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课程标准笔记

体育课程标准笔记

体育课程标准笔记

体育课程标准笔记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中职德育课 期末成绩 评定标准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指出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为了让尽可能多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合格甚至是优良的成绩,进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要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也让学生学有所得,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调查分析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我校德育课期末成绩评定标准。

一、评定标准

在标准的制定中,我们按照鼓励学生原则,既重视结果,更注重学生学习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同时,在第一堂课就公布评定标准,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学生可以算出自己的分数,并争取得到自己想要的分数。

具体评定标准如下:

期末总分100分。主要由课堂笔记、作业(包括平时测试练习)、课堂表现(出勤和发言)、期末考试四部分构成。

(一)课堂笔记。

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做笔记,并及时上交批改。允许补交,但不评等级。每个等级不同分值,总占期末总评的20%—30%。

提出一个前提条件:没笔记者,肯定不及格,目的是督促学生从做笔记开始,回到课堂上来。一节课做了笔记,好歹听了几分钟,记了几分钟,留下学习的痕迹,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课堂表现(出勤和发言)。

出勤一般由考勤班长负责,教师抽点。请假不扣分,旷课一节扣1分,出满勤可加分。

课堂发言: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主动发言和被动发言。

主动发言指自发参与讨论,主动回答问题。说得有道理或答得正确的加分(每次1到2分视回答情况而定),答错不扣分,以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举手发言,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被动发言主要是老师提问,一是按一定顺序轮流回答,关注到每一位学生,主要是在复习旧课中采用;二是叫上课开小差的同学,把他们拉回来。问题主要是新课中较浅显、看书一下子就能找到的问题,主要关注学习基础和学习态度较差的学生,争取把他们拉回课堂。

(三)作业和练习。

一是根据教材内容,布置适当的课后作业,只要有听课都能完成。按百分制评分。二是出一些单元练习,以测试的形式在课堂完成。可以补交,但要视情况适当扣分,以示公平(比如请假的能及时补不扣分,旷课的视情况扣分)。这部分作业要求学生要完成,教师可一再催交,确保作业缴交率在98%以上。

这两部分成绩最后平均后按比例计入总评。

另外,每学期都有一个自主学习的总结性作业(10%):

《职业生涯规划》要求学生上台说说“我最欣赏或钦佩的人”并完成一份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道德和法律》要求学生按要求收集真实案例,并上台介绍分析;

《经济政治与社会》要求学生做一份市场调查报告或创业计划书;

《哲学与人生》要求学生进行励志演讲。

这些作业贯穿学习过程始终,要求全体学生尽自己能力独立完成或合作,动员每个学生都要展示自己的成果,并从其选出优秀作品进行校级市级竞赛。

(四)期末考试。

以开卷考试的形式完成,但只占期末总评的20%—30%。(考虑前面几项得分情况而定)。

备注:为鼓励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所以在分值设定上设了一定弹性。个别表现出色的学生会出现超出100分的情况,事先说明以100分为限。教师要注意调控平衡,关注每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这样,我们通过制定以上可操作性较强的各项规定,进行全过程的考核,给学生一个多元的、较合理公正的评价,促使学生回归课堂,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二、初步成效

经过一学年的实践,我们觉得该标准可操作性较强,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本实现了预期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从教师层面看。

1.教师的教学工作更加严谨细致。按照评价标准,教师要认真做好日常各项记录,以作为期末成绩评定的依据。全面、客观的记录,帮助教师更全面客观地观察评价学生,“重在赏识”、“重在肯定”、更有的放矢地实现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

2.教师要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想尽办法,动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认真完成作业,从而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成长。

作业情况登记 出勤登记 回答问题情况登记

(二)从任教的三个班学生来看。

1.从成绩上看,及格率和优秀率大幅度提升,150多个学生,只有6个不及格。大部分的学生经过平时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的孩子甚至说:“是从未得过的好成绩。”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2.从教与学得效果来看,学生课堂积极性提高,参与度高,课堂教学效果较好。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明显增强,学生在发言和活动中,在教师的鼓励肯定下,大大增强了自信心,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好了基础。

