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武术协会年工作计划

武术协会年工作计划

武术协会年工作计划

武术协会年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 招纳新人,为协会助添希望和活力.本次纳新将基于上界经验,注重招纳有功底的会员.本着协会建会的宗旨,扩大招生范围.

二、 建立分社.改变协会建制,使武术协会由散打社、双节棍社构成(跆拳道社、剑术社).各社工作由武术协会安排,各社活动由各社内部自行策划,是否实施将由武术协会议会决定.开展活动时要以安全为基础,创新为目的,作到人性化、科学化.

三、 改变对新人的培养方法.针对新入会的会员要从武德讲起,讲解学武的宗旨和目的(以及学校的校纪校规),再进行专业训练.

四、协助院、系各个部门工作,积极参加一切活动.加大会员积极性,重视科学发展和良性循环.

五、 加强对外发展.与校外相关部门加大合作力度,增强对别人优点的学习.不断做协会自身的发展和自我完善.

六、 主动参加一些公益活动(例如:到东亭为残疾人、老年社区表演)给自身创造一个锻炼的机会,也为学校取得好的名声。

七、 尝试申请某公司赞助,加强我们对外部交流能力,以增加商业表演的形式来加强会员的兴趣和协会的实力。

八、 在武术协会内部(主要是双截棍这边)一月来一次比武,比武形式以系为单位通过对学习双截棍技艺的多少和标准程度来评判,第一名给与精神和物质奖励。

九、考虑对学校和协会的正面影响,我们将计划分出部分会费奖励给学习优异、表现良好、工作积极的成员,鼓励他们再接再厉、继续努力。

十、 组织武术协会与其他协会共同举办一些趣味、公益活动,加深各协会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还有诸多工作计划在我们下学期的工作中将陆续实施,我想在我们09界武协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武术协会将会变得更加完善、更加壮大!

武术协会年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尊敬的各位来宾、武术界朋友、同志们: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岁月嬗递,光阴荏苒。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我谨代表中共××区委宣传部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对“××区武术协会首届年会”隆重召开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辛勤工作的武术协会全体同仁致以节日的问候!向所有关心支持武术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近年来,区委宣传部以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挖掘、传承民间传统文化,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恢复或成立了武术、摄影、诗词钓鱼等协会,为弘扬传统文化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基础性工作。蕉城区武术协会成立一年来,紧紧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建章立制、夯实基础、和谐办会、求真务实,积极开展各项工作,成效显著。成功举办了“武影杯元宵晚会”、“首届武林杯比赛”、“重阳节登山”等重大活动,把民俗文化、民间传统体育与现代文化体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并有计划、有组织的融入“建设平安××”和“构建和谐社会”之中,对进一步丰富和传承特色民俗文化,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开展,展现××时代风貌及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等具有重大意义。

武术协会年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城市规划 CDIO实践教学模式 武陵山片区需求 契合

城市规划学科已经从建筑学的一个子学科发展为“政府公共管理、专业工程技术和社会改造运动”多方面相互渗透、共同作用的综合交叉学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于2011年确定“城乡规划学”为一级学科,2012年又将“城市规划专业”更名为“城乡规划专业”。学科内涵的更新与演变,对城市规划本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国家率先启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项目,为城市规划专业提供了绝佳的空间和舞台[2]。CDIO代表着最先进的工程教育模式,它的出现为城市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指明了发展方向。研究城市规划专业CDIO实践教学模式与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需求的契合性,可以为武陵山片区的普通高校的城市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提供理论支撑,使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更准确地定位于服务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

1.城市规划专业CDIO实践教学模式

1.1CDIO的内涵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麻省理工学院等四所大学通过几年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建立的一种符合工程人才培养规律的先进的工程教育模式。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行(Operate),它以产品从构思、研发、运行到废弃物和再利用的全生命过程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和获取工程能力,包括个人的科学和技术知识、终身学习能力,交流和团队工作能力,在社会和企业环境下构建产品、过程和系统的能力[3]。

CDIO课程大纲建构了一套能够被校友、工业界及学术界普遍认可的,未来年轻一代工程师必备的知识、经验和价值观体系,内容涵盖了一个现代工程师应具有的技术知识与推理,个人与职业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中构思、设计、执行和使用各种系统的能力四个方面,体现于理论层面的知识体系、实践层面的能力体系和人际交往技能体系[4]。

CDIO制定了12条能力标准,包括背景环境,学习效果,一体化课程计划,工程导论,设计实验的经验,工程实践场所,一体化学习经验,主动学习,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学习考核,专业评估[3][4]。

