地区因为经济发展快速。所以信息需求量大,推行三网融合就会比较容易,适合试用最先进的技术。而有一些地区稍微落后一些,信息需求量相对较小,暂时还不适宜推行三网融合,那么这样的地区就可以放慢节奏,先试用一些价格低廉并且性价比高的设施来过渡。其实,这在美国这样的超级发达国家也是一样的,在还没有光纤电缆的地区,美国的某些相关公司也是靠老式的铜电缆实现“三网融合”的,虽然质量要差得多,但是收费也相对较低,等到经济基础达到“三网融合”的最低标准时,也就可以进行全国性的普及“三网融合”。事实上,我国的“三网融合”现在仍在试点阶段,技术尚未成熟。但是虽然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已经逐渐普及了三网融合网络,可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体制和设施基础,所以三网融合的发展历程和应用也不尽相同,我国也不必盲目的着急追赶,这样才有利于“三网融合”在我国的长久与健康的发展。

但不可否认的是三网融合作为新兴的产业,其革命性的变革将带来前所未有的便捷性、共享性等益处,具体的体现在:(1)将单一化的网络功能转化为综合化。(2)极大地降低了单独行业的运行成本。(3)三网融合的开展增加了新的增值业务。(4)促使运营商的服务费用降低。(5)使人们有更少的时间获取更多的信息。

我国的“三网融合”有个极为光明的前景,只要各级广电局,通信运营商与网络部门,多进行交流与研讨,势必会事半功倍。

4 结语

“三网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其在我国的发展虽然落后于某些发达国家,但是国内传统媒体只要放下“老大哥”的姿态,用正确的态度去接纳和扶持“三网融合”, 那么,必然会是互利共赢的局面。否则,将会是“物竟择,适者生存!”虽然竞争不言而喻,但是没有竞争又何谈发展!媒体的发展和三网融合的前景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必须重视这一关系的利害性,那么,实现“三网融合”的普及也不再遥远。

媒体融合的方向范文第2篇

新兴媒体的成长,源于技术,也源于需求。新兴媒体不仅改变着新闻采集、制作、的方式,也丰富着媒体的功能、媒体的文化,创新着媒体的商业模式,还在引导着受众的阅读需求,改变着媒体与受众的传统关系模式。正是因为这样,新兴媒体得以快速发展,并以超乎想象的力度从传统媒体阵营中抢受众、抢客户、抢未来。

传统媒体正在走转型之路。对于许多传统媒体机构来说,这种转型的选择,并不是来自于自身创新的认知与成长的觉悟,而是来自于新媒体带来的巨大的生存与发展压力。其转型的路径选择,现在常讲的就是媒体融合。

媒体融合是媒体发展的一种思路、方法;而融合媒体,则是一种集合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优势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在研究媒体融合的推进时,有一个问题值得从战略和策略层面都加以关注,那就是在媒体融合的趋势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文化融合。目的不只在于构建起融合媒体发展的文化支撑,更在于要用融合文化来履行媒体承担的传承与创新文化的责任。

融合媒体,需要文化支撑

我们把媒体形态区分为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和融合媒体,其实只是一种过渡性区分。从媒介形态演进、发展的角度来看,未来的媒体形态将是一种融合媒体的形态;而未来融合媒体形态的形成,将会表现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的双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目前意义上的新兴媒体,相对于融合媒体来说都是一种过渡性媒体。在未来融合媒体形态中,既会具有传统媒体的痕迹,也会具有新兴媒体的痕迹。

顺着这样的思路来看,在由过渡性媒体向融合媒体发展的过程中,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都面临着调整与创新。一方面,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因为传播技术、受众需求、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变化,转型发展成为必然选择。传统媒体的转型,并不是一味“向新”,而是更多“向融”。“向新”,是说传统媒体在转型发展中,需要在新闻制作与方式、受众关系的构建、商业模式的创新、媒体功能的丰富与延伸等方面向新兴媒体学习,这是转型发展需要做好的功课;“向融”,是说传统媒体通过学习新兴媒体,将自身传统中优秀的媒体基困和元素与之融合,达到融合媒体的目标。某种意义上说,传统媒体的“向新”是手段,“向融”才是目的。

