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内涵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内涵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内涵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内涵范文第1篇

1 如何认识高校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对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现代远程教育及校园网建设全书》中定义的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高校教育信息化是指高等学校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营造信息应用环境,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科研、学习、管理、后勤服务等各方面全面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信息化。从概念上来看,教育信息化是从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出发,侧重以有关信息技术的观念、思想、设施、设备、知识和技能等来影响教育的过程和结果。理解这一概念,不能片面地认为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只是为教学服务的,而是要从宏观广义的角度来理解,方能准确把握其概念,全面掌握教育信息化的丰富内涵。高校的教育信息化既是以教学信息化为核心,以为教学服务为重点,同时还为科研、管理、后勤、产业等(包括学生的学习活动)凡是为实现育人目标开展的各类活动提供服务,并成为各类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和服务手段。教育信息化的手段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本质是改善高校办学条件和增强高校的办学水平,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表现形式和发展结果必然是数字化校园。

2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明确了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为高校信息化建设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教育部明确提出了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在高等学校,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进一步明确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涵,全面把握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力求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步入一个科学规划、全面发展的良性轨道。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涵一般包括三个大的方面。一是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二是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三是教育信息化的组织建设。环境建设主要包括校园网、网络中心、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终端等基础设施、硬件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学管理自动化系统、财务、人事、档案、电话、一卡通等应用软件系统的建设;资源建设主要包括多媒体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图形、动画、音频、视频)、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教学案例、题库、电子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网络课程和电子文档的积累和建设;组织建设主要包括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管理队伍建设、技术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信息化的制度建设。其中,环境建设是基础和前提,资源建设是核心和灵魂,组织建设是保障。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涵极其丰富,几乎涵盖了高校各项活动的每一个角落,因此,在各个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会因为各高校的思想认识、办学定位、办学传统、经济实力等各方面的差异而存在差异,就环境建设与资源建设方面,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平台。二是个性化门户。三是应用支撑系统。基础平台包括校园网络、服务器等硬件环境建设。个性化门户是将应用集成起来,为用户提供单一访问点的个性化服务。在应用支撑系统方面,应当起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教务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强化了教务管理的职能,涵盖了教务管理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教师系统、学生系统、课表系统、自动排课、成绩管理、教案管理、考试系统等。

(2)教学与学习系统。教学与学习系统可以帮助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实现全面的信息自动化。主要包括信息点播系统、视频广播系统、远程教学系统、多媒体制作系统、电子备课系统、数字图书馆、虚拟实验室、智能答疑、BBS等。

(3)办公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能够全面提高办公管理效率和质量,使烦琐而枯燥的日常工作变得简单、轻松而快捷。主要包括文件管理、会议管理、档案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公告管理、请示报告、总务管理系统等。

(4)校园一卡通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是利用IC卡作为电子身份的载体,使师生员工在校园中能够自动完成一系列与其身份相关的活动。校园一卡通系统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牵头环节,主要包括用户注册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食堂管理系统、机房自动化管理系统、宿舍和办公室门禁系统、电子钱包和校园电话系统等。

(5)目录服务系统。随着各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加快,校园网上设备和应用系统的增多,要用户记住自己有权访问的设备与服务并有效地利用这些设备与服务越来越显得烦琐和困难,因此,使用户能够从单一的入口,快捷、轻松、安全和有效地管理和使用网上资源就需要采用目录服务系统。

以上五个方面的应用系统是各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起步阶段均应考虑的基本应用支撑系统,其中,教务管理、教学学习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初级阶段的最基本内容和核心组成部分,校园一卡通系统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和牵头环节,目录服务系统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因此,以上五个方面的应用支撑系统对于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而言,缺一不可。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内涵范文第2篇

会计学与财务学的本质是会计学科与财务学科定位的基础。一门学科的本质取决于该学科的研究对象与目标,无论是会计学本质还是财务学本质都是如此。同时,由于会计学与财务学的相关性,将会计学本质与财务学本质结合起来研究,更有利于会计学与财务学本质定位与学科定位。

(一)会计学本质 对于会计的本质,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会计是一种信息系统,即会计是向各种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所需信息的一个信息系统;二是认为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即会计是参与或直接进行的一种管理和控制活动。会计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的目标是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管理系统论认为,会计的目标是依据会计信息进行管理和控制,以实现组织的目标。二者的分歧点在于,前者认为会计只提供决策有用信息,而利用这个信息进行的相关决策与管理等活动不是会计的范畴;后者则认为会计不仅要提供管理与控制所需要的信息,而且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管理与控制也属于会计的范畴。笔者认为可将前者称为狭义会计观,后者称为广义会计观或大会计观。这种广义会计观的产生与我国当时的会计教育中的学科划分、会计理论中的会计目标确定、会计实务中的会计职责界定有关。

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及改革开放初期,高等教育学科及专业划分中只有会计专业没有财务管理专业,在会计专业的知识结构中,将财务管理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必修课而成为会计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广义会计观占有支配地位。

会计的目标与会计的本质确定是紧密相关的。在会计管理活动论为主导的情况下,会计的目标显然与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管理的目标相一致,从而使提供信息有用性目标与使用信息有效性目标统一。这也进一步支撑了广义会计观的形成。

在会计实务中,企业往往将财务职能与会计职能合二为一而设置为财务部或会计部,实际上,无论是称为财务部还是会计部,当时主要行使的都是会计核算和资金收支等职能。这种在学术界和实务界将会计与财务合二为一的情况下,广义会计观是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的。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环境的变化,无论在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上,会计理论与财务理论研究上,还是会计实践与财务管理实践中,会计与财务管理的目标与本质都有了明确的界定,因此,狭义会计观,即会计信息系统论更符合当代会计的本质。

