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应用技术

应用技术范文精选

应用技术

应用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自然资源;卫星中心;应用服务;技术体系

0引言

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赋予了自然资源管理部门更多的使命和责任,切实履行“两统一”职责,需要更全面的技术手段做支撑。卫星遥感应用技术能够客观反映山水林田湖草的准确位置、分布范围、面积大小、变化情况等真实信息,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等手段对自然资源分布及变化情况进行展示、分析、评价和统计。[1]2019年12月,自然资源部下达《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同意建设天津等10个自然资源省级卫星应用技术中心的函》(自然资办函〔2019〕2334号)[2],同意建设自然资源安徽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卫星遥感在安徽省自然资源领域的应用进入了新时期。本文以自然资源安徽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建设为背景,探索在省级中心框架下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体系的建设与应用,为全国范围内省级卫星中心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1自然资源省级卫星应用技术中心

1.1建设意义

卫星遥感应用技术能够针对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观测要素的不同特点,形成全覆盖、全天候、全要素、全方位的遥感信息获取能力,对提升省级自然资源管理水平,支撑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自然资源省级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可以极大地提高卫星数据获取和应用服务能力[3],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数据基础,为生态红线评估和划定工作提供决策参考,为自然资源资源调查、利用评价、确权登记等工作提供资料来源,为土地、矿产、林业等执法监督检查提供影像依据,为数字中国建设、地理国情监测、城市基础数据库建设、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工作底图,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自然资源资产精准管护、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治理、地质灾害防治预警提供动态信息[4]。

1.2建设目标

自然资源省级卫星应用技术中心是国家自然资源卫星应用体系中心的省级节点,建设应以应用为核心,以服务为导向,秉承“资源共享、务实管用”原则[5],集数据管理、产品生产、主业应用和应用服务于一体,积极推进卫星应用融入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监管、评估、决策等主责主业,着力提高卫星遥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的应用水平,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卫星遥感应用产品服务。围绕数据、产品、应用和服务,实现卫星应用的产品服务标准化、技术服务精准化、综合服务平台化,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支撑区域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以自然资源安徽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为例,具体建设目标包括影像整合能力、应用服务能力和应用研发能力三大部分。1.2.1影像整合能力。建立面向国土、地矿、测绘、林业等自然资源领域以及其他行业的影像需求统筹机制,形成与省级应用需求相匹配的影像数据和各级产品的接收和管理能力,整合构建省级卫星遥感应用数据库。1.2.2应用服务能力。以应用为导向,提高面向自然资源主责主业的卫星数据产品生产能力,建设与维护卫星遥感应用服务系统。健全共享和应用服务机制,形成贯通部、省、市、县(乡)的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体系,培养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经验丰富、实力雄厚的卫星应用与服务专业技术队伍。1.2.3应用研发能力。提升高光谱、雷达等新型应用产品和专题应用产品的研发水平,探索深度学习、智能提取等新技术在卫星遥感中的应用,推动应用服务模式的转型升级,具备承担省、部级卫星遥感技术创新课题研究的能力。

2省级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体系

省级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除了提供丰富的数据共享服务外,更重要的是要提供应用技术服务保障。本文以自然资源安徽省卫星应用中心为例,详细阐述省级卫星应用技术体系的组成结构和工程实践。

2.1整体技术架构

省级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体系由网络层、数据层、业务运行支撑层以及业务软件系统层四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网络层包括涉密网、互联网以及由计算、存储、网络安全等设备组成的公有云基础设施,支撑影像数据传输、存储、加工、管理、服务等业务的运行。数据层是所有业务运行的基础,为所有业务提供稳定的输入和输出,数据层包含本系统所需要的所有数据,包括影像数据、基础地理数据、业务数据等。运行支撑层由数据服务、基础服务、接口服务、应用服务等组成,支持各种方式的业务应用。系统软件层是整个系统对外提供服务和交互的出口,包括影像数据接收与管理平台、卫星影像应用数据库管理系统、遥感数据高性能处理系统、遥感影像共享服务系统以及卫星遥感技术创新基础平台等。通过这些系统实现遥感卫星数据在需求征集、数据接收、生产、应用以及技术研发等方面的统筹管理。