另一方面,对于新兴媒体来说,其成长目标与传统媒体是一致的,那就是走向融合媒体。梳理新兴媒体近几年的快速成长之路,“跑马圈地”与“野蛮生长”是两个贴切的词汇。正因为这样,在快速成长的背景下,我们看到,新兴媒体在诸多方面的超前性、领先性并没有、也不能够掩盖其诸多方面的先天不足以及与传统媒体的差距。媒体形态的不完整、商业模式的不稳定以及采编不规范等问题的存在,使新兴媒体的“先发展、再完善,先成长、再治理”成为必然。其中,也包括了向传统媒体学习。

聚焦于融合媒体这一共同的目标,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双向互动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人才、技术、观念、模式等方面的相互交流与借鉴之外,更需要在上述框架下的融合媒体文化的建构。这种文化,既包括对传统媒体优秀文化的传承,也包括对新兴媒体创新文化的吸取。建构的着力点表现为两个维度,一个是对内,需要创造一种融人技术元素的“良性技术文化”,让技术成为融合媒体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另一个是对外,践行媒体传承与创新文化的责任,积极参与和引导大众文化的建构。

创造“良性技术文化”的氛围

在传统媒体的组织架构中,技术部门往往是非核心部门,或者被作为支撑性或者辅部门来对待。在新闻生产这一媒体关键领域,技术部门或人员并不会得到特别重视,技术部门也往往不会参与新闻的策划与制作。

在新兴媒体的组织架构中,则呈现出与传统媒体完全不同的局面。技术部门成为媒体整体运营中的重要机构,技术团队不仅会参与新闻产品开发、制作,甚至会占据主导的位置,其职责与作用超过了传统的采编人员

从融合媒体的需求来看,上述两种状况都存在“失衡”。前者,没有充分发挥好技术对于媒体新闻采集、等的作用;后者,则放大了这种作用。从融合媒体文化建构的角度,二者都需要调适,从而创造一种“良性技术文化”的氛围。

在融合媒体形态下,技术对于媒体的作用较以往更加重要。技术不只是新闻采集、制作、的工具,技术本身就会成为新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不同技术的开发、选择与应用,会影响到融合新闻的呈现方式,也会影响到新闻价值的实现。在融合新闻的生产与中,技术与内容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与之相适应,在融合新闻的制作团队中,技术团队就是不可或缺的。融合新闻的创意、策划、采集、制作、,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技术人员的参与,也需要有相应的技术来支撑。这里涉及在整体的新闻链条上,如何平衡采编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关系。

在融合媒体内部创造一种“良性技术文化”,核心目的正是为了平衡采编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关系。传统媒体走向融俞媒体,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新闻模式与某些技术进行嫁接就可实现,而是需要真正树立起一种技术思维,按技术与新闻的有效逻辑行事,将技术价值融入到新闻价值之中;新兴媒体走向融合媒体,则需要在已有技术优势的情况下,更加注重非技术因素对于新闻采编与呈观的作用,赋予技术更加丰寓的内涵,让技术变得生动而具有感染力。

其实,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看,技术不仅是一种工具,技术本身也可构成为一种文化。人类的很多文化行为,都已经托付于技术、依赖于技术。在融合媒体生态下,技术原则将会成为新闻的基本原则之一。保持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增强新闻的影响力、感染力,提升传播效果、受众黏性等,都与技术的选择与使用相关。因此,一个“良性技术文化”氖同的创造就显得极为重要,这样有助于在实现技术的工具性价值的同时,实现技术的文化性价值。以“议程设置”提升阅读价值

媒体文化,不等同于媒体的报道方式或编排风格;媒体文化,在更深的层而上,体现为媒体的新闻态度,以及对于社会于民众的价值引导。

互联网的快速大众化普及,正在改变着信息传播和知识传递的方式,也孕育着文化的新的生成和成长机制。通过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当下的文化已表现出一种“断代式成长”的趋势。这种趋势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文化内容的“碎片化”。信息碎片化导致了思想碎片化,也导致了通过互联网世界呈现出来的文化走向了碎片化。所谓新文化的暴发、成长,已让人们看不到原有的文化底蕴,也看不到文化应当具有的体系化和理性化,文化传承与成长所依存的诸多元素正变得无足轻重、可有可无,文化创新也正变得极为奢侈。

