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课程说课稿

体育课程说课稿

体育课程说课稿

体育课程说课稿范文第1篇

【若水轩主】: 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内容标准第一章中,对水平一至水平四的学生从五个领域分别提出了162条具体目标要求。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对水平一至水平四的学生从四个方面分别提出96条具体学习内容(虽然有些仍然属于目标的范畴,但大部分更接近‘内容’了。)

2. 体育课标实验稿在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两个领域中,对水平四目标要求的描述用了776个字。修订稿(2011版)在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两个方面,对水平四学习内容的描述用了2721个字。

3. “体能”一词在实验稿中出现35处,在修订稿中出现44处。

4. “心理”一词在实验稿中出现52处,在修订稿中出现20处。

5. “社会适应”一词在实验稿中出现28处,在修订稿中出现14处。

6. (练习)“密度” 一词实验稿中未出现,在修订稿中出现2处。

7. (运动)“负荷”一词在实验稿中未出现,在修订稿中出现1处。

8. “果断”一词在实验稿中未出现,在修订稿中出现5处。

9. “野外活动”一词在实验稿中出现10处,在修订稿中未出现(该部分内容取消)。

10. “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在实验稿中出现11处,在修订稿中出现1处。

数字是枯燥的,但对比是有意思的。这是一些使用频率高、变化较大的词,也是我个人比较关注的词,不一定是课标的关键或核心词。但这些词的使用频率或有没有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课标制定者的价值取向或关注重点的变化。例如“负荷”、“密度”这些词过去没有,现在有了,而且“负荷”是在教学建议中提出的(那一段话的实质是提倡“课课练”,不过没有叫课课练而已)。这表明制定者充分关注了体育教学的健身性这一课程特性。

【饮酒田间】: 体育教学的核心词应该是什么?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从传统体育理论的描述上,用继承和发展的态度去思考呢?

【若水轩主】: 从“五个学习领域”变成“四个方面”说明什么?说明原来的五个领域过细,而且领域含有相对独立的意思,容易使人误把体育教学肢解为五个独立的领域。身体健康和运动技能两个方面的文字从700多字增加到2000多字,表明了对这两个方面教学内容的高度关注。“体能”一词使用频率的增加和“心理”一词使用频率的减少,以及“密度”、“负荷”等词汇的出现,是不是更突出了体育课程的本质功能和健身性这一特性?

如果体能、负荷、密度这些词不能成为体育教学的核心词或关键词,那核心词应该是什么?是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情感体验?

【大头娃娃】: 楼主整理出新旧课标中出现的数字对比,我觉得倒是对一线教师挺有意义的。原因如下:

1.从增加的一些与体育教学息息相关的“核心词”来看,我认为至少是在对体育教学的引领上对一线教师有明显的加强。体能、练习(密度)、运动(负荷)这些词的增加至少是在对体育课程性质的进一步明晰,也还原了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

2.从减少的一些词来看,课标实验稿对于一线教师的困扰得到了修订组的重视。从参加工作以来的实际教学来看,十年的课改,我们亲身经历了课改初期的迷茫阶段(突然不知体育课如何上了)――到各地公开课优质课评选展示的“作秀”阶段――实际教学中的模仿“作秀”和探索阶段――基本回归大纲时代的教学阶段等四个阶段。一方面可能是对课标相关理念的理解出现偏差,另一方面相关的培训和学习较少造成了一定的迷茫。

3.数字上的变化也反映出,课标制定组对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视。通过课标和地方课程实施与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来带动一线教师对加强学生体质的重视。无论课标制定者是否承认课标是引起的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要原因,但从数字的变化上来看,提出一些“核心”词,我倒是觉得是从一定程度上默认了课标应该承担的责任。

【若水轩主】: 1.核心词应该是最能够反映本课程基本性质和特性,与教学活动关系密切,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那些词汇或概念。

2.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与特性课标已有描述,即“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特性是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和综合性。

其中身体练习、知识、技能和方法、健康、终身体育、健身等应该可以成为核心词汇中的成员。

3.进一步分析,身体练习是以掌握技能和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而运动负荷、练习密度、强度等是身体练习活动中的重要概念。所以,这些词汇应是体育教师必须熟知的重要概念。因为它们都是其他学科教学活动中所没有的概念,反映的是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

二、关于“内容标准”和“课程内容”

【若水轩主】: 离开了教材的教学活动是个空壳,同理,离开了教学活动的课程也是个空壳。学校不设置体育课程就没有体育教学活动。学校为什么要设置体育课程?这是个追根寻源的问题。为了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形态、机能、动作、体能等)?为了学习体育知识技术?为了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为了体验运动的快乐?还是为了什么?