1.2城市规划专业CDIO实践教学模式

城市规划专业CDIO实践教学模式就是以CDIO课程大纲和标准为指导,能够培养出现代工程师的实践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

(1)以培养现代工程师为目标,CDIO理念贯穿于实践教学大纲始终

以现代工程师应具有的技术知识与推理、个人与职业技能、人际交往技能等能力目标为导向,关注武陵山片区域发展的需求,从城市规划专业实践教学大纲制定到实施,以及城市规划专业学生能力考核都以CDIO为主线。新大纲以课程群的方式将全部专业核心课程有机结合起来,避免相关课程之间的重复,学生能以多元因素合理联想的方式掌握专业知识,突出了学生的工程师职业道德意识、基本理论知识、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5]。

(2)以工程实践为导向,理论教学服务于解决实际问题

以理论服务于实践为宗旨,实践教学环节为突破口,工程项目设计为导向,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从实践教学项目的设置、实施、考核等全方位进行CDIO培养[6]。

(3)与社会大环境协调发展,强调个人职业、人际沟通与综合创新技能并重

以与武陵山片区区域协调发展为背景,把包括学生职业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与综合创新能力的所有技能培养置于这一大环境下,根据其需求调整和丰富专业实践体系,提高学生以直觉思维为主的对科学新发现的洞察能力,在不同环境下的协同能力、适应能力、自我更新能力,在关注个人职业技能的同时,密切关注该区域社会发展和实际需求,与该区域社会大环境协调发展[7]。

2.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专业的契合性

2.1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对城市规划专业的需求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对城市规划专业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包括功能分区、空间结构、城镇布局等方面的武陵山片空间布局规划;包括交通、水利、能源、通信与信息化、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武陵山片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包括旅游业、特色农业、加工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民族文化产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协作发展、产业化扶贫等方面的武陵山片产业发展规划;包括小城镇与小村庄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的改善武陵山片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规划;包括就业促进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等方面的武陵山片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科技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等方面的武陵山片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规划;包括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武陵山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包括深化体制改革,扶贫机制创新,协作机制创新,政策支持,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投资、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生态补偿政策、帮扶政策,扶持重点群体,重大政策和项目贫困影响评估等方面的武陵山片区改革创新规划[2]。

2.2城市规划专业与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的契合性

城市规划专业更名为城乡规划专业后,要求本专业培养具有城乡规划、城乡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城乡规划设计、城乡规划管理、决策咨询、房地产开发等部门从事城乡规划设计与管理,开展城乡道路交通规划、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城乡生态规划、园林游憩系统规划,并能参与城乡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乡开发、房地产筹划及相关政策法规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城乡规划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所有专业中,城乡规划专业与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结合得最为紧密,可以深入到它的方方面面,其他如园林专业、土木工程专业等都只能成为完成城乡规划内容的手段或工具。

2.3城市规划专业与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

城市规划专业是实现武陵山片区区域经济飞速发展的保障,城乡规划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的重要学科。武陵山行片区区域是城市规划专业实践的重要舞台,武陵山片区区域经济发展是城乡规划学科实践的必然成果,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3.结语

根据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并丰富城市规划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对科学新发现的洞察能力,在不同环境背景下的适应能力、协调能力和人际交流能力等[8],才能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培养更多合格的创新型城市规划专业工程人才。吉首大学对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其城市规划专业CDIO工程实践模式与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具有很好的契合性,应该加大该方面的研究力度,以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夏宏嘉,等.基于CDIO模式的城市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山西建筑,2012,38(5):270-271.

[2]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Z].2011,10.

[3]顾佩华,等.CDIO大纲与标准[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8:1-30.

[4]王硕旺,洪成文.CDIO: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教育的经典模式―基于对CDIO课程大纲的解读[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4):16-119.

[5]康全礼,陆小华,熊光晶.CDIO大纲与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4):15-18.

[6]李善寿.“CDIO”工程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的实施方法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164-166.

[7]陶勇芳,商存慧.CDIO大纲对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81-83.

