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退休人员;社区文化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1-0085-02

退休是人的一生中职业生涯告一段落的重大事件,对大多数人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退休人员作为社区的人口构成要素之一是个极为广泛的群体。该群体从人口数量、心理状况、年龄分布、教育层次、职业划分上都有其特殊性。鉴于该群体是社区文化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因此对该群体的调研与分析,可以对社区的文化建设提供切实有利的帮助。

一、问题的提出

退休人员作为社区人口的一个特殊群体,年龄以50岁以上为主,因教育程度、生活水平、经济收入等因素不同,参与社区教育与活动的积极性也有很大的异质性。一个社区的文化建设好坏直接对该社区成员的心理和行为造成很大的影响。2000年,国务院印发的《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强调各地要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老年卫生、文化、福利设施及活动场所建设,建立健全服务网络,强化社区功能等。2003年中央两办转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关于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意见》,将企业退休人员直接纳入街道和社区进行管理和服务,这就意味着社区对退休人员的管理肩负了很大的责任。由于我国社区建设还在逐步探索发展阶段,各方面法律、制度、政策还不够完善和健全,各部门之间的职责界定还不够清楚,职能还不够明确,导致对退休人员的安置和管理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经常会出现“有利争着管,无利没人管”的混乱局面,因此,对退休人员的社区管理和文化建设研究,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思考的重要领域。

二、退休人员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管理体制不顺,职能定位不明确

1.“街道办”角色混乱

街道办事处是城市基层人民政府的一个派出机构,是社区组织管理的主体。若划分不明确,就会造成责权利的不统一。兴平市西城街道办包含了8个城市社区和14个农村社区。这些社区本应都由西城街道办事处管辖。但由于职能不清,将8个城市社区分离出来,成立西城社区服务中心单独管理。一类是以市、区主要街道为界限的“板块型”社区有2个,另一类是以单位职工家属聚居区为主体的“单位型”社区有6个。将农村和城市社区分开管理,形成两个平级单位西城街道办事处和西城社区服务中心,看似清晰,实际上西城社区服务中心成了有名无实的虚设机构。政府下达的任务和用于社区建设的资金名义上划拨用于整个西城街道办下属的社区,实则绝大部分用于农村社区的建设,城市社区的建设投资仍是依靠各企业的拨款。由于资金截留,西城社区服务中心缺少经费,在推进所属的8个城市社区工作中也只能力不从心,责大权小。

2.政府职能不明确

在社区管理的行政口上,本应归市组织部负责,但因社区管理涉及很多服务性政策,又由民政局协助管理,双重管理在实行过程中就出现很多问题,造成有利的事争着管,无利的事没人管。原本应该“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条包块管”,实际工作中往往是“条管块包”。条线部门的专业管理不到位,经常把任务推给街道,而且人员、经费和政策都没有相应配套。对退休人员的管理,问题就更为突出。退休人员与原单位相分离,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人员由社区管理。导致企业推社会,社会推企业,把退休人员当做皮球互相推诿,遇到问题只能忍气吞声。

3.“板块型”社区建设困难突出

兴平市两个板块型社区在社区建设中困难重重。这与两个社区的构成有很大关系。其他6个社区都是原来大型企业的居委会演变而来,由于企业自身效益好,人员稳定,居住地规范,利于统一管理和建设,居委会演变成社区后也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但是两个板块型社区,是有很多小企业、小厂、个体户或是外来务工人员组成,人员分布繁杂,地域涉及面积较广,成零星分布,不利于统一管理,在社区统一规划和设施建设上也不现实。

(二)社区建设经费不足,文化设施及场所不完善

一个社区的文化建设水平高低与否,与其物质生活条件有很大关联。文化活动场所、图书馆、博物馆、公园、健身场所这些设施的建设,离不开经费的投资。设施的完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社区居民文化建设的发展程度。

1.社区建设经费不足

八个城市社区,只有几个效益好的企业的大型社区在活动场所建设上有所投资,但是资金来源太单一,不利于长远发展。例如:有些社区的设施建设经费直接来源于总公司的投资。有些社区的建设经费一部分来自总公司拨款,另一部分从退休金费用中抽取。一些社区的退休活动经费几乎没有,退休人员的活动与在职人员属于共享资源。

2.文化设施场所不完善

由于资金不足,各社区的文化设施场所建设也不完善。效益好的社区设施比较齐全,而资金不足的社区,没有专门提供退休人员使用的文化场所,退休人员只能与在职人员共享资源,一些老年学校等也形同虚设。

