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武术基本功教学设计

武术基本功教学设计

武术基本功教学设计

武术基本功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在“启慧教育”的浸染下,学校力求将学生培养成“外健内慧”的智慧少年,致力于学生良好身体素质的训练、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学科知识的教育和天下为公、勇于担当、敢于开拓的公民意识的唤醒。因此,将学校现有的大小课程进行整体设计、优化组合,形成“启慧”课程体系,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启慧五大学科课程群(语言与文学、数学与创造、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审美、品德与社会)和启慧六系列活动课程(人文素养系列、品德素养系列、科学素养系列、健康素养系列、生活素养系列、艺术素养系列)。

本文以学校校本化课程中的武术校本教材开发与实施为例,以期更好地培育出“外健内慧”的智慧少年。

一、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引领武术课程方向

1.武术校本课程实施目标,直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

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展学生身体与心理素质、培养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武术课程教学,可以使广大学生热爱武术,自觉参与并养成终身武健身的好习惯,从小尚武崇德,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了解和掌握武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以教师讲解、传授、示范,学生参与练习,搭建活动展示平台为手段,使学生内外兼修、体魄强健、身心健康,具有一定的自我展示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此,学校以培养为目标,通过“普及+提高”的模式推动武术课程建设。

武术课程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具体表现在:一是树武德,“未曾习武先修德,未曾学艺先明礼”。武术教育注重“德”与“礼”的培养。二是习武技,武术是一项注重内外兼修的传统体育项目,既能培养学生积极锻炼的良好习惯,增强体质,激发生命潜能,还有利于学生直面挫折、主动进取、个性品质的形成。三是弘武魂,不仅能传承民族精神,丰富爱国主义内涵,还能培养忠于民族、报效国家的崇高理想。为此,我们将武术课程建设作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外健内慧”智慧少年的重要途径。

2.武术校本课程实施任务,重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

学校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形成终身习武、练武的意识,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武术活动。而且,我们会通过对武术历史的学习、武术名人的了解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武德的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基本功、基本动作、组合动作、套路练习、对练等内容的教学,认真传授武术“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培养武术的正确姿态和“精、气、神”,大力发展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

在武术教学活动中,我们会创设各种情境,加强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使他们具有健康心态、健全人格,建立个人与群体、社会的责任感、合作与竞争意识,教会学生尊重和关心他人,养成敢于展示自我、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3.武术校本课程实施分层要求,重在凸显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一年级:初步了解武术历史和现代武术名人故事,了解学习武术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初步学习武术的基本功、基本动作及简单组合,树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发展身体柔韧、灵敏、协调素质,培养正确的身体姿态,激发武术学习的兴趣,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并且能够让学生初步领略“精、气、神”的意义。

二年级:了解武术历史和古代、近代武术名人的故事,了解武术健身、养身、防身的基本常识;学习武术的基本功、基本动作、简单组合以及基本功串联;力求学生动作规范,用力准确,发展柔韧、灵敏、协调、力量等身体素质,培养学习武术的兴趣和习惯,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感受“精、气、神”的气势。

三年级:了解武德精神的内涵,学习武术的安全知识;进一步学习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组合动作及基本功串联,学习武术套路(步行拳)和少儿武术操,使学生的动作规范,用力准确,“手眼身法步”协调一致,养成习武、练武的好习惯和安全意识,培养刻苦学习的意志品质和良好武德,全面锻炼身体,促进正常的生长发育。

四年级:了解学校武术活动开展的历史与成就,介绍优秀运动员的成长之路;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组合动作、基本功串联,以及步行拳和少儿武术操,学习少年拳第一套。力求达到动作熟练规范,神形兼备,提高动作的连贯性、协调性和节奏感,使学生具有习武、练武的浓烈兴趣和积极性,以及团结互助、刻苦学习、拼搏进取的思想

