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课程建设总结

体育课程建设总结

体育课程建设总结

体育课程建设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 课程改革 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5C-0020-03

通过对国家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出台的文件进行梳理,我们不难发现关于课程建设与改革的表述是文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中对于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具体的目标和要求:“高职院校要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教学内容要先进,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上面这些表述不仅强调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同时也为我们开展课程建设与改革工作提供了具体的思路和办法。

由此不难看出,课程建设始终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教育活动中的一切改革最终都将影响或归结到课程改革。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建设与改革是影响其教育质量的核心内容,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1.课程学的提出

课程是存在于人类教育活动中的普遍现象,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设计方案。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美国学者首创了“课程学”,将课程从一个教育内容问题演变为一个教育研究的主要领域。关于课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去理解:①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总体设计方案;②课程是一个系统,主要包括课程观、课程发展、课程研究和课程工程系统;③课程是一种手段,是教育活动中实现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或主要途径;④课程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它会随着经济改革、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等外部因素和学生个性发展、学校竞争等内部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2.职业教育课程的特点

与其他类型教育的课程相比,职业教育课程有自身的特点。从课程目标看,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有具体行业、专业或工种的职业方向要求,目标要有针对性。培养规格要有具体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要求。从课程内容看,要重点给学生讲解就业必需的技能、知识与态度。熟练的操作技能或现场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是主要的课程内容。从教材看,课程选用的教材更应该具备企业深度参与、工学结合紧密的特点。从教师看,教师应当具备较强的双师素质。从评价体系看,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中应当更多体现企业等第三方的意见和建议。

3.正确处理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系

提到课程,我们更喜欢说改革,因为改革总会给我们带来新观念、新思路、新变化。我们认为对于课程来讲应当建设与改革并重,因为二者本身就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的。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课程建设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课程改革是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的转变。课程建设和改革应当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实践条件、课程管理、课程质量监控与效果评价等方面展开。

就职业院校课程来讲,建设是常态,改革是动态。建设是改革的基础,改革是建设的升华。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

课程改革涉及的内容包括建设与改革总体指导思想、总体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基本条件与教学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内容广,影响因素多,实施难度大,需要事先做好详细调研和周密部署,才有可能取得预期效果。因此需要有统一的指导思想。作为全院性的工作,课程改革必须制定统一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才能制定有针对性的实施计划,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教学内容广义上讲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应该获得的思想、观点,以及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总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必须改变过去一本教材定教学内容的思想,一本最优秀的教材也只可以是教学内容的主体,但绝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

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采取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面对种类繁多的方法与手段,教师如何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手段,是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同时也是课程改革是否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教师队伍是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具体参与者,他们不一定需要成为课改专家,但必须能够成为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坚定执行者。只有培养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改革才能顺利推进,并取得成功。

教学基本条件是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重要保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学仪器设备、图书、信息化资源库、信息化平台等等配套措施都会对课程建设与改革,对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有重要的影响。

教学管理是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重要保障,目标制定的再好,如果没有规范、严格的管理,也难以取得成功。

评价体系既可以是对课程建设与改革中内容、方式等的评价,也可以是对课程建设与改革效果的评价,最终目标就是人才培养质量。

三、高职院校如何开展课程改革

(一)总体原则

1.坚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原则。既要通过专家团队做好顶层设计,又要充分挖掘基层教师的优秀经验。这样可以保证课改工作既有高度,又具备可操作性。

2.尊重教育教学规律与人才培养规律的原则。课改的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革必须尊重规律。我们应当深入学习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工作。

3.校企合作、共同参与的原则。引进企业培训课程开发模式,及时了解企业需求,建立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动的课程改革机制。

4.总结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总结现在已经取得的经验,既要充分利用原有成果,分析其可移植、可迁移性,积极推广运用,又要积极探索新的课程建设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二)基本观点

1.总体思路: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课程建设与改革要突出实践的主体地位,这里的主体地位不能仅仅从实践课时的多与少来判断衡量,更重要的是要转变过去那种“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的观点,新的课程观点应该是用工作任务来引领理论,使理论从属于实践。

2.课程模式:很多学者专家从各国引进了先进的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理念和模式,例如北美的基于能力的职业教育思想(CBE)和课程开发方法(DACUM),德国双元制课程模式,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MES(modulesofEmploybleskill)模式,意思是“适于就业的技能模块组合”,也可以称为“模块式职业技能培训”。姜大源教授也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但是,这些模式也不是只要我们拿来就用并立即会产生好的效果。不同的职业教育社会环境,不同的师资力量,不同的生源质量等等因素,要求我们必须在充分研究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模式。

考虑到职业院校普遍情况是专业设置较多且跨度较大,用一种模式对所有专业的课程进行改革也是不合适的,应当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总体上实施基于能力本位和需求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理念和模式。各专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这一总体模式,调研相关专业对口企业用人需求,并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资源优势,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课程建设与改革模式,构建适合于培养学生职业适应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职业能力课程体系。

3.课程内容:课程内容选择上要体现职业导向和技能主导、时效性等特点。我们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要有明确的职业定向性,课程内容应该包括帮助其获得就业必需的知识、技能以及态度。课程内容中要加大技能培养的比重,由于我院信息类专业较多,该领域的知识更新十分迅速,在课程内容选择上要更加重视时效性,加强教材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了解行业企业的新动态,由专家和教师共同组成团队,按照职业资格标准、行业和企业的实际要求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具体做法可以分析某一工作岗位的典型任务,将任务中所需知识技能转化到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课程。

