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情境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情境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情境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情境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情境教学;学习兴趣;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7)8(S)-0020-2

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课堂是情境教学的主阵地。正确运用情境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特别是对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学来说尤为重要。

1 巧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能力的源泉,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持久性的直接原因,是创造性学习的重要因素。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兴趣越浓,注意力就越集中,求知欲也就越强,学习效果也将会随之提高。因此,作为物理教师要善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兴趣,善于找到兴趣点,利用物理学科实用性、趣味性的优势,引起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促使他们亲自实践,以达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想象、思维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物理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掌握教学方法的技巧,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内容深浅得当,难易适中。教师要从问题入手,善于提出问题,以此来牵动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想象力,促使他们对物理学科产生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一是设立疑问误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加快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如在讲初三物理(见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四章第4节导体和绝缘体时,我首先演示(书本P52中图4-12)甲图实验,让学生初步明白玻璃是绝缘体,继续演示(书本P52中)乙图实验,边演示边引导,使学生由产生疑问到误区再到疑问,最后自发进入学习状态,通过老师引导,最终明白导体和绝缘体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二是以自然界中的现象设计情境,引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利用下雨天打雷和看见闪电引入光速和声速,以人的影子来引出光的直线传播,以照镜子抓镜中的人头为例来引出平面镜成像的教学等。三是从典故出发,使学生得到启迪。如以阿基米德鉴别皇冠来引入密度的测定,以曹冲称象来引入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等。四是通过简易实验,加强感观刺激。如把一支直筷子斜插入装有水的碗中,通过现象引入光的折射。利用在冬天拔开保温瓶塞时,看见白气来引入液化教学等。

2 创设课堂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教师自身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所以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营造敢想、善思的创造性学习氛围及情境。例如:在讲到初中(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8年级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一章第一节“走进神奇”教学中,我首先提出问题:自然界中的神奇有哪些?让学生思考一会儿后,我通过电视中自拍摄的“浩瀚的天空,群星闪烁;夕阳西下、天边一片彩霞;黄河咆哮;雪山崩塌;龙卷风的威力无比”等图片,再配上相对应的音乐,投影到屏幕上,引导学生结合书本知识,一边观察,一边分析理解,看到一幅幅动静交替的色彩画面,使学生体会到了自然界中神奇无所不在、无奇不有,加上老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学生完全陶醉在美丽的自然界情景中,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状态。当老师提出自然界中神奇除上述外,还有那些神奇现象?绝大多数学生在老师点拨下触景生情,纷纷举手发言,举出了如冰雹,时而像汤圆,时而是小豆粒;雨,时而又悄然无声,时而瓢泼倾盆;云,有时似鱼鳞,有时像城堡……等等例子。这样,建造了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一种学习氛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发展。

