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范文第1篇

教学情境如何,对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活跃气氛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中,学生兴趣盎然,思想活跃。换言之,学生参与教学需要适宜的教学情境,只有在适宜的教学情境中,才能使学生爱学、乐学、善学。那么,这样的情境如何创设呢?笔者试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调整情绪,创设良好心境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在心境发生的时候,人看待一切事物都带着这种情绪状态。”教师带着愉快、喜悦的心境进行教学,不仅对教学内容阐述精确,表情自然,手势得当,使教学艺术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而且能自如控制自己的情感,体察学生心情的变化。由于良好心境的渲染作用,看“调皮生”也会觉得顺眼,对“差生”也会格外耐心,师生关系就会融洽。这对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提高素质大有裨益。相反,如果教师在低沉、郁闷、烦燥等不良心境中组织教学,则会使人思维迟缓,思路闭塞,甚至语无伦次,不知所云;由于不良心境的渲染作用,就会觉得学生的一举一动都不符合要求,动辄训斥,甚至动怒,造成课堂气氛紧张、沉闷、压抑,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所以,教师要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注意养成良好的心境。

二、转变角色,构建和谐民主气氛

课堂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双方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才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然而,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师者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地位,容易产生权威心理,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接受,往往具有强迫、压抑的性质,易使教学氛围死气沉沉,影响教学效果。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知识权威者的角色,主动与学生一同讨论,平等地交流对话。为此,师生都应减少角色意识。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学生中树立起可亲、可敬、和善、和蔼的形象,以利消除学生在课堂民主活动中的心理障碍。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消除学生思想上认为老师是“真理的化身”、“文明的传播者”的观念。这样才会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心情愉快,思维灵活,积极主动地学习,以至形成严肃而又活泼、有民主、有欢乐、又有争论的课堂氛围。

三、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创设思考体验情境

“合作探究”是教师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并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引导下,学生从自身发现问题,从好奇心及兴趣出发,以合作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工协作,互相交流,综合概括,从而获取知识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操作,而且有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与帮助。如:有位政治教师在讲《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国家和社会的共同责任,青少年自身更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他巧妙地设置了这样一种情境:“赵某某因家庭原因一步步走向了违法道路,请同学们讨论,赵某变化的过程究竟是谁的过错?要让赵某回到同学中应怎么办?假如你是赵某,你会怎么做?假如你是赵某的父亲,你会怎么做?假如你是歌厅老板,你会怎么办?假如你是赵某的同学、老师,你又会怎么办?”通过这些问题情境的设定,互换角色的体验,学生在一步一步地揭示矛盾中提高认识,从而明确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自身共同努力,各方面都有应尽的责任,收到了极佳的效果。近年的实践证明,一堂课如能合理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这不仅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对话,使学生获必要的知识技能,而且能获得终身持续学习的能力。这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

四、采用多种媒体,创设感知情境

在传统和常规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凭借语言传授知识,单一的语言只能刺激学生的听觉,而其它感官则处于相对休闲状态,因而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甚至昏昏欲睡。若能借助媒体为手段,变化地不断地刺激学生的不同感官,开发感官潜能,不但能使呆板的概念鲜活化,抽象的原理形象化、干涩的公式趣味化,为学生学习增添乐趣,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冲动状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认识新问题,发现新问题。而且能把丰富多彩的社会大课堂带进教学的小课堂之中,大大拓展课堂的时空,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了解社会。

情境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情境教学 语文 能力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想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一、语文情境教学的特征

1、直观形象性:情境就是具体的场合、景象或境地。这些对象,或者用眼可以看到,用耳可以听到,用手可以摸到,或者用多种感官可以感知到,可见形象性就是情境教学的首要特征。也就是说,情境教学要通过形象来进行教学。语文教材给情境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形象因素,为情境教学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提供的形象因素大体可分为三类:①人物形象;②景物形象;③事物形象。

2、情知对称性:认知与情感对称,且统一在教学中,称为“情知对称”。情境教学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创设教学情境,做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在情境中”。这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并存,同时发挥作用,实现情知对称。情境教学合理的解决了教学内容的关系,即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使学生在教学中同时攀登认知行为、认知目标和情感行为、情感目标这两个梯子,实现教学最优化。

3、智能暗示性:情境教学又叫暗示教学。保加利境教学的倡导者洛扎诺夫认为,情境对人的心理具有明显的暗示作用。它用含蓄和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然而,情境教学中的暗示是一种认知暗示。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与情境之间发生种种信息交流,能极大的开发人的潜力,使人茅塞顿开。

4、意象相似性:所谓意象,是指主观情境与外在物象的结合。在“相似”中把课文的此情此景,变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触景生情、借景抒情,与作者心灵相通,便于感知、理解课文,达到求知冶情的目的。相似性为情境教学开拓了宽广的途径,带来了情境教学的无限生命力。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爱学习的习惯

