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0-0106-03随着当今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各样的管理信息系统(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行各业。为适应这一社会需求变化,各高校包括高职高专院校的计算机类专业基本都开设了“管理信息系统”类课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计算机类专业的培养中占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管理信息系统类课程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该类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和实际操作的困难性,而且课程实践与实训客观需要的时间远远超过课时安排等原因,给课程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挑战。

本文通过对高职高专院校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障碍和问题,探索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参考解决方法与对策。

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落后且针对性不强

由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不断出现新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管理信息系统教材普遍因更新不及时而没有及时地把新的知识点给补充进来,因此普遍存在教材内容落后或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无法跟上时展的要求。

(二)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材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涵括计算机、信息资源管理、企业流程、运筹学、统计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课程内容不仅理论性强而且跨度大,学生学习比较吃力。尤其是对于基础较差的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来说,更加难以理解和接受。这样既打击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导致学生为应付课程考核而死记硬背课本知识,反而忽略了最关键的实践能力培养。

(三)先继课程准备不充分,导致学生预备知识不足

高职高专院校学习时间只有三年,通常还有一年的实习与见习时间,真正能全日制地进行课程学习的时间相对较短,这导致了教学计划大大压缩了课程门数及课程课时,往往就造成先继课程准备不充分,导致学生预备知识不足的情况,导致学生知识的积累不够,多数学生觉得该课程较复杂,学习起来很困难。

(四)教学方法单一,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管理信息系统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许多抽象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单单靠传统的教学法,并不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不佳。比如,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方法多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教师重在传授知识,却忽略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现在大多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仍然存在些弊端,例如,采用多媒体教学容易产生照本宣科的现象,学生学起来感到乏味抽象。可见,如不及时优化教学方法以及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提高教学效果,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教学将很难进行下去,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五)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最终目的是学会开发一个符合企业或组织需求的并能提高企业或组织效率的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实践性很强。大多数理论知识和开发方法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被更好地理解。然而由于系统开发具有较高的难度和技巧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侧重于教师讲授,而学生实践不足或缺乏实践辅导,实践内容针对性不强、不合理,实践课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学生在考试时,注重理论方面的考核多于实践方面的考核。同时,在上实验课时,教师大多都把实验的步骤、方法写得很清楚,学生只要在教师给定的范围内,完成操作即可,学生缺乏创新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如何通过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也是该门课程的要求。

(六)考核方式单一

综合性是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另一特点,而该门课程培养的方向又是多层次的。因此单纯的期末考试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考查,单一的笔试也容易造成学生们的死记硬背,考前“临时抱佛脚”考后即忘,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学习的情况。

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改革实践

(一)实时更新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着管理理念和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教师要主动地了解管理信息系统最新发展动态与其技术领域最新的发展情况和研究成果,并把这些有效地穿插到教学过程中来,保持教学内容跟上不断发展的技术发展形势。例如,在讲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时,除了要介绍传统的生命周期法即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之外,还要重点介绍现在国内外新兴的面向对象开发方法和原型法。这样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能较好地选择适宜的开发方法。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与管理信息系统方面有关的网站和书刊,让学生们适时地了解这一学科的前沿知识。

(二)理论结合案例,用直观易懂的语言代替抽象描述

学生们对于理论知识普遍觉得较难理解和掌握,大多是因为理论知识过于抽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用直观易懂的语言来代替抽象的描述。例如,在介绍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时,即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在人的主导下,整合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讯设备以及其它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实现企业战略优化、提高效益和效率的目标的集成化人机系统。教师应该分几个部分来讲解,例如,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要素是什么?(人和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是什么?(处理信息并辅助企业决策)管理信息系统有何目标?(其目标是在运行层、管理层、决策层上支持企业管理活动)它所涉及的技术有哪些?(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这样抽象的概念,利用具体而直观的讲解语言,就能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另外,在讲解理论的时候,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与理论内容相对应的案例进行讲解,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三)合理安排先导课程的学习

知识的学习都是有次序可言的,针对学生预备知识不足的情况,在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之前,应先开设其先导课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先导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管理学、统计学等课程。同时,在开设先导课程时一定要注意区分对待不同的专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则要侧重于加强管理学及企业流程相关方面的课程,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要重点补强学习计算机知识方面的课程。笔者认为,先导课程应在大一、大二期间开设,而在大三阶段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这样在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时,学生们就已掌握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非常有利。

