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纺织实训总结

纺织实训总结范文精选

纺织实训总结

纺织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摘要:从新冠肺炎疫情下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入手,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了疫情背景下会计专业大学生创业面临的新困难,提出了疫情下促进会计专业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对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疫情;会计;创新创业

1疫情背景下会计专业大学生创业面临的新困难

会计专业是高等院校常见的专业,毕业生数量多,人才的市场需求大。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在后疫情时代,创业成为解决就业难题、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结构的重要渠道。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保障和提升对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以及应对疫情下经济疲软有积极作用。然而,在疫情背景下,会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状况不容乐观。

1.1市场受到疫情冲击在疫情大背景下,社会经济各行业迭代频次增加,部分新业态如电商、互联网金融等在挑战中抓住了发展机遇,然而更多的企业如餐饮、旅游和教育培训等传统线下服务业在疫情影响下受到冲击。企业甚至迅速倒闭,企业“求发展”的目标纷纷更改为“求生存”。连锁反应波及会计行业,会计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1.2大学生创业信心受打击受疫情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态都历经巨大变化,承受压力、面临困境,尤其是处于创业中的大学生,其处境可想而知。即使排除疫情影响,对于大学生而言创业极具挑战性,而疫情的影响让创业过程更为复杂艰巨。市场的不确定性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决心和信心,不少创业者重新审视创业的可行性,其中部分学生由于不堪压力而果断放弃。

1.3创新创业竞争日益激烈疫情影响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竞争白热化。具有低资金门槛和刚需商品或服务特点的创业项目受到青睐。市场份额减少、参与大学生增多,让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市场调查、财务咨询等会计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传统项目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

2促进会计专业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对策

2.1以“赛”促“创”,以“赛”提质会计学科的应用性、实践性较强,所以会计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通过学科竞赛,激发大学生创造力,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应将会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教学改革紧密联系。疫情背景下,部分线下创新创业活动受影响,大学生活动范围暂时受限。大学生可利用该“窗口期”“缓冲期”“成长期”,潜心准备并积极参与专业相关的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利用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育人载体,以“赛”促“创”,以“赛”提质,聚焦以“赛”促学、以“赛”赋能,引导大学生在竞赛中提高综合素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创新创业活动积蓄能量、积累经验。另外,学科竞赛中必不可少的物资保障要提前规划、确保落实,应制定一套完整的学科竞赛保障体系。

2.2创业导师开展辅导和培训创业导师对大学生的影响较大,正面的鼓励能有效帮助大学生建立信心。会计专业大学生接受辅导和培训之前,则要求创业导师接受辅导和培训。学校应组建大学生创业导师团队,进行心理建设,强调疫情是暂时的,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和较好的心理素质。创业导师应对会计专业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创新创业条件进行关心,使其葆有对创业的坚定信念,不轻言放弃。还可定期聘请企业专家或资深行业人员到院校进行专题讲座,向学生传授创业经验,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互为补充。

2.3保持发现创业机会的敏感度

疫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传统的商业在进行调整,新的创业模式在不断涌现。例如,拥有完善的现金流是企业经营的核心,尤其在疫情之下,现金流的储备显得格外重要,这关系到企业是否有能力对抗停滞状态。现金流既是商业模式设计的一部分,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会计专业大学生可以利用资金管理知识,为企业出谋划策,完善现金流模式,预留企业发展预备金,为企业提供现金流管理服务。

2.4构建线上创业新模式疫情期间,尽管创业活动受到影响,但不少工作仍能开展,如线上市场调研、需求分析、数据统计、视频会议和头脑风暴等。在此过程中,学校和创业导师应尽量提供创新创业环境和指导帮扶,让学生在疫情期间也能进行创新创业工作。疫情影响下,会计服务平台、在线教育辅导平台、短视频+商品和直播+商品等类型的线上服务有很大需求,市场正在培育,需求正在释放,时机正在出现。创业导师应充分利用有效的资源,为学生搭建线上创业平台提供帮助和咨询,让学生开辟新的开发空间和机会,实现创业梦、成才梦。

3结语

疫情下,会计专业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要转变理念,对不同阶段的创新创业目标作出动态化调整;学校管理层面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更好地推进学生心理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的有效融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希望通过以上的讨论可以让广大会计专业大学生在疫情的大背景下保持创新热情不减、创业热度不减、干事创业和勤奋务实的势头不减。

作者:周闻熙 单位: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商学院

班主任德育探讨2

1可行性研究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被列为高职院校重要的常规项工作,已经基本形成了“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国家有大赛”的局面。目前的全国纺织服装类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大赛模式,技能大赛的设计同步于现代纺织服装企业高新技术和企业转型升级。在技能大赛内容上,不仅要考察学生技术和相关专业的熟练程度,还要考察相关技术创新与创业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产业的创新及科技的发展。在考察方式上,主要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岗位要求的技术技能,理论素质考察比例通常不会超过35%,主要是专业技能以及创新理念的考察。服装设计与工艺赛项,在大赛内容上就打破了传统的套题模式,出题范围更广,由学生的死记硬背来应对的旧方法,发展为学生大赛现场根据命题要求进行创新性设计与制作。在考察方式上,不但要重点考查选手的实际动手能力、规范操作水平,还要考察选手的创新创意水平和综合职业能力。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考察形式上,全国纺织服装类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都已经完全融入了创新创业。因此,可以以技能大赛引领高职纺织服装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充分发挥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的导向作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2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2.1实践意义