4.教师队伍建设:在中国现实条件下,企业参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动力不足、支持不够;高职现有大部分专职教师难以适应和满足教学改革的高要求,企业中有经验又具备教育精神,有时间又能胜任教学岗位的外聘教师更是凤毛麟角;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还是要加大自身教师的培训力度。除了通过让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还应与师范类学校合作,通过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因为只有拥有一支各方面本领都过硬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课程建设与改革取得成功。

5.教学方法与手段:积极推广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专业技能的培养,国内专家都比较推崇“项目教学法”,在企业对员工培训时,采用此种方法比较多。简而言之,“项目就是一件完整的真实的事情,这件事情可理解为一件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一个故障的排除、一项服务的提供等”。项目教学的重点在于项目的设计,而设计则需要教师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技能、扎实的教育理论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技能。具体开发课程时,可以参照下图给出的范式。

6.评价体系。没有标准就无法做好评价,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学院课程标准和质量评价标准,邀请用人单位直接参与标准制定。完善质量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与流程图给出了职业院校课程评价体系的基本流程。

7.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三)操作步骤

1.组建课程建设与改革专家团队。课程建设与改革需要全员参与,但不能希望全部老师成为课程改革专家。应当采用校内人员和外聘专家相结合的形式组建专家团队,指导课程建设与改革工作。

2.全面分析学院课程建设与改革工作的现状,总结已经取得的经验,确定需要改革的内容,明确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总体指导思想与目标,建设与改革并重。

3.各系部按照自己的专业特点,制定课程改革模式。由跨学科、跨专业的人员组成课程开发团队,按照课程模式开发课程;选择有经验的教师就如何开展课程改革培训其他教师,帮助他们开展课程改革工作。

课题来源:内蒙古自治区高等院校科研项目自治区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与通用平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NJSC14337

参考文献:

体育课程建设总结范文第2篇

一、国培课标的种类

国培课标按照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不同项目设计,共有66个课程标准(还有1个课程资源建设规范)。具体分布如下:

表1. 国培课标分类统计表

二、国培课标的结构

每个国培课标一般由四个部分构成,总体框架如下图:

课程目标总目标具体目标建议课程内容——维度(三个)模块、专题、学时、内容要点课程设置与实施建议课程结构要求主题式培训设计要求实施建议附:主题式培训设计样例

图 国培课标框架图

三、关于“课程目标”

每个国培课标的第一部分是“课程目标”,一般提供“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供培训任务承担机构研制培训方案做参考。

总目标的确定,主要是根据不同项目、类别、层次、岗位对象能力提升和专业发展的需求。例如:

示范性短期集中培训项目针对地市级以上骨干教师专业发展需求,通过主题式培训,研究问题,分析案例,总结提升经验,提高师德修养,更新知识,提升能力,形成学习共同体,培养区域学科教学与教师培训带头人。

中西部短期集中培训项目针对农村骨干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围绕新课标的贯彻落实,针对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研究典型案例,提高师德修养,更新知识,提升能力,将新课标的理念与要求落实到教育教学中,形成学习共同体,培养县域农村学校骨干教师。

中西部置换脱产研修项目针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通过院校集中研修与“影子教师”实践,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农村学校培养一批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开展教师培训中发挥辐射作用的带头人。

培训团队研修项目针对高校、教师培训机构和幼儿园、中小学一线骨干培训者和培训管理者,通过专题学习、案例研讨,提升培训者培训方案设计、培训课程开发、培训教学、培训组织管理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加强培训专家团队建设。

具体目标的确定,根据培训的具体任务要求、不同培训对象的需求、培训内容维度和模块制订。

四、关于“建议课程内容”

每个国培课标的第二部分是“建议课程内容”,其设计原则遵循:思想性与专业性相结合,既加强师德和专业理念教育,激发教师发展动力,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师学习规律,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既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又注重帮助教师在实践中改进技能和方法;适应性与引领性相结合,既适应现实需求,又突出课程内容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

建议课程内容供培训任务承担机构研制培训方案作参考。一般安排三个维度,如中、小、幼、特教师的培训内容根据国家颁发的教师专业标准分为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三个维度。每个维度下设若干模块,每个模块下设若干专题,每个专题提供学时建议和内容要点。内容要点是对专题内容的简要说明,可结合学员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例1. 中小特教师培训的建议课程内容框架(见表2)。

例2. 培训团队研修建议课程内容框架(见表3)。

例3. 培训管理者团队研修建议课程内容框架(见表4)。

五、关于“课程设置与实施建议”

每个国培课标的第三部分是“课程设置与实施建议”,主要从三个方面提出要求或建议:一是课程结构要求,二是主题式培训设计要求,三是实施建议。

1. 课程结构要求

每个国培课标为培训机构设置培训课程提出了原则性的课程结构要求。如, 中小学学科教师培训的课程结构要求一般是(见表5):

原则上,每个维度浮动比例不超过5%。

又如,学科教师培训团队研修的课程结构要求一般是(见表6):

