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艺美术发展现状

工艺美术发展现状

工艺美术发展现状

工艺美术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主要特征体现为:强调人的创造力,侧重以创意为动力,以数字技术或其他高端科技为载体,整合文化资源,注重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渗透和贡献。我国文化产业主要包含了文化创意产业、传统文化产业与农村文化产业。我国的工艺美术产业是国家保护、扶持和鼓励发展的具有厚重文化色彩的、低能耗无污染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它既可以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也是农村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一种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它的开发不仅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还能有效地解决部分就业问题。因此,大力发展工艺美术产业,不仅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同时也可以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转型的重要策略之一。

一、工艺美术产业化集群性发展的意义

产业集群是一个空间经济集聚的概念。按照哈佛大学教授波特的定义,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的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如大学、制定标准化的机构、产业协会等),由它们构成的群体。所谓文化产业集群,就是在文化产业领域中,由众多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文化企业以及相互支撑机构,根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关系建立起来,并在一定区域集聚而形成的产业组织。

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门类多达4000多种,千百年来繁衍不息,并以其独特的方式,记载着中华民族不同地域的历史、习俗、民生状况和民间绝技,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随着近十年来,社会上执久不衰的民间文化热以及全国范围的非物资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程的开展,社会各界关于对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建构的呼吁也已提升到了文化产业建设的层面。

20世纪后的中国,在由农业手工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转型的现代化潮流中,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全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艺美术行业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呈现整体性的衰落趋势。与此同时,许多工艺美术也呈现自身的蜕变,它们或许依然带有原生形态的某些形貌或风味,却顺应现代化主题下的社会需要,经历了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这种蜕变形态,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在比以往更加强烈的现代化氛围中,逐渐在一些区域形成相当的规模和吸引力的产业集群,并业已成为现代商品经济和大众文化生活中的一个潜力丰厚的增长点。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1、工艺美术能否产业化?

对于工艺美术能否产业化的问题,一向争议颇多。因为工艺美术虽然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却是以实用手工为主要特征,这种情况有没有产业发展的可能?众所周知,工艺美术是大工业文明以前一种颇具世界规模的产业。但随着现代工业时代物质文明的发展,世界各国的工艺美术产业受到了严重冲击,一些优秀的工艺美术产品已经正在失传甚至消亡。这一世界性的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

从当前保护我国文化安全的层面看,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从维护中华民族的地位看,工艺美术均有着特殊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从文化层面看,它包含了科学技术、人文思想、工艺技巧乃至审美观念和民俗习惯等,在世界文化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产业层面看,它是无烟工业,能源消耗小,投资少,见效快,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劳动就业容量大。目前我国工艺美术行业从业人员约3000万人,并已在全国形成许多产业园区,聚居着许多具有高超技艺的专业创作人员。从经济层面看,它已有相当的完整性,并形成了较大的基数,为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特殊贡献。目前,工艺美术行业对国家GDP的贡献在2000亿元人民币以上,并构成区域性的经济支柱,形成产业带和产业链,出现了大批创新产品。

国内专家认为,工艺美术是我国文化产业的优势项目,同时也是艺术产业化的典范,更是一举多得的绿色产业,不能轻易放弃。他们看好工艺美术产业的理由是:首先,这是一个环保绿色产业,市场潜力很大。它消耗能源极少,相反,还能变废为宝,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比如草编、麦秸画等。目前在海外,人们非常喜爱工艺美术品,因为人们崇尚环保自然的生活方式。这个观念,也正在被国人接受。以前的工艺品,70%供出口,现在的工艺品,85%被国内消费者买走。据专家估计,到2010年底,国际市场工艺品销售将会达到3600亿美元。其次,这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促进就业,增加从业者收入。统计显示,全国工艺美术产值只占GDP的1%,但却直接容纳了2400万人就业。还有,工艺美术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不受人控制。更关键的是,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重要载体,发展工艺美术有利于传承和传播传统文化、扩大中国文化影响。

然而近些年来,工艺美术的发展因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逐渐陷入困境而停滞不前,有些品类甚至濒临灭绝的边缘。有人认为我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已经到了尽头,可以摆上历史的陈列架。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工艺美术是人民的创举,是我国几千年悠久历史的积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髄部分,因为它来源于民间并且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它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长期以来,工艺美术这块宝地由于没有得到开发而变得荒芜;也就是说,当前的困境完全是由于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所致。要想使工艺美术摆脱困境、重铸辉煌的关键就是改革与开发。具体来说就是转换形式与功能,充分发挥工艺美术在自然、人力、文化资源上的优势,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带动产业发展获得巨大的空间,使得长期以来被当成摆设的文化资源转变为自动运转并且不断发展的文化资产。这么做既是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一种新形式的开发,同时又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传承和保护。

上述事实证明,工艺美术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显著,成绩突出。并且,它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交流价值已被各级政府和社会所重视和认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民族的文化产业,保护我国文化安全。”在中国的文化产业中,工艺美术因其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强大的文化张力,必将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打造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品牌,成为国际性的文化产业。

2、工艺美术产品能否市场化?