(四)运用多种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重在讲授其系统开发的过程,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如板书教学、口授式教学法等难以解释清楚这种动态的系统开发过程,学生学起来觉得非常吃力,常常觉得所学知识较难掌握,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太少且过于抽象。因此,需要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运用多媒体课堂教学要适宜

介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系统操作演示多、图表多的原因,迫切需要采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多媒体课件特色之一是能够包涵整体教学内容,并且可以使得教学内容生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理解和记忆。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除了可以动态演示一些典型的开发技术,加深学生对开发过程的理解,还可以通过插入大量形式多样的插图,增大信息量,丰富教学内容。在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时,要避免照本宣科,要注重课件的教学效果,既要便于教师的教又要便于学生的学。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还可以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板书教学、讲授式教学法等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2.运用案例教学法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概念、原理及系统开发实践联系很紧密的课程。使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抽象的理论知识。案例教学法模拟、创设一个实景,让生以实践者的身份,进行分析、决策、实践,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此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施案例教学时,应注意把案例与相关的理论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案例的选择也要具有代表性和时效性,并且被学生所熟悉,这样学生才容易理解和掌握。

3.小组课堂讨论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协作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先就某个开发技术和方法进行原理性的介绍或提供一些典型的案例,让学生自己收集、查阅、分析资料,然后以组为单位进行课堂讨论,教师则对各组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总结。课堂讨论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4.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教师在授课时,可事先对某一知识点抛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并解决问题,到了下次课时,可让一些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自学成果并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氛围,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五)加强教学实践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根据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特点,理论教学是不能与实践教学分离的,如果实践环节薄弱,学生很有可能就会对该课程提不起兴趣,觉得抽象乏味并且学不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因此加强实践性教学势在必行,以下从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1.利用高职院校自身资源,培养学生调研能力

可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际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实践,以院校内各个部门为对象进行调研。指导学生们设计、发放调查表,收集、查阅资料等形式对每个具体部门进行调研并收集相关信息,确立管理信息系统的题目,如成绩查询系统、学籍管理系统、选课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接着以组为单位编写系统调查报告,对信息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并撰写系统分析报告。这样,有效地利用了校本资源让学生进行实践,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调研和选题能力。

2.学校和企业合作,延伸教学环境

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需要“走出去、引进来”。“走出去”即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参观已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或者事业单位,让学生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成和功能以及实际运行情况。同时带领学生到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IT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并领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和开发方法,并编写调研报告。另外,教师可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要求学生到企业实习,了解企业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实地参与信息系统开发设计、维护、管理等工作,并提交实习报告。“引进来”即邀请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分析员到校进行讲座。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的结合,更好地丰富了实践环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可谓“一箭多雕”。

(六)教师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提高自身素养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不断快速变化、发展的学科,教师应及时根据社会发展情况,不断地更新知识,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素养。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很好地适应信息时代变化的需要。

首先,随着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大部分教师毕业后,原来所学的专业知识普遍跟不上时展的需要,教师可通过追踪管理信息系统的前沿发展动态来获取新的知识,拓宽视野,更新专业知识。

其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性很强,教师应走进企业学习一段时间,了解企业现行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以及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情况、开发技术等,这样不仅可以实时地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还可更具针对性地培养出专业的信息人才。

再次,教师应积极参加管理信息系统的课题研究,组织信息系统的开发,通过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开发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把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丰富到教学中来,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丰富了教学内容,还避免了照本宣科现象的出现。

(七)改革考核方式,强调综合评价

随着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的变化以及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评价机制需要进行调整,重在强调综合评价,笔者认为可进行如下尝试:

1.笔试。一般以闭卷的形式为主,主要考查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开发流程的掌握情况,题目应避免学生死记硬背,重在灵活。

2.课程实验的考查,重在考查学生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开发能力。

3.考查学生完成作业和出勤率的情况。

即期末考试占总评的40%,实践环节占40%,平时成绩占20%,通过改革考核方式,引导学生既重视理论教学又不轻视实践教学,应全面地发展。

三、结论

管理信息系统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各行各业,对促进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培养合格的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人才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信息管理系统作为一门面向未来的应用广泛的交叉型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应要求课程教学不断适应时展变化。高职高专院校要不断地跟踪行业前沿动态,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改革评价机制,使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并顺应时展需要,以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信息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黄解军等.面向地理信息系统(GIS)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大学教育,2013,(11).

