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化学核心内容

绿色化学核心内容

绿色化学核心内容

绿色化学核心内容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绿色道德教育:知行探究

作者简介:王世民(1954-),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涂金伟(1965-),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况敏(1975-),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信息管理;秦红梅(1970-),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2-0090-04

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了“绿色化”理念,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基本要求,为高校绿色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智力支撑。

一、高校绿色道德教育重要性的意义凸显

绿色道德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态文明教育形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当前,高校开展绿色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大学生绿色世界观的转变、绿色价值观的转变以及绿色发展观的转变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第一,大学生绿色世界观的转变。世界观属于哲学问题。罗素说过,“我们所说的‘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与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这是就科学这个名词的最广泛的意义而言的”[1]绿色道德完全符合这两种因素。从传统宗教与伦理上看,绿色道德是经历人与自然的道德对立、环境道德等认识与实践和再认识与再实践的哲学过程而被认识到的。从“科学的”研究看,绿色道德是生态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绿色行为胶合在一起,形成绿色政治、绿色经济、绿色文化和绿色科技等道德意识形态,为社会的绿色发展、永续发展起到“科学的”促进和引领作用。

既然绿色道德是从传统的环境道德延续而来的,那么,环境道德又和绿色道德有什么不同呢?目前,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的争论上确实喋喋不休。笔者认可英国学者多布森的意见,“环境主义不是一种意识形态。”[2]因为,环境道德作为环境主义的伦理基础,是以西方“最小主义”的传统伦理方法来解决环境治理问题,其治理面狭小而且单一。绿色道德则以后现代道德伦理的姿态,融入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绿色实践中,彰显“没有伦理规范的道德”[3]的后现代性特征,是绿色道德品质修养的集聚惯性在绿色道德实践中的可控把握,也是绿色意识形态的可控把握。因此,大学生绿色道德的世界观转变,是从环境道德行为向绿色道德行为的意识形态性转变,也是传统道德向后现代道德的继承性转变。

第二,大学生绿色价值观的转变。绿色价值观主要体现在文化认同上。自工业革命以来的社会繁荣和经济发展,“消费第一”的文化价值观盛行,继而成为推助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也成为个人自身地位及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因此,以“人类中心主义”的文化思维,撬动并紊乱着人们朴素的生活秩序,以至于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甚至个人主义盛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相处面”越来越小,“摩擦面”越来越大,人类生活状态片面化和资源匮乏紧迫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面对“消费第一”的文化价值观的冲击,大学生绿色道德的文化认同的差异性增大,个别大学生享乐主义、自由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频发,甚至醉生梦死地享用生态资源,这些都是当今高校急于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大学生绿色价值观的转变应该从绿色文化价值观的转变开始。高校要把绿色文化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让大学生在绿色文化教育中摆正需要、消费和幸福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绿色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畅想勤俭节约、善良朴素的理念,努力践行低碳生活的绿色道德生存方式。

第三,大学生绿色发展观的转变。绿色发展观与经济发展是紧密联系的。非“绿色化”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条不断外延扩张再生产的发展模式,是一条极端消耗地球许多不可再生资源的发展模式。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经济发展的模式变得更加快速与方便,资源掠夺与破坏在有些地区变得肆无忌惮。西方思想家卢梭早就把这一切看着为人类道德上卑劣的贪欲,并指出,自从人类发明科学技术以来,人类就已经行走在道德堕落的道路上。

面对这一极具破坏力的社会经济发展窘境,大学生绿色发展观的转变势在必行。高校要尽早让大学生明白,绿色发展观并不反对正常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是反对不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强调通过发展循环经济等可持续的经济方式来实现社会经济内涵式增长,以实现人类未来的长远发展。大学生应该将这种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心底,用于实践,真正实现绿色发展观的转变。

二、高校绿色道德教育认知性的宏观微观把握

对高校绿色道德教育的认知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大学生绿色世界观、绿色价值观、绿色发展观的转变,影响大学生绿色道德行为的养成。因此,高校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科学地把握绿色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效。

(一)从宏观上看,高校绿色道德教育科学地认知需要把握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高校绿色道德教育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党的十第一次提出并肯定具有普世价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民文化生活的多彩、基本文化权益的保障、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丰富以及社会秩序的安定等方面规定着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基本要求,是高校绿色道德教育的很好内容。事实上,绿色道德思想已经完全融入在“富强、民主、自由、法制、爱国、诚信”等理念中,也贯穿在“文明、和谐、平等、公正、敬业、友善”等词语里,非常利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高校应该站在有利于大学生绿色世界观、绿色价值观、绿色发展观培养的高度,对绿色道德所相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概念加以凝练,做到学理上,聚证有实;知识上,通识易懂;政治上,方向坚定。