2.1.1响应国家“双创”号召增强纺织服装类专业师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促进纺织服装类科技成果创新和转化,实现学生高质量的就业。以创业实现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促使我国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2.1.2促进专业良性发展全国高职纺织服装类职业技能大赛的宗旨是促进学生的就业与发展,使学生符合现代服装企业科技发展与技术创新的人才需求,由国家教育部发起,采用国家主办、企业参与的大赛模式,是对高职院校影响力最大的部级赛事,职业技能大赛对创新能力的考察必将作为高职院校专业改革和发展的导向,推进专业与行业企业专教融合,促进纺织服装类专业良性发展。

2.1.3助推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纺织服装产业属于传统制造业,面临融资成本高、产能过剩、劳动力短缺和资源成本压力上升等问题。要实现快速转型升级,必须通过创新加快产品结构升级。高职纺织服装类专业师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可以加快服装产品的创新,有效地促进了服装行业产品结构升级和转型升级,使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转变。

2.2应用价值

2.2.1能够建立纺织服装职业教育全方位改革的倒逼机制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考核内容与“企业需求”高度一致,企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必将促使高职院校制定更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使人才培养目标贴近企业需求,实现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因此,以技能大赛引领高职纺织服装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建立一种促进纺织服装职业教育全方位改革的倒逼机制,促进纺织服装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实训室建设和师资配备等的全方位改革和完善。

2.2.2能够有效地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学生的数量和质量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开展如火如荼,全国企业和院校大力支持和参与。以技能大赛引领高职纺织服装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借助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这个平台,掀起创新创业教育热潮,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学生的数量。同时,以技能大赛引领高职纺织服装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也能够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技能大赛往往由最好的教师指导最优秀的学生组织参与,在技能大赛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由于指导教师和参赛选手都是纺织服装行业最优秀的人才,相互促进,相互启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2.3能够大幅度节约高职纺织服装类院校资源纺织服装类专业技能大赛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高职院校每年都选拔出最优秀的专业课教师,投入巨大的物力、财力,匹配最优质的实习实训场地去培训参赛选手。创新创业教育和技能大赛培训的主体都是学生,实施的对象都是教师,实施的场地也几乎完全相同。创新创业教育中包括专业技能的培养,在技能大赛培训中也包括创新创业素质的培训,因此,完全可以把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教育二者有机地融合起来,充分发挥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的导向作用,以技能大赛带动创新创业教育,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避免资源的重复性浪费。

3路径研究

3.1以技能大赛为引领创新校内技能大赛运行机制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引领,创新校内技能大赛运行机制。目前,纺织服装类专业的技能大赛通常都是选拔技能操作最优秀的学生参赛,剩下的大多数学生与技能大赛无缘,这就丧失了职业教育的普及性功能,这类“职业选手”往往将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参赛上,集中培训,强化训练,脱离正常课堂学习,有悖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原则和初衷,也不利于创新创业的普及教育。因此,必须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引领,建立一套新的校内技能大赛运行机制,主要的举措如下。其一,以全国技能大赛为引导,通过积极推动校内纺织服装类相关技能大赛举办,教务处、系部、教研室等均可作为主办单位,创新校内技能大赛运行机制,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其二,建立严格的技能大赛约束机制。尽量规避“职业选手”,改变参赛选手选拔和培训流程,要先培训后选拔,严禁先选拔后培训,从而扩大参赛学生范围,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其三,积极联系纺织服装行业、企业作为协办单位,参与技能大赛全程,共同制定校内技能大赛流程、考核方案等,推动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质量。其四,要合理安排校内技能大赛的时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一年举办一次,各个省的省赛早于国赛,校内职业技能大赛在时间的安排上一定要早于省赛,并且大赛通知至少提前三个月予以公示,从而促进校内技能大赛培训的进行。其五,高职院校要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适当扩大奖励范围。对参与校内职业技能大赛的教师和学生要提供必要的奖励,比如教师的学年评优加分、职称和职级的评定加分,学生奖学金的评定加分等。校内职业技能大赛的奖励范围最好按照国赛和省赛一、二、三等的奖励比例进行,避免参赛队伍人员多奖励少或者参赛队伍人员少奖励多这种极端情况发生。

