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纺织业特点及现状

纺织业特点及现状

纺织业特点及现状

纺织业特点及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家纺;家纺现状;家纺设计

Abstract: there are China's home textile products,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each brand trend between homogeneity, home textile brand of brand characteristic between, home textile products how to go to the world, break area is a lot of home textile enterprise limitations are faced with the problem. How to improve the design level of home textile products, to promote the brand culture and the connotation of ascension that enhance brand value added of home textile enterpris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roblems facing. This article mainly aims at home textile design are faced with the problem and the solution to a brief analysis of this article.

Keywords: home textile; Home textile the present situation; Home textile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家纺即家用纺织品,广义的家用纺织品是指家庭中使用的所有纺织类用品,包括日常纺织类用品和装饰纺织类用品:床上用品、巾类用品、窗帘、各种布艺、毯类,以及各种帕类、袋类、缝纫线、静电植绒面料等。

狭义的家纺,通常被很多人理解为床上用品。

2 家纺行业现状分析

国内家纺行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但是家纺企业在品牌文化和设计风格方面还要待提高,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如:市场秩序混论;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企业管理水平落后;产品附加值低;开发设计能力弱,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中国家纺设计人才供应出现严重不足;同时,设计师行业知识浅薄,专业素养低,自主创意不足,行业基本上都是“拿来主义”,对本民族文化发掘不够。同时家纺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淡泊,品牌权益缺乏保护,产品盗版现象严重,在无视他人创造的同时对自身成果也不加保护。

3家纺设计现状分析

“中国设计的最大挑战并不是设计师缺少创造力和志向,而是需要加强原创力和消费群体的研究,以产生持久的设计能量。”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设计师们一定能尽早地登上世界设计界的璀璨舞台,打响“中国创造”的强势品牌。

3.1家纺人才培养方面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由于一段时期以来的纺织品行业的不景气造成一些院校(艺术类与工科类)染织专业学生的招生困难与就业问题,因而使得一些院校对染织专业系科进行了重组,一般情况是染织专业从属于热门的“服装设计专业”形成染织服装专业,由于新兴家纺行业在中国的迅速崛起,服装、装饰、产业三分天下的局面将在不久的将来很快地确立。目前高校染织专业的地位实际上已经不适应当前家纺行业的迅速发展而导致的对设计人才的迫切需求,高校染织设计专业应加强对家纺设计的研究,对染织设计专业重新定位,成立专门的家纺染织设计与研究专业,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目前中国家纺行业空前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当前高校染织设计专业的教育模式仍较陈旧,在纺织品设计的三个层面中重视图案设计,忽略纺织品织物设计(纺织品织物设计在我国工科院校中是独立的专业)与产品造型设计教育,因而培养出的学生虽具有较强的图案设计能力,但由于对纺织品纤维、染色、织物设计、纺织品产品造型设计等缺乏足够的知识。他们对纺织品整体把握的能力较差,无法全面地借助纺织品纤维、织物特征表达织物之美。也无法根据纺织品最终产品造型特点完美表达纺织品的图案之美。因此大学染织专业应根据目前及未来家纺业发展需要,打通文理科,使艺术院校与工科院校的染织专业互通有无,即艺术院校染织专业应当充实织物设计教学,完善产品造型设计教学,“高等教育综合化,是当今世界性的重要趋势。我国艺术院校的染织艺术设计教育一般为四年,学生入学时均已有一定美术基础。…要使这样的学生毕业后既有相当的美术功底,又有实际的产品设计能力…,关键是要实现学科设置的综合化,学科本身发展的综合化以及课程的综合化,合理地安排相关课程内容和改革教授方法。 3.2设计文化比较落后

家纺产品缺乏文化内涵。家用纺织品作为室内软装饰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不同的家居软装饰环境体现出主人不同的性格、情趣、修养、文化品位等,因此家用纺织品不能仅限于生活用品的意义,它更是一种家居艺术,表达的是主人的生活主张和文化诉求。但目前市场上大多数产品显然对消费者研究不足,没有明显的文化特征,风格同质化、文化主张模糊化甚至无文化主张。产品设计需经过接受任务确定目标市场调查设计方案设计评价工艺制作效果分析等严格的程序性过程。才能确定新产品的生产,同时设计中还需考虑产品功能效用、艺术审美、制作材料、时代特征等因素。因而设计完全不是象一般人所想:图案、色彩、造型…那么简单,设计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且极具创造性的活动。

4 提高家纺设计水平的措施

家纺品牌设计水平的提高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纺织业特点及现状范文第2篇

面对危机和挑战,企业是坐以待毙还是积极寻求破茧之道。比尔・盖茨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不能够勇于打破原有的陈规旧俗和条条框框,勇于制定新的规则,他就永远是个平庸的人。企业更是如此。正如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所提出的:不创新的风险,比创新高很多。创新已经成为本世纪所有企业发展的马达,墨守成规的企业即使没有做错事,发展的道路也会困难重重。

正是在这样一个危机环境下,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和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承办的“2008中国纺织创新年会”将于12月11日在北京希尔顿逸林酒店召开,会议高擎创新与变革的大旗,汇集政府要员、商界领袖和专家学者,为行业奉献一席汇集先锋理念和智慧的思想盛宴,倾力打造出一个促进行业沟通、交流与合作的高端平台。

“2008中国纺织创新年会”将包括上午的“主题报告和表彰嘉奖”以及下午的“专题报告和主题论坛”两大部分。

认清现状 提出对策

本次年会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先生将题为“挑战之下中国纺织行业的突破与发展”的主题报告,报告将介绍行业发展现状,解析行业热点的深层原因,前瞻热点的演变趋势,探讨当前经济环境下可能的挑战和机遇,并将重点分析中国纺织产业转变增长方式,促进产业升级的破题之道;以及中国纺织企业如何坚定信心、加强合作、把握机遇,保持稳定发展。

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内金融政策也变化重重,众多不稳定因素无不影响着中国纺织企业的运营和发展。为帮助参会代表明晰经济环境,了解金融政策走向及影响,会议特别邀请了来自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兼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先生。在题为“危机――转机――生机:金融环境与中国纺织业”的专题报告中,范先生将在回顾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基础上为参会代表特别预测2009年中国纺织行业运营的国内外经济环境,解析国家金融政策的走向及要点,甄别可能影响行业发展的金融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主要金融信息,并重点结合国家金融政策要点,探讨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主要对策。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产品开发贡献奖”是为表彰对中国纺织行业可持续发展及产品开发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生产企业、中介机构、科研院校、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等相关个人和机构而设立的权威奖项。2008年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产品开发贡献奖”立足行业现状,以“生存与发展”为核心关注目标,通过创新案例的评选,探索并推广企业实现管理创新和产品创新的有效模式,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推动纺织行业的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纺织领域的“头脑风暴”

作为以促进企业健康运营为目标的交流平台,下午的“专题报告和主题论坛”将紧密结合当前经济环境特点,特别邀请相关专家、顾问及企业管理人,从资本运作、市场需求、内部管理创新等多角度剖析企业运营要素,为企业的健康发展献计献策。

受金融危机拖累,国际市场需求尤其是美欧市场需求颓势尽显,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纺织服装出口,并且这种影响在未来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内可能还将维持。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国纺织企业只有更好地做到“知己知彼”才可达到“百战不殆”。在市场板块的报告中,具有为Hugo boss.杰尼亚、Calvin Klein、Gucci、Celine、Cotonificio Albini、Vestimenta等国际知名品牌提供过商业战略规划服务的资深咨询顾问――意大利安博思集团高级合伙人Flavio Sciuccati先生将立足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从经济危机对欧美消费市场的影响出发,探讨和预测欧美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分析欧美纺织服装行业所面临的调整以及行业发展策略,特别探讨欧美品牌外部采购与经营动向,并从西方视野出发,分析欧美市场对中国纺织服装发展的认识和期望,预测全球纺织服装产业之演变趋势。