二是高校绿色道德必须传承中华传统文明。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生态文明的“绿色化”文化思想由来已久。挖掘和保护好生态文明“绿色化”文化思想,既是对中华传统文明的一种传承,也是构建绿色道德思想的重要内容。就传统文化而言,“至善”是生态文明最基本的道德理念。《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的“善”,其本身就涵盖着对世间万事万物至爱至善的绿色文明理念。由于时代以及认识局限的缘故,古代中国只将“至善”的传统道德思想向社会全面推广,把“至善”作为爱人与利人的修为,“至善”也一直成为中国人启蒙教育以及做人的基本信条。如今我们构建的生态文明社会就是要还“至善”的绿色文化本来面目,不仅把爱人与利人的“至善”作为自律的本分,而且把“至善”的情怀撒向大地、撒向自然,使之“天人合一”。因此,绿色道德传承诸如“至善”等中华传统文明,是高校绿色道德教育的必然选择。

三是绿色道德教育必须借鉴世界绿色思想。20世纪中期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危机,特别是美国著名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关于杀虫剂污染土壤的警示,促使世界绿色运动日益高涨,以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为理念的各种绿色思想不断涌现,诸如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绿色政治思想、生态社会主义以及生态学等各种各样思想。这些思想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领域诠释着绿色文明的时代意义,牵引着西方应对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的治理方向。此外,还有许多西方学者拿起哲学技术批判的旗帜,重构或重建自己的绿色批判思想,以此展示绿色文明的思想之路,例如深生态学。因此,西方有些既科学又先进的绿色文明思想是值得我国高校绿色道德教育借鉴的,但这种借鉴不是照搬,而是哲学上的一种扬弃,是批判地吸收,是中西绿色文明的互补与融合。

(二)从微观上看,高校绿色道德教育科学的认知需要把握看得见、够得着、做得到这三个基本要求

所谓看得见,意指绿色道德教育需要有看得见的理论深度。绿色道德作为一种新型的道德形态,理论深度的科学与否,关系到大学生的生态文明习惯的养成,也决定着高校绿色道德教育的成败。绿色道德理论的科学深度在于观点明确清晰,逻辑表述合理,论证具体详实,结构分布有序。理论深度既应该把控在有利于大学生绿色世界观、价值观和发展观转变的范围内,也应该体现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所谓够得着,意指绿色道德教育内容能让大学生一目了然,一触而明。道德是理性的产物,是明理思辨的过程。如果绿色道德教育内容高深莫测,既不便于明理,更不便于思辨。例如,现代西方绿色思想中的有些观点争议性很大,往往透露出高深莫测的神秘主义色彩,甚至存有生态法西斯、反人类等思想倾向。如果我国高校绿色道德教材设置中掺杂西方这些神秘主义色彩的观点,很不利于大学生绿色世界观的形成。

所谓做得到,意指绿色道德教育内容是大学生能够做得到的基本要求。道德一直被称为行为美的艺术,良好的道德行为不仅能体现“至善”的核心价值,而且能体现“至美”的艺术效果,离开行为的道德只能是空想与口号。高校绿色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大学生能够实践绿色道德,因为,绿色道德的看得见是基本,够得着是基础,而做得到才是根本。高校应该辩证把握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努力将做得到转化为做得好,让和谐、环保、低碳、高效的“至善至美”道德情结永远伴随在大学生的人生之路上。

此外,高校绿色道德教育的科学性认知还需要把握好三个关键环节:一是要注重先进性,摒弃庸俗化。高校绿色道德教育一定要突出中国特色,要按照“生态兴文明兴、生态衰文明衰”[4]的基本要求,设计和规划好高校绿色道德教材的选编,坚决杜绝西方绿色思想中的低级庸俗的思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中国的绿色道德故事。二是要注重时代性,摒弃陈旧化。法新社2015年10月15日报道绿色和平组织说,80%的中国城市重度污染[5]。这表明目前我国环境治理的任务相当繁重、相当紧迫。因此,高校绿色道德教育一定要结合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以摒弃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等陈旧理念为突破口,大力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代特点,为中国环境治理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道德支持。三是要注重科学性,摒弃碎片化。高校绿色道德教育内容是否完整、是否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内容的选编是否科学。绿色道德教育内容选编除了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外,还需要在编选技巧上的科学把握。绿色道德教学内容应该既有重点,又有难点;既有论点,又有论据;既有理论,又有实践,使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感受绿色道德内容的科学性,又能感受绿色道德教材编撰的科学性,切忌出现教材内容和编撰的碎片化倾向。

三、高校绿色道德教育实践性的三维互动

高校作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的重要窗口,肩负着培养人、教育人的历史使命,做好绿色道德教育工作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职责。高校应该在领导的“管”、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三个维度上协同互动,实践好绿色道德教育基本任务。

