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思想政治课的意见和建议

对思想政治课的意见和建议

对思想政治课的意见和建议

对思想政治课的意见和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问题导向教学法;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必须切实改进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只有通过良好的教学方法才能被学生更好地掌握,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总体效果,仍然是当前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面临的共同课题。现有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本身滞后于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未能较好体现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和学生思想实际针对性要求等问题,构成影响大学生学习兴趣、减弱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问题导向”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的意义

回顾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大多重视知识的获得,教师通常采用讲述法进行教学,而学生则通过记忆背诵而得到知识,这种方式虽受到诸多质疑与反对,然而却是目前最为通用的教学方式。以学科基础模式为课程与教学设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容易造成学生记忆大量的知识,却缺乏批判思考的能力。大学生们常有一些疑问和困惑在心头盘旋,课本里却并没有现成的答案,思政课教学是照本宣科不予正面回应,还是积极应对主动解答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成败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融入思政课课堂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一次实践。在这种模式中,教师们不是从已有书本出发,而是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力求让思政课入脑入心。问题导向的思维逻辑与传统思政课教材的体系逻辑存在很大的不同,主要不是讲“是什么”,而是讲“为什么”。理论只有扎根于实际,回应大学生的关切,才会有生命力和说服力。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实践中,教师将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他们主动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随堂反馈、问卷调研、网上互动以及社会实践等多种渠道,收集提炼出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并探究这些问题背后的逻辑,进而确立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丰富和发展教学内容。而这些问题将分别纳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学生问题、“六个为什么”与原有的教学体系相互融为一体。

二、“问题导向”教学法的内涵

(一)“问题导向”教学法

问题导向教学(isssues-centered approach)的课程以具争议性的公共议题作为课堂教学和讨论的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提供正确答案,但强调学生能思考问题、深度学习、反省批判,其教学模式是指以争论性问题为课程核心,教师综合相关的学科知识,运用多样的教学法,将问题的正反不同观点呈现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问题导向模式与学科基础模式的教学观比较

问题导向模式与学科基础模式对知识的观点基本上是不同的,学科基础模式视知识为事实与概念的累积,知识是静态的、客观的、具普遍性的,学校的主要目的在帮助学生记忆专家所认定学生应学习的知识。问题导向教学模式视知识为动态的、有价值意涵的,学校的目的在教导学生了解知识建构的过程,知识背后的假设与目的。

本文将比较问题导向模式与学科基础模式的教学观,包括理论基础、教学目标、学习者的特质、课程组织、教学活动、评价方式与教师角色的对照。

三、以问题为基础的课程设计――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

本文以研究者本身任教的学校――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2015级运动训练1班为研究对象,课程内容设计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版)课本为主,按学校规定的教学进度,进行体制内问题导向教学实验,经书写教学日志反省来调整与修正。研究过程重视课堂活动的分组、上课规则的拟订等等。希望通过较为严谨的教学设计、开放的教室气氛、师生互动与小组讨论等,展现问题导向教学的真实面貌,一方面促进教学实践质量的提升,同时也成为本文研究重要资料的来源。

(一)讨论议题的选择

问题导向教学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选择议题?一个良好议题的讨论将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确认并分析问题及其价值,更能使学生养成持续学习的习惯。如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好的议题进行讨论,大致而言,每次议题的选择,我所把握原则如下:

1.能配合原有课程:

凭空产生的议题容易与课程脱节,实施问题导向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学生能运用课堂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产生关连。在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重点选择了四次的议题教学内容,都是原课程的延伸探究。

第一次议题选择“读大学到底值得不值得?”乃配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讨论学生来到大学对人生发展的价值和意义。第二次议题选择“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配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注重道德传承 加强道德实践”,讨论当前社会的道德和正义问题。第三次选择“校园文明重在师生个人修养还是是重在校园规范?”作为讨论的议题,此议题是配合课本第五章第四课“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大学里的文明话题也是能引发大学生们热烈的讨论,学生共同搜罗校园生活中的不文明写照,寻找治理途径。第四次的议题讨论,配合第五章第三节“家庭美德 ”,讨论“婚前同居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问题,和学生一同讨论婚姻家庭和性的诸多问题,试图找到一条适当的人生之路。

