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创的治疗方法

微创的治疗方法

微创的治疗方法

微创的治疗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腋臭;小切口;Z成形术

[中图分类号]R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08)06-0920-02

Clinical comparison between treatment of bromihidrosis

LI Chang-gen,LI Xiao-jun,HU Xiu-mei,ZHANG Hua-sheng

(Department of Plastic Surgery, Shenzhen People’s Hospital, Shenzhen 518020,Guangdong,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compare the clinical outcomes and complication between the treatment of bromihidrosis with two different methods.Methods212 patients were applied to the small incision surgical therapy.60 patients were applied to the conventional surgical therapy and Z-plasty. The clinical outcomes and complication of both groups were compared six months after the treatment. ResultsThere were 1 case with incision split, 13 cases with hematoma,3 cases with partial flap necrosis ,23 cases with slightly odor in the the small incision surgical therapy. There were 5 cases with incision split and no odor was remained in any case with the conventional surgical therapy and Z-plasty. Conclusion Each method has its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We can choose the metho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ase.

Key words:bromihidrosis;small incision;Z-plasty

腋臭俗称“狐臭”,是因为腋窝大汗腺分泌的汗液不仅含有各种电解质,还含有脂肪酸、蛋白质和糖,经皮肤表面的细菌分解成脂肪酸,从而形成特殊臭味,轻则造成患者心理负担,自我封闭,社交恐惧,重则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自2000 年3月~2007年10月,我们分别应用小切口微创法和传统的梭形切除术+切口Z成形术治疗腋臭共272例,现将这些病例的治疗效果和术后并发症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共272例(男53例,女219例),均为门诊病例,年龄18~32岁,平均22岁。应用小切口微创法212例,其中13例曾接受激光治疗;应用传统的梭形切除术+切口Z成形术60例,其中8例曾接受小切口微创治疗。

2手术方法

2.1 小切口微创法:术前用美蓝沿腋毛边缘画线,确定手术范围,并用碘酊固定画线,以防消毒时标记被清洗。腋窝手术区局部肿胀麻醉,在腋毛范围内顺皮纹做1~2个长约2~3cm切口,深及浅层脂肪下,用组织剪将皮瓣的脂肪及真皮深层去除,直至皮瓣呈中厚皮片,切口间断缝合。于手术区外约1cm处,四周缝线6~8条,按植皮法打包加压包扎,肩关节制动,术后3天拆除打包,继续加压包扎,12~14天拆线。

2.2 梭形切除术+切口Z成形术:术前同样行手术范围标记并固定,于腋窝手术区及周围用0.5%利多卡因(含1:200 000肾上腺素)行局部肿胀麻醉,按腋毛范围将其皮肤连同浅层脂肪梭形切除,于此层面切口两侧充分分离松解,以尽可能减少皮肤张力,然后以切口为轴线,两侧各设计一臂长2.0~2.5cm、角为45°~60°的三角皮瓣,按Z成形处理,切口分层间断缝合。术后加压包扎,肩关节制动,术后12~14天拆线。

3结果

应用小切口微创法治疗的212例病例中,出现切口部分裂开1例,长约0.8cm,经换药后愈合,皮下血肿13例,占本方法总例数的6.1%,经血肿清除后愈合,皮瓣部分坏死3例,均为切口边缘,经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6个月,切口瘢痕不明显,23例在近距离(≤10cm)仍有轻度异味可闻及,占本方法总例数的10.8%。应用传统的梭形切除术+切口Z成形术治疗的60例病例中, 出现切口部分裂开者5例,占本方法总例数的8.3%,裂开长度为0.5~1cm者4例,经换药后自行愈合,1例裂开长度约2cm,经清创缝合后愈合,采用本方法病例中,无一例出现皮瓣坏死和瘢痕挛缩,术后随访6个月,均无异味残留,但切口瘢痕较长且明显。