首先,建立健全有利于大学生绿色道德教育的绩效管理制度。建立并逐渐健全有利于大学生绿色道德教育的绩效管理,不仅是规范高校各院系加强绿色道德教育的重要工具,也是督促大学生强化生态文明品质修养的重要抓手。建立绿色道德教育的绩效管理制度,至少可以起到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明确学校各个院系绿色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以此推动学校生态文明建设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行;二是通过绿色道德教育的绩效评估,规范院系绿色道德的教育行为;三是让老师与大学生看到学校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与信心,努力实现与学校开展绿色道德教育活动的良性互动。建立高校绿色道德教育的绩效管理制度的重心应该放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上,要将绿色道德教育的培养方案、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经费的投入以及教学成果的展示纳入评估指标当中,将评估考核结果与教师评先、职称评定结合起来,凸显绩效管理制度的最大效益。

其次,建立有利于教师为主导的绿色道德教学体系。绿色道德思想教育的实践性应该聚焦在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科学、教学手段是否丰富、教学效果是否体现、教育目标是否达到等系列评价体系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能否适应绿色道德教育的时代要求,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决定着教学目标的完成。由于绿色道德教育是时代赋予高校的新任务,课程在全国许多高校还没有完全展开,教材编写、教学大纲设置、教学经验等方面都没有现存的、可以借鉴的东西。因此,构建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绿色道德教学体系,既能引导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又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教学要求。建立发挥教师为主导的绿色道德教学体系应该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充分调动绿色道德教育专职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感。绿色道德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十分重要,学校应该在经费使用、设备配置、学术交流等多方面给予支持,院系也应该在教研办公条件、生活条件上尽力帮助教师,提高绿色道德专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责任感。二是专职教师与其它学科专业教师在绿色道德教育的问题上要紧密配合。高校很多专业课程与绿色道德教育有着紧密的牵连,比如:绿色文化、绿色经济、绿色环境、绿色化工等等。学校要尽快建立各个学科、各个专业教师的配合和互动的绿色道德教学体系,让学科专业教师在专业课教学实践中尽可能地结合绿色道德教育内容,助力绿色道德教育的成效。

第三,建立有利于学生为主体的绿色道德教育实践体系。绿色道德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内容,实践的内容可以是不随地吐痰、爱护公共卫生,也可以是雾霾治理、水资源保护,甚至是克隆技术、核技术带来的隐形的绿色道德问题。高校作为高、精、尖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应该本着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的态度,来建立有利于学生为主体的绿色道德教育实践体系。

所谓从大处着眼,就是要有绿色道德行为规范,形成按章办事的理念。由于,绿色道德是以后现代道德伦理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有着“没有具体伦理规范”的后现代性特征,绿色实践的难度很大,例如,克隆技术的的道德规范问题。特别是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身心没有完全成熟阶段,有些高深的绿色道德行为需要教师引导,让学生在引导中感悟高深道德的真实,习惯道德行为的绿色,最终让习惯成自然,让自然成规范。

所谓从小处着手,指的是绿色道德行为不能眼高手低,需要从小事做起。一方面,高校要主动让大学生参与学校、社会大小不同的环境保护的绿色活动,在参与中体验绿色道德行为的崇高,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善美。另一方面,大学生要主动将绿色道德理念运用到自己所学的专业实习的过程中,同时,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为绿色道德理论的丰富做出建设性的贡献。

总之,高校绿色道德教育知与行的探究重点应该聚焦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上,也应该也聚焦在高校对绿色道德思想教育的重视和管理上。当前中国“绿色化”行进的号角已经吹响,正确把握高校绿色道德教育的知与行关系,将绿色道德思想融入到大学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绿色实践中去,让大学生绿色道德品质修养的集聚惯性在“美丽中国”实践中增添光彩。

参考文献:

[1][法]罗素.罗素道德哲学[M].九州印书馆,2004:4.

[2][英]安德鲁・多布森.绿色政治思想[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18.

[3][英]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36.

绿色化学核心内容范文第2篇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实施科学发展的道路,我们要走的应该是一条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当前,绿色教育将成为高职学院办学的主流观念与思维,使高职学院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校园绿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绿色校园文化的构建,绿色校园文化强调校园生态环境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和谐发展的关系,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本文探讨绿色校园文化评价体系及建设方法对高职院校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绿色校园、绿色校园文化的内涵

关于绿色校园,从狭义上讲是指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环保部门,对学校校园绿化覆盖率达到评价标准时授予学校的称号。绿色校园就是采取先进绿色的技术和科学严格的管理,对校园内的空气、噪声、废水排放和垃圾处理等进行综合监测和治理,形成一个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并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的校园环境。从广义上讲,是指以校园环境为核心的一种和谐、民主的校园氛围,它比搞好校园卫生和校园绿化有更丰富的内容,更加侧重校园“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和谐、民主”的人文内涵。