【饮酒田间】: 离开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去谈《课程标准》,这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场景?《课程标准》的制定依据又是什么?应该关注主要矛盾还是关注“概念炒作”?例如:为什么楼主不去关注一下《课标》从“内容标准”的描述转变为“课程内容”的表述呢?

【若水轩主】:原来实验稿中的内容标准更像是个关于目标的内容而不是关于内容的标准,现在改成了“课程内容”,有些东西更像是课程的“内容”而不是目标了,但其中还有些东西的表述仍接近目标而不是内容,这一点自己可以看得出来。

个人认为,目前的课标在内容上还存在不足。如把红绿灯、斑马线、乘汽车不向外伸手等交通安全也列入体育课内容,与学校教学中其他活动内容(如安全教育)重复,是教育资源的浪费。语文课标在内容上可以规定背诵多少篇古文,识记多少个汉字,体育课标却只是提供选择范围和范例,只强调选择性,约束力和规定性一点没有,早晚还是个问题。

关于课程与教学密不可分,最好不要分开讨论,这是我个人的认识,一开始并没有找出处。但后来发现,这个观点还是有根据的。如20世纪末,重新整合课程与教学已成为时代的要求,课程与教学呈现出了融合的态势。对于课程与教学整合的新理念及相应的实践形态,美国学者韦迪用一个新的术语来概括,这就是“课程教学”。

【杜晓红】: 引用我国著名学者张楚廷教授的分析来论述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课程是个名词,教学是个动词,虽然教学一词也可以作为名词用,却也是动名词。教学论研究教学的性质、含义,研究教学过程、教学目的、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学评估与改革等等。若将课程理解为教材、教科书,或者教学内容,那么课程研究自然是教学研究的一部分,课程论就含于教学论之中了。

个人以为,就《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来讲,是以课程构建的角度来进行说明的,其中提到了对教学的一些基本要求,但整体构建的是义务教育的体育课程,我们可以从课程的角度来分析和考虑。比如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内容、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改革等等。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我们也可以从教学的视角来审视和理解课程标准。这是两个不同的视角,但也并不矛盾。

三、给新课标挑个刺儿

【若水轩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目标一章中,运动参与方面的目标之一是: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

课程内容一章中,运动参与方面的内容是:

水平一:积极、愉快地上体育与健康课和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水平二:乐于参加新的体育活动、体育游戏和比赛。

水平三:在学习疲倦时主动进行体育锻炼。

水平四:自觉上好体育与健康课,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请问,以上内容与目标有何区别?积极、愉快(乐意、自觉、经常等)地上好体育课究竟是教学内容还是目标要求?或是文字游戏?学生参与体育学习是实现体育课程各项目标的基本前提和条件,也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怎么就成了目标(内容)了?

体育课程说课稿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教师;培养;说课;技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3-0049-02

说课是教师应具备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年轻教师若能熟练掌握,将会大大缩短工作适应期,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促进自身专业的快速成长。笔者认为,年轻体育教师说课技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学理论知识,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1.研透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实施和指导课堂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主要依据,具有法定的指导作用,也是最终考察学生素质的依据,它确定了教材的编排指导思想、编排体系、编排原则。要正确处理教材,必须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学习课标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目标等,把它作为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结构以及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这样,说课才不会迷失方向。尤其是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大家更要积极学习,做到全面理解、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修订后的课标精神实质和主要变化,切实把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全面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2.吃透教材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学会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并超越教材,熟悉所授课在整个单元、整本教材、本年级、水平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说课时才能围绕课程标准对本年级学生的要求,将三维目标化解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才能把握住教学的重难点,找准突破的方式与技巧,才能充分展示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和驾驭分配能力。

