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生儿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

新生儿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

新生儿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

新生儿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范文第1篇

方法:对于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份来我院就诊的儿童患者347例进行归纳和分析,其中185例是采取防范措施之前就诊的儿童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防范措施后就诊的儿童患者有162例作为观察组。归纳两组儿童患者在我院的护理投诉数据,总结和分析影响儿童患者护理风险的主要因素,并且对采取防范措施前后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

结果:采用防范措施后儿童患者家属的投诉比例为5%,大大地低于采取防范措施之前的投诉率22%。

结论:有效采取儿童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儿童护理中的风险,降低儿童患者家属的投诉率,从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关键词:儿科护理风险因素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343-01

儿童患者由于其年龄幼小,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不能很好的配合治疗,又加上儿童特殊的体质,用药敏感性高等原因,使得儿科护理较比成人科室护理的风险更大些,很易产生护理纠纷。本文通过归纳和分析我院从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来儿科就诊的儿童患者347例,总结出产生儿童护理纠纷的主要风险因素,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且获得理想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我院从2011年 6月-2012年 6月就诊的 347例儿科患者作为探究对象。其中有男的175例,女的 为172 例,年龄在分布在1个月至8 岁间,其平均年龄为5.5 岁 。 其中162例是加强采取防范措施后就诊的儿童患者作为观察组,185例是未采取防范措施之前就诊的儿童患者为对照组。。

1.2方法。搜集和归纳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儿童患者,在我院院内或者儿科室内的护理投诉情况,并对其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确定主要因素,从而制定有效防范措施并对防范措施实施前后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4.0 处理各种数据,采用百分比(%)来表示计量数据。

1.4结果。对我院儿科护理存在的常见投诉原因,及对防范措施进行有效实施前后,对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投诉情况进行归纳比较如表1。 由表1中可表明采取防范措施前,患者的投诉率为22%,而经过有效的防范措施实施后,其患者的投诉率降为5%,下降了17%,防范效果明显。

从归纳的风险因素分析表1中可以明显看出导致儿科护理产生纠纷的主要原因如下:

2.1护理规章制度落实不得力:医疗及护理工作的安全有序进行,离不开护理规章制度来作保障。 没有护理规章制度的细致落实 ,儿童护理工作的服务质量就会无法的得到保证。

2.2护理人员的资历较低:年轻护士较多,临床经验不足,而且儿科疾病又面临着发病急,复杂,变化较快,而患者年龄幼小,无法描述病情,家长又缺乏相关知识,把希望寄托在医护人员身上,护理人员若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和解释,因此就不能迅速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从而会增加医患纠纷的发生。

2.3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其服务态度较差:由于儿科病房的环境太过嘈杂,经常处于这样的环境中,护理人员难免会有烦躁情绪。因而就很难做到耐心解释家属的各种质疑,冷静处理各种问题,从而会导致各种冲突的发生。又有少数责任心不强的护理人员,缺乏及时巡视儿童患者,家属呼叫不能及时到位,导致患儿家属强烈不满。存在这些护理风险因素的根本原因,通常是护理人员受教育水平较低,年龄较小,经验不足,沟通能力欠佳。

3采取的防范措施

针对以上风险因素的分析总结,制定如下的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并且有效地实施,以降低减少纠纷的发生。

3.1建立和健全完善的护理管理规章制度 ,并且保证各项制度的有效细致的落实,在护理活动中要求护士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避免打错针,避免发错药。严格规范和执行护理交接班制度,交接班时要做好病人情况、急救物品和器材,以及确缺失的物品及时补充等相关事宜的交接。

3.2加强专业技术技能培训。在护理风险防范中,护士的专业技能的强弱,及其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起着重要的作用,占据重要地位。要想保证患儿的安全,需要有预见性高水平的护理,才能将风险降到最低。针对我儿科护理人员招聘人员较多、年龄较小,水平较低,又参差不齐,有中专、有大专等,严格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加强业务培训和理论学习,以不断提高护理人员工作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为了提高临床先进精密仪器操作水平,对护理人员进行精密仪器的注意事项、操作规程等专项培训。从而使护理人员对胃插管操作、静脉穿刺操作技术、 头皮针均能熟练掌握,并对各种医疗器械的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也均能熟练掌握。