绿色校园文化则是一种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是指以“绿色”理念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体现亲近自然、和谐民主的特点。内涵主要表现在:一是要重视环保教育,建设“绿色学校”;二是要重视校园自然、人文环境建设,建成“绿色校园”;三是要通过一系列措施,将“绿色”的理念贯穿于学校办学、管理、教学、育人、建设等各项工作之中,大大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高职学院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既重视客观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又重视主体人的主观意识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一)对引领社会和实践绿色低碳具有导向作用

现阶段,节能减排是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2010年6月12日到18日的第20届全国节能宣传周,国家发改委和上百所高校发起“节能攻坚高校先行”的活动。作为高职学院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地方,具有加强科技攻关进行绿色技术创新、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社会服务的优势,理应通过建设绿色校园文化,引领社会和实践绿色低碳,从而起到示范和带动全社会实践生态文明;理应以绿色文化内化校园自身的不良文化,绿化校园文化生态,实现绿色发展,这是高职学院担当文化建设使命、履行社会责任和社会服务职能的体现,

(二)对推进绿色教育和创建绿色校园具有保证作用

当前,“绿色”被引进教育领域,实施绿色教育、创建绿色学校已经成为教育改革新风尚,因此,实施可持续发展既是人们行为方式的变革,也是世界观、生态观和道德观的变革。为了实现这种变革,高职学院理应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确立生态文明观的教育理念,实施以“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主要内容的绿色教育,构建和谐民主的教育氛围,使受教育者形成文明交往、和谐合作、相互关爱的生活与学习境界。通过建设绿色校园文化,这是适应时展趋势的必要要求,是创建绿色学校的基础和前提,是实施绿色教育,创建绿色校园的重要保证。

(三)对高职学院塑造特色校园文化具有历练作用

绿色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包含绿色理念、绿色精神的独具特色的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亮点。高职学院只有通过打造特色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和求得自身的发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学校有了特色文化,有了文化底蕴,让这样的文化去影响、塑造学生;通过建设绿色校园文化,结合学院自身实际,融入绿色精神,践行绿色理念,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一种绿色文化认同和绿色文化自觉,用绿色文化历练办学特色,铸造学校品牌,是实现科学发展的绿色重要途径。实践证明,以绿色校园为载体,构建绿色文的先行高职学校,其文化特色以及办学特色已经凸显,建成了以绿色为核心的特色校园文化。

三、高职院校绿色校园文化评价体系

要建设绿色校园文化就必须有相应的评价体系作支撑,按照校园文化体系的要求,校园文化的内容应包括物质、精神和实践三个部分。由此,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实践文化构成了绿色校园文化的三个基本评价体系。

(一)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发展程度的外在标志,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绿色环境的营造以及绿色教育基础设施的建造,不仅能够为校园绿色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还能够创造优美的环境,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绿色校园文化文化评价体系,一是要求校园建设中每一处景点有人文的内涵,让每棵树,每面墙,每个景点都成为能够对学生产生熏染的老师,使校园具有良好的育人环境,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二是以低碳的指标要素来衡量与指导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在校园建筑、绿化、布局、设施等方面进行重新规划与建设,要求符合低碳和绿色的标准。

绿色化学核心内容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绿色生态型”的校园文化是一种绿色的、生态的进步文化,它具有核心价值观构建、现代改革观精神、多元价值观融合的价值维度。“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的创建必须以以人为本为基点、以可持续发展为关键、以创新制度为契机。本文据此作出分析,以期为建设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借鉴。

“绿色生态型”的校园文化首先是一种绿色文化,反对垃圾文化,是健康无害、引人进步、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的进步文化。其次是一种生态型的文化,是协调、可持续发展、孕育生机和活力、对不良文化具有免疫力的动态文化。新时期“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就是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和谐文化建设,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校园文化建设,使各方面和谐创建与发展。

一、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维度

(一)核心价值观构建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对师生员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心理行为方式的调控,深刻影响着学校的运行和发展。我国高校的性质和使命,决定了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思想基础和实践纲领。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同志要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二)现代改革观精神

建设“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就要融入现代意识。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宝贵的遗产,但传统文化中与现代教育思想相抵触的部分内容也往往被继承。传统文化强调学生学习的勤与苦,而现代意识倡导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我们要审视传统文化中有碍现代化进程的保守因素,用发展的眼光、未来的标准来对待今天的校园和学生,寻找新的生长点。积极立足于传统民族文化,以未来社会需要为导向,构建起具有现代意识的绿色生态型化建设体系。

(三)多元价值观融合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一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多元”的社会思潮构成了矛盾统一的整体。我们既要坚持“一元统领”、“协调有序”,也要坚持“兼容共生”、“和而不同”。在引导社会思潮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使其深入人心,成为全体师生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同时,应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冷静观察、辩证分析,区别层次、妥善应对。

二、“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的创建

(一)创建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的基点: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与各个层次。因此,创建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的基本着眼点和基本着力点是以人为本。高校文化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客观务实地营造有利于师生研究创造的氛围。