国际知名品牌的采购总监也将现身说法,从下游视角分析终端消费市场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的需求变化和发展方向,揭示国际采购商采购策略的调整方向及其动因;分析新经济环境下采购商对供应商的新期望和新要求,探讨供求双方如何通过加强合作而有效规避市场风险,确保价值回报。

国际金融动荡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在制造业中,由于资本运作不善导致资金链断裂而被迫退出市场竞争的企业越来越多,其中不少甚至是行业中的领军企业,这都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教训,所以中国纺织企业如何甄别政策信息,应对金融市场变幻,抵御金融风险也是本次年会的重点议题。会议特别邀请了资本运作专家,立足产业经济现状及发展前景,揭示影响纺织企业资本安全的各种风险,并从专业视角着重剖析企业应对金融紧缩、控制财务风险的解决方案,探寻纺织企业融资新机遇,为企业保证资金链的良性循环提供指导信息。

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企业中具体如何操作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海尔集团董事K张瑞敏先生说过:“对于企业来说,自主创新更多地表现为体系创新,即全方位创新、全过程创新。也就是说,创新是一个体系,只有整个企业肌体的不断创新,只有建立起企业自主创新的体系,形成全面创新的机制,确保拥有时刻创新的动力,企业才能拥有健康发展的资本。”本次年会特别设置了“企业生存发展论坛”,深入探讨企业的成功管理创新经验。论坛将由德勤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总监胥传沛先生作为主持人,特别邀请了国内外纺织服装知名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作为论坛嘉宾,交流危机下的企业成功运营案例,挖掘新经济环境下企业在科技、管理和市场创新方面的体制模式和实践经验,为参会企业应对危机、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提供参考和指导。

纺织业特点及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纺织产业;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3-0056-04

一、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一)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分布与专业化分工

绍兴素有“纺织之乡”之称,经过多年的发展,纺织产业已经成为绍兴的支柱产业,在全市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绍兴经济的发展、出口创汇和劳动就业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2年,绍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总产值3234亿元,同比增长10.3%,增速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纺织产业总产值占浙江省31.9%,比2011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纺织业(2084亿元)、化学纤维制造业(810亿元)、服装鞋帽制造业(340亿元)分别增长12.0%、10.5%和1.1%,增速分别高于浙江省相应行业增速的3.2、5.5和0.7个百分点,产值占浙江省相应行业比重的38.8%、30.8%和16.0%。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由若干子集群集合而成,各个子集群集中在不同的区域乡镇,基本上形成了市区以化纤产品为主、诸暨以袜子和衬衫为主、上虞以棉纺织和染料为主、嵊州以领带为主、新昌以毛纺和纺织机为主的块状集群分布。绍兴的纺织产业在全国纺织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已拥有“化纤布的生产量、领带的生产量、袜子的生产量、纺织品的成交量”四个全国第一。同时,绍兴拥有健全的专业市场,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力,中国轻纺城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依托专业市场,绍兴纺织产业形成了大区域范围的产业集群。强大的产业集群形成了区域内相互配套、共同发展的新优势,集群内的工业企业产销联动,互促互进,有力地促进了绍兴经济发展。

(二)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特征

1.集群内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良好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经过多年的发展,总体规模不断扩大,自身的聚集度不断提高,集群内部规模以上企业主要经济指标良好,资产总额与利润总额也逐年增加,如表1所示。

2.产业链较为完整,区际分工明确

绍兴纺织产业经过多年的集聚发展,块状经济已经形成规模,逐步成为了当地支柱产业。纺织产业有化纤、毛纺、棉纺、丝纺、麻纺等多个门类,各个门类又有纺纱(丝)、织造、印染、家纺、服装等多个环节。绍兴纺织产业从化纤起步,通过横向拓展及纵向延伸,目前已经形成了上游的化纤原料,中游的织造、染整,下游的服装服饰的完整产业链,并围绕该产业链出现了纺织机械、印染助剂、技术服务、纺织软件等辅行业。完整的产业链、配套的产业与中国轻纺城、钱清原料市场、嵊州领带城、大唐袜业城为代表的专业市场,以及浙江纺织科学研究院、中纺院江南分院、大唐袜业研究所为代表的专业服务机构相配套,形成了国内最完善、最具规模优势的纺织产业体系。

3.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相互依托,相互推进

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专业市场,而专业市场的形成反过来又会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在绍兴,纺织产业集群与配套的专业市场同步发展,主要有柯桥的中国轻纺城、钱清化纤原料市场、越城区轻纺城原料市场、嵊州领带城、大唐袜业市场、上虞伞布市场、绍兴(中国)染料城、新昌兔羊毛衫市场。这些专业市场是众多同类纺织企业销售产品的总窗口,也是纺织企业采购原材料、辅料的公共营销平台。正是这些专业市场的形成吸引了更多的同类企业,使绍兴的纺织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

4.纺织产品出口规模较大

从1998年开始,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产品开始大规模出口。据统计,2013年上半年全市纺织品服装出口86.4亿美元, 同比增长5.8%,较上年同期上升3个百分点。占全市出口比重达66.6%,分别占全国、全省出口总额的6.8%和28.4%,增幅分别低于全国、全省6.3和4.6个百分点。其中,纺织品出口66.3亿美元,同比增长6.2%;服装出口20.1亿美元,同比增长4.5%。

二、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绍兴纺织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一)评价指标

产业集群具有多样性和发展动态性的特点,因此,难以通过具体数值对其国际竞争力的强弱予以界定,只能依据相关的统计数据,采用指标分析的方法进行评价。本文以出口评价法为依据,从产业竞争力、创新竞争力两个方面构建了评价绍兴纺织产业集群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具体指标见表4。

(二)评价结果与分析

依据前文所构建的指标评价体系,分别对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绩效评价。

1.产业竞争力分析

综合评价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1)2006―2012年的7年间,绍兴纺织品出口额除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有一定下降外,基本保持逐年递增发展趋势,国际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见图3);(2)集群纺织品出口一直保持顺差态势,基本处于逐年提高的状态,特别是2011年,顺差额达到了127.41亿美元,集群纺织品的出口创汇能力较强(见图4);(3)绍兴纺织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都在0.9以上,表明绍兴纺织产业和纺织品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明显;绍兴纺织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较高,2012年达到32.47,说明绍兴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见表5)。总体来看,绍兴纺织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基本呈不断增长的趋势,表明了绍兴纺织产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竞争力不断提高。

2.创新竞争力分析

(1)人才竞争力分析

绍兴纺织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涌现了一批善于经营、精于管理、技术水平较高的纺织人才队伍,他们能自如运用现代化设备,借鉴与应用先进的管理模式。但制约其发展的仍然是专业人才缺乏,目前,绍兴纺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少,档次低,各类技术人员占员工比例仅为3%左右,并且大多是知识面很窄的技术师傅,真正具有开发能力的能贯通原料、织造、印染、面料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凤毛麟角。

(2)科技竞争力分析

虽然绍兴纺织产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但是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高性能、功能化纤开发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较低;面料开发滞后,很多纺织企业停留在模仿阶段;纺织机械和机电一体化水平相对较低等。科技创新能力不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纺织企业研发投入比重偏低,科研经费投入相对较少。目前,大多数绍兴纺织企业科研投入与销售收入比为1%,低于国际水平的2%~5%。

(3)信息竞争力分析

与人才竞争力、科技竞争力较低的现状相比,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信息竞争力则相对较强。装备的信息化方面,绍兴纺织企业购进国外先进设备的同时配套上了先进的信息化系统,运用最多的是CAD技术。同时,绍兴拥有多个比较成熟的软件产品,纺织通网上贸易平台、纺织原料搜索与服务、印染企业管理执行系统等软件在纺织企业中有较广的应用。90%以上的纺织机械装备采用嵌入式控制软件,装备的信息化程度较高。企业管理方面,绍兴骨干企业业务流程管理集成度达到60%以上,正逐步建立完整的供应链管理(SCM)系统。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方面,绍兴地方政府投资建设了“网上轻纺城”项目。截至2013年6月,网上轻纺城访问量高达200万次,会员注册数超过了165万人,共建立网上商铺40万家。