“断代式成长”的另一个表现,是“互联网一代”对于文化的缺失。“互联网一代”在这里并不是一个年龄的概念,而是一个时间周期的概念,包括年轻人,也包括中年人甚至老年人。文化的缺失,重要一点来自于现代媒体环境下人们阅读的改变。一是阅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多种阅读方式来阅读信息和知识,而且阅读时间随意性很强,阅读兴趣从深阅读到浅阅读,阅读已不再是信息获取、知识积累和文化创造的一种方式,而是成为一种休闲、一种调节、一种情调。二是阅读心态。阅读的知识性减弱,甚至功利性也在减弱,与之相反,阅读的娱乐性、游戏性增强。三是阅读效果。阅读不具有连续性、积累性,而是随意、随机,因为话题的选择更加多元化,往往会一边阅读一边忘记。

对于媒体而言,对社会和民众的价值引导,体现为多个方面。就阅读而言,媒体可以做的是通过有效的议程设置,提升受众阅读的价值。现在国家强调全民阅读,并不是大家都不再阅读,而是阅读的方式、阅读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全民阅读,呼唤的是以往那种对于知识积累和文化传承具有价值意义的阅读。

在融合媒体形态下,这样的阅读价值议程设置更容易实现。用互联网思维,尊重受众的阅读时间、阅读习性,通过议程设置给受众提供一种阅读价值导读,帮助受众建构阅读的价值,并将之引导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两个关键性元素上,一个是思想性,一个是创造性。

三种方式引导大众文化的建构

媒体文化,具有媒体的行业特征;媒体文化,又是社会文化或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与大众文化具有相通性;媒体文化,还会因为其“舆论工具”的角色,对大众文化的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媒体生态环境下,一家媒体的成长周期较以往更短,受众对于一家媒体的选择,很多时候是非理性的,而且模仿性、跟随性、从众性很强,因此,选择受众比受众选择更加重要。融合媒体,因为技术的支撑,具有了选择受众的定向性、准确性保障,同时也就具有了对于大众文化建构的引导便利性。

现代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也丰富了媒体与受众交流、互动的方式。融合媒体形态下,媒体受众关系将会因为交流渠道的通畅而变得更加紧密;借助于平台上的“互动圈子”,媒体还可以与受众形成独特的文化圈层。这也使得媒体在大众文化建构的引导上具有了更强的影响力。

一是引导性建构。融合媒体依托自己多元化的媒体平台,建立起一种大众文化的公共框架,并有效到达受众群体;

媒体融合的方向范文第3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 新媒体 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早在20世纪的80年代,对于技术革命对传统媒介所产生的影响的思考就开始了。而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网络不仅仅作为一种媒介形式更作为一个平台,它对传统媒介的影响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21世纪初,相关的研究急剧增加,特别是美国时代华纳与AOL合并后,“媒介融合”这个新词对于大多数相关从业者和研究者来说已不再陌生。总的来说,人们对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关系的判断经历了从质疑到替代到竞争再到合作、互动和融合的变化。时至今日,那种认为在新媒体的>中击下传统媒体难以找到出路的论调已是鲜有耳闻。今天,人们更多地认识到了不同媒介形式各自的特点,更多思考的是媒介融合背景下的适应与转型问题。相关的研究范围涉及到了媒介融合环境下的受众研究、管理手段、传播模式、广告模式、社会影响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

在传媒产业,人才从来都是最为核心的竞争力,能否在新的竞争环境下获得优势与人才资源的质量是直接相关的。在新的媒介环境下讨论相关人才的培养问题始于本世纪初。但在当时更多的是考虑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如何适应转变的问题。2002年珍埃伦·斯蒂文斯称自己为“背囊新闻记者”,一时间使得如何培养“全能记者”成为当时媒介融合讨论中的热点话题。10多年后的今天,对于媒介融合环境下的人才培养问题更多的还是在讨论新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对于其他的,如广播电视电影学等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有所探讨。但是在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方面至今仍是一片空白。

二、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我国新媒体产业发展迅猛,年均增长率达到30%-40%。同时,新媒体相关的研究起步早、发展快。然而,有了产业的发展和相关研究的支撑不代表就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新媒体专业人才。自1996年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率先在全国招收网络新闻传播的本科大学生起,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都相继设立了新媒体相关专业。另外,许多高校也设立了与新媒体相关的研究中心,如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室、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等。然而,新媒体专业人才的供应远远满足不了新媒体产业的发展、新媒体技术的研发和新媒体市场的要求。

面对这样的现状有学者提出了一些较有价值的观点。如:新媒体的人才培养要注重创新;要有多学科理念、内容整合理念、平等传播理念、本土化理念等新的教育理念;把网络素养作为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等。2011年6月25日中国首届新媒体教育高峰论坛在重庆师范大学举行,会上许多学者和业界精英也提出了关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许多见解。

