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应用心理学和基础心理学区别

应用心理学和基础心理学区别

应用心理学和基础心理学区别

应用心理学和基础心理学区别范文第1篇

教育基础数据包括学校、学生、教师和资产等信息。教育基础数据的覆盖范围囊括公办学校、民办学校、职业学校、幼儿园、高等院校等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教育基础数据主要涉及的核心业务为学生学籍管理、教师人事管理、学校资产管理等业务系统。教育基础数据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1]:1)学校数据包括学校的基本信息、班级数、学生人数、班级情况、领导班子、中层干部、教职工、专任教师、校园情况、校产情况、教学行政生活用房、学年经费收支情况等信息集。2)学生数据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学籍信息、入学信息、免费核验信息、异动情况、毕业去向、升学成绩、奖励、处分等信息集。3)教职工数据包括教职工的基本信息、职位/工资、变动情况、任职情况、简历、学历学位、行政管理、党派职务、岗位证书、专业技术职务、任课、教学工作量等信息集。4)学校资产数据包括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装备、学校藏书、阅览室、教学仪器、体卫艺设备设施、劳动课设备配备、办公设备配备等信息集。

2教育基础数据的应用现状

笔者收集了深圳市基础数据应用的一些情况,目前深圳共有10个行政管理区,截止2012年底,共有各级各类学校约1800多所(含民办学校与幼儿园),有150多万学生与10多万专职教师。目前深圳基础数据的应用现状是:各学校已通过多年的信息化应用,逐步积累了一些基础数据,数据大部分是分散存储在不同的业务系统数据库中,部分以纸质表格或EXCEL电子表格的形式进行存储,目前还不能在数据整合的基础上开展数据的公共应用服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基础数据采集没有与生产数据的业务系统实时对接,学校的数据采集工作存在难度。目前基础数据采取每年两次的填报或修改工作,数据不能与生产基础数据的业务系统进行同步对接。大部分学校的采集工作采用了数据转换方法,即从在用的业务系统中将数据转换成相应的EXCEL表,再将EXCEL表导入相应的基础数据管理系统,在数据转换的过程中,大多数学校不具备具有专业技术的数据转换工作者。2)生产基础数据的业务系统为数据孤岛且应用覆盖范围不全,全市的基础数据还没有在整合的基础上提供管理应用服务。大多数公办学校,有针对基础数据的专用业务系统,并设专人维护。大多数民办学校、学前教育机构或职业教育机构,信息化应用能力薄弱,没有开展专门的业务应用,也没有设专人对基础数据进行维护。学校基础数据分散存放在不同的业务系统中,校方没有技术力量进行整合,数据的跨系统应用与决策支撑服务难以实现。3)数据存储量逐年增长,数据集成应用需求提升[3]。目前基础数据存储信息量快速增长,仅以保存最基本的文本信息(诸如姓名、家庭情况、政治面貌、获奖情况等)以及照片信息(学籍档案照片、毕业照、工作证照片等)为例,普通学校一年的数据量就将超过3GB,如图1所示。在市级规模,按深圳目前约1800多所公民办学校计,这个数字则将达到数10TB,如图2所示。在可预见的将来,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科技活动成果、各科成绩、体检结果,教师教学视频剪辑等信息,都可能进入教育基础数据的处理范畴,为数据容量带来几何级数的增长。

3教育基础数据应用的总体需求

对基础数据实施简化而准确采集,是基础数据应用的基础;对分散分布存放的基础数据实施安全实效的整合,是基础数据应用的核心;提高基础数据的集成应用能力与决策分析支撑能力,是基础数据应用的保障。