3.从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养成看:大部分孩子都慢慢端正了学习态度,98%的孩子都想要分数,想要及格,一半以上的孩子想要满学分(85分以上),10%的孩子甚至想要得满分。他们积极完成笔记和作业,甚至是抢着举手发言,像这学期职专一的案例分析,有的孩子甚至讲了两三次,还问能不能让他再上台发言。他们经常关注自己得了几分,比同桌差多少。大部分孩子每节课都能积极投入教学。95%以上的孩子都能完成笔记和日常作业(当然,有部分是补交的),60%以上的孩子能举手发言,90%的孩子复习提问时能答出问题(有的是在老师同学提示下),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

三、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

(一)有时学生发言热情高涨,举手者众多。

教师一要注意控制课堂,不要让学生太活跃,二要叫谁不叫谁,教师心里要有杆称,不要过于集中在部分学生身上,而要对学生有合理的解释,尽量公平。避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伤了师生和学生之间的感情。

(二)老师工作量增大,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进一步钻研教法,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把学生牢牢吸引在课堂;要做好日常的各项原始性记录,特别是课堂提问部分,一定要及时评价、及时记录,不能变成“糊涂账”。因为评分标准事先已经公布给学生,所以一定要做到公平合理,切实按照标准计算分数,千万不可说一套做一套。

我们的实践取得了一定得成果,我们会继续努力,不断修正这一评定标准,力图建立更适合中职学生的德育课的成绩评价体系,更好实现德育课的教育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

[2]福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学科教学质量评价模式与实施方案.

[3]学生评价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文章来源:遂川县教育网.

体育课程标准笔记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 “四准备” “四注重” “四落实”

当前很多中学生对于英语学习感到很茫然,不知道应该怎样才能学好英语。在新的教育形式下,要使学生会学、乐学,教师就要努力提高课堂效率,使45 分钟的课堂更富有实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课前做好 “四准备”

(一)心理准备。

做好心理调节,使情绪饱满,保持心境的轻松和平静。

(二)生理准备。

身体健康、饮食合理、睡眠充足,保持大脑的清醒和兴奋。

(三)物质准备。

将课堂所需物品准备齐全,会节约很多时间。

(四)知识准备。

熟悉与本节课有关的单词、句型等,为进一步学习夯实基础。

高效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在课前做好以上四项准备。只有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学生才可能在课堂上积极有效地动脑、动手、动口解决问题,提高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二、 课中关注“四注重”

(一)注重激励。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首先,要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例如,在学习9A Unit 3 Teenage problems Reading部分时,阅读前我先提了一个问题:What problems do Millie and Simon have? 这一问便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他们急于找到答案,从而认真阅读课文,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就产生了探求目标的动机与兴趣。其次,课堂上多创造表现的机会,激励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可以要求学生把每天所学到的单词、短语、句子及重要的语言点试着编成小故事、对话或小短剧,鼓励学生复述、改写、背诵课文,用Daily report 的形式在全班展示。选择优秀的作品贴到墙上供大家欣赏等。还可适当安排一些机会让学生做“老师的小助手”,让他们也有成就感,从而呈现“人人主动参与,人人快乐学习”的课堂盛世。

(二)注重有效的课堂活动。

课堂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舞台,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阵地,而课堂活动是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重头戏。有效的课堂活动则是英语教学的生命,是教师彰显个性、学生发挥潜能的舞台。有效的课堂活动应是活动最充分、参与度最高的活动。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教师应围绕着某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出趣味化、生活化、情景化、合作化的教学活动。因为趣味化是保证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生活化是维持学生学习热情的动力,情景化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催化剂,合作化是激励学生发挥创意的推动剂。例如,在学了各种各样的食物的名称后,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给学生快速呈现一段超市食品货架的片段,然后让学生展开竞赛,看谁能既快又准确地记下刚才看到的食品的名称。每位学生都不甘示弱,就连平时不爱动笔的也急忙写起来,真是应验了“石本无光,相击而发光”的哲理。接着让他们仔细观看一段现实生活中一个老外买东西的录像,让学生感受最真实的语言情境。最后让同桌两人模仿进行对话练习(一个扮演售货员,一个扮演顾客),让学生在一个简约的生活化的课堂中,学到直观而真实的知识,让他们沉浸在使用英语的环境中,进行有意义的交际活动。

(三)注重记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可见记笔记的重要性,它可帮助学生克服遗忘,对提高学习成绩大有裨益。因此,新课程下的英语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做好笔记是相当重要的。首先,让学生明白“记什么”。除了引导学生记重点词汇、重点句子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记录课堂中的问题。其次,指导学生“怎么记”。学生听、想、发言、交流与记笔记在时间上是冲突的,要让学生明白“听清、听懂、理解”是记笔记的前提,笔记应在听课的基础上顺理成章地记好。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直接在书本上用不同的符号标注。如:重点句子用单下划线,重点短语用双下划线,关键的介词打圈,引导定语从句的连词用三角标注等。