(三)退休人员社区活动参与程度不高

退休人员的数量多,异质化程度高,老年人比例增加,各自的需求也多样化和复杂化。因此,社区活动也很难符合所有人的要求,加上很多退休老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消极的退缩状态,孤独寂寞感增重,更愿意作为旁观者来参与社区文化活动。

(四)社区教育工作人员配置不合理

社区教育工作人员的学历、职称、专业技术水平普遍较低,没有专职的教师或指导人员。有些社区,老年大学的教师多是从退休职工中返聘而来,知识结构比较单调,教学内容陈旧,缺乏系统专业的知识,达不到教学的要求。工作人员工资待遇较低,队伍不稳定,也影响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

(五)退休人员教育课程内容有待有发展

退休人员因职业、经济地位和受教育水平的不同,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兴趣爱好等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针对退休人员的课程也要符合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兴趣。很多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有局限性,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三、退休人员社区文化建设的解决对策

(一)理顺各体制之间的关系,做到权责明确,公开透明

1.明确街道办和社区服务中心的职责

西城社区服务中心管理西城街道办的城市社区,理应和西城街道办的属平级单位,实际上成为西城街道办的下属单位,有责无权。若是真要按城市和农村来明确划分,那么就要对西城服务中心权力下放,真正让其拥有自,同样享有政府拨款,用于所属社区的建设投资。管理事务也应根据城市社区的特殊需求制定相关政策。西城社区服务中心要连同政府和企业以及居民共同管理所属社区的文化建设,为社区办实事,尽全力。

2.理顺政府体制,精简机构,明确合理化

街道办事处作为管理社区最基本的单元,在社区行政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社区委员会既是群众性居民自治组织,也是党和政府领导下的具有法律和行政权威的社区管理机构,在社区管理中居于中心地位。理顺政府与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的关系。以街道为核心,依照法律、法规和政府的指导,以居委会为中心,管理退休人员的各项事宜。

3.“板块型”社区建设要走资源共享路线

针对西城社区的“板块型”社区,要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和周围“单位型”社区联合互助,走资源共享路线。“板块型”社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用“单位型”社区的文化活动场所,在有限的能力下也应积极投入社区共建活动中,尽可能地发挥自身优势。

(二)资金来源多元化,设施场所共享化

1.政府财政拨款、社会捐助、社区自筹经费、企业资助

由于资金的匮乏,导致很多社区文化建设不能有效开展,因此着力解决资金问题是重中之重。西城城市社区的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多是由企业直接拨款,这就意味着企业效益好社区就能保住,企业没效益或破产倒闭,社区建设就处于无从谈起的尴尬境地。要从多方面筹集资金,除了企业拨款,政府资助,还可以考虑社会捐助(义捐或是通过社区义卖筹集),社区居民的自发筹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双向回报。

2.公共设施场所资源共享化

一个社区内也时常有其他社区的居民共住。设施建设好,规模较大的社区可以向共住的其他社区居民免费提供资源,互通有无,共同进步,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营造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协调好社区与外界的关系。例如:由于地域问题,就近的几个社区间可以资源共享,同步发展。

(三)以政府为宣传为指导,居民参与为主导的方式,提高居民的参与度

第一,政府要加大社区的宣传教育工作,培养居民的“社区意识”,让居民对自己的社区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第二,让居民参与到社区管理中来,使居民具有强烈的“主人翁”感,自己的社区自己建,自己的社区自己爱。为居民提供平等的参与机会,根据该社区居民的真实意愿进行各项活动建设。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居民的主导意识,增强社区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

(四)加大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的配置和教育,以服务社区为宗旨

社区教育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缺乏专职人员的指导,很多退休人员有很高的学习热情,但苦于没有方法和能力,社区的老师又多以返聘的退休人员居多,专业性和时效性都存在问题。培养一批社区专职人员,加大最专职人员的投入力度。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双重支持,使专职人员有社区归属感和荣誉感,才能更好地为社区人员服务。这些专职人员可以从学校直接聘请,也可以聘请在某方面有名望的专业人士以讲座形式进行定期演讲。还可以从大学生村官或有志于社区服务的志愿者中培养,建立高素质、有责任心的专职人员。