古人云:“志不强者知不达。”志即感,没有情感,求知欲望不强烈,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是很难实现的,而人的情感体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去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在教学中,依据教材特点,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激起学生阅读全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爱学习的习惯。

1、播放音乐渲染情境:创设语文情境,播放音乐是渲染情境的一种重要手段。而对音乐的选择,除了以课文内容为基本要求外,还应考虑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以及选择与之相通的时代之音。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扮演角色体会情境: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课文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意象。同时还能很快的进行理解。扮演角色体会情境,有四种方法:进入角色;分角色朗读;直接表演;改编课本剧。

3、运用实物演示情境: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学生便豁然领悟。实物演示既可以由老师展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展示。让学生自己展示实物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运用语言描绘情境:教学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教师往往能强化情境,渲染情境的氛围,使情境展示的形象更加鲜明,并带着情感的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激起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主动的进入到情境中,产生情感的体验。不同的教师教学语言风格不同。从当前我国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教学语言风格有激昂雄浑、温柔委婉、典雅端庄、机智风趣、奇丽繁丰、质朴清新6种。不同的教学语言风格等待着教师的创造,去共同编织语文教学丰富多彩的图景。

5、借助图画再现情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揭示了诗与画之间的相互关系。我认为同样揭示了文与画之间的关系。借助图画可以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的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有感情的讲述,便于学生充分的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6、联系生活展示情境: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的生活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以文章为例子,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披文入情”。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领略作者在文章中表露的感情,进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无论如何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对语文教学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它即给学生“导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给学生“开源”,促进学生表达对生活的感受。

情境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设情境必要性策略要求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提高政治课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下面就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政治课教学中情境的创设。

一、中学政治课创设情境的必要性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的需要是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动力。在课堂上,学生感到有需要才愿意学,感到有迫切的需要,才能认真学、主动学,真正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教师就得做到“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这话的主旨是要把学生带入教学的情境中,实行情境教学。具体地讲,就是教师依循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需要,层层设疑,环环扣紧学生的心弦,时时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内容情、学生情、教师情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情境中不断激发起新的学习冲动,从而以热烈而高涨的情绪投入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率。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也是一种认识活动。认识的一般规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不象影视剧那样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有的只是较多抽象的、理性的概括。对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中学生来说,要一下子理解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就是用可感知的东西诉诸学生的感官,引起想象,进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实现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思维”的飞跃,然后再用理性认识去分析社会现象,指导社会生活。

二、中学政治课创设情境的策略

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多种多样,它因人因时而异,同时也要依靠教师的经验和教学规律来择定。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

1课外阅读法。我认为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更加不能忽视课外情境的创设。一些学生对时事政治或社会漠不关心,甚至对“APEC”是什么都不知道,这不得不是政治教师的悲哀,这也是不适应考试要求的。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有必要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我的做法主要是为学生搜集时政材料(注意材料的针对性和可读性),对每个热点问题给出一到两个提示问题(联系所学知识),定期印发给学生课后阅读。这种情境创设的特点是不需要教师的直接参与,既节约了课堂时间,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的效率;既可使课堂所学的知识在课后进一步得到内化,也可使即将要学的知识在课前就得到预习。

2问题法。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点燃学生好奇之火。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旦处于积极状态,他们就会感到发现问题的快乐,解决问题的喜悦。此时,渴望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会格外强烈。例如,在讲到当前的时政热点──大陆与台湾关系的变化,创设了问题情境。有的则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时我适时地引入新课,学生们带着悬念学完这个概念后,再让学生自己举例,自己给自己创设情境,学生涌跃发言,我再次点拨,帮助学生完善答案。通过恰当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及师生双方的交流,学生产生了学习动力,发展了认知能力,特别是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师生关系也进一步融洽了。

3主题讨论法。这是创设教学情境最常用的方法。可以是教师事先确定一个主题,组织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讨论;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有争议的中心论题进行自由式讨论,也可以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针锋相对的论辩式讨论;还可以围绕一个中心,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以社会调查的结果作为论据进行调研式交流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唱主角,积极探究,使其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在教学中,我曾经组织学生针对“多样青春,理性青春”的问题展开自由式辩论。学生热情高涨,在课前作了认真的准备。课堂上,他们你一句我一句,争得面红耳赤,足足用了三十分钟仍未分出胜负。在这场辩论中,有的学生言之有理,有的学生概念模糊,有的则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而这恰恰锻炼了他们随时辨别正误的判断能力。同时,学生通过提出自己的不同主张,并申述理由,也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知识印象特别深刻,理解也特别透彻。

4运用网络或多媒体手段。运用这种手段创设情境是思想政治课保持活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趋势,可促使教学方法、师生关系有突破性的变化。运用网络或多媒体手段能节约时间,增加教学容量,还可利用音乐、录像、图片等新的形式来创设情境,全面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三、中学政治课创设情境的要求