许多高校在这方面也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实践。如重庆师范大学通过专业融合、方向拓展、课程重构以及行业接轨来进行改革。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启动了开放性教育,它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以多种媒体及技术支持为手段,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来培养人才、开发人才。目前,高校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方面也探索出两种模式:一是校企合作,即传媒机构和高校联手,高校出人、传媒机构提供实践基地;二是中外合作,即本土高校和国外高校的优势力量进行整合,培养人才。

这些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相关理论仍然缺乏对实践的指导性,而相关实践缺乏成熟的模式,仍然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而最重要的问题是这些理论和实践都没有充分考虑到目前的媒介环境即媒介融合的实际,从而导致有的探索偏离了实际情况,使得收效不甚明显。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及解决方式

“新”是与“旧”相对而言的。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媒介形态也不断出现,“新媒体”的定义也在被不断改写。新的媒介形态的外显性和直观性使得我们容易将新媒体整体的产业与一些具体的表现形式等同起来。同样,媒介融合在媒介终端的融合也最为直观,这就使得我们常常将两者等同而忽视了媒介融合背后的内容和渠道的融合以及整体上的产业融合。

(一)消解低端复合型人才的“负荷”,培养高端复合型人才

当下许多人认为培养新媒体专业人才应该注重复合性,即培养复合型的新媒体专业人才。但这种“复合”往往只是跨媒体技能的叠加。由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共存与渗透使得新媒体本身具有融媒体的性质,致使有人认为一个新媒体专业人才要想胜任相关工作必需掌握相关所有媒体的从业技能,如广播电视的从业技能、印刷媒体以及网络媒体的从业技能等。在相关的实践方面往往将课程设置的范围扩大,比如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中设置新闻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等专业的核心课程,而在新闻学等学科中也同样设置其他专业的核心课程。这样一来使得专业课程体系变得十分庞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无所适从,学习的内容多、压力大,却很难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究其原因,就是当前高校因为对于媒介融合的认识不足。媒介融合的表象背后其实是整个产业的融合。产业融合的领域包括传媒业内部的融合,即广播电视业和出版业的融合;传媒业与电信业的融合,即通信业、广播电视业和出版业的融合;三网融合,即通信业、广播电视业和计算机业的融合;终端的融合,即通信业、计算机业和电子消费品业的融合。其中传媒业内部的融合以及传媒业和电信业的融合代表了媒介融合时代内容生产的融合。而三网融合代表了传播渠道的融合。内容的融合和渠道的融合构成了媒介融合最重要的部分,而并非是人们通常理解的那样,把终端的融合等同于媒介融合。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戈登也曾将媒介融合划分为五个类型:所有权融合、策略性融合、结构性融合、信息采集的融合和信息表达的融合。有人认为这五个类型几乎涵盖了媒介融合的所有方面,并且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前三个融合直接导致了后两个融合的产生,前三个是从组织行为的角度出发,而后两个是从从业者的角度出发。而目前来看,新媒体专业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时只考虑了后两个融合。对产业融合的领域以及媒介融合的层次把握不足直接导致了目前培养的复合型人才是机械的、低端的复合人才。他们的技能仅仅停留在技术的层面,在实际工作中只能完成一些十分具体的工作,而对于企业发展的规划,媒介运用的统筹等往往束手无策,因此他们仍然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而高素质的媒介融合管理人才才是目前市场最急需的。同时,这样的认识也使得媒介融合的研究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对其背后的内容和网络的融合认识不够,直接导致了媒介融合在实际推进中后劲不足。

现实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企业抱怨现在高校培养出来的新媒体专业人才不能很快适应相关工作,一般从高校直接招聘的毕业生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另外,学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往往局限在一个比较狭小的范围内,而走上工作岗位时他们需要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媒体环境和整个运作的流程,需要具有长远的眼光和统筹的能力。尤其是在媒介的经营与管理方面,企业更是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据统计,在未来三年中,新媒体方面的人才缺口将达60万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符合市场和社会需要,能够引导并促进新媒体产业发展,并使其发挥出良好的社会效益的新媒体专业人才便显得十分重要且迫切。