4讨论

4.1 手术范围和层次:尽管腋臭的手术治疗方法众多,但彻底去除异味无疑是手术成功最重要的标准,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呢?笔者认为,手术前确定手术范围和手术层次至关重要。腋臭是因为腋窝大汗腺分泌汗液,经皮肤表面细菌分解成脂肪酸,从而形成特殊臭味,所以彻底清除大汗腺就是手术的目的。我们知道,腋窝大汗腺主要存在于腋毛周围的真皮深层和浅层脂肪内,所以无论采用哪种手术方法,只要将腋毛范围内的真皮深层和浅层脂肪彻底去除,就都能达到根治腋臭的目的[1]。

4.2 小切口微创法治疗腋臭:手术采用于腋毛范围内顺皮纹做1~2个长约2~3cm切口,暴露不充分,术者可用手指或钳夹切口缘皮下将皮瓣翻转,从而直视下进行操作。通过对这些病例的总结,我们体会到:①此方法较传统切除法繁琐,术中应仔细耐心地修剪含大汗腺组织,切忌急躁,同时勿忽略皮瓣边缘大汗腺组织的去除,否则容易导致异味残留。应用本方法的病例中共有23例在近距离(≤10cm)仍有轻度异味可闻及,占本方法总例数的10.8%。②如果皮缘损伤较重,需将损伤皮肤切除,以免影响切口愈合。应用本方法的病例中共出现皮瓣部分坏死3例,均为切口边缘,笔者考虑为皮缘损伤较重而未能切除所致。③应用本方法的病例中出现皮下血肿共13例,占本方法总例数的6.1%,笔者考虑与以下3个因素有关:其一,术中止血不完善;其二,按植皮法打包包扎时压迫不充分;其三,术后制动不严格。④切口缝合前常规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创面,以免残留失活组织而导致感染或影响愈合。⑤切口缝合时应仔细对合皮缘,避免因此处皮肤相对松弛而造成皮缘内翻,必要时可间断选用数针垂直褥式缝合[2]。

4.3 传统梭形切除+切口Z成形术治疗腋臭:手术野暴露充分,能将含有大汗腺的皮肤、皮下组织完整彻底切除,故术后异味去除彻底,疗效肯定。但由于皮肤切除范围大,如果直接拉拢缝合,张力较大,且可能造成术后瘢痕挛缩而影响肩关节的活动,在本组212例病例中,笔者采用切口Z成形术,既改变了直线瘢痕,同时改变了张力线的方向,本组无一例出现瘢痕挛缩。我们通过对这些病例的总结,体会到在Z成形术中应注意:①皮瓣角以45°~60°为佳,角太小,容易导致皮瓣尖端坏死,角太大,容易导致皮瓣交叉后蒂部不平整。②皮瓣臂长以2.0~2.5cm为适宜,臂太短,轴线方向延长不足,臂太长,皮瓣不易交叉转移。③手术中皮瓣周围松解要充分,以免缝合时张力过大而影响皮瓣血运和切口愈合,应用本方法的病例中共出现切口部分裂开者5例,占本方法总例数的8.3%,考虑为缝合后切口张力过大所致。④皮瓣尖端的处理,为避免坏死,最好修剪成钝圆形。⑤术中止血要彻底,术后宜适度加压包扎,以免皮瓣下血肿形成而影响皮瓣血运[3]。

本组共应用小切口微创法和传统梭形切除+切口Z成形术两种方法治疗腋臭,两种方法各具特点:①小切口微创法治疗腋臭,切口隐蔽,瘢痕不明显,易为绝大多数患者接受,但术后可能发生皮下血肿及异味残留,需要术者耐心、精细的操作以尽可能减少。②传统梭形切除+切口Z成形术,具有手术暴露充分、操作简单、疗效确切等诸多优点。但术后切口瘢痕较长、明显,是其主要缺点。在临床应用中,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要求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

[参考文献]

[1]罗金刚,郑绪莲,梅长松,等.改良的顺腋纹小切口法腋臭根治术[J].中国美容医学,2007,16(11):1497-1498.