[3]张,周虹,盛晏.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任务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256―04

一 引言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各个行业领域的经营管理活动迅速朝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迈进,社会对人才的信息文化和信息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介绍信息对企业和社会所带来的变革,探讨信息社会中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要求学生能系统地掌握信息系统的理论知识,并具备在实践中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在信息社会工作、生活、学习所必需的信息能力与信息素养。有鉴于此,许多高校的管理、金融、财会等商科专业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纷纷将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不同于传统学科,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汇集管理科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运筹学等学科于一体的复合型学科,具有学科内容跨度大、覆盖面广、理论要求高、实践性强等特点,由此决定了课程教学存在很多难点,教学方法也各有所侧重,经过文献分析和座谈调研,笔者了解到在商科类专业管信教学中普遍存在三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有的偏重系统的理论讲授,有的强调案例教学、有的重视实验教学。综合看来,这几种方法都有各自优点,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

对于偏重理论讲授的方法而言,主要是教师按教材章节的顺序进行系统的理论讲授,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接触使用过实际的信息系统,对管理信息系统缺乏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学生很难体会到管理信息系统理论及其对实践的重大指导作用,会觉得理论非常空洞抽象,这种“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方法,经实践证明效果最差。

强调案例教学的方法则主要以案例分析、讨论教学为主,力求以典型综合的案例反映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过程,但已有的一些案例教材大部分是有关国外企业的案例,学生对企业的背景知识了解较少,对其经营管理流程不熟悉,并且缺乏与已有专业知识的联系,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交流讨论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

重视实验教学的方法则以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为授课重点,容易偏离课程目标,仅从计算机技术的角度,把管理信息系统看作是程序设计课程,而不能认识到更多的是从管理的角度去研究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无法从深层次去理解管理信息系统实质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更有效地为管理服务。

针对上述三种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做了总结与思考,认为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都体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但如何将三者结合起来,使理论不再抽象,案例切合实际,实验突出重点,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需要在教学方法及手段上有所创新,因此进行了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实践。

二 基于建构主义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新的认知理论,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建构主义以其巨大的张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在世界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学校教育实践中也有了更多的应用。目前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流派有:激进建构主义、社会性建构主义、社会文化认知的观点、信息加工的建构主义等,这些流派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有共同的观点:第一,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第二,知识只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第三,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针对建构主义理论的阐述,已有大量文献可供参考,本文不再赘述。下面仅对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及对管信课程教学的意义做简要分析。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改变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提倡建立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即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由此,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综上所述,笔者总结得出了管理信息系统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教学情境的建构者,主要职责是案例设计、任务设计、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实施、教学模式的设计及教学评价。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诸如人机学习、人书学习、师生学习、生生学习等,通过立体式的交互学习网络,协助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笔者认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商科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一是该课程涉及的概念广,内容具有前沿性、发展快,反映信息社会的新情境、新问题较多,必须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二是该课程内容至今还在不断变化和调整以反映不断出现的技术变革及所引起的管理上的创新,通过协作学习能带给学生更多的新知识、新技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其深入探索知识的热情:三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能更好的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在一起,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三 管理信息系统建构主义教学实践

建构主义所提倡的学习是基于真实问题情景下的探索学习,因此问题情境的构建,学习环境的设计构成了建构主义教学的核心。在具体的管信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围绕这个核心,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这三个阶段的教学方法,可以归纳为十六字“案例引导、任务驱动、内外结合、评价反馈”,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分别阐述这三个阶段的实施过程。

1 案例引导

案例引导即情境建构阶段,案例设计分为三个环节,课前、课中和课后。在每章授课前由引导案例引出本章问题,学生在问题驱动下,获取知识(概念、理论、解决方案);在课中结合基础知识点案例进行知识或思维拓展,课后借助综合案例题和复习题进行巩固;学生也可登录网络教学平台通

过案例分析题和网上自测检验学习过程,整个案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反复不断的真实情境问题分析思考中了解和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理论体系。

因此,在案例设计过程中一般包含有某些管理、决策或疑难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教材、查阅资料、相互讨论等多种形式,实现对问题的充分认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也要求学生自己去收集身边的信息化案例,如超市的收银系统、银行存取款系统、公共交通系统、校园一卡通等,用课余时间搞社会调研,相互交流调研体会,开展小组讨论,通过教师引导、自学学习和协作学习建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完整的理论体系。