在会计信息系统观下,会计的目标是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因此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是会计学的本质或是会计最根本的质量特征。会计学的这一本质表明,无论是会计的决策有用观,还是受托责任观,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缺一不可。所谓会计相关性是指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能满足各种不同的相关决策者或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信息需求;所谓会计可靠性是指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能真实反映财务基本状况与经营成果。特别应当注意,会计学本质体现的会计信息是用货币计量的信息,而不是其他信息。用货币计量的信息将表现为价值信息、资金或资本信息。

(二)财务学本质 关于财务学的本质问题,财务理论界也有许多观点:一是“货币关系论”,该观点认为财务(或称国民经济各部门财务)是再生产过程中形成、分配和运用货币资金的客观存在的货币关系体系的总和;二是“资金运动论”,该观点认为企业财务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这是我国长期以来财务学的主流学派;三是“价值分配论”,该观点认为企业财务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对其再生产过程进行价值分配的一种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另外还有货币收支活动论、分配关系论、价值运动论、本金投入与收益论、财权流等几种观点。上述观点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财务的某些特性,也在不同程度上推进了财务本质理论的建设。但笔者认为,研究财务学的本质应对财务、财务活动、财务关系和财务效果的本质进行界定。财务学的本质是财务活动、财务关系和财务效果的统一,财务学是研究一个组织如何组织财务活动、协调财务关系、提高财务效率的学科。财务是与货币、资金、资本或价值相关的概念;财务活动通常反映为资金或资本的运动,如筹资、投资、营运和分配等;财务关系是指与资本筹资、投资、分配相关的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财务效率是指资本产出与投入的比率或差额,体现为资本的增值。

(三)会计学与财务学本质及关系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这个信息系统一是提供会计信息的系统,会计信息是以货币表现的有关资金或资本的信息;二是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这些有用的会计信息可用于决策、控制或明确责任;三是提供的有用会计信息必须同时具备会计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不可靠,或可靠不相关的会计信息,都不是有用的会计信息。财务学的本质是组织财务活动、协调财务关系、提高财务效率,而这种组织、协调和控制财务的过程正是财务决策或财务管理过程,因此,财务学的本质应是一个财务管理系统。从会计信息系统与财务管理系统本质与目标上看,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作为会计信息系统,其本质和目标就是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作为财务管理系统,其本质与目标就是要提高财务效率,实现资本增值。应当指出,财务学中财务活动、财务关系和财务效率方面的信息是依靠会计学提供的,要进行财务管理,实现财务管理系统的本质与目标,离不开会计信息系统;同时,会计学要真正成为有用的会计信息系统,其提供的资金或资本的信息,必然与财务管理所需要的信息相一致,即提供满足财务决策与控制所需要的信息。

二、会计学与财务学内涵及范畴定位

在明确了财务学与会计学本质的基础上,将对财务学与会计学内涵及范畴进行定位。财务学内涵及范畴与会计学内涵及范畴是相关的,因此,仍从会计学内涵与定位出发研究财务学内涵与范畴定位。

(一)会计学内涵与范畴定位 会计学的本质与目标决定了会计学的发展,会计质量特征中的会计相关性决定了会计学的内涵与范畴。会计相关性体现在会计信息有用性需求方面所含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不同的信息需求者所需求的会计信息可能是不同的,因此,明确这些需求对定位会计学的内涵与范畴十分重要。

(1)会计学内涵的定位。所谓内涵,通常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从哲学角度看,内涵是指事物内在因素的总和。因此,会计学的内涵就是要反映会计学的本质属性和会计学的内在因素总和。会计作为提供有用会计信息的系统这一本质与目标,决定了要定位会计学的内涵,必须回答会计如何提供信息,提供何种信息,以及为谁提供信息等内在因素问题。

会计学以会计的目标、职能、对象和程序、方法为研究对象,采用一定的研究方法,构建会计理论体系,揭示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的过程,促进会计工作更好地为经济生活服务。会计是以货币为计量尺度,运用一系列程序和方法,连续记录经济业务,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中价值运动过程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会计的基本程序与方法是指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程序与方法中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四个方面是会计学的核心内容,其中,提供会计报告是会计的主要职能。会计报告是整个会计系统的最终产品,是以浓缩的、综合的、系统的、分类的形式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

可见,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这个信息系统最终提供的会计信息主要以会计报告来反映。会计报告信息从生成的程序和方法角度看,形成了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的方法体系;会计报告信息从生成的相关性角度看,反映了经济活动的运行状况、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报告信息从生成的有用性角度看,它要满足利益相关者决策、控制、评价等对会计信息的需要。

(2)会计学范畴的定位。关于会计学的范畴定位问题,实质上是在对会计学本质和内涵界定基础上,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会计学进行科学分类的问题。会计学范畴定位对会计学科定位有着重要的影响,会计学的范畴不同,会计学科的地位也不同。然而,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中,人们对会计学范畴的理解是不同的,有的将会计学范畴理解为会计学理论范畴,有的理解为会计学应用范畴,有的理解为会计学研究范畴,有的扩展到会计学影响范畴。进行会计学范畴定位,既要对会计学内涵及外延进行科学的界定,又要对会计学范畴的分类标准进行合适的选择。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是进行会计学范畴科学定位的关键。

(二)财务学内涵与范畴定位 会计学的内涵与范畴为财务学内涵与范畴的定位奠定了基础,财务学的本质为财务学内涵与范畴定位指明了方向。

1、财务学内涵的定位。要界定财务学的内涵,首先要界定财务的内涵和财务管理的内涵。

(1)财务的内涵。财务学的核心词是财务。财务一词是与英语FINANCE相对应的。FINANCE还被翻译为金融,有的将其翻译为财政。在研究国外对财务的一般解释时,将财务等同于FINANCE。关于财务的定义有许多,几种有代表性的主要观点是:

财务是为支出而筹集资金和资本的过程。将投资者和储蓄者的资金提供给消费者、政府和企业。

财务研究个人、经济实体和其他组织如何在一定期间内分配资源,主要应用经济学的方法来解决分配金融资源的问题,特别强调如何在不确定性的条件下进行决策。对资产负债表的右方比较关注。

财务研究一个组织投资什么,投资多少,从哪里取得资金,如何取得资金以及资本市场如何运行。财务主要关注于价值——管理决策如何影响公司股东的财富价值以及资本市场如何将资源引导向最有价值的用途。

财务是关于资本的科学。它包括项目选择(资本预算)、投资选择和融资选择:项目选择通过资本预算考虑是否实施某些项目;投资选择考虑货币投资决策,如投资于银行、股票市场,还是其他方面;融资选择考虑单个经济主体如何为将要实施的项目筹集资金。

财务的上述定义反映了国外对财务的基本共识和两种不同的观点。基本共识是财务是关于资本的科学,财务与资本运作与管理密不可分;财务是研究个人、经济实体和其他组织资本的科学。关于财务的内涵的不同观点,一是认为财务是关于资本筹集的科学;二是认为财务是关于筹资与投资的科学。

我国对财务的解释不是从财务的内涵进行的,而往往是从财务的对象进行的。而且我国在解释财务时实际上是与财务管理相联系的,因此有些教材根本不分财务与财务管理,而是直接采用财务管理的概念。笔者关于财务的不同解释是对有明确财务定义的主要观点综述。

财务泛指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财务活动指企业再生产过程中涉及的资金活动,表明财务的形式特征;财务关系指财务活动中企业与各方面的经济关系,揭示财务的内容本质。

财务是国民经济中各部门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的总称。其中财务活动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经济关系,而财务关系则是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财务是企业或单位生产经营中的货币资金运动。包括货币资金筹集、货币资金使用、货币资金收回和货币资金分配。

财务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财务是价值运动及其所反映的经济关系。

财务的本质是企业和经济部门财务,是客观存在于生产经营过程的货币关系。

财务的本质是企业为实现生产职能对生产要素和经营成果的分配。

我国关于财务定义的基本共识表现在:财务是财务活动、财务关系及其总称。关于财务定义的不同观点可归纳为:从财务范畴看,有的将财务界定为企业财务,有的将财务界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财务;从财务活动看,有的认为是货币收支活动,有的认为是资金运动,有的认为是价值运动;从财务关系看,有的认为是货币关系,有的认为是经济关系,有的认为是社会关系。

目前关于财务的定义,有的定义的是财务学,有的定义的是财务管理,如果不区分财务、财务管理和财务学,给财务一个综合的定义,那么财务可定义为:财务是关于经济实体、个人和其他组织进行资金或资本运筹的科学。如果将财务与财务学、财务管理区分开来,财务可做如下界定:财务与价值紧密相关,这种价值具体体现为资金或资本;财务表现为财务活动,即资金或资本的筹集、使用与分配;财务活动体现出财务关系,包括所有者、债权人、管理者、员工、政府等的关系。

(2)财务管理的内涵。管理可被看成是这样一种活动,即它发挥某个职能,以便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和物质资源,来实现某个目标。管理活动是发挥管理职能的活动,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在管理活动中,各种管理职能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管理的内容由管理活动的内容所决定,现代管理之父法约尔将一个企业的活动分为以下几类:“技术活动,即生产和制造;供销活动,即购买、销售和交换;财务活动,即寻找资本及最适当地利用资本;安全活动,即保护财产和人员;会计活动,即盘存、资产负债表、成本和统计;管理活动,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在上述活动中,管理活动即是管理或管理职能,管理的内容应该是管理活动赖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其他五种活动,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会计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是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于财务管理的内涵,国外至少有两种解释:一是将公司理财(corporate finance)定义为财务管理,那么财务管理的范围则被限定在公司的范围之内,非营利组织和金融机构等都不能被纳入到财务管理的范畴之中来。在这种观点下,西方将财务学科分为以下三个部分:金融市场学,投资学,企业理财或财务管理。二是将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作为财务学或金融学的泛称。在这种观点下,财务管理就不再是简单的微观性质的定义,而应当突破现有公司理财范围的限制,把宏观定义下的财务(金融)也作为研究对象。财务管理不仅是对存在于公司或者各种机构范围内各种财务活动进行的管理,也包括存在于机构范围之外针对特定金融产品及衍生金融产品的管理,更包括对金融市场进行的管理。

我国财务界对“财务”和“财务管理”这两个名词存在着混杂使用的情况,同时对财务管理与公司理财也存在混用的状况。因此,讨论财务管理的定义,有必要界定清楚财务与财务管理这两个基本概念,进而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目前关于财务管理有以下几种定义:产品价值的形成、实现和分配(赵玉珉,1980);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王庆成,1981);对财务活动的管理(刘恩禄,1984);资金收支管理活动(陈毓圭,1986);对资金运动的管理(杜英斌,1988);筹集和运用资本(杨正新,1990);货币资源配置和货币关系处置(陈学荣,1991);价值管理活动(耿建新,1992);对企业资金的规划和控制(王庆成、王化成,1993);有关资金的筹集、投放和分配的管理(注册会计师考试办公室)。这些观点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五种,即财务管理是:对价值的管理;各财务职能或内容的总和;对财务活动的管理;对资金运动的管理;对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的双重管理。根据前述财务及财务管理的定义,可将财务管理定义为是对财务的管理,即通过对资金或资本运筹的管理,协调与处理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其最终目的是实现资金或资本的运筹效率和效果。

