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食品的营销策略

绿色食品的营销策略

绿色食品的营销策略

绿色食品的营销策略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绿色食品 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083-01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绿色消费观念的兴起,人们对食品有了更高的评价和期待。从1990年国家提出发展绿色食品开始,其就以无污染、营养、安全、优质而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被人称之为“21世纪的主导产品”。为了响应国家提出的环保要求,并迎合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食品企业积极实行绿色营销战略已经势在必行。

一、绿色营销是食品企业营销战略的必然选择

(1)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绿色运动的推动,使绿色食品营销不断深入人心。

面对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去平衡等全球性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普遍认识到,以往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观念是导致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随着人们环保意识迅速的增强,环保工作受到公众、民间组织和各国政府的关注,旨在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运动在本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蓬勃发展起来。绿色和平运动对于推动绿色食品营销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陆续出现的加拿大“绿色和平组织”、美国绿党、意大利生态党、新西兰价值党等这种自发的、大规模的、渗透力极强的绿色和平运动,也是绿色食品营销产生并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

(2)绿色食品营销有利于帮助企业获得合理的经济效益。

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和绿色运动的兴起,一方面给企业带来了压力和挑战,另一方面也给企业带来了发展空间和机遇。消费者绿色意识的增强和绿色消费需求的扩大,给企业开辟了潜力巨大的绿色市场。稳固的绿色消费群体愿意为绿色食品消费付更高的价格,保证了绿色食品营销的获利。随着绿色消费需求的兴起和传统消费需求的萎缩,食品企业只有将绿色理念融入整个营销过程中,积极开展绿色营销,才能抓住新市场机遇而不至于被时代所淘汰。

二、我国绿色食品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来看,我国绿色食品营销现状并不十分乐观,除少数一些较有实力、规模较大的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有较大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外,其他大多数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并没有显示出自身的特点和竞争力。笔者认为主要原因为:

(1)绿色食品价位较高,影响大规模消费。

绿色食品是一类从生产到加工和销售都很特殊的食品,应该是高品质高价格。可是有些企业没有正确分析产品自身的特点和市场需求,盲目提高产品价格,使产品与市场定位脱节。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三分之二左右的消费者愿意购买超过同类产品价格四分之一的绿色农产品;可是如果将价格提高到超过同类产品二分之一以上,则愿意购买的消费者不及调查人数的五分之一。我国大部分绿色食品的价格都在同类产品价格的1.5倍以上,所以普通消费者对绿色食品仍不具备足够的消费能力。

(2)绿色食品的绿色营销网络不健全,制约了绿色营销和绿色食品的发展。

受绿色食品原料基地的限制,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大部分位于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边远山区,而绿色食品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型城市,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空间距离降低了企业对消费市场的了解程度,同时也增加了绿色食品企业的运输成本。

(3)绿色食品市场不规范,影响了绿色食品的质量信誉。

由于受到我国目前居民收入水平的制约和绿色食品企业的宣传力度不足等多方面综合因素的影响,加之我国绿色食品市场秩序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假冒伪劣产品充斥着市场,在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同时,更加模糊了绿色食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三、我国绿色食品营销策略探讨

企业要开发绿色食品,实现绿色食品的可持续营销,也为了使我国的绿色食品能够挤入国际市场,并在国内市场中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营销策略:

(1)绿色产品策略

食品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必须以绿色产品为载体,为社会和消费者提供满足绿色需求的绿色产品。食品企业可以通过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和绿色包装两个方面来努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产绿色食品的重要条件,所以尽量选择水质纯净、空气清新、土壤未受污染的生态环境优良区来作为绿色食品的生产基地,才能确保绿色食品的安全生产。绿色食品包装材料应该能够保证产品本身不受污染,不损害人体健康。另外,绿色食品的包装最好采用可降解、可回收等绿色环保材料,应确保不污染环境。

(2)绿色价格策略

一般来说,绿色食品的价格允许比一般食品高,是因为企业在生产中承担了一部分改善环境的成本,因此,在绿色食品定价上可以实行一定的加价率。不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种环保措施的完善,绿色食品的制造成本会逐步下降,因此,企业制定绿色食品价格时还应做到不仅使企业盈利,还要在同行竞争中取得优势。

(3)绿色渠道策略

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必须建立稳定的绿色营销渠道。实行绿色渠道策略,除了要采用无污染的运输工具,还要合理设置供应配送中心和配送环节,选择环保信誉好的中间商,并逐渐培养关系稳固的供销商,以维护好产品的绿色形象。

(4)绿色促销策略

食品企业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和经销商以及消费者进行绿色食品信息的沟通。比如举办绿色食品展销会、洽谈会等,扩大绿色食品与经销商和消费者的接触面,从而促进绿色食品的销售;制作户外绿色广告,刺激绿色食品的消费需求;开展绿色食品讲座,以搞好绿色公共关系。另外还可以通过阳光营销、口碑营销、关系营销等技巧维持和吸引消费者,实现绿色食品企业的持续营销和发展。

总之,绿色食品营销是未来市场竞争中的一种必然趋势和正确选择。当前,我国绿色食品营销还存在着许多障碍因素,因此,绿色食品营销应在绿色食品的产品方面、销售渠道方面、定价方面、促销方面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这样才能确保我国的绿色食品营销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玉新.我国食品企业绿色营销策略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0

