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化学的本质

绿色化学的本质

绿色化学的本质

绿色化学的本质范文第1篇

此前,国家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旨在通过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建立一套全新的“绿色评价”体系,引动学校从评价改革和课改生态建设上攻坚课改,切实扭转“评价学生只看分数、评价学校只看升学率”的倾向,实现学校教育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整体转型和根本变革。

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教学体系以高考为龙头,层层相连、环环相扣,在升学率指挥棒下素质教育步履维艰。表现在评价上,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问题比较严重:评价内容上,重考试分数、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评价方式上,重结果、忽视学校进步和努力程度;评价结果使用上,重甄别证明、忽视诊断和改进。这样的质量评价严重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制约了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大力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

回顾这些年的中小学课改,尚停留于“点线式”改革状态,或把课改窄化为开展活动,或简化为课程增减,或矮化为教学方式变革,没能从根本上推动学校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整体变革。究其根源:一是缺失课程化视野和课程化行动,课改处于非生态状态;二是学校没能突破应试教育的评价框架,没有以素质教育评价改革牵引课程改革。

探索绿色质量与课改生态,近年来试行“绿色评价”改革的上海正凸显成效:原先不引人注目的学校,学业质量比较好,学生负担比较轻;一些热门学校则出现潜力不足,如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度不理想等。绿色评价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家长、社会对学校‘好差’的主观评价标准,又帮助每一所学校寻找持续发展的方向,从而不断推进育人目标的有效落实。

本次“论坛”以呐喊的方式为绿色质量助威,对绿色质量与课改生态行进中的“基本问题”和“关键问题”,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联接点,并由此而收益丰厚。

关于绿色质量。绿色质量即在教育价值诉求上,追求全面的质量、健康的质量、可持续的质量、个性化的质量、高效低耗质量。如绿色的学习质量,既包括学业成绩,又包括学业成绩背后的学习兴趣、动机、意志力、学习方法和手段等,最重要的是学生求知欲的激发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质量还包括达成学业成绩的路径优化与成本最低化。追求绿色质量,既是课改的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关于“课改生态”。课改生态是以学校教育课程化视野,统合协调促进生命优化成长的各种资源、环境、路径、动力等因素,形成“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学校教育生态系统。主要内涵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与生命成长规律,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追求绿色质量的课改,是追求学校教育课程化的整体课改,是学校文化课程化的课改、育人环境整体优化的课改。

绿色质量与课改生态的辩证统一是,课改生态为绿色质量提供环境土壤、课程资源、方法路径、前进动力、内生力量和政策保障等,绿色质量则是课改生态的价值追求和目的体现。

诉求绿色质量,培育课改生态,学校首先应确立绿色教育思想和绿色质量价值追求。虽然基于不同校情的学校绿色教育思想表述各异,但其核心应该是: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开拓学生科学多元的发展路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扭转评价学生只看分数、评价学校只看升学率的现象倾向,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是坚持育人为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追求发展路径包括评价的“科学多元”,就是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由单一评价变成综合评价。

诉求绿色质量,培育课改生态,学校应构建起以校为本的绿色教育实践体系,包括绿色课程、绿色课堂、绿色德育、绿色评价、绿色文化与绿色管理体系。应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无论“生本课堂”、“生态课堂”、“绿色课堂”等探索,核心都是回归育人为本、学生为本、学习为本的人本课堂,充分激发教与学的潜能与活力;应在校本课程,比如社团文化课程、本土榜样教育路径上下功夫。

叩问绿色质量与课改生态,是一场兑现教育本质、开创教育新路与活力的革命。要求我们站上触摸本真教育的思想高地,培育奠基生命终身发展、优化成长的学校教育,拥有不惧改革风险、一往无前的勇气和睿智,才能赢得校本培育课改生态、达成绿色质量的正确方向、行动方法和行为力量。

绿色化学的本质范文第2篇

化学教育是我国现代高等教育教学内容构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绿色化学思想理念在我国现代高等院校化学教育改革过程中应用,为有效提升我国大学化学教育工作的人文关怀水平和绿色环保特征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围绕基于绿色化学教育下大学化学教育的改革问题,选取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

绿色化学教育;大学化学教育;改革探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绿色化学教育理念在我国现代大学化学教育事业的开展过程中逐步获取了充足的指导应用空间,为我国大学化学教育改革工作的具体开展,创造和提供了基础性指导条件。随着绿色化学指导理念在新时期大学化学教学工作过程中的引入运用,我国大学化学教学工作,在基础教学理念、基本教学模式和教学和方法层次均发生了鲜明而深刻的变革,有效解决和突破了我国现有的大学化学教学模式在应用和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为我国高等院校化学教学事业的稳定有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有鉴于此,本文将会围绕基于绿色化学教育下大学化学教育的改革问题展开简要阐释。

