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行为科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行为科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行为科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行为科学产生的历史背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在全国各个学校有条不紊的进行,各学校教学也在新课改目标指引下不断进步与创新。高中历史课程作为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重要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科学历史分析法的应用,正确的历史观形成是每个历史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对于高中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的教育背景之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虽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获得了一定的进步,但要想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更深层次的改善。

一、影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因素分析

1.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高中学生在历史课程学习过程中,如果学习兴致不高,对历史学科产生厌学心理,学习效果就难以得到保证。高中历史课程是一门严肃的学科,同时也蕴含了深厚的学科知识,因与现代高中学生所处生活环境以及时代背景差异较大,使许多学生感觉其学习内容相对复杂,知识也显得琐碎,对于喜爱接受新鲜事物的高中学生来说,难以激发其学习兴趣。除此之外,高中历史学科相对于初中历史来说,其钻研内容更全面,非常讲究学习方法,对于一些历史基础不牢固的学生来说,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习负担,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这些问题的存在,使高中学生历史课程学习兴趣难以提升,教学有效性无法得到保障。

2.学习方法有待改进

高中阶段,学生课业压力大,对每门学科的学习过程都必须有合理的、符合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方法为基础,才能更加全面有效的达到课程学习效果。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好的学习方法会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学起来事半功倍。针对高中历史学科的内容特征,知识记忆点多等特点,许多学生都对知识的“专题性”视而不见,在没有良好学习方法情况下,一味的进行知识点背诵与接受,不能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不懂分专题学习,更不会归纳与总结,学习效果也就难以得到提升。

3.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不科学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不仅需要学生认真的学,还需要教师用心的教。当前,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普遍存在,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发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之下,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教学有效性自然无法得到保障。除此之外,教师主宰着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交互性,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交流不够,课堂气氛低沉,学生兴趣难以调动,学习效果不明显。

二、新课改背景下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1.关注课堂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应遵循“授之以渔”的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关注知识的讲解,同时也要强调学习方法的教授,同时要关注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将学生放在主动学习的位置上,提升学生学习热情。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在新课教学时,提供预设情景模式,借助历史小故事等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学习热情。例如在进行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教学时,要使现代生活环境下的高中学生快速的通过知识讲解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是不现实的。作为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将课程背景还原,结合讲解对人类的危害,开展情景剧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进行思考,解放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鸦片的危害,虎门销烟以及鸦片战争的出现进行理解,从而了解历史,真正掌握历史知识。

2.创造互动教学氛围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课堂中,轻松的互动教学氛围下,可以更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之中提升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为教师在进行历史知识进解时,要适当听一听学生的感受,如对某一历史事件有怎样的体会,对某一历史人物有怎样的理解等等。通过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增加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积极性,从而创造师生互动的良好平台,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帮助学生思考,增加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历史事件是已经发生了的,无法改变的,但是学生的思维方向,思考能力却是不断发展的。针对固定的历史,激发学生无限的思考,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激发,其学习效果也将更加明显。

3.创新教学手段

新课改背景下,多媒体技术以及现代化教具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这些现代化教具,更淋漓尽致的开展历史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例如在进行抗日战争历史教学时,在课程一开始,教师可以搜集一些抗战图片,或者播放如《义勇军进行曲》等音乐,通过图片与声音的导入,适当进行图片背景,歌曲作词作曲人物讲解,使学生快速融入课文情境之中。此外,还可以结合当今时事,运用多媒体设备组织如抗战胜利阅兵活动等视频观看,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更好的激发学生热爱国家,热爱和平,振兴中华的思想情感。诸如此类教学手段的创新,在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能帮助学生更好的铭记历史,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4.持续提升教师素质

作为高中历史教师,除了要有对历史知识了然于心,同时也要对历史学科中各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及发展动态有一定了解,还应具备历史学科科研能力,博览群书,对高中学生提出的历史问题加以解答。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教学能力,充分了解当前时事新闻,博古论今,古为今用。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总结自身的不足,与其它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相互评价与探讨,吸取经验,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弥补教学方式的漏洞与不足,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做的是发现影响教学效率提升的消极因素。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实际,对教学中存的问题进行分析,基于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对症下药,才能发挥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景林.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的普适性与特殊性[D].东北师范大学,2012.