[2]李海凤. 绿色食品营销现状及策略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11

[3]何庆.中国绿色食品营销渠道建设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1.3

[4]王艳.绿色食品营销策略分析[J].中国外资,2011.14

绿色食品的营销策略范文第2篇

关键词:蔬菜 绿色营销 策略

我国是一个蔬菜大国,蔬菜人均消费量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40%,是世界第一大蔬菜生产及消费国。蔬菜也是我国除粮食以外的第一大作物,极具活力,是我国极其重要的一个经济增长点。经过20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蔬菜产业已经颇具规模,成为一项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但在质量上和总体效益上,仍旧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面对着全球范围兴起的环保意识、绿色消费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及生态农业发展趋势所带来的严峻挑战,我国蔬菜产业将何以应对?从市场营销学角度来讲,全面推行绿色营销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绿色营销的内涵

随着全世界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及人类生存健康的高度重视,市场营销理论和实践也由传统营销转向绿色营销。绿色营销必将成为本世纪的市场营销主流。

所谓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为中心,为实现自身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环境利益的统一,以环境保护观念为其经营指导思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在目标市场内进行的包括产品开发、产品定价、渠道选择、促销推广、服务提供等一系列的经营活动。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环境恶化已经对其生活质量及生活方式产生不良的影响,于是要求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及经营活动,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危害,这种绿色消费需求促成了绿色营销的产生。

绿色营销主要有以下特点:

综合性。绿色营销着眼于考察企业营销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突破国家与地区的界限,重视社会可持续发展,追求实现自身利益与满足消费者利益和环境利益的统一,综合了传统市场营销、生态营销、社会营销和大市场营销等多种营销观念。

统一性、多向性。绿色营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它的良好推行有赖于国际社会、国家、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而且,企业自身的行动和国际合作、国家政策、消费者行为以及自然条件紧密关联,相互影响。正因为如此,才使得绿色营销复杂而艰巨。

标准明确一致性。绿色营销有一套具体的规范和技术标准可以遵循,绿色标准及绿色标志认证的技术参数尽管世界各国不尽相同,但其内核和实质是一样的,都是要求产品质量、产品生产、使用消费及处置等方面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损害。

由于其内容和特性,绿色营销在农产品营销领域具有更为直接的意义,也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象本文所涉及的蔬菜绿色营销便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

我国蔬菜绿色营销市场环境

蔬菜市场总体行情。我国蔬菜产量连年高速递增,而消费总量却增势平缓,国内市场总体上已经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买方市场已然形成,激烈的市场竞争使蔬菜价格逐年下调。2003年我国蔬菜种植面积约2.7亿亩,比上年增长2.4%,总产量约为5.4亿吨,比2001年增长12.5%(比2002年略增);近几年家庭居民蔬菜消费总量稳定在14000万吨(数据不包括餐饮及食品服务业中的蔬菜消费量)水平左右。然而,虽然大路菜需求缩减,但有机蔬菜、无公害蔬菜的市场潜力巨大。由于蔬菜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蔬菜产量高、品种多、成本低,具有绝对的国际比较优势,出口量增长迅速。截止2003年11月底,海关统计我国累计出口蔬菜493万吨,同比增长16.96%,出口创汇金额27.13亿美元,同比增长14.51%,出口量约占世界蔬菜贸易量的4%。但近年来,国际绿色壁垒的强化对我国的蔬菜出口带来较大影响。

蔬菜消费需求特点。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蔬菜消费趋向绿色化、多元化。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安全卫生性,讲究营养健康,人们口味向绿色自然化回归,也追求多样性。因此,无公害蔬菜、有机蔬菜、保健型蔬菜、特色蔬菜、野生天然型蔬菜日益流行。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蔬菜消费方式上也趋向高效便捷,超市净菜走俏。在消费倾向上,品牌消费方兴未艾。但是,由于我国总体经济水平,广大传统消费阶层的观念转变,及蔬菜产业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制约,在我国,旺盛的成熟的绿色蔬菜消费需求还有待培育。

蔬菜产业状况。我国蔬菜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规模,成为一项支柱产业,但是仍属于数量型增长,在质量和效益上却跟不上,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低,总体处于较低层次,不符合发展生态型大农业要求。由于引导不力、技术支持不到位及菜农素质不高等原因,我国有机蔬菜、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少,产量低,品种单一,质量上也不高;而且,蔬菜生产分散,加工处理和流通环节跟不上,市场组织化弱,产业化不高,不能创造高附加值。

政策环境。加入WTO以后,我国加大政策调整力度,加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不断进行相关制度改革。2002年7月,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食用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使质量安全指标达到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农业部随后出台《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确定包括蔬菜在内的几种鲜活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基地的质量安全水平,5年后均要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大中城市的批发市场、大型农贸市场和连锁超市的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抽检合格率要达到95%以上,从根本上解决食用农产品急性中毒问题;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在现有基础上要有较大幅度提高,达到国际标准要求,并与贸易国实现对接。相关的环保法规也正在不断健全。此外,还专门成立了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制定了《绿色食品的标志管理办法》,并向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绿色食品标志,确定了具体的绿色食品标准,从事绿色食品的认证和质量管理工作。

总之,我国蔬菜绿色营销的市场环境已经比较成熟,但机遇和挑战并存。

蔬菜绿色营销的具体策略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提出几条我国蔬菜绿色营销的具体策略:

绿色产品策略

首先,在蔬菜种植上坚持绿色环保型、科技型,努力提高绿色蔬菜的产量和质量,扩大品种。一定要禁止使用剧毒农药,而代之以生物农药、高效无残留或低残留农药;化肥要尽量少施,提倡施有机肥料。另外要大力推广先进的蔬菜种植技术,如无土栽培、集约化栽培、反季栽培以及喷灌、滴灌节水技术等,提高蔬菜种植的科技含量。其次,积极发展蔬菜净菜加工、冷冻保鲜,创造高附加值。原始的蔬菜初级产品是不适应现代大市场要求的,绿色蔬菜要提高竞争力,实现高效益,关键就在这里。第三,积极实施品牌开发战略,实行商标和包装绿色化。强化蔬菜产品的品牌观念,运用各种手段树立品牌,而且要突出绿色环保。在商标设计时,品牌命名、商标设计要突显出绿色标志,注重激发消费者对绿色环保的联想,使其对产品产生信赖和向往,树立起绿色蔬菜的良好信誉和形象。例如,在冬瓜、南瓜、西葫芦等瓜型蔬菜上把商标图案刻在幼果上,或用纸塑贴皮,形成天然图案,或者贴可食商标、生物商标。在包装上要重视包装及其残留物对环境的影响,使用可生物分降解、可再循环利用的包装材料,使之无污染。

