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武术培训总结

武术培训总结

武术培训总结

武术培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宜昌市;少儿武术培训;武术产业化;可持续发展

1前言

青少年儿童乃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少儿武术培训作为我国民族体育产业化的缩影,在传承中华武术、弘扬民族传统中发挥着极其巨大的作用。为在我国青少年儿童中广泛地推广与普及中华武术运动,本课题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以本市城区及周边县市的15家少儿武术培训机构为研究对象,就目前少儿武术培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等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对其存在问题及成因进行专题讨论,提出了自己的对策与建议。该课题研究成果为相关管理部门制定少儿武术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理论借鉴。

2宜昌市少儿武术培训发展现状

少儿主要是指6—14岁的中小学生,这一年龄层是一个人的世界观逐渐形成与渐趋完善的重要时期。传承中华武术,理应从他们抓起。首先,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大多是围绕着“升学体育考试项目”来进行的,包括武术在内的许多项目基本上被搁置,少儿武术培训作为一种武术商业化运作模式,也已成为对青少年儿童实施武术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其次,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有些少儿武术培训机构已从当初学员不满百人发展成为而今拥有近千人规模的培训机构实体。他们为中华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值得人们去尊重、去传颂;再其次,一直以来,向上一级省市代表队输送运动竞技人才一直都是由各地、市、县基层业余体育运动学校的职责,近些年,本市武术培训机构已向上一级省市或各大体育院系、普通高校高水平武术队输送了大批武术竞技性人才,也已成为了竞技武术梯队建设的中流砥柱。总之,少儿武术培训在促进中华武术走市场化道路及服务于当前我国中小学的“阳光体育”战略中发挥着极其巨大的作用。

3宜昌市少儿武术培训存在的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本市少儿培训市场的不断壮大,生源短缺问题和学员流失严重等现象几乎成为了所有少儿武术培训机构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就生源短缺问题来看:所调研的15所少儿武术培训机构中除少林禅武堂、武当功夫馆和工人文化宫等有限的几所培训机构招生人数呈一定程度的逐年上升趋势外,其它基本上是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一方面表现较突出的少儿武术培训机构有武状元、齐天大圣和黑带精英,特别是齐天大圣和黑带精英早先原本都是以少儿武术培训为主业的,由于近几年招生工作日益严峻,外加现有生源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不得不改为以跆拳道培训为主业务。另外,就学员流失问题来看:虽然,有些资深少儿武术培训机构也会遇到此问题,不过他们可以通过招收新的学员给予及时弥补。但并非所有其它武馆都这样幸运,调查研究表明:对于大多数武术培训机构来说,学员流失问题已日见严重。为此笔者就下一阶段是否继续学习或是否想转班问题对现有学员及家长进行了专题调查。结果显示:整体来看每年大约有接近30%左右的孩子要求转班或停止武术学习。显然,生源短缺问题和现有学员流失严重问题已成为了众多少儿武术培训机构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一现状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对于中华武术的传承来说“后果很严重”。当然,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外部的,也有来自自身系统的。具体如下:

3.1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恶性竞争明显

少儿培训市场是一个相当广阔宽泛的市场。为不使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大批的家长将孩子投向各种培训市场中来,表面上我们不应为生源补给担心,但事实并不尽然,在大批孩子涌向培训市场而来的同时,各种门类的培训机构也同时“扑面而来”。通过登录本市体育总局网站或相关注册公司主管部门进行调研的结果显示:每年登记注册的各类培训机构不下几百种,而这里面尤其以针对少儿培训的机构居多。而其中尤以从事少儿跆拳道、体育舞蹈和球类等项目的居多。“生源”乃各培训机构存在与生存的前提,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各机构间、行业外、行业间的竞争不可避免,为获得更多的生源,相互挖墙脚、造谣诽谤、恶意中伤的“生源争夺”屡见不鲜。总之,由于投放市场的机构越来越多,使得有限的生源争夺日趋激烈,从而使得少儿武术培训的招生工作日渐困难,外加行业内和行业外的机构间的恶性竞争日趋白日化,从而使得少儿武术的招生工作困难重重。

3.2自我宣传不到位,缺乏市场竞争力

中华武术乃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瑰宝。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广泛地溶汇了中华传统文化诸领域的精髓,逐渐形成为集健身、技击、养身、娱乐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独具民族特色的武术文化体系。因为熟悉,所以漠视。在自我包装与自我宣传方面,我们确实与日本的空手道、韩国的跆拳道和西方的体育舞蹈、篮球等项目的包装与推广尚存在一定的差距。2016年末,笔者所指导的大学生毕业论文就是关于跆拳道运动推广问题的,通过对学生所调查的数据不难发现:85.5%的孩子选择跆拳道是通过观看宣传册和观摩跆拳道实战展示,孩子们普遍反映跆拳道服饰气派、技击性强,动作干净利落。另外,笔者通过就中华武术和跆拳道谁好谁坏的问题对本市的两所较具代表性的跆拳道培训机构“黑带精英”和“齐天大圣”的孩子家长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孩子家长认为跆拳道运动比中国武术好,理由是:(1)服装靓丽,整齐划一;(2)动作简单实用、技击性强;(3)文化性强,礼仪为先等等。显然,我们武术的包装与推广工作的确没有做到位,在市场竞争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弱势。长此以往,中华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之路将会越走越艰辛。

3.3教学管理混乱,教学效果不明显

通过对所遴选的15所少儿武术培训机构就教学文件的规范性、教材的使用情况及质量保障体系等进行实地考查的结果发现:除少林禅武堂、武当功夫馆、青少年宫和工人文化宫等4所少儿武术培训机构有较为固定的教学大纲、教材要求和武术通运动员等级、段位等级外(延续各自教练以前武馆模式),其它的11所少儿武术培训机构并没有明确可供遵守的教学大纲、教材和质量评估要求,其教学内容较为随机,教学活动目的性不强,许多孩子学习已快一年了,还只是学会了一套简易的武术操,连3种手型手法和五种最基本的步型的要求与重点也说不上来。就此问题,笔者曾对某些少儿武术培训机构的负责人进行了访谈,他们认为:主要原因是由于现今学员不多,所以请的教练都是一些在校体育专业的大学生,虽然他们技术较一般,但便于管理、很负责任,所以造成现在这种结果。显然,这种教学其效果是无法得以具体显现的。当然,其结果只能使更多的孩子丧失武术学习信心与乐趣。