3.3加强沟通技巧。发生儿科护理纠纷经常是护理人员在护理活动中服务态度不良或者没达到患者家属的期望导致的;主要是由于护士年龄较小、阅历少、社会经验不足、技能专业知识及临床经验等普遍较低,导致缺乏沟通技巧,无法和患者家属有效的沟通,使患者家属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

3.4加强药品管理 儿科患者用药同成人比,其用药剂量极为严格,剂量又常常较低,对药物反应又极为敏感。所以需要加强儿童用药管理,用药前要仔细询问患儿的用药史以及是否过敏。此外,还需要做到及时清点和专人管理各种急救物品,以保证儿科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4结束语

儿科护理的风险大多是可以人为控制的,认真分析儿科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护理防范措施,可以有效地避免临床护理风险的发生,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率,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和安全性,保证儿童的健康均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新生儿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母婴同室;新生儿安全问题;护理对策;护理宣教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339-02

母婴同室作为一种新的医院管理制度已在我国广泛开展,因其可明显增进母子感情,为以后的持续母乳喂养奠定坚实的感情基础。但亦有一定的缺陷,由于新生儿神经调节中枢及各器官脏器功能不完善、生活能力较差、机体抵抗力低下等诸多因素,导致母婴同室时新生儿意外伤害事件时有发生。有调查显示:对产妇就20个新生儿安全护理知识问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普遍缺乏安全护理知识,具大专及以上学历者答案准确率为61.3%,中专或高中为49.41%,初中及以下为43.5%;而产妇最喜欢接受知识的方式是专业人员进行讲解和示范[1]。因此,对产妇进行新生儿安全知识的宣教,提高产妇对新生儿安全知识的知晓率是降低母婴同室时新生儿意外伤害事件发生的有效措施;而由于产妇分娩后体力消耗、进食减少、身体内环境急剧变化等综合原因,需改变以往宣教方式,采取个性化、人性化、具体化的健康教育路径,提高认知,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

1 母婴同室常见的新生儿安全问题及相对应的护理措施:

1.1 呛奶窒息:呛奶是新生儿喂养时最常见的问题,也是最主要的不安全问题。护理措施:应特别嘱咐产妇根据需要及时给新生儿喂奶,不可定时定量,避免新生儿由于过度饥饿吸吮过急而发生呛奶窒息。宝宝侧卧休息,防止吐奶或呕吐后误吸、窒息。喂奶后,可抱宝宝伏在肩上,轻轻拍背,促其呃气,可避免溢奶。如宝宝发生呛奶或呕吐,立即告知医护人员,以保证宝宝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不得在宝宝头面部上方用衣物遮挡。

1.2 中暑:我地区一般夏季温度均于30℃以上,多数病人家属受旧观念的影响,认为新生儿怕冷、怕风,常给新生儿铺盖过厚、过严,致其中暑或全身出现皮疹。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不完善,在外界气温高,身体散热不好的情况下极易引起高烧,颜面潮红,多汗,若不及时纠正,易导致婴儿嗜睡,脱水,黄疸等。护理措施:根据室温及新生儿体温及时增减新生儿衣服被盖,注意房间通风散热,气温过高可开空调调节室温。

1.3 脐部感染:新生儿脐部是一个开放的门户,很容易受细菌感染,感染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的发生。护理措施:不要让尿布上的大小便污染脐部,洗澡后用安尔碘清洁脐部。包尿布时,不要将尿布包盖脐部,以防尿布摩擦和污染脐部,凡接触脐部的一切物品要清洁、干燥。

1.4 烫伤:气温转低时,家属用暖水袋或瓶子给新生儿保暖,因为婴儿皮肤较嫩,而且不能表达自己的感受,所以易导致烫伤。护理措施:应用保暖措施应尽量以调节室温为主,并适当增加衣服和被盖,避免应用暖水袋或瓶子。

1.5 新生儿被盗:产妇与家属因劳累过度,而呼呼大睡.部分护士思想麻痹,认为有父母照看而忽略新生儿的安全。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病房。每日母婴分离不超过1h。宝宝一般不离开病区,遇有特殊情况,外出时均需有家属陪同。宝宝沐浴时,请家属陪同至沐浴室外等候,不要让陌生人抱宝宝。

1.6 低血糖:因产妇与家属对母乳喂养知识特别缺乏,而且受旧观念影响,认为婴儿出生24小时后方能进食,导致新生儿面部发绀,手足发抖,大小便次数减少。护理措施:宣教尽早进行新生儿喂养的好处。指导产妇产后半小时内给婴儿喂奶,一定要按需哺乳,因产后最初几天乳汁分泌不多,每天喂奶次数不少于12次,尿布24小时湿6次以上。