一、大学化学教育过程中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绿色化学教育理念的引入运用,是开展新时期大学化学教育改革工作的基本指导理念。绿色和环保是当代世界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主题,也是全新时代背景之下我国大学化学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所面对的基本课题。与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相对照,大学化学在教学内容方面具备着更加鲜明的系统性、专业性,以及广泛性表现特征,直接导致大学化学学教学过程本身面对着鲜明的复杂性,亟需借由绿色化学教育理念的引入运用,逐步提升大学阶段化学学科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和完备性。要积极在大学阶段化学学科实验教学环节具体开展过程中,扎实倡导和践行绿色化学的基本理念,为我国大学化学教育事业改革工作开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创造和提供基础性支持条件。要紧密关注节能环保材料研究与应用,以及能源短缺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对我国现阶段大学化学教育事业具体开展过程所造成的深刻影响,不断提升我国大学化学事业的时展水平。第二,绿色化学教育理念的引入运用,真切反映了新时期我国化学学科素质教育工作的基本诉求。在具体培养和输出素质全面型人才的实践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重点关注素质教育基本思想理念的践行实践力度,要在为大学生引入并宣讲化学学科基础性知识内容要素基础上,通过为大学生初步介绍绿色化学基本理论的相关内容,切实促进大学生群体初步实现对绿色化学思想理念的理解和认知,在此基础上,要采取针对性教学实践措施,诱导大学生在逐步形成参与化学学科知识内容学习探究,以及化学相关产业生产实践过程中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实际开展的大学化学学科教学实践活动,逐步提升呢大学生群体的自身综合素质建构发展水平,为大学生群体实现良好有序的成长发展,以及自身综合素质水平的不断优化提升,创造支持条件。

二、绿色化学理念下大学化学教育改革的具体思路

在具体应用绿色化学理念指导开展大学阶段化学学科教学改革工作过程中,要制定实施系统措施,促进传统大学化学教学工作逐步实现现代化发展,要通过有效转变大学化学学科任课教师,以及大学学生群体对化学学科的观念认知状态和基础思维模式,逐步督导大学化学教师和大学生建构形成基础性绿色化学观念认知,逐步提升大学师生参与绿色化学教学活动的主观积极性。要切实逐步加强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基础思想观念宣传普及教学工作力度,逐步提升大学生群体对绿色化学基本理念的理解认知水平,并在具体的化学学科知识内容的教学呈现过程中,时刻关注绿色化学知识理念的引入和渗透。比如在讲授有机化合物工业合成制备过程中,要基于绿色化学和节能环保的技术控制理念,重点关注有机化合物工业合成制备过程中副产物的毒性,及其对自然社会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效应,并针对性制定和应用恰当的技术处置措施。鉴于绿色化学教育工作是大学阶段基础性化学教育工作,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纽带,直接要求大学教师在具体开展基础化学教育改革实践工作过程中,要时刻坚持和保障绿色化学思想理念的指导地位和导向地位,逐步加强和深化化学教育基础思想理念的改革调整力度。比如在讲授无机有毒气体的实验室制备知识内容过程中,教师要秉持系统深入的人文关怀实践理念,优先为学生全面介绍分析无机有毒气体物质的理化性质,督导学生实现对无机有毒气体物质环境影响效应的清晰认识,继而基于人文关怀的思想认知视角,切实加强无机有毒气体物质实验室制备和工业制备过程中的绿色环保技术属性状态的优化控制工作,确保大学基础化学教育工作的人文关怀实现水平能够实现幅度显著的改善提升。在具体应用绿色化学思想理念指导大学阶段基础化学教学工作改革工作过程中,要切实针对现有的大学化学教学内容构成体系展开针对性的优化改良,要结合绿色化学基本理念,针对现有大学基础化学课程教材文本实施改革处理,在针对现有知识内容章节展开基于绿色化学基本理念的改良优化基础上,增加编写专门性的绿色化学知识内容章节,确保绿色化学思想理念能够在大学基础化学学科知识内容的教学普及过程中,实现充分的渗透推广。要重点关注绿色化学思想理念与基础化学知识相互融合过程中的自然性,促进大学化学教学改革工作能够顺利获取最佳的预期效果。

三、结语

针对基于绿色化学教育下大学化学教育的改革问题,本文具体选取大学化学教育过程中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必要性,以及绿色化学理念下大学化学教育改革的具体思路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分析,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作者:符会芳 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先炯.基于绿色化学教育下大学化学教育的改革探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4).

