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运动的常识

体育运动的常识

体育运动的常识

体育运动的常识范文第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 象

选择牡丹江医学院在校大学生200名,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6份,有效率98.0%。其中男生95人,女生101人。

1.2 方 法

1.2.1 问卷调查

用体育保健状况问卷进行调查,以班为单位集体施测,一次性作答,当场回收问卷。

1.2.2 统计学方法

运用Excel和SPSS 13.0软件系统对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大学生获得体育保健知识的途径

表1显示,大学生体育保健知识的来源途径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学校、电视、书刊杂志、网络、家庭教育。其中学生已知的体育保健知识来源于学校的最多,其次是电视、书刊杂志、网络和家庭。对选择学校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86.9%的学生体育保健知识来源于大学体育理论课的讲授,他们在学校里掌握体育保健知识主要是通过大学生体育理论教程中涉及的相关内容,但教学课时少,每学期只有4学时,而且实际授课情况不容乐观。10.7%的学生体育保健知识来自体育实践课中教师的传授,这种方式带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大多是在运动损伤发生后教师才提醒同学们注意的。还有1.8%的同学体育保健知识来自体育保健课,这是高校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学生开设的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这部分体育保健课程的教学缺乏系统性,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而定,教学内容随意,方法简单。

2.2 大学生获得体育保健知识的主观态度

在调查中发现,认为需要体育保健知识和体育保健知识很重要的学生占78.7%,认为懂不懂体育保健知识无所谓的学生占32.1%。而在认为体育保健知识非常需要和需要的学生中有一部分主要是因为自己有过运动损伤的经历,吃过苦头后才体会到体育保健知识的重要性,从而转变对获得体育保健知识的态度。

2.3 大学生体育保健知识的掌握情况

表2显示,男生掌握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运动保护、运动生理反应等知识的比例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学生对体育保健知识的掌握不尽人意,大部分的学生不会运动保护和制定运动处方,同时也缺乏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运动生理反应等知识。

2.4 大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情况

表3显示,大学生中有54.6%的人发生过运动损伤。男生发生过运动损伤、肌肉损伤、韧带或软组织损伤及擦伤等运动伤害的比例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发生过运动损伤的107人中,有20人是在体育课中受伤的,有87人是因课外体育锻炼所致。

3 讨 论

3.1 体育保健知识获得的途径少,缺乏主动性

学校是进行健康教育、传递体育保健知识的主要场所。学生的体育保健知识主要来源于体育课和报刊杂志,大学生获得体育保健知识的途径非常狭窄。而高校体育教学没有担负起传授体育保健知识的重任,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时数少,教材内容陈旧,体育教师自身体育保健知识缺乏,半数以上的学生是通过自身的体育实践掌握少量的常用体育保健知识,对体育保健知识掌握的深度与量度不够。78.7%的大学生都认识到了体育保健知识的重要性,对掌握一些必备的体育保健知识持认可态度。但是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将自己的认识落实到行动上,现在网络技术如此发达,却很少有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体育保健知识。大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的获得体育保健知识的状态,一部分学生对体育保健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对于掌握丰富的体育保健知识将会对体育锻炼的顺利完成有良好的帮助这一基本认识较为欠缺,没有主动的去查找、学习、掌握体育保健知识的愿望,缺乏兴趣。学生应提高自身应用体育保健知识的自觉性,在明确其重要性后应能够主动的在自己的锻炼实践中予以应用,从中切身享受到体育保健知识带来的众多益处。

3.2 体育保健知识匮乏,对运动损伤的处置能力差

在对体育课准备活动的认识和运动损伤的处理上,有72.4%的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不穿运动服和运动鞋,不进行必要的准备活动,其中女生体育锻炼时不穿运动服和运动鞋,不进行准备活动的比例比男生高。说明目前大学生体育保健知识匮乏,由于学生不懂保健知识所以更加不懂如何应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大学生对身体锻炼时所出现的一些正常和非正常的生理反应,在运动中受伤后如何自我应急处理和帮同学进行应急处理、以免遭受二次损伤等方面的知识、技能掌握非常少。在运动损伤的处理上大多数同学显得束手无策,不能有效地减少伤患范围及程度,有的甚至采取错误的措施。例如2005年发生在江西某大学的一件运动损伤致残事件,即一名大学生高位截瘫事件,就是由应急处理不当造成的二次损伤所致,如果这位学生和他的同学有一些体育保健知识、技能的话,就不会导致如此可悲结果。体育保健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影响其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促进体育锻炼科学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就是为了获得健康,促进生长发育,强健体魄,保证良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但前提是必须有一定量的体育保健知识做基础[2]。因此,只有通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人体生理变化规律,使他们懂得科学锻炼的原理和方法,以扎实的体育保健知识指导日常体育活动,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高校应开设以体育保健学知识为主的课程,使每位同学都有机会掌握体育保健知识,为学生的后续生活和发展提供保障。