[2]李仁清,叶 林,代好英.肿胀麻醉下小切口治疗腋臭[J].中国美容医学,2006,15(9):1018-1019.

微创的治疗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内窥镜 微创手术 腕管 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658.2;R68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112-01

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是临床最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之一。近20多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对康复和美观要求的不断提高,内窥镜下微创治疗技术逐渐兴起[1],并受到广泛关注。内窥镜下腕横韧带切开腕管松解术正逐步受到医师和患者的重视[2]。2008年1月~2011年2月,我院对42例CTS采用内窥镜下双切口技术腕管切开(endoscopic carpal tunnel release,ECTR)治疗,临床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2例42腕,男13例,女29例;年龄29~69岁,平均45.4岁。左腕11例,右腕31例。病程4~28个月。发病原因:有腕关节及手部劳损病史24腕,腕骨骨折畸形愈合9腕,腕部外伤5腕,腕部腱鞘囊肿3腕,月骨脱位病史1腕。症状:患者以手指麻木、疼痛、乏力,拇指活动无力,晨起或睡后疼痛明显,甩手片刻后可使疼痛缓解,劳累后加重为主要症状。体征:正中神经分布区(桡侧3个半手指)皮肤感觉迟钝,完全丧失感觉者2例。腕部Tinel征阳性,屈腕试验阳性。肌电图检查示大鱼际肌出现神经性变化。本组患者均经局部封闭、药理调理、理疗等非手术治疗无明显好转。本组42例CTS均采用ECTR治疗。

2 护理方法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由于内窥镜视野下能清楚地观察到腕横韧带、血管、神经和屈肌腱,一般不会引起并发症的发生[3]。多数患者对ECTR比较陌生,术前护士应认真介绍内窥镜及ECTR的相关知识,使患者了解该手术的优点与注意事项。耐心与患者沟通,以热情、和蔼的态度关心和体贴患者,打消准备手术患者的顾虑,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1.2 术前准备。充分掌握患者病情,做好术前病情评估,完善相关检查,检查手术区及邻近皮肤有无伤口或感染灶。做好皮肤清洁工作,术前1d术野备皮。

2.2 术后护理。

2.2.1 体位。患肢屈曲于胸前中立位,平卧时垫枕,保持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并有利于患肢前臂及手部肌肉功能锻炼。

2.2.2 术后包扎及石膏托护理。术后腕关节弹力绷带适当压力包扎,注意包扎松紧度,并做出相应的调整。术后掌侧石膏托外固定7d以控制掌屈,注意保持石膏托清洁干燥。

2.2.3 物理调护。自制中药如意金黄散放入大小合适的棉袋中密封于冰箱冷藏2小时后取出进行腕关节冷敷,注意密切观察伤肢血运、皮肤感觉,每天三次,每次20分钟,共使用3天。

2.2.4 预防感染。常规应用抗生素。监测生命体征变化,观察病人伤口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敷料渗出物明显时立即更换敷料。

2.2.5 观察手指血液循环、感觉及活动情况。对于ECTR术后的患者应密切观察手指血液循环、感觉及活动情况,耐心向患者讲情应用弹力绷带的目的与注意事项。如出现患肢肿胀严重、皮肤发绀、麻木、疼痛、手指活动障碍等异常时,应及时处理,重新包扎。

2.2.6 功能锻炼。早期功能锻炼可促进手的功能恢复正常、提高疗效。ECTR术后24h内先做肌肉等长收缩,减少肌腱滑动引起伤口出血和疼痛,每日进行多次,每次15min~20min。第2天小幅度活动手指,指导练习患腕背伸,嘱病人握拳和松拳。并开始进行肘关节的屈伸活动、肩关节外展。

2.3 出院指导。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康复锻炼计划,嘱其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患肢3周内禁止提重物。嘱患者定期来院复查。

3 结果

本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6周桡侧3个半手指感觉恢复正常,麻木、疼痛及乏力症状明显缓解。