当今时代,随着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工艺美术生产的市场化也成为势所必然。市场生产是一把“双刃剑”,作为大众消费的场所,市场化给工艺美术生产既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与危机。

大众艺术趣味与艺术标准本身就不能划等号。前者是消费观念,后者则是艺术观念。这种不对称的情形直接导致工艺美术生产上的困境。因此,立足于当今的消费时代,支持和保护工艺美术,这是一个有关工艺美术现在与将来如何发展、社会大众的文化权益如何得到保障的课题。

工艺美术为什么需要保护,这与工艺美术的自身属性有关,也与国家利益和公众利益有关。其一,工艺美术是民族文化的直接呈现的物态载体。工艺美术并不只是一个纯粹的物化产品,其实更多的是蕴涵着民族文化的内在传承的意义。它承载着中国千年文化的精神内蕴,是民族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的特征与物态面貌。在这一方面,以市场的经济杠杆来体现其经济价值,有时难以能够充分说明问题。特别是由于时代的变迁,部分工艺美术已经不具备经济价值,只能以保护传承为主,这与市场化发展的需求与原则是相悖的。其二,工艺美术的生产既是一种技艺的直观体现,同时也是创作者一种纯粹的个人精神劳动的过程,制作主体的构思、创意和想象直接决定了艺术作品的水平和质量。作为社会中一员的工艺美术制作者,注定离开不了社会环境,其生产活动必然受到生活条件、生产条件、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尤其在市场化的推动之下,工艺美术制作者如何清醒地保持自我的文化身份,这一点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政府性的引导,不能随之任流。如江苏南通的草编工艺,在90年代初因日本客商的突然的订单而进行大量生产,产量是往常年销售的五倍以上,由于工人、场地等客观原因,导致订单完成以后,产量未曾消减,因此造成大量积压,从而使大量从业人员转行,导致目前这一工艺种类已面临人无艺绝的局面。因此,在推动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同时,要考虑到这一类工艺美术的客观情况,切不可盲目上马。

笔者以为,工艺美术产业发展总体要以保护、传承、发展的原则来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并采取有效扶持的措施,积极保护开发具有相应市场前景的工艺美术品种。

发展是一个事物保持生命力的源泉。以我国工艺美术产业来说,没有发展,就无从谈起保护与传承。发展是历史的延续与永恒,只有发展起来,才能记录与传承已有的技艺和文化。为此,保护传承工艺美术,并不是把工艺美术都放到博物馆中,作为一种固态的事物保护起来,而是要以动态的形式,让其融入到社会之中去,适应社会的发展,并加以相应的引导与保护,让其自身不断的更新与拓展,既保持自身的传统与特色,又能跟随时展的脚步。

传承是工艺美术的特征。工艺美术是传统文化的延续,需要我们去认识、感悟和传播。但“传承”并不是要求我们紧守“传统”,固执不变。“传统”是工艺美术的主脉,但是事物是发展与运动的。因此,只要我们在传承工艺美术的“文化”根脉的基础上而不拘泥于固定的技艺与模式,必然能够完美言传工艺美术的“灵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社会,人们不但消费物质产品,而且也消费文化、消费艺术。因此,工艺美术产品在当今,除特定的需以原生态形式体现的品种有整体的传承外,其它都应该采用传统技艺和现代风格的结合,甚至是将文化风格、文化符号、文化元素单独提离,与现代材料、现代工艺、现代科技结合,创造出既能寄托人们感情、又能适当现代需要的、符合现代审美情趣的现代工艺美术产品。

保护是对整个工艺美术的现状而言,说明工艺美术的社会发展状况并不乐观。工艺美术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达到自身发展的顶峰,但在大工业时代的冲击之下,部分的工艺与技术已经非常的落后,丧失了其应用的经济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它们并没有丧失自身的文化价值,这也是当前非物质文化保护能够蓬勃开展的所在。在以西方工业文明为主导的今天,如何保有文化的自立是我们炎黄子孙必须面对、必须思考的问题。五千年的文化,是否要继承,是否要发展,固有的文化中是否保存着民族不同的特色与面貌,这些都值得进一步去深思与探宄。工艺美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自身的文化价值不言而喻,因此,无论其经济价值怎样,不让其灭绝与消亡,才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最为关键的一点。

总体而言,按照市场经济、消费社会的逻辑,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已经消失,这实际上给了我们一种机会。现代哲人早就认识到,“孤立的艺术品的出路,就是要放在活生生的社会关系之中”,工艺美术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形态和艺术商品,要在奔流不息的日常生活中找到新的发展道路。工艺美术产业既要服从市场的需求,又要与生活进行生动联系,才是工艺美术发展的方向。

二、工艺美术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问题

从当前我国的工艺美术行业来看,还是难以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存在着生产效率低下、政策扶持少、创新能力差、人才开发滞后等诸多问题,影响和限制了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虽然,部分地区的工艺美术产业集群已经初步形成,但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制约了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表现如下:

1、特色技艺传承和传入的危机。自古以来工艺美术一直以各自为营、自生自灭的方式存在着,它们多数由民间艺人“口传心授”的方式沿袭着,许多特色技艺不愿公开,在产业技艺发展革新上存在隐患。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经济化、市场化的今天,有些工艺美术不适合市场发展的需要,面临着失传和灭绝的窘境。另外产业后备人才缺乏,由于学习周期长,经济回报慢,对于后学者难以形成吸引力,虽然有外来务工人员的不停补充,但作为区域性工艺美术长期发展的需要,缺少必要的稳定性,使产业集群的发展后劲受到影响。

2、手工制作价值与机器规模化生产的悖论。工艺美术是一种特殊的产业,具有区别于传统产业的独特的属性。它一方面属于手工业,另一方面又是一种手工艺。手工业对应于物质文化,手工艺则对应于精神文化,这要求我们必须以全新的视野来透视这些工艺美术美术的产业集群。工艺美术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它的生产规模应有一定的限度,这个限度不一定是由市场消费决定的。传统手工艺品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不计工时具有创造性的手工劳动,手工决定了工艺美术的价值,工艺美术永远不会类似流水线式的批量生产,不论何时何地,市场经济都遵从物以稀为贵的原则,数量决定其价值。因此对待传统的手工艺不仅要看到其可观的经济效益,更要挖掘和传承其固有的、深层次的文化价值。产业化的发展如果打破这一规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使原来稀有之物的高价变成普通的低价。

3、难以适应时代变化,创新能力欠缺。许多传统工艺美术固守千年传统,不顾时代变迁。如传统的房屋装饰可以放下4米高的装饰挂件,但如今的商品房最高不过3.5米,不革新必然要被市场所淘汰。另外收主流文化商业化的影响,许多工艺美术美术产业也相继出现艺术审美口味的庸俗化、低俗化倾向。眼前的现实是,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工艺美术产业在利润的导向下,为了成功走向市场,实现经济价值,产品满足于市场、服务于市场的前提,被市场的短时消费所左右。它在满足于局部小规模既得利益之外,消解了主流文化的博大与精深,不能促进主流文化在精神层面上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在市场竞争中,没有形成品牌化、特色化的产业渐渐被市场所淘汰。如江苏的民间传统工艺蜡染、手工绣在80年代走进市场,随着市场盲目、无序地生产,造成了原本象征着中华民族企慕吉祥、追求幸福美满生活的艺术产品变成了流行文化的杂合体。在产业竞争不断升级、人们审美趣味不断提高,手工绣、蜡染也渐渐淡出市场。因此,一个艺术产业应从长远发展角度考虑,立足于国家的长远经济发展,立足于国家主流文化的精神丰富和有益补充。

4、粗制滥造严重,导致市场竞争的无序化。作为商品,必然会产生相互竞争。但市场化的不健全,加之一些工艺美术产品粗制滥造,导致竞争出现无序化。为了争取价格的优势,降低产品的质量,使得工艺美术产品的价值难以体现,同时由于质量的降低,必然会给产业的发展带来深远的负面影响。

5、专业化服务机构缺失多,履职能力欠缺。在工艺美术产业集群虽然都有各自的行业协会,但行业协会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指导凝聚功用,最多是在申报职称和参加展览时作作传达工作。同时还缺少培训中心、创业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由于多数中介机构多为政府职能,对于松散的个体经营的服务,还需进一步规划与调整。

6、政府指导力度不够,缺乏整体性规划。在工艺美术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不能准确把握自身定位,不是缺位就是越位,影响了集群的顺利发展。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的各级地方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过程中,不能很好定位工艺美术产业身份,其政府行为往往给工艺美术产业集群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三、工艺美术产业集群发展的策略建议

1、政府行为是工艺美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因素。

首先,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政府作为制度的供给者,通过有效的制度供给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建立适合工艺美术产业集群生存发展的软环境,在区域内部营造相互信任的氛围,维护产业间良性竞争和协作的局面,积累社会资本,以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和健全的法律法规吸引更多资源向该地集聚,为产业的创办和进入提供条件。

其次,提供基础设施服务。包括各种硬件,如便捷的交通运输、完善的通讯设施等。这些基础设施服务能够减少产业的成本,便于集群内企业的交流和沟通,为集群的形成提供了便利。基础设施也包括软件,如增加当地的教育开支水平、提供技术和需求预测、为企业提供各种有关的信息等。集群内部不仅仅包括生产企业,也包括各种智囊团、研宄机构等,所以地方政府应该提供这些服务,创建区域创新系统,加速产学研一体化的建立,通过技术成果的扩散,为集群的形成和升级做好铺垫。

第三,资助建立中介组织。通过这种方式达到间接扶持产业集群的目的,这样做可以减少政府对经济过多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市场信号的扭曲。集群形成初期,由于工艺美术产业一般实力较弱,政府直接出资注入专业化服务结构,降低其向工艺美术产业提供服务和信息的价格,以间接的方式向艺人实行补贴,壮大产业力量,迅速扩大工艺美术产业集聚的规模。政府的扶持应随着集群的发展成熟逐渐淡出,以免给集群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第四,实施人才战略。通过加大对知名艺人与企业的宣传,加快工艺美术的传承人的培养,培养高层次的专业人才与管理者,努力在集群内形成优秀人才的高地,为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提供优秀的组织者与实施者为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强大而持久的智力支持。