(四)注重使用学案。

学案是教师在研究自己、研究学生、研究教法、研究学法及研究预设与生成的前提下精心编制而成,它是学生扎实理解课堂内容的桥梁。学案突出一个“学”字,这种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主地具有开创性地学习,是在一种充分参与状态下的有目的、有思维的学习。它主要由“预习导学、课堂研讨、延伸拓展”三大板块组成,它更好地沟通了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增强了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尤其是预习导学这一课前环节的作用不容忽视。它的设计使得学生的预习作业不再仅仅停留在口头流于形式,而是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学生完整的预习过程,教师的课前批阅也更引起学生的重视,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益的目的。

“四注重”的核心是学习目标的明确化,学习活动的自主化,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将“四注重”贯穿于整个课堂,扎实推进,当堂消化吸收所学知识。

三、课后做好“四落实”

(一)落实笔记的整理。

课堂上记的笔记有可能是散乱的,前后知识的联系有可能是模糊的,知识点的归纳有可能是有疏漏的,整堂课结束后,学生对当堂所学的知识会有更全面深刻的理解。因此,课后整理笔记无疑是更好地实现“堂堂清”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落实作业的独立完成。

一方面教师布置作业时要由浅入深,讲究梯度,练习题目有层次感,体现基础性、知识性、能力性、提高性。规定一部分题必做,一部分题选做,保证不同程度的学生有能力完成同等程度的作业。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督,充分发挥班干部和小组长的作用,杜绝抄袭作业的现象。

(三)落实讲评。

作业、学案的讲评是实现“堂堂清”的重要步骤。教师在讲评时要精心设计,重点突出,弥补学生学习中的疏漏和缺陷。讲评时,教师可以这些题为题眼,从试题的深度和广度上加以引申,加强知识的纵横联系,进行归纳,加大知识摄入量,以短语和惯用法为例,如考题是考turn on的搭配和用法,在广度方面,教师就可进一步举出以turn为中心词的短语 turn against, turn in, turn off, turn to, turn down, turn up....... 这种归纳列举便于学生集中记忆,在深度方面,教师既要讲该短语的一般意义和用法,也要根据考纲的要求讲它的引申意和用法。如对于turn to,教师要讲它的一般意义“转向”还要讲它的引申义“求助于”,习惯搭配有turn to somebody for help(向某人求助)。这样有利于加强复习的系统性,强化做题的实际效果,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四)落实发展。

新课程倡导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不是存储知识的容器,而应成为运用知识的能手,创造知识的天才。英语新课程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平台,以能力为目标,全面发展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综合能力。

人无完人,课无完课,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必将会不断优化我们的教学设计,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越来越高效。■

体育课程标准笔记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习作教学做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一直是语文教师探讨的焦点和热点,广大的语文教师在习作教学的课堂实践中,探索出了很多值得借鉴和参考的方法经验和操作模式,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笔者也是一位一线的语文教师,在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中,也有一些体会和感想,现将本人的一些几点做法与大家交流。

一、给学生参与习作评改的主动权

人们常说,好文章都是修改出来的,“三分文章七分修改”就是阐释的这个道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多作文内容、文章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自改和互改,扬长避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但是,在习作教学中,传统的习作教学方式是“老师教作文,学生写作文,老师改作文”,老师垄断了习作的评改权,这种高耗低效的习作评改方式容易误导学生的习作意识和习作习惯。有的教育专家认为,对学生作文的评改不应是作文教学的最后一道程序,而应是学生再次作文或三次作文的加油站,为学生二次作文或三次作文更好地服务。所以,教师必须把习作评改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评改的主体,让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习作进行评改,在亲自体验和鉴赏中,达成自我判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目标。

把评改的主动权让给学生,并非老师不评改学生作文,而是老师起到引路搭桥的作用,把习作评改过程变成师生共同参与、学生自主参与、主动反思提高的一个平台。习作评改的方法也很多,全程评改、师生面批、独立自改、学生互改等都是常见的凑效的方法。