行为科学产生的历史背景范文第2篇

但是在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在情景的处理上却产生了两种偏差。一种是在引用课外的材料时缺乏针对性,因补充得太多太杂而冲淡了主题,导致重点不突出、难点未突破、任务未完成。第二种是在史实的评论上,个人的主观色彩太浓,使人与事失真。那么如何掌握好情景的分寸呢?笔者认为:

一、讲人物时将其成长的经历故事化

讲人物经历不能只罗列时间上的流水账,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参加者,对历史事件的处理也反映出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与理智。所以“活化”历史人物就容易使学生产生联想、产生感情。例如林则徐禁烟、丁汝昌自刎、孙中山蒙难等等,他们的所作所为都与他们特殊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他们的处事态度基于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独特性与独立思想。不论是心理分析法还是阶级分析法都离不开人物的成长经历。这些历史事件的描写和悲壮场面的渲染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极好素材,所以说情景展现是思想教育的需要。同时将历史人物故事化、将历史事件情景化又是揭示人物思想和心理的必要途径,是避免公式化与简单化的一种方法。

故事化要抓住人物之间的主次矛盾,以及影响矛盾发展变化的原因。既要交待人物所处的特定时间(时代),事件所在的特殊场地(环境),还要选用好历史人物的语录与言论(台词)来验证其思想。这样才能真正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出正义的思想感情。例如谭嗣同就义时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这段话不仅悲壮,而且反映出成败的哲理。

故事化的情节不能展得太开,拖得太长。一事一景,一人一言。遵循开始、升级、高潮、转折、结果五步原则来运作。情节为故事服务,故事又为观点服务,说到底是要宣扬一种思想或理论。

二、讲背景时应将时代的画面风俗化

时代背景是再现历史事件的前提,时势与英雄的关系越是密切便越容易使学生产生正确的历史观,产生换位式思考与共鸣。例如“百家争鸣、、巴黎公社”等都是那个特定的时代的特定产物。教师准确地展现时代背景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地认识某些历史事件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风俗化就是要全面准确地交待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阶级状况、经济现象、文化氛围等带有普遍性的东西。不能只局限于某个特殊原因或偶然现象的描述上,选材不同,结论必然会不同。政治背景要讲明当时的制度与阶级结构;经济背景要讲明当时的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这种角度要求是科学完整的教学要求。

风俗化在涉及民族问题时要反映出当时当地的生活习惯,包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特征,如同完成一部历史剧的创作。还要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思想主流,所处的山川景色,特产资源等等。当前港台地区的历史命题往往采取这种设身处地的还原法来检测你的历史感受,使历史感与现实感统一。如,假如你生活在北宋的东京,你会看到的情景有……

三、讲材料时应将文献的产生情节化

这里所指的材料包括历史人物的语录言论、重要会议的决议、法律文件的条款、革命纲领的内容等等,讲明这些材料产生、修订、斗争、确定的曲折过程。例如讲法国的《人权宣言》,就要讲明政治上神权迷信的危害,不同阶级、不同派别有不同的政治要求与经济要求。讲中国共产党反蒋抗日、逼蒋抗日、联蒋抗日的转变时,要讲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和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的不同称呼所起的作用。这样的材料是富有情节的、生动具体的,不是简单的罗列。

讲材料时不能简单地一读了之,要分析其思想上的深刻性、立场上的代表性、作用上的目的性。为了某个教育目的可以选用某些专用的材料,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各种材料上的设问。引用数据时要完整地截取某一个历史阶段的曲线变化,能使人看出一条变化的轨迹,不能只给一个简单的多与少的比较来说明问题。引用法令条款时要交待它所针对的矛盾以及所代表的阶级范围。

要做到“死材料”能“活用化”,就必须讲明材料产生时的矛盾斗争与分歧以及修订颁布时的各种反响等等。材料是为观点服务的,但材料本身也能反映选用者所处的立场。

四、讲文化时应将典型的题材艺术化

历史课不能戏说但可以描写,司马迁笔下的历史人物个个栩栩如生;《西游记》中的主人公也能个个活灵活现。然而这两者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历史,后者是艺术。例如讲屈原“楚辞”中的咏叹调可以引用方言进课堂,讲吴道子绘画时要讲出“吴带当风”的感受,讲王羲之的书法时要讲出在结构造型上的匠心独到。

将典型的文化题材艺术化就要帮助学生建立起艺术上的审美观。例如讲文学艺术时突出词藻的华丽,但更重要的是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心地善);在讲绘画艺术时要突出线条色彩的有机搭配,更主要的是反映其神似与韵味(形象美);在讲建筑艺术时要突出其轮廓与结构,更主要的是反映能工巧匠的真实意图(语言真)。