以上四次的议题讨论环绕课程主题不但不会与生活脱节,更可以激发学生结合、体悟课本所学,在讨论结束之际,老师更可以将主题拉回课本,扣紧整个课程的内涵,使学习效果相辅相成。此外,穿插在平时课堂中的讨论主题还有以下――

中国游客出境游的表现反映的是文明素质还是民族性格?

没有爱情的大学依旧精彩/不再精彩?

社会秩序的维持主要靠道德还是法律。

方舟子打假,能否提升社会诚信意识?

大学生诚信和能力哪个更重要?

大学宅文化让生活更积极还是更颓废?

这些议题主题虽不会作为整堂课的内容进行专题讨论,但穿插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作为与理论接轨的社会现实案例,让学生进行一定反思和讨论,以便更加深入理解课程的理论知识。

2.能引发学生兴趣

议题若不能吸引学生,引发学生探讨乐趣,学生们在讨论时将显得意兴阑珊,也会使讨论效果、讨论气氛打折扣!而四次的议题,不论是“读大学的意义”、“国人道德现况”、“校园公德现象”或“大学生婚前同居”都由师生共同决定,与学生生活更是密切相关,如此不但能吸引学生更热衷参与讨论也不至于脱离课程内涵。

3.能引起学生争辩

议题本身具多元或相抗衡之观点、才能挑战学生原有立场、使学生经历冲突情境,引发学生的反思对话(Reflectivedialogue)、理性辩证。“读大学到底值得不值得?”本是近年来社会热衷争辩的话题,从那种角度来衡量读大学的价值众说纷纭;“老人倒地扶与不扶”更是道德争议的焦点话题;“婚前同居”话题挑战相对禁忌的议题,支持与否定均有各自论说。因此,这些话题本身就是大学生热衷思考和争辩的热点话题。

4.能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在议题讨论之前,我认为教师要事先去挖掘此议题是否有足够的信息可使用?从学生立场考虑议题的难易度、是否与课程或学生的生活背景相关?议题的讨论是否能引发学生运用知识、持续探究?在四次的议题讨论之前,为提升学生运用信息能力搜寻相关知识,我并没有替学生们事先搜集所有相关内容,只提供相关网站及学习单,提纲挈领引导学生如何搜集资料、探讨方向,更鼓励大学生们上图书关搜集资料,希望大学生们能透过资料的搜集、阅读与整理,建构自己的立场与想法,使学生有意义的了解与分析议题、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多样知识,持续去探究、评估、反思问题,再将结果带到班上与其他同学交换意见、进行争辩。

5.能在生活中化为行动

议题的探讨若不能化为行动,将只是纸上谈兵,非常可惜;若学生能透过理性辩证、并落实在生活中付诸行动,并省思行动本身的利弊得失,将使议题的讨论更有意义!而所谓的化为行动不一定单指向学校对社会提出建言,更包括对自身行动的反思,对他人立场的包容与体谅,对自我行动的三思而后行,在价值纷呈的现代社会,透过问题导向教学的实施,提升大学生行动前、中、后的自我省思能力,确实有其必要。

(二)开放的教室气氛

Hann(1996)指出:成功的问题导向教学包括三方面:多元观点呈现的内容、交互式的教学与开放教室气氛。学生若能感受到支持鼓励的教室气氛,在表达意见及思考他人意见时会觉得舒服、自然乐于参与,反之,学生会觉得自己的意见会被嘲笑、歧视而不愿置身其中(Passe&Evans,1996)。根据研究发现:问题导向教学强调开放的教室气氛,开放、支持的教室环境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兴趣、自信与信任。问题导向强调的是开放且具支持性的教室环境,老师必须鼓励学生发表己见,并尊重学生的想法,同时学生也必须有容忍异己的雅量,老师与学生之间是合作、支持的关系,而不是层级性威权的关系。总而言之,多元开放的教室气氛,能使学生自由的陈述自己的想法、有机会聆听他人的观点,创造一个无压迫感的舞台,使争论性议题的讨论顺利进行。