3.2创新高职纺织服装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引领,创新高职纺织服装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职业技能大赛中展示出来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绝不是某一门课程或者某一个教师培养出来的,需要所有专业教师在全部的专业课程中进行综合培养。因此,需要打破已有的课程体系,以技能大赛为引领,引入必要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并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纺织服装类专业已有的全部专业课程中,尤其是专业实践类课程,专业实践类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以全国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为引领,创新高职纺织服装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但能够实现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原则和初衷,而且能够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提供源动力。创新高职纺织服装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重新编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写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技能大赛需求和行业企业岗位需求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第二,认真编写课程标准,尤其是专业实践类课程。每一门课程都要把创新能力培养列入到课程培养目标的素质目标中,在教学项目和实训项目中应当规划设计对创新能力培养的环节,融入技能大赛相关内容,把与该课程相匹配的专业技能大赛内容、技能大赛规范和技能大赛考核方式融入到考核环节中,并具体制定创新性衡量的标准和量化赋分。第三,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密切关注现代纺织服装技术发展与技术创新,关注产业发展现状,做到与时俱进,认真选取具体教学素材,教师本人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技能,打破固化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的实施,鼓励学生打破传统学习模式,进行创新性的作品设计,把是否具备创新性作为衡量学生作品的标准之一。例如在服装CAD课程男衬衫项目的教学中,前片过肩和后片过肩的拼合,教师使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工具,多种拼合方法完成拼合,就可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又如在服装工艺课程男衬衫项目的教学中,男衬衫的工艺流程,教师介绍完其中一种常用的工艺流程后,可以启发学生查询并思考其他的男衬衫工艺流程,这也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3推动专业实训基地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有机融合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引领,推动高职纺织服装类专业实训基地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有机融合。职业院校的特点是产教结合,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而学校的实训基地是将理论知识转为技能的重要平台。许多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由于缺乏教学场地,往往是在实训基地的基础上进行建设的,但是由于实训基地以技能竞赛为培训目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培训目的,所以尽管实训基地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同属于一个场地,也没有形成有机融合。以技能大赛引领高职纺织服装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以技能大赛为介质,把技能大赛培训和创新创业教育放在同一个体系中进行培训,一方面,可以节约高职纺织服装类院校资源;另一方面,可切实加强实训基地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有机融合。推动专业实训基地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有机融合需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实训基地教师要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高职纺织服装类专业很适合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因此可以把创业项目孵化列入高职纺织服装类专业实训基地必备工作事项,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实训基地学生成员的一项必备能力。在实训基地的日常工作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孵化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学生的专业技能是创新创业中的一项最基本的能力,学生在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的过程中同样可以提高专业技能。其二,要把创新创业类比赛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补充。目前全国最权威的创新创业类比赛有“互联网+”、挑战杯和“创青春”等,在每个赛项省赛前均有校赛,高职纺织服装类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很适合参加此类大赛,因此,各个实训室应当积极培育自己的创新创业孵化项目,鼓励各个项目的学生踊跃参赛,在参赛过程中观摩其他参赛项目,认真听取评委的意见和建议,获得创新创业灵感和经验,使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岗位技能。

3.4创建一支创新创业型技能大赛指导教师团队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引领,创建一支创新创业型技能大赛指导教师团队。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需要建设一支创新型技能大赛指导教师团队。首先,教育的第一要素是教师,只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型技能大赛指导教师团队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因此,高职纺织服装类院校要为专业教师尤其是实训室负责教师提供创新创业能力培训和创新创业项目的观摩机会,从而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创”能力。其次,创新创业型技能大赛指导教师团队不但包括本校的纺织服装类教师,而且应当拥有一定比例的校外指导教师,尤其是行业企业技术能手以及管理层领导,学校最好能聘到纺织服装类企业的创始人,指导教师团队成员之间进行有效交流和合作。再次,积极鼓励校内指导教师的创新创业,学校应当针对校内教师创新创业制定出奖励政策,如职称评定等,也要制定出创新成果的效益分配规则,明确教师所得比例,更要为教师的创业提供场所和创业时间安排的灵活性,让教师的自主创新创业,能够起到以点带面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最后,鼓励各个实训室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加强交流合作,切忌单打独斗,高职纺织服装类专业相关院系要定期开展创新创业交流会,学生汇报创新创业项目的运营现状,指导教师团队集体进行指导,这种方式往往可以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带来新的灵感、新的创意和最有效的指导,避免学生走弯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和技能大赛获奖率。

4结语

以技能大赛引领高职纺织服装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改革校内技能大赛运行机制,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动实训基地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有机融合,建设一支创新创业型技能大赛指导教师团队,这些任务的落实,需要高职纺织服装院校从上到下通力合作,以及从院领导到教师的共同推进。

作者:宋东霞单位:辽宁轻工职业学院

班主任德育探讨3

0引言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高校作为双创生力军培养的主阵地,必须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双创综合能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将双创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程,持续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切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当前高校双创教育发展势头迅猛,在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同时,仍面临诸多问题。为此,本文从双创教育的现实困境出发,探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支撑双创教育的意义和模式。