3.3 运动损伤发生频繁,自我保护意识有待加强

体育运动的常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砚山县第一中学;课外体育活动;安全;意识

从目前来看,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还是很多的,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安全运动意识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因为许多中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缺乏安全运动的意识,没有养成良好体育锻炼的习惯,所以很多时候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运动损伤。中学生时代是形成良好安全运动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只有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增强自己的安全运动意识,从小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他们才可以很好的避免一些运动损伤的发生,让自己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能更好的发挥特长,培养更多的体育兴趣爱好,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为终身参与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通过对砚山县第一中学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中的安全意识调查与分析,充分了解该学校学生在课外体育运动中的安全运动现状、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的安全运动意识现状,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从而对学生进行更具针对性的课外体育活动中安全运动意识的培养。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砚山县第一中学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搜集、整理和分析,做好本研究的文献综述及其为本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层随机抽样的形式从砚山县第一中学每个年级随机抽取四个班的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安全意识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6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586份,有效率为97.66%)。

1.2.3数理统计法

用Excel办公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处理,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2.4访谈法

通过对砚山县第一中学部分学生的访谈、交流的方式,了解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的安全意识现状以及获得安全意识的基本途径。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中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的安全运动现状

2.1.1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频率

由表1可以看出,有70.5%的学生是经常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时参加的学生也有23.5%,很少参加的学生有5.6%,不参加的学生有0.4%。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经常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很多,在课外体育活动中难免会受伤或运动损伤,通过调查发现很多的伤病或运动损伤是由于学生缺乏安全意识造成的。

2.1.2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伤病情况

从表2中可以看出,27.7%的学生曾经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候受过伤,从数据可以知道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中曾经受过伤的学生人数所占到的比率很高。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的受伤很多时候不仅给自己带来身体上的痛苦、影响学习生活,而且很多学生在受伤之后会对课外体育活动产生恐惧心理,从而散失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2.1.3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受伤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曾经受过伤的学生大多都是安全意识的缺乏造成的,在受伤的学生中25.3%的学生在没有做热身活动的情况下就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中,有17.7%的学生他们的热身活动做的不够充分造成了受伤,可以看出在受过伤的学生中有43%的学生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候缺乏热身活动和充分热身活动的意识。其中16.5%的学生因为场地器材的原因受过伤,通过和学生的交流访谈发现,他们受伤的原因是在做运动之前没有检查场地器材的习惯,特别是学校的篮球场有些场地很不平整,许多同学还是在上面打比赛。同时篮球场的位置又靠近碳渣田径场,经常有小石头被风吹到篮球场上,如果在运动的时候不及时清除很容易造成伤害。有10.1%的学生认为自己受伤的原因是技术不够规范。同时有17.7%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也是造成伤病的一大原因,因为在现在的课外体育活动中,体育明星是影响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很大因素,初中生的好奇心理,盲目的模仿体育运动员的动作,而又缺乏相应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对自己的能力估计不足,所以造成了很多学生的受伤。

2.2中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的安全运动认知

2.2.1中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中存在安全隐患的认知

中学生在体育课及课外的体育活动中时刻存在着安全隐患,由于在体育课中有教师的指导和提醒,大大降低了安全隐患,学生在平时的课外体育活动中,缺少了教师的指导和提醒,对安全隐患的认知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在表3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有95.3%的学生认为课外体育活动中是存在安全隐患的,还有4.7%的学生选择了不知道。虽然从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安全隐患的认知度是非常高,但是还是有少部分的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选择了不知道。

2.2.2学生对参与每次课外体育活动都要注意安全的认知现状

从表4中可以看出:有95.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每次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都有必要注意安全,还有2.8%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和1.4%的学生选择了不清楚。通过和学生交流访谈中发现:学生认为课外体育活动的运动负荷有大有小,运动的动作有难有易,对于一些运动负荷小和技术动作容易的体育运动中就没有必要注意安全。而在现实中,一些小负荷和动作技术容易的体育运动也很容易造成运动损伤。从调查结果分析,还是有少部分的学生认为没必要每次课外体育活动都要注意安全,他们抛开了“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是很容易受伤的。