绿色化学的本质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分析北京奥运“绿色理念”的内涵入手,明确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的意义,并进一步论析北京奥运“绿色理念”与精益建造思想的互促性,预期“绿色”和“精益”的良性循环。

2008北京奥运会圆满闭幕后,当前的当务之急是推广北京奥运会中成功的理念和方法并灵活应用于各行各业。正值全球对“绿色”的呼声越来越大之际,本文拟针对08北京奥运“绿色理念”的内涵,论析08北京奥运“绿色理念”与精益建造思想的互促性,试图将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引入我国建筑业,并力达以“绿色”促“精益”、以“精益”促“绿色”的目的。

l2008年北京奥运“绿色理念”的内涵

2008年北京奥运“绿色理念”不同于一般的“绿色理念”,而是系统、完整、科学的“绿色理念”,包涵了“生态绿色”、“意识绿色”、“经费绿色”和“管理绿色”四大方面。

1.1生态绿色

生态绿色是指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绿色”,根据奥林匹克要求。奥运会举办城市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必须达到“绿色”标准,这是主办奥运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1.2意识绿色

奥运会筹办者、奥运会建设者、奥运会举办地居民、奥运会参与者等都必须具备“绿色”意识。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环保、节能、可持续化”等“绿色”观念,并坚定不移地将“绿色”观念贯彻落实下去。例如:奥运场馆的设计和建设除应独具匠心、美观实用之外,还应充分利用环保、节能技术,做到科学文明、经济化及和谐化,并于奥运会后可持续使用。

1.3经费绿色

每一届奥运会的投资都是巨大的,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就因为投资过大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因此,奥运会的经费也应该是“绿色”的,即要求奥运会的每项投资都是必需的、应用科学方法和技术、消除一切不必要的浪费,以最少的资源办好奥运会。

1.4管理绿色

举办奥运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广,管理十分复杂。如果事先没有确立科学的管理原则,就很难于实践中做到科学管理、有效管理。北京奥运会提出了“绿色奥运”理念,也包涵了“绿色管理”理念,即精简管理机构、形成高素质管理组织、充分协调和优化资源配置、在做好计划和控制工作基础上灵活应对各种临时情况。

2建筑业引人北京奥运“绿色理念”的意义

2.1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有利于提升客户满意度

客户满意度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也是评价项目价值的重要指标。客户满意度与客户需求息息相关,因此,要提升客户满意度,首先必须了解客户的最新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有层次之分,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有可能产生较高层次的需求。生产力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文化水平的提高使绝大多数人对居住、工作处所的主导需求从“遮风挡雨,安全实用”转变为“安全实用+美观舒适+居住健康(绿色环保)”。如此一来,“绿色”就成为大多数客户的需求倾向,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无疑将有效提升客户满意度,为企业的持续生存及发展奠基。

2.2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有利于降低成本

奥运“绿色理念”包涵“经费绿色”,提倡节俭、节能及消除一切浪费,毫无疑问,建筑业引入奥运“绿色理念”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及项目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2.3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有利于提升质量

奥运“绿色理念”包涵“管理绿色”,提倡科学管理、高效管理,充分协调和优化组合人、财、物等各种资源,柔性应对突发事件,取得高质量的管理成果,并对环境造成最小影响。因此,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将有力提升企业管理质量和项目质量。

2.4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有利于缩短项目进度

奥运“绿色理念”的“管理绿色”提倡科学高效的管理,计划和控制系统完善,合理搭接各项工作,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资源,有效保证了奥运项目进度,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将其所倡导的“管理绿色”柔性应用于工程项目进度管理中,将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缩短项目进度。

3精益建造思想的内涵

精益建造思想最初源于精益生产思想,是指通过多种管理方法和手段,充分激励和动员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以“消除一切浪费”为核心,以满足客户需求为根本,追求“零浪费”,不断改进和完善建造过程,最大限度地实现项目目标的一种先进、高效的建造思想。

精益建造思想具有传统建造思想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实践证明:精益建造思想在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和进度管理三大目标管理中都具有卓越的贡献。目前,精益建造的建筑管理模式已在国外得到推广应用并取得丰硕成果,该模式不仅可以降低项目成本,而且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缩短工期、提高质量和客户满意度。例如:据有关资料显示,丹麦大建造商MTHoejgaard属下一建筑公司成功应用精益建造的建筑管理模式,公司利润及员工收入增长10%一20%,施工现场安全和工程质量都得到显著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了10%以上。

4北京奥运“绿色理念”与精益建造思想互促互进

4.1“绿色”促“精益”

推广应用精益建造思想是我国建筑业降耗提效、与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但目前,我国建筑业对精益建造思想尚欠足够的重视,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可以有效促进精益建造思想的推广和应用。

4.1.1“生态绿色”促进精益建造思想的推广和应用

传统建造思想对客户的“绿色”需求重视不足,“绿色”措施难以充分落实,“生态锰色”往往不到位,客户满意度较低;精益建造思想强调“以客户为中心”,充分重视并满足客户的“绿色”需求,实现生态绿色。我国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后,势必要求充分重视“生态绿色”并将“生态绿色”做到位,传统建造难以让人满意,精益建造思想的应用和落实成为必然趋势。