三、提升绍兴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绍兴纺织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占有一席之地,已完成了最初的市场拓展,但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了集群内部产业链档次偏低,高附加值的服装设计和品牌运作能力较弱,制约了绍兴纺织产业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当今国际市场的竞争并非以价格为主,绍兴众多纺织企业在竞争中相互压价直接导致了其利润空间被压缩,整个纺织业的利润微薄。如何快速发展,提升集群的国际竞争力是集群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政府层面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是市场竞争和企业选择的结果,但离不开政府的指导与扶持。从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看,正是在政府指导下发展壮大起来的。进一步提高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绍兴各级地方政府还应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

1. 合理界定政府角色,加强产业引导作用

绍兴纺织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针对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快速发展,但又是传统的产业集群这一现实,政府应制定合理规划,完善产业政策体系,指导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时,政府应积极运用财税政策,引导集群内纺织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推动产业升级;在现有发展的基础上,引导集群内的优势企业、龙头企业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2.关注中小纺织企业,促进集群的整体协调发展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特点决定了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不能忽视广大中小纺织企业的发展。中小纺织企业的规模和实力虽然较小,但对整个集群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大对其金融支持的力度。

3.营造区域创新环境,鼓励企业加强科技创新

政府部门要提高人员素质,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效率、完善法制环境,形成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在产业集群内部,政府要鼓励先进纺织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成果的转化,鼓励纺织企业的科技创新,在集群内部形成向科技要市场,向科技要利润的良好竞争局面。

(二)企业和行业协会层面

1.优化营销渠道

优化营销渠道是提升绍兴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集群内的纺织企业应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互联网交易,通过网络使生产商与消费者联系起来,省略中间销售环节,降低成本。同时,以终端市场为中心进行营销渠道的管理,使渠道内各成员的关系由交易型转变为伙伴型,通过传统的单一渠道向多渠道销售转变,提升集群整体的竞争力。

2.加强自主品牌建设

在国际市场上品牌至关重要,也是决定纺织品售价的关键因素之一。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是绍兴纺织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力,保证整个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3.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的联合与合作

集群内的纺织企业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理念和营销理念,整合集群的内部资源,提升集群内部的产业链档次;加强集群内纺织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建立完善的区域创新系统,提升集群内纺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纺织行业协会要建立有效的联系沟通机制,加强与纺织企业的沟通,开展与各国纺织工业组织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同时扩大其在绍兴乃至全国的影响力,使之成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和专业技术部门间合作的平台。

[参考文献]

[1]何晓英.金融危机下绍兴纺织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建议[J].消费导刊,2010(5):67,205.

[2]俞皓.绍兴市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及发展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03.

纺织业特点及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后经济危机时代;纺织服装企业;思路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2-0084-02

中国是外贸行业依存度高达60%的世界大国,从2008年起席卷世界各国的经济危机极大地冲击到了我国沿海地区的各纺织服装企业,导致这些企业出现了大量亏损。如今,经济危机虽然已经过去,但是,在后经济危机时代,我国纺织服装企业依然要面对十分严重的挑战,企业利润之变动将直接影响到中国国民经济的整体状况。因此,各纺织服装企业应当以后经济危机时代为新契机,为本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

一、后经济危机时代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后经济危机时代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导致纺织服装企业的用工成本不断加大

依据我国新《劳动合同法》之规定,各地最低工资标准频频上调,而且企业一定要和员工签订相应的劳动合同,为员工购置医疗保险,不断增加的加班工资等,都会直接造成服装纺织企业的劳动用工成本的不断增加。同时,纺织服装企业车间中的长期熟练工数量偏少,而且雇佣成本也相对比较高,而那些短期工人则需消耗相当大的培训成本,且需要不定期地开展招聘工作,这些都会给企业造成生产上的困难。同时,对于那些大型企业来说,还具有规模比较大、用工人数比较多、工人的管理成本比较大等因素。

(二)后经济危机时代的国际需求不高,导致纺织服装企业的出口订单数量较少

因为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后经济危机时代的进口国经济往往相待疲软,经济复苏的进程极为缓慢,这就会造成纺织服装企业的产品需求量处于较低的状态下。美国市场一直是中国纺织服装企业产品出口的一个重点国家,极大地支撑着大量纺织服装企业的出口型贸易。在后经济危机时代,中国纺织服装企业产品出口至美国的订单数量出现了大幅的缩水。美国是世界最大经济体,其经济之走弱将难以避免地会拖累世界经济。受到这一影响,英、德等欧洲国家和日、韩等亚洲国家均出现了经济形势不佳之状况,从而导致了中国纺织服装企业产品的消费量需求的显著降低。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恶化,纺织服装企业国际需求的疲软,就直接加大了纺织服装企业产品出口的难度。

(三)后经济危机时代的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导致纺织服装企业的产品价格有所下降

究其原因,一是国内同行业的同质企业以及同质产品的数量不断增加,导致同业竞争压力不断加大,由于供大于求,所以就形成了买方市场。这样一来,全球各国贸易保护政策不断增加,各进口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国产业,会运用反倾销、技术壁垒等各种不同类型的保护手段,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进行进口限制,这样一来,就会阻碍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张。依据海关统计,近年来在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救济框架下面,来自于国外市场对我国出口纺织服装企业产品实施调查的立项与初裁项目已经超过了三十多项,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产品出口需要警惕变得愈来愈严峻的各进口国贸易保护政策。同时,因为受到经济危机的后遗影响,美元出现了贬值,导致以美元来结算的各类纺织服装出口产品的价格出现了相对的下降。

二、后经济危机时代纺织服装企业加快发展的主要思路

(一)建议国家积极调整政策以扶持纺织服装企业彻底走出困境

首先是我国国内原棉的每年缺口达到了350万吨以上。有鉴于此,国家应当真正地放开棉花的进口,取消原有的配额限制,让棉花流通体制能够实现完全地市场化,从而真正地和国际市场相互接轨。要取消进口棉花原本较高的滑准税,应当依据同一税率1%进行征收,并且适当地提升纺织服装企业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从而帮助各纺织服装企业不断提升自身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其次是要高度重视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为其提供更加好的投资与融资方面的政策,更好地调动起社会各界的力量,从而提供良好的服务。要建立起一个更加统一和高效的纺织服装企业服务体系,实现以政府为主导,以资助为辅助,以综合性企业服务中心为基础,以信用担保与创业服务为手段,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为主要支架,充分运用社会资源特别是高等院校资源,从而帮助企业实现新的发展。