2. 主题式培训设计要求

这主要是针对短期集中培训开展主题式培训提出的要求。主题是集中培训的核心内容。培训课程均围绕主题设计和实施。培训机构可根据学科教师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从学科教学内容的某一方面或学科教师专业能力的某一个侧面,形成培训主题,按照课程结构和内容设计的要求,设计出主题化的课程。

国培课标在这一部分为培训机构提供了若干个供选择使用的主题,当然,培训机构也可根据上述要求自定主题。

3. 实施建议

一般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

(1)教学方式建议。主要是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课程实施要将理论与观摩实践相结合,专题学习与交流研讨相结合,经验总结与反思体验相结合。理论学习要强调案例分析,实践训练要注重能力提升,交流研讨要注重学习共同体打造,反思体验要针对教育教学行为改进。

二是培训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创设学员参与的教学情境,在专家引领下,通过实践体验,提升学员的教育教学实际能力。

三是要注重培训方式的创新,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境式、讨论式、任务驱动式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加强对学员培训后的跟踪指导。

(2)培训团队建设建议。主要是两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实行首席专家制。首席专家负责设计培训方案、备课、进行过程指导等工作。

二是要组建高水平培训团队。高校专家与一线教师、教研员合理搭配,省域外专家原则上不少于三分之一,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原则上不少于40%。

(3)课程资源利用建议。一般有四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根据培训主题和课程目标的需要,为参训教师选配适切的阅读学习的文本资源、电子资源和网络信息化资源,加深学员队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拓展培训课程的功能。

二是培训团队主讲专家应向参训教师提供教学课件、讲课提纲、任务设计等培训课程资源,为持续学习提供有效支持。

三是把参训教师作为重要培训资源,建立班级虚拟空间,整理发掘课程实施过程中学员学习产生的有价值的鲜活的生成性资源,并尽可能提供给每位学员进行分享交流。

四是培训机构应全面开放校园资源设施,其中包括图书馆、资料室、电子阅览室等。应当及时向学员提供机构内相关的学术交流信息,允许学员进入任何教学场所参与学习。

(4)培训效果评价建议。主要是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要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学员与专家评价相结合、即时与后续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多种方式,对项目实施工作进行评价。

二是要采取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学员的培训预期目标达成度进行评价。

三是要注重对学员培训前后改进程度的测评。

六、关于“主题式培训设计样例”

每个国培课标都附上了“主题式培训设计样例”,为培训机构开展主题式培训提供方案设计的范式。一般格式为:

项目类别:××××××

培训时间:×天(×课时)

培训主题:××××××

培训对象:××××××

培训目标:××××××

培训内容:(用下列表格形式列举,见表7)

体育课程建设总结范文第3篇

1.进一步落实平川区“123564”工作思路,即强化一个管理,加强两支队伍建设,开展三项活动,走好五条路子,落实六条措施,实现四个目标。

2.进一步强化教育教学工作过程管理,落实好“四精四必” 、“五字”、“六认真”,达到“六有效”(即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布置和批改作业、有效辅导、有效组织考核、有效组织课外活动)。

3.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创新机制,以实施教师绩效工资考核细则为契机,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积极性,以“三项活动”为抓手,培养和增强教师具有崇高的教育理想,先进的教育理念,高超的教育艺术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4.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牢固树立德育为首的全局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打造活力课堂,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5.进一步放大特色项目建设成果,加强学校特色课题的研究,凸显学校特色的文化性和教育性,弘扬学校个性。

6.进一步提高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强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科学合理运用的研究,提升教师课件制作的水准和档次,努力锻造一支信息化工作的优秀团队。

主要工作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一项事关学校全局的重要工作。上半年我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开拓创新,促进学校教育教学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一学期来,我校继续大力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认真学习贯彻教育局党总支关于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重要精神、重大部署和各项要求。明确我校学习实践活动工作的目标要求、基本原则、工作安排和方法步骤,加强党员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主要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专题辅导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等方法,以上党课、专题 研讨、思想交流等形式举行,教职工学习时间为毎周一下午,党员学习时间为毎周三活动课时间,要做到学习时间、内容、人员三落实。党员的政治学习笔记不少于7000字,教师不少于5000字。从5月下旬开始,又在广大党员中开展了争先创优活动,使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延续,从而为学校的持续,健康,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大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树立教师良好形象。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设一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洁的管理队伍,建设一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敢于奉献的教师队伍,为学校的和谐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加强政治思想理论学习。组织好每周三的政治学习,重点学习有关加强师德建设的文件精神及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等。各教师除了要认真参加集中学习活动外,还必须加强自学,进一步理解教师这一职业的深刻内涵。恪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贯彻执行“八要”、“十不准”规定,树立典型,弘扬正气,促进广大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做到以人为本,依法从教,提高教师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2.积极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学校党支部、行政、工会、团总支围绕本学期师德建设的重点,积极开展有关教育活动:坚持学习、实践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和我校探索总结的“校园无小事,事事皆育人”,的育人原则,保持“三风建设年”和“规范师生礼仪”活动的成果,抓教风,促学风,塑校风,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平安和谐校园,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3.严格师德考核评价制度。学校通过领导评价、教师互评、学生评议、家长反映等方式,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地了解教师执行教育法规、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情况。根据师德测评结果,作出相应的奖惩,于学期末评选出学校“师德标兵”。教师师德情况还将纳入个人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发放之中,并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直接与评先评优、职称评聘挂钩。