1虚拟仿真实验对突破双创教育困局的现实意义

1.1拓展实践教学模式,突破当前重理论轻实践、实践途径单一的困境新时代下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而创新是高素质人才的第一要素。高校顺应时代需求,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培养体系,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组成的培养模式已基本形成。通识教育的核心是使学生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明确创新创业的方法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认知。专业教育重在学生对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实践教育则是在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将学生的创意付诸行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执行力和实践力的过程。然而,据2021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统计显示,当前大学生中有尝试创业想法的有96.1%,但真正付诸实施及准备的只有14%。在对学校选修相关课程学生的调查中也发现,缺乏执行力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中最突出的短板。可见,在高校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培养和启发下,相当多的大学生存在创业的想法和动机,也不乏创意,但执行力和实践力薄弱,这使得他们难以迈出创新创业的第一步,因而错失良机。加强双创实践教育已迫在眉睫,但切实推进仍存在困境。社会实践和校内实践是高校实践教学最基本的两种途径。在社会实践方面,大学生能够获得的实践机会少且工作内容单一,大多是就某一岗位积累一些浅显经验,难以满足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在校内实践方面,创新创业需要团队、技术、资金、市场等多方面的支持。受各种因素的制约,目前高校能够投入培育的项目数量有限,难以达到广泛地增加大学生双创实践机会的效果。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多场景、多模式、多参数、多规则的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将现实的经济和社会环境进行仿真和集成,并内置人、财、物、信息等资源,构建虚拟仿真平台用以更为普遍地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学生能够在平台中运用虚拟资源实施创意,体验创新创业的各个环节和关键节点,这有助于学生对创意效果进行评价和判断,并对创新创业形成更为系统全面地认识。

1.2支撑软硬技能培养,突破当前训练场景缺失、综合能力提升不足的困境目前高校创新创业实验教学内容较为局限,主要关注对学生经营决策、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相关专业实践能力的训练,欠缺对创新创业所需各项软技能的开发,更缺乏基于全程和系统化培养的双创综合能力提升。然而,自我认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组织领导能力、适应能力、情绪调试能力、时间管理能力、风险管控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等软技能也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核心素质,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高质量发展和创业项目的成败。此外,大学生创业一般经历前期准备、创业项目选择、商业模式设计、商业计划制定、可行性分析、创业融资、创业团队、创业实施、优化调整等各个环节。目前创新创业理论课程中基本包含了创业项目选择、商业模式设计、商业计划制定、可行性分析、创业融资等相关理论和方法,但对理论的实际应用不足。同时,较少囊括前期准备、创业团队、创业实施、优化调整等环节,这些都是实践和实验教学需重点关注的内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只有覆盖大学生初创的各个环节,并注重软硬技能的均衡培养,才能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但自我认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软技能和前期准备、创业团队、创业实施等初创环节均存在训练场景缺乏、考评测量困难、引导提升低效等问题。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能够为大学生的各项软技能提升和初创环节训练提供场景支撑,同时通过对学生关键决策节点的捕捉、记录和分析,实现各项能力的测量和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及时的引导和纠错,从而形成闭环式的综合能力提升路径。

1.3支持前置初创演练,突破当前大学生经验储备不足、试错成本过高的困境世界首富埃隆·马斯克在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2014年本科毕业典礼演讲中说道:“大学是最好的创业的时间。大学生没有家庭生活和复杂的社会关系需要处理,有更多的时间可以投入到自己关注的事物中”。相关调查也表明,创业成功者基本都是典型的“大学生创业者”。同时,扎克伯格和比尔盖茨的成功经历更证明了在专注度高、思维敏捷、精力充沛、时间充裕的大学阶段开始创业,对于创业者而言是较好的选择。另外,据2021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显示,在10791位受调查者中,认为工作3-10年内最适合开始创业的人数居多,占比为18.4%。这说明大学生普遍认识到创业的难度大、试错成本高,需要一定的资源和经验积累,但这就可能错过创业的最佳时期。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应用于创新创业教育中,有助于我们突破这一困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基于仿真平台开展前置的创业训练,一方面能够提前学生的初创时间,使其及早高效地积累实践经验,为创业行动做好知识和经验储备;另一方面将初创过程转移到仿真平台,能够避免试错成本。学生在自身能力与创业需求相匹配,真正成为准备好的创业者之后,再采取创业行动,也能尽可能地降低创业失败的风险。

