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纺织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纺织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纺织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纺织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1篇

关键词:纺织服装;出口;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7.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纺织服装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柱,自从全球纺织品的配额制度取消后,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迅速发展,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我国的纺织服装出口呈现了下降趋势,尽管金融危机已逐渐远去,但它带来的影响依然存在,再加上国际贸易中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面临了很大的挑战。

一、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面临的挑战

1.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的挑战

随着后危机时代的到来,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并没有得到好转,在贸易出口中,主要面临的问题有新配额体制问题、劳动壁垒、技术壁垒及人民币升值的问题。依据WTO协议的内容,一些发达及发展中国家能够运用其中的纺织品及特别保护条款,对我国的纺织品进行限制,还依据过渡期内特定产品的保障措施进行延缓;技术壁垒及绿色壁垒也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表面上看,技术壁垒是从消费者利益及环保问题上出发的,实际上却被发达国家利用加入了较高的指标,成为限制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坚固的壁垒;劳动壁垒也是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障碍,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在价格上占据着优势,但这是在劳动力没有任何保障的前提下工作的,随着劳动壁垒的加强,纺织行业需要进行社会体系的改革,但进行改革前期肯定会受到多方面的阻挠;人民币升值尽管能够缓解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问题,可我国纺织服装为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价值增值空间较低,企业利润也就较低,如果保持原有国际市场价格,就要降低国内利润空间,而要维持企业利润,那我国所具有的成本优势就会受到打击。

2.我国纺织服装企业自身所面临的挑战

我国的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的问题及挑战就更多了。首先,我国纺织服装自主产品的设计能力不强,产品的附加值比较低,品牌意识也不强,大多是来样加工、来料加工及贴牌生产等,真正自主设计生产的很少,这样在利益分配上我国企业所获得的利润本身就是比较少的,仅有的几个名牌产品也由于营销方面的不到位,而处于中低端市场中。其次,我国纺织服装的生产技术比较落后,不符合国际标准,随着科技的进步,运用先进工业技术来生产纺织产品,已成为加强出口竞争中的重要组成,可我国纺织服装技术和国外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加工技术较低,绿色技术刚起步,化纤面料需要进口等,在生产技术上的落后直接影响着我国纺织服装的出口。三是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出口结构不合理,市场太过集中,产品的价格也太低,我国很多纺织服装企业产品出口结构很不合理,纺织服装比重不断增加,中低档价格的产品增多,而高档产品少,产业及装饰用的太少,而衣着用过多;同时我国服装出口多集中在一个国家或者相邻的国家,这就为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对某个市场依赖性大,加大了出口中的不稳定性。

二、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对策

1.政府部门所要采取的对策

国家政府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采取协调措施来渡过技术贸易壁垒,并进行国内经济的宏观调控,积极营造健康公平的贸易环境,并引导及辅助国内纺织服装企业提高相应的服务、技术及管理水平,并根据不同性质技术壁垒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标准,依据我国实际情况,研究出应对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策略,政府要积极地协调对外开放以及环境保护,还要加大纺织服装产业的政策支持,像债转股、技改贴息及压改结合等;并建立相应的纺织服装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进行网络信息及数据库的建设,为纺织企业提供相应的信息咨询服务,并及时相关的预警信息,让企业能够及时了解贸易发展动态;我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不能仅依靠发达国家所制定的国际标准来行事,要积极健全国家标准及协调活动,让国际标准能够反映我国的要求及意见,并争取将我国具有的优势项目纳入国际标准里,从而扩大我国产品影响力;针对技术贸易壁垒我国也可以建立自己的贸易保护体系,这不仅能够促进我国对国际贸易标准的认识,加强企业生产改进,还能够防止国外运用投资及加工贸易向我国转移那些高污染的产业,并加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促进我国的产业贸易。