武术协会年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1)学生情况分析:本学期本人任教高一年的学生选项为两个女子武术教学班和一个男子武术教学班,都是新生进入平山中学的,高二年选项为女子武术教学班,都出现一些人数参差不齐的现象,但也基本上是上个学期选项时的基本情况,对于学习时起到这个项目的连续性有一定的帮助。学习时也能了解到教师的教学意图,这样方便教学的总体安排,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一些技术难度与要求。

(2)教材与教辅分析:

①分析教材与教辅的内容与结构:这个学期采用2个学分同时选项,这样有利于全学期的学习计划与安排,不用再教基本功,本学期本人计划在高一年的教学内容是田径与基本体操(广播操)及初级长拳结合进行教学,高二选项安排校本课程“武术剑”里的一个套路进行教学,再结合表演的方式配合进行的实用技能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内容与结构上的安排是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动作的到位,学不在多,而在精。

②分析教材的特点与重点、难点:教材的特点为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对于学习过程比较注重,方便学生的素质不同者的学习;重点在于武德,这是本个项目开设的重点,也是教学过程中最重最重的重点,让学生知道学习的基本意图,也让学生能自我控制;难点在于如何去掌握套路的实用技能,提高学以致用,能有防身的本领。

③提出教学任务:在全面发展体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灵敏、力量,速度和有氧耐力,武德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合理掌握练习与讨论的时间,了解实现目标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在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的过程中,表现出适宜的自信心,形成勇于克服困难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优良品质;认识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在武术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将自身健康与社会需要相联系,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结合本身项目去了解一些武术名人并能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评价;加强研究性的学习,去讨论与研究技能的实用性,加强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的环节。

(3)教学目标:

①总体目标:建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体魄,在必修田径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初级长拳”、“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益,以及多样性和选择性的教学理念,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本教学工作计划,以满足学生选项学生的需求,加深学生的运动体验和理解,保证学生在高一年田径必修基础上再加上“长拳”来引导男女生学习体育模块的积极性,再结合高二年的“剑”选项课的学习中修满2学分。加强学习“长拳”以及“剑”的基本套路,提升学习的的兴趣,提升学生本身的素质,特别是武德的培养。

②具体目标:

运动参与:a养成良好的练武的锻炼习惯。b根据科学锻炼的原则,制定并实施个人锻炼计划。c学会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主要方法。

运动技能:a认识武术运动项目的价值,并关注国内外重大体赛事。b有目的的提高技术战术水平,并进一步加强技、战术的运用能力。c学习并掌握社会条件下活动的技能与方法,并掌握运动创伤时和紧急情况下的简易处理方法。

身体健康:a能通过多种途径发展肌肉力量和耐力。b了解一些疾病等有关知识,并理解身体健康在学习、生活中和重要意义。c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与健康行为。

心理健康:a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变心理状态,并努力获得成功感。b在武术练习活动中表现出调节情绪的意愿与行为。c在具有实用技能练习中体验到战胜困难带来喜悦。

社会适应:a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与合作创新精神。b具有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体育与健康方面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4)教学措施:

采用教师示范与讲解,学生讨论,练习,教师评价,再进行个别指导,后进行学生练习,最后进行展示与学生的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实行培优扶中辅差,,采用学习小组的建立,加强学习小组的相互学习、相互讨论、相互研究的功能,提升学习的效率;加强多边学科的整合,特别是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加强运动力学、运动医学等进行学习,以提升学生的运动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二、教学研究的计划

(1)课题研究:加强校本课程“剑”、“平山初级长拳”的开发与教学;做好“趣味奥运会进入校园”课题的开题准备。做为“青春期健康教育进入校园”课题组的成员,协助课题组进行研究,开展活动。

(2)校本教研: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体育备课组的教研能力,做为备课组长的我与其他老师加强讨论校本的研究与开发,本次校本开发重点放在“剑”、“初级长拳”、“花样篮球”三个项目上,有所侧重。

(3)论文撰写:结合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撰写。

(4)校际、教研组、备课组教研活动:做为晋江市兼职中学体育教研员及校际组成员,积极参加校际组开展的各项活动,加强提升在校际组的教研水平,做好兼职教研员的本职工作,协助教研员开展教研活动;积极参加教研组的各项活动,提升教研水平;做为备课组长的我,我计划是积极组织本组老师一起提高高中的课改力度与水平,集中老师的备课时间与讨论在备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针对选项会出现的问题进行沟通,加强学习过程的评价,协调选项内容的评价标准及认证过程。

(5)公开教学、听课、评课。本学期继续加强听课的机会的掌握,加强本校的听课,外校的听课,继续向各位开课老师进行学习充电。评课,提出自己的意见,针对课上出现的不同看法大胆提出,努力提升自己的评课的水平,加强谈话水平。