1.7 压伤:产妇产后劳累过度,疲劳易睡,甚至在喂奶时入睡,而致压伤。护理措施:宝宝不得和妈妈同睡,喂奶结束后抱回婴儿床。

1.8 碰伤:产妇及家属较长的指甲,宝宝床上任何有露尖的物品,因新生儿皮肤比较稚嫩,都可能导致新生儿碰伤。护理措施:防止碰伤,产妇及家属剪短指甲,宝宝床上不放任何危险物品。

1.9感染:新生儿对细菌的防御功能差,机体抵抗力低下,接触病菌后易发生感染。护理措施:探视人员接触宝宝前请先洗手。喂奶前用温水毛巾擦净。产妇不要给其他宝宝喂奶,也不要请她人给自己的宝宝喂奶。严禁患传染性疾病或病菌、病毒携带者探视陪护,如感冒、发热、有感染病灶等。母婴物品分类放置。住院期间统一使用医院提供的抱被衣物,不要使用患者自己的衣被。每天开窗通风1~2h,保持空气新鲜。病房配有循环风,定时消毒病房空气,不要自行关闭。

2 护理宣教的时机与方式:

2.1加强产前教育:对产妇的健康教育仅靠住院期间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应该从加强产妇产前教育,制定一个完善的健康教育计划开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产妇的认知与重视程度。

2.2 住院期间宣教:孕妇入院时由责任护士在执行入院介绍时,向孕妇和主要的陪护人员详细介绍新生儿安全告知单的具体内容,孕妇及家属理解后,护患均签字,一份交产妇,一份保存在病历里。住院期间对产妇的健康宣教依从性最好,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不定时给产妇及家属详细讲解并示范如何安全护理新生儿,教会产妇掌握正确的哺乳姿势,增加巡视病房的次数,反复强调注意事项,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2.3 其它宣教:可通过医院宣传栏,设置醒目的宣传画张贴,摆放科普读物等措施,让产妇尽可能多的掌握新生儿安全知识,提高认知。

参考文献:

[1] 曾迎迎 张燕丹.母婴同室产妇对新生儿安全状况认知分析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24卷第21期:2589-2590

新生儿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发热;儿童;健康教育;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1(c)-141-01

婴幼儿由于生长发育旺盛,新陈代谢率高,加之各系统器官正处于发育阶段,功能很不完善,尤其是体温调节中枢的发育不完善,使其体温会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异常。当婴幼儿肛温超过37.8℃,口腔温度超过37.5℃,腋温超过37.4℃,可以认为发热。有部分儿童对发热的反应较敏感,甚至引起高热惊厥。临床上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发热感到恐慌和焦虑,迫切要求医务人员及时作出降温处理。针对家长在发热患儿表现出的健康教育方面的问题,对其进行有关医学、护理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教育,是科学治疗和护理发热成功的关键[1]。

1临床资料

2006年11月~2007年5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发热患儿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6个月~4岁。惊厥多在病初突然高热时发生,神志恢复快,时间短,神经系统检查阴性。

2实施全面健康教育的内容

2.1分析小儿发热的原因

2.1.1非感染因素①年龄越小,器官系统的发育越不完善,尤其是体温调整节中枢的发育不完善,加之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散热和储热功能低下,使体温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②一日内体温波动:一般清晨2∶00~6∶00体温较低,傍晚8∶00体温较高;③饮食与衣着薄厚:日常进食、进水可使体温升高,衣着厚,温度较高,反之较低;④沐浴与运动:热水沐浴、哭闹等都使产热增加:⑤季节性温差:夏季温度高,冬季温度低;⑥新陈代谢率:生长发育旺盛,新陈代谢率高,体温高。

2.1.2感染因素由于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加之母体提供的免疫抗体逐渐消失,易受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引起急性、全身性、局部性感染,使体温升高。

2.2收集家长对发热婴幼儿在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①家长在患儿发热而无明显症状时难以发现,一旦发现患儿发热和高热时表现出惊慌失措。②患儿家长对小儿发热症状发展估计不准,常急于要求采取降温措施,对医护人员采取保守措施表示不理想。③年轻的父母,对小儿发热的护理经验不足,面对婴幼儿发热表现出惊慌失措。