品质。

五年级:复习、巩固一至四年级所学的武术教学内容,学习少年拳第二套和组合长拳第一套,学习自编武术组合动作。使学生掌握武术“三基”要领,提高动作质量;建立武术套路的概念,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培养自我展示意识、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能自然而然地在个体动作中显现“精、气、神”的

姿势。

六年级:复习、巩固一至五年级所学的武术教学内容,学习棍术的基本棍法和套路,学习太极拳,学会自编武术组合动作。使学生全面学会和掌握所学武术内容,武术动作规范、准确、健美,并彰显武术的“精、气、神”;全面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能,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大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自我展示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二、以“普及+提高”的模式,推动武术课程实施

学校的武术课程建设走的是一条“全员普及”与“提高训练”相结合之路,在全员普及的基础上进行提高,确保课程的实效性。

1.全员普及,夯实课程基础

为了保障武术课程的有效建设,学校开展了武术课程体系研究,编写了武术校本教材《中华武术》,明确了各年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低段要求初步掌握武术基础技术,中段要求掌握武术基本功,高段要求掌握武术套路与武术器械的运用。学校将武术纳入课程计划,各班每周开设一节武术课,让所有学生了解武术的相关知识,掌握武术的基本技能。学校每天的大课间活动坚持做自编武术操,让武术成为学生日常锻炼身体的主要运动。在阳光体育节中,我们还设立了以班级为单位的武术集体奖项和“功夫小子”“功夫达人”等个人表演奖项,营造出浓厚的武术课程氛围。

例如,在教学“基本功成套串联―仆步穿掌”时,教师要先向全体学生讲解动作方法:两脚并立,双摆掌。(1)左脚向左横跨半步,上体右转成右弓步,右手自左向上,经头向右方劈落,右掌与眉同高,左手回收至腰侧。(2)上体继续右转,右手收至右腰侧成掌,左手自左经上头部,向右前方下落成按掌,高与胸齐,掌心向外。(3)上体向左转,左掌收至右胸前,同时右掌经左掌背向前上穿出成穿掌,手心朝上,并右腿直立,左腿屈膝提起成右立,目视右掌。(4)左脚向左侧落步,右腿屈膝全蹲成左仆步,右掌内旋使掌心朝外,上体左转,左掌贴左腿内侧向前穿出,眼看左掌,成左仆步穿掌。(5)右腿蹬直,左腿屈膝成左弓步,左手上挑,右手下落,两手成左高右低斜直线,眼看左掌。并强调两臂要挥圆,臂的摆动与身体转动协调配合,整个动作连贯协调。

武术的全员普及,对学生体格和人格的塑造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综合素质。

2.社团活动,助推课程发展

为了让更多喜爱武术的学生在武术功底、身体机能、意志品质与武德修养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学校通过武术社团活动助推武术课程建设向纵深发展。武术社团活动主要以学生武术提高训练为主,尝试课程间的横向关联,将中华武术与文学、艺术等进行整合,编排出高质量的武术表演项目,如中国少年说、红旗飘飘、大王叫我来巡山等,在市、区各级各类表演中均获一等奖。

3.提高训练,彰显课程特色

学校在武术社团的基础上,成立了武术提高班,进行武术业余训练。一是抓好训练常规,从队员的武德礼仪、规则意识、生活习惯、学习态度和训练作风等方面严格要求。二是努力打造体育与教育相结合的育人模式,悉心培养优秀武术运动员,选送到各省市专业武术队深造训练,肩负为国争光的使命。三是通过组织队员参加全国、全市的运动会,彰显学校武术品牌。

武术特色品牌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实施,为“启慧”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可借鉴的实施途径,有助于学校特色的打造。