4 讨论

CTS是由于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到压迫所引起的桡侧3个半手指的麻木、疼痛、乏力为主的一组症候群。手术切断腕横韧带,开放腕管是经典的外科治疗方法。自1987年奥津一郎[4]报道第1例应用内窥镜治疗CTS以来,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愈来愈广泛。周运勇等[5]研究表明该手术具有皮肤切口小、组织损伤少、麻醉简便、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恢复快、瘢痕小、住院时间短、能早期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等优点。对于内窥镜微创手术切开腕横韧带的患者,术前积极做好相关知识的宣教,让患者了解治疗的过程,术后注意保持弹力绷带有效包扎,石膏托松紧度适宜,观察指端感觉及血液循环,及时发现并发症,早期功能锻炼对促进手的功能恢复正常,提高疗效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Okutsu I,Hammnaka I,Chiyokura Y,et al.Intraneural median nerve pressure in carpal tunnel syndrome[J].J Hand Surg(Br),2001,26(2):155-156

[2] 顾玉东.正确掌握与评估内镜松解治疗腕管综合征[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5,5(5):341

[3] 孙贵新,史其林,顾玉东.内窥镜下治疗腕管综合征89例报告[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2(6):415-417

微创的治疗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继发性脑室出血;微创软通道介入;治疗方法选择;枕角穿刺;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470-01

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后,增加了病情的危险性和治疗处理上的复杂性。对此类患者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以及手术实际的选择,目前存在争议。积极完善的救治脑室出血对于降低脑出血的死亡率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我科于2008年1月-2011年6月应用“微创介入颅内出血清除技术”[1、2]治疗高血压继发脑室出血58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58例,男性40例,女性18例,年龄40-78岁,平均59岁,均有高血压病史,曾有过脑中风病史12例,有糖尿病史10例。入院时均作头颅CT检查明确诊断,首次CT检查有轻度脑积水15例,脑中线结构明显移位28例。原发出血部位:提示原发出血部位基底节壳核区30例,丘脑区18例,小脑出血6例,脑叶出血4例。原发出血量:10-30ml 20例,31-60ml 30 例,60ml以上8 例。术前意识状态:[3]Ⅰ级8 例,Ⅱ级12 例,Ⅲ级 20例,Ⅳ级12 例,Ⅴ级 6例。发病距手术时间:本组发病至手术为3h-4d,其中≤6h 4例,7-24h40 例,24-72h 10例,≥3d 4例。

1.2手术方法:本组15例行单纯脑内血肿穿刺,12例行单纯出血侧脑室枕角穿刺,18 例行血肿穿刺+对侧侧脑室枕角穿刺,12例行血肿穿刺+同侧脑室枕角穿刺,16 例行脑内血肿穿刺+双侧脑室枕角穿刺引流。

2 结果

术后经CT复查脑内血肿清除率约85%-96%,脑室内血肿清除率约90%-95%,血肿基本清除时间48h-72h,血肿穿刺管留置3-4d,侧脑室穿刺管引流留置时间5-8d[4]。本组死亡14 例,病死率24%。死亡原因:不可逆脑疝7 例,再出血3 例,严重肺部感染2 例,多器官脏器功能衰竭 1例,消化道大出血 1例。生存病例6个月随访,按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Barthel指数(BI)计分:ADL1 15 例、ADL2 16 例、ADL3 9 例、ADL4 2例、ADL5 2例。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继发脑室出血,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和复杂性,其治疗的关键除了解决因血肿本身压迫所致脑组织水肿、变性、软化等一系列病理变化,还要迅速解除部分病例因及发行脑室系统积血导致的急性脑脊液循环梗阻,及时清除血肿,解除压迫,打破脑出血后的继发性病变所致的恶性循环,挽救生命,减轻脑组织损伤,减少继发性脑积水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高质量。

3.1手术适应证与手术时机:

脑室继发性出血手术与否,在没有凝血功能障碍的前提下,应根据原发出血量、出血部位、脑室系统是否有梗阻、病情演变情况等综合因素决定。脑叶、壳核出血量>30ml,丘脑、小脑出血>10ml以上;发病后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CT检查脑室系统明显扩大;血肿侧发生小脑幕切迹疝和枕骨大孔疝仍有手术挽救生命的希望。

脑出血后早期或超早期手术符合改善脑出血病理生理的特点。手术时机的选择从文献报道[5]及本组研究经验总结表明,手术应尽早进行,必要的术前检查和准备不能忽视,如术前CT非常重要,以及凝血功能,血糖与血压水平,气道通常情况,给予适当的镇静很有必要。本组44例(占全部病例的75.8%)手术在发病后24h内实施。

3.2 手术方法选择与注意点:

脑出血后发生继发脑室出血究竟采取什么微创方式要依据具体病情而定。笔者的经验是:①原发血肿破入脑室后形成一侧脑室铸型,血肿本身仍较大,应行对侧脑室枕角穿刺+原发血肿穿刺引流。②原发血肿破入脑室后形成双侧侧脑室铸型,三、四脑室铸型梗阻,应行双侧脑室枕角穿刺+原发血肿穿刺引流。③原发血肿破入脑室后,脑室及血量较少,无脑脊液循环受阻,可行原发血肿单纯穿刺引流。④血肿破入脑室后,原发血肿缩小,血肿大部分积聚在同侧脑室,可行血肿侧侧脑室枕角单纯穿刺引流。⑤小脑出血破入脑室,应行右侧脑室枕角穿刺+小脑血肿穿刺引流。

对于出现脑疝的先行对侧脑室枕角穿刺引流,迅速降低颅内压而缓解脑疝。行脑室和血肿穿刺时,应先作脑室穿刺,再作原发血肿穿刺,迅速降低颅压,保证手术安全。利用双针穿刺有利于平衡颅内压,减少再出血的发生。利用威海村松公司研发的"一次性颅脑外引流器"作为穿刺引流装置。术中5ml注射器缓慢抽吸侧脑室内的凝血块,能迅速缓解脑室梗阻。

3.3术后处理重点:

3.3.1控制血压:血压升高是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血压的安全值因人而异,与其基础血压有关,血压的大起大落比血压的绝对值升高更危险,我们的经验是收缩压控制在150毫米汞柱左右,舒张压维持在100毫米汞柱左右。躁动不安的患者给予冬眠一号全量或半量肌注。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及早行气管切开。

3.3.2液化术:对脑室内血肿的液化是进行脑室出血外引流的前提。尿激酶是一种外源性非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降解为纤溶酶,可使显荣蛋白分解而使血凝块液化[6、7]。半衰期短,脑实质,脑室内应用于液化血凝块安全,有效,尤其继发性脑室出血原发病灶在脑实质内,脑室内分次注入尿激酶(每次4-8万U)是安全的,加之CSF的不断分泌能将液化的出血经引流管排出。选择侧脑室枕角为穿刺点,有利于尿激酶与血肿充分作用,液化完全,能尽快解除三、四脑室积血,对恢复脑脊液循环有重要意义。脑室内注入较大剂量的尿激酶可迅速液化血凝块,从而解除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改善脑脊液循环及脑室周围的微循环。

3.3.3促进脑脊液分泌、清除积血的辅治疗:术前、术后停用或减量应用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脱水利尿药物;在心功能允许的条件下适度输注生理盐水及低渗葡萄糖溶液,早期应用钙通道阻滞尼莫地平注射液静脉持续输注,抑制和解除血管活性物质所致的脑血管痉挛,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小剂量应用低分子右旋糖苷,阻止红血球及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稠度,对减轻脑缺血、降低脑梗死的发生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 刘振川,徐立明,赵仕欣,等.微创介入颅内出血(血肿)清除技术在神经内科的应用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0,8(2):137-138.