2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在双创教育中的应用模式

2.1基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双创能力培养支撑体系首先,针对前期准备、创业项目选择、商业模式设计、商业计划制定、可行性分析、创业融资、创业团队、创业实施、优化调整等各个环节,将教学内容细化分解为最小教学单元。比如,前期准备环节包括自我认知、创业政策识别、创业途径选择等内容。其中,自我认知又可分为自我了解、他人评价、社会反馈和反省总结等教学单元。创业团队环节包括团队组建、团队管理、团队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其中,团队管理又可细分为团队执行力、股权分配管理、内部冲突管理、团队激励、团队文化等教学单元。然后,从教学单元和创新创业能力两个维度出发,以基于初创环节分解的教学单元为横轴,以专业知识能力、自我认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组织领导能力、适应能力、情绪调试能力、时间管理能力、风险管控能力、危机处理能力等软硬技能为纵轴,构建精准化、精细化、精确化的双创能力培养支持体系。比如,自我了解单元重点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情绪调试能力;内部冲突管理单元着重提升学生的冲突处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最后,围绕各单元的教学内容,以实现能力目标为导向,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数据资料分析、专题讲座、拓展阅读、线下实验等。对于上述一种方法或多种方法的结合均难以达成目标的,则有必要设计相应的虚拟仿真实验模块,以实现教学单元和双创能力培养的全程覆盖。另外,即使能够运用传统方法的教学单元,也可探讨如何通过融入虚拟仿真实验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由此辨识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与双创教育的结合点,同时形成基于双创软硬技能均衡提升的虚拟仿真实验需求。比如,对于自我了解单元,通过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实现令学生深刻洞察自我、明晰职业倾向、把握优劣势、了解创新创业素质的效果,此时就需要借助虚拟仿真实验得以实现。对于内部冲突管理单元,在课堂教学中很难形成团队冲突环境,这也需要运用虚拟仿真技术构建训练场景。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团队现已针对自我了解单元,基于创业胜任力模型设计开发创新创业认知测评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职业性格测试、创业倾向测试、创业能力测试、创业素质测试、自我察觉测试、职业性向测试、管理能力测试、营销能力测试、心理稳定测试等多个维度,能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我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心理、知识、素质和能力。此外,教学团队也设计开发了团队协作与沟通模块,通过团队破冰、团队协作、团队竞技、效能测评、团队竞聘、团队策划、团队总结等过程的模拟演练,提高学生的冲突处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同时,将虚拟仿真实验融入竞赛、开放实验、双创项目、实习等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能够为其提供更为丰富的场景和途径支撑,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实践教学效能。

2.2基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双创能力闭环提升策略围绕各教学单元的培养目标,设计评价指标,并将其体现在相应虚拟仿真实验模块的逻辑、规则和流程设计中。通过对学生关键决策节点的捕捉和记录,获取评价数据,并据此完成各项能力的测评。比如,针对团队协作能力,可以在平台中记录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频次、合作频次、冲突频次等数据,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模型,分析和测量各成员在团队中的地位及其协作能力;为计算学生的沟通交流指数,也可采用平台中记录的交流次数、对象、范围等数据;执行力则可通过任务交付时间和质量综合评定。实验过程中,虚拟仿真平台可根据学生当前决策进行各项能力的实时评定,若结果低于某一阈值,向教师和学生预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动态自我调整,另一方面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实验情况,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纠错。学生完成实验后,即可获得双创分项能力指数和综合能力指数的评分,这可作为教师评定成绩的依据,同时也为学生未来的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提供方向指引。

2.3基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双创师资保障需求虚拟仿真实验在双创教育中的应用,使一些原本需要教师讲授或组织研讨、实验和实习的教学单元通过虚拟仿真模块即可直接或辅助完成,并达到甚至超越传统方法的教学效果。这大大减少了高校在双创教育中的师资需求,有利于解决当前双创师资力量储备不足的难题。另外,又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素质教师需掌握双创理论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相关专业知识甚至法律知识,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并了解虚拟仿真技术。这样才能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同时,使虚拟仿真实验模块的需求和逻辑设计具备可行性,并且及时处理日常教学中遇到的系统问题。

3结论

当前高校双创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学生执行力弱;实践途径单一,培养覆盖面窄;教学内容局限,部分环节缺失;训练场景缺乏、软技能提升不足;考评测量困难、引导提升低效;经验储备不足,试错成本过高等困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应用,能够广泛支持学生的创业实践;为软硬技能提升和初创环节训练提供场景支撑;科学测评双创技能,形成综合能力提升路径;开展前置初创演练,避免试错成本。为此,从双创能力培养支撑体系、双创能力闭环提升策略和双创师资保障需求三个方面探讨虚拟仿真实验在双创教育中的应用模式。

参考文献

[1]500Global,中国传媒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心.2021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R/OL].2022-03-21.

[2]董云.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经管类专业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34):155-156.

[3]叶松,陈颖.基于虚拟仿真的工程管理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陇东学院学报,2020,31(05):92-95.

纺织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服装设计专业的产业性质,要求高校充分重视市场的需求,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转变教育观念,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培养与服装产业市场发展相适应的具有艺术创新能力的技术型应用人才。在明确这一定位的基础上,高校需要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将创新能力和应用技能相结合,以具备未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

二、重视实践教学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提升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培养应用型服装设计人才的关键,其应作为重要内容融入教学。

1.加强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

服装设计专业是一个整体,课程之间有着极强的联系,这需要教师在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整合,以项目化教学或工作室式教学的形式,将设计课程(如图案设计、市场和流行趋势、设计主题研究等)、实践课程(如立体裁剪、结构设计、工艺制作等)和市场课程(如服装营销、服装生产管理、品牌策划等)结合起来,形成从设计构思到设计开发,再到成品制作、市场推广的完整的设计教学内容,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教学充分地结合起来。