三、增加课程实施效果和师生评价

梅花香自苦寒来。通过多年努力,我校先后走出了世界武术冠军、全国九运会冠军刘艳艳,世界青少年武术锦标赛冠军汤露,世界青少年武术锦标赛冠军袁梦洁……近几年,我校参加的各级竞赛中,获得团体第一名为20多次,单项金牌216枚,银牌196枚,铜牌92枚。2014年,学校组队参加第十二届全国学生运动会,获重庆市教委颁发的特殊贡献奖。2015年,学校输送的武术队员徐鹏以19.26的高分获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武术全能冠军,为重庆夺得唯一金牌。学校也成为全国武术进校园试点单位、重庆市首批体育(武术)特色学校、重庆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武术特色课程建设项目试点学校、重庆市武术后备人才培训基地,成功荣获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称号,为今后更加扎实地落实阳光体育运动,培养学生体育特长,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奠定了良好基础。

武术基本功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视阈;技术解构;组合单元;建构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10-0025-03

从教学视阈去思考:“如何从大量、繁杂的教学内容中,通过技术的解构、规律的寻找、教材的统合,建立符合教学实际,学生又能触类旁通的组合方案,提高教与学的效能。”三年多来,沿着“组合单元”设计思路,从教学视角,进行了《体操与武术组合单元》实践研究,从“专项技术的机械组合”到“多器械的联合使用”,再到“基本技术‘类’的组合”和“‘归类’融合”,这是艰辛的心路历程,更是坎坷的实践磨砺。其中得失,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结构、功能观照下,技术结构层次的“共性特征”分析

帕森斯、孔德和斯宾塞为代表的结构功能理论,对于从宏观层面,进行技术结构解析、技术层次划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从理论、学术层面,进行项目内容角度的分类。例如田径、体操、球类等,就是一种“技术共性”的归类。但是,教师受职前教育模式,自身专项经历及专业面的局限,很难从整体高度,跨项目分析和把握教学内容的“技术共性”考虑,总是把单项技术的结构,作为教学研究分析的对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技术教学“蜻蜓点水”。

中观层面,进行技术“共性特征”的分类。如跳马技术分为助跑、踏跳、腾空、落地。这些技术要素在体操、武术、田径等项目中都大量存在。因此,我们可对海量教学资源进行“纵向”梳理、“横向”类比、统合,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约宝贵的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益。但要注意准确把握“两个度”:即技术的“广度”和“深度”。这是教学内容“技术共性”实施的重要依据和渠道。在“基本技术‘类’的组合”过程中,教师关注了技术的“共融”“共通”问题,却不能准确把握“度”,出现教学“阵势”庞大、铺张或“生搬硬套”两种现象。超越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课堂教学的容量。

微观教学层面,依据技术细节和素质分类,这是集教师专业、文化、教学实践素养为一体的重要分类方法,是本文阐述的重点。难点在于教学内容中技术“重、难点的动态生成性”难于驾驭。

例如:通过对武术和体操基础素质分析发现,都存在“姿态”“协调性”练习问题。器械与套路练习,可采取多种“共通”的方式、手段。柔韧、协调、灵活性、平衡能力、速度、爆发力等方面,存在更多的共通性与相似性。据此可以发现,中小学体操和武术之间,存在众多“技术共性”,组合教学单元设计时可得到许多“规律”和“依据”:

1.以教学技术的能力目标为指向、基本素质为归宿,结合社会、身心发展目标,获取技术“共性”。

2.以教学内容间技术的“相交”“相容”“相近”为目标,得到技术“共性”。如排球扣球、羽毛球扣杀、垒球挥臂、标枪挥臂等都存在“共性”的技术环节,可以组合成单元,合并练习。“三门球”“手足球”,都是“截取”了多项运动技术的“要素”,重新组合成的“全新”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创新与启发。

3.挖掘器材的“潜能”,采取“一物多用”,将技术结构“打散”“消解”,指向“某种培养目标”,获得技术“共性”。《体操与武术组合单元》设计,就是遵循这一理念而设计、实施的。

二、运用解构理论,剖析体操与武术教学内容技术的“共性规律”