2.2网络基础设施

建立支撑省级卫星遥感应用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运行环境,包括服务器、存储系统、安全系统等。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积极推进集需求、数据、知识和智能驱动为一体的遥感影像智能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数据收发、数据生产、影像解译等方面的能力和效率。采用最新的分布式存储系统,满足多节点大块数据读写的性能要求,保障文件系统业务的流畅性,兼具可靠性和可扩展性。面向虚拟化平台设计的网络基础设施环境,除了可以对接私有云平台的文件系统,还具备无缝对接公有云平台,承载大数据、深度学习等其他各类新业务系统与应用的能力。纵向通过自然资源业务网或者互联网接收自然资源部提供的各类数据,横向通过互联网与环保、农业、水利等相关部门实现网络互通。在卫星中心网络环境中设立数据推送区、生产区和共享服务区,满足对各类遥感卫星数据的接收、处理、存储、共享需求。数据推送区部署自然资源卫星数据云服务平台,负责接收来自自然资源部的遥感卫星影像数据以及向市、县(乡)中心和行业应用节点推送的非涉密遥感影像数据及产品。数据生产加工区部署卫星影像应用数据库管理系统、遥感数据高性能处理系统以及卫星遥感技术创新的基础平台相关的软硬件设备,此区域为涉密网区域,实现遥感影像数据的处理、生产、加工。对外服务区部署遥感影像共享服务系统,通过互联网分别对外提供遥感影像查询服务和非涉密遥感影像数据服务。

2.3卫星遥感应用数据库

建立统一空间基准、精度和分类标准的省级卫星遥感应用数据库,并按照产品类型分类、分级存储,实现数据存储规范化、数据查询高效化、数据使用便捷化[6]。同时,建立数据更新机制,接入其他政府部门共享数据库,持续丰富基础数据。全面梳理各类遥感影像和自然资源空间数据资源,按照统一标准和分类,以近5年来的优于2.5m的卫星影像数据及其元数据作为本底数据库,纳入全区土地资源、地质矿产、林草等多比例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业务基础数据库,用于全区遥感监测的专题数据库和生态环境保护、应急管理遥感监测业务数据库,以及控制点成果库、数字高程模型成果库,形成数据内容全面、分类合理、应用广泛的全省卫星遥感应用数据库。卫星遥感应用数据库组成见表1。影像本底数据库是卫星遥感应用数据库的基础,可以划分为原始影像数据库、产品数据库和专题影像数据库3个独立的子数据库。原始影像数据库采用文件形式存储于数据库存储服务器。在物理设备上,根据影像区域、传感器类型、采集日期构建三级文件目录结构,根据原始影像的元数据信息将原始影像文件自动存入相应的目录中。产品/专题影像数据库主要存储原始影像数据经处理后形成的各级产品成果,以景为单位的多传感器数据和以图幅为单位的影像数据。在物理设备上,根据产品名称、制作日期和覆盖区域构建三级文件目录结构,根据产品影像的元数据信息将产品影像文件自动存入相应的目录中。对于不同的产品项目,分别创建以景为单位和以图幅为单位的影像数据镶嵌数据集,以实现快速检索。

2.4业务软件系统

影像数据接收与管理系统是在现有数据接收和数据建库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优化、升级而成,具备支撑影像数据和各级产品的接收和管理能力,实现卫星影像数据、产品与自然资源主体管理业务的统筹管理和整合融合。卫星影像应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对多源异构遥感影像数据和产品实施统一管理,向其他系统提供统一数据库访问接口和数据的统一访问服务。对海量卫星标准产品、增值产品、专题产品及其他产品进行分类分级存储和高效管理,实现卫星数据和产品的归档、查询、统计、维护和可视化展示等,满足对多源、多尺度、海量卫星遥感空间大数据的管理需求。应用服务系统架构如图2所示。遥感数据高性能处理系统在多源遥感数据管理系统的调度下,依托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利用并行处理、负载均衡、控制点自动匹配等算法,实现对标准产品的快速、集群式生产加工,批量输出单景正射、镶嵌匀色、裁切、制图等不同处理深度的增值产品。遥感影像共享服务系统包含需求提交与统筹、采集计划、数据目录、非涉密数据推送等方面的功能,针对全省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业务部门的遥感应用业务和产品需求,统筹管理卫星数据产品。[7]在线电子地图资源,供行业用户及公众用户在线浏览和调用。卫星遥感技术创新基础平台由遥感解译样本库、深度学习训练引擎、智能解译生产系统、分析服务与产品制作系统等部分构成。为研发新型应用产品、提升产品研发能力建立基础性研究平台。