4.1.2“意识绿色”促进精益建造思想的推广和应用

传统建造思想观念落后,强调眼前利益,忽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绿色”意识薄弱,环境污染、能源浪费、质量缺陷等现象屡见不鲜;精益建造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建造全过程与环境视为系统,强调“生态文明、环保、节能、可持续化”等“绿色”观念,降低成本、保证建筑物经济实用的同时,有效降低环境污染、节约物质及能源、提高建筑质量和可持续性。随着我国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其“意识绿色”要求必与传统建造思想相冲突,建筑业的意识革新呼唤先进的精益建造思想。

4.1.3“经费绿色”促进精益建造思想的推广和应用

传统建造浪费现象严重,例如:流程安排不科学;返工;错误的操作;资源配置不合理;计划和控制不力;等等。精益建造思想以“消除一切浪费”为核心,通过识别和分析价值流,精细判断增值活动与非增值活动,消除所有不能创造价值、却必需花费成本的活动(即浪费),精简管理组织并系统设计施工过程和管理程序,优化人、资金、材料、土地、时间等各种资源的配置,利用专门方法和工具(如:最后计划者体系)制定精细计划并实施动态控制,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降低成本,使项目成本较传统建造大幅度下降。“经费绿色”要求下,传统建造方式必将因为经费过高而遭受淘汰。

4.1.4“管理绿色”促进精益建造思想的推广和应用

传统建造思想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难以正确处理项目成本、项目质量及项目进度三者对立统一的关系,其结果往往是:降低工程项目成本就难免降低工程项目质量;提高工程项目质量就难免提高工程项目成本、延长工程项目工期;精益建造思想以其全方位、系统化、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和控制,实现了“低成本、高质量、短工期、少污染、无浪费、高客户满意度”的理想目标。我国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后,其“管理绿色”要求势必对我国建筑建设全过程的系统化和科学化管理有更高更新的要求。也对精益建造思想在我国的推广和应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2“精益”促“绿色”

我国目前虽有不少建筑业企业认识到“绿色”的重要性,但真能如北京奥运会那样从“生态绿色”、“意识绿色”、“经费绿色”、“管理绿色”四大方面系统实施“绿色理念”的建筑业企业很少。精益建造思想与北京奥运“绿色理念”相辅相成,应用精益建造思想可以有效促进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并系统实现“绿色”理想。

4.2.1应用精益建造思想可以有效促进“生态绿色”

精益建造思想的出发点是客户价值最大化,从项目设计到项目交付使用全过程,始终将客户需求放于首位,通过加强沟通、直接与客户对话等途径及时了解客户的意图,采取边设计边施工的方式提高设计与现场实情、客户需求的符合度,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当前社会背景下,大多数客户追求舒适健康、“绿色”的生活,相应地,在精益建造客户价值最大化思想指导下,实现“生态绿色”势在必行。

4.2.2应用精益建造思想可以有效促进“意识绿色”

精益建造突出“精”字,要求建造全过程,从设计、到生产准备、生产全过程、乃至竣工交付使用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尽善尽美、精益求精,相应地,建造全过程的管理意识也必须与时俱进、紧紧跟上其“精”。因此,应用精益建造思想和意识更新是互为基础的,意识更新是应用精益建造思想的基础,而应用精益建造思想也是意识进一步更新的基础。顺应社会这个大客户对“生态文明、环保、节能、可持续化”的需求,“以客户为中心”、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益建造思想很在乎建筑产品是否满足“生态文明、环保、节能、可持续化”的社会要求,也不断推动着“生态文明、环保、节能、可持续化”等“绿色”意识的形成。

4.2.3应用精益建造思想可以有效促进“经费绿色”

“消除一切浪费”是精益建造思想的核心,精益建造思想在成本管理方面的贡献格外卓越。由于精益建造以先进的精益建造思想为基础,以价值管理、并行工程、最后计划者体系、流程管理等一系列科学方法和技术为工具,使其得以实现在保证质量、缩短工期、提升客户满意度的同时有效降低成本的理想目标,有力地促进了“经费绿色”。

4.2.4应用精益建造思想可以有效促进“管理绿色”

建筑业企业传统管理浪费现象较严重,无法适应以“消除一切浪费”为核心的精益建造思想,因此,精益建造思想的应用必推动管理改良。例如:臃肿的管理机构首先必须精简——低素质、无效益的管理人员也是一种浪费现象,必须马上淘汰;人、资金、材料、时间、机械等资源必须充分调动起来,并且优化配置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传统的计划和控制往往由上层管理人员来制定和实施,结果经常因为“计划不如变化快”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造成计划不实、控制不力等不良现象,必须通过精益建造最后计划者体系做好可靠的计划和控制;等等。这一系列管理改良有效促进了“管理绿色”,促进高效、科学的管理。