二、把握读写结合的基本规律

从说到写,从读学写,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读是吸收,写是倾吐,读是手段,写是目的。读什么?写什么?怎样读?怎样写?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所以,教师课前必须有一个清晰的教学思路,一定选准读写结合的最佳结合点,切入到字词句篇的立体训练过程中。毋容置疑,好文章之所以好,其首要条件就是语言文字的美。语言是文章这座房子的砖瓦,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的积累语言,语言文字的训练从什么地方抓起,应该切入到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和段落中去,让学生模仿典型句式,学会遣词造句;模仿精美语段,学会精巧构思;模仿精彩篇章,学会布局谋篇。教师要训练学生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读书看报,碰到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就记录下来;听广播看电视,甚至听别人说话,听到的美妙言语,也要记下来。平时碰到的成语、歇后语、名言警句等等,只要自认为生动美妙的,就要积累。这样,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从而逐步建立自己的语言词典。

三、以单元主题为背景强化习作指导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者将不同的文章按一定的主题组合到了一起,就是力图突出读写的重点。教学中,有的语文教师往往忽略了单元主题对习作教学的影响,他们主要关注学生了解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而忽视了作者是怎样写的,文中渗透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更是轻描淡写。这种重读轻写的教学现象应该改革。因此,我们提倡语文老师实行单元备课,抓住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设计好单元的读写目标,不仅要指导学生了解本单元的主题、主要内容、学习重点,还要了解本单元要写的习作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单元内容时要格外关注写作方法,同时,安排学生围绕习作内容进行读书,积累语言,为单元习作提前做好知识储备。

四、指导学生“小练笔”

“小练笔”是传统的而又是经典的作文训练方法。“小练笔”虽小,却是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和促进读写结合的有效措施之一。新版程标明确指出,习作教学要加强学生平时练笔的指导。可见,练笔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专家组核心成员崔峦老师说:“只在作文课上讲作文、写作文,每学期次数有限,学生练习的机会有限,所得肯定有限,要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在阅读课上,要有练笔的意识和策略,从读学写,读写结合。”这句话强调了练笔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训练。指导学生“小练笔”教学策略大致归纳如下:一是随文小练笔。以文本资源为练笔内容,把语言形式的运用与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可抄写、可仿写、可续写、可创写。二是随事小练笔。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和认真观察身边的事情,把印象深刻的、生动有趣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或发人深省的事情记录下来,并加上一个小标题。这种训练方法类似写日记或周记。三是随时小练笔。随时小练笔就是指教师引导学生随时间的变化(比如一天中的早、中、晚,一年中的四季变化等)观察自然现象的变化,观察动、植物的变化进行练笔。四是随心小练笔。随心小练笔就是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造,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一旦有灵感就及时记录下来,否则,灵感稍纵即逝。

以上是我个人对小学习作教学的观点和做法,在教学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总之,学生习作的质量提高并非一蹴而就,作文教学的改革之路并不平坦而且漫长,需要我们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和长途爬涉的意志去探索和实践,只要我们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去思维习作教学,用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引领作文课堂,作文教学必将成为语文教学的奇葩。

参考文献

体育课程标准笔记范文第4篇

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党中央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指出,强国必先强教!为落实中央部署,国务院于201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为推动学前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意见》提出“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意见》还提出要“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幼儿教师队伍,加大幼儿教师培养力度,健全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1]在2012年省教育工作会上,副省长黄彦蓉指出,中等职业教育要着力加强学生能力建设,加快培养一大批实用性技能人才。[2]著名教育家韦钰指出,“为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必须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教育内容、方法、体系,探索新教学模式;把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努力占领制高点。”[3]作为教育技术教师,笔者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加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成长”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取得了理想效果。

2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技能体系

2011年12月,教育部正式公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标准》提出: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突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并对幼儿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幼儿园教师要具有观察了解幼儿、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的能力;要具有环境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组织与保育、游戏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计划与实施、儿童激励与评价等专业能力。”[4]在《标准》引领下,我校根据幼儿园用人标准,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培养能胜任一线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办学方向,拟定了《隆昌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培养目标及考核标准》。