2.纺织服装商会及协会的对策

纺织服装协会和商会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为纺织企业积极提供国际方面的信息服务,并帮助企业拓展信息渠道,并挖掘相关的信息资源,以使纺织企业能够及时了解相关的纺织动态,并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以加强纺织服装行业的自律行为,对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守法情况进行监督,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以提高企业市场经营服务及管理水平,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体系,应对出口贸易中的劳动壁垒,同时也提高了行业的整体素质,加强和外国同行之间的交流合作,扩大市场交易渠道,提高竞争意识。

3.纺织服装企业自身的应对策略

要提高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竞争能力,就要加强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纺织服装企业能够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市场竞争力,一是进行技术创新及产品结构的优化,企业要积极加强人才的培养,对行业内相关技术要加强培训学习,并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技术改革创新,扩大自主品牌的培育及创新,提倡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差异产品及绿色产品,从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还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贸易方式来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及摩擦,像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建厂,实行产品出口、技术输出及投资设厂并存的发展战略,这样能够运用所在国的廉价劳动力及原材料降低成本,还能够进行全球供应链的打造,加强品牌战略,有效地避开国际贸易壁垒。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尽管面临着技术壁垒、劳动壁垒等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以及存在着技术水平不高、产品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及劳动力低下等问题,但随着我国经济及科技进步,相信通过与国外积极交流沟通、国内政策的支持及企业技术创新、文化、劳动及管理水平的提高等措施,能够极大地加强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出口贸易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纺织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2篇

棉花收储难做救命稻草

2008年,棉花市场熊途漫漫,从3月6日的16365元/吨一路下行至10月6号的12627元/吨,待到新棉上市,创纪录的800万吨棉花产量并没有带给棉农丰收的欢欣,棉花价格开始破位下跌,11月12日,跌至10155元/吨。如此低价,已经大大影响到棉农的收益。10月,国务院先后出台共计122万吨收储计划,以稳定棉花价格,保护棉农种棉积极性。随后的12月12日,国务院再次批准以12600元/吨的保护性价格新增收购150万吨国产棉花,至此,总收储量已占到今年全国棉花产量的1/3还要强,这无疑彰显了国家保护棉农利益、稳定棉花价格的决心。

然而,收储政策真的实现了平衡物价、提高棉农收益的效果吗?带着这个疑问,记者采访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徐文英,详细了解了各个相关情况,得到的答案并不令人乐观。

实际情况是棉花市场的反应并不如人意。由于交储条件苛刻,大多数棉花企业难以提交,竞拍成功率较低,皮棉现货价格并没有出现太大反弹。截至本文发稿前的12月19日,中国棉花价格指数(CCIndex328)为10891元/吨,只比一周前的10825元,吨的价格稍高一点,远低于12600元的/吨的收储价格,仍处在2008全年棉花市场的价格谷底。同时,对于棉农来说,政策出台前后,收购价格一直维持在2.4元/公斤以内,没有任何上涨的迹象。到2009年1月中旬,国储停止收购后,大量的棉花还是需要市场自身来消化,以现在的价格走势看,国家付出三百余亿元代价的大幅收储既未能真正惠及棉农,也没能改变棉价颓势,政策的力量终究败给了市场。

政策制定者没有想到的是,代价沉重的三百亿资金难做处于危难之中棉花市场的救命稻草。

一叶背后的深秋

在棉花市场一叶寒意的背后,是棉花下游行业――棉纺织业的深秋。

原料成本在纺织品的生产成本中占有较高比例,棉纺厂生产棉纱的成本中,70%以上是棉花成本。因此,降低原料成本在企业经营中一直具有重要地位,面对屡创新低的棉价,棉纺企业却没有购棉热情,岂非咄咄怪事?