首先,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在高校校园文化互动过程中,学生是直接的参与者,同时也是创造者。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立足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这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环节。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的“主体”作用一般应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激活校园文化。学校应该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学生在校园中的归属感,实现学生与教师以及整个学校环境的平等民主和良性互动。二是学生通过发展自己延续校园文化。年年相续的学生不仅把清新的气息带入了校园,同时又将大学的文化和传统扩展到社会,是学生在维系和延续着大学的传统和文化,他们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过程,实际也是校园文化生生不息得以延续的过程。

其次,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高校校园文化互动过程中,教师是除学生以外的另一主体,是他们使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充分地、有效地发挥。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他们的行为对大学生起着示范作用,他们的文化创造成就了高校校园文化的特色,他们的教学活动起着传播知识和文化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文化教育和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第三,发挥高校管理者的保障作用。要办成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学生,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养成什么样的校风、学风等,都直接影响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在表现。领导的风格影响校园文化的形成,领导的主张引导校园文化的方向,领导的重视程度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局面下,有些高校领导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方面,从而影响了高校校园文化的正常开展。所以,新时期的高校领导者,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过程中,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从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去决定校园文化的建设方向,从学校校风的形成、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统筹规划校园文化建设。

(二)创建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的关键:可持续发展

建设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科学系统地规划校园文化建设。一是针对校园文化弱化现象,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要使文化建设与学校的规模建设、硬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专业学科建设等统筹兼顾,合理谋划,形成软体和硬体合理结合的学校发展规划。二是要使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进展相配合,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发展目标和措施,确保软体不软,使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目标得以实现。

其次,传承优良文化传统。创建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也要传承学校校园文化的优良传统。因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民族背景,造就了不同风格的学校,每一个特色学校都有与众不同的气氛,这是学校过去几代乃至几十代人共同创造出来的。若想传承优良的校园历史文化,一是要写好校史,建好校史陈列室,通过资料记载来反映学校办学历程,激励大学生继承和弘扬学校优良传统;二是要发挥优秀校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用优秀校友的亲身经历来激发大学生报效祖国、立志成才的决心;三是要继续发扬老教师的敬岗爱业、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感召力。

(三)创建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的契机:创新制度

首先,引进cis创建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cis应用于大学是指学校经营理念与精神文化,运用整体传播系统,传达给学校周围关系或团体(包括学校内部与社会大众),并促使其对学校产生一致的认同与价值观。学校品牌形象的建设,就是将cis的理念与技法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运用,就是mi(校园理念识别系统)、 bi(校园行为识别系统)、vi(校园视觉识别系统)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校园理念系统应包括学校教育思想、办学宗旨、发展战略,同时也阐述校园价值观、人生信条,是学校学术思想、学风、教风等各种精神文化的浓缩,对应着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最高层次文化的体现。校园理念系统建设包括校园精神设计和校园风格设计。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要坚持以“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为指导,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培育高尚的校园精神,从而逐步实现教育目标。校园行为识别系统它包括各种准则、管理方法、教育手段、机构设置、培养方式和公益性、文化性活动,是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动态实施,是展示学校形象的支柱之一,它对应着校园制度文化。从对象上,可以分为学校内部行为系统和对外行为系统;从主体上,可以包括学生行为、教师行为、管理人员行为;从性质上,它又可分为政治行为、法纪行为、道德行为、学习行为和生活行为。校园行为系统建设包括行为管理的人格性设计、行为活动的强化性设计和行为活动的高雅性与艺术性设计。校园视觉识别系统的内容包括校名、校训、校旗、校徽等标志性事物和校园建筑、景观、布局等。视觉系统建设总的说来包括三个方面:标志设计、布局设计和景观设计。

其次,建立章法提供校园文化建设规范。党中央虽颁布了《高等教育法》,但与各高校完成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目标任务还有距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无论从理论或实际上讲,都是关系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2004年12月13日教育部、团中央制定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但至今,党中央未能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党中央要抓紧制定和颁布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法律、法规,使校园文化建设走向制度化、法律化、规范化。

第三,优化校园网络文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迅速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由此应运而生的网络文化更是以铺天盖地之势涌入了我国高校校园。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化的发展使校园文化出现了许多新内容,这些内容都是传统文化所没有的,它们分别从物态、制度和习惯等方面构成了校园网络文化的独特内容。与传统校园文化相比,校园网络文化独立性更强,地位更突出,对师生员工的影响也在逐步加大,校园网络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新时期若想保证校园网络文化的绿色,应从以下几方面来优化校园网络环境:一是创建学校德育的主题网站,主动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体系,让大量具有良好德育功能的信息围绕在大学生周围。二是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网络技术水平的工作队伍,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工作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定期邀请有关专家和教师在网上与学生进行交流、辅导,及时排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三是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和网络教育机制,推进网络工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衣俊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人民日报》2008年5月16日.