(3)财务学的内涵。财务学是在探索资本运筹规律、追求资本运筹效率、总结资本运筹观念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或者说财务学是研究资本运筹规律与效率的一门科学。它可以更形象地通过组织安排财务活动、协调财务关系和财务效率的提高来具体表现。研究财务学的本质应对财务、财务活动、财务关系和财务效率的本质进行界定。财务学的本质是财务活动、财务关系和财务效率的统一,财务学是研究一个组织如何组织财务活动、协调财务关系、提高财务效率的学科。财务是与货币、资金、资本或价值相关的概念;财务活动通常反映为资金或资本的运动,如筹资、投资、营运和分配等;财务关系是指与资本筹资、投资、分配相关的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财务效率是指资本产出与投入的比率或差额,体现为资本的增值。财务的本质与目标决定着财务经济学与财务管理学的关系,以及财务学的范畴。

2、财务学范畴的定位。财务学的范畴是指财务学所涉及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划分,财务学有不同的范畴分类。关于财务学范畴定位问题,如同会计学范畴定位,也涉及财务学理论范畴、财务学应用范畴,财务学影响范畴、财务学研究范畴,财务学基本范畴和财务学所属范畴等。

关于财务学的所属范畴也一直存在争议,如财务学是属于经济学范畴、管理学范畴,还是社会学范畴、数学范畴等。

关于财务学的基本范畴,同样有着不同的划分角度。如,从财务活动的内容划分,财务学范畴包括筹资学、投资学和分配学;从财务学的教学层级来划分,财务学分为财务学基础、中级财务管理学和高级财务管理学三个层次;从财务活动的地域划分,可以分为一般财务管理和跨国财务管理;从财务学的广义主体可分为宏观财务与微观财务;从财务学的狭义主体可分为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与财务经理财务;从财务学应用角度看其范畴,可划分为:企业财务管理、金融市场、投资管理及其他财务管理等。

关于财务学的研究范畴,如同会计学的研究范畴,涉及的面更加广泛,除了财务学的基本范畴,还涉及到与财务学属性和应用及影响相关的各个范畴,特别是财务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关联的范畴都是财务学的研究范畴。

综合上述财务学范畴的内涵,结合财务学理论发展与学科及专业发展的需要,可将财务学范畴主要划分为财务学理论范畴与财务学应用范畴两大类。

三、会计学、财务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明确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内涵与范畴,为界定会计学与财务学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而要理顺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关系,首先需要理解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关系,以及会计学、财务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为会计学科与财务学科定位奠定理论基础。

(一)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关系 会计学的本质与目标决定了会计学的发展,会计质量特征中的会计相关性决定了会计学的内涵与范畴。会计相关性体现在会计信息有用性需求方面所含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不同的信息需求者所需求的会计信息可能是不同的。财务学中财务活动、财务关系和财务效率方面所需的信息是依靠会计学提供的,要进行财务管理,实现财务管理系统的本质与目标,离不开会计信息系统;同时,会计学要真正成为有用的会计信息系统,其提供的资金或资本的信息,必然要与财务管理所需要的信息相一致,即提供满足财务决策与控制所需要的信息,而且会计学中的很多基础概念也正不断从财务学借鉴,如价值、货币时间价值等。

(2)财务分析学在财务学中的地位。要说明财务分析学在财务学中的地位,首先需要了解财务学与财务分析学之间的关系,财务学对财务分析学是如何依赖的,以及依赖的程度。从财务分析学的分析对象看,它分析的是财务学中的财务活动,应该说,财务学与财务分析学两者在研究对象上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一个是关注财务活动的具体运作,另一个则关注财务活动的分析与信息的提供。具体而言,财务学是财务分析结果的未来应用。从财务经济学视角来看,财务学需要信息来引导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财务管理学视角来看,财务学中筹资、投资、分配等各项活动的管理与控制均需要信息的支撑。财务学中财务活动、财务关系和财务效率方面的信息是依靠会计学提供的,财务学对会计信息需求具有多样性,而会计学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一般性和广泛性,这就决定了财务学需要借助于某种信息生成或者说信息定制工具,按照各项活动和目标的要求,生成特定的信息,而这个信息生成的媒介就是财务分析。此外,由于财务分析学分析的对象是财务活动,分析的内容、原理与方法都是围绕财务活动展开和财务目标的实现,因此财务分析中的思想主要来自于财务学,如价值的分析,绩效的分析等。

(3)财务分析在会计学、财务学中地位的演变。通过前述分析,可以清晰发现财务分析的地位与作用,以及财务分析学与会计学、财务学之间的关系。会计学是财务分析的基础,而财务学是财务分析的应用方向。会计学与财务学各自的学科发展均离不开财务分析,而且会计学与财务学之间的交叉更离不开财务分析。财务分析是会计学与财务学之间的连接桥梁。随着财务信息在各方面被使用的广度与深度的增加,财务分析的作用也将更加重要。会计学、财务学与财务分析学之间的关系及演变可由图1所示。

(4)会计学、财务分析与相关学科的关系。随着相关学科理论与实务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加大,财务分析在连接会计学与相关学科关系中的地位与功能将进一步扩展,如图2所示。

从财务分析在会计学与相关学科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看,随着会计学科地位的提升,以及相关学科对会计学信息需求范围、数量与质量要求的提高,财务分析学将在分析主体、分析对象、分析内容和学科地位上有进一步的扩展与提升。财务分析不仅要满足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信息需求者的需要,而且要满足管理者、员工等内部信息需求者的需要;不仅要满足管理学理论与实务发展的需要,而且要满足经济学理论与实务发展的需要;财务分析不仅是一门独立的边缘性学科,而且将成为一个独立于会计学和财务学等的专业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先治:《财务学科定位与发展研究——基于会计学科定位的思考》,《会计研究》2007年第6期。

[2]葛家澍、刘峰:《会计学导论》,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年版。

[3]杨纪琬:《中国现代会计手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

[4]陆正飞:《财务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王庆成、郭复初:《财务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周首华、[美]杨济华:《当代西方财务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冯淑萍主编:《简明会计辞典》,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8]赵德武:《财务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内涵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会计系统;管理系统;信息系统