(五)在退休人员课程设置上内容多选择、有针对性、形式多样化

在退休人员的课程设置上,要依据该人群的心理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适合该年龄段人群的课程。根据退休人员的心理特征,多设计技能、技艺性课程,这些动手的课程比理论学习更能激发退休人员的学习热情。可以增设更多更丰富的课程用于退休人员的文化教育。除了舞蹈、绘画书法这些常规班外,还可考虑开设手工艺品制作班、社区健康教育讲座、针对妇女开设烹饪班等。

四、结语

在退休人员的社区文化建设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可借鉴的经验还不多,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已于1999年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因此,退休人员的文化教育等问题也被提上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来加以解决和完善,为我国建设和谐社区和学习型社区贡献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叶忠海,朱涛.社区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社区;社区管理;问题;对策

一、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管理体制还不健全

建设和谐城市社区首先要解决社区管理体制的问题。我国的社区治理主体单一,政府组织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垄断社区所有的资源,这一问题在大多数城市社区的管理体制中都普遍存在着,其特征为行政主导、政府干预过多。但由于受“政社不分”传统体制的影响,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职能不明晰,这样就导致了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动力不足,社会组织很难正常发育。

(二)社区成员参与不足,自治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目前,我国的社区自治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社区自治组织行政化色彩浓厚。二是社区成员缺乏自治意识,社区参与普遍不足,影响了社区自治工作的推进。这主要是针对社区居民、驻社区单位成员和社区中介组织而言的。他们所参与的往往是一些由政府设计的项目,所谓参与也多是为了完成特定的任务。由于参与渠道不畅,社区成员的力量也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其社区归属感较弱。

(三)社区服务主体单一,服务内容不能有效满足居民的需求

从整体上看,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体系还不完善,服务主体单一。健全的社区服务体系,其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要有承担社会服务职能的基层政府组织、居民自治组织、社区专业服务组织,还要有社区志愿者组织、社区中介组织及其他民间组织等非政府组织。但由于非政府组织缺乏独立性,资金、资源有限,整体实力不强,在参与社区服务时势单力薄,未能有效发挥服务主体的作用,导致城市社区服务主体单一。

(四)诸多因素制约社区文化建设

由于我国社区文化建设起步较晚,在建设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已成为阻碍社区文化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城市社区文化发展面临困境,甚至影响和谐社区建设工作。另外,社区教育形式单一、教育内容无法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也是社区文化缺乏吸引力的重要原因。在制约社区文化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人才资源匮乏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解决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问题的途径

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要求,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结果,也是克服当前社区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客观需要。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在现有体制基础上,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吸收社会力量参与,构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区治理新模式。

(一)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实现社区多元治理

城市基层政府要转变职能,解决“越位”、“缺位”的现象。就城市基层管理体制而言,政府应通过转变职能,按照“政社分开”的原则理顺与社区的关系,使政府行政和社区民主自治有效结合、协调发展。要明确街道、职能部门必须独立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责,政府部门把该由自己管理的事情管好,不推给社区。城市基层政府组织要将涉及社区公共事务的社会工作(如社区保障、环卫清扫、计划生育、社区服务、群众文化等)从行政职能中分离出来,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移交给社区去办。要淡化社区管理的行政色彩。社区居民委员会等社区自治组织要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切实承担起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责任。要进一步发展社区中介组织和志愿者组织,充分发挥它们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二)完善城市社区自治,促进社区居民参与

要理顺政府部门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政府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多指导、多协调、多服务,该由政府职能部门负责的工作不要推给居委会,以减轻居委会工作负担。社区居委会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引导居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上,增强社区自治能力。要坚持扩大基层民主,不断完善社区群众自治制度,切实保障居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激发社区居民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他们在文明社区创建中的主力军作用。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到社区的发展,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积极性首先要培育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拓宽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渠道,做到“大家的事情大家议、大家的事情大家办”。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居委会等组织的作用始终是有限的,社区中介组织的存在有利于加强沟通,整合利益,促进居民参与。

(三)完善城市社区服务,创新社区服务机制

在当前的社区管理中,要完善社区服务首先要促进服务主体的多元化,特别是要大力培育社区中介组织等非营利性组织。通过制订和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使非政府组织获得合法地位和法律支持。要为非政府组织从事社区服务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财政支持可以体现在资金、项目、场地、税收等方面,这样能够吸引更多的非政府组织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政府也要加强非政府组织的能力建设,提高非政府组织在社区服务方面的能力。要发挥社区居委会等社区组织在社区服务中的骨干作用,这是完善城市社区服务的重要保证。社区居委会在开展社区服务活动时应将重点放在积极引导社区居民为社区困难群体提供公益方面。