3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现状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源复杂,有初中、高中、职校毕业学生,也有打工青年;在4000余名学生中,有藏、回、彝、羌、汉等七个民族。她们大多来自偏远农村,学习成绩与习惯均较差,多数学生理论知识水平还达不到初中毕业水平,学习理论知识兴趣普遍不高。就技能而言,以舞蹈为例,多数学生之前从未接触舞蹈,更谈不上有好功底;以普通话为例,很多学生都使用方言,根本没有说普通话的意识,更谈不上有较高水平。在这种情况下,要让学生在三五年内达到“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及考核标准”,成为合格幼儿教师,时间紧,难度大。面对在完成“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及考核标准”中的难题,作为教育技术教师,我充分利用教育技术资源,积极配合其它教师,在学生技能培养中,通过融入现代教育技术,加速了学生技能成长,顺利达到《隆昌幼师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及考核标准》要求。

4实施教育技术手段,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

4.1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专业技能课学习效率

依托学校教育资源,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技能训练提供示范资源。现代教心学理论告诉我们,技能形成分定向、模仿、整合、熟练四阶段;而练习是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5]我校各班人数都在70以上,技能训练课指导难度大。像舞蹈课,上课时后排学生不易看清教师示范,且课堂训练时间不能满足学生要求。试想对于技能训练,如果连示范都看不清,学生怎么练习呢?没有正确练习,又怎能形成规范技能呢?面对困难,我充分利用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如舞蹈教室安装的集电脑、电视和电子白板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教学一体机、影碟机和无线扩音机等,再通过校园电视网、互联网,将教学资料输送到每个显示终端。学生可通过一体机收看或下载资料,并可根据需要,自主调整播放。学生通过近距反复观看教学资料,并在视频引领下模仿练习,达到整合、熟练的目标。这既减轻了教师反复示范的压力,又满足了学生可视性学习要求,且时间安排更灵活,加速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

4.2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全面培养学生综合技能

为提高学生综合技能,学校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技能竞赛,笔者充分利用教育技术资源和手段来促进活动成功开展,为提升学生技能起到积极作用。

4.2.1建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学生社团,提高学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笔者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指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对培养学生技能起到了积极作用。近年来,笔者先后指导学生创建计算机协会、舞台音响灯光兴趣协会、摄影协会、校园电视台等社团。在活动中,笔者加强指导,学生积极性高,通过活动提高了技能。如摄影协会、舞台音响灯光兴趣协会、计算机协会的学生,在每年30余场演出中,在笔者指导下制作LED展示图,并负责摄影、摄像、操作音响灯光等;在班级主题教育活动中,笔者指导学生根据需要,通过网络搜集资料,制作课件;在校园新闻播报中,笔者指导学生采访、摄像、编辑、制作。学生通过活动,既丰富了业余生活、升华了思想境界,又提高了技能,真是一举两得。

4.2.2教学资源数字化,为学生技能培养提供最佳支持

我校电教中心设施齐全,有电子阅览室、网络室、多功能教学一体机、校园网络等。为充分利用上述资源,我将中心资源数字化,并传到校园网上,学生不出教室就能通过一体机登录校园网或因特网,能方便地查阅、下载资料。起到了开阔视野、提高自学能力、促进专业技能发展的作用。

4.2.3用摄像机记录学生活动,通过回放促进反思,缩短学生技能培养周期

在技能竞赛活动中,充分发挥摄像机记录功能,为学生技能学习提供反思性素材。通过观看录像,学生可以发现自己和他人成功的细节,也可发现自己和他人不足的地方,教师还可通过录像进行点评,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如年级说课、试讲、舞蹈、演讲等比赛,笔者都利用摄像机将比赛实况摄制下来,并通过班级回放、校园电视台全校直播等手段,再现活动场景。既让参赛学生受益,也可让其它年级学生观看学习,让更多学生加速专业技能成长。

4.3探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积极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践技能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获得教育实践技能的途径是个人对复杂教学过程的认识和处理,只靠被动的理论学习是难以奏效的,只有在具体实践中,学生才能有效将各种专业技能熟练应用,并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综合能力。

4.3.1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供教育示范资源,丰富学生观摩学习内容

在培养学生教育实践技能过程中,学生普遍对枯燥的教法理论不感兴趣。为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利用教育技术中心信息搜集平台,搜集全国各地幼儿园优质课、示范课教学录像,并根据教师需要整理成若干专题,由教法教师结合教法理论,指导学生观摩。学生通过系统观摩,形成大量感性经验,再加上教师分析指导,学生快速获得了开展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的经验。因我校多数学生将到县、镇、农村幼儿园工作,为加深对农村幼儿教育的了解,笔者还到乡镇幼儿园去收集幼儿园教育教学资料,将其中优秀教育教学活动摄制成光碟,组织学生观摩,让学生熟悉农村幼儿教育现状。并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城市、农村幼儿园教育差距,有针对性加强技能学习。