(二)纺织服装企业要通过行业整合和扩大规模以实现集团化生产

中国的纺织服装市场主要有以下两个较为显著的特点:其一是市场十分庞大。我国人口多达13亿多,十分庞大的人口基数本身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巨大的纺织服装消费市场。其二是中国劳动力目前尚有相对较为廉价之优势。大量国外的纺织服装企业正是看到了以上两点,所以,这些企业纷纷到我国进行布局,或者是设置一些专卖店,或者是在我国寻找合理的生产商,实施贴牌生产,希望不仅能提前在我国市场上分得一定的市场份额,而且还能运用我国劳动力优势,从而控制企业自身的生产成本。这一状况导致我国国内的防止服装行业竞争变得异常惨烈。例如,一部分我国纺织服装企业为了能够打压自己的竞争对手从而拿到订单,从而不惜开出售价极低的价格,而以上这些还只是一些附加值十分高的世界名牌服装的状况,至于那些非名牌服装的处境就更加可想而知了。所以,在这一极为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下,各大纺织服装企业处于十分不利的竞争当中。纺织服装企业的利润往往会因为激烈竞争而持续被压制。同时,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品牌还会受到各大国外品牌的极大排挤,导致发展空间显得十分小。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广大纺织服装企业大多属于民营企业,所以,即使那些发展得比较好的企业,无论是从规模上、资金上、管理上,还是人才上,和世界著名纺织服装企业比较起来,也不具有竞争实力,这些企业往往是各自单打独斗地,所以为了维持或者赚取当前一些十分微薄的利润,往往只能与自身具有同等经营模式的本国企业之间进行相互压价。笔者设想,假如以上企业能够相互整合起来,从而形成集团优势,实施统一管理和统一经营,并且统一进行对外谈判,这样就能做到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这样不仅不会由于相互恶性竞争而造成两败俱伤,而且还会形成巨大的合力,从而提升总体竞争力,当然还可和各大国际化企业进行讨价还价。

(三)纺织服装企业要促进产业重组以实现规模化与品牌化发展

中国素来就有世界工厂的美誉,这一美誉之代价就是我国成为了西方发达国家知名品牌企业的代工车间,只能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之中得到利润最少的一点加工费用。在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大趋势之下,应当朝着品牌化、专业化以及产权化等方向发展,积极打造富有特色的知名国产品牌,从而用纺织服装产品的品牌效应创造出新的收入,并且以专业化的规模效应来创造出更多的收入。一是要积极出台更加合理的税收政策,并对具有创新能力的纺织服装企业加以扶持,确保在困境当中的纺织服装企业不至于遭受到太重的冲击而不幸倒闭,就会导致纺织服装产业中新兴力量之损失。二是要积极出台更为合理的纺织服装企业补贴政策,从而鼓励此类企业创立起自己的品牌,运用更加合理的补贴,以弥补纺织服装企业在困境之中留守在本产业所产生的各类损失,并且奖励那些具有独立性的品牌,特别是具有知名品牌的企业,这样就能为其提供较之以前更为优越的生存环境以及市场竞争环境。

(四)纺织服装企业要引进优秀人才以提升管理水平

从总体上来看,如今我国有大量纺织服装企业具有较为突出的问题,由于人才的缺乏而导致了企业管理能力的低下,主要表现在人才招聘较为困难,人才的流失状况十分严重,企业的管理理念显得极为落后,纺织服装企业的基础管理比较滞后,制度机制不够健全,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十分粗放等。因此,纺织服装企业应当深刻地意识到,以前创业时那种十分简单的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纺织服装企业在当前新形势之下的发展需求了。中国有大量外贸型纺织服装企业最开始阶段均是依靠一家人来打天下而艰苦创业所创造出来的,在人才建设上主要是即招、即用,从根本上缺乏人才储备与培养机制。实际上,纺织服装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各方面均需各类不同人才,除了普通工人之外,还有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以及市场销售人才、专业财务人才等。各外贸型纺织服装企业应当从制度体系上形成了更为完整的人才建设体系,并且从工作氛围、人才待遇、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为人才创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纺织服装企业间的竞争,在本质上实际是人才之间的竞争,而企业管理能力之高低体现出企业人才素质之高下,同时也会影响到企业利润以及发展的前景。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经过了这轮经济危机的洗礼之后,就能更为深刻地认识到人才确实是企业发展之基础,从而更加重视人才建设。

纺织业特点及现状范文第5篇

市场刚性需求增加

纺织机械市场需求是以技术进步为前提,2011年需求特点集中反映在纺机装备的技术含量,节能减排的应用效果,两化融合后的创新成果,在线监控及管理的集成应用等方面。纺织机械行业发展的着力点放在了提升传统纺织机械水平;拓展产业用纺织品装备应用领域;加大节能减排设备的研发推广力度;提高纺织机械专用基础件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等四个方面。同时通过淘汰落后设备更新先进的新型纺机设备,对市场需求起到促进作用纺织机械产品机电一体化已向深层次、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系统化方向发展。节能技术在纺织单机和成套装备中得到推广应用,节能降耗减排的新理念在印染和化纤机械设计中得到贯彻,并依托循环经济理念推出适用于废用纤维纺纱、瓶级切片纺丝和非织造布等新设备。纺织机械企业采用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先进工辅具、建立装配流水线、提高装配精度。加强制造过程中的检验和检测,随时监控产品质量。计算机技术逐渐在企业的铸造、热处理、表面处理和装配等环节上应用,极大缩短了理论应用于实际产出的时间。提高了纺机产品质量。

工业技术改造、产品档次升级、附加值提高、抗风险能力随之增强的市场需求走势,为纺织机械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带来很好的市场机遇。今年纺织机械产品转型升级仍旧立足于四个方面。首先是发展产业用纺织品及无纺布设备;二是提升传统纺织机械的技术水平;三是研发适用于功能性纺织新材料与低碳经济的纺机设备;四是要特别关注基础零部件的技术提升,全面提高纺织机械产品的可靠性,以满足市场需求。凡拥有一体化产业链、高效供应链整合能力的纺机企业,就有机会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纺织机械企业的发展趋势将呈现组织形态的规模化,经营方式的专业化,资源整合的集约化,空间形态的集聚化和主辅分离的趋利化。

整体销售增速放缓

2011年纺织机械市场销售维持良好态势,主要表现为市场刚性需求的增加及上年订单供货的结转;企业纺机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增强,能够满足用户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节省人工等方面的需求。但纺机行业全年整体销售增速呈现放缓走势。

2011年市场需求变化对纺机产业升级的要求更为直接与迫切。在内需方面,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纺机产品市场需求总量仍保持平稳增长,但需求增速将会明显放缓,对产品品种、质量和水平的要求将受到更多关注。在外需方面,全球经济仍在较大程度上受金融危机余波的影响,短期内外需增长的空间不太乐观,长期看发达国家更加注重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发展,将会对全球现今的产业分工格局造成重大影响,并加剧我国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竞争压力。尽管目前市场仍以满足内需为主,但出口仍会不断增长。随着出口扩大、技术引进,纺机行业外向型程度会有所提高。在全球能源、资源约束更趋强化的形势下,呼唤着纺机行业的转型升级。

目前,纺机行业仍存在原始创新能力薄弱,产业集中度低,企业小而散,社会化、专业化程度较低,缺乏更多具有规模优势的大企业集团,低水平重复建设,过度竞争导致经济效益低下等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严重影响着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集中度低的直接后果是资源配置效率不高,重复研发、重复建设等问题严重,技术装备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难以提高。企业兼并重组滞后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有待落实完善各项政策措施,改进健全协调机制,需坚持市场化运作,充分尊重企业意愿,引导和激励企业通过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以改变。

企业订单依旧饱满

2011年前三季度,纺织机械行业销售及利润总额明显增长,企业订单依旧饱满,但日益上升的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生产要素成本等叠加效应,挤压着纺机企业的利润空间,纺机产品的利润水平整体偏低,这使得多数纺机企业特别是棉纺设备生产企业在各项成本上涨的情况下,量大利薄,价格欲涨乏力,导致企业在产品研发创新及技术提升方面缺乏资金实力的支撑。创新是行业不断扩大市场需求的必然,也是产业升级最直接体现。实践证明,纺机产业技术联盟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技术创新,针对目前的研发现状,可以有效地分散企业研发成本、分享研发成果。

现代纺织的鲜明发展特征,首先是绿色产业,要求材料是可再生的、可循环的,工艺过程是清洁低消耗的,产品是绿色健康的,产业增长模式是公平和谐的,产业发展是可持续的。其次是要以数字化为特征的现代科学技术作为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在数字化技术全面提升纺织产业运行质量和水平的同时,新材料、生物等现代高新技术也在拓展纺织原料结构,改善纺织加工方式,实现生态化生产,在发展高品质产品,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等方面,发挥重要而决定性作用。