一、问题的提出

产生于二十世纪40年代的系统论,广泛地应用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对会计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系统论将会计视为一个系统,从该系统的目标、要素及其结构、层次、系统的开放性等方面来构建会计体系,并研究会计系统与外部系统的联系以及会计系统的内部结构。系统论的引进,使会计理论研究的视野更广阔,整体性更强,立足点更坚实。当前,将会计视为一个系统已为会计学界广泛接受,但对会计是一个什么系统却争议颇多:

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aaa)发表的文件公告《会计基本理论说明书》指出:“实质地说,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使这个概念在国外广为流传。1977年,悉德尼。戴维森主编《现代会计手册》第二版序言中第一句话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它旨在向利害相关的各个方面传输一家企业或其他个体的富有意义的经济信息。

1980年,余绪缨教授在《要从发展的观点看会计学的科学属性》一文中提出了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的观点。1988年,葛家澍教授在《会计学导论》中提出:“会计是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经营管理和经济管理而在每个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范围内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已故杨时展教授以受托责任为出发点,认为会计的原本目的在于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完成企业的受托责任。他认为:“现代会计是一个以认定受托责任为目的,以决策为手段,对一个实体的经济事项,按货币计量及公认原则为标准,进行分类一汇总一传达的控制系统。”于玉林教授认为会计既提供会计信息,又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经济管理,会计是一个系统,它包括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管理系统两个子系统。因此,他将会计系统的性质表述为:“会计系统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以货币形式为主,采用现代化的专门方法,对扩大再生产运动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进行管理和核算的系统。”

限于资料和篇幅,本文仅列上述观占。这些观点可分为三类:信息系统论;控制系统论;包括会计管理和会计信息子系统的大系统论。由于这些观点的提出均有其依据,各观点代表者均为国际权威或国内知名会计学家,这些不同的认识对会计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它一方面丰富了会计学的内容,另一方面也给会计学的发展带来诸多问题:如会计理论研究中会计与财务的关系,会计学科体系中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的关系;会计实务工作中会计究竟有没有管理职能?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会计系统的内涵进行探讨。

二、会计系统的内涵

笔者认为,前文所述的不同观点的原因在于所指会计内容的差异,认识这个问题就是对会计系统的外延界定问题,外延是反映事物对象的总和,内涵是反映对象的共同属性的总和。因此,科学地判定会计系统的内涵,首先应对会计系统的外延加以界定。会计系统的外延是反映会计对象的总和,是对会计工作范围的总括,对会计外延的界定必须从会计实践中得出。

1.从历史的会计实践看会计工作的内容: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管理需要而不断完善的。在社会生产中,会计一方面对生产过程中人力、物力的消耗以及劳动产品的数量进行记录、计量;另一方面又要对生产过程中的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分析、控制和审核,以促使人们节约劳动耗费,提高经济效益。因此,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是伴随着会计产生而俱有的职能。只不过,限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会计本身的发展水平。当时以会计核算为主,会计管理为辅。

2.从现实的会计实践看会计工作的内容:现有的各企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进行的最基本的工作是会计核算工作。从记帐、算帐到报帐一条龙形成会计信息的信息系统,但应该看到这决不是会计工作的全部。会计在做好会计核算工作时,还应充分利用会计信息,开展会计预测,参与经营决策,严格会计控制,进行会计监督,检查与分析。

3.从未来发展的会计实践看会计工作的内容:未来社会是知识社会,信息社会,会计核算必然实现电算化。会计人员从手工核算中解放出来,会计管理工作将更加突出,这也是企业面向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因此未来发展的会计工作必然是管理型会计工作模式,会计核算信息化,会计信息管理化。

因此,我们认为会计系统的处延是反映会计核算工作和会计管理工作的总和。这是认识会计系统内涵的基础。

会计系统的内涵是反映会计对象共同属性的总和,认识会计对象的属性应把巴握会计系统的特征,用系统的观点研究会计对象,它具有以下属性:

1.整体性,恩格斯说:“系统即是一个大体系。”“会计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由各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具体来说会计系统是由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管理系统组成的大会计体系。”

2.相关性,系统的各组成部分是相互作用的。会计系统内部的信息子系统与管理子系统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信息是为了管理,管理需要信息。在实际工作中,会计核算工作和会计管理工作也密不可分。

3.目的性,目的性是系统所要完成的任务。这是该系统存在的原因。会计系统的目的是为了节约劳动耗费,提高经济效益。

4.动态性,就会计系统来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和会计自身的发展变化。会计系统经历着由历史上的核算为主、管理为辅,目前的核算型向管理核算型转变,未来发展的管理型会计系统的变化过程。

综合以上分析,会计系统的内涵是会计核算(信息系统)和会计管理(管理系统)的总和。它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动态性特征。因此笔者同意于玉林教授的,观点,认为会计系统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以货币形式为主,采用专门方法,对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进行管理和核算的体系。

会计系统包括会计信息和会计管理系统。会计信息系统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会计核算,它通过对会计对象按一定的标准确认、记录、计量、报告等程序最终形成会计信息的报表体系,会计对象是抽象的概念,具体表现为会计六大要素。会计核算即是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的核算。会计核算是会计部门的基础工作,在学科上,会计信息系统表现为财务会计学。会计管理子系统在实践工作中表现为会计管理工作,指会计部门按照会计系统目标对企业单位的资金运动所进行的决策、计划控制和分析。有些同志认为会计没有决策职能。我们认为决策是有层次的。即使集权型的企业也不可能事事由单位负责人决策,会计系统内的行为会计人员是有权决策的。动态的会计管理是对收入、费用(成本)、利润的管理,静态的管理是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管理,会计管理是会计部门的核心工作,在学科上,会计管理系统表现为财务管理学。