3 把握情境教学,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有所知,必有所感,感而激发。”在课堂教学中,一是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教师指导学生讲评,作业批改,师生答辩,共同讨论等,能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讲授第四章第1节(见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二册)“摩擦起电,两种电荷”教学中,我用事先准备好的塑料钢笔在干净的头发上摩擦、靠近接触轻小纸屑,让学生观察归纳出带电体的性质:带电体可以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并同时结合书本知识,演示书本P44 (图4-2)实验,让学生明白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两种电荷(即正、负电荷)。从而进一步掌握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最后,引导学生观察验电器的构造和应用,提问检验物体是否是带电体?方法有几种?多数学生认为只有两种(教参书上也只有这两种)①用物体靠近轻小物体来判断,凡不吸引轻小物体,则该物体不是带电体:凡吸引轻小物体,则该物体是带电体。②用物体接触验电器金属球,若金属箔片张开,则该物体是带电体,若金属箔片未张开,则该物体不是带电体。当我继续提问:除上述两种方法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来判断呢?让学生翻开书本,结合书本知识进一步启发学生,认真理解“两个凡是”(即:带电体凡是跟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排斥,必定跟绸子摩擦过玻璃棒相吸引)。通过诱导,点拨,由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上升到情感的升华,直到由学生发现归纳得到判断物体是否是带电体;这种用悬掉不动的绸子(或毛皮)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靠近物体,以动态现象来判断的方法是属于第三种方法。二是吃透教材,利用有关知识诱导,启发学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在讲光源定义的教学中,我将点燃的蜡烛和未点燃的蜡烛放在讲桌上,让学生通过观察,井结合书本知识,回答什么叫光源?同学们都说:“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书本中也是这样下的定义)。当我指着点燃和未点然的两支蜡烛,要求学生准确指出哪一个物体是光源时,学生中一片沉默。接着,我又继续开导学生,书中给光源下的定义科学吗?(不科学)。那么,怎样给光源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呢?课堂上我立即通过电灯亮和灭,来引导学生思路的扩展。让学生进行讨论,最后,由学生自己归纳出光源的定义:本身发光的物体叫光源。三是充分利用实验、图像、模型、颜色、简笔画等,加强感官刺激,让学生通过实验,图像观察,研究得出规律,通过知识层次的“连锁反应”,总结归纳出知识的结构,重点内容采用波浪线、“”符号、彩色笔迹等作标志,促使学生对知识点强化记忆,浮想联翩,产生新思维,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最后,注重掌握情境教学在物理课堂中所要达到的目标,教师设疑,学生好奇,产生求知欲。在情境中让学生感到惊讶,怀疑,增强解决问题的欲望和自信,并主动去解决。当学生百思不解,感到困难时,通过教师点拨、启发,使之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从而获得知识的乐趣和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成功的喜悦。

总之,通过情境教学在物理课堂上的运用,发挥了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促进作用,体现了“三为主”(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理解、创新的能力,积极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了提高物理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情境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范文第2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我们各个学校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作为一名从事教学的历史教师,很有必要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及教学实践活动进行重新的认识和反思。想想我们历史教学的日的是啥?它的功学价值又是啥……这些都是我们应该静下心来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这又不得不让我们对《历史课程标准》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全面领会其精髓。然后围绕历史教学目标,创设最理想的教学情境实现省时高效的课堂任务,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丰收!同时,我们要明确课程改革最终是发生在课堂上。因此,我们一线教师要学会在课堂上做文章,将真功夫体现在课堂上!课堂教学的成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关注课堂教学就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课堂是由一个又一个不同而又相互衔接的的情节构成的,这些情节应该是围绕某一教学目标而展开的一个片断。在富有启发效果的教学方法中,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实质,把握知识的内涵,同时也使得三维目标在潜移默化中顺利实现。笔者就历史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作用这一话题略陈管见: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大概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明白的道理吧!单从历史学科的内容来讲,它距我们多么的遥远,又多么的陌生哟!然而对一个从小学刚进入初中的十二、三岁的学生来说,陌生的事物是如此的繁多:学科多了,学科的难度大了;同学多了,同学的情况复杂了;老师多_r,老师的要求高了;环境变了,适应性要增强了;自己长大了,心里也叛逆了等等。这些看似级别的升高,实则是对学生要求的提高!加之在一些地方中考时,历史学科遭遇尴尬(分值少或者不计入录取总分),一些人认为学不学好历史学科无关紧要,这无形中使孩子们学好历史大打折扣。因此,我们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是有责任和义务引领学生学好历史,让每一位学生走进历史的殿堂,感受历史的魅力!但在情境缺失的课堂活动中,学生常常缺乏对历史知识应有的兴趣,因为知识在这样的教学中是以确定结论的而目出现的,不创设合适的情境,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是很不容易激活的。因为那么小的孩子认为那么古老的人物事物对他毫不沾边,兴趣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我们一定要想法设法创设能激活学生思维的、让他们在感兴趣的情境,进行课堂教学!没有情境的教学不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反而会消减他们的学习热情。许多教师不求助外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效果往往不理想。可以说创设学习情境是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兴趣不可缺少的一环。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了合适的学习情境,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让历史课堂活跃起来,使每一位学生慢慢对历史感兴趣,慢慢爱上历史这门学科,如果你的学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说明你的教学是成功的!当然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是很多的:如设问情境法、故事情境法、谜语情境法、音乐配合情境法、角色表演情境法、直观实物演示情境法、多媒体播放情境法等等。