4教育基础数据应用的设计原则

1)加强数据规范,统一规划,全面实施[6]按照统一规划、统一预算、统一标准、统一目录体系、统一元数据、集中建设、共享应用、防止重复建设的原则,做好基础数据应用的顶层设计,确保数据应用范围全覆盖。2)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与存储管理机制,实行分级管理与维护[5]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部门数据信息的条块分割,造成数据共享应用的行政阻力大于技术阻力。基础数据的采集、共享、应用、维护都需要相适应的行政体制来保障,需结合当地的财政投入与行政管理模式,统一规划,分级管理,共享应用。教育基础数据以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实施整合。存储管理体系采取集中分布相结合的模式。没有开展基础数据建设的区域可在市级平台上开展分级应用,已开展基础数据建设的单位保留原有应用与本地存储模式,采取与市级平台同步备份与数据交换的方式开展共享应用。3)理清数据生产、审核与应用流程,保障数据真实可用[4]数据生产、审核、应用的流程是数据真实可用的基础保障。明确基础数据的来源与使用流程,明确数据的生产部门、审核部门与应用部门,把好数据的审核关。实施基础数据平台与数据产生的业务系统实时对接,真正做到数据源于核心业务,服务于教育管理。4)建立数据安全服务体系,确保数据安全应用安全服务体系包括统一的数据目录体系、统一的用户身份认证体系、完善的数据备份与灾难恢复制度、透明的资源服务体系、数据安全应用责任机制等[5]。基础数据的安全管理需与业务的行政管理相配套,明确安全管理责任机制,建立完善的用户权限机制,从数据生产、存储与应用各环节确保数据安全。5)充分应用云技术,提高基础数据的应用服务效益[1]建立教育管理公共云服务平台,在数据整合的基础上扩大基础数据的应用覆盖范围。通过云存储、云安全、云服务等的应用,建立集中与分布为一体的基础数据云,逐步完善基础数据的用户管理体系,广泛服务云覆盖下的教育机构与社会公众。

5教育基础数据的应用逻辑设计

基础数据具体有几种采集来源?基础数据提供什么应用服务?基础数据的采集与服务应用逻辑,如图3所示。1)基础数据应用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开展应用服务、分级安全管理的应用模式。通过云计算模式为各区各校统一提供基础数据云服务[2]。2)基础数据的云服务包括:数据上报、数据统计分析、数据查询修改、数据采集录入、数据转换应用、数据业务支撑、数据决策支撑等。3)基础数据的采集应按照实际应用情况,设计数据的采集方式与采集接口。4)基础数据的采集方式有三种:(1)源自于业务系统,通过各类业务系统的接口适配器,完成与数据生产的业务系统的实时同步对接。(2)源自于批量填报,通过文本适配器,完成与批量录入的Excel、XML文档与OCR文档的转换对接。(3)源自于少量手工填报,通过采集录入云服务,对基础数据进行单独、个别录入与修改。5)采集的数据需审核后,再进入基础数据库,以便在准确的数据基础上提供正确的应用。基础数据的审核流程为:学校审核后报区一级教育管理部门,区一级教育管理部门审核后汇总到市一级教育管理部门。

6教育基础数据的存储管理设计

在教育云环境下,基础数据的存储采取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方式[5],使用“分级存储、分级管理、安全自负、共享应用”的管理办法,按照“平台建设单位负责数据存储安全,数据生产单位负责数据采集安全,数据应用单位负责数据应用安全”的原则开展应用。市与区的存储管理逻辑如图4所示。1)为结合现有建设现状、建设投入模式与行政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各区各校的基础数据建设积极性与责任心,基础数据的存储采取分布与集中相结合的模式。2)基础数据在市级统一集中存储并统一集中提供应用。市级统一存储,为全市各区设置数据逻辑存储分区,见图4的市级云存储。区级单位实施基础数据的自主管理并负安全责任。互为同步的数据备份也增强了数据安全应用保障。3)已开展基础数据应用的区级单位采取本地存储管理,与市级云存储中的逻辑分区建立实时交换与备份。4)没有开展基础数据应用的区级单位直接在教育云中开展区级子云的存储与应用。区级子云中的基础数据与市级云存储中的逻辑分区实时对接。5)数据的产生、审核、维护与应用流程,与实际的行政管理级别相吻合。

7教育基础数据的数据流程设计

要确保基础数据的有效应用,核心在于:在数据的生产、交换、整合到应用的过程中,明确各个环节的管理责任与操作权限,确保数据生产准确性、整合有效性、审核可行性与应用实效性。图5为通过调研,结合实际应用与管理,总结的基础数据的数据流程逻辑图。1)数据的采集(①、④、⑤分别为三条数据生产渠道)①、②、③为文本数据的采集渠道,①为文本数据的复制与传输;②是文本数据批量或单次复制在传输完成后,通过一信号文件触发文件处理与数据转换的过程;③是文本数据通过文本适配器,与数据交换平台对接。④为核心业务系统的数据直连渠道,核心业务系统包括学校、学生、教师和学校资产数据的业务管理系统,业务系统中的有效数据通过直连的方式进入基础数据库,业务系统中的待审核数据通过直连的方式连接数据交换平台。⑤为在教育云中开展的采集与查询修改应用,这部分数据直接接入交换平台,通过审核后进行整合并提供服务。2)数据的交换与整合各类数据源的数据通过交换后集中整合到待审核数据库,数据审核后提供应用与服务。⑥数据的交换、调度与稽核。交换平台与各类数据源相连,与各数据分布存储地相连,实现同步交换、同步实时备份或异步触发交换备份,交换的数据类型包括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与半结构化数据。3)数据的审核数据的审核由各数据的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可分为市、区、校三级。⑦为没通过审核的数据,可生成统计报表,进行数据的追溯与稽核。⑧为通过审核的基础数据,直接进入正式的基础数据库提供数据的应用与服务。4)数据的应用与服务基础数据有三大类应用,一是用于业务管理,二是用于决策支持,三是用于数据上报与查询服务。⑨为基础数据的公共云服务,为具备应用权限的各级各类教育管理用户或社会公众提供数据查询统计、数据提供或数据上报服务。⑩为基础数据对教育管理业务系统的支撑,基础数据库中的数据可为教育公共管理系统、各校园信息化管理系统等直接提供数据支撑。瑏瑡为基础数据对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决策预测系统的支撑服务。