2.3制定健康教育学习目标

①正确判断小儿发热。②了解常见发热的护理方法。③能实施物理降温方法。④列出小儿发热的预防措施。⑤掌握发热时的急诊信号。

2.4健康教育干预及评价

2.4.1健康教育方式对小儿发热的健康教育,多以个别指导为主。

2.4.2健康教育的具体做法①讲解何谓小儿发热及判断方法。发热是指体温的异常升高,判断孩子发热可以借助体温计测量,在婴幼儿确实体温升高时,注意观察患儿的神态和动作等。②描述发热过程及其临床表现,发热过程分为3个阶段: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与体温下降期。③讲述发热的护理方法。a.症状观察,注意体温升高程度及变化规律,观察呼吸、脉搏、意识状态变化;b.患儿应安置于安静、温度适宜、空气流通的环境;c.卧床休息:发热时机体消耗增多,代谢加快,食欲下降,能量供应不足,因此患儿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量,保持舒适;d.补充水分及营养:高热时代谢增快,消耗增加,消化功能减弱而导致食欲下降,加之退热时大量出汗,导致机体明显失水、失盐,鼓励给患儿多喝水,少吃多餐;e.保持口腔、皮肤清洁:高热时因唾液分泌减少,加之机体消耗增多,消化能力减弱,营养缺少,不利于症状康复,因此注意保持患儿口腔、皮肤清洁;f.高热39℃以上及时给予物理降温:一般家庭以冷敷、温水和酒精浴常用;g.药物降温:婴幼儿发热时,用药应尽量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如补感敏、小儿退热栓、中成药等;h.讲授发热的预防措施和需就诊的情况:平时应适当安排婴幼儿户外活动;定期预防接种,积极预防呼吸道感染和急性传染病;平时衣着适当,根据气候和活动量及时增减衣服,以防受凉;养成多喝水的习惯,促进新陈代谢;当患儿高热时,出现惊厥、呼吸困难、意识不清甚至昏迷,提示病情危重,应紧急送医院就诊。

2.4.3效果评价通过对其家长进行全面健康教育,并实施于我们的整体护理过程中。结果患儿治愈率达100%,平均病程也明显缩短,效果显著。

3讨论

发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由许多原因引起,对机体来说有时也是一种保护性反应。小儿由于解剖生理特点方面的因素,高热容易导致惊厥,失去保护性意义,如不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采取有效措施,会造成严重不良后果,但如果采取了及时、有效措施,则会使患儿很快康复[2]。通过健康教育的实施,增强了家长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家长的自我保健与护理患儿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左月燃.对护理专业开展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25.

新生儿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尿道下裂;围手术期护理;PDCA循环管理法;并发症

尿道下裂是小儿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先天性畸形, 尿道成形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方法[1]。且手术难度大, 精细度高,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 约占10 %~ 50 %, 常见的并发症是尿瘘、尿道狭窄、皮瓣感染、坏死、切口裂开等, 对患儿的心理和生理发育造成很大的影响。2009年11月至2012年1月, 作者将PDCA循环管理法应用于本科收治的60例各种类型尿道下裂患儿围手术期护理中, 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2009年11月至2012年1月共收治各种类型的尿道下裂患儿 60例, 其中, 年龄2~12岁,平均3岁。其中体型40例,冠状沟型12例,阴囊型8例,住院天数13~20d,平均14 d。治疗方法采用Ⅰ期尿道成形术,包括下屈矫正和尿道成形。

2 方法

2. 1 计划阶段(P) 回顾分析尿道下裂患儿围手术期发生尿瘘、尿道狭窄、皮瓣感染、坏死、切口裂开等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以及影响患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制定术前、术后具体的护理目标和护理措施。尿瘘、尿道狭窄是尿道下裂术后的主要并发症[2], 感染、术后局部血液循环不良、疼痛、拔出尿管时球囊损伤成形尿道等是引起尿瘘、尿道狭窄的常见原因。

2. 1. 1 术前评估 针对患儿病情、手术方式、年龄、心理、性格特点, 照顾者知识掌握、心理准备、配合程度等能力进行全面综合评估, 采取个性化护理手段, 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

2. 1. 2 术后评估 从手术情况、患儿情况以及照顾者能力三个方面分析判断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 采取有效护理措施, 有的放矢, 预防术后各种并发症。

2. 2 实施阶段(D)