体操是现代体育,武术是民族传统体育。无论在民族性、技术内涵和特点、学习方法、终极目标等许多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但是在基础学习阶段,他们又存在着高度的“共性规律”。

1.基本技术的“相似性”

通过对小学体操、武术内容和要求分析,发现《大纲》在基础性技术规格、要求方面,具有许多“相似性”。例如:二者的“姿态”养成;体操的支撑、跳跃与武术的“站桩”“击打”练习,在力量、爆发力训练技术等方面都是相通的;体操的“翻转”(前、后、侧滚翻、单杠的穿腿等),也是武术活动必备的。这就为组合教学方案设计,奠定了技术基础。

2.基础素质的“互补性”

体操、武术基本素质培养方面几乎相同。如:力量、爆发力、柔韧、灵活性、平衡、心理稳定性等方面都可互补。基础素质的训练也可一举两得,如组图1。

图1围绕“方凳”器械,将体操、武术的“共性”,从技术、方法等方面进行组合设计与练习,时间和效益大为提高。

3.教学方法、措施的“兼容性”

武术、体操基本能力与基础素质训练的手段、方法、措施等,也具有极强的“兼容性”。

这些“共性特点”,为体操与武术组合教学方案设计,奠定了基础。但是如何协同、整合各个组成要素和关键环节,需要一定的操作方法与技巧。

三、“功能性”原理与《武术与体操组合单元》设计的方法与技巧

每个项目的技术内部,都有严谨、科学、完整的技术系统。基本技术“解构”要把握好“度”。机械割裂和盲目“解构”,会造成技术连贯性的“人为断裂”,引发教学“事故”。要克服教学中技术环节选择的“随意性”、教法的随意性、抛弃技术的“游戏化”现象,必须在技术解构时处理好以下关系:

1.把握技术结构整体与局部的平衡

技术“解构”时,局部技术结构的“整体、连贯性”胜于技术分解,可显著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

2.表象与本质的因果关系

例如,单杠支撑不稳,表面看是支撑力不够,实则与学生的平衡控制、着力点“窄”有关。将器械“杠面”增宽,高度降低,学生心态放松,练习效果立刻显现,因此教师应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组合单元的器材设计中,截取了单杠的“杠”,利用两根体操棒并列固定,变形为“扁平杠面”,增加了支撑面积,提高了支撑“稳定性”,如组图示2。

3.动态与静态交互关系

教学视角的技术分解,能够做到结构分析的静态与动态结合,教学重、难点的动态生成。

4.摆正技术目标与教学目标位置关系

教学中避免把众多竞技技术要求、标准、规格作为课堂教学目标。关注教与学的过程,学生基础素养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认识、感知项目,体验、掌握规律、方法,从而终生爱上、从事某一运动项目。

5.技术与载体的匹配关系

竞技器械的“专一”性,既是它的优点又是缺点。技术结构解构以后,辅助、替代器械的使用不但成为可能,还可以弥合竞技器械练习的不足,使练习变得更加适用、有效、便捷、实用,如组图3。

利用废弃的木凳,作为武术练习的“桩”,二者的结合,又组合成“简易单杠”,还可组合成各种“障碍”游戏等等,课堂教学灵活、简约、高效。

四、后结构主义方法与《体操与武术组合单元》构建的“技术性储备”

在海德格尔“解构”理论基础上,后结构主义者德里达补充了“消除”“反积淀”“问题化”等方法。《体操与武术组合单元》设计时,将原先自成体系的两项内容的技术和体系结构“打散”,选取各自的技术“精髓”,重新构建了组合练习“体系”,利用替代器械的多重功能,克服和弥补了二者原来技术练习和器械方面的不足与缺失。更重要的是对教师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方法和理念的冲击。具体表现在:

1.从教学视角系统研读教材和大纲

从教学视角,领会《大纲》《教材》的理念和教学的总体要求,是课堂教学的法律、规章依据,才能从总体高度,统筹把握教学内容和技术,做到“整体一盘棋”(限于篇幅,仅节选相关设计内容列表做简单介绍,表1)。