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智慧社区认识体制;资源开发;人才培养;宣传推广对策

“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的建设方兴未艾,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自古以齐家治国方能平天下,建设智慧城市必先从智慧社区开始,并且铁杵尚未磨成针,推进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克服。

一、智慧社区问题的提出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总理“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具体体现,指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智慧社区立足于智慧城市建设细部,让互联网与家务、政务、商务聚合,解决社区居民衣食住行的难题,避免办事难、手续繁、跑断腿、磨破嘴、门难进、脸难看的实务办理,让生活方式更简单、更快捷,打造幸福生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建设智慧社区的问题

中国的南海之滨——茂名,是著名的南方油城、果菜之乡,是广东经济强市,经济总量位居前位,陆地总面积达11459平方公里,下辖茂南区、电白区,代管高州市、化州市、信宜市,全市户籍人口757.7万人。2012年就已开始启动建设滨海新区,打造智慧型、生态型、集约型现代化的宜居宜业城市,时过5年,成效甚微,是什么制约了其发展?主要问题如下:

1.认识问题

在茂名施行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不论是干部还是群众都可能存在对智慧社区内涵认识的错误和不足。干部层面会存在在总体认识不够准确,定位出现错误,单一的把智慧社区的建设当做表面的简单升级,或者脱离了社区,没有树立服务意识忽视了居民主观性,一味地发展技术。群众层面,容易对领导阶层传达的信息理解有误,把智慧社区建设理解为政府的工作,离自己很远不相干的事情,而忽视了自己的建设主体地位。茂名随着2017年深茂铁路的等重大交通项目的建成开通,即将融入珠三角2.5小时生活圈,与此同时随着智慧城市的逐步试点推广,茂名智慧社区建设的条件日趋成熟,建设趋势愈渐明显,但茂名还没有相关的系统具体的规划方案,缺少科学的指导规划。茂名本身的社区管理体制还存在很多滞后的问题,办事效率低下,存在权责不清缺位、错位的问题。社区建设不足,公共服务得不到满足,社区居民参与度不够,区域发展不平衡等,不能适应智慧社区的管理模式,制约智慧社区建设。据调查,以茂南区官渡街道为例,居民对本社区公共服务的提供来源不了解,当地户籍居民和当地非户籍居民的比例分别是39%和58%。在“居民参加社区活动情况”的调查中,没有参加过社区活动的本地户籍居民和非本地户籍居民分别占33%和49%,居民对社区建设情况不了解参与冷漠,社区管理出现脱节,与受众主体脱离,与建设自发力量脱离。此外,茂名的社区公共服务供给问题也很突出,据官渡街道的情况了解,居民对社区的需求已经由生存阶段上升到发展阶段,对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的需求很迫切,培训咨询、网络社交、社区养老、幼教服务等发展型服务越来越符合居民生活的发展趋势。要全面满足居民需求,必须发展数字信息化的社区。茂名的社区建设存在较大的差距,高州市、化州市、信宜市位于茂名中部和西部,养殖业、种植业、林业较发达,社区建设整体相对较落后,一些山区交通十分落后,镇级公路穿街而过,缺乏管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茂南区、茂港区、电白县位于茂名市中南部,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心,产业相对集中,社区建设较发达。但也存在新老城区并存的状况,茂南官渡街道拥有湖泊环境幽美的高等豪华小区有国际花城、碧桂园等,海印集团•茂名“森邻四季”是在茂名布局的第一个地产项目,但也存在很多基础设施老旧、医疗卫生落后的单位社区和聚集大量外来务工居民的城中村。

2.资源问题

据快报数字,2011年茂名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6.12亿元,据快报数字,比上年增长27.3%,在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支出为11.47亿元,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不够;茂名缺乏集成智慧社区建设的商企,企业投资不足,智慧社区建设资金不足。茂名本土化企业掌握核心技术的能力弱,很多技术依靠外来,技术引入和技术运行过程中存在安全风险。

3.人才问题

智慧社区建设将会产生一大批相关的就业岗位,就业要求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能、科技创新力和应用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以便于更好地开展社区服务工作。茂名市产业主要以石化、对外贸易为主,人才培养主要针对专业技能和对外交流,不能适应智慧社区建设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需求。