3.活用教学参考用书和各种教学资源

教学参考用书是教师理解、分析教材,设计教学过程的辅资料,能帮助教师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过程的安排,为保证教学质量达到合格标准起到积极作用。教学资源是教师通过互联网、录像、杂志、报纸等各种资源搜集到的教学资料,并从中挖掘、筛选出与教学密切相关的材料。教师要做到活用教学参考用书和教学资源,就必须注重平时的积累,将教学参考书和教学资源中较好的指导教师的教法、指导学生学习的学法、教学建议等资料搜集整理,分类存放,便于使用时检索与查找。

4.研读教育教学理论

说课重在说理,就是要说出理论根据,既要说出怎样教,还要说出这样教的理由。这就要求教师平时不仅要研究课标准、教材、教学参考用书,还要认真研读和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理论,只有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说课时才能把自己的教学设计提高到理论高度,才能说得深,说得透,说得明白。

5.学会分析学情的方法

学情,就是包括学生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学习方法及已有知识和经验等在内的综合,它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基础。透彻分析学情,能为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制订科学的教学策略提供参考,有利于实现学生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解决“怎样教”的问题;能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指导学生从已有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中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找到从已有学习方法向新的学习方法转化的切口和途径,解决学生“怎样学”的问题。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注意总结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已有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做好记录,并从中提炼出效果较好的方法,加以运用和验证,便于教师写教学设计和说课稿时运用。

6.学习优秀说课范例

学习、借鉴网络或书刊杂志上的优质说课稿,充分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做到取长补短,为我所用。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观看教师现场说课和说课录像,观察他们上课和说课的操作过程和实践效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自己的说课积累宝贵经验。

二、练好真功,提高实践能力

1.锤炼语言,练好“说”功

说课要在“说”上下工夫,要按预定说课稿的思路去说,做到条理清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不可信马由缰,要仔细梳理说课稿的每一个环节,明确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避免把说课变成读教案、读说课稿、背说课稿、讲课。同时,要置身于听众思维与学生思维的交汇处,站在备课与讲课的临界点去变换说法,研究“说”法。教师在平时说课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姿态、有声语言、肢体语言,特别要注意避免口头禅和多余动作,要做到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姿态要做到抬头挺胸,站稳站正。有声语言要做到发音准确、语句流畅、语义清晰,音量可以根据说课现场的范围大小,听众的多少去调节,以大家均听能清楚为宜,说课的重点和关键处可以用高低升降、错落有致的语调讲述。肢体语言要大方得体,不能眉飞色舞,更不能手舞足蹈,要与有声语言协调一致。

2.反复演练,提高实践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对待每堂课、每个教学活动环节,检验自己设计教案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找出教案及自身的不足。经过实践-反思-修正-再实践-再反思-再修正这样的多次实际演练。在此基础上,尝试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做写成说课稿,再进行说课,就可以有效避免生搬硬套、死记硬背稿子的现象。

三、对比分析,取长补短

将自己设计的说课稿与网络、书本、报刊、杂志上的优秀说课稿进行对比、分析,或者将自己说课的过程进行录像,将之和一些优质说课视频进行比较、分析,找到与他们的差距,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和说课技能。

四、反思改进,努力提高

说课后的反思是教师对自己说课过程的回顾和梳理,是教师对说课活动中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沉淀、过滤、剔除和保留的过程,是对自己的说课进行不断补充、修正和完善的过程。它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突破、超越自我,发展自我,建构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完美的说课也会有点滴疏漏或失误之处。如果教师对日常说课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思,深刻的剖析说课过程中的优缺点,细致、冷静地加以推敲,具体到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环节的设计与处理,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日积月累,这些经验将会成为说课的一笔宝贵财富,很快会转化成为驾驭课堂的能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日臻优化成熟。

参考文献:

[1]周勇,赵宪宇.新课程说课、听课与评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

体育课程说课稿范文第3篇

任教学科:四年级 数学

研究的课题: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

个人子课题: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教学方法的研究

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

1、通过《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教学方法的研究》这个课题的研究与实验,总结并形成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网络资源的教学应用方法。

2、通过对课题的研究探讨,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探索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自己在网络条件下信息收集、分析、整合、应用的能力,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

 3、本学期我准备重点学习模式三网络资源教学应用十法中的“视听资源创境法”。

本学期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计划:

三月份:

(1)学习学校课题组的总计划。

(2)写好《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教学方法的研究》子课题研究计划。

(3)撰写个人课题研究计划。

(4)丰富博客内容,充分利用的博客向同课题组教师学习。

(5)认真准备课题组安排的课题实验课,及时反思总结。

四月份:

(1)加强理论学习,认真钻研有关《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教学方法的研究》的理论知识。

(2)认真阅读课题组王道兵老师研讨课的教案和说课稿,及时反思总结。

五月份:

(1)继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2)认真阅读课题组上课教师的研讨课教案和说课稿,及时反思总结。

(3)及时收集、整理课题组上课教师的教学设计、说课稿、评课内容等,并上传到学校网站和个人博客。

(4)整理参加课题理论学习的笔记,总结各项课题活动情况,写出心得体会上传个人博客。

六月份:

(1)认真阅读课题组上课教师的研讨课教案和说课稿,及时反思总结。

(2)及时收集、整理课题组上课教师的教学设计、说课稿、评课内容等,并上传到学校网站和个人博客。

七月份:

(1)撰写课题组子课题小结。

(2)撰写个人课题小结,并参加校课题小结交流。

(3)收集、整理课题组教师的教学设计、说课稿、评课内容等,并上传到学校网站和个人博客。

体育课程说课稿范文第4篇

一、明确新课标中运动技能的教学地位

经过十年的课改后,当我们回头以一种冷静客观的眼光审视这十年的课改实施进程时,会发现自己走了一段不同寻常的路。技能教学也是如此,一度也产生了“极左”或“极右”的现象,使技能教学的地位产生了动摇。这些问题的出现,或者是因为课标制定者的解读使一线体育教师产生了理解上的偏差,或者是因为一线教师对课标精神的理解并没有落实到位。当修订稿的课标产生后,在对于课标第二大块“课程目标”中的“运动技能”的内容进行阐述时,由实验稿的“学习运动技能也是实现其他领域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到修订稿的“运动技能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其他学习方面目标的主要途径”。通过对课标的研读,我们不难看出运动技能教学的核心地位与价值。要坚持以运动技能教学为主线,使运动技能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目标达成的重要途径,切不可弱化技能教学。当然,我们在明确运动技能教学核心地位与价值同时,也需要防止一种错误倾向的产生,就是唯运动技能教学论,自始至终地把课堂教学变成纯粹的运动技能传授,忽视通过运动技能传授使学生学习其他技能的目标达成。因此,在明确运动技能教学的地位后,我们需要认清运动技能教学的潜在功能,并发挥其最大的功用。

二、把握新课标中运动技能教学的内涵

与实验稿相比,2011修订版的课标中,对于各种学习水平段的运动技能教学的内容进行了明确界定,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并以案例的形式阐述如何对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进行评价,这要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修订稿首次明确了“水平一”运动技能学习目标

修订稿依照总的运动技能目标对水平一(1-2年级)的技能教学进行了界定,也对此水平段学生学习的最基本的体育运动知识、基本的活动能力要求与日常的安全意识与防范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并为这个学习领域设定了相应的学习内容、目标、要求、评价要点,包括相对应的评价方法的举例,以此来指导课程实施者依照标准实施教学。因此,在进行课程实施时,体育教师一定要依照修订稿中的目标技能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贯彻执行,使“水平一”的学生技能水平能有效地达成既定的运动技能学习目标。

2.修订稿中强调增加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

新课标重视在小学阶段与在初中阶段,有选择地将武术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纳入体育教学内容中。如在水平四的“运动技能”中明确指出,“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其他较复杂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技术。如基本掌握并运用竹竿舞、花样跳绳、抖空竹、踢花毽等项目的基本技术”。目的主要还是让课程体系更加合理,使地方、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进行有效的衔接,丰富我们的课程设置,使其更符合实际的课程教学需求。这使得一线体育教师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大胆的进行教学改革,使之为达成目标而服务。这也和修订稿中第四部分实施意见中第四小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相对应。

3.重视与开发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其他功能的呈现

实验稿将运动技能学习领域定位为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基本特征,是“实现其他领域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修订稿将运动技能定位为“反映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基本特征,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其他学习方面目标”的主要途径。两者在表述上虽然有着明显的差异,但是都重点强调了运动技能学习的核心地位,重视与开发运动技能的其他功能的呈现。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运用,以技能学习为载体,注重学生在教学中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目标。如修订稿要求在进行水平四“原地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教学时,要使学生学习到一定的篮球基本技术的同时,通过技能学习提高学生的体能,通过有效的教学组织使学生学会同伴间相互协作,共同参与,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这也就是说,技能学习是主线,依托技能使其他目标得以实现。