情境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范文第3篇

一、注重兴趣引导,提高学习积极性。

托尔斯泰认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情境教学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运用,要注重兴趣引导,提高学习积极性。初中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和求知欲活跃的年龄,在初中美术课堂中通过情境教学的运用,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美术课堂教学活动。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所有人都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心或需要,当这个好奇心被激发出来就会产生强有力的动机。”初中阶段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美的认识以及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所以,在初中美术课堂情境教学中更需要以兴趣作为引导,着力培养学生对美术的认识力、感知力和鉴赏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作者在人教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戏曲与美术》的课堂情境教学设计中,通过创设“老师有一张非常珍贵的京剧戏票,请学生们一起穿越到过去,走进百年戏楼,去听一场京剧”的情境,培养和调动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依次感知戏楼建筑美,京剧脸谱美、服装美,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坚持问题导向,开展探究式教学。

情境教学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运用,要坚持问题导向,开展探究式教学。在课堂的情境教学中,根据问题,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并经过协作和交流,达到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了一半。当学生处于欲进不能、欲罢不忍的心理状态时,即达到了教学的最佳时机,此时教师的点拨、引导定能引起学生精神的高度专注和思维的高度活跃,使教学活动高潮迭起,火花四溅,因势利导进入作业阶段。”

课堂教学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发挥着主要的作用,教师应巧妙的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起来,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结合起来,通过在情境教学中“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问题”情境中,在问题解决的过程当中,引导学生探索和研究,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在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间的合作和交流,还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和点拨,并进行总结评价。这样才能在课堂情境教学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戏曲与美术》的课堂情境教学设计中,首先通过“古代人们的有什么样的娱乐活动呢?”的设问导入新课。然后通过情境设置,让学生观察京剧演员后台的脸谱化妆和展示京剧脸谱实物,引导学生根据脸谱的构造猜测京剧《铡美案》的主角,然后教师在脸谱实物上演示包公脸谱化妆的过程,依次在脸谱实物上加入代表不同含义的黑色油彩、白色眉毛、正红色脸颊以及月亮的标志,最后清正廉明、刚正不阿的包公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京剧角色的脸谱美,还可以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惩恶扬善的情感和价值观教育。

三、培养创新意识,提升课堂有效性。

情境教学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运用,要培养创新意识,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开展,需要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通过课堂有效性设置,帮助学生认识有意义的新事物、新知识、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规律,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同时,情境教学的运用,要注意提升课堂的有效性。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具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和驾驭能力,教师要合理控制课堂节奏,做到课堂“形散而神不散”,防止因学生讨论或争论占用过多时间,而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要注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和课堂教学时间,充分落实课堂教学目标,提升课堂有效性。

在《戏曲与美术》的课堂情境教学设计中,在学生分享了自己最喜爱的京剧角色,领略了京剧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之后,教师适时进行课堂的提升和总结,提出京剧和其他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创新主题,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戏曲发展的现状,引导学生关心和参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事业,使课堂得到情感和思想的升华。

四、充分发挥多学科与多媒体优势。

情境教学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运用,要充分发挥多学科与多媒体优势。一方面,学会充分发挥多学科的优势,综合运用音乐、文学、历史、表演等多学科为美术课堂情境教学服务。音乐与美术同为艺术类学科,具有密切的联系。在美术情境教学创设中,音乐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通过优美的旋律和变化的节奏,可以营造艺术氛围,升华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戏曲与美术》的课堂情境教学设计中,通过播放《铡美案》的经典唱段,使学生欣赏戏曲的优美旋律。在美术课堂的情境教学中,还可以发挥文学的作用,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其诗画就被成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小说的讲述、散文的朗诵、诗歌的鉴赏等,让学生体味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此外,历史典故的讲述、现场即兴表演等学科手段,都可以应用在初中美术课堂的情境教学中。在《戏曲与美术》的课堂情境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在课堂中试穿《铡美案》中女主角的戏服,尝试进行现场表演和京剧演唱,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情境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堂 数学 策略 模式