2 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即实践体验阶段,主要目的是设立不同层次的上机实验任务,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仅停留在理论层次是不够的,实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借助上机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完成从知识到能力(技能)的转化。但以往的上机实验过于强调计算机程序设计和软件开发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经营管理中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其实对于商科专业,上机实验关键问题不在于是否学会编程,而在于如何运用所学的信息管理理论和专业知识,从一个管理者的角度参与到信息化实践中,并借助于信息系统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为此笔者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在上机实验中设置了四种不同层次的任务:常规任务、综合任务、专业任务和开发任务。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常规任务即按角色模拟操作使用典型的信息系统,通过操作建立起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校在课程教学中配套购买和引进了一批教学用信息系统软件如ERP软件、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物流与电子商务软件等,这些软件系统都具备模拟真实的商业数据,学生可以扮演经理、部门主管和业务员角色,体验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并结合所学理论进行认知。

综合任务目标是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分析的能力,了解系统开发的流程,具备一定的系统建模、需求分析和数据库设计的能力。在该项任务设计中为避免过于复杂的业务需求对学生认知造成障碍,教师可以以学生所熟悉的、业务流程相对简单的系统为背景进行分析,如图书管理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超市管理系统等。实验任务主要包括:了解系统调查的基本方法、业务流程图、组织结构图及数据流程图的绘制、实体联系模型图的绘制、数据库的基础知识等。通过综合任务的上机实验使学生初步接触系统的分析设计方法,掌握获得系统模型的方法步骤,能够进行需求分析、自主的数据库设计,具备一定的信息系统开发和数据处理能力。

专业任务则需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突出专业领域的信息化应用,设立相应的上机实验内容,使任务设计更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如对物流专业强调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应用、对人力资源专业突出绩效评估的分析、对会计专业加强财务决策分析,将相关实验任务的提交、分析、解决与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联系起来,使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学习与学生的专业有更紧密的对位关系,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围绕“真实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利用有关知识和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

开发任务即组建项目团队,遵循软件生命周期理论和软件工程规范进行信息系统开发设计。该任务对商科类学生来说难度较大,考虑到学生精力和课程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可将该任务供有计算机专长的学生选择完成。

3 表达交流和评价反馈

内外结合即表达交流阶段:学生要将自己或小组经过案例分析、上机实验所获得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这样的交流包括课堂内和课堂外两个层面。由于时间限制课堂内的交流较为有限,一般由教师引导,分组讨论为主,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交流的机会。课堂外的交流则通过网上教学平台,设立不同主题的论坛,学生根据兴趣参与其中,教师或助教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通过不断的互动与交流开拓学生视野,帮助其知识的建构,也使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伙伴和引导者。

评价反馈主要是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将学习效果同步反馈。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协作学习,关注学生对知识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因此,在考核评定中,我们更多的采取形成性评价和参与度评价,在每个阶段设立详细的评分点,了解学生学习成效,督促其进行自我反思,不断补充和完善已有的知识体系。总结性评价如期末笔试所占比较少,为40%左右,并在题型设置上以问题解决、综合应用的主观题为主如判断辨析、图表分析、案例分析等,重视对学习能力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经常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理论融入案例,实验突出专业,不断的激发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体系与新的知识进行建构,建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同时在教学中不应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应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将新的技术、方法融入到教学中,通过全方位的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文试图通过基于建构主义的课程教学实践,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的理论、案例和实验三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为解决单一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解决思路。在实践中,要使基于建构主义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笔者认为还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1 教师需具备复合型知识。基于建构主义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要求担任该课程的教师具备系统的经济管理知识、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一定的信息化实践经验,并能时刻关注信息管理的前沿,不断地更新专业知识,拓展视野,把从实践中得来的真知和鲜活的案例充实到教学中去,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2 前导课程要扎实。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要求的前导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管理学、程序设计等。如果学生对这些前导课程的知识准备不足,缺乏相应的认知,则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降低。

3 教材选择要合适。根据建构主义的要求,建立以情境构造、思考讨论为中心的教材体系是建构主义是否顺利达成的另一个要点,因此选用的教材既要有丰富的案例设计,又能在课后设置大量思考题、讨论题可供教师组织教学选用或学生自主学习内容拓展,教材应尽量避免纯粹理论上的演绎。

4 注重引入网络教学。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开放的体系,知识的建构课堂外和课堂内同等重要。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提供涵盖教学各环节,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网络课件和学习资料,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也为及时的评价反馈提供平台。

参考文献

[1]潘玉进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启示[J]东北师范大学,2000,(4):90―91.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学科教育,1998,(3):21―24.