许多人认为,9月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入,其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也越来越大,外贸依存度高达30%的我国纺织行业也受到严重影响,订单下降,从而最终造成原料需求的萎缩。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徐文英对此表示了不同看法,他指出“棉纺行业的困难不能完全归咎于国际金融危机,长期以来国内一些政策对棉纺行业发展的抑制使得棉纺企业逐步病入膏肓,深陷困境。当前的情况是:许多棉纺企业已经难以为继,深陷亏损的境地,不是不想买棉花,而是根本没钱买。”

2008年3月两会召开,确定了“保增长、控通胀”的宏观政策,汇率、利率政策双管齐下,人民币的升值、不断的加息,以及之前为“减顺差”而不断下调出口退税,使出口依存度很高的纺织行业的宏观环境急转直下。加之今年开始施行的《劳动合同法》,也使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纺织行业人工成本显著增加。这一系列政策严重抑制了纺织企业的出口能力和盈利能力,到今年8月份,棉纺织全行业2/3的企业平均利润率只有0.23%,亏损企业亏损额36.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亏71.9%,国有棉纺行业亏损面已经达到43%。

对于棉纺行业而言,除了近年来的上述政策影响外,还存在一些长期无法解决的历史问题,使得棉纺行业一直背负着额外的负担。棉纺行业作为涉农产业,购买棉花后可抵扣的进项增值税为13%,而销项增值税缴纳17%,棉纺企业多承担了4个百分点的税赋。与其他工业企业和纺织产业链下游企业不同,棉纺企业多年来一直存在着增值税高征低扣的问题,这相当于给本来就利润微薄的棉纺企业增加了税赋。这个当年具有明显阶段性的政策却成了困扰棉纺行业十几年的痼疾,在企业还有一定利润的情况下,尚能忍气吞声,在如今生存都成了压力的时候,因为高征低扣流失的现金就显得弥足珍贵了。同时,国家出台的以保护棉农为目标的棉花政策也总是以伤害棉纺产业为代价。滑准税,为了鼓励棉纺企业购买国产棉花而出台的保护性政策,造成的最终结果只是让我国的棉纺织行业以高于国际同行数千元/吨的原料成本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金融危机的到来更是雪上加霜,棉纺企业终于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2008年1~10月,我国棉纺纱产量同比增幅下滑8.02%,同期出口棉纱线17.61亿美元,同比增长6.8%,仅按人民币升值比计算纱线实际同比下降1.25%,棉织物也一样,人民币结算,收入缩水。企业开始放弃生产全棉产品,转而购买价格较低同时与国际接轨的粘胶、涤纶等原料,迫于现金流压力,不再有资金囤积棉花,而是随用随买。我国棉花产量的90%以上用于纺织,两个产业休戚相关,棉纺行业挣扎至此,棉花市场的惨淡不难理解。

提振纺织是共赢之策

纺织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3篇

2011年我国纺织经济各项指标增长基本正常,运行态势总体平稳。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行业运行风险进一步加大。2012年,我国纺织行业能否突破重围,实现平稳发展?1月10日,中纺圆桌论坛第七届年会在京召开,众专家学者一起为2012年纺织经济把脉。

为了提振行业信心,引领行业发展,中纺圆桌论坛作为纺织产业经济为主的高端论坛,自2005年底启动至今连续开办7个年头,以中纺圆桌为品牌论坛活动,除年会外,还先后举办过多次商业论坛,足迹遍布北京、上海等全国数十个省市。论坛活动紧抓住中国纺织工业发展的主线,从多主题、多领域、多角度来探讨行业重大或热点问题,并得到了业界、企业、协会组织的高度认可。

挑战和机遇同在

由于受原料价格的大起大落、用电紧张、工资成本上升、外需不足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2011年,我国纺织经济走势呈现“前高后低”的趋势,生产增速呈持续下降走势,中下游产品增长减速更加明显。特别是出口增速不断下降。剔除价格因素后,2011年1~11月纺织品服装出口数量同比仅增长0.5%,其中服装出口数量仅增长0.1%。“表明出口订单向周边低成本国家大量转移,国际市场终端需求情况并不乐观。”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会长王天凯介绍,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调研情况,目前东部部分集群地区已有约15%加工型小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这意味着,2012年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的内外环境仍十分复杂,行业发展形势趋紧,特别是上半年形势较为严峻。预计国际市场需求增长仍将疲软,出口企业面临的需求不足、竞争压力和贸易摩擦将更加突出。“特别是纺织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很难在根本上解决,企业资金链风险仍需高度关注。”王天凯指出,今年规模以下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将更加突出。