2.3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的安全运动意识现状

2.3.1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前准备工作的意识现状

体育活动前的准备工作是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体育活动前的准备工作不仅可以提高运动效率,达到体育锻炼的效果,而且可以避免各种运动损伤的发生。然而在课外体育活动过程中往往被中学生忽视。从表4中可以看出:有89.8%的学生选择了做适宜的热身活动,从中可以看出虽然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前要做适宜的准备活动的意识非常高,学生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中受伤率最高的也是没有做热身活动,其比例占到了受伤人数的25.3%,其中热身活动不充分造成运动损伤的比率也有17.7%,从两个表的对比分析可以知道,学生认为在课外体育活动前做适宜的准备活动是非常重要的,而到了实际的运动锻炼时,学生却把做适宜的准备活动给忽视了。有85.3%的学生认为穿着适宜的运动服装也是影响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从对学生的观察中发现,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的时候经常穿着牛仔裤等紧身裤,这也是与学生的安全运动意识不相符合的。认为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前应该检查场地器材的学生比例有53.7%,对比中因为场地器材原因受伤比例17.7%可以看出:虽然因场地器材原因的受伤的学生很多,但是有意识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前检查场地器材的学生比例却很低。

2.3.2学生对自己具备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所需的知识和方法的认知

在体育运动中,了解和掌握体育运动所需的知识和方法,不仅能够在运动过程中发挥好技术动作,达到锻炼好身体的最佳效果,而且最大限度的预防运动事故的发生和减少安全事件对学生造成的伤害。从表6中可以看出:只有59.8%的学生认为自己具备了课外体育活动所需的知识和方法,还有24.4%的学生认为自己还没具备所需的方法和知识,另外15.8%的学生选择了不清楚,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还有大部分学生没有具备课外体育活动所需的知识和方法。

2.3.3学生对自己具备预防和处理课外体育活动中损伤的方法和能力的认知

虽然我们在平时的课外体育活动中,运动损伤在所难免,但是只要我们具备预防和处理课外体育活动中损伤的方法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运动损伤所带来的伤害。从表7中可以看出:只有43.5%的学生认为自己具备了预防和处理课外体育活动中损伤的方法和能力,有34.7%的学生认为自己还不具备,同时还有21.8%的学生不清楚自己是否具备了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可以看出学生对预防和处理课外体育活动中损伤的方法和能力是非常欠缺的。

2.3.4学生对自己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中运动负荷的认知

在体育锻炼时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运动负荷过小过大都不行。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人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人身心健康十分不利。因此,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要学会合理地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从表8中可以看出:虽然70.5%学生认为自己会监控自己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的运动负荷,但是有65.6%的学生认为自己会通过自己身体的疲劳主观感受来调整运动负荷,而运动负荷的监控通常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对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进行监控,由此可以看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运动负荷监控是不科学的。

2.3.4学生对在剧烈运动后要做的事认知现状

在剧烈运动刚结束时应该做一些放松调整活动,如长跑之后逐渐改成慢跑,再走一段距离,然后做一些肌肉放松。剧烈运动时人的心跳加快,肌肉、毛细血管扩张,血液流动加快,同时肌肉有节律性地收缩会挤压小静脉,促使血液很快地流回心脏,所以不应该马上休息和马上喝水。而在调查结果中显示,有2.1%的学生选择了马上休息和0.7%的学生选择了马上喝水。可以看出还是有少部分的学生欠缺剧烈运动后的安全意识。

2.3.5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结束后放松和整理活动的认知现状

在体育活动后的放松和整理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帮助放松肌肉,防止乳酸的堆积,减轻大运动量后身体的酸痛。从表9中可以看出94.4%的学生认为在课外体育活动后是有必要进行放松和整理活动的,有3.9%的学生确认为没有必要,还有1.7%的学生对是否做放松和整理活动认为自己不清楚。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有少部分的学生对体育运动后的放松和整理活动不够重视。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中的安全认知度是非常高的,然而学生却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出现了很多的运动损伤。因为大多数运动损伤是学生缺乏安全运动意识造成的,所以提高学生安全运动意识,预防运动损伤就显得十分重要。虽然一部分学生是具备一些基本的安全运动意识,但是在课外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却给忽视了,教师应该在体育课堂中强化这些基本的安全运动意识。同时还有一些安全运动意识是学生所不具备的,在学校的体育课中应该加强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安全意识的培养和强化。

3.2建议

3.2.1提升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的安全认知度

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安全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学生应该把“安全第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放在首位,让课外体育活动安全防范意识渗透到自己的思想中。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应该帮助树立安全观念,增强学生的安全认识。