3.4相互交流不够,武术氛围不浓厚

研究表明:目前本市的少儿跆拳道运动开展较好,每年各少儿跆拳道培训机构间都会定期与不定期地举办跆拳道段位赛,仅2016年本市就举行了3次较为大型的跆拳道段位赛、1次市级跆拳道俱乐部联赛,其规模之大,场面之隆重实在让人叹为观止。跆拳道运动的这些赛事不仅有效地烘托了跆拳道比赛的气氛,更重要的是通过比赛时更多的家长和孩子更深层次、更直接地了解到跆拳道运动的真谛,具有极强的广告辐射效应。相比较少儿武术协会间的比赛则少之又少。武术乃我市的传统项目之一,每年一届的城市运动会中,武术都是不可或缺的。但从近几年的比赛规模来看,少儿武术比赛参赛人数呈现一定的逐年上升趋势,2014年为100人左右,2015年160人左右,2016年为206人。所有学生大部分来自少林禅武堂、青少年宫和工人文化宫的学员,只有少部分来自武当功夫馆、武状元等少儿培训机构。显然,由于各武术培训机构很少互动,相互之间没能拧成一股绳,原本5—6千人的市场仅寥寥200人在一起交流比赛,其武术氛围何在?其武术影响力何在?那其生源则又何以来呢?

4对策与建议

4.1加大政府管控力度,规范市场秩序

前些年,本市少儿武术类的培训机构处于刚起步阶段。2014年全市登记在册的少儿武术培训机构尚不足10家,现今已达60多家(不包括周边县市)。此外,每逢暑期长假到来,各种名目的跆拳道、武术、体育舞蹈等短期培训班便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严重地扰乱了现有少儿武术或其它项目的培训市场。为维护少儿培训市场秩序,塑造良好少儿武术培训市场环境。呼吁政府加大管控力度,坚决杜绝行业间的恶性竞争行为,开源截流,维护起良好市场环境。具体如:(1)建立统一的注册制度:无论长期的还是短期行为一律要求登记注册备案;(2)加大审核力度:对那些入行申请注册的培训机构,应就其教学文件、目标进度、师资情况和安全保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审核;(3)建立必要的监督机制,适时监控其市场行为: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专人专班对各培训机构进行检查,对于不符合要求的责令其整改或取缔等等。只有这样从源头加以管控与规范各培训机构的“入市”行为,才能更好地维护少儿武术培训市场沿可持续方向发展。

4.2强化对外宣传意识,拓宽生源渠道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与中华民族的发展荣辱与共,并以其特定的方式变化着、流传着和发展着。我们必须承认在自身项目包装问题上,韩国跆拳道走在了我们的前面。他们从服装服饰、理论思想、技术技法、段位晋升和竞赛规程等方面对跆拳道进行了全方位的包装。事实上,跆拳道自传入我国后,一直倍受我国青少年儿童的喜爱,当然这与他们华丽的包装外形和成功的推广模式是分不开的。为吸引更多中小学生的目光,充分展现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魅力与精髓,扩大其市场影响力,加强对中华武术的包装是必须而有益的。具体实施如下:(1)做好宣传策划:精心制作宣传画册,充分而客观地展现自己的资质、技术实力;(2)突出自己的办学理念:从传承中华武术和市场化的层面来创新自己的课程结构,并在关注武术基本功、基本技法、基本套路的学习外,应适当增设一些如防身术、格斗技能的内容,以尽量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

4.3规范教学各环节,提升其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衡量一个学校或培训机构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调查结果表明:除少数个别培训机构具有较为完备的教学大纲、教材要求和武术通运动员等级、段位等级外,大部分少儿武术培训机构只是盲目跟风,看别人教什么自己就教什么,谈不上特色,更谈不上教学质量。所以,为提升武术教学质量,我们只有从规范各教学环节入手。具体做到:(1)倡导特色办学,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并规范课程教学大纲,精选教材,制定相应的教学制度;(2)加强教练队伍业务与技能培养,提高其业务能力,建立教练聘任制;(3)强化科学教育,狠抓教学质量,重知识性,更重趣味性和文化性。

4.4加强同行业交流,树自身品牌形象

跆拳道乃韩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广泛地借鉴了中国传统武术技法和日本空手道的竞赛评价方法。无论是在内容和形式,还是内涵文化上,它都无法与中华武术相比较。但是它高效的推广模式和段位制体系却是我们所不及的。跆拳道分十级九段,初学者从十级开始升至一级,然后入段从十级到一级是初学者的等级标准,用白、黄、绿、蓝、红等色带表示。武术段位制与韩国跆拳道段位体系相仿,其运动员等级有四个,分别为三级、二级、一级和武英级,段位也是九个。为树立中华武术的品牌形象,建议各少儿武术培训机构联合起来,或在本市武术协会的协同参与下,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各种类型的武术比赛、通级赛或通武术段位赛等。如此一来可以烘托气氛,二来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展示各自的功法与成果。同时,也可以借此来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获得一定的广告效应。何乐而不为呢?中华武术乃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其绵延数千年,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儿童乃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传承中华武术文化我们责无旁贷。我们应学习与借鉴跆拳道的项目包装和高效的推广模式,不断提升武术自身的品牌意识,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儿童参与到这一武术文化传承中来。相信中华武术的明天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康戈武,洪浩,等.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09(3):82-89.

[2]马 艳,虞定海.幼儿武术教育与文化传承[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5):92-94.

武术培训总结范文第2篇

(安徽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要:运用文化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在对武术文化产业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安徽省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研究认为:安徽省武术文化产业已形成稳定的消费市场,但总体水平不高;武术教育培训产业蓬勃发展,但后劲不足;武术竞赛表演产业化进程加快,但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武术文化产业结构不均衡、消费能力差距大、管理有待完善与提高.

关键词 :安徽省;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G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186-04

在全球化的今天,武术文化体现国家体育文化的“软实力”和国际体育竞争力,它凭借着强大的国际、国内影响力,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已经发展成为势头强劲的“朝阳产业”.