3应用服务模式

自然资源省级卫星应用技术中心的采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用服务模式,在服务自然资源主责主业的同时,拓展面向本省(市、区)其他政府机关、行业部门的应用渠道和共享服务模式,实现实用化、高效化的应用服务。应用服务模式如图3所示。横向服务自然资源主责主业及社会各行业应用。以提供影像数据或产品的方式,服务于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主责主业,包括调查监测、空间规划、用途管制、耕地保护、生态修复、执法督察、开发利用等业务应用。围绕发改、环保、水利、农业等部门的相关业务需要,提供影像数据共享服务或影像数据。纵向形成贯通省、市、县三级的应用技术体系。以业务专网或互联网为载体实现安徽中心与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市、县(乡)节点在影像数据的实时互通和业务联动,向上接收自然资源部卫星影像云服务平台推送的影像数据以及业务指令,向下为市、县(乡)节点推送包括影像产品目录、原始影像数据、标准产品、地图服务、专题产品等在内的各型数据。

4结束语

应用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型注塑模具;设计;应用技术

1如何对大型注塑模具进行合理设计

1.1大型注塑模具设计特点及应用

大型注塑模具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我们常见的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等无一不是以大型注塑模具为基础来进行生产的。而大型注塑模具在设计方面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与小型注塑模具相比,对设计的周密性、仔细性和可靠性要求更高。在大型注塑模具进行设计时,应结合其实际应用的特点,根据所允许的变形量来计算凹模侧壁的厚度,以避免由于强度不够而导致产品损坏,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甚至威胁到操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1.2大型注塑模具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大型注塑模具的设计方面,我国的发展水平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特别是相对于德国、日本等制造业较为发达的国家来说,我国在大型注塑模具的设计方面,设计观念还不够创新、相关的设计资料也还不够先进,设计水平较低。在设计资源方面,虽然国外有很多先进的设计技术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但是由于专利、国籍等因素的限制,使得各个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设计理念不能进行资源共享,更加阻碍了中国大型注塑模具的设计,这种种的因素都制约了我国大型注塑模具设计水平的提高,应该引起注意。

1.3大型注塑模具设计的意义

大型注塑模具的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是在满足人民的需求方面,由于大型注塑模具的应用十分广泛,关系到了人民的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使得人民对其有着极大的需求。只有对大型注塑模具进行合理设计才能保证制造出来的产品安全、耐用,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而对相关产品的需求也推动了研究人员在此方面的研究,从而使得设计观念得到更新,设计方法得以不断改善,推动了需求量的增加,如此良性循环,促进使得设计水平得以提升。而对于产品本身,只有大型注塑模具设计的科学合理,才能保证成品的产量高、使用寿命长,同时减少安全隐患,保障了操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2大型注塑模具应用技术

2.1大型注塑模具应用技术的基本介绍

在大型注塑模具的技术应用方面,我国主要采用的方式包括注塑成型技术、注塑模CAE技术。值得一提的是,后者在节约时间和降低制造成本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对于一些较为大型的复杂模具来说,注塑模CAE技术的优越性十分明显。注塑模CAE技术根据介质力学以及传热学基本理论等原理,经过三个部分的程序处理,使得熔体的冷却过程得以完整呈现。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在注塑模CAE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还应该结合数字化的管理方式,利用专业的操作软件,对塑模的过程进行数字化的分析和记录,并通过准确的数字记录对有可能或者已经存在的隐患进行预防和排除,力求通过科学的、理论性的依据对熔体的冷却过程进行动态模拟,从而有效改善成品的质量。