以棉价为例,2011年8月价格低点比3月高点下跌超过60%。“棉价大幅波动不仅造成棉纺企业产销不畅、库存潜亏和盈利下滑,而且负面效应沿产业链传导,影响了上下游企业正常接单生产和市场信心。虽然国家为稳定棉花价格,实行棉花临时收储政策,棉花供给也将相对充裕,但前景不容乐观。”中国中纺集团公司董事长赵博雅在谈到原料价格时说道。可见,今年行业的形势仍是以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为基调,但在市场阶段性的走势之间,仍蕴藏着一些机遇,挑战与机遇同在,企业须敏锐观察,及时掌控。

尽管如此,不少专家学者仍认为我国纺织行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依然存在。纺织服装作为生活必需品基本属性,也决定了国内外市场需求并不会出现大幅度的萎缩,特别是我国内需市场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仍将保持不1氐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各种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政策措施也将继续落实。随着通货膨胀压力逐步达到缓解,纺织服装国内需求仍有条件稳步扩大,继续成为纺织行业发展首要支持。与此同时,在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我国纺织行业也已具备成熟的、完整的产业体系,质量和市场份额方面仍然具有较为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

高度关注中小微型企业

众所周知,在我国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占到99%以上,是纺织行业的基础力量。虽然他们的竞争优势不是很强,企业利润率不高,但在解决劳动力就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国家统计局数字统计,2011年1~9月规模以上纺织行业企业销售利润率约为4.95%左右,而中小微型企业利润率甚至仅维持在1%~2%左右。2012年,随着国内外市场环境的恶化,他们的生存压力可想而知。

其中,纺织企业融资难,特别是中小微型企业的问题将长期存在。从2011年开始,国内货币政策明显紧缩,对纺织中小企业影响最为突出,贷款难,贷款利率上浮,以及使用高风险等一系列问题凸显,流动资金紧张,成为纺织企业面临的首要风险。尽管2011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拓宽小微型企业融资渠道的政策措施,但落实效果在纺织行业中尚不明显。2012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执行中不排除向宽松微调的可能,但纺织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小,盈利有限的行业特点,难以发生根本改变。

虽然2012年行业运行面临的各类风险会较往年明显增多,效益增速下滑,规模以下中小微型企业运营也将遇到较大困难。但我国经济继续处于较快速度发展时期,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长,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民生优先、内需主导、消费驱动的国家政策取向,都为纺织行业这一主要消费品产业的中小企业成长带来新的市场机遇。因此,中小微型企业一定要抓住机遇,不断加强与大企业和跨国企业的分工协作,从而通过促使企业技术升级、管理水平提升、人才资源的不断增长等方面,使得企业加速融入到全球产业供应链和价值链中,立于不败之地。

为此,中纺联明确表示,将加强对中小微型企业和沿海地区出口加工型企业运行情况的调查研究,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它们的运行状况和政策诉求,进一步促进国家有关中小微型企业金融支持和结构性减税的政策落实。同时,还将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秩序和贸易行为,防止过度竞争,正确引导企业扎实练好内功,努力开发新产品、新渠道和新市场,更好地推进纺织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以苦为乐企业须自救

“虽然政策像棉被,真正使自己暖和的是自己的体温。”三阳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建民表示,每一个纺织企业都应该坚守自己的定位,从技术创新、策略调整和运行机制调整等方面练内功,不能因外界环境复杂、政策不明朗等问题而随便改变企业战略。他建议要学会苦中作乐,自己制造兴奋点。“宏观东西是改变不了,因为对企业来讲,大门以外你说了不算,说了不算怎么办,就得适应。但大门里面你说了算,用改变去适应市场外面。”

俗话说,求人不如求己。企业求救不如先自救。对此,欧瑞康纺织集团总裁Mr.Babacan道出了众多纺织人的心声。“纺织品是很基础的一个物质,但它的使用却是非常多样的,而且很广泛。所以,新的技术和创新可以帮助我们减少生产成本和创造纺织品新的特征和特点,以及优化我们的商业流程。这就使得我们有可能采用新的创新、新的解决方案、新的材料,来以更加低成本,更加高效的方式来提供更多纺织纤维材料,这就使得我们纺织业市场更加广阔。”