近些年来,在“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指引下,安徽武术文化和区域经济之间出现了过去从未有过的相互融合和“一体化”的趋势,以致出现所谓“文化经济”和“经济文化”的现象,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经济表现形态.正是由于武术文化在国际和国内取得巨大影响力的现实,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市场需求,使得武术文化产业发展颇为引人注目,在学术研究中也成为热点话题.然现有研究中涉足安徽省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方面的研究还颇为鲜见.因此,本研究以合肥、芜湖、马鞍山、黄山、安庆、阜阳等6个地市为对象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安徽省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得出科学分析,以便为相关职能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1 相关概念界定

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属于社会文化中的经营性文化部分,是文化的经济属性的集中体现,一般认为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为主要业务,以文化价值转化为商业价值的协作关系为纽带,以创造利润为核心,以文化企业为骨干,所组成的社会生产的基本组织结构[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作的定义是: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文化产业体现了它“满足人们精神性、物质性、文化性、娱乐性需要的特质,关注的是文化产品或文化商品的消费者、体验着与当代文化消费、文化体验的独特方式[2].就产业归类来说,武术文化产业属于社会服务的范围,但它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包括:武术比赛、武术娱乐、文化产品、文学艺术等等,就其所提供的产品性质而言,可以将武术文化产业理解为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就其经济过程的性质来说,可以认为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武术文化产业:武术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是一个覆盖面较广、企业关联度较高的产业,涉及国民经济的多个部门.从经济学角度看,“武术文化产业”是一个大概念,武术文化产业不仅包括进入市场实行商业化经营的武术活动,还包括与武术有关的一切经营和生产活动.武术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有着关键性的环节,即传承、宣传、交流、开发,搞好各个环节之间的统筹和协调是武术文化产业兴旺发达的基础.从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来看,武术文化产业以武术文化无形资产为核心,是有形与无形资产的中介,是通过无形的武术文化精神和有形的武术物质来获得精神和物质价值的一种精神和文化的产业.其目标是通过文化范畴内各种人的生产活动来满足人们对产品尤其是精神文化产品的基本需要.

按照“产业是生产和经营同类产品(或服务)及其可代替品(或服务)的企业群在同一市场上的相互关系的集合”[3]的角度理解,根据目前文化产业的特点、相关定义以及武术文化的自身属性和特点,按照逻辑学的定义方法,将武术文化产业界定为:从工业化和商业化的角度对武术文化资源进行开发而形成的武术文化产品及相关服务活动为中心的产业集合,主要涉及到武术赛事、武术娱乐、武术文化出版、武术教学健身用品、武术培训等.

2 安徽省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2.1 武术文化用品经营单位

对合肥、芜湖、马鞍山、黄山、安庆、阜阳等6个地市的武术文化用品经营单位进行了调查,全省从事武术文化用品经营的单位,合肥有23家、芜湖17家、阜阳22家,马鞍山、安庆和黄山共31家,总计93家.从经营分布来看,合肥市、阜阳市的45家经营单位中,年销售额为155万,年利润为65.75万;芜湖、马鞍山、黄山、安庆48家体育经营单位年销售总额为113万,利润51.05万.安徽省的武术文化用品经营单位主要分布和集中在人口密集的合肥市及武术习练者较多的阜阳地区,武术文化用品专营商店主要集中在合肥市、芜湖市和阜阳地区,经营范围以武术服装及小型武术器材为主.

据调查,安徽省销售的武术用品大多来自浙江、广东、福建、江苏及周边省市.安徽武术用品生产厂家极少,仅有的少数厂家规模较小,生产出来的产品缺乏品牌效应,竞争力较低,所占市场份额微乎其微.另外,安徽生产武术器材的厂家也缺乏远见,还停留在作坊式的生产状态,对新产品研发投入不力,例如安徽腾飞器材公司就没有专门的武术器材设计人员.

2.2 安徽省武术场馆经营

安徽省的武术场馆主要集中在合肥市和其他各市的高校与体校中.我们对其中主要的8个武术经营场馆进行了调查.整体来看,武术经营场馆数量少,经营面积小,而且开展的项目很单一,主要是散打、套路、武术绝技3个项目.同时,由于这些经营场馆多属综合性场馆,遇有文艺演出、大型集会时,其经营活动必须停止,这样影响了大众参与武术锻炼和健身消费的积极性.8家体育场馆经营单位的经营总额仅为77万,总利润也只有12.80万.

调查中还发现,从事武术场馆经营的从业人员大部分都是兼职或临时人员,没有一个武术场馆具有专门从事武术经营管理的专业人员,从业人员的经营、管理水平欠佳,从业人员数量少,8家场馆总计只有24人.

2.3 安徽省武术文化产业物质资源

安徽拥有众多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根据调查咨询和文献资料查阅,并结合对全国民族运动会、安徽省民族运动会的有关资料的分析统计,我们将安徽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构成及分布情况以及安徽各地区主要传统节日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分类和整理.

安徽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所赋予的独特文化内涵,孕育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民间传统武术项目.在这些民族民间传统武术项目中,除了各地共有的项目外,还有许多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武术项目,如阜阳张跃堂的“十八刀”、吴佩贤的“罗汉拳”、安庆夏兴华、阎少华的“燕青对打”、芜湖张匀之的“==枪”、蚌埠胡敬章的“猴拳”、龚传仁的“七趟查拳”、淮南赵兴旺的“奇门十三剑”、张素珍的单刀等等.

安徽民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基本上保持着各自的传统喜好、风气、习惯和禁忌,并在其生产、生活中不断地演绎出各自的时令性节日、纪念性节日和宗教性节日等.这些节日中蕴涵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武术文化,有些竞技传统武术项目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这些原始古朴的民族民间武术项目既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又具有极强的参与性,经过不断地挖掘整理、改造包装后即可推向市场,成为一种优质民族体育产业资源.

2.4 武术比赛表演产业

安徽武术竞赛表演是以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比赛为基本形式运行.民间的武术竞赛则是通过武术争霸赛,武术馆、校以民间传统武术为内容的比赛及地方举办的各种武术节、散打擂台赛等社会武术竞赛形式进行.计划经济下武术赛事是由国家出资承办,1993年全国体委主任会议制定了《关于培养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提出体育要“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的改革思路以后,我国武术赛事逐步推向市场,安徽省武术竞赛表演也紧跟全国的步伐在全省范围内展开,并举办或承办了多种武术比赛.就2005年至2011年间,安徽省体育部门举办了7次大型的武术比赛.如“黄山论剑——2007中国安徽黄山首届传统武术大会暨武术套路国际邀请赛”在黄山市体育中心举行,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加蓬、波兰、新加坡、越南、菲律宾、古巴、日本以及国内40余支代表队的400多人,参加传统拳术、传统器械、对练项目三个年龄组的个人单项和个人全能比赛,2008年安徽省首届武术运动会在合肥举行,2009年安徽省第三届传统武术比赛在黄山举行,安徽省多个地市承办了安徽省青少年武术散打锦标赛和武术馆校比赛等.