纺织机械的先进程度、技术水平直接决定着纺织产品的性质和特点。在“十二五”期间16个子项目中有2项纺织机械标准,分别是纺织机械安全标准制定和新一代纺织成套设备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前者是以国际标准ISO111111和GB/T17780系列标准为基础,对行业重点机械设备制定安全标准和文件,完成《纺织机械安全要求》系列标准的制定。后者是在现有标准基础上,作为新一代纺织成套设备技术标准的升级,重点围绕高效纺织机械生产线、差别化高性能纤维制造成套设备、新型非织造布设备、节能环保印染成套设备、数字化智能化纺机控制系统、机电一体化无梭织机以及电脑控制针织系列设备等相关技术标准,完成70项技术标准制定和修订计划,建立较为全面的纺织机械专业标准体系,逐渐解决行业标准覆盖不全和新产品标准滞后等问题。

2011年1~9月国内纺织机械市场容量约922亿元(折142亿美元)左右,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10亿元(折30亿美元),同比增长近30%。其中含有汇率变化和成本转嫁导致产品提价等因素。前三季度纺织机械市场继续平稳,下游各产业结构调整的首位需求仍是技术装备的更新改造,使得各类纺织机械产品的销售同比有所增加。投资拉动仍维持强劲。下游各产业的投资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最高的是麻纺织行业同比增长了58.45%,无纺布制造回落较大,同比仅增长了19.45%。纺织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6.19%,对上游纺织机械市场的需求拉动较为明显。外需在继续放缓,出口形势仍较严峻。1~9月纺织机械产品的外销率同比下降0.41个百分点。前三季度,政策效果和外需趋势对纺织机械行业均存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内需市场增长整体保持平稳。今年以来纺机市场对节能减排及结构优化的需求力度逐渐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已成必然。

为适应纺机市场多元化的需求,纺机行业自身在不断更新改造、技术进步,经济和技术实力在不断增强。随着纺织机械产品技术水平和零部件精度的提高,形状和用料的变化,表面和内在质量的提升,使纺机制造加工已从传统制造加工工艺技术向新型先进制造加工工艺技术不断发展。

2011年1~9月,纺织机械行业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1.48亿元,同比增长39.73%,增速比上半年提高11.64个百分点。行业投资占到纺织工业投资总额的2.09%,比重同比提高0.06点,比上半年提高0.03个点。新开工项目212个,同比增长6.53%,增速比上半年回落8.43个点。投资对纺机市场容量的贡献约为11%,内需拉动达82.64%,行业净出口一直是负值,在国内纺机市场容量中前三季度进口纺机产品占比约29%,同比回落12个点。纺机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换代效果明显。目前,纺机企业新型先进制造加工手段不断增强,激光加工技术、超声波技术、真空压铸和超塑成型技术、耐蚀耐磨涂覆技术、毛坯精化技术、精堆热处理工艺技术、产品装配工艺和技术、先进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技术、加强零部件设计制造试验和理论分析等已被广泛应用。

发展进入新阶段

我国纺机行业的优势比较明显,门类齐全、品种多,产品涵盖了2300多种整机及上万种专件配套件,能适应不同层面的市场需求,在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方面也都有较大提升。纺织机械行业是高技术行业,世界纺机业向我国转移的速度还不会像纺织服装业转移的那么快,在相当长时期内我国针对高档纺机设备还会保持较高的进口需求。目前纺机产业已经进入了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资本多元化、经营多样化的发展新阶段。

目前纺机行业结构是以中小企业为主,民营、股份和外资企业对行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今年中小企业有60%~70%面临严重的生存困境,仅有10%的企业能够从银行体系得到贷款,绝大部分要靠体制外的民间融资。同时,汇率、税率、费率、薪金、土地出让金、原材料进价和资源代价多种因素叠加,推动企业全面进入了高成本时代。

纺机行业的发展趋势将呈现系列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并按照先进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化、科学化、绿色化和全球化标准,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实现产业化后的新产品率将不断提高,强化管理提高纺机产品的装配精度,以纺机产品高技术含量及集群产业链方式来适应市场的差异化需求,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随着纺机产品个性化和定制化的需求发展,为节约生产成本、缩短交货期,提供性价比高、产品可靠性强、性能优良的模块化技术装备来适应市场和用户的需要。随着纺机产品速度的提高并要求材质的轻质化,以及对零部件表面耐磨、强度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新材料或优质材料正在逐步取代传统材料的应用。国际纺织机械也正朝着多功能化、高性能和易操作性,高效、低碳、节能、节水、降低原材料消耗、节约成本和省工、可持续技术和更加质量及可靠性方向发展。我国纺织机械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

2011年纺织机械行业适应下游各产业的发展需求,积极进行了产品结构调整,以粗细联、细络联、高速织造、非织造成套、专用织造成套等纺织设备,及高速、连续、短流程染整设备等作为创新重点,积极推进了纺织机械的自主化进程,并且以小批量、节能环保等特色产品来不断满足差异化的市场需求。2011年淘汰落后产能政策效应也助推了新型高水平纺机装备的市场需求。

2012对策

纺机需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

2011年以来,纺织机械市场需求局面与往年截然不同,行业经济运行呈现出新的特点,先进成套设备销售明显趋好,进口纺机设备有望突破历史最高水平。这充分表明纺织企业的需求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市场更加关注那些自动化程度高、能够节省用工,提升纺织产品质量的节能减排机型。

纺织机械要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主要表现在产品、市场、形象三大差异化方面。产品差异化是指同类纺机产品在质量、品牌、包装、形式、服务等方面的差别。竞争企业的产品核心价值是基本相同的。不同的就是产品的差异性。市场差异化是只有产品、销售条件、销售环境等具体的市场操作因素所生成的差异,包括销售价格、分销、售后服务等差异。形象差异化是指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和CI战略所产生的品牌差异,在用户群中所树立的良好形象,从而达到品牌销售效应。纺机企业要不断进取、开拓和创新,充分发挥差异化的市场导向型营销策略、快速反应机制和高效率的积极作用。

纺织机械制造业是纺织工业综合实力和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而高端纺织装备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纺织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

下面按照纺织机械分类进行市场需求特点的分析。

棉纺机械

我国棉纺织行业占全球棉纺生产能力的比重约60%左右,棉织机数量约占全球的45%。在当今市场以多种纤维混纺为热点,特色纱线成为主角的环境下,技术改进、纺纱工艺和设备在不断创新,棉纺机械已由原传统的环锭纺、转杯纺为主扩展到喷气纺、涡流纺、紧密纺、赛络纺、嵌入式复合纺等,使各种纤维可随意组合纺纱,实现了资源的优化利用。

我国棉纺织行业整体发展基础较强,目前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技术装备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全国棉纺企业已超过5400家,纱锭超过1.2亿锭。棉纺织行业围绕着科技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两大主题,在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品牌建设、市场开拓以及效益提升等方面加大力度,5种新技术将会成为棉纺发展的支撑点。即重点推广多元纤维差别化技术、新型环锭结构纺纱技术、喷气涡流纺技术、转杯纺技术和自动化应用技术。纱支正趋于细支化,一方面要采用超细旦纤维,另一方面是减少纱线截面的平均纤维支数。

目前,棉纺的关键新设备(2000年以后的新装备)占有率已达到71.70%,比2005年提高了16.10点。其中自动络筒机达到61.69%,比2005年提高13.95点;无梭织机达到46.63%,比2005年提高17.92点。关键设备技术改造使“三无一精”产品的比重均有了较大的提高,无卷化率、无结头纱、无梭布和精梳纱分别比2005年提高了9.72点、14.03点、21.01点、3.10点,已能够较好地适应了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截至2010年底,我国拥有环锭纺1.2亿锭,转杯纺232万头,织机126万台,比2005年分别增长了54.90%、57.18%和31.10%。拥有紧密纺720万锭,喷气涡流纺7.8万头。棉纺产业升级转型较快,技改力度加大,今年市场对细纱长车、自动络筒机的需求增长较快,而耗电高、劳动生产率低的环锭细纱机、小剑杆无梭织机已经被列入更新淘汰的行列。