三、继续教育的计划

(1)自我培训计划:加强多方位立体化自我培训,加强网络、媒体、书本、培训材料进行自我的培训,提升自己的内含,提高自己的各项素质,加强业务学习。

(2)校外培训、在职进修计划:加强网络的视频培训,加强课改的业务培训,加强网络的培训学习。

(3)远程培训计划:根据上级文件的要求进行远程培训。

四、其他工作计划

1、策划、组织、实施“平山中学第八届田径运动会”,采用田径运动会管理软件进行管理,提升校园活力,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开发,加强师生健身意识的培养。

2、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组织各项体育比赛的训练与参赛。

3、协助高三的体育专业考试的训练,配合高三年体育教师加强高考体育的训练。

4、今年做为晋江市第二期骨干教师培训的指导教师,努力做好指导工作。

武术协会年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苏联对中国和平利用原子能

提供援助

1945年7月,美国率先成功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并立即用原子弹轰炸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对于核战争应持的态度和原子弹的威力,中共中央领导人很快就有了明确的认识。1946年8月,在接受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采访时明确回答:“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当然,原子弹是一种大规模屠杀的武器,但是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同时又强调,“它们又是活的铁的真的老虎,它们会吃人的。从这点上,建立我们的策略思想和战术思想。”对原子弹、核战争在战略上要藐视、在战术上要重视的基本看法,成为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1949年2月底,中共中央决定派出以郭沫若为首的代表团,出席将于4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当时在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工作并在清华大学任教、正着手培训原子核科学干部和筹建实验室的物理学家钱三强也是代表团成员。钱三强向有关方面提出:想借此机会托在法国留学时的老师约里奥·居里教授帮助定购一些有关原子能研究的设备、仪器和图书资料等,预算需要20万美元。中共中央立即表示同意,还派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约见钱三强。李对钱三强说:“中央对发展原子核科学很重视,希望你们好好筹划。”在中央领导人的支持下,中国科学家后来利用这次采购来的仪器、资料和自己制造的一批核科学技术实验设备,在20多个学科领域开展了研究工作,培养了一批科研骨干,获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迈出了中国核武器研制的第一步。

但是,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国家的科学技术基础十分薄弱,原子核科学几乎是白手起家,在这种条件下想要研制核武器,其难度可想而知。为此,中共中央开始尝试争取苏联的援助。1950年初访问莫斯科时,斯大林炫耀性地请观看了苏联进行原子弹试验的纪录影片,这让等中国领导人对原子弹有了感性认识。回国后对警卫员说:“这次到苏联,开眼界哩!看来原子弹能吓唬不少人。美国有了,苏联也有了,我们也可以搞一点儿嘛。”然而,莫斯科可以向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提供核保护,却并不希望他们分享核武器的秘密,更不想让中国人掌握进入核武库大门的钥匙。恰恰在当年爆发的朝鲜战争中,美国首次对中国发出了核威胁,这更让中共中央领导人意识到在核时代要维护国家的和安全,不再受核国家的讹诈,中国不仅必须拥有现代化的武器,还必须拥有自己的核武器。正如所说,“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不拥有这个东西。”帝国主义之所以“看不起我们,是因为我们没有原子弹,只有手榴弹”,因此中国“应该有原子弹,并尽快发展氢弹”。

1953年3月5日,在核技术上对中国极为吝啬的斯大林去世,苏联领导层接连不断地发生激烈的权力斗争。赫鲁晓夫为了战胜其政治对手,积极调整对华政策,并一再讨好。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再次考虑到研制核武器的问题。1954年10月赫鲁晓夫访华时,主动问中方还有什么要求,向他提出,中国“对原子弹、核武器感兴趣”,“一旦发生战争,就可以保卫自己。如果你们不愿意把这种武器分给我们,那么给我们提供制造原子弹的技术也行。”赫鲁晓夫不希望苏联失去社会主义阵营中的核垄断地位,他劝告放弃这个打算,因为中国没有制造核武器所必需的工业基础和经济能力,苏联可以向中国提供核保护。虽然赫鲁晓夫不愿意帮助中国研制核武器,但没有拒绝在和平利用原子能方面向中国提供援助。

1955年1月17日,苏联政府发表声明,将对中国和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利用原子能的研究进行援助,包括实验性反应堆和加速器的设计,供给相关设备及必要数量的可分裂物质。苏联的声明发表后,中共中央政治局立即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在苏联的帮助下开始建设中国的核工业、研制原子弹。在会议上说:“现在苏联对我们援助,我们一定要搞好。”31日,在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苏联帮助中国和平利用原子能,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在这方面,我们很落后,但是有苏联的帮助,我们有信心、有决心赶上去”。“美国想用恐怖吓倒我们,但吓不倒我们。我们要掌握原子弹。”