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或自制的教具等多种教学手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掌握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和课堂效益。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是追求有效果、高效率、强效益,让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课堂。下面我就十几年的数学教学谈谈我对课堂教学的理解、认识及实际应用。

一、教师要重视用情境创设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效调动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又能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最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明确目的。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

2、教学情境应与时俱进和有一定的时代气息。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4、情境可操作性。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利用生活知识感悟数学内涵。

5、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尝试构建新型的数学教学模式

有效的课前准备仅仅是教学有效的前提条件,如何组织实施才是教学有效的关键所在。数学课堂可尝试新的教学模式:

1、探究式教学。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2、问题式教学。问题式教学体现知识问题化与问题解决知识化的思想,以问题构筑教学的主题,以主题体现教学的精髓;有赖于教师对知识的活化,有赖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及对问题的呈现方式;它侧重于意义性教学与对象性教学。

3、情境式教学。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实践表明,采取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得轻松,教得有效,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活跃。

三、强化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习惯是后天较长时间内由于不断重复和练习形成和巩固下来的一种动力定型。小学阶段是形成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关健时期,小学生的可塑性比较大,我们教师十分注意有计划有目的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如:狠抓起始训练。在教学工作时刻注意示范作用,让学生学着做。如怎样看书,怎样读题,怎样弄清条件和问题,如何列式计算,正确的书写格式……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白努力的方向,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学习习惯。

1、课堂:课前准备习惯(用品准备:收、课堂作业放在桌子的左右上角、草稿本、随堂练习本打开放在胸前;课中听课习惯(学会专注、学会思考、学会倾听、学会表达);课后休息习惯(安全、适度,不做作业)。

2、作业:书写用具(一、二铅笔、三---六圆珠笔,其中三年级过渡尤其重要);书写习惯(不涂改、不潦草,一笔一划写认真,日期出处、题号、题目要求、起始题空、分数占格、答句、空格、作图、连线用铅笔);当天的作业要当天完成。

3、时刻准备有演算草稿纸。

4、准备一本错题本。记录自己做错的典型题和收集一些平时容易出错的习题。

四、课堂教学时间安排要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课堂教学中的时间能否得到充分利用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一般的教学课堂应分为情境创新、揭示课题(3分钟),整个课堂质疑(5分钟),师生探究知识过程(20分钟),层次练习(10分钟),学生小结(4分钟),学生对这节课学完后质疑(3分钟),当然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作调整,一节课合理地安排时间,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实施。

五、课堂练习要做到有效性

课堂练习是巩固新知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体现,是教师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练习时要体现层次性,以适应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使不同的学生得到发展。如我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时,设计了四个练习,第一个练习:学生总结出公式后,马上让学生口算图形的面积;第二个练习: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书面,并计算它的面积;第三个练习运用公式解决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谁大;第四个练习:把长方形的长和宽各增加2厘米,求新长方形的面积。每个层次练习完后,教师及时作出评价,这样,练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益。

六、养成课堂教学后要及时反思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

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成长。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合。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情境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范文第5篇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系统有着自己的内在结构,一般包括语文课堂教学生态主体(教师和学生)、教学内容和课堂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 生态主体(教师和学生)