心灵与情感的讲述只有联系作者的个人经历、社会地位才最准确,因为各种思想无不带有个人的情感与时代的烙印。艺术的大众化与创作手法的独特性是统一的,讲艺术不能与思想割裂开来,否则只是一个艺术展览,而讲思想时又应以艺术来衬托,否则只是一种简单的说教。

五、讲当代历史时与政治地理综合化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前面所论述的是再现历史情景的必要,而这里要论述的是讲述历史时回到现实中来的要求。这种历史感与现实感的呼应是由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联系与发展的观点不仅是方法而且是任务。由课堂走向社会现实,将现实情景引入课堂是素质教育、能力培养的需要。例如“三农”问题、沿海开放、城市改革问题必须讲明历史原因、沿革。例如“海湾战争、剧变”等等必须讲明欧美因素以外的世界潮流和内部矛盾的激化。

行为科学产生的历史背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背多分;音乐;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227-02

历史课往往给人认为“历史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功课”,所谓“贝多芬”(背多分)就是这样来的。学生背得多就可考得高分,这样历史课成为只是单一的传授笔记,教和学又基本上变成了机械灌输和死记硬背,于是上课时出现了学生做其他科作业的,打瞌睡的,还有一些学生在下面笔聊的,即便有的同学机械的记下一些历史知识,但过不久,也全面还给老师了。

但是我今天所说的“贝多芬”不是“背多分”,而是利用音乐来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率,来推进历史课堂素质教育。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才会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才能具有创造性。历史学科因其内容庞大时间久远,即逝性强的特点被人们当作死记硬背的副科这一偏见造成负面影响。使学生对历史科目不够重视和失去兴趣。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上,要点燃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幽默,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那么,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想,精心营造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品味历史,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他们学习积极性的重要途径。音乐歌曲节奏明快,旋率优美,感染力强,而历史学科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知识内容广泛,学科系统性强,推理论证严谨。相对而言,音乐歌曲更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刺激学习兴奋点。教学中若能适当运用与学习内容有关连的曲目渲染情景气氛,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活动过程中,导入新课,引出新知识,总结全课,单元复习及历史知识竞赛等环节,是最适宜结合具体历史内容运用音乐歌曲刺激学习兴奋点,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的时机。

用歌曲导入--音乐铺垫法:歌曲是最富感染力的一种艺术手段,用歌曲进行课堂导入,往往能给课堂营造很好的氛围,实现情景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通过欣赏歌曲,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意识不到是在上课,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如在讲《全民族抗战的兴起》一课时,我首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低沉而悲壮的歌曲很快就把学生带到国破家亡的历史情景中,学生的感情很快被激发起来,这样大家的爱国主义情感也就有了直接体验。我再提问“这首歌描写的是哪一件历史事件”,“九一八事变是怎样发生的?”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堂学习。在讲授“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内容时,先播放一首学生熟悉的革命歌曲《南泥湾》,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感觉到南泥湾由"杂草众生、野狼成群"开辟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过程。听完后,教师提问学生:这首歌曲反映了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什么事情?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正面临什么情况?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措施?以此引入教学。另外我在讲"巴黎公社"时,先播放一段《国际歌》,在讲抗美援朝战争时,放一段《我的祖国》,在讲《红军长征》先播放《十送红军》引入新课。这些"歌曲法"的运用都能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实验中发现,用音乐为历史教学导课需要注意三个问题:首先,选材要贴近教材,要具有典型性和时代性,不能牵强附会、缺乏感染力和说服力。其次,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只赏不导,这就违背了初衷,失去了必要性。最后,新课的导入尽管很重要,但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它只是一个序曲。所以,音乐导课要适可而止,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

用歌曲推进教学过程――音乐推进法:在课堂教学进行过程中,也可以适时插入歌曲。如讲红军长征时,播放《四渡赤水》这首歌曲,让学生联想到长征的情景,了解到红军长征的艰苦,揭露了在国难当头时实行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反动,更体现了用兵如神。同时,学生更懂得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应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采取的是以游击战为主的作战方针,《游击队歌》反映了游击队员的英姿和抵抗侵略的决心。当讲到游击战术时,让学生倾听这支歌后,学生们对游击战的艰苦也就有了更多的了解,从而对游击队员们充满了敬佩之情。这样,也就创设了很好的教学契机。