4.修订版在原有的基础上将“安全的进行活动”提升为“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新旧课标虽从文字表达上简单的将“安全的进行活动”变为“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但其核心的内容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验稿中的“安全的进行活动”更大程度是从事体育相关的活动安全,其局限性一目了然。而修订稿的“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含义更为广泛:一是提高一切体育活动的安全意识,使得学生掌握一定自我保护与他人保护的方法策略。另外,就是将体育活动贯穿于我们日常的生活之中,以人为本,将运动技能目标学习进一步延伸,开发其最大的功能。这其中包括常见运动损伤(如扭伤、挫伤、擦伤等)及轻微烫烧伤的预防与简易处理方法,溺水的应急处理方法等;还包括一些交通法规意识的养成,等等。这些知识都可以通过体育室内课进行传授。此外,还需要提高学生应对地震、水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的自我救护能力,这些自我救护的技能也可以通过我们的日常体育技能学习获得。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在课堂技能教学时有针对性地进行传授,如进行障碍跑、变速跑、前滚翻等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使用情景教学模拟如何逃避一些自然灾害;或者教师可以单独设计体育单元与模块教授学生如何应对自然灾害,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与防范能力。

三、追求合理的运动技能教学

在实施运动技能教学时,应以追求合理的运动技能教学为宗旨,并严格的执行下去,将新课标真正落实到位。根据对修订稿的研读,笔者认为新课标下合理的运动技能教学需要重点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1.遵循“两条原则”与把握“两个规律”

运动技能教学应该是科学掌握其基本的规律,并在一定的原则下实施的。即便这样,在课改进行的这十年中,部分一线教师在实践中还是不能完全有效掌握,导致运动技能教学的低效与无效。

在新课标下追求合理的运动技能教学首先必须遵循两条原则:一是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要循“序”,其实就是顺乎学科教学规律,顺乎人的本性发展,就是遵循自求自得的求学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学行为成为有效的行为。二是巩固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运动技能的学习是学生通过反复操练得以形成动力定性,以此来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的过程。

其次是把握两个规律:即注意的规律与动作技能形成规律。无意注意有利于创设学生体育学习与活动的和谐环境,合理恰当地安排课堂教学过程。有意注意可以培养学生兴趣,确立合理的常规,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在以技能教学为主线的今天,在新课标确定技能教学核心地位的时期下,体育教育教学实践者一定要抓住这些基本的原则与规律,才能真正使新课标的运动技能教学实施在高效中进行。

2.构建合理的运动技能教学配套评价要点与标准

对于教学评价,修订稿较实验稿最大的区别在于,修订稿对于每个水平段的运动技能的学习都跟进例举了评价要点与评价方法,一线教师可根据举例拟定其技能教学的评价模式。教学评价的功能之一是反馈教学效果,又能促进教学的发展。在新课标下,我们更需要追求合理的运动技能教学,依照标准构建合理的运动技能评价要点与标准,更好地促进教学发展,真正落实新课标。

如在水平一的发展跳跃能力的教学中,从成人的角度来看只是很简单的跳的动作,但对于刚刚接触这一动作的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为此,可设定一定教学情境,使学生不断地发展跳跃能力,并能提高其运动技能水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组合“环环紧扣”“层层递进”的策略来设计教学过程,且进行分级评价,掌握合理的评价要点,促进学生运动技能教学目标的达成。

四、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

体育教师是新课标执行的主力军,是落实新课标精神的主导者。落实是否到位与质量如何,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要适应新课标,真正有效的落实新课标,体育教师应不断地加强运动技能的学习,增加自身的运动知识与技能储备,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1.掌握传统项目与新开发项目的运动技能

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师一直倡导“一专多能”的技能储备。随着三级课程体系的不断深入,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不断充实在体育教学中,便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传统体育项目的回归与新型体育项目的加入。除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与培训机构定期的培训外,体育教师也需要主动学习,自觉储备这些运动技能与知识,以此来应对新课标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比如滚铁环、舞龙、地方武术、踩高跷、陀螺等,这些传统项目运动技能需要体育教师根据学校课程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掌握。