1955年5月,中苏签署了《原子能合作协议》。按照协议,苏联在“1955年到1956年完成必要的准备工作以及提供试验原子反应堆的加速器;免费提供安装这些设备所需的科学技术资料和苏联专家;提供数量充足的核燃料和放射性同位素,直到中国不需要进一步援助而且能够保持自己的反应堆为止;在援助核物理方面培训中国人员。”由于对发展核工业没有足够的经验,中国政府请苏联帮助制定发展原子能的总体规划。1956年1月3日,致函李富春,要他把中国政府请苏联帮助中国规划原子能工业远景计划以及建立原子能工业的两个方案作为草稿向苏方试行提出,观察苏方对中方草案的反应,如果苏方反应积极,则要在如何进行上谈出一个眉目。随后,根据苏联的通知,刘杰、钱三强等人在莫斯科参加了讨论建设东方核子研究院问题的会议。

1956年4月23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中央已经决定对于原子能的研究和建设事业,采取最积极的方针,并且在苏联的帮助下,争取在较短的时期内接近和赶上世界的先进水平。因此,必须迅速地全面地开展对于铀及各种特殊金属的勘探、开采和冶炼工作,进行各种化工材料的生产、各种特殊机械及仪表的制造、原子堆和加速器的设计和建造,以及原子能科学研究和干部培养等一系列新的工作。”通知指出,“当前最急迫的是必须由全国各地和中央各部门抽调一批优秀的技术干部和行政干部,以及一定数量的技术工人和普通工人,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立即开始学习和工作。”为此,中共中央决定:1956年所需的2462名高等学校毕业生和760名中等技术学校毕业生由国家计划委员会直接分配,同时限令当年5月和7月“从全国各地和中央各部门中抽调干部1895名(其中技术干部819名)、工人5055名参加这一工作”。为接受苏联的核技术援助做好了人力资源的准备。

1956年7月,中苏两国共同起草了《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建立原子能工业方面提供技术援助的协定(草案)》。根据协定,苏联将在勘探铀矿、建立原子能研究所和原子能工业等方面给予中国援助。

此后两年苏联对中国的核技术援助进一步扩大。1956年8月17日,中苏两国政府又签订了关于苏联援助中国建设原子能工业的协定。协定规定,苏联援助中国建设一批原子能工业项目和一批进行核科学技术研究用的实验室。为此,中国政府专门设立第三机械工业部(1958年2月11日改名为二机部),主管中国核工业的建设和发展工作。1957年3月,三机部制定了第二个五年计划,从尽量缩小规模,减少投资,而又能保持最低限度的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的要求出发,提出要建立一个规模小而门类全的核工业体系。为帮助中国的核物理研究,1957年5月,苏联派遣苏联“原子弹之父”库尔恰托夫的得力助手沃尔比约夫率领十几位专家来到物理研究所工作。专家组最初的任务是培养研究浓缩铀和钚方面的中国专家,并编制教学大纲,后来也负责指导反应堆的实验。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实验性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相继建成,并从重水反应堆中获得了少量的钚。此外,通过教学和实验,还培养了一批中国科学技术人员。到1960年上半年,原子能所的职工队伍由1954年底原物理所的170人(科技人员不足100人),发展到4345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科技人员1884人。在苏联的援助下,中国的核工业开始起步。

苏联对中国发展核武器提供援助

由于国家安全形势还很严峻,国民经济还不能为和平利用原子能提供足够的支撑,集中力量尽早研制出核武器才是中国的当务之急。1957年1月初,聂荣臻和宋任穷提议应考虑终止先前同苏联达成的有关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协定,这一提议得到中共中央的批准。中国的目标由此转向争取苏联在发展核武器方面的援助。

1957年6月18日,聂荣臻、李强同苏联来华专家组总负责人阿尔希波夫进行会谈,聂荣臻说:“为了更好地编制我国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和远景计划,并考虑到在原子工业方面将来浓缩铀工厂生产铀-235和原子堆生产钚-239后的下一步生产,以及较合理地建立和发展我国的原子工业、生产原子弹、导弹及与此相联系的飞机型号的确定等一系列问题的安排,能取得苏联政府必须的援助,我国政府想与贵国政府进行谈判。此事,以前我已多次向您口头表示过我们的愿望。今天,我正式提出我国对原子弹、导弹和飞机的生产及原子能的发展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应如何安排请苏联政府协助提出方案的请求,请您向贵国政府反映。”阿尔希波夫热情地表示,在请示苏联政府后迅速予以答复。7月22日,阿尔希波夫通知中方,苏联政府随时可以接待中国政府派全权代表团赴苏谈判有关在原子能工业等方面的援助问题。聂荣臻迅速向并、中共中央呈送书面报告,、同意派代表团赴苏谈判,委托聂荣臻负责筹组代表团。