用歌曲收尾――音乐升华法:在课堂教学尾声时,教师播放与本节课主题有关的歌曲,既是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更是课堂教学的升华。如,我在讲中共诞生这节内容后,播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让学生从情感高度上理解: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在讲改革开放政策以及成就时,播放《春天的故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的伟大,更使学生体会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从而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感。

行为科学产生的历史背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模式

新课改的实施,推动了各个学科的良性发展。面对教学改革背景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据此,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切实结合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目标,优化和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

虽然新课改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但在当前高中历史教师中,依然将其作为一门“副科”,同时,受到历史课时有限等因素的制约,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仍不甚理想,存在诸多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

无论高考怎么改革,语数外的主体地位适中不曾改变,历史却一直处于相对比较弱的地位。面对这一现状,在教师、学生、乃至家长的心理都产生一种误区,片面地认为历史是一门“副科”,无需投入过多的精力,只需要死记硬背即可。在这种情况下,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教师不重视教、学生不重视学的现状;

2.教学模式单一。

在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开展教学,并且教学内容紧紧围绕高考的要点开展。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常常是课上跟随教师勾画重点、记笔记,课下死记硬背的模式进行学习。在这种单一化的而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3.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在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过于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至于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非常低、热情度不够[1]。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探究分析

1.重视历史教学,树立全新的历史教学观念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必须要清晰地认识到:历史学习不仅仅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而是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综合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一个唯物史观,形成一种大历史的格局,促使学生在世界的角度上,对历史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最终引领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历史这一科学的育人价值,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改革下的要求,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观念。一方面,将师生角色从传统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对其进行重新定位,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完成历史知识的高效学习;另一方面,将教学目标从传统的知识目标中解放出来,并紧紧围绕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学科素养,优化高中历史课堂,确保每一个学生均可得到有效的发展。

2.兴趣教学模式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紧紧围绕“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这一核心目标,实施形式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创建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在具体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历史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等,给学生创设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进而引导学生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体会到历史学习的乐趣,进而促使学生以极高的热情参与到历史学习中。例如,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教学中,教师就借助了多媒体的形式,给学生播放了相关的视频,以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第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点燃学生历史学习热情。在高中历史兴趣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模式,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翻转课堂、微课等,促使学生在形象、直观的历史教学中,体会到历史学习的乐趣。具体来说,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重难点,借助网络搜集相关的资料,包括视频资料、文字资料等,对其进行整理并制作成微视频,并将其分享到学生的学习平台上,进而引导学生在课下结合微视频开展历史学习。

3.探究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不再是单纯地知识讲述,而是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历史能力和历史思维。面对这一全新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要充分借助探究教学模式,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一些历史问题,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者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而实现历史知识、历史综合素养的提升。例如,在开展“卢沟桥事变”这一部分内容教学中,教师就借助了小组探究的形式,设置了“卢沟桥事变前历史背景”、“勿忘国耻”、“卢沟桥事变后抵抗活动”等几个主题,由每一个学习小组负责一个主题,开展探究式学习。同时,在具体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还要进一步分工,共同完成这一主题的探究学习。在这一探究式的学习模式下,学生不仅对相应的知识进行了更加全面的掌握,也促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实现了历史综合能力的提升[3]。

4.启发式教学模式

在新课改背景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培养。据此,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认知规律等,设置一定的问题,并借助问题的引导和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历史探究学习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设置启发问题的时候,必须要紧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坚持由易到难的原则,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进行启发,并引导学生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进行历史的深入学习;另一方面,在启发式的问题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开放性、知识型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的深入学习中。例如,在“彼得一世改革”教学中,教师就充分结合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目的、内容和意义等,给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你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促进改革的发展?”在这一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下,学生突破了教材的限制,并从发展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实现了学生探究能力、历史思维的培养[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也必须要随之发生改变。据此,教师必须要紧紧围绕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目标,更新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并实现新课程改革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曾峰斌.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学创新研究[J].学周刊,2019(21):64.

[2]邵凤丽.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才智,2019(11):86.

[3]雷贺明.基于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的创新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12):147.