绿色化学的本质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绿色化学,高职化学,教育融入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1绿色化学概述

绿色化学,伴随着化工产业的高速发展,逐渐受到教育部门的青睐,其在高职化学中的融入,可有效拓展高职化学教学内容,降低高职化学教学成本。一方面工业化高速发展下,控制污染、优化生态效率等成为当下工业发展的热点,基于绿色化学理念展开化学教育,可有效契合市场行业发展,提高教育的实用性。另一方面,加大高职化学中的绿色化学教育比例,可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从实际行业行情以及生产发展,推进高职教育中化学体系的改革,推动化学教育的发展,以减少污染的方式实现绿色化学实验以及理论知识教育,有效贯彻落实我国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因此,在高职化学教育中融入绿色化学教育,在化工业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指导化学研究者及化工企业发展,可深化高职教育与企业发展的合作,通过环境污染科学技术的合作研发项目,可深化校企合作,丰富高职化学教育资源,推动我国化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2绿色化学教育融入高职化学教育的目的

2.1减少污染

綠色化学教育融入高职化学教育中,主要是从生活化与实践化两方面入手,生活化是要将化学与生活联系,在化学教育中针对实际化工业的生产、生活中化学现象等等,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绿色化学教育,可有效提高高职化学教育质量。例如在电解质实验中,教师采用无污染的苛性钠溶液、盐酸溶液等代替其他物质,为学生展示化学实验现象,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学生对生活中化学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教育实践化,是以实践化学为主,提倡微型实验以及小污染实验,高职院校教师应在不影响化学反应现象观察的前提下,选择污染性相对较小化学实验,以微型实验的方式,采用小剂量的化学实验,采用视频录像的形式,将反应过程放大,便于学生观察,选用小剂量的化学药品,降低对环境污染的同时,减少对人体的危害,推动绿色化学体系的发展。

2.2改革教育

新时代下高职院校化学教育中引入绿色化学概念,需采用可持续发展观念,针对化学教育展开全面性分析,改革传统具有较大污染以及危害的实验,以安全性、无污染、高效率为指标,展开化学教育,可减少化学教育成本,提高化学教育效率。化学教育在高职化学教育体系中的引入,先要摒除部分污染较大的实验,例如铜与浓硝酸的反应试验、或者是有机合成的验证实验等等。通过实验设计改进以及引入其他教育方法,在不做实验或者是实现实验模拟的前提下进行化学教育,给予学生不一样的体验。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现象的本质以及掌握实验技巧,拓展学生化学教育途径,引入多种教育方法以及教学方式,推动高职院校化学教育的革新,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高职化学的教育水平。

3在高职化学教育中融入绿色化学理念的途径

3.1强化化学教师的综合素养

高职化学课程中引入绿色化学教育,先要让教师掌握绿色化学的真谛,了解引入绿色化学目的,在教师掌握与理解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发展设计综合性、多样化的绿色化学教学活动,真正将绿色化学理念融入到高职化学教育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影响着学生的水平,所以高职化学中融入绿色化学理念,强化化学教师的综合素养,通过系统、综合性的培训,引导教师深刻认识与掌握绿色化学,明白绿色化学理念在化学教育中的作用,以绿色化学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合理的化学教学目标,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展开化学课堂教育,优化教学方案,减少化学污染物的使用,采用多媒体、微课等方式展开综合性的教学,构建高效教育课堂。

3.2优化高职化学教材内容

为进一步将化学教育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高职绿色化学教材要伴随着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同步更新与拓展,将现代化绿色化学教育知识融入到教材内容中,修改与完善绿色化学教材,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绿色化学理念的了解。故而,在高职化学教育中,课程设置与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整个教育体系,都要围绕绿色化学教育理念,选用适合学生发展与学习的内容,重新编制高职化学教材。此外,高校要积极加强对绿色化学概念的宣传,增加资金投入,不断在校园中举办相应的绿色化学活动,加大对绿色化学教学案例与教学理论的收集,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前提下,为学生营造优质的绿色化学学习环境,提供合适的高职化学教材以及化学实践平台,便于学生自我学习以及实践运用。

3.3开展实践性活动

绿色化学教育中,教师可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实地参观化工业的生产环境,了解在化工业生产中的污染物质以及污染排放标准等,以社会实践项目和科研项目等方式,基于学生学习情况选择合适的主题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进行选择,然后依据分组标准展开实践研究与分析。依托于实践性的活动与项目科研,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观念,拓展学生学习视野的同时,提升绿色化学教育质量。

绿色化学的本质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绿色经济;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绿色人本战略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10-0003-05