2.2大型注塑模具应用技术的要点

在大型注塑模具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应该按照一定的方式和顺序来进行,才能保证产品的顺利成型。在进行实际操作之前,要对注塑模具的性质以及相关特点进行分析和记录,并且针对其特点采取恰当的应用技术。还应利用相关的软件、根据记录的数据对各个步骤进行模拟,从而为实际操作提供有效的参数。在进行过程模拟之后,还应该对模拟过程中所记录的相关参数,例如最佳浇口是否合理、充填过程是否准确等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与正常参数的比较,分析方案是否可行,在确定可行的情况下,再进行接下来的工作。

2.3大型注塑模具应用技术的发展趋势

安全问题是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在注塑成型技术、注塑模CAE技术,或是其他各种应用技术的操作过程中,安全隐患还是随处可见的。安全管理作为一切应用技术的前提,是大型注塑模具应用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此外,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各行各业都更加推崇数字化管理的理念并且逐渐应用到实际操作当中。大型注塑模具应用技术如果想要得到更有效、合理的应用以及更好更快的发展,实施数字化操作和管理是其必然的发展趋势。首先,是在相关操作软件的开发和使用方面,众所周知,为了避免由于设计不合理或者是数据记录不准确等客观、主观因素引起的重复返工,造成资源浪费,在实际操作之前,都要对大型注塑模具的成型过程进行模拟,而这种模拟与专业的软件分析是密不可分的,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有利于充分发挥大型注塑模具应用技术的潜力。

3结语

大型注塑模具的设计及应用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了机械制造、医学、化工等方面的产品开发是否顺利进行,能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不仅有利于相关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还可增加其经济效益。另外,在对大型模具设计及应用技术的研究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对其存在的问题及相关隐患进行排除,从而使国内相关行业的设计以及制造技术能够更加先进,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秀莲.浅谈注塑工艺的影响因素[J].商品与质量(前沿观察),2010,(06):103-104.

应用技术范文第3篇

单片机现代电子技术应用中的主流技术,特别是在工业和民用的独立电子系统中,单片机起着系统核心的作用。由于单片机系统特有的固件特性,使单片机在SOC技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SOC中的单片机嵌入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应用技术的飞速发展,单片机应用系统已经形成了常用的、独特的嵌入式结构。如不同系列的单片机,都是通过嵌入不同的CPU和其他辅助电路而形成的。目前,单片机已经成为CPU和其他辅助电路而形成的。目前,单片机已经成为IP库中的重要成员,而其嵌入式结构正是SOC的一种重要实现技术和方法。

用SOC设计单片机系统嵌入式结构,为设计者提供了现有技术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条件。设计者必在选择单片机的型号上下功夫;只须要根据所设计系统的固件特性和功能要求,选择相应的单片机CPU内核,再根据需要选择其他的IP模块,就可以实现完整的系统。从某种意义上看,SOC为单片机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技术,并赋予了单片机更强大的生命力。试想,如果整个SOC目标系统的核心是一个单片机CPU,那么,这个系统设计成功之后就不仅是真正意义上的单片机,而且还实现了真正的系统单片机。这正是单片机强大生命力的根源。

2.SOC中单片机系统优化

目前在单片机应用中,有相当一部分实际上并不能叫做单片机。因为许多应用中需要形成单片机的外部系统总线。因此,单片机资源的充分利用和避免形成外部总线,往往是单片机应用设计的主要追求目标。换句话说,优化问题是单片机应用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例如,设计一个具有多个传感器的测试系统,往往须要根据单片机的特点设计相应的外部总线,应用系统由此而庞大。采用SOC技术后,系统不再需要外部总线,所选用单片机中不需要的资源也可以去除掉,只保留所需要的CPU等功能模块。这两种设计方法的方框图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设计人员不必为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单片机资源而发愁,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所需的电路,并与所熟悉单片机的CPU内核相结合。同时还把现有技术需要精密调整的前置电路(模拟信号处理部分)也全部安放在一块芯片中,从而避免了大量的PCB板调试工作。从“单片机必须实现系统单片化”的角度看,这种系统正是用户自己设计的专用单片机系统,而且是一个能实现全部系统功能的优化系统。这种系统的调试、测试方法与传统的单片机系统完全不同,已经成为一个能处理模块-数字混合信号的全新系统。因此,SOC技术使单片机应用系统实现了更高层次上的集成。