化纤机械

化纤产业的发展主题是“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创新驱动、和谐发展”,化纤机械将围绕这一发展主题进一步开拓市场。今年化纤产业将由快速增长期逐渐步入成熟期,而绿色低碳、产业用纺织品、生物质纤维等将成为世界化纤业的发展方向。围绕着化纤产业的发展,年均增速将调低至6%左右,增长方式将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化纤机械技术创新发展将更加注重实施的可靠性,坚持低成

本化、高附加值、市场拓展和稳定持续发展。新技术发展方向将是系列化及系统化、专业化与精细化(高品质)、专一化及组合化(多功能)、持续化及持久化、高新技术融入及知识产权先导,工程技术低成本化将成为发展趋势。化纤新技术有高效、高均匀度的熔体或原液制备技术、高压纺丝技术、切片干燥与脱水技术、高效高均匀性纤维凝固、冷却、加热、水洗定型技术、多头精密与大卷装卷绕技术等,支撑着化纤产业的持续发展。

持续实施的差别化化学纤维,推动了化纤机械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促进了产品的结构化调整,特别是聚酯、涤纶、粘胶、氯纶、锦纶帘子布等国产化成套技术装备的研发推广,有力推动了化纤工业的快速发展。国产化技术装备使化纤行业新建项目投资成本大大降低,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化纤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高新技术纤维装备重点突破了碳纤维、聚苯硫醚、芳纶、聚酰亚胺等高性能纤维成套设备的产业技术,日产100T及以上锦纶聚合装备及技术,万吨级新溶剂法纤维索纤维工业化生产设备,已进入产业生产阶段。

纤维材料成型加工新技术如冻胶纺丝、热管纺丝、超细纤维复合纺丝等,结合新产品的研发如中空、细旦、异型、功能纤维等确立了工程优化方案。碳纤维领域开展了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缺陷形成与控制机理的研究,以解决碳纤维加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环境友好型油剂、溶剂、特种化纤功能母粒等精细化工产品将成为材料加工技术的重点。新型纤维材料研发实现了系列重大突破,涤纶、粘胶等化学纤维已走上以自主研发技术为主体的高起点、大规模、低成本的国产化道路,差别化水平在不断提高,2010年化纤差别化率已达到48%。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及精细化工技术在纺织领域得到快速推广,碳纤维、高强聚乙烯等纤维基本实现了国产化生产。

化纤机械继去年产销旺盛的情况,今年仍出现销售旺势,特别是长丝设备生产企业,几个主要设备厂交货计划均已排到2013年,有的甚至计划到2014年。

据统计2011年1~9月份,涤纶各种长丝纺丝机销售完成7300多纺位,同比增长21.66%;锦纶长丝纺丝机约销售720纺位。销售的涤纶短纤维成套设备近22条,形成生产能力近68万吨,可喜的是年产5万吨涤纶短纤成套生产线已实现产业化销售。粘胶短纤的销售情况也比较好,1~9月份销售设备已形成51万吨的产能,其中产年4~5万吨的成套设备销售了约10条线。

2011年1~9月份国产加弹机的销售总量同比增长了33.33%。其中:高速加弹机完成了800多台,小加弹销售约1200台。

染整机械

根据印染行业发展特点,加强对新纤维面料印染的研发与创新,有针对性开发适应新型纤维与天然纤维的混纺、交织、包覆、镶嵌等先进的印染及后整理技术;满足高附加值和功能性面料新品的染整技术工艺设备要求。在纺织面料市场的竞争中,印染及后整理产业已成为国际竞争力决定胜负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与国际消费潮流(个性化、舒适化、功能化、时尚化)相适应的高附加值产品,应用尖端技术开发出新的染整机械设备,同时向适应小批量、多品种及一机多用的方向发展。

我国染整设备已经能够满足企业对低浴比、低能耗生产的要求。到2011年底,三年累计要求淘汰75亿米高耗能、高水耗、低技术水平产能,如热熔染色机、热风布拉幅机、短环烘燥定型机、落后的平网印花机等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任务比较艰巨,同时也为技术改造和技术更新提供了市场空间。印染行业节能减排的主要指标反映在能耗、用水量和COD含量等方面。国家对节能减排强制性指标的要求将越来越严格,从2010年6月1日起实施的《印染行业准入条件》(2010年修订版),无疑已抬高了印染企业的进入门槛,迫使纺织印染企业不得不淘汰旧的、非节能的机型,更换新的、节能效果更显著的机型。2011年具有节能减排功效的印染设备旺销,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也会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11年淘汰印染落后产能目标任务为17.3亿米,其中湖北3.67亿米(2010年完成0.44亿米),山东3.25亿米(2010年为2.1亿米),浙江2.051亿米(2010年完成23.68亿米),广东1.45亿米,甘肃1.4亿米,湖南1亿米,江苏0.94亿米。

染整设备的技术进步为淘汰落后提供了保障,同时淘汰落后产能也为印染机械提供了市场需求,对设备的技术进步提出更高的要求。

2011年1~9月,印染及后整理设备进口5.09亿美元,占到国内纺机市场容量的3.59%,进口增速比上半年回落16.36点。出口同比增长5.67%达2.44亿美元,出口增速慢于进口。

由于染整机械门类众多,产品品种广泛。市场销售也各不相同。据统计,2011年1~9月圆网印花机销售280多台,同比略有增长。平网印花机销售同比基本持平。

针织机械

针织产品的多样化需求给针织机械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促使针织机械不断朝着高速度、高效率、智能化、高精度、多样化、差异化、实操作、易维护,稳定性好、可靠性强的方向发展。随着劳动力价格的上涨,提升针织设备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将成为市场需求的主流趋势。在采用电子与信息技术实现机电一体化,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品种的适应性也得到增强。近几年,在针织工艺和设备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针织机械生产效率在提高,电脑和自动控制技术在应用拓展,使用碳纤维增强塑料等新型材料提升了经编机械速度,针织机机号也得到了提高。目前针织行业发展的三大关键点是细针距针织面料、一次成型编织(经编、无缝、横机编织)短纤在经编机上的应用和开发经编内衣等产品。要加快圆机、经编机、袜机、横机等针织机械的国产化进程。

在针织机械领域,2011年经编机市场比较活跃。经编机具有高速、精密、机构复杂等特点,现代经编机正朝着生产高速化、控制智能化、功能多样化、操作简便化、设计电脑化的方向发展。国内经编机的基础还较薄弱,在材质、加工精度、装备水平、数字化控制、系统集成等方面还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同类机型。目前国内拥有国产和进口的多轴向经编机约200台,占世界总量的60~70%。轴向经编机织物以良好的抗拉伸强力、抗剪切性能、抗弯能力、抗冲击能力、弹性模量、悬垂性等力学性能被广泛应用于风力发电、车船制造、建筑工程、体育用品等领域。经编网眼织物结构形式多样,网孔大小和形状尺寸可设计,织物种类从薄到厚,织物形状稳定且防滑,力学性能优异,在农、渔、体育、医疗、建筑、交通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空间。

2011年上半年针织行业市场行情相当不错,但没有2010年那样火爆。从7月底开始各主机厂订量骤减,特别是中小型电脑横机厂几乎没有订单。1~9月份圆纬机销售15200多台,同比减少23.5%,单机销售价格在两端的主机厂还是销