一、绿色经济背景:基于人本发展观看中国面临的战略性挑战

笔者认为,一切关于经济发展的理论学说,归根结底,都是关于人类自身发展这一根本性问题的学说,即:人们在稀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下,如何在技术上挣脱自然压迫并与之和谐共生,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和谐社会以与他人友好相处,并最终在内在的心智追求中获得自我超越,从而完满达成生存自由、社会自由和精神自由的总福利目标。这就是所谓“人本发展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按照工业化这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历史标记,可以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分为前工业化社会、工业化社会和后工业化社会三大社会形态。在这样的大历史时间尺度上,我们又可以按照颜色将三大社会形态下的经济性状,分别以“白色经济”、“黑色经济”和“绿色经济”命名。从人本发展观来看,所谓“白色经济”,就是在前工业化社会背景下,自然环境压迫人、人与人在极度稀缺的资源环境下恶性竞争的一种经济发展状态,其典型表现可以形象地描述为“自给不足、一穷二白”;所谓“黑色经济”,就是在工业化社会背景下,人以大机器生产体系而从大自然中攫取资源,不断压榨乃至破坏自然环境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其典型表现可以形象地描述为“大干快上、秃山黑水”;所谓“绿色经济”,则是在后工业化社会背景下,人们在经济高度发展后重新意识到“敬畏大自然”的重要意义,追求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以图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其典型表现为:“绿色环绕,莺歌燕舞”。按照这样的人本发展史观,我们就可以深刻而准确地把握时下炒作得沸沸扬扬的“绿色经济”之时代背景和实质意义。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绿色经济”是后工业化时代背景下,对工业化社会的“黑色经济”和前工业化社会的“白色经济”的否定之否定。我们是一个正处在“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虽然已经摆脱了前工业化社会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正在着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但作为“三农”人口大国,中国在总体上依然处于高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既能从“黑色经济”的残酷现实中快速走出又不至于陷于可怕的“白色经济”困境,是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战略性挑战和重大难题。

其次,要知道,绿色经济概念的提出,是以西方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为基础和背景提出来的。1989年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Pearce)等《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次提出绿色经济的概念时,特别强调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集权统治文化传统和数十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惯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三十多年,很多领域的市场化及其开发程度已相当高,但长期以来政府的直接干预作用依然相当强势,特别是在自然资源采掘、管理和保护方面,以及环境污染治理和保护领域,政府行政性垄断经营和计划经济管理色彩一直都很浓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推进市场化改革进程,逐渐淡化政府行政性指令计划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有效配置和利用自然资源以及优化自然生态及生活环境中的基础作用,也是中国绿色经济转型和人本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重大难题。

最后,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绿色经济是在现代公民社会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具有显著人本化发展含义的历史概念。一些西方学者和国际组织在倡议发展绿色经济时,提出国民财富由四类资本存量组成:一是自然资本(natural capital),即大自然赋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源,包括农用地、牧场、森林、保护区、金属和非金属矿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二是生产资本(manufae-tured capital),或称人造资本(man-made capital),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积累的财富,包括机器、厂房、公路、铁路、供水系统和输油管道等形式的物质财富存量。三是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即人们对自身进行教育、健康和营养等方面的投资而形成的一种主体性能力和精神创造力。四是社会资本(social and organization capital,SOC),是指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一定组织形式表现出来、具有“介质”作用的财富类型,包括各种组织、网络、制度规范、司法系统及伦理道德和政治法规体系等。绿色经济特别强调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地方小区、商业团体、工会乃至国家法律和国际环保条约,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习惯、规范、惯例、传统、伦理、秩序、程式、意识、价值和文化,以及效率、活力、动机及创造力等,由此引导国民社会成员自觉、自愿和自主地投身于有利于增进人类福祉的公益活动中。这对于公民社会功能长期缺失、人本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中国来说,要实质性地发展绿色经济,也是一个在短期内难以逾越的制度障碍和发展鸿沟。

未来10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奠基时期。如何立足国情、放眼世界,通过致力于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特别是加大人力资源教育开发力度和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来为经济绿色化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文环境和人力资源能力支撑,是一个具有理论和现实重大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抛砖引玉,主要从人力资源市场配置能力建设和人力资源教育开发能力建设两个方面,对于中国绿色经济发展走势及其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展开初步讨论。

二、发展绿色产业,扩大绿色就业,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比较优势

近年来,绿色经济之所以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一个重要现实背景就是全球范围内遭遇前所未有的金融风暴、经济衰退、能源危机以及粮食短缺等多重发展困境,人们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应对危机的新策略、摆脱困境的新出路和推动经济复苏的新引擎。为应对危机,中国政府也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并将之作为经济的新增长点加以积极培育,加快建设低碳排放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在2008年启动的4万亿元经济投资刺激计划中,至少有2100亿元直接用于生态环保方面;2008年4月-2009年4月1年期间,中央新增投资的10%、共计230亿元用于节能减排、生态建设

和环保项目。那么,就中国这样一个处于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来说,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是否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能否对于整个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呢?对此,我们需要做出客观审慎的分析。