概括地说,SOC使单片机应用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应用电子系统的设计技术,从选择厂家提供的定制产品时代进入了用户自行开发设计器件的时代。这标志着单片机应用的历史性变化,一个全新的单片机应用时代已经到来。

结束语

应用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茶文化;应用技术型大学;“三生教育”;现状;提升路径

1应用技术型大学“三生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生命诚可贵”,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所以作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生,他们不仅要在有限的生命力努力学习、不懈奋斗,同时还要珍惜自己宝贵的生命。应用技术型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之一,不仅承担着教书的重任,更承载着育人的梦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以及生活教育共同组成了“三生教育”。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有更多的中学生有了步入大学进行深造的机会,这一方面对提高国民文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但与此同时也增加了应用技术型大学人才培养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与中学阶段不同,大学生活更自由、更开放,在这里往往没有老师的鞭策,也没有家长的督促,所以这在给大学生创造充分自由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很容易让他们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有关大学生自杀的事件时有报道,这就意味着当前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人才培养重点已经发生转变,让单一的智育逐渐向“三生教育”等德育方向转变,从而保障青年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通过“生命教育”,有助于学生可以更深入地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从而让他们不仅要学会爱自己,同时还要学会爱家人、爱身边的人:通过“生活教育”,学生能够站在更高的位置看待生活,并在了解更多生活常识的同时掌握生活技能,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他们才能树立更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通过“生存教育”,学生可以学习生存知识,从而保护珍惜生态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我国正处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阶段,而应用技术型大学作为高等院校的典型代表,其更要在原有的教育教学基础上开展“三生”教育,把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当成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和重心,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教育优势。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作为中华儿女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和发展茶文化,并将茶饮品推向全世界。而应用技术型大学在开展“三生教育”过程中可以有选择性地将茶文化当成是教育的素材,使学生在学习生命、生活以及生存知识的同时接受茶文化的洗礼。这不仅能够深化“三生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还有利于在应用技术型大学生群体中传承和发展中国茶文化。

2茶文化背景下应用技术型大学“三生教育”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智育”已经不能满足应用技术型大学生未来发展需要,“智育+德育”的双重教育才是建设“一流高校”、“一流学科”的必然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很多应用技术型大学开展了各种各样的“三生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知识的同时不仅感受到了“生命诚可贵”的真谛,也有了更明确的生活目标,并学到了很多非常有用的生存知识。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只有通过“三生教育”,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他们才能在学习专业文化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从而为迎接更多艰难的挑战做好准备。然而,由于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开展“三生教育”的时间并不长,所以很多工作仍然不尽人意,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三生教育”作用的发挥。

2.1“三生教育”流于形式。“三生教育”是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德育”的重要体现。我们知道,当前应用技术型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新时代要求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真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各方面全方位面对和思考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所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于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三生教育”的开展与实施,对于引导和树立大学生的人生观具有深远的影响。然而,不仅很多应用技术型大学没有认识到开展“三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部分教师甚至是大学生自己都没有认识到“三生教育”的价值和作用,导致“三生教育”逐渐流于形式,根本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效能。更有一部分应用技术型大学,其喜欢高喊口号,但是却根本没有将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应用到“三生教育”工作中。“三生教育”流于形式不仅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产生很多不利影响,而且还影响到了学校自身未来发展前景。