三、加强教育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进一步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按照“校长负责、支部保证监督、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要求,全面落实校长负责制。加强校领导现代教育管理知识的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改革创新学校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新形势下教育管理水平。

2. 扎实推进校本研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以常规教学为基础,以课题研究为突破,丰富校本教研活动,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⑴一条主线——聚焦课堂。聚焦课堂,自始至终关注“效益”课堂的研究。结合教育局开展以实施有效教学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效益年”活动,通过一系列课堂教学实践来培养教师,以激发课堂的生动与灵动,如青年教师汇报课、骨干教师示范课、课题研究课等,完善校领导听课制度,随机听课、跟踪听课。在教学中注重反思,关注成长,在反思教学行为的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水平,同时能就教学现象、教学问题作出独立思考,提出创新性见解。

【2012年上半年学校党支部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市委办党支部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计划 ·街道社区物业党建联建工作总结 ·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半年工作总结 ·政法委党建工作总结 ·“公推直选”党委工作汇报 ·村党总支上半年度工作总结 ·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作总结 ·2012年度党风建设工作总结

查看更多>> 党委党支部工作总结

⑵两条途径——培训和研究。坚持科研与培训相结合。一是坚持校本培训,远程教育、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二是教研活动——有计划,按步骤地召开教研活动,抓住教学中带有普遍性和关键性的问题,组织教师深入研讨,集思广益,边研究,边学习;三是课例研究——以具体的课例为载体开展教学实践研究,打造成功课例、精品课例;四是课题研究——将课题的研究作为推动整个学校工作的抓手,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每个环节。学校将教育科研与教师培训融为一体,以培训促进教学,以教学促进培训。

⑶三个阵地——读书活动、理论学习、小组合作。学校将进一步强化教师业务学习,结合教育局“师生读书活动”有关要求,要求每位教师每年至少读两本教学理论专著,教师要向书本学,学理论,学课标,学经验,要有读书笔记;要向他人学,学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学勤奋钻研的工作精神,学事半功倍的工作方法;向网络学,学优秀网站中的教材解读、案例剖析等,博采众长。通过备课组合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通过听课学习,在观摩总结中达到培训受益的效果。

3.完善人事制度改革,保障教师健康发展。

为充分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保障教师的健康发展,我校进一步健全、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一是严格考核。我校不断完善《教职工绩效工资考核细则》,根据教职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总量和工作实绩量化为考核指标,科学评估每位教师的工作绩效,按照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进行发放。绩效工资的考核发放将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工作人员倾斜。二是引领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成长。①执行好《教师培训制度》,落实激励保障机制,鼓励教师岗位成才,创造条件让他们展示和锻炼自已,以充分发挥各级骨干教师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引领和带头作用,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养的提升。②认真落实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程。学校尽可能为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创造条件,鼓励和带动他们学理论,钻业务,搞研究,出成果。③对待骨干教师,帮助围绕学科建立短、平、快的科研课题,不断提高其教学和科研水平;对待研究型教师和名特教师,则着重在帮助其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反思、总结其教育教学经验,形成特色,发挥示范作用。

四、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学校是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场所,我校切实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为培养个性完满、人格健全的优秀人才而夯实基础。

1.开展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入手,以学习促认知,以规则促养成,以检查促提高。认真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重视值日生队伍建设。加强班级管理,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训练过程中,我们要坚持高标准、低起点、多层次、重训练的原则,抓细、抓严、抓实、抓好每一个育人环节,力求使学生的行为规范内化为素质,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文明礼貌习惯。

2.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好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诚实守信教育和关爱生命的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环境教育、禁毒教育等有机整合,科学、合理、有序地安排主题教育活动。本学期将组织学生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读书活动,文明礼貌月活动,举办艺术节活动,结合“省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的创建,开展“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教育活动;结合“平安校园”的构建,开展“安全第一,平安是福”的教育活动等。各班利用班队活动时间,结合学校工作重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扎扎实实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努力克服重言传、轻身教、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倾向。

3.加强少先队阵地建设。

①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对陶冶学生道德情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学校橱窗栏”、“班级板报”等媒介,构建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②以课堂教学为主,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方法,认真开展好《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进一步规范升国旗仪式,开展好国旗下讲话,定期邀请校外法制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③落实好每月一次少先大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知,构建立体多维的教育空间。利用六一活动,成功举办了第二届校园艺术节,评比表彰了一批优秀少先队员和优秀队干,举行了师生书画展和文艺演出,受到了师生和家长的好评。

4.完善德育网络管理。

①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全校教师全员参与,建设一支有能力、有合力的德育工作队伍,为开展学生教育活动奠定基础。

②定期组织德育工作会议,积极组织班主任开展德育专题研究、案例分析和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加强对学生会工作的指导,采用公开竞选的方式,进行了新一届学生会成员的换届选举工作,提升了学生会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③实行班主任考核奖惩制度,由政教处牵头各部门综合考核,严格考评过程,提高奖励幅度。对班级管理实行日评比,周总结,月兑现,本学期组织召开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一次。

【2012年上半年学校党支部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市委办党支部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计划 ·街道社区物业党建联建工作总结 ·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半年工作总结 ·政法委党建工作总结 ·“公推直选”党委工作汇报 ·村党总支上半年度工作总结 ·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作总结 ·2012年度党风建设工作总结