2.需要全面提升专业素养

要给孩子一滴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从教的角度提升专业深度、拓展专业广度。知道所授技术的“所以然”,是组合单元设计的技术基础。

3.在实践中总结,到实践中检验

善于在课堂实践活动中观察、思考、归纳、总结,对教学内容、学生的能力、特点等了然于心。

4.改进、创新教学内容和器械,夯实物质基础,更好的服务于教学

鉴于体操、武术原理、方法上的许多共性特征,采用器械、技术组合,设计成组合教学单元(表2)。

经过不断的实践、修正和完善,《体操与武术组合单元》的思路和操作具有如下明显效果。

(1)实现了教学时数的节约化。组合单元的设计,由两个独立教学单元变为一个组合大单元。由武术、体操各五个课时,浓缩为共六个课时,反而教学效率、效果得到了提高。师生有了灵活支配的时间。

(2)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低段体操、武术技术简单、枯燥,加之学生力量、柔韧、平衡能力差,教学效果一直不佳。二者技术的组合设计,使课堂教学内容安排变得丰富、充实、饱满,激发了学生联想、创新的热情,兴趣大为提高。

(3)一举两得,学生基本素质都得到了明显提高。体操的支撑、悬垂,武术的“站桩”等技术动作的组合练习,相得益彰,学生的基本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4)器材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了器材使用的“简约化”和一物多用,效益、效率达到最大化。

(5)通过查询典籍、走访武术“练家”发现,“高层次”武术“外修”(筋、骨)与体操练习,在训练手段、方法上,依然具有“共通”“共融”之处,可以互相借鉴与促进。

教学视阈的组合单元设计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技术理念的实践延展,是对“专项技术”的“反哺”,是一个动态生成和发展的“流”,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种新模式,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江苏.教学参考[S].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

[2]江苏.体育与健康[S].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

[3]江苏.小学体育教学教师用书[S].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江苏.体育与健康指南科学的预设艺术的生成[S].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武术基本功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福州市 高校 武术 选项课 现状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9-0199-02

前言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运动项目之一,在数千年的发展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精神和内容,逐步形成了注重整体合一,强调道德修养,具有很强的健身、教育、防身价值的武学体系。保持和延续这一项目已经是一个时代问题,而学校是传授和继承文化的重要基地。高校教育对于继承武术文化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对福州市部分高校武术选项课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将为福州市高校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武术事业,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增强学生的体质与健康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福州市部分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选择的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工程学院、福州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学院5所高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查阅并收集国内报刊、杂志上有关高校武术选项课发展的论文,并通过CNKI中文期刊数据库收集大量的相关文献,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

2.专家访谈法:通过和部分高校担任武术专项课教学教师的接触,了解福州市高校武术教学的状况。利用邮件、电话和座谈的方式访问有关专家,了解武术课以及武术教学改革的设想。通过这些访谈,获得了有利于本课题研究的第一手材料。

3.问卷调查法:为全面了解福州市高校武术选项课开展的现状,设计了武术选项课学生问卷。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40份,有效回收率80%。而问卷的信度通过再测法,随机抽取福建师范大学武术选项课学生20名,进行两次调查,间隔时间20天,计算两次回答之间相关系数R=0.79,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4.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采用了非参数独立性卡方检验,相关分析,多选题分析等方法,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武术选项课教学情况

武术选项学生习武基础调查研究:学生的专业基础状况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前提,是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以及实施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通过对福州市部分高校武术选项课的学生习武基础调查发现:有58.8%武术选项课的学生是从未学过武术,选武术只是凭借自己对武术的兴趣爱好,39.1%的选项课学生学过简单的套路和简单的基本功,仅有2.1%学生是系统学过武术套路与基本功。从以上调查结果发现福州市部分高校的武术选项课学生的武术基础比较薄弱,分布极不均衡。因此,武术教师在教学时应该重视学生的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练习,从头抓起,从而使得学生的武术基础整体上得到提高。