3.2.2加强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安全运动意识的培养

1.加强课外体育活动前学生的安全意识:(1)运动锻炼前穿着适宜的运动服装、运动鞋,不要佩戴各种金属的或玻璃的装饰物,不要携带尖利物品等(2)做适宜的热身活动(3)要认真检查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材,消除安全隐患。要注意场地中的不安全因素,如场地是否平整,要清除石头土块,检查沙坑的松散度、是否有石子杂物等,检查体育设施是否牢固安全可靠,器材的完好度等。(4)准备课外体育活动所需要的器械(护具)

2.培养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所需的知识和方法。通过体育课让学生掌握丰富的技能方法,了解和熟悉掌握器材的性能、功能及使用方法。

3.通过体育课堂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预防和处理体育活动中损伤的能力和方法。

4.通过教学让学生能科学的监控自己的运动负荷,特别是让学生明白不要通过自己的疲劳主观感受来监控自己的运动负荷。

5.强化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后做适当的放松和整理活动意识。

6.在体育课中强化学生已有安全运动意识,并提示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把安全运动意识给忽视了。

参考文献:

王立军.提升安全意识,预防运动损伤.新课程(教研版).2009(08):50,孙大伟.体育教学中学生锻炼习惯的培养.成才之路.2011(23):85

体育运动的常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体育教学 终身体育 影响 因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c)-0180-02

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中职生终身体育意识是十分重要的。体育教学不仅是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掌握基本的运动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我锻炼方法与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中职生的价值观、人生观趋向成熟,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展现自我的欲望,因此在中职体育教学过程中终身体育教育是十分关键,这能让每个中职生终身受益。

1 终身体育的涵义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终身体育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结束一生中学习与参加身体锻炼活动,使体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

2 中职生阶段影响终身体育教育的因素分析

中职生阶段的终身体育教育,需要体育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的支持,需要全体体育教师共同努力和学生共同配合下才能够得以实施。

2.1 中职学校领导重视程度对终身体育教育的影响

学校体育教育能否顺利实施,和学校的政策、校领导对体育教学的认识有着直接的关系,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是影响中职生阶段终身体育教育的重要因素。由于中职生面临着中职高考或就业,很多学校迫于家长要求孩子参加高考的压力,或为了迎合老百姓,认为提高升学率就可以提高招生率,就拼命的抓高考。甚至把体育课由原来的一周两次课改成一周一次课,减少体育教学课时,忽略学生的体育教育,导致体育课和体育课外活动不能正常开展,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也直接影响到中职生阶段的终身体育教育。

2.2 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对终身体育教育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中职生就业形势的好转,国家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力度大幅度的提高,中职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有的学校体育场地被占用现象很严重;有的学校体育场地出现闲置现象,如:排球场、足球场,在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中经常会处于闲置状态;体育馆的利用不合理,体育馆原本是发展学校特色体育和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目前很多学校体育馆只用于运动队训练和体育比赛使用,完全没有发挥它的实用价值;体育器材的使用不得当,很多体育器材处于闲置状态。

2.3 中职生自身因素对终身体育教育的影响

中职生这个阶段,其生理和心理发育趋向成熟,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和自我意识变强,但是由于中职生身体发育、个人心理因素、参加体育运动动机等方面的差异,男生多会选择运动较激烈的球类运动,女生则会选择运动量较小或有助改善身体形体的运动项目;中职生对于自己喜欢的项目会积极参与,反之会出现应付和逆反心理。中职生接受体育的能力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经常参加运动的学生接受能力较强,在短时间就可以掌握教学内容,而仍有很多人不能够掌握运动技术,久而久之,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中职体育教学和学生的心理状态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学生心情好的时候,学生会积极参与运动,在学生情绪低落时,学生就会厌烦运动。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效果和终身体育教育开展。

2.4 中职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对终身体育教育的影响

中职学校体育教师是中职生终身体育教育的执行者,中职体育教师除了具有体育教师个人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丰富的体育常识和锻炼常识外,还要能根据中职生特有的行为、心理,创新体育教学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然而,个别体育教师只专注于专业队的训练和管理,忽略了自身业务的提高,很多中职体育教师教学态度不认真,没去了解中职生心理,体育课让学生自由活动,有的甚至完全失去了教师的职业道德,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

3 中职生阶段实施终身体育教育的对策

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全民健身计划,开满体育课,上足体育课,充分应用现有的体育设施和器材,加强体育教学研究和体育活动的指导,切实加强学校体育的管理,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保证《学校体育工作条件》的落实。针对我们中职生阶段终身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采取对策,培养中职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提高中职学生参与运动和自我锻炼能力。