8教育基础数据的集成应用设计

随着基础数据的积累与发展,处理的数据类型将包含结构化、非结构化与半结构化数据,而处理的数据容量将超过10TB,向PB级发展,处理数据的类型、数量与速度越来越趋向应用“大数据”处理技术。为满足教育基础数据可持续的发展需要,在明确基础数据真实、安全、可用的基础上,如何高效地实现数据集成应用,包括数据的抽取、转换、整合、装载到基础数据平台进行再应用,是基础数据应用平台的核心技术[9]。教育基础数据的集成应用设计,主要从数据架构、存储管理、集成性能、智能应用等方面考虑。在前述基础数据采集与应用的应用逻辑、存储管理与数据流程设计、基础数据采集的三种来源与三类应用服务的基础之上,我们须进一步考虑如何利用集成平台有限的处理能力解决这一架构中数据量大、数据格式多样、传输方式多样的问题,使基础数据系统具有较好的灵活性与可扩展性。同时,我们还必须满足数据在实时交换、整合的过程中一定的实时性要求。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提出利用SOA、ESB、ETL与BI技术[9]搭建松耦合的系统架构,设计了如下的集成应用平台框架,如图6所示。1)实现市区两级的分级存储、分级管理与同步共享各区基础数据与市级基础数据,通过ESB服务总线实现数据的异步传输、同步传输与实时备份,通过主数据管理(MDM)实现同一标识数据的唯一性与同步性,确保实施按区管理、全市统一调度的存储管理策略。2)确保来自多种采集渠道的基础数据的整合CamelRoute这一ESB工具,支持各种方式的系统接入,可实现传输协议的转换、传输路由的选择与传输流程的设定,支持目前在用的多种传输协议,能汇总各种采集渠道的基础数据,包括业务管理系统中的基础数据(JDBC)、存储在电子文档中的基础数据(File)、扫描纸质件中的基础数据(OCR)、网上采集填报的基础数据(webservice)。3)通过ESB传输总线实施安全与高效的数据交换与整合在基础数据整合平台中,数据接入缓冲区(InBoundCache)与各类数据源分别按标准定义接口(适配器),数据接出缓冲区(OutBoundCache)与各类数据应用系统也分别按标准定义接口(适配器),接口均可复用。接入缓冲区的数据通过合并、清洗、转换后,以唯一标识在主数据库中予以记录,再按统一的标准规范,流向数据接出缓冲区,提供数据应用服务。数据源系统与数据应用系统中的数据不实时对接,经由主数据库实现基于同一性的共享应用。当数据交换量大幅增加时,上述模式可简化交换流程并有效提高交换效率。同时,因数据接入缓冲区与数据接出缓冲区是分别独立的,可有效提供数据的安全性。图中显示了通过交换平台,将学生学籍系统中的学生数据用于学生综合评价系统的过程。4)通过数据的管理与控制严把数据审核与质量关在上图的主数据管理界面,对合并、转换与修改的数据严格定义审核流程,与相关应用系统结合来实现数据审核,严格确定数据的应用质量。同时完成数据交换的实时监控,对出错的数据交换可分析并回溯,统计分析数据交换量,实施数据交换的日志记录。5)通过在CamelRoute中定义传输交换的优先级别提升整合平台的易用性与健壮性,确保系统需要的数据按优先级别到达。在数据转换与交换的应用实际中,需要的数据在一定的时间限制内按时到位,是数据应用与智能分析的基础保障。6)实现基础数据的智能分析应用全市基础数据库只是数据仓库中经确认的一个子集。数据智能分析,以并行数据库、ETL技术与BI工具为技术核心,经数据抽取、转换与加载,分别展示为物理层面、逻辑层面与决策层面的数据,最后在决策应用的数据上提供智能分析应用。