发展绿色产业,无外乎两个指向:一是“经济绿色化”,即对钢铁、化工、建材和造纸等传统产业及经济系统,通过推行清洁技术、循环利用和节能减排的生产方式,进行“绿色化”或“生态化”改造。二是“绿色经济化”,即利用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自然、生态和环保资源,向“环保”要效益、向自然索取“绿金”,并积极发展对自然环境影响小、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或专门致力于环境保护的新产业,例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食品、可再生能源开发、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产业。这些产业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植树造林、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绿色节能建筑、生态恢复工程建设、环卫和废品回收及其他各类绿色服务业等;一类属于需要依托专业化、高素质人力资本的高科技产业,如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新能源开发,往往需要大量高科技人才和高资本投入。基于中国人口多、素质低的人力资源状况,在短期内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绿色产业,将高科技绿色产业作为长期努力目标和方向,可以很好利用人力资源动态比较优势,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绿色就业潜力,可以说遍布各行各业。长期以来,劳动就业主要集中在农业、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等行业。《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8年末,全国经济活动人口为79 243万人,从业人数77 480万人,其中,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分别为30 654万人、21 109万人和25 717万人,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为39.6%、27.2%和33.2%,城乡就业比例分别为39%和61%。按照温室气体排放量、自然资源要素密集度和经济增长拉动力以及对就业和收入的贡献率等指标来衡量,绿色就业除了挖掘建筑业、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绿色潜力之外,大规模人力资源支撑力主要来自传统环保产业、生态农林产业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产业三大领域。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绿色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传统环保产业发展迅速,植树造林成为长期行动,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快速成长,太阳能、风能发电等新能源开发已初具规模,工业企业三废治理力度不断加大,清洁生产、循环经济试点范围和废品回收利用规模正在逐步扩大。但在所有绿色产业中,传统环保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最大。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数据显示,近10年来环保产业就业人数从1 460万人激增到7 300万人,其中,垃圾回收、处理和再利用行业吸收就业人数增长最快,平均每年增长25%―30%。近年来,中国也加大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环保相关产业市场需求和就业规模快速扩大。据统计,2004―2008年,全国环保相关产业国有单位和年销售(经营)收入2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单位从业人员,从159.5万人增加到300多万人。但在非农就业总规模中,环保产业就业规模微乎其微,所占比例不到1%,可见就业潜力巨大。

森林,被认为是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生态林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绿色产业,就业潜力也很大。据有关研究估计,每增加1公顷森林面积就可增加一个就业岗位。发展绿色生态林业包括:植树造林,恢复退化生态系统,构建农林复合系统,加强森林保护和再生管理,可持续开发利用森林木材、森林药材、森林旅游、森林食品和森林花卉等相关产业,可以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2002年以来,国家开始实施各种森林公园和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每年可安置500多万人就业,加上其他相关产业,总计可安置林业就业3 000万人左右。当然,在发展绿色林业的同时,以开发利用天然林资源为主的135个大型森工企业(国有林业局)、近50万名富余职工需要转业安置,传统林业向绿色林业转型过程中人力资源再配置任务繁重。

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源等可再生新能源,是未来绿色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向,其大规模发展必然会带动绿色就业增加。媒体报道,美国政府计划在未来10年斥资1 500亿美元大举开发新能源,由此将创造绿色就业岗位500万个,以引领绿色经济新潮流。据估计,2007年,中国新能源行业就业人数也达110万人,占当年非农就业的0.24%。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新能源开发属于资本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不仅需要高素质、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支撑,而且需要远远高于传统产业的资金投入支持。据有关研究估计,每创造一个就业岗位,风能需要投资115万元,太阳能光伏电池需要91万元,太阳能热利用需要70万元,生物质能需要14万元。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正处于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来说,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转型远未完成,经济发展仍然主要依托以煤为主的一次性能源为动力来驱动,这样高端的绿色产业和绿色就业还是有些高不可攀。但从长远发展方向来看,要实现人力资源比较优势的可持续动态转换,发展以新能源开发为主导的绿色经济,大力开拓新能源产业领域的绿色就业,是不可避免的战略性选择。但由于经济对传统能源的惯性依赖,以及巨大的就业转换压力,在可以预期的将来,新能源与传统能源行业的发展规模和就业比例,也不太会像美国等发达国家那样很快发生逆转。

总之,中国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必须立足人口多、素质低的基本国情和人力资源状况,巧妙利用人力资源的动态比较优势,在短期内必须将发展重心放在传统环保产业和生态农林产业等劳动密集型绿色产业领域,然后在此基础上才可以面向未来致力于新能源开发等高科技绿色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产业、开拓绿色就业,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转换和变革过程。在全球化新时代背景下的国际竞争格局中,由于自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就业结构长期处于低端、落后状态,中国经济发展深受发达国家高端的产业、能源和就业结构强力“压迫”乃至“胁迫”,其产业、能源和就业结构高度化转换始终面临着低成本优势与高附加值诱惑、黑色现实与绿色前景、下岗失业压力与新领域再就业潜力这样一系列两难困境,如何有方向感地、策略艺术地平衡处理好这些矛盾、冲突和问题,对于实现绿色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决定意义。