修订稿的目标三“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要求体育教师掌握一定的安全知识与防范要点,只要是存在安全风险的体育活动,体育教师都应掌握其防止伤害事故发生的要点与知识。对于防范意识的培养,如在前滚翻、各种障碍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渗透如何防范地震、泥石流灾害的逃生,等等。对于安全防范能力与应对自然灾害的逃生技能,教师首先要自己掌握了才能教授学生去掌握,否则一切均是空谈。

体育课程说课稿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导学研合一 导学稿设计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209-02

1 引言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主导作用,教师应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 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导学研合一”教学模式是我校为实现新课标要求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导学稿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创造性、发展性为目标,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创新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模式。导学稿是教师依据学情,为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因此,设计导学稿是“导学研合一”教学模式中最难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能否设计出科学有效的导学稿,直接关系到“导学研合一”教学模式能否实现新课标的要求。然而,“导学研合一”教学模式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我们对其知之甚少,如何设计出高效的导学稿尚处于摸索阶段。为此,本文拟结合笔者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对导学稿的设计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以期对学界和业界同仁能有所启迪。

2 导学稿的主要内容和设计的基本原则

2.1导学稿设的主要内容

目前采用导学稿进行教学的模式较多,不同模式下导学稿的设计也各有不同。一般情况下,导学稿内容主要包括学习目标、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延伸等。导学稿设计应以课标为“纲”,以教材为“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全面了解学情,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选择恰当的内容,设计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探索、创新的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开放性问题。

2.2导学稿设计的基本原则

导学稿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2.2.1科学性原则

导学稿设计的科学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设计要量体裁衣,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导学内容,让学生对每个导学稿都感受到新鲜与好奇;二是导学稿的内容体系组织要合理,在问题设计上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2.2.2导学性原则

导学稿的设计应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自主学习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要规划好“课堂路线图”,通过环环相扣的步骤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2.2.3层次性原则

导学稿设计的层次性原则是指其设计应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感到挑战,中等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2. 2.4实用性原则

一是导学稿设计应使学生易于理解并能从中获得学习新知的方法,从而乐于主动探究;二是导学稿设计应使教师易于了解学情,并将导学稿与讲学稿有效地融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2.2.5简明性原则

导学稿既不能照抄教科书的内容,也不是教师讲学稿的翻版,而是对学生课前应做的知识准备、课中进行的新知探索及练习应用等情况的描述,语言要浅显易懂、简明扼要。

3 导学稿设计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

导学稿设计作为“导学研合一”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编写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包括学情分析、内容选择、年龄和学段差异、接受模式教学时间的长短等,笔者仅选几点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3.1准确把握学情,合理设置目标

学习目标的确定是导学稿设计的第一要务和基本前提,是一堂课学习的灵魂所在。学习目标是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而言,属于课时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设计要求具体、明确、可观察、可测量。设计时教师需认真思考下列问题:

①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②通过先学,学生是否已经了解本课的有关内容,达到什么程度?

③哪些知识是重点、难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和引导?

④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奋点?

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乘法”的“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教学过程中,前测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已经会计算“400×2=”这种算式,但是方法不够简洁或是算理不清。据此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定为:①探索并掌握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在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中,体验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意义;②经历探索和优化多种口算方法的过程,培养整理择优策略、参与课堂交往策略、提出问题策略;③更多地参加课堂学习,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从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2实现知识传递,兼顾能力培养

“导学研合一”教学模式中,导学稿不仅要向学生传递有形的知识,还要把尽可能多的能力培养融入其中。不仅要能为学生疏导知识、辅导探究,还要具备指导学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作用。

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我们通过集体备课确定出导学稿内容。摘录如下:

(1)阅读课本98―100页(可以动笔做一些标记)。

【说明】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学习的方法。语文学科适用,数学也同样适用。

(2)动手操作把4个苹果(可用学具代替)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几个?2个苹果呢?1个苹果呢?结果怎样表示?

【说明】分数产生的过程,历史上曾创造了各种表示方法,这里让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示一半,亲历和体验分数产生的过程。

(3)试着读、写,并说说各部分的名称。(提示:分数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

【说明】分数的写法,教材中没有明确给出,学生不便预习,也不好去探索。如果让学生盲目地去尝试,往往会习惯于从上到下书写,一旦错误的认识先入为主,纠正则尤为困难。所以此处用“提示”直接告诉学生分数的写法。

(4)举一个与教材不同的例子说明它是。

【说明】本题意图在于让学生尝试从操作经验中提炼出数学事实,进而从本质上深刻理解分数的意义。

(5)用同样的圆形纸片,分别涂色表示,,并比较大小。想一想:除了画图比较,你还有别的方法吗?