[2]孙勇.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文化诉求[j].中国高等教育,2008(3).

[3]张奕.对大学文化建设策略若干问题的思考[j].北京教育,2008(3).

绿色化学核心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茶产业升级转化工程;现代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应用与示范;实施内容;发展概况;浙江省

中图分类号 S43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167-02

1 课题实施内容、目标及完成情况

2012―2015年缙云县三禾茶叶专业合作社开展现代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应用与示范课题实施,期间通过开展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实施农业、物理、生态、生物等防治,从而降低茶叶农残,提高茶叶的产量、品质;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提升茶叶的质量安全水平。建立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基地 1个,基地实施绿色防控技术的面积6.33 hm2。组织绿色防控技术培训班5期共332人次。重点示范区化学农药使用量下降76%,在县政府、农业局及乡政府和农综站大力支持下建立了一支茶园绿色卫士队。茶园生物用药专柜1个,大大提升了现代茶园绿色食品安全水平。课题任务书的内容和指标:推广应用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重点示范区化学农药使用量下降30%,茶树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模式的示范(推广举办培训班5次,培训茶农100人次,各类认证c有机、绿色食品、GAP)46.67 hm2,节本增效1 500元/hm2。课题指标完成情况:2012―2015年组织绿色防控技术培训班5期共332人次。绿色认证66.67 hm2。重点示范区化学农药使用量下降76%,建立了一支茶园绿色卫士大队。茶园生物用药专柜1个。节本增效3 885元/hm2。

2 茶产业发展概况

2011―2015年茶产业发展概况见表1。

3 课题执行情况

3.1 课题实施的技术措施

缙云县三禾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园主要病害有茶炭疽病、茶云纹叶枯病、茶赤星病等,主要害虫有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橙瘿螨等。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橙瘿螨等害虫在当地发生普遍,且较严重;茶炭疽病在当地发生较普遍,发生程度较轻,少数较严重。缙云县三禾茶叶专业合作社重点推广实施灯光诱杀技术、色板诱杀技术、矿物源农药等技术的应用[1-2]。化学农药使用严格按照农业部规定的禁用和准许使用农药名单,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3-4]。

3.2 课题取得的主要成效

3.2.1 建立了茶园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基地。建立茶园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基地,技术应用效果明显。建立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基地 1个,基地实施绿色防控技术的面积6.33 hm2。

据统计,绿色防控示范基地茶园病虫害防治次数比常规防控区减少2次,其中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减少5次,防治费用下降30.84%,节本增效达到9.8万元,经济生态效益明显(表3)。

3.2.2 集成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延伸了技术的应用面积。2012―2015年集成应用了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153.33 hm2,达到520公顷次(表4)。

3.2.3 创新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方式,开展技术培训。一是茶园绿色卫士队伍的建立。2013年10月,在三溪乡成立了一支20人的“绿色茶园卫队”,每村建绿色卫士小组,形成全乡有卫队,村村有卫士。二是茶园用药专柜的建立。为从源头控制茶叶农残,设立1个茶园用药专柜,实行统一管理,对销售的农药进行严格把关,严禁高毒限用农药流入市场,以强化茶叶质量安全,全力确保茶企增效、茶农增收。三是统防统治作业队伍的建立。以建立和完善植保服务组织为抓手,深入发动,广泛宣传,狠抓落实,扎实推进茶叶病虫统防统治工作。成立一支绿色茶园卫队,通过卫队为载体开展统防统治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四是开展绿色防控技术培训。2012―2015年期间邀请专家举行绿色防控技术培训5次,332人参加了培训

3.2.6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经济效益:2012―2015年全乡推广应用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653.33公顷次,平均节本1 335元/hm2,平均增收2 550元/hm2,全乡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共节本增效达到248.08万元,经济效益明显。

生态效益:通过本项目实施,减少了大量农药,改善了生态环境,保护了天敌,如蜘蛛、瓢虫、草蛉等,通过试验表明:做好蜘蛛等天敌保护利用与药剂防治的协调,可以控制病虫害,保护天敌基数。减少用药次数2次,百蔸蜘蛛数量增加38头,增长35%。农药污染和残留大大减少,形成茶园生态的良性循环。

社会效益:本项目的实施,可减轻劳动强度和改善劳动条件,为茶农的身体健康提供了保障,绿色防控茶园与常规茶园相比,可节省人工费用750元/hm2,在当前劳动力紧张的情况下,节省用工,起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4 参考文献

[1] 肖强.“五个一”的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方式[J].中国茶叶,2015(4):4-5.

[2] 郑庆伟.“现代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应用与示范”取得重要进展[J].农药市场信息,2015(27):51-52.