[3]李宗卉.建构主义理论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7,(4):93―95.

[4]艾兴.建构主义课程研究[D]l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5]赵岩,吕军.应用建构主义构建新型教学模式[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4,(1):82―83.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范文第3篇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是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下面以福建省F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为例,阐述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F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的角色分为学生、任课教师、导师、学位点负责人、学院分管领导、学院教学干事、学院系统管理员。系统为不同的角色分配不同的使用权限,各角色根据系统的授权,访问、查询、读写每个功能模块数据库中的信息。下面以教学干事的角色访问F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功能模块:1.学籍管理:包括注册管理、奖励处分管理、异动信息。学生在开学两周内必须到学院进行注册,教学干事需在系统中对已返校的学生进行注册,以便学校能快捷地统计学生到校情况及缴纳学费情况(学生不缴纳学费无法网上注册)。学生可通过网络提交学籍异动,教学干事通过网络处理学生的异动信息和奖励处分的相关工作。2.学生管理:包括学生信息、学费缓交环节、学生缴费管理、入学成绩查询等。教学干事可通过学费缓交环节,对欠费无法选课的情况进行处理,避免学生因欠费而不能网上选课,耽误学业。3.教师管理:包括教师信息、导师信息、硕导遴选管理、导师统计等。教师可通过系统提交申请硕导资格,教学管理人员可通过系统处理相关信息,提高导师遴选工作的效率。4.师生互选:包括确认师生关系、学生选择导师、为导师分配学生等。学生通过系统选择导师,导师网上审核。对没有学生选择的导师,教学干事通过系统为其分配学生,确保师生资源的合理使用。5.培养管理:包括专业培养计划、个人培养培养计划、专业培养计划的变更、个人培养计划的变更等。学生可从网上提交个培变更,导师、学位点负责人通过系统及时审核,保证培养计划的科学性。6.课程管理:包括课程信息、开课计划、课程目录、调停课等。教学干事可网上排课,教师通过网络上传授课计划和教学大纲,申请调停课等,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均可通过网络查询本学期所开的课程,了解授课内容,实现了课程信息的共享。7.考试管理:包括开考管理、缓考管理、考试安排和监考任务。教师可在系统中提交课程考试时间、地点,教学干事网上审核,学生通过系统查看考试时间地点,提高了排考工作的效率。8.成绩管理:包括成绩录入、成绩查询、综合成绩排名、旁听生成绩查询等。教师可通过网络对学生成绩进行录入,不受空间限制,学生可及时的查询自己的成绩。9.论文管理:包括管理、开题管理、毕业与学位论文管理、送审管理、论文送审成绩管理、答辩管理等。论文管理是研究生教学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学生可通过网络提交发表的小论文,网上提交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导师,学位点负责人和院学位委员会主席均可网上审核。利用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不同角色可共享学位论文信息,避免了论文的重复打印工作,方便导师及时的对学生的论文进行指导。10.毕业与学位管理:包括毕业名单、授学位名单、学位信息等。学生网上提交毕业申请,学位申请,教学管理人员网上审核。通过系统可以方便快捷的获取学位信息,为校学位会的顺利召开提供所需的数据。此外,F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还包括教务信箱、专业信息、系统管理、基础数据等功能模块。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具有独立性,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约束,共同构成了一个立体式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从系统的功能模块来看,该系统可以处理研究生教学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该系统功能完善,可操作性强,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F大学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开发适合学校自身特点,科学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是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

二、推进和完善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转变教学管理理念,营造教学管理信息化环境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越来越侧重于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近年来,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剧增,办学规模不断变化,实行学分制,增加选修课,实行弹性学制,数据量大、随机事务繁杂,给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将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构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学生网上选课,教学管理人员网上排课,教师利用网络资源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教学信息资源的共享。鼓励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管理,让师生充分认识到教育管理信息化对高校教学改革的重大意义,努力营造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环境氛围。

(二)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促进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在规划设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时,要领导重视,领导参与,明确责任分工,引进专业人才,增强技术力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做好信息资源的采集工作,整合和共享教学管理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保证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交互性和可操作性,提高教学管理的工作水平。在系统投入使用后,要着眼长远,加大投入,随时根据教学需求对系统加以改进和完善,保证系统的安全,提高系统的实用性,促进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健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规章制度,保障教学管理过程的规范化