在这些赛事中参与运动员较多,但观众人数少,资金渠道主要是政府拨款,商家企业对于武术表演赞助的兴致不高,除了2007年首届传统武术大会暨武术套路国际邀请赛、2008年安徽省首届武术运动会有企业赞助外,其他比赛均由政府拨款.据了解,这些竞赛表演除青少年武术散打锦标赛是有偿消费外,其余都是无偿消费.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每场观众人数都很少,可见安徽省武术竞赛表演市场的低迷.其武术竞赛表演市场的启动主要靠安徽省体育局.安徽省体育局是负责省武术事业发展的事业单位.它集多种职能于一身:既办赛事,又管竞赛,还是仲裁者.而这种组织机构在办事方式上则残留着政事合一、管办不分的陋习.对于这类商业性赛事,由于国内体育产业的体制还不健全,而造成一度的停办.

观众对信息的获取渠道可以反映出政府的相关重视程度,以及宣传的力度.通过对安徽省第三届传统武术比赛212名观众问卷调查了解到目前我省武术观众了解武术比赛的主要渠道依次为:朋友同学告知、报刊、电视转播、杂志、互联网和其他.

可见,武术观众群体信息化程度偏低.究其原因,是观众信息渠道的畅通受人们的生活水平、消费意识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武术赛事的经营管理者对赛事营销的重视程度、宣传以及有没有对观众进行正确的引导有关.市场化理论表明,武术市场经营者相关信息的宣传力度取决于武术文化消费在人们需求层次中的地位,以及它能对消费者更低层次需求的满足程度.武术文化消费不属于生存消费,而应属于发展和享受消费范畴.而消费者在武术市场的消费动机对于武术市场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既是民族精神和力量的展示者,也是智力和体力的统一体.正是由于它自身的这些特点,使得人们容易对它产生兴趣,从而拥有众多的消费者.通过对安徽省第三届传统武术比赛的观众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得出观众观看武术竞赛表演主要受以下几种动机类型支配:兴趣爱好占52.4%,消遣娱乐占26.4%,体验赛场氛围占16.5%,社交需要、结识更多的武术爱好者占4.7%.在上述几种动机类型中,“兴趣型”的消费者人数最多,这一群体对武术的攻防技击原理或多或少有一定的了解,是比较会看或懂武术的群体,这部分观众往往是稳定武术竞赛表演市场的主要力量.“感受型”的观众居少,他们往往更重视赛场的氛围,他们将自己完全投入比赛环境之中,与观众、与运动员一起宣泄着自己内心的情感,在寻求刺激的过程中得到一种精神满足.这一群体对于武术的消费,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而并没有形成与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相匹配的深度认识.

观赏性和悬念性是现代体育最重要的商业元素之一,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增强人们间接参与的热情.武术作为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不例外.武术竞赛表演包括武术套路和散打格斗及功法运动等类型,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在对安徽省五个地市进行调查的结果中显示:被访问者在回答“喜欢散打格斗的占41.5%,喜欢太极的占39.8%,喜欢传统武术的占8.8%,喜欢刀枪棍剑等器械套路的占9.9%.观众对于武术竞赛表演消费形式的选择主要是由赛事的自身特性所决定的,也就是说赛事能否充分体现出自身特性,是衡量其自身质量高低的尺度.这些特性体现的越充分,说明比赛质量就越高,就越能吸引观众,越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求,也就越有市场,影响力也就越大.散打格斗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主要在于比赛激烈,其结果难以预测,加之其在比赛中运动员身体直接对抗,拳脚相加,不失时机的抱摔等充分体现人的智慧、体力与技巧,完整的展示了作为一项具有强烈的对抗和悬念性的运动形式的视觉效果.在开发竞赛表演市场时应充分考虑武术的观赏性和悬念性.

2.5 安徽省武术健身娱乐市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休闲时间也相应的增加,人们的日常体育活动量逐步提高,体育意识不断增强,参加武术健身的人数越来越多.在调查中发现,中老年人首先选择运动量小、对抗性弱的太极拳等传统武术作为健身手段,而年轻人则选择运动强度大、对抗性强的散打和功法运动作为健身手段,但这些都未能为武术健身消费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这一方面是由于某些健身娱乐场所过于高档,与大众的消费水平不符,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拳打卧牛之地”的影响,使得武术健身者在场所的选择上,首先关注的是非经营性的固定场所进行活动,群众武术健身娱乐的场所一般以家居为中心,以就近为基本原则.大部分调查对象选择武术健身娱乐的场所集中在公益性的非体育场所,而利用武术馆、健身俱乐部的较少.

2.6 武术教育培训市场

截止2010年9月,安徽省体育局对首批武术馆校的评定结果进行了公布,我省正式注册的武术馆校共计130余所,被评为省级武术馆校的有10所,市级武术馆校36所,县级武术馆校17所.经营型武术馆校、健身中心普及到了各个县(市、区),每个武术馆校、健身中心平均有从业人员5.56个.

武术的教育培训业务是武术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接受技能培训的人群主要集中在青少年,尤其是县城与广大农村青少年,中老年健身人群有需求却没有形成规模效益.通过对假期武术培训班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业余培训,主要处于两个年龄阶段.6-13岁之间占被调查对象中总数的48.7%,14-18岁之间占25.4%,19岁以上占25.9%.青少年业余培训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类型:健体防身的占到36.8%,发展个性的占16.2%,兴趣爱好的占21.1%,陶冶情操的占14.1%,其他11.8%.表明,大部分青少年参加武术培训的主要目的是健体防身,同时促进人格的完善.这也说明在开发青少年业余武术培训市场时要充分利用武术的健体防身的功能.与培训市场社会需求相比,青少年培训教练员的数量与质量则相对不足.在对武术馆校与健身娱乐场所中的教练员的调查显示:其中是专职教练员的占46.2%,专职教练员中普遍学历不高.其他很多教练都是兼职的,他们有的是学校的体育老师,有的是大学体育专业的学生,有的则是长期习武的武术爱好者.大多数武术教练员自身掌握的技能并不精湛,培训的质量也不能得到有力的保障.我省的武术师资的培训已间断好多年,教练员、裁判员自身素质在逐年下降.直到最近几年为了保证武术比赛顺利召开,省体育局联合省教育厅才重新进行武术裁判员培训,具体有2006年安徽省教育厅学生体协主办的高校武术裁判员、教练员培训,参与人数有100多人,2008年进行了安徽省武术(套路、散打)裁判员培训,参加人数达150人.目前,我省的武术师资培训,仅限于短期形式,教会一套动作或技术,或者是学习文件,掌握武术界新的动态,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期的武术培训形式和制度.