绿色价格策略

有人曾经提出“环境有偿使用”、“污染者付费”的观念,我觉得这在绿色营销定价上面具有积极意义。蔬菜供应商用于环保上的支出应该计入成本,根据成本定价理论,绿色蔬菜的价格必然要高于普通蔬菜;普通蔬菜对环境资源占用、损害的多,当然应该在价格上予以更多的扣除,这是说的通的。所以,绿色蔬菜价格应高于普通蔬菜,才能增强其市场竞争力,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然,根据成本控制理论,绿色蔬菜也应该在消费者可接受的价格水平范围内,控制好成本,以千方百计的降低成本来追求更大的利润,并将成本降低带来的利益适度让渡给消费者以获取其更多的支持。

绿色渠道策略

蔬菜绿色营销要求物流渠道高效环保。绿色蔬菜要及时与市场接轨,减少不必要的聚散,以保证生鲜产品的质量和卫生,减少浪费及对环境的污染破坏。蔬菜的流通渠道要尽量集中统一,减少中间环节,及时有效沟通产销,而且要有利于环境保护。首先,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如冷链储运以保质保鲜。其次,构建发达的营销中介力量,及时有效组织产销。传统的蔬菜流通三级市场(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是不尽符合绿色营销功能要求和环保要求的。可以仿照发达国家建立专业营销协会,使产销高度组织化。另外,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在营销渠道上的特殊优势,例如现在有的地方开发的农业信息网、蔬菜网就发挥了良好的作用。营销渠道的网络化、信息化是时代潮流。再次,加快推动农贸市场超市化,使生鲜超市承担更多的渠道任务。生鲜超市较之传统农贸市场,在集中统一蔬菜流通渠道,组织产销,促进蔬菜产业化,以及在环境保护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符合绿色营销的要求。

绿色促销策略

即在传递产品信息、刺激消费的同时,对公众进行绿色环保教育,使二者相辅相成。采用各种促销手段,一方面宣传绿色蔬菜的无污染、无公害、健康营养,使之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对公众进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教育,使人们树立主动关心爱护环境的意识,消费者也会因此主动接受绿色蔬菜。这样,有利于实现商家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环境利益、社会利益的统一,这正是绿色营销的宗旨。

绿色服务策略

商家不仅仅向消费者提供绿色蔬菜,还要做好相关配套服务工作。例如包装物的回收处理,绿色蔬菜的消费方式指导以及各种便利服务等。在传统蔬菜营销里,各项配套服务是很不到位的,这一点上,绿色营销应该树立比较优势。在服务策略上,“急顾客之所急,想顾客之所想”永远是真理。

以上是从微观角度,即从商家的角度,提出的蔬菜绿色营销策略,而实际上绿色营销还包括宏观的因素,即从国家、社会的角度来考虑,何况蔬菜还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性质,在蔬菜出口方面国家仍扮演着重要的营销角色。国家要为蔬菜的绿色营销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有的时候还要直接参与营销。对蔬菜绿色营销产生重要影响的国民综合素质、社会绿色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培养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国家的工作。如前所述,我们国家在这一点上已经做了很多努力,但是仍然有很多不足,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例如,具体规范绿色农产品的法规还很不健全;虽然确定了有关绿色食品标准及“绿色标志”,但都侧重于产品自身的检验,缺乏有关生产、加工处理、流通过程的具体标准;税收优惠政策不能得到切实落实,发挥足够的作用。

参考资料:

1.甘碧群,《关于绿色营销问题的探究》,中国营销传播网,2000.7.24

绿色食品的营销策略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绿色营销;现状;障碍;对策

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其经营哲学,以绿色文化为其价值观念,以消除或减少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中心,以满足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出发点,创造和发掘市场机会,并采取适宜的营销手段获取盈利和谋求发展的一种新型营销观念与营销策略。绿色营销的焦点是如何使企业市场营销活动更加顾及环境的保护。国外企业的实践表明,绿色营销顺应了人们的绿色需求,保护了地球的生态资源,增强了企业的环保意识,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一、 中国绿色营销的现状

中国的绿色工程始于绿色食品开发。1984年,广州市最早开始进行无公害蔬菜的生产试验并建立了专门的生产基地。1989年,农业部组织专家研究,正式提出了绿色食品概念。1992年11月,我国代表参加了在香港举行的国际市场营销研讨会,充分接触到国际性的绿色营销理论。同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制定了《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开始实施绿色食品标志制度。1993年5月,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加入了“有机农业运动国际联盟”。1994年,农业部又提出了发展绿色食品的三项基本原则。并正式决定由太阳、植物叶片、蓓蕾构成绿色食品标志。从此,绿色食品标志开始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绿色食品逐步成为我国各大城市的最畅销食品。现在全国绿色食品的生产基地已达28个,有近300家企业进行着630余种绿色食品的开发和生产。

除绿色食品外,我国绿色产品的研制与开发也已扩展到其他领域。1990年研制成功了高容量胶体电池;1994年研制成功绿色农药苦参烟碱乳剂,获得日内瓦博览会金奖,已开始成批生产;1995年科龙电器公司的全无氟节能冰箱技术通过国家科委鉴定;1995年8月,上海建立了以无污染的液化气代替汽油的绿色车队;1996年8月,海尔集团通过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成为我国第一家全部产品整体通过绿色产品论证的企业;现在可回收再生的卫生纸、对人体无害的真丝产品等也已获得国家环境认证。