(二)学生的习武动机

人的行为都是由一定动机引起的。动机是在人的头脑中形成的激发或抑制某个行为的愿望或意向,它们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它是促使学生选择武术选项课的驱动力。从表2得知:学生选择武术选项课的主要动机是防身自卫和强身健体,占总比例分别为27.3%和25.8%。表明了福州市高校武术选项课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认识是正确的。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功法、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他们希望通过武术可以让他们达到防御危险和防身自卫的目的。调查发现有19.4%的学生选择武术选项课的动机是为了学习武术文化。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也有17.6%的学生学习武术是因为武术考试易过,这可能是受到传统的“60分万岁”的错误思想影响,从而导致部分学生为了考试好过才选择武术。因此,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选择适合他们身心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来纠正部分学生的错误思想,同时培养他们对武术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在武术课中得到快乐。

(三)高校规定的武术选项课内容及学生所持的态度调查研究

如表3所示,福州市部分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内容安排较多的是24式太极拳,占58.8%,其次是长拳和太极剑,占总比例为64.7%,可见,目前福州市高校主要是以太极拳和长拳为教学内容,通过访问了解到,所调查的这些学校设定武术选项课的内容主要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定的,如师资、场地、器械等。可见,设定这些内容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满意度,做了相应的调查(如表4):在接受调查的武术选项课学生中仅有25.1%的学生喜欢,而有将近75%的学生持不喜欢和一般喜欢的态度。学生不喜欢这些内容的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因为套路太长,内容枯燥,难以掌握,在课下由于学习任务较繁重,一般也没有时间去复习;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的示范能力与讲解能力较差,上课时都看不到老师的示范动作,而且老师讲解也不清楚,他们只能是看着前排的同学动作进行比划。久而久之,也就形成这样的习惯,不看老师的示范动作,只需照着同学的动作做就行了。结果不容乐观,学校应重视武术课程改革。了解学生学武动机,对武术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改革。从而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喜欢武术选项课,在武术选项课中能够愉悦身心。

(四)高校武术选项学生喜欢的武术内容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喜欢的武术内容,调查结果如表5所示:学生最喜欢的内容是散打(48.3%),其次是南拳和24式太极拳,分别为39%和34.4%。由上述的调查结果发现,学生比较热衷于散打、24式太极拳以及南拳。学校可以考虑一下是否可开展这些内容,从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顺应他们的生理、心理特征等。

三、结论

福州市部分高校的武术选项课学生的武术基础比较薄弱,分布极不均衡。武术选项学生选择武术课的主要动机是防身自卫和强身健体,希望通过武术可以达到防御危险和防身自卫的目的。目前福州市高校主要是以太极拳和长拳为教学内容,有将近75%的学生不喜欢和一般喜欢这些内容。

武术基本功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武术;教学课程

武术项目在普通高校中已普遍开展。从目前高校武术项目开展的情况来看,仍存在着许多不足。这一状况对武术的发展十分不利。如何使武术在高校体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通过调查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分析武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改进高校武术教学的建议。以更好的提高普通高校的教学水平,推动中国武术运动的发展。对于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是实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及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状况分析

从表1、2可知,现代大学生对于武术总体上比较喜欢,但是大部分学生不喜欢武术课,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认为现代武术教学“技术动作复杂,难以掌握”, 确实武术相对于其它运动项目来说,动作较为复杂,特别是学练一个动作时,由于上、下肢动作的不同,运动路线、方向变化较多,若体育基础能力较差,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或教师的教法不当,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练的兴趣和积极性,造成选择人数下降。同时现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已经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其吃苦精神也不如以前,在这样的现实下教授武术规定套路,学生不喜欢武术课是无可厚非的。武术套路的学习及技击、表现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一、两个学期的武术教学中要想达到上述目的,显然不是一件易事,而学生在教学中看不到自己能力的提高自然也会对武术课失去兴趣。长此以往,自然也会影响武术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对武术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各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宣传引导,明确其武术特有健身价值,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这个项目学习中来。