2、加强产业集群内部规定与政策是工艺美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因素。

首先,发挥行业协会的沟通功能。工艺美术产业的行业协会是出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独立社会组织,同时又是一种自律性社会经济团体。要发挥其作为经营户和政府之间的沟通桥梁作用。同时利用行业协会的引导作用,加强企业与艺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形成知识产权共享的有利局面。

其次,培育各种专业化机构,发挥其服务职能。专业化服务机构是指集群内部为集群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信息和管理、融资等方面的全部独立机构。目前从实地考察来看,工艺美术产业集群的专业化服务机构还较为缺乏,需要进一步建设与加强。

再次,加强产学研结合。要利用本土的区域创新优势,与当地的科研机构、大学等加强产学研结合。

第四,加强企业之间的学习交流。如果说产学研是建立外部网络机构的话,那么同时还要加强集群企业内部的关系网。包括企业合作网络、企业学习网络、社会资本网络。

3、对工艺美术制作者的培养与提高是工艺美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决定因素。

首先,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工艺美术产业集群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的传统产业,在技术上沿袭传统的制作工艺,自主创新意识还不强,技术创新能力还比较弱,缺乏自我的核心技术,创新机制与体制也不完善。首先要强化创新的重要性,做到人无我有的技术革新意识。

其次,培养企业竞争合作理念。民间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很重要的特点是既竞争又合作。竞争是技术学习的动力,竞争本身对于保持集群的活力也极有必要的。但竞争并不排斥相互间的合作,集群内部成员之间紧密联系是集群效应充分发挥的基础,通过分工合作和优势互补,来实现互生共赢。

再次,造就一批精英队伍。要造就一批技艺高超、经营有方、收入较高和极具影响力的“领头羊”,使之成为当地产业集群的龙头与骨干,并带动整个产群的发展。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是工艺美术产业在竞争中不断发展的核心因素。工艺美术产业的核心是人,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审美趣味的不断上升,是产业发展向上的关键。人才的培养对产业能否在竞争中保持并发展其文化品牌起着决定作用。

第四,树立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工艺美术产品不仅是商品,更是一种文化艺术品,具有个人创造性特点,表现出制作者技艺经验、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精神意境等因素,体现了经济与艺术的双重价值。但近年却出现了大量为求经济目的的劣质产品,质量与艺术品位的逐步下滑严重损坏了产业集群的声誉。因此,经营者需要转变经营观念,走精品之路。同时需要树立品牌意识,要将创立品牌和企业文化建设连为一体。

四、结语

工艺美术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校教师 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途径

深化艺术教育改革,全面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培养和造就具有相当艺术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是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高校艺术教育在教育观念、教学管理、教育水平等诸多方面,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还存在着不相适应的方面,特别是教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那么,目前高校教师艺术教育现状如何?究竟应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加强对高校教师艺术教育呢?

一、高校教师艺术教育现状如何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文化艺术活动,总体上看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缺乏正规的组织引导和提升,无论是开展艺术活动的规模和水平都不能满足教师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从教师艺术活动本身来看,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人员十分有限,大多是一些原来有一定基础爱好的艺术骨干分子,而且艺术活动的方式单调,层次也不高。从高校组织和方式看,主要是高校工会或者社区依照每年年度工作计划,开展了一些带有提高性质的辅导活动。然而,高校包括高等艺术院校在内的教育机构却很少参与面向社会、面向群体的艺术教育活动。这种状况对于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人格完善以及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是十分不利的。

二、加强对高校教师艺术教育的途径

加强对高校教师艺术教育重点应从提高领导重视程度、运用各类艺术手段的教育效果等几方面入手。

(一)领导要重视

根据目前教师艺术教育的现状,要努力建立一种以高校领导机构为主导,各级管理部门与工会相结合的教师艺术教育机制,促进教师艺术教育事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高校领导机构要从关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教师艺术教育工作,并适当地投入一定的人力和财力。从事教师艺术教育的机构要与地方的、社区的群众艺术团体加强联系,通过辅导活动来普及艺术知识,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分子的艺术素质。同时大力发挥学校电视台、校报在开展教师艺术教育,提高教师文化艺术素质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二)运用各类艺术手段的教育效果

艺术教育比照艺术的门类大致划分为语言艺术教育、实用艺术教育、表情艺术教育、造型艺术教育、综合艺术教育等五类。在实施时要考虑到各类艺术教育的特点,取长补短,配合运用,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1.语言文学艺术

任何事物、任何思想,从宇宙之大到细菌之微,从悠久的历史到短暂的瞬间,从行为的表现到心灵的隐秘,都可以用语言来表现,具有超时空的极大自由。因此在进行语言艺术教育时,要引导高校教师体会语言之美,体会美的语言所构成的美的形象,所展现的美的世界,所提示的美的精神,从而也使自己变得更美些。

2.实用艺术教育

实用艺术,属于表现性的空间艺术,如工艺、书法、建筑等。这一类艺术与生活密不可分,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审美价值。