9结语

应用心理学和基础心理学区别范文第2篇

转变观念,更新思想,充分认识未来新型护理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以适应社区新型康复护理人才的培养需要,是当前深化护理教学改革的急需。探索能够独挡一面的社区新型护理人才所需知识构建模块、实际操作技能和具有创新思维的能独立工作的综合素质等,则是广大护理教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近年来我们围绕这个课题进行了一些理论性探讨,并在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性实践。

一、社区新型康复护理人才是未来就业的主流方向

高等院校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为社会培养急需的高素质人才,而毕业生的就业率,更是衡量高等院校教学改革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护理人才的缺乏,并非是大中型医院缺乏护理人才,而是社区新型康复护理人才缺乏,而目前我们高等院校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无一不是面向大中型医院所需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而忽视了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独挡一面、适应社区康复护理工作需要的新型护理人才的培养(而这些社区护理人员的培养,更能为全民健康提供保障服务),导致大量护理毕业生改行作其他工作,从而出现了一边是护理人才缺乏,一边是护理毕业生难以就业而大量流失的奇特现象。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今后护理人才就业的主流方向是社区而不是大中型医院。只有深刻认识这种现象,才能深化护理教学改革,培养适用于社区需要的新型护理人才。

二、如何培养社区新型康复护理人才

社区新型康复护理人才主要是面向基层,主要从事老年护理、婴幼儿护理、护理咨询等家庭护理和社区护理工作,其工作性质也有别于大中型医院。医院的护理工作不仅分科很细,而且主要是在医生的主导下工作,而社区的护理工作,其独立性质较大,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没有医生主导的情况下开展工作,这就需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果断的应急处置能力以及稳定的良好心理素质。

基于以上因素,我们对社区新型康复护理人才的培养,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教学性尝试。即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稳定的良好心理素质;丰富的人际沟通能力;锐意的改革创新思维。通过对五个方面的强化培训,使学生毕业后不仅能适应大中型医院的护理工作,更能适应独挡一面的社区护理工作需要,不仅拓宽了毕业学生的就业面,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而且也能有效解决未来社会的需求。

(1)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是培养社区新型康复护理人才的基础。从学生入学开始,就注重基础理论的强化训练,无论是公共基础课程、基础医学课程,还是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都按照临床医学的模式注意重点打牢基础,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和淘汰制度,下大力气打牢基础,拓宽知识面。在实习的前一年,开设社区护理、康复护理课程,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医疗、护理工作的康复服务,为社区新型康复护理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2)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是培养社区新型护理人才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把熟练的操作技能培养摆在首位,理论教学全程采用形象化的多媒体教学方式讲授,然后到模拟病房式的实验室进行一对一的强化训练。在此基础上到医院开始早期接触临床护理工作,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小组、参加老年护理、社区护理等尝试性活动。各项操作技能的考核成绩全部纳入学科考试成绩,并占总成绩的40%。并规定操作技能考核不合格者不能参加临床实习。同时还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开展各种操作技能的竞赛活动,并将操作技能的表演列为特殊项目参加文艺汇演。通过以上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操作技能的训练,使之在学生临床护理实习之前,就能够熟练的掌握了各项基本的操作技能,再经过一年的护理实习,达到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基本能够满足独立工作的需要。

(3)稳定良好心理素质是培养社区新型康复护理人才的必需。新型康复护理人才的重要特征,就是要胜任在没有医生指导下的独立工作,需要具备遇险不惊、沉着果断、独立处理各种意外的能力。在教学中除了开设护理心理学课程外,还利用模拟病房和模拟角色进行强化训练,对某些常见的特殊意外情况的处置如常见急救技术、肢体的功能锻炼、常见疾病的防治等,进行一对一的模拟训练,为培养稳定的良好心理素质奠定基础。

(4)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是培养新型康复护理人才的必备条件。新型康复护理人才的工作性质,决定其必需具备丰富的人际沟通能力,无论是家庭护理还是社区护理,特别是老年护理和婴幼儿护理,首要的是要取得被护理者的充分信任。没有这个前提,一切工作都无从开展,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利用各种机会进行交流。因此在教学中除开设社区护理、人际沟通与交流等课程外,还开展了早期接触临床护理工作的活动,并要求各学生小组在活动结束后,要写出详细的汇报感受和体会,然后进行新的交流,共同讨论,不断升华,有效地提高了人际交流的能力。