查看更多>> 党委党支部工作总结

④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办好家长学校、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一是丰富家长学校的形式和内容;二是通过“家长开放月”的形式,定期向家长开放课堂,及时向家长介绍学校的变化;三是做好家访工作,鼓励推行教师入户、到人的德育工作模式。

五、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我校继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规范教学管理,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已经公布的中考和初考成绩,我校各科教学成绩都继续保持了稳定向上的良好态势。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课表上课,开足上齐全部课程。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确保学生在校时间不超过8小时;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严格控制作业量,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保证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9小时;严格考试次数,不按考分高低排名次,严禁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

2.落实教学常规措施。

①要按照教育局要求,落实好“四精四必”(精讲、精选、精练、精评;对学生作业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错必纠、有练必评)、“五字”(严抓教学常规的落实,实抓教学过程的管理,活抓竞争、激励机制的建立,细抓各学科教师的评价,引领各班级管理向科学化、精细化转变,努力做到过程监控和终端管理的有机结合。)以及为进一步抓好教育教学的常规管理工作而制定的《平川区初中教学措施十三条》、《平川区小学教学措施十一条》、《平川区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等相关文件的要求,作为抓好过程管理的关键措施,督促学校常抓不懈。通过强化过程管理,使我们倡导的常规管理“六认真”再上一个层次,达到“六有效”(即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布置和批改作业、有效辅导、有效组织考核、有效组织课外活动),从而形成抓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的。

②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完善落实集体备课制度,认真执行听课评课制度,鼓励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③加强质量调研。开展学科教学全面调研和多频次小范围的专项调研,组织召开质量分析会议,找出存在问题,制订措施,调整策略。通过调研促使广大教师进一步领悟课标精神,明确学科要求,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④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指导。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一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预习就是让学生通过对新教材的自学,区分已懂的和不懂的,做到胸中有数,把精力集中到不懂的内容上,增加听课的主动性和目的性,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教师要对预习提出要求,进行指导,督促检查。二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课堂上不光要听,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眼、耳、手、脑、口并用,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三要养成认真做作业的习惯。作业要做到细心审题,认真答题,做后检查,书写规范,独立完成。四要养成课后复习总结的习惯。要求学生尽可能做到当天的教材当天复习,对重点内容要熟读牢记,对基本概念、定律能准确叙述,掌握其意义,对基本公式能自行推导,知道来龙去脉。

⑤加强教学设施设备的管理。加强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教学资源的使用和管理,充分发挥它们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电教设备、各室的使用都做到有预约,有记载,使用率要达到相关要求。

3.切实加强“三项活动”的开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2012年教育局开展以有效教学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效益年”活动、中小学教师双过关活动和师生读书活动。另外市教育局同时开展“学校管理年”活动。通过“课堂教学效益年”活动的开展,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营造“向课堂要效率”、“向课堂要质量”的良好教学环境,要确立“以学为主,当堂达标”的课堂教学效益观,积极探究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要达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论教,要创设问题情景,培育问题意识。打造有特色、高效率的经典课堂,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学校制定了《课堂教学效益年活动实施方案》、《魏矿学校教学效益年活动计划》,制定了《魏矿学校开展读书活动建设书香校园实施方案》,制定了《师生读书标兵评选办法》,《魏矿学校“书香班级”评比细则》,通过以上各项措施落实三项活动,学校各部门都要按要求扎实完成工作。为了引领学校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学校还适时组织举行了中小学生和教师经典诗文朗诵活动。

六、全面抓好各条线的工作,实现学校健康发展。

1.完善民主依法管理举措。积极实施党务公开、校务公开,健全民主合作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教师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作用,增强教师的向心力、凝聚力,提高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丰富群团活动。加强工会、共青团和妇女等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参政、议政的职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活跃教职工的身心,把学校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大家庭。

【2012年上半年学校党支部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市委办党支部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计划 ·街道社区物业党建联建工作总结 ·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半年工作总结 ·政法委党建工作总结 ·“公推直选”党委工作汇报 ·村党总支上半年度工作总结 ·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作总结 ·2012年度党风建设工作总结

查看更多>> 党委党支部工作总结

3.创建省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积极开展“甘肃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的创建活动,建立领导小组,制定创建计划,开展创建活动。自觉遵守相关要求,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提高学校文化品位,丰富文化内涵,培养文化底蕴,营造浓烈的校园文化氛围,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4.积极开展学农实践基地的申报。我校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去年已进行了申报,本学期积极开展创建。以“学农实践基地”体验活动为平台,促进学校德育完善发展,锻炼并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经过半年全校师生的共同劳动和体验,学农基地已经初具规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5.规范学校财务管理。进一步健全财产、财务管理制度,认真落实有关规定,大力创建节约型学校。学校严格执行上级的有关收费文件精神,进一步规范收费行为。

6.加强安全防范。健全门卫制度和值班制度,加强安全巡视检查,做好每月一次安全汇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妥善处置突发事件。针对今年初全国连续发生的几起校园伤害案件,根据省市关于切实加强校园安全的精神和要求,全校上下高度重视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作了大量的工作,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7.办好学校食堂。按照上学期计划初步建好食堂,要抓好食堂卫生和饮食质量,落实食堂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服务质量。学校经过前期准备,于今年三月正式开办教职工食堂,极大的方便了教职工的生活,解决了就餐难的问题,

回顾上半年的工作,学校的发展是健康持续的,学校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取得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教职工的学习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主人翁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少数教师的职业道德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三是部分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准和教育教学能力亟待补充和提升;四是素质教育的理念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尝试探索的多,持之一恒坚持下去的少,成果不明显。今后,我们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有所作为,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建构学习型学校;扎实、扎实、再扎实,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规范、规范、再规范,牢固树立精品意识,为实现学校的健康快速发展而奋斗!