3.表情艺术教育

表情艺术,是表现性的时间艺术,主要有音乐、舞蹈等,它直接抒写人的内心情感,也最能打动高校教师的情感。

4.造型艺术教育

造型艺术属于再现性的空间艺术,主要有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的深厚意蕴经过一定的审美引导,就可以引起高校教师强烈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收到感化心灵、沟通情感的效果。

5.综合艺术教育

综合艺术有戏剧、电影、电视等。由于它吸取了各种艺术手段的长处,并加以综合运用,就能比其他艺术更加灵活地把社会、人生呈现在高校教师的面前,而使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能与剧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引起直接的强烈的感受,其审美教育作用非常广泛。

(三)与专业艺术教育区别对待

高校教师艺术教育毕竟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它是通过实践和学习对高校教师的审美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它的目标是解决在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中,其心理状态、审美状态、审美境界、意志程度、人生态度对专业知识不成正比,束缚和制约着他们向高层次的发展的问题,是要改善高校教师的生存质量的问题。高校教师艺术教育不是培养专业艺术家,不是单纯地训练吹笛子、弹钢琴、画画、书法和跳舞的技术,它是要通过这种技能、知识和修养,提高审美境界。

(四)丰富实践活动

高校教师的审美欣赏能力、创造能力的提高,精神境界的美化,只能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完成。学习艺术基础知识,懂得一些艺术规律,只能指导艺术实践活动,而不能代替这样的实践活动而且,要真正体会艺术精神,也必须通过艺术实践活动。你要领略自然关,就必须投入自然的怀抱你要想认识社会美,就必须置身生活的潮流你要想欣赏艺术美,就必须进入艺术的殿堂。如果不亲身进入这种令人愉悦的实践活动,就无法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也就无法完成艺术教育的审美教育。首先,要做到制度化,保证艺术教育活动经常持久。如举办一年一度的教师文化艺术节,结合“五一”、“十一”、元旦等重大节日举办文艺庆祝活动第二是要形式多样化,吸引教师广泛参与,如举办美术、书法、摄影、工艺作品展,开展演讲、朗诵、歌咏、舞蹈、器乐、体育、健美等表演竞赛,并组织征文等活动,给教师们提供不同的展示舞台。

(五)发挥文化艺术社团的积极作用

高校教师中间不乏文化艺术活动的积极分子和骨干分子,学校要鼓励他们组织诸如音乐协会、绘画协会、摄影协会、书法协会、合唱团等文化艺术社团并在对其进行正确引导的同时在场地、器材、经费上给予支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团活动,通过他们扩大文化艺术骨干队伍,把文化艺术活动的种子扩大到广大教师中来,由此构成高校教师艺术教育的整体氛围。

(六)优化社会美育大环境

艺术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培养高校教师的优良素质,还必须优化社会美育大环境。

1.创设美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整洁的街道、绿地草坪、环境雕塑、宣传报栏、绿树如茵、鲜花盛开、洁净的水面泛舟都给高校教师以美的愉悦和陶冶。

2.加强电视传播媒介、文化读物的制作与管理

高品位的电视节目、艺术情趣,优秀的文化读物能提高高校教师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从而抵制各种消极、不健康的文化垃圾的传播。

3.加强公共场所的文化设施

如多建一些高雅的音乐厅、展览馆,历史、自然、科技博物馆,让高校教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接受文化艺术的熏陶。学校广场建立伟人雕像和具有激发人向上的雕塑作品,接触象征着人类文明、民族精神、人生楷模的艺术精品,产生对艺术的崇尚和对美好的追求。

总之,在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物质比较丰裕,高校教师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今天,加强艺术教育在客观上已成为高校教师的精神需要和历史的必然。

参考文献:

[1]游佩琳.高校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云梦学刊,2007,(01).

工艺美术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直到20世纪初期“,现代设计”出现在人们的眼里,“艺术设计”这一观点才逐渐得以确立。德国包豪斯学院的建立是这一观点确立的关键性事件。包豪斯设计学院成立于1919年,该学院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钻研新的艺术形式与艺术手段,适应工业化时期市场的需求,加强产品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使其产品的设计更加满足大众的需求。

二、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的区别

1.服务对象不同。在旧石器时代,器物文化的发展是十分漫长的。有的器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使用后才被人们认可并加以应用。各种器物的发展有自己本身的发展形式。相比较而言,处于较封闭状态的封建自然经济与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商业活动发展水平不高,因此工艺美术的面相对狭窄,而生产出来的手工艺美术作品,多是供给宫廷使用。而艺术设计是工业革命与商品经济结合的产物。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产品的功用性不断地提升,从产品的设计方面来看,产品的设计与生产更多地符合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求,由此可见,其面向的是市场与大众。

2.美学价值不同。传统的农业以及手工业生产方式与其价值模式的结合产生了工艺美术,因此说工艺美术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而艺术设计是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工艺美术结合了科学与艺术的先进之处,艺术设计的特点主要是人性化、时代性与集成性,并且学科之间交流频繁。而艺术设计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宗白华曾说过:“懂艺术美学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懂艺术美学。”而我国工艺美术的发展状态目前还是以画室为主。