3.1 提高中职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

体育课的正常进行是要依靠学校政策和领导的重视,只有学校领导重视体育教育,加大体育教学投入,才能够使终身体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得以体现。学校重视体育教学和活动,重视被看成是“职校生”体育教育,中职学校体育才能发挥其教育作用,中职体育教学才能够正常的开展,中职体育教师才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体育教育事业中去。

3.2 要充分利用学校体育场地、器材

体育场地、器材是进行体育教学的前提条件,合理有效的利用好体育场地、器材,开展体育教育与活动,不仅提高了中职生身心素质,也可以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使其终身受益。体育场地应该综合利用,如排球场可以改成排羽两用场地,体育馆可进行篮球、排球、羽毛球等教学场地。体育教师应该利用学校的一切体育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拓展自己的知识,传授学生更多的体育知识。

3.3 培养中职生终身体育意识

(1)不要忽视中职生的体育健康常识教育。

体育教学不仅是传授体育运动技术、技能,还要传授学生体育健康常识。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室内体育课进行健康常识讲座,体育理论课突出以学生终身受用的体育知识进行传授,使学生感到有知识可学,用得上,有兴趣,愿意学。并切实指导他们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借以提高其终身体育的意识。

(2)培养中职生体育兴趣。

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直接影响学生运动的效果,只有学生对运动产生强烈的兴趣,才能培养其终身体育的意识。培养中职生运动兴趣要从中职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入手,对于男生,采用激烈对抗的篮球、足球等教学较受欢迎,对于女生则进行健美操、形体训练、游戏等较好些。中职生一旦产生了运动兴趣,就会主动参与运动,对提高体育教学有着重要作用。

(3)培养中职生自我锻炼的能力与运动习惯。

中职生自我锻炼能力较差,没有养成主动的运动习惯。体育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自我锻炼的方法,更要唤起学生参与运动的动机,经过反复教学、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一整套自我锻炼方法,久而久之成为一种运动习惯,养成了运动的习惯,学生就会终身受益。

3.4 提高中职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

(1)中职体育教师更需要加强体育教师基本功。

体育教师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启蒙人,他们担负着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技术、技能、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等任务,对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起着直接的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要加强基本功练习,掌握更多的体育健康常识和健身方法,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真正投入到体育事业中去,为广大学生服务。

(2)中职体育教师更需要改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体育课内容。

体育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如何发挥体育教师“主导”作用也是体育长期思考的问题,教学方法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教学内容应根据中职生所处阶段和生理、心理特征进行合理安排,教学方法要符合教学内容,以其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幽默,教师人格魅力较强,往往会使体育教学更为生动,学生更容易接受。

(3)发展中职学校特色体育项目。

学校特色体育项目是学校体育文化的体现,以广大学生为中心,特色体育项目在大部分学生共同参与下才能够得以实现,一个学校可以有几个特色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只要场地器材允许,学校领导重视,体育教师积极,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完全可以开展起来,这样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运动,促使营造强烈的校园体育运动氛围。

总之,中职生阶段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是中职生提高身心素养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手段,终身体育教育对于中职生的一生都是十分重要的,中职体育教学可以使中职生学会体育健康常识,学会自我锻炼方法,养成运动的兴趣与习惯。因此,重视中职体育教学,合理有效利用体育场地设施,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提高体育教师业务水平,才能更好的提高中职体育教学整体水平,开展终身体育教育,使每个“中职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 曾秋生.中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2009(8).

[2] 郭志忠.浅谈中学体育要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6).

[3] 赖昆栋.高中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中,2012(3).

体育运动的常识范文第4篇

一、小学体育教育中培养安全意识的作用

1.体育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所学校,除了传授知识、技能,还要让学生进行必要的身体锻炼,活跃身心,调节情绪。体育教学中安全意识的培养,是关系到整所学校的学生参与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形成良好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体育安全教育是体育教师顺利进行教学,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进行身体锻炼的重要保障

有时候教师害怕运动当中学生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损伤,很多运动都不允许学生去做,这样就大大地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只要我们教师教学有方,责任到位,措施有力,就能有效地杜绝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体育教学工作就能健康有序地开展。学生的运动健康才能从体育课中得到很好的体现,从而保证学生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二、小学体育教育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1.加强学生安全思想教育

认识不足,思想上不重视,是发生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体育课中的安全隐患隐藏在许多细小的环节中,就算是排队的一个小动作,都会引起不必要的损伤。针对学生思想上对预防损伤事故的意识淡薄,教师必须对他们加强预防运动损伤的思想安全教育和认知,如果体育教师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主动制定预防措施,可以避免一些无谓的损伤事故发生。如,每个学期开始的第一节体育课,教师都要跟学生提出上课的要求,尤其是安全教育,明确学生不能带与体育课无关的物品,如别针、小刀等金属硬物上体育课,每一节体育课都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2.在活动中渗透教育