因此,教师应时时自我检查在问题导向教学时所扮演的角色,随时提醒自己营造开放的教室气氛,让学生感受支持的教室气氛,乐于参与分享其多元的议题观点。

(三)实施流程的确立

为使课程的实施不影响原本就紧凑的课程,此次行动研究希望在第一次实施时,大胆的打破原课程的流程步骤,使议题讨论一开始就直接进入小组讨论阶段,第二堂课进行小组发表共识,兹说明如下:

“引导教学”:以原课程内容做为学生探讨议题的初步资料,再补充教学流程,并告知学生评分项目、评分标准,带领学生阅读“学习单、作业单”,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深入思考、构思自己对议题的立场,观点。

引导教学阶段步骤如下:

1.教师与学生选择一个重要且具有意义的公民议题。

2.教师将学生分为六组,每组 6-8 人,指定其中 3-4 人准备赞成的观点,3-4 人准备反对 的观点。

3.老师提供学生参考书目、相关的阅读资料,以帮助学生组织自己的立场与观点。

4.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并且准备具说服力的观点,教师可以举例说明强有力的观点。

四、学生对问题导向教学的评价

为了解学生对问题导向教学的评价,本研究于课程结束后,请学生填写《问题导向教学模式意见调查表》,调查结果如下。

关于“问题导向”教学法的整体看法:学生觉得问题导向教学模式有助于学习兴趣与能力的提升。有 86.1%的学生认为问题导向教学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有91.7%的学生认为问题导向教学有助于了解争议问题的本质,有 97.2%的学生认为问题导向教学有助于理解别人不同的意见,有 91.7%的学生认为问题导向教学有助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有94.4%的学生认为问题导向教学有助于增进搜集资料的能力。

此外对于问题导向的上课方式,学生多数表示喜欢,比例达86.1%,喜欢的原因以可以训练思考和组织的能力排名第一,其次是上课方式生动活泼、可以培养关心社会问题的习惯、可以获得深入学习的机会、对所探讨的议题有兴趣、提供同学互动与合作的机会、提升搜集资料的能力、有较多了解不同意见的机会等。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针对与现实联系紧密的一些问题,都可以采取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的形式进行。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他们才会发自内心地支持,才会自觉地用这些正确的理论观点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因此施行“问题导向”教学法,将社会上所发生的议题经过适当的处理做为教材的补充,既能弥补学校教育内容的陈旧,使学习经验不致脱节,又能实践教育目标,使学生不仅培养了搜集信息、语言表达、团队合作和思辨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在议题的探讨学习和争辩中,学生们也能逐步提升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践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如何将“问题导向”教学法更好地应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教法与课程实施上的更新突破,将是我们今后继续研究探讨的主题。

参考文献:

[1] 李晓潇,刘海燕.PBL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8).

[2]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发[2004]16).

[3] 苏梅芳.从合格评估标准谈新建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0(5).

[4] 苗贵山.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着力提升大学生的“软实力”[J].河南教育(中旬),2011(4).

[5] 姚建伟.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增强教学实效性[J].丽水学院学报,2007(4).