二、现行的武术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分析

(一)教学方式不适应武术教学的要求。武术教学一般离不开套路教学,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武术课也都是以套路教学为主。套路虽然具有丰富的技击性与很高的健身价值,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未将这些优点分析给学生让学生真正了解套路动作的技击性以及套路的锻炼价值。在调查中发现有17.46%的学生在学完一个套路后对套路中动作的技击作用完全不了解。这与目前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不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是分不开的。目前高校中的教学过程呈两种现象:一是重视动作质量型,即从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开始,先把手型、步型、直摆性腿法、伸曲性腿法等基本功和套路中的难度动作进行教学,然后再学习套路。可是由于公选课的课时短根本无法完成教学计划中的整套动作。二是完成任务型,先把一些有关的基本功基本动作大致介绍一遍,即开始套路教学,虽然学生能勉强学完整套动作,但动作的正确性、规范性却明显不理想,这两种过程有利有弊,但结果都不能令人满意。教学的重点一般只强调动作的外形,注重动作的过程和路线,而对于套路中动作的技击作用讲解得很少。[8]让学生觉得武术动作有名无实,是“花架子”、“花拳绣腿”这是学生对武术教学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能适应当前套路教学要求。目前高校的武术教学基本上采用了单一的模仿教师的动作,学生自己练习的方法和手段,很少采用其他如娱乐性、对抗性、电化教学等手段和方法,使学生感到教学课非常单调乏味。根本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发学生愉悦的情绪体验。从运动心理学的观点看练习方式要多样化。多样化的练习不但能够激起学生练习的兴趣,保持注意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实践证明,如能结合运用录相教学、观摩教学等教学手段能明显提高动作的正确性、规范性,教学中利用沙袋、护具等器材实施对抗教学有助于学生领会动作,并加深对动作的记忆和提高对武术的兴趣。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教学场地差、教学器材不足影响武术教学效果。场地、器械的缺乏也是影响武术教学的一大因素。高校武术选项课的教学大部分是在室外进行, 如遇雨天就难以保障教学计划的正常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缺乏应有的武术环境。普通高校的武术氛围严重匮乏, 各高校内经常有篮球、排球、足球等联赛, 但武术比赛、武术交流活动很少, 甚至可以说是没有, 高校的武术竞赛也很少, 这也是武术之花在大学校园不能夺目开放的一个原因。因此, 在高校如何发展与繁荣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是值得关注的话题。

三、结论与建议

普通高校均将武术作为选项课内容进行教学,其中有所高校一年级第一学期就开始选项,有5所高校二年级第一学期开始选项。有12所高校成立了校武术协会,只有2所高校组建了校武术队。武术教学总体情况不容乐观。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内容陈旧缺乏,现代气息激不起学生学习兴趣。武术教学时数少,学生所学内容不全面,理论教学明显滞后,忽视或不重视武德的培养,教学方式和方法不适应现代武术教学的需要。

建议:

(1)更新高校武术教学内容,编写系统的武术教材。建立合理的课程设置,根据要求,结合各高校的具体条件和师资力量,结合武术自身的特点挖掘武术运动的功能,采用多样化的,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习武的自觉性和兴趣,从而提高武术课的教学质量。

(2)通过各种渠道、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加快场馆、器材、设施建设。

(3)加强师资的培养与培训工作,加快武术师资队伍建设。

(4)加强宣传力度,为高校武术运动开展创造良好的氛围,改善教学条件和武术锻炼环境,支持和扶持走入低谷的高校武术运动识。

【参考文献】

[1]赵静.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搏击·武术科学,2007,4(1).