以绿色产品开发为中心,我国企业也全面展开了绿色营销。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城市,数十家绿色商店相继建立,并程度不同地承担着绿色产品的批发、零售、储存、运输等项功能,有的还负责绿色产品生产的物资供应、技术培训等服务项目。1997年我国第一部《绿色营销》专著的问世,标志着我国绿色营销理论的形成。

营销学界认为,绿色营销在中国的实施是合乎潮流的顺理成章之举,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途径,必将成为本世纪营销的主流。但必须看到,绿色浪潮在给我们带来机遇的时候,也给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对外贸易上,许多国家利用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来拒绝或限制进口,使我国一些出口产品遭受威胁。据不完全统计,若不及时采取措施,我国数百个品种、5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将因保护臭氧层的有关国际公约而被禁止生产和销售;4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将因主要贸易对象国实施环境标志而面临市场准入问题;由于农药残留量超标,我国部分粮油食品出口受阻;纺织品出口也因染料问题面临退出欧盟市场的危险。因此,对实施绿色营销,我们必须要有紧迫感。

二、中国绿色营销面临的障碍

中国现有的市场由于竞争不充分,市场主体过分注重近期和微观利益,加之法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使我国的绿色营销客观上面临着不少障碍:

一是没有形成全社会性的绿色消费需求。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环境形势非常严峻。但由于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还不太高,加之媒体宣传、引导滞后,了解并接受了绿色营销的至今仅是少数消费者,绝大多数消费者还不懂得绿色营销的意义,没有形成内在的绿色消费需求,甚至还不知道绿色消费、绿色产品和绿色营销的概念。

二是绝大多数企业仍未确立绿色营销理念。营销理念是企业进行营销活动的指导思想,营销理念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营销的成败。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的生产经营仍是在一味追求近期和微观效益的理念下进行的,对眼前利益考虑得多,对环境保护和社会长远利益考虑得很少;不少企业对消费者绿色需求导致的消费需求的变化、绿色问题引起企业竞争能力的差异、环境问题所开拓的新的市场机会等缺乏应有认识;有的企业尽管意识到绿色营销可以开辟新的市场,但由于需要花费较大的成本、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而不敢冒然行事;另一些企业由于长期亏损,连生存都成了问题,更顾不上花较高的代价推行绿色营销。

绿色食品的营销策略范文第4篇

【关键词】餐饮业 绿色营销 策略

餐饮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中的传统服务性行业,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增长势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展现出繁荣兴旺的新局面,目前全国已有餐饮网点400万个。但高速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少的问题,非理性消费、食品安全事故、城市环境污染等,已经成为我国餐饮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那么,研究绿色营销就成为餐饮业自身发展的必需。

一、餐饮业发展现状

由诺美咨询完成的《2012―2017年餐饮行业投资形势及产业运行策略深度调研报告》内容显示,2011年中国餐饮业收入达到20635亿元,同比增长16.9%,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11.2%;2012年上半年,全国餐饮收入实现10837亿元,增长13.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11.04%;商务部的“十二五”期间促进餐饮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力争在“十二五”期间,餐饮业保持年均16%的增长速度,到2015年零售额突破3.7万亿元,并培育一批地方特色突出、文化氛围浓烈、社会影响力大、年营业额10亿元以上的品牌餐饮企业集团。

餐饮业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未形成一套良好的食品安全与卫生管理体制。目前,餐饮行业还普遍存在“脏、乱、差”的局面,尤其是中小企业和餐馆,很多制成品表面上是很可口卫生,但其制作工序中却存在这很多安全隐患问题,如原材料质量有问题、加工过程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等。虽然工商局和食品安全局已经对此情况进行打击,但其力度仍有待加强。

(2)绿色产品尚未成为餐饮业的首选产品。绿色产品是指产品的生产过程及其本身节能、污染少、可再生或回收利用的一系列无害产品。虽然绿色产品已经成为很多消费者的首选产品,但是,餐饮企业在绿色产品上的开发和使用意识还很薄弱。一方面是目前大多数企业的产品的绿色程度还刚刚开始,许多产品在绿色功能上,不能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或欲望。另一方面,在有些生产经营者的心目中,是否开发、生产、使用绿色产品,取决于它带来的利润能否超过普通产品。特别是中小型酒店和饭店。例如:很多酒店和饭店为了节约成本,炒菜时所用的食用油一般都是质量中等偏下的油,而且一些用来炸东西的油更换周期较长,长期拿来炸东西使油质质量再降低并产生一些沉淀物质,食用这些产品会对人身体健康造成危害,甚至有致癌隐患。

(3)企业环境保护意识薄弱。一方面,很多餐饮企业生产经营仍是在一味追求近期和微观效益的理念下进行,仍按照传统单向线性模式,对眼前利益考虑很多,对环境保护和社会长远利益考虑得较少。另一方面,由于技术落后、生产方式滞后,导致餐饮业投入多、产出少,资源能源浪费严重,甚至产生大量“三废”,即废气、废水、废渣。据温州市环保局透露:几年温州市区餐饮业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到市区居民的生活环境,仅一个区就有100多家排污不合格的餐饮企业。

二、绿色营销策略

绿色营销是指企业在营销策略制定、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产品生产定价、分销促销过程中,注重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统一,防止污染、充分利用和回收再生资源、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以消除或减少其生产经营活动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中心,而开展的市场营销管理过程。针对餐饮业,开展绿色营销策略,能有效解决其发展中突出的问题,实现餐饮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具体如下:

(一)政府推动绿色营销的实施

我国应加快现有法律法规的修改,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和卫生监管体系,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强化法律监管,以法治企,将企业生产经营的外部经济内部化,即通过法制程序强制性地引导企业行为朝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方向发展。另外,还可以进行政策的绿色倾斜和提高行业的国家标准,积极实施ISO14000 和环境标志认证,引导和规范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二)开发绿色资源和绿色产品

绿色产品开发应注意:其一,在食品原材料选择上面,应该选择绿色有机食材;其二,在设计产品时,应以节省材料、减少污染为目标,最好选用无毒、无害容易分解处理的材料,着重使用无公害、养护型的新能源、新资源;其三,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必须实行全面绿色质量管理。

(三)树立绿色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环保意识

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就要注重培育绿色企业文化。培育绿色企业文化,就必须注重对企业员工的教育与培训,努力使他们把环保和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融为一体。积极转变企业的生产经营观念,各层次、各部门都应以绿色营销观念为指导,了解到高额的环境投资不是没有回报的,实施绿色营销的企业,环境投资应该作为成本计入绿色产品的价值,这样就可以获得比非绿色产品更高的利润。企业要充分的认识到增加环保投入,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是企业节能降耗、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前瞻性投资。

在讲求绿色、健康、环保消费的当今社会,餐饮企业只有将“绿色”的概念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蕾.绿色营销概论[M].甘肃: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10).

[2]刘致良,冼锋.餐饮企业绿色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7).

[3]杨洁.顾客视角下饭店绿色营销模式研究[J].商业时代,2010,(8).

[4]李鑫.绿色食品――21世纪的主导食品[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5]葛梅.我国绿色食品营销现状与策略分析[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5.

绿色食品的营销策略范文第5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伦理道德;绿色营销;供应链管理

中图分类号:F416.82;D922.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3)03-0046-07

从福寿螺致病事件到肯德基苏丹红事件,从安徽埠阳的大头婴儿事件到2008年吵得沸沸扬扬的“三聚氰胺”事件,食品安全的丑闻层出不穷。面对如此危机四伏的食品行业,消费者对其忧心忡忡乃至缺失信心。不容否认,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普遍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基于现实,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也显得更为紧迫。本文通过梳理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相关研究,以期为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解决有所裨益。

一、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食品安全内涵的科学界定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首要任务是正确把握食品安全的科学内涵,它是一切工作的源头和出发点,国内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作了不同研究。刘宏伟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对食品安全的内涵进行了阐述:狭义的食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对供人们直接食用的各种食品的营养、质量卫生、检验、价格、市场供应等诸多方面能否满足社会运转和消费者正常生活需要程度的衡量;广义是指一个国家对可供人们直接食用的食品和各种原料性食品的生产、储存、加工、保鲜、营养、质量、检疫、卫生、价格、库存、市场等诸多方面能保证社会正常运转和消费者需求程度的衡量[1]。李晓安、钱星则通过举例说明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是不一样的,比如吃一样的食物,表面有细菌导致人体生病和食物本身有毒导致人体生病,最终寻求的依据是不一样的;由此得出:食品安全是指包括食品的原料、添加剂以及与食品生产过程相关的用具的安全;而食品卫生仅指食品中的细菌标准是否达到相关法律的要求[2] 。

由此可见,在科学界定食品安全内涵时,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是两个最为接近并容易混淆的概念,不能科学界定食品安全的范畴就容易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泛化及其解决措施的不力乃至无效。

(二)食品安全研究的意义探究

从文献分析得出,食品安全的研究意义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展开的:

一是关于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按照许辉的说法,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日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社区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3]。“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由此可见,食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而食品的安全、卫生和必要营养是食品的基本要求,食品安全自然成为了关系人体身体健康和国民昌盛的头等大事。

二是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危害性。王中亮认为其危害主要有四点,即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制约食品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影响我国外贸出口[4]。葛晓春则从其危害中直接提出了食品危机的概念,所谓食品危机是指因食品数量和质量对人群、组织、社会和国家产生的重大危害事件。同时,葛晓春根据其产生的原因,将其分为不可预知的食品危机和人为食品危机;根据其存在形态,将其分为显性食品危机和隐性食品危机;根据其种类,将其分为物理性质食品危机、化学性食品危机和生物性食品危机:根据其危害程度,将其分为四级,即: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Ⅳ级(一般),并指出其具有突发性、群体性、非线性、敏感性等特征[5]。

三是关于食品安全的相关性。王志振从经济角度出发,认为食品安全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大计[6];刘宏伟则从政治、经济、社会多个角度阐释食品安全的相关性,认为其既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又关系到我国外贸的发展以及农产品的国际声誉等[1]。

不难看出,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系统问题,其重要性、危害性以及相关性等特征的演变都直接维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以及民生安定,探究食品安全问题本身不是一个学科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

(三)食品安全现状的概况描述

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随着经济的发展存在各种复杂现象,因此不同学者对其描述呈现纷繁芜杂的局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雷方华从六个方面比较全面准确地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概括起来主要有:产业起点较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从农田到餐桌食物链污染严重、重金属和水污染日趋严重、食品企业违规生产加工食品、少数不法分子参加制假以及无证食品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同时指出,我国当前传统工艺制作食品也暴露了不少问题[7]。许辉则在和雷方华有重合的基础上,揭示了食品安全存在的另外两个问题:病原微生物控制不当、新出现的生物技术产品以及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危险[3]。