2. 2. 1 术前根据患儿年龄、心理特点、疾病复杂程度以及照顾者心理需求和能力等, 做好皮肤准备、心理护理和术前指导。

2. 2. 1. 1 心理护理 护士应该了解不同年龄阶段患儿对性心理的认知、心理变化和情绪反应, 给予正确及时的关爱和引导。同时, 要指导家长正确认识手术风险, 主动配合护理工作。

2. 2. 1. 2 皮肤准备 每日2次清洗会及。护士要每日检查, 言传身教, 现场指导、监督。

2. 2. 1. 3 照顾者能力训练和心理指导 循序渐进, 鼓励参与, 增加信心, 进行相关知识讲解, 使其正确认识手术风险, 了解、掌握术前卧床训练方法、局部皮肤准备、饮食等护理知识, 理解心理支持的重要性, 变被动陪护为主动参与护理。患儿术后长期卧床可引起便秘而导致切口出血, 甚至吻合口瘘[3]。

2. 2. 2 术后 了解麻醉方式、手术过程、术后护理关键点, 全面评估患儿生命体征, 伤口情况, 引流管固定及引流情况, 如手术时间≥4h, 出血多, 手术复杂, 术后组织肿胀, 哭闹挣扎等存在易引起并发症的高危因素, 警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 2. 2. 1 疼痛护理 根据患儿面部表情、变化等了解疼痛程度, 分析疼痛原因, 对症处理, 防止伤口出血、导管滑脱。疼痛及膀胱痉挛是尿道下裂术后常见的症状, 通常术后1~3 d症状最明显[4], 术后3 d常规给予芬太尼镇疼泵镇痛, 效果良好。

2. 2. 2. 2 切口观察 除早期、足量使用有效抗生素, 保持伤口局部清洁干燥外, 应密切观察切口处皮肤是否存在红肿、淤血及敷料有无渗血、渗尿, 一旦出现异常通知医生及时处理;对于有分泌物患儿每日2次使用稀碘伏液涂试尿道外口血迹和尿道分泌物;对于皮肤有渗出的患儿, 伤口表面涂抹康复新液2~3次/ d, 促进术后创面恢复, 缓解术后创面疼痛, 预防和减少尿瘘发生, 促进愈合[5];观察患者体温变化, 注意尿道口有无脓性分泌物, 注意根部有无受压, 是否存在潮湿等不良刺激, 对异常情况及时对症处理。

2. 2. 2. 3 引流管护理 术后仅保留硅胶气囊导尿管, 保持引流管通畅是预防尿道狭窄发生的重要环节[6] 。术后常规使用支托架, 托起盖被;引流管固定在腹部脐下, 不宜固定在皮肤;固定在上翘的位置;多食水果, 少饮用含乳饮料, 预防堵塞尿管;鼓励多饮水, 以利“内冲洗”, 预防尿路感染;小儿尿管较细, 易被血块、尿液沉渣堵塞, 需多挤压, 如不通畅可用生理盐水冲洗;每日更换引流袋, 并观察引流液的性状、颜色、量等, 尿袋的固定不可高于床面。拔出尿管时应充分抽瘪球囊, 轻柔, 旋转式拔出, 避免暴力。

2. 2. 2. 4 饮食与活动指导 术后进食以易消化、易吸收、高营养食物, 适当补充水果、蔬菜及粗纤维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 排便不畅可予以开塞露纳肛。术后两周绝对卧床休息, 避免下床后充血肿胀, 影响伤口愈合[7]。

2. 2. 2. 5 排尿观察与指导 术后12~14 d导尿管拔出后, 应鼓励患儿自行排尿, 排尿困难者可予湿毛巾热敷下腹部或予开塞露刺激排便。患儿有尿意时, 协助患儿用清洁双手扶托, 练习直立位姿势排尿。患儿排尿时认真观察其尿流、尿程、尿线变化, 了解有无尿道狭窄可能。如尿液不畅、排尿费力、尿线细、滴沥不尽并伴有尿急、尿痛, 出现排尿障碍症状, 则有尿道狭窄的可能, 应立即检查, 早期采取干预措施。

2. 2. 3 鼓励家长参与护理计划的制定, 适时进行健康指导。告诉患儿及家长妥善固定引流管的重要性, 防止牵拉、扭曲、脱落。

2. 3 检查阶段(C) 贯穿围术期护理全过程, 针对护理计划、措施落实情况实时进行督导检查。

2. 3. 1 值班护士对患儿情况随时评价, 并做好交接班记录。

2. 3. 2 责任护士每日对护理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针对存在问题修订护理计划, 提出护理措施并执行, 护士长负责技术指导。