8月6日,致电苏国防部长布尔加宁:“我们考虑在我原子能工业建成后,需要进一步生产原子武器和它的投掷工具,请苏联方面给予大力援助。建议由中国政府派一个代表团前往莫斯科与苏联政府进行商谈,主要有我国原子能工业建设的规模和原子武器的生产、导弹的生产、航空工业的发展、原子炮的生产等问题。”“如苏联政府在考虑后认为可以商谈,我们政府代表团拟于8月下旬到达莫斯科。在双方进行并且有结果后,再行商定双方是否需要签订新的协议。”当天晚上,签发了由审阅过的中共中央致苏共中央的电报,电报的内容和致布尔加宁的电报内容基本相同,两份电报由中国驻苏大使刘晓分别送交布尔加宁和苏共中央。8月13日,李强向阿尔希波夫提交了《中国政府关于发展原子能工业并用于国防目的及其他投掷工具等方面,准备向苏联政府提出的谈判要目》中俄文本。24日,苏联驻华大使馆向中国外交部递交了“苏联政府同意接待中国政府代表团赴莫斯科谈判”的照会。

与1954年赫鲁晓夫访华时相比,苏联政府对援助中国发展核武器的政策和态度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首要原因是苏联领导人认识到,中国不会长期依赖苏联的核保护,不管有没有苏联的援助,中国发展核武器的决心不会动摇。如果苏联不为中国发展核武器提供援助,势必会导致中国对苏联的离心倾向,动摇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威信,削弱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如果苏联选择援助中国,则可以了解、掌握甚至控制中国发展核武器的进程。其次,苏联40周年国庆临近,世界各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召开在即,中共中央在协助苏联处理波匈事件上表现出的成熟与威信,使赫鲁晓夫想通过改变援助中国发展核武器的政策来进一步争取中方对他的支持,他特别希望能够出席莫斯科会议,支持他在党内开展的针对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集团”及打倒国防部部长朱可夫的斗争。最后,赫鲁晓夫希望通过援助中国发展核武器,来换取中国在当时苏联军方所需领域的密切合作,加强两国军方之间的往来,以减轻苏军内部反对向中国提供核技术的阻力,在苏军内部争取人心,消除他打倒朱可夫带来的不良影响。

苏联愿意向中国提供制造核武器的相关技术,中国当然乐见其成。1957年9月7日,聂荣臻率中国政府工业代表团赴莫斯科,同以苏联部长会议国家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主席别尔乌辛为首的苏联政府代表团开始谈判。双方各组成了军事、原子、导弹、飞机和无线电5个小组进行会谈,谈判进展十分顺利,苏方基本上满足了中国提出的要求。

9月15日,苏方向中国代表团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关于生产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在中国建立综合性原子工业的协定(草案)》,代表团立即派张爱萍回国向中共中央汇报谈判情况。中共中央在研究了张爱萍的汇报后,原则上同意在苏方提出的草案基础上继续谈判,要求代表团在谈判中摸清中国现有的工业技术水平、人力资源、原材料、所需要资金规模是否与苏联方案中所提及的内容配套。同时,委托、等军队领导人对苏方提出的协定草案进行研究。经过研究后他们一致认为,苏联提出的援助项目都是中国国防所需要的,同意按照苏联提出的协定签字,建议可以把完成的期限延长一些,保证这些项目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10月5日,中共中央同意由聂荣臻代表政府同苏联政府签订苏方提出的协定。10月15日,聂荣臻和别尔乌辛分别作为中苏两国的全权代表签订了《关于生产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在中国建立综合性原子能工业的协定》,即《国防新技术协定》。根据协定,苏联将援助中国建立起综合性原子工业;援助中国的原子弹研究和生产,并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作为原子弹制造的关键环节,向中国出售用于铀浓缩处理的工业设备,并提供气体扩散厂初期开工所需的六氟化铀;1959年4月前向中国交付两个连的岸对舰导弹装备,帮助海军建立一支导弹部队;帮助中国进行导弹研制和发射基地的工程设计,在1961年底前提供导弹样品和有关技术资料,并派遣技术专家帮助仿制导弹;帮助中国设计试验原子弹的靶场和培养有关专家等。由于协定对一些工业项目的援建规模以及向中国交付设计和设备的期限未作具体规定,1958年9月29日,中苏又签订了《关于苏联为中国原子能工业方面提供技术援助的补充协定》,对每个项目的规模都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项目设计完成期限和设备供应期限得以确认,多数项目的完成期限是1959和1960年。