(二)打破僵化的教育模式,建设横向融合的培养模式

新媒体专业教育模式之所以僵化,是因为现行的教育模式已经远远落后于媒介融合所引起的产业状况的变化。传统的产业模式是纵向分立的。拿印刷业来说,它所生产的内容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内容传播的网络是有形的分销渠道,接受内容的终端一般是纸质的印刷品。而广播电视业生产的内容一般以图像或音频的形式表现出来,传输网络为有线或卫星网络,接受终端为收音机、电视机等。同样电信业又有一套独立的内容、网络和终端。与此相适应,目前国内的教育模式也是按行业进行纵向分立的专业设置,如新闻学(偏向于报纸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编辑学等。这种专业的设置直接导致了课程的设置也按照不同产业进行设置。各个专业除了安排一些共同的核心课程外,其他的课程中新闻学专业注重的是报纸新闻的生产,而广播电视新闻学注重的是广播电视新闻的生产,编辑学注重的是书籍、报刊杂志的编辑。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办新媒体专业,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视野却局限在网络上,没有看到网络媒体与其他传统媒体的协同关系,没有考虑到新媒体的融媒体性质。这种壁垒森严的教育模式培养出的人才能难适应媒介融合下市场环境的需求。

现实的情况是,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推进,原先纵向分立的产业壁垒开始被打破。在内容生产方面,原来的各种不同的表达形式被统一为数字语言,而传播网络随着三网融合的发展最终都被统一到了互联网的框架中。呈现内容的终端变得无处不在,同一个终端可以呈现不同的内容,同样的内容也可以出现在不同的终端上。这样一来,纵向分立的产业结构开始向横向整合过渡,逐渐形成内容、网络和终端三个分离的产业。为了适应新的趋势,新媒体人才的培养也应该从内容、网络和终端三个方面去进行。融媒时代信息内容的生产应该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信息的传播渠道及传播的手段也应该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而在终端的研发和革新方面了解即可。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引发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如产业规制政策的探索,对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影响等;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作为较高层次的研究生的教育课题。

(三)改革脱离用人市场盲目培养人才的模式,加强校企政三方深度合作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探索新媒体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依靠学校、企业和政府三方面的协作。这实际上也是由媒介融合的广泛性所决定的。

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高校还存在“双师型”师资匮乏,相关的设备不足,理论教育方面缺乏媒介融合方面的教材,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少等问题。这些也都是急需解决的。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靠学校自身的努力。在学生课程设置上提高介绍媒介融合内容的比例,但是又不能仅仅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仅添加一门媒介融合的课程,而是将所有的课程都放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进行考察。同时,高校可以对媒介融合展开系统的研究,编纂相关的教材,使得相关领域的教育模式逐渐走向成熟。另外,高校可以自己设立一些研究媒介融合下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教改项目,鼓励相关人员进行积极地探索研究。这些都是对内的一些措施,而另外一些问题的解决则需要高校采取一些对外的措施。高校应该积极主动地与企业进行合作,以获得在改革上的资金支持,使得优秀的师资能够引得进、留得下。同时也可以派一些优秀的教师去企业实践,或者挑选业界精英来校培训后任职等。这样也使得学生获得更多实践的机会,提高动手能力,学校能够随时把握媒介融合的行业动态,使得新媒体人才的培养能够紧扣市场的脉搏。

媒体融合的方向范文第4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统报业;困境;机遇;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2-0062-02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变革以及受众的需求,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发展,使得传统媒体尤其是报业受到较大冲击,其发行量、广告收入等发展都开始落后于各种新媒体。新媒体的出现以及其惊人的发展变革速度,使得媒介融合的趋势已经逐步形成并且不可逆转,因而媒介融合也成将为传统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传统报业在媒介融合趋势下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同时也会遇到较好的发展机遇。

一、媒介融合的现状

1.媒介融合的概念。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最早提出“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在他的著作《自由的科技》(The Technologies of Freedom)中提到“传播形态融合”,正是指媒介之间相互融合的寓意。喻国明教授在《传媒经济学》中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像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 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强调各种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此后,学界进一步认为“媒介融合就是指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背景下,以信息消费终端的需求为指向,由内容融合、网络融合和终端融合所构成的媒介形态的演化过程。‘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候’获取‘任何想要的东西’。这是所有媒介在数字化时展的内在驱动力和终极目标,由此带来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统传媒产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交融,形成了融合化的‘大媒介’产业形态”。需要指出的是,媒介融合并不是指将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机械化的组合在一起,而是各种媒体相互穿插交融衍生出新兴媒体的媒体现象。