【2012年上半年学校党支部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体育课程建设总结范文第4篇

体育院系人才培养方向关系到未来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前途与命运。在我国目前现行的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条件下,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以适应我国后奥运时代社会对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是我国当前体育院系面临的主要问题。将国内外关于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观点总结并进行探讨与思索,深入研究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对我们今后进行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优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所需体育人才、输送优秀体育人才、直面我国未来体育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研究现状

2.1关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研究现状

培养目标是国家依据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和不同类型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对受教育者提出的特定规格标准,是专业设置的基础。专业的培养目标规定了该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要求,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伴随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历经社会变迁,我国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并且已经引起国家教育部和国内专家的高度重视,并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

2.1.1关于培养目标定位依据的研究

例如,王飞在《对我国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思考》一文中总结了我国现行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所存在的矛盾和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培养目标定位应考虑到社会需求、体育专业的发展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中小学、特殊人群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等因素。刘红在《21世纪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确定依据的探讨》一文中将培养目标确定的依据总结为以下七个影响因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国家高等教育的任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国体育事业、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学校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以及师资培训中存在的问题等。袁野等人则在《高校体育专业教育培养目标与中学体育教学适应性》一文中将谈到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依据除与本学科建设需要、专业目标市场需要等相关外,还应考虑到适应中学未来体育教学关注学生身心发展、体育知识技能获得以及思想品德培养等多元化发展的要求。分析上述观点,笔者认为,我国目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依据有两个主要因素,其一是我国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其二是我国社会体育市场发展的需要。

2.1.2关于培养目标重新定位的研究

例如鲁国斌“提出了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必须彻底由‘专门型’教师培养目标向‘复合型’教师培养目标转轨”;欧岳山在文章中写道“:体育教育专业人才主要是面向基础教育中的学校体育,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工作的教育、教学、训练、竞赛和学校体育管理、科研以及社会体育指导的能力。”王胜利在《浅论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一文中写道:“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规律,对人才培养的目标重新定位。改变只培养中学体育师资的单一定位模式,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体育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还要追溯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化与发展。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都发生着深刻变化,这势必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知道,我国原有的教育体制主要是在单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方面均反映出计划经济的特色和痕迹。”如今,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原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受到极大的冲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对教育理念、教育规模、教育质量、教育结构、教育效益都有了新的要求,人才培养目标毋庸置疑需要重新定位,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体育教育人才的多元化需求。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将培养目标规定为:“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2.1.3关于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关系的研究

例如董国永在《试论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一文中写道“: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问题,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偏离;课程设置不能很好地反映培养目标的要求。社会需求是培养目标确立的前提,培养目标是课程设置的方向,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保证。”彭贻海、王莉等人在《论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社会需求的相互关系》一文中分析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社会需求三者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关系。且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是紧密相关的,培养目标决定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反过来影响培养目标。三者辩证而言为:社会需求是前提、培养目标是方向、课程设置是保证。

2.2关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现状

“高等体育院系课程设置是培养体育专门人才的基本模式,课程设置合理则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和高等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高等体育院系在发展过程中面对新问题、新挑战,从教学内容、管理体制、专业设置等诸多方面着手进行了一系列大胆而深入的探索和改革。但从各院校的改革情况看,课程建设这项工作是相对薄弱的环节,正如上文所言,“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保证”。课程设置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系统的抓好课程建设是我国高等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心与重心。现将关于课程设置的讨论综述如下:

2.2.1关于课程设置的探讨

黄汉升在《21世纪中国高等体育院系课程设置的研究》一文中将我国21世纪高等体育院系课程设置的发展特点和趋势总结为以下15个方面:(1)体育课程体系科学化;(2)体育课程内容现代化;(3)体育课程交流国际化;(4)体育课程研究队伍专家化;(5)体育课程实施个体化和处方化;(6)体育课程设置综合化;(7)体育课程设计整体化;(8)体育课程形式多样化;(9)体育课程教学手段现代化;(10)体育课程改革一体化;(11)体育课程组织序列化;(12)体育课程结构立体化;(13)体育课程社会化;(14)体育课程搭配合理化;(15)体育课程评价标准化。陈鸣,王伯华等人在《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一文中将课程设置改革思路优化为:课程设置要注重素质教育的整体育人效应,课程设置要适应体育社会化的发展趋势,课程设置要促使学生体育能力特长的发展,课程设置要增强科研创新的学术成份,课程设置要满足学生的择业需求。

黄汉升,季克异撰写的《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一文“调查和总结全国60所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现行教学计划,以课程开设的总门数为切入点,对各院系现行本科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分析,总结概括当前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指出: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应实行“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结合、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相互融合”、“增加教师职业技能课程内容”“、专业课程内容综合化”“、开设新型课程”、“开设特色专业课程”等发展趋势。