4.宣传问题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2010年,茂名市常住人口5817494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759686人,65岁及以上人口550522人,分别占常住人口的13.06%和9.46%,分别比国际认可的老龄化标准高出3.06%、2.46%。茂名已经步入老龄化阶段,老年人比重大,不利于智慧社区的宣传推广。茂名拥有移动电话用户数约为341万,人均拥有量约为0.586,移动电话普及率较低,不便于智慧社区手机端服务。茂名新媒体宣传手段在社区宣传的运用较少,宣传效率低、方式单一,不能满足智慧社区建设推广宣传。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36元,增长1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704元,增长12.6%。茂名居民可支配收入虽有增长但是仍然不高,且农村城市差距较大,居民收入还有待提高。人均受教育程度也较低,居民收入不高,综合素质普遍偏低,思想意识不到位,传统不固有的思想观念不易改变。

三、建设智慧社区的对策

2011年,茂名提出滨海新区发展战略,构建现代产业和城市发展新格局,以片区规划为单元,形成“一核双轴五带,多节点放射状”的城市发展模式。像市民片区,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公共活动、时尚居住、生态居住、观赏旅游等。公共设施占12.11%,绿地占28.91%,道路广场占10.71%。配置小学3个,中学、综合医院、体育中心、邮政局等各1个,垃圾中转站2个。而站南片区,居民地较集中,绿化较少,脏乱现象较明显;7所中小学,学校规模小分布散,宿舍紧缺,班额超编;医疗设施数量水平都存在不足,没有卫生监督所,未成立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河东主城区的联系道路集中在天桥路,主次干道贯通性不够,时常拥挤造成公路损坏,停车位预留不足,严重影响交通和居民出行。此外也有具体规划建设一批新社区,如牛岭小区、福地小区、粤华小区、吉祥小区等等。现基于茂名社区建设规划情况,以茂名市为例分析智慧社区建设解决的解决对策:

1.认识上,提高到战略地位,科学规划

领导干部阶层要起好带头作用,深刻领悟智慧社区建设要领。从建设大局出发,做好系统全面的上层建筑理念设计工作,总体与阶段现结合,完善好相关的标准条例、评价体系、规划目标。建设智慧社区不仅重视科技互联网的运用,也要关注社区管理的新理念,为居民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智慧社区是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新模式。必须明确社区职能,分工明确,职责划分清晰,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原则,坚定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主动服务群众。同时做好茂名市居民相关概念普及工作,让居民认识到自己的定位,发挥主体的作用。更新社区管理制度,充分考虑居民主体地位,利用移动互联网更方便快捷的方式让居民参与到社区管理中,让社区管理融入适应居民的生活方式。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增设新的体育健身器材、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充分保证基本的公共服务供给。通过管理模式的创新克服原有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引进互联网技术,利用智能化信息化手段实现居民生活的智能化信息化,实现物流信息、家具维修、外出旅行、政务办理、社区养老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服务的数字化、智慧化、人性化。重视社区文化建设,融合方便快速的信息传播方式,发展居民喜闻乐见的社区文化活动,形成专业的社区文化工作室、文化站,以现代化手段满足居民发展需求,拓宽公共服务供给广度和深度。协调体制,发展社区建设。一方面继续扎实推进较发达的市区的经济建设,对老旧社区进行翻新改造,进行综合治理,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如茂名官渡二路官渡北社区。另一方面也要高度重视茂名欠发达地区信宜、高州等地的社区建设,给予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各方面的倾斜支持,先从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入手,在基础设施完善成熟后加强信息网络应用系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推进智慧社区建设。

2.资源上,政策支持优安排,落实到位

政府加大支持力度,无论在政策上还是财政资金上都给予倾斜优惠,一方面,加大改善社区基础建设、公共设施、改善民生的财政支出,为智慧社区的建设打好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对于社会上发展智慧社区的企业组织,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一切有利因素发展智慧社区,采用政府+社会+商企协同驱动模式,既要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也要引入市场机制,积极培育非营利性社区服务组织,营造全民融入智慧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加大技术研发方面的资金投入,重点发展移动互联网、通讯技术、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尽量自主掌握核心技术,减少技术上对外的依赖,同时积极引进外来先进的技术,在学习外来技术的基础上,创新技术,实现技术的升级和换代,从而更快更好地自主掌握核心科技。加强信息网络安全的维护,制定信息安全条例,保证技术引进和运行中的信息安全,对边界管理、访问权限、安全监控、云服务安全事件等技术环节都要加强安全维护。