【说明】原打算让学生用长方形纸片(易于准备),但如果是长方形,学生折叠和涂色的方案就会很多,不便于通过直接观察的方法比较大小,所以尊重教材选择了圆形。至于几分之一的比较,教材中都是用画图的方法进行,此处让学生思考画图以外的方法,旨在打破思维局限,做更多更深的尝试。

正是基于这样精心的预设和细微的考虑,本课导学稿实施后收效甚好,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地锻炼和提升。

3.3尊重学生差异,做好分层设计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虽然同处一个班级,但学生的基础和水平也会参差不齐。所以导学稿设计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分层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才能真正引导和帮助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课堂才是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的课堂。

例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第2课时,在应用与拓展环节,我们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有两个长3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的长方体。

(1)每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说明】这个问题的起点很低,学生都能轻易地自主解决。

(2)如果把这两个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你能找到几种拼法?

【说明】利用学具拼摆,学生也可以很快找出三种拼法。

(3)哪种方法拼出的长方体表面积最大?为什么?

【说明】这个问题有些难度,可以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桌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4)如果把4个这样的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你能想到几种拼法?哪种方法拼成的长方体表面积最大?为什么?(选作)

这组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问题链,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既保证班级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任务,又兼顾了学有余力的同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层次性。

3.4认真分析教材,合理选择内容

尽管“导学研合一”的教学模式有许多的优势,但我们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教材内容都适用这种模式,也不是每节课都必须使用导学稿进行教学。教师必须对照课程标准认真研读、分析教材,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对待、合理选取,切不可盲目地为了实施“导学研合一”教学模式而设计无效的导学稿。

以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为例,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推导和圆柱的表面积、体积公式的推导等内容很适合用“导学研合一”模式进行教学。因为这些素材在生活中选取方便,学生可以通过动手操作,形象地感知几何形体公式的推导过程,其效果比教师课件演示要好。此外,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把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安排在课前,学生操作更充分,也为课堂教学赢得了时间。

同册教材“百分数的应用”单元中的纳税与利率问题、折扣问题等也比较适于采用“导学研合一”教学模式,许多学习活动都可利用导学稿布置学生课前完成。例如,在“合理存款”教学中,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互联网、电话以及柜台咨询等多种渠道,获得普通储蓄、教育储蓄以及国债的利率和相关规定,然后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设计具体的储蓄存款方案,并从其中选取最优方案进行合理存款。

3.5问题设计新颖,注重思维启迪

学习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学生只有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出巨大的内驱力。导学稿的内容设计必须新颖有趣,且具有启发性,才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例如,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导学问题可以这样设计:

研究表明:人体上有许多有趣的比例,“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的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伸平长度的比也大约是1:1;脚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

(1)测量出自己的身高、脚长等数据。再算一算,看它们的比率和研究结果是否一致?

(2)想一想,这些有趣的比例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课堂交流时,学生可能会说到去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拳头上绕一周,就知道这双袜子是否合你的脚等。教师还可以补充“侦探依据罪犯的脚印,就能估算出其身高”等实例,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 结语

“导学研合一”教学模式不仅有效地落实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还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明显增强。我校教学实践表明,有效实施该模式的关键在于如何依据学情和教学内容设计出高效的导学稿。然而,由于我校“导学研合一”教学模式开展尚处探索阶段,在导学稿设计和课堂实施等方面均存在着不少问题。前文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对导学稿的主要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及导学稿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索性思考,希望该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引起更多的学界和业界同仁关注“导学研合一”教学模式以及该模式中的导学稿设计问题。

参考文献:

[1]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陈利军.对数学“学案导学”的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1(25).

[4]颜增水.数学导学稿――教师与学生的法宝[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6).

[5]梁彦庆,黄志英,葛京凤.高师地理导学研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地理科学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创新教学模式[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6).

[6]郭传金.小学数学“211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1(S1).

[7]戴清.导学式教学法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J].中国校外教育,2012(6).

[8]陈红云.我对小学数学“导学案”的一点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