4.3.2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录制学生模拟教学,提供反思性素材

模拟课堂教学实践是师范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教法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创造性,自行设计教育教学活动方案,并进行模拟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模拟课堂上,学生作为施教者,将自己的设计方案实施于实践,培养学生活动组织能力,其它同学既是学生的扮演者,又是课堂教学的观摩者、评价者。[6]因班额大,教法教师分身乏术,指导无法到位。为解决这问题,我们采用分组进行模拟课堂教学的方法。通过应用教育技术手段,有效解决了班额大、指导不到位的难题。具体如下:

第一,全程录制模拟教学,提供反思、点评、评判的一手资料。试讲组每名学生均选择一个课题,进入微格教室模拟教学,全程摄制。课后,由组长组织授课学生在内的全体组员观摩、评课,分析优缺点,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之后,学生再次进行教学设计、授课、摄制、观摩、评课。最后,每组评出优胜者,由教法教师观看每组优胜者模拟教学录像,并通过全班点评、指导学生总结反思,达到提高全班学生模拟教学能力的目标。

第二,收集整理学生优秀模拟教学、专业老师点评资料,为教育中心提供丰富资源。组织各学科模拟教学比赛,指导学生将模拟教学实况、名师点评等现场摄录下来,制成光碟,由教育技术中心保存,既可以成本价复制给需要的师生,又可作低年级学生学习的教材。通过大量模拟课堂教学实践,学生的语言表达、板书、美术、弹唱、舞蹈、教学设计、课件制作等技能得到全面提高。

4.3.3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记载学生在幼儿园实习教育教学的历程,为学生综合技能全面考核提供依据

教育实习是校内教育的延伸和继续,是培养师范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全面培养师范生工作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对师范生科学系统掌握教师职业技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7]为加速提高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在实习中,笔者注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提高学生实习质量,主要措施如下:

第一,利用现代媒体协助观察记录儿童。实习中,实习生要注意观察、了解儿童。为更好克服实习生在与儿童交流过程中,儿童因种种原因产生戒备心理而影响交流效果,笔者要求学生在与儿童交流过程中,尽量利用手机、相机、摄像机等媒体记录儿童活动,从多个角度对儿童进行观察,以深入儿童内心世界,掌握儿童个性心理。

第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教学、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笔者要求学生在教学设计中,尽量通过网络等查找资料,补充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设计方案;尽量根据教学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将学生实习资料数字化。笔者要求学生将教学设计方案数字化,并通过网络传回学校,以备教法教师检查指导。要求学生将实习汇报课、公开课摄制下来,并将录像交回学校,由教法教师结合录像和实习单位评价,完成实习成绩考核。

第四,利用QQ等加强远程指导,提高实习质量。笔者要求每个班成立QQ群,成员包括学生、教法教师、班主任等。要求学生定期将观察笔记、教案、课件、教学反思等上传群中,教师既可利用QQ群检查学生实习情况,又可通过QQ交流平台对学生进行远程指导,加速了学生成长。

体育课程标准笔记范文第5篇

关键词:BTEC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 考核评价 改革

目前,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中,广大教学工作者在专业培养目标设立、课程体系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获得了大量的成果;但多数院校在学生考核和评价方式方面,仍然沿用传统教育的方式,脱离了高职教育以能力本位的本质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改革的深入发展。天津职业大学在引进英国Edexcel(爱德思)国家学历及职业资格考试委员会的BTEC证书课程的教学模式实践中,在建立以能力考核为核心的高职教学考核评估制度,促进高职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方面做了初步的尝试,获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BTEC教学模式简介

英国BTEC教学模式是一种国际上较有影响的职业教育证书课程。由英国爱德思国家学历及职业资格考试委员会颁发证书,分初、中、高3个层次9大类,上千种专业证书。其中BTEC国家高级文凭(HND)课程,即相当于英国大学前两年的课程。同时,还相当于达到了相应专业的英国国家职业资格NVQ四级水平。学生毕业后,既可继续升入英国大学的学士学位学习,又可直接就业,无须再经过岗前职业资格培训考试。

我校于2001年5月获准建立BTEC教学中心,同年9月开始在宾馆管理专业开设BTEC(HND)证书课程。BTEC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很大不同。