对思想政治课的意见和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校师范生 理想信念 现状调查

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①。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同志在和团中央干部的座谈会上指出:“拥有坚定理想理念是有为青年最宝贵的品格。广大青年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念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在人生的关键时期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立志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终生奋斗。”②

“90”后大学生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成果中,物质条件优越,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功利心强、不会与人相处、集体观念差、大局意识弱等问题。师范生作为未来之师,承担培养未来人才、振兴未来教育的重责,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应树立起科学而崇高的理想信念,这对中国教育之未来,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以地方综合性大学师范生为对象,将党员与非党员学生进行比对,了解理想信念的现状。

一、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师范生对理想的内容和作用的理解。

高校师范生党员与非党员对理想的内容、信念作用的理解状况如表1所示。

从师范生的整体来看,其对生活理想的关注度最高,其次是职业理想和道德理想,对社会政治理想的关注度最低。从党员和非党员来看,两者总体的趋势基本一致,党员对社会政治理想的关注度略高于非党员。对于“信念是理想的支持,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高校师范生的理解比较到位,党员的认同度略高于非党员。

(二)高校师范生理想信念的现状及特点。

在九项调研数据中,将积极选项的比例定为正向分值,得出当前高校师范生理想信念的正向分值表(见图1)。从图1可见,师范生理想信念的总体情况尚比较理想,师范生党员和非党员的理想信念的正向分值基本趋势保持一致,但师范生党员的正向分值曲线整体上略高于非党员。

从各分值来看,师范生的信仰、入党动机和参政、议政能力的正向分值较低,其中尤以入党动机的正向分值最低,这说明当前师范生入党动机的纯度不高。而在当前大学生是否具备参政、议政能力的调查中,师范生非党员的正向分值要高于党员,这说明党员在加入党组织之后,对自己参政、议政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这与当前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积极程度、先进性出现到挂的现象相吻合。

图1 理想信念状况的正向分值表

(三)学校教育对师范生理想信念的影响。

对理想信念的教育影响效果的调查,59.26%党员和60.53%的非党员认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是“非常重要”和“有必要的”,说明大部分师范生对传统思政课的价值持肯定态度。40.74%和39.47%的师范生党员与非党员认为大学传统思想政治课没有什么作用或可有可无,这说明传统思政课的教育影响力正在受到冲击。

学校教育对于树立信仰的作用,35.56%的党员和34.51%的非党员认为“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51.85%的党员和49.56%的非党员认为作用并不明显,12.59%和15.93%的党员和非党员认为学校教育对于树立信仰没有产生正面影响,甚至“使人厌烦,起到消极作用”。

二、结论与启示

(一)加强对高校师范生理想的高层次教育,特别要加强对师范生党员的参政、议政能力的培养。

社会政治理想是最高层次的理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和执著追求。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是有意义的。③孙中山先生曾经提出希望青年人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己任,而不要以个人的荣华富贵为人生的理想,所以要进一步提高高校师范生的理想崇高性。

当前高校师范生党员的参政、议政的意识和能力不强,与自己的学习、生活无关的事不关心、不重视、不参与。对于国家大事,觉得与自己遥不可及,或是被一些舆论和媒体牵着走,缺乏基本判断力。随着党内民主的进一步发展,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必将由党员率先投出神圣的一票。师范生党员在未来的教育事业上承担着开拓者的角色,参政、议政能力将直接影响他们对社会主义大政方针的把握。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对师范生党员的参政、议政能力的培养。

(二)加强高校师范生的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当前学生党员队伍中存在党员先进性不凸显的问题,甚至出现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正式党员积极性、先进性到挂的现象。要加强对入党对象的信仰教育,把入党动机作为衡量的重要指标,严把党员发展的关口,保障党员发展的质量。同时,在党员队伍中引入“退出”机制,将队伍中落后、不上进的党员、不合格的党员清退出队伍,改变一直以来只要不犯原则性错误就终生是党员的现状,进一步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三)在传统思政课的基础上,改革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内容与初、高中存在较多的重复性,这使得某些高校思想政治课少新意。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囊括了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哲学常识和时事知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以下几种,《马克思主义原理》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知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主要介绍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情况,以及一些政治常识;《形势与政策》主要介绍时事热点及政策热点;《法律基础与道德修养》主要介绍法律常识和道德常识,这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就涉及了;《近现代史纲要》很大部分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重复。

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应尽量删去和初、高中重复的内容,增添新的内容,构建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层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改变“炒冷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要改变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变传统的课堂讲授为学生自主发现的模式,让学生走向社会,通过调研、观察等了解社会现状,发现问题,进行自我的观念碰撞,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接“地气”,避免思想政治教育高谈阔论,虚无缥缈。

注释:

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修订版.