安徽省武术文化产业在发展中呈现出以下几个缺陷:一是尚未形成信息化武术文化产业.如武术动漫产业和武术广告产业的缺失,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提高,动漫产业和武术广告化进程已经成为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主要趋势,安徽省武术文化产业的结构仍然是以传统产业为主导,这不利于带动我省体育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武术新闻与广告业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省电视台及地方电视台十分重视体育新闻业的开发工作.分别安排专门频道开展体育新闻宣传工作,而武术文化专栏显得极为稀少.体育局、职业俱乐部应该充分利用各级武术竞赛的有利时机,积极开发武术竞赛的无形资产的潜力,开拓武术广告市场,这样才能取得丰厚的经济回报.二是区域发展对我省武术文化产业未形成推动力.以长江三角洲、皖江城市带为前沿的区域经济发展,已经带动了安徽省文化产业的壮大和提升,武术赛事的不断增多也为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但目前我省的区域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还不明确.三是安徽省武术文化的优势资源与武术文化产业开发的亮点之间落差大.

3 安徽省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3.1 逐步形成稳定的消费市场,但总体水平不高

2011年对安徽省城镇群众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安徽省的大众(城镇)武术消费主要包括武术用品、武术健身娱乐、武术比赛表演、武术教育培训、武术图书出版业、武术场馆服务业等6大类.其中武术培训、武术器材消费所占比例是86.3%为最大,而其他4个种类的武术消费所占比例为13.7%.这表明,目前我省武术市场体系中己被开发的市场极其有限,有的还没有开发,只能算是“概念市场”,如武术广告市场、武术信息市场等,与理论中的专业市场相差较大.在受访的群众中,每月武术消费金额平均10元以下的所占比例最高,为87.6%;每月平均50元以上的仅占 4.9%,较清楚地反映了安徽省大众(城镇)武术消费的总体水平和状况.在大众(城镇)武术消费状况的调查中,有效问卷1102人中有武术消费的为285人,占25.9%,人均年武术消费金额为26.92元.从调查的结果中不难看出,安徽省武术文化产业已经具有稳定的消费市场,但是总体水平还不高.

3.2 武术教育培训产业蓬勃发展,但后劲不足

武术教育培训业是武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安徽省近年来重点发展的行业之一.几年前,安徽省已有武术学校130多家,各类武术教育培训机构10余家,各类培训机构中以武术、散打、高水平运动培训居多[4].在武术教育培训机构中既有武术行政部门兴办的、以培养后备力量为主的事业性单位,也有以培养高级武术人才为主的高等院校.近年来,以赢利为目的的各类武术教育培训结构成为该行业发展的新亮点.

安徽省各种武术馆校、健身中心档次有高有低,一般都实行有偿服务.这些场所的业主和从业人员主要是来自体育教育类毕业生和退役运动员,他们一般都具有较好的指导能力,但他们的企业经营管理和市场开拓方面的能力则相对较差.安徽武术馆校是武术技能培训市场中独具特色的亮点.专家认为武术馆校和健身场所经营中存在的困难依次为:经营开发手段单一、市场培育不力、缺乏经营管理人才、认识与观念滞后.可看出安徽省武术馆校培训的规模较大、开展也较好;但也可看出安徽省武术馆校要进一步发展还有很多困难需要解决.

3.3 武术竞赛表演产业化进程加快,其市场结构有待优化

安徽省有很好的武术运动基础,群众参与武术的热情很高,这就为安徽省发展武术竞赛表演业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安徽省体育局与有关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酝酿,经过努力首先将安徽省职业武术推向市场,并很快形成了以散打为代表的具有职业性质的俱乐部组织.经过近年来的大力建设和发展,目前已经形成具有综合性功能的的武术俱乐部.

把部分竞技武术交给社会去办,实现产业化经营是安徽省竞技武术改革的又一项新成果.合肥市体育局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把散打、跆拳道等项目推向社会,体育局提供一部分器材或在一定年限内免费提供若干场地,由社会力量投资办学训练.日常训练经费由学员、投资方共同承担,体育局不再提供训练资金,有比赛任务时代表合肥市参赛,期间费用由体育局承担.这样一方面俱乐部取得了收益,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学员的后顾之忧.

3.4 武术文化产业结构不均衡、消费能力差距大、管理有待完善

产业经济学理论表明: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一般包括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从需求结构来看,包括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比例、个人消费结构、投资结构.安徽省文体产业的产值是逐年稳步上升的,而其占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也从2000年的不到2%经过逐年上升,2010年以后升至3%并基本保持在3%到3.5%之间.这个比重值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稍低了些,但安徽省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总体上还是正常的,未来增长的潜力较大.

对武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判断,通常的标准有:是否适应武术市场需求的变化,武术产业内各部门之间的比例是否协调以及能否合理并有效地利用武术资源.主要从安徽武术市场需求角度的变化、武术产业内各部门之间的比例是否协调和能否合理和有效地利用武术资源三个角度来看,安徽省武术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中,武术场馆产业所占比重较小,应大力发展武术场馆产业.武术文化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的方向应当是进一步优化结构,大力发展竞赛表演、武术用品销售、武术图书出版等行业.

安徽省武术文化产业布局与省内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具体表现为:合肥市好于全省其他地区,皖南好于皖北,城市好于城镇.本次调查显示:合肥市武术产业产值占全省的近40%,其次较高的的是皖南地区,而城市武术产业产值占全省武术产业产值的86%.从武术消费能力上看,城市人口中的34%以上有武术消费,但人均武术消费额仅为6.8元/年,而全省城镇却有近90%的人从未有过武术消费,省内武术消费市场的现状使武术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省内的武术消费能力不足以支撑武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据调查,在东部广受欢迎的武术旅游在安徽省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经营单位寥寥无几,活动开展得也非常有限,作为武术产业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的武术中介服务,全省竟无一家.

安徽省武术文化产业方面的法规还不健全,体育部门并不分管市场工作,社会对体育部门的认可程度较低,各级体育单位之间还缺乏有效的协调,责、权、利关系模糊,加上体育部门人员有限、经验不足、执法不力,虽有了授权,但实际很难执行.由于全省没有统一的法规,各地无从参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

目前,武术用品制造与销售都不归体育部门管理,使得武术主管部门无法根据武术事业的需要来对这些行业进行指导、调控和规范.特别是武术产品的制造,其产品按照其他行业标准可能是合格的,但用在武术上就有可能造成人员伤害.武术产业的管理权限也是一个问题,由于利益的驱使,各级部门都想管,现在已经出现了上下级为管理权而闹矛盾的问题.