三、发展绿色教育,开发绿色人才,建立新型国民素质教育体系

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关键在于教育开发。中国教育面临的矛盾、问题和挑战,既有发展阻滞,更有制度掣肘。追根究底,是多元化的市场经济改革和发展大环境,与大一统、一刀切传统体制下的标准化应试教育模式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和冲突。未来中国人力资源强国之路,必须以制度创新为先导,大刀阔斧地开创教育新局面。放眼世界、展望未来,积极发展绿色教育,大力开发绿色专业技术人才,建立新型国民素质教育体系,是21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基本方向和长期目标。

发展绿色经济需要有高素质、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支撑,需要开发、培养和塑造出一大批绿色科学

技术人才、绿色技术工人、绿色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按照联合国环境计划署(UNEP)定义,绿色人才包括环境及生态系统基础设施建设、清洁技术、可再生能源、废物管理、生物多样性、绿色建筑和可持续交通等领域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绿色人才培养应该着眼于绿色经济价值链、产业链的全过程,瞄准国家经济社会重点发展领域,着力加强新能源、新材料、绿色农业、绿色交通、绿色建筑、装备制造和工程管理等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建立起专业全面、基础扎实、梯度适当的人才储备,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绿色经济发展要依托绿色科技进步来支撑,科技创新是推进绿色经济高级化发展必不可少的强力杠杆。但是,中国由于仍处于发展中状态,在绿色经济高端发展领域存在诸多科技瓶颈约束,从长远来看,国家要有计划地投资和培养绿色经济高端专业科技人才。但是,鉴于特殊国情一定要量力而行,不可过分倚重和强调专业技术人才,忽视低端绿色技术工人、绿色商业人才、绿色经营管理人才及其他各方面人才的基础支撑作用。发展绿色经济,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科研创新能力的领军科技人才,还需要具备战略眼光和国际视野、拥有较强管理能力的绿色产业运营人才。要注意发挥产、学、研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理工科、人文和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综合互补优势,加强彼此间的流动和整合,努力培养一大批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丰富产业实践经验的复合型绿色人才。

此外,在绿色人才培养方面,要避免重高等教育、轻职业教育,重科技研究人才、轻职业技能人才的偏误,注意各类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开发和培养。与传统能源产业动辄百万千瓦级的规模相比,新能源自身分布不均衡、规模相对要小得多,最大量的人才需求还是在传统低端部门。因此,绿色人才教育培养体系,既要注意培养从事科技开发的领军研究人才,更要重视培养产业急需的实用技能人才。各级学校教育应有所侧重、做好分工,重点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要重点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创新能力突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普通高校、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则担负着培养生产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就近期来看,学校与企业双轨并行、彼此联手,尽快培养出一大批动手能力强、上手快的专业技能型绿色人才,对于增强绿色产业工艺制造基础,节约生产成本、发挥比较优势,获得长期可持续发展潜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当然,绿色教育不仅仅是一个绿色专业技术培养的问题,还涉及更为广泛的文化传承、精神素质修炼、生活习性修养和社会环境维护等一系列活动。从根本上看,绿色教育还要从娃娃抓起,要上升到应试教育制度变革层面乃至整个国民素质再造的战略层面来认识。要通过大刀阔斧的制度变革,彻底革除封闭、畸形的应试教育模式,在新时代背景下努力建立健全一种新型绿色国民素质教育体系。概括地说,这种新型教育模式的基本指向是:坚定秉承“育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基于中国“天人合一”的优秀文化底蕴,顺应人的自然天性和多样化个性,注重人自身内在的多元化全面发展要求,使青少年能够在人与人、人与自然良好互动的和谐环境中,自由、自在、自主地健康成长,直面现实,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工作,学会与自己(身心)、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从而在心、德、智、体、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只有在这样一种“绿色”的教育土壤上,才可以塑造出具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绿色专业技术人才来。

四、绿色人本战略: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的长期指向

目前,中国政府绿色经济战略指向已经明确,国家相关发展战略规划也将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和生物医药等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发展,并出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可再生能源法”等相关法规政策。同时,党中央和国务院也制订并推出“人力资源强国战略”,颁布了教育、人才和科技发展等一系列中长期规划纲要。将二者整合在一起,我们提出“绿色人本战略”概念,强调绿色经济是中国未来数十年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的长期指向,或“以人为本”是中国未来绿色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始终坚守的核心理念。也就是说,以人为本、绿色发展,实施“绿色人本战略”,是21世纪上半叶中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