《国防新技术协定》的签署,标志着苏联对华核技术援助从民用转向军事用途,真正开始向中国提供原子弹和导弹研制方面的技术装备援助。

《国防新技术协定》签订后,苏联马上开始履行协定。在原子弹的研制上,苏联不仅提供设备、图纸和技术资料,先后派来上千名专家到二机部工作。苏联专家从工厂的选址、设计,到设备安装、调试,特别是在帮助中国技术专家理解文献和资料,培训中国技术工人掌握操作技能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原子弹研制的配套企业和基地在1957年底以后陆续进入设计。在分工上,苏联专家负责初步和主工艺设计,中方负责辅助设计和施工,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由此全面铺开。到1958年下半年,内蒙古包头核燃料元件厂、甘肃兰州铀浓缩厂、甘肃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等核工业的首批主要工程项目的基础工程和附属工程,都陆续开工。同年9月,苏联援建中国生产原子弹的关键设施——7000千瓦重水反应堆和直径1.2米的回旋加速器移交中国,这标志着中国正在“向原子能时代跃进”。1959年,核工业建设得到迅速的发展。在全国的大力支援下,核燃料生产和核武器研制两个系统,完成了几万人的调集与组建队伍的工作。这一年,核工业完成的基本建设工作量比1958年增加7倍,完成的建筑面积比1958年增加3至4倍。

在导弹研制方面,1957年11月26日,苏联军事总顾问沙甫琴科转达了苏联国防部的通知,苏联将于12月下旬用两列火车60个车皮载运P-2型地对地导弹及地面设备到中国满洲里口岸站;为教会中方使用和维护,苏方将派103人随同前来,教学期为3个月。12月20日,装有P-2型导弹及其器材运抵满洲里火车站,此次苏联向中国提供了两枚P-2型地对地训练导弹,1个营的主要技术装备,包括地面测试、发射、校正、运输、加注等设备45件。12月30日,以列米·盖杜柯夫少将为首的苏联专家组抵达北京,开始帮助中国进行导弹试验靶场的勘察设计工作。

苏联在援助中国发展核武器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和迅速的行动,向中国提供的导弹、原子弹等绝密技术资料陆续到达,中国相关部门和机构据此积极开展消化、研究设计和试制工作。中国领导人对中国原子能工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给予高度的评价,并寄予极大的期望。认为,“现在世界上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像苏联,才能无代价地(除了纸张费以外)把整个蓝图给我们。凡是它一种定型的东西,包括原子弹、导弹这些东西,都愿意给我们。这是最大的信任、最大的互助。”

但是,苏联对中国发展核武器的援助是其内政外交所需,而且苏联的援助从《国防新技术协定》的谈判时就有限制,当时苏联拒绝向中国提供研制核潜艇的任何资料。对中国的技术转让也有所保留,对派到中国教授原子弹研制的专家的讲课内容也设定了严格的保密界限,规定每位苏联专家只能围绕着苏联1951年试验成功的原子弹的制造过程讲述自己的负责的内容,不允许把比1951年更先进的设计方案教给中国。中国领导人对苏联这种“内外有别”的做法表示理解。在一次内部讲话中说:“‘无私援助’,基本对,但也有所保留。这是人之常情,不见怪,大界限里还有小界限。”然而,随着苏联内部的变化和中苏矛盾的激化,苏联在援助过程中留一手的做法转变成一再延缓、最后停止了对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援助。