2.拓展实训基地的建设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校需要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如,把部分服装专业课程和实习课程教学放到服装企业中进行,使学生直接接触到生产第一线,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和岗位上实训,以加强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通过企业实训,学生也可以更直接地获得企业成熟的设计方案和经验,这有助于学生缩短学校与社会、理论与现实的距离。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邀请具有丰富工作经验、了解服装设计专业市场和相关技术领域发展动态的企业家、设计师担任实训指导教师,参与整个设计项目的指导和验收工作,在教学中,对行业和市场的新趋势、新材料、新工艺技术等新内容进行全面的补充。

三、注重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

专业教师不但需要懂得书本上的理论,还要精通实训教学,熟练服装设计专业实际项目的操作应用,更要了解市场趋势变化和企业发展要求,有一定的职业经验,这样才能有效地教育和指导学生进行课程学习,完成课程设计方案。敬业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目前被许多就业单位列为招聘的重要参考要素,这三项被认为是现今大学生较为缺乏的就业能力,也是现今高校教育中较为缺失的部分,即对学生缺少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教育。目前,我国高校中负责对学生进行就业方面教育指导的大多为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许多教师自身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的相关培训,因此,需要从事专业教学和学生工作的教师在各自的教学以及与学生的接触中共同完成对学生的职业指导、职业规划等工作。这有助于使学生有准备地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毕业、面对社会。社会的快速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都对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现今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

四、总结

纺织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随着会计制度的日趋完善,社会对会计人员的高度重视和严格要求,作为一名在校的会计专业学生,为了顺应社会的要求,加强社会竞争力,也应该注重培养自身的素质,培养较强的会计工作的操作能力。

于是利用暑假的时间为自己创造机会参加了一次实习,以检验自己的会计知识掌握程度和锻炼自己的操作能力,接触社会,接触现实会计职业,为踏入社会工作岗位做好准备。实习是每一个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个月我的实习单位是省市纺织有限公司。

单位简介:纺织有限公司创建于1987年,1990年投产,是全军“八五”期间重点投资兴建的大型纺织服装联合企业。现隶属中国际华轻工集团。企业年均利润超千万元,年均利税4000余万元。成为省纺织行业利税大户。公司财务部设有一个财务部长、一名出纳、六名会计员。

二,实习内容按照计划安排,从出纳开始,师从每个会计及出纳四天,因为每个会计及出纳所管理的业务均不相同,由次来了解整个会计工作的流程。由于在大二两个学期的期末均做过会计模拟实训,所以自我感觉对于出纳日常使用的单据并不陌生,可到了实际操作中才发现并不容易,刚开开始时更是错误百出。别人一提起出纳就想到是跑银行的。其实跑银行只是出纳的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在和出纳聊天的时候得知原来跑银行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熟知每项业务要怎么和银行打交道以外还要有吃苦的精神。而且,出纳的业务比较繁琐,还要保管现金、支票和收据等等,所以需要非常细心,对于比较粗心的我来说,这也是非常有必要学习的。几天过后在出纳的指导下,我对单据的填制熟悉了很多。接下来的就是跟随分管各类业务的会计员,观察各个会计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开始翻看会计凭证,刚开始时觉得各个会计分录觉得这些分录很简单,甚至简单过在学校做的一些业务题,后来发现我想错了,拿在手里的记帐凭证真正有价值的是附在凭证后的原始凭证,这些原始凭证在学校里是肯定看不到的。通过这些原始凭证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各个业务发生的细节。还有在学校实训时各个程序都是通过手工来完成,而公司财务部则实现了电算化,计算机代替了大部分的手工工作。手工会计和电算化会计之间的距离在翻看凭证的过程中很好的解决了。翻看了公司一整个月的会计凭证之后便尝试着根据原始凭证填制记帐凭证。进入用友录入记帐凭证的界面,先按此笔业务录入简明而清楚的摘要,然后按会计分录选会计科目,并在相应的会计科目的借方和贷方录入金额,最后在检查各个要素准确无误后,按下保存并打印出记帐凭证和相应的原始凭证钉在一起。这便是电算化会计制作记帐凭证的程序,和手工会计有不小的区别,亲手操作过后对于各个会计科目有了更加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并且对于我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的结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整个过程赵会计给了我很大的帮助,给了我很多实际操作的机会,因为财务部日常工作繁忙有序,能给我这样一个新手操作的机会并不是很多。最后翻看了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等报表。因为我刚刚大二对于会计的相关知识并不是很完善,在赵会计的建议下,我的会计实习工作便到此为止。