对思想政治课的意见和建议范文第3篇

认真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对于加强支部建设,提高党的战斗力、健全党的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党章》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关规定,结合本支部具体情况,制定如下“三会一课”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关于加强党的建设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建工作制度,紧紧围绕粮食系统的发展大局,切实改进党员学习、工作和组织生活的方式方法,提高组织生活的质量,创建学习型党组织。

二、活动目标

扎实开展“三会一课”,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全体党员立足本职工作,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充分体现出支部就是一个堡垒,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三、活动内容

以学习为主,重点学习《党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从严治党“八项要求”、“三严三实”要求、省委“八个务必从严”的决策部署、市委“三个带头”、“四个管好”要求。与此同时还要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学习时势政治以及区委对党建工作的相关要求等。

四、具体安排

(一)支部党员大会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因工作需要可随时召开。大会的主要内容如下:

1.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学习上级党组织的有关文件、决议、批示;

2.研究和讨论支部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决议或是决定;

3.讨论决定发展新党员、预备党员转正、表彰优秀党员,决定对犯错的党员的处分;

4.对单位的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重要工作安排等问题进行讨论,提出意见或建议;

5. 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

6.讨论需要由支部大会决定的其他重要事项。

(二)支部委员会每月至少召开一次,遇特殊情况及有必要时,支部书记可随时召集。会议内容如下:

1. 讨论研究贯彻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和决议;

2. 分析党员的思想状况,研究支部工作计划、工作报告和党员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以及支部建设;

3. 讨论支部工作重要事项和工作措施;

4. 讨论通过年度支部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5.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6. 组织发展新党员的培养教育、优秀党员奖励和其他需要支部委员会讨论的重要事项。

(三)党小组会一般每月召开1至3次(包括半年1次的党小组民主生活会),如支部有特殊任务,次数可以增加,也可推迟召开。会议内容如下:

1. 组织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党的基本知识;

2. 讨论如何贯彻执行支部的决议,团结带领群众完成各项任务;

3. 党员进行思想汇报和工作汇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4. 讨论有关党内事物。如评选优秀党员,讨论犯错误党员的处分;

5. 分析群众思想状态,研究如何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

(四)党课每月至少安排1次。主要内容如下:

党课要以党章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基本教材,结合各个时期党的中心工作,对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党性修养、党风党纪及理想宗旨教育。

党课的主要内容是: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科学发展观理论;党的理想、宗旨、纪律、优良传统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教育等。

党支部要对党课教育活动做出计划安排,要系统地学习党的理论及党的基本知识,学习上级党组织有关方针、政策,提高党员素质。党支部要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培训工作,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状态,定期(每季度)研究、讨论党员发展工作,确定重点培养发展对象,并认真填写每个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表。

五、有关要求

1.“三会一课”要坚持政治性、思想性、原则性,同时要积极探索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方式方法,注重特色,注重活动实效。

2.各支部“三会一课”的开展,要密切联系党员的思想实际和特点。切实针对支部党员的特点,创新组织生活形式,不断增强党性观念、组织观念和纪律观念。

对思想政治课的意见和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08-0041-04

一、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党建工作的丰富实践

高校党建工作是指高校党组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通过加强政治、思想、组织、制度、作风建设,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升高校党组织领导高校事业发展的能力和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水平,完成党赋予的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党建工作经历了一个调整改革、探索反思到逐步加强完善、全面发展的丰富实践过程,这一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1.调整、改革、探索阶段(1978年-1989年)