[2] 刘振川,纪维华,赵仕欣,等.老年人慢性硬模下血肿的微创介入治疗[J].中国老年医学杂志,2002,21(5):381-382.

[3] 郭玉璞,王文志,李允德主编.中国脑血管治疗专家文集[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232-234.

[4] 王艳霞,台立稳.重型脑室出血侧脑室引流治疗[J].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8,16(4):405

[5] 王国平,李淮玉,任明山,等.两种微侵袭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对比研究[J].安徽医学,2005,26(4):265-268.

微创的治疗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675-02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常见外科疾病之一,也是最为严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是指在患高血压的基础上出现脑实质性出血,多发于中老年人,具有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威胁[1]。因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成为了临床医学上的一大难点。传统的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而近年来,开展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术后恢复快及创伤较小的优点,且使用愈加广泛。现结合我院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治疗的9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保守治疗组48例和微创治疗组47例。微创治疗组男29例,女18例;年龄均在51-89岁,平均为68.7±3.5岁;主要临床表现有:9例浅昏迷,12例深昏迷,10例意识清醒,16例嗜睡;CT检查:颞叶出血10例,顶叶出血7例,9例破入脑室,出血量在30-84ml之间,其余21例为基底节区出血。保守治疗组共48例,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53-90岁,平均65.0±6.2岁;主要临床表现有:10例浅昏迷,12例深昏迷,11例意识清醒,15例嗜睡;CT检查结果为:颞叶出血10例,顶叶出血5例,8例破入脑室,出血量在33-86ml之间,其余25例为基底节区出血。比较两组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保守治疗组使用常规的内科治疗方法,内科保守治疗主要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①输氧气;②每天静脉滴注2-4次125ml浓度为20%的甘露醇,7天内用量递减直至停用[2];③稳定和控制血压;④预防水电解质紊乱及积极防治并发症的出现;⑤使用脑保护剂以及其他支持治疗。微创治疗组则使用微创治疗。对所有患者采用CT定位后均进行局部麻醉及头皮消毒。YC-1型穿刺针的使用需根据每位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选择,使用穿刺针的同时,以低速电钻辅助刺穿进入血肿中心,取出钻芯后将穿刺针留置于患者的颅腔内,用帽盖封闭顶端,连接引流管与侧孔。用注射器反复间歇把血肿吸收出来,再将套管以360°转动,以保证能将血肿清除干净。血肿首次抽吸量应为总数量的30%-50%,粉碎针形后将其置入,加生理盐水冲洗使排出液稀释。最后将1-2万U尿激酶、1500U透明质酸酶及50-100mg肝肾注入,最后封闭引流管,6小时后进行第二次引流。每天2次依据上述方法重复进行。此外,定时给患者的颅脑进行CT扫描将血肿彻底清除干净后方可拔除引流管。