1.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是BTEC教学模式的核心。在BTEC模式中,学生始终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则处于辅助地位。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注重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存在是BTEC模式的主要特征。

2.知识体系不同传统教学的知识体系一般为纵向式的,强调课程体系的衔接。学生学习可以由浅入深、逐步深入。BTEC模式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教学中不要求有一本针对性很强的教材,鼓励学生去查找资料,锻炼自学能力。

3.学习方法不同传统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BTEC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包括问答、讨论、演练、案例、演讲等,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学生在带着问题找答案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自己学习。

4.突出通用能力培养把通用能力列入教学目标,明确界定通用能力的内涵,把发展通用能力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并对学生通用能力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估。

5.考核评估方法独特BTEC模式的评估目的是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通过课业的完成过程全面评估学生学习到了什么专业能力,并测量通用能力的发展水平。所有这些都以成果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

二、BTEC考核方法与传统考核方法的区别

BTEC教学模式的考核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分散为主、以试卷定成绩的传统考核方法。BTEC的成绩考核采用等级制。成绩分为“优秀”、“良好”、“通过”、“不通过”四等。学生成绩的确定是以课业为主要形式,重点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

1.BTEC模式考核以课业为形式,以证据为依据,以成果为标准传统的考核方式以分数为标准,以卷面成绩为依据。笔试作为主要形式,不仅难以正确评价一个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而且还助长了学生“上课抄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考笔记”的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错误学习方法的蔓延。BTEC教学模式的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实际成果为标准。成果包括专业能力成果和通用能力成果两方面。专业能力成果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师交给的课业和其他任务时,掌握、运用和创新专业知识的能力。为保证考核的准确性,要求教师对每次课业和每次课内外活动都要给出明确的等级评判标准。并且要求标准内容十分清晰,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通用能力成果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完成课业和社会调研等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自我管理、与人沟通合作、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运算和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设计和创新等的能力。无论哪方面成果,都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逐渐积累的,都是教师考核学生学习成绩的依据。

BTEC模式对学生的每一项成果都要给出成绩等级,而等级的评定要有可靠的证据。证据既是学生用来证实成果的手段,又必须与专业学习紧密联系。一般来说,证据可通过以下渠道获得:①学习过程的表现;②来自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反映;③学习总结、自我评价、笔记等。证据汇编由学生自己收集整理。内容包括:个人总结、学习心得、测验单、教师和指导教师的书面反馈意见、课堂笔记、实验或实习报告、问卷调查、工作记录、图表、照片、计划、流程图、日程表、草稿、数据库、计算机文档及软件等。建立汇编的意义在于为学生申报成果提供基础证据,为教师评估专业技能和通用能力等级提供基础证据。此外,还可以向用人单位展示学生的成就及潜能。对证据的重视,从另一方面进一步反映了BTEC教学检查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注重过程的特点。

2.考核以课业为主、多种形式并用传统的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要形式,虽然题型是多种多样的,但最终考的是学生的应试能力。BTEC教学模式的考核是以课业作为最主要的形式。同时,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辅之以其他多种考核方式。如“课业+笔记+活动”、“课业+笔记”、“课业+案例分析”、“课业+口试”,等等。

课业与传统意义上的作业的区别主要在于:一是训练目的不同。传统的作业,其训练目的只是掌握该门课程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应试能力,BTEC模式的课业,其训练目的是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和锻炼通用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并通过课业了解自己在专业技能和通用能力两方面的潜力以及需要发展的领域,以促进其自我提高的需要;二是完成的过程不同。传统的作业体现的是教师如何教,要求教师围绕讲课或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思考题和练习题,学生只要对照教材或课上例题或者再参考少量参考书就可以完成。而课业体现的是学生如何学、教师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选题真实,真题真做。课业一般都有选题背景,有课业目标,有明确的任务和考核标准。学生需要使用多种交流手段(如社会调查、上网、去图书馆、走访、实验等)收集大量的信息并进行归纳、分析才能完成课业;三是效果不同。传统的作业是对一章或一节内容的重复和模仿,其作用是巩固课堂讲授效果。课业是对一门课程的阶段性训练,一般一门课程要安排3个以上的课业,其作用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通用能力。

3.以成果定等级,重视资料积累传统的考试方式以笔记或作业定平时成绩,以试卷定期末分数,按一定的权数将两者相加即为一门课的最终成绩,而试卷往往就成为了惟一的成果。BTEC教学模式以课业形式为学生提供在活动中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成果主要在完成课业的过程中展示。