三、根据会计系统的内涵重新界定会计学科体系

由于长期以来对会计系统的内涵认识不一,我国会计学界在会计学科的关系上也意见纷纭,主要是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四者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有人认为会计学包括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独立的子系统。有人认为管理会计是发展的成本会计,如李心合“在国外,所谓成本会计就是管理会计;而在我国,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是两门并行的学科”“而且其理论根据不足,内容组织不科学,方法论不系统。”有人认为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三门学科之间从内容到方法上均有交叉重复现象,而交叉高达60%~70%以上等等。

我们认为,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本无可厚非,但是学科之间的重复研究现象,既浪费研究资源,同时也给会计教学,会计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因此有必要对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的关系及会计骨干学科体系予以重新界定。

会计系统的内涵是包括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管理系统的体系。会计信息系统在学科表现为财务会计学,是对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利润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因此成本核算是包含在财务会计中的。

会计管理系统是对资金运动的管理,包括资金的筹集、使用、耗费、收回和分配,实际工作中是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利润的管理,在学科上财务管理学基本涵盖了上述内容;筹资管理实际上是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管理,投资管理实际上是对流动资产、固定资产等资产要素的管理,利润管理实质是对收入、费用(成本)、利润的动态管理,因此,我们认为会计管理在学利上反映为财务管理学。

如果按照会计系统的内涵,似乎会计学科有财务会计学反映会计信息系统,有财务管理反映会计管理系统就足够了,那么现存的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该怎样处理呢?成本会计大致包括成本核算、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成本分析等内容。我们认为成本核算是会计核算的一部分。事实上早期的成本会计仅侧重于事后核算,是财务会计的一个分支。二十年代以后,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目标成本和标准成本制度的建立,才使成本会计向包括事前预测、计划、事中控制的成本管理发展。而管理会计本身就是从成本会计发展起来的,现实的内容主要包括:成本性态、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成本预测,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预算控制、质量成本、标准成本、责任成本,成本这一主线几乎占了管理会计60%~70%的内容。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责任会计可以划归财务管理学。这样管理会计90%以上的内容被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包含。因此,我主张将成本会计中的成本核算与管理会计中的成本管理进行结合重整,形成成本管理学。这样成本这一要素的核算和管理就浑然一体。从成本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到事后核算,形成一个过程,将管理会计其他部分划归财务管理学。

经过整合,我们认为会计学的骨干学科应由财务会计学,成本管理学,财务管理学三门学科组成。这样做符合会计系统的内涵,又避免了会计学科间不必要的重复和交叉,同时对会计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之所以把成本管理学单列。是因为成本计算和管理本身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这样,会计核算是基础,财务管理是中心,成本管理是联系二者的纽带。

四、把握会计系统内涵,促进会计工作模式转换

会计系统在实践中表现为会计核算工作和会计管理工作两部分,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基础。会计管理是会计工作的重点。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下,生产计划由国家下达,所需资源由国家统一分配,所需资金国家统一提供,产品由国家统购统销,企事业单位不存在独立的财务活动,客观上形成了重核算轻管理的会计工作模式。改革开放后,我国致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转换会计工作模式。由核算型向管理核算型转变,目前,对国企改革也具有积极意义。国企改革,一方面要在法人治理结构上进行制度创新,另一方面就要狠抓管理。中共中央关于国企改革的若干问题决定指出:“要重点抓好资金管理和成本管理。”对企业会计工作提出了要求。因此建立管理核算型会计模式是时代的必然要求。转换的途径一是要思想转变,包括企业领导思想转变:重视会计工作;会计人员思想转变:由记帐员向企业领导高级参谋转变。二是改变工作环境,努力使会计核算电算化,会计信息管理化。三是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增强其管理和参与决策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葛家澍。会计学导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

[2]吴明礼。构建大会计学科新三极的思考[j].当代财经,1999,(6):24-28.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内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产品;批发市场;内涵式发展

    引言

    我国的批发市场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全国已有4700多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和多类型的市场体系,成为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枢纽和核心,承担着近70%的农产品流通任务。

    但总体而言,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仍以外延扩大、数量扩张为主要特征,多数批发市场仅具备产品集散、价格生成等基本功能,对手交易仍是主要的交易方式,收取摊位费是批发市场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

    在土地资源紧缺、消费安全问题突出、卖难买难现象频发的今天,如何完善批发市场功能、提升批发市场竞争力成为农产品批发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由外延扩张型向内涵式发展型转变成为批发市场首要的任务。

    本文在分析农产品批发市场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批发市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和具体发展方式,以期为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现状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专门为农产品批发提供交易的场所和条件,并为农产品流通提供服务的组织机构。

    我国现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多形成于三种方式:一是在原有农贸市场或集贸市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二是在原商业、粮食、物资、供销等流通部门的购销中心的基础上形成;

    三是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建。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较完备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对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新农村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满足日益增长的人们生活需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随着超市的兴起和发展,经由超市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份额逐年扩大,但批发市场仍是目前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据统计,目前多数城市消费的鲜活农产品80%-90%仍由批发市场提供。即使在消费水平相对较高的城市,如北京,70%以上的农产品也经过批发市场流通。

    总体来说,目前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主要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经营管理水平较低,服务功能单一

    现代化的批发市场应具有商品集散、资源配置、价格形成、交易结算、信息中心、主题会展以及综合服务等多项功能。但我国目前的批发市场功能单一,多数市场还仅具备商品集散等初级批发市场所具备的简单功能;摊位制仍是大多数市场普遍采用的方式,市场投资主体对市场的管理仅仅停留在物业管理的层次上,通过收取摊位费而维持市场的运转。因为摊位固定,批发市场一般通过扩建或收购兼并其他市场进行发展,通过规模的提升来增加成交量,提高经营收入。以数量或规模的增长为特点的外延式发展方式是目前批发市场发展的主要途径。

    2.交易方式落后,交易主体地位不平等

    交易主体、交易方式以及交易规则的确定和完善直接关系市场运行的效果和各方利益的平衡。而目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对手交易仍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内交易的主要形式。