行为科学产生的历史背景范文第5篇

1 提升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养,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功效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教学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基本功,提升现代教育技术素养和能力,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功效,不能让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空谈。现在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使用电脑的人。拓展开来,那对教师来说,不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素养,不会多媒体辅助教学,那就不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优秀教师,历史教师也如此。现在,多媒体计算机深入教学课堂,实现“班班通”的硬件基础条件;网络上免费的海量历史教学软件资源,足够中学历史教师挖掘、筛选、加工、组合、应用。历史教师面对这样齐全的软硬件资源,是不是应该有一种危机感,是不是应该加强学习,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灵活加工、处理、组合能还原历史“原貌”的软件资料,为学生奉上一节精彩纷呈的历史课?

另外,中学历史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技术提升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要明确多媒体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不可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要避免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的种种误区,要扬长避短,使多媒体技术真正为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服务。

2 有效应用多媒体,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在历史课堂上有效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创设生动活泼、声像同步的逼真的教学环境,通过图、文、声、像、影并茂的教学资料,将知识条理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可高效帮助学生理解靠挂图或黑板难理解清楚的历史知识点。多媒体技术与历史教学有效融合,有着更强的教学感染力,更易于突破重难点,推动学生知识内化和思维拓展,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背景音乐渲染历史课堂氛围,使历史教学具有艺术感染力 在历史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利用背景音乐渲染历史课堂氛围,可使历史教学具有艺术感染力,让学生身心感到舒畅、兴奋,忘却学习的疲劳,专注于课堂学习,即使任务重、压力大,学生也会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实现良好的历史教学效果。这就是所谓的“疲其神者劳其形,乐其神者忘其形”。

例如:在“抗美援朝”一课中,以《英雄赞歌》作为背景音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课中,学生不但要欣赏电影《开国大典》的片段,还要齐声歌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和《大中国》等歌曲;在“百家争鸣”一课中可插入古筝背景音乐曲,在“港澳回归”一课中可插入《七子之歌》和《东方之珠》等音乐;等等。历史课堂上通过这些背景音乐巧妙地烘托教学气氛,使历史教学具有艺术感染力,自然带动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另外,背景音乐的音量大小要适宜,不能喧宾夺主,影响正常教学秩序;不同教学情境应插入不同的背景音乐;背景音乐要以伴奏曲子为主。总之,初中历史教师要合理选用背景音乐,为历史课堂教学添加作料,增添亮点。

视频资料扩容历史课堂,高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历史视频资料相对于文字、图表生硬的说教,更具有不可替代的辅助教学优势。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历史教学内容营造一个相适应的历史动态画面,再还原历史情境成为可能,通过典型震撼的视频剪辑片段,增强教学真实感,带动学生内心体验,引发思维风暴,自觉接受历史事实,从而更高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授“红军长征”一课时,可播放过草地、爬雪山、飞夺卢定桥、四渡赤水等影视片段。短短1分钟的视频片段,直观形象地把长征时的牺牲与艰苦场景再现出来,让学生深刻体会“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长征诗句,同时还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红军神勇高大的光辉形象。教师再适时讲解引导,从而高效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学生顺畅掌握了红军长征的原因、长征精神、历史意义。

3 电子白板增强历史实用教学功能,创设丰富多彩的历史教学环境

交互式式电子白板可为历史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如即时批注功能、拉幕隐藏功能、探照灯功能、画笔标注功能等,创建良好的交互式历史教学环境,对于激发学习学习兴趣,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关键点,提高教学效率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在讲解“红军长征”一课时,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画笔功能,直接在图片上绘制长征路线,在经过重要长征历史事件点时,可使用探照灯功能重点强调标注,还可通过交互电子白板的库存功能将预备的相关教学资源呈现出来,让学生再一次深刻体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重要事件和历史意义。

4 思维导图理顺历史知识框架,有效提高总结、复习效率

通过思维导图可有效整理出历史知识点、板书和思维框图,协助教师总结历史教学知识点,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帮助学生提高识记能力和复习效率。通过思维导图提供的知识提纲,是一个快速的学习指南,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快速自学、科学记忆,大大增强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

例如,在讲授“九一八事变”时,笔者把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背景、时间以及后果制作成思维导图,将原先比较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形成全局的知识体系。通过分析两次事变的内在联系,可以得出西安事变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并配有恰当的解说,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通过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多媒体教室,师生共同完成一幅优质的一课或一章、一本书的历史知识点思维导图,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对历史知识点进行强化记忆、思维综合整理和条理层次提炼,思维导图中子结点、父子结点越多越好,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实现 “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的教学共鸣点。

综上所述,教育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为中学历史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软硬件基础,也极大提高了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中学历史教师要明确历史学科特点和历史教学规律,根据实际需要,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有效应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