“”时期,高校里也“踢开党委闹革命”,党对高校的正确领导遭到严重破坏,学校各级党组织和思想政治工作机构被冲跨,高校党建工作遭受了不可估量的损失。1978年4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颁布,1980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印发,“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思想慢慢确立,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高校各项工作得以全面恢复、调整、改革,党建工作也得到恢复、调整和加强。“经过1980年到1983年的调整,高等学校领导班子的状况已大大改观,从中央到地方,齐心协力抓高校党的建设的工作格局已初步形成。”[2]上世纪80年代初的几年间,中共中央、、中组部、教育部、团中央等下发了一系列文件指导高校各项工作,尤其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1987年)两个文件出台,高校的领导体制改革深入开展,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逐步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内容、根本任务、目标等逐步明确了,高校党建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80年代中后期,高校出现思想政治工作软弱,以致党建工作出现曲折。

这一时期在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理论指导下,高校党建工作伴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进行,呈现出调整、改革、探索的特点,社会主义大学办学的政治方向得以保证。取得的主要成绩包括两方面:

第一,高校党的领导体制确立和领导体制改革逐步推开。1978年10月《高教十六条》规定:“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种体制对于高校拨乱反正,克服当时学校内部管理的混乱局面,使高校事业重新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1980年12月《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和《关于高等学校领导干部管理工作的通知》两个文件出台,对调整与加强高校的领导班子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与要求,高校党的领导体制得以确立。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其中作出的“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的规定,使得高校领导体制改革也从试点逐步推开,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全国各地高校陆续把实行校长负责制作为高校领导体制的改革方向,然而在一些高校的贯彻实施中出现了“轻党委领导,重校长负责”的局面,给高校的党建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

第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重视并逐步加强。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明确提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1980年12月党中央工作会议也强调“要加强各级学校的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3]。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中共中央、、教育部、等关于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一系列文件颁布,1980年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1984年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1987年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和《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等。随着各地高校贯彻落实这些文件精神,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生动活泼的局面,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建立了一支坚强的、有战斗力的政治工作队伍,校、系两级都要有一名副书记主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机构建立、健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基本形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逐步明确了。

2.深入反思、全面改革发展阶段(1990年-2002年)

对思想政治课的意见和建议范文第5篇

今天,我们在这里专题召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学校党政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各下属学院党总支书记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代表,这充分说明了学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度重视。学校非常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近三年来,在学习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的过程中,我们牢牢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紧紧抓住大学生成长成才主要目标,坚持“三贴近”原则,注重“三结合”方法,创新理念,创新机制,创新载体,努力构建“一体化育人”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学科建设思路进一步明确,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建设成效显著,教学方式方法逐步改进,科研水平和能力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满意率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省教育工委〔20*〕4号文件精神和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研究探讨新时期新阶段如何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全面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保证。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新阶段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

1.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中共中央、国务院20*年16号文件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列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其别强调了要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6文件精神,20*年初,、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年,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中央和省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体系、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等都提出了新思路、新要求。新课程方案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新方案充分体现了新世纪新阶段党对大学生理论武装工作的综合性、整体性要求。新课程方案的提出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奠定了基础,也为我们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我校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的需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战略部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本科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学校“十五”规划的提前完成,我校教学型综合性大学的框架基本形成,全日制在校学生数已发展到约12500人,上课校区由1个扩大到3个,本科专业增加到41个。学生数、专业数的快速发展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教师队伍数量和水平都有提高但与学生人数的增长相比仍不能满足的条件下,在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特征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在课程和教材发生重大调整的状况下,在学校走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继续保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优势,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就需要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3.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激励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的灵魂,人才质量的好坏、理想信念的坚定与否都直接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息息相关。因此,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首先要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就必须以实施新课程方案和本科教学改革为契机,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着力解决学科建设比较薄弱、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单一,课程建设不协调,教学发展水平不均衡,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水平不相称,理论教育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不够等问题,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切实加强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把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求真务实,统筹资源,协调发展,重点建设,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水平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严格按照中央要求实施新课程设置方案。要进一步提高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新课程设置方案的认识,明确责任,狠抓落实。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5号)和《中共*省委宣传部中共*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意见》(浙教工委〔20*〕4号)文件的要求,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和学分。本科各专业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门必修课,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专科各专业开设“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门必修课。逐步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对各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和检查,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学时安排等符合中央和省教育工委的要求。