2.2.2关于课程设置改革的研究

龚德贵,吴步阳等人在《社会转型期我国“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与探索》一文中提出我国高师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是:(1)突出师范特点,丰富教育专业课程;(2)拓宽普通文化课程,加强文理渗透,强化通识教育(3)精选学科专业课程,跨专业选课,形成通融性专业课程结构(4)调整各课程模块的比例。

杨湘、刘春光撰写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一文通过分析对比国内外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情况,建议:应大幅度增开选修课,尽量减少必修课,降低教学总时数,以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自由学习的时间,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课程设置的改革应面向市场,为市场经济服务。

龚德贵,黄阵,钟秉枢等在《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一文中提出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要以我国和世界科学技术、体育运动当展成就、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为参照,以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围绕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的人才为目的,深入研究,认真讨论,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设计、重新构建,以加强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衔接,拓宽课程体系的覆盖面,增强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为目标。

龙建新,谭洁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部分问题探析》一文中建议:根据培养目标大力改造技术教育课程,重视选修课的规范,加强地方课程的开发,突出地域特色。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发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的“复合型体育人才”是当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发展的核心方向。

2.3关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

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方向关系到未来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前途与命运。在我国目前现行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指导下,如何深化改革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以适应社会转型、经济发展及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的体育教育人才,是我国高等院校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李仪,颜军等人在《新世纪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一文中提出“高素质多元复合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并将其方向性特征主要涵盖为:适应社会需求的“通用性”、人才素质的“全面性”、知识能力的“实用性”、拓展新专业的“可塑性”。文中进一步阐释了高素质多元复合人才的教育体系新模式:一个使培养的学生主修一个专业,达到规定层次质量和水平的要求,同时培养其多个副修专业的知识与能力,使其既能从事体育教师的主体工作,又具有胜任其它“多选一”专业的体育相关领域工作的能力,最终构建一个一主两副自由任选为框架的、各因素间相辅相成的、有机联系的教育体系新模式。

左新荣等人在《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改革中“多能一专”的理性思考》一文中则对现代教育理念“厚基础、宽口径”的局限性、现代教育理念的“多能一专”与培养方向的局限性、传统理念中“多能一专”的可接受程度三个问题一一进行了思考和分析。刘芳,杜朝辉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一文中总结道: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扩大知识容量,突出专业优势,确立核心课程,加强基础课程建设,拓宽选修课程,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努力探索多种形式的育人途径,体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树立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统一协调的全面发展观,构建具有特色的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王刚,杨军在《高等体育院系人才培养途径的新思考》一文中提出高等体育院系应面向社会需求,改革课程设置,增加基础学科和实用学科建设;加强高质量师资队伍的建议;走结构、质量、规模、效益协调发展之路。

于振峰,王晨宇等人发表的《21世纪初期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一文对21世纪初期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理论进行了研究。指出当前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必修课多,选修课少;公共课、专业基础课比例偏低,专业课比例偏高;学科比例偏低,术科比例偏高;专业知识相对比较薄弱;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和二元分离的缺陷。进而提出了通过自学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法、范例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来培养21世纪初期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

戴健立足上海体育学院,在《上海体育学院“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一文中从教育范围、内容、手段和目的等方面入手剖析吴蕴瑞体育教育思想中的教育全面发展观,并且在充分利用吴蕴瑞体育教育思想和“上体精神”的文化资源,继承优良办学传统,遵循“五个一”的工作思路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上海体育学院“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于振峰在《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一文中得出结论道“:我国现行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属于专才思想指导下的应试教育模式,不能很好地满足21世纪初期时代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能力提出新要求的需要。”并建议“为了实现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应建立“合金”型人才培养模式”。

刘杰,张红霞在文章《构建体育学类“大平台—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指出:“在多个体育专业共存的背景下,应对各专业进行整合,建立“大平台—宽口径”的培养模式”。

纵观上述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分析与探索,笔者认为:文章中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构建其核心内容依旧是培养“高素质多元复合型人才”。

2.4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黄汉升,林顺英在《体育院系课程设置:国际比较》一文中对14个国家和地区体育师资培养计划中课程设置特点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国外体育师资培养中课程设置的现状与趋势,介绍了一些国家在培养体育师资方面的经验。郭国进在《中、日、美三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一文中对中、日、美三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比较分析。徐国忠,贺国侠将中美基础体育教育师资培训进行了对比研究;窦红在《中、美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一文中对我国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设置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中、美比较研究;黄汉升,季克异在《大陆、台湾、香港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比较》一文中对大陆、台湾、香港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旨在找出三地在课程设置上的特点,以期更好地借鉴两地的经验,进一步完善中国大陆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推动和促进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深化。以上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中陈述了国内外各种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设置、人才规格、教学评价等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内容,旨在为我国建立适应当前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体育课程建设总结范文第5篇

撰写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2021年十星学校创建总结范文

章田寺小学“十星级文明学校”创建

实施方案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公安县教育局引发的关于《公安县十星文明学校创建工作的实施方案》__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强学校制度建设,强化学校内部管理,奖励长效工作机制,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特制订章田寺小学“十星文明学校”创建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___理论和“___”重要思想和党的___中、四中、__中全会及___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优发展教育环境,提升广大师生文明素质为目标,按照“创评结合、以创为主、以评促创”的方针,推进我校均衡、协调、规范、创新发展,使我校教育教学更富有时代生机与创新活力。