课业由一项或一系列有实际应用背景的任务所组成,每次课业规定了学生必须锻炼和展示通用能力的内容,一般应取得3~5项成果,课业学习的成绩最终以成果定等级。学生在完成课业的过程中要做好记录,收集并保存证据,并用证据来申报自己的学习成果。证据有多种形式,如笔记、工作日志、报告、总结等资料。也可以是声像资料、图表模型、计算机文本、设计方案、作品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证据。证据除了可以用来申报学习成果、评定学习成绩等级外,还可以在求职时用来展示自己的能力。

4.尊重学生,重视投诉传统教学的考试试卷由教师出,分数由教师定,而且一旦分数确定就是一锤定音,即使学生有疑异,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查卷和变动的。BTEC教学模式的考核也同样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投诉是BTEC班学生的基本权利。当学生的自我评价与教师的评价一致时,学生可以在有充分证据的前提下,对教师的评价结果提出质疑,甚至逐级投诉。教师应把接受投诉当作自己工作的一部分,持鼓励的态度,倾听学生的意见,并作好充分的解释和说明。这样既有利于教学相长,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

三" 、借鉴BTEC模式,改革高职考核评价方法的设想

高职院校考核评估方法的改革,应当以培养目标为依据,以能力考核为中心,考核方法力求全面、真实。对于专业课和大部分专业基础课应当以完成课业为主要考核评价形式,同时可以辅之以其他考核形式。在具体的实施上,要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2.对课业的要求课业设计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所设计的每一次课业都应包括:①课业题目。②课业背景。③学生应完成的任务(包括个人独立完成或小组共同完成的任务)。一次课业至少应有3项任务,综合性课业应为5项以上。④培养的能力。即通过本次课业要培养和考察学生哪些具体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一般一次课业所要培养和考察的能力应在4项左右。⑤课业评价标准。结合本课业任务和能力要求,明确规定出学生获得优、良、合格。重做、不合格5个等级的标准,便于学生进行自我评估。⑥课业完成时间。一般一次课业的完成期限规定为2~3周,综合性大课业可以更长一些。两次课业的间隔至少为3周。明确规定学生必须按时完成课业,缓交课业必须事先向任课教师说明原因,经允许可后延1周完成,对无故延迟1周完成的,成绩降1个等级,延迟1周以上完成视为无效,成绩按不及格处理。

3.对课业成绩的评定课业按等级给出成绩,一般分为优、良、及格、重做和不及格5等。

优:课业的各主要部分均表现出色。

良:课业所有主要部分均明显优于合格或课业某些方面出色,其他部分基本达标。

合格:课业所有主要部分均基本符合标准。

重做:课业基本没达到标准。

不合格:课业经过重做仍未达到标准。

一般规定重做的课业成绩等级最高为合格。

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每次课业都要给出评语,指出该课业的优缺点,包括对通用能力水平的评价,以利于学生的进步。每门课程的最终成绩,应根据每次课业成绩和平时成绩及表现,按一定比例确定。

4.对作弊的认定学生课业不要求集体完成的,学生应独立完成自己的课业。对于串通答案或抄袭他人课业,或让他人抄袭课业者,均按作弊论处。

四、用课业代替考试行之有效、益处多多

学生学习成绩评定是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中重要的测量方法和手段,也是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检验。传统的考试方式无法真实、全面地考核出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

此外,高职教学中所指的能力培养主要是指一般专业能力,通过考试,也只是考核对某一门课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情况;但随着我国入世后经济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在现代社会的职业生活中,新知识的老化和周转越来越快,与产品的生命周期相似,专业知识和能力也有一个生命周期。随着社会的进步,目前采用的许多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很快就被淘汰。因此,加工知识比获取知识更为重要。学习能力的提高比吸收知识的数量更为重要,通用能力的发展比专业技能的掌握更为重要。只有具备通用能力的人,才能够适应变化的环境,把握新的挑战机遇。因此,高职教育中的能力培养应在培养学生一般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注重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这是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提出的必然要求。用课业替代考试正是符合和适应了这一需要。课业最大的长处,就是可以培养和锻炼通用能力,使学生在实际中得到锻炼,并通过课业的完成过程和最终结果真实全面地考察出学生在专业技能和通用能力两方面的实际水平和有待发展的潜力,以利于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