3.人才上,外引内培促催化,以人为本

加大教育投入,注重对学生技术水平、管理才能和人文素养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引导大学生就业适应到智慧社区建设当中来。制定定期的人才培养计划,对已经掌握信息技术的人员进行相关的管理技能的训练和人文知识的普及,对于管理阶层的工作人员加强信息技术的技能培训,了解跟多的专业知识从而更好地进行智慧社区建设的管理指导工作。制定适当的奖励机制,从外部引进智慧人才,产学研结合,与高校、科研机构等进行合作,满足社区建设进步对于人才的需求,利用他们的成果技术实践经验更好地推进智慧社区建设。

4.宣传上,线上线下造舆论,营造环境

创新多种宣传方式,注意运用现代新媒体手段,采用符合社会发展、大众潮流的宣传方式。线上,利用论坛、博客、社交、SEO等手段推广,普及相关概念知识,营造智慧环境。线下,针对从老人到小孩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服务方案,如老人的养老服务、小孩的幼教服务等,重点对青壮年进行推广,再由青壮年作为主力辐射连带家庭,以家庭为单位推进智慧社区的服务推广;宣传的同时推进移动手机等设备的普及,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加强思想宣传教育,促进居民传统思想观念转变。

作者:吴莺莺 梁家维 梁沛 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参考文献:

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农村 法治文化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D9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4-0091-01

在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农村地区是实现依法治国最终目标的根本和薄弱环节。因此,加强农村地区的法制建设势在必行。现阶段农村地区在法治建设基础方面已初具成效。但由于农村地区存在着人口多、地域广以及经济、文化条件比较落后的情况,农民的法律意识薄弱的问题仍然存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对新农村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新农村社会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法治建设的体制不完善

现阶段新农村社会法治文化建设中,存在法治建设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一方面,由于有关法律尚未落实到农村地区,法律的空白对农民提高法律意识造成了不利因素。另一方面,由于法治建设体制的不完善,使建设工作不能完全落实。

(二)农民法律意识淡薄

农民法律意识薄弱是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又一问题。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农民在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而是依靠经验甚至暴力解决。这是现阶段农村法治文化建设难以落实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矛盾纠纷以及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很多情况都依赖于农村地区村委会以及其他农村管理者的“人情评判”,这就使农村地区的法治文化建设存在落实难的问题,法治文化构建秩序较为混乱。

(三)部分地区法治文化构建基础设施匮乏

现阶段新农村法治文化构建的过程中,对经济基础的要求较高。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设施落后,现阶段新农村法治教育还存在落实难的问题。农民文化知识的缺乏源于农民文化水平的落后,农民文化水平落后源于农村经济的落后。如此循环看来,r村法治文化缺乏根源在于经济基础的薄弱。

二、新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改善措施

(一)对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体系进行完善

农村法治文化建设进程中,遇到的难题之一便是法治文化建设体系的不完善。法治文化建设工作存在断断续续、不成整体的现状,因此,填补法律空白,填充法律空白期,让法律不再是海市蜃楼,空中楼阁,而是脚踏实地,落地生根。构建常态化、协调运作的统一体系是提升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在体系构建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也可以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对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献计献策,对体系进行完善与升级,使现阶段法治文化建设得到整体性的提升。例如,农村地区社会工作者可以结合实际召开一次会议,对现阶段农村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及时地发现问题并予以有效的解决。

(二)加强对农民的法律知识教育

在建设法治国家、加快建设农村地区法治文化建设进程中,农村法治状态,农民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当对农民的法律知识教育给予充分的重视。社会工作者在对农民进行法律知识宣讲时,应着重对村民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法律问题进行普及,增强宣传的针对性,传播农民真正需要的法律知识。使其在解决问题时能够明悉,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的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加快农村法律知识教育的整体性进步。例如,法律工作者可以着重对征地拆迁以及醉酒驾驶等方面的法律知识进行讲解,讲解的方式可以采取打“组合拳”:定期邀请法律专家召开宣传讲座,定时村内广播,建立公众法律咨询热线、微信号等。

(三)提升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基础设施薄弱是现阶段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法治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另一方面,村委会也可以运用创新发展的理念,拓宽投融资渠道,多方吸纳资金实现“自筹”,夯实农村法治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石。使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有效的提升,教育程度也得到有效的提升,以此来实现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整体性的进步。

综上所述,农村地区的法制建设是现阶段我国依法治国的基础环节。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影响,在我国农村内部法治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现阶段应该从对农村内部法治文化建设的体系进行完善、加大对农村地区村民的法律知识教育以及与政府的财政部门联合,提升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这几个方面进行入手,有效改善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现阶段的法治文化建设状况,提升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金鑫,肖宇亮.校地互动视角下的新农村法治文化建设[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2]龚元园.农村法治建设的困境和路径探讨[J].运城学院学报,2015(3).