(5)锐意的改革创新思维是培养社区新型康复护理人才的潜在动力。新型护理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也是护理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由其工作性质所决定,这类人才必需具备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意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启发诱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学生潜在的创新思维,从护理学的发展史,展望未来护理学的发展前景,增加职业生涯设计课程,鼓励学生为今后的工作提前进行自我设计,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在创新能力,为今后开展创新性工作服务奠定基础。

三、社区新型康复护理人才的培养是教学改革的方向

培养社区新型康复护理人才,护理教学必需要改革,但是如何改?朝什么方向改?改什么?这是我们护理教学工作必需要弄清楚的问题。改革就是要改掉那些过时的并且被实践证明已经不适应的东西,护理教学改革就是要根据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适时调整人才培养规划和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心理学和基础心理学区别范文第3篇

关键词 OpenCV 运动检测 预警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0背景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很多安全问题,若能有效地分析人的行为,而进行预警,可很好地防盗窃等。例如当监控场景中的物体被偷盗或者移动时,算法将自动检测这种动作并产生警报,常用于贵重物品和关键设备的监控;本文使用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利用计算机对数字视频图像进行智能化处理,结合计算机科学、机器视觉、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等多种学科,把视频数据经过帧处理,运动检测、目标分类、目标跟踪和行为理解等步骤,提取出高级的语义信息,从而指导和规划行动,实现高层次的人工智能。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对智能视频监控中行人危险行为的检测和跟踪。

1运动目标检测基本思路

本预警系统在对视频录入的帧图像进行二值化的基础上,通过相邻图像间的差进行运动检测,运用OpenCV中函数提取运动目标的轮廓,并对其进行违规判断。由于录入视频中运动物体种类繁多,通过面积大小及运动的规律性,对运动物体进行性质判断,确定是否为检测目标,再对运动目标进行进一步处理。

研究运动目标检测时,由于背景的变化较小,故采用帧差法检测运动目标。首先是将连续的视频处理成分割的帧图像,得到帧图像之后做差得到差图像,然后对差图像进行一系列的图像处理。包括:二值化,平滑处理,形态学膨胀,轮廓提取。然而并非全部轮廓都是由目标产生,背景的扰动、噪声的影响使结果中出现一些背景区域像素点被检测为运动区域。为消除这些影响,首先将上述结果用形态学方法进行处理,找出处理后的连通域,抛弃面积小于一定值的区域。

2运动目标的跟踪

运动目标的跟踪是智能视频监控系统中基本且关键的部分,它衔接了运动目标检测和目标行为分析理解,是在检测运动目标的基础上,来区分运动目标并获得其运动轨迹。主要思路是系统在检测到运动目标后,对运动目标的特征进行提取,以识别运动目标的种类、大小、运动方向以及其他特征信息,从而进行跟踪。同时也可以根据运动轨迹判断运动目标是否存在违章行为,或者检测出在敏感区域中一直徘徊的可疑运动目标。

在分析了多种目标跟踪方法的基础上,我们选择使用基于特征跟踪的方式进行目标跟踪。选择应用图像处理函数cvFindContours()提取目标轮廓信息,此函数可以得到运动目标的轮廓偏移量及长度宽度,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得到运动目标的中心

点,比较其与检测区或者敏感区的位置关系,继续后续的检测。其跟踪的详细设计为:

(1)根据视频图像中具体情况,确定检测区。实际操作时,我们需要根据图像一步一步调整检测线的位置,确保与实际相符。

(2)运动目标特征值提取:应用cvFindContours()后,运动目标的特征值、偏移量及长宽,会存储在对应的变量内。

(3)根据特征值,偏移量及长度宽度,就可以确定运动目标的中心点。

但对于多个物体的跟踪,中心点的存储直接影响轨迹绘制时的正确性。当只有单个运动物体时,可以通过一维数组直接存储;要是有多个运动物体或者不定个数的运动物体,就需要二维数组存储中心点坐标;在cvFindContours()存储有中心点坐标时,将中心点坐标利用行对应存储进二维数组,由于对应列并不是表示同意运动物体,需要对数组的存储数据进行更改,通过交换的方式达到对应行对应列,存储的是对应的运动目标的目的。

(4)智能检测:将中心点的位置与检测区对比,确定是否违规。需要应用线性规划,通过点与区间位置关系综合实现。

(5)轨迹绘制:运动物体特征值中心点在检测区内,警示违规,应用cvRectangle()绘制红色轮廓;运动物体特征值中心点在检测区外正常,应用cvRectangle()绘制绿色轮廓。