    交易双方的地位也相对不平等,一方是处于弱势地位的、组织化程度较低的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者,一方是处于强势地位的、对市场信号反应灵敏的采购商。交易双方这种地位、能力的不对称,难以形成公平的价格,也难以体现农产品的真实价值。纵观荷兰、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拍卖已成为主要的交易方式,农产品流通链条中的主体均从中受益。

    3.经营环境较差,产品质量难保障

   正是由于摊位制管理的特点,目前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很少也很难在改善整体经营环境上下功夫。平时路面不平、菜叶满地,下雨天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场景绝不是个别农产品批发市场才有的现象。这样的环境不仅使农产品采购者兴味索然,更重要的是,容易腐烂变质的农产品的品质更加难以得到保障,而且农产品的损耗率也因此增加,相反农产品的增值率却随之下降。这不仅影响农户/供应商的收入,而且由于品质降低造成的农产品安全问题也影响了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消费。

    4.经营设施不健全,服务功能难拓展

    目前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多为露天或简易大棚市场,经营设施简陋且不完善,信息化的支撑手段更加缺乏。近年来,在国家的支持下,一些经营业绩较好的企业相继配套了检测、储藏等设备设施。但总体来说,这些设施的普及率较低,配套设施(如冷库)的应用率也比较低,设施不足和设施闲置的情况同时存在。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有的市场虽然已有所开展,但多数也只是建立市场门户网站、所在市场农产品的价格等方面的信息。设施的缺乏也是造成农产品批发市场服务功能单一的原因,这对农产品的保鲜、加工增值、运输、食品安全以及为经销商拓展销售渠道等方面都有很大影响。

    二、农产品批发市场内涵式发展的必要性

    内涵式发展模式是指农产品批发市场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管理水平等手段达到提高成交量、成交品种乃至成交金额的发展方式,即在不增加经营面积的情况下提高收入,即提高单位经营面积的投入—产出效率。内涵式的发展方式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的内在动力。

    1.资源的有限性,要求批发市场转变增长方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人口规模逐渐扩大,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市场用地与城市功能用地的矛盾越发尖锐。在这种背景下,靠扩大规模来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外延式发展方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的扩大不仅会降低城市的容量,削弱城市其他功能的正常发挥,而且,由于批发市场带来的大量人流、车流,也会对交通造成很大的影响,从而降低城市运转效率,损害城市形象。以“修炼内功”为特点的内涵式发展方式成为必然。

   2.激烈的竞争,促使批发市场“修身养性”自上世纪90年代超市在我国兴起以来,经由超市流通的农产品比例逐年提高。近几年国家“农超对接”工程的开展,也为超市自营或联营生产基地提供了动力,超市到生产基地/合作社直采的比例与日俱增。这不仅对进入批发市场交易的农产品货源造成冲击,也使原本到批发市场采购的超市数量或采购数量相应减少。而且由于超市具有方便快捷、购物环境好、质量有保障等良好形象,吸引了无数终端消费者的拥趸,这也对批发市场的客流造成影响。此外,由于基地按超市的要求进行生产,能有效保障产品质量,加上环节减少引起的流通成本降低、损耗小等特点,能使从生产到消费整个链条中的主体从中受益,供应链整体效益得以提升。

    这些因素的出现再加上批发市场相互之间本来就存在的竞争,使得批发市场必须摈弃以前的做法,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3.卖难买难问题的频发,敦促批发市场充分发挥其功能近些年来,农产品卖难买难问题频发,尤其是卖难问题,已成为伤农害农的顽疾,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农业的丰产增收,也影响了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进而也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作为当前农产品流通主渠道的批发市场,掌握着丰富的进场交易主体的信息资源,如能在摊位管理的基础上扩大信息采集和服务范围,比如采集交易的品种、产地、价格、销量、购买者、交易时间等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经过分析加工,在农产品出现卖难之前或初期传递给相关主体,势必对缓解卖难有很大帮助。同样,批发市场将生产者/供应商的信息传递给需求方(采购方),需求方的买难问题也会有所缓解。

    三、农产品批发市场内涵式发展的具体方式

     内涵式发展主要通过拓展批发市场的经营和服务范围、本质上提升批发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来实现,具体体现在经营理念的提升及技术手段的改进等方面,主要包括以下方式。

    1.完善设施及功能

    设施设备是发挥功能的前提条件。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必须首先转变思想,创新管理机制,改变传统单一摊位制管理的经营模式,增加冷库、包装、加工、质检、物流、质量追溯等设施设备,提供冷藏、包装、加工、配送、信息等多种服务,促进农产品流通增值的同时拓展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收入来源渠道,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造血机能”。其次,要创新农产品交易方式,引入拍卖等新型交易方式和设施,创造一个透明、公平的竞争环境,提供准确的、代表性强的价格信息,实现产品的真实价值。

    2.加强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是开展农村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手段和支撑。信息化的实施能有效提高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及时实现市场信息的有效传递和共享,提高整个物流环节的协调性,以及有效解决农产品品质量追溯等问题。

    批发市场的信息化建设需从软硬件两方面入手,相关的硬件设施是开展信息化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软件方面主要包括综合管理系统、电子结算系统(不仅包括批发市场和入场商户之间的结算,也包括为交易双方提供结算服务)、拍卖系统、物流配送系统、协同商务系统、质量追溯系统以及信息采集和平台等方面。其中协同商务系统是指将批发市场置于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其作为农产品流通主渠道和主要环节的功能,在原有基础上充分采集市场信息,加强与入场交易的供需双方的联系,搭建供需双方沟通的渠道和平台,并吸引原未入场交易的主体利用平台信息达成交易,拓展供需双方的交易渠道。通过批发市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开展,不仅拓展批发市场的服务范围,增加批发市场的收入和核心竞争力,而且能提高整个农产品流通链条的效益和效率。