要根据新时期新阶段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中央的规定和学校的实际,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针对性。积极探索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学保障机制。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把“形势与政策”课列入教学计划,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本科生以2学分、专科生以1学分计入学生学籍档案。宣传部、教务处等主管部门和各教学单位要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指导、组织和管理,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努力形成专兼职结合的、校内校外结合的教学队伍,分年级有计划地逐步推进。教学主管部门要合理计算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学工作量,学校也将提供必要的经费,不断形成合力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良好氛围。

2.凝练方向,提升水平,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马克思主义,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学校批准建设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为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

宣传部、科技处、法商学院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指导,规划和引导学科建设与发展。要不断总结学科发展经验,进一步整合资源,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进一步突出自身在省内外的比较优势,紧密结合学校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探索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的规律,努力建设一个定位科学、特色鲜明、结构合理、有所作为的在省内有地位在国内有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学校将充分考虑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和特殊性,重点建设,优先发展,切实使马克思主义学科建在前列、建在实处、建出成效。

3.协调发展,重点推进,着力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建设工程。课程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和主要环节。要以省级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为重点,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层次和水平,努力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建设成为省级品牌精品课程和部级精品课程,逐步将其它3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校级精品课程或校重点课程建设。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网络课程的辐射和影响作用,大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建设,要积极探索网络课程教育教学和发展的规律,努力形成资源共享、层次多样、主题鲜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网络体系。要以4门必修课程为主,以相关选修课程为辅,逐步完善课程设置,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全方位、多形式地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4.以生为本,创新理念,切实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勇于实践,不断探索,彻底改变“满堂灌”的说教式教学方式,积极采用能够增强师生互动的启发式、参与式、案例式、研究式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使教学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感染力。

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不断优化教学手段。要进一步提高课件制作水平,建立资源共享的教学资料数据库,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要加强集体备课,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了解。要加强对教育教学的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项目要作为校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定期评选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和优秀教案、优秀课件。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导师制建设,充分发挥教学能力强、学生满意率高的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着力增强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整体上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水平。

要加强社会实践及基地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我们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树立大实践观,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包括实践经费在内的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既要贯彻落实中央的精神,又要密切结合学校的实际,大胆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和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形式,不断提高大学生明是非、知荣辱的能力和水平。要建立基地拓展机制,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职能部门要积极主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广阔的社会实践空间和有效的社会实践基地,各学院要有一批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并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学实习基地、科研推广基地、就业创业基地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基地建设内涵,建立师生社会实践联动和考核机制,将师生参与情况作为评奖评优和业绩考核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要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采取多种方式,逐步推进考教分离,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日常表现和应用能力的考核,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

5.统筹建设,合理定位,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做教书育人的表率,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要按照专兼职结合的原则,建立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教师队伍。要按照学生人数以及教学任务,不断优化和充实队伍结构。要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实行准入制度,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专任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和辅导员有条件的可承担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要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吸引和鼓励相关专业课的教师承担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促进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间的交流。要聘请理论研究单位和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开设专题讲座。

要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训体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采取脱产进修、攻读学位、名师指导、社会考察、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措施,着力培养品牌教授、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教学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要积极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要在职务聘任、职称评聘、科研立项、国内外学习进修和物质待遇等方面要充分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的特点,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保证,真正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机制

1.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体师生员工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校共同关心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强大合力。各党总支(直属支部),各部门、下属学院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大意义,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始终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强学习,认真贯彻落实,并切实负起责任,严格执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

2.要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估体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体系。要严格按照《*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建立和完善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评估体系。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重在激励的原则,认真执行《*省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指导性意见》,分层次和分类别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业绩进行科学全面的考核,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健康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