4 结语

“武术搭台,经济唱戏”,武术文化的继承和传播任重道远,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兴未艾,其发展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拓宽文化市场与拉动经济增长,对构建和谐社会和体育强国建设意义重大.通过对安徽省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分析,可以清晰地判断它在市场中的优势和潜在不利因素,为我们进一步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依据,为繁荣安徽省的地方文化及安徽经济的腾飞做出有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长沙: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25.

〔2〕金元浦.文化产业:不断嬗变和生成的概念.中国文化报,文化产业周刊,2005-7-22.

武术培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裁判队伍;现存问题;对策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Referee Team of Wushu Routinein Fujian Province

MA Qing

(Sport Institute of Jimei University Fujian Xiamen 361021)

【Abstract】With the change of Wushu competition rules, and increasing levels of Wushu Routine of Fujian, there comes a higher demand of the Wushu referee team also made. Literature, survey research methods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routine referee team of Fujian Wushu and propose appropriat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vince and the National Wushu referee team.

【Keywords】Referee team, existing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各项武术赛事的增多,武术套路运动发展迅猛,无论是国内竞技武术套路赛事的发展还是使武术走向世界的最终目标,都对武术套路的裁判员工作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福建省武术套路裁判作为国内武术套路裁判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适应这一新的发展趋势。因此,有必要对福建省武术套路裁判员队伍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这对推进福建省武术套路裁判队伍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福建省一级以上的武术套路裁判员共发放调查问卷45份,回收40份,其中有效问卷39份,回收率88.9%,有效率97.5%。

1.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福建省武术套路裁判队伍的现状进行研究,总结队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课题需要,在集美大学图书馆、中国期刊网等资料库中下载、收集和整理了大量武术套路裁判员方面的文献资料,并阅读了一些社会学和统计学等相关教材,这些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1.2.2问卷调查法

为了解福建省武术套路裁判队伍的现状以及他们的队伍发展规律,我们给45位福建省一级以上武术套路裁判员发放了问卷,问卷调查为我们提供了进行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1.2.3数理统计法

依据统计学理论,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并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所得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综合实际情况得出相关结论。

2结果与分析

为了对福建省武术套路裁判队伍存在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了解,我们对福建省的部分国家一级及以上等级的裁判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我省武术套路裁判队伍培养存在的问题、我省武术套路裁判队伍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裁判员在执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等等。

2.1福建省武术套路裁判队伍培养存在的问题

从表1来看;有82.1%的裁判员认为,福建省武术套路裁判队伍中普遍存在外语水平较低的问题。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是对世界各国运动项目发展的了解的重要手段之一,当今武术套路比赛已经与国际接轨,执裁过程中有外籍人员参加的比赛将越来越多,需要用外语进行交流的越来越多,没有良好的外语水平,会制约我省武术套路裁判与世界接轨。同时,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也是用世界其它国家运动项目发展来“看”武术项目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有69.2%的裁判员认为武术套路裁判员外出进修、学习、观摩的机会太少,从而极大地限制了我省武术套路裁判员与其他省市裁判员的沟通与交流,不便于他们了解最新的武术发展动态。缺少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机会,不利于裁判队伍的发展,更有碍于我省武术套路裁判队伍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有51.3%的裁判员认为我省裁判员对裁判理论业务学习钻研不够,因此影响到裁判员临场执法的水平。对于裁判员来说,坚持反复学习竞赛规则,领会竞赛规则的精神,并且将此牢记于心,可以确保在瞬息万变的赛场上处理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时掌握执法的主动权。有43.6%的裁判员认为裁判队伍培训机会少、时间短。对裁判员的培训往往只是应急性的赛前培训,而且时间短促、内容老套、形式单一,培训考核采取宽进宽出,常常是全部通过,没有任何竞争悬念。然而,这只是对有机会执裁的裁判员来说,对于没有多少机会执裁的裁判员来说,参加一次培训更是难得。

2.2福建省武术套路裁判队伍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表2看,有69.2%的裁判员认为我省武术套路裁判员队伍没有建立全面的定期培训制度。平时不培训,只进行赛前突击性的培训,裁判员的积极性和业务能力也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裁判员队伍业务水平的发展。有53.8%的裁判员认为奖惩制度不完善,对在裁判员执法过程中出现错判、误判的裁判员没有采取应有的惩罚措施,对于优秀的裁判员也只是发个优秀裁判员证书,没有调动队伍的整体执法积极性。相应奖惩措施的缺失致使裁判员的工作积极性严重下降,从而影响到队伍的执裁水平。有46.2%的裁判员认为我省还没有制订一套系统完善的考核制度。对武术套路裁判员进行定期考核,优胜劣汰是十分必要的。调查显示,有些裁判员一旦获得一定级别的裁判员称号之后,便不思进取,疏忽业务的进一步学习。长此以往,日积月累,裁判员的业务知识不断生疏,执法水平不断下降,不能适应高水平比赛的执法,严重影响了我省裁判员整体执法的水平和声誉。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79.5%的裁判员认为具备较高武术套路运动技术水平的裁判员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武术套路运动本身的内涵,进而对运动员临场的演练水平、动作规格和难度创新的理解、辨识也更加准确,并且能客观、公正地进行执法。裁判可以在执法中掌握主动权,对所有运动员的比赛情况作出迅速准确的评判记录。43.6%的裁判员认为主副裁判员在执法时的判罚尺度较难统一,其中原因主要是由于裁判员的等级、业务水平、执法次数、临场经验、对竞赛规则的理解的诸多不同造成的,不排除主观思想上的差异。38.5%的裁判员认为我省裁判员能够参与执法机会太少,缺乏临场执裁经验,大多数都是只能执裁本省县市区比赛,省级以上的大型比赛执裁机会寥寥无几。即使有机会参与,也出现严重机会不均等。25.6%的裁判员认为就坐位置直接影响到裁判员的观察视角,因为瞬间观察什么,以哪个坐标系统作为参照物,是判罚的重要依据;尤其是C组裁判员对运动员的起跳一瞬间、落地时的双脚角度,裁判员就坐位置与观察动作的视角判断不统一,可能造成漏判、错判。