2.2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与专业文化课程不同,“三生教育”更倾向于一种课外教育,所以在师资方面捉襟见肘。虽然有些应用技术型大学会要求班主任、辅导员等教职员工负责学生的“三生教育”工作,但很明显绝大多数的班主任以及辅导员并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培养培训,所以很可能并不能胜任该教育活动。没有专业的指导教师,学生很难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有些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了完成学校安排的“三生教育”任务,就会从网上随意下载一些资料并在课上播放给学生看。但坦白来讲,辅导员、班主任等人对这些网上的资源了解的并不深入、全面,所以根本不能对学生有效指导。事实上,“三生教育”并不需要像专业课程教育那样要有一套专门的授课方式,所以其教学方式应该更灵活、更开放。比如,辅导员以及班主任可以积极探索课堂教学与班、团、队活动和专题讲座、小组学习、个人自学等结合的有效形式,这样更有利于实现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校园生活与家庭生活目标的达成。但很明显,由于这些教师并不具备这样的教育素养,所以未能达到“三生教育”的要求。

2.3未能将茶文化融入其中。茶文化是中国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茶文化不仅是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在国际上影响力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增强国民文化自信的有效手段。应用技术型大学生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成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繁重的学业压力已经让很多青年大学生逐渐产生了一些不健康的心理,所以这就意味着加强对学生的“三生教育”刻不容缓。传统的“三生教育”内容比较枯燥无味,而且教育形式也比较单一,所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生教育”缺乏趣味性让很多学生养成了不文明的学习习惯,比如上课打游戏、睡觉等等。中国茶文化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不乏一些比较有趣味和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茶文化融入到应用技术型大学“三生教育”工作中不但有利于提高“三生教育”有效性和趣味性,同时有利于青年大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国茶文化。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应用技术型大学在开展“三生教育”工作时并没有将茶文化融入其中,仅仅是没有目的、没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无关紧要的基础内容介绍给学生,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感受。“三生教育”是对学生思想和情感上的教育,所以“填鸭式”教育根本就不能达到“三生教育”的最终效果,甚至还可能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他们身心带来负面影响。

3茶文化背景下应用技术型大学“三生教育”提升路径

在茶文化背景下,应用技术型大学加强对大学生的“三生教育”不但有利于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还有利于和谐校园风气的形成。懂得生活的人才会享受到人生的乐趣,他们的生命才更有价值。“三生教育”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生活的美好,从而让他们燃起新的希望。与给学生灌“心灵鸡汤”不同,“三生教育”是实实在在地为学生提供实质性的帮助,能够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生命的来之不易。追求美好生活是每一个的权利,而只有当大学生对美好生活有一种向往,他们才会立足于当下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因此,从这里可以看出,“三生教育”对应用技术型大学生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为了提高茶文化背景下应用技术型大学“三生教育”有效性,学校必须要从自身做起,加强“三生教育”改革。

3.1严格落实“三生教育”标准。虽然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开展“三生教育”的时间并不长,但已经取得的成效却极大地增加了学校进一步加强“三生教育”改革的信心。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他们都应该认识到严格落实“三生教育”标准的重要性,不仅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更要全心全意为学生着想,把“三生教育”提高到应有的高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做出努力。首先,学校要加强对教师落实“三生教育”情况的考察,并指定考察项目,从细节入手确保每个教师,尤其是辅导员和班主任能利用便利条件为学生开展“三生教育”;其次,教师之间也要相互学习,并深入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为那些学习和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伸出援助之手,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拉进师生关系,培养学生感恩的心理;最后,学校应该将“三生教育”纳入绩效考核环节,督促每个教师都承担起自己教书育人的责任。