3.研究的范围不同。从田自秉的《中国工艺美术史》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范围无非是器、织、雕、染、塑、绘这几个方面。从尹定邦的《设计学概论》讲到的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的三大类型可以看出,其参与的范围要比工艺美术要广泛的多。从我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历史来看,艺术设计的发展几乎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并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入而不断的发展。所以说,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具备鲜明的时代性。

4.二者的教育模式和专业设置。传统手工业技术的发展传播方式比较单一与封闭,往往存在于师徒关系与家族关系中。熟练的传统手工业者,对于本行业的传授形式几乎是凭经验而定,因此说,其主要的方式便是经验多的积累,其缺点便是缺少系统的知识归纳与总结。传统的手工业者把自己毕生的经验传授于自己的后辈与门人,保护技术的传播与流传。而现代的艺术设计理论系统主要是受西方的思辨哲学的影响,形成一种系统的,理论化的知识,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教学方式,有的以书刊,录像等传播方式进行传播。艺术设计还应用了科学的系统论来作为系统的指导方法,采用现代系统论的成果,是人类的思维模式与研究方式的又一次发展与变革。传统的工艺美术包括染织、装潢、陶瓷、服装、特种工艺等工艺,现代的艺术设计包含了一些新的层面,包括工业设计、包装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平面广告等方面。造成二者的不同的根本原因便是社会背景的不同。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产品也有了相应的发展,艺术产品反映当时社会的市场需求与社会发展。经过以上的对比,笔者详细讨论了“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的关系以及观念的转变,并得出以下的结论,这些结论只是普遍的现状。工艺性艺术设计对产品的外观要求很高,并强调实用性与观赏性,以及包含的文化蕴涵。工业性艺术设计要求科学性以及精准性,并要求能从事机械化的批量生产。

三、小结

工艺美术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摘 要:东北有很多独具地方特色的工艺美术珍品,它的艺术高度具有不可取替的当代价值,本文旨在探讨高校工艺美术教学要广泛借鉴和吸收民间工艺美术的营养,将东北特色的工艺美术与高校工艺美术教学相融合。

关键词:东北特色;工艺美术教学; 融合

东北大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东北民间工艺种类繁多,百花齐放,独具东北特色。东北的民间艺术家们曾创造出不胜枚举的艺术珍品,让人赞不绝口,叹为观止。其中的工艺繁多,比如:抚顺地区的满族剪纸、阜新的玛瑙雕刻工艺、海城岫岩地区的玉器雕刻工艺等等。这些智慧的创造在今天仍对我国的工艺美术发展和工艺美术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保护和传承东北家乡频临消失的传统工艺也是我们美术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责任。为了保护和发扬我们东北自己的民间艺术,最首要的方式就是将东北特色的民间工艺与高校工艺美术教学相融合。

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走出去,在东北大地上,开展有目的的社会调研考察,对周边的和更大范围的自然专业资源进行详细考察,调查研究,摸清各地专业资源的发展情况和现状,结合工艺美术专业的内涵定位,找到自然专业资源同工艺美术专业教学对位开展的交汇点,寻求合作,力争建立实习基地,开展人员互派往来,进行广泛的技术交流活动。例如:

(1)考察省内多家专业画廊,对工艺、装饰绘画的市场需求情况和人才能力要求进行考察;

(2)对朝阳市喀左地区紫砂矿和阜新玛瑙装饰资源进行考察调研;

(3)Ω顺满族剪纸艺术进行探访和调研;

(4)对海城岫岩地区的玉器工艺品制作工艺进行考察;

(5)对东北传统的染织工艺、蜡染和扎染等传统手工艺的发展现状进行考察等等。

其次,东北工艺美术要与实际教学相融合,在积极开发社会、地域资源的同时,也要努力挖掘校内现有的资源和在建资源,在人力投入上,依据课程设置的具体需要,在改革期间将安排相关专业教师外出培训和学习,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和拓宽眼界;同时,对于专业建设需要的社会特殊技能型专业人才,我们也将采取外聘兼职授课、开展专业学术讲座、人才引进等不同手段进行合作交流;在财力投入上,对现有教学资源合理有效利用的同时,我们将在教学改革期间力争投入足够资金购进相关专业设备和多种工艺原材料充实教学活动,如装裱机、切脚机、紫砂陶泥等;在教学环境方面,为了更好的实施工艺美术专业的对位性分类教学实践,在现有的专业教室基础上,力争新开辟1-2个专业实训室,有力保障校内分类教学的指向性,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时间进行专业实践,制作出有专业含量的工艺美术作品。

为了更加行之有效的推进本项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除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外,我们在分类教学推进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专业需求和地域现实状况,尝试可以将较为完善的社会工艺技术引进到校内,采取合作或租借场地等适当形式开展技术交流,实习基地现场教学,形成初步的教学实践和社会需求的一体化产业链。在学术支持方面,还应该不定期请专家进行专业技术指导,通过科学的工艺美术专业对位性分类教学计划的实施和人才培养,在课程改革和教学环节改革的推进下,工艺美术专业学生将会得到系统的、合理的、指向性强的专业教育。通过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可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1)能够深度地开发利用学科特质,挖掘创造出工艺美术精品;

(2)形成对工艺美术艺术作品的深加工和再创造能力;