高校应根据自身发展情况,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法规和教育制度系统研制、修订和完善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规章制度,要注重制度的严密、规范和可行性,从而促进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确保教学管理工作快捷有序的进行。

三、结束语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高校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是依托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充分运用过程理论和网络方法,将杂乱无章的日常工作,进行有序的科学化整理、分类、调度与处理。而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要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必须不断地学习社会科学和管理理论,在实践中学会科学管理,使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轨道,最终从根本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而教学管理工作则是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如何保证这一工作具有科学的运行机制,不仅是我们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高校教学管理理论工作者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特别是在新形势下,高校教学工作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许多因素发生着不可避免的联系,从而使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教学活动本身与20年前相比,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来看,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另外,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高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它的一切活动都与社会环境发生着很多的联系,这些复杂情况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所无法回避的。因此,要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就必须充分认识教学管理科学化的理论依据,深刻理解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形成过程及作用。

一、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理论依据

当前,我们可以根据系统的要素、功能、结构、相互联系方式、历史发展等方面进一步把教学管理系统分解成若干个子系统。通过对这些子系统的综合考察、分析和研究,推导出教学管理系统的运行机制及其规律。既然我们可以把教学管理工作用系统的理论加以抽象化,那么,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信息理论,对系统内的信息加以科学化处理。

一般来说,在高校教学管理系统中,必然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与信息流。这些信息的出现、传递、交换、流动与反馈,必然会全面地反映出教学管理整个系统的活动特点及其规律。如果我们能科学地获取这些信息,整理、分析和利用这些信息,就有可能科学地认识到教学活动中的规律,从而为控制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提供保证。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依托控制理论对教学管理系统进行进一步的科学研究。

另外,教学管理是一个可以构成闭环的控制系统,要想认识这种闭环的控制系统,我们就应该从“过程论”的理论出发,基于系统化理论,将教学管理系统视为一个可被分解、可被划分和可以控制的多维空间。同时,要充分认识到教学管理的全过程有许多有序的节点,这些节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与教学管理的各类环节,而环节与环节之间,即节点与节点之间,可以用某些链连接成为一个主体的空间网络。总之,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基础就是:依托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充分运用过程理论和网络方法,将我们平时所遇到的杂乱无章的日常工作,进行有序的科学化整理、分类、调度与处理。

二、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主要内容

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主要内容是: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以教学管理基本原则为指导,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现代科学方法,建立教学管理决策系统、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过程控制系统,进而实现对教学管理全过程动态的有效管理。

(一)教学管理决策系统是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核心。整个教学管理系统的运行是依靠教学管理决策系统来指挥的。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教学管理决策是指参与教学领导工作的管理者,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的选择目标和行动方案的活动。由于教学管理所依据的主要是教学过程中知识信息的传递、交流、加工和制造的过程,因而教学信息的管理又成为教学管理决策系统的基础。此外,在有一个科学的教学管理决策系统作指导、畅通的教学管理信息为基础之后,还需要有一个有效的教学管理控制系统作为保障,才能使整个教学管理系统合理运行。

(二)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是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前提。正确的决策依赖于可靠的信息,而可靠的信息必须经过畅通的信息网络来获取并进行加工和合理流动。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要及时得到灵敏、准确和有利的信息,从而使教学管理决策指挥部门在拥有足够信息量的前提下,保证系统的顺利运行。而信息反馈系统的科学化管理则更加重要,主要体现在教学信息的搜捕术、浓缩术、筛选术、提取反馈术四个方面。

(三)教学过程控制系统是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关键。教学过程控制系统是以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各类教学检查为手段,以教学过程中各类教学环节为重点而形成的。教学过程控制系统主要包括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学风评估制度、教学检查制度、作业抽查制度、试卷抽查制度等。通过将这些制度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不仅使我们有效地控制了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关键点,而且使人才培养全过程得到优化,确保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形成过程及作用