(四)食品安全隐患的现实根源

对于食品安全的隐患问题,众多国内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而这些研究中以政府角度出发的居多。李晓安、钱星认为,我国目前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的症结所在是法制建设存在着突出问题:第一,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不够完整,食品安全保障制度还存有空白,现有法律法规难以概括目前的食品安全问题;第二,管理监测职责不够清晰,管理监测主体过多且混乱;第三,现行法律对相应违法行为所规定的行政处罚缺乏相应的力度,法律救济制度运行成本过高[2]。王中亮认为,食品安全问题凸现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的不足和缺乏,反映了监管体系目前存在的诸多弊端,主要有: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多头监管,无法形成合力;处罚不力,难以根治违法之本[4];肖平辉、阎志刚同样认为食品安全问题出在行政管理上,认为其主因是食品监管部门多而杂造成的[8]。周杰红、姜励卿则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全面分析和探讨中国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态度、知识和行为的特征以及这三者之间的互动联系,研究影响消费者态度、行为等决定因素[9]。

总体而言,上述研究从不同层面给食品安全的隐患带来了一定的解决方案,但并未引起食品安全全新的变革。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上述研究多半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未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生活中缺乏针对性与操作性;另一方面是上述研究的视角比较单一,而且侧重于对政府的政策研究而忽略对消费者行为、企业行为、公众行为乃至媒体行为的研究。事实上,消费者对于食品的安全意识、企业的社会责任以及公众与媒体的危机公关非常重要,只有将政府、企业、消费者和媒体四者相结合,使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作用于食品安全,才能从根本上促使食品安全有一个根本的改观。

(五)食品安全问题的应对策略

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是本研究的重中之重,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自的观点。王中亮主张,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应科学构建并完善五大体系,即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和监测体系、创建食品安全风险评价体系、健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以及构建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和监测、预警体系[4]。李晓安、钱星主张,防范食品安全隐患应建立政府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社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相结合的机制[2]。雷方华建议建立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综合保障能力[7];刘宏伟主张建立健全市场准入体系[1];许建军、周若兰则从美国食品安全预警体系的研究中得出对我国食品安全的启示,并对我国食品安全预警体系的构建提出了若干参考性意见[10]。

不难看出,以上策略的提出均是从政府角度出发的,这体现了政府作为执法部门和监管部门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的宏观调控作用。同样,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食品安全上也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江应松认为,食品安全问题频现的原因是由于企业经营管理层不成熟、食品安全管理人才匮乏造成的,因此对食品行业人力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11];任渝婉则认为应加强食品行业者的伦理道德建设[12]。事实上,食品安全管理绝不仅仅是食品供应者或者政府相关机构的职责,食品消费者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邱重直、杨焱通过对食品安全的消费行为分析,将消费者分为漠然形、实惠型、理智型和鉴定型四种类型,并提倡注重媒体信息对消费者的教育和引导,推动科学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的形成[13]。特别值得强调的是,有学者指出,在强化政府、企业、消费者三者相结合的同时,加强食品安全的重点是:要完善一部法律,即《食品安全法》;把好两个关口,即生产加工关和市场准入关;增强三个意识,即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诚信意识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4]。

二、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的展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绿色壁垒愈演愈烈,同时食品危机的频频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当下乃至今后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有关食品安全的研究在逐步增强。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今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的重点应放在以下七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构建;加大对企业伦理道德的研究;深入探讨消费者行为研究;加大食品安全危机公关研究;加强食品安全绿色物流与绿色供应链的研究;深化国际绿色营销研究以及探讨中国特色的绿色营销道路。

(一)加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构建的研究

纵观我国食品安全的法律现状,由《食品卫生法》为主导,《食品卫生行政处罚法》、《食品卫生监督程序》等数部单行的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以及诸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传染病防治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法律中有关食品安全的相关规定构成的集合法群形态,是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框架的现状[3]。不得不承认,其缺少科学性与合理性,存在着诸如“角色不清”、“权限不清”、“定义不清”等众多弊病。因此,要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构建。

李晓安、钱星认为,要完善这一体系,必须在《食品安全法》的基本法律框架内,通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规章等的配套,建立若干具体完整的法律制度,且这些制度应着力于食品安全监督、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信息,食品安全服务(检测、鉴定)等方面[2]。王中亮主张重新制定一部《食品安全法》,对包括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食用消费各环节,即从农用到餐桌整个过程实施调节和规范;并且以这部法律为核心,建设多层次分门类的各种法律的法规配套组合,囊括立法、执法、监管、行政处罚以及刑罚的综合性法律体系[4]。雷方华主张以统一性和完整性为立法原则,本着降低执法成本和守法成本、加大违法成本的要求,进行科学理性的基本制度的设计,构建覆盖和规范整个食品链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7]。刘宏伟则从国际出发,认为我国需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外食品安全法制标准的研究,消化、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多层次法律体系,探索和发展既和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的理论、方法和体系[1]。综上所述,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是一项战略性、长期性的任务,其必将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加大对企业伦理道德的研究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其重要原因在于部分企业利欲熏心,一味追求短期、微观的经济效益,忽视市场需求的变化及企业的发展前景。茅于轼先生在《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一书中提出应该构建一种“自利但不损人”、“诚实、敬业、守信”的市场经济道德底线,在“民以食为天”这个中国传统饮食观念下,我们更应该发挥道德规范作用,构筑坚强的道德支撑,将“利己但不损人”作为道德准则来限制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14]123。陈杰认为,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观,坚持自律和生态伦理原则;企业的经营活动必须关注消费者需求的全面性,包括对健康安全、无害产品的需求,对美好生存环境的需求,对安全、无害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的需求以及对和谐社会关系的需求[15]。袁武林认为,企业应将绿色文化作为其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在绿色文化的建设中,企业目标与环境目标相融合,企业营销理念与生态理念相融合;同时,更要在企业内部培养员工的绿色理念,建立绿色管理制度,形成人人具有绿色理念,人人宣传绿色理念的绿色文化氛围[16]。王奇、秦效宏则认为,政府应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承担起加强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职责,通过法律法规的建设、行政机构的管理、奖惩机制的设置等多项措施促使企业树立绿色营销理念,保证食品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17]。综述而言,目前对于此领域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深入,尤其是在现代文化的大力冲击下,更应该加强对于伦理道德的研究,并且应更多地从可持续发展观、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等多角度进行研究。