(3)形成对材料深化利用与工艺深化的能力;

(4)形成定位准确的工艺品设计理念,强化产品市场设计意识。

通过东北特色工艺美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分类教学体系的改革探索,传统工艺美术门类的专业内涵同高等学校工艺美术专业教学的联系将更加贴切合理,高等学校在教学环节发挥其系统教学主张的同时,能够兼顾传统工艺美术门类的学科特点,将东北特色工艺美术门类的专业内涵自然渗透到高校教学环节之中,使学生对工艺美术专业不再感到陌生和遥远,积极参与到各自喜欢的工艺门类教学中去,专业教师的教学重点也将变得更加明确清晰,在这样的教学体制下培养起来的专业人才势必会形成过硬的专业能力和深度的专业认知,在其步入社会工作岗位后,对市场的需求和工艺品的定位将会更加明确,形成符合时代要求、与时俱进的先进生产力,进而提升东北特色工艺美术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民族传统工艺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回归热潮,已经在逐渐升温,东北特色民间工艺也将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复苏,它与高校工艺美术教学的融合需要循序渐进,需要广大师生走向民间,多问多看,点滴积累,多一份传承,多一份文明。在高校合理的工艺美术教学形式下,东北特色工艺美术行业也必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工艺美术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艺美术;黑龙江;传承;对策

中图分类号:J5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116-02

一、黑龙江省工艺美术概况

黑龙江省工艺美术文化源远流长,她是在东北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在多民族长期发展和变迁过程中,通过融合和吸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包括中原)的文化,逐步积淀形成的。这种文化记载了黑龙江省辖区(包括不同朝代的黑龙江省地理辖区)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其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区域特征明显,是黑龙江省多民族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民族心理、民族精神、民族价值观等方面的集中反映,体现着黑龙江省不同民族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在2007年9月18日全面启动的中国工艺美术行业普查的11大类产品中,黑龙江省工艺美术行业具有10大类 118个品种,在地区方面具有代表性如绥棱黑陶、海伦剪纸、逊克玛瑙、松江编结绣等,在少数民族特色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如女真族的铜镜、鄂温克族的绣花地毯、满族的青瓷和刺绣、赫哲族的鱼皮鱼骨制品以及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民族的桦木桦皮制品等等。这些工艺品不仅在全国独树一帜,并且特色鲜明,已成为黑龙江省特色工艺品的代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黑龙江省工艺美术的文化属性也发生了相应变化。近些年来,在民间手工业创业创收方面,双城市同心乡富新村农民用玉米叶子编织的坐垫、坐凳、狗窝、鸟笼等工艺品除销往大庆、哈尔滨、长春、抚顺等一些城市外,还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取得了良好的收益[1];绥棱县草编手工艺品发展迅速,逐步形成了以企业为龙头,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分散加工的产业格局,全县草柳编企业已经发展到7家,从事草柳编加工的农民2 000多人,年均增收1 200多万元[2];为了更合理地分配和利用资源,长水河农场在垦区建立基地,在山东临沂建立柳编工艺品公司,成功探索出了一条柳编企业的发展之路[3]。据2009年6月22日的《农民日报》报道,黑龙江省以农村妇女为主力,在家搞工艺品的总人数有 16 万人,主要从事亚麻编织、刺绣、柳编、草编等,人均月收入能达到 700 元;许多地方已经形成规模并打出品牌;兰西县直接从事亚麻编织工艺的农村劳动力有 6 万人,此外还有 4 万人为亚麻编织服务[4]。

虽然一些工艺美术品在打入市场方面颇有起色,促进了黑龙江民间手工业的创业创收,其中部分作品,如在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展出的由山核桃粘接而成的近4米高的玲珑宝塔和一对大型仿古花瓶,第三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由66 666个山核桃制作、以38万元高价成交的一对精美典雅的《盛世祥和》花瓶,都堪称传世佳作并能以高价成交,但从工艺美术文化的保护、传承、产业化等一系列问题角度看,对工艺美术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程度还不够,作为工艺美术文化外延的工艺品也不是都能始终占有市场,工艺美术文化在黑龙江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二、黑龙江省工艺美术文化传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艺美术理论研究薄弱

黑龙江省工艺美术行业类别较多,由于每类甚至每种工艺品产生的社会背景、所经历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并不相同,且都包括较大的领域范畴,因此,对工艺美术的基础理论、行业技艺、历史和现状等方面的研究均显不足[5]。研究工艺美术理论不仅要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还要拥有诸如历史、地理、人文等其他专业门类知识。在行业内部,原有的各级工艺美术研究所现今几乎全部被解散或兼并,专业研究力量流失殆尽,当前从业人员大都难以胜任理论研究工作;行业外部人员对于行业的历史、技艺等不熟悉,更不愿开展实地调查,即使有愿意从事调查的研究者,也会因缺乏经费支撑等问题而陷入尴尬境地。