从哲学意义上来说,人们对事物内在规律的认识过程应该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往返过程,但这种往返并不是在原有基础上的重复过程,而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人们首先通过实践,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才可能上升为理性思维。然而,当理性思维形成以后,我们又会发现原来初始实践中的某些缺陷,这就形成了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也从而使我们的实际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过程,也符合这种认识规律。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在大量的实践基础上,形成一个有效的决策系统,通过一定的理论总结与分析,充分认识教学管理决策系统建立的意义与作用。但是在理论分析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要建立一个闭环的有效决策系统,还必须对相应的环节进行完善。这就促使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必须对某些内容进行重新认识、分析和归纳,并把这些认识成果补充到原来的理性认识之中,使教学管理科学化体系逐渐得以完善。这种在科学化理论指导下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在以下几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使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轨道。教学管理科学化体系主要由前面所述三大系统构成。因此,高校应该围绕这三大系统,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科学制定教学规章制度,加强各项教学工作规范化建设,使教学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服务型管理;电子政务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6-0009-03

一、高校服务型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的内涵和价值追求

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所占比例持续提高,研究生结构和学科结构的不断调整,研究生教育逐步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随着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施以后,研究生教育管理主客体之间的责权利更加明确,整个研究生教育活动以及管理的各个环节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建立一套有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服务型行政教育管理体制与之相配套,对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服务型政府是指一种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权利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实现着服务职能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高等学校作为政府行政单位的一个分支,作为国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政策的执行部门,它所构建的服务型管理体系作为服务型政府的一部分,具有公共性、服务性、有限性、有效性、法治性、责任性、公平性、透明性等特征。

建设服务型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首先,从政策制订的角度,要求所有规章、制度和行为都必须贯彻服务精神和准则。而不是单纯的协调、管理;其次,从管理角色的角度,要从管理的角色改变到服务的角色上来;第三,从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的职能角度,为广大导师、教师、研究生服务,为研究生教育教学服务,将是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的首要职能。服务型研究生管理体系可以界定为,研究生管理部门遵从学生、教师的要求,在工作目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上,用公开的方式给学生、教师、参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其它部门和社会方面提供方便、周到和有效的帮助,促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协调、稳定、持续发展。服务型研究生院强调了高校研究生院在研究生教育体系中提供公共服务的核心职责,明确教育管理为研究生教育培养活动服务,彰显了“以人为本”、“服务中心”的新的教育价值理念。

二、电子政务在服务型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相对于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电子政务意味着一种全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诞生。电子政务对于服务型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构建的作用。集中表现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中教育管理部门日常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电子政务为广大师生提供信息服务管理平台。广大师生通过电子化的渠道,迅速获取研究生教育相关信息与服务,使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内部、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和校其它部门之间、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与广大师生、广大研究生与导师之间,通过电子化渠道进行沟通与互动,可以说,电子政务是推动服务型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

1 电子政务提供了新的管理理念

传统的政府管理理念是工业革命以来,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科学管理理论,在行政部门与广大师生的关系上,行政部门始终处于支配、指令地位,而广大师生总是被管理、被支配的对象。以服务为目的,以师生为中心的电子政务的有效实施,可以为管理部门提供新的理念,确立“以人为本”、“服务中心”的管理价值理念,并积极引导教育管理部门组织机构的变革、权力分配的调整,实现管理部门的职能由控制型向服务型转变。

2 电子政务提供了全新的管理服务模式

在传统的行政管理与服务中,由于技术与体制方面的制约,在行政部门内部、行政部门之间、行政部门与广大师生之间,都缺乏信息互通互享,形成一个个相对封闭的“信息孤岛”。由于信息不畅。缺乏公众监督,教育行政部门所采用的是一种规范差、效率低、随意性强的服务模式,广大师生难以获得满意的服务。电子政务技术的运用,要求行政管理部门创新服务模式,使公共服务更快捷、更公平、更直接;同时,电子政务的实施为行政服务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技术与安全支撑,使得行政管理部门能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的行政服务模式。

3 电子政务提高了行政部门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通过电子政务提高教育管理部门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益,是将电子政务引入并构建服务型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的主要目的。电子政务主要关注的是政府机构使用信息技术向公民提供更加有效的政府服务、改进政府与企业和产业界的关系,提高透明度,促进政府服务更加便利化、增加政府收益或减少政府运行成本。在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引入电子政务,通过采用网络化、数字化等技术手段,向全校提供准确、全面、权威的信息资源,通过协同政务、一站式服务等,改造管理部门的行政业务流程,通过建立和培育行政部门与广大师生的交流机制,有效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优化事务流程,减少办事环节,减少行政办公成本,为广大导师、研究生提供及时满意的各种服务,大大提高行政部门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三、构造服务型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电子政务体系,增强电子政务的服务水平,促进高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协调健康发展