3我省武术套路裁判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

3.1提高裁判员的业务素质和思想作风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我省部分武术套路裁判在比赛中对犯规尺度标准和得分的评判标准把握不一致以及对场面控制力表现出严重不足。这样的问题可能是裁判技术水平较低引起的,但也可能是裁判员思想作风方面的原因。武术套路比赛中,确实客观存在着裁判员对运动员演练水平和动作质量的打分受裁判自身裁判技术和思想作风等因素的影响。假若裁判员的技术或思想作风不过硬,特别是思想作风会严重影响比赛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只有良好、过硬的裁判技术的裁判队伍,才能保证竞赛公平和公正,也才能有利于运动员将自己的技术水平发挥出来。所以裁判员队伍的技术水平、思想作风管理建设是我们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3.2提高我省武术套路裁判队伍的整体业务水平

我省武术套路裁判员业务水平的高低、执法尺度的松紧,将会直接关系到我省武术套路运动一级裁判队伍发展的好坏。我省目前暂时还没有专门组织裁判员进行业务进修和培训,仅仅是组织一些赛前的短期集训。因此,要提高裁判队伍整体的业务水平,除了裁判员平时要加强自我进修以外,我们相关组织机构还应该组织裁判员进行长期的、有计划的进修和培训。当然,裁判员在执法过程中,也应积极积累和总结实际工作经验,努力提高自身业务和实际操作能力特别是临场分析和应急能力。

3.3提高我省武术套路裁判员的整体英语水平

尽管我国没有明文条例对我国武术套路一级裁判员的英语水平作出硬性指标要求,但要想晋升部级以上裁判是要通过专门的英语考试的,英语在裁判工作中的作用也愈加突出。为了进一步提高我省武术套路裁判的整体水平,就要在我省的一级裁判考试中加强对英语能力的考查力度。对需要晋级的裁判员实行英语考试的“一票否决制”,英语达不到相应要求的,坚决不予继续晋级的资格。以促使裁判员提高自身英语水平,为更加优秀的裁判队伍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3.4积极为裁判员提供更多进修、学习和观摩的机会

相关主管部门应想方设法为我省裁判员提供与外省市裁判员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机会。把我省骨干裁判员派出去进修学习,回来后采取学术报告等方式,向其他裁判员讲解国际、国内大赛新动态、新的裁判方法;请国内外知名国际武术套路裁判员来我省作武术套路裁判方面的学术讲座。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为裁判员提供一个互相交流与学习的渠道。尽量让我省武术套路裁判员能够及时了解执裁的最新发展动态,加深理解竞赛规则,并恰如其分地运用竞赛规则去执法以后的比赛。

3.5建立定期和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裁判培训制度

相关职能部门按层次和类别分批定期地对裁判员进行业务培训。聘请专家讲学,每年定期举办一次全省武术裁判骨干培训班,充分发挥国际级和部级裁判员在年轻裁判员培训、队伍的管理与建设等方面的带头作用。

3.6建立健全武术套路裁判队伍的奖惩制度

在我省对裁判队伍进行管理的同时,也应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一般一次大赛结束后,我们都要对裁判工作进行总结。同时也要对优秀裁判员予以表彰。这些优秀裁判员应在裁判工作中有突出表现和特殊贡献,并且应由大会组织委员会推举和认可。对优秀裁判员除颁发“优秀裁判员证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给予家庭较为贫困的优秀裁判员颁发一定的奖金和奖品,鼓励他们在工作中继续努力,兢兢业业,献身裁判事业。在裁判工作中,对裁判员出现的有意错判、漏判等现象,一旦发现,就应提出严厉批评,情节严重的要按照规定降级或撤销相关裁判员的裁判资格。

4结论与建议

(1)现阶段我省多数武术套路裁判员的执法机会和接受培训机会仍然严重偏少,其中执行任务的主体仍然是老裁判员。我国武术套路裁判基本上都是兼职的,而非职业的武术套路裁判,这一状况直接影响到裁判水平与国际接轨。武术套路兼职裁判员在接受任务时,往往遇到困难和阻力偏大,而且应对能力不足。

(2)我省武术套路裁判队伍整体英语水平普遍偏低,严重制约了我省裁判水平与世界接轨。主要因素是裁判员的业余学习主动性不高,进修、学习和观摩的次数偏少。

武术培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上海市;武术操;推广现状;中小学

1.前言

为保护、弘扬和发展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武术,教育部和要求各级学校开设武术课。武术操是在传统武术基本动作技能和套路基础上,结合音乐,创编的类似广播体操的一种身体练习形式。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调研了上海市10所中学,每所中学分别对30名男生和30名女生进行问卷调查,共600人。同时,对其中的50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

2.2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了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先根据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及书籍,为本文研究提供充实的理论依据。通过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对上海市中学武术操开展情况、教学条件、了解武术操途径等进行调查。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上海中学武术操现状开展推广现状

3.1.1各个学校开展方式的情况调。据调查10所学校中有3所学校在体育课上教授学习了武术操,3所学校在社团活动中开展了武术操,另外4所学校则在课外活动中开展了武术操的学习,占了总数的40%,其中没有学校在早操时段习练武术操。从开展的方式来看,在所有学校中,有7所学校把武术操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容内,大部分学生与老师还是比较重视武术操的学习。

3.1.2各学校开展场地的情况调查。有62.8%的学生对自己学习武术操时的场地不能达到满意,所以不是所有的学生在学习武术操时的状态都是最佳的。场地的设施也是每个学校面临极大的问题。

3.1.3各学校开展组织方式的情况调查。在被调查的10所中小学中仅有3所学校,体育老师能组织练习武术操,而1所学校是班主任组织安排学习武术操,这样班主任的组织并不能够很好的让每个学生都能投入到武术操的学校中,而有4所学校不能保证每次都参加武术操的练习与学校,这样很不利于武术操的推广和发展。

3.1.4各学校开展模式的情况调查。在被调查的所以学校中,有2所学校在全校展开了武术操的学习,2所学校在大部分年级中开展了武术操的学习,主要集中在6、7、8年纪,而其中6所学校只在个别年级中开展了武术操,主要为7年纪。这说明武术操开展的形式不太乐观,无论是教学环境还是国家政策来说这都是无可厚非的,这开展的模式直接反应了学校是否重视武术操,领导是否重视其的发展程度。这些开展模式也充分说明学校的教师力量薄弱和教学条件不足。

3.2教师参与情况

3.2.1教师培训情况调查结果。在所以接受调查的教师中,参加过区统一培训的教师仅仅只有2人,占总数的4%,参加过学校培训的教师有10人,占到总人数的20%;从未参加过任何培训的教师有38人,占总数的76%。教师原有的一些教学手段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在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旧的知识与技能已经不能与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所以对教师进行再培训和终身教育、终身培训就显得及其重要。