纺织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4篇

【关键词】棉纺企业;棉花;采购成本

采购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首要环节,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的采购能用合适的价格购买合适的原材料,保证原材料的质量,从而提高产品质量,保证生产的持续进行;同时,合理有效的采购也能加快资金的周转速度,减少库存成本,增加利润。采购成本及策略的选择则会对供应链中下游企业的成本与定价产生影响,乃至影响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和最终的获利情况。采购渗透到企业活动的方方面面,对采购进行有效的管理会对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做出巨大贡献,因此企业必须重视采购管理。

对于棉纺织企业而言,棉花是主要的采购原料之一,约占棉纺织品总成本的70%,对棉花的采购占用了企业的大量流动资金,因此棉花价格的高低成了棉纺织行业经济效益的晴雨表。棉纺织企业在供应链前部分的链条上有着独特的特征。首先,棉纺织企业所处供应链前端的物流与产品属于农产品或初级加工产品,受农业政策、生产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很大;其次,棉纺织企业所面临的供应商是农民或棉花加工、流通企业,供应商的素质和特点千差万别,选择范围相对较小,且从整体上来看,棉纺织企业对供应商的依存度较高,而棉花市场价格受季节、气候影响大,因此棉纺织企业在价格和供应上很难与供应商达成协调同步。

我国棉纺织企业身处竞争激烈的棉花市场之中,不但要面对来自行业内部以及替代产品等各方面的竞争,还要面对当今经济形势突然转向而带来的挑战。

著名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改进生产工艺、降低原料消耗是企业的第一利润源,增加销售量、提高销售利润是企业的第二利润源。随着经济形势的恶化和竞争不断加剧,再加上受客观技术的限制,企业在上述两个方面的努力空间越来越小,因此,企业要在竞争中保持有利位置,那么就要充分开发第三利润源,即通过加强采购管理、降低采购成本来实现利润增加的目的。一个没有成本优势的企业是不可能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在纺织行业“大洗牌”和金融风暴冲击实体经济的背景下,研究棉纺织业如何通过“开发第三利润源”来培育核心竞争力、取得市场主动权显得尤为有意义。

1 棉纺织企业的棉花采购管理现状

纺织企业的采购过程具有某些特殊性,主要涉及到所消耗物质的结构及采购市场的特点。纺织企业的采购活动涉及到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技术供应,它充分依赖于所生产产品的特性、工艺过程的特殊性、生产能力的负荷程度。在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不仅形成了成品市场,还形成了资源市场。资源市场影响到输入物流及输入资金流的调节。在纺织工业的采购管理实践中通常是按物质种类进行采购作业的分工。纤维原料的采购被划分为单独的采购职能领域,这是由一系列的客观情形所造成的。纺织原料通常是均衡地大批量地使用,并具有严格确定的几何包装尺寸,这允许简单地形成较大的装运批量。在纺织原料的保存中使用了专门的仓库。至于原料采购市场,则与其他物资采购市场不同,缺乏稳定性,依赖于自然气候条件及政策环境。

2 棉纺织企业棉花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过程中,我国大部分棉纺织企业的现代化管理程度较低,并没有真正把采购成本重视起来,大部分棉纺织企业当前的采购管理还处于给予库存管理的阶段,其采购和库存管理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国内已经有不少棉纺织企业的采购管理水平逐渐步入基于供应链管理阶段,但是从战略角度去进行采购管理的企业还为数不多。我国进行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已经10年,棉花市场的变化对棉纺织企业棉花资源的获取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棉花采购也有必须改变传统的做法,加强采购管理、充分发挥采购的杠杆作用、为企业赢得利润空间是棉纺织企业迫切需要进行的工作。目前,我国棉纺织行业的采购管理尚且存在以下问题:

2.1 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不完善,棉花价格波动幅度大

自从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后,多种体制、多形式的棉花收购渠道打破了棉麻公司一统天下的局面,无证收购的个体业者不断增加,部分有实力的大企业囤积居奇,从而干扰了棉花的正常流通;再则小轧花机加工户屡禁不止,棉花收购商收棉不分等级,加工的棉花存在混级、混色,异性纤维多,短绒率高,回潮率大等问题,从而严重影响棉纺织企业的产品质量。

2.2 棉纺织行业过度膨胀导致“大洗牌”,内部企业正两极分化

棉纺织行业的经营逐步陷入困境,这其中有政策的因素,有自身发展的因素,但最重要的还是最终需求减少所致,国内部分棉纺织企业迫于经营压力而降低了开机率。在纺织行业“洗牌”进入到实质性阶段以后,国内部分小企业经营艰难,国内优质纺织企业在重重压力之下也倍感艰辛。

3 控制棉花采购成本的对策

棉纺织企业在节约棉花采购成本时应多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具体如下:

3.1 多渠道采购规避采购风险

在采购成本的杠杆作用下,较小的采购成本变动会带来销售利润的巨大波动,从而形成采购风险。除了传统的现货交易外,利用期货、网上电子交易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应对市场风险的方法不但适用于棉花企业,同样也可以被纺织企业所采用。

3.2 确定合理的订货批量

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棉花供应商与纺织企业是一种合作关系,合作的目的是获得比独立库存更高的效益和效率,达到双赢。因而首先必须确定对双方都有利的最优批量和价格,采取合适的数量折扣价格形式来协调双方之间的批量,在促使棉花供应商利润得到提高的同时,纺织企业的采购成本也得以下降,从而使供需双方在合作博弈中,都能增加收益。

3.3 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并加以评估

一个好的棉花供应商应该拥有制造高质量产品的加工技术和足够的生产能力,质量资格认证是纺织企业考虑的首要因素,另外还要考虑是否位于优质产棉区以及运输距离的远近,在保质保量的同时尽可能节省中间费用。并同步进行客观公正的供应商评估工作,把评估结果告知供应商,以促进并提高供应商供应水平,保证纺织企业供应的稳定,从而改进采购时间,降低存货过期风险,降低交易成本。

3.4 响应国家政策

纺织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美;纺织品贸易;阶段;前景;发展趋势

1 中美纺织品贸易发展现状

纺织品贸易作为多年游离于自由贸易的特殊贸易品,呈现出很强的阶段性特征。根据世界各成员国一起就纺织品贸易签署的协议,纺织品贸易可分这么四大阶段:关税管理阶段、多种纤维协定 (mft) 阶段、纺织品与服装协议 (atc)的纺织品配额阶段、完全的自由化阶段。

中美纺织品贸易始于1784年,获得蓬勃发展始于中美贸易正常化以后。中美纺织品贸易发展经历1784年~1984年、1985~2001年、2002~2005年、2006~2008年以及2009年以后的完全自由化五个发展阶段。在1784年~1984年期间,由于中国经济不景气,同时美国不给与中国最惠国待遇,中国对美国出口纺织品呈缓慢增长;第二个阶段(1985~2001),中国纺织业大力发展起来,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与服装的生产国与出口国。在中国加入了“多种纤维协定(fma)”,中美关系正常化背景下,中国对美纺织品出口开始迅速增长,美国成为中国第三大销售市场。但在这期间,美国利用“多种纤维协定(fma)”单方面采取行动限制纺织品进口。中美之间曾多次签订了中美纺织品协议,规定中国对美纺织品出口的年增长率1%~6%严厉的数量控制,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规模从1981年仅12亿美元到1995的48亿美元,2000年达到65亿美元的增长,这个阶段增长趋势较为缓慢;第三阶段(2002~2004年),中国成为世贸成员国,在《纺织品与服装协议》(atc)协议下,中美纺织品贸易以2001年为转折点,这期间增长趋势则相对较快。2002年开始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纺织品供应国,纺织品出口额扩大至2003年的118亿美元,2004年224.07亿美元,增长速度保持着两位数增长,对美出口年增长率2003和2004年达到22.46%和22.2%,2005年高达53.91%。进口比重占美从2002年的15.65%扩大到2005年的25.12%。第四阶段(2006~2008年),中美纺织品处于《纺织品与服装协议》(atc)协议结束,世界纺织品贸易实现自由化的背景下。由于中国是纺织品服装生产出口大国,本应该回归自由化的纺织品贸易受到了以美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阻挠.中国纺织品处于完全自由化阶段之前的过渡期。