3结论

基于OpenCV技术的预警系统,选用帧间差分法进行检测,跟踪方式是特征值跟踪,进行帧间差分,二值化,图像平滑处理,形态学膨胀,去除背景椒盐噪声,轮廓特征值提取,轨迹绘制。实现帧间差分时,需要首先实现图像灰度处理(函数cvCvtColor()),再应用cvAbsDiff()函数实现对相邻两帧的图像对应像素点像素值做差,如果视频中有运动物体,其边界处的像素点相邻两帧的差值结果非零,其他无运动区域相邻差值为零。

参考文献

[1] Davd A.Forsyth , Jean Ponce.计算机视觉――一种现代方法[M].林学,王宏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 张蕊,罗中明.基于机器视觉的跟踪目标距离研究.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33(4):101-131.

[3] 布拉德斯基(Bradski.G.),克勒(Kaehler.A.)著,于仕琪,刘瑞祯译.学习OpenCV(中文版) 第1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0.1.

应用心理学和基础心理学区别范文第4篇

国际职业认证标准联合会(INT’L OCCUPATION CERTIFICATION STANDARD LEAGUE,简称IOCL)于2006年下半年开始在中国范围内进行IOCL国际职业资格认证标准考试的推广实施工作。由IOCL中国区管理中心(简称CMC IOCL)与人事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国家人才网、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及清华大学合作,在中国区建立了完整而系统的考试认证体系,并依据国际行业标准、结合中国国情和国内职业人才技术需求,制定了IOCL中国的人才考核测评系统。所有取得认证的专业人才均在国家人事部人才中心进行人才备案,并纳入国家专业人才库。

IOCL资格认证书特色

IOCL资格认证是国际知名的职业技术资格认证,证书由国际职业标准联合会统一编号。所有取得证书者的详细资料要在国际认证标准联合会国际人才库统一备案,持证人的姓名、证书编号都可以在官方网站上查询。

IOCL资格认证书是针对就业岗位的培训,表明持证人具备此岗位的相关知识与能力,完全可以胜任这一项工作。用人单位可以通过人事部的权威网站查询到认证人的资料,为其提供了广阔的求职就业空间。

IOCL资格认证书具有如下优势:首先它是针对中专、大专、本科以及社会的专业技术性人才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资格认书,也是目前国内职业认证领域具有权威性的证书。其次,在中国通过了IOCL职业资格认证标准考试者,其个人资料会在中国人事部国家人才网和国际职业认证标准联合会官方网站注册入档。

IOCL资格认证主要针对人群包括各行业专业技术人员、高层管理人员及在校学生。

IOCL商务类资格认证

IOCL商务类资格认证分别对9大商务类别中的多种职业进行职业资格认证标准考试,通过考试者可取得该类别相应岗位的证书。它们包括:

营销类。营销类的职业标准认证有营销员、汽车营销师、营销师和高级营销师4种,一般针对中专以上学历和不同年限工作经验的人群。对他们的认证考试内容按照认证岗位而不同,如营销员为营销职业道德、市场营销基础知识、社交礼仪知识、营销理念、客户开发、观念、说话等;汽车营销师则加有法律法规、国内外汽车市场概述、汽车技术基础知识、汽车市场调研与分析、汽车营销策略与销售活动管理、产品与价格管理、渠道管理、促销管理、汽车网络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营销师和高级营销师要懂得市场调研与分析、营销战略与营销活动管理、产品管理、价格管理、分销渠道管理、促销管理、销售管理、网络营销管理等营销基础和技能。

物流管理类。物流管理类有物流师和高级物流师两种职业标准认证。物流师的认证内容为物流基础知识、物流管理组织、物流运作管理、物流服务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第三方物流;高级物流师的认证内容增加有物流系统及其构成、物流成本、服务、质量与标准化、物流技术及其装备、供应链管理、国际物流、物流市场分析与供需管理、物流管理与实施、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等。

职业经理人类。分职业经理人和高级职业经理人认证。认证内容为经济学、商法・经济法、管理学、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创新管理、组织行为学、资本运营、企业国际化经营。

电子商务类。认证职业为电子商务师和高级电子商务师。认证内容包括电子商务的概念,电子商务的基础环境,电子商务的应用,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网络营销。高级电子商务师还要对职业道德基本守则和行业的有关法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网络(因特网)的应用基础知识、网络营销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电子支付基础知识和常用操作、电子商务安全基础知识进行认证。