(三)深入探讨消费者心理行为的研究

浙江大学周洁洪、江励卿认为,消费者是食品安全管理过程的最终目标指向,消费者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所体现的态度与消费者倾向会对政府和食品行业的行为选择产生深刻影响,而消费者自身的食品安全态度也决定着食品安全的效用程度[9]美国食品市场研究机构在1996年的消费者调查结果表明,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态度处于变化之中,且男性消费者比女性消费者更容易采取风险行为,其风险偏好随着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而增加。Brewer等研究表明,有六种主要因素影响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化学因素(例如乳制品中添加“三聚氰胺”)、健康因素(营养平衡性等)、污染因素(微生物污染)、政策因素(食品检验和标签管理)等。

但是,国内在食品安全消费行为方面的研究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王向阳将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分为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阶段,并对此作了相应的营销策略分析[18]。周静、周虹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消费者选择绿色食品的原因各不相同:出于“营养价值高于普通食品”考虑的占11%;出于“保护环境”的占19%;出于“性价比”的占11%;出于“其他原因”的占6%;其中最高的是出于“食品安全”的考虑,占54%[19]。黎建新通过研究发现影响消费者绿色购买的因素有:价值观、环保态度、环境生态知识、人口统计变量、生活方式等,并得出了开发绿色产品的启示[20]。邱重植、杨焱的研究表明,食品信息对称是影响食品安全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消费者对于安全食品的价格支付意愿往往会根据自身情况全面衡量效用最大化[13]。而戴春山则从博弈论角度出发,通过建立消费者策略与企业生产策略模型,研究消费者购买欲对企业生产产生的理想状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21]。由此观之,关于食品安全领域中消费者行为的研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今后应多加强对某种具体食品的实证研究;加强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绿色食品的需求研究;加强消费者风险意识研究以及其支付意愿的研究。另外,在研究方法上要学会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方法及思路,例如结合分析法、假设评价法和实验拍卖法等,并将其与中国具体国情与实践相结合。

(四)深化食品安全危机公关的研究

近年来,从苏丹红一号、劣质奶粉、有毒大米、孔雀石绿到毒豆奶、毒饺子、毒奶粉事件,我国食品安全危机不断。因此,食品安全亟需加大对公关危机的研究。

关于危机管理的具体程序,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模型,学术界普遍认同的是三阶段模型、芬克的四阶段模型和米特若夫的五阶段模型。其中,三阶段模型将危机管理分为危机前、危机中、危机后三个阶段,要求从危机发展的各个生命周期去深刻把握危机事件的本身,并采取相应的策略达到有效管理危机的目的。葛晓春结合三阶段模型,从三鹿奶粉事件的危机管理过失中得出针对食品安全的危机管理公关研究方法:首先,在食品安全危机爆发前,对危机的风险进行分析;其次,在危机爆发时,首先在专家领导的带领下,迅速识别危机类型,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应急处理工作,并做好危机沟通;再次,在危机结束后,对已经破坏的秩序进行恢复性工作,对在危机处理过程中的相关人员进行奖惩,并在最后对原先不完善的预案进行彻底的修改和补充。同时,该论者提出了加强中国食品安全危机公关管理的具体措施,即:建立行之有效的食品危机预防机制、快速应急机制、国际合作机制,加强媒体舆论监督作用,增强消费者食品危机意识以及妥善处理食品危机善后工作[5]。另外,有学者指出,危机公关应遵循五大原则:速度第一原则、权威证实原则、系统运行或系统工程原则、承担责任原则和真诚沟通的原则。冠生园能成功应对其食品安全危机公关,主要便是因为坚持了危机公关的五大原则。值得特别强调的是,加强食品安全危机公关的研究,还应重视媒体和公众的公关效应[12]。

(五)强化对绿色物流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

绿色供应链研究是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环境负责制造项目组”在1996年提出来的,但目前我国关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不很成熟,很少有企业真正将其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并取得卓越效果。徐学军、樊奇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以供应链管理技术和绿色制造技术为基础,以资源最优配置、实现与环境相荣为目标,综合考虑产品的原材料获取、设计、加工、包装销售、运输、使用、报废、处理及再回收利用的整个过程,最终促使社会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22]。一般说来,绿色供应链管理包括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物流、绿色营销以及产品报废处理。目前,我国在食品安全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中,尤其缺乏对于绿色物流的研究,而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很大一部分是在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环节中造成的。因此,极其需要在大量生产与大量消费之间建立一条绿色通道,搭建沟通买卖双方的经济桥梁,绿色物流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对此,蒋智毅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探讨了绿色物流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即认知价值论、外部经济理论与效益统一理论[23]。丁淑平对绿色物流的内涵、必要性、实施障碍等进行了研究,并预测描述了我国今后的绿色物流之路。综述而言,关于绿色供应链与绿色物流的研究,今后应引入国外先进的预警技术和方法,发展我国风险评估技术,建立食品安全监控中心,对食品供应链从生产、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到销售的整个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和溯源,实现真正意义上从“农田到餐桌”的绿色安全链条[24]。