[2]骆红斌.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初探[J].浙江体育科学,2000(1).

武术基本功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育课堂 开放型 生命活力

体育教学与其它学科教学一样,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二十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开放型”的体育课堂才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实践舞台,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要求,才能让体育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那是一次“武术基本功练习”的教学,我针对武术教学“操作、组织难度大”的特点,认真进行了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并设计了层层推进的活动环节,实施了一堂开放的体育课堂。

第一,教材分析:武术作为一种民族体育项目,受到学生们的普遍喜爱,武术基本功练习是为学习少年拳奠定基础,学生要初步建立武术套路的理念,发展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协调性,提高动作的速度和连贯性,培养学生的武术兴趣,同时学生通过演练武术还能得到美育熏陶。

第二,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这堂课的构思与设计要始终围绕课改的精神和理念,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潜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和加强行为规范的养成。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同时培养想象力、实践能力、感知能力和创新意识。本节课以运动参与、运动技能、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为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教法采用了示范、启发、点拨等方法,了解武术攻防含义,基本掌握武术基本功。通过套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际攻防能力和动作应用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

第三,整体设想:本节课“武术基本功练习”的教学内容,是依照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符合高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国家教委规定的热身阶段是慢跑5分钟和徒手操。因为绕操场慢跑很枯燥,所以我用队列队形中的几个队形练习(绕场行进、“蛇”形行进)来代替绕操场慢跑,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跑步积极性。徒手操是为了给下面的教学内容做铺垫而设计的一套徒手操。我首先通过完整示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逐一示范单个动作,让学生模仿学练。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其中表扬为主,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四,教学过程:

一、课的导入和热身阶段

1.课堂常规

体育委员整队,汇报人数。师生问好,宣布课的内容、目标。要求:集合做到快、静、齐,规范到位。队形:成四列集合队形。

×××××××××

×××××××××

2.慢跑3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3分钟绕场行进、“蛇”形行进队形变换的慢跑。要求:认真跑步,充分活动机体。队形:一列纵队。

×××××

3.徒手操(4×8拍)

学习、演练武术,对学生的柔韧性要求很高,柔韧性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完成动作的质量。因此,热身时,重点做好腿、腰、肩的活动,防止出现韧带拉伤和扭伤。

教师镜面示范同时口令指挥学生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和要求。学生听口令模仿教师一起做。

①头部运动;②扩胸运动;③体侧运动;④弓步压腿;⑤手腕脚踝运动。

要求:动作整齐、有节奏、有力度。

队形:成四列集合队形(同上)。

二、达成目标阶段

武术基本手法腿法:

1.手型:①掌:掌心开展,竖直,大拇指紧扣;②拳:拳紧握,拳面平,直腕;③勾:五指捏拢屈腕

2.步型:①弓步:挺胸,立腰,前腿弓,后退绷;②马步:头正,挺胸,立腰,扣足;③仆步:挺胸,立腰开髋,全脚掌着地;④弓步冲拳:冲拳出拳快速有力。

从以上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出,我的课堂不拘于形式,一般情况下,较难的教学内容由老师示范,而较易的教学内容就先让学生分组分散进行练习,忽视学生练习中出现的疑惑,让他们在相互探讨中解决,让他们产生“我要怎样学”的意识。我只巡回指导、点拨,并在活动中及时的进行讲评和表扬。结果学生们真正掌握了教学的技术,他们之间的友情倍增,每位学生的长处发挥得淋漓尽致,个个脸上露出了成功的笑容,像一只只骄傲的孔雀一样结束了这堂课。

可喜的是,“自主中活动——合作中学习——探究中提升”的课堂教学体验,让学生们对今后的体育教学内容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可行的建议。于是我知道在课堂上,我是一只引领五十几只雏鹰起飞的领头雁,我今天的教法将影响到学生明天的思维,我也真切地明白,体育课堂,“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