绿色化学核心内容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绿色产业;新型工业化;政府行为;企业行为

[中图分类号] F40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1-0016-03

[作者简介] 盛正国,信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河南 信阳 464000)

一、传统工业化是高消耗高污染的工业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到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9407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0.7%。但是,在经济实现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社会经济中潜在的矛盾也逐步暴露出来,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工业化、现代化与生态化、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交织和叠加,形成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障碍,阻碍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全面落实。

传统工业化道路基本上是一条数量扩张型工业化道路,必然导致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当前,全国大气污染排放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城市空气污染普遍较重,酸雨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1/3。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占38%。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1.7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8.2%,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达到4亿。我国日排污水量在1.3亿吨左右,使水质严重恶化。全国每年由于污染造成的捕捞量损失经济价值约30亿元人民币,经济渔业品种日渐衰减。大气污染排放总量多年居高不下,城市空气污染普遍较重;七大水系近一半河段污染严重,近岸海域水质恶化。要使我国现代化快速、健康发展,必须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要发展绿色产业

新型工业化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科技含量高。我国是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推进工业化的,因此,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并肩发展,促进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新型工业化要求必须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二是经济效益好。我们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即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通过技术进步、加强科学管理、降低成本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资源消耗低。我们是在全球化程度不断深化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考虑到我国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的实际,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在全球化范围内配置资源。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四是环境污染少。我们的工业化不能像一些发达国家那样,为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付出自然环境严重污染、生活环境质量严重下降的沉重代价,要避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歪路和老路。要从宏观管理入手,注重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五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我们要从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实际出发,制定推进工业化的具体政策,处理好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使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通过教育和培训增强劳动力资源的能力。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升来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从而实现资源的低消耗;通过限制工业污染物排放和禁止乱砍滥伐来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由此可以看出,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绿色产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须发展低消耗、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和高效益的绿色产业。

新型工业化道路也是可持续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不是传统的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而是在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自然资源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内在地包含了绿色经济的内涵,新型工业化道路呼唤推进绿色产业的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形式逐步被理论界所接受,并开始在实践中启动,绿色产业作为绿色经济的载体而发展起来。全球日益兴起的“绿色消费”浪潮和对外贸易中打破“绿色壁垒”的需要,都要求我们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注重绿色产业的发展。

绿色产业一词,从狭义的角度是指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产业;从广义的角度是指各种对环境友好的产业。关于绿色产业的界定,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主要是从产业的作用对象是否绿色来把握,即绿色产业仅指以绿色植物资源为对象的产业,如农业、林业;另一种认为产业是否绿色,应从对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去把握。即只要产业对环境与人无害或少害,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无论其作用对象是否绿色均可认为是绿色产业;反之,如果不对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而导致生态平衡失调与生物多样性丧失,那么,这样的产业尽管以绿色植物资源为对象也不能称为绿色产业。这样,绿色产业可涵盖到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一是绿色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较,绿色农业旨在生产绿色农产品,其基本条件是环境没有或很少被化学合成物污染,产品符合绿色标准。二是绿色工业,指产品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和人基本不产生或较少产生有害物质的工业。三是环保工业,即以废弃物为原料或生产环保设备的工业。当排放的废弃物减少时,环保工业所占比重下降。因此,它与绿色工业呈相反的方向变动。四是绿色服务业。它提供清洁、卫生的服务和产品,包括生态旅游、绿色商业等,该产业的绿色化程度与技术联系较少而主要取决于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

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状况,我国绿色产业标准是以某个产业绿色化程度(绿色企业数量的增加)以及所提供的绿色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多少为内容,即当某一产业所提供的绿色产品和劳务形成一定数量规模时可以认为是形成了绿色产业。其标志是绿色产品和绿色企业。绿色产品具有资源耗费少,废弃物少,对人体无害或危害小的特点。一般讲,绿色产品分为绿色用品和绿色食品两大类。绿色用品是指在使用过程中不产生或较少产生对环境或人有害的废弃物的产品;绿色食品是指无公害、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统称。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它们对绿色产品的定量标准是不同的。绿色企业就是采用绿色技术、进行绿色管理、生产绿色产品、实行绿色包装、通过绿色认证并获得绿色标志的企业。对生产企业而言,企业的绿色生产在严格条件下还不能得出该企业是绿色企业的结论。因为虽然企业生产过程合乎标准,但若其产品的使用对环境造成损害,那么,企业也是非绿色的;同样,生产过程虽不合绿色标准,但产品的使用对环境无害,该企业也不能称为绿色企业。这表明生产过程和产品是否绿色有不同衡量标准。只有生产过程和产品都符合绿色标准时,企业才是绿色企业。

三、发展绿色产业过程中的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

(一)发展绿色产业过程中的政府行为

1.调整产业结构。一是突出抓好重点行业和企业。加强钢铁、有色金属、煤炭、化工、建材、建筑等重点行业以及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二是坚决淘汰落后生产技术。如关停小火电机组,淘汰落后小炼铁厂、小炼钢厂,加大淘汰水泥、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等行业落后产能的力度。三是完善并严格执行能耗和环保标准。新上项目必须进行能源消耗审核和环境影响评价,不符合节能环保标准的不准开工建设,现有企业经整改仍不达标的依法停产关闭。