电子政务类。有电子政务师和高级电子政务师两向认证。认证内容有电子政务与信息化、与行政改革;中国电子政务的体系结构与建设实践;电子政务系统评价、法律法规、关键技术与解决方案及电子政务的建立、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电子政务法律法规、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及应用、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电子政务应用等。

人力资源。认证人力资源师,对其职业道德、基础知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学 、统计学、计算机知识、写作知识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考试认证。

秘书。秘书(涉外)的认证内容为秘书职业道德、秘书基础知识、公文写作与处理、档案工作、办公自动化、会务、协调工作等。

物业管理类。认证物业管理师和高级物业管理师资格。认证内容包括物业的接管验收与撤管、物业服务费用管理、客户管理服务、房屋建筑维修养护管理、安全、环境管理物业管理综合能力及经济学知识与应用、管理学知识与应用、心理学知识与应用、公共关系知识与应用、行政管理学知识与应用、法律知识与应用、统计学知识与应用、保险知识与应用、社会学知识与应用、建筑工程知识与应用、建筑设备知识与应用、建筑智能化知识与应用等。

此外还有物业智能管理类的建筑职能综合管理师职业资格认证。

链接

国际职业认证标准联合会

国际职业认证标准联合会(INT’L OCCUPATION CERTIFICATION STANDARD LEAGUE,简称IOCL)是注册于美国德拉瓦州的世界权威职业技术标准认证机构,具备专业的认证团队和完善的认证体系。IOCL是由国际IT、移动通讯、建筑、商务、体育等各行业专业技术从业者共同发起成立的权威认证机构。

IOCL的成立顺应了全球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和专业化的大趋势,得到了国际各行业雄厚的技术力量支持,包括技术领先的研究所、高等院校、学术协会以及其他各类组织,同时还吸纳了国际上各行业内具有较高影响的个人专家成员。

IOCL的宗旨是:严谨、专业、高效、规范,提升国际各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从业水平和专业技能。

IOCL的目标为,通过完备的培训考试机制,全面提高各专业人才的职业化水准,同时建立完善的全球职业人才库,使专业人才能有效的流通和配置,进而服务于企业,力争为企业和专业人才提供一个双赢的平台,促进经济发展和高新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融合。

国际职业认证标准联合会中国区管理中心

IOCL中国区管理中心(简称CMC IOCL)成立于2006年10月,是国际职业认证标准联合会授权的中国的管理机构。目前在全国设有9个区域管理中心,各区域管理中心下设若干考试中心。

应用心理学和基础心理学区别范文第5篇

关键词:景观规划;人性化;可识别性;规划形态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景观设计人性化的表达方式就在于以有形的物质态去反映和承载无形的精神态。其摒弃单纯的几何构图与生冷的景观要素罗列,力图建立一种人与环境景观之间的的互动性极强的平衡关系。人性化景观设计利用现实的场地与自然基础,科学地构建起适合人类发展与土地诉求的人性化景观系统。

1社区景观规划人性化理念的表达

1.1自然生境修复与改善

人性化景观设计利用现实的城市与自然基础,科学地构建起适合城市发展与土地诉求的新景观系统。科学、合理组织各种景观要素,因地制宜,同时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改造粗糙的景观界面,修复和保护未能实际解决城市的环境问题,建立起安全的生态格局和多元的体验体系的“生长型社区”,满足人们对理想居住模型的诉求,建立起安全的景观生态格局。

1.2行为学与心理学的尊重

景观环境塑造是以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作为思考点,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景观环境。运用行为学和心理学原理,研究使用者外显行为的产生与环境互动关系及心理特征,为使用者提供生态的、可亲近的景观空间。编织社区体验的新载体,建立一个有序列层次的空间体验界面,期盼营造出舒适且温馨的气氛。

1.3设计立意融合地域特色

完整性的延续场地的历史记忆,使该地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并产生时空上的延续。从历史传统、文化习惯等人文因素考虑,结合良好生态的城市资源,保留场地的自然基底,立足场地的空间落差,打破绿化阻隔的客观存在,缩小使用者与自然、地域之间的距离,使构成景观诸因素,为使用者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精神环境,以满足因社会进步而不断变化的文化观和价值观。

2社区景观人文性设计原则

2.1创造宜人的景观尺度

主张创造宜人、有情趣的小尺度环境空间,便于社区景观被使用者接受。强调比例、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对比统一等原则的运用,体现出一定的视觉形式审美特点,使道路、广场、建筑、设施等与绿地交错分割,充分发挥点、线、面等构成要素的造型作用,勾勒出明确的平面形态轮廓,表现出细腻、轻巧的视觉美感布局形式。