量较大。无缝内衣机销售3000多台,同比减少11.11%,竞争激烈引发机台价格走低;2010年火爆的电脑横机,2011年1~9月份销售68000多台,同比减少5.5%;经编机销售2900多台,同比增长38.09%。

丝绸绢纺机械

丝绸是我国特有的传统产业,优势地位明显,属于外向型且产业链较长,涉及农工贸三方利益的产业。“东桑西移”战略转移仍在继续,重点是巩固提高现有的200个中西部地区蚕桑生产基地,推广规模化、标准化种桑养蚕模式,延伸中西部地区缫丝、织绸产业链,提高企业加工水平,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进一步提升东部地区的产业优势,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和集团,打造东部先进丝绸织造聚集地,继续引导茧丝绸行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2011年茧丝绸织造企业运行比较艰难,部分企业减少真丝绸生产而改织或增加化纤绸生产,虽然丝织品总产量同比在增长,但其中桑蚕丝及交织品产量大量下滑。茧丝绸生产本身具有生产工艺流程长,占用资金多,又加上茧丝价格处于高位震荡,丝绸织造企业倍感压力沉重。部分企业“转型”改为织造化纤,继续调优设备、调优品种、提高品质,争创特色和品牌,避免产品同质化,整个茧丝绸制造产业链将进入新一轮调整期。

2011年1~9月丝绸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98%,其中缫丝投资增长48.35%,企业投资主要是技术更新改造项目,新开工项目同比下降1.23%,其中缫丝新开工项目下降7 69%。投资增幅提高对丝绢机械的投资拉动比较明显。1~9月自动缫丝机销售量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产业用纺织品机械

产业用纺织品国际上称为技术性纺织品,具有资本密集、技术含量高、用工量小、劳动力素质要求高、国内市场需求空间巨大等特点和优势,是纺织工业中新兴的产业领域,也是纺织工业中最具有潜力和高附加值的技术产品。产业用纺织品所占比重仅为1 9%,市场发展潜力很大。未来3N5年,国内产业用纺织品产业将在土工布、医用纺织品、过滤用纺织品、农业用纺织品、复合材料等应用领域大力发展:宽幅高强高端土工布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将由20%提高到50%;针刺、水刺、纺粘、熔喷等非织造和机织及复合高效环保过滤用纺织材料的应用比重也将由20%提高到50%。产业用纺织品的加工工艺主要包括非织造、机织、针织工艺,其中35%以上的产品采用非织造工艺,加快纺粘、熔喷、水刺等及其复合非织造工艺技术,已经成为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的技术趋势。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个人卫生护理和医疗用防护产品市场消耗量在不断走高,特别是高端产品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近两年我国自行研发的SMS设备价格低廉已成为企业产品升级转型取向。截至2010年底国内共40条线,2010年新增加的26条线绝大部分是国产设备。国产设备在设计合理性、工艺控制、成品质量、生产稳定性等方面与国外成熟机型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而已经顺利连续贯通稳定生产的不多,形成了2010年产能增长121.58%,而实际产量仅增加28.59%的状况。国产设备要生产出能达到医疗技术标准的产品,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设备生产企业还需要从市场、卫生标准、客户要求、技术工艺要求来统筹设计,才能满足用户需求,赢得更大市场份额。新增国产设备产能的发挥还有待企业的不断摸索和提高。

目前国际高水平的纺粘生产线生产速度可达400~800m/min,一条生产线的产能在1~2万吨上下,而国产设备大多为150m/min,最高为250m/min,一条生产线的产能平均为2345吨。国外的一条纺粘线可以在不同的需求下生产多种纺粘布,如丙纶、涤纶、锦纶等,而我国90%是生产单一的丙纶纺粘布。国外双组分纺粘布已在大力发展中,而我国才刚刚起步。粗纤维(10旦以上)纺粘设备、丙纶土工布设备、双组分熔喷设备、组合工艺和多层次复合生产线等还是空白。我国现有各时期引进的各类型纺粘熔喷生产线45条,很多在担当着高端产品的供应,即使是已运行了20年左右的设备也大都在稳定生产。说明国产设备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

国产设备在材质的确切选用、自动化控制的精度、各部件的可靠性设计、设备运行的稳定性以及许多细节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在生产速度、使用性能以及产品质量的稳定性等方面还存在不同程度差距。迎合市场需求的轻量化、多功能化、高性能的非织造布机械产品,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1年1~9月,非织造布产业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7.98亿元,同比增长19.45%;新开工项目267个,同比增长349%;无纺布产量增长13.26%达133 21万吨;政策激励效果仍在释放,非织造布行业投资增长和内需应用领域的拓展,对市场的拉动作用很强,已成为纺织工业经济增长的亮点产业。1~9月非织造布机械出口0.55亿美元,进口0.4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91.07%和3627%。净出口751.54万美元,出口增速是进口增速的2.51倍。继续加大非织造布机械的技术创新,潜在市场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2011年非织造布及装备市场总体看来不错,随着国家资金紧缩措施落实,银行对设备投资贷款更趋谨慎。土工布等产业用纺织品市场走低,从7月开始下半年的订单开始出现减少,一些客户因为资金问题延迟提货或搁置订单。但从全年的生产销售预期看,总体经营情况与去年基本持平。据统计,1~9月份,单模头与多模头丙纶纺熔生产线销售约45条线;涤纶纺粘生产线约销售约10条线:水刺生产线约销售12条线。非织造企业的销售额与2010年相比基本保持一致,有些企业略有下降。针对市场特点,企业加大了高端设备的开发力度,高档针刺机和木浆复合水刺生产线在市场上形成很好的销售,用于各种纤维的气流成网生产线也开始步入市场。

织造机械

无梭织机发展较快,最能满足织造工艺对设备的技术要求,品种适应性强、速度和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织造设备重点要发展新型模块化无梭织机,高速毛巾织机等差异化织机,特种织机,完成产业化研究。无梭织机顺应织造工艺的发展趋势,尤以喷气织机和剑杆织机发展最快。2010年我国织机达126万台,其中无梭织机占有率达到46.63%。

国内各种无梭织机的制造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

近几年,国内织造机械进步较快。特别是织造准备机械已经形成较强的竞争能力。国产整经机、浆纱机发展很快,其产品技术参数和主要技术特征与国际同类机型水平接近,且性价比优势明显。美中不足的是在可靠性及生产高档纺织产品的适应性方面还存有差距。且前国产新型整经机几乎占据了国内市场的全部份额,主要是技术有了很大进步,价格相对国外机型便宜很多。国产高档浆纱机与国外同类机型的差距在缩小,进步最快

的是浆纱控制系统核心技术,另一亮点是预湿上浆工艺,可降低生产成本,降低上浆量,同时纱线伸长率也可降低。保持稳定的浆液浓度是成功进行预湿浆纱的必要条件。目前新型整经机、浆纱机、染浆联合机内外销并行,通过产品质量和价格的提升,确保现有的高端市场,同时利用性价比优势不断开发新的市场。

毛纺机械

毛纺机械在节能高效、自动化、智能化、新型纺纱方面又有新的进步。半精毛纺机械为适应毛纺高质高效的需求,目前毛针梳机配置全电子式自调匀整器,采用模块式组合、集成化创新,缩小前隔距,提高机速、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这部分技术创新带动了部分毛纺机械产品的销售。特别是在一些棉纺设备上对新工艺进行适当改造也会获得一定的市场和销售量。毛纺紧密纺采用恒定的单锭独立的两侧补风系统,自我清洁、灵活可调的张力牵伸来确保长时间生产出质量稳定的紧密纺纱线,可生产染色毛条,适纺各种毛纤维。

近年来国内羊绒及羊绒混纺毛针织服装需求较旺,带动了粗纺、半精纺针织纱线生产的发展,毛纱生产自2008年开始逐年回升。目前纺纱企业抓住金融危机国外毛纺企业不景气之机,积极采购二手设备,以粗纺纺纱设备居多。毛针织服装企业采用电脑横机代替手动横机,速度加快,品种花色增多,市场正向“织可穿”的方向发展。