1.3 疗效判定的标准 无效:患者死亡或是重度昏迷;好转:患者意识轻度模糊或患者意志清醒,基本可以自理生活;治愈:患者意识完全清醒且能自理生活。

2 结果

手术结束3周后对疗效进行评定,其中,微创治疗组:治愈25例,占53.2%;好转17例,占36.2%;无效3例,占6.3%;死亡2例,4.3%,总有效率为89.4%。保守治疗组:治愈10例,占20.8%,好转17例,占35.4%,无效15例,占31.3%,死亡6例,占12.5%,总有效率为56.2%。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微创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且对患者伤害较小。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严重危害人类的身心健康影响生活质量,其致残率、死亡率较高且具有众多并发症[3]。脑出血产生的血肿占位效应快速,可导致血肿周围的神经细胞被压死及瘫痪等,血肿在最开始的几小时内迅速增大,快速增加血肿内压力,致使周围脑组织受到损伤、挤压及坏死,继而引发脑水肿。所以,高血压脑出血后必须尽快将颅内的血肿清除,使颅压降低,从而加强对血肿四周脑组织细胞的保护,也是将神经功能恢复及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中,传统的内科保守治疗主要使用脱水剂以达到占位效应,而甘露醇等药物解除继发脑水肿的效果极其有限,对血肿本身更是毫无作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传统方法如开颅血肿清除术,需要较长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多、疼痛感大、对患者损伤大、预后慢且需要高额的治疗费用,传统手术切口容易受到感染,这一直是难以避免的现象,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4]。近年来,微创治疗技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日趋显得成熟,在神经科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用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是目前临床医学中较为理想的方法。通过头颅CT检查,微创手术具有清除血肿及止血、视野清晰等优点,避免了传统开颅术出血多的缺点;能比较彻底地清除颅内的血肿,不像传统开颅术那样盲目抽吸;成功避开颅内功能区,将对颅内深部结构的再次损伤降到最低;对脑组织的牵拉较小,无需脑组织暴露;运用的软通道引流方法对患者的损伤低,引起继发性损伤机率较小。微创治疗对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生活质量及精神风貌的康复与改善更为注重,尽可能地体贴病人,将病人的痛苦减到最小。微创手术不留瘢痕、无疼痛感、创伤小,可在短时间内将检查、治疗、康复完成,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手术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和不便。

经我院采用微创方法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效果明显优于使用传统保守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综上所述,微创治疗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预后好、治愈机率大、疗效快、痛苦小、手术设备的要求简单、费用低等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马爱金,郝冬琳,许元丰.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2):70-71.

[2] 浩育盈,张宝丽,李娟妮.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 64 例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吉林医学,2010,31(28):5024.

微创的治疗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开颅;微创钻孔引流;高血压;脑出血

[中图分类号] R74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8-0143-03

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外科手术治疗是抢救的重要措施,但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应该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做到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死亡率低。随着微创理念逐渐被患者及医师熟悉,现代手术追求越来越小的创伤。传统开颅手术后,患者并发症较多,研究者认为这与开颅手术的麻醉方式以及术中对正常脑组织、血管的损伤较大有关[1]。由于上述原因,新型的微创钻孔引流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能否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是广大临床研究人员关心的问题。本文对照观察了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50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成开颅组和微创组,开颅组70例,其中男40例,女30例,年龄39~55岁,平均(47.6±2.9)岁,高血压病史3~10年,平均(6.2±1.6)年;经CT检查结果显示,平均血肿量(38.42±6.78)mL;微创组80例,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40~55岁,平均(47.4±3.0)岁,高血压病史3~10年,平均(6.1±1.4)年;经CT检查结果示,平均血肿量(39.11±6.69)mL。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和血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开颅组 本组采取开颅血肿清除术,给予患者全身麻醉,在患侧行马蹄形切口,骨瓣开颅,切开脑组织后清除血肿,并根据术后颅内压的变化,行骨瓣减压或骨瓣漂浮,术后采取综合治疗[2]。

1.2.2微创组[3-5] 本组采取立体定向微创钻孔引流术,器械用深圳安科公司的立体定向仪,所有患者采用基础麻醉和局部麻醉,根据头颅CT测量的数据确定血肿大致投影,根据血肿最大层面确定穿刺点,患者选择仰卧位,消毒后,根据血肿的深度选择适合的微创针,颅骨钻孔后,穿刺进入血肿中心,穿刺成功后缓慢抽吸血肿,并适当控制血压,采用100 mL生理盐水和10万U尿激酶冲洗血肿腔3~5次,冲洗液不可超过5 mL,夹管4 h后,开放接无菌引流袋,进行低位引流。术后需每天用尿激酶冲洗抽吸粉碎血肿1~2次,复查头颅CT,了解患者头颅血肿情况,保留引流管4~6 d,CT复查血肿基本吸收,脑积水缓解后拔管。术后采取综合治疗。

1.3疗效评价[6]