2. 3. 3 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周两次进行质量评价, 指出存在问题, 提出改进措施。

2. 4 处理阶段(A)

根据责任护士、值班护士、护士长及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对患儿的评估、检查, 分析当日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解决和防范措施, 对于发现问题, 及时和泌尿科医师及专家沟通, 重新制定下一个循环方案、解决未达到的目标, 直至全部解决。如此循环往复, 环环相扣, 将存在的问题作为下一个循环管理强化的重点, 采取相应护理干预措施, 如改进护患沟通方法、进行心理疏导, 术后患儿身体约束固定、尿管固定方法、拔尿管方法改进, 加强医护密切合作等, 动态评价护理效果, 持续改进护理质量, 提高患者满意度。

3 结果

60例尿道下裂患儿经Ⅰ期尿道成形术后, 1例尿道吻合口处尿瘘并开口处狭窄; 1例成形裂开;3例发生尿瘘, 经二次手术修补后痊愈;其余均获得满意矫治。无切口感染病例。住院天数平均缩短3~5 d。

4 结论

在尿道下裂围手术期护理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法, 可提高护士整体水平和护理质量, 有效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尿瘘、尿潴留、尿道狭窄等并发症, 提高手术成功率, 缩短住院时间, 促进患儿心理健康, 提高患者满意度。

5 讨论

PDCA循环,也叫戴明循环, 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的,包括质量保证系统活动必须经历的4个阶段: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总结处理(Action), PDCA循环强调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原则, 同样也适用于护理管理。PDCA循环管理需要护士全面参与, 并与临床医生密切配合, 不断发现问题, 寻找对策, 为临床医生改进手术方式, 发现问题提供珍贵的临床依据, 从而达到减少并发症, 提高治愈率的目的。

尿道下裂术后需要精细护理。在常规围术期护理基础上应用PDCA循环法, 对尿道下裂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进行评估、分析, 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因素, 修正护理计划, 采取相应护理干预措施, 动态评价护理质量, 将存在的问题作为下一个循环管理强化的重点, 周而复始, 持续改进护理质量。作者先后发现在护理过程中家长照顾能力及尿管固定、尿管拔出中尿道损伤等问题, 在下一个循环中均得到了很好解决, 取得积极效果。PDCA循环法以护理问题为出发点, 同时注重了护理评价和护理监测[8], 有效地提高了护士整体水平和护理质量, 提高了患者及护士的满意度, 形成了质量管理的良性循环, 使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如鸿, 程开祥,王善良,等.尿道下裂手术后并发症.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9,20(1):46-48.

[2]徐丽芬,杨荆艳,昌蕴梅.预防尿道下裂术后并发症的综合护理干预.护理学杂志, 2010,25(6):24-25.

[3]田甫翠,王爱莲,陈立华,等.尿道下裂术后尿道瘘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护士进修杂志,2005, 20(1):54-55.

[4]张丽萍,陈绵绵,郭妹馨.先天性尿道下裂的围手术期护理.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19(12):1545-1546.

[5]张旦红,周云,严向明.康复新液在尿道下裂术后伤口护理的效果分析.护士进修杂志, 2010,25(19):1565-1566.

[6]袁继炎,周学锋,杨小进,等.尿道下裂术后严重并发症的治疗体会.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00, 2l(1), 17-18.

新生儿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新生儿;重症监护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49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973-02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生儿重症已经成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出现,但是由于新生儿的发育尚不健全,而且新生儿的疾病存在多重复杂的因素,因此在临床上容易出现较为严重的后果。同时,由于医院的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在新生儿重症监护方面有很多问题。现取我院从2012年3月――2012年9月中6个月收治的261例重症新生儿进行相应的探究。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次的研究对象是我院从2012年3月――2012年9月中6个月收治的261例重症新生儿,其中男性新生儿142例,女性新生儿119。所患的病主要包括新生儿窒息,早产儿,新生儿溶血症,新生儿湿肺,胎粪吸入综合症,急性呼吸窘迫症,新生儿肺炎等。