2 中美纺织品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国内原因

在中美纺织品贸易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在一、二阶段由于一方面中国纺织产业起步较晚,产能有限,另一方面我国还未加入世贸组织,中美纺织品贸易规模、矛盾及摩擦都相对较小,中国纺织业存在的问题不太突出。在三、四阶段,中国纺织业强大起来,到目前为止一直成为世界,成为美国最大的纺织品供应国。中美纺织品贸易在迅速扩大的同时问题日渐尖锐,特别是在《纺织品与服装协议》(atc)执行晚期的新旧交替时刻。

(1)市场的缺陷问题。

中国政府对纺织工业市场已取消绝大部分的审批制,已经具有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地位,但是市场机制体制仍不完善,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其一,市场调节不够灵活,很多时候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其二,市场准入问题导致了投资过度问题。我国纺织行业绝大部分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各种纺织类的产品容易进入,导致了纺织业恶性竞争。当前国内绝大部分常规纺织产品的竞争已经达到了白热化阶段,利润率越来越低。投资过热,重复建设太多,造成生产企业多规模偏小的特点,利润率由过去的3.6%降到2004年的3.32%。市场缺陷带来了纺织品贸易恶性竞争和对美过度的依赖性。

(2)纺织业的“三高”特点引发的中美矛盾问题。

中国纺织业存在“三高”特点。一是我国纺织业及其出口对国民经济贡献率高。从就业来看,据统计,我国纺织服装部门的直接就业者就高达1900万人;二是纺织业出口对美国市场依存度高。近几年来中国服装出口对美国市场的依存度高达20.14%,2007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对美依存度达到20%;三是中国纺织业对美出口增速高。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对美纺织市场占有率增长速度。2002年以前,中国纺织品在美市场份额只有百分之几,5%~6%,2001~2002年稍高,平均占到9.2%。但自2002年以后,市场份额迅速扩张,从2002年的12.1%扩张到2005年的25.1%,市场份额以每年约3%扩张。另一方面表现为纺织品对美出口增长速度快上。

2.2 美国及国际的外部原因

(1)美国贸易规则的二重性。

从美国贸易历史可以看出,美国的贸易策略采取了双重标准原则。在有竞争力的产业里,美国是极力倡导自由贸易的,对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能够挑战它们产业的一些产品,就积极推行贸易保护主义。世贸规则无不是美国倡导自由而又留有保护政策的缩影。

(2)国际纺织产业竞争的剧烈性。

纺织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之间竞争剧烈。印度、巴基斯坦和中国同属发展中国家,多是对美国出口服装和纺织品的大国。墨西哥、东盟、中美洲一些国家也都是中国现实或者潜在的竞争对手。美国纺织品市场虽然巨大,但总容量是有限度的。中国要想扩大对美出口,就必须挤占他国的市场份额。同时,由于区域组织协定,美国会加大对加勒比地区,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进口。美国无论出于政治还是经济目的,都会对中国纺织品进行限制。

3 中美纺织品贸易前景分析

3.1 中美纺织品贸易持续稳定增长,中美贸易规模向平衡方向发展

(1)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持续稳定增加。

从中美纺织品贸易发展历史来看,今后一段较长时间里,中国纺织品在美市场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出口持续增长。在纺织品摩擦高峰期,中国纺织品依然以其强大的竞争力,对美出口保持着较快的增长。2005年高达53.91%,2006年在《备忘录》协议下也达到20.8%,尤其在2007年中国纺织行业在诸多不利因素下,仍保持了生产较快增长,行业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的良好局面。2007年1~10月,增长23.3%。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从2005年的25.1%增长到31.9%,占美进口份额持续保持第一。当前中国纺织工业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着力以科学技术进步和自主品牌建设为重点,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效果正在逐步显现,预计中国纺织工业在未来5~10年中将保持稳定的增长,保持较高的国际竞争力。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进口国,就中国目前的产能和竞争优势而言.对美纺织品出口还有很大潜力,在美的市场份额还可进一步提高。