三.实结和体会经过这些天的实习,使我对会计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熟悉会计工作的流程,更重要的是深刻体会到手工做帐和电算化会计的不同。在取得实效的同时,我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了自身的一些不足。总结了以下几点:专业方面,首先,作为一个会计人员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专业思维能力,具备诚实守信等端正的职业操守和敬业态度,这是会计工作岗位对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要求。其次,作为一个会计人员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会计工作是一门很精准的工作,要求会计人员要准确的核算每一项指标,牢记每一条税法,正确使用每一个公式。再次,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平和的心态。用积极的心态处理日常遇到的难题人际交往方面:刚来财务部时,发现财务部的会计都比我大很多,我心里忐忑不安,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和这些会计相处好,毕竟这直接影响到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我是否能有所收获。事实上财务部的会计们都非常的照顾我,期中有段时间由于我自己的些许原因,对实习工作失去了信心和激情,甚至想到了退出,是财务部的会计给了我长辈般的建议和劝导,让我最终顺利完成了实习。由此,对于工作过程中和同事及领导的相处,我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一次的实习虽然时间短暂,虽然接触到的工作很浅,但是依然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和经验,这些都是书本上无法得来的。通过实习,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不足,了解会计工作的本质,了解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能够让我更早的为自己做好职业规划。同时也对财务部的领导和会计对我这段时间的关心和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纺织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实习实训;档案管理

高职院校是为国家建设、生产服务一线培养实用型、操作型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快速适应岗位能力的培养,无疑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灵魂和优势所在。实习实训档案也因此成为记录和反映高校教学过程非常重要的档案,它是衡量学校实训教学管理与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高职教育特色的集中体现。加强高职院校实习实训档案管理,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影响明显。

一、加强实习实训档案管理的意义

(一)有助于搞好实践教学的监控和管理

实习实训档案是高职院校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它准确、真实地记录了学校实践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是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成绩综合考评的参考依据。及时收集整理实习实训档案,注重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按时归档、保存实习实训档案材料,有助于对高职院校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

(二)有利于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构建“产学研结合、课堂与实训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习实训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能为教学研究提供系统、真实、完整的素材,能第一时间准确地获得社会和企业的发展动态,从而根据市场需求调整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形式,并按各个专业的特点,更科学、合理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三)有利于充实高职院校实践教学队伍

加强实习实训档案的建设和管理,有助于实践教学的教师教学研究和专业学习。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较少,而实习实训教师更为缺乏,管理部门可通过每年各专业实习实训教师档案的对比和统计,掌握各专业实习实训教师的缺乏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去培养和引进需要的专业教师。年轻的老师也可通过查阅优秀的实习实训案例,找不足、学先进,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当前高职院校实习实训档案管理的现状

(一)责任分工不明

高职院校的实训场地主要由教务处统管、各系部分管,由于管理部门不同,在实训场地管理模式和要求上也各有千秋,再加上实验管理人员职责、分工不够明确,经常出现重复工作的现象。

(二)档案资源流失

高职院校的实习实训场地包括校内的实训室和校外的实训基地,由于场地相对分散,实训管理人员对档案资料的归档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实训完毕后形成的资料无法集中,从而造成资料存在着不同程度地丢失或残缺不全的现象。

(三)业务素质偏低

实习实训档案管理队伍参差不齐、综合素质不高。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实验室管理人员缺乏,只能聘请临时人员从事实验室管理工作,并兼职管理档案资料收集、保存工作。这些管理人员相当一部分没有实验系列、档案系列的职称和相关业务技能,管理能力也相对欠缺。

(四)规章制度缺位

传统的高职院校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而实践教学并未被重视,将其摆在次要地位。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制定规范的实习实训档案管理制度,即使有相应的实习实训档案管理等规章制度,但是还有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很好地落实贯彻制度要求,致使实习实训档案管理工作一直处于被忽视、低效率、流于形式的状态。

三、强化高职院校实习实训档案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加大投入

领导重视是做好实习实训档案工作的重要前提。相关领导应当高度重视实习实训档案管理工作,认识实习实训档案建设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在实训教学的各项管理工作中实习实训档案所发挥着举足轻重作用,大力支持对实习实训档案的管理。不仅要把对实习实训档案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纳入高职院校档案工作和实践性教学工作计划中去,而且要在人力和物力配置方面加大对实习实训档案的规划和投入。比如,引进擅长档案管理和计算机技术专业的复合型人才,鼓励管理人员进行档案、计算机专业知识研究,让这些实习实训档案管理人员有更多的机遇参与职称评聘,使实习实训档案管理队伍业务知识精、综合素质高、服务能力强,让实习实训档案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在财力上也要加大投入,让实习实训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取代传统手工操作的纸质文件档案管理方式。不断提高档案管理的便捷性、安全性,达到操作简单、存储量大、利用便捷的效果。

(二)健全高职院校实习实训档案管理制度

靠制度管理实习实训档案,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一整套完善的实习实训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切实解决实习实训档案管理无章可循的混乱状况,使实习实训档案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的轨道,保证高职院校实习实训档案管理工作朝着科学、规范化方向发展。可由教务处统一管理实习实训档案工作,规范实习实训要求,督促并指导系部老师和学生按要求完成实训任务。每间实训场地都应明确具有相关专业能力的管理人员负责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利用,规定时间将整理好的实习实训资料按要求移交相关部门(教务处、系部)进行存档。以图表化的方式,明确各项工作流程更加直观。