2.媒介融合的现状。经过时代的发展与变迁,目前存在的媒介形式主要有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手机等。而中国传媒业已形成由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共同构成的多角度、多方位的传播架构。互联网的出现更是加快了媒介融合的步伐,因此媒介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但就目前国内形势来看,多种媒介融合的规模尚未形成,媒介之间的融合处于起步阶段,融合模式较为单一,基本上都是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单向融合,如电视与网络的融合、广播与网络的融合等等。2010年,我国“三网融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从而带来了媒介从内容到终端的全方位融合。“三网融合”包括[1]:内容融合,即各类纷繁复杂的内容都可以在一个平台上运营[2]。渠道融合,即对原有的广电网络进行更新换代,通过网络渠道、卫星渠道、有线渠道等渠道传播内容[3]。终端融合,这包括电视、手机、电脑、PAD以及其他通讯设备终端的融合,另一方面包括终端设备的融合和终端服务的融合。

3.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计算机网络、电信网络和广播网络“三网合一”的形成,能够给受众带来一种全新的消费习惯,进而加快新产品的推广,加速P2P技术、无线通讯技术等的进一步发展。这样的媒介融合的技术,与传统的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介相互交叉、渗透,定会促进新媒体的出现。然而由于政策壁垒、技术壁垒、管理壁垒等影响,我国媒介融合的发展并未像欧美等国家迅速,但是随着全球信息化以及全媒体的时代的到来,媒介如何的趋势势必不可逆转。媒介融合不仅能够带来较高的经济利润与较低的运营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提供高质高量的信息。同时有学者指出,媒介融合的最高形态称为整合媒介,整合媒介包括组织融合、资本融合、传播手段融合三个主要阶段。整合媒介将会成为未来媒介发展中的一个趋势。

二、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报业的困境

网络技术与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给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媒介环境,互联网、手机、PAD等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报业惯有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传统报纸面对新媒体的发展以及媒介融合的趋势,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体现:

1.时效性不足。在媒介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报纸携带较为便捷,因而成为了人们最热衷的获取信息的渠道。然而在媒介融合的今天,报纸的传播速度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信息获取时效性的要求,而携带同样方便的手机、PAD等新媒体则以其及时的信息满足了受众对于时效性的高要求,得到了大家的青睐。传统报纸在传播内容时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排版、印刷等制作,而新媒体几乎可以使受众在第一时间获得第一手信息,其信息的速度远远快于传统报纸。尤其是对一些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传统报纸的报道显得更为滞后。这样便使一些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放弃了传统报纸,改而使用新兴媒体来获取更新更快的消息。传统报纸的受众老龄化以及受众流失现象日益突出。

2.互动性不足。传统报纸的最大特点就是单向传播,虽然也有些报纸开办了读者来信互动的版块,但是当新媒体出现后,这样的互动就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网络平台的出现、手机短信的简便等形式,都为受众提供了互动的场所。一些网站的论坛以及当下流行的微博,更使得受众可以对某一事件第一时间进行评论、抒发表达自己的观点情绪,同时受众也可以成为一名草根记者,对某一事件进行报道。相比报纸的读者来信互动来说,这样的互动模式受众更容易接受,也更为方便。由此可见,传统报纸在与受众的互动环节上处于劣势。同时,由于传统报纸是单向传播的模式,在传播过程中受众无法选择自己想要的信息,无论好坏、感兴趣与否都只能是一味的接收信息,而媒介融合趋势下的信息传播改变了单向传播的局面,受众面对信息时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

3.信息量以及趣味性不足。与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每天的海量信息相比,传统报纸则由于版面以及出版时间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在传播信息数量方面望尘莫及。同时,传统报纸的版块设置大都以时政、民生、经济、娱乐、体育等为主,传播内容的局限同时也使其趣味性略显不足,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传播的海量信息则会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各行各业,并且会以各种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如视频、图片等,这样以来其趣味性与可读性均强于传统报纸。

三、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报纸的机遇

不可否认媒介融合所建构的新兴传媒环境带给受众许多传统报纸所不具备的优势,但是我国目前的媒介环境正处于媒介融合的起步阶段,媒介融合的准则框架等都较为混乱,因此,新媒体所建构的传媒环境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同样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小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正是传统报纸在未来的转型发展中可以把握的机遇所在。

1.新媒体对信息的真实性把关不足。新媒体给公民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然而部分人为了获取点击率以及出名等目的,大量虚假不实的信息,使得新媒体海量信息库内充斥着诸多不真实的信息,造成严重的信息污染,影响受众的思辨能力。而传统报纸的信息都会经过采、写、编、评等环节,最后呈现在受众面前的信息都是经过许多媒体人审核、把关的信息,是有着正确舆论导向的信息,因此在公信力方面,传统报纸相比新媒体更为可信可取。