根据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级标准,对手术后3个月患者进行预后评定。Ⅰ级:生活可完全自理,恢复工作能力,不影响正常生活及工作;Ⅱ级:生活基本可以自理,恢复部分工作能力,轻微影响正常生活及工作;Ⅲ级:生活无法自理,但可下床进行简单运动,无法工作,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及工作;Ⅳ级:卧床不起,意识清楚,对正常生活及工作有严重影响;Ⅴ级:患者呈植物状态生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所有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微创组肺部感染、脑梗死和再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开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死亡情况

开颅组死亡24例,死亡率为34.29%,微创组死亡5例,死亡率为6.25%,微创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开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742,P

2.3两组术后疗效评价

微创组和开颅组术后疗效评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属于一种临床多发疾病,其致残、致死率均较高。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治疗可清除颅内血肿,达到降低颅内压的目的,同时解除了周围脑组织的受压迫状态,可减轻继发损伤,减少后遗症。开颅手术为传统的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方式。优点是可迅速解除脑组织压迫,术中暴露充分,血肿及坏死液化组织清除彻底,止血效果可靠。但不足之处是手术需要全身麻醉,创伤大,术中无法完全避免正常血管、脑组织的暴露以及损伤。术后恢复较慢,且容易继发脑损害。随着微创技术在各领域中的应用,取得了不菲的成效,再加之CT设备的更新与技术水平的提高,引导定位技术日益成熟,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7]。

微创钻孔引流术术前需进行头部CT定位,并以其为基础,采取局部麻醉加基础麻醉的方式,并且仅需颅骨钻孔,平均手术时间25 min,术中脑组织无需暴露,手术创伤小,对正常脑组织以及血管的损伤小,最大限度避免了医源性脑损伤[8]。在血肿中心进行抽吸,也可有效防止再出血。本研究结果显示,开颅组肺部感染、脑梗死、再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8.57%、22.86%、14.29%,微创组肺部感染、脑梗死、再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0.00%、1.25%、2.50%,微创组肺部感染、脑梗死和再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开颅组,该结果的可能原因为开颅手术造成的损伤较大,而微创钻孔引流术可保护正常脑组织。并且开颅组死亡24例,死亡率为34.29%,微创组死亡5例,死亡率为6.25%,微创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开颅组,但两组患者疗效评价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由此可见,对于血肿在30~50 mL的患者,采用微创钻孔引流术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病死率,但对于50 mL血肿量及其以上的患者,行开颅手术及时减压仍是首选抢救手段。

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过程,整个治疗过程中,手术治疗后还应结合其他治疗手段,如抗感染、降低颅内压、预防应激性溃疡、水电解质平衡纠正[9]。甚至可以结合中医理疗等中西结合的治疗方式,本组患者在手术后均经过系统的维持性治疗,收到了满意的疗效。

总之,针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方法应该根据手术治疗的时机、适应证、预后影响因素进行选择。尽早(发病后6 h内)进行手术效果最佳[10]。而微创钻孔引流术因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等独特优势,且疗效令人满意,对患者生存质量的提升有促进作用,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董玉贵,孙胜. 微创钻孔引流与开颅血肿清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比较[J].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1):87-88.

[2] 许进昌. 微创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比较[J]. 海南医学,2010,21(21):37-38.

[3] 李在雨,罗毅男,金美善,等. 不同术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2,34(1):60-63.

[4] 丁光红,兰泽军,苟坤婷,等. 微创钻孔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体会[J].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6):78.

[5] 江枫林. 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4):159-160.

[6] 苗娟. 微创钻孔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0例[J]. 吉林医学,2011,32(17):3515-3516.

[7] 宋建武,赵学明. 两种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医疗前沿,2012,7(1):40-47.

[8] 王峰晓,闫玉敏. 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继续出血再出血的探讨[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3):55-56.

[9] Takeuchi S,Nawashiro H,Wada K,et al. Ventriculomegaly after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with hematoma evacuation for large hemispheric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 Clinical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2013,115(3):317-322.

相关期刊更多

微创医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微创外科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微创泌尿外科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