3.2.2教师态度情况调查结果。有5位教师觉得开展武术操的学习十分重要,只占总数的10%。认为比较有必要的有7人,认为武术操可有可无的教师有26位,占总人数的一半之多,有52%保持中立的态度,对武术操的开展持观望的态度。认为不太必要和很没必要达12人之多,占到24%,可见武术操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还没有占到重要的位置,武术操的推广和宣传没有做好。

3.2.3教师反馈情况调查结果。有26%的教师认为当下武术师资力量的缺乏严重影响着武术操的开展与推广。有24%的教师反应,学武术操的课时没有保障,可能与其他活动内容相冲突,不能合理的利用安排时间,所以推广学习武术操的观念在中学还没有占到主要地位。

3.3学生参与情况

3.3.1学生了解途径的情况调查。通过电视和网络了解武术操是学生的主要渠道,占到总人数的58.1%,说明,武术操现在主主要的传播途径让人了解知道的途径是主流媒体;通过学校体育课了解知道武术操的则是在学校体育课上,说明课堂上的知识学习也是宣传的一种重要手段;相对之下,同学交流和体育老师的知识传授则比较薄弱,所以武术操并没有得到更广更多的宣传。

3.3.2学生学习动机的情况调查。有2/5的学生参加武术操学习是很被动的,占总数的40.5%,这部分学生只是为了顺从学校的要求,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虽然学生有多种多样的参与动机,部分学生的参与动机是非常不健康的,也不利于武术健身操获得推广,应该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和中华武术的传承和发展。

3.3.3学生反馈的情况调查。被调查的所有学生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可武术操,从喜爱武术操的各方面来看,32%的学生认为武术操的音乐很和谐,也有48.7%的学生认为音乐较为和谐,音乐是舒缓人一种方式,在这积极和谐的音乐也会带动学生学西的乐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49.20%的学生认为武术的健身效果不错,通过武术健身操活动可以使自己在紧张学习中得到放松并且身体得到锻炼,这样非常有利于武术操的发展与推广。

从不喜欢武术操的原因中分析,其中有25%的学生认为学习武术操还是有难度的难以掌握。有18.10%的学生认为武术操的健身效果不突出,8.7%的学生认为动作与音乐不和谐,这样也会影响到动作与口令的不协调,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18.5%的学生认为武术操没什么实质性的突破,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 体育教师基本都能胜任武术健身操课的授课,但其对武术健身操的教学兴趣不大。

4.1.2大部分学生认为武术健身操的运动负荷适中,既能使身体各个部位得到锻炼,又不至

于太累;动作的难易程度,教师和学生也都认为难度可接受;得到了多数学生的认可。

武术培训总结范文第5篇

为了扎实推进“以促进人的健康为中心,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德医风建设年活动,全面提升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临床实践技能操作水平,促进全县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上新台阶,县卫生局定于12月份举办全县医疗卫生系统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此次活动主要以理论考试和技能操作结合的形式进行。现制定活动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本职岗位,提高综合素质,增强服务技能,营造学知识、练本领、强技术、夯基础的浓厚氛围,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医疗卫生队伍。

二、目标要求

依据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任务和各类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职责,坚持“什么岗练什么,什么缺补什么,什么弱强什么”的原则,保证应参加的人员人人参加,全员达标。通过练兵比武活动使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工作作风明显改善;依法执业能力明显增强;服务能力和专业素质明显提高;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三、活动范围

全县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县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卫生监督所、县病预防控制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琅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级职称(含中级)以下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四、活动内容

(一)学习培训内容

根据医疗卫生单位的工作性质和不同岗位的职能特点,学习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技术规范、操作技能和核心制度、相关的服务流程,检测技术和结果评估,了解医学科技新知识、新技术。

(二)培训参考教材

1.临床医疗人员:《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第七版、《医学临床(三基)训练医师分册》。

2.护理人员:卫生部编《全国卫生系统护士岗位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护理技术操作项目考核要点》、《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护理分册》。

3.中医医疗人员:《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医专业第七版、《医学临床(三基)训练医师分册》中医学基础。

4.卫生监督人员:卫生部编《卫生监督员培训系列教材》(法律出版社*年版)、《卫生监督员手册》(赵同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年版)。

5.疾病预防控制人员:《试验室设备操作和使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培训教材》、《医疗机构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要点》、《突发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标准》、《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文件资料汇编》。

6.妇幼保健人员:《医学临床(三基)训练医师分册》相关内容、《福建省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规范》、《福建省儿童系统保健指导手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版。

7.医技人员:《医学临床(三基)训练医技分册》相关内容、《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各医技科相关内容。

8.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手册》相关内容、《社区卫生服务政策读本》、《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版。

五、活动安排

全县卫生系统岗位大练兵技能大比武活动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今年8月)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根据本《方案》的要求,结合单位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并组织“三基”及相关知识的培训和考试。要做好广泛宣传发动工作,使广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立足本职岗位学练技术、争创一流。要充分认清医疗卫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要认识到岗位大练兵技能大比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的内容和方法。

第二阶段:岗位练兵阶段(今年9月—10月上旬)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按照本单位制定的培训计划,精心组织员工开展岗位练兵。采取自学为主、定期辅导、岗上带教、专题讲座、观摩指导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并定期组织考试,检查学习培训的效果,确保学习培训的人员、时间、内容、效果“四落实”。

第三阶段:技能比武阶段(今年10月上旬—11月)

在学习培训基础上,采取闭卷考试、知识竞赛、病历书写和执法文书展示、现场技能操作演练等多种形式,分层次、分专业进行技能比武。各医疗卫生单位按要求自行选择一定比例的优秀选手参加全县的技能比武,笔试与技能成绩按40∶60比例,两项成绩总和在前10名,做为评选全县卫生系统学习标兵的依据。同时,将各单位选手参赛情况列入本年度绩效考核内容之一(具体事宜由县卫生局医政股另行通知)。

第四阶段:总结评比和表彰阶段(今年12月)

技能比武结束后,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将参加本次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写出书面总结报告报县卫生局。县卫生局将及时对本次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进行总结、评比、表彰。

六、活动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开展以“三基三严”为重点的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对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升整体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医疗卫生单位全体员工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领导班子要加强对活动工作的领导。县卫生局成立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本次活动的指导、协调、检查。

(二)立足岗位,注重实效。在本次活动的安排上,要保证日常医疗卫生活动的正常开展,要充分考虑到各科室的工作特点,科学统筹安排,将学习培训活动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要立足岗位需要,突出岗位特点。切实使这次活动达到让医疗卫生人员熟知和掌握本岗位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实际工作中娴熟应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