语文课堂生态主体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

从生态论的角度看,语文教师是一种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环境因素。教师流畅的语言表达技巧、工整舒畅的板书、渊博精深的知识体系,披文入情的课文讲析,独具匠心的课堂教学设计,都是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特殊环境因素,在学生语文学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文教师的生态角色。在复杂的语文课堂教学生态中,语文教师在扮演各种不同的生态角色: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知心朋友、家长的代言人、权威角色等等。二是教师的生态行为。要实现上述生态角色,必须依靠生态行为来实现。教师的生态行为主要分为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两大类。言语行为可以创造讲读课文的情绪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稳定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角色中。非言语行为包括教师眼神注视、手势语、情感交流、精神面貌等,它能补充、加强言语行为的作用,使学生心领神会。

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的主体因素,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是自我发展的主体,在语文课堂教学生态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身心发展水平是检测语文课堂教学成效的最终绝对因素;二是学生的学习行为又是课堂生态中精神环境的直接、主要的影响因素。”

2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把教学目标转化为教学效果的“中介”。它是教师教语文,学生学语文的依据和凭借。教学内容系统包括两个子系统:“课内示范性教科书系统和课外需要性应用语文行为系统”其中,课内示范性教科书系统是语文课堂教学最基本的内容,是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保证。其主要特点是科学示范作用。“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课外应需性实用语文行为系统,就是顺应生活的需要而听说读写,这是一种非自觉的语文学习,是最自然、最经济、最省时的语文学习,其内容无所不及。”如果是课内教材是以质取胜,重在有序、规范,那么,课外应需性语文实用系统的学习则是以量取胜,力求多多益善,重在形成语文能力。

3 环境

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环境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课堂物质环境因素和课堂精神环境因素。

3.1课堂物质环境因素

课堂教学生态的物质环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物质基础,主要由“教室内的物质、物理因素构成,如教室图书、教学用具、通风条件、照明设备、温度湿度、采光色彩等”。依据其自身特点和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可将课堂物质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因素、设施环境因素和时空环境因素。

设施环境是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物质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教室的布置与美化,电教设施等。教室是语文教学生态的特定场所,布置美化要本着有利于学习的原则,要能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如在教室的两边墙上挂上名言警句,在教室的一角设立图书专柜等有利于营造语文学习的特定情境。“以景育人,以境教人,潜移默化,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时空环境是语文课堂教学生态存在与运动的基本形式。主要包括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的时间因素和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的空间因素。其中,时间因素主要指语文课堂教学时间的安排及教学节奏的把握。教学时间的安排要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规律。如学生在早晨语言感受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强,此时安排晨读就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预感,并有助于形成语文整体感受能力。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的节奏表现为”语文课堂教学环节的转换、教学内容交替的快慢。“空间因素是制约教学活动的又一重要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班级规模和座位编排方式等。语文课堂教学生态要求在教师与学生心境宽松舒畅、情绪稳定、思维敏捷的氛围中,对教材披情入理,心意相融地教与学。因此,班级规模不能过大,座位编排也要尽量避免传统的“秧田式”,而采用圆形排列、小组排列、会议室排列等形式,以便更好地营造语文课堂气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3.2课堂精神环境因素

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的精神环境,也称“心理环境”,是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包括“人际环境、信息环境、组织环境、情感环境和舆论环境。”

课堂人际环境主要是语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之间的关系,其和谐程度直接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信息环境由课堂教学的综合信息构成。其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语文课堂信息环境的内核,广泛而庞杂的社会信息也给师生的身心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情感环境指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绪情感状态。一般说来,语文教师教学热情、学生的合作与竞争及其学生的学习态度等,都直接影响师生的课堂情绪状态。

课堂舆论环境指由大多数师生所赞成的意见构成的一种精神力量。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言行有评论、监督、指导的作用。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环境几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其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矛盾,教师和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生态中最活跃、最具支配力的因素。所以研究语文课堂教学生态就要抓住这对主要矛盾,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融洽两者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是中介,是教师教语文、学生学语文的依据和依据。而课堂环境因素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要重视几者之间的关系,促进他们之间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源溟,倪山.存在与发展——语文教学生态论[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