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第5篇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理念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意义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理念

新型农村社区是我国统筹城乡规划提出的新课题,所以我国的新型农村社区又具备新的特点,就是在统筹城乡规划、实现城镇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合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将农村合并,实现农村集约发展,形成更集中的农民生活和生产区域,有利于农村的全面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最常用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概念囊括了很多方面,不仅关系到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还与社会、经济、生态等问题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日趋完善,可持续发展理念也逐步被大众认可,并为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如何将可持续发展应用到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中,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以及生态三方效益的协调;其次,有利于改变农村的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实现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第三,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最后,有利于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促进农村服务业和新型工业的发展。

二、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型农村社区总体规划方案是科学有效的,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布局散乱。根据各地乡镇的实际反应情况来看,新型农村社区并没有实现集约式的发展,依旧存在着农村规模小、数量分布不均匀、空间分布不平衡等一些问题。第二,建设用地粗放。根据农村实际调查情况显示,现在农村存在许多闲置或废弃的房屋,甚至出现村庄闲置,导致空心村和老人村的现象普遍存在。第三,农村基础设施落后。虽然新农村建设之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但是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现在农村仍然面临着生活和环境基础设施落后以及维护基础设施运营的程度低两大问题。第四,农村绿化和美化水平低。农村房屋建设大多是农民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选择房屋的地址、结构、标准等,所以农村乱搭乱建的现象经常可见,从而农村的美化和绿化程度受到影响。

(二)产生的原因

1、不尊重自然环境。地形、河流和资源等因素是影响我国村庄分布的主要因素,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必须考虑到村庄的地理环境问题。但是,很多地方并没有全面考量农村自然环境,而是通过农村的区域情况划分农村社区,进而出现空间分布不平衡的农村社区。

2、不尊重人文环境。我国农村大多以组以及自然村进行划分,居住环境也是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农村的人文环境存在差异。然而在某些农村社区规划的时候忽视这种差异性,仅仅是村组数量性的划分,出现数量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3、不尊重自然与地域特色。在一些少数民族自治县中,存在着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但是人口数量少,分布区域比较散。一些乡镇农村社区容易忽视少数民族村庄社区建设,在许多农村会出现规模小的单独社区。所以,不尊重农村社区的自然与地域特色会导致农村社区规模小的情况出现。

4、资金投入不足。农村社区虽然是一项惠民工程,但同样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资金投入不足是影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原因。农村经济本身就落后于城市,其社区建设必然会需要外部资金的投入,资金的欠缺致使农村交通、娱乐、医疗、教育等建设进度缓慢,进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就比较落后。

5、不集约用地。受到地形和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本身村庄分布就不集中,规模也是大小不一,而且农村在用地上缺乏合理的规划,农民住宅在质量和结构上又没有保证,废弃的房屋在农村中大量存在。加之,政府对农民房屋建设没有统一规划,农民房屋乱搭乱建,随意选址,没有明显的村庄中心划分区。农民对村庄的绿化意识也比较缺乏,导致农村社区的美化和绿化出现很大的问题。

三、绿色可持续理念下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理念与策略

(一)绿色可持续的理念

绿色可持续理念可以拆分成“绿色”和“可持续”两个方面进行理解。首先,绿色主要针对的是资源环境化而言,新型农村社区是现代经济社会下的产物,其发展的基础不再依靠自然资源,而是将自然、社会人文以及科学技术三方面资源协调运用,实现农村社区环境和经济的绿色化。可持续是农村社区发展方式的选择,是根据农村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等实际情况,以最下的环境和资源代价实现农村经济收益最大化的发展方式。故而,绿色可持续理念是新型农村社区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实现农村长久稳定发展。

(二)规划策略

1、空间布局规划

(1)根据当地的文化合理规划。社区是将分散的人群集中到一个区域,具有很强的文化交流功能。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应根据当地文化情况,合理布局农民社区文化交流区域,并保护和发扬当地的特色文化,例如佛教文化、羌族文化等。布局结构应有利于社区农民之间的交流,加强人与人、人与社区以及社区和社区沟通,丰富农民的文化活动,进而促进农村的文化建设,形成良好和谐的社区氛围。