苏联停止对中国发展核武器

提供援助

1958年8月23日,中国人民发起了炮击金门的军事行动,对中苏关系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在此之前发生的“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问题上,赫鲁晓夫对的指责保持了克制,但在苏联毫不知情、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中国突然采取可能引发战争的军事行动让他无法容忍。一方面,赫鲁晓夫刚刚成功调处了中东的紧张局势,在建立国际监督制度来禁止核试验也得到了美、英两国的回应,让他更加相信自己倡导的两大阵营“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作为苏联盟友,中国却背其道而行之,制造紧张局势,使他感到声称的“以苏为首”毫无诚意,有必要同的“冒险行径”拉开距离;另一方面,中国炮击金门,竟然对苏联严格保密,使苏联被动地承担起由此可能带来的战争风险,在赫鲁晓夫看来,这不仅是无视中苏军事同盟的存在,而且是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极大蔑视。此外,在炮击金门期间,拒绝了赫鲁晓夫派苏联轰炸机部队到福建前线以威慑美国的提议;中国拖延向苏联转交期间获得的美国“响尾蛇”导弹,也深深地刺激了容易情绪化的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开始重新考量中苏关系,他认为苏联向中国提供核武器技术援助操之过急,决定暂停向中国进一步提供有关核武器的技术和设备,特别是原子弹的样品。按照赫鲁晓夫的意图,苏联开始以各种理由拖延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为此,中国政府组织代表团,准备赴苏敦促苏联政府按协定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和资料。正当代表团准备起程之时,1959年6月20日,苏共中央致信中共中央,指出苏联正在与美、英谈判禁止试验核武器的协议,赫鲁晓夫与艾森豪威尔即将举行会谈,如果“西方国家获悉苏联将核武器的样品和设计的技术资料交给中国”,“有可能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国家为争取和平和缓和国际紧张局势所作的努力”,因此,苏联政府提出暂缓按协定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等两年后“彻底澄清西方国家对于禁止实验核武器问题以及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态度后”再决定。苏方认为,这样做不会影响中国研制核武器的进程,因为“中国生产出裂变物质至少还要两年,到时才需要核武器的技术资料”。

中共中央认为苏共中央的理由毫无根据,实质是苏联把世界和平的希望寄托在与美国达成妥协上,而不是放在发展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和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上,苏共中央在中苏关系上已经采取了一种新的方针,就是要同西方主要是美国站在一起遏制中国的方针。中共中央认定两年后苏联也不会执行有关协议,中国必须克服重重困难,依靠自己的力量使中国成为核国家。主持原子能工业的二机部也把苏联来信拒绝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的日期——1959年6月作为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596”。1959年7月,向宋任穷、刘杰传达中共中央关于研制核武器的决议: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8年时间搞出原子弹。

在做好苏联断绝援助的精神准备后,中国并没有立即放弃寻求苏联的相关援助,不断敦促苏联继续履行双方业已签订的有关核武器技术协定。1959年9月23日,致信赫鲁晓夫,要求苏联政府根据中苏两国有关苏联帮助中国发展国防新技术的3个协定,在1960年内向中国供应总值约为1.65亿卢布的国防新技术装备物资和试制这些装备所需要的原材料、样品以及有关技术资料。12月29日,聂荣臻同联名致电刘晓,要他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向苏联政府提出,请苏联政府按照《国防新技术协定》,在1960年内向中国供应两种新型号导弹,以及为研究和制造导弹的全套技术资料;派遣必要数量的苏联专家来华,在试制这两种导弹方面提供技术援助;按材料清单成套供应试制这两种导弹用的全套零部件和原材料,以及试制所需的专用设备。1960年1月4日,中国方面要求苏联按协议规定,尽快提出援助中国建设一个“航空及火箭科学研究院”的换文草案,并尽快派遣选址专家小组来华。同月20日,中国请求延长25名导弹试验靶场专家的工作期限并增聘8名苏联军事专家。3月28日,要求供应两发8Ж38火箭和进行点火所需的液氧等燃料,并派遣9名专家帮助训练操作人员和进行实弹射击的技术指导工作。

然而,苏联对中国的请求反应冷淡,继续拖延或拒绝。在新中国十周年国庆庆典上,赫鲁晓夫告诉,苏联政府准备撤走在华专家,暗示准备断绝对中国的核武器技术援助。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照会中国政府,他们决定自1960年7月28日到9月1日,撤走全部在华苏联专家、停止原定设备材料的供应。事实上,在中国国防尖端技术部门工作的苏联专家,在照会之前就已经开始撤离。7月6日,在北京核工程设计院工作的8名专家(其中6人是主任工程师)奉命提前回国;7月8日,正在兰州铀浓缩厂现场负责安装工作的5名专家,也突然撤离。到8月23日,在中国核工业系统工作的233名苏联专家,全部撤走回国,并带走了重要的图纸资料,同时设备材料的供应也随即停止。至此,苏联政府单方面全部撕毁了两国政府签订的关于援助中国建设原子能工业的协定和合同,断绝了对中国的核武器技术援助,给建设中的中国核工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和困难。