2.构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上,考虑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将经济活动中自然资源的耗减成本与环境污染代价予以扣除,进行资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形成一套能够描述资源环境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能够提供资源环境核算数据的核算体系。绿色GDP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绿色GDP是一种新兴的国际经济衡量标准,又称生态国内产值(EDP)。它注重和强调环境资源等外部不经济因素的影响,把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对环境价值和环保费用进行准确的计算。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是在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上,将传统账户中所有与环境有关的流量和存量进行分解和分类。通过分解和分类可以估算环保的支出,这时的环保支出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是经济增长的负数。换句话说,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是在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上,通过对有关环境支出的调整而得到的。调整主要包括:当期对环境损害的预防费用的支出和对环境保护而产生的费用支出。绿色GDP包含着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三个方面的内涵。建设一个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就必须实现这三者的平衡。资源环境的核算包括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流动性资源、环境资源,土壤、空气、水的污染,废旧物品再生利用,环境费用支出等。只有实施以绿色GDP为核心的经济核算新体系,才能较好地反映人类经济活动的有效程度,才能对发展绿色产业作出较好的贡献。

3.合理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建立健全发展绿色产业的制度体系。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价格、财税、信贷等经济手段,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完善资源税制度,调整重要资源性产品价格,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制定环境标准,对违反标准的单位和个人依据其情节的轻重予以适当的处罚,包括追究法律责任;针对经济主体就其所产生并排放于大自然环境的废物,按其数量予以征收排污税;依据环境的承受能力,决定“污染权”的发售数量,然后将它售给出价最高的污染性企业;政府对企业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的行为,如开展环境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废弃物再利用,投资于污染的设备和设施或针对企业废物排放量的减少等,以投资税收抵免的间接方式给予的一种正面的税收鼓励,或以货币的直接方式给予财政援助。

4.加快绿色产业技术进步。在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将加快绿色产业技术进步作为科技攻关专项,支持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可通过降低法人税率、实行重要技术研究开发费补助金制度等财税调节以及允许企业采用快速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手段,加快技术设备更新的政策支持;积极推进以节能减排为主要目标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引导企业采用有利于节能环保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通过科技创新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尽快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工艺技术,开发废物再生利用技术。真正使科学技术在发展绿色产业中,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消除污染、提高经济效益发挥重要作用。

(二)发展绿色产业过程中的企业行为

1.树立绿色管理理念。绿色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的体现,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绿色管理实际上是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上的反映,它必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和方式,成为未来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模式。绿色管理的内容包括:研究,把环境保护纳入企业决策要素之中,重视研究本企业的环境对策;消减,采用一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减少或消除生产流通过程中废物的排放;循环,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再开发,通过改进产品原理、结构,采用新材料等方法变普通商品为绿色商品;保护,积极参与社区内的环境整治,推动对员工和公众的环保宣传,树立“绿色企业”的良好形象。

2.实行清洁生产。联合国环境署对清洁生产的定义是:“清洁生产是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期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对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削减所有废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要求减少从原材料提供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清洁生产是循环经济的微观基础,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

3.实施绿色营销。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其经营哲学,以绿色文化为其价值观念,以消除或减少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中心,以满足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出发点,并从中获得利润和发展而实施的市场营销策略。这就要求企业在选择商品生产技术时,应考虑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在选用生产原料和产品制造过程中,应符合环保标准;企业在产品设计和包装装潢设计时,应尽量降低商品包装或商品使用的残余物,以减少商品对环境的污染;企业应努力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废物回收体制。

4.不断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由于绿色市场的不断扩大和绿色产品的逐渐盛行,许多企业都看到了“绿色”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市场机会。为此,许多企业开始标榜自己为“绿色企业”,在市场上极力塑造自己的绿色形象。在市场广告上,“可生物降解”、“可回收利用”、“对臭氧层无害”等宣传内容随处可见。这一方面刺激了消费者的绿色需求,扩大了产品的销售额;另一方面也说明企业正逐渐重视绿色形象的塑造,利用各种传媒宣传自己在绿色领域的所作所为,以实际行动来强化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印象。同时,他们与有关的环境保护部门保持和谐的关系,寻求其支持,并积极参与各种与环保有关的事务,以扩大企业的绿色影响,达到扩大市场占有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牛文元,等.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朱其育,鲁红玉.浅谈新型工业化道路[J].湖北社会科学,2003,(4).

[3]简新华,向琳.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和优越性[J].管理世界,2003,(7).

[4]李京文.论我国的工业化道路 [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3).

[5]陈飞翔,石兴梅.绿色产业的发展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J].上海经济研究,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