(二)工艺美术从业人员的素养整体偏低

新中国成立后,从事传统工艺美术创作的艺人们得到了很好的重视和尊重,但几千年来直至今日,大部分传统手工艺人的地位仍相对低下,手工艺往往只是一种谋生手段。在生存尚且较难的情况下,民间艺人很难静下心来搞创作,加上缺少技术及资金扶植,大多数民间工艺品还停留在作坊水平上,制作原始、工艺简单粗糙,不能满足市场需要,部分民间工艺还面临着“人绝艺亡”的尴尬传承处境。此外,在以市场为导向的产销机制影响下,容易忽视工艺美术品所承载的人文精神内核。由于大量的民间手工业从业人员为农村或城镇剩余劳力,大都未经历过师徒传承或系统的工艺美术教育,其制作技艺多为重复仿制,所生产出的制品艺术性不强,缺乏必要的文化艺术内涵。因此,工艺美术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有待提高,其专业素养有待通过教育而得到提升。

(三)工艺美术的产业化保护不足

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引入商业手段不是为了保护工艺美术文化,而是纯粹为了经济效益进行商业开发,产业化生产以产品数量和所能获得的经济效益为追逐目标,必将忽视工艺美术文化的核心技艺和文化内涵,忽略工艺美术文化的传统手工艺生产、实践流程中的慢工细活环节,由此将使得工艺美术文化丧失所特有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历史艺术价值,也会使工艺美术文化失去原真性、整体性和传承性,背离了工艺美术文化保护的初衷以及工艺美术文化本身的发展规律。以森工系统的木制工艺品发展为例,1994—1997年,木制工艺品生产厂家由20多个发展到200多个,品种由100多种发展到5大类上千种,产值由200多万元增长到2 000多万元,雕刻技术人员由200人增加到2 000多人。随着生产厂家逐渐增多、品种不断增加、款式不断变化,产品售价下降很大,一部分工厂开始关闭,“林区木制工艺品生产向何处去”已是摆在生产厂家面前的一个难题[6]。

三、黑龙江省工艺美术文化传承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开展工艺美术理论研究

黑龙江省已开展过“全省民间民俗工艺品”普查工作,但这些工作重点放在对工艺品类别的普查方面,这些工作还远远不够。开展黑龙江省工艺美术理论研究工作的重点应落实在工艺美术文化的保护、发展及传承方面,应设立工艺美术研究机构及相关的基金会,并针对黑龙江省工艺美术行业主要类别开展实际调研,收集关于各种工艺技法、流派特点、代表人物、优秀作品的第一手资料,分析总结传统工艺美术品种的生存状态、保护状况、资源布局、市场研发、工艺原材料应用状况等。在此基础上系统开展黑龙江工艺美术相关史料的整理工作,科学梳理出各种类别和各种工艺美术的演变历史、传承保护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出版研究专著和文献,杜绝由于研究不及时、保护不当、管理不善等原因而导致个别种类的工艺美术失传甚至绝迹的现象发生。

(二)加强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高校教育环节

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美术院校是工艺美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地。美术院校不仅要承担教授传统美术设计知识的任务,还应该在专业美术设计教育体系中加重民间工艺美术的教学比重,可以有计划、有选择地将当地民间工艺美术资源纳入学校教育体系,让更多学生有亲身体验民间工艺美术的机会[7]。目前,黑龙江省仅有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黑龙江三江美术职业学院等几所专门艺术类院校,但开设艺术类专业的院校很多,可以结合黑龙江省高校艺术类专业开设的实际情况,通过制订适宜的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设置、优化课程资源、聘请工艺师到校传授民间工艺技法等具体形式,逐步探索适宜保护和传承黑龙江省工艺美术文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并借此提升工艺美术从业人员的整体素养,促进黑龙江省工艺美术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使黑龙江省工艺美术教育形成一个独具区域文化特色的教育体系。

(三)加强工艺美术文化的产业化保护

对于工艺美术文化进行生产性保护无可厚非,也确有必要,其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要在生产、经营、流通等环节中使工艺美术文化得到有效、健康的传承和保护。因此,应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在充分听取学术界、民间艺术家、企业界意见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制定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规划,引导产业的前进方向,有节有度地引入市场化手段,加强对工艺美术文化的产业化保护。以黑龙江民间剪纸文化的成功传承和发展为例,近几十年来,海伦剪纸经过努力创作与实践,在弘扬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传统艺术、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美化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艺术感染力和影响国内外的剪纸艺术精品[8]。海伦剪纸之所以能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并被成功传承及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立足黑土,体现出浓厚的北大荒地域特色;继承传统,融入时代,注重现代与传统结合的表现形式;博采众长、更新技法、开拓发展,拥有与时俱进的时代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郑长江.玉米叶子创外汇[J].湖南农业,1999,(10):9.

[2] 裴海涛.编织草柳巧致富[J].农村新技术,2010,(10):6.

[3] 许跃兵,刘盛忱.小柳编 大启示——长水河农场反弹琵瑟发展企业的思考[J].农场经济管理,2009,(6):42-44.

[4] 刘伟霖.黑龙江16万农民从事工艺品加工[N].农民日报,2009-06-22 (2).

[5] 丛玲玲.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发展中面临九大问题[J].美术观察,2008,(7):25.

[6] 武爽,周学巨,赵克福.林区木制工艺品生产向何处去[J].中国林业,1998,(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