二、创建内容

“十星文明学校”创建内容由校务管理星、德育教育星、教改创新星、美育教育星、体育活动星、校园文化星、团结和谐星、校园环境星、师德建设星、平安校园星组成。

三、创建标准

1.校务管理星。(校办)遵循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的原则,坚持___领导、民主集中、科学决策的管理机制,建立灵活高效务实的校务工作运转机制,学校各处室、部门权责明晰,分工负责,强化制度管理,形成良好畅通的联动工作机制;党___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均有专项工作制度,注重发挥教代会作用,强化学校民主管理与监督,实行校务政务公开;建立家长委员会,切实发挥社会监督力量,校务管理公开透明。

2.德育教育星。(政教处)(范本)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强化立德树人工程;注重德育队伍建设,加强德育骨干队伍培养,深化德育课题研究,建构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___核心价值观教育、行为习惯教育、文明礼仪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法纪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教育等形成学校德育教育体系并显现特色,公益广告宣传美观、大气、浓厚;建立健全学生德育活动阵地,注重发挥德育阵地对学生道德引领作用;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健全志愿服务___,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活动有记载、有实效。

3.教改创新星。(教导处)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加强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过程、教学研究、教学评价、教学资源和教学___等教学工作要素的管理,建立正常、稳定的教学秩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积极探索和推广构建有效课堂的典型经验,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落实“一科一辅“的要求,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强化教学常规管理,学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晒课率达到规定的标准,提升教科研工作水平,学校教研课题、教师科研成果在各级评比结题中成绩显著。

4.美育教育星。(政教处、教导处)全面贯彻《国务___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的意见》,落实体艺“2+1工程”,按照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学指导纲要,逐步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程;将美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创新教育相融合,与各学科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采取有力措施配齐美育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美育师资整体素质,加强美育教研科研工作;每年坚持开展艺术节活动,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美育协同育人机制,推进美育协同创新。

5.体育活动星。(政教处、教导处)加强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体育教师培养体系,保障体育教师的进修与研训;注重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学校体育设施和器材逐步达到国家标准,合理保证公用经费中用于体育的支出;推进阳光体育活动,落实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注重“两操”、中小学大课间活动落实,建立健全学生体育活动工作机制,科学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活动;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有效发挥其对增强学生体质的引导作用。

6.校园文化星。(总务处、校办)总结提炼本校优良传统和文化品质,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办学理念、管理理念、教学理念和育人理念;有本校特色的校训、校歌、校徽,营造团结和谐、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学校精神;挖掘学校文化底蕴,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建设民主平等的校风,形成严谨务实的教风,培养积极向上的学风;建立健全学生学习建设阵地、教师培训提升阵地和文娱活动阵地,在学校文化理念的引导下,师生精神状态佳、民主氛围浓、社会评价高。

7.团结和谐星。(校办、党务)学校管理以师为本、以生为本,切实将师生的身心健康、切身利益放在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学校管理班子民主意识强,团结务实,干群关系融洽,师生关系和谐;建有校长信箱、社会沟通渠道畅通;发挥干部、党员、团员教师的先进引领作用,提升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逐步形成团结、务实、凝聚、齐心、向上的校园文化精神内核。

8.校园环境星。(总务处)结合本校实际,整体布局规划校园,体现精品意识和时代特色,规划区域分明,文化主线清晰,整体布局和谐;注重对校园硬件建设的投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其它设施建设和学校布局调整结合起来,统筹实施,提升学校整体建设水平;加强学校卫生管理,层层设立卫生环境责任区,校园干净整洁;科学合理规划建设绿化带,最大限度地利用校园空间进行绿化;主体建筑物、校园生活设施均能体现美化、亮化特点。

9.师德建设星。(政教处)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发挥师德典型引领作用,建立健全违反师德师风的处理机制,无不良社会反响;建立校园师德建设标准,健全师德提升工作机制,硬化教师师德行为准则,将师德作为教师绩效评估考核中的重要内容;注重课堂教学巡查,动态(范本)掌握教师教学状态,切实掌握教师心理动态(范本),建立学校领导与教师沟通谈心工作机制;建立教师师德素养提升工作机制和评先评优工作机制,将教师师德素养与教师业务提升放到同等重要位置。

___平安校园星。(校办、政教处)健全安全工作管理制度,完善安全防范体系,推进校园安全工作主体责任落实,强化分级负责、依次响应;细化落实人防建设“五落实”、物防建设“八到位”、技防建设“全覆盖”、工作重点“六突出”为主要内容的校园安全标准;开展校园安全隐患大排查和整治活动,实行“挂牌”督办;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和“校园周边环境整治月专项行动”,营造平安和谐的育人环境;加强与有关部门协同整治校园周边环境,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强化校园安全教育,创新安全教育活动载体,注重师生安全意识的提升与加强。

四、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薛宏义

副组长:祝方科孙盛法

办公室主任:宋家清

成员:黄波朱红梅杨晓玲文莉

杨姗姗张红梅黄银魏敏

五、工作专班

祝方科。负责“德育教育星、校园文化星、校园环境星”创建。文莉、杨晓玲、张红梅等同志负责具体实施工作。

孙盛法。负责“教改创新星、美育教育星、体育活动星、师德建设星”创建,并负责宣传发动、新闻报道等工作。黄波、朱红梅、杨姗姗、等同志负责具体实施工作。

宋家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