2.2增强可识别性

可识别性是指使用者对环境形象具有可以辨认性。具有可识别性的清晰、明了的环境形象易于被使用者识别、理解与记忆,并可以促进使用者美好的情感体验。在空间实体上,特征鲜明的环境形象是可识别的基础。

2.3兼顾公平,满足弱势群体的使用功能

解决好人车的分流,每组住宅都能作到人的活动空间和机动车行驶空间适当分离,让残疾人和正常居民一样得到公平、平等的生活待遇,减少车辆等外来噪音与安全的干扰。设计细节人性化的感受为主导,材料、灯具、室外家具等景观小品设计依托于生态、简约和舒适的人文意志。尝试以一种科学的设计方式,解决弱势群体与空间场地关系的需求与矛盾,建立起可持续的居住环境。

3社区人性化景观要素构成

3.1社区基础形态的划分

3.1.1景观空间格局的梳理

社区一般是由三至四个住宅组团、小区中心绿地以及相应的配套公共设施组成。三者的不同规划形式,便形成不同的规划形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社区属性,创造出景观效果好,易于接受的布局形式,满足使用者的生理需要的同时,最大程度满足不同使用要求与心理功能。

3.1.2景观节点的定义

对场地现有的状况采用梳理和保留的设计手段,同时在其中巧妙地植入退台驳岸、自行车漫游道、康体步道及读书休闲等景观体验区场所,编织起社区、景观要素、生态基底及人文活动的系统性环境氛围。实现三者的合理诉求,创造出一种具有新型体验与形象模式的现代生态细腻的景观环境。

园林空间中的立体造型是空间的主体内容,也是空间中的视觉焦点。其造型多样化从视觉审美及艺术性角度而言,首先要与周围环境的风格相吻合统一,其次要具备自身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其在视觉流程上与周围景观产生先后次序,在比例、形式等构成方面要具有独特的艺术性。空间的不同尺度传达不同的空间体验感。小尺度适和舒适宜人的亲密空间,大尺度空间则气势壮阔、感染力强,令人肃然起敬。

3.2动态的交通组织

社区主路是道路的骨架,综合考量人车分流、道路通行的可达性与居住区的基本消防要求。道路线条保证“通而不畅”,切忌畅通无阻,并防止外界车辆任意穿行。通常采用折线形、曲线形、环行形。主路宽度应容纳两辆机动车对开,路边可设单边人行路且不必过宽,支路为组团道路可设计成通过式,也可以设计成尽端式。人车分流为主,人车合流为辅。

车行流线将场地划分成极有弹性的“组团式”结构,为充分共享的公共景观系统提供更多的机会。并且出入口的设定与交通流线的组织,不可避免的为集中的活动区、社区公园和中心广场的设计提供暗示。

3.3生态的绿化配置

立足生态的自然本底,构筑新美学下的艺术性自然景观空间。在自然地基础上,对生态植被进行调整和疏导,社区绿化应以改善环境为中心,优化或重新组织居住区的风道和生态走廊,注重背阴和向阳区域的有区别的利用。形成生态自然、精致有序的植被群落新景象。景观植物实现改善空气、简单满足视觉感观的要求,更贴近于使用者的需要,提供便利,更为实惠的生活方式。注重绿量,以树木为主,草坪为副,植物应多选取低养护、常绿、少毒害的品种,种植方式多取自然,忌平淡,应疏密相分、大小相映,宅与宅、组团与组团之间,各有侧重,强调可识别性和领域感。

3.4特色基础设施的设置

细节处理上,更注重物体的细节体量以及布局空间的相互联系。社区地面铺装多采用经济、环保材料,各组团院落采用了大量几何形体以及现代感极强的如钢板、花岗岩、混凝土等材料形成的构筑物,很好地配合了建筑的风格,外形和质感。构筑物的设置不是简单摆设,而是要做到自然,试图渲染艺术与活力的场所氛围。全面考虑到空间、植物配置、铺装等多方面因素,把握好尺度。

同建筑一样,每个社区的小品都要有自己的风格,而且社区内部要保持风格的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形式、色彩、材质等方面相协调、呼应。服务设施要装饰化、小品化,突出实用价值的同时,又必须具有艺术性。

4结语

人性化社区的景观环境建设上打破传统的误区,实现具有正确与科学价值体系的景观系统。强调以人为本,有效地整合、编织资源环境,形成系统的人性化景观设计方式。注重设计本质的追求,不停留在一个固有的设计和美学思维下去繁衍或复制,立足与创新,用时代的、合理有效的设计理念去实现每一个高效、美妙的作品产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