1.2研究方法将研究的261例新生儿重症患者分为实施改善前和实施改善后两组,分别进行护理操作、护理记录、制度、家长满意的评分,从而进行对比。

1.3统计学方法所得到的数据应用SPSS11.0软件行统计学整理和分析,进行x2检验,P

2结果

根据结果可以看出,在实施改善方案前及改善方法后,护理操作,护理记录,制度及家长满意程度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3讨论

3.1常见风险

3.1.1疾病因素由于新生儿各器官发育尚不健全,同时新生儿疾病常具有伴发性,复杂性等特点,因此新生儿的疾病往往具有发病快、过程严重、死亡率高等特点,因此在看护方面给予了看护人员较大的困难。

3.1.2缺乏沟通新生儿重症监护房要求封闭式管理,因此患者亲属不能与患者接触,导致患者亲属不能第一时间获知患者的病情发展,同时,由于患者亲属对于患者的疾病不够了解,同时护理人员也未能清晰详细的告知患者亲属关于患者疾病的详细情况,致使患者亲属对于患者的病程发展不能理解,对于患者的疾病没有一个科学的认知。

3.1.3期望过高部分患者亲属缺乏对医院治疗过程的认识,盲目的寄托希望于医院,认为患者已经送往医院就一定可以治好,但是由于新生儿疾病的死亡率较高,因此患者死亡是较为常见的情况。患者的亲属由于缺乏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因此在患者死亡的时候往往不能接受,认为是医院单方面的原因,从而造成与医院方面的矛盾。

3.1.4医护因素新生儿疾病程度危险,变化多,变化快,因此对于护理人员来说是一项繁重的任务,护理人员若稍有疏忽,则有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灾难性后果。另外,如果护理人员缺乏对新生儿重症患者疾病的了解,则很有可能会有错误的抢救或者相应的看护行为,耽误治疗甚至加重新生儿患者的病情,同时,如果看护人员的护理技术达不到要求,在进行相应的常规检查时不能做出有效的相关诊断,也会耽误治疗甚至加重新生儿患者的病情。

3.1.5硬件因素新生儿的疾病复杂且变化多样,因此要用到的相应医疗仪器种类多,若医院无相应的仪器或者缺乏对相应仪器操作的技术人员,会严重耽误治疗。同时若没有及时的保养检修仪器,很有可能导致在紧急情况下要使用仪器时仪器由于故障而无法使用,从而耽搁治疗。另外,病房的环境因素若是不能达到标准,则会对新生儿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可能造成医院感染,从而加重了新生儿患者的病情。

3.1.6其它因素医院在给新生儿患者安排护理人员时未能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以及病重程度,导致编制出现问题,安排不合理。另外还有对新生儿患者使用一些仪器治疗时反复使用仪器而造成的损伤等等因素。

3.2改善方法

3.2.1增进与患者亲属的沟通在新生儿患者进入医院时,要将患者所患疾病以及可能有的结果详细的告知新生儿患者亲属,让其有心理准备。在治疗期间,及时将患者的状态通知新生儿患者的亲属。做侵入性及特殊治疗前应告知家长并请家长签名如患儿换血治疗前针对具体情况,采用通俗易懂语言,讲解换血治疗的必要性及换血的方法、疗效及换血存在的风险等,并请家长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名(签输血同意书及换血同意书[1]。

3.2.2完善制度健全并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医护人员在从事日常各项医疗护理活动中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使医疗质量与安全得以保证[2]。

3.2.3强化危机及风险意识将安全风险管理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关注护理过程重点环节的风险,对工作中存在和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分析,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并实施,不断改进完善[3]。

3.2.4加强护理人员的技术考评定期对护理人员的相关技术进行测评,对于技术不过关者要进行相应的处理办法。同时,定期向国内外医院学习更加先进的看护方法以及技术,不断提高完善自我。

3.2.5加强医疗仪器管理设专人负责检查及维护、定期检测,新仪器使用前要细读说明书,充分了解性能,掌握操作方法,将操作流程制成卡片贴在仪器旁。[4]

3.2.6加强环境管理及时通风,保证重症监控室内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定时消毒灭菌,防止新生儿患者受到医院感染从而加重病情。

新生儿重症监护具有一定的风险,加强风险管理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提高新生儿重症监护管理质量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风险一直都有,但是风险是可以减少的。在医院进行监护的过程当中,不断发现问题,善于接受批评,用科学、系统的方法提高医院的看护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青.阳爱云.急救护理人员现状分析及发展探讨[J].护理研究,2010,20(10:2639.

[2]王群.护理安全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2(6: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