(2)中国对美进口将会增加。

中国向美国进口纺织品服装有较快增长,尤其是棉花等纺织原料进口呈大幅增长。目前,美国纺织服装业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产业转型,已由低端产业转向高端产业发展,在高档次、高技术水平和高附加值的自主品牌服装业方面具有极大的竞争优势。而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国内消费水平的提高,高档服装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从美进口增长快速。 

3.2 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困难

《纺织品与服装协议》(atc)执行结束前后,中美纺织品贸易战硝烟四起: 2004年签署的《伊斯坦布尔宣言》 要求对中国纺织品继续实行配额制至2007年;同年美国连续1o次设限调查中国纺织品; 2005年5月美以 “市场扰乱威胁”为由对中国若干纺织品正式设限。最后以《关于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谅解备忘录》宣告战争的结束。纵观中美纺织品发展历程,中国纺织品进入美国市场都不是一帆风顺,美国对纺织品的保护一直伴随着贸易的开展。特别是今后,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困难。

4 结论

在未来一段时期,要加大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实现中国从纺织大国到纺织强国的转变,笔者建议,中国广大纺织企业及政府、协会加大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

(1)加强制定纺织品进出口市场准入标准和认证体系,促进规范经营。

外贸经营权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制后,国家采取行政手段限制和规范企业贸易行为将越来越少,纺织商会要根据国际纺织品市场需求情况和对外贸易敏感度,做好两个方面的调控:一是投资选择问题。对企业纺织品项目投资准入,提高准入门槛,防止在在低层次上重复建设;二是对纺织服装行业及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生产安全、产品质量、环保、劳动保障等情况,在商务部支持下,联合有关部门和专家制定国际上认可的行业准入标准,规范企业行为,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施品牌战略为核心来提高国际竞争力。

继续推进纺织技术和装备创新,发展节能、差别化和绿色环保型产品,逐步提高产业科技含量、资源利用效率、环境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坚持自主创新,强化知识产权和品牌保护意识,在品牌设计、技术研发、市场营销网络建设方面的优势企业可循序渐进地建立和扩大国际营销渠道,提高自有品牌产品的出口比重。国际著名纺织服装品牌的成功经历无一不在说明品牌在维持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目前可供选择的纺织品品牌战略选择一是像绿地投资一样,从无到有地创建国际性品牌,这有利于民族品牌的创建,但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巨额的投入;二是收购国外纺织服装企业,获得被收购企业的品牌与销售渠道。这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策略,但国际化运作的风险较大。

(3)加强建立企业及政府间的协调和磋商机制。

中美纺织品贸易潜力巨大,但摩擦和矛盾从未间断。在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的配额管理职能已经消失,其工作重点应放在行业有效竞争秩序的培育、出口规范秩序的建立及协调能力上,同时要提高法律服务水平,组织好企业应对国外各种贸易壁垒,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规范出口秩序方面的监督作用,形成中国纺织服装出口贸易有序发展的有效外部监督及协调服务机制;加强政府间的高层磋商对解决中美纺织品摩擦有着重要的意义。在2003~2005年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中,尤其在2005年初的中美摩擦的高峰时期,最终能以中美《备忘录》的签署而告终,实现了双赢局,这是中美双方政府协调努力的结果。该协定无疑为中美以及国际摩擦提供了积极的典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冯晓林,赵放.后配额时代中美纺织品发展前景及对策分析[j]. 对外经贸实务,2006,(7).

[2]李娜.入世后中美纺织品贸易变动情况浅析[j].经济论坛,2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