2.新媒体对新闻报道的深度不足。新媒体满足了受众对于信息时效性的要求,这必然导致其提供给受众的信息比较肤浅,新闻报道的深度明显不足。传统报纸有着长久发展形成的报道模式以及文化底蕴,同时也必然会拥有一支优秀的采编队伍,对某一新闻会进行跟踪报道,挖掘新闻表象背后的真相。因此在报道深度方面,传统报纸更胜一筹。

四、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报纸的应对

1.与新媒体合作。纵观传媒发展的历史,任何一种新媒体的出现都不可能完全取代某一种传统媒体,传统报纸亦是如此。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变迁,传统报纸仍然会拥有自己特定的受众群体,因此所谓的“报纸消亡论”未必会实现。但是,传统媒体面对全新的传播环境,如若不改变自己的发展模式,其发展的空间势必会逐步缩小。面对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传统报纸也应顺应发展的步伐,寻求与新媒体的融合,使自身能更好的得到发展。传统报纸可以与网络媒体合作开办自己的门户网站、论坛、博客、微博等,打造自身在网络环境中的影响力、树立品牌、提高价值。这样既可以提高传播信息的时效性,也能打破传统报纸单向传播的模式,更好地与自己的读者进行互动。另外报纸也可以选择与手机运营商合作开展手机报业务。当下也有一些报纸与电视媒体合作,开办一些诸如读报类的节目,使得受众对于报纸的兴趣增强,增加受众的阅读欲望。

2.培养高素质的全能记者。传统报纸相比新媒体而言,拥有一批高素质的采写记者,然而面对媒介融合的时代,记者只会采写已经不足以满足这一行业的发展。媒介融合环境下的记者应该是类似于西方冠名的“超级记者”,这些记者掌握较全面的多媒体技能,他能够同时承担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报道任务,为多种不同媒体提供新闻作品。

3.办有特色的报纸,受众定位明确。在全新的媒体环境下,传统的报纸应该改变思维模式,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办有特色的报纸来吸引更多的受众,从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一席之地。因为版面的限制,传统报纸在的内容上应该有所取舍,力求突出特色,做到内容与众不同而精彩。同时,受众是独立的个体,对媒介的选择自然不同,传统报纸应该明确自己所要争取的受众群体,细分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受众群体,从而使得报纸结构更为合理,而是迎合所有受众的胃口。

4.保持自身良好的传统。传统报纸在与新媒体融合的同时,应该保持自身长久发展沉淀下的良好传统,如报道的真实、客观、公正、深入等。而不能因为要更好地顺应融合趋势偏离正常的轨道,也不能为了迎合受众的口味而不良信息,使自身变得与一些新媒介一样庸俗。新媒体的兴起,使得媒介环境竞争日益激烈,传统报业面临一种前所未有的尴尬处境。媒介融合,给传统的报业带来了一种新的发展思维。与新媒介融合,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成为当前传统报纸的首要任务。如何在日趋复杂的环境中立足,如何在融合的道路中走出自己的特色,如何在稍显庸俗的传媒领域中继续保持自己良好的传统,传统报纸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徐沁.媒介融合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2]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媒体融合的方向范文第5篇

【关键词】融媒体 电视媒体 传播新思路 分析

随着互联网及其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与革新,消费者在接受媒体信息资源的方式上开始日益呈现出碎片化趋势,这种变化加速了媒体之间的融合趋势。融媒体时代已经来临,媒体之间的组合形式开始向着立体化、深入化的方向发展,成为社会群众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电视媒体的发展开始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人们生活中越来越与互联网等新型媒体无法分离,而电视媒体要想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就必须进行传播新思路的研究。

一、融媒体时代下的电视传播媒介特点

媒体融合这一概念是1978年葛洛庞帝所提出的,人们自此开始从一种融合的角度关心传播形态的发展。现阶段融媒体自互联网的普及态势下更加深入人心,开始受到各个传播媒介的重视。融媒体指的是媒体从一种单一的传播方式转换为一种将媒体介质之间隔断打破的方式,任何的媒体都可以利用融媒体的传播与表现形式,含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媒体融合,进行新闻资源信息的多维度、直观性、多时空传播,实现了网络、电视、报纸与广播等新媒介与传统媒体的有效融合。在融媒体的时代背景下,所有传播媒介开始趋向于一种自由化与平等化的态势,所有的传播媒介与用户都是融媒体的重要一环,微媒体与自媒体等传播介质形式开始不断出现,使得新闻信息的传播更加具有平等性与高度参与性。融媒体背景下的电视传播这一媒介也有了一定的更新,呈现出一种电视媒体融合的态势。