3.2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的培养培训。与其他任课教师相比,由于辅导员与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频繁,所以学生往往更信任他们,并愿意跟他们进行交流。但由于辅导员以及班主任缺乏相关方面的知识储备和教育经验,所以在实际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要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加强对辅导员以及班主任的培养培训,使他们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当然,除此以外辅导员和班主任也应该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但培养培训环节。为了更好地发挥出家庭教育在“三生教育”中的作用,辅导员和班主任应该利用微信等聊天工具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并定期给家长汇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一方面可以让家长可以实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家长发挥出自己的作用,通过家庭教育与校园教育共同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3.3将茶文化应用到“三生教育”中。将茶文化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到“三生教育”工作中是应用技术型大学“德育”的一种发展趋势,同时也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方式。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将茶文化应用到“三生教育”工作中是教师打破传统“三生教育”模式的大胆尝试,遵循将理论联系实际为根本,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基础的教育原则,所以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比更具有实效性和有效性。“三生教育”讲究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知行统一,德育的效果才能最大程度上地表现出来。教师在选择茶文化时要具有目标性,不能盲目选择否则必然会使茶文化的应用效果不尽人意。综上所述,从当前茶文化背景下应用技术型大学“三生教育”现状来看,由于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开展“三生教育”的时间并不长,所以很多工作仍然不尽人意,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三生教育”作用的发挥。为了提高茶文化背景下应用技术型大学“三生教育”的有效性,高校必须要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加强“三生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张文杰,宋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榜样培育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2):32-37.

[2]袁岩,陈薇薇,陈平波.茶文化视域下独立学院实施“三生教育”的研究[J].福建茶叶,2020,42(11):180-181.

[3]叶夏萍.润物无声入灵无痕——西宁市城中区水井巷小学“三生教育”活动剪影[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年课堂教学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75-76.

应用技术范文第5篇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出真正掌握专业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实际能力。而在企业实际工作中,需要的就是真正掌握专业技能并且能够在实践中很好的应用的技术人员。作为一门机电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PLC应用技术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PLC应用技术这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就在于让学生在了解工业控制对象的特点以及要求的基础上,能够正确选择以及设计控制方案,熟悉相关的使用以及维修的知识,并且能够在实践中掌握PLC控制系统的安装以及调试方法。在教学中应充分注意到本课程的课程特点,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知识结构、能力培养以及素质培养等三方面进行对学生的培养。

2高职《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教学理念落后,特色不够明显。目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过于注重在理论知识体系方面的完整性,而很少注意到实际操作的联系,以及项目系统设计方面的问题,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忽视了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忽视了对学生实际操作以及技术应用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第二,教材内容分配不合理。虽然图书市场上有关PLC应用技术的书籍有很多,但是并不是每一本都能够适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应用,而且真正能够符合高职院校教学目标的教材还很少,很多高职院校使用的是本科院校所应用的教材,这种教材在很大程度上是缺乏实践环节的,并不能很好的反应高职院校的特点,不能培养出掌握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应对教材进行新的改版以及组织安排。第三,师资队伍对教学模式的适应力差。在新时期,教师一般都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根据社会的要求,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适当的教学改革,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难以适应新时期的学生的,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实际教学的方法

3.1项目驱动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加入项目教学,将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可以通过项目驱动教学的方法,以任务来驱动学生进行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以及操作技能。教师可以项目来为学生安排一定的任务,让学生的学习更具目的性,使学生通过项目调研、实施、验收等相关环节来的训练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对知识的学习会更加牢固,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应用能力。

3.2现场教学法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为学生安排一些现场参观、实训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训场或者生产一线来进行学习,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来促进学生的感谢认识,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现场教学法可以帮助教师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为现场实践,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3.3案例教学法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以及研究经验的积累,为学生讲解一些企业的实际案例,通过实际案例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一些专业的概念、理论更加简单、形象,更容易理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案例的理解来提高其识别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4PLC应用技术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4.1改变教学理念

要想进行教学实践的改革,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原有的传统观念的束缚,要充分了解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结合社会的需要以及企业的需求来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在教学中,抛弃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要加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效协调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4.2改革教学环境

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养、提高。可以鼓励教师到生产一线工作一段时间,让教师不仅有效理解理论知识,还具有一定的实际动手能力,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来全方位的对学生进行培养。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聘请一些在相关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来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加强对多媒体资源的利用,向学生讲授一些前沿的专业知识,紧跟时代步伐。

4.3改革考核方式

在课程教学之后的考核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需要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可以将课程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还可以与一些职业资格的认证进行接轨,建立综合的评价体系。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