(2)适宜居住。农村社区的建设位置上应从当地的地理环境、地质结构、工厂位置等多方考虑。首先,泥石流多发或易发区不能建设社区,例如土质疏松的山脚处;其次,夏季雨季易发生洪水灾害的河边不能建设社区;第三,地址结构不稳或者经过资源开采的山体地区不能建设社区;最后,社区的位置不能再工厂顺风区。

(3)从整体反映地方与人文特色。社区的建设可以将当地的人文特色融入其中。例如某县被誉为北方的“竹林水乡”,在北方拥有最大的竹林,还有秦河由北向南从社区流过。社区在进行规划的时候可以依托秦河,将“竹林水乡”的意境展现出来。

2、功能结构规划。功能结构的规划包括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农村社区是属于镇区的管辖之内的,所以社区公共设施应该和镇区的设施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做到统筹共建,互相共享。社区内部基本公共建设应齐全,比如,乡镇府、社区服务中心、卫生站、学校、文体活动中心等。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可以拟建老人院、市场、客运站等设施。其次,配备与人们生活相关的基础设施,比如污水处理厂、变电站、水厂等,一些使用煤气的社区还应配备煤气厂。

3、绿色交通规划。社区交通犹如人体中的血脉,贯穿着人体的全身。绿色交通是保证社区居民出行方便快捷的前提,在社区绿色交通建设的过程中应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减少交通带来的环境污染。同时,社区道路不同于城镇道路,社区道路是为人服务,而不是为车服务,所以社区道路建设应具有很好的流通性,但是不能有太多的车流量,避免社区的生活环境受到影响,出行安全得不到保障。另外,社区居民屋前道路成环状,并与社区道路相互连接。社区停车场设置可以参照小区关于停车场的标准进行设置。社区内的停车场主要有三种模式,包括沿路停车、房屋底层车库、公共区域停车。为了保证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停车位置,可以根据道路两侧、社区广场和商业设施周边场地等情况,合理地配置公共停车场,使外来车辆和农机车辆有停放的空间。

4、绿化景观规划。新型农村社区的绿化景观规划突出表现了当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是农村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所以新型农村社区的绿化景观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美化农村社区,改善社区形象。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社区绿化景观可以利用“核与轴”、“点线面”结合的方法,在社区中建立绿化带,做到多样化种植,在社区中呈现出“干、枝、叶”的绿地结构形式。在社区中心,可以改良原有的水渠,将其充分利用,形成中心区的滨水观景带,并且可以在中心区和相邻的居民区之间建设水系,同时在水系的周围修建步行景观走廊,走廊沿线区域可以添加绿化场地,为居民的生活休闲提供场地,使之成为社区的绿化中心。

5、可持续能源及固弃物处理规划。可持续能源包括风能、水能、太阳能、天然气等生态能源,可持续能源在社区中的推广使用不仅可以减少对煤炭等消耗资源的依赖,还有益于环境压力的的降低,减少大气中的悬浮颗粒、二氧化硫和废弃废渣排放量,改善农村社区的环境质量。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倡居民使用可持续能源。比如在日照充足的地区,社区建设应考虑太阳能利用的规划,通过宣传手段,使可持续能源被居民接受,还可以利用政策优惠的方式大力推广居民使用太阳能。同时,在社区建筑建造时,应考虑太阳朝向问题。固弃物处理应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作为建设目标,建立垃圾分类处理站,将生活中的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再利用分类的清运以及回收将其废物利用。

6、水资源的可持续规划。由于我国南北降雨具有较大的差异,水资源的分布也是很不平衡,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可忽视的项目。无论降雨丰沛区,还是降雨量地的地区,首先水资源的规划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增加水资源利用的综合性,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其次,雨水充足的地区,农村社区要做好雨水和污水的分流排水系统,将社区雨水通过雨水管网重新收集,使之成为回用水源,利用简单的过滤手段进行处理,存放在绿化场地中的雨水收集池以及水景水内,这样观赏水景以及浇洒绿地、道路用水就可以得到满足;而雨水相对较少的社区,可以利用中水回用系统,形成两路供水,可以将洗车用水、家庭洗漱用水、场地冲洗用水等用中水代替,循环利用水资源,有利于水资源的节约,促进了社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