    四、农产品批发市场内涵式发展的障碍因素分析

    1.观念不到位

     观念是影响行为的首要因素。受传统观念和经营理念的影响,很多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开办者和经营者尚未认识到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内涵式发展的好处和前景,这影响了内涵式发展模式的顺利开展。

    2.资金不足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一项投资大、回收期长的工程。目前大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流动资金匮乏,运作成本昂贵,在巨额的投资面前往往望而却步,减缓了批发市场增长方式转变的进程。

    3.农产品标准有待完善

    由于农产品本身的季节性、多样性以及容易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特性,使得农产品尤其是果蔬类的农产品很难像其他商品一样实现标准化,这给农产品的拍卖式交易带来很大困难,也影响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开展。

    五、结论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还存在资金、认识等方面的障碍因素,但内涵式发展方式是农产品批发市场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内涵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分析了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和特点,按照指标体系设计原则构建出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用以客观真实地评价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水平,为正确 指导 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我国政府自2000年明确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 工业 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后,企业信息化由此形成热潮。当前,企业在其信息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片面追求采用高、新、全的技术,而不顾自身的信息化基础水平如何,造成了众多企业的信息化 投资 不能产生合理的回报,甚至失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企业在进行大规模信息化投资前必须准确地测评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才能制定出正确的信息化投资战略。制造业在工业中居于重要地位,对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成熟度评价研究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1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内涵与特点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是指制造企业在生产和经营、 管理 和决策、研究和开发、 市场 和销售等各个方面全面应用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建设信息化系统,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调整或重构企业业务过程和组织结构,从整体上优化企业各项活动,服务于企业经营战略,使企业的竞争力更强和收益更多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由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具有以下内涵:(本文以制造行业的企业为研究背景,如没有特殊说明,下文中“企业”专指“制造业企业”,“企业信息化”是指“制造业企业信息化”)

信息化的范围涉及企业各个方面: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信息化的内容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建设信息化系统、开发信息和知识资源、调整或重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这三个方面主要内容可以简称为技术、信息和管理。其中,技术是工具和条件,信息是基础,管理是动力和归宿。信息化的本质是在制造企业的各个环节,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利用,提高人和设施的效率、降低 成本 、提高决策质量、加快对外部变化的反应,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服务企业的 发展战略 和目标。信息化的直接目的是提高对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存储、处理、传递和利用的能力及水平,为企业各项活动服务;最终目的是提高 经济 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

由上述分析可知,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不同于其他形式信息化的特点,表现出特有的复杂性:

1.1 企业的信息资源复杂

随着供应链管理、动态联盟等理论和方法在企业的应用,制造业企业不仅要开发和利用企业内部的信息,而且要开发和利用供应链合作企业的信息。

1.2 业务过程的组成环节众多,过程复杂且易变性强

制造过程往往需要经过众多的处理环节,涉及复杂的事务。而且,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先进的制造工艺以及 营销 模式都会使制造企业的业务过程发生改变。另外,企业适应多变的市场 环境 和激烈的竞争,必然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业务过程。

1.3 信息化实施阻力大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尤其需要对企业业务过程和组织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往往涉及企业各级各类人员、信息化实施人员等众多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的协调,实施阻力较大。

1.4 信息化实施周期长

由于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复杂性使得企业实施信息化的主要手段——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实施周期比较长。

2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的根本目的就是确定企业在信息化方面已发展到有效果的程度,即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分析企业的现状,得出企业信息化发展所具备的各种条件,进而判断企业适合利用何种信息技术来建设企业信息化,构建一套企业信息化指导实施方案。因此,要对一个企业的信息化成熟度进行评价,需要一套有系统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系统分析了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本节构建了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指标体系。

2.1 指标选取原则

选取指标要做到科学性、合理性和全面性,应当遵从如下原则:

目的性——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使企业能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所处位置,选择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

可行性——设计的指标要容易采集,便于操作,尽可能避免有重复的指标,简化 统计 。

可比性——保证选择指标口径的一致性,便于横向、纵向比较。只有比较才能发现方案的优势和劣势所在,然后进行相应改进。

动态性——随着 环境 的变化和技术、实践的发展,企业信息化方案当然也要作出相应的改进。所以,评价指标体系要反映出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的变化,并作调整。

全面性——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尽可能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比较,防止片面性。比如:要考虑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企业中信息设备的拥有量及技术含量、设备的利用效率和信息流的通畅以及企业信息化化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2.2 指标体系构建

综上所述,在充分考虑制造业企业的内涵、特点和信息化发展的前提下,依据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业务流程合理程度、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水平三大块内容,这三大块作为指标体系的三个一级指标,每一块均有对应的二级指标。如左图所示。

3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3.1 业务流程合理程度

业务流程对制造业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业务流程的清晰化、标准化、连续化深刻影响着制造企业的发展,是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实施的基础。业务流程合理度可以从 管理 制度和流程规范两方面来衡量。管理制度描述业务流程在企业内的重视程度以及是如何考核的,可以用信息化重视度、管理层合理度和考核程度来进行度量。信息化重视度反映了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和信息化战略落实情况,管理层合理度反映企业在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的职责合理分配,而考核程度反映定性、定量地全面考核岗位承担工作的程度。

3.2 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企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发挥信息资源作用的必要前提。因此,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进行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的重要标准。本文遴选了 计算机 硬件及内部局域网建设、企业接入互联网情况、网站建设水平三个方面作为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衡量指标。其中网站建设水平可由网站建设情况、主机托管情况、网站服务水平、网站更新情况四个次级指标来反映。

3.3 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水平

企业信息系统应用状况是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核心内容,其考核指标为:cad/cam应用水平、erp系统应用水平、 电子 商务 应用水平、internet应用水平、系统间信息共享程度、信息化对决策的支持程度、与供应链上下游合作企业的系统衔接能力七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