数字电视是融媒体背景下电视媒体发展的重要部分,指的是电视信号的处理、接收与发射等过程中利用数字信号的传播系统或设备,能够实现受众的高段清晰画面形成,通过电视与网络的有效连接,能够实现观众的主动性点播模式,有效突破电视节目播出时间的限制。交互式的网络电视,通过移动宽带的利用,以家庭的电视或者电脑作为其播放的一种终端设备,集多媒体、网络与通信等多种技术为一体,通过互联网宽带的形式向用户提供多种交互的数字媒体相关服务。移动电视通过数字相关技术,利用数字信号与地面接收技术实现电视节目的播放,其显著的特点就是接收方式上的移动状态,在时速不超过120公里的交通工具中,依然能够保证信号的清晰与稳定,能够让受众在旅途中获取电视节目,利用网络与手机电视的一种电视播放形式,通过网络的连接,实现随时观看电视节目,为用户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在融媒体这一背景下,电视的传播不再仅仅局限于被动的、单向的信息输出,而应在此背景的驱动下寻求新的发展与突破。

二、融媒体时代下电视媒体传播的新思路探索

多元化电视传播媒介,实现电视和新型媒体的融合性传播。在融媒体这一背景下,多种媒介传播形式开始不断融合,推动了电视内容的横向性发展。电视的传播除了“内容为王”这一优势之外,还需要注重对媒介方式的拓展,实现渠道和内容的双向发展。电视媒体需要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移动技术与数字技术,不断关注并趋同多元化的媒体,不断实现媒介的有效拓展。电视传播还可以在互联网用户中着手,拓展其手机端以及PC端的业务。比如开设电视频道的网络端口,通过引进其他台的优秀节目,实现手机受众的关注,创建并完善手机的TV客户端,做到节目内容的电视宣传和推送传播。

注重电视内容传播的交互性,不断增强用户的参与度。传统的电视媒介是一种单向性的内容传播,用户只能够被动地接受电视内容。在融媒体这一时代背景下,用户自身的主动形式更加明显,实现了个人对电视节目的自主性选择,同时也能够实现与节目的实时互动。因此,电视节目的媒体人,应当充分将用户偏好与关注进行收集并研究,时刻关注用户的互动与反馈信息,不断完善收视的评价标准和体系,通过建立评价体系实现电视内容的供给完善。如在2016年浙江卫视播出的《奔跑吧兄弟4》第9期节目中,节目组将“撕名牌”这一环节的主动权交予微博的网友,这种互动形式是一个成功的尝试,实现了生产者与受众之间的积极良性互动,是实现电视内容增值的重要手段。

建立一种以版权为基础的电视内容多屏播放路径。融媒体时代下媒介传播方式的多元化特征,促使了电视内容的版权相互融合。电视媒体在此背景下的发展需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立足自身本质面向网络的纵向性延伸;传统电视及各类网络媒体的一种横向性联合。电视媒体是内容和版权的生产者,而除了电视端的播出与推送之外,网络媒体的多屏化播出也是其重要输出形式,成了对电视端播出内容的推送,还包括网络媒体内容的多屏播放。

近年来,百度、阿里巴巴以及腾讯、新浪等网络大媒体平台,开始注重电视版权内容的引进,以其优质的电视资源吸引互联网的用户,以提高其网络观众的占有率。在这种理念和形式的影响下,版权基础电视内容正在网络客户端上全速发展。比如浙江卫视与各个视频网络平台的合作,将其综艺节目授权到网站中进行播出,网站平台通过购买版权的形式实现内容的播放,有力地提升其影响力,是实现电视和网络平台双赢的重要举措。随着版权市场的不断拓展,版权内容开始在媒体中呈现出其核心地位,传统电视在融媒体这一背景下,更是需要建立一种以版权内容为中心的传播路径。

结束语

网络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电视新闻的传播媒介开始受到巨大冲击,形成一种新型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激烈竞争态势,电视新闻媒体要想在媒体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增强其核心竞争力,积极实施创新战略,实现传播效果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