小学生好动、活泼、好奇,教师一味地唠叨是不可取的。在体育运动当中,适当地进行“提醒”是有效果的。如,低年级的学生在玩丢手绢游戏之前,老师提醒一下:“如果我把手或脚伸到后面,他跑过来时会怎样呢?”学生会回答:“他会摔跤的。”老师可以接着提醒:“如果你玩游戏时摔跤了,你开心吗?”学生会回答:“不开心。”老师接着提醒:“那你还会这样做吗?”学生都会说:“不会。”老师要马上进行表扬。但老师还要提醒:“如果真的在玩游戏时,你发现有同学这样做,你会怎么办呀?”学生会说出好几种方法,老师应及时引导学生用安全的方法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的自我安全意识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因此,体育教师不但要从自身方面提高体育教学中的安全意识,还要引导学生终身体育的自我安全意识的培养。

(1)运动前的准备运动是减少体育损伤的前提

教在组织学生进行准备运动的时候,用故事和事例,不断地灌输体育运动前要认真做好准备运动的好处与作用,动作从易到难、从慢到快加强练习,教会学生去做准备运动。

(2)服装穿着要符合运动要求

在小学生的安全意识中,很难想象到着装会引起运动损伤。教师可以举例:夏天,很多学生都喜欢穿凉鞋上体育课,他们不觉得会有什么不当之处。老师可以跟他们讲:“穿凉鞋会露出脚指头,如果踢足球会怎么样呢?”学生会说:“很容易踢到脚指头。”老师就可以跟学生说清楚:“踢足球的时候我们的脚很多时候会接触到地面,如果鞋子没有包住脚的话就很容易受伤流血,所以穿着凉鞋上体育课是很危险的。”学生就很容易明白这个道理。

(3)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学习安全的自我保护意识,从根本上减少或避免运动损伤的产生。如果运动伤害发生时要学会及时应对,比如在练习足球抢球的时候,教师可以教导学生万一被对手绊倒,可以用前滚翻和侧滚翻的动作做缓冲,从而减少对自己的伤害。另外,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运动损伤防护措施和治疗方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4)整理与放松运动的培养是减少运动后损伤的保障

体育运动的常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质;体能;身体素质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7.02.007

1 前言

在现代社会里,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学校体育教育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青少年的体质持续下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体质概念的分析,探讨了学校体育教育中增强学生体质的步骤。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在阅读有关体质概念和学校体育教育等方面资料的基础上,获得与本研究相关的信息,为本文积累并提供资料来源和论据。

2.2 逻辑推理法

在对所得文献,有关论文的参考后,综合分析与综合的逻辑方法完成论文。

3 结果与分析

《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2006年10月4日公布,近20年来青少年学生的部分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超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中超重与肥胖的男生已接近四分之三;中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二;大学生的视力不良率高达83%。在2005年高校招生中有85%的考生报考专业受限;在近两年的征兵工作中因体检不合格被淘汰的高中毕业生有63.7%。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3.1 体质概念的分析

“体质”这一抽象名词 ,大家都非常熟悉。 “所谓体质,则是指在先天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心理品质和适应能力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征。”因此,有的人先天体质好,有的人先天体质不好。对于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心理品质和适应能力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征,由于受到后天环境、饮食、睡眠、运动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影响,可以对这些方面进行科学的教育增强人的体质,即通过科学的运动锻炼,合理的饮食再加上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生活观念等后天人为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使人的体质向好的方面发展,能够使先天体质不好的人变得很好,先天体质好的人变得更好。科学的运动锻炼,提高学生内在的身体机能水平,外在身体素质;合理的饮食,培养学生选择健康食物的能力,还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及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最终达到增强学生体质,也能有效制止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现状。