创设情境对于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要求,除了一般课堂教学的要求以外,我觉得着重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利用情境解决问题时要注重学生思维变通性的训练。近年来,内容灵活、取材广泛、知识跨度大、综合性强的试题,成为命题的主旋律。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发散思维能力。它是指思维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品质。当我们创设一种情境时,教师要能举一反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概念和原理,并把所学的概念和原理应用于不同的情境中,以实现知识的迁移。

2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最佳的教学效果,出人意料的教学创造,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素质。我觉得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a广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知识。教师才能及时地捕捉社会热点,游刃有余地提供丰富的情境材料,这就要求政治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关注国际、国内社会的发展变化情况。教师也只有具备了广博的专业知识,看待问题才有深度,才能看得准、看得远,而这也正是学生所崇敬的地方。b在教学上要有民主精神。不管采取哪种手段创设情境,教师都应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也应承认学生的认识过程,允许学生保留不同的看法。这样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障碍,增强心理相容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益。c要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当我们创设情境后,往往会引起学生的讨论甚至争论,这就要求教师能控制课堂节奏,防止偏离中心。d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或动力,这就要求情境材料既具有时代性、新颖性,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说能否迎合学生的心理,在课堂上激起一个“高潮”,是创设情境成功与否的关键。

情境教学范文第4篇

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从而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学得积极而主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创设情境,练中求活,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吸引学生进入积极的求知状态。

关键词:情境教育;激趣;释难;活练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015-01

小学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多少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习惯于把接受知识当作学生的主要任务,要求学生"静心"听讲。儿童的思维活动无形中养成一种定势,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人",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他们很容易将自己的情感移入所感知的对象。情境教育正是根据儿童心灵上的这一特点,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从而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之中。

1.巧设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能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如果一开始教师就创设一定情境,使儿童多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相应的情感,从而不由自主地投入教学情境相关的对象上,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比如,我在讲"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先给大家讲一个生动有趣的"猴王分饼"的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子做喜欢吃猴王做的饼。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4块,分给猴甲一块。猴乙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8块,分给猴乙两块。猴丙更贪吃,它抢着说:"我要3块,我要3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切成12块,分给猴丙3块。"同学们,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分得的多吗"?学生们兴趣盎然,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

聪明的猴王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子们的要求,又分的那么公平呢?同学们想知道吗?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就清楚了。

课伊始,趣顿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学得积极而主动。

2.创设情境,巧释难点

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教学活动是具有鲜明目的的活动。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把教学意图明确地、直接地灌注给学生,已成为多数教师的习惯。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口头编应用题是一大难点。有的老师为了突破难点,就把自己编的应用题抄到黑板上,让学生背。这样答卷上是做出来了,可这样的学习很难成为儿童的内在需求,被动学习成为必然的结果。儿童潜在能力的充分发展无疑会受到阻碍。

我抓住儿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给学生创设情境,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成为活动的主体。

我先是这样设计的:出示了要求口头编应用题的算式后,首先让学生将算式与实物或图形挂钩,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具体的模型。如出示9-3=?学生在头脑中首先呈现的是9个实物或图形,然后被去掉3个,问题是还余几个。这种模型,不管他想的是苹果、梨、鸭子、五角星、圆圈等等都可以。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思考组织语言,将模型置入不同情境,叙述出图意。如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有9个苹果,去掉3个,还剩几个。通过不同情境的创设,可能会形成不同的叙述。(1)我有9个苹果,被我吃掉了3个,还剩几个?(2)小红有9个苹果送给奶奶3个,还剩几个?(3)爸爸、妈妈共买回9个苹果,妈妈买回3个,爸爸买回几个?等等。

这样一来,调动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心理和个性的健康发展。

3.创设情境,练中求活

由于儿童年龄的特点,一堂课自始至终处于同一种状态是很少见的。教师应随时有效地调控课堂气氛,使各种积极的课堂气氛合乎规律地交替出现,让学生始终沉浸在情感和思维畅通的课堂气氛中。

比如,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后,在巩固练习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写出10个百分号,要求一个比一个好看。学生都照着书上的样子认真地写起来。学生书写的过程中,我突然说:"停"!让学生数一数自己的个数,然后问:"你能告诉老师完成了几个吗?学生纷纷举手。我没有让学生回答。而是说:"你能用今天刚学的百分数知识来说一句话,告诉老师你完成的情况吗?"学生顿觉有趣,积极思维后,回答出不同的说法:

情境教学范文第5篇

一 、创设实际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生1: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生2:摆整齐。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

二、创设质疑情境,引发自主探究

创设质疑情境,就是在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质疑情境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十几减8》时,我一开始就给学生制造一个悬念:“徐老师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齐天大圣孙悟空对我说,他在蟠桃树上摘了8个仙桃,树上还剩几个仙桃呢?梦里的问题老师怎么也解决不了,你们谁能帮一帮老师?”低年级孩子乐于帮助他人,乐于展示自己的才能,一下子全都有了解决问题的欲望,全都想帮帮老师。

三、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