完整的教育管理电子政务体系应由统一的政务信息网站、一个以研究生培养流程为主线的信息管理系统和一个实名制的行政事务论坛组成。

网站是整个政务体系的门户,是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向全校乃至全社会进行政务公开、信息公开、服务公开的窗口,是广大师生获得信息和服务的主要途径。体系中各个管理部门、各级管理部门包括通过的网站及时统一格式的政务信息,向校内用户、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用户通过访问网站,可以获得各个部门最新的通知、动态,获得相关服务的渠道、链接,了解相关政务的办理流程,获得“一站式”的政务服务,以及其它的公共服务信息。

以研究生培养流程为主线的信息管理系统是整个体系的主体,它按在校研究生学习状态的变更设置管理流程,根据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管理人员的角色划分系统功能功能视图,它涵盖了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就业和日常管理的各方面内容。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完善的信息处理平台,通过它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能获得完整的研究生信息。从考生网上报名录入个人信息开始,通过报考资格审核、录取资格审核、新生入学报道,保证了进校前所有新生初始信息的完整性;随着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延续,系统通过对每个学生的课程学习、在校表现、学位论文、论文答辩等等相关的信息进行记录和加工处理,到学生毕业离校时整个体系中已经完整地保留了该学生在校的全部过程,并形成完整的研究生培养信息轨迹。随着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深入和对研究生培养理念理解的不断加深,通过对历年在校研究生培养过程经验数据的研究和挖掘,管理部门借助信息管理平台能逐步形成完善、完整的信息采集格式、信息加工模式和在校研究生信息体系,成为权威并且唯一的研究生培养标准信息提供方,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完善、发展和创新奠定坚实数据基础。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系统。系统管理员通过对不同类型管理员的功能分配,可以更明确地形成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通过信息系统功能的划分,导师成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流程控制者。研究生培养过程对研究生导师清晰可见,导师对自己所带研究生的整个培养流程有绝对的控制权。这样,从管理模式上就明确了研究生培养的导师负责制,充分赋予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主导权力。通过建立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培养流程模版,系统完成任何类型的研究生从招生考试报名到颁发证书离校全过程中的相关处理,它涵盖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任意参与者的任一管理行为。

管理系统是一个合格的服务创建者和提供者。通过信息系统,管理者可以创建信息服务并向广大师生提供,使用者通过点击服务引导链接就能享受实时的、一站式的服务;最后,系统通过实名制登录、实名制操作记录,保证了系统安全和可信任。

实名制的事务论坛是对整个电子政务系统最好的完善。论坛按学校行政部门的划分对应设置招生、培养、学位等版块,并由各个部门自行管理并下设不同的频道,用户通过工作证号、学号和身份证号码登录论坛,实名制发帖或是留言,这样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与广大研究生和研究生导师、各个/各级管理部门之间、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双向直接的信息互动成为可能。教育管理者问通过论坛进行交流,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不再存在,管理部门间的信息流动更加通畅和合理。管理者和广大师生通过论坛进行交流,这样管理部门能第一时间地获得广大师生意见和建议,广大师生能更方便地了解最新通知或是相关政策细则,而且能更加公开地对管理部门的政策和所提供的服务进行评价。事务论坛的实名制最大限度地保障了论坛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论坛的建立,使得一个完整的研究生教育管理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有了技术上的保障。

信息创造、信息发掘和信息资源共享是体系的突出功能。整个体系,严格地用管理员类别确定管理功能。通过不同类别管理员的设定,清晰地确立“学校-学院(系)-学科”三级管理的总体框架,明确各级的管理范围,最大限度地明确学院(系)、学科的管理细则,明确合理地分配每一个管理岗位的工作职责,充分保障研究生教育三级管理体系的合理运作。体系最大限度地赋予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权力,充分体现导师负责制。通过系统,导师在报名时能查看学生报考信息,在复试时签署对学生的录取意见,在学生报到后查看学生的基本信息,安排所带学生的培养计划,向所带学生群发通知,通过论坛的相关频道和学生交流,接收学生提出的意见,直接修改学生学位论文并通过系统提交论文审查意见,组织答辩并通过系统完成原先必须要填一系列书面表格才能完成答辩手续。更可以直接通过系统,发放学生的普通助研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