(三)打造实习实训档案管理专业人才队伍

要想使实习实训档案发挥更大的利用价值,满足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的需要,就要建立一支业务知识精、综合素质高、服务质量优的档案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实习实训档案管理人员可采用外出参加档案专业知识培训或以会代训,或与其他兄弟院校开展工作交流,通过学习探讨,寻不足、找差距,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及专业技能。档案管理人员要积极学习计算机、互联网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使用档案管理软件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存档,让档案资源实现网络化,使广大师生能更好地便捷利用。使用先进的档案管理软件,在档案的利用上更好地让各种档案资源之间形成关联。如需查阅某次职业技能大赛的档案,利用档案软件综合查找功能,应能出现上级部门下达的方案通知、高校拟定的大赛文件、学生奖励情况、相关新闻报道等档案资料,以不断提高档案利用的效率。

综上所述,实习实训档案是对实践性教学工作的真实记录,它既是反映高职院校实际教育办学能力,也是反映教师实训质量和学生实训成果的重要参考依据。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实习实训档案,加强实习实训档案的管理,有利于对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性教学过程进行综合考评,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提供准确依据。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健全实习实训档案的管理,加强实习实训档案价值的开发,不断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学习,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让实习实训档案充分发挥其潜在价值,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程娅.宁波市高校实践教学档案归档范围思考[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2]杜爱平.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档案的作用与建立[J].图书与档案管理,2011(11).

纺织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工作的意见》(*政〔20*〕52号)文件精神,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就业率,调整农村就业结构,促进我市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加快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结合我市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目标任务。年龄在16周岁以上,有转移意愿、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和培训潜力的农民,均可参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期间,全市力争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7万人左右。其中:农业部门实施“阳光工程”培训13万人左右;扶贫部门实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培训10万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培训27万人左右。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培训按有关规定办理,培训人数7万人左右。通过培训,农民转移就业率力争达到85%以上。

二、培训方向和重点。一是职业技能培训。以电焊工、车工、钳工、挡车工、缝纫工等为主的制造业技能;以砌筑工、抹灰工、钢筋工、混凝土工、架子工、木工、建筑油漆工等为主的建筑业技能;以保安、家政服务、旅游、信息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技能;以餐饮、汽车(农机)修理、汽车驾驶等为主的传统服务业技能;以计算机、电工电子等为主的新技术产业技能和农业产业化为主的实用技术。按照高起点、差别化、规模化的要求,市级培训方向是纺织服装、机械加工、汽车(农机)修理、计算机、电工电子等。二是引导性培训。主要是维权、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和安全防护等方面知识的培训。三是用人单位培训。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农民,由用工单位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岗位技能和职业技能再提高等方面的培训。

三、积极探索多元化培训方式。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行业和用人单位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同时鼓励和支持民办培训机构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市级和县区级培训相结合、集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自办与委托培训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政府统筹与社会力量培训相结合等灵活有效的培训方式,多途径、多形式地开展培训。

四、创新转移培训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完善“统一规划、分工协作、分段作业、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一是统一规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形成市级指导、县区为主、部门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市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办公室负责制定全市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意见,分解各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培训任务,加强政策指导、督促检查、考核奖惩。二是分工协作。在培训机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自主招生、转移输出的基础上,生源的组织由县区政府和农业、教育、扶贫、妇联、统计部门负责;学员的培训由学校和实训基地负责;技能鉴定、颁发职业资格证书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培训学校、实训基地认证,经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农业、扶贫等部门共同审核后,由政府挂牌、公布;培训资金的预算、拨付、监管由财政部门负责;培训学校、实训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争取由发展和改革部门负责。积极探索组建六安市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协会,承办具体事务。三是分段作业。培训理论课在学校,实践课在工厂。符合条件的各类职业技术学院、技工学校、民办培训学校等培训机构均可参与培训。市政府将商定一批省属、市、县区重点骨干企业和有关驻军单位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义务实训基地。四是各负其责。按照“项目名称不变、实施单位不变、经费渠道不变、工作责任不变”的原则,经费争取、任务落实、工作总结仍由各部门归口负责。

五、用足用好国家、省转移培训补助资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农业部门阳光工程培训补助标准为人均250元;扶贫部门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培训补助标准为人均500元;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一次性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初次技能鉴定补贴和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培训补贴标准按有关规定办理。同时,要探索用活各类涉农培训资金使用的方法,在上级培训资金总数和培训学员总数要求不变的情况下,可按培训工种不同,补助资金不同,适当向高技能工种倾斜,延长学习时间,提升学习质量,切实提高农民转移就业率,努力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低技能工种低补助,高技能工种高补助”的工种补助标准,由各县区物价部门会同农委、扶贫、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核定,并在媒体上公布后执行。

六、千方百计筹措配套资金。为了用好国家、省专项培训资金,市、县区政府可从农业发展资金、扶贫培训经费、劳动力培训经费、库区后期扶持培训费用等经费中切块安排,专项用于培训项目配套。市直有关部门和县区要积极争取国家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各类扶持项目资金。用人单位开展农民工培训所需经费从职工培训经费中列支,职工培训经费按职工工资总额1.5%比例提取,计入成本在税前列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