科学的运动锻炼是增强学生的体质的重要途径。但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人体体质是变化的。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在学生体质增强过程中,人的体质有哪些变化因素(仅供参考):以百米短跑为例,百米短跑是以在最短时间内跑完全程为目的。决定短跑时间长短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起跑、起跑后加速跑、途中跑、终点跑。这四个阶段要缩短每个阶段的时间,必须具备一定的身体能力,如爆发力、协调力、耐力等各方面身体素质,这些是缩短时间的重要内在因素。所以人体质变化的第一个因素是身体素质,然而身体素质需要一定的体能,体能的提高需要打破机体内环境的相对平衡,通过科学的训练,才能转化到较高机能水平,达到提高体能的目的。在这个训练过程中,人的精神状态是痛苦的,需要坚强的意志,克服种种困难。所以单列出来作为体质变化的第二个因素,以此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消除学生对运动锻炼的厌倦情绪,提倡体能的科学训练。在百米短跑的过程中,起跑爆发力强弱、肢体配合协调不协调、耐力的持久等变化因素,都需要人用自己的意识调控自己的身体,达到教练要求的技术标准。比如,在起跑后加速跑这一阶段,要求运动员“前倾角适宜,蹬摆迅速有力,渐增步幅,渐抬重心,(两脚印)渐成直线。”需要用自己的意识调控自己的身体。之所以能做到,就是人能够用自己的意识做这样的动作调整。之所以做不出动作,也是人调控身体的能力不足。所以,人体质变化的第三个因素是自我调控身体的能力。综合起来人在运动过程中人的体质变化有三个变化因素,体能,身体素质,自我调控身体的能力。之所以以百米短跑为例,因为百米短跑能集中反映人体体质变化的三个因素。其实,这三个因素是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整体。比如,跳初级健美操,动作协调能力很重要,即身体素质很重要。这时侯体能、自我调控能力的彰显不明显,于是不需要进行训练提高。等到跳高级健美操的时候,比如控腿需要提高体能,腾空动作需要提高自我调控身体的能力,体能、自我调控身体的能力就会凸显出来。而且人的体质是表现人体各方面相对稳定的特征,要想增强体质,必须打破这种“相对稳定”。通过提高体质的变化因素,从而达到更高水平的“相对稳定”,才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当然,这是个大学问,需要科学研究和理论探讨。

3.2 W生体质增强的步骤

通过身体教育,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锻炼身体的习惯。其次,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第一,以提高身体素质为目标,进行体育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从而提高学生身体锻炼认识水平。第二,学生具备一定身体素质后,通过学习运动技术,进一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从而增强学生体质。

3.2.1 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锻炼身体的习惯

人,呱呱落于世。那时候,对孩子最重要的是身体正常生长发育,需要有营养的奶水,充足的睡眠,舒适的家庭环境。随着孩子不断长大,从家庭走进学校,变成学生,开始学校生活,需要学习知识。不仅学习认字、识数,到某一年龄段,还学习健康知识、体育知识及进行体育活动(游戏)。通过学习健康体育知识,认识自己的身体器官,进而了解人自身身体需要:饿了需要饮食,而且要有营养;困了需要睡眠,而且要时间足够;白天需要身体运动等各个方面。从而进行完整的身体教育。身体教育,是随着人自身在不断成长过程中为适应特定社会而建立的教育措施。面对食物大丰盛时代,饮食的合理不合理对学生体质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所以需要从小教授学生饮食知识和培养学生健康的饮食观念。饮食知识,需要与学生自己生活所在地的主要农作物及主食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识别自己所吃食物的营养成份,再加上营养知识,转化为认识,使学生对食物有选择性,针对性,这样能够与家庭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知识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逐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达到学习饮食知识的目的,同时,提倡健康饮食观念,如,“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吃饭八分饱”等,以儿歌或其他形式以记忆的方式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并作一定的科学说明。这样能够提高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使学生从思想认识上消除吃饭不能偏食,不能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就不吃什么,使学生关心自己的胃,善待自己的胃,进而保护自己的胃,为今后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健康饮食观念培养生活饮食习惯,加上营养知识,使人们面对不同环境,都有能力对食物做出选择,提高社会生活适应性。

在日常生活中,不仅饮食知识的学习和饮食观念的培养是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育的一个方面,还有站姿,坐姿,睡眠姿势等方面知识也是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应该以先入为主的方式让学生知道良好的生活习惯对身体有多么重要,以室外亲身体验,室内传授知识相结合的方式来教授。当然这些知识本应是家庭教育的内容,但是现代社会家庭普遍缺乏这方面的教育,所以这些知识没有普及以前有必要通过学校这种途径传授,使这些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观念。还有针对学生视力普遍下降这一现象,学校有必要针对影响学生视力下降的因素,在校传授相关知识及眼保健操,从小培养学生如何使用眼睛和保护眼睛,避免下一代重蹈上一代的覆辙,因为人一旦形成习惯,就算这些行为对身体不好也很难改。所以,影响生活的各个方面应该从小培养教育,通过观念的树立,知识的引导,最终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3.2.2 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