毛纺纱线发展迅速得益于半精纺工艺的大范围应用。半精纺技术实际上是在传统的精梳毛纺和粗梳毛纺工艺基础上,将棉纺技术和毛纺技术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型的多组分混合工艺,解决了原来毛纺设备不能解决的问题。半精纺可实现棉毛麻丝等天然纤维与其他新型人造纤维、化学纤维的成功混纺,产品结构丰富。羊绒产品新纺纱线很难超过70支,通常用于粗纺难以适应市场对高支轻薄织物的需求。纯羊绒制品的原料成本高,产品的局限性很大,通过半精纺的羊绒纱纱支可纺12~140公支,不仅扩大了纱线可纺范围,而且成纱率高,降低了成本,满足客户对产品档次、规格的不同需求。各种纺纱加工方法的互相补充,长期共存的格局,使毛纱线特性进一步融合和发展,为后道加工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新型纱线。

由于受到劳动力成本上升、利润空间变薄等因素影响,毛纺企业购进先进新设备,淘汰落后产能,主要增添更换的是性价比较高的国产机型。我国毛纺企业一般是集纺、织、染于一体,形成配套完善的产业链,因每年的羊毛原料数量有限,产能利用率不高,长期以来形成了不太关注毛纺设备的研发投入和技术提升,造成国产毛纺设备较少,先进设备大多靠进口的格局。目前受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生产要素、价格差异等因素的影响,R250型毛精纺机、H212毛织机等落后设备还在使用。企业受资金的制约,仅靠市场调节来更新设备,其先进程度远远不够,而且进程会很慢。虽然毛纺行业产业链比较完善,生产量大,但是国产化率较低,特别反映在先进的洗毛、后整理设备方面,而进口设备价格又非常高,企业负担不起。

2011年毛纺老机改造步伐仍在不断加快,系列高效起毛机、磨毛机、剪毛机等设备,针对纺织面料的变化,持续技术改进,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并延伸至烫光、烫剪、刷毛等后整理产品,成线开发。

2011年1~9月毛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76.53亿元,同比增长1586%,新开工项且205个,同比下降5.53%。投资拉动着毛纺机械的市场需求。

麻纺机械

我国苎麻纺织、亚麻纺织的生产和贸易均居世界首位,国内麻纺生产能力已达到165万锭。麻纤维是韧皮纤维和叶纤维的总称,包括苎麻、亚麻、大麻、黄麻、剑麻等,我国苎麻纤维占世界产量的95%。目前从麻的种植方式到麻纤维的加工技术进行了一条龙科技开发,从产业链到价值链全方位地促进整合,通过资源整合将彻底改变上下游脱节、国内外脱节的现状,从综合价值上来提升麻纺纤维。

麻纺行业产能相对过剩,金融危机之后,产能还无法释放,已成为行业发展的瓶颈。目前产品同质化严重,低水平的价格竞争,不断挤压着企业的利润空间。技术装备整体水平相对落后,麻纺机械主要以亚麻机械为主,亚麻后整理技术设备相对落后。苎麻纺织工艺技术及装备整体水平也相对落后,其产品以高特麻纱、粗厚坯布等传统产品为主,附加值低。黄麻前纺设备已近30年没有更新。开发高端麻纺纱线,需雄厚的实力和大量的投入,麻纺机械市场潜力很大。

新的苎麻梳纺生产流程比原工艺流程减少50%,只有9道工序,苎麻牵切纺工艺彻底改变了原工艺流程长,用工多,制成率低,成本高等落后状况,积极推进生物脱胶技术,提高苎麻纤维的可纺性能,逐步解决脱胶废水造成的环境污染等关键问题。

苎麻脱胶是苎麻纺纱的前处理工序,脱胶质量对苎麻纤维的可纺性能及成纱质量影响重大。生物脱胶实现了全新的苎麻清洁生产工艺流程,降低物耗、能耗及污染物排放,用水、用气量大为减少,排放的污水中COD和BOD含量大为降低。生物脱胶精干麻的强度、卷曲率和柔软度等关键参数显著改善,为提高纤维的可纺性提供了基础。苎麻纺织急需提升技术装备水平,用先进纺机设备来支撑麻纺行业的发展。

随着消费者对麻类产品认可度的增长,麻类产品消费已呈现增长势头,消费市场的培育已初显成效。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节能减排、废水排放治理问题。

麻纺机械主要以亚麻机械为主,已保持了几年的增长势头。亚麻规模在国际上最大,我国亚麻产品主要销售到欧美地区。2011年由于欧美经济的衰退,亚麻市场出现较大滑坡,亚麻机械的生产和销售也受到非常大的影响。亚麻纤维由于长度长、细度细和残胶高,通常采用湿法纺纱,其加工流程兄长,生产效率低,且成纱粗、硬而难以应用。利用苎麻和棉纺设备进行干法纺纱,不仅提高了纺纱效率,改善纺纱的劳动环境,还使成纱细度提高,柔软度增加,拓宽了亚麻产品的应用领域。目前国内亚麻纺约70余万锭。

麻纺纺纱系统逐渐向棉纺靠近,不断提升纺纱加工装备水平。“黄麻纤维精细化与纺织染整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在精细黄麻纤维关键加工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尤其是在可控精细脱胶技术、协调脱色技术、柔性细化技术和高性能生化处理技术等方面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使黄麻纤维高品质、大批量应用成为可能。现已成功研发出55%黄麻、45%棉16英支纱线,30%黄麻、70%棉30英支纱线,,黄麻棉牛仔布纱卡、帆布、平布等面料,混纺地毯、装饰、家具用织物和轻软箱包用织物。黄麻前纺设备已近30年没有更新。对黄麻进行处理而制成的新型纤维素纤维,具有独特的截面形状,织物手感滑爽、色彩亮丽,布面组织丰满圆滑,一种新型健康环保,能自然呼吸的生态纺织纤维的麻赛尔纤维。

2011年1~9月,麻纺织行业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34亿元,同比增长58.45%,新开工项目88个,同比增长23.94%,增速比上半年分别均有扩大。说明麻纺行业投资拉动作用逐渐

增强。

纺织机械专用基础件、配套及辅助装置等

纺织机械涵盖了2300多种整机产品,给主机配套的有上万种纺机专件及配套件。在纺织机械整机高速化、高效率、模块化的要求下,纺织机械专用基础件需要加快技术进步和可靠性提高,现已被纳入“十二五”期间高端纺织技术装备8个重点发展领域之一。专用基础件对纺织机械整机的技术提升、可靠性、稳定性起着关键作用。进一步发展国产高性能纺机专件,优化纺机专件产业的产品结构,以提高纺织加工装备行业的生产技术水平。

从2011年3月开始通过大力度财政补贴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推动高效节能电机在国内市场的应用。专用节能风机及滤尘系统属于具有节能减排效果的新型附属设备,到2015年将实现细纱机节能专用风机1万台/年,纺机空调节能风机500台/年,滤尘系统1200台/年。目前棉纺行业推广采用节能电机、空调自动控制等技术,其中空调自动控制技术可降低能耗10%~5%。

随着起毛产品风格的多样化与生产柔性化要求的提高,对部分起毛弹性针布产品提出了高适应性和稳定性要求,这就需通过适当的工艺调整来适应不同原料和克重坯布的起毛要求。通过对植针组织的特殊涉及核对针类的特殊处理形成独特的形状、形态、外貌,开发功能性起毛弹性针布,形成不同起毛风格。起毛弹性针布工作状态与其它针布不同,针布需具有防锈功能以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高强度、高弹性钢丝和特殊规格、形状的异性钢丝将会扩大应用以满足起毛效率和起毛强度提升的要求。目前起毛弹性针布市场供不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