(六)扩展国际绿色营销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掀起了一场空前壮阔的绿色革命——不仅要求产品对人体无害,而且要求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无害。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增强,国际市场消费需求出现新变化,绿色营销的概念逐渐被关注。而某些发达国家为了摆脱经济竞争,利用逐渐高涨的绿色浪潮,构筑起非关税的“绿色壁垒”限制或禁止外国商品的进口,以达到贸易保护的目的,导致我国出口产品(尤其以食品居多)频遭“绿色壁垒”的狙击。不得不承认,“绿色壁垒”已成为我国企业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面对国际“绿色壁垒”的不合理化,反思如何走国际化的绿色营销道路以突破“绿色壁垒”的限制显得十分重要。

彭朝林指出,推动国际绿色营销应包含四大因素:全球绿色消费;全球环保运动的呼唤;绿色壁垒以及全球可持续发展[25]。魏锋、李炼通过对绿色壁垒的正确认识,提出如何通过增强非价格竞争优势,走国际绿色营销道路;并就此提出了一系列新策略,即树立绿色国际营销观念与开发绿色产品、重视国际标准和产品认证工作、实施绿色投资、实行企业绿色营销稽核与审查策略[26]。柴世民、苏佩兰等人则深入研究了国际市场的发展状况,积极探索国际绿色产品市场的发展趋势,寻找开拓国际绿色产品市场的突破口[27]。李树则认为,应对绿色国际营销除了按照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加强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明晰产权关系外,还应建立一系列促进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化的环境资源制度(如增收环境费制度、生态税收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以降低绿色产业运作的交易成本,提高绿色经济的运行效率[28]。综上所述,只要我国企业不断加强该领域研究,我国的国际绿色营销道路前景一片广阔。

(七)深入中国特色绿色营销道路的探讨

当前部分企业为谋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科学要求,从而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因此,促使绿色营销的研究从理论转化为实践,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绿色营销道路是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最终的落脚点。

绿色营销是企业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其经营哲学思想,以绿色文化为其价值观念,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力求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的营销策略。王奇分析了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现状及存在问题[29]。袁武林指出了绿色营销的特点及实施意义[16]。胡秀忠以绿色食品为例,对绿色营销做了政府职能分析[30]。陈杰[15]、喻文德[31]等从伦理角度分析了绿色营销的核心理念。对于实施绿色营销的策略,国内学者看法基本一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树立绿色营销观念;收集绿色信息;开发绿色产品;强化产品的绿色包装;制定绿色价格;选择绿色销售渠道;开展绿色促销;加强绿色销售服务;推行绿色管理;积极参加并取得绿色认证标志等。总而言之,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绿色营销道路须注意几点:首先,在借鉴国外先进的营销经验的同时,进行营销创新,创建适合中国企业发展的营销模型;其次,对绿色营销渠道的选择应尽可能地建立短渠道、宽渠道,减少渠道资源消耗,降低渠道费用和绿色成本;再次,在营销策略的选择上应注重多种策略的结合,如肖创林提出的4P与4C的结合[32];其三,应将政府、企业消费者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实施绿色营销密不可分的三边效益模型,使其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最后,应将理论研究落到实处,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最终走出中国特色绿色营销道路。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十分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相关研究成果。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绿色营销观念的深入人心以及愈来愈多研究者的加入,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内容将更加丰富,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应用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刘宏伟.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6):127-128.

[2]李晓安,钱星. 论建立与完善食品安全二级检验体系[J].河北法学,2005(7):25-28.

[3]许辉.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浅析[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7(12):24-25.

[4]王中亮.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2007(11):14-17.

[5]葛晓春.从三鹿奶粉事件浅析中国食品危机管理[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6):65-67.

[6]王志振.食品安全:谁来为我们把关[J].法制与经济,2006(12):44-45.

[7]雷方华.浅谈如何为食品安全把关[J].中国食品,2008(6):28-30.

[8]肖平辉,阎志刚.中国食品安全行政管理体系初探[J].太平洋学报,2007(2):74-84.

[9]周洁红,姜励卿.食品安全中消费行为的研究与进展[J].世界农业,2004(10):43-44.

[10]周若兰,许建军.美国食品安全预警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8(3):47-49.

[11]江应松.食品安全呼唤相关人才[J].中国人才,2006(6):23-24.

[12]任渝婉.如何完善食品安全的道德准则与法律规制[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技术学校学报,2008(3):50-51.

[13]邱重值,杨焱.基于食品安全的消费行为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8):3 432-3 433.

[14]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

[15]陈杰.企业绿色营销的伦理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7):108-110.

[16]袁武林.企业绿色营销策略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8(12):114-115.

[17]王奇,秦效宏.我国企业绿色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济,2008(2):88-89.

[18]王向阳.绿色消费的心理分析及对绿色营销沟通的启示[J].市场营销学,1999(1):204.

[19]周静,周虹.绿色食品消费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现代化,2007(1):75-77.

[20]黎建新.绿色购买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启示[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70-74.

[21]戴春山.生产企业在实施绿色营销中的博弈分析[J].新西部,2007(18):39-41.

[22]徐学军,樊奇.对我国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8(3):47-48.

[23]蒋智毅.绿色物流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9(3):26-28.

[24]丁淑平.我国中小企业绿色营销与绿色物流管理[J].中国市场,2007(7):28-29.

[25]彭朝林.中国企业实施国际绿色营销的“六部曲”[J].现代商贸工业,2004(9):56-58.

[26]魏锋,李炼.实施企业绿色营销创新 增强非价格竞争优势[J].经济问题探索,2006(6):95-98.

[27]柴世民,苏佩兰,原红兵.入世后我国企业应如何应对国际绿色壁垒[J].生产力研究,2002(3):280-281.

[28]李树.绿色壁垒下我国经济的绿色化战略[J].探索,2002(5):57-61.

[29]王奇,秦效宏.我国企业绿色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济:综合版,2008(3):87-88.

[30]胡秀忠.我国绿色食品营销问题及政府职能分析[J].科技咨询,2008(31):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