3.2.2.1 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水平

“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常常萦绕在我们耳旁。知道运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所以上体育课应该传授学生身体运动及它对我们身体的重要性这些知识,通过教材的形式,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比如干家务是运动,走路爬楼梯是运动,跑跳投等也是运动,尤其学校日常锻炼内容要传授运动锻炼合理性的知识及它的积极意义,使得这些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常识,而体育室外课,更是运动,是教师通过一种科学的锻炼方法进行体育运动教育,增强学生的体质,增进学生的健康。

教授任何一门课,都有一个起点,体育课的起点就是从身体运动开始,从走、跑、跳、投等简单运动开始,应该从运动形式入手。“人的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因为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而物质的运动则必取一定的形式。”人的身体运动也不例外,也必取一定的身体运动形式。而人能够运动必具备一定的身体能力,身体能力强,运动能力也强。身体能力弱,运动能力也弱。身体能力的强弱是通过外在的走、跑、跳、投等简单身体运动提高的,身体能力提高了,再进行复杂的运动锻炼。通过走、跑、跳、投等简单身体运犹岣呱硖迥芰Γ具备了一定的身体能力后,再学习复杂高难度的运动技术。所以决定外在的身体运动强弱的内在因素是身体能力的强弱,即身体素质的强弱。通过一定的外在身体运动,增强身体素质,身体素质强弱通过外在的身体运动来显现。由此可知,运动体质变化的内在决定因素是身体素质和体能,所以运动体质教育的第一阶段应该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身体素质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

那么人的身体素质由那些因素决定呢?这些因素必须反映人身体素质强弱的最基本方面,并且能够量化(目的是为了个体化,能够适合自己的身体状况)。从这个角度出发,笔者认为:有三方面(仅供参考):身体力量、柔韧性、自我调控身体的能力。身体力量:“是人体在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柔韧性:“人体肌肉、关节、韧带等组织的伸长活动能力和弹性的总称。”自我调控身体的能力:就是用人的意识控制身体姿势,调节身体运动节奏的能力。比如,燕式平衡、倒立、跑步时有意识的调整呼吸节奏和运动步伐等动作。这些例子的共同点是在做这些动作的过程中人的意识是清醒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且有能力去调控身体。通过间接提高自我调控身体的能力,提高人处在运动过程中的注意力和判断力,因为身体素质的展现,必须有人的意识调控,在这过程中,必须具备一定的自我调控身体的能力。所以把自我调控身体的能力列出来作为身体素质的一个因素,认为应该从小培养。不过身体素质强弱的先决条件是体能的强弱,因为要提高身体素质必须先打破原先机体内环境的相对平衡的状态,才能使之发生向较高机能水平的转化,所以,体能训练是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身体机能会出现不适应,要想从低机能水平向高机能水平转化,必须进行科学的体能训练,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体育课是一门以运动为主的实践课,在运动中增强体质,在运动中学习体育知识,在运动中理解深化知识,在运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这样,经过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论认识和健康水平,从而为今后提高锻炼身体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才不失其根本,才能达到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

3.2.2.2 良好运动技术是科学锻炼身体的必备条件

一直以来,存在着“是‘以增强体质为主’,还是‘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主’二者必居其一,无法回避,也无法调和”这样的看法。其实这两方面应该结合起来:以增强体质为主,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辅。通过学习运动技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自我调控身体的能力。因为运动技术的展现需要一定的身体素质和自我调控能力,身体素质和自我调控身体的能力强弱的外在表现可以通过运动技术来体现。所以,良好运动技术是科学锻炼身体的必备条件。

随着人类对自身身体潜力的不懈追求,追求的过程必须通过一定的运动形式来展现,以比赛竞技为手段,达到“更快、更强 、更高”的目的,也就是说,通过竞技运动这种形式来挖掘人类的潜力展现人类对自己身体的调控能力,是正当的,也是合理的。当然也应该是人性化的。但是竞技运动毕竟是少数人的活动,而且从人的生长历程来看竞技运动是人生当中一个运动阶段而已,最终还要回归大众活动,回归到社会生活当中,这时他们运动锻炼的目的也应该和大众一样是增强运动体质,增进健康。

4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体质概念的分析,在运动过程中,人的体质变化有三个因素:体能、身体素质、自我调控能力。以此来探讨学校体育中体质教育步骤。首先,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锻炼身体习惯。其次,学生通过学习身体素质理论课结合科学的运动实践课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再次,学生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通过学习运动技术,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质。这样学生在校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理论水平,等走到社会后,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 孙庆祝.体育测量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